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教学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6:34

学前教育教学方式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教学方式

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能课程。良好的声乐演唱能力是作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要完成它并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强化声乐学习和训练是一种非常重要有效的教育方式。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授课,虽然比起音乐教育专业以个人为单位授课,集体课的教学方式确实有一些局限性。但如果能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就会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一、因材施教,激发兴趣

学前教育的很多学生在选择这一专业之前都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声乐课程学习,对声乐教学也比较陌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学科开设声乐课程的重要意义及其教学目标,明白声乐学习并不是枯燥和艰难,只要认真努力学习和训练,每个人都能获得应有的进步与提高,使学生从心理上认识到声乐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教师面带笑容,亲切自然的面对学生,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进入学习状态,达到融洽课堂气氛、便于师生沟通的功效。只有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才能体验学习和掌握声乐技能的乐趣,从而树立学习声乐的兴趣和信心;再次,要引导学生对声乐知识和技能进行主动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攻克难关,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有进步时多表扬,不尽如人意时则多鼓励,让学生信任老师并建立自信心,保持稳定的、积极健康的情绪;最后,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对症下药,促使学生对声乐学习充满热情,从敢于唱歌到喜欢唱歌,再到富有激情和表达欲望的演唱。一步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循序渐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会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以在学习中我们不但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以及声乐演唱中的各种技巧,还要掌握儿童歌曲的发声方法和童声演唱的风格与特点。大一时,可以选择一些篇幅不长,节奏相对容易把握,演唱难度较小的艺术作品进行训练,例如《摇篮曲》、《渔家姑娘在海边》、《花非花》等等,并着重训练气息的运用和声乐的发声方法;二年级及以后的课程里,应该逐渐选择有一定难度的艺术歌曲,如《我爱你,塞北的雪》《长江之歌》《共和国之恋》等等,以便进一步提高发声技巧以及加强气息的运用。同时,还要加入儿童歌曲的演唱训练。在演唱儿童声乐作品时,并注重让同学学会分辨和控制音色,区分成人演唱和儿歌演唱的差异,准确把握儿童歌曲的演唱风格。例如《小毛驴》这首作品描述了一个调皮可爱天真的小朋友骑着心爱的小毛驴去赶集的场景,充满了童真童趣,让学生演唱这首作品时,一定要注意演唱的特色与作品的情绪,不能一味追求声乐的发声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让学生由简单的声乐训练作品向较为困难的声乐作品有计划的过渡和提高。

三、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对于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模仿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形式,老师的范唱能够让学生更多的听到规范的、正确的声乐技巧,通过学生认真地聆听、领悟以及模仿,就可以更容易、更直观的进行学习和训练。在声乐集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做示范,学生要认真而不厌其烦地进行模仿训练。很多学生提出在课堂上大家一起唱歌时感觉很好,但是自己单独演唱时就找不到感觉了,这是因为在声乐课中,同学们一起唱歌时,很难针对每个同学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这就是以班级为单位授课的局限性。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每节课都让一部分学生进行单独回课,针对学生的歌曲演唱情况和特点给予点评和记录,指出问题所在。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闪光点,再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或示范,这样,回课的同学就可以非常直接的和老师交流,老师也能非常直观地发现并指出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更准确的把握,同时其它学生也能够清晰的、直观的分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然后进行反复练习,逐渐规范自己的发声方法和发声技巧,明确自身在技术上问题。二年级以后,随着声乐技巧掌握的程度的不同,学生学习的进度也不尽相同,对歌曲的理解和表达也不同,就形成了不统一的歌唱状态,我们可以把歌唱状态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把问题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小组辅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效地获得进步和提高。就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来说,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可以解决了声乐大班课的局限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培养目标。

四、发挥教学资源作用,强化实践

在声乐课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中把学生上课的情况和舞台表演录音或录象复制给学生,使以自身为参照,对照检查,就会对声音概念更加清晰,也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延续,学生可按自己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同时还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缺点,有效提高学生的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再如,为强化声乐教学的视听效果,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就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功能,播放教学音像资料。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活动,如:各种声乐比赛、卡拉oK大赛,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小合唱、表演唱、独唱、二重唱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每学期可以定期地搞小型的,以班级合作形势的汇报演出,以声乐为主,可以穿插一些儿童歌舞表演等,让学生大胆上台演唱,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五、结语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借鉴更科学,有效的、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增加声乐学习的丰富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综合演唱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力刚.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8.

学前教育教学方式篇2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戏剧传播

一、场景:从场景模拟到沉浸式环境的创造

舞蹈剧的场景设置在舞蹈教室的封闭式环境内,是对剧中要求设置日常生活场景的模拟。如:2013年暑假期间播放的《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是一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剧目,该剧因其寓教于乐、轻松活泼的风格获得了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青睐。其场景锁定在民国时期香兰镇的一家私塾。据介绍,该剧拍照场景中,墙皮是暂时制造,一切家私、门窗都是老物件。整部剧为我们讲述了学识渊博的教书先生大智是怎样带领一群孩子读书、识字、明事理的。在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我们组织动员学生积极改编甚至创造创新这些优秀剧目,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剧中的人物情感,并且自己亲手制作舞蹈剧的道具和摆设,全情投入。

二、表演:从严格执行剧本到现场的即兴发挥

舞蹈剧的表演,演员要严格执行剧本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改台词和动作。情境秀的表演,演员可以和现场的观众进行即兴互动表演。其表演是没有剧本可执行和遵循的,只有提前设置好的互动流程和规则,演员和观众只要在这个框架下表演就可以了。如《溪口民国文化风俗情境秀》,以“穿越百年”为主线,用民国民间百态、民国服饰、民国戏剧和“民国诗社雅集”“长亭外古道边”等12个情境表演秀,展现民国文化。游客或者当地市民可以与演员互动,参与表演,成为表演的一分子。而这些都是没有固定章程可以遵循的,是演员和游客或居民之间的一种随机性的表演,更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戏剧表演方式。

三、叙事:从第三人称叙事到第一人称参与式体验

情景剧的叙事,是围绕着具体事件展开,剧中人物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之间要有冲突、有磨擦,经过协调,达到一种暂时的人际关系间的和谐。情境秀的叙事,是在现实场景中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即兴对话。这种对话只要围绕着一定主题进行,不必按照某一件事展开完整的叙事。这种叙事是一次性叙事,是不可重复的,因为每次不同的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对话都是不同的。如《溪口民国文化风俗情境秀》,该剧为观众提供了12个主题的情境秀表演,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到情境秀的演出中,以此体验民国时期的民俗风情。观众参与戏剧表演,体现了第一人称视角的运用。观众是作为主体的“我”和演员对话,这与情景剧的第三人称视角的叙事是完全不同的。在情境秀中,观众也成为了演员,这种体验彻底打破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演员和观众之间能够实时互动。

四、媒介:从单一媒介呈现到多媒体综合运用

舞蹈剧从早期的封闭式空间现场表演,到后来借助于电视媒介进行传播,从媒介的使用来说是单一的。现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舞蹈剧可以借助于各种新媒体进行传播。但是就拍摄的封闭式环境和对现实生活场景的模仿上来说,它也不需要利用多种新媒介来设置现场环境,现场环境只要保有自然状态上的真实就可以了。虽然说《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运用了真人加卡通的形式,但是就现有的情景剧总体情况来看,媒介使用相较于情境秀来说无论是拍摄还是传播都要少得多。情境秀的打造和传播通常需要综合使用多种媒介。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学生在毕业就业后即将面对幼儿园的教学,舞蹈剧和情境秀无疑会对学前儿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但在这之前,学前教育的大学生们就要打好舞蹈基础,为就业后的舞蹈剧和情境秀的编排和教学做好准备。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我们以舞蹈剧和情境秀的戏剧传播方式进行探索,不仅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也体现出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习中为弘扬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来说,我们也要因地制宜、适时而变。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也要敢于并善于运用新的传播媒介,传承发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从舞蹈剧到情境秀,利用戏剧在高校学前教育这块阵地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作者:马仙燕单位:南京审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徐俊.教育戏剧——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J].基础教育,2011(03).

学前教育教学方式篇3

关键词:生物教育评价方式多元化

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综合环节,也是整个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质量的评价则是贯穿于课程目标、学习目标和教学活动之中的。

“生物教育评价”指一种紧扣生物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自己进步与能力的具体行为,即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共同合作解释资料、制定标准、描述进展、收集结果、记录反思和表现,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及帮助他们改正缺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明确提出既要评价学生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中学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通过实验操作的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

然而,现阶段对学生发展及成绩的评价主要依靠卷面测验,考试分数仍然是最重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方式。其实,考试的得分并不能有效地指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应该有哪些积极的改进。考试测评的模式也直接影响着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传授与考试有关的内容,考什么就教什么,这种评价方式与新课程要求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考虑,都应对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策略进行研究,以解决中学新课程目标与现行测评方式低效率的矛盾。目前生物教学评价有以下几种。

一、卷面测验评价

卷面测验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形式之一,分闭卷和开卷两种。当需要对学生进行大规模评价时,卷面测验就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传统卷面测验的主要目的是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其命题方式和内容受现行的教育观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方式及升学考试压力的强烈影响和制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和问题。以标准化为特征的一些所谓的客观性测验,如选择、填空、判断、简答、计算,多是孤立地测试知识和基本技能,追求考试和测验的科学化和定量化,考核重点仅限于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对知识的获得过程、应用的具体情境、学生的真实体验重视不够。注重的多是标准答案,得到一些不能反映学生探究能力、试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抽象数字。学生与评价的联系仅是试题和分数,评价由教师、教育管理者及学校全权实施,对学生发展及其学业成就的评价仍依赖于卷面测验,评价方式单一、片面。

二、成长档案袋评价

成长档案袋是实施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方式,同时还可以为教师、家长及其他学生以外的评价提供参考。“档案袋评价”与“苏格拉底式研讨”、“表现评价”等均是西方国家在体现新时期科学教育的“评定改革运动”中诞生的新的评价方式。

档案袋(protfolio),原意指用来装材料(如零散纸张、相片或图片)的箱子和装箱子的材料(尤其私人材料)。将这一术语用于教育教学评价上,可译为“成长记录袋”。斯尔作过如下的定义:“档案袋就是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有目的地汇集起来的东西,它代表了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在课程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所做出的全部努力、进步、学业成就。”档案袋评价的优势是可以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成为反思型的学习者,而且便于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相互交流。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档案袋评价,指评价者(教师、家长、自己或同伴)依据档案袋中的材料,对学生生物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一项客观、综合的评价。通过生物学教学的档案袋评价,教师和家长可以了解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快慢、大小作出较为恰当的判断,从而帮助学生制订进一步发展的计划。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档案,可以反思自己学习的情况。

三、活动表现的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新型质性评价方法。活动表现评价又被称为“基于表现的评价”、“真实评价”、“另类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就是通过学生所完成的综合的、真实的任务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真实的活动表现评价的最大价值是展示更综合、持续和情景化的学习。

好的真实活动表现评价应具有三个优点:整合的、实用的、个性化的。它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这种评价要求学生完成某种任务或一系列任务,评价结果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恰当的反馈和促进。通过观察学生的各种具体活动中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其评价最能体现重视过程评价、重视质性评价、重视非学业成就评价等最新的评价理念,理应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性评价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测评方法。

学前教育教学方式篇4

关键词:学前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89-02

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即托幼机构教师。就幼儿园而言,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是决定能否胜任教师岗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就高校而言,一方面,学校设置的教学实践课程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学校设置的教学实践课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择业取向和就业状况。目前,托幼机构呈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专科师范院校一味地迎合幼儿园急功近利的需求,重艺术技能、轻理论,培养的学生能唱会跳,能很快胜任幼儿园的工作,但是这些人相对缺乏教学智慧,只能成为教书匠;另一方面,本科院校设置的学前教育专业不能摆正自身的位置,不能很快完成由培养中等幼师学校师资向培养幼儿园师资的角色转变,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不能合理安排教学实践课程,培养出的学生科学、人文基础相对厚实,教育理论扎实,但却是“书本知识的巨人,教学实践的矮子”,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实践性较强的幼儿园教学工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重视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与能力,强调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此,笔者以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了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一、全程实践的含义

全程实践是“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在实验、实训、实习情境中构建知识与行动之间的联结,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积极完成‘预备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同时实现职前学前教师、在职学前教师和学前高校教师的教学相长及协同发展”[1],具体到地方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就是全程实践。在时间上体现为将实践教学贯穿在大学四年全程中,在形式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教育实习、课程实习、教育见习、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上,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按照学习—实践—反思—学习—实践的学习程序,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促进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成为反思型和智慧型的准幼儿教师。

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除了规定要具备一些说、唱、弹、跳、画等基本技能外,还突出其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准幼儿教师要有将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要具备教育研究与反思的能力,不仅会用所学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创造知识,这是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幼儿教师区别于中等师范及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方面,也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否达到专业化要求的重要标志。对幼儿教师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研究,它是基于教育现场的实践性研究,应突出教育研究的情境性和反思性,突出对理论的验证和运用。教师的实践如同医生的临床实践,需要不断去发现问题,做出决策,进行反思,获得自己的专业成长,形成教学智慧。所以,实践教育必须贯穿于幼儿教师教育的全过程。

二、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1.构建全程实践教学的目标

作为从事幼儿教育专业教学与研究的高校教师,我们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进行课程设置时不仅要考虑到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且还要从专业发展的视角来设计课程方案。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形成学生的教育研究与反思能力,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并形成新理论,成为一名发展型幼儿教师。

2.构建全程实践教学模式体系(见图1)

(1)课堂教学

在大学4年中,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安排比例适宜的讲授课和实践课。对于教师口语、计算机、三笔字等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课堂讲授只占其中1/2的课时,其他时间要强化学生的练习。对于琴法、舞蹈、声乐、绘画、手工等艺术类技能课,课堂讲授也只占一小部分时间,让学生多练。而对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游戏理论与指导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也要安排适宜的实践课程。通过课堂讨论、研讨、案例分析和实验等形式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重视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教法课程,如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可以通过模拟讲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并结合校外实习进行课程实习,让学生到现场实践教学,使其掌握教法课技能。通过课堂内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和运用,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教育实习和见习

在了解了关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后,还应强调从教育实践中学习。让学生进入教育现场,促使学生提高判断力,形成教学智慧,并使其能应付多变的教育事件。因此,与以往集中实习不同,全程实践教学理念下的教育实习分散在大学4年中,根据实习的目的分为教育见习、课程实习、科研实习和顶岗实习,每个阶段实习的目的和内容也不一样。其中,教育见习的目的是初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与一日生活,了解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任务,并产生职业认同感。课程实习的目的是结合所上课程加强课程与实践的联系,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学会反思,学会研究。科研实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亲临现场时,发现问题,学会选题,体验研究的过程,为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做准备。顶岗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置身于教育现场,承担起幼儿教师的职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不断进行创新,形成教学智慧。

(3)课外活动

对于教师口语、计算机、三笔字、琴法、舞蹈、绘画、声乐等技能类课程,只靠课堂上讲授和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堂讲授只是告诉学生如何去练,但是,技能能不能掌握及掌握的程度怎样要取决于学生在课外下的功夫。

(4)第二课堂

学生弹琴、绘画、口语表达、写字、唱歌和跳舞除了期末课程考试外,我们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主要是通过教师技能大赛、艺术作品展与艺术技能大赛、语言技能大赛、教育名著选读、课件设计与制作、合唱团、舞蹈队、教案展示、儿童画绘本作品展和班级文化环境创设作品展等来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形成“课内—课外—第二课堂”连贯一致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促进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持续发展。

图1全程实践教学图示

三、建议和思考

1.改革教学方式

要贯彻全程实践教学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师主导讲—学生被动听”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在各科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模式和方法,使课堂教学与教育生活相融合。根据课程的特点,结合教育实习和见习,采取研讨、角色扮演、模拟实习和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专业意识的形成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讲授法外,还可以运用问题研讨和模拟教学等方式,并结合课程特点在一学期期中安排四周的课程实习,使学生到教育现场进行语言课的教学实践,之后再回到课堂进行再学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使他们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促进其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2.培养“双师型”教师,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要具有“双师”素质,既能进行理论讲授又能进行教学实践操作。“双师型”教学团队是指教师队伍结构而言的,即既有理论型教师,又有实践型一线教师。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师资结构、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全程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团队建设上,一方面,要吸收一线幼儿教师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中;另一方面,要鼓励高校教师多到实践基地去学习、去研究,以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团队。

3.建立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关键[2]。以幼儿园为基地,坚持服务地方的宗旨,使教师和学生获得来自教育现场鲜活的实践感悟,促进其专业发展。根据实习的内容和目的联系不同的托幼机构,并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实践基地,结合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和不同阶段的学习目的,选择适当的实习基地,这样可以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学生优化发展。

4.改革教学评价

为了更好地实现全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我们确立了类型多样、不同主体、多途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课程的考核,除了期末考试外还强调要有平时考核的形成性评价,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也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在评价形式上除了书面方式外,还包括第二课堂的评价,以全面促进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教学方式篇5

论文摘要:传统的语文文学课堂教学遵循的3p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围绕如何“教”展开,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不太关注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阻碍了学习者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长此以往使得学习热情大减。本文主要探讨当前语文文学教育方式改革与创新。

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瓶颈,使语文文学课堂教学最大程度地体现交际性,从而真正发挥语文文学课的教学效果、实现语文文学课的教学目的,让“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得到更好的贯彻,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任务型语言教学提倡以完成任务来促进、带动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文学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这是解决目前语文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的比较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尝试将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与语文文学教学实践相结合,对任务型语文文学课堂教学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探索1。

1.传统语文文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1.1课型特点不突出,文学课精读化、阅读化

由于目前许多人对语文文学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语文文学课与其他课型并没有太大不同,只不过是突出掌握词汇表达法、多欣赏几篇文学,这就使得许多语文文学课教学方法与精读课、阅读课等其他课型雷同,语文文学课交际性、互动性特点并没体现出来。语文文学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被用来讲解词汇、表达法,而有限的练习时间也只是填空、造句等等这些缺乏针对性的训练。同时,教师过度关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课文上课文,教学思路缺乏延展性,语文文学练习也主要是针对课文回答问题或复述课文大意,没有进行交际拓展练习,体现不出语文文学教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特点。

1.2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语文文学教学采用的模式是,首先教师讲解生词并朗读课文,然后讲解课文内容,接着学生跟读课文或者学生之间朗读课文,最后围绕课文中的话题组织讨论或谈感想。这种教学方法枯燥乏味,主要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硬性灌输给学生,学生一直是被动接收,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抑制,久之就懈怠,甚至有时会出现排斥现象,语文文学课教学质量无从保障。

1.3教材设计和内容编排针对性不强

目前我们的不少语文文学教材都是由课文、生词、词语例释、练习等组成,其中重点是课文内容和课文中出现的语言形式,这种编写模式与综合课教材基本一样,并没有体现出语文文学教学的特点和重点。即便有些教材在练习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多数练习是就着课文内容提问、就着语言形式造句或替换填空等,缺乏拓展训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语言能动性和创造性。有一些练习是单纯语言形式的操练,有些练习的内容和结果不存在信息差,更有不少练习缺少交际的真实性。

教材内容没有针对学习者学习需求来编排,也没有紧紧围绕学习者生活来编排。学习者语文文学学习是为了能够提高语文欣赏能力,这个交际能力也是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所以教材内容应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紧贴学习者的日常生活来编排,有许多课文内容和语言点实际的生活交际中,很少或根本无法用上。此外,教材的设计缺乏新意,基本都是会话、独白形式,输入形式单一,而且也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和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2。

1.4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3p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配合为辅。教师教学又往往过于依赖教材,死板地按照教材来组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导致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学生按部就班学习教师传授的内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难以拓展,求知欲和创造性一定程度被抑制;另一种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内在动力不足导致参与课堂语言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甚至不参与课堂语文文学教学活动。

2.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

2.1真实性

第一,语言输入是真实的。输入材料取自真实生活同时也为摹拟真实生活场景服务,课堂中使用的语言材料、教授的语言知识来自真实生活,同时适合学习者的特点、要求;第二,教学设计的任务类似真实生活情景,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够理解、方便完成;第三,教师设计的语言任务是真实的。任务有针对性,对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帮助;第四,任务完成结果是真实的。学生完成任务的途径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存在多种途径,甚至有的任务学生不一定能够完成3。

2.2整体性

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从语言输入、语言形式的训练到具体任务的执行都是围绕具体任务来设计的,环环相扣直至完成任务。用语言来做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重视教学过程,就是任务型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点。

2.3重视语言的综合运用

任务型课堂教学不单强调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能力,更强调培养学生将文学欣赏技能优化结合,达到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任务型语文文学课堂中,学习者并不是机械地进行语言知识练习,而是能结合以前学过的词汇、语法和句型,在摹拟的交际情景中创造性地应用学习的语言知识。

2.4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语言输入、任务设计都以学生的需求、特点为依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也是学生是主体,大部分时间是由学生独自、结队或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自主负责,学生完全成为主导者和主要参与者。

3.当前语文文学教育方式改革与创新

3.1小组活动中的分组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是任务,任务靠学习者合作完成,因此小组活动是任务型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那么,任务分组时,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不同、国籍不同、语言水平不同等都会直接对任务型课堂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而恰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考虑这么多,只是按常规进行分组,这就带来了一些不良反应。如课程开始时发给学生必读书目和教学进度表,布置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去阅读相关的作品。每一单篇作品赏析课再事先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课堂上则采用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和教师小结的讨论课型。有些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则采用其它的教法,如选用合适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欣赏,教师稍作提问点拨即可。记得《故都的秋》赏析课,播放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现代美文名篇赏析——故都的秋》,学生自发集体跟着朗读,这样的教学即使教师不作分析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2教师的要求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既要负责知识的讲授,还要负责任务的设计、协调和参与,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的角色意识要转换。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中心,而是任务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中介者;其次,教师在任务的选择和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设计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真实的生活,要符合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水平,要考虑如何最有效地分配任务,使学生对任务产生心理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机和热情,从而促使任务顺利完成;其三,教师要能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从任务实施的各个环节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任务;最后,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和课堂反馈结果。有限的几次成功的讨论课如“相爱容易相处难——《伤逝》和《项链》比较阅读”、“从觉慧和鸣凤、周朴园和梅侍萍、周萍和四凤三场爱情悲剧看,爱情需门当户对吗”、“从祥子寻梦过程看人性弱点”或“从乡下人进城遭遇看城市的残忍——阅读《骆驼祥子》和苏童《米》”等,都基于教师和学生准备充分。(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探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学前教育教学方式篇6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方式口腔卫生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文化里幼儿园由家长填写完整合格调查问卷的幼儿220人,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1.2研究方法:自设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家长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②家长及孩子口腔卫生习惯、刷牙起始时间、刷牙次数、刷牙方法、刷牙时间③相关口腔保健知识:幼儿龋危害、幼儿龋预防方法、口腔保健知识获取渠道等。

1.2.2健康教育前后分别作菌斑指数检查并做记录:根据Quigley和Hein(1962年)提出,并由turesky改良的牙菌斑指数记分标准记分,所有检查全部由同一位检查者完成。

0=牙面无菌斑;1=牙颈部龈缘处有散在的点状菌斑;2=牙颈部连续薄带状菌斑,宽度不超过1mm;3=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1mm,但在牙面1/3以下;4=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牙面1/3,但不超过2/3;5=菌斑覆盖面积占牙面2/3或2/3以上。

菌斑显示法所用染色剂主要成分为酚红、乙醇和水。

牙周病流行病调查中每位受试者均检查6个指定牙齿(即16、11、26、36、31、46),每个牙的记分为4个牙面记分平均值,每个人的记分为6个受检牙记分平均值,其为衡量口腔卫生状况指标。

1.2.3干预措施及资料收集方法:①对220名幼儿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和牙菌斑指数检查(世界卫生组织牙周病流行性调查标准)记录菌斑指数,瞩其刷牙后再次进行牙菌斑指数检查并记录,全部调查工作由同一检查者完成,期间无一人退出。

1.3统计学处理:将口腔健康教育前后所得到的数据做t检验、x2检验。

2结果

一般情况:家长年龄:25-35岁;母亲161人,父亲59人;国企职员125人,私企49人,自由职业46人;文化程度:大学本科以上63人,大专74人,中专以下83人,他们所受教育不同,家长口腔卫生习惯、口腔保健意识各异,随之幼儿口腔卫生状况出现显著差异。

2.2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数比较:

表1口腔卫生习惯调查表[n(%)]

表2口腔保健知识

表3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数

3讨论

3.1正确有效的刷牙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具有重要意义:控制菌斑可以减少和预防口腔疾病,正确有效的刷牙是控制菌斑与消除软垢的最佳方法,刷牙给予牙周组织适当的接触刺激,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提高粘膜上皮角化程度.增加牙周组织抵抗力[1],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牙龈上皮薄、角化差,受细菌感染后易发生炎症[2]。

3.2学龄前儿童更需要保持口腔卫生:学龄前儿童所进食物精细,粘稠性强,含糖量高,易于发酵产酸;加之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长,唾液分泌少,自洁作用差,牙齿钙化程度低,龋齿发病率为71.97%,87.73%儿童有不同程度睡前进食不良习惯。

3.3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提高有赖于家长口腔保健意识的增强:调查发现保健牙刷知晓率只有29.09%,家长为孩子所带牙刷合格率只有23.19%,存在刷头过大、刷毛过软、刷毛过尖等误区:只有15.90%家长知道自孩子出牙起开始刷牙。

3.4应加强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宣教:我科口腔医师每半年到甲级幼儿园做一次免费口腔检查,调查结果显示幼儿龋齿发病率为72.66%,而就诊率只有13.38%,说明广大家长对乳牙龋认识程度不够。

4结论

健康教育涉及到医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应采取直观化、形象化、多样化、具体化、反复强化等措施,另一方面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及幼儿园老师的配合及监督,加强城市贫困家庭及进城务工家庭幼儿口腔保健[3],但他们绝大部分没有任何社会医疗保证,卫生保健完全靠自费[4]。建议政府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增加一些城市贫困家庭及进城务工农民家庭社会福利项目。

参考文献

[1]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177-178

学前教育教学方式篇7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开端,对于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学前教育可以为幼儿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尤其是对与学前教育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教师应该不断的改进学前教育管理的新思路与新策略,不断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为幼儿们有一个良好的启蒙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学前教育;新思考;新策略;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对于学前教育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教师应该改变原有传统式教育教学模式,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用新的观念去影响幼儿这样在既保证幼儿们能够更好的接受学前教育,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体系之中教育管理的新思路与新策略教师应该予以高度重视。这一阶段的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教学,教师的任务是十分的艰巨的,要设计一个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让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的进行下去,我认为启蒙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观念的创新

管理观念是一个大的方向,简单的说教师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之下就要求教师应该吸收多方面的经验,鼓励教师走出去,接受新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经验。时代在发展,在变化,以前旧的教学模式与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学前儿童的发展,不能够为幼儿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氛围,教师的教学质量可能会下降。那么,对于学前教育管理观念的创新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小的方面:

1、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的转变

对于现代教育大多提倡“以人为本”所进行的民主教育,那么这一民主教育的主角不再是学校这样一个大的集体而是变成像教师这样的小个体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之中更加的注重教师对于幼儿的作用,发挥教师的作用,学校做到选贤任能,充分发掘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之中的作用,发掘出教师的教学智慧,从教师的教学经验出发,让教师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而且在一个学期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们还要进行经验交流在遇见的不同情况之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2、从“封闭管理”到“开放管理”观念的转变

面对当下经济知识与知识经济的双重挑战,在学前教育教学阶段学校应该改变对教师原有的“封闭式”管理的教育管理模式,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实行教育公开模式,这样可以使不同学校的学前教师进行经验交流,是不同学校优秀的教学经验得以流传,同样可以使不同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这样便可以达到教育教学的“开放式”观念的转变,这些对于教育管理的创新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的。

3、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观念转变

对于管理模式上也不再用静态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应该运用动态的管理模式,这对于学前教育的观念的转变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利用不同的幼儿园进行经验交流,经验总结。制定出具有特色的重点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这样便可以是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个合理的转变。

4、要有“服务管理”的意识

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身心尚未成熟,因此要求教师应该对于幼儿拥有一种服务意识的心态,在这种对于幼儿的服务意识之中可以让教师在不同的幼儿之中总结经验教学,使管理模式更加的进步,同时总结出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师们自身的社会价值。

二、管理组织的创新

一个良好的教育团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同样应该具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管理组织。一个幼儿园能够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合理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使学前教育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改变原有的组织机构,使组织机构更加的完善。另一方面:制定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于幼儿园来说可以是日常管理的创新等等不同的方面。是管理创新更加的适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三、管理方法的创新

管理方法的创新顾名思义就是对于幼儿园管理方法的创新,现行幼儿园的管理方式不应该以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应该是适合于时展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于幼儿园管理方法的创新可以分为对于不同方面的创新。一方面:管理方法的创新一应该是对于课堂管理方法的创新,应该使用新的管理方式与教学模式,这种管理方式与教学模式应该是适合现代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可以对于教师团队的管理办法进行创新,找到适合教师的正确的管理方法,一个好的管理方法可以使教师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结语

对于学前教育的新思路与新策略的实行,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可以从不同方面的教学管理进行改变,实施,创新,并使整个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教育事业不断地进步。这种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不但对于现代幼儿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对于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整个幼儿园教育事业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因此,在对于幼儿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更加关注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使学前教育教学事业处在一个蓬勃向上的积极环境,是整个教育事业体现双赢,已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

作者:许诚诣单位: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幼儿园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教学方式篇8

【关键词】探讨体育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日益成为体育教育事业的工作重心。设立特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依据学生的具体身体素质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方面不断创新改革,创立一个符合中国学生国情的体育教学模式,实施一个稳定、长期的体育教学活动,是每一个体育教学工作者亟需完成的教育任务。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美国乔伊斯和威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能起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并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范型或计划,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体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与本学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方法相联系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策略体系。

二、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目前的政策方针和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可以做如下的预测:一、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体育能力的培养,着重体育教学模式“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文化建设;二、体育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向;三、教育机构开始重视对师生“平等”关系和生生“合作”关系的建立;四、体育教学的方法会更加的灵活,会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五、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实际化,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模式适用存在问题有:一、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不够规范,教师对体育理论的界定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从而导致体育教学理论指导存在偏差;二、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种类研究、创新研究不够规范、科学,国内目前存在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混乱,没有一个固定的发展方向和界定范围;三、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与选用策略研究不多,各种体育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的学者却比较的少,导致目前体育教学理念比较杂乱。

三、关于我国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有关探讨

通过对目前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会发现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受应式教育的影响,不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重视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育,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程度也比较地。为了改善这些现状。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树立符合学生特色的教学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模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指导思想之下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构架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时,应该加强与深化理论方面研究。进一步规范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设立符合学生身体素质情况的教学目标,加强对教学指导思想的实践研究,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逐步完善我国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指导思想的建立。

(二)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方面的研究,激发学生上课兴趣

认真地研究保障体育教学正常进行的实现条件(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场地器材等)进行不同的教学组合,通过创新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教学情感投入方面的进行认真的研究。建立起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学习兴趣的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最饱满的上课情绪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当中。从而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重视对学生体育技能方面的培养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体育教学仅仅停留在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初步掌握,体育教学部门并不重视对学生体育技能方面的培养,对每个技能都只是浅尝而止,并没有真正地熟练掌握体育技巧。在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时,不仅促进学生的体能训练水平,还可能激发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潜能。

(四)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本观念同样适用于体育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引用各种当下网络、电视上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或游戏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课程当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运动教学的学习乐趣,能动、自主的对体育教学项目进行学习。

(五)注重体育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建立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调整和激励教学的作用。体育教学模式应该依据自身的体育教学目标来,摆脱单一的传统评价方式,从多方面技能培训去设计体育成绩评级标准和评价体系。这种体育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不能仅依靠教师一个人的评价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还可以综合其他同学的侧面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全方面的考核评估学生的体育教学成绩。

四、结论

我国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提高我国青少年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健康体魄。体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体育教师一定要根据学校树立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本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规律和教学特色,不断改革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体能素质水平。本文基于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的趋势对目前体育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做一个简要的阐述并提出几点针对性的研究意见,希望能对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雷继红,贾进社.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3:109-111+130.

学前教育教学方式篇9

[论文关键词]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

一、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在教育信息化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职前教育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工作范畴,教师职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被教育部门所重视。为了主动适应并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适应和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无论是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教育改革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然而,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缺乏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这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巨大障碍。《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教体艺厅[2002]1号)中强调了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职前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关键环节,不仅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还应该积极引导和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快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从源头上保证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基础教育培养出足够数量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能够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合格师资。

(二)支持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对职前教师的培养,还停留在“职业定向”层次,造成职前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化的标准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性知识严重不足。由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相对较少,缺乏教育教学实践机会,职前教师存在“观念与行为脱节”的现象。二是教师专业发展信念缺失。职前教师普遍将教师作为“职业定向”,缺乏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念,长此以往,将成为以教师职业为生的进行简单知识积累与重复利用的人,而难以把教育事业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三是反思和自我发展的意识淡薄。受传统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影响,职前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严重影响其自我能力的发展。四是缺少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专业化的意义并不只限于发挥个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要求在群体的协作下提升个体发展潜能,但长期以来,职前教师的学习活动普遍处于孤立、封闭的状态,缺少团队的合作意识。

对于以上问题,信息化建设可以提供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利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通过创设与中小学实际需要相一致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建立良好的网上教师交流互动平台、建构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共同体等方式,加强与基础教育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研讨,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使职前教师在这种实践感受、交流合作的信息化环境中树立专业发展信念、提升自我发展意识、获得实践性知识、学会反思与交流合作。

二、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就

一是硬件设施明显改善,网络传输和应用环境得到充分优化。二是数学化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数字化资源成为学校的重要资源,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的认识更加深刻。三是课程的内容及实施方式随着信息化发展发生了变化。课程体系中均加入了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内容,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引进和开展了大量促进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项目。四是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平台建设快速发展,各种面向教师职前教育管理及教学的系统及平台得以开发和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1.软硬件建设发展不协调。近些年各教师职前教育机构投入了可观的经费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网建设、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但是,在信息资源建设及共享、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和信息化教学氛围的营造等方面相对薄弱,与硬件建设水平不协调,整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教育信息技术的潜能未得到充分挖掘。

2.课程体系设置相对落后。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是由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三者构成,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主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和信息技术公共课。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教育实践环节远不能满足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需求,毕业生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开展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管理的能力。

3.缺乏优良的教育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对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一直按照教师能力培养理念中的“理智”取向来进行,即对职前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系统培训。基于这种理念,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集中的面对面授课。但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并不能有效提高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目前,许多师范院校和职前教师培训机构在开展基于“实践反思”取向的教育教学模式,即采取混合式培训方式,将集中培训与网络学习相结合,把技术、方法的学习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案例研究、参与式培训等方式来进行。这种模式拓展了时间和空间,增强了职前教师的个性化学习,但也逐渐暴露出了工学矛盾、学生知能不一等弊端,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完善信息化环境建设

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是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条件,包括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的教学资源。目前,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信息化教学资源相对不够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前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开展。因此,高校和培训机构应下力气建设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在通过改组、优化配置实现原有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上,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教学资源的自主开发,并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扩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完善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建设。

(二)优化信息化的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应该立足于信息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构建信息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1.体现创新属性。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上体现创新的基本属性,一是相对优越性。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整合,进一步深入和优化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以及信息化教学迁移、信息化教学交往、信息化教学评价、信息化协作教学等知识内容。二是兼容性。立足于原有教师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即保留传统教师教育的优势,又突出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内容。三是可实践性。职前教师能够将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等应用于教学实践,体验教师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同时加大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比例。

2.开发优质教师教育精品课程。首先,通过这些精品课程的开发,在造就优秀教师队伍的同时建设大量的信息化教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从而让职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优势,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培养信息技术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其次,可以有效改变目前存在的教师教育课程条块分割的现状,并且可以通过高校之间共创部级精品课的形式,使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形成相互支持、互相促进的局面。

3.规范化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世界各国对职前教师的培养都很重视,并且多从教师能力源头上入手。如美国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主要是针对未来教师,而我国则主要针对在职教师。我国职前教师的相关能力培养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开设方面,内容体系并不规范,亟待规范化、标准化。教育部已经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认证,可以将之应用于教师职前教育,制定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明确未来教师职业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通过考核认证,促使学习和职业发展联系起来,推动职前教师持续不断地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三)构建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

1.构建基于“生态”取向的“学习共同体”模式。教师能力培养理念中的“生态”取向认为,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不能依靠对少数骨干的精英式培训,而应当构建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和制度,关注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趋势,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应转向基于生态取向的学习共同体模式,即从实际的基础教育教学问题入手,以共同体建设为切入点,让职前教师在学习实践中开展合作,培育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理念。

学前教育教学方式篇10

1新时期我国高校成人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1.1教学模式单一

从当前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来看,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历教育为主,主要包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学历教育以及远程教育等,学生报考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为获得相应的学历文凭,来适应自身的某些需求,反而学习则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在当前的高校成人教育中,还是应试教育占领着主导地位,逐步形成了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

1.2高校成人教学方式单一

随着成人教育的普及,新时期成人教育的生源结构也向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成人考试生源的多样性,高校成人教育的生源质量也参差不齐,呈现出了素质层次不同、年龄大小不一的情况。从学生自身的原因来看,参加高校成人教育的学生都是一些有工作的人员,因此存在着上班和学习相互冲突的情况,这就给高校成人教学的教学安排带来了一定的局限和制约。因此,高校成人教学一般还是采用集中教学为主的方式,上课基本上以集中讲授为主,以应付考试为基本目的。所以说,当前我国高校成人教学的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缺乏相应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融合,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1.3专业设置单一

专业设置对于高校成人教育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合理的专业设置一方面能够保证课程的有序进行,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成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通常情况下,课程专业设置是一个系统复杂的总结和研究过程,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时间才能够实现。就目前具体情况来看,很多高校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不够完善,在很多地方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专业的设置和目前社会上的工作脱离得很远,导致学生在学习完成后找工作的时候没有任何作用。另外,很多学校由于经费不够减少了很多专业的开设,不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造成有用的不学,学的没有用,从而影响了高校成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当前高校成人教育模式转变的重要性

2.1转变成人教育模式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之下,成人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何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发展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只有不断转变教育模式,才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全民终身教育的内涵,才能够实现成人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民参与性,实现素质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而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相结合,适应新时代、新经济发展的要求。

2.2转变成人教育模式是适应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就目前高校教育的具体发展情况来看,高校教育的主体为在校的学历教育、素质教育、技能教育,相对而言,针对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其延续性是有限的。在全民终身教育理念下,高校成人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能够结合实践的且具有可持续的一种模式。结合高校培养人才的特色以及资源优势,实施成人教育的发展改革是全民终身教育的重要需求领域。通过积极措施转变成人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高校教育的发展,为高校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3转变成人教育模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高校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人才和促进就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不断转变成人教育模式,能够为当前社会发展提供创新性高素质人才,成人教育能够培养专业的人才,能够为当前现代社区建设、城镇化发展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新时期转变高校成人教育模式的对策

3.1不断优化教育理念

首先,成人教育要秉承终身教育理念。社会应该尽可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为其学习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较快,高校成人教育应该借助信息网络手段使学生不断接受新知识,使教育在时空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其次,成人教育要树立特色优势理念。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强化成人教育的特色优势,树立与市场相互融合的特色,坚持“优势+特色”的理念,实现成人教育模式的快速转变。再次,成人教育要坚持全球化的理念。随着教育竞争国际化,人才流动全球化,人们将更多地以国际标准来衡量教育的目标和绩效,从而要求我国成人教育更具有国际化色彩。因此,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必须树立全球观,立足于国际教育市场,实现成人教育模式的转变,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第四,要树立大众化质量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获得了新的发展,因此,成人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树立大众化质量教育理念,实现教育质量的多样化,用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方法来培养不同专业水准的学生,进而适应时代的多样化发展。

3.2优化高校成人教育的学科体系随着全民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成人教育自然也坚守了这一原则。为了使这些新的理念得以贯彻,高校成人教育就应以人为本,以成人的需求为立足点,以成人个体的素质提高为核心,构建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课程体系。普通教育强调的是学科体系,强调按照学科体系来塑造理想中的学生,在高校成人教育这里则应该转化为根据学生需要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普通教育管理趋向统一,而成人高等教育则应趋向多元,要在管理体制上给成人受教育者比普通受教育者更多的自主空间。通过不断优化成人教育的学科体系,逐步实现了高校成人教育的模式的转变。

3.3大力构建开放型的教育模式

从当前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来看,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历教育为主,选择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历文凭,来适应自身的某些需求,反而学习则处于了次要地位。当前,高校成人教育如果还是单纯以学历教育为主,是不能继续发展的,必须积极构建开放型教育模式。首先,改革考核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对高校成人学生的考核力度,强化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其次,要强化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互沟通,把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建立多样化、灵活性的教育模式,实施学分制;再次,要给非正规、非学历以及非教育途径获得学习成果的情况给予极大的重视,完善相应的制度,从当前学生的最新实际出发,满足高校成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