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6:44

新型工业化的概念篇1

[关键词]社会转型;管理创新;企业管理;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077-0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今天.全球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而创新则日益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作为社会生产力的载体,适应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其存在的理由和一切行为的出发点、落脚点。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促发了我国企业现代化历程的加速。当前,我国企业现代化的历程首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如何从适应计划经济走向

一、理论背景

在国内最早提出管理创新概念的是芮明杰和常泽修等人。芮明杰于1994年在其出版的著作《超越一流的智慧--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中,最早提出管理创新的概念。管理创新就是由管理主体对组织系统中的人们施加影响,使组织系统中的人们能积极和协调地工作,以实现组织系统预定的目标。该定义包含4层含义:①管理创新的基础包括:管理创新的前提假设、相关依据和基本观念:②管理手段创新是指企业为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方法;③管理任务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做怎样的事情"来促使组织系统中的人们积极和协调地工作.以保证实现其目标;④管理目的创新就是实现组织系统的目标.包括经济上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等。

二、研究假设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开放的社会需要管理的开放,不同管理思想和理论的互动与融合促使管理的深层变革,也引起了社会转型与管理转型关系的讨论。

(一)基本假设1:社会转型伴随管理转型。

社会转型即社会形态的转变。而管理转型是指管理组织、管理主客体、管理行为以及人们对待管理的总态度、思维方式和一般价值观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因此,管理转型必然涉及管理的目的、任务、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根本改变。一方面,管理创新需要充足的创新知识资源。另一方面,管理创新需要有效的创新方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我国管理转型所要求的管理创新,决不是对某种管理思想的选择、认同所导致的管理思想一元化。恰恰相反,它应该是适应不同管理客体、管理环境需要的多种形态的管理思想的并存共荣。因此,要顺应社会转型需要进行管理创新。

(二)基本假设2:管理嵌入社会文化管理是社会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

管理嵌入社会文化即管理受制于并反作用于社会文化。管理总是根植于社会文化、价值观、习惯和信念、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管理愈是能运用一个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和信念,它就愈能取得成功。

(三)基本假设3:"创新人"假设是管理创新的逻辑前提。

"创新人"指企业中参与创新的所有创新主体,如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及操作层的员工、企业的供应商与用户等。"创新人"假设作为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发展结果.以往的"经济人"、"社会人"、"管理人"、"复杂人"及"文化人"假设都只是"创新人"假设的某一侧,"创新人"综合了以前各种假设的合理部分。既反映了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发展趋势.又反映了人性的创新本质,是人性假设在创新时代的新发展。因此.把"创新人"假设作为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点。

三、概念模型

发掘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科学的管理研究。选择建立管理创新的概念模型是这项研究的基础。对正在孕育的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研究主要有两项:提出概念模型和发掘管理情景。

概念模型由西方管理理论的普适性要求和我国社会转型背景的特色性要求所决定。一个可供选择的概念模型将由"管理创新的基础"、"管理手段创新"、"管理任务创新"和"管理目的创新"组成。其中,管理创新的基础包括:"管理基本形式分析"、"管理思想出发点分析"和"人性论分析"。具体说明如下:第一.这是遵循传统理性,且使用经验方法而得到的一种概念模型。按传统理性."以人治人"管理基本形式、"人性应善"人性论等这些传统管理的逻辑延续,促使我们能够提出上述概念模型。然而这个概念模型的得出,无论是一般性管理的普适性要求和社会转型背景下管理的特色性要求的确立.还是把这种要求归结为4个方面组成概念模型.都带有极强的经验论倾向。第二.由经验方法而得到的概念模型,虽根植于传统理性,但在当今管理研究中.只有让其自身所具有的传统理性能与实用理性相结合,才可能获得人们对其可供使用的真理性的认同。因此,上述概念模型是否有用,必须通过分析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活动才能验证,概念模型的作用是为发掘管理创新属性提供分析研究的途径、手段。第三.用这个概念模型研究企业的管理创新问题,如果结论显示企业的管理创新实践符合模型的内容.我们便认为概念模型与企业的管理相贴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概念模型对企业来说.具有了建构管理创新模式的可使用真理性,由此最终寻找出企业建立在上述概念模型基础上的管理创新模式。

新型工业化的概念篇2

关键词概念车发展设计科技文化

科技创业

pioneeRinGwitHSCienCe&teCHnoLoGYmontHLY

进入21世纪,为了引领和表现新世纪未来汽车的发展走势,不少国际汽车公司接二连三的在全球各大车展中推出自己的概念车和新型汽车。然而有一个现象必须引起我们关注:作为一个汽车大国,中国却少有汽车企业推出自己开发设计的概念车。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汽车设计理念和方法的缺乏以及对概念车研发的不够重视。可以说,一个没有自主设计和自主开发能力的汽车产业,很难说是一个完整的汽车产业。因而我们必须加大对汽车设计的研究与投入,确立一种积极正确的汽车设计的理念,广泛开展概念汽车的设计。

1“概念车”的定义

所谓“概念车”就是尚未开始进入市场的一种设计独特且具有一定超前意识的新车型。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必须是能给人以思考、能引导新观念的汽车。一般在它刚设计出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消费能力甚至于汽车制造工业的水平还难以承受。一般它会以它前卫的外形设计、创新材料的大胆运用、更完美的性能、全新的汽车室内设计等预示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世界一些大汽车公司每年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设计自己的概念车,并在一些大型汽车博览会上展示。可以说,随着概念车的不断推出,不久的将来就可能会出现具有今天某些概念车的某些特征或功能的汽车。但不一定每一辆概念车都会最终演变为量产车进入市场,大多数的概念车最终只能是个“概念”为人们讨论、研究而已。

2概念车在现实中的意义

2.1概念车反映汽车产品设计开发的发展趋势

2.1.1表现最高科学水平和最成熟技术的概念车

在历届的国际汽车大展之中,各大汽车公司和推出许多概念汽车,这些概念车除去造型优美之外,还更多的融入了大量现代的高新技术及手段,概念汽车的推出成为汽车公司引以自豪的理念,概念汽车的研究与开发往往都伴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带有一定的前瞻性,预示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开端,因为这个原因,汽车公司对概念汽车的开发都投入极大的人力和物力,以其显示汽车公司的强大发展势头。

各种高科技的应用,使得汽车慢慢地演变为信息、通信、娱乐中心并可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计算机功能及互联网的全方位介入,车载信息,娱乐设备,高级导航设备,实时交通信息功能日趋普及,这些高新技术必然要求汽车设计师们建立起一种超越时空的新的价值体系,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为汽车设计赋予了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汽车的功能也进一步扩展,在概念汽车的开发中,汽车逐渐由冰冷的机器变成人类交流的信息平台,如有的概念车有自己表达感情的方式,具备有喜、怒、哀、乐等表情,这些都使得概念汽车高高地超越于量产汽车,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的象征。概念汽车的设计对汽车产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它代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思路,是汽车公司设计水平和科技水平的象征。

2.1.2人类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最大满足———汽车工程中的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20世纪5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其目的在于研究、解决工程技术设计与人体之间的关系。而汽车车身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则是要以人(驾驶员、乘客)为中心,从人体的生理、心理和人体的运动出发,研究车身设计时,在布置和设备等方面,如何适应人的需要,创造出一个操纵方便、安全可靠、美观舒适的驾驶环境和乘坐环境,即设计一个最佳的人—车—环境系统。

汽车设计中的人机分析首先需要对人体各部尺寸进行测量、统计和分析,在进行室内布置设计时以此为依据,确定车内的有效空间,以及各部件、总成(座椅、仪表板、方向盘等)的布置位置和尺寸关系。通过对人体生理结构的研究,使座椅设计充分符合人体乘坐舒适性要求。根据对人体的操纵范围和操纵力的测定,确定各操纵装置的布置位置和作用力大小,使人体操纵时自然、迅速、准确、轻便,以降低操纵疲劳程度。通过对人眼的视觉特性、视野效果的研究、试验、校核驾驶员的信息系统,以保证驾驶员能获得正确的驾驶信息。根据人体的运动特点,研究汽车碰撞时对人体的合理保护,正确地确定安全带的铰接点位置和对人体的约束力,研究振动时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研究乘客上下车的方便性,以确定车门的开口部位和尺寸。根据人体的生理要求,合理地确定和布置空调系统。研究人的心理特性和要求,设计一个舒适、美观、轻松的乘坐环境。

2.1.3虚拟产品开发技术的运用

目前,越来越多的汽车设计公司及制造公司开始使用虚拟产品开发技术,采用三维3D技术虚拟实境开发概念车。欧宝汽车即采用3D虚拟实境技术设计开发概念车。设计人员可以亲身体验飘浮在空中的虚拟影像汽车设计和制造,节省了可观的开发费用,并计划推广到其在北美的14座装配厂去。英国的劳斯莱斯、法国雷诺、德国奥迪,以及意大利、瑞典等汽车厂都在积极进行这种虚拟设计、制造。

过去汽车研究开发中心要开发新车或是改型,都是先用油泥塑造车身实物模型,修改极为耗时。现在汽车的研发,尤其是概念车的开发越来越追求最短的开发时间。如果现在引进虚拟产品开发技术,只要在电脑中输入数据,建构出车型数字模型,在实验室中,即可呈现出一辆理想中的汽车影像,工程师们只要戴上目镜,就可看得一清二楚,就有如一辆真的汽车在眼前,经过各位设计工程师的讨论修改后,很快就可设计出理想的新款汽车。定型后,既可利用电脑中的数据,外包试制零部件和试装新车,实现组装零误差,而且开发时效比过去快多了。

2.1.4概念车向绿色环保型发展的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已累计生产约15亿辆汽车,据专家估计,2010年全球的汽车产量将达到7500万辆。人们在感叹汽车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汽车污染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于是各国纷纷制定有关汽车的环保措施和法规,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于是汽车环保设计这一汽车设计新概念被摆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上。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进发动机配置,包括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二次空气喷射、热反应器、废气再循环系统、催化净化装置、曲轴箱通风系统、燃油蒸发控制系统。

发展代用燃料,开发研究新的环保能源,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快速充电蓄电池、混合动力、氢燃料。

在汽车制造过程中使用绿色材料、绿色包装、绿色制造工艺以及绿色设备与装备。

绿色汽车的回收再制造。

2.2概念车预示道路交通中人类行为方式的演变

2.2.1概念车预示了未来道路交通方式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汽车的发展,汽车的地位也在慢慢地变化,如今汽车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财富的象征和一种地位的体现,然而汽车作为一种道路交通方式的本质却被人们忽略。概念车设计正是基于汽车本质的一种具有预见性的创新设计。在概念车的设计中通过对人类日常生活方式、人类于道路交通中的使用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预测和分析,设想解决未来道路交通方式中的人与物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当今科技强劲而高速的发展使得交通工具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不断地在新车中应用。当前世界许多大的汽车公司已经意识到今后汽车发展最大的障碍已经不再是技术上的限制了,而是设计师思维的限制了。

现在各大车展中出现的概念车一般为两种:一种是以现有的最新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的概念车另外一种是那些提出了某些创新但还处于技术方案研究阶段的概念车。比如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车,能够随意更换车壳的汽车,能够方便地更改驾驶方式的汽车,能够在水中游的水陆两用车,能够飞的太空汽车,能够变色的汽车。像由丰田和索尼共同研制的“poD”车,就能通过车前灯、后视镜、尾部天线以及座椅向车主表达自己的“感情”。像德国大众旗下西亚特公司在美国国际车展上推出的多功能概念车“Sal?鄄sa”,就有运动型、舒适型和城市型3种驾驶方式可供你选择。

2.2.2概念车表现各国文化的差异

美国作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领头羊,在概念车的制造上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因为各种文化在美国交融、碰撞,因此其概念车更多地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又引起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商业国家,商业设计及实用主义盛行,因此其设计是建立在深厚的美学伦理之上而又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与美国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概念车。日本作为世界产量第二的汽车大国,其概念车务实多与想象,技术胜于艺术,更关注解决技术问题,可以说这是日本概念车的设计前提,每一种车型都是为解决一种技术问题而开发的。而日本车造型保持小巧、简洁、经济的风格特征以及和谐的人机关系处理均体现出了日本人作为东方人思维的细腻和折衷解决问题的处事方法。

美国把设计看作商业行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日本把设计看作加速产品淘汰的一个工具,德国把设计看作社会文化的基础,而法国则把设计看作设计师表现的舞台。所以从各个国家的概念车设计风格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度的不同设计理念、以及其不同的设计文化背景。

3结束语

未来汽车设计的发展必然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而日新月异,众多设计师的艺术风格也会更广泛更强烈地体现在汽车设计之中,而给予人们更加广泛的选择。高科技下,个性鲜明、更加人性化的汽车将是21世纪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因为它符合人类对文化、个性的追求和需要。因此,加大对概念汽车的设计的重视和投入,将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张洪欣.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新型工业化的概念篇3



〔摘要〕 中国社会福利时代与构建福利型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与实务模式建构营造适宜环境,社工专业发展、社工实务模式与社工实务理论创新等议题应运而生。社会工作实务理论概念框架主要包括实务哲学、实务理论、实务模式、实务智慧、实务经验、亲身感受和社会生活实践七个类型,代表社工实务不同的层次结构。社会工作实务理论源于生活实践,指导专业社会服务,确立社会服务基本原则,划分社会服务范围内容与优先领域,界定社会服务对象,规定社会服务过程与程序,选择适当的助人方法技巧,确定专业服务标准,指明专业服务发展方向,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发挥多种重要作用。社会工作实务理论最突出的特征是融微观化、指导性、操作性、实践性、过程化、方法论、生活化和个性化于一体,将专业价值观、专业知识、专业助人方法和专业服务有机整合起来。中外历史经验证明:影响和制约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发展与理论创新的社会结构性因素众多,尤其文化与福利文化等结构性因素都深刻影响社工实务理论。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发展状况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社会生活模式和制度安排的结构功能。社会工作实务理论的精髓是如何看待、回应和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福祉,实质是反映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与理论创新能力,反映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现代化建设程度。

〔关键词〕 福利时代;社工实务;实务理论;实务模式;实务类型;实务理论功能;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4-0078-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研究”(10BSH060)

〔作者简介〕刘继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博士,北京 100191。

一、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与社会工作实务理论议题

2010年是中国社会福利元年,标志中国社会福利时代来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家中、高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首次成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战略重点之一,社工专业发展、社工实务模式与社工实务理论发展等议题应运而生。〔1〕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等专业学科恢复重建的状况明显不同,专业学科之间差距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社工专业学科发展缓慢,曲折坎坷,不尽如人意,重要原因是缺乏适宜宏观社会环境与动力源泉,社会工作长期停留在“学科”,而非“专业”状态。〔2〕社工学科转变为专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工作实务,尤其是实务模式与实务理论的发展、完善。众所周知,社会工作实务、实务经验、实务智慧、实务模式与实务理论发展、完善、成熟的制度化前提与社会环境是社会福利制度。社工是社会福利制度中福利服务的专业提供者。〔3〕令人鼓舞的是,2000年尤其是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社工实务、社工专业发展和社会工作制度建设迈入崭新的历史时代。〔4〕更为重要的是,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清晰描绘“中国版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的美好发展蓝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奠定社工实务、社工专业发展与社工实务模式发展的社会福利制度基础。〔5〕如何高瞻远瞩、统筹规划,科学设计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制度框架与服务体系,大力培养社会工作者,努力发展社会工作实务、实务模式与实务理论,全面推动社会工作学科转变为专业,具有特别重要的社会现实、理论政策和专业学科意义,成为国家发展政策议程的优先议题。中国社会工作实务、实务经验、实务智慧、实务模式与实务理论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简言之,社工实务、社工实务模式与社工实务理论是衡量社工专业发展与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

二、社会工作实务理论概念框架范围与层次结构

社会工作实务理论概念框架范围广泛,内容繁多,主要包括实务哲学、实务理论、实务模式、实务智慧、实务经验、亲身感受和社会生活实践七个类型,代表社工实务不同的层次。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与实务界对社会工作实务、实务模式与实务理论等核心概念界定不多,相关的基础理论政策研究极端匮乏,凸显社工实务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6〕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实务泛指所有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活动,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服务。社会工作实务理论泛指对社会工作实务活动的理性思考、理论说明与理论解释活动的总称。按照社会工作实务与实务理论的性质、宗旨、目标、适用范围、行为主体、范围内容、主题、地位作用等划分标准,社工实务与实务理论可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反映不同层次结构。需强调的是,社会工作实务理论的类型划分是“理想类型”视角的,是笔者个人的观点。实际上,每种类型之间的社会边界并不是一清二楚、毫无疑义的,这种划分是为了分析方便。

新型工业化的概念篇4

一、背景及现状

一方面,美国的appLe公司,利用工业设计将大量的成熟技术集成到设计当中,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取得了举世注目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中国专利的年授权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很低。诚如中科院院士王志珍所说: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相距甚远。可见,在我国工业设计作为应用创新的主体没有发挥好桥梁的作用,与市场错位、脱节的现象依然非常严重。本文从价值链角度,对工业设计的价值形成和作用关系进行探索研究,旨在提升工业设计的价值。本文所指工业设计是狭义概念上的理解,以产品设计为主体。

二、工业设计价值未能充分发挥的原因

导致工业设计在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的根源,除了思想上对工业设计的作用和价值存在认识上的欠缺和不对称以外,在操作上也存在着脱节现象。

首先是我国工业设计发展还面临着“认识片面、机制不畅和政府缺位”三大主要问题。不少企业对创新和竞争力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对设计创新的认识停留在低层次阶段,未能进行系统全面的思考,将创新简单地与科技创新相关联,片面追求单项技术指标的优化和突破。经营决策者缺少系统集成创新意识和对产品终极价值的深度思考,没有利用工业设计手段来打通以丰富的高品质商品去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之间的阻隔。

其次是对工业设计概念理解上的错位。在学院的教学中,往往较多地从概念形成和方案表达的层面来理解工业设计。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基本上以产品的造型设计为主,包含有限的概念设计内容,而工程设计方面的知识严重欠缺,直接导致工业设计师在工程设计方面的整合协调能力跟不上,实践中只能为企业提供有限的解决方案;而企业则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理解工业设计,认为工业设计就是产品创新工作的承担者(或组织者)。工业设计要帮企业解决包括市场环节、使用环节、技术环节、生产工艺环节以及销售环节遇到的各种问题。理解的差异直接造成企业和设计师之间的互认错位,导致实践中的对接不畅。

再有就是实际操作上的脱节。我国的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设计部门,在具体实施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将产品的概念设计、造型设计和工程设计这三者割裂开来。正如乔布斯所说:设计师完成了一个精彩的产品创意,而工程师负责工程设计却说:“这不可能,我们做不出这个,根本没有可能。”方案修改后,制造部门的人又说:“我们造不出来这个。”要求再修改设计方案。结果是“概念、造型和工程”之间形成了一种制约关系,事实造成工业设计的价值不能充分发挥。

三、工业设计价值链的构成要素及分析

为了深度剖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必要从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中来整体看待工业设计的定位,从工业设计价值链的角度,来理清其价值链的要素构成、要素的作用以及性质等关系,进一步认识工业设计。

1、工业设计价值链的构成要素

工业设计包含概念设计、造型设计到工程设计三个组成部分。“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工业设计的价值由价值链上各相关要素共同作用而构成,其价值的大小与其在价值链上成功获取要素信息的多少成正比例关系。概念是对一个产品的形态、功能和特性的描述。概念设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产品生命周期的起始,概念设计的质量和成效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成败。支撑概念设计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市场研究、生活文化研究、用户体验研究、使用环境研究和产品的功能规划等内容;产品造型设计就是对产品的形态、材料、结构、色彩、肌理等进行美的加工,利用科学性和艺术性来处理这些造型要素,以其得到完美的产品造型。支撑造型设计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功能设计、形态设计、色彩规划、界面设计和方案效果表达等内容;产品工程设计是为产品生产加工而进行的工程技术方面的设计工作。支撑工程设计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技术实力、设备与工装、加工工艺、材料应用、生产制造以及品质控制等内容。这些要素就是构成工业设计价值链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它们的研究和价值挖掘是提升工业设计价值的关键所在。

2、工业设计实力的构成基础分析概念设计、造型设计和工程设计是构成工业设计实力的基础,依据它们在设计价值链上所起作用的差异,称其为“隐性软实力”、“显性软实力”和“制造硬实力”。“隐性软实力”主要作用于产品的概念设计方面,主导产品的功能和目标定位。“显性软实力”主要作用于产品的造型设计方面,负责完成产品具体的结构、形态等内容的具体化。“制造硬实力”主要作用于产品的工程设计方面,为产品的最终实现和整体品质提供保障。三者的共同有效作用,是工业设计实力彰显的有力保障。片面强调单一或两种实力的作用,都会导致工业设计整体实力的不充分发挥。

单纯依赖“硬实力”支持的产品是不完善的产品;而仅有“软实力”支撑的产品,虽然有好的概念和好的效果,但缺少“硬实力”的有效支持,往往导致“软实力”不能充分发挥,事实上造成工业设计的价值不能得到完全体现;

只有全面理解工业设计,建立在“隐性软实力”、“显性软实力”和“制造硬实力”三种力量有效支撑基础上,工业设计的价值才可能实现最大化。这就要求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回归本位,工业设计要能够从市场和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来重新定义产品概念,围绕着概念的实现来统领全局,整合“软实力”和“硬实力”资源,以设计来引领技术创新,实现在设计价值链上的有效延伸。

3、工业设计价值链要素的价值属性分析

依据可见和增值方式,价值可以分为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两大类。从工业设计价值分析图(如图3)中可以看出,而各要素所形成价值的属性是不同的。“隐性软实力”和“显性软实力”所对应的要素部分,以感性的形式存在,属于“隐性价值”。而“制造硬实力”所对应的要素部分,以客观的形式存在,是产品价值形成的物质载体,属于“显性价值”。

从企业的角度看,“隐性价值”的形成过程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非常明显,也很难进行简单的量化处理,操作上不易驾驭,容易被企业所时忽略;而“显性价值”部分直接作用于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其形成过程比较理性,可以清晰地进行成本、价格的量化处理,操作起来立竿见影,往往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

四、促进工业设计价值提升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遵循价值链脉络,处理好工业设计“软、硬实力”之间的关系,使价值链各要素协同一致,促成“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的有效发挥,是提升工业设计总体价值的关键所在。具体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立工业设计在企业经营中的战略地位

appLe品牌的成功,是因为史蒂夫,乔布斯有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天才式先验性用户体验的创新思想,能清晰地提出产品的概念;也是因为他非常重视工业设计,并将其摆在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来认真对待,用工业设计来统筹产品的创新工作;更是因为他使appLe的“硬实力”成为了设计“软实力”在产品创新中得到不折不扣体现的有力保障。

我们的企业经营者要向乔布斯学习,将工业设计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真对待,树立设计引领创新的指导思想。要摒弃片面强调“硬实力”,简单依赖设备的投入,规模的扩大以及单项技术指标的突破来建立竞争优势的做法,走出“低成本——低价格——高占有率”幻想独霸市场再利润的误区。从实质上重视设计创新“软实力”,围绕产品整体价值提升和用户体验的优化,主动对“硬实力”资源系统进行整合,促成设计创新目标的实现,为消费者创造长远的价值和优质的服务。走“高品质——高附加值——高利润”良性发展之路。

2、正确认识“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的不同作用

工业设计最终凝结在产品中的价值是由产品用户的切身感受所决定的。从企业的角度看,“显性价值”是显而易见的部分。而消费者正好站在另一面来理解设计的价值,“隐性价值”恰恰是消费者对产品价值感知的主体部分,“显性价值”则反而是藏在背后不易看见的部分。在“隐性价值”上的用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迁就“显性价值”而制约“隐性价值”,实际上就消减了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总体认同量,得不偿失。真正理解并重视“隐性价值”的作用,花力气做好价值链上前期要素的研究,让概念设计和造型设计充分发挥优势,是提升工业设计价值的关键。恰当处理“隐性价值”与“显性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工业设计价值获得成功延伸的保障基础。

3、整合设计“软、硬实力”资源实现工业设计价值的提升

创新可以多种多样,基于设计引领的创新,其价值才会落实到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上来。要树立“设计引领创新”的观念,清醒地认识到“软实力”和“硬实力”在价值创造中的不同作用,“软硬兼顾”良性互动,取得消费者的最大认同,才能使设计创新的价值得到更充分地体现。

工业设计师的核心能力体现为,在设计价值链上以设计为主导,创新为主体的综合资源整合(协调)能力——设计引领创新的能力。如果工业设计师只能在价值链的一个点上实现局部突破,或者虽然“软实力”表现充分,设计很精彩,但受制于“硬实力”,使得创新“被瘦身”,那么设计创新的价值也就“被贬值”了。工业设计师自身不能仅仅停留在造型设计的简单状态,要实质性夯实设计创新的“软实力”基础,在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和用户体验分析工作的基础上,要敢于重新定义产品概念,依此完成产品的造型设计工作,尽量寻求设计“隐性价值”的最大化;设计实施的过程中要懂得尊重“硬实力”的客观作用,学会整合或协调相关资源驾驭并彰显“显性价值”,以设计来引领技术(或工艺)创新,使“硬实力”为“软实力”服务。实现在设计价值链上的有效延伸,成功实现产品价值的高增值。工业设计的价值也就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和更广泛的认同。

新型工业化的概念篇5

【关键词】风险预警系统;财务知识管理;本体

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财务风险预警是财务风险管理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财务风险预警的重点是抓住小范围、低程度的财务风险事件与财务状况变化,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小事件引发大风险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21世纪的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企业管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都彻底发生了变化,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渗透到财务管理中,为财务管理创新提供了机遇。而财务风险预警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依赖的技术工作,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如何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帮助管理者准确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指导风险应对工作的开展,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减少财务损失,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问题。本文运用知识本体(ontology)方法研究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探索科学化、智能化和系统化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一、基于知识本体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需求分析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现代企业预测和防范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在收集大量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概率论和模糊数学等方法,设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其预警警戒线,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的迹象变动,对不同性质和程度的财务风险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决策者及时采取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可见,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捕获企业内外部信息并形成有用的知识,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系统应满足如下四点需求。

一是信息收集与转换功能。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系统应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国内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信息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并进行分析转换,按一定形式和规则存入知识库。

二是预警指标管理与更新功能。系统应建立起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其中的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利用财务风险信息子系统提供的资料,计算出具体的指标值,供综合评价和预警使用。

三是财务风险综合评价功能。系统应根据已计算出的各种风险指标的值,利用各种科学的综合评价模型和预测模型,对企业目前的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和对企业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该功能是根据对企业运营过程跟踪、监测的结果,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和企业诊断技术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作出判断,找出企业财务运行中潜在的危险。

四是财务风险报警功能。系统应根据已计算出的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风险指标值、综合评价值以及预测值,按照一定的报警模式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

笔者在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研究中引入本体的概念,本体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用于研究客观世界本质。在本体中概念的关系可以被描述得更加广泛、详细、深入和全面,通过对概念添加属性值,以及在属性与属性之间添加映射关系,一些不便描述的语义关系就可以清晰地描述出来。同时,在本体中可以使用形式语言,这就为实现知识检索创造了条件。在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形式化定义后,本体概念模型能够实现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理解的唯一性和精确性;另外,利用本体技术对知识的联系进行形式化映射,可以产生和约束新的知识规则,增加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本体表示方法的实用性。

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知识本体建模

通过分析财务风险预警领域知识的概念、关系和知识结构,采用分层次的思路建立财务风险预警领域本体,并分别对财务风险预警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和财务状况监控知识与案例进行形式化描述。本系统模型建立概念本体,评价模型本体、指标本体、资源本体和通讯本体等。下面以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为例说明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本体建模。

概念本体是用来描述某个领域内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本体,这些概念是被该领域内人们所共同认可的,概念是对事物认知的抽象,包含的内容很广,与模型相关的内容有:关系、函数、公理与实例等;关系表达了财务风险预警领域内概念间的互相作用,n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r:cl×c2×…×cn;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概念关系,表示在n元关系中确定了n-1个概念,则第n个概念是唯一的,即f:cl×c2×…×cn-1cn;公理表示永远为真的概念,即真命题;实例是具体的模型元素。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形式化定义如下。

co::=(fn,cc,r,ac,ic)。

其中,fn是领域名,cc是领域内的术语集,r是关系集,ac是公理集,ic是实例集。

r形式化为:r::=(ra,rc),ra是cc上的属性集,形式化为:ra::=(dc:identifier,dc:title,dc:creator,dc:description,dc:date),前缀dc表示重用dc元数据集中的标识符、题名、创建者、描述及日期元素;rc是术语间的关系集,rc域是cc1×cc1,形式化为:rc::=(subconceptof,superconceptof,ispartof,haspart,equal,pre,next),subconceptof和superconceptof

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ispartof和haspart是聚集关系,equal是等价关系,pre描述了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直接前驱关系,next描述了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直接后继关系。ac是公理集,ac形式化为:ac::=(subconceptofsuperconceptof-,ispartofhaspart-,prenext-,ispartofispartof*,hasparthaspart*,equalequal*,……),表达了subconceptof和superconc-

eptof,ispartof和haspart,pre和next都是逆反关系,ispartof和haspart和equal都是可传递的。ic形式化为:ic::=(ira,irc),ira是属性集实例,irc是概念的关系实例。

概念是对人类知识的抽象,概念本体是按照分类法来组织领域概念及其客观关系的,概念本体作为一类独立的本体存在,由领域专家或知识工程师管理。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的描述说明如下:

fn=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

cc=(z计分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多元逻辑(logit)模型,f计分模型……);

ira={(“prop1”,“z计分模型”,“z-score”,“通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五种财务比率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预警企业财务风险。”),(“prop2”,“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rtificial-neural-network”,“通过大量神经元的复杂连接,采用由底到顶的学习方法,以自组织和非线性动力学所形成的并列分布方式处理非语言化的财务模式信息,达到预警企业财务风险的目标”),……};

irc={subconceptof(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z计分模型),subconceptof(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ispartof(z计分模型,函数形式),ispartof(z计分模型,参数指标),isparto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型算法),isparto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输入矩阵),……}。

三、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通过分析基于本体的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模型及需求,本文提出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基本的知识管理活动包括知识的创造、发现、存储和应用,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将这些活动整合为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获取、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存储与推理、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应用与预警三个主要过程。财务风险预警以企业经营绩效为基础,充分认识财务风险的本质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选择相关的预警指标,通过综合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预警。本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由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和发展潜力四个方面的评价构成,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公司财务评价的两大基本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公司的发展潜力尤其值得重视,公司理财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良好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不应仅仅关注目前的运营状况。在具体预警指标的选取方面,考虑到各指标间既能相互补充,又不重复,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公司运营状况,故每个预警模块各取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指标。系统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利用财务本体知识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本体风险评价模型利用本体推理与财务知识库得出的各指标值,代入建立的财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具体的评价模型可根据风险案例库的匹配情况,选取合适的模型,如层次分析模型或模糊评价模型等。

在企业内外部信息集成与知识获取部分,利用本体技术、知识集成技术、多种检索技术,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进行数字化语义处理;系统按照本体论思想对知识进行分类标注,组织到知识库中,形成财务风险预警领域概念集;这种框架便于实现本体知识获取、存储、检索等功能,并方便财务风险预警知识集成、共享、发现和重用。本框架一方面从技术角度针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提出了全面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本体技术,本框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知识提供者和知识需求者之间尽可能无歧议地相互理解,并且能够表达组织内知识提供者和知识需求者的原始思想。这将使得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能够更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中,为组织的财务风险管理在技术上提供支持。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趋加快,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系统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日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采用本体方法为财务风险预警领域知识建模,并提出基于本体的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框架,但在财务风险预警知识表达与推理等方面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谷文林.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8(8).94-95.

[2]于富生,张敏,姜付秀,任梦杰.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j].会计研究,2008(10):52-59.

[3]张友棠.基于内部控制的多维财务预警系统设计[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8(1):16-18.

[4]彭润华,阳震青.基于xbrl的集团财务知识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09(3):31-33.

[5]segeva,gala.enhancingportabilitywithmultilingualontology-basedknowledgemanagement[j].decisionsupportsystems.2008,45(3):567-584.

新型工业化的概念篇6

关键词:产业转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速,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时代中,为了更好地发展,企业能否在知识、技术、理念等方面实现创新,能否顺应时展的潮流,就要对其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根本上进行产业转型,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国家经济,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使企业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产业转型视角下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1.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行政管理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应用型,涉及到了企业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对于企业来说,为了避免为了管理而管理,就要通过管理来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如:办公用品的管理、工作移交、会议等都属于企业内部行政管理。以往,我国施行的是计划经济,企业行为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受国家的控制比较严重。这种管理模式难以对市场需求做出调整,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ie企业管理普遍过于重视行政管理,是一种粗放型经营模式,受到了以命令为中心管理模式的影响很大,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缺乏管理的整体效果。

2.缺乏学习动力,企业管理不规范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一些新企业的领导层虽然积极引进国外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但是企业引进的这些管理方法和模式等严重不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很难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根本没有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甚至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严重的阻碍了企业的管理效果。其次,企业高层缺乏对管理的正确认识,不具备与时俱进的魄力,甚至拒绝吸收新的管理知识、管理理念,缺乏学习动力。由此,企业管理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制约,领导层难以组织开展管理工作,进一步弱化了企业吸引人才的能力,不能及时吸收新的管理理念、学习新的管理知识,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最终导致企业被社会和行业淘汰。

3.对人才建设缺乏重视程度,导致企业落入困境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和知识的时代,全球经济都在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但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企业管理思想上,还属于比较落后的国家,需要大力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凸显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国内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同时,人才是产业转型中的重要战略资源,企业要重视人才,在组织开展企业管理工作时,企业要高度重视人才,避免人才流失,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足够的人力基础,避免企业出现人才断层现象。

二、产业转型视角下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假设

1.“创新人”,更好地调整社会关系

基于产业转型视角下,“创新人”是企业实施的管理创新的基础,为了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在组织开展企业管理工作时,管理者要具备“创新人”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创新效果。人才是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能否成功,开展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活动的主体。因此,企业管理层需要对人进行重点创新,同时,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形成创新管理制度,企业需要对创新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化,在创新人和创新制度之间实现相互推动,从而使企业创新管理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

2.管理与文化: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基于产业转型视角下,企业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的过程,在社会发展中,一点点地积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在企业日常管理中,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也制约着企业文化。在市场经济中,为了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必须要相互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通过纳入一定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将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进行融合,能够实现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

3.管理转型:适当调整企业价值观

a业形态与生产力水平有关,是一个独立的定义和概念,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以进一步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在产业转型背景下,企业要转变人们的思维意识,调整企业管理组织模式,适当调整企业价值观。对于企业来说,为了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企业要积极参与,正确看待产业转型。

三、基于产业转型视角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构建

首先,产业转型视角下,企业创新概念模型要遵循传统理性,总结分析产业转型经验,根据已有的对传统经验、知识等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升华为企业管理活动的经验,如:传统的人性本恶论、与企业管理有关的传统理性等。其次,在企业管理创新模型中,企业要将传统理性与实际活动结合起来,为推广普及企业管理创新模型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充分地发挥和利用企业管理创新模型。从管理效果来看,随着产业转型的不断深入,在企业普遍接受管理转型的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要符合我国国情,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关注,并且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显示出企业管理的全部传统理念。另外,我们要借助更多的实例,进一步扩大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应用范围,进一步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实用性。另外,在全面分析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问题上,按照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创新活动等管理内容,深入分析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属性,构建全新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式,进一步构建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科学、合理地判定新构建的模型,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持续、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思雨,许亚东,杜宗棠.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初探[J].科学中国人,2017(02).

[2]李洪波.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点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4(27).

新型工业化的概念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信息系统;pea模型;平衡记分卡;全面概念数据库设计框架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8-0116-05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跨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会计作为“商业语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众所周知,管理会计作为公司的信息系统,在开发业绩评价框架方面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陈旧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方式,制约了管理会计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充分利用。运用会计领域的创新工具Rea模型和平衡记分卡进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重构,可以实现管理会计与公司数据库设计的融合,密切公司业绩评价、战略决策和信息系统设计功能之间的联系,促使管理会计人员更加有效地参与公司战略管理和控制。

一、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的背景:管理会计人员面临职责转变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持续不断地改变着会计工作的作用和内容。peterDrucker(1992)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会计成为最具挑战性和不确定性的管理领域之一,日益带来会计与管理信息系统的交叉。管理信息系统工作人员通常比较关注与计算机软硬件相关的技术问题,但信息系统面临的未来挑战将不在于技术方面,而在于把数据转化为对决策有用信息的能力。michaelallies等预测,在未来10年中,管理会计将有可能提供一系列广泛的战略和运营指标,从而使财务会计成为其子集。随着公司战略从成本竞争转向质量、时间和客户服务竞争,将有更多参与者(诸如工程师、it界人士和咨询公司等)作为信息提供者与管理会计人员展开竞争,他们甚至可能在提供特定类型信息方面比管理会计人员更具优势。在这种变革的环境下,“随着对大量信息实时解释需要的增加…会计人员面临的挑战将是证明他们的内在竞争优势”。

会计领域的发展能否应对这种挑战?传统会计系统受到基于经济业务的财务会计需求驱动,难以反映公司经济活动的全貌。因此,公司内部不同职责部门持有平行的信息系统用于满足各自的需求,不仅导致数据储存的低效率,而且难以实现跨部门信息整合。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已经陈旧过时。首先,传统会计系统中的唯一设计是设置账户表,它是会计循环的第一步,最终旨在生成统一财务报表,因此仅关注经济业务的财务方面,而将更广泛的信息如生产率等排除在外。其次,传统会计系统的构建基础是具有700年历史,可以追溯到卢卡.帕乔利时代的借贷模型。虽然借贷模型在手工记账系统中十分有效,实现了会计业务活动的具体化,但随着公司性质和规模的变化以及数据库和联机处理的出现,以其为基础的传统会计系统已经难以满足管理层的决策需要。

在这种情形下,公司的信息系统开发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归属到管理信息系统(miS)部门。miS已经确立了“系统开发生命周期”(SDLC),包括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执行。使用michaelporter的价值链概念对其加以描述,有助于我们获得对影响公司信息系统开发问题的深入理解,如图1所示。SDLC的设计阶段增加了该信息系统的价值,因为它有助于确定决策所用信息的充分性和相关性。如前所述,信息系统面临的未来挑战将不在于技术方面,而在于把数据转换为对决策有用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价值链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收集和提供相关信息,带来控制和决策流程的增值。miS开发人员因接受过技术培训而在当前的系统设计和执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最了解信息价值链和价值增值手段的是管理会计人员。正如michaelporter所指出的,“任何其他信息系统都不具备将公司所有职能部门的业绩整合为一套指标体系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会计被称作‘商业语言’”。但是,传统会计系统仅反映公司流程的有限方面,不利于管理会计人员在整个公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全面采纳Rea模型和平衡记分卡重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管理会计与公司数据库设计的融合,有助于管理会计人员成功完成职责转变。

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的基础:平衡记分卡和Rea模型

Rea模型(资源-事件-参与者模型)是一种数据库设计概念模型,可以为管理会计人员提供数据库系统设计工具。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作为信息价值链中的下游作业,可以提供业绩评价框架,用于传递和计量战略,并为系统设计提供依据。这两种工具在信息系统开发设计阶段的结合使用,可以促使管理会计人员在信息系统领域发挥新作用。

(一)平衡记分卡

平衡记分卡被称作“战略计量系统”和“全面业绩评价系统”,由卡普兰和诺顿在1992年提出,其后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从概念设计的角度看,平衡记分卡作为业绩评价框架可以发挥最大效用。andyneelY等指出,“毫无疑问,平衡记分卡是目前得到最广泛认可的业绩评价框架之一。”

从本质上看,平衡记分卡是旨在反映公司战略的一系列领先型和落后型业绩评价指标的结合。其基本原理在于,一个“平衡”的业绩评价系统不仅应该包括传递有关公司过去业务活动信息的落后型指标(财务指标),还应该包括反映财务业绩动因的领先型指标(非财务指标)。因此,平衡记分卡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非财务指标表明公司战略的执行过程,财务指标反映公司战略的执行结果。

平衡记分卡的业绩评价系统包括四个方面:财务业绩、客户关系、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客户关系视角侧重于战略对客户满意度的影响,包括质量、时间、绩效、服务和成本等各个方面。客户满意度是公司内部业务流程运作的结果。内部业务流程视角反映公司核心竞争力和核心流程(诸如生产、设计和新产品开发等领域)的业绩,公司在这些领域必须非常出色,才能实现整体目标。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求公司持续对其产品和流程加以改善,并且具有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学习和成长视角考虑持续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侧重于衡量公司对流程和产品加以改良以实现其目标的能力。财务视角是表明公司战略恰当与否的最终指标,反映战略执行情况的改善是否已经转化为更高的盈利能力,通常使用现金流量、销售增长率和收益等传统指标计量公司财务业绩。

从总体上看,平衡记分卡相关研究主要从两个视

角展开。一个视角是考察基本理论的相关性,尤其是领先型指标对财务业绩的影响。Christopherittner等发现,客户满意度是财务业绩的领先型指标。RaJivBanker等也发现,反映客户满意度的非财务指标与未来财务业绩非常相关,而且包含财务指标所未能反映的额外信息。Venkynagar等则发现,与质量相关的非财务指标(例如缺陷率和及时运达率等)是未来销售收入的领先型指标。叫另一个视角是考察成功执行平衡记分卡的各个方面。marymalina等检验了卡普兰等在1996年提出的观点,即认为平衡记分卡主要不是一种评估方法,而是一种战略规划和传递工具。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良好设计并且具有良好信息传递功能的平衡记分卡,能够激发低层经理人员按照公司战略行事的积极性。Christopherittner等考察平衡记分卡在激励计划中的应用,发现非财务指标权重设计的主观性导致了激励计划的执行混乱。marlysLipe等对各业务部门的专用指标和共用指标进行研究,发现共用指标被应用于业务部门评价,而专用指标未能在这种评价中受到重视。

这些研究表明,平衡记分卡赋予了参与财务会计报告过程的管理会计人员一个新角色,即在信息价值链中发挥作用。平衡记分卡所提供的平衡指标系统意味着,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需要彼此结合。卡普兰等把“功能鸿沟”(“functionalsilos)视作战略开发和执行过程中的障碍。他们指出,“按照传统,公司总是围绕财务、生产、销售、工程和采购等功能设计,各种功能具有自身的知识、语言和文化,从而导致功能鸿沟产生并成为战略执行的主要障碍,因为大多数公司很难进行跨功能战略传递和协调。”平衡记分卡是一个将各种功能结合起来的计量系统,管理会计人员可以在利用其潜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研究还指出,信息系统价值链的系统设计对计量指标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从而进一步证实管理会计人员应该更多参与系统设计和执行,因为各种计量指标正是在设计阶段被融入系统中。在各个功能领域,各种指标被赋予的含义与所收集数据之间的关系必须保持一致,而且必须反映公司的经营活动。有研究证实,各业务部门的共用指标更有助于决策,从而表明指标应该更具一致性和可比性。此外,为实现一战略在整个公司内部的传递和协调,还需要将各种计量指标无偏地应用于公司内部各个不同层次。卡普兰等指出了平衡记分卡实施流程与信息系统之间的联系,“一个新组建的团队提出了一个记分卡执行计划,包括把数据库计量指标与信息系统联系起来,在公司内部传递平衡记分卡理念,以及鼓励和促进分权经营公司次级指标的开发。作为这一流程的结果,一个全新的管理信息系统将被建立起来,从而把高层业务部门的计量指标与最低层车间班组的特定运营指标联系起来”。因此,信息系统设计是执行与公司战略相符的平衡记分卡的重要环节。

(二)Kea模型

Rea模型是一种支持信息系统设计的概念建模工具。所谓概念模型,是指用高度抽象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状况的数据模型。这种模型独立于机器,对现实状况的描述易于理解和解释。Rea模型具有很多有助于其成为有效管理会计工具的特征。首先,它能够反映经济业务的两重性,即资源的流人和流出,与传统会计中的“借项和贷项”一样有效。此外,它还可以为管理会计人员提供一个概念框架,帮助其概括公司特征、详述业务活动和站在公司全面视角设计数据库,从而满足内外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Rea模型的基本构架由三种实体组成,分别称为资源、经营事件和参与者。经营事件是公司流程的一部分。例如,收现是一个经营事件,它是销售流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该经营事件相关的资源是现金,相关参与者则为内部参与者(出纳人员)和外部参与者(客户)。实体的最基本性质称为属性,即为实体的具体化。例如,对于客户实体而言,属性可以包括客户状况、客户数量、客户满意度反馈等项目。资源、经营事件和参与者作为Rea模型的基本构架,有助于把公司战略指标系统与信息系统数据库联系起来。

Rea模型通过提供两种组织观――局部观和全局观,支持公司的计划、控制和决策流程。局部观又称为外部纲要,是指对公司不同业务流程的经营事件以及与这些经营事件相关的资源和参与者加以具体描述,如图2所示。全局观又称为概念纲要,是局部观、业务活动和流程在公司范围内的整合,如图3所示。

三、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的方法:开发全面概念数据库设计框架

Rea模型和平衡记分卡作为会计领域的创新工具,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奠定了基础。我们试图在两者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通过开发全面概念数据库设计框架,重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以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公司战略规划开发和评估中的作用。

(一)开发概念设计框架的依托:概念模型和设计战略

开发概念设计框架,首先需要依托概念模型。Rea作为一种概念模型设计工具,能够满足开发数据库系统支持战略决策的需要。概念设计旨在描述数据库的信息内容,通常从需求说明开始,结束于数据库全局观的形成。概念设计模型在SDLC的各个流程与信息价值链的价值创造之间建立起重要联系。.用户输入对确定数据库的内容至关重要,尤其便于计量指标和其他信息的含义与数据相符。CarloBatini等指出,“最终用户影响设计决策能够带来很多积极后果:概念纲要的质量会提高,项目更有可能趋向预期结果,开发成本也会下降。更重要的是,如果用户拥有更多机会参与决策流程,将促使其更愿意接受和使用该信息系统。Rea概念模型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属性”,可以将其与平衡记分卡的业绩评价指标联系起来,从而促使用户直接参与支持决策的信息系统设计过程。

开发概念设计框架,还需要依托战略,以便确定数据来源以及将数据在概念模型内部加以整合的方式。Batini等描述了三种概念设计开发战略:自上而下型战略、自下而上型战略和混合战略。自上而下型战略重视概念设计各个阶段的改进,以最宽泛和抽象的理想系统纲要作为起点,引入与模型相关的具体信息,诸如各个层次不同功能领域之间的关系等。自下而上型战略则以各功能领域的需求等基本概念作为起点,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复杂的概念,最终融合为一个全局纲要。混合战略使用前两种战略的要素,是前两种战略的综合。混合战略的重要特征是:系统设计师使用应用域的细分子集引导全面系统,子集使用自下而上型战略开发,包括应用域的详细信息;与此同时,设计师使用骨架纲要整合设计的各个方面,骨架纲要发挥框架作用,包括应用域的最重要概念,更便于子集所产生的不同纲要进行自下而上的整合。

(二)全面概念数据库设计框架的构建:平衡记分卡战略模型与Kea模型的结合

本文使用混合战略开发概念数据库设计框架,同

时应用Rea模型和平衡记分卡实现概念设计,称为全面概念数据库设计框架,如图4所示。图4表明,全面概念数据库设计框架的执行,涉及到两个重要阶段:首先需要把公司战略转化为平衡记分卡模型,即阐明公司战略并将其与平衡记分卡相结合;其次需要把平衡记分卡模型转化为Rea概念模型。

全面概念数据库设计框架以平衡记分卡战略模型的开发作为起点,使公司战略与信息系统相联系。在这一阶段,公司首先确定战略目标,随后将战略目标映射到平衡记分卡中,转换为四个视角的目标以及各个目标的相应计量指标。例如,如果一家公司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它可能将开发研究技能作为学习和成长视角的目标,而相应的计量指标可能是所雇用研究科学家的数量。与此相联系,内部业务流程视角的目标可能是提高公司内部的创新能力,而相应的计量指标可能是所开发专利的数量;客户关系视角的目标可能是提高市场份额,而相应的计量指标可能是新客户的数量。通过这一阶段,平衡记分卡可以提供基于公司战略的一个全面计量系统。

在第二个阶段,公司需要把平衡记分卡模型转化为Rea概念模型。为实现这一目的,公司首先需要使用平衡记分卡,建立作为混合战略概念设计基础的骨架纲要。骨架纲要能够为理想的信息系统模型提供框架,平衡记分卡在这方面尤其有用,因为它能够确定与战略相关的主要目标,对这些目标加以计量,并且提供有关计量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计量系统。这种基于平衡记分卡的骨架纲要是自上而下型战略的基础,可以用于确定与战略相关的业务流程,受到影响的实体,以及与实体相关的特定属性,确保最终模型与平衡记分卡战略模型相呼应。公司也可以采纳自下而上型战略实现概念没计,首先将平衡记分卡的计量指标分解为Rea模型的基本计量单位“属性”,然后确定与属性相关的实体,最后确定流程。有些计量指标不需要进一步分解,可以直接成为与实体相联系的恰当属性,例如产品创新带来的新客户等;有些指标则需要进一步分解为不同要素,以便形成与Rea相对应的属性,例如投资回报率等。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战略。既可以确保最初战略中确定的所有计量指标都通过自下而上型战略包括在内,也可以确保可能与战略相关的其他指标都通过自上而下型战略找到。最后,使用骨架纲要对根据两种战略形成的概念设计加以比较,可以形成公司的全局纲要,从而确保公司战略总目标得到保持。

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的意义:实现管理会计与公司数据库设计的融合

开发全面概念数据库设计框架重构管理会计系统,有助于实现公司内部的会计与信息系统集成,完成会计与信息系统数据的语义统一。在全面概念数据库设计框架下,系统所有数据按照“资源”、“经营事件”和“参与者”集成在一个逻辑数据库中,消除了数据分散重复存储在多个系统中所造成的数据不完整、冗余和不一致问题,有助于支持跨部门信息传递。由于系统记录所有经营事件的细节数据,任何信息使用者都可以通过查询功能从信息系统中直接获得自身所需信息,并且相应生成各类报告,突破了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以单一会计信息使用者为用户的局限性,有助于满足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开发全面概念数据库设计框架重构管理会计系统,有助于管理会计人员对平衡记分卡在公司内部的执行。有研究表明,平衡记分卡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执行问题。卡普兰等指出,平衡记分卡的成功执行者是有能力将战略转化为行动的“战略型公司”。公司战略的成功转化涉及到通过平衡记分卡与信息系统的有效结合,把平衡记分卡理念在公司内部传播。全面概念设计框架能够为管理会计人员提供将战略映射到概念设计中的工具――平衡记分卡的计量指标,并最终将其与信息系统数据库相结合。正如卡普兰等所指出的,平衡记分卡的执行涉及到创造“一个全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把从高层业务部门直至车间班组的计量指标联系起来。”它作为一个持续的过程,支持公司内部各个层次的战略传递和整合。因此,管理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参与设计阶段,在平衡记分卡执行问题上对公司形成支持,例如在公司内部传递平衡记分卡理念、将薪酬计划与平衡记分卡联系起来等。

开发全面概念数据库设计框架重构管理会计系统,有助于促使管理会计人员深入参与公司战略和信息价值链设计,并在执行战略过程中获得更多与行政管理人员合作的机会。随着管理会计人员对全面概念数据库设计框架功能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其在为公司实现价值增值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新型工业化的概念篇8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微电子、信息、新材料及集成技术的进展,使产品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机电一体化、模块化已成为工程产品的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设计开发过程、制造过程、营销和售后服务过程,并改变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先进工艺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现代工程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艺技术手段和社会化制造体系。这些变化都深刻地影响着工程设计的发展。

工程设计是人们运用科技知识和方法,有目标地创造工程产品构思和计划的过程,几乎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全部领域。工程设计的费用往往只占最终产品成本的一小部分(8~15%),然而它对产品的先进性和竞争能力却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并往往决定70~80%的制造成本和营销服务成本。所以说工程设计是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最重要的支柱,是工业创新的核心环节,也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龙头。工程设计的水平和能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建立各种模型,并不断进行综合和分析的过程,即反复地创造模型和评价模型的过程。工程设计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值计算型的工作,包括大量的计算、分析、绘图、编写说明书和填写各种表格;另一类是符号推理性的工作,主要是方案设计工作。在设计方法学中,前者称之为细节设计,后者称之为概念设计。概念设计主要包括功能设计和结构设计两大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的早期阶段,把主设计师根据产品功能的需求而萌发出来的原始构思和冲动形成产品的主体框架,及它应包括的各主要模块和组件,以完成整体布局和外型初步设计。然后进行评估和优化,确定整体设计方案。再由各责任设计师把总设计师的设计思想落实到具体设计中去,实现细节设计。可见概念设计是个创造性过程,它要求设计者能综合运用许多学科的专门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而占有大量的信息资料,再经过反复思考、推理和决策,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满足用户要求的设计方案来。

在工程设计领域中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设计、构思的原始冲动是三维概念,最终设计实施之结果即产品也是三维形体。可是多年来以二维绘图为基础的产品设计、制造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成为创新的桎枯。

三维建模技术的崛起以及虚拟制造技术的出现为概念设计和创新提供了一种极好的工作平台,设计师们可以直接从三维概念和构思入手,进行概念设计,形成产品的初步框架,然后进一步通过工程分析、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手段来分析和评价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未来产品的质量、可靠性。这种设计方法尤其能充分发挥自顶向下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不必拘泥于平面图纸的限制和束缚,而把主要精力聚焦于创造性的劳动——创新。

2概念设计与创造性思维和技术创新

2.1创造性思维及其特点

要设计就要有创新,而创新正是设计人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设计人员要打破习惯性思维,变换角度,开阔视野,才能使自己的创造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建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能在此基础上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创造性思维有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多种形式。在工程设计的概念设计中,要努力发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注意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辨证统一,准确把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巧妙结合,善于捕捉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的“闪光和亮点”,这样才有可能设计出新颖、独特、有创意的产品。

创造性思维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能用常规、传统的方式解决的问题。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至少以前在思维者头脑中不存在的、新颖的、独特的思维。这就是它的独创性。独创性要求人们敢于对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敢于向传统的陈规旧习挑战,敢于否定自己思想上的“框框”,从新的角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

(2)连动性:创造性思维又是一种连动思维,它引导人们由已知探索未知,开拓思路。连动思维表现为纵向、横向和逆向连动。纵向连动针对某现象或问题进行纵深思考,探询其本质而得到新的启发。横向连动则通过某一现象联想到特点与它相似或相关的事物,从而得到该现象的新应用。逆向连动则是针对现象、问题或解法,分析其相反的方面,从顺推到逆推,从另一角度探索新的途径。

(3)多向性:创造性思维要求向多个方向发展,寻求新的思路。可以从一点向多个方向扩散;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思考、解决。

(4)善于想象:创造性思维要求思维者善于想象,善于结合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里形成新的形象,善于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只有善于想象,才有可能跳出现有事实的圈子,才有可能创新。

(5)突变性: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是在创造性思维中出现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它往往表现为思维逻辑的中断,出现思想的飞跃,突然闪现出一种新设想、新观念,使对问题的思考突破原有的框架,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2.2概念设计呼唤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在概念设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概念设计中技术创新的本质就是要在工程设计领域中发现某种新事物、提出某种新思想,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现有的产品不能满足社会(用户)的需求而激发出的新颖构思和创见。技术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积累和灵感的迸发,是设计人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创新本身就意味着不拘一格,不局限也不依赖于某种特定的模式,以下诸多方面都是孕育技术创新的土壤:

(1)多项现有技术的有机结合或综合运用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对已有知识的创造性总结和应用常常带来重大的科技突破;

(3)突发奇想但经过科学论证或实验证明所产生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

(4)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的合理嫁接;

(5)产品功能上的兼收并蓄和去粗取精;

(6)学科间的交叉、交融和借鉴;

(7)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有机结合及应用;

(8)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

由此可以进一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技法:

l智力激励法:又称集智法、智暴法。即通过集会让设计人员用口头或书面交流的方法畅所欲言、互相启发进行集智或激智,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

l提问追溯法:根据研究对象系统地列出有关问题,逐个核对讨论,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创造性发明的设想,或是针对新开发产品的希望点(或缺点),逐点深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l联想类推法:通过相似、相近、对比几种联想的交叉使用以及在比较之中找出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方案;

l反向探求法:采用背离惯常的思考方法,通过逆向思维、转换构思,从功能反转、结构反转、因果反转等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l系统搜索法:从一个初始状态开始,分析影响系统的各个参量,逐步向前搜索,或采用孤立因素、更换参数等方法获取系统的多种解法并求得最优解;

l组(综)合创新法:将现有的技术或产品通过功能原理、构造方法的组合变化,或者通过已知的东西作媒介,将毫无关联的不同知识要素结合起来,摄取各种产品的长处使之综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技术思想或新产品;

l知识链接法: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和复杂的作用过程和知识流,它包括知识的产生、开发、转移和应用,这四个阶段构成一条“知识供应链”并按照下述原则进行管理:把技术创新过程作为一个集成化的系统,只有将所有涉及该过程的伙伴捆绑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这些伙伴都应明确什么知识内容才能满足用户最大需求,知识转移的特征和形式是什么,最终用户是谁,他们何时需要使用这些知识?涉及创新的所有信息流和通信流对全体伙伴都是开放的,在每个知识供应者和知识使用者之间建立信息反馈,使信息交换更为有效,知识供应链中每一个伙伴能够感受到整个系统和他们自己都从中获得巨大利益,认识到自己是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该方法适于更大范围内、更高层面上的技术创新。

3工程设计领域中的概念设计技术创新实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了若干种含有技术创新的产品概念设计范例:

(1)采用先进的控制、驱动和定位系统,由局部小画面组成整体大画面的可变画面巨型灯箱广告机的设计;

(2)时速超过运七飞机的高速铁路机车车身外型设计,既要满足空气动力学性能,又要有美观的外型,三维CaD建模技术和nURBS曲线面理论的应用;

(3)适应于多弯道和小半径城市轨道交通环境下的摆式列车车身及减振转向架的设计;

(4)反求工程已广泛应用于一些具有复杂曲面的实物模型(如模具)的三维数据重构,不妨借鉴用来对生物医学图象进行数字图象处理,为医务人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逼真的三维模型和实体模型;

(5)基于电动机——发电机可逆原理的新型电动自行车的设计,把(下坡时)车轮转动的动能所转化成的电能再回充给蓄电池,从而增加电动自行车蓄电池一次充电使用的续行距离;

(6)加工中心自动换刀功能的扩展,用于东风4(11)型内燃机车发动机端面多轴孔加工的自动换箱多轴箱设计;

(7)把列车检修工人的丰富经验升华为专家系统——基于加速度传感器和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式检振锤的设计;

(8)虚拟轴机床(并联机床)的概念设计。

这里以铁路机车车身设计为例,对概念设计及创新的过程加以说明。

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速列车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已通过论证并计划在下世纪初建设第一条(京沪)高速铁路。

当我们看到法国tGV(traindelaGrandeVitesse)实验车速达到515.25公里/小时时,我们知道这已经超过了我国“运八”飞机的时速,设计师的头脑中自然应该产生这样的概念:时速300公里的铁路机车车头的外型也应该像飞机那样具有流线型和光顺性,才会有较好的动力学特性。“光顺”一词的几何意义是所构造的曲线、曲面应具有C2连续,且无奇点。从通俗的概念来理解,即为“光滑顺眼”之意。

由这些概念和构思出发,我们可以由整体构思和概念设计逐步进入流线型机车车身的细节设计环节。

铁路工业和汽车工业对车身外型设计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的都有着一致和迫切的要求。归纳起来应是以下几个方面:

l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以减少在高速运行时的摩擦阻力。

l具有良好的结构布局及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l具有美学曲面的质感和动感,以美化生活和环境。

l尽可能短的设计和制造周期,以尽快地占领市场。

显然满足上述诸要求的车身外型曲面是相当复杂的,非一般常规曲面(如柱面、球面、锥面、环面等)所能表达。再者,若按常规设计、制造方法和过程来完成如此高要求的设计外型,则上述第四项要求更是高不可攀。只有积极谋求技术进步,大力推广应用CaD/Cam技术才是解决车身外型改型频繁、不断创新且满足上述各种要求的关键所在。

近十年来,CaD业界涌现出一批象eDS的UG、ptC的pro-engineer、matRa的eUCLiD、iBm的Catia等等一系列优秀的CaD/Cam软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开发工具和环境。它们的三维实体建模、参数建模及复合(Hybrid)建模技术,实体与曲面相结合的造型方法,以及自由形式特征建模(FreeFormFeaturemodeling)技术为我们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这里具体地介绍如何使用UG的FreeFormFeature等功能,来实现车身外型的概念设计到细节设计。

UG的FreeFormFeaturemodeling模块把实体建模和表面建模技术集成为一个功能十分强大的建模工具组,它支持复杂自由曲面的造型设计。它的复合建模技术,自由型面特征建模,可视化编辑,多组件装配,二维视图自动生成,尤其是伴随最新UGV14.0版本推出的全新概念设计waVe(what-ifalternativeValueengineering)可使不同部门的工程师在设计的早期阶段,站在系统工程的角度,同时针对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评估,通过将设计意图组织到一个“控件结构”中去,使工程师十分有效地控制设计变更,而且所发生的变更会自动地传递到上级设计中去。

这里以创建流线型机车车身外型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1)根据前节所述模线的来源,本例参考法国tGV和德国aCe机车外型模板,并加以个性化修改。所选定的23条模型基线见于图1。

外形模型基线向等值半径线云图

以这一组模线为基础,采用UG的FreeFormFeature/throughCurve来创建曲面;采用info/analysis/FaceCurvature功能来观察和分析该曲面的光顺性,图2即为车身外型曲面及顶面法向半径等值线云图。

在构造模线的原始数据中可能有“瑕点”,或者仅凭“感觉”进行判断,创建的曲面不一定能完全满足C2连续的条件和光顺性的要求,可以通过光顺处理予以满足。图3是对其中一条模线进行光顺处理的过程。值得重视的是:获得一组光顺的模线是生成光顺曲面的必要条件。

采用光顺后的模线重新构造车身外型曲面。采用UG/photo功能并指定材质,可进行着色、光照、渲染,以得到更为逼真的三维造型图。见图4。

图4机车车身三维造型图5机车车身二维投影图

(5)对机车车身裙部和头部下端,可采用Feature/Curve/mesh功能分片进行创建。这里充分体现出UG软件对角域曲面的三维造型能力。

(6)机车车身三维造型基本实现之后,还可进一步作局部修改,由于UG软件的“相关”(associative)能力,这里进行的修改将影响到它所关联的所有设计过程。

(7)三维造型细节设计完成之后,其各方向二维视图可由应用软件自动生成,设计人员不必再做重复工作。图5即为该机车车身外型的二维侧视图。

摘要:本文论述了工程领域中的概念设计的主要原理和功能;阐述了概念设计与创造性思维和技术创新的内在联系;举出了各种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并分析了其特点;强调技术创新在概念设计中的重要的作用;根据作者本人所在的设计群体多年来的设计经验和体会总结出一系列的创新技法,并结合工程设计领域中的概念设计创新实践,列举了若干种含有技术创新的产品概念设计范例。

关键词:工程设计,概念设计,创造性思维,创新

参考文献

[1]齐从谦.汽车覆盖件具CaD/Cam中的曲面特征造型及特征识别.中国机械工程:15~18

[2]熊鸣镝.三维设计将CaD应用引向深入.机电一体化.1997.(5):5~7

新型工业化的概念篇9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形象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模型演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114-02

一、“可见、可触摸式”教学法介绍

“可见、可触摸式”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形象化教学为出发点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季天建博士提出。其特点是,在传统的课堂讲授和ppt图片基础上,结合大量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发现结构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可见可触摸式”教学的具体途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在传统教学中,提供一系列简单的演示模型来说明结构概念和原理,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首先找出那些可以用实物说明的结构概念,然后设计、制作出简单的、适合于课堂使用的演示模型来解释这些概念。在可能的情况下,还鼓励学生来帮助设计和制造这些模型。

2.通过相关的工程实例来说明结构概念和原理的应用,从而为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观察结构概念如何被应用到实际结构设计中,可以使学生真正产生兴趣并更好地理解概念。此外,还研究了那些因倒塌而被证明为失败的设计,这些例子恰好反映了对结构概念的错误理解。

3.将科研成果,特别是那些包含结构概念的科研成果适当引入到教材中,以加强现有的教学内容。科研和教学在高校中往往是并重的,但是科研成果和本科教学之间的联系却一直得不到发展。在本课程中,那些与结构概念有关或说明结构概念的研究成果,已经通过与演示模型和工程实例相联系的方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4.通过适当的活动和激励措施来鼓励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并可促使他们互相学习而不是仅仅向老师和课本学习。

201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课程”项目,成功将季天健博士的“可见、可触摸式”教学方法引入到研究生课程《结构概念与体系》中,该课程由季天健博士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武岳教授联合开设。

二、国内高校形象化教学方法调研

结合《结构概念与体系》课程建设,我们在2010年对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等五所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所采用的形象化教学方法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集中听课、倾听学生评价、与教师座谈等方式,共累计听课10节次,与教师和学生交流32人次。调研情况如下:

1.模型演示与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采用课堂模型演示及师生互动的方法。课堂教学中,通过模型演示将力学原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原本枯燥的力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也使学生意识到力学原理是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之中的。

课堂互动环节中,老师通过提问、启发、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工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针对各种方案进行讨论,使复杂的工程问题在讨论中得出最佳方案。互动教学还鼓励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力学现象勤思考,多发现。课堂上很多学生讲解了自己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的力学现象。模型演示教学能将复杂而枯燥的力学原理形象地展示到学生面前;师生互动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讨论还能使学生靠自己的判断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避免了填塞式教育的枯燥无味。

2.动画演示教学方法。同济大学在“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教学中采用新型动画技术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该课程采用大量动画来讲解计算机系统结构。在讲解计算机组成的时候,计算机的各个硬件分布在机箱周围,按照讲解顺序,做出动画将各硬件逐步安装到机箱相应位置,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各硬件在主机中的安装方式。在讲解计算机指令执行过程的时候,利用移动的线来演示指令的传达过程,使指令的运行路径和运行方式一目了然。

通过动画演示,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可视的图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学生反映:“在本课程中,用动画进行讲解,老师只要3~4分钟就够了,且学生理解的效果更好。”

3.课堂讲解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西南交通大学在“土木工程概论”一门课程中,采用课堂讲解和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课堂讲解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对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信息进行处理,组成图文声像并茂的演播系统,结合工程实例、工程录像系统地讲解理论。同时配合课堂讲解,还利用学校自有的铁路路线和桥梁、房屋建筑、道路、路基支挡结构等工程结构物,通过工程观摩使大一新生对土木工程有了明确感性的认识;对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高年级学生,通过测量实习、地质实习、认识实习等实践活动,使其逐步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天津大学在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多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为完善教学,天津大学还斥资千万元购买了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一架mD82型商业飞行适航客机进行教学科研。将现役飞机用于科研和教学将更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飞机相关知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迅速转化为工作技能;同时实践单位的锻炼也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或者适合某一项具体工作,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职业人生进行及早规划;同时还使学生了解到工作岗位中具体需要哪些知识,从而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5.课堂教学与扩展试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北方交通大学在“桥梁工程”教学中,采取课堂教学与扩展试验相结合的手段。在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开设实验拓展课程。课程内容主要为桥梁结构模型的设计制作及实验,课程专门针对桥梁模型加载试验开发了一套试验加载综合系统。扩展试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研和创新的潜质,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关于形象化教学方法的探讨。形象化教学方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型演示、师生互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使原本复杂、枯燥的知识,生动直观地表现在学生面前,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的目的。

有关学者就形象化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84份,其中有效问卷284份。统计接受各种教学方法的学生人数比例,可以看出,接受过模型演示方法的人数最少,为42人;而接受过现场观摩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的人数则比较多,分别达到150人和140人;接受过动画演示和扩展试验的人数分别为72人和56人。统计中还发现,所有教学手段都接受过的学生人数为31人,仅占总人数的10.9%。

三、《结构概念与体系》课程教学成果介绍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结合《结构概念与体系》课程进行了如下几方面探索:

1.课程内容整合,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实用化。与季天健博士专著相近的是美国林同炎教授的著作(1981年第一版,1988年第二版),其目的是为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正确进行方案设计提供必要的基本概念和简明的解析方法,内容丰富且有独特见解,出版之后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受到热烈欢迎;其中译本《结构概念和体系》(第二版),1999年出版,在中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学校还开设了结构概念选修课。如果说,林同炎先生的著作主要是针对做好方案设计(或概念设计)这一目标来编写的,季天健博士的新著则更多地反映结构的基本力学概念。我们对两部专著结合使用,从而形成一门既有理论基础又密切结合工程实际的结构概念课程,这在国内高校尚属首创。

2.翻译出版了季天健博士的专著《SeeingandtouchingStructureConcepts》,作为课程教材。2009,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译著《感知结构概念》。

3.结合课程教学制作了大量的演示模型,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

4.汇编了2010、2011和2012连续三年的学生作业,积累了宝贵的教学资料。

四、结论

结合我们所进行的调研工作可以看出,形象化教学已在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具体衍生出模型演示与师生互动、动画演示、课堂讲解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扩展试验相结合等方法。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采用多种形象化教学方法的高校还比较少,有必要加强各高校间的交流合作,以推动这些方法在高等教育中的普及。

参考文献:

[1]t.Y.Lin,S.D.Stotesbury.StructuralConceptsandSystemsforarchitectsandengineers[m].Johnwiley&Sonsinc,1981.

新型工业化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全球化工业设计设计文化

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工程突飞猛进地发展,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球村”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居民消弭了彼此的差异与界限,将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的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相互碰撞和杂糅在一起。地球村还把不同历史时空的文化资源统一到一个全球语境之中。它的出现,改变的不仅仅是各国的政治、经济,对各种文化现象也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其中对于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工业设计艺术更是影响至深。

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工业设计概念内涵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渐行渐远。因此,从人文和历史文化积淀的角度来重新界定工业设计的概念势在必行。工业设计在技术的指引下,最终回到了为人服务这一本源,设计理念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对此,德国埃森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资深高级顾问彼得・扎克教授这样总结:“在经济全球化滚滚袭来之时,重新定位设计宣传就显得极为重要。决定性的因素是回顾以往设计宣传的功能和目标,并重组设计以适应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境下,可用的工具、方法、思路的有效性问题也被提出来了。设计宣传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和结构才能更有效?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即如果世界范围内设计的发展为全球化的不同道路所影响和指导,那么只设计出一种宣传战略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另外,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在全球情境里构造与实践设计宣传。环境运动的箴言‘思考时,胸怀全球:行动时,着眼地方’同样可以被当成是有效的设计宣传的行动纲领。”

一、工业设计在现代社会的突破

传统工业设计是为了实现人类实践活动中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极富创造性的设计行为,涵盖在所有人类物质产品的形成过程之中。然而,工业设计的这一概念界定已经不能迎合现代社会的变迁。概念的界定是学科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尽管国内各种综合大学和专业院校培养的不同层面的工业设计专业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已经在各个设计研究所、企事业单位和公司担任中流砥柱的职务,但是工业设计的学科建设在国内还是处于尚未成熟的发展阶段,一些拥有设计教育专业的高等学府并没有属于自身的明确定位,还是沿袭西方的设计观念和实践,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模式和实践经验。这种教育产生最大的盲点就是用人单位与高校输送的专业设计人员之间的需求误差。在国内设计专业的教育系统中,工业设计的概念等同于造型的观念,这点已经根深蒂固,究其原因是我们对于工业设计概念的认知程度仍处于封闭的、与时代脱节的理解阶段。在设计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对于造型设计的技能要求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而设计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构成是创造思维的养成和研发新成品的能力。要改变设计院校的这种瓶颈,首先要对工业设计概念进行重新理解和定位,摒弃对其机械、简单的认知,认识到它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开放与更新的概念。

(一)《2001汉城工业设计家宣言》对工业设计的重新界定

国际上较早对工业设计概念的权威界定发轫于1964年。那一年,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在比利时举行了一个旨在研究工业设计领域相关问题的讲习班。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授意,研讨会对工业设计的概念做出了以下表述:“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的目的是决定工业产品的造型质量,这些质量不但是外部特征,而且主要是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它从生成者和使用者的观点把一个系统转变为连贯的统一。工业扩大到包括人类环境的一切方面,仅受工业生产可能性的限制。”①在这之后,对工业设计概念的阐述又注入了新的内容。1980年,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根据时展的新情势对工业设计的概念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就批量生成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侧面进行工作,而且当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这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②

国内设计领域一直采用的工业设计的概念,是1979年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的概念阐述。此概念的沿用对于刚刚起步时期的国内设计界来说,并无不妥和消极影响。中国自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政治和经济体制正经历着从未有过的巨大转变,国内经济体制制度已经从计划经济成功过渡到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但是,在工业产品方面却未摆脱以技术设计为理念的束缚。以系统设计为核心思维的工业产品只是散见于沿海发达经济城市的制造领域中。因此,对于中国大多数设计企业而言,对以系统设计为主导的工业产品仍是陌生与新奇的。国内设计领域对这一现象的长期失语与缄默,表明工业设计领域对这种状态的默认与接受。

现代社会服务和体验经济的迅速崛起和数字化生活的全面普及,使服务产品、体验产品和数字产品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起来。由此,工业设计的产品脱离传统工业传品设计模式的影响,工业设计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都随之发生根本的改观,工业设计产品已经逐渐摆脱上述概念的局限,而国内的设计界已明显感觉到,传统设计存在的缺陷和滞后以及设计的表面化问题。

《2001汉城工业设计家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于2001在韩国汉城由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第22届大会。《宣言》的撰写是对于来自53个不同国家的专业人士的实践总结和智慧的提炼,并经过近1年的时间完成。其中对于现代工业设计中的研发对象、价值体现和意义指向等多维度的内容做了详实、系统、全面、精确且严谨的阐述,较为科学和细致地答复世界工业设计所触及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对中国工业设计领域展示和提供了一份极具研究价值和实践借鉴的文本。

《宣言》的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挑战”“使命”和“重申使命”。挑战寓意着现代社会工业设计观念和思维方式向传统设计思维定势的大胆革新与突破。“使命”是工业社会担负着现代社会新的责任和任务,直指工业设计的新观念。这种新观念与工业设计的哲学反思息息相关。“重申使命”是从与工业设计存在显在关系的方面,来阐明现代工业设计师应当为之竭尽全力而达到的目标。《宣言》对中国设计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在于使设计关注的重心由造型转向观念、由技术转向哲学的终极追问,即“工业设计是什么”“为什么工业设计是……”和“工业设计是非优劣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虽然中国工业设计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吸纳了许多西方的理论和学术流派,并在工业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大范围应用,但是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也确实苍白无力。工业设计不仅仅是停留造型的技术层面和对物质的简单追求上,对设计的把握应该也是一个宏观的理解和认知,应当包括对人的关怀和设计作品本身的双重反思。对人与其生存的环境如何求得和谐与和解,以及人与人之间、人的身体和心灵何以心安理得的统一,鼓励人们去追求和体验生活中更为广阔的深度空间。现代工业设计对于设计师提出的问题是,培养人们创造地使用工业产品,不能为物所役,应该在对物的支配中实现人的尊严和自信,同时尊重各个国度的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通过平等的文化交流使多种文化得以共同存在。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社会工业设计观念既是对设计何以存在的诘问,又是对设计意义价值的探索和追问,而不是蛊惑人们沉溺于对物质享受的无节制的欲望之中。

(二)重新厘清工业设计概念

人们之所以对工业设计囿于表面和固步自封,有着复杂的成因。“工业设计”自从在国内设计界开始引用以来,人们大多习惯于从字面来理解其意义,即在工业范围内对设计产品的界定,诸如“工业的设计”“为工业的设计”和“工业领域的设计”。其实,在国内对工业设计研究方兴未艾的时候,这样解释工业产品是不可避免的,即便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将“工业设计”理解为针对工业产业的设计也情有可原,因为工业设计面对的是工业,排除了手工业产品,是指向工业范围内的设计,并不是指向农业社会,是为工业设计的产品,而不是其他商品或艺术品。至关重要的是,工业设计概念的萌发恰逢工业社会机器大生产的开端,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对于设计产品以工业加以限制是比较贴切和妥当的。

国内设计界由于历史的渊薮,对工业设计的认知一直没有脱离造型的局限。其一是因为中国手工业对于传统技艺的积淀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对于形式美的追求一直是中国艺术的优良传统;其二是在国际上,工业设计在一段漫长的时间内都是以造型艺术为主要形式。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打破了这一历史承袭的传统,设计日益显露出人与物之间的亲密关系,由此推衍出设计的核心终究是围绕人的生存而存在的。

在对设计史进行了解和爬梳之后,可以知道工业设计概念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而不断演进的动态和开放的文化系统。在工业设计最初出现的大工业时代,人们重视产品装饰的效果,随后是人机工程学对工业设计的介入和影响,以及之后工业设计在产品功能和产品外观之间的取舍等。时至今日,工业社会已经发展到蕴含文化观念和方式设计的阶段。对工业设计的这一发展过程可以描述为:设计的核心环节已经从对产品外观的关注提升到对人生活状态的关注。这一转变的后果,使我们从对产品外观形式的研发,转变到对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人的行为模式及物质精神需求的研究。在这一转变中,工业设计完成了“人――物――人”三个层面的蜕变。从最初的人与物之间审美关系的表达,到对人的价值、人的存在、人的信仰、人的理想以及生存的意义,再到对产品投射的设计理念,最后从对产品的重视转移到人本身重视的过程。置言之,在工业社会已经高速发达的今日,工业设计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到设计的观念意识、人文思想和价值情感维度的深度剖析上。由此,对工业设计概念阐释上就不能简单集中在对设计产品特征的表现上,而是更多围绕设计的理念和价值意义来阐发和概述。这也表明,设计关注的重心从设计对象到非设计对象的转移,意味着设计不仅仅是“为工业的设计”。

工业设计是开放的,是随时展而不断推陈出新的,其演变是从传统对设计对象外观的重视到对人的生命状态、人的存在价值意义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不能因工业设计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人文关怀而忽视最初其所标榜的对产品形式的审美追求,从而否定“工业设计”的概念,也不应该因为现代的工业设计包含了更多哲学上的反思和非产品设计的因素,而与传统的工业设计划清界限。工业设计的发展也如其他的事物形态演进一样,同样要经过由表象到内涵、由技术到观念、由感性到理智的发展脉络。

工业设计概念演变的过程,即从早期对设计对象的特征和功能的概念解释,到汉城《宣言》中对工业设计以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为主旨的概念内涵阐发。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际社会对工业设计这一人类艺术文化实践行为的认识,呈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趋势。可以确定的预测,工业设计概念的演变还将继续呈现新的面貌,并且概念的界定寻求“设计对象――环境――人”这一宏观层面上的统一与和谐。同时,也可以大胆推测,工业设计的终极发展将代表人类生命的澄明之境,即“诗意地栖居”。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业设计的内涵和外延都已得到极大的拓展,确实不能反映时代的文化变迁和物质高速发展的节奏。

工业设计最终指向与人相关的理念、精神和理想的实现;但是同时又是以设计的过程和产品的完成为支撑。《宣言》将设计的疆域从可见的物质到不可见的精神,将人从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直指身心的充分自由,其概念诠释性、动态性和丰富性显而易见。

二、全球文化语境的形成

荷兰哲学家C・a・冯・皮尔森对“文化”有过精彩的阐述,他认为:“所有文化,即使是最原始民族的文化也不例外,都可以看作是人对其周围力量施加影响的方式。”③被誉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的艾略特则认为,文化不仅仅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活动的生活方式,还应该表征着一个民族全部的生活方式。④不同民族的文化走向全球化是一个非常艰巨复杂的过程,但是可以相信的是,在今后一段漫长的时间内,多元文化的相融共生是一种世界趋势。

英国知名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特瑞・伊格尔顿在他的著作《文化的观念》中这样表述文化的相关概念:“我们可以把文化看作由外层、中层与深层三个层次构成的立体。文化的外层是物质层,由通过劳动创造出的物质产品组成。这里包含了人类的一切物化形态。文化的中间层介于外层与深层之间,是文化的物心结合层,也是制度层,它主要包含隐藏在物质层中人的各种思想、感情与意志。这一层面,联系着文化的深层与外层,使深层的作用在外层上得到体现,因而称作物心结合层。文化的深层也可称核心层,是心理层,是指人作为某种文化类型的整体时的心理状态。它存在于人的内心,主要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民族性格、宗教情绪等。”通过这段话,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民族的文化物质层面的创造因为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今世界中与其他民族存在着共同的特征。但是,作为一个民族核心层面的文化传统则是相对稳固和难以撼动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积淀的精神产物以及传统习俗世代沿袭的结晶,因此,其在全球化的情境中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

我们不能回避因为人类生活的生理需求而导致的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共同性。但是,由于文化呈现出的多样性和民族个性,使得这一需求的表现形式出现多元化趋势。例如,对于食品的需求是人类共同的需要,但是由于烹饪习惯的不同而使饭桌上的餐具出现了千差万别的变化。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中国人习惯用筷子来就餐,而西方人常见的用餐工具则是刀叉。出现这一现象最简单的原因就是人的自然需要与产品的功能不能简单地对等,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路径则是置于人类需要与产品使用功能之间的人的存在方式,也称为文化。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使得人们对基于生活需要的某种产品功能实现的途径出现差异性,因而产品的外观形式也会是千姿百态。简单来说,一种稳定的文化与其对应的产品功能是一对一的存在方式,而不是一对多的存在。

三、全球化文化视域下的工业设计

现代信息科技的迅速蔓延,使原本居住各个地球角落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不同类型的文化观念和经济体制在相对缩小的时空场景中碰撞,“地球村”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中得以形成和膨胀。这种出现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现象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从属文化大系统中的设计观念的演变。

(一)全球语境下的工业设计

早期,现代设计大师们曾经孤心造诣地突破本土的桎梏,力图构建国际化的设计语言和风格。他们别具匠心地采用新材质和新工艺,用科学缜密的技术方法,以产品的功能为突破方向来应对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对设计的挑战和冲击。当代社会的工业设计则更为需要国际间的对话和合作,由于产品产销置于国际化的巨大体制之中,产品之间的相互竞争就在所难免。可以发现,工业设计的全球化趋势使得产品体现的美学特征也越来越相近和雷同,即便是有独树一帜的设计产品问世,也是在整个国际化背景中的局部变化。因此,要想使设计的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体现出别具一格的创新设计和设计师深厚的人文情怀,以至于在全球范围内获得竞争的优势和资本。

20世纪现代主义设计的内涵和文化价值,在于它勾勒和构建出的世界社会情境,当之无愧成为上世纪设计活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而成为20世纪设计历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设计运动。更为重要的是,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彰显了一种世界性和全球性的话语方式和审美风格。风靡世界的国际化设计趋势的蔓延,正是它在全世界拥有广泛影响的有力说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使各个国家间的设计文化和设计产品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设计师的足迹和作品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已经冲破本土的限制,取得了国际的声誉和影响。他们国际身份的取得、设计作品的形态趋于国际化标准、设计思维方式和美学理念国际化的体现,以及设计理念的广泛传播和产品的展示,这些都足以说明设计活动不断向国际推进和全球性进军的事实。这一国家化进程,奠定了现代设计运动在全球语境中的合法地位,也是设计在国际化境遇中的重要特征和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置身于全球化语境中的设计活动创造的产品,也毫无争议地带有国际化的标签,且在世界范围内的营销赢得了全球瞩目的效果。产品在向世界推广的同时,也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设计理念和美学原则进行了推广。

(二)世界格局中的中国工业设计

科技在现代社会的异军突起,冲破了国家之间的藩篱。世界在相互交融的发展中消除了差异。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整个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信息和文化交往也越来越畅通无阻。因此,有必要从世界的眼光来审视当今的中国工业设计。

在以文化为主流和主宰的社会中,产品的使用途径就不能成为设计的唯一宗旨,更不能把设计的视界局限在本民族的狭隘空间内。此时的设计应该具备全球的视野和更高的指向,应该以人的生命意义为方向,以全世界的标准为衡量准则,以产品为中介,打造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