农业市场信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0:34

农业市场信息篇1

随着我国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产品流通市场逐渐形成了小农户VS大市场的格局,即各个主要消费地之间的物流网络已经联通,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格局,对于单个农产品品种而言,消费区域、消费人群、消费规模都飞速发展,但供应一方却仍然是千家万户的小农业格局,因此造成了近几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以“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为代表的小宗农产品价格如坐过山车,而由于缺乏规范的远期价格发现机制及定价中心,供求格局、库存状态、物流形势等市场关键信息均存处于不透明的状态,对于部分产量小、产地集中、易囤积、流通渠道单一的农产品,其定价过程易控,人为造成价格暴涨暴跌局面,最后受伤害的是整个产业。

农民的困惑:谁来告诉我该种什么?

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表面上看是供需的失衡,实际上却是产销严重脱节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农产品产销信息体系缺失的突出表现。

处于农产品供需链条最底端的广大农民,很难及时获得准确的需求信息和科学的分析指导,只是凭借经验和不完整的信息碎片来决定生产的品种和数量,这种粗放的决策体系很容易导致“行情好时一哄而上、行情差时一哄而下”的局面。

农业信息体系仍有待完善

数据和信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晚、基础差,目前我国从加工、核实和的整体农业数据体系比较粗糙、零散,权威性和可靠性急需提高。我国农产品信息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监测指标体系仍有待建立和持续跟踪。以美国为中心的大宗农业商品供应区域(南美、北美,部分欧洲)的数据信息比较齐备而且数据可靠性强。但是以中国、东南亚、东北亚(除中国),以及未来的印度和非洲,是全球农业的主要消费区,同时也是粮食进口国,大部分都是经济较落后区域,农业数据信息比较落后,基本上只有官方在做着数据整理分析的工作,数据质量差,缺少科学的数据搜集和分析。

现在可明显的看到,这些新兴市场的农业领域在大力发展,得到更多的注目,而要实现农业市场的发展,数据信息必须到位才能真正促进发展。所以“供需区域”的数据信息市场的不平衡,决定了现在和未来在“需求区域”的数据信息的需求,进而促进这个区域农业市场的发展。

市场需要相关服务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农业信息数据

只有拥有客观、详实、准确的产业链基础数据,才能准确的把握好中国农业及其下游产业的脉搏,助力中国的农业产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市场的需求自然需要市场化的机构来满足,以第三方研究机构对中国农业及下游产业进行研究及数据挖掘、信息整合工作,如布瑞克大宗农产品数据库等信息服务商,能够最大程度地为涉农产业提供真实、可靠、深入、详实的信息、数据及研究服务。

从美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美国的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市场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也为美国争夺全球大宗农产品的定价权奠定了最扎实的基础。

美国通过立法实现信息共享,从信息资源采集到均实行立法管理,并不断完善这种体系。1946年美国农业市场法案授权规定,凡享受政府补贴的农民和农业生产者,都有义务向政府提供农产品产销信息。信息调查内容涵盖:农牧产品价格、支出、劳动力及其工资情况,农业生产与效率、收入、成本与开支、消费与利用情况,土地价值与土地使用情况,种植业与畜牧业生产测算,农场合作组织情况,市场新闻,国外农业情况,农业资金平衡情况等。

美国农业部(简称USDa)每年调研费用就高达200亿美元,其中单是农业数据方面就花费15亿美元。而国际四大粮商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每年搜集整理农业数据的支出也在30-50亿美元之间。

美农报告体系以waSDe(全球农作物供需预测报告)为核心,该报告几乎涉及美国农业部所有部门,包括naSS(国家农业统计局)、eRS(经济研究局)、amS(农业市场局)、FaS(海外农业局)、waoB(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

美国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制度,这一制度结合了定量化的商品模型预测、定性的专家判断以及分析人员的深层次研究。模型选取的背景变量涵盖本行业和相关行业的最新市场信息和经济指标,以及反映本国重大的政治、经济政策变化与全球政策变化交互作用的综合指标。

根据美国国会的要求,美国农业部每个月都要对世界农产品的供求形势进行一次估测。在每个月的9-12号期间的一天,来自美国农业部有关部门和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的专家,要在一个与外界隔绝联系的全封闭的会议室里,即安全防卫区内,最后审定《世界农业供需评估报告》。该报告对全球大宗农产品价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农业信息体系将为农业腾飞插上翅膀

布瑞克农业咨询公司总经理孙彤表示,我国经济已过刘易斯第一拐点,第一人口红利消失,第二人口红利到来,劳动力供给成了一条道格拉斯函数曲线,只有工资上涨供给才会增加。农村劳动力的上涨,造成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刚性上涨,推动农业机械化,我国农业现代化加速,这个也是农业投资越来越热的真正原因。

中国农业未来的蓝图,必然是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模式,其中资本与农业产业的结合是必然趋势。大量资本涌入农业,这是时代的需要,而未来十年将有更多人投资农业,因为这是一个新的黄金产业。

而在资本进入的同时,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强烈,因为资本需要较为可信、可靠、可参考的信息及数据去对目标项目进行合理的估值,没有现代化的、标准化的农业信息体系,资本就难以快速、有序的进入,因此,大力建设我国的农业信息体系既是政府大力提倡发展三农的需要,也是资本市场、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和渴望。

农业市场信息篇2

我股按照局党组统一部署的重点工作要求,扎实开展各项业务工作,认真完成了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和市局交办的工作任务,积极做好扶贫和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现将一年的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组织开展农产品展会,积极促进我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在县领导的直接关怀下,积极参加全国第23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和第18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开展优质农产品展销对接活动。经过精心筛选,组织全县老杨家胡辣汤、慢烤蛋、康顺醋业、邵氏酱豆等18个品系、80多个优质特色农产品,依托“**”公用品牌在展会上集中亮相,大力宣传“**”公用品牌,有力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二)认真完成农产品初加工补助项目。

按照我县制定的农产品初加工补助政策项目,采用“先批后建”“先建后补”的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利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80万元,在全县14个乡镇33个村建设22座冷库(100吨冷藏库21座、50吨冷藏库1座),10座烘干房。农产品初加工补贴项目的实施,为我县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协助县委、县政府承办**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暨农产品展销活动。组织推荐全县22个乡镇办事处的本地特色农产品和25个全县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通过文艺演出、三农摄影作品展等形式开展特色农产品展销,促进消费扶贫效果明显。

(四)持续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按照项目实施要求,目前我县434个行政村共全面建成377个益农信息社站点。2020年上半年全县益农信息社站点已实现全部运营。我股按照上级要求,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督促指导运营商开展运营工作,指导信息员开展远程培训工作,在全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延伸绩效考核中表现良好,为我县实施现代农业、数字乡村战略提供重要支撑。开展网上信息服务,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认真完成农业农村部、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各项调研任务。

(五)龙头企业监测认定。一是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开展认定和监测。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求,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县4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运行监测。通过监测企业运行,总体表现态势良好,较好的实现了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协调增长。

根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企业申报,通过全面详实的调查、走访、审查,推荐河南枣花面业有限公司为候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六)积极申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按照《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关于开展2020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豫农计划〔2020〕64号)文件精神及省市有关工作要求,按照“一带、一园、三基地”进行总体布局,依托“一品牌四对接三基地两园区”建设工程的政策优势,积极开展****大桃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拟申请省财政2025万元奖补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园桃园水肥一体化建设项目、桃园灌溉设施建设项目、桃产品加工研发及仓储项目、土壤改良、数字化农业、文旅项目等项目的建设,通过3年的创建工作,逐步形成新常态下提升农业竞争力、带动农村人口就业的有效平台。目前已项目申报资料已通过审核。

(七)完成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督促2019年村集体经济6个产业扶贫项目带贫绩效的落实。配合国务院审计署、省审计组、县等完成了各项审计工作。

二、存在问题

我县农业信息化基础薄弱,工作开展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困扰。股室需要人员充实。

农业市场信息篇3

为增强市场透明度,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通过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调整结构,1月17日,农业部举行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首场会,农业部办公厅巡视员、副主任陈邦勋主持会议,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在会上就相关问题做了说明并答记者问。

为深入推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信息引导农民生产和农产品市场预期,农业部研究制定了《农业部农产品市场信息计划》。按照计划,今年农业部将每季度召开农产品市场信息会。唐珂首先介绍了有关情况。

2017年农业部农产品市场信息计划

从2017年1月起,农业部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系统整合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产品,根据每种产品的信息内容和功能定位,采取中短长期、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方式,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无缝对接,持续开展农产品市场信息权威。一是每日信息。主要内容包括“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及重点监测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这些信息每天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是农业部组织专家,在对已运行十余年的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全面评估和调整基础上,基于全国200余家典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数生成的,重点体现了粮油和“菜篮子”产品在流通环节的价格水平,已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上线运行,每日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二是每周信息。主要内容包括“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及重点监测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这些信息会综合成《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统一对外。三是每月信息。主要内容包括玉米、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5个品种的供需平衡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生猪等19个品种的供需形势分析月报和“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供需平衡表将于每月10日左右定时,供需形势分析月报于每月15日前定期。这些信息也都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统一。四是每季度召开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会。盘点上季度农产品市场运行形势,预测下一季度市场走势,分析解读各方关注的市场热点问题。五是每年召开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对上年农产品市场运行形势进行回顾,对当年和未来10年农产品市场形势进行展望。

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总体形势

2016年随着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农产品价格由供求决定的特征更加明显,外部因素对农业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进一步加大。从“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对2016年的测度和市场供需分析情况看,稻谷、小麦价格稳中有跌,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国内外联动性增强,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减少,畜禽产品进口增幅较大,蔬菜、水果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大蒜等个别品种价格涨幅较大。1月16日“200指数”为108.87,同比高2.31个点,比月初上涨2.02。其中,“菜篮子产品200指数”为110.05,同比高2.46个点,比月初上涨2.27个点。据分析,目前蔬菜在田面积稳中有增,猪肉维持紧平衡,水产品供应稳定,综合考虑节日需求拉动和天气因素影响,预计春节前主要“菜篮子”产品价格将会继续上涨,春节后将季节性回落。预计“菜篮子”产品价格变化对Cpi的影响不会超过去年同期。从农产品市场总体形势看,2017年在供给总量相对宽松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有望保持基本稳定,农产品价格上涨支撑因素不足,下行空间也不大,“200指数”预计将总体平稳、小幅振荡,但考虑到农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以及汇率、货币等外部不确定因素,农产品市场风险有增无减、形势复杂多变。农业部将加强市场信息分析预警工作,做好“200指数”的监测与,同时也提醒农业生产经营者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变化,有效防范市场风险。

“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调整重点品种产销调研情况

2016年,农业部以玉米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调整“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面积近3000万亩,今年还要继续调减1000万亩。调减玉米后种什么,始终是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后调结构不能靠行政推动,要更多利用市场信号和价格传导机制。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农业部近期组织农业部全产业链信息分析预警团队等力量,针对“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调整重点品种,开展了2017年农民种植意向、流通渠道、市场需求和价格预测分析,形成了专家咨询报告,希望专家的意见能对基层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安排好今年生产有所帮助。

随后,唐珂就记者的提问作了答复。

记者:您提到农业部制定了详细的信息计划,2017年将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权威,这在以前是没有的。请问这是基于什么考虑?想达到什么预期目标?

唐珂: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2017年农业工作主线就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就是由数量不足变成结构性短缺,主要是中高档的供给不足,这需要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要破解农产品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优化农产品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满足多层次、高质量、个性化需求。同时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农产品生产有很强的周期性、季节性,很容易出现“多了多了,少了少了”,这么多年来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通过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增强市场透明度,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是农业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农业市场化的实践经验。今年我们按照部党组要求,下决心提档升级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着力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权威性、前瞻性,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看得懂、用得上的信息,尽可能帮助农民群众根据市场需求做好生产经营决策,这是信息化时代创新农业管理方式的有益探索,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在以后每个季度的例行新闻会中,我们将不断丰富内容,不断满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需求。

记者:农业部对批发市场价格监测已有十多年,这次为何“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它与原有指数是什么关系?

唐珂:农业部对批发市场价格的监测和始于上世纪90年代,2005年开始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十多年来,这个指数在反映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加上新旧批发市场更迭,原有指数在样本品种、样本市场、权重设计等方面也产生一些不适应,有必要进行全面、深度的调整和完善。与原指数相比,“200指数”在品种选择上更注重代表性,比如,原来的指数中水产品只有5种淡水鱼和2种海水鱼,现在增加到49种,囊括了贝类、藻类、虾蟹等产品,更加全面反映不断丰富的水产品市场情况。目前的“200指数”选定111个交易品种作为样本品种,除了水产品,蔬菜32种、水果11种、畜产品7种、粮食7种、食用植物油5种,更具有品种代表性,权重设计也更加精细、科学。此外,“200指数”接入了一些运行成熟的电子结算批发市场的实时数据,采价效率更高,数据也更精准。我们考虑要通过持续不断努力,将这个指数打造成综合测度和全面反映我国农产品批发环节价格整体水平及其变化的“风向标”,更加真实反映市场“温度”,推动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进一步发挥市场信息在指导农业生产、引导市场消费和服务决策中的作用。

记者:我们注意到农业部从去年7月份开始5个品种的供需平衡表,请问为什么要推出这些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表?农业部的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是怎么形成的?

唐珂:从2016年7月份开始,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每月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定时玉米、大豆、棉花、食糖、食用植物油5个大宗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表,受到了国内外市场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包括产量、进出口、消费等信息,不仅体现过去和现在的供需情况,而且预测未来供需形势。简单说,就是通过一张表来告诉市场主体,某种农产品是多了还是少了。编制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的主要手段和通行做法,尤其是美国农业部的美国及全球主要国家重点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几乎成了全球农产品市场的晴雨表。编制和这5个品种的供需平衡表,我们准备了很长时间,既借鉴了国际经验和做法,又在数据会商、模型运算等方面作了改进和创新。在每次平衡表之前,我们都会开展两轮会商,第一轮是与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开放会商,形成充分共识,第二轮是与气象、遥感等部门的闭门会商,就关键生产数据进行动态调整。2017年5个品种的供需平衡表日期已经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预告,请大家及时关注。同时,我们还考虑适时拓展品种范围,条件成熟时,还将推出主要国家重点农产品的平衡表,为全球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做贡献。

记者:今年东北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改革措施,请问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市场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当前东北收购形势如何?如何应对玉米市场价格下跌及农民“卖粮难”的风险?

唐珂:2016年以来,各部门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从东北新玉米上市后的市场运行情况看,玉米收购价格回归市场,国产玉米市场竞争力提升,玉米及替代品进口下降较多,饲料和加工消费恢复性发展趋势明显,阶段性供求矛盾有所缓解。这些都表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必须坚定改革信心。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市场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集中上市期东北地区运力紧张,部分地区农民“卖粮难”风险加大等。据我们监测,2017年1月份以来,东北地区,含水量为30%的玉米地头价每斤0.50元,比2016年底跌4.4%,比去年同期跌30.5%。当前东北地区玉米收购进展总体顺利,据国家粮食局监测,截至1月11日,东北地区累计收购玉米4879.5万吨,同比减少3657.6万吨,收购进度与2013、2014两年基本相当,与2013、2014两年同期平均收购量相比,减少97.1万吨。下一步,农业部将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前期工作基a上,加大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巩固和强化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的市场格局。同时,统筹运力调度、发挥国有企业作用、完善信贷担保政策、加强农户储粮能力建设,千方百计防止出现大面积、长时间“卖粮难”。

记者:刚才唐司长也介绍到组织专家对“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调整进行了调研,请问调研的主要结论是什么?

唐珂:“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调整任务重,玉米面积调下来后种什么,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了给“镰刀弯”地区调结构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去年底,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对涉及结构调整的20个重点品种(包括春小麦、葵花籽、花生、绿豆、黑豆、豌豆、红小豆、芸豆、高粱、大麦、荞麦、谷子、青贮玉米13个品种以及黄瓜、番茄、茄子、辣椒、大蒜、生姜和马铃薯7个蔬菜重点品种)产销形势进行了专题调研,对2017年的市场形势进行了预判。调研结果形成了书面材料,在座的记者朋友应该已经看到了。我在这里把专家的调研结论简要介绍一下。“小、杂、散、乱”是当前杂粮杂豆的种植及经营特点,2016年虽然种植收益整体有所下降,但多数品种价格同比较高,2017年农户种植积极性不减,预计杂粮杂豆总供应量增加为大概率事件,与此同时,调研显示,多数品种需求增长不大,专家建议农户合理安排生产,注意防范价格下跌风险。几个主要蔬菜品种,预计2017年市场将总体保持稳定。从调研结果看,除黄瓜种植意向略有下降之外,其他品种都是增加的,这就使得保持价格稳定的压力加大,建议种植户密切关注天气、市场行情等变化,地方农业部门也要加强信息引导,推动产品均衡上市。

记者:去年蔬菜价格波动比较大,价格总体水平高,请问主要原因是什么,春节期间菜价将如何运行,今年市场形势如何?

农业市场信息篇4

朝阳果菜批发市场建于1986年,2000年经市政府批准,由朝阳果菜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筹资2500万元,扩建了朝阳果菜批发市场。

市场总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员工总数120人。主要设施有三层综合服务楼和办公楼6200平方米,地下恒温及地上保温库房15000平方米,服务货栈83个计1万平方米,钢结构交易大棚5000平方米,1.5万平方米水泥硬化地面的交易场地可同时容纳交易摊位3000个,能停放机动车辆300多台,场内还配有联网的大型LeD显示屏,每天提供全国各地农产品交易价格,农资信息和农业技术,有150吨电子汽车衡秤一台,市场有农药残留检测中心、结算中心、信息中心、配送中心等各部门,设有宾馆招待所和加油站等服务设施。

市场年交易总量45万吨,其中蔬菜25万吨、水果20万吨。该市场属产地市场,既服务于本市居民,另有2/3的蔬菜、水果销往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还出口至蒙古和俄罗斯等远东地区。

吉林长春蔬菜中心批发市场

长春蔬菜中心批发市场为国有独资企业,建于2003年10月。市场占地165,613平方米,建筑面积159,822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量可达到20亿公斤,年销售额可近30亿元人民币,是东北三省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也是全国最大的蔬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之一。

市场基础设施建有:蔬菜干鲜调味品交易库房12,000平方米、蔬菜交易大厅10,000平方米、水泥停车场及路面65,000平方米、铁路91号专用线504延长米。进入市场的收费管理已经实行了电子地中衡(100t/L18m)电子刷卡收费(一卡通),已成为了全国蔬菜批发市场的首创。市场施行了绿色准入制度,建立了检疫、检测中心。现在的市场批发业务已经辐射到周边180多个市、县,部分产品出口到俄罗斯、朝鲜、韩国,并将扩大到日本、东欧国家,为发展壮大地方产品,扩大出口创汇做出了突出贡献。

辽宁鞍山宁远农产品批发市场

鞍山宁远农产品批发市场建于1991年3月20日,扩建于2001年10月,占地总面积1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集散地。

市场以批发蔬菜为主,经销各种鲜细蔬菜、无公害蔬菜以及果品、粮油、禽蛋、肉类、水产品等一百余个品种,菜源辅射全国18个省、市和自治区,年商品交易总量在13亿公斤以上,交易额13.5亿元左右,蔬菜供应量占本市的85%。

农业市场信息篇5

关键词:农产品;信息不对称;价值链;利益主体;食品安全

abstract:theinformationasymmetryofChina′sagriculturalproductmarketnotonlyisoneofthemainreasonsforinefficientallocationofagriculturalresources,largefluctuationsinagriculturalproductandfarmers′economicinterestsandtheconsumers′interests′losses,butalsoresultsinthevaluechainofagriculturalproductsdifficulttoformthemaininterestssymbiosis,sothatthewholeindustrylacksofmarketcompetitiveness.agriculturalmarketinformationasymmetryismainlybetweenagriculturalproductsproducersandconsumers;betweenagriculturalproductsproducersandGovernment;betweenagriculturalproductsproducersandvaluechainstakeholders;betweenthedomesticagriculturalmarketandthe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market.

Keywords:agriculturalproduct;informationasymmetry;valuechain;stakeholder;foodsafety

现代农业产业的运行需要建立在农业产业链上各主体的分工与协作。在分工基础上进行协作是生产社会化、一体化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突出表现。农产品价值链的管理是按照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在其最终价值实现的各环节、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分工与协作,以提高整个价值链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体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然而,这种分工与协作的效率是建立在一个相对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基础上,各市场主体之间需要相对充分的市场信息。中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的主要表现在市场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善,信息不对称造成农业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主要农产品生产波动性大,农产品食品安全难以保证,农产品价值链上各主体的利益分配不公平,特别是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消费者利益难以维护,最终导致中国农产品价值链上各主体难以形成利益共生体而使整个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因而,研究中国农产品价值链中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完善,对于推进中国农业市场化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理论界对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或集中在产业链上某个环节,而很少对农产品整个价值链进行研究。冉文江等(2004)提出了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来解决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张永林等(2004)提出了信息对于农民来说是稀缺资源,研究了信息不对称给农民造成的损害过程和对农业经济造成的后果,提出保护农民利益的观点。本文从整个农产品价值链上来研究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推进中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拓展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

中国农产品市场不是一种完全竞争性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信息不对称是中国农产品市场的一个基本特征。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交易只能达到一种和帕雷托最优相比的次优状态,即表现为市场失灵。对于每个市场主体来说,如果决策所依据的市场信息是不完全或是错误的,则其决策不可能达到最优甚至是错误的,这就会导致经济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低效率。纵观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历程,由于中国农产品市场制度性安排差异和市场体系建设的滞后,导致各市场主体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不一,出现了农产品市场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农产品生产者根据消费者需求供给产品,消费者根据自身消费偏好选择产品。然而,由于中国农产品市场的主要供给者农民大多数力量薄弱,及时掌握和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不足,难以准确评估和鉴别消费者需求。结果导致农产品市场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矛盾发生,一般品质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而优质农产品供给相对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优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相混合,容易产生农产品供给者的逆向选择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生产农产品优质化的难度,也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2.农产品生产者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长期以来,主要农产品如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政府对农业调控的目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粮食生产是由政府安排的,政府要农民种什么,农民就种什么。然而,随着农业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在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的农产品安全信息目标与广大农民的经济效益目标往往不一致。政府在宏观上知道主要食品安全信息,而农民不知道。农民的选择是在保证自身食品消费安全的情况下,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生产决策依据,这是导致中国农产品生产波动性比较大的主要原因。同时也造成了中国食品供给安全问题。

3.农产品生产者与其价值链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现阶段农业产业的农产品价值链上,广大农产品生产者首先是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者,大多数分散的农民由于自身的素质和所处农村地域,不可能充分掌握农产品生产投资所需要的各种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在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科技市场相对垄断的条件下,农民作为生产资料和农业科技的消费者其利益将受到损害。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出现的大量损农、坑农现象,正是在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其次,在现阶段农业产业的农产品价值链上,农产品生产者与加工和经销者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产生现代农业产业价值链上各主体利益的不公平分配问题,削弱了现阶段农业产业的农产品价值链的整体竞争力。

4.国内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农产品安全传统观念的敏感性,长期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市场信息处于一种相对保密状态,如国家粮食储备量。中国国内粮食市场运行与国际粮食市场相对隔离,导致国内外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难以根据市场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决策行为,从而导致中国难以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来平抑中国粮食市场的波动。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是世界粮食市场上的进出口大国。其中大米的进出口占有相当比例的份额。但是,由于中国粮食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上没有定价权和主导权,这就难以维护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的权益。

二、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主要原因

信息不对称是经济生活中一种普遍现象。而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与农产品地位的特殊性和农产品生产主体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有密切关系。导致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政府主要农产品储备信息的传统安全敏感性和农户储备信息的封闭性。在农产品市场中,一国农产品储备是调节农产品市场均衡的一个重要信息。而长期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储备量)从国家安全敏感性角度考虑都是不公开的。在国家主要农产品(粮食储备)信息方面,只有政府单方面掌握信息,而另一方面,由于广大农村消费者主要农产品(粮食)储备的分散性和封闭性,政府和其它市场主体也很难掌握其农产品(粮食)库存信息。这就导致中国农产品市场中储备信息的严重失真和不对称,从而难以高效地发挥国家农产品(粮食)储备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职能,而导致中国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性加大,甚至影响到国家食品(粮食)安全。从市场经济角度来分析,农产品库存量数字信息是应公开,这样有利于农产品生产者(粮农)和农产品消费者判断市场供求关系,也同时有利于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研究判断未来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以供农产品市场主体决策。

但是对大多数农民来说,缺乏信息、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失真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突出难题,由此导致各地农业结构调整一哄而上、结构雷同,失去自己特色的盲目调整现象。中国农户大多从事小规模生产经营,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进入和退出市场均比较困难,从而使生产和经营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造成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另外,农产品的鲜活性特点,使得农业结构调整相对其它产业部门而言,具有更高的风险性。

2.中国农产品市场结构的哑铃型组织体系。中国农产品市场结构的哑铃型组织体系是指农产品市场体系中两头大中间小,即在农产品供给链上,前端具有众多的、缺乏组织化的小规模农产品生产者,未端则是众多和分散的消费者,中间农产品经销商较少且具有一定垄断性。在这种农产品市场结构中,农产品经销商市场信息来源广泛,经济意识强,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农产品经销商往往利用信息优势,对农产品市场信息进行垄断,从自身成本最小化或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虚假信息或隐藏信息而行使机会主义行为,利用不平等的交易条件对农民利益进行挤压。

而分散经营的农产品生产者在市场上处于弱势的地位,甚至就卖方而言他们也属于最末端,被一级又一级的农产品经销商贩牵制和盘剥,在农产品价格问题上基本上受市场左右,而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同时,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绝大部分只受过初中以下文化教育,这直接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获取能力;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农民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广大农产品生产者没有稳固的代表自己利益的经济组织,这就直接导致农民对市场信息的捕获能力和鉴别能力不足,这使得农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3.中国农产品市场体制改革的滞后。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主要农产品供给的敏感性和特殊性,导致中国大宗农产品市场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其它一般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大宗农产品如粮食生产和流通体制的传统计划性难以消除。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致命之处就是难于做到信息对称,它是体制障碍决定了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有人称作“信息阻断”)。其具体表现是,一方面,农产品生产的微观组织难于得到全面的真实的信息,只能被动地接受指令信息;另一方面,计划体制的指挥中心,往往也很难及时地得到正确的相对全面的信息,难于及时地作出正确决策。后果至少有两个:一个是他得到信息太晚了或根本就得不到信息;一个是他得到信息不晚但信息不准确,不足以使他适时地作出正确决策。得不到的信息、迟到的信息和不准确的信息,都会使农产品市场各主体无法正确地决策。

4.农产品生产周期比较长。由于农产品是季节性产品,生产周期比较长,农产品生产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在一年的时间里价格起伏很大,农产品收获时的价格与下一个生产季节前的价格可能有较大差异。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民很难作出准确预期。在农产品生产季节,由于农民资金紧张,要购买新的农用物资,他们迫不及待地出卖农产品;而农产品集中供给高峰后,价格回升,广大农民早已无货(粮食)可卖了。而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回升又会给农民一个“供不应求”的信号,将刺激农民在下一年里增加农产品种植。但是下年的农产品市场行情具有不确定性,也许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导致出现“价格低——收入少——减少种植——价格上涨——增加种植——价格下跌”,最终农民还是没有增加收入,农业生产经营陷入一个周而复始的低效益怪圈。

5.获取信息的成本负担。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市场要素,各种市场要素的获取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科斯指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归根到底是一种信息成本。发现价格和交易信息,发现交易对手到谈判签约,到合约的履,都有成本问题。而问题是在中国农产品市场,广大农民无力负担这种信息成本,而政府在农产品市场上提供的廉价和免费信息非常有限。再加上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共享性问题,存在免费搭车现象也难以避免,这就必然造成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供给不足,从而加剧了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

三、克服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政策建议

农产品市场不是一种完全的竞争性市场,信息不对称在特定环境下将导致农产品市场上严重的同步性问题。任何市场都有同步性问题,但在中国农产品市场上,同步性问题表现得太过严重,超出了市场平稳运行的容许范围,破坏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同时也威胁着中国农产品供给安全。解决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从促使农产品市场信息对称和消除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障碍因素出发,发挥农产品价值链上“政府、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农民、经销商、加工商和消费者”等不同市场主体的作用,尽可能克服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

1.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完善中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生产具有长周期特征,农产品价格的滞后性调节必然导致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波动。根据西方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经验,通过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两大职能,就可减少农产品价格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同时也减少了农产品生产者的信息盲点。鉴于中国农产品市场和价格信息的现状,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然要求进一步稳定发展期货市场,通过发挥期货市场预期价格的指导作用,促进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和组织生产,解决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效益。同时,进一步集中发展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农产品集贸市场,形成由农产品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三个层次市场有机组成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2.加大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中介组织建设,提高农民市场地位和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中国农产品市场主体主要包括农户、消费者、企业及个体私营商。例如:目前,中国农户大约有2.44亿户,其中,种粮农户估计约1.7亿户(按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0%估算),国有粮食企业总计43259户,其中,购销企业24519户,购销企业的主体部分是直接面对粮农的乡镇粮站和粮库,这些企业掌握的商品粮因地区和时期不同而不同,在粮食主产区估计在70%-90%左右。其余商品粮源为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和个体私营粮商所掌握,其数目尚难准确统计。商品粮的消费者则是5亿左右的城镇人口和一部分不种粮的农户。如何使农产品价值链上农户、消费者、企业及个体私营商等利益主体之间能有效的连接起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中介组织,提高农民市场地位和获取市场信息能力是最有效手段之一。发展多种多样的农民中介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把分散的小农经济与统一社会化农产品流通大市场连接起来,组织和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特别是进入批发市场,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提高农民获取市场信息能力,能有效克服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

3.加强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机制失灵的主要表现,难以通过市场本身加以克服。同时,农产品市场稳定对于中国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加强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扩大政府提供免费和廉价信息范围和水平,促使农产品市场信息对称。可采取的措施:第一,强化地方农业信息中心和基层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网服务体系。第二,引入竞争机制缓解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垄断是信息不对称的又一因素,在农产品市场信息供给方面适当引入竞争性企业进入,有利于打破信息优势方的信息垄断,阻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第三,强化政府在农产品市场(特别是粮食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的主导地位。弥补市场失灵导致的信息不对称要靠政府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提供廉价和免费信息来解决,政府要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由政府有关的政策法规、统计数据、市场动态和预测预警等信息,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的升级,使农业生产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

4.加大政府市场监管力度,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中国,农业经济是弱势经济,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产品生产者不仅要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又要面临市场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已成为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和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障碍,要摆脱这种困境,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必须通过政府加大市场监督检查,提高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水平,改进检测手段,严格市场执法,坚决打击各种坑农、损农的市场欺诈行为,以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来维护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政府应建立和完善进入农产品市场的准入制度,只有那些具备规定条件的经营者才允许进入市场从事经营活动,这是政府干预市场的一种有效监管制度,是保障农产品价值链上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维护农产品市场秩序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永林,王世春.信息不对称经济中的农民权利保护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4(5):59-62.

[2]李明慧.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结果与治理[J].技术经济,2004(1):62-63.

[3]冉文江,冯俊文.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化进程的完善[J].科技进步理论与管理,2004(2):85-86.

[4]谈东华.江西省粮食生产周期性波动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7(10):141-144.

农业市场信息篇6

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通讯设施,将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系统、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农产品交易数字化管理系统和农产品交易电子商务平台等一些现有的信息技术成果储备整合起来,构建一个高效、完善的、能满足农产品流通诸环节参与者不同需求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服务体系,对于发挥信息网络的服务功能,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的整合,实现信息共享,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实现供需平衡,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信息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可以大大降低市场运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改变农产品流通的传统模式,提高流通效率。

一、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

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普遍较高。

一是农民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较高,信息意识较强,能较好地运用物流信息。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有85%的农民上网,16%的农民从事网上购买业务,农业电子商务占总电子商务的8%,在各行业中列第5位【1】。

二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如美国有近300家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商业性系统,政府定期农产品物流的权威信息。各种农业网站、信息咨询公司能方便地为农民提供各种实用信息【2】。

三是批发市场发挥了信息中心的功能。如日本的批发市场实现了与全国乃至世界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联网,能发挥信息中心功能,可以实行按样品交易,做到商物分流。目前,日本现通过联网可以实时全国82个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和564个地方批发市场的销售量,以及海关各种农产品的日通关量,每天、每月、年度的各种农产品的销售量都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到【1】。

四是农业合作组织是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的重要环节。如日本的农产品行情预测系统是由“日本农协”的。该系统通过统计日本国内的大约1800个“综合农业组合”农产品的生产总量和价格对每天农产品进行行情预测及分析。日本的每家每户都可以轻松掌握到整个日本国内农业信息市场乃至世界农业市场各种产品的需求、供应以及现市价格,在此基础上,农户就可以调整、确定自己的生产品种、产量及价格,使其农业生产处于信息明确、生产有序的最佳状态。

五是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高。发达国家之所以农产品物流发展快速,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高。如德国的企业通过信息网络将各国的需求信息和遍布全欧洲的连锁经营网络联结起来,置于同一个信息平台上,相互间的信息交流非常方便,确保了物流信息快速、可靠地传递【3】。

六是电子商务比较发达。如荷兰,配备有世界最先进的拍卖系统、新式电子交换式信息和订货系统,通过网络连接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生产商、种植主、批发商、零售商,向商界和消费者提供品牌农产品供应商和零售商,完成客户网上订货所需要的物流活动。由于网络访问者可以共享信息,信息透明度、准确度和及时性都得到提高,供应链变得更加活跃,及时改进物流计划、管理、调配、优选等操作也更加现实。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系统现状

农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是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以及提高运作效率与效益的基础和有力保证。资料显示,我国有77.7%的市、44%的县和20%的乡镇分别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体系【4】。农村信息化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主管部门都开通了很多农业与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一些农业产业类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产品行业协会都承担了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责任,成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重要力量。很多大中型的农业生产、销售、加工、配送等企业和集体都建立了自已的网络,提品供销信息、技术咨询和其它服务。随着人们消费观念方式的改变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网络和检验检测网络基本形成,基于电子信息平台管理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渐建设和发展起来。

三、我国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较低。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运用水平低下。由于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加之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低下,目前,农民对产品流通信息的意识并不强烈。近年来,虽然各地区都相应的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点,并开通了网站,但是不少农民由于不懂得如何使用网络,从而最终降低了农民对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许多农业信息网站,信息处理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地进行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和,信息时效性差、质量不高,农民获取信息难度大,成本高,收益低。主要表现为:第一,各地农业信息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信息处理、收集、传播的软硬件设备不足,信息的分析、汇总等深加工环节多采取传统方式,电子化程度偏低;第二,信息管理缺位现象严重。各地区涉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能力差,重复建设严重,缺乏信息的深层挖掘与开发,甚至对所收集、传播的农业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障【5】。

三是批发市场信息处理手段和技术落后。不能及时提供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有调查显示,几乎国内比较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都建立了自己批发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本应成为农产品物流信息枢纽,然而由于信息处理手段和技术落后,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不能提供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更不用说发挥物流信息的处理和传递作用,农产品流通活动效率低且资源浪费严重。

四是物流企业信息管理水平较低、技术手段较落后。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进程。据调查,我国的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6】,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服务功能较弱,对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不够,也缺乏科学的预测性和针对性,信息服务水平还远不能满足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需要。

四、完善我国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的对策

为了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就必须对现有的农业网络进行集成、整合,改变重复建设、小而散的局面,提高网络信息质量,尤其要加强硬、软件建设。推广网上订单、拍卖、配送等物流方式,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整合农产品物流分散运作资源,对农产品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重点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经济主体中建立信息服务点,抓好农产品信息处理和,准确地向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经营者提供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库存信息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帮助生产者制定生产计划,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一是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各国政府都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如美国的农业信息投入总额2001年为13亿1800万美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每年用于农产品市场新闻的年度预算为2200万美元。欧盟2000年用于农业统计信息的花费总计是6151.3万欧元、用于农业和农村信息通讯方面的花费是2亿欧元左右【7】。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各级政府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农业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的投入经费,还要有充足的系统运行经费,以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要将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制等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鼓励和引导科研单位、企业、个人或其他民办科研机构、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投入,扶持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活动。

二是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工作。目前我国农村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如果大量的市场和生产信息不由政府部门来组织,就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信息使用的公平性、及时性。并且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下,对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也比较差,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工作,推动农业信息网与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及期货市场建立联网,直接从信息源采集信息,配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分析和加工处理,及时向外和传播,不断增加信息服务内容。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使信息供给不断满足信息需求,并带动信息需求的发展。

三是建设与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对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协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化己成为农产品批发市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信息化条件下,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农产品中转站、集散地,要求农产品批发市场必须在衔接产销、调节供求、沟通信息、促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都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中心环节和衔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必须成为农产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价格中心、结算中心和包装加工及物流配送中心。更为重要的是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有助干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通过加强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整合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提高信息沟通与和运用效率,辅助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还能通过普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加生产效益。市场主管部门要牵头,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全国性或者地方性、区域性的市场信息服务平台,把所有获得国债资金扶持的批发市场的信息整合起来,整合形成农产品流通网络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物流、市场周转效率【8】。政府要支持发展大型信息主导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市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批发市场、农业信息机构、产品供应者、产品需求者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计算机联网。要重点进行农产品信息处理与工作,搞好市场信息咨询服务,这也是成熟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一项重要服务内容【9】。各个批发市场要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协调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从而使批发市场向物流中心过度【10】。

四是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多年来,由于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不完善,农民的分散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商贩抓住农民对外界收购信息的封锁的弱点,从而压缩了农产品的价格使得辛苦种出来的农产品买不到好的价格,造成农产品“买难”、“卖难”现象时有发生【11】。以信息化为手段,在农产品生产、销售等环节上实行信息化管理,可大大提高合作组织的管理能力,使合作组织较大程度地延长带动半径、增强带动能力和提高带动效益,打破农业“增产不增收”的怪圈,有效化解“三农”问题【12】。政府应当尽快完善对各类农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支持,要在村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和经营服务网点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为农民提供准确和及时的信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者的谈判能力,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农业市场信息篇7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全国各地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政策与资金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大多地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到县、乡后,如何进村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户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虽然自我国启动农业信息化工程以来,各地农业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比较理想,但是政府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促进信息利用方面的工作明显滞后。多数农业基层职能部门在指导农民生产经营时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前期的宣传引导上,而对生产中期的技术指导和后期的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做的远远不够,导致“旺销?D扩种?D卖难”怪圈现象反复出现,部分农民采用“逆向思维”决策即政府鼓励多种植什么就不种或少种什么,这些现象表明农业信息服务质量和农民信息素质都亟待提高。

信息是市场的灵魂,市场经济是由信息引导的经济。我国以千家万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要适应国内国际统一的大市场,必须有成熟的市场信息传播机制做支撑。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生产主体及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的源头,强化对农户的信息服务,提高农户生产经营中的信息运用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的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只有在农业信息作为一种要素在生产经营中得以应用时才会体现其价值,当前提高农业信息局域网和信息资源的应用效率应是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在对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以农户为中心,从外界信息服务和扩大信息需求两方面,探索解决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二、发展农户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一)农户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农户信息化是在农村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过程中,通过让农户参与信息化活动,使信息化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具体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信息化强调的是增强农民对信息的接收、分析和运用能力,而不是强调农户信息方面的硬件建设,在目前我国多数农户并不富裕而且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的条件下,单纯追求农户的信息设备建设既不现实也不经济。

(二)发展农户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农户信息化有利于农民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农业市场化要求我们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认识农业发展过程,运用市场机制连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并处理好生产、分配和消费间的关系,这一切都要依靠充分的市场信息。因而,农户作为我国农业市场中主要的市场主体,农户信息化无疑会加速农业市场化并促使农民更好地认识市场并适应市场。

2.农户信息化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目前我国农业类网站上有大量的良种选育、合理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信息和市场信息,互联网不仅可帮助农民找到“商机”,而且可使农民足不出户便可得到专家指导,增加生产效益,从而加速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3.农户信息化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主要是劳动力自身素质低和掌握的就业信息少。农户信息化可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素质,更有利于农民获得广泛的尤其是跨地区的就业信息,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4.农户信息化有利于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农户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一部分,农业信息化应以政府信息化为基础、以企业信息化为依托、以农户信息化为导向。农业信息化应是一个信息技术在农业中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而农户信息化会直接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户生产经营中的运用程度,有效地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

三、发展农户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综合素质较低

众所周知,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2002年我国农村小学与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75.0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46%,大专以上比例仅为0.66%,农村的文盲率达到11.5%。我国目前还存在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就是还有大批文盲不断产生,这对未来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十分不利。农民综合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文化水平低和科技素质低,这从两方面直接影响农民的信息素质:一是直接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二是信息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产品,需要较高的分析理解和利用能力,而较低的文化知识水平限制了农民理解信息的能力,导致了信息运用水平低下。

(二)农民信息意识淡薄

所谓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做出的能动反映,具体表现为对信息敏感,遇到问题时知道并善于依靠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决策。信息意识是人们搜集、处理、分析、利用信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农村文化落后、经济落后、信息化程度更落后的社会环境对农民信息意识的影响,致使除沿海地区和农产品出口较多地区农民的信息意识较强外,大多数地区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情报嗅觉迟钝,对网络信息这种新生事物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认识不到信息的巨大作用,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

(三)信息获取成本较高

农民的收入水平与信息应用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各种信息获取手段的费用需求减缓了信息进入农户的步伐。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人均现金收入1721元,加上我国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小且分散,导致农民购置设备上网不仅不现实而且不经济,采用电话获取信息虽然方便但费用普遍较高,而通过电视、板报、传单等方便且节省费用的获取信息方式大都不能满足农民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信息需求。

(四)信息资源状况较差,信息实用性不高

从笔者对河北省农户的调查来看,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准确的农产品生产状况、未来价格趋势预测、农产品生产风险预警等方面的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中除政府部门的农业信息网站比较规范外,其他网站由于各自为战和管理方面的原因,信息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使信息资源的质量和精确度降低。这既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资源的难度,也使农民对网络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利用价值产生质疑。目前,全国虽有农业信息网站2200多个,但是网上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简单堆积的多,精心加工的少;交叉重复的多,有特色的少;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五)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户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而他们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帮助。而目前我国缺乏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的较完善的服务体系,有的地区虽然政府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延伸到乡级,但是信息如何进村入户却是面临的共同难题。一般农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除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之外,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同时,我国信息化法规不健全、信息服务管理不规范也是农村信息服务水平低的成因。

四、农户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实现农户信息化应主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各级政府应重视农户信息化的建设并把它提上议事日程,从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以提高对农户的信息服务水平,同时要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并着重培育农户的信息需求。

1.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拥有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是搞好信息服务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且现有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因而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农业信息人才,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的信息人才队伍。除重点培养高素质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外,还要着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使农业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农业信息专家,让他们在农户信息化过程中引导农户、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我国政府的农业信息网络大多已延伸到县级,少数地区已延伸到乡级,但是在县或乡与农户之间却出现“断层”,因而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重点应是采用乡级建立信息服务点、村级培养信息员的方法,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要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作用,使之把农业信息服务作为自身的重点服务内容,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农业信息网络的信息传播优势,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广校、村干部、农村信息员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3.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手段送信息进村入户。信息的进村入户要视各地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采取适当的信息传播手段,决不能不顾乡村、农户的现实条件一味地要求农民上网。应从农村的现实出发,采用高科技信息技术结合农村、农民的需求和习惯,逐渐探索一个便捷、廉价、实用的送信息进村入户的途径。河北省在这方面已先行一步,探索出多种经济实用的信息入户方式:一是电波入户。河北省已有120个县农业局建立了信息中心,收集、分析农业信息并制成电视片,通过电视台定期播放。二是热线电话。县农业局建立农业信息库,利用语音转化功能,自动回答农民问题。三是手机短信。沧州市、衡水市农业局已为移动用户开通传送农业信息短信业务。四是电话上网。值得关注的是河北省藁城市的“三电一厅”模式,即通过电脑、电话、电视和农业科技展厅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该模式已得到农业部认可并拟在适合地区推广。

4.加强对农民的系统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政府应增加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大力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并着重培养农民的3个现代意识:一是现代的科技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科技、用科技、走科技兴农之路的意识。二是现代的市场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掌握市场动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意识。三是现代的信息意识,即让农户具有愿意为信息投入、注重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同时,要大力提高农民信息素质能力,让他们具有信息收集、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和意识。

农业市场信息篇8

[关键词】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对策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目前,农业信息化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的有力保证。山东省淄博市地处鲁中,城乡交错,交流频繁,工农业联系密切,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具备以城带乡的空间优势。另外农业产业基础良好,具备以工促农的产业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发展环境,但与有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快速稳健地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一、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对淄博市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o农民家庭电话、彩电、计算机普及率,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村人口覆盖率居全省前列。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固定电话78部,移动电话160部,彩电114台,家用计算机28台,接入互联网18台。农村宽带端口达到295.2万个,宽带用户达到19万户,全部行政村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基本形成了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

(二)农业信息系统开发成果逐步扩大,信息资源的利用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分别建立了农业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农业气象等主要农业数据库,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多条信息采集和传输渠道已基本形成,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明显体现。

(三)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员队伍。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体,多元化的立体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体系逐步形成。全市所有有农业的乡镇全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通过各种方式培训农村信息员队伍,提高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水平。

(四)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水平有所提高。目前,各部门主要依靠电话、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络进行信息服务,尤其是电话和网络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业“专家咨询热线96288”、幸福农家“168”和各类涉农网站,积极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致富能力和增收机遇,得到农民好评。二、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不足。大多数的农业信息都具有公共产品性质,要由政府提供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才能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资料。而目前,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组织、协调、规划等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和设施投入也不够充足,用于软件开发和网络维护的经费则严重短缺。

(二)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偏弱,网络条件差、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不高。虽然淄博市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总体质量仍不高;尽管农村居民家庭计算机数量增长迅速,但计算机的拥有量仍很低,配置也较差,用来上网的则更少。宽带网络与农户家庭的距离仍是制约当地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农业信息质量不高。衡量信息质量的标准,一看用户需求,二看时效,三是指导性。目前淄博市的农业信息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1)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不够,缺乏相关应用软件。在农业应用数据库和软件开发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离农民的需求差距太大,如各种农业数据库的建立、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专家诊断系统和农业实用技术光盘制作等大多数为空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信息资源整合度不高。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资源,但因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资源建设盲目无序,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缺乏有效共享,且各主体的信息采集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同时,因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不能有效地整合形成合力,难以及时集成全面、系统、准确的信息,致使农户和农产品企业的信息查询使用困难。(3)信息源单调。不仅政府对农业信息公开得不够,农村信息站、农业协会组织、种植养殖大户等对农业信息的提供作用也未充分发挥,基层农民更没有积极提供上行信息。而且,信息采集以国内为主,对国际的农业信息涉足不多,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4)信息实用性差。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即信息来自的多,来自市场的少;宏观信息多,微观信息少;综合信息多,专业信息少;滞后信息多,超前预测性动态信息少。这其中,尤其缺乏分析和预测的信息,因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指导性差,阻碍了农民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目前,虽然涉农网站不少,但里面的信息大多是为政府部门自身管理需要服务的,针对农民的远远不够;有些网站的信息较为随意,信息的质量和精确度不高。这既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资源的难度,也使农民对网络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利用价值产生质疑。而且,多数网站没有形成统一、简洁的信息检索平台,致使农民面对大量信息束手无策,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5)信息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农民和涉农企业需要,服务手段缺乏,服务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缺乏为市场、为农民服务的动力机制,信息服务对象、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农业信息使用群体对于农业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和信息的获取及利用程度较低。

(四)农民使用信息的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信息传播渠道祁覆盖面窄。据调查,淄博市农民采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大体分为6类,即农业经合组织、广播电视、集市贸易、亲朋邻里、家庭成员从外地带回及互联网。其中,以农业经合组织作为农民采用信息的第一来源,占70.12%;其次是亲朋邻居,占17.47%;第三是集市贸易,占7.78qc;第四是外地带回,占2.1%;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则分别占1.6%和0.9010,居采用信息来源的后两位。当前大多数农民尚未形成从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和互联网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仍停留在从农业经合组织和亲朋邻居等被动接受信息的水平,利用信息能力依然很弱。同时,农村不同行业采用信息的来源也有较大差异。种植业第一信息来源是农业经合组织,其次是亲朋邻居,依次为外地带回、集市贸易、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络。而养殖业、外出打工者采用信息来源等与种植业采用信息来源则有明显差别。(2)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差。农民在决策时基本上还是按照直觉和经验来判断,信息利用率极低,对农业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不高,造成生产的盲目性,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生产经营呈周期性波动,社会资源浪费巨大。

(五)市场化不够。发展农业信息化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原因不光在于财政资金有隈,更重要的是,农业信息化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这些环节通过市场运作会有效益产生。按市场方式运作,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找到农业信息化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农业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信息服务提供商,包括设备制造业、软件业、系统集成、信息咨询业,以及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参与,运用市场行为将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反过来,农业信息化的推进,也为市场各方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和应用空间。农村信息化建设要靠政府推动,同时也要借助市场的力量。目前,淄博市的农业信息化大部分项目仍依靠政府拨款,虽然近年来有些企业参与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但真正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服务项目很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短缺、支持力薄、项目单一等问题。

三、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要求,如何真正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针对农业信息化政策性强、涉及领域广泛的特点,采取综合性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大政策、财政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政策和资金上,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保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科研体制、投资结构、经费投入和实用技术研究进行政策调整,明确投资主体并保证基本投入;要在规范信息市场、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推广服务体系、引导和组织农民利用信息资源、加强农业信息化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各类农业应用软件、提高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民的信息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并注重立法、监督,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积极促进信息的共享。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o要想以信息化推动农业发展,首要的是突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多种形式推进信息服务。政府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起主导作用,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尽快扭转目前各电信营运商各建各的通道、恶性竞争、各单位和部门各自为阵分散投入的不利局面,尽快建设一个相对完备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快网络设施的更新换代。

(三)加强对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应用。农业数据库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项目,受到发达国家政府、企业和国际经济组织的普遍重视。在数据库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上,除了要做好本市的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开发外,也应注重对外市地和国际数据库的引进,以改进和发展当地的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建设,及时了解和掌握外部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动态,推动数据库技术的进步。

(四)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一是在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框架下逐步构建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二是在分散的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实施资源共享与整合,打破孤立信息平台之间的鸿沟,形成数据和应用两个层面的交流与协同,形成共享、丰富、流动畅通的农业信息资源体系。要强化涉农政府部门与产、学、研单位间的协作,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传递、开发等方面合理分工,各自有侧重点,分专题收集信息,并对原始数据进行二次加工,通过统一的平台向社会提供全面、丰富、及时、便捷的信息。

(五)优化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功能,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要以解决农产品销售和生产科技等问题为重点,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积极开展综合性、前瞻性、广泛有效的信息服务,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网络,及时有效地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化的巨大价值。一是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要引导用户或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量。二是切实加强信息分析、加工工作,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三是要积极适应国际贸易体制,建立并运行好一个农业国际市场信息服务的系统,提供国际市场行情及走势分析、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贸易争端及其解决的思路与办法等。

农业市场信息篇9

一、我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表现为: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进一步提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农产品交易由过去的传统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拍卖和期货交易等现代方式;农产品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农资连锁配送发展势头较好,分销、直销、超市、总、总经销等多种经营模式蓬勃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

但是,当前我国农村的流通规模还小,流通方式仍落后,流通效率相对低,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农村基础设施和流通设施建设薄弱

表现为不少地区至今交通闭塞,缺水、缺电,通讯不畅,尤其是一些农村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陈旧,电子信息、冷藏等设备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单一,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严重制约着农产品的流通。

(二)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相对落后

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的产地市场、销地市场布局不合理,批发市场与集散市场、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结构不完善,政府仅仅停留在管理现有农村市场,但没有制定农村市场建设规划。另一方面,在流通方式上缺乏创新,经营业态相对落后。表现为:一是传统流通方式居于主导地位,现代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发展不足。二是交易方式落后。定单销售数量少,电子商务交易技术采用率较低。

(三)农村现代流通主体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

突出表现为农村市场流通主体规模小、实力弱,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的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少、实力弱、从业人员素质低、专业性不强、服务质量不高。目前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和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大多是个体商户、运销农户、经纪人、农村小型信用社等,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水平低,实力弱,信用担保得不到可靠保证,不能及时得到专业的知识培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小、实力弱,市场覆盖率低。

(四)农村流通信息化建设落后,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

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存在,国家对农村的各项建设投入与城市相比严重不足,尤其是信息化建设,它是一尖端的高科技,加上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相对落后,考虑到农村居民在城市没有普及信息化前能否接受和正确使用它,所以国家在农村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投入建设的时间与城市相比较晚,这样就势必造成农村市场调节缺乏全面、准确、快捷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由于信息化建设落后、信息不畅,农村获取信息无优势,导致信息不对称,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给农民带来了不少的损失。

二、我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流通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力度

一方面要增加对农村供水、供电、道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流通领域,尤其是加大对流通设施的投资。在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加大对农村的各项财政补贴,提高农村建设和生产的积极性。

(二)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村现代流通主体和中介服务组织,提高流通的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一方面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鼓励农民、农业系统企业、商业系统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国内外物流企业等进入农村流通市场;通过体制创新、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组建大型跨区域作业的农村流通集团,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提高流通效率,规范流通市场秩序,完善物流服务,特别是要尽快培育和发展一批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第三方企业组织,大力培植规模大、实力强的农产品经销商。另一方面要借助官方和民间的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提高流通的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加快培育各类行业、专业协会和金融、保险等服务机构。

(三)加强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强化农村信息市场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要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化建设,建立快速、准确、有效的信息传播网络,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制度,及时向农民信息;其次,建立信息中介组织,专门从事对农副产品长、中、短期市场信息分析预测工作,适时向农民准确、实用信息。另外,加强农村信息市场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识别真假信息;最后,还要建立农、工、商市场信息系统,实现市场内部管理的信息化等,为农民提供准确信息和高效、优质、全面的服务。

(四)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创新流通方式

农业市场信息篇10

关键词:现代农业;网络新媒体;信息服务。

2010年8月,在中共湖南省委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强调,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我省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信息化是实现其它三化的基础,也是建设“两型”的保证。2010年,国家工信部正式将我省长株潭确定为首批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单位,这必将催生一个新的iCt(信息、通讯、技术)产业。2005年,国家农业部开始在全国建设以12316为主要载体的“三电合一”平台,这必将促使我省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跃上一个新台阶。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十分紧迫的农业信息服务,要求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新技术、创新服务新模式,积极做好现代农业的信息服务工作。

1湖南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1.1湖南农业信息网络体系逐步形成。

从1998年起,湖南省农业厅在互联网上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公开网站“湖南农业信息网”及28个专业网站。全省14个市州农业局,100多个县(市、区)农业局自行或与本级政府配合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网站。长沙马王堆、岳阳花板桥、常德甘露寺等20多家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网站当地批发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供求信息等内容。

2005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到2009年底,湖南已有株洲等3个市、浏阳市等18个县(市、区)建立了“三电合一”服务平台。

2006年,湖南省农业厅与湖南移动签订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战略协议,2007年开始开发以“农信通”为载体的农业短信服务。

1.2湖南农业电子政务服务体系逐步发展。

2000年5月,省委省政府两办发出《关于在全省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实施意见》,相继成立了“湖南省农业厅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要求凡能公开办理的事情都要通过“湖南农业信息网”公开。

2008年,省农业厅开发建成了农业电子政务行政审批系统,40个行政审批项目都可以在网上申请、审核和审批。行政许可办理流程和相关结果在政府门户网站(外网)上公开和,行政审批人员在内网上进行审批,并有相应的监督程序对每一步办事过程进行跟踪。

2009年,湖南省农业厅电子政务内网开通并投入应用。内网沟通了农业厅与省委省政府的办公系统,实现了会议通知、文件收发和内部信息交互等功能。

1.3湖南农产品网上促销体系逐步成长湖南农业信息网的“网上展厅”是推介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和优质农产品的专栏。在前五届全国农产品交易会上,我省累计有1000多家企业参与展示和营销。“一站通”是全国农业企业注册的农产品购销信息服务平台,到2009年底,我省有1400多家注册用户。

特色农产品网上营销是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雏形。

从2000年以来,我省特色农产品网上营销逐步壮大,浏阳的花卉、石门的柑橘、隆回的金银花等都通过网上营销走红国内外市场。

2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创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

近几年,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技术飞速发展,ipV6、云计算、数字地球、物联网和框计算等也先后走入实际应用,利用互联网、电话、电视等网络新媒体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技术和模式多种多样。这里将目前综合应用较多的几种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和模式简介如下。

2.1农业信息网站。

网站用于农业信息服务是目前最多的一种形式。据农业部统计,到2009年10月,全国农业网站达到31108个,农村网民达到9565万人,有24.3%的农民是通过互联网获取农业信息。我省涉农网站也达到了500多个。

农业网站内容主要包括政府公开信息与农业新闻、农业市场信息与农业科技信息、政府网上办事、农业电子商务和网上互动。网站运营模式既有经营性网站,也有非经营性网站。营利性网站的赢利模式主要有:在线广告、电子商务佣金、会员收费、电信运营增值服务等。

2.2农业信息短信。

短信因其方便快捷而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据湖南省信息协会编辑的《2009年湖南信息年鉴》,我省移动电话用户从2004年的1036万增加到2008年的2260万。据中国移动湖南省分公司统计,我省拥有移动手机的农村用户有1000多万。从2003年以来,我省不少县、市农业部门逐步利用农业短信开展信息服务。省农业信息中心从2006年开始与湖南移动公司签订了战略协议,利用农信通开展农业短信服务。农业信息短信服务的内容包括当前农作物(动物)生产(长)所急需的技术、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市场、产地市场)价格和农产品供求信息等。手机用户可通过短信免费接收公益类信息和有偿订阅生产技术及市场行情类服务信息。

2.3农业手机报。

农业手机报是农业短信的扩展和升级。由于每条短信的字数有限(中文不能超过70个字),对于字数较多的农业信息不能一次发送,只能分拆成多条。同时,短信不能发送图片,不利于用户直观理解信息。农业手机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特别适用于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经营的高端用户。

2.4农业电子信箱。

电子信箱有两类,一类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内容为文字表述的信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电子信箱;另一类是以电信线路为载体,内容为语音表述的信息,也被称为语音信箱。浙江省农业厅利用前一种方式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农产品种养加技术、农产品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等,注册用户达到了150多万个。后一种方式有其特点,如信息量较大、用户不需掌握汉字输入法等。目前在农业领域应用较少,有待进一步开发。

2.5农业呼叫中心。

农业呼叫中心是农业部“三电合一”项目中的一个主要工具。呼叫中心依靠客服坐席(包括接线人员和配套专家队伍)、农业技术数据库和自动应答系统,开展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从我省已建成的县、市级农业呼叫中心来看,总的效果还可以,但发展后劲不足。通过对辽宁省“12316三农热线”(农业呼叫中心)的考察,在进一步改革信息来源、及时更新贴近当前生产实际数据库、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条件下,三农热线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上线半年就接受了130多万人次的电话咨询。

2.6农业电子显示屏。

电子显示屏适用于流动人员多、场地宽敞的公众场所,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集市、展示大厅等。电子显示屏建造简单、信息更新便捷、公众观看方便,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是传统宣传栏、信息墙的替代工具。

在农业信息服务过程中,非常适合于农贸市场、农村集市等人员多而计算机网络还不够普及的地方。

2.7农业电子触摸屏。

电子触摸屏主要用于政务大厅、政务中心等公众办事场所。信息管理人员及时将信息更新,查询人通过手指触碰相关条目,逐层查找,就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农业电子触摸屏目前应用还不多,主要用在省市县级农业部门政务办事大厅,但其方便、快捷、自助的操作方式非常适合于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2.8农业电视节目专栏。

农业电视专栏应用时间较长,从中央到地方电视台都有相应的窗口,在计算机网络和电话尚不普及的时代,是农民接收外界信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但因为互动性能不够,电视节目缺少广告支持等原因,财力有限的电视台播放的农业类节目较少。数字电视节目播出后,虽然增加了节目互动能力,但相对于艺术、财经、影视类等栏目,农业电视栏目及播出时间仍然非常少。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电路带宽的增加和网站质量的提升,电视专栏在农业信息服务中的地位可能会下降。

2.9农业网络视频。

最近几年,网络视频发展迅速,农业信息服务应用网络视频技术必将获得极大的发展。在计算机普及率提高、网络带宽增加的大环境下,农业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民间团体提供的免费类农业专业视频快速增加,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主动的搜索所需要的视频信息和技术。这种融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于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集中了方便、快捷、主动和直观等诸多优点,是今后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

2.10农业信息专用接收机。

专用信息接收机已出现多年,不少信息类技术服务公司和电信运营商都提供了产品,为用于农业信息服务,还开发了相应的接收芯片,集成了农业技术数据。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农务通系列产品aHpC/apDa”集成了多种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实用技术咨询系统和信息查询系统,可在生产现场方便快捷地为用户提供农业实用技术、新品种信息、价格行情和病虫害诊断等服务。

3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现代农业信息服务。

利用信息服务新技术和新模式,努力开展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是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建设我省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手。

3.1做好面向政府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化,政府要先行,政府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一是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农业部门管理业务类型多、服务环节链条长、机构人员数量大,在日常工作中,公文制作、文件传输、会议通知、资料统计等都需要办公系统的支持;二是农业政务信息公开。农业部门所具有的政务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都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对外公布,行政许可、办事流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打假等都需要对外公开;三是农业视频会议。为了节省会议成本,提高办事效率,需要建立农业部门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系统;四是农业数字化指挥调度。为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状况、农业抗灾防灾和救灾、农业生产应急指挥,需要建立反应灵敏、现场清晰、数据可靠的数字化指挥系统;五是农业生产预警。能及时收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国际国内各市场的信息,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开展农业生产预警。

3.2做好面向农业企业的信息服务。

农业是传统产业,利用信息技术装备和改造传统产业,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做好面向农业企业的信息服务,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对农业企业的信息化提升。农业企业在开展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各环节中,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传统工艺,开展信息化管理,开辟互联网销售市场和逐步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二是农业标准化生产。

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小而散,产品没有统一规格和标准,难以组织规模化生产和营销。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对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农业投入品经销、农产品生产技术实施和农产品加工过程监控,在统一环境要求、统一生产技术、统一投入品质量和统一加工流程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进而实现农产品溯源。

3.3做好面向农民和城镇居民的信息服务。

农民和城镇居民既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也是农产品的消费者,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一日千里的时代,农业信息服务显得日益重要。

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传统农业推广技术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推介等方面显得效率低,一方面使很多科研院所的成果难于形成生产力,另一方面又使需要新技术的农民难于及时获得新技术。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缺少农业生产技能,不熟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要求,不熟悉农产品各生产环节的生理需求和防病治虫的技术要求,迫切需要农业技术人员的及时指导,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农产品市场行情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让农产品进入更加广阔的市场。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很大,世界的农产品市场更大,但传统农业的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辐射范围小、流通半径短,好的产品不能卖出好价。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可开辟更大的市场,可了解最新的国内外行情,有利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掌握或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对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都十分有益。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预警。农业生产既有自然风险也有市场风险,要避免这两种风险,信息化技术可发挥重大作用。目前我国的气象预报,包括卫星云图、地理遥感、数值预报模型、短中长期气象预报和农作物气象估产都达到了一定规模和水平,在农业防灾救灾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农情数据采集系统和涉及国内数百家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行情的信息采集系统,还包括国外主要农产品市场行情、海关农产品进出口数据,使农业生产者对当前农产品播种面积、农作物生长状况有一个基本了解,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和零售市场有一个基本预期,从而避免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和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9中国农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杜青林。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张玉香。农业信息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程海波。湖6?做?南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