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安全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5:30

工程质量安全评估篇1

1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概况

近年来,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先后联合农业部果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兴城)、新疆农业科学院在果品(苹果、香梨、核桃、红枣)上开展了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联合农业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新疆农业科学院在小品蔬菜(叶类菜、葱蒜、豆类等)上开展了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对果品和小品蔬菜进行未知危害因子调查与已知危害因子安全性评估。与此同时,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还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种植情况,适时开展了农产品产地环境及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监测区土壤中总镉含量为0.14~0.18mg/kg,总汞含量为0.02~0.04mg/kg,总砷含量为8.63~11.13mg/kg,总铅含量为17.72~24.6mg/kg,总铬含量39.18~54.87mg/kg,总铜含量14.25~24.85mg/kg,均小于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镉含量0.60mg/kg,汞含量0.50mg/kg,砷含量30mg/kg(旱地),铅含量300mg/kg(旱地),铬含量200mg/kg(旱地),铜100mg/kg[1];灌溉水中总汞、总镉、总砷含、六价铅均未检出,氟化物含量0.17~1.26mg/l,化学需氧量7.16~8.23mg/l,氟化物和化学需氧量均小于农田灌溉用水水质限量值:氟化物含量2mg/l,化学需氧量60mg/l[2]。部分农产品在监测中有农药残留超标情况。

2影响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主要问题

2.1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发展滞后

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起步较晚,各项工作尚处于探索中,风险监测数据量小,监测覆盖范围狭窄,涉及的农产品种类不全,风险评估方法单一。

2.2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

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工作体系尚不健全,缺乏产地环境、生产过程、贮运环节危害因子在线、动态观测的记录资料和跟踪信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实施和发展。

2.3技术队伍力量欠缺

阿克苏地区还没有专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人员,其工作任务由相关部门兼职完成,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没有系统性、连续性,未达到规定要求,未能及时为消费者提供风险危害程度评估。

2.4经费不足

自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启动以来,除农业部下拨的项目专项资金外,地方财政未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纳入财政预算,造成承担单位没有资金支持,难以全面完成《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管理规范》规定的工作任务。

3推进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对策建议

3.1提高认识,加强重视

我国将风险分析应用于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3],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纯属一项新兴事业,很多人对此项工作不是十分了解,甚至一些基层部门对风险评估的意义知晓不多,在安排部署工作时,轻视或忽视该项工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未知危害因子识别、已知危害因子危害程度评价、关键控制点和关键控制技术实施风险评估,在我国不仅是一项技术和技术体系,更是一项法定制度,已成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监管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性、基础性工作[4],所以必须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认识,特别是要加强重视程度,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提上年度工作部署议程,并纳入年终考核计划。

3.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体系,一是成立或指定专门负责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或部门,严格按照农业部要求,扎实履行好实验站职责。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包括风险排查、风险监测、风险预警等系统。三是健全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规范风险评估工作。四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配齐配全专业技术人员,并加强工作人员参加风险评估技术培训,鼓励和支持技术人员参与风险交流,加快培养一支过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骨干队伍。

3.3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资金投入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是关于产业发展、关乎民生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需要具有代表性、大量并连续的风险监测数据做支撑,需要国家公共财政给予稳定并有力的资金投入[5]。因此,为了做好、做实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确保阿克苏地区230多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地区应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顺利开展。

作者:贾家贤范荣尚单位:阿克苏地区农业检验监测中心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eB/oL].,1995-12-06/2016-10-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eB/oL].,2005-07-21//2016-10-28.

[3]宋志峰,魏春雁,蔡玉红,樊慧梅,牛红红,武巍.对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重点的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4):6468-6470,6467.

工程质量安全评估篇2

关键词:基层档案部门;安全评估;pDCa循环法

基层档案安全工作千头万绪,如果不能厘清经纬、统筹兼顾,安全工作将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问题,这些安全隐患会成为诱发档案安全事故的潜在威胁。而解决该问题的核心就是在市级范围内对基层档案部门开展档案安全评估工作,建立有效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引入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实现针对档案安全工作的科学指导和管理,减少安全隐患,降低安全风险。

1pDCa概述

pDCa循环法作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质量控制管理方法,在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工作中被广泛应用。pDCa循环理论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挖掘出来并应用到全面质量管理中,主要用于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问题。pDCa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四个英语单词的缩写,其工作过程依次为p-D-C-a,工作原理为产品按照pDCa循环,且反复循环,下一个循环基于上一个循环的基础,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质量循环过程。应用pDCa循环法的可以规范工作流程和每一个工作过程。对于每一个循环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找出原因,并作为下一个循环中应该解决的目标,在新的循环中得到解决。质量通过多次循环后不断改进提高[1]。

2pDCa循环法在档案部门安全评估中的应用

引入pDCa循环法应用在市级档案安全评估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包括确立评估内容、制定评估指标及实施执行评估活动。

2.1建立基层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体系(p策划阶段)。p阶段主要是制定市级档案安全评估的整体计划,主要包括组建安全评估机构、安全风险分析、制定评估标准等过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风险分析。通过风险分析识别档案安全管理的风险,具体风险类别和风险要素见表1。

表1基层档案部门安全主要风险清单表

风险分析是开展档案安全评估管理活动的首要步骤。市级档案主管部门首先分析整体基层档案部门的内外环境及管理现状,制定准确的目标定位、具体的应对实施计划、合理的时间节点安排、科学的技术手段等评估规划。风险分析内容包括确定评估范围和方针、明确安全目标、划定风险类别、确定风险要素。在档案安全评估中,可以确定五大安全目标:档案馆库安全、安防设施齐全、档案实体安全、档案信息安全、档案管理安全[2]。风险类别和风险要素是对五个安全目标的分解,分析每一个目标的风险类别,并分解出每一个类别对应的风险要素。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管理工具――鱼骨图分析风险类别和风险要素。

2.2实施并运行市级档案安全管理体系(D实施阶段)。D实施阶段主要涉及基层档案单位按照评估体系的要求完成各项档案安全工作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各档案单位开展评估、反馈工作。在评估工作实施执行前,首先培训评估专家组成员,明确评估流程、评估标准和评估细节。参加市级档案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测试通过并取得评估证书后方可承担评估工作。市档案局建立档案安全评估人员和档案安全责任人数据库。评估小组应对出具的评估报告负责。

档案安全评估分为自查评估和检查评估两个过程。档案安全评估应以自查评估为主,自查评估和检查评估相互结合、互为补充。自查评估和检查评估可依托自身技术力量进行。在实施过程中,各基层档案单位对照评估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查评估,查找单位档案室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重大危险源。检查评估阶段进行实地检查后,根据评估标准确定安全评估等级,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尤其对危险有害因素和重大危险源明确提出严格控制。

2.3评估评审档案安全体系(C检查)。检查阶段是寻求改进机会的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阶段。在阶段性开展档案安全评估工作后,检查各档案部门对评估体系执行的结果,并审查现有的档案安全评估体系是否存在问题。

2.4改进市级档案安全评估体系(a措施)。经过以上3个步骤之后,评估小组报告该阶段所策划的方案,确定该循环是否给各基层档案单位档案安全带来明显的效果,是继续执行,还是改进措施、放弃该体系重新进行新的策划。

a阶段是总结评估体系开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并把这些成功经验用标准化的方式呈现。汲取失败教训,将尚未解决或重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从而不断完善档案安全工作评估体系。

图1市级档案安全评估流程框图

3结论

本文仅以pDCa在市级档案部门安全评估中的应用为例说明pDCa循环法使评估工作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可以全面提高市级档案行政部门的档案安全的科学管理水平。基层档案部门也可以应用pDCa循环法,提升基层档案工作安全保障能力。

*本文系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pDCa循环法在市级档案馆安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4-R-11)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艳枚.pDCa循环法在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中的应用[J].办公自动化,2014(11):55~57

工程质量安全评估篇3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一期项目基本完成,二期项目开始实施,总体进展顺利。为全面总结一期项目实施成效,今年5月,水利部安排部署了一期项目的检查评估工作。目前,自我检查评估和省级全面检查评估工作已经结束,水利部组织的抽查评估和全国综合总结评估工作即将开始。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一期项目检查评估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前一阶段检查评估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检查评估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98大水后,中央利用国债资金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力度,先后启动了人畜饮水安全、大型灌区改造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三项工程的建设。三项工程实施5年多来,取得了巨大进展。截至目前,人畜饮水工程已经解决6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型灌区改造已经安排*个*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一期项目已经安排*多座,二期项目已经开始启动。为有效推进三项工程的实施,中央和地方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各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对项目实施的成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公众高度关注。为此,部里先后安排了人畜饮水项目的中期评估和大型灌区改造项目的中期评估。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标志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一期项目抽查评估和综合评估阶段的正式启动。这次一期项目检查评估工作共分四个阶段,即自我检查评估、省级全面检查评估、部抽查评估和综合评估。此次抽查评估,由水利部组织流域机构、部直属单位和各省设计、科研、技术等部门的*多位专家,对*多座已经实施的一期项目进行现场检查评估。最终,将在各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评估报告,对一期项目的实施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准确判断项目的实施成效,深入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同时,要把检查评估的结论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向社会公众宣传,让各级政府有决心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这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不断地向前推进,让社会公众更加理解和支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

二、准确把握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检查评估的关键环节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大批经过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已经开始发挥其巨大的综合效益。截至目前,已经实施除险加固的*多座病险水库中,除*生产建设兵团八一水库因施工组织问题发生垮坝外,均经受住了近年来气候异常、局部暴雨集中等恶劣气象条件的考验,说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质量是好的。但这些成绩的取得,并不能掩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近一个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稽察办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的稽察情况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尽快加以解决。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检查评估,关键在查找问题,问题查找的不深不透,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在二期项目实施中同样还会出现,还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损失、造成被动。因此,我们要通过检查评估,找准问题,采取切实措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从目前的情况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坝安全鉴定、初步设计、建设管理、计划安排和资金使用管理、工程验收、运行管理等六个关键环节,下一步的现场抽查评估要重点围绕这六个关键环节开展工作。

第一,大坝安全鉴定环节。在大坝安全鉴定中,存在无病、小病大养或者诊断不准的问题。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体制机制上的原因。一期项目达*座,国家每年投资*多亿元,各地想多上项目、早上项目、多争取国家投资是必然的,而大坝安全鉴定又由各地负责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安全鉴定受利益驱动,出现无病、小病大养或者诊断不准的问题就在所难免了。存在这样问题的项目并不是个别现象,部里经常收到一些举报信,怀疑有的病险水库到底是不是三类坝。所以,请各位专家在抽查评估过程中,对安全鉴定存在的缺陷,要深入分析,深刻论述,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可能地加以避免。

第二,前期工作环节。在最近的稽察中发现,前期工作环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设计资质问题。一期项目中大部分中、小项目的前期工作是由市一级设计院承担的,还有一部分是由县一级设计室承担的。由于一期项目没有对设计资质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因设计资质不够,整个前期工作的成果质量不高。二是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问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立项要通过初步设计、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流域机构复核、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批准等多个环节,有的项目为了争取早立项,在设计工作上赶进度,没有进行必要的勘探,设计方案不尽合理,缺乏科学性。更有甚者,有的项目为了减少地方配套资金,把概算做得很大,以大方案申报,然后实施中压缩原设计方案,带有一定的欺骗性。三是设计变更问题。由于前期工作深度不够,在工程建设实施当中出现大量的设计变更,造成许多病险水库不能按期完工,不能按期竣工,导致国家的巨额投资不能按期发挥效益。这次抽查评估,请各位专家要从设计资质、勘探、设计方案等各个角度,认真查找出现大量设计变更的原因,希望各位专家能在这方面替水利部、替国家把好关。

第三,建设管理环节。有的地方在执行"三项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项目法人责任制问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的投资少则数百万元,多则几个亿,这些项目必须按照国家关于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但在稽察中发现,有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法人根本未履行报批程序,也不是什么专业队伍,只是几个行政领导凑到一块就成了个项目法人,更谈不上履行项目法人职责了。二是招投标问题。主要存在施工单位资质不够和招投标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虽是个别现象,但影响很坏,一旦发生就会给我们的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就会产生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管理一团糟的印象。所以,对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不按规程操作,违规分包和违法转包的现象,以及监理方面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检查。三是质量问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质量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设计方案质量问题,另一个是施工质量问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是针对水库的病险问题进行处理,主要是解决大坝稳定、基础防渗、泄洪安全等主体工程的安全问题。而有的项目虽然解决了防洪标准问题,却忽视了大坝稳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处理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整性作出准确判断,从而判断设计方案质量是否合格。施工质量是否合格,要从防渗处理、上下游坝坡稳定处理、泄洪建筑物处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检查,严格把关,作出判断。

第四,计划和资金管理环节。首先是地方配套资金问题,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目前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平均是*,总体水平不高。现在很多地方都是吃饭财政,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完全靠财政解决地方配套资金的难度很大,这是个共性问题。但是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目前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一个刚性指标,各地一定要努力落实到位。因此,在解

决配套资金问题上各地一定要有新的思路,对一些以兴利为主兼顾防洪的大中型项目,通过除险加固效益将得到明显提高,结合落实水价政策,要做好兴利这篇文章,从市场上寻求一些融资渠道,使用一部分贷款来解决地方配套资金问题。其次是挪用资金问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中央投资只能用于大坝稳定、基础防渗、泄洪安全等主体工程,不得用于移民、办公设施、管理设施等。但对大坝安全监测、防汛通讯等涉及水库大坝安全运用的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三是计划调整问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的计划调整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在这次检查评估中,我们要按照有关规定,区别情况彻底查清楚一期项目的计划调整情况,分清哪些是主管部门的事权范围,哪些是业主事权范围内的具体调整。总之,计划和资金环节是我们这次抽查评估的重点,希望各位专家认真把握好抽查评估的尺度,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第五,工程验收环节。截至目前的统计,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验收率为*(包括主体工程完工验收),总体水平偏低。这次检查评估要对基本完工项目进行梳理,弄清项目不能按时验收的原因,分清哪些是技术原因,哪些是方案不完整的原因,哪些是决算没法进行或配套资金不到位的原因。如果是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或资金决算影响了竣工验收,各地要抓紧进行完工验收和蓄水前验收,不能让已经消除安全隐患的水库因未进行蓄水前验收而不能蓄水,影响投资效益的发挥。

第六,运行管理环节。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20*]45号)的要求,对纯公益性工程,要由地方各级财政落实其运行管理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对准公益性工程,要由地方各级财政落实其公益性部分的运行管理费和维修养护费,同时还要落实合理的水价、电价政策,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对经营性工程,要落实合理的水价、电价政策,实现工程的良性运行。在抽查评估中,要对抽查的水库逐座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建立了可持续的运行管理体制,同时要督促各地加快水库管理单位内部良性机制的建立。

三、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做好检查评估工作

党中央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保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这次开展检查评估工作,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具体体现。目前,检查评估第一、二阶段的工作已经结束,下两个阶段的工作即将全面展开。这次会议结束后,各位专家将奔赴各地开展抽查评估工作。抽查评估工作完成后,水利部还要组织部分专家进行全国综合总结评估。下面,我对检查评估工作提几点具体要求。

第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这次现场抽查评估活动组织了*多位专家,将对*多个项目进行抽查,加上地方各级水利部门、项目参建单位的配合人员等,整个活动参与人员多、涉及项目广、时间紧、任务重,组织协调工作量大。因此,建管司、规计司要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一是要抽调一批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作风正派的专家,组建好专家组,每个专家组的专业结构要合理搭配,要实行专家与项目的回避制度,做到异地安排检查评估;二是选好典型项目,大中小、不同地区、不同建设阶段的项目要兼顾;三是安排好检查评估工作进度,确保检查评估工作质量,要做到进度服从质量;四是落实安全措施,确保整个检查评估工作的安全进行。

第二,认真负责,客观公正。各位专家是下阶段抽查评估和全国综合总结评估的工作主体,各位专家的工作质量决定着整个检查评估工作的成败。希望各位专家在现场检查评估工作中做到以下

几点:一是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检查评估工作。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使用的是国债资金,实施情况如何,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全社会高度关注,水利部党组非常重视,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检查评估工作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检查评估工作的尺度;二是要客观公正、独立工作,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估;三是要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不受外界各种因素干扰;四是要克服困难、高效务实。参加检查评估的专家绝大部分是在职人员,大家都是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本职工作非常繁忙,这次专门抽出一段时间参加检查评估工作很不容易,希望大家能克服困难,静下心来,务实高效地做好这次检查评估工作。

第三,积极配合,及时整改。检查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科学评估一期项目实施情况,进一步做好下阶段工作,不单纯是为了"挑毛病"、"找问题",各地要正确对待,不能产生抵触情绪。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参建各方要积极配合专家组的工作,提供完整翔实的工程建设资料,如实反映情况,不遮丑、不怕暴露问题,把抽查评估作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契机和动力,保证抽查评估工作顺利进行。各参建单位要相互支持、积极配合。正在实施的项目,要处理好检查评估与项目建设的关系,对抽查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整改;已经完工的项目,要尽快解决工程建设遗留问题,采取补救措施消除质量隐患;正在做前期工作的项目,要按照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同时,对第一、二阶段的工作要进行回头看,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要抓紧补充完善。还没有报送第一、二阶段工作报告的,要抓紧上报。

工程质量安全评估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推进山东省煤矿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工作,根据《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令第47号)和《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山东省政府令第260号)等法规,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布了《山东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办法》。

1.1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

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保障,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系统、瓦斯防治、综合防尘、防灭火、监测监控、防治水、压风自救、供水施救、职业卫生、紧急避险、安全标志、安全培训、应急管理、人员定位、通讯联络等20大项211小项,内容面广、针对性强。

1.2评估工作的特点

(1)选用人员专业性强,评估人员都是从事煤矿工作多年的知名专家,经过最新的法律法规、标准等培训后,承担评估工作。(2)全覆盖、严标准,评估工作做到了生产矿井作业地点全覆盖。(3)抓落实,促整改,查看历史问题的整改情况,对发现的新问题,煤矿企业及时整改。(4)重视服务意识,帮助煤矿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解决实际困难。五宣传推广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法,节省企业成本。六贯穿全年,给煤矿安全上紧“发条”,时刻绷紧安全弦。

1.3评估工作成效显著

(1)评估与其他检查不同。其他检查多是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例行检查,不符合规定的轻则罚款,重则停头停面或者关井停产,具体整改到哪个程度一般没有具体标准,会出现由于矿井管理人员对标准规定的理解不同,整改的程度也不一样情况。评估工作一是通过20大项内容的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对煤矿安全现状和各系统各专业的综合会诊,指出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二是专家利用几十年的煤矿安全管理经验,可对存在的隐患和危险源提出解决的思路、方案和建议,及时消除隐患,保障职工健康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使各煤矿企业进一步明确相关的安全活动、安全报告、安全效益、安全发展等的重要关系。(2)各煤矿企业重视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工作,将评估内容均纳入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中,并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制定了企业安全生产的一系列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抓超前、争主动、求实效,科技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各煤矿企业为提高矿井的安全程度,注重资金投入,积极研发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使煤矿的安全装备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普遍提高,安全形势稳定,企业受益良多。如:“薄煤层螺旋钻无人工作面开采技术”填补了我国煤炭开采的空白、“低温辐射降温工程技术”、“厚煤层不搬迁村庄膏体充填开采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从根本上消除了安全隐患,从源头上推进了本质安全矿井创建。(3)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的实施推动了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机制的运行,使“抓质量就是抓安全”的理念成为共识,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找差距,定措施,分专业、分系列修订质量标准化实施细则,细化考核标准,并建立安全质量责任追溯制度,增强了安全质量管理的可操作性。同时,通过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把质量标准化建设延伸到地面所有工作地点,夯实了安全基础,提升了矿井整体形象。(4)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对全省的煤矿安全形势可以做到心中有数。覆盖所有生产矿井的评估工作,得到的都是煤矿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和对现场动态情况的把握;这不仅可以真实的发映出全省煤矿的安全情况,通过整理、归类、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在隐患排查、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提升管理水平、技术体系建设、成本控制等方面为煤监部门提供参考,为煤矿企业提供支持。(5)对工程技术人员培训起到了现场培训、立竿见影的效果,达到了手把手的教,面对面的学。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专家都是有几十年的煤矿安全和现场管理经验,是各专业的专家,掌握一些先进技术,了解一些先进设备性能,精通煤矿现场实践经验和规律。各煤矿由于交流的比较少,对外界的技术了解不是很全面,通过和专家的交流,将好的煤矿管理经验带到落后的煤矿,让他们学习借鉴,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了他们视野,对煤矿推广先进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全省煤矿企业全体职工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普遍提升。规范了管理人员按规章作业的行为。一些长期违章,现场人员不认为是违章的习惯做法得到纠正,一些集团公司、煤矿所制定的部分制度、规程、规定不合规的情况得到改正。(6)规范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在采掘方面,帮助部分煤矿规范了作业规程的编制,支护工艺、正规循环作业图表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的编制,初喷、复喷距工作面的距离及喷体厚度、强度质量检测要求,巷道过断层及破碎带,架棚施工三岔门架设抬棚的顶板管理措施等都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如:为某煤矿采空区注浆工艺提出合理建议,有利于采面顶板管理,同时减少采面搬家次数,减少煤柱损失,提高生产效率。(7)防治水方面安全状况明显得到改善。通过评估,煤矿企业逐步完善了防治水机构,充实了技术人员,建立了探放水专职队伍,安全投入得到了保障,矿井防灾、抗灾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进一步完善了防治水规章制度和防治水岗位责任制,明确了各级防治水人员职责范围和责任。对资料管理、图纸质量、台账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步达到了档案化管理。促进了大型矿井逐步完善了水文地质观测系统和矿井涌水量在线观测系统。(8)在安全管理、职业卫生方面:①强化依法开采的落实,把新的法律法规及时补充到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中,并付诸于实施。有一些集团公司“举一反三”,把一个矿存在的问题及时安排其他所属煤矿整改;②通过对辖区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现场评估,消除了一些安全隐患,有效控制了重大危险源,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安全支撑和保障,最大限度的延长辖区煤矿安全生产周期;③通过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使各矿对职业健康新标准和重视程度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为今后全省煤矿职业健康评估工作打下基础;④对规范应急管理领导,明确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方案的编制及演练总结、评估报告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完善了应急保障,筑牢安全防火墙。(9)在安全监测方面,虽然各矿都能按照要求上全了监控系统,但是管理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值班人员不知道如何查阅历史记录,一些矿不会绘制监测断电控制图,通过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告诉他们如何绘制,规范操作。(10)在机电运输和六大系统方面,评估活动始终贯穿了煤矿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的发展理念,围绕该目标,高标准严要求去对待评估,取得了长足提升。①使现场技术人员澄清一些模糊认识;②进一步对煤矿“六大系统”系列规定,强化了管理的重点,围绕该项工作提升标准;③通过评估督促各矿完善机电运输专业安全责任制及操作规程等系列管理制度,强化了设备动态管理,现场点检内容的数量考评,对设备检测检验报告的规范化编制与检测项目的补充完善,做到了既人性化又科学化,并取得了效果。(11)促进了煤矿人才建设。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工作是对人才资源的再利用,煤矿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工作为退休的专家提供了舞台,充分利用他们多年的煤矿安全管理经验和丰富的现场经验,帮助煤矿查找隐患,分析问题;指导年轻的煤矿技术人员,使他们快速提升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煤矿经验,帮助他们开拓眼界;介绍技术体系建设情况,鼓励他们技术创新。(12)推动煤矿安全“六大系统”的建设。2013年度的评估工作,全面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精神,针对“六大系统”的基本要求、管理维护、验收、监督检查等方面,严格评估“六大系统”的实施情况,为建设完善“六大系统”提供支持。(13)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工作促进煤矿安全持续向好,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贯穿全年,覆盖全省所有生产矿井,通过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析查找隐患,逐一查看现场,找出问题,传授经验,落实整改,这一系列措施,既是对分局和省局各项安全检查的补充,又能推动煤矿紧抓安全不放松,督促煤矿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2评估工作中不足

(1)年产30万t以下煤矿,虽然抓安全、保职工收入、保稳定的力度没有降低,但受煤炭市场和政策影响,经济效益下滑,资金紧张,使矿井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安全质量标准化、“六大系统”建设工程等方面安全投入的程度放缓,给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一定压力;也削弱了积极性,使职工对煤矿的未来信心不足。(2)年产60万t以上大中型矿井,机械化程度高,工作头面多、人员多、资料多,管理分散,有的年轻的大中专毕业生多,缺乏老技术人员和老技师的传帮带,使其在工作中对生产现场的熟知度、实践能力差、团结协作能力差;有的缺乏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工资待遇低,造成技术人员跳槽到别的单位工作;这些都给安全生产工作顺畅带来阻力。(3)各煤矿企业都在精简高效,减少人员;机电运输六大系统没有专职管理领导,技术人员配备普遍不足,区队基层技术员,职业健康兼职、专职人员和六大系统的值班人员也不能按标准配足配齐。部分现代化、自动化、机械化的矿井出现注重上装备,轻管理,造成设备设施维护使用和保养不够情况。

3结论

工程质量安全评估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估;施工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建筑工程的需求日益上升,因此很多的建筑工程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很容易出现各种风险,我们必须要做好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成本的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从而使我国的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人民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一、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主要内容以及主要特点

为了切实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和对施工安全成本的深入探讨,我们必须要对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进行了解和掌握,确定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主要内容以及主要特点。

1、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主要内容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风险大致有自然风险、技术风险、政治法律经济风险、组织风险、财务风险和人员风险六种[1]。其具体的风险因素如表1所示。

2、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主要特点

本文认为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具有客观性,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建设过程中,地震、洪水、暴雨、雷电、滑坡、泥石流、塌陷以及其他突发自然事件等都属于不可控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其次,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具体来看,建筑工程项目的自然风险、技术风险、政治法律经济风险、组织风险、财务风险和人员风险等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但又无法确定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具体部位,因此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表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三,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具有可变性,通常情况下而言,建筑工程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是不断变化的,风险的主要性质以及具体后果等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且各种新的风险也随时可能出现。

二、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估的具体步骤和主要方法

风险评估的主要含义就是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相对比较准确的评价和估计,确定风险的主要类型、来源以及危害程度,然后提出有针对的具体对策[2]。

1、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估的具体步骤

总体来看,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主要有数据收集、建立模型和具体评价三个具体步骤。首先,从建筑工程项目的自然风险、技术风险、政治法律经济风险、组织风险、财务风险和人员风险等方面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在收集的过程中要注意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其次,通过建立一定的风险分析模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的量化处理,从中得出更有价值的信息。最后,根据风险分析模型的分析结果和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状况对相关的风险进行具体评价。

2、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

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按照评估深度和评估方式将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方法分为风险定性评估和风险定量评估两种主要的类型。首先,风险定量评估是在定性评估的基础上,对风险产生危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和计算,这样就使得风险评估的效果更加细致和深入。一般情况下,风险定量评估方法有贝叶斯推断法、影响图分析法和敏感性分析法三种。其次,风险定性评估是一种模糊性的评估方法,它利用一些可靠的经验和知识,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快速评估,然后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三、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下的施工安全成本探讨

1、建筑工程项目的防范性安全成本

建筑工程项目的防范性安全成本主要是指建筑企业为了防范相关风险和安全问题的发生所用于保证施工安全和提高施工质量等方面的支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工程项目的防范性安全成主要用于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的防范,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能够在安全的条件下开工建设。

2、建筑工程项目的损失性安全成本

建筑工程的损失性安全成本主要是指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不同种类的风险的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正常建设所产生的相关损失[3]。如果进一步细分的话,建筑工程项目的损失性安全成本可以分为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两部分。首先,建筑工程项目的内部损失成本主要是指在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安全问题造成的停工损失以及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等。其次,建筑工程项目的外部损失成本主要是指相关的风险对建筑企业的信誉和口碑造成的恶劣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其中主要的风险大致有自然风险、技术风险、政治法律经济风险、组织风险、财务风险和人员风险等。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下的施工安全成本是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所有与安全相关的费用的总和。通过施工安全成本和有效的风险评估,我们可以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风险进行防范和应对。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成本的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宁,李霖,解燕平.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挣值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03:145-149.

工程质量安全评估篇6

关键词隧道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施工作业的安全风险、安全事故增多,为减少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有效控制施工风险,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从隧道工程的地址环境条件、建设规模、结构特点等孕险环境与致险因子入手,对隧道施工安全的风险评价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达到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价超前策划、积极应对控制的目的。

2评价流程

2.1编制依据

按照根据交通部文件《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有关要求,结合国道324改线工程建设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及规定。

2.2隧道概况

2.2.1、地理位置及工程范围

寨仔山隧道为分离式双线隧道,隧道全长1875m(左线1852m),属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为194m,单洞建筑限界:净高5.0m,隧道净宽10.25m,紧急停车带单洞建筑限界:净高5.0m,隧道净宽13.0m。隧道进洞口位于R=12000m的竖曲线上,隧道左右线洞内纵坡均为-0.8%的单向坡。

2.2.2、地形地貌概况

隧道区地貌属构造、剥蚀形成的低山,隧道穿越北西走向的低山区,地表起伏较大,山体植被较发育,部分地段见有基岩出露。

2.2.3、地质情况

隧道区范围内地层岩性为素填土、填石、粉质粘土、残积砂质粘性土、全风化、散体状强风化、碎裂状强风化花岗岩,下伏基岩为燕山早期第三次侵入花岗岩。

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基岩裂隙、节理中,水量较贫乏,富水性不均。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泉形式向地势低洼及沟谷处迳流排泄。本隧道区地表水为大气降水,雨季时,水量丰富,对隧道施工和营运无影响,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基岩透水性弱,对隧道影响较小,隧道施工范围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6.90~12.50m。

2.2.4、总体施工方案

本隧道以Ⅲ、Ⅳ级围岩为主,隧道正洞除洞口Ⅴ级围岩浅埋、扁压段采用三台阶七步法开挖外,其他均采用台阶法或全断面法开挖施工,按锚喷构筑法施工,采用光面爆破。

开挖前进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隧道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控量测,以掌握围岩动态和支护工作状态,及时调整隧道的施工和支护方案,保障围岩稳定和施工安全。全隧除洞口段采用斜切或斜切延伸衬砌外,其余段落均采用复合式衬砌。各工作面施工均采用无轨运输,仰拱全幅超前拱墙施工,整体式液压模板台车衬砌,压入式通风。

3、风险评估程序和风险评估方法

3.1、风险评估程序

(1)对施工阶段的初始风险进行评价,分别确定各风险因素对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分析各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主要确定风险因素影响对施工安全的影响。

(2)提出各风险因素的等级及残留风险等级,综合确定寨仔山隧道隧道风险等级。

(3)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专项施工方案并确定监控责任。

(4)上级单位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审定,并针对高度风险等级,组织专家组评审,形成隧道安全风险评审意见。

(5)国道324改线工程项目经理部各负其责,做好隧道风险过程管理。

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流程图

满足直至整个隧道完工

3.2、风险评估方法

以专家调查法为主线,综合运用风险层次分析法、矩阵法、核对表法。

3.3、风险分级及接受标准

(1)事故发生概率等级标准

在综合考虑了地形地质条件、原勘测、设计有关资料后,将各种风险因素导致相应事故发生的的概率及后果分别用1~5五个数值来表示,其中,概率等级“1”~“5”分别代表“很不可能”、“不可能”、“偶然”、“可能”、“很可能”,

(3)风险等级标准

后果等级“1”~“5”分别代表“轻微的”、“较大的”、“严重的”、“很严重的”、“灾难性的”;并定义概率及后果的估值的乘积为风险指数,依据《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风险等级标准将风险指数分为“极高(Ⅰ级)、高度(Ⅱ级)、中度(Ⅲ级)、低度(Ⅳ级)”四个等级。其事故发生概率、后果等级与风险等级(指数)关系如表5所示:

风险等级关系表5

(4)风险接受准则

公路隧道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如表6。

风险接受准则表6

4、风险评估内容

4.1、总体风险评估内容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主要考虑隧道地质条件、建设规模、气候与地形条件等评估指标,评估的分类、赋值标准可参见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表7。

根据本标段寨仔山隧道的实际情况如下:

围岩情况:Ⅴ、Ⅵ级围岩长度占全隧道长的20%

隧道施工区域不会出现瓦斯

有部分可能发生涌水突泥的地质

开挖断面:中断面(单洞双车道隧道)

隧道全长:左洞长1852m,右洞长1875m,累计单洞长3727m

洞口形式:水平洞

洞口特征:隧道进口施工困难

可以确定出寨仔山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大小为:R=G(a+L+S+C)=(1+0+0)(2+3+1+2)=8

属于等级Ⅱ(中度风险)。

4.2、总体风险评估结论

寨仔山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大小为:8分,风险等级属于:等级Ⅱ(中度风险)。虽然总体风险评估为Ⅱ,但根据作业风险特点以及类似工程事故情况。需进行专项风险评估。

5、专项风险评估基本程序

5.1寨仔山隧道钻爆法施工作业程序分解及危险源普查和辨识

风险源辨识是风险评估的基础,包括3个步骤: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施工作业程序分解、施工作业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辨识,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对可能导致事故的致险因子进行分析,制定风险源风险分析表。

5.2重大风险辨识

根据《公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施工阶段风险评估应在施工图阶段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对寨仔山隧道进行评估,主要侧重于施工安全,重点对塌方、涌水突泥、洞口塌方、瓦斯爆炸等典型风险进行评估。

根据本标段寨仔山山隧道工程施工区段坍塌事故可能性实际情况如下:

1)围岩级别a:Ⅳ、Ⅴ级

2)断层破碎情况B:存在宽度20m以下小规模断层破碎带

3)渗水状态C:干—滴渗

4)地质符合性D:工程地质条件与设计文件基本一致

5)施工方法e:施工方法基本适合水文地质条件的要求

6)施工步距F:a,Ⅴ、Ⅵ级围岩衬砌到掌子面距离在70m以下或全断面开挖衬砌到掌子面距离在120m以下。b、一次性仰拱开挖长度在8m以下

折减系数Γ为:1.

可以确定出寨仔山隧道工程施工区段坍塌事故可能性为:p=1*(0.9*4+1+1+1+2)=9。等级为3,可能发生坍塌事故。

根据本标段寨仔山隧道工程施工区段瓦斯爆炸事故可能性实际情况如下:

瓦斯含量a:无瓦斯

洞内通风B:洞内掌子面最小风速达标

机械设备防爆情况C:采用防爆设备

瓦斯监测体系D:洞内瓦斯监测体系完备

折减系数Γ为:1.

可以确定出寨仔山隧道工程施工区段瓦斯爆炸事故可能性为:

p=1*0*(1+2+1)=0,等级为0,不存在瓦斯爆炸的可能性。

根据本标段寨仔山隧道工程施工区段涌水突泥事故可能性实际情况如下:

岩溶发育程度a:岩溶不发育,有岩溶裂隙、小溶洞发育

断层破碎带B:施工区段不存在断层破碎带或较大裂隙

周围水体情况C:隧道周围不存在补给性水体

折减系数Γ为:1.

可以确定出寨仔山隧道工程施工区段涌水突泥事故可能性为:

p=1*1*(1+0)=1,等级为1不可能发生涌水突泥事故。

6、对策措施及建议

6.1、风险对策措施

按照评估的结果,寨仔山隧道涌水突泥分值为1,瓦斯爆炸分值为0,均为不可能发生的风险,属于可忽略的风险范围,此类风险较小,不需采取风险处理措施和监测。坍塌分值为9,风险等级为3,可能发生坍塌事故,属于高度(Ⅲ级)的风险类别为不期望风险,此类风险较大,必须采取风险处理措施降低风险并加强监测,且满足降低风险的成本不高于风险发生后的损失。

6.2、隧道易坍塌对策措施

(1)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对开挖面前方地层进行探测预报,判明地层和含水情况,为超前支护和止水提供依据,及时修改或加强超前支护和支护参数。尤其是施工开挖接近设计探明的富水带时,要认真及时地分析和观察开挖工作面岩性变化,遇有探孔突水、突泥、渗水增大和整体性变差等现象,及时调整施工方法。

(2)加强施工监控量测,实行信息化施工。对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围岩收敛进行量测,及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及时反馈于设计和施工,及时优化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当量测数据表明围岩收敛变形接近控制标准的警戒值时,尽快采取加强措施进行加固,抑制变形,防止因变形突变引起坍塌。

(3)据不同地质情况和开挖方式,采用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加固地层的超前支护措施,注浆选材视不同岩层和地下水情况分别采用水泥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通过注浆加固周边围岩,提高其自承能力,减少围岩松弛变形。

(4)对不同围岩,分别采取上部弧形导坑预留核心土法、短台阶法、全断面法等开挖方法。上部预留核心土法分步开挖时,支护要及时闭合成环,每一环支护均施作锁脚锚杆,加强支护,防止拱脚下沉和内移,引起过大变形,导致拱部岩层坍塌。

(5)严格控制开挖工序,尤其是一次开挖进尺,杜绝各种违章施工。控制爆破装药量,减小对软弱破碎围岩的扰动。

(6)保证施工质量。超前预注浆固结止水、钢架制作、支护和衬砌混凝土质量必须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7)施工期间,洞口应常备一定数量的抢险材料,如方木、型钢钢架等,以备急用。

6.3、洞口危石地段对策措施

洞口段施工遵循先防护后开挖的原则。施工过程中加强对边仰坡的监测,在异常时立即停止施工,对坡面危石进一步处理。施工顺序:清除坡面危石加固坡面评估加固措施防护施工。

7、风险评估结论

经风险评估,寨仔山隧道的塌方、洞口失稳等属于高度风险(Ⅲ级)。为确保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按照本次评估的风险对策措施并制订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

结束语:由于隧道施工过程中人的因素、物的状态以及施工管理缺陷等等因素不断地改变,所以施工安全风险风险评估需要动态管理,根据实际情况持续改进。才能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

参考资料

《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

工程质量安全评估篇7

关键词:大型活动风险评估主体模式保安服务

大型活动风险评估,是指评估主体利用风险评估方法,对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安全的各类风险隐患进行识别,并提出防范对策以确保活动安全的一项工作。可以说,风险评估是对大型活动查补安全漏洞、布控安保资源、协调指挥力度的依据,是保证大型活动安全的一道重要关卡,对保证大型活动的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我国大型活动风险评估起步较晚,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风险评估模式,尤其是在评估主体确定上还显得比较混乱。进入行业的门槛过低,造成很多不具备资格的企业也参与到活动风险评估当中;公安机关在大型活动安全管理过程中职责定位不明确,大包大揽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迫切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推进我国大型活动风险评估的健康开展,适应不断增长的大型活动安全需求。

1我国现行大型活动风险评估方式

目前,我国现行大型活动风险评估的工作方式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公安主导下的极少数社会力量参与型。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

(1)公安主导。大型活动的安保工作由公安机关来完成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基本国情,为了保证安保过程中警力的合理部署,确保活动安全,公安机关往往会在活动之前对活动的整体安全水平进行评估,以确定警力投入的数量和部署的位置。

这种公安机关为评估主体的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根据《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安机关是大型活动安全许可的审批机关,活动主办方需聘请第三方对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因此,如果公安机关对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就是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这种方式不仅让公安机关忙于应付,也影响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另一方面,我国公安民警很少有全面了解风险评估理论知识和评估方法,由民警对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很有可能就会出现照搬模板的现象,使该项工作失去了科学性和真正的意义。

(2)少数社会力量参与。由于我国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日益增多,大型活动风险评估市场也慢慢吸引着社会力量的参与。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少数一线城市已陆续出现了专业从事大型活动风险评估的机构,这些地方的公安机关也已渐渐退出了大型活动的风险评估,而改由专业评估公司来完成。

虽说我国已出现了专业从事大型活动风险评估的机构,然而,这点星星之火还远未形成燎原之势。以北京为例,每年在北京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近2000余场次,且每年都会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而北京专业从事大型活动风险评估的公司却不足10家,这种大型活动的发展速度与风险评估的需求之间严重不相匹配。

这种现状的存在,使得我国大型活动风险评估领域发展极为不规范,在评估主体选择上更是显得混乱,造成了我国现行大型活动风险评估的实践难以适应大型活动安全管理的要求。

2国外大型活动风险评估主体操作模式

由于国外很早以前就将风险评估引入了大型活动领域,因此,国外大型活动风险评估模式较为成熟,在主体选择上走的是社会化路子。对于官方举办的大型活动,风险评估和活动安保工作一般由警方来完成,而对于民间举办的大型活动,风险评估和活动安保工作则主要由社会力量来完成。

国外在大型活动风险评估主体的社会化上采取的是“保险”模式:活动主办单位为大型活动购买公众责任保险,由保险公司对活动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在这种方式中,由于保险公司承担着活动安全事故的赔付责任,所以在活动现场踏勘、排查风险因素和监督现场安全措施等方面将会做得更加细致和全面,这将给活动主办方了解活动风险、开展活动安保提供极为有利的参考。与此同时,一旦在活动举办过程中发生了安全事故,保险公司也可以快速反应,及时启动事故处理资金和善后赔偿资金,避免了安全事故进一步引发社会恐慌,降低社会纠纷的政府解决成本,减轻相关部门处理事故的工作压力。

3“保安服务”模式的提出

针对我国大型活动风险评估主体选择现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状况的大型活动风险评估主体模式:“保安服务”模式。

3.1“保安服务”模式

所谓“保安服务”模式,就是将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全权委托给专业的保安服务公司,保安服务公司在策划和组织开展活动安全保卫工作之前,必须对活动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因此,在此种模式中,对活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成为整个活动安保服务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与国外大型活动的“保险”模式相比,两者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方面,首先,两者都提倡社会力量参与大型活动的风险评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部门的压力;其次,根据“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两者都会将活动前的风险评估工作尽力做到全面与细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大型活动风险评估质量的提高。两者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保安服务”模式的风险评估工作是由保安服务公司完成的,因此,保安服务公司对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薄弱环节也最为清楚,这就为其后期安保活动带来便利;而在“保险”模式中,风险评估工作由保险公司来完成,负责活动安保的单位还需花时间进一步熟悉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薄弱环节。

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可知,“保安服务”模式侧重于活动的安保,注重的是活动的过程,而“保险”模式则更加侧重于事故发生后的赔付。因此,相比与“保险”模式,“保安服务”模式更适合在我国现阶段的状况下推广应用,除了我国保险业自身目前发展尚不健全的因素外,保安服务业在近几年的蓬勃发展也注定了“保安服务”模式更适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

3.2“保安服务”模式推行的可行性分析

(1)有依据。2010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保安服务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保安服务是指保安服务公司根据保安服务合同,派出保安员为客户单位提供的门卫、巡逻、守护、押运、随身护卫、安全检查以及安全技术防范、安全风险评估等服务。由此可见,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保卫等基本内容已经成为保安服务公司的常规服务内容,当前环境下推行“保安服务”模式有法可依。

(2)有力量。近年来,我国保安服务业得到了充分地发展。首先,表现为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全国经公安机关批准组建和管理的保安服务公司2258家,人数已达103万人,在公安机关监管之下的物业公司的保安、商场的保安和其他一些地方或企业自建的保安大约有300万人。其次,表现为业务范围日渐拓宽。保安服务业发展至今,已从提供一般性的人力防范发展为人防、技防、犬防、押运、保安咨询、劳务输出等为一体的全方位的保安服务网络,形成了多种形式的保安服务并存的保安服务业务体系。保安服务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业务的日益拓展,为保安服务业涉足大型活动风险评估领域提供了可能。

(3)有意义。推行“保安服务”模式,将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全权委托给专业的保安服务公司,可以让公安机关从繁琐的活动安保中抽身出来,在~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警力不足的难题。同时,一旦活动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根据“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将由保安服务公司承担全部的安全责任。因此,保安服务公司必然会将事前的活动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做到全面与细致,这就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对大型活动风险评估的质量,为大型活动的安全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

4“保安服务”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目前,在我国推行“保安服务”模式需解决两个核心问题,第一是专业从事风险评估的机构与保安服务公司间的关系问题;第二是保安服务公司的业务范围划分问题。

4.1专业活动风险评估机构与保安服务公司间的关系

《保安服务管理条例》中虽然规定了保安服务业务包含安全风险评估,但是该项业务只能算是保安服务业务里的一个分支,现有保安服务公司许多还没有开展此项业务,一些甚至还未具备开展此项业务的条件。所以,目前在我国承担大型活动风险评估业务的主力还只能是专业从事活动风险评估的机构。由于目前我国专业从事风险评估的机构和保安服务公司分属于不同行业,因此,在我国大型活动风险评估领域实行“保安服务”模式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正在尝试的做法是将专业从事活动风险评估的机构划归至中国保安协会的名下,即认为专业从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的业务范围也属于保安服务业的业务范畴,对外统一称两者为保安服务公司,从而理顺两者的关系。这样做既能做到让专业风险评估企业物尽其用,又解决了专业安保服务公司风险评估业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4.2保安服务公司业务范围划分

保安服务公司的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有高低之分,而大型活动的规模也有大小之别,类型多种多样。为了保证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的质量,对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大型活动,应当配备与之相匹配的保安服务公司来提供服务。为此,对保安服务公司的业务范围进行合理的划分显得尤为必要。在划分保安服务公司业务范围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确定服务对象的优先级。

保安服务公司的服务对象可以简单划分为大型活动和其他服务领域两类。由于大型活动的特殊性,可认为其相对于专业保安服务公司的其他服务领域的重要程度要更高;而同为大型活动,也会因为参与人数和资金投入的多少而使得活动的重要程度各有不同,参与人数和资金投入多的大型活动的重要程度显然要更高。所以,划分服务对象优先级时可以按照如下思路:参与人数和资金投入多的大型活动>参与人数和资金投入少的大型活动>保安服务公司的其他服务领域,如图1所示。

第二,划分保安服务公司资质等级。

与此对应,可以将保安服务公司在资质和业务等级上做出划分,例如:能够为大型活动提供风险评估和安保服务的保安服务公司的资质定为甲级,而将只能为其他领域提供服务的保安服务公司的资质定为乙级。在这两级中,又可根据保安服务公司的自身实力,分别定出一二三等。在业务范围划分上实行“向下兼容”的方式,即资质等级高的保安服务公司能承揽资质等级低保安服务公司的业务。相反,资质等级低的保安服务公司则不能承揽资质等级高的保安服务公司的业务。同时,为了保证保安服务公司业务等级划分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应当适当引入升降级的机制,如图2所示。

5结论

本文在全面分析总结国内外大型活动风险评估主体操作方式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状况的大型活动风险评估主体操作模式:“保安服务”模式。通过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大型活动风险评估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由谁来评的问题。这点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即大型活动风险评估应由相关机构来完成,同时鼓励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工程质量安全评估篇8

关键词:大型房地产企业;工程质量管理;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注意事项

abstract:atpresent,manyrealestatecompaniesarefacingfinancialpressureandeventhefundchainbreakrisks,inordertosurvivetoshortenthedevelopmentcycle,improveassetturnoverhasbecomeapressingmatterofthemoment,butitisnowmoreneedtopayattentiontothequalityofresidentialprojects,wanttobeinthecompetitiveenvironmenttosurvive,enhancequalityawareness,innovationqualitymanagementmethods,improvethequalityoftheprojectmanagementlevelistherealestatebusinesswisechoice,therefore,basedonthethirdpartyprojectqualityassessmentperspective,thelarge-scalerealestateenterprisequalitymanagementanditsattentiontomattersof.

Keywords:largerealestateenterprises;projectqualitymanagement;thirdpartyprojectqualityassessment;mattersneedingattention

中图分类号:F29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概述

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是指,第三方评估机构受大型房地产企业的委托,独立于甲方、监理单位、政府相关工程质量监管部门等工程质量管理主体,运用统一的工程质量检查评分标准对其所有在建项目的工程实体质量及质量行为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估,以期达到大型房地产企业进行工程质量管理、团队绩效考核、合作伙伴选择等目的。根据评估目标和委托检查主体的不同,评估工作一般可按月、季度或年进行。

1.1评估目标

大型房地产企业开展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既是行业分工发展的必然,也是企业追求精细化管理和长远战略发展的趋势。大型房地产企业往往本着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和赢得竞争优势等目标来开展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

1.2评估内容

一般而言,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工程实体质量评估、建筑施工安全评估以及工程资料评估,其中以工程实体质量评估为主。通过对这三个部分进行系统评价,直接或间接反映项目实体质量、项目承包商、监理单位及公司项目部的工作质量。

2.开展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注意事项

在明确了评估任务和内容,编制了评估方案和评分表,熟悉了评估流程和方法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仍需谨慎开展,开展前需统一评估认识、主观评估标准等对评估结果影响重大的因素,下面从认识和具体操作两个层面对开展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的注意事项进行阐述。

2.1对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的认识

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是第三方评估机构受大型房地产企业委托,对其所有在建项目的工程实体质量和质量行为进行的阶段性检查和评估,它是独立于现行多元主体参与监管模式的第三方,是突破公司现行工程质量管理瓶颈的一种创新,是项目工程质量主动控制的一种手段,是对项目质量责任主体现场日常管理活动的加强和补充,而不能代替日常管理,更不能依赖其作为质量控制的核心要素。这对大型房地产企业开展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的定义和期望,对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评估工作的理解和认识至关重要。只有加深对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的认识,加强评估流程的控制,合理定位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才能提高评估的效率、发挥评估的积极作用。

2.2对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现场取样的理解

评估人员开始现场检查前需首先进行取样,评估取样是体现评估过程科学、客观、公正的重要手段,是保证评估成果权威性的重要依据,是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关键结合点。下面从取样原则和取样追溯两个方面来加强对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现场取样的理解。

一般而言,评估现场取样应遵循以下原则:

(1)随机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相结合,首先评估取样应于检查当天由评估专家现场随机确定,其次在随机确定前可遵循一定的规则,如选取当前施工层数对应的中间层为评估对象,而具体的样本检测点则由专家进行随机挑选。

(2)取样应体现评估的预控性目的,应以发现工程实体质量问题和总结值得推广的工程做法为出发点,因此评估机构应合理安排评估节点、合理取样,使评估工作能够起到预防、示范的作用;

(3)住宅工程的取样层级从大到小包括楼栋号、单元、楼层、户型、房间、具置,评估专家根据需要确定具体检查项目需要的最终取样层级。一般而言,现场检查前的取样至少要达到取样的“楼层”层级,并将取样结果标注于图纸或取样记录表上,方可开始检查工作。

(4)工程实体质量取样应遵循不同栋号、不同单元、不同楼层、不同户型的原则,应保证选取的样本具有随机性、均衡性和可比性;隐蔽工程的取样检查应以尽量减少工程实体破坏为原则,如评估专家认为有必要进行隐蔽工程解剖,应提前通知待评估项目部。

(5)当某一总包单位,在该项目中同时承接不同产品类型或不同结构类型的产品时,且在评估周期内均有工程量发生,则应按其承建的产品或结构类型分别取样、检查、记录及打分。

(6)建筑施工安全在施工现场的抽检,以各承包单位,建筑面积为基础,通常由评估专家在工程实体质量检查中针对建筑施工安全常见问题进行随机抽样检查。工程资料检查以专家随机抽查为主,以涉及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相关的工程资料常见问题为关注点,同时应保证项目参建各方不同阶段所应有的资料的类别均被纳入取样范围。

取样追溯是将不合格样本或做法值得推荐的样本以照片、实物标注、文字描述等方式记录下来,在评估结束后作为质量整改清单发放的重要依据,并需以评估过程重要资料的定位进行存档和提交。取样追溯是评分过程重现、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整改的依据和提示,因此在开展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时应采取一定手段让选取样本具有可追溯性,但评估专家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如何在提高样本追溯效率的同时保证评估效率是一个需要反复讨论和研究的话题。

2.3对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计算的考量

在对评估打分结果进行统计和整理过程中,权重设置和缺项处理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它们是对打分排序的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下面从评分权重和缺项处理两方面,对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计算中考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1)评分权重是拟定某个分项工程或评估内容在评估中所占据重要程度的反映,它影响着最终的打分统计结果。评分权重的设置要考虑不同产品形式(如普通住宅、别墅、公共建筑等)、不同结构形式(如砖混结构、框架结构、钢结构等)、不同装修状况(如精装修、初装修、毛坯房等)或不同参建方中各个分项工程或评估内容所起作用的差异,同时应根据委托房地产企业的工程质量管理需要及具体项目的特殊性进行适应性调整。

(2)在评估过程中,不同项目的施工进度及项目特点必然存在不同之处,这就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项,为保证评估打分的公平性,同时也体现随机抽查中以点带面、以局部反应全局的原理,在计算过程中,往往对缺省检查项进行一定的计算处理。一般而言,计算时会将缺省项对应的权重同比例的增加到同一张打分表格的其他项中,以保证评估的可比性和公平性。

(3)对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时间的把握。由于大型房地产企业的分公司及项目较多,考虑到评估结果的急迫需求及评估费用成本因素,通常每个项目的计划评估时间为一天,再扣除交通时间、组织工作消耗时间和评估交流会所需时间,往往分配到每个待评估项目的时间较少,过短的评估时间可能导致评估人员疲于事务性的检查,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关键质量问题的检查、评价和总结。因此,为了提高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估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应在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的同时,坚持“有所查、有所不查”的原则,根据委房地产企业当前质量管理的重点,选择若干重点分部分项工程进行检查,或将定期巡回评估常态化,逐步向定期随机抽查转变。

参考文献:

[1]郭汉丁,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关罡,孙钢柱.我国住宅工程质量问题的群因素分析[J].建筑经济,2008,(5).

工程质量安全评估篇9

但是,近几年除了老百姓日常关心的因农、兽药违规使用、监管不当及环境污染而导致局部地区农,兽药残和有害重金属超标事件之外,最使人震惊和不解的是,为什么会不断,甚至反复地出现在食品中违法添加有害物的重大事件,如较早的红心鸭蛋事件,后来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最近的瘦肉精事件等。这些事件拥有共同的特点:都是明知的有害添加物;其源头都因分段监管不够明晰i从技术层面上讲,检测难度并不太大;都涉及大型食品企业和多个利益链。

如今,我国已有《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法保障食品安全,而且明确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即以食品毒理学和生物学评估为手段),以安全标准为核心。那么,当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还有哪些难点和不足?怎样建立完善的食品标准体系和安全链,从而对外取得有力的话语权,对内消除食品安全问题上的盲区、误区、甚至误导,真实、科学地引导我国广大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这是我们需要了解和关注的。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程序手册中,将食品风险分析的过程定义为3部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其中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体系的基础,是对食品生产、加工、储运,营销等过程中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生物和物理因素等进行的科学评估,是一个以科学为依据的过程,CaC程序手册中明列其步骤如图1(a)所示。在CaC导则和国内有关专著中都指出,风险交流贯穿于风险管理,风险评估乃至整个风险分析过程,所以我们认为风险交流和管理实际上即为风险应对,其内容可如图1(b)所示。图1说明风险评估是为应对风险奠定科学基础,而风险应对是最终目的。

CaC对风险评估的理念

(1)对风险评估首先要求对有害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确定,这是基础:

(2)特别强调要对有害物进行毒理学和生物学评估,这是核心

(3)对风险评估的每一个环节都强调要作出量化的评估,包括相关的不确定性,这是要求立论有据;

(4)最终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奠定科学依据。

真正进行严密的有害物风险性评估,包括对化学性污染(农兽药残留,有毒有害的元素及违规、违禁添加物等)和生物性污染(病原性微生物及毒素)等的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管理的科学基础,但同时,又存在诸多难点和不足。这是因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手段是食品毒理学,虽然早在5000年前,神农尝百草就已开始区分食物,药物与毒物,但毒理学,特别是食品毒理学的发展,在国际上也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真正起步。我国则更晚一步,于1975年起步,1994年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2003年对其进行修订。近年来才出版了多本《食品毒理学》专著。

当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手段和基础――食品毒理学,在研究和应用上仍存在诸多难点和不足,在科学仪器及分析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对有害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确定已不太难,难点在于:

(1)药物毒理学本身就复杂,而有害物质随食品进入人体后的分布,代谢、转化,复合,排泄、富集等过程比药物毒理学等更复杂;

(2)有害物通过食品进入人体后的各种毒性,致癌性,致畸性、致敏性等反应及过程更为复杂;

(3)遵循伦理道德,毒理学研究方法只能使用动物体内和体外试验,不仅耗时、费工、周期长,难实现大量。快速筛选,而且影响因素复杂,由于种属不同,人体与动物体反应也存在诸多差异和不确定性;

㈩有害物的人群流行性学调查也受地域。人种,年龄,性别,习惯及个体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5)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如基因重组、克隆、核酸杂交、pCR,Dna测序和突变检测、荧光原位杂交、芯片技术,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核磁共振技术以及转基因动物等,尚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和普及。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加之国际贸易中掺入技术性壁垒,所以尽管国外不断修改和提升食品安全标准,其实我国常是不得已而随之,严格地说有些是缺乏严密的风险性评估的,这已为众多学者和管理机构所认同,如日本,虽在2006年5月实施了肯定列表制,但事后制订了“食品健康影响评估计划”,拟定从2008年开始,5年内完成对758种农药等进行风险评估,并说明“因没有时间进行食品健康影响的评估,所以先制定肯定列表,事后再进行风险评估。”

随着《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2009年12月8日,我国第一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成立了。据媒体报道。卫生部部长陈竺透露,我国将力争用两年时间,在全国建立起覆盖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各省,市、县并延伸到农村的食品中污染物,食源性疾病和总膳食调查体系,筹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有能力的省份成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分中心。我们期待着在该委员会的统领下,大力开展食品毒理学的研究与应用,迎来我国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新时期。

亟待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是一个庞大,复杂、层面众多的系统工程。《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了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2010年1月成立了我国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第二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做了原则性和概念性的法律规定。我国当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标准虽多但颇乱,有些还很旧,而且有关文件中都没有明确以下关键问题:(1)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核心是什么;(2)各种标准之间是何种派生,外延和关联性:(3)各种标准中有哪些不确定性。鉴于供食用的农产品是食品的最主要源头,本文试以农产品为例,通过图2㈦和图2(b)表述以上三个问题。

图2(a)说明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核心应是依据食品毒理学、生物学(风险评估的基础和核心)及营养学,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有害物的限量标准和营养品质标准),由安全质量标准派生出来检验检测方法标准。

图2(b)说明为了使农产品达到相应的质量安全标准,不仅要从药效,更应从农、兽药的降解、代谢以及生物富集等高度来确定农、兽药安全使用标准,而且为了确保动物源性食品达到相应的质量安全标准,应从动物对饲料及添加剂的吸收,代谢和残留等高度制定饲料及添加剂的标准;为确保植物源性食品达到相应的质量安全标准,应从作物对养分和农药等有害物质的吸收,代谢,降解,转移、富集等高度来制定肥料、农药和生态环境标准,而为了实现以上要求,必须制定出一系列逐一对应的检测分析方法的标准。

构建食品安全保障管体系

我国提出“从田野到餐桌”,确保农产品、食品安全已多年。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其理念上还是从最终端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控入手,再追溯到供食用的农产品和添加剂,进而外延至生产环境。近十多年来在CaC和粮农组织的倡导下,发达国家开始实施从源头到最终产品的完整的食品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我国也已开始试行。HaCCp体系是运用食品加工,微生物学、质量控制和危险性评价等有关原理和方法,对食品原料、加工直至最终食用产品进行实际存在和潜在性的危害分析判断,使产品的危险性减小到最低限度,控制危害性,预防性的完整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很显然,HaCCp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体系,它必须建立在一系列与食品安全直接相关联的良好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包括:

(1)良好农业规范(Gap):Gap是一套针对农产品生产(包括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等)的操作标准,内容涉及规范土壤、水,作物和饲料、植保,畜禽生产、畜禽健康、收获、加工、储运。关注农产品种植、养殖、采收,清洗、包装、贮藏和运输过程中有害物质和有害生物的控制及其保障能力等,在农业生产中全面实施,完善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良好操作规范(Gmp):Gmp适用于所有食品生产企业,主要内容是要求生产企业具备合理的生产过程、良好的生产设备、正确的生产知识和严格的操作规范,以及完善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Gmp的具体内容各国不尽相同。但都涉及人员、环境、车间及设施的卫生,原料、辅料选用和加工,包装,贮运的卫生以及有害物控制与检验,直至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等,其强调食品的生产和贮运全过程应避免微生物,化学性和物理性污染。

工程质量安全评估篇10

关键词:科学技术;食品安全管理;支撑作用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2-0112-07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解决食品数量问题要依靠科技,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同样要依靠科技。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是食品安全研究的重点课题。1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支撑作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的必要手段,因此加快科技创新,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对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支撑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指食品安全指标的检测技术,既包含了食品中的农药、兽药残留和致病菌等食品安全指标的检测技术,还包括其它一些影响食品安全的扩展及衍生指标,如食品的原料及包装材料各种指标,食品生产环境的检测技术,食品的生产、运输及保存的各个环节的检测技术等,包括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1]。因此,仅对食品的最终产品进行安全指标的检测,不足以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全面的评价,还应该对食品生产的每一个过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检测,才能真正保证食品的安全。同理,食品安全的监管也应包括食品生产、运输、储藏的全过程,每个过程的监管都需要相应的检测技术的支持。所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一切食品安全监管手段的前提,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先决条件。

1.2国外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现代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源自于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国家,如美国的epa、FDa食品检测方法,欧盟标准委员会的食品检测技术等[2],代表了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陆续被其他国家所采用,其最新检测技术研发,特别是对食品中未知危害因子的检测技术开发,更是保持着一定的优势。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与检测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正是因为具备完备的检测技术体系和相关的制度,具备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质量处于较高的水平。

1.3国内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可检测指标较少,仅限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理化指标。此后,一些现代化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逐步引入我国,首先引入的是以色谱技术为依托的农药、兽药残留和生物毒素等食品中痕量有毒物质的检测技术,初步形成了以色谱、光谱等仪器为基础,以酶免等快速检测技术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体系。

我国食品检测技术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检测技术多为国外引进,自主研发检测技术较少,不利于食品的对外贸易。二是检测技术手段相比落后,主要体现在高、精、尖检测仪器的配备上。三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实验室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及大中城市发展较好,西部地区及基层检测技术相对较弱。四是从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科技人员较少,技术能力参差不齐,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

1.4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科技的发展使食品变的更加丰富,但是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风险,因此需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不断创新,才能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当前对于快速检测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

传统的食品检测主要在实验室完成,一般需要采用大型仪器设备,检测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对检测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较高,无法进行现场检测,使得食品安全的监管存在盲区。免疫检测等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食品现场检测成为可能。虽然现在的快速检测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譬如灵敏度、准确性等与仪器检测方法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对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纳米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等新型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将会得到有效提高。2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重要依据,对科学指导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指对食品及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

食品安全风险由三个方面因素决定:食物中含有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可能性,这种影响的严重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危害。即食品的风险可以看成是概率、影响和危害的函数[3]。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三部分内容之一,是一种系统地组织相关技术信息及其不确定度,用以回答有关健康风险特定问题的方法。风险评估的基本模式主要按照危害物的性质分为化学危害物、生物危害物和物理危害物风险评估[4]。

食品安全监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保证食品的安全,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一种食品里面有什么物质是对人体有害的,人体摄入多少才有害,这需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来确定;与此相对应,食品中各种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均来源于风险评估的结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监管部门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由被动应对危机走向风险监管预警,改变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2.2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进展

欧盟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先后了《食品安全绿皮书》和《食品安全白皮书》,提出食品安全立法应以科学证据和风险评估为基础,明确食品风险评估的功能定位,是欧盟食品安全政策的蓝本。美国的风险评估制度比较成熟,1996年《食品质量保护法》规定在形成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规时,要基于现有公开的科学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并且征求公众建议。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负责大约80%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工作,而农业部(USD)下属的食品安全检查局(FSiS)负责剩余的20%。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领域主要集中在化学物质和微生物方面[5]。

目前国际进行风险评估的机构主要是食品添加剂Fao/wHo联席委员会(JeCFa)和农药残留联席会议(JmpR),二者对风险评估进行指导并提出一般性要求[6]。由于在化学分析、毒理评估和风险评估步骤的明显进展,2001年11月由Fao和wHo举行JeCFa与JmpR风险评估的国际会议,启动食品中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原则升级规划,食品中化学物质风险评估方法有了很大改进。

2.3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应用现状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及相关工作起步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卫生部自2000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根据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卫生部组建了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专家所组成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制定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相关的监测和评估计划,拟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规则,解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开展风险评估交流,承担卫生部委托的其他风险评估相关任务。与此同时,卫生部、农业部等部门于2010年开始相继建立了国家及地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等专业研究机构,开展食品安全相关的风险评估研究及监测工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及监测体系初具规模。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基于科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初步采用国际通用的风险评估原则和方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国内外部分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进行了风险评估。2012年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做出了规划,这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具有重要意义。3危害控制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支撑作用食品的危害控制技术是指在食品生产、储藏、流通及消费过程中可能发生危害的环节,应用相应的控制方法来防止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一种技术体系,对于食品的安全监管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3.1危害控制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食品供应链的环节不断增加,从农场、牧场的原料生产到食品生产企业的加工、包装、储藏、运输和销售,食品的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因此食品安全监管与控制应该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供应链的所有方面,建立对食品安全进行全程控制的技术体系。国内外各种先进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体系不断出现,其中主要有Gap和HaCCp控制体系[7]。

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是初级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其目的是提供解决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矛盾的切实有效途径,并建立流通与国际贸易的质量诚信机制。Gap主要针对未加工或最简单加工状态下出售给消费者或加工企业的大多数果蔬的种植、采收、清洗、摆放、包装或运输过程中常见的危害控制。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是作为一种世界公认确保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正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各个领域,并将成为未来食品安全控制的基础体系。危害分析是HaCCp系统方法的基本内容和关键步骤,对食品生产全过程中可能引起食品污染发生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和确定有害污染物及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并针对可能发生问题的生产环节采取防控措施,以保证最终产品的安全。

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也属于食品安全监管的范畴,其作用主要在于预防。不同控制技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并有各自不同的着重点,通过危害控制技术体系运用,可以有效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

3.2国外危害控制技术在食品生产及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

食品生产中的危害控制技术也是国外最先提出并推行。由于农业生产经营不当导致的生态灾难,以及大量化学物质和能源投入对环境的严重伤害,导致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等现象的出现。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表了“博斯登宣言”,提出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概念。在保证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寻求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平衡,达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目的,从而产生了良好农业规范(Gap),并成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关键[8]。

HaCCp最初是由美国太空总署于20世纪60年代为了生产百分之百安全的航天食品而产生的食品安全控制系统[9]。1971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开始研究HaCCp体系在食品企业的应用,成为第一个将HaCCp应用到强制性法规的国家。除美国之外,欧盟、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出笼了实施HaCCp体系的法规和命令。目前,HaCCp正在普遍受到世界各国食品卫生主管当局和食品生产行业的认同和采纳,HaCCp证书是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食品的通行证。以Gap和HaCCp为代表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在国外已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内容之一[10]。

3.3我国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所采用各种食品危害控制技术均借鉴国外先进的控制技术,结合国内食品生产现状和特点发展而来。在诸多的危害控制技术体系中,Gap和HaCCp已在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中得到了运用。

为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国家认监委于2003年起开展了良好农业规范国家系列标准的研究工作。中国《Gap良好农业规范》于2005年12月31日,2006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11]。Gap标准的制定有助于中国企业突破技术壁垒、促进农产品出口、提高食品安全、保护环境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

我国的HaCCp开始自20世纪80年代,起初对于HaCCp的实施只是探讨和应对进口国的要求,主要在出口食品企业实施。2000年以后,HaCCp体系开始在我国全面推广应用。2002年国家认监委了《食品生产企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体系认证管理规定》,拉开了我国食品企业HaCCp认证的序幕。2004年国家了《基于HaCCp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使全国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和各认证机构对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和认证的实施有了统一的依据。

目前,由于我国食品业基础条件的限制,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管理体系仅在一些大型生产基地、企业以及意识超前的中小企业中实施,所占比例较低。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管理体系的实施势必会全面展开。4食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督执法的基本依据,也是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准则。

4.1食品安全标准化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标准是我国标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食品安全法》没有对食品安全标准作出明确的定义,仅对食品和食品安全的涵义作了界定。食品安全标准是指,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食品安全秩序、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各有关方协商一致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的,对食品的安全性能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

由于食品安全本身是一个横贯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链条的概念,具有全过程预防和控制的特征,涵盖了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动物疫病防治、食用农产品种养殖到食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的各个环节。因此,食品安全标准也是一个涵盖食品链条各个环节相关标准的集合性概念,所指的是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标准。从标准的性质上讲食品安全标准全是强制性标准;从标准的级别上讲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从标准的内容上讲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卫生及环境保护标准[12]。

食品安全标准具有科学性、可靠性、渐进性、强制性的特点。作为重要的食品安全监管工具,食品安全标准不仅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日常监管的重要依据,也是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准则,也为消费者识别食品质量提供了具体的导引。食品安全标准作为法律法规体系组成部分,是实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保障,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依据。因此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食品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管的先决条件。食品安全标准是贯穿行政执法工作的一条基线,一切监管活动都必须以食品安全标准为基本依据。

4.2国外食品安全标准研究进展

以欧盟、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历来重视食品安全,制订了严格、复杂的系列食品安全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62年成立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是以保障消费者健康和确保食品贸易公平为宗旨的一个制定国际食品标准的政府间组织,自1961年第11届粮农组织大会和1963年第16届世界卫生大会分别通过了创建CaC的决议以来,已有173个成员国和1个成员国组织(欧盟)加入该组织,覆盖全球99%的人口。CaC下设秘书处、执行委员会、6个地区协调委员会、21个专业委员会和1个政府间特别工作组。所有国际食品法典标准都主要在其各下属委员会中讨论和制定,然后经CaC大会审议后通过。自从1961年开始制定国际食品法典以来,负责这一工作的CaC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工作已得到世界的重视,在相关食品标准制定方面,CaC标准也因此成为唯一的、最重要的国际参考标准[13]。

4.3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化技术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食品质量安全规章制度早在建国初期就已开展,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加快了制定食品标准的步伐。1988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在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前,我国食品行业有1070项国家标准、1164项行业标准和578项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指标[14]。

《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后,国内加快了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步伐。《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性质是强制标准,2010年12月颁布实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对食品安全标准做出了严格规定。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主要有食品卫生标准、产品标准、包装标准、添加剂标准、加工机械标准、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标准等。

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外比仍有较大差距。以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为例,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评价了200多种农药,了3000多项限量标准;欧盟评价了400多种农药,了145000多项限量标准;美国评价了380多种农药,了11000多项限量标准;日本通过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了579种农药51600多项限量标准[15]。截止2011年底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仅对230多种进行了评价,了1150项国家标准。因此,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需要不断完善,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要。5可追溯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食品可追溯技术是监管者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全过程监管的有力武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食品追溯制度将成为政府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管的一种必然的选择。

5.1可追溯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分析

食品可追溯技术就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从农田到餐桌”食品供应链的每一件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环节进行全面跟踪记录,并且利用这些跟踪记录信息回溯到每一件食品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所处的具置及其具体信息。

食品可追溯系统是一种制度设计和技术设计的统一体,其本质是对食品生产-流通-储藏-销售等过程的全程监管,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商品信息和经营责任的追溯。食品可追溯系统由食品经营者内部的食品可追溯系统、食品可追溯信息数据中心、公众服务信息系统、第三方审核系统和政府监管服务系统五大部分组成。食品可追溯系统行为主体涉及到食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和政府监管者。政府作为食品可追溯系统的主体之一,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5.2国外可追溯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欧盟的可追溯系统是国际上应用最早的体系,尤其是活牛和牛肉制品的可追溯系统。欧盟把食品可追溯系统纳入到法律框架下。2000年1月欧盟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提出一项根本性改革,就是以控制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为基础,明确所有相关生产经营者的责任。2002年1月欧盟颁布了178/2002号法令,规定每一个农产品企业必须对其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辅料及相关材料提供保证措施和数据,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美国的食品可追溯系统,政府主要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了自愿性可追溯系统。由70多个协会、组织和100余名畜牧兽医专业人员组成了家畜开发标识小组,共同参与制定并建立家畜标识与可追溯工作计划,其目的是在发现外来疫病的情况下,能够在48小时内确定所有涉及或与其有直接接触的企业[16]。

5.3国内可追溯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关于食品溯源体系的研究始于2002年,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如为了应对欧盟2005年开始实施水产品贸易可追溯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试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在借鉴欧盟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

目前,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制度建设还处于推行阶段。北京市制定了食品追溯编码规则,启用了食品追溯系统,在超市设立终端查询系统,对食品的产地、培育过程、加工、运输过程等进行全程追溯;南京市2003年启动农产品质量iC卡管理体系,2009年经过升级改造,建成全市饲料生产企业地理信息系统、农资连锁经营店监管地理信息系统和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监管地理信息系统;2005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通过实施“中国条码推进工程”,推动条码技术在我国食品可追溯系统中的应用,先后在陕西、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开展食品追溯技术研究和试点;上海市开发“上海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条码查询系统”,利用eRp软件、条码识别和网络查询等对农产品的种源情况、生产基地环境质量、栽种养殖过程、用料用药情况等各个环节进行记录,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源头上保证食品的安全;2010年海南首次采用ean-UCC系统,对该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追溯,实现了从养殖到销售的全程跟踪[17]。

5.4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与生产经营者诚信体系

我国实行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食品监管模式,各个部门监管的内容不同,造成监管的不连续。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信息可追溯,需要各个部门协调与配合,这也增加了可追溯体系在供应链全程推广的难度。因此,应将可追溯体系与生产者诚信体系相互配合,有效实行食品安全的监管。

食品生产经营者既是可追溯系统行为主体,又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围绕遵纪守法为核心,失信惩治为手段,加强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数据库和信用管理制度。在信用管理中,以企业数据库为基础,为每个企业建立质量档案数据库。根据企业的信用情况,实行例行监督和重点抽查。对于质量记录不佳的企业则严加检查,增强企业的自律性。政府监管部门充分利用可追溯系统,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完善生产经营者诚信体系,有效保证食品质量安全。6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科技水平

《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将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规划,要着力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科技支撑水平。

6.1依靠科技提升食品产业发展水平

首先依靠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研究制定技术先进、系统完整、切实可行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通过实施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建立统一、持续、高效的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靠科技手段,通过制度创新,提升生产加工过程管理水平,从源头上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6.2依靠科技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开展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重点加快现代快速检测技术研发,研发出一批成本低、检测时间短、精确度高的速测技术和设备。

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在有机整合现有检验检测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各级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检验检测技术和设备,鼓励检验检测方法创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科学高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检验检测体系。强化检验检测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检测技术,积极培养食品安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具备创新能力的检验检测队伍;完善基层食品安全检测队伍,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工作能力,满足基层监管部门对检测人才的需求。

6.3依靠科技强化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意识

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建设集食品安全风险排查、监测、评估、预警等于一体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全面提高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一是加强风险评估预警研究。要强化食品中非法添加物、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等五大危害因子及其他未知污染物及其危害的研究和评估,建立风险评估预警系统。

二是树立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理念。加强风险排查监测工作,对我国迫切需要控制的食品污染物残留危险性评估技术进行系统攻关,全面做好食品安全风险源普查工作。

三是加强与公众风险沟通并合理引导舆论监督。通过现有信息传播技术促使人们更为理性地认知食品安全风险和看待食品安全事件。

四是做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确定食源性疾病控制对策的重要依据,动态掌握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存在的有害因素,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并果断采取措施。

6.4依靠科技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并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作为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必须主动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起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操作规范3个层次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根据中国现实和发展情况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能力,对以往制定的指标低的标准进行修订,对目前已经检出的尚无标准的食品不安全因素尽快制定标准和检测方法;优先做好各类急需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以农兽药类残留为重点,以科学实验和风险评估数据为依据,以我国居民日常膳食结构为基础,不断提高标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6.5依靠科技建立健全食品可追溯系统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有效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现有管理模式下,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信息可追溯,需要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在管理方法和技术标准上有效对接,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可追溯系统,有效实现食品安全的监管。要加强追溯技术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建立数据交换、通识通查的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从农业投入品以及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全过程的信息记录与溯源,降低追溯标签标志成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提高可追溯系统有效性,建立完善生产经营者诚信体系,普及消费者食品安全科技知识,使得全社会都成为促进食品安全质量水平提高的参与者。参考文献:

[1]杨天和,褚保金.“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全程控制技术体系研究[J].食品科学,2005,3,:264-268.

[2]鑫垚.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食品,2010,2:80-83.

[3]宋怿.食品风险分析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4]吴培,许喜林,蔡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原理与应用[J].现代食品科技,2006,4:200-203.

[5]周建民,刘娟娟,徐晟航,等.发达国家食品质量风险评估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机化,2011,1:95-98.

[6]袁玉伟,王强,朱加虹,等.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学报,2011,2:394-399.

[7]曾庆祝,曾庆孝.食品质量与安全性控制技术[J].食品科学,2003,8:264-268.

[8]孟凡乔,周鑫,尹北直.欧洲良好农业操作规范(eURepGap)介绍[J].蔬菜,2005,5:13-14.

[9]崔春红,陈延刚,王白鸥.HaCCp的起源、特点及发展[J].中国果菜,2006,4:53-54.

[10]袁妮,邵蓉.国外HaCCp系统简介[J].食品与药品,2006,7:64-67.

[1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良好农业规范》(GB/t20014.1~20014.11-200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12]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13]徐学万,崔野韩,魏启文.国际食品法典标准与中国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05,6:59-62.

[14]宋华琳.中国食品安全标准法律制度研究[iB/oL].http:///lawhtml/llyj/lw/4433.shtml

[15]马爱进.中外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差异的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