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调查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9:59

统计调查的意义篇1

统计行政许可的概念和统计行政许可的分类

统计行政许可是统计行政主管机关根据个人、组织的申请。依法准许个人、组织从事某种统计活动的行政行为,通常授予书面证书形式赋予个人、组织以统计方面的某种权力能力或确认具备统计方面的某种资格。

根据目前统计工作的现实情况,统计行政许可可分为:

(一)、有关统计调查人员方面的许可

目前有关统计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规定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国家统计局已于1989年7月8日印发了《统计专业人员岗位专业知识培训暂行办法》,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配套措施上、宣传的力度上和培训的组织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二)、有关统计调查组织方面的许可

1、对于国内统计调查组织方面的许可,目前,在国家统计法和我省的统计法规中还没有系统具体的规定,但全国有一些省市已作出明确的规定。如《重庆市统计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开办经营性统计信息服务机构应当经市或区、县(市)人民政府统计机关根据国家规定审核同意……方可开业”。

2、对于涉外调查者,有关文件规定,国内外商独资企业、外方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以外方为主的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国公司常驻代表机构以及外国公司的分公司等组织,不得擅自在我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统计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组织、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须事先依据规定报请审批。”根据上述规定,一些国际组织和境外机构、个人在中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应报请国家统计局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许可,凡未经许可者不得进行统计调查活动。

(三)、有关统计调查内容的许可

禁止非法调查。对于政府各部门的跨系统调查,必须要得到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

对于各部门涉及到的将调查结果提供给境外委托者的调查,在开始前必须要经批准,得到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方能进行。

建立统计行政许可制度的意义

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有利于提高统计数字的质量。

许可具备统计上岗资格的统计人员从事统计工作是统计行政许可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这一统计行政许可的前提条件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以及街道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等统计调查对象都明确了依照《统计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是自己法定的义务。这是因为申请领取统计上岗证的统计行政许可活动具有与其他行政许可不同的特点。首先,统计调查对象提出申请领取统计上岗证的原动力是为了履行统计法律法规规定其应尽的义务而不象公民领取营业执照是为了获利。如果不明确这一义务和相应的统计法律责任,便没有领取统计上岗证的积极性。其次,在统计调查活动中,有一对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现象,即一方面国家要求统计调查对象提供统计资料,另一方面又要对从事统计的人员进行限制,需得到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持证上岗。若不明确统计调查对象的统计义务,便无从谈起统计行政许可问题。

既然统计调查对象有如实提供统计资料的义务,为确保其义务的切实履行,不至于因为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影响统计数字的质量,其统计人员必须具备执行统计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否则履行统计义务无异于一句空话。

统计是加强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真实性是其生命线。这几年以来由于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造成统计数字严重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各级党政领导的宏观决策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办发(1998)7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实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统计法》中也明确要求“统计人员应当……具备执行统计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江苏省统计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统计业务人员应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考核。对于合格者发给《统计上岗合格证书》;对于不合格者,有关部门要组织培训,经考核仍不合格的,应调离统计业务岗位。”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实行统计人员上岗许可制度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禁止任何单位、组织随意指派不具备条件的人员来从事统计工作的,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提出申请,经过考核得到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才能上岗操作。因而,实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这一许可制度,是提高统计数字的质量的重要保证。

2、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有利于加强统计调查的管理。

在统计调查活动中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是加强统计调查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保证统计调查的科学性、统一性,防止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欺诈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这方面,国家也作了一些原则规定。

首先,按照统计法的精神政府各部门开展统计调查活动凡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必须要经统计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换句话说,国家禁止政府各部门跨系统开展统计调查,而经过政府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才可开展跨部门的统计调查。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统计指标的统一性、科学性,减轻基层的负担。国家统计局估算,由于重复调查每年全国将浪费近亿元。据贵州省粗略统计,全省为完成各种重复性统计报表,一年约需1000多人,浪费纸张20多吨,开支经费250多万元。

其次,根据1998年中办7号通报的精神,接受境外组织、个人和国内外商独资企业、外方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以外方为主的中外合作企业的委托、资助或其他形式合作进行的统计调查活动,事先必须报政府统计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时,统计法律禁止境外的组织、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这就是说,禁止任何单位、组织、个人擅自接受境外的要求在我国开展调查活动,也禁止境外组织、个人在我国境内开展调查。这类调查活动的开展必须经过政府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这对于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1993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纽约时报》首次公开披露采用新的计算方法,即“购买力评价法”对各国经济实力进行新的估算,得出我国经济实力排在全世界第三位的结论,美国据此大肆鼓吹“中国”。对此国家统计局及有关部门进行了反驳。但是,一些国外组织或个人通过问卷调查来补充他们这方面的依据。如果不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予以限制,对我国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第三,国内一些根本不具备统计调查能力的单位随意进行统计调查,调查结果谬误百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特别是一些报社、杂志社、研究所,没有统计方面的专业人才,也缺乏进行统计调查的起码条件,但为了赚钱,便随意接受委托进行调查,其调查结果基本不具备科学性、真实性。而这些组织又把这些不科学、不真实的结果为自己所用,变成欺骗社会公众、捞取不义之财的手段。对于这方面国家还没有实行明确的许可制度。因此,急需进行规范。

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有利于保持统计队伍的稳定,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经过统计行政许可获得统计上岗证的统计人员,根据统计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江苏省统计管理条例》第十条第二款规定:“经考核合格的统计人员不应随意调离统计岗位。”这为统计队伍的稳定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按照法定程序和规定经过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而制定的统计调查表,有关统计调查对象就有填报的义务。

对建立统计行政许可制度的几点看法

建立统计行政许可制度必须要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法宣传教育的力度。

各级统计部门要定期对统计执法情况进行检查,特别要对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各部门的统计调查活动进行检查,对于无证上岗者,要限期改正并对有关责任人予以批评教育。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统计法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检查和宣传进一步明确统计权利和义务以及统计法律责任,为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进一步完善统计法律法规,为建立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目前尽管在有关统计的政策文件和地方性法规、规章中对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有一些规定,但不少却规定得较为含糊。如《统计法》对统计人员无证上岗未作禁止性规定。这主要因为考虑到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统计工作的现实。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于江苏省等经济发达省份,理应逐步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是现实可行的。又由于统计是一项貌似简单实则技术性较强、要求较高的工作,若随便任何人都可以上岗搞统计必然对国家的宏观决策产生危害的潜在可能性,因而不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是难以保证数字质量的。此外,对民间统计调查机构的设立理应在统计法律法规中作出具体的规范,并授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以统计行政许可权。

统计调查的意义篇2

(一)、有关统计调查人员方面的许可

目前有关统计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规定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国家统计局已于1989年7月8日印发了《统计专业人员岗位专业知识培训暂行办法》,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配套措施上、宣传的力度上和培训的组织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二)、有关统计调查组织方面的许可

1、对于国内统计调查组织方面的许可,目前,在国家统计法和我省的统计法规中还没有系统具体的规定,但全国有一些省市已作出明确的规定。如《重庆市统计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开办经营性统计信息服务机构应当经市或区、县(市)人民政府统计机关根据国家规定审核同意……方可开业”。

2、对于涉外调查者,有关文件规定,国内外商独资企业、外方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以外方为主的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国公司常驻代表机构以及外国公司的分公司等组织,不得擅自在我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统计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组织、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须事先依据规定报请审批。”根据上述规定,一些国际组织和境外机构、个人在中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应报请国家统计局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许可,凡未经许可者不得进行统计调查活动。

(三)、有关统计调查内容的许可

禁止非法调查。对于政府各部门的跨系统调查,必须要得到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

对于各部门涉及到的将调查结果提供给境外委托者的调查,在开始前必须要经批准,得到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方能进行。

建立统计行政许可制度的意义

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有利于提高统计数字的质量。

许可具备统计上岗资格的统计人员从事统计工作是统计行政许可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这一统计行政许可的前提条件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以及街道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等统计调查对象都明确了依照《统计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是自己法定的义务。这是因为申请领取统计上岗证的统计行政许可活动具有与其他行政许可不同的特点。首先,统计调查对象提出申请领取统计上岗证的原动力是为了履行统计法律法规规定其应尽的义务而不象公民领取营业执照是为了获利。如果不明确这一义务和相应的统计法律责任,便没有领取统计上岗证的积极性。其次,在统计调查活动中,有一对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现象,即一方面国家要求统计调查对象提供统计资料,另一方面又要对从事统计的人员进行限制,需得到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持证上岗。若不明确统计调查对象的统计义务,便无从谈起统计行政许可问题。

既然统计调查对象有如实提供统计资料的义务,为确保其义务的切实履行,不至于因为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影响统计数字的质量,其统计人员必须具备执行统计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否则履行统计义务无异于一句空话。

统计是加强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真实性是其生命线。这几年以来由于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造成统计数字严重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各级党政领导的宏观决策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办发(1998)7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实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统计法》中也明确要求“统计人员应当……具备执行统计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江苏省统计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统计业务人员应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考核。对于合格者发给《统计上岗合格证书》;对于不合格者,有关部门要组织培训,经考核仍不合格的,应调离统计业务岗位。”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实行统计人员上岗许可制度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禁止任何单位、组织随意指派不具备条件的人员来从事统计工作的,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提出申请,经过考核得到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才能上岗操作。因而,实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这一许可制度,是提高统计数字的质量的重要保证。

2、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有利于加强统计调查的管理。

在统计调查活动中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是加强统计调查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保证统计调查的科学性、统一性,防止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欺诈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这方面,国家也作了一些原则规定。

首先,按照统计法的精神政府各部门开展统计调查活动凡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必须要经统计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换句话说,国家禁止政府各部门跨系统开展统计调查,而经过政府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才可开展跨部门的统计调查。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统计指标的统一性、科学性,减轻基层的负担。国家统计局估算,由于重复调查每年全国将浪费近亿元。据贵州省粗略统计,全省为完成各种重复性统计报表,一年约需1000多人,浪费纸张20多吨,开支经费250多万元。

其次,根据1998年中办7号通报的精神,接受境外组织、个人和国内外商独资企业、外方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以外方为主的中外合作企业的委托、资助或其他形式合作进行的统计调查活动,事先必须报政府统计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时,统计法律禁止境外的组织、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这就是说,禁止任何单位、组织、个人擅自接受境外的要求在我国开展调查活动,也禁止境外组织、个人在我国境内开展调查。这类调查活动的开展必须经过政府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这对于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1993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纽约时报》首次公开披露采用新的计算方法,即“购买力评价法”对各国经济实力进行新的估算,得出我国经济实力排在全世界第三位的结论,美国据此大肆鼓吹“中国”。对此国家统计局及有关部门进行了反驳。但是,一些国外组织或个人通过问卷调查来补充他们这方面的依据。如果不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予以限制,对我国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第三,国内一些根本不具备统计调查能力的单位随意进行统计调查,调查结果谬误百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特别是一些报社、杂志社、研究所,没有统计方面的专业人才,也缺乏进行统计调查的起码条件,但为了赚钱,便随意接受委托进行调查,其调查结果基本不具备科学性、真实性。而这些组织又把这些不科学、不真实的结果为自己所用,变成欺骗社会公众、捞取不义之财的手段。对于这方面国家还没有实行明确的许可制度。因此,急需进行规范。

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有利于保持统计队伍的稳定,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经过统计行政许可获得统计上岗证的统计人员,根据统计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江苏省统计管理条例》第十条第二款规定:“经考核合格的统计人员不应随意调离统计岗位。”这为统计队伍的稳定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按照法定程序和规定经过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而制定的统计调查表,有关统计调查对象就有填报的义务。

对建立统计行政许可制度的几点看法

建立统计行政许可制度必须要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法宣传教育的力度。

各级统计部门要定期对统计执法情况进行检查,特别要对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各部门的统计调查活动进行检查,对于无证上岗者,要限期改正并对有关责任人予以批评教育。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统计法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检查和宣传进一步明确统计权利和义务以及统计法律责任,为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进一步完善统计法律法规,为建立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目前尽管在有关统计的政策文件和地方性法规、规章中对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有一些规定,但不少却规定得较为含糊。如《统计法》对统计人员无证上岗未作禁止性规定。这主要因为考虑到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统计工作的现实。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于江苏省等经济发达省份,理应逐步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是现实可行的。又由于统计是一项貌似简单实则技术性较强、要求较高的工作,若随便任何人都可以上岗搞统计必然对国家的宏观决策产生危害的潜在可能性,因而不实行统计行政许可制度是难以保证数字质量的。此外,对民间统计调查机构的设立理应在统计法律法规中作出具体的规范,并授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以统计行政许可权。

统计调查的意义篇3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我国共进行过3次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奉化市作为全国疾病监测点分别在1992年和2006年承担了全国第二次病毒性肝炎和全国第三次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2次调查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血清学标志

奉化市系全国疾病监测点,1990年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层随机抽样确定为农村点。1992年和2006年分别承担全国第二次病毒性肝炎和第三次乙肝血清学调查,每个被调查者抽取静脉血2~4mL,分离血清冷冻保存后送检。1992年HBsag、抗-HBs、抗-HBc用Ria法、HBeag用eLaSi法,由浙江省卫生防疫站检测;2006年均采用eLaSi法,由中国CDC检测。奉化市新生儿接种的乙肝疫苗1996年以前使用的是血源乙肝疫苗,1997年后使用的是酵母重组乙肝疫苗。HBsag、抗-HBs(剔除乙肝疫苗接种后阳性人数)、抗-HBc3项指标中1项以上阳性即判为HBV感染。

1.2调查方法

按照全国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等有关疾病血清调查工作手册的要求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调查方法,按照统一调查问卷,对每个确定的调查个体进行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肝炎患病史、乙肝病毒暴露史、乙肝疫苗免疫史等。在对每个调查个体询问结束后,由调查员交互检查调查问卷,发现缺项和遗漏及时修补完善。在当日调查结束后再由另外一名调查员负责审核并签字确认。1992年抽样调查的是岳林街道,2006年是松岙镇和西坞街道。1992年标准人口为奉化市1990年第四次普查人口,2006年标准人口为奉化市2005年统计局统计的人口。

2结果

2.1HBV感染率

1992年检测449人(除外14例已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幼儿,计435人),HBV感染364人,感染率为83.68%;2006年检测644人,HBV感染369人,感染率为57.39%;总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2年、2006年1~4岁、5~14岁和15岁以上3个年龄组HBV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92年和2006年比较,1~4岁、5~1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岁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HBsag阳性率

1992年和2006年HBsag阳性率分别为13.29%(标化率为13.56%)和9.02%(标化率为12.92%),全人群和成人HBsag阳性率差异不大,但1~4岁、5~9岁和10~14岁3个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2年、2006年1~4岁、5~14岁和15岁以上3个年龄组Hbsag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92年和2006年比较,1~9岁、10~1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岁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奉化市1992年与2006年各年龄组HBV感染率比较

表2奉化市1992年与2006年各年龄组HBsag阳性率(%)比较

2.3抗-HBs阳性率

1992年和2006年抗-HBs阳性率分别为55.4%(标化率55.06%)和57.23%(标化率58%)。除1~4岁组儿童抗-HBs阳性率2006年与1992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年龄组和全人群的抗-HBs阳性率差异无统学意义。1992年、2006年1~岁、5~岁和15~岁3个年龄组抗-HB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奉化市1992年与2006年各年龄组抗-HBs阳性率(%)比较

3讨论

婴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传播的最根本措施。其血清学效果表现为接种对象HBsag阳性率的下降和抗-HBs阳性率的上升。

①HBV感染率。奉化市2006年抽样调查全人群HBV感染率为57.39%,比1992年的83.68%下降了31.42%,其中1~4岁和5~14岁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岁以上成人几无差异。说明全人群HBV感染率的下降是由于儿童接种乙肝疫苗所致。

②HBsag阳性率。1993年全国资料显示,1~4岁组儿童HBsag阳性率为8.73%~12.21%,5~9岁组为9.4%~12.63%,10~14岁组为9.85%,全人群平均为10.26%[1]。我市1992年参加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时,当时尚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1~4岁组儿童HBsag阳性率为6.91%,5~9岁组为17.24%,10~14岁组为21.88%,人群阳性率为13.29%[2]。2006年全国第三次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奉化市全人群和成人组HBsag阳性率分别为9.02%(标化阳性率12.92%)和16%,与1992年全国第二次病毒性肝炎调查时奉化全人群成人组HBsag阳性率13.29%(标化阳性率13.56%)和13.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5岁以下儿童HBsag阳性率下降明显,1~4岁、5~9岁和10~14岁3个年龄组儿童HBsag阳性率分别为0.78%、2.38%和2.02%,比1992年奉化市同龄儿童分别下降88.70%、86.19%和90.77%,也低于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6年报告的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3~12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分别降至5.95%、4.22%、5.28%[4]的水平。奉化市1~4岁儿童HBsag阳性率为0.78%,提前实现卫生部提出的到2010年5岁以下儿童Hbsag阳性率降至1%以下的要求[5]。

③抗-HBs阳性率。2006年奉化市人群抗-HBs阳性率为57.23%(标化阳性率58.00%),与1992年的55.4%(标化阳性率为55.0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岁组儿童抗-HBs阳性率为70.54%,比1992年的34.48%上升1.0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接种组儿童抗-HBs阳性率尚不理想。

④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2006年我市在本次调查中已全程接种过乙肝疫苗,1~14岁312名儿童中有5名儿童HBsag阳性,对其中4名儿童的母亲(另1名失访)进行乙肝三系检测,3名阳性,其中1名大三阳,说明接种5μg乙肝疫苗尚不足以阻断母婴传播。全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方案提出,对于单纯HBsag阳性或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新生儿应接种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加10μg乙肝疫苗。

对儿童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是国家控制乙肝的主要策略,要从根本上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应同时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途径。鉴于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婴儿期有明显的水平传播[1]和婴儿全程初免4、5年后,高滴度抗-HBs阳性率明显下降[6],结合奉化市2006年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10~14岁儿童效果尚欠理想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赞同第六届全国小儿肝病学术会议纪要中提出的抗-HBs阳性率在少年、青年中明显降低,因此应强调间隔3~5年的强化免疫,而且乙肝疫苗在全程初免5年后加强接种保护效果好[7]的观点。卫生部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的目标是,到2010年使全人群HBsag阳性率降至7%以下。由于2006年全国第三次乙肝血清学调查非自然人群,其中1~4岁和5~14岁儿童占抽样总数的20.22%和28.46%,两者合计接近50%。而15岁以上人群只占51.48%,这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整个人群的HBsag阳性率。仅对儿童接种乙肝疫苗不足以在短期内改变全人群的HBsag阳性率,难以实现卫生部提出的<7%的目标。我们建议将乙肝疫苗加强接种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并对15~30岁之间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普种,确保卫生部乙肝防治规划目标的实现。

4参考文献

[1]高寿征.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m].第1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23-26.

[2]曹云生,汪妙素,黄靖波.奉化市五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5,16(6-a):139-143.

[3]徐永范,曹云生,任亚君,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对降低HBsag阳性率持久性效果观察[J].疾病监测,1995,10(4):114-115.

[4]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儿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明显降低[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06,2(2):9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13(8):1.

统计调查的意义篇4

关键词:统计部门;统计行政行为;统计行政程序

长期以来,由于法治观念的淡漠,行政时效的紧迫、行政事务的繁杂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制约,在行政行为实施过程中,往往只强调实体的合法、合理,而对必要、正当的行政程序注重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反过来对行政行为的结果也产生了诸多不利的负面效应。在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今天,进一步增强程序意识,加强行政程序的建设,是政府部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总理最近指出,“按法定程序办事,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并要求,“今年,各级政府要把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府立法的重点任务”。在当前,作为政府部门的统计机构按照温总理的要求,在各项统计行政管理中注重行政程序的建立和健全工作,并认真依照行政程序开展各项统计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此作一探讨,以供参考。

一、统计行政程序的基本含义

所谓统计行政程序,是指统计行政机关行使统计行政权力,作出统计行政行为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和期间的总和。那么,什么是统计行政行为?简言之,就是统计行政机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所作出的影响到相对人权益的行为。具体化地说,统计行政行为包括统计调查项目审批行为、统计调查行为、统计资料公布行为、统计确认行为(包括统计资料的认定、统计行政登记等)、统计行政许可行为(包括发放统计上岗资格证等)、统计行政处罚行为,统计行政复议行为,等等。一般而言,政府统计行政机关在行使统计权力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行为只要与相对人发生关系的,都是统计行政行为,都要受统计法的调整和规范,都要依照法定的方式、步骤、顺序和期间开展活动,而不仅仅是统计行政处罚行为。只要统计行政行为未按照法定的程序开展,尽管实体要求是合法的,但影响到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使该项统计行政行为的统计行政机关就要承担相应的统计法律责任。

二、加强统计行政程序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减少行政行为的主观随意性,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用“正当行政程序”保障相对人权利,对抗行政权的滥用的观点已经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因为“‘正当程序能够加强理性思考’,是‘对恣意的限制’”[1]。“行政程序的本质就是限制行政权的恣意行使,通过承认或规定相对人充分的程序性权利,而将行政权的行使置于相对人的监控和司法审查的监督之下,这意味着行政主体在拥有实体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程序义务;这同时也意味着相对人可以通过行使程序性权利,对抗和抵制恣意或违反程序规则而活动的行政权”[2]。在统计行政法律关系中,统计行政机关作为统计行政主体,处于主导的地位,而相对人(统计调查对象等)则处于服从的地位。譬如说,统计部门随意制发一张调查表就有可能给相对人带来较大的工作量,增加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开支,特别是不科学的统计指标更给填报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这种在统计工作中的“人治”现象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控制。即任何统计调查都必须要进行立项论证,确定有无必要进行专门调查,若确有必要进行调查,还要对调查表进行严格审查,弄清指标的设置有无必要,指标设置是否科学,调查时间是否合理,调查经费有无保障,等等。在此基础上由有关领导按照权限和程序进行签发,并将结果进行公告等。

(二)有利于增强统计行政行为的科学合理性,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

在日常的统计行政管理工作中,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对一系列的统计行政行为的程序都作了具体的规定,一般来说,这些法定程序是在总结了统计行政管理活动规律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认真履行这些程序不仅是法定义务,也是遵循统计发展的规律,可以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从另一方面来讲,讲究一定的程序,可使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是由于在一个良好的程序中,必然有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予对行政行为论证这个环节,有的还要进行必要的听证,重要的事项还要通过有关的办公会议集体讨论拍板,经过这样的层层把关,统计行政行为的质量,也必然得到极大的提高。如在统计报送期限的问题上,过去不经过论证,给基层单位的上报期限规定得太紧,以至于到了基层必须25日前就要报整个月的数字,这样质量是难以保证的。如果在制定这样的决策前听取相对人的听意见,也不至于作出这样不合理的行政行为来。

(三)有利于加强统计执法,明确统计行政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从统计行政管理领域上来讲,在统计行政权(公权力)与统计调查对象的私权利之间存在着一个平衡点。这种平衡,我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即除了要对统计行政管理权进行控制以外,在统计行政管理的某些方面要加强对统计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执法检查。由于统计行政行为未经过一定的程序,必然造成相应的手续不完备,给监督检查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如在组织年定报统计工作的过程中,作为一个统计调查的行政行为,首先对于新的调查对象必须要以统计行政机关的名义制作并按照法定程序送达《统计法律事务告知书》,明确开展统计调查依据、目的、意义、统计行政主体、统计调查对象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应的统计法律责任,以构建具体的统计法律关系。其次,开展年定报的通知和有关的统计制度(包括统计指标解释、统计工作要求等),特别是对每种表要明确的列出具体的表名、表号、填报单位、上报日期、上报给谁(受表单位),等等,采取适当的形式送达到统计调查对象手中,并留有送达的依据。如果采取开年定会的形式进行工作布置的,则必须留存会议签到单,以便于查阅。若上报日期变更还必须要相应的正式书面通知。对于一次性重大调查要在有关报刊上进行调查前的公告。通过上述程序,便于明确统计法律责任,减少行政争议,有利于统计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统计行政行为决策程序的初步探讨

统计行政行为是统计行政机关单方面的意思表示,这个表示一经作出就具有公定力、执行力、拘束力等法律效力。因此,设计统计行政程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科学合理的要求。由于行政程序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而行政行为决策程序是最关键的程序,本文只对之进行探讨。至于统计项目审批程序、统计调查程序、统计行政处理(惩罚、复议等)程序等在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中均有规定,本文无需论述。

(一)统计行政行为“意思”的形成程序

本文认为统计行政行为的“意思”可分为“贯彻性意思”、“创设性意思”两大类。在这两大类中有不同的特点:

1、贯彻性意思的形成。所谓贯彻性意思是指统计行政机关为贯彻上级统计部门有关统计工作的总体布置所要进行的具体统计行政行为的意思。如开展全市年定报工作就是贯彻全国、全省统一部署进行的。在这类意思的形成中,要吃透上级的文件精神,在满足上级要求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细化和具体化。重点就是要明确本地基层单位应该如何上报、以及上报的时间、地域、对象等各种要求。一般由统计行政机关部门草拟文件,并对基层上报时间、上报方式进行合理论证后,由分管局长签发即可。

2、创设性的意思的形成。所谓创设性意思又可分为自身创设性意思、他人创设性意思两种。自身创设性意思,即根据当地党政领导的

要求或根据实际工作开展的需要所要作出的各种具体行政行为的意思。这是要重点把握的。

首先,开展这项统计行政行为要合法、合理,不能违反法律和行政合理性要求。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程序上要遵循“申请立项”、“讨论”(听证、召开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办公会研究(或首长拍板)”、“签发”等基本过程。

a、申请立项。这是一般重大的统计行政行为的必经程序。立项必须要有立项的依据(法律依据)和实际的需求。一般还需要有可行性研究的报告。

B、讨论。这里的讨论指对立项需求(申请)的可行性问题的讨论。一般由一个参谋性(辅)的机构(组织)来实施。这个机构(组织)要吸收相关的专家或有关方面代表(最好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重大的涉及到相对人切身利益的应进行公开的听证。一般的也可沿用传统的召开座谈会、放发征求意见稿等形式。重点讨论项目需求(申请)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等内容,然后对实施内容、形式等要素进行讨论和优选,形成一个意见报决策层会议或交由首长拍板。在上述过程中,要注意听证与召开座谈会的区别。首先,听证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是靠众多法律原则支持的一种程序,具有严格的法律规则和意义,它不是泛泛的道德要求,也不是简单的工作作风,而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工作规则,一旦违反这些原则和规则,将影响某项决策或行政决定的效力。其次,听证的核心在于“听”和“证”两方面。所谓“听”就是“听取”,如果只听“不取”,或“听”而不“取”,则起不到“听证”的作用。所谓“证”是指决策部门的决定必须建立在利害相关人提供的证据事实基础上,允许利害相关人就对方提供的证据加以质证、辩驳。换言之,决策部门不能偏听偏信,必须兼听各方意见,而且每次决策必须是建立在相关证据基础之上,特别是建立在有力证据基础上的意见。

C、办公会研究或首长拍板

对于重大的一般要经过办公会集体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举手表决。在表决程序上应规定不得投弃权票,即要么反对,要么赞成。各人表决情况记录在会议纪要中,这虽是集体决定,若出了问题,凡投赞成票的,要承担责任,投反对票的不负责任。但同时要建立一个约束机制,凡三次投反对票而该项行政行为却分别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领导集体成员,要受到相应的处分,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于一般的行政行为的决策可在经过必要的程序后,依据领导分工由行政首长拍板决定。

上述贯彻性意思和创设性意思是相对的,有些创设性意思经过决定后,对于具体的部门(如专业处)来说又变成了贯彻性意思。有些贯彻性意思,为了贴近各地实际情况需要进行适当补充或修正又具有创设性意思了。

而他人创设性意思,即他人为贯彻党政领导的需求或自身需要就统计方面的工作,依法向统计部门提出的行使统计调查行政权申请的意思。如市旅游局为了调查全市旅游发展的情况,向统计部门提出要开展统计调查的创设性意思,若经省级统计部门依法审核同意就具有法定效力。属于地方统计调查,就受到统计法的保护。其具体的程序同自身创设性意思的程序。

(二)统计行政行为的签发和公告的程序

统计行为一经确定下来,要经行政首长的签发,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使有关相对人知晓。其送达方式同法律文书的送达方式。有委托送达、留置送达、公告送达、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等。送达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在对不特定的相对人作出统计行政行为时,可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在报纸上公告的方式。这里的“一定范围”要与统计行政行为的实施范围相一致。如要在南京市开展全市范围的居民出行情况的调查,可在《南京日报》等全市性的报纸上进行调查公告。

四、统计行政程序建立健全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一)程序与效力的问题

行政活动有其多、杂、变化快等诸多特点,讲究一定的程序就必然要经历一定的过程,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而行政效力总是与一定的时间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必然要影响行政效力。为了解决这一对矛盾,在作为具体统计行政行为时,有必要把统计行政行为区分为重要的统计行政行为和一般的统计行政行为。对于重要的统计行政行为毫无疑问必然要严格适用上述的程序。面对于一般的行政行为,要有限度地适用简易程序。简易程序可将立项申请、讨论、办公会审议等过程有选择地压缩适用,但作为行政首长的签发是必经的程序,不可忽略。

对于时间紧迫的重大的统计行政行为的决策,如开展重大灾情调查等。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适用简易程序,但必须是十分慎重。

(二)公示和监督的问题

为对统计行政机关进行有效的监督,维护统计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各项统计行政行为的程序必须按照公示的原则进行公开,使统计行政管理相对人对统计行政程序有必要充分的了解,以避免“暗箱操作”。实践证明,公示的方法对于监督统计行政效率提高、保障行政主体的合法权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形式和实质的问题

为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经过法定审批程序的行政行为的客体,要依照有关规定标注法定标志。如经过统计行政程序审批的统计调查项目在相配套的统计调查表上必须标明“制表机关、文号、表号、批准或备案机关”等法定标志,若无此标志的,任何统计调查对象均可以拒报。这实际上是赋予了统计调查对象的正当拒绝权,即对于不法的、加重其义务负担的行政机关的统计调查行政行为的抵制、拒绝,以达到维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的目的。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对于其他行政机关、社团组织的无标志报表可拒绝填报,那么对于统计行政主管部门下发的没有法定标志的统计调查表能否拒报呢?我认为也一样可以拒报。因为统计行政主管部门下发的统计报表没有法定标志,意味着它的这项统计行政行为未经过法定程序审批,是一种程序违法,当然可拒报。凡没有法定标志的统计表可拒报,如有法定标志的统计表即使相对人有意见不愿报,也必须报,只能依法提起统计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在复议或诉讼期间不停止填报统计报表的活动。

同样,在统计行政确认的行为中,如对全市工业企业的公益排名,必须要标注“由统计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字样,以体现程序的客观公正性。在公布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统计资料时,也必须加上“经统计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字样。

参考文献

统计调查的意义篇5

对统计行政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

何谓统计行政行为?简言之,就是统计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所作出的影响到相对人权益的行为。具体化地说统计行政行为包括统计调查项目审批行为、统计调查行为、统计资料公布行为、统计确认行为(包括统计资料的认定、统计行政登记等)、统计行政许可行为(包括发放统计上岗资格证等)、统计行政处罚行为,等等。一般而言,政府统计行政机关业务处室所涉及到的行为只要与相对人发生关系的,都是统计行政行为,都要受统计法的调整和规范,都要依法行政,而不仅仅是统计行政处罚行为。只要统计行政行为不当,影响到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作出该项统计行政行为的统计行政机关就有可能当被告。譬如讲,统计局向某基层单位布置了一张调查表,这就是统计行政行为,基层单位认为这项调查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既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那么,统计局就是被告,就有出示作出这项调查的依据和具体审批程序等证据的义务。没有合法、合理的依据,法院可以判决撤销这项统计行政行为。如果因为调查给基层单位造成损害(人力、物力等),作出这项调查决定的统计行政主管部门还要作为赔偿义务机关进行国家赔偿,并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追偿。

为何要强调统计行政程序的建设

在作出具体统计行政行为时,强调统计行政程序,有利于减少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克服撊酥螖的现象,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在统计行政法律关系中,统计行政机关作为统计行政主体,处于领导的地位,而相对人(统计调查对象等)则处于服从的地位。统计部门随意制发一张调查表就有可能给相对人带来较大的工作量,增加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开支,特别是不科学的统计指标更给填报带来极大的困难,而这些数字汇总上来后,领导也不见得就是很需要,甚至于统计部门通过现有的资料进行必要的加工也可以获得。因此,这种在统计工作中的撊酥螖现象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控制。即任何统计调查都必须要进行立项论证,确定有无必要进行专门调查,若确有必要进行调查,还要对调查表进行审查,弄清指标的设置有无必要,指标设置是否科学,调查时间是否合理,调查经费有无保障,等等。在此基础上由有关领导进行签发,在统计调查前还要进行公告等。

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强调统计行政程序,有利于增强统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科学性,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

在日常的统计行政管理工作中,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对一系列的统计行政行为的程序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这些都是必须要认真贯彻执行的,不履行这些程序上的义务,也就是违法。从另一方面来讲,讲究一定的程序,可使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是由于在一个良好的程序中,必然有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予对行政行为论证这个环节,有的还要进行必要的听证环节,重要的事项还要通过有关的办公会议集体讨论拍板,经过这样的层层把关,统计行政行为的质量,也必然得到极大的提高。如在统计报送期限的问题上,过去不经过论证,给基层单位的上报期限规定得太紧,以至于到了基层必须25日前就要报整个月的数字,这样质量是难以保证的。如果在制定这样的决策前听取相对人的听意见,也不至于作出这样不近人情的行政行为来。由于时间紧,基层就采取统计加估计的办法来报数,不仅影响了统计数字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弱化了统计法制观念,为弄虚作假提供了温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统计数字上的不实事求是的现象,与调查组织者对待搜集资料的不实事求是的行为有着一定的联系。

在作出具体统计行政行为中,强调统计行政程序,有利于加强统计执法,明确统计行政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从统计行政管理领域上来讲,在统计行政权(公权力)与统计调查对象的私权利之间存在着一个平衡点。这种平衡,我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即除了要对统计行政管理权进行控制以外,在统计行政管理的某些方面要加强对统计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执法检查。由于统计行政行为未经过一定的程序造成相应的手续不完备,给监督检查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如在组织年定报统计工作的过程中,作为一个统计行政行为,首先必须要以统计行政机关的名义下发一个开展统计年定报工作的通知,明确开展统计调查依据、目的、意义、统计行政主体、统计调查对象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应的统计法律责任。最主要的是要对每张表要列出具体的表名、表号、填报单位、上报日期、上报给谁(受表单位),等等。如果上报日期推迟和提前都必须要有相应的正式书面通知。其次,开展年定报的通知和有关的统计指标解释,要采取适当的形式送达到统计调查对象手中,并留有送达的依据,如采取开年定会的形式进行工作布置的,则必须留存会议签到单,以便于查阅。对于一次性重大调查要在有关报刊上进行调查前的公告等等。通过上述程序,便于明确统计法律责任,有利于统计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

对统计行政程序的探讨

统计行政行为是统计行政机关单方面的意思表示,这个表示一经作出就具有公定力、执行力、拘束力等法律效力。

统计行政行为意思的形成程序

我认为行政行为的意思可分为贯彻性意思、创设性意思两大类。在这两大类中有不同的特点:

贯彻性意思的形成。所谓贯彻性意思是指统计行政机关为贯彻上级统计部门有关统计工作的总体布置所要进行的具体统计行政行为的意思。如开展全市年定报工作就是贯彻全国、全省统一部署进行的。在这类意思的形成中,要吃透上级的文件精神,在满足上级要求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具体化。重点就是要明确本地基层单位如何上报、以及上报的时间、地域、对象等各种要求。一般由统计行政机关部门草拟文件,并对基层上报时间、上报方式进行合理论证后,由分管局长签发即可。

创设性的意思的形成。所谓创设性意思又可分为自身创设性意思、他人创设性意思两种。自身创设性意思,即根据当地党政领导的要求或根据实际工作开展的需要所要作出的各种具体行政行为的意思。这是要重点控制的。

首先,开展这项统计行政行为要合法、合理,不能违反法律。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程序上要遵循撋昵肓⑾顢、撎致蹟(听证、召开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摪旃嵫芯浚ɑ蚴壮づ陌澹、撉等基本过程。

申请立项。这是一般重大的统计行政行为的必经程序。立项必须要有立项的依据(法律依据)和实际的需求。一般还需要有可行性研究的报告。

讨论。这里的讨论指对立项需求(申请)的可行性问题的讨论。一般由一个参谋性(辅助性)的机构(组织)来实施。这个机构(组织)要吸收相关的专家或有关方面代表(最好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重大的涉及到相对人切身利益的应进行公开的听证。一般的也可沿用传统的召开座谈会、放发征求意见稿等形式。重点讨论项目需求(申请)的必要性、可行性的论证科学性等内容,然后对实施内容、形式等要素进行讨论和优选,形成一个意见报决策层会议或交由首长拍板。在上述过程中,要注意听证与召开座谈会的区别。首先,听证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是靠众多法律原则支持的一种程序,具有严格的法律规则和意义,它不是泛泛的道德要求,也不是简单的工作作风,而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工作规则,一旦违反这些原则和规则,将影响某项决策或行政决定的效力。其次,听证的核心在于撎龜和撝两方面。所谓撎龜就是撎,如果只听摬蝗,或撎龜而不撊,则起不到撎的作用。所谓撝是指决策部门的决定必须建立在利害相关人提供的证据事实基础上,允许利害相关人就对方提供的证据加以质证、辩驳。换言之,决策部门不能偏听偏信,必须兼听各方意见,而且每次决策必须是建立在相关证据基础之上,特别是建立在有力证据基础上的意见。

办公会研究或首长拍板

对于重大的一般要经过办公会集体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举手表决。在表决程序上应规定不得投弃权票,即要么反对,要么赞成。各人表决情况记录在会议纪要中,这虽是集体决定,若出了问题,凡投赞成票的,要承担责任,投反对票的不负责任。但同时要建立一个约束机制,凡三次投反对票而该项行政行为却分别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领导集体成员,要受到相应的处分,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认定行政行为对与错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从根本上来讲要坚持撊鲇欣跀的标准,具体可采用民意测验、跟踪调查、综合评价等方法来论证。

对于一般的行政行为的决策可在经过必要的程序后,依据领导分工由行政首长拍板决定。

上述贯彻性意思和创设性意思是相对的,有些创设性意思经过决定后,对于具体的部门(如专业处)来说又变成了贯彻性意思。有些贯彻性意思,为了贴近各地实际情况需要进行适当补充或修正又具有创设性意思了。

而他人创设性意思,即他人为贯彻党政领导的需要或自身需要就统计方面的工作,向统计部门提出的利用统计行政权的申请的意思。如市机械局为了调查全市机械工业的情况,向统计部门提出要开展统计调查的创设性意思,若经统计部门依法审核同意就具有法定效力。属于部门统计调查,就受到统计法的保护。其具体的程序同自身创设性意思的程序。

统计行政行为的签发和公告的程序

统计行为一经确定下来,要经行政首长的签发,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使有关相对人知晓。其送达方式同法律文书的送达方式。有委托送达、留置送达、公告送达、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等。送达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在对不特定的相对人作出统计行政行为时,可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在报纸上公告的方式。这里的撘欢ǚ段要与统计行政行为的实施范围相一致。如要在南京市开展全市范围的居民出行情况的调查,可在《南京日报》等全市性的报纸上进行调查公告。

统计行政程序实施中的在关问题

程序与效力的问题

行政活动有其多、杂、变化快等诸多特点,讲究一定的程序就必然要经历一定的过程,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而行政效力总是与一定的时间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必然要影响行政效力。为了解决这一对矛盾,在作为具体统计行政行为时,有必要把统计行政行为区分为重要的统计行政行为和一般的统计行政行为。对于重要的统计行政行为毫无疑问必然要严格适用上述的程序。面对于一般的行政行为,要有限度地适用简易程序。简易程序可将立项申请、讨论、办公会审议等过程有选择地压缩适用,但作为行政首长的签发是必经的程序,不可忽略。

对于时间紧迫的重大的统计行政行为的决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适用简易程序,但必须是十分慎重,且不宜多搞。

统计行政程序必须公示。

为对统计行政机关进行监督,各项统计行政行为的程序必须采取公示的原则,使统计行政管理相对人进行充分的了解,以避免摪迪洳僮鲾,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实践证明,公示的方法对于提高统计行政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过法定审批程序的统计行政行为的客体要有法定的标志。

统计调查的意义篇6

【关键词】优质护理;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623-02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0年1~3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前180例住院患者为对照组,抽取2011年1~3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后180例住院患者为观察组。纳入标准为:18周岁以上自愿参加调查的住院患者,认知功能正常,无语言沟通障碍,住院3天以上;排除标准:病情严重无法接受调查的患者。

1.2测量工具

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在设计问卷过程中,本着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慎重选择评价指标。调查主要针对患者或家属进行,问卷共包括6个维度:病房管理、主动服务、服务态度、工作能力、关爱与沟通、健康教育。调查问卷共由25个条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法,用很满意(4分)、满意(3分)、不太满意(2分)、不满意(1分)来表示满意的程度,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满意度越好。为了保证问卷的可行性、全面性、准确性,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首先进行了预调查,并由6位护理专家对调查表进行效度测评,问卷的同质性信度Cronbach’α为0.89,各维度的Cronbach’α分布为0.76~0.82,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调查方法

由资深专家对调查对象进行统一调查,调查前首先告知患者调查的目的及要求并征得其同意后,请被调查者以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调查表,患者本人不能填写时由调查人员询问后代为填写并现场收回。

2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统计学方法包括统计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α值取0.05作为检验水准,p值均为双侧概率。

3结果

3.12010年1~3月共发放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其中,男98例,女82例;年龄28~72岁;住院天数6~28d;文化程度:文盲4例,小学56例,初中48例,高中39例,大专以上学历33例;付费方式:医疗保险148例,自费32例;2011年1~3月共发放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其中,男96例,女84例;年龄25~74岁;住院天数8~31d;文化程度:文盲3例,小学53例,初中51例,高中42例,大专以上学历31例;付费方式:医疗保险159例,自费2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天数、文化程度、付费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2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显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后,两组病区管理维度的满意度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服务态度维度的满意度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维度的满意度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4讨论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前后,护士主动服务、工作能力、关爱与沟通、健康教育4个维度满意度明显提高,两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的满意度总分为(98.30±0.83)分,与未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小结

虽然优质护理工作已全面推进,但目前的服务与患者的需求还有差距,护士工作量、工作强度不断加大,护士在生理和心理上深感疲惫,工作情绪易受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护理服务质量。研究探讨护理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加以克服和解决,推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深入、稳步、持久开展,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社会,是今后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志侠,王凤梅.浅析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0):251-252

统计调查的意义篇7

关键词:结核病;定点医院;医护人员;知晓率

1内容和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等比例抽样方法,抽取定西市安定区结核病某定点医院10个科室172名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采取面对面询问方式进行调查,实际调查172人,填写问卷172份。1.2调查内容包括结核病防治基本信息和核心信息[1],及目前国家及当地减免优惠政策等10项内容。1.3质量控制现场调查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明确研究目的,统一调查方法、规范调查表的填写标准。调查表由专人审核,避免缺项和漏项,采取客观信度评价方法,分别对每组约20%的人群进行重复测试,以保证客观信度的良好性[2-3]。1.4统计学分析原始数据按统一要求录入,并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共调查定西市安定区医护人员172人,男性59人,女性113人,性别比1∶1.92;医生81人,男性59人、女性22人,护士91人,均为女性,医生护士比1∶1.12。医生、护士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0.37%和7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9,p<0.05),男、女医护人员知晓率分别为79.15%和77.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0,p>0.05),见表1。2.2结核病防治知识核心信息知晓情况结核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78.20%,各条信息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577,p<0.05)。4条核心信息知晓率为87.79%,专业性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政策性知识知晓率(χ2=62.703,p<0.05),见表2。2.3不同科室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结核病科、感染科医护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于其他科室,不同科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41,p<0.05),见表3。2.4不同职称医护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中级职称医护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最高为80.35%,初级职称知晓率最低为7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67,p<0.05),见表4。2.5不同文化程度医护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医护人员的学历层次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影响较小,中专、大专和本科等不同学历之间,其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9,p>0.05),见表5。

3讨论

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是结核病防治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结核病定点医院是结核病可疑症状患者首选的就诊单位,是辖区内结核病控制工作的最前线和关口,定点医院的医护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和政策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医防合作”及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发展。按照《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结核病知晓率要达到85.00%,医护人员因职业的特殊性,尤其对结核病定点医院医护人员知晓率的要求不能等同于普通群众。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定西市安定区某结核病定点医院医护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高,医生高于护士(χ2=4.239,p<0.05),男、女医护人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0,p>0.05);不同科室(χ2=50.741)、不同职称(χ2=9.167)医护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医护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9,p>0.05),与其他调查结果一致[4-6]。因结核病科和传染科承担常规传染病的诊疗和上报工作,医护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其次,与部分科室医护人员缺乏学习结核病防治知识的主动性、参加培训次数少有关。医护人员获得结核病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为学校教育,但高校教育很少涉及政策和项目的相关知识。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在日常诊疗工作中承担专业技术性工作较多,对公共卫生及政策方面的工作涉及较少;中级职称者则相反,掌握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程度更高;初级职称者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加上轮换科室、参加培训少,其知晓率最低。目前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着对医护人员培训少、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次数少且培训形式单一等问题[7]。目前医学院校授课内容中涉及结核病防治知识所占比例很少,建议对其作出相应调整并增加相关内容。今后工作中,应加强对结核病“医防合作”的行政干预[8],对结核病定点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形式多样的、全覆盖式的结核病防治知识信息教育,拓展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强化法律意识,培养医护人员结核病控制大卫生观念,提高结核病“医防合作”水平,大力营造结核病防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推进结核病控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屠德华.关于规范结核病知识知晓率调查的意见[J].中国防痨杂志,2004,26(4):193-194.

[2]吴方,王华,丁丰.浙江省海宁市结核病知识知晓率现况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06,28(5):335-337.

[3]赵梅桂,汪文新,王云霞,等.医务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及诊疗行为调查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1,20(11):1954-1956.

[4]王占忠,沈爱荣,陈曦.北京市顺义区空港医院医务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调查[J].慢性病学杂志,2014,15(6):483-486.

[5]卢杰,郝义斌,王晓楠,等.郑州市某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结核病防护知识、行为及影响因素[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8(6):762-765.

[6]张为胜,马丽,刘泓.乌鲁木齐市综合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调查[J].中国防痨杂志,2009,31(6):379-380.

[7]田本淳.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结核病控制[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8):567-568.

统计调查的意义篇8

计划经济实质上是由政府主宰着经济活动,统计为政府服务是天经地义的。多数统计数据对于政府之外的机构和公民是保密的。而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和消费者,企业和消费者是根据市场信息从事经营和消费活动的。在市场经济国家里,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生产出来的信息和在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都属于全体公民所有,是一种公共产品,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政府有义务向全体公民提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把统计信息作为公共产品,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统计立法,制定统计制度、调查规则、资料保密、数据等制度。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就统计信息产品的归属、统计服务对象等基本问题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方针,反映到统计设计上主要是考虑政府的需要,而很少研究企业和社会公众的需要。在统计数据披露方面,实行先内后外、内详外略的“政府优先”的政策。在一些政府部门把统计数据当成部门的私有财产,甚至被政府机构中的少数人所垄断,成为他们谋取部门和个人利益的资源。这种统计数据归政府所有、部门所有、个人所有的观念,导致了政府统计行为的商业化,出现了一些政府部门以数谋利的行为,增加了企业获取统计数据的成本。

二、树立调查者与被调查者法律地位上平等的新观念

至今,政府统计部门仍把企业当成附属于自己的被领导者,由此引发出许多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行为。一些地方规定企业统计人员要参加政府统计部门办的上岗培训班,并通过考试取得统计上岗证方可从事统计工作。一些地方将统计报表和统计制度印刷费、培训费摊派到企业。企业需要综合统计数据,一些部门和地方统计机构不提供,让企业花钱买资料。这是违反公司法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则的。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机构设置包括统计机构和人员完全是企业自己的事情,政府无权干预。政府统计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是法律上完全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统计部门要求企业填报统计报表是法定的权力,而向企业提供统计资料则是统计部门的义务。统计部门不应当只行使权力而不尽义务。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统计部门在普遍重视统计法制的同时,还十分重视政府统计部门的公共关系建设,他们不仅是靠法律维护统计的权威,更重要是通过统计部门的各种公关活动,比如开展统计宣传活动、免费提供统计资料、搞好与被调查者的合作等,提高社会公众对统计的认知度和配合程度。

三、依法规范政府统计调查工作,增强为被调查者保守秘密的观念

政府各部门行使统计调查权力的时候,不受法律约束随意印发调查表的问题较为突出。政府部门在行使统计调查职能时,必然要涉及到被调查者的权益。因此,在市场经济国家里开展统计调查时是严格依法进行的,一般来讲有法定填报义务的调查表都要有法律根枯,通常要在调查表中注明法律依据,并且将统计调查制度通过一定的渠道向社会公布。市场经济国家的统计调查一般都分为强制性统计调查与自愿性的统计调查,强制性统计调查填报的对象一般是企业,调查的内容是经济类,要求被调查者必须要填报的,否则要追究法律责任;自愿性调查对象一般是公民个人,调查内容是社会类,被调查者可以填报也可以拒绝填报。依法规范统计调查行为是统计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维护被调查者权益的重要举措。公民和企业的单项调查资料一般只用于汇总和推断总体数据,而不允许用于其它。市场经济国家对于被调查者的资料,制定施行如此严格的保密制度,是为保护被调查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使被调查者放心地为政府统计部门如实填报资料,提高公民和企业对政府统计部门的配合程度。

四、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数据制度

统计调查的意义篇9

【关键词】龋齿;牙龈出血;牙石;流行病学研究;儿童

【中图分类号】R179R78R78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8)12-1129-02

为了解河南省人群口腔健康状况和口腔疾病的发病趋势,监测和评价《河南省牙防中期规划目标(1999-2005)》的实施情况,根据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批准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的要求,2005年对河南省城乡人群的口腔疾病患病状况及口腔健康行为进行了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笔者对12岁年龄组人群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的要求,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由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小组随机抽取区(县)级单位以及街道(乡镇)级单位。在此基础上,省流调组从每个街道(乡镇)抽取2个居委会(行政村),然后从被抽中的居委会(行政村)所有适龄人群中随机抽取各年龄组的被调查个体。选取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平顶山市湛河区、项城市、汝州市、濮阳县、唐河县12岁年龄组儿童共784人,其中城市391人,农村393人;男生390人,女生394人。

1.2方法调查项目包括牙列状况(只检查冠龋)、牙周状况(全口牙齿)、牙龈出血和牙结石、氟牙症。参加口腔检查人员全省共3人,均具备口腔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从事口腔内科临床工作3年以上。调查工作开始前,均经过卫生部组织的培训,获得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口腔检查资格证书。在调查过程中,全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调技术指导组进行2次质量检查,每个口腔检查人员的Kappa值均在0.8以上。检查龋病、牙周疾病使用wHo推荐、上海市齿科器材厂生产的Cpi牙周探针及平面口镜。调查数据全国统一录入,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完成。

2结果

2.1恒牙龋齿患病情况学生恒牙龋齿的患病率为19.13%。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p>0.05),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p<0.05);恒牙龋均(DmFt)为0.29,城乡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54,p>0.05),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p>0.05),见表1。

2.2其他口腔健康状况在受检儿童中,检出有恒牙外伤的儿童19人,占2.42%,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p>0.05),城乡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p>0.05)。第二恒磨牙未萌的儿童占51.28%,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1,p<0.01),城、乡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p>0.05)。牙龈出血的儿童占29.61%,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p>0.05),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70,p<0.01)。平均每个儿童有1.06个牙位出血,男生牙龈出血的平均数为1.20个牙位,女生为0.93个牙位;城市儿童牙龈出血的平均数为0.22个牙位,农村为1.90个牙位。有牙结石的儿童占48.85%,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4,p>0.05),城、乡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6,p<0.01)。平均每个儿童有2.63个牙位有结石,男生牙结石的平均数为2.80个牙位,女生为2.46个牙位;城市儿童牙结石的平均数为1.20个牙位,农村为4.06个牙位。有不同程度氟牙症的儿童占19.05%,城、乡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p<0.05)。见表2。

3讨论

调查显示,河南省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和龋均分别为19.13%和0.29。按照世界卫生组织龋病等级评价标准[1],河南省12岁年龄组儿童少年的龋齿患病处于较低水平;与2002年河南省第二次口腔流调的结果(23.3%)比较,呈下降趋势。分析其原因主要有2方面,一是2次调查龋病诊断标准不同,2005年龋病诊断采用的是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4版的标准;新标准要求必须有明显的龋洞或明显的釉质下破坏才可以诊断记录为“龋”,当可疑龋时不能记录为龋。二是河南省自1996年成立牙病防治领导小组以来,在牙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儿童青少年龋病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儿童龋病的患病率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河南省12岁儿童恒牙龋齿充填率为4.0%,低于1995年全国流调的平均水平(11.05%),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差距更大(1995年北京市恒龋充填率为18.45%,上海市为41.3%)。发达国家学生龋患率虽高,但龋齿的充填率一般都在75%以上。所以真正衡量一个国家口腔保健水平的指标不是龋患率,而是DmF构成比中的充填率(龋补率)[2]。

从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河南省12岁城乡儿童牙龈出血及牙结石检出率农村高于城市,牙齿健康(无龋齿、牙龈出血和结石)儿童的检出率城市高于农村。因此,在河南省今后的牙病防治工作中,农村和农村青少年仍是重点。

建议进一步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大力推广窝沟封闭、早期充填等适宜技术,不断强化和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口腔保健意识及口腔健康行为,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口腔健康水平。

4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学生龋病、牙周疾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6.

统计调查的意义篇10

大家一致认为: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人民新期待、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步骤。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既是统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促进统计更好服务科学发展、推动统计工作进一步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就人口社科统计工作而言,当前,人口社科统计工作在“深化统计改革、服务科学发展”方面尚有差距,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党政领导及宏观调控的需要,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公众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统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从统计管理体系来看,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的一部分,对部门统计的管理有待加强。从统计调查体系来看,对调查员队伍的责任意识要加强,补助也应到位。从统计工作体系来看,区县和乡镇统计工作负担较重,疲于应付。二是统计数据有待进一步搞实。社会环境不友好、法制不健全、基础不牢固、管理不科学都影响到统计数据的质量。三是资料开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资料开发还停留在一般水平,综合性较差、政策水平不高,实践性也不够。四是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业务技能、责任意识和整体素质都不能很好地适应人口社科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会上,大家认真分析了自身的不足,存在着理论学习缺乏系统化,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知识结构不合理,深入调研欠缺等问题。

为了使人口社科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强化创新意识,进一步完善人口社科统计制度和各项工作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开展,杜绝工作环节中管理出现“盲点”,监督出现“真空”;要认真钻研统计方法制度、抽样调查理论和抽样调查指标设置等问题,争取解决一些方法制度方面没有解决的问题,力争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

二是要确保数据质量。当前影响数据质量最核心的环节依然是调查源头,解决不好,原始数据质量就得不到根本保证。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调查员制度,夯实企业和部门统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