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教育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4:46

幼儿语言教育的含义篇1

关键词:创造性游戏语言障碍幼儿影响

语言障碍幼儿作为幼儿中的特殊群体,常常因为其自身的缺陷而无法与其他人进行正常的交流,或产生自卑心理,害怕与别人进行交流。这时我们就发现,游戏是联系这部分幼儿与他人交流甚至合作的纽带。创造性游戏具有须多交流、多合作的特点,因而语言障碍幼儿在创造性游戏活动过程中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治疗和矫正。同时,创造性游戏活动也可以使幼儿充沛的精力得到真正的展示。并可以在没有约束力的情况下,轻松自由地对客体进行一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准备,从而收到增强体质、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体验美好情感的效果,这有利于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一、创造性游戏的含义及分类

(一)创造性游戏的含义

创造性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游戏,是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创造性游戏的分类

创造性游戏一般分为三类: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

二、语言障碍幼儿含义、分类

(一)语言障碍幼儿的含义

幼儿的语言障碍又称为幼儿的语言发展障碍,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

(二)语言障碍的分类

发音障碍;流畅;声音障碍;语言障碍;失语症;儿童语言发展迟缓。

三、创造性游戏对语言障碍幼儿智力、个性、语言的影响

(一)对智力的影响

智力的发展对语言障碍幼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创造性游戏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发展幼儿的智力。

创造性游戏中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和结构游戏都属于联想游戏,在这些游戏中,幼儿可以运用想象更逼真、更深刻地反映和认识现实。大量的对话有助于发展幼儿交谈技能。

2.创造性游戏的复杂性对于发展智力是有影响的。

这些创造性游戏无论在材料道具、角色人物、情节设置上都要求十分丰富。角色游戏允许幼儿体验成人的各种角色。创造性游戏给予语言障碍幼儿探索、体验、了解的机会,并以其独特的方式使幼儿了解自己周围的事物,既增加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使他们获得许多知识,不断积累知识,不断发展智力。

3.结构游戏是创造性游戏中最具创造力特点的游戏。

幼儿的思维发展是在动手操作中实现的,只有探索的活动才更易激发语言障碍幼儿参与的兴趣。这种游戏既会激发幼儿想象力,又会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观察能力、注意力等智力的发展。

(二)对个性的影响

幼儿期是人生个性开始形成、良好品质塑造最强的时期。语言障碍幼儿虽然在语言上存在缺陷,但并不妨碍他们形成自己的个性。

1.创造性游戏对语言障碍幼儿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创造性游戏中,游戏的主题设置都是一个整体的统一的结构,游戏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引起这个游戏的中断。所以要求幼儿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要有始有终,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幼儿的意志品质。

2.创造性游戏对语言障碍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是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障碍幼儿在独立性发展方面相对于正常幼儿会更迟,或更缓慢。创造性游戏就为这些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

首先,创造性游戏的自由性就为幼儿自由、自主选择角色提供了可能。在创造性游戏中,无论是角色游戏还是表演游戏,幼儿都可以自由选择角色,并且必须自主选择角色。在创造性游戏中锻炼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地发展语言障碍幼儿的独立性。当幼儿遇到问题并求助于教师时,应鼓励幼儿自己解决,只有在独立无法解决时才给予帮助,并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们下一次能够独自完成。

(三)对语言的影响

对于语言障碍幼儿来讲,语言的缺失或损害,是一件极其不幸的事情,所以对语言障碍幼儿进行矫正与治疗被提上日程。幼儿的语言治疗与发展不是几节语言课就能解决的,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医学治疗,使其语言生理器官得到改善之外,还需要以极强的责任心、使命感为幼儿寻找更广阔的语言发展天地。而这一发展天地就是创造性游戏。

1.创造性游戏本身的性质为语言障碍幼儿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幼儿语言发展提供了机会。

语言障碍幼儿由于自身的缺陷的局限或是活动的局限性,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参与到这些组织活动中。而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因自发性、自由性、愉悦性和假想性而深受幼儿的喜爱,那些语言障碍幼儿也不例外。

2.创造讨论交谈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共同游戏中充分进行自由交往语言的实践。

在创造性游戏中,愉悦快乐的情绪总是伴随着整个过程,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也是相对自由的。要让幼儿自己去商谈角色分配,使每个孩子都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另外,加强各游戏区间的互动,让幼儿有更多的交谈机会。这样同伴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愉快,也给那些语言健康的孩子更多的机会去与语言有障碍的幼儿进行交流、沟通,既创造使用语言的途径,又促进语言发展。

3.坚持创造性游戏,并做到充分和有效利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接触到许许多多的创造性游戏。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关键的是要注意对孩子创造力的引导和开发,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在创造性游戏活动过程中,懂得赏识孩子,并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发挥创造,才能让孩子学会多方面的综合知识,真正挖掘孩子的潜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那时,创造性游戏的作用才真正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袁婷婷.关于儿童创造性游戏的综述[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

[2]陈琼霞.创造性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J].湖南教育,2000,(21).

[3]徐健美.利用表演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J].中华家教,2004,(07).

[4]赵寄石、楼必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a].人民教育出版社:(235).

[5]杨汝钧.评析幼儿的语言障碍[J].早期教育(教师版),1986,(05).

[6]孙学勤.指导幼儿结构游戏,促进幼儿智力发展[J].教育导刊,1996,(Z2).

[7]张影.浅谈结构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01).

[8]郭健珠.开展幼儿园结构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教育导刊,2002,(24).

[9]潘月娟.适宜开展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2,(10).

[10]唐中华.创造性游戏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有效手段[J].早期教育(教师版),1985,(09).

[11]张芳.论角色游戏在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J].甘肃教育,2003,(05).

[12]杨建菊.结构游戏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4,(05).

[13]郑立华.如何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J].黑河教育,2007,(05).

[14]陈良敏.陈全芬.浅谈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教育[J].今日科苑,2007,(06).

幼儿语言教育的含义篇2

罗芬芬在《对幼儿进行成语教学的一些尝试》中提出成语有固定的结构,有特定的含义,是更深层次的短语。因而对幼儿进行成语教学要比一般的词汇教学要求要高得多。但如果从“成语是熟语的一种”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以为只要进行适当的选择,作好充分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就一定能够在幼儿园中实施成语教学,并因此推动幼儿多元的发展。

当然,在对幼儿进行成语教育,重视的是它的文化功能,不要误以为成语教育就是背诵教育,成语教育的标准就是孩子认识成语数量的多少,如果这样那就错了,对孩子进行成语教育目的是通过成语的引导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多元化发展。所以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上都是要慎重思考的。

一、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还比较低,很少接触到成语,对成语很不了解,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明确的方向是:

1.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接触成语,熟悉成语,学习成语,初步理解生活中常见成语的含义并能简单运用,丰富幼儿词汇,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2.让幼儿能体验到成语的乐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促进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二、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成语。

2.选择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帮助幼儿明辨是非的成语。

3.选择和课程主题、季节、节日相关的成语。

4.选择具有一定情趣的、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成语。

三、根据以上要求,初步选定以下成语作为本学期的实施内容:

百花齐放春暖花开春光明媚三心二意

一心一意守株待兔狼吞虎咽细嚼慢咽

手舞足蹈鸦雀无声五颜六色狂风暴雨

四、具体我们怎么样做呢?

1、创设环境,让幼儿多接触成语。家长每天接送孩子的时候都可以看到,我们在楼上下走廊玻璃窗户上都创设了主题窗户,那就是介绍各种成语。我也曾经看到、听到一些家长在接孩子走时,边走边给孩子讲那些成语,希望我们更多的家长能够留心、抽出时间对孩子进行指导。

2、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成语专题科研活动和日常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比如:在集体活动中通过《小猫钓鱼》的故事来让幼儿知道小猫“三心二意”的时候是钓不到鱼的,只有“一心一意”的才能把事做好;通过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来帮助幼儿理解成语意思;通过刮大风、下大雨的录象,让幼儿学习成语“狂风暴雨”,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理解“手舞足蹈”的含义等等。

3、给幼儿创造使用成语的情景,鼓励幼儿平时应用成语。比如: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带幼儿去户外散步时,让幼儿观赏花朵,让幼儿了解三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形容各种花可以用“百花齐放”,“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利用户外活动的时间,教会幼儿成语“春光明媚”。通过日常的用餐时间来向幼儿演示“狼吞虎咽”和“细嚼慢咽”这两个成语鲜明的对比,让幼儿知道“细嚼慢咽”对身体有好处。

五、家园如何密切配合

1.发放一些调查问卷,请家长能够配合幼儿园工作,及时认真填写好,以便我们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我们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2.利用“宝宝在线”、“家长联系栏”等途径,告知家长最近的成语教学内容,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学进度,同时也希望家长们协助巩固。

3.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在一定的情境背景中,随人、随事、随物、随时、随地开展成语学习活动。比如:孩子饿了的时候你讲给他听:形容肚子很饿可以用成语“饥肠辘辘”、”饥不择食”了;冬天看到草莓,你说:“水灵灵、红彤彤的草莓真漂亮,我们都馋涎欲滴了”;秋天看到满地的落叶,你教他们说:“这落叶这么多,铺天盖地的。”国庆节看礼花,你可以告诉孩子怎么样用词语形容呢?就说:“这礼花五彩缤纷的,真好看。”看到有人因为意见不统一而争吵,你告诉他说:“这叫针锋相对!”吃饭的时候,如果孩子不爱惜粮食,你可以告诉他:农民伯伯中粮食很不容易,要知道‘粒粒皆辛苦”……

幼儿语言教育的含义篇3

【关键词】学前语言教育国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05-02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加强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社会上逐渐掀起了一股学习国学的热潮,很多国学内容被运用到了学前教育的语言领域中。国学承载着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集中了我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将国学融入到学前语言教育中有利于传承我国的文明。学前幼儿思想比较简单,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学习知识也比较快,通过学习国学,可以在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时,还可以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更健康、更快乐的成长,成为我国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一、国学教育融入到学前语言教育中的意义

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对一个人来说,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是达到任何目标的基础。要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需要从小开始,把握一切教育的机会。国学中融合了我国历史文明中丰富的智慧、道德品质以及行为规范等内容,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

(一)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目前很多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子女,父母的呵护,爷爷奶奶的溺爱,导致很多幼儿往往习惯将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还有不少幼儿出现自私、孤僻的性格特征,缺乏集体意识,不知道如何关爱他人。国学教育中有很多关于行为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让他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集体意识,愿意与他人分享。《三字经》中的一句话中提到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两个故事,通过让幼儿学习这两个故事可以让他们学会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老人,尊重自己的兄弟姐妹和朋友,能够愿意将好东西分享给别人,让他们明白他们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上,需要建立人际关系的社会人,培养他们的群体意识,减少幼儿的攻击行为,让幼儿形成谦虚的性格。

(二)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水平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已经开始对道德规范和道德关系有一定的认知,所以这个阶段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时期。《三字经》中的“首孝梯,次见闻”这句话中就充分肯定了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其地位高于知识教育。所以应积极开展国学教育来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千字文》中都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思想,在学前语言教育中让幼儿接触并背诵这些内容,可以让他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习到正确的道德思想,幼儿园还可以与家庭教育加强联系,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强化,让幼儿养成好的道德行为。

二、国学教育在学前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选材不当

国学教育是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时间还比较短,所以教材方面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版本可以供幼儿园使用。不少幼儿园在语言教学中所引用的国学内容主要是一些儒家的经典著作以及启蒙读物等等,如《论语》、《孟子》、《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千字文》。而且不少幼儿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延续了以往古代教书先生的老方法,所以不可避免的会提到一些文言文,但幼儿年纪尚小,古汉语对他们来说很难理解,而且孔孟的著作中很多内容与治理国家、伦理道德有关,这些对幼儿来说都是十分陌生和难懂的,只能死记硬背。《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千字文》虽然属于儿童读物,但也是文言文,幼儿接受起来存在困难。并且这些读物中也存在着错误的理念,如果教师没有仔细挑选,让幼儿学到了错误的思想,会影响到幼儿的一生。

(二)教学方式不正确

由于缺乏成熟完善的国学教材,所以不少教师只能让幼儿学习《三字经》等儿童读物,这些大部分都是文言文类型的读物,教师在教学中会尽量将其翻译成普通话,帮助幼儿记忆,但幼儿并没有理解这些内容的意义,所以无法回答出相关的问题。于是不少幼儿教师就组织诵读比赛,认为幼儿背得多就是学得好。虽然让幼儿适当的记一些东西可以有效锻炼幼儿的记忆能力,但应该建立在理解该内容的基础上,如果让幼儿在不理解的状态下去死记硬背并不能让幼儿的记忆能力有所提高,只会导致幼儿失去学习国学的兴趣,使得最终的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而且还会让幼儿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对未来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教学中所使用的国学经典中很多是古时候的字,对现在的幼儿来说比较生僻,所以教师应该用现代的字来进行替换。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幼儿教师认为让幼儿学习古字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所以保留了这些古字来进行国学教育。但其实很多古字在现代生活中并不常用,即使幼儿学习了,长时间不用也会逐渐淡忘。例如“苟不教”中的“苟”对幼儿来说不容易理解,生活中也不常用。目前还有不少学家认为幼儿应学习甲骨文,但实际上学习甲骨文并不实用。

三、如何在学前语言教育中实施国学教育

(一)选择合适的国学教材

我国流传下来的国学读物中,虽然包含了很多优秀的内容,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有很多内容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所以在进行国学教育时需要为幼儿选择科学的国学读物,做到吸收精华,摒弃糟粕,将适合幼儿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材料运用到国学教育中。

1.主要选择节奏感强的材料

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国学教育不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还是为了让幼儿学习语言和识字。由于幼儿年纪小,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幼儿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句子比较短、有较强的节奏感、适合幼儿诵读的国学读物来作为国学教育的教材。《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千字文》这些传统的课本都符合要求,可以被运用到幼儿的语言教育当中来作为启蒙教材。在《三字经》这本书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道德、天文、历史以及地理等等,它不仅可以用来提高幼儿的道德意识,还可以让幼儿了解我国的历史,是一本综合性的读物。在《千字文》一书中,历史、生活、自然、天文、道德以及地理等等内容也都有所涉猎。《弟子规》中的内容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学会待人接物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这三本读物中都蕴含了丰富的内涵,而且节奏感比较强,适合幼儿朗读和背诵,应该被运用到国学的启蒙教育中。

2.材料要进行二次甄选

在选择材料时,除了要注重材料的节奏感之外,还需要对选择好的读物进行进一步的编排,从中挑选出最有意义的,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容来进行教育。如今社会发展飞快,国学读物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必然会有部分内容不适用于现代的社会,所以幼儿教师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删减,也可以适当改编。对于其中带有封建思想的糟粕要坚决抵制,避免让幼儿接触到错误的思想观念。要充分发挥出读物中精华内容的积极作用,让幼儿健康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运用诵读游戏来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

在语言课上,幼儿教师可以采取几个诵读小游戏来进行国学教育,可以运用多种诵读游戏,如领读、教师范读、跟读、个别读、齐读以及分组竞赛等等形式。在幼儿诵读时,教师要把握好时长。幼儿天生喜欢游戏,运用诵读游戏可以激发幼儿对国学的兴趣,营造出快乐、活跃的课堂氛围。幼儿教师还可以让幼儿扮演故事的各种角色来亲身体会,了解各个行为的意义从而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带领幼儿阅读国学经典之外,还需要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小游戏,调动幼儿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将《弟子规》中的内容改编为《出门》、《回家》等几个小游戏,让幼儿通过游戏来理解《弟子规》中所说的“出必告、返必面”的意义。

(三)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学前阶段的幼儿能够认识的字并不多,理解能力也比较差。要让幼儿能够理解和掌握国学读物上的内容,就需要幼儿教师将所教内容转换为浅显的、幼儿能够理解的语言。在不少国学读物中都会出现“之乎者也”等语言,这些对幼儿来说比较难。幼儿教师可以将其以儿歌或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幼儿的兴趣,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幼儿愿意学习并且更容易理解内容的意义。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故事都可以用一些浅显的语言讲给幼儿听,还可以将其中一些形象用幼儿感兴趣的小动物代替,让幼儿愿意认认真真的听故事。幼儿教师还应该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来让幼儿识字。例如在教给幼儿“孝”字时,可以说是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紧紧依偎在一起,小时候孩子需要父母的照顾,长大之后就应该孝顺父母。“项”字可以将其拆分为两个字来理解,“页”是象形文字,意思是人的头,“工”指的是头上最细的部分,所以合起来的“项”就是指脖子。通过这种教学法可以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国学内容。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将其融入到学前语言教育当中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幼儿教师在组织国学教育时应为幼儿选择合适的教材以及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出国学教育的作用,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让幼儿能够健健康康的长大,还能够将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推动国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储娜.如何开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7)

[2]黄晓.建构幼儿班级语言教育环境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6(28)

[3]王巧玲.幼儿园的语言教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2)

[4]张敏.浅谈对0-3岁婴幼儿开展语言教育的意义[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幼儿语言教育的含义篇4

关键词民间故事儿童语言价值与运用

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在这时期所接触的环境与教育对其一生的语言能力、性格品质、行为习惯、思维与情感方式等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民间故事作为得天独厚的教科书,成为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教育资源,促进儿童的成长。

1民间故事对儿童语言发展之价值

1.1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

儿童对民间故事的接受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经研究发现了儿童的智能具有一种叙事性结构,而且他还将自己创设的儿童叙事性智能理论应用于儿童语言教育实践。儿童对叙事体故事是渴望的,而民间故事有些是充满传奇与幻想色彩正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周作人认为“儿童的精神生活本与原人的文学相同,而且有许多还是原始社会的遗物,常含有野蛮的思想”。

1.2从民间故事本身对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的价值

民间故事中的语言文字特点与儿童语言发展相契合。幼儿期语言学习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比如,生活中一些物品、食物、人物等具体生活相联系的语言文字;而且幼儿语言的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逐步向书面语言过渡,民间故事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文学作品,具有口语的特点,内容也大多与日常生活相关对儿童理解比较容易,因而民间故事能够适应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的要求。民间故事具有地域特色含有一些地方方言,而现如今普通话广泛使用使得方言特色逐渐退化,通过民间故事可以让儿童感知地方方言以及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语言表达习惯和含义。

1.3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

把民间故事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所体现的教育价值是隐性的、间接的。民间故事作为一种故事教学法。故事教学法是指阅读教学中以故事为题材的教学方法,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任务刻画等分析人物形象、评定任务性格等,从中受到教育,通过丰富的语言,反复领会,提高阅读能力。讲述活动中教师把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儿童,儿童对于听讲故事也是很喜爱的活动;儿童还可以根据故事发展的情节进行创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儿童续编故事并与大家分享自己创编的故事,这一过程不仅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还锻炼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图画教学法。幼儿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而且该时期儿童掌握的词汇量很少,因此故事常常以绘本或图画的形式出现,目的是让幼儿易于理解、学习故事内容。儿童依靠画面所呈现的具体形象,联系所听到的图画中的文字,把零零碎碎的语言和形象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奇妙世界,让幼儿更直观、形象的学习、理解故事的内容,锻炼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这一方面的经验为幼儿今后把自己的经验置换成语言这种客观存在,并且运用它形象化地进行表达打下良好的基础。

2民间故事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运用对策

2.1教师充分挖掘民间故事素材,提高文学素养

幼教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学习,充分认识民间故事教育价值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学习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对民间故事理解和欣赏能力,学习一些文学技能。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儿童文学技能,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诵、讲、编、演的技能,对于民间故事要学会适当改编。因此幼儿教师除了主动学习文学理论知识、丰富自身文学素养、加强文学阅读外,还要参加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学习一些规范的文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幼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日常积累才能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在教学中运用游刃有余。

2.2注重儿童对故事的创造性想象和复述

故事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让儿童复述故事。教师在向幼儿多次讲述故事后,要求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基础上,按照故事内容进行复述。通过复述可以让幼儿加强对故事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幼儿创造性地想象和语言表达如,扩编、改编、续编、创编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表演、美术、音乐等形式展现故事内容和情节让幼儿感受作品带来的情感。

2.3日常生活中渗透民间故事的学习

语言作为人类交往的一种工具自然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与传播的。生活中教师在环境创设方面增加一些相关民间故事的内容;在进餐、午睡前播放民间故事题材的资料;在其他领域活动中渗透民间故事的内容,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不应忽视民间故事对儿童语言发展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增加民间故事教育热荩提供相关的图书、资料、影视作品等,能够多渠道、多方位的学习民间故事。

重视民间、民族文化的教育意义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发现、发掘民间故事文化并将民间故事融入儿童语言课程之中,实现儿童语言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m].儿童的文学[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华东七省市、四川省幼儿园教师进修教材协编委员会编.幼儿园各科教学法、语言、常识、计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44.

幼儿语言教育的含义篇5

关键词:早期阅读;幼儿语言教育;学前期

关于早期阅读在幼儿语言教育工作上的必要与否,连当地一些一流的幼儿园工作者都感到困惑,她们当中存在着三种态度:赞成――认为早期阅读意义不在于“书”或“文字”,而在于阅读的过程,能培养幼儿对书面语言的初步认识,早期阅读宜早不宜迟。反对――早期阅读将导致机械的识记,加重幼儿的负担与压力;亦会使幼儿的思维过早地定型,甚至对创造性思维的扼杀。中立态度――这种人是比较保守的,早期阅读开展与否都无多大作用或影响。

一、什么是早期阅读

此文所指的早期阅读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识字,也不仅仅是指让婴幼儿凭借变化着的图像,色彩和成人的形象描述来理解幼儿读物内容的过程,它具有更广更深的内涵和外延。因此,阅读的对象也不限制于书本或图画,上海市教科院的黄娟娟老师指出:“早期阅读是指幼儿园、家庭通过对婴幼儿提供视觉刺激有关的材料(图书、图片、录像带、碟片、电视、多媒体、幻灯、符号、标志等)让婴幼儿接受材料的信息,在观察、思维、想象等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语言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倾听成人讲述的一种认知过程。”可见,早期阅读的范围是很广的,除文字(书本)外,婴幼儿在家看电视、录像等都是在进行早期阅读。即使是马路上的交通标志、路边的广告牌,甚至是随便一个塑料袋,都可以是早期阅读的材料,早期阅读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

二、学前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学前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听觉和言语器官的发育逐渐完善,正确发出全部语音的条件已经具备。在正确的教育下,孩子在入学前就能自如地运用口语表达自己的见闻、愿望、情感等。如果孩子在发展语言的关键期,没有条件学习人类语言,以后就不能真正学会说话,我们都听过狼孩的故事。因此,语言教育永远占据学前教育举足轻重的位置,其成果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三岁前的孩子是人一生中学习语言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试想一下,在短短的三年中,他们从能听懂成人的言语,学说简单句,发展到能用基本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2~3岁是语言复合句发展阶段,婴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词汇量迅速增大,我们且参考国外的一些研究材料:

(德国施太伦的研究材料可列成下表):

在一年中由掌握300个词,猛增到1000多个,并且词的种类和每类词所含的内容都扩大了许多。对词的理解也日益接近成人用词的含义,词的概括性程度进一步提高。

在口语表达能力方面,孩子开始用比较完整的句子与人交

往,表达个人的要求和愿望。经常出现的复合句已占总句数的1/3以上。2~3岁是掌握基本语法和句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脑需要一定的外界刺激,以建立和稳定脑结构,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早期阅读是婴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的有效刺激物,有益于婴幼儿语言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的周欣老师在《前阅读和前书写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一文中指出:“儿童的前阅读和前书写能力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读写能力的发展是一种社会化过程,在这种能力发展的初期,儿童的阅读活动在相当程度上是依赖于成人的支撑来完成的。”同样道理,幼儿语言的发展也并非无条件地产生,它需要在特定的条件、环境中形成。比如,成人的语言是婴幼儿模仿的对象,在长时间的学习和强化中他们才拥有了言语的能力。但如果不加以继续强化就会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从教育观念到教育目标、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幼儿看电视,看VCD通常被认为是不好的,但偏偏是他们喜欢的。我们能否化弊为利呢?在当今信息时代,阅读早已不单是书本学习了,多通道刺激人感官的音像制品的阅读,充实了阅读教育的内涵,我们同样不妨让托幼班孩子每天看10分钟的电视、VCD,当然内容不是顺手捻来,而是选择一些适合2~3岁年龄段幼儿的、有意义又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譬如《小白兔过桥》《小熊和爸爸》等短小又有趣并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在看的过程中老师(家长)与幼儿边看边聊,让幼儿多发言、多思考,积极地引导他们发言。还有的将一些VCD的内容制成图书,幼儿可以自由地阅读,各种手段相辅相成,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也得到提高。

四、早期阅读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鼓励早期阅读尽量在自由的环境中进行,但自由一旦失去了约束,就会变得杂乱无章。早期阅读的展开也同样应受一些规则、规律的限制。为了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首先,要遵循整体性原则。石井勋博士指出:“成人的了解方式是先部分再整体,而孩子的思考过程是先整体再部分。故幼儿的特征是先记住再理解。”在婴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时,先让婴幼儿完整地接触阅读材料,然后再逐个进行理解或讲述。其次,要注意不可急于求成。婴幼儿的理解能力是偏低、偏慢的,所以要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并非一朝可得,甚至可以说,2~3岁的幼儿是达不到的,实验表明,要在中班以后才有。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他们读懂,知道“那是什么”,至于“为什么”则要较晚才能出现。另外,阅读要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这是提高婴幼儿阅读兴趣的最佳途径,不要给他们压力。托班幼儿阅读图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喜欢看色彩鲜艳、无背景、主题形象鲜明的图书画面,喜欢重叠词、重复的字句,喜欢看一些熟悉的、与生活经验接近的图书和图片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材料的选择上有所取舍,尽力使幼儿在快乐的气氛中获得成功感,受到鼓励而产生兴趣。阅读的内容必须高于婴幼儿已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但经过一定努力,又能够为他们所吸收,只有这样,幼儿的语言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总之,开展早期阅读应该是一项值得重视的工作。越早开展,其发挥的功用也将越早表现;孩子读得越多,他们的语言能力也提高得越快,效率就越高。

参考资料:

[1]林崇德,傅安球.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早期教育[m].北京出版社,1982.

[2]祝士媛,王继芬.幼儿语言教育[m].科学出版社,1994.

[3]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黄娟娟.早期阅读:婴幼儿期的重要课题[J].早期教育,2001.

[5]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及其研究展望[J].幼儿教育,2002(01).

[6]周欣.前阅读和前书写能力的发展和培养[J].早期教育,2002(04).

幼儿语言教育的含义篇6

关键词:故事幼儿教育活动

故事是人们喜爱的文学形式。幼儿也在故事的浸染中不断成熟与成长。故事通过错综复杂的情节以及广泛涉猎的领域,充满神奇和梦幻色彩,对幼儿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童话故事,其营造的精神世界与具体情境,与幼儿的心灵世界非常和谐统一。故事创设的意境可以满足幼儿好奇、天真与探究的心理诉求,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故事本身的情感、审美、道德等因素的渗透,可以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故事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故事教育对幼儿的成长的作用是很多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

现在的家庭中,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幼儿在家庭生活中面对的基本上是成人,很少同龄人,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幼儿常听故事,可以避免其心理上的孤独症,丰富他们的心理世界。多听故事的幼儿,一般比较活泼,喜欢与他人交流。而不太喜欢听故事的幼儿,往往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心理也不够健康。

2.有助于幼儿口头语言的学习

本身讲故事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工具,又由于是真人直接讲述,这样就给他们提供了对话交流的机会。而看电视节目和动画片只能被动的欣赏,不能进行对话交流。所以,相比之下,口头讲故事更加有利于幼儿口头语言的学习。

3.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口头故事主要以语言为媒介,领会其故事内容需要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故而故事教育往往能够唤起幼儿的想象与联想,这样更有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4.有助于增进幼儿与老师和家长的感情

幼儿本身喜欢听故事,如果老师和家长经常讲故事给他们听,势必获得他们的好感,有利于增进幼儿与教师和家长的感情。

二、故事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1.开展故事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是通过故事教育活动,培养幼儿正确发音的习惯。教师在给幼儿讲故事时,要坚持使用普通话,要注意利用体态语言来表情达意,让幼儿通过视听理解故事的意义。教师也可以借助图片、实物以及动作的配合,向幼儿展示发音的基本要领,让幼儿反复模仿与体验。因为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比较短的,所以一味地讲故事,会使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可以采取动静结合的策略,根据故事情节改编成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语言交际,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发音,对发音准确的幼儿进行肯定与鼓励,对于发音不到位的幼儿进行反馈与矫正。这样坚持进行,就会促进幼儿养成正确发音的习惯,为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奠定基础。

二是通过故事教育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量。教师给幼儿讲故事,要力求做到直观与形象。教师可以借助手势、表情来解释一些词汇的含义,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词义。例如,像“悲伤、愁眉不展、哭泣”等词可以用表情来辅助诠释它们的含义,像“捡拾、手舞足蹈、飘落”等词可以辅以动作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也可以通过视频对话、图片展示帮助幼儿理解词义。这样,幼儿在听故事、讲故事中,可以不断积累词汇,提升表情达意的能力。

三是在故事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用精彩的故事情节感染幼儿,激发其讲故事的欲望。让幼儿复述故事是故事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故事的复述训练中,教师要精心安排词语、句子与段落,让幼儿在复述中能够语言连贯、叙述完整。

2.通过故事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怀

毋庸置疑,故事具有陶冶幼儿性情、激发审美情感的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故事,利用现代多媒体的呈现引领孩子进入一个唯美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与生活的美好,激发其热爱生活与自然的感情。例如,教师在故事教育活动中选取了《小云朵》这一富有童真童趣的诗歌故事,引领幼儿吟诵与体味,并且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孩子们沉浸在优美的音乐氛围中反复吟诵,多媒体视频不断呈现天空云朵变幻多姿的梦幻情景,孩子们视听结合,边欣赏边体味。之后,让幼儿根据自己平日观察的飘有云彩的天空,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诗歌的语言来表述。这样孩子的想象更加丰富,有的说云可以变幻成一匹匹野马,忽而又变幻成一只只公鸡,后来变幻成熊猫、小猴等等。故事为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跟随蔚蓝天空下的云朵自由飞翔。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交流与训练的机会,教师让孩子在同伴间互相交流,把自己的想象说给同伴听。幼儿怀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畅所欲言。在交流过程中也锻炼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故事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幼儿开始,让故事在幼儿的心灵深处播下创新的种子,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大量的童话故事,都渗透着创新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挖掘故事中的创新因素,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在讲述此类故事时,可以根据幼儿好奇的心理创设疑问情境,启发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讲述故事《司马光砸缸》时,教师可以先创设疑问情境:当小伙伴在玩耍过程中掉进水缸,我们应该怎么办?可以先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让幼儿展开充分讨论,以启发他们的想象。最后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了解司马光急中生智解决问题的办法。幼儿必然会受到启发,对司马光机智解救小伙伴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再如,在讲述《曹冲称象》这则故事时,可以先让幼儿通过多媒体展示感受象的庞大,启发幼儿思考:在没有计量器具可以称出大象重量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怎样的办法来称出大象多重呢,由此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还要处在形象思维的阶段,只是通过听故事,只能在思想上有肤浅的感受。因此,教师还要适时地进行模拟实验,加深幼儿的理解。如可以让幼儿观看视频后,通过教师的引领模拟实验,让幼儿切身感受到曹冲称象的智慧。通过这种类型的故事,可以点燃孩子内心深处创新思维的火花,从小渗透创新意识,为他们将来以创新的思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总之,教师在故事教育活动中,要认真挖掘故事本身的教育因素,确定明确的教育活动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科学意识、文明礼仪等教育。同时,要注意把故事教育活动与游戏及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强化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语言教育的含义篇7

关键词: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特征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幼儿园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育环境,幼儿教师的语言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语言发展的水平。同时,教师的语言更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幼儿心灵的工具。幼儿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在于,它是架起与幼儿相互沟通的桥梁,是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陶冶幼儿情操的有效途径。那幼儿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特质呢?

一、规范准确,符合思维逻辑

幼儿期也正是人一生语言的敏感期,幼儿的语言大部分是通过没有外界压力的自然观察和模仿而来的,他们缺乏语言的识别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示范,幼儿的语言就得不到正确的发展。在幼儿园,教师无疑是幼儿们重要的模仿对象和学习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腔一式甚至某种口头禅都都会使幼儿敏感而乐于模仿。因此,教师的语言对幼儿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这也决定了教师教师的语言是幼儿语言的样板,教师只有使用规范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幼儿产生正面的示范效应。所以教师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作到发音清楚、吐字准确、不念错字、不使用方言。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语言的基本功训练,有意识地矫正自己的发音,力求克服方言土语的干扰,做到标准流利地使用普通话。

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必须使其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根据思维的逻辑准确运用概念,避免前后矛盾的话。因为教师的语言如果缺少逻辑性,就不能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教师的语言缺少逻辑性,对幼儿逻辑思维的形成必然会起着潜移默化的消极作用;很明显,在教学中,缺乏逻辑性的语言不利于促进幼儿逻辑思维,因此,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应特别谨慎,力求使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严密周详,避免因随意性而使自己的语言杂乱无头绪。

二、儿童化地纯洁呈现

语言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与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密切相关。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他的语言应该是纯洁、文明、健康的,应该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幼儿健康向上的情感。反之,粗俗的语言只能给幼儿带来负面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因此,要启迪幼儿心灵,教师应尽量使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幼儿的心弦,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幼儿认知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主要凭借直观形象或表象来思考和认识外界事物。教学语言儿童化,既是幼儿教师教学语言能力的基本要求,又是教学语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本质要求。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学会语言的“儿童化”。使其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具有感染力,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儿童化的语言能够贴近幼儿心理,能使语言更具活力,比空泛的说教更具效力。教师语言不能太过生硬,声调要有起伏变化,这样会让幼儿觉得亲切,孩子就会喜欢老师,那么教师的话,幼儿就会乐意接受。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幼儿,使幼儿的一日活动都会“跟着老师走”,这样不但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愿意倾听,愿意和你交流。而且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充满儿童化的教学语言像过峦的风,入夜的雨,屡屡吹香,点滴人土,滋润着每一个幼儿的心田,给幼儿活跃的思维找到了一块充满诗意的栖息之地。

三、具体形象性

在感知过程中幼儿的发展水平偏低,仅仅是知觉感知,很容易产生错觉。因此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应具体可感,形象生动,使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育影响。特别是幼儿对观念的感知和理解,更需要借助于形象。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运用语言创造直观形象,来帮助幼儿理解和感知各种抽象事物、词语、概念等。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同的教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如音乐活动中要随着不同的音乐旋律而改变,数学活动应该是比较严谨认真的;语言课是蕴含深刻的;美工课是静谧灵动的。这就要求老师把握语言节奏,注意在不同情境中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清楚地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并对每个环节都能精雕细琢。这是幼儿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艺术性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更富有表现力。教学语言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审美性为基础,是一种“刻印着人类审美的语言”。尽管教学语言是一种工作语言,不是文学语言,但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教学语言只有充满着“创造性的艺术风采”,才有可能吸引幼儿积极地参与,唤起幼儿学习的愉悦和创造力。教师富有隐喻性、言约而旨远的教学语言留给幼儿更为广阔的思考、体验和想象的空间。在幼儿的思考、体验与想象中,教师蕴藏于教学语言之中的教育意图就会从语言外壳中走出来,走进幼儿的心灵,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教育性的语言让幼儿在一种开放的活动氛围中体验到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教育意义:学会感恩,懂得感谢别人,珍惜朋友之谊和师生之情,并且知道如何去表达心中的爱。

教师的语言独特而新颖。幼儿的体验和理解也在与其他幼儿心灵和思想的交锋与碰撞中得以丰富和深刻,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的意义在彼此的言语交往中得以澄清、明白。

幼儿语言教育的含义篇8

一、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支架”(scaffolding)一词的运用始于1300年,其原意是指架设在建筑物外部,用以帮助工人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支持的暂时性的平台、柱子等设施,俗称“脚手架”。运用于教育一般用来比喻对儿童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支架的目的是帮助儿童从一个能力水平向另一个更高的能力水平过渡,发展高级心理机能,使儿童成为独立、能动的学习者。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是由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演绎而来的,是一种以学习者当前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系统有序的、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习者主动建构和掌握某种概念或认知技能而促使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改变的教学活动形式。因此。支架式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关于教与学的理念,特别是教的支持、引导、协助的作用。幼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直接接触和相互作用所能获取的直接经验是非常有限的,环境所发出的刺激常常需要通过“中介者”(通常是父母或其他教养者、教师及同伴等)改变和选择后再与儿童发生交互关系和互动交往。因此,幼儿大多数经验都属于中介学习经验。即S-o-H-R,其中,H代表“人的中介”(humanmediator)。

由此而言,在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幼儿所面临的问题或者困难,给予幼儿适宜的帮助和支持。研究表明,在操作玩具或游戏材料的过程中,除了对玩具和游戏材料本身所包含的概念的理解问题以外,幼儿往往还容易出现目的性、坚持性较差,行动的冲动性和缺乏计划性、自信心和工作意识等问题。幼儿出现的问题或困难为教师支架幼儿的学习提供了适宜的切入点,这种切入点就是支架式教学的“中介点”。因此,教师对每个中介点的支架都需要教师在幼儿与玩具互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就支架的时机、支架的过程以及支架的方法等问题做出适宜的决策,并不断地进行反思。就支架的时机而言,教师对每个中介点的支架都应当建立在对幼儿的细致观察基础之上。教师为幼儿搭设支架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幼儿合作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营造一种积极探索的氛围,为幼儿提供适合其发展需要的具有挑战性的操作任务和学习机会。在幼儿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之后逐渐撤去支架,最终促进幼儿的自我调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基于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幼儿园支架式教学指的是一种以当前幼儿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教”与“学”双方围绕教育性玩具发生社会性互动为基本过程,以引起和促进幼儿内部建构活动过程为旨归的、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某种概念或认知活动技能为内容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

二、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对于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及其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的形成取决于成人和儿童的相互作用和交互影响,是“教”与“学”双方互动的产物。社会环境是必要的支架或支持体系。它为幼儿向更高水平的发展以及建构新的能力提供了土壤。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传统智力测验,没有评价人类认知的动态发展的能力,其功能很有限,真正需要评价的,不是幼儿自己已能做的或已具备的能力,而是幼儿在其他人帮助下的表现及学习的潜力。维果茨基指出,最近发展区是一段介于幼儿独自解决问题,也即所显示的实际发展程度与经由成人指导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来解决问题,所显示的潜在发展程度之间的距离。维果茨基曾在论述儿童发展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假设:认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即都是被中介的。儿童心理的发展就是儿童在与成人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符号或者象征物)这一重要的中介环节,由低级的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发展的过程。教师是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意义的指导者、帮助者,幼儿园支架式教学可以充分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创造最近发展区,促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而不是消极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

(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互动是社会建构主义的基石,儿童通过与比自己更有知识和能力的他人发生的社会互动,以及儿童所处的互动环境,强烈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对问题的看法。维果茨基认为幼儿与教养者、同伴之间的共同活动是幼儿发展的社会源泉,学习发生在互动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这种社会互动中,成人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文化传递是很重要的。维果茨基认为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以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的,这种中介在知识的建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正是通过这种中介,人才实现了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对于成人如何进行教育引导和文化传递,他指出,教学应该基于儿童心理某些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把握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存在的动力状态,从而激发和造就新的心理发展。

三、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幼儿园支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玩具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和物质支柱。在幼儿园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幼儿和同伴通过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实现“教师――玩具――幼儿”“幼儿――玩具”“幼儿――玩具――同伴”之间的有效互动。由此可见,教育性玩具业已成为现代幼儿园教学中重要的工具和媒介。为此,教师应通过对幼儿围绕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师幼互动、同伴互动情景的具体观察。根据幼儿在支架式学习情境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找准支架的时机和适宜的中介点,从而提出有效的支架策略。

(一)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

将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幼儿园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通常要为幼儿创设独特的适宜的支架式教学情景,采取和幼儿共同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和支持幼儿的建构学习:首先是为幼儿探索和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关系提供具象化和形象化的支持物:然后根据玩具的特点激发幼儿探索和理解的兴趣:再者基于与玩具的互动,提供适宜的指导和支持。于是,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幼儿园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 分析教育性玩具所蕴含的概念或任务。分析和解读教育性玩具中所蕴含的概念是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的第一步。为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内蕴于教育性玩具中的概念。通过解读和分析,把蕴含在教育性玩具中的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为若干个幼儿可以掌握的组成部分,从而降低学习难

度,为幼儿理解概念创造条件。

2 明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搭设支架的计划或步骤。确定幼儿的发展水平是教师搭设支架的前提与基础。教师必须保证新的学习经验和环境对于幼儿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幼儿只有在不脱离现有发展水平但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学习中才能获益。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创设一个适宜于幼儿兴趣与能力的任务和环境,另一方面又要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不断地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调整干预的数量、方式和方法,以适应幼儿学习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把握教育性玩具所蕴含的概念。从而确定为幼儿搭设支架的基本步骤。

3 把幼儿引入有趣且有意义的任务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让幼儿估计和猜测来维持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方向性,使他的注意力保持在任务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同时,要及时肯定幼儿的努力,通过增加难度或者多样的方式来维持幼儿的兴趣和努力。

4 教师与幼儿合作游戏和幼儿独立积极的探索。在教师引导下幼儿通过探索所初步了解的基本关系可以成为幼儿解决新问题的概念“原型”。教师通过在游戏中和幼儿互动,观察幼儿的玩法,从中确定幼儿所面临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为幼儿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线索。同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新旧经验之间认知冲突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幼儿积极地探索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学会撤离支架。鼓励幼儿的自主控制,使幼儿在有成人适当支持的过程中逐渐学习独立进行探索和思考。

5 动态的、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在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对于幼儿的学习的评价是动态的,发展性的,着眼于幼儿的进步,通过观察以玩具为中介的师幼互动、同伴互动以及幼儿与玩具的互动情况,判断幼儿是否为进入更高水平的发展做好了准备。从而判断通过成人、玩具和同伴等各种中介作用幼儿时“还能做什么”。

(二)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幼儿园支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归为言语和非言语两大类。言语性的一类主要包括提问、描述、建议、聚焦、降低任务难度、反思等;非言语的一类主要有聆听和观察、示范、动作提示,以面部表情反馈等。其中言语性策略是支架式教学中常用的有效方式,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提问: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对幼儿提出与操作任务相关的各种问题,引发幼儿对自己的操作行为和材料的变化进行积极思考和反思,其目的在于质疑、追问和反问。

(2)描述:教师客观地叙述幼儿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与结果,或者是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动作表现与情感反应等。其目的在于重述、解释和澄清以及鼓励。

(3)建议:为了拓展、引发比较和提出假设性问题,教师针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反映出的问题,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向幼儿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意见。

(4)聚焦:当幼儿面临操作任务比较复杂,出现多个问题或幼儿之间就其某一问题提出多种看法时,教师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个关键问题上,以帮助幼儿寻找与问题解决相关的关键性线索。

(5)降低任务难度:当幼儿面临的任务难度较大,经过尝试仍难以获得成功时,教师通过某种方式引导幼儿克服眼前的困难,增强其坚持的信心。

幼儿语言教育的含义篇9

一、营造成语氛围,激发幼儿兴趣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本性,许多成语都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传奇,不仅情节生动,而且寓意深刻。首先,我们在教室里创造“成语吧”的环境:布置看图识成语、成语故事图片、成语故事连环画,让成语氛围感染孩子,激发他们的兴趣。其次,我们在成语的选材上,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所选成语故事较简单,但又不失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寓意,且容易理解,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第二,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所选成语都是幼儿喜欢的,如画蛇添足、井底之蛙等。第三,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如盲人摸象、揠苗助长等,让幼儿听过之后,很快理解,并将故事简单地讲出来,同时也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二、巧用园内资源,随机进行教学

环境育人,教育无痕。为发挥环境在教育中的价值,我们利用幼儿园现有的环境资源进行随机教学。如在一楼的走廊上,挂满符合小班年龄段的成语图片,让他们在看一看、认一认、说一说的过程中轻松理解。在户外的操作园,画满生动有趣的成语绘画,每当午后散步、户外活动的时候,幼儿都喜欢跑过去欣赏。“阅读吧”也是孩子非常乐意去的地方,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成语故事书,可以学到成语,同时在看的过程中进行交流、讨论,潜移默化地受到成语文化的熏陶。

除此之外,我们利用晨间早操,让孩子们在第一时间边做早操边积累成语。如小班成语操:左边打气,右边打气,这招叫做扬眉吐气;踢踢左脚,踢踢右脚,这招叫做头出马脚……中班成事操是由数字构成的成语,如:一步登天、天伦之乐、乐而忘返、二人同心、心想事成……这些成语简单,朗朗上口,简单易记。另外,我们经常让孩子三三两两坐好后,进行看图抢答或成语早操比赛竞赛。孩子们拿着卡片找一找说一说,别有一番趣味。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相关的游戏规则,自由轻松地体会玩游戏学成语的快乐。除了这些,孩子们还会把从家里学到的成语教给其他孩子。

三、利用游戏形式,深入理解内容

著名教育家洛克说:“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因此,我们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成语教学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们创设情境,引导幼儿通过游戏、同伴学习等方式积累成语,积累语言经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学成语“亡羊补牢”时,先进行游戏:孩子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其中一段断开,请几个孩子站在圈内当小羊在里面玩耍,老师当狼。狼从断开的篱笆中偷走两只羊后,问:“你们的羊为什么不见了?狼为什么能偷走羊呢?现在该怎么办?有什么方法能防止狼再次来偷羊?”孩子们通过听听、说说学习成语,理解成语的意义,从而懂得在错误没有出现前要避免让它发生;当错误出现后要想办法补救,避免继续受到损失。

如教学成语“盲人摸象”,先进行游戏:我请几名幼儿上来扮演盲人,然后再拿出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体,请他们摸一摸。在幼儿摸的时候,我让他们摸的部位是不同的,他们在说摸到什么的时候,说出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于是我提问幼儿:“为什么他们说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他们说的对不对?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导入,幼儿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活动中幼儿活动的氛围特别和谐。于是我再让幼儿们通过看看、听听、说说,理解成语的意义,从而让幼儿明白观察事物、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四、利用网络设备

幼儿语言教育的含义篇10

(一)静态课程中的美育

下面我们就以五大领域为轴线,从五大领域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静态的角度来“探明”幼儿园课程中的美育在儿童教育中的渗透性与奠基性。

1、健康

人的美包括人体美、行为美、人格美、劳动美。健美是人体美的根本标志。而健美教育的内容首先是健康教育,还有就是美的教育。在《纲要》的指导下,健康的内容包括动作练习、各种体育游戏和活动;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的态度的培养等。这些无不体现了健、力、美的和谐结合。

2、语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对孩子讲故事,给他们看图书。我们认为优秀的语言艺术作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蕴含了人生哲理,给幼儿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审美资源,语言教育中包含了丰富的审美因素。语言美是语言艺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没有语言美就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儿童读物中的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形象、优美、精练,有着令人回味不绝的美感。语言美又是一种形象美。形象美是儿童语言美育的重要因素。对儿童进行美的教育、情感教育,就要在语言教育中让他们认识到各种各样形象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认识和审美鉴赏的能力。语言美还体现为情感美。凡是美的语言作品都熔铸着对真善美的追求。让儿童认识语言作品的情感美可以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社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社会的目标为: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这些内容无不包含了“美”。我们认为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美即社会美,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以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善”为基础,以研究人的美德———“善”为主要内容。社会美的教育是美育的中心环节,其中人的美是社会美中最重要的内容,因为美育归根结底是要以美育人的。当前社会领域的课程目标即培养孩子的心灵美、精神美和性格美,课程内容也此为核心展开的。

4、科学

真、善、美原本就是不分家的,真有真的美,善有善的美。科学活动主要就是体现真态美。在科学活动中儿童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另外,在科学活动中还能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态度;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养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5、艺术

当前幼儿园课程中的艺术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音乐、美术和舞蹈中。音乐是一种最擅长抒发内心情感的审美形式。它无需语言描绘,就把儿童引人进入意境;不借助线条色彩,就可以唤起儿童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共鸣;不用物质造型,就能使儿童感触到由音乐体系所构成的宏大建筑。总之,它能起到拨动心弦,感染情绪,传达心灵深处情感的熏陶作用。美术是儿童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美术是较易于被儿童接受的艺术形式。天性好动的儿童喜爱这种直接的表现方式。其次,美术是全面发展儿童审美潜能的理想途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对欣赏综合艺术(主要指影视、戏剧艺术)和景观美有基础性作用。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它的本质特征是手舞足蹈地表现人的情感,基本要素的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由此构成了凝聚在律动之间的空间流动的美。首先,舞蹈能塑造儿童美好的体态。其次,儿童舞蹈为儿童打开舞蹈艺术的大门。孩子们常被儿童舞蹈所吸引,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并在其中情感得到满足,从而得到愉悦身心的审美效应。总之,无论艺术这一以美育为主的领域,还是其他领域,都无不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以美为本、以美为根;可见美育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价值与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下面我们再从动态的角度,也即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来探讨美育的相关问题。

(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美育

1、新的师幼观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幼儿教师不是教育活动的权威,而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而,教师和幼儿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新型的师幼关系强调平等,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儿童,了解儿童,把儿童当作独立的人来对待,看到儿童期存在的价值。当然,在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但是师幼关系不仅仅是教师应该注重的因素,从更为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师幼关系甚至应该是幼儿教师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与存在方式。教师是在与幼儿的共同生活中成长的,在与幼儿的关系中,教师因与“你”(幼儿)的存在与交往,在这种相互的尊重与爱之中,教师重新发现一个“我”(与幼儿一体的、互动中的我)。或者说,这种关系本身就是社会美的体现与实践。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美学家狄德罗就曾将“关系”看成美。他认为,美是事物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性质”,存在物中没有这种性质便不美。这种性质就是客观事物中的关系。这种关系作用于人的感官“,唤醒”人对“愉快关系的知觉”而导致美感。这就是“美在关系”的基本含义。因此,在美育中,我们不仅注重物的美、物与物之间关系的美,更应该注重人的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从这个层面来说,教师是幼儿对人之美的感受的“模特”;教师也是幼儿社会美的启蒙者与引导者。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我们首先应该注重师幼关系的“美”;当然这美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更关乎心灵与精神层面。

2、环境创设中的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