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消防的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9:23

智慧消防的缺点篇1

《指南》指出,到2020年,形成基础标准较为完善、主要产品和服务标准基本覆盖、标准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标准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与国际先进标准水平保持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智慧家庭综合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将发挥标准在推动智慧家庭产业发展和服务模式应用方面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标准体系涵盖八种应用

《指南》指出,智慧家庭产业标准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基础类标准、终端类标准、安全类标准和服务类标准,涵盖健康管理、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互动教育、智能家居、能源管理、社区服务和家庭安防等八个方面的典型应用。这八个方面解释为:

第一,健康管理,是指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为依托,在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将健康管理类可穿戴式设备等多层次感知智能终端作为数据采集来源,将智能显示终端作为个人健康信息等内容的汇集终端,通过整合健康服务机构来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管理信息服务。

第二,居家养老,是指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新型养老模式,从而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和健康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第三,信息服务,是智慧家庭最广泛的应用之一,主要是指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智能电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利用网络资源观看各种音视频影音节目、获取最新信息资讯,进行在线游戏、社交、网上购物和室内定位等活动。

第四,互动教育,是以云资源为基础,以网络为支撑,构建一个智能教育管理平台。通过网络和智能电子设备进行教学、学习及管理。

第五,智能家居,是利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自动控制等技术,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将多元信息服务与管理、住宅智能化系统集成在一起,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常事务的管理系统,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

第六,能源管理,是指对水、电、气和新能源消费过程中的计划、控制和监测。通过家庭能源监控、能源统计、能源消费分析、重点能耗设备和能源计量设备管理等手段,使消费者掌握能源消耗比重和发展趋势,并对相关设备进行智能化能源管理,达到家庭节能的目的,促进社会整体能耗的降低。

第七,社区服务,主要是为社区成员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生活等便民服务,帮助家庭与外部保持信息交流畅通,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智慧家庭物业基础设施、提供的相关服务要求、业务流程和方案能力,以及相关系统运营维护、服务信息接口和可靠性等要求。

第八,家庭安防,是指利用新型网络及传感技术,通过各种传感器、摄像机、门窗磁、读卡器、门禁控制器和其他安防监测设备为住宅提供环境感知、入侵报警、紧急求助、防火和防意外等安防功能的综合系统,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

智慧家庭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我国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智能终端不断创新涌现,应用服务加快推广普及,智慧家庭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智慧家庭全产业链体系基本形成。目前,我国已创建广东基地、浙江基地、湖北基地、四川基地、福州基地、厦门基地、济南基地、青岛基地、大连基地等9个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

相关行业加速布局,行业与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智慧家庭已经成为国内相关行业巨头加速抢夺的战略高地。这些行业涵盖了电信、it、家电、电商、互联网等许多领域。

智慧家庭产业形成了“群雄并起”的产业局面。国际上,谷歌、苹果、三星等国际巨头通过构建开放智慧家庭平台抢先布局;国内的海尔、长虹、美的等家电企业依托稻葑试春椭圃炷芰Υ尤碛布入手,当仁不让;京东、阿里等电商也希望把客户端优势延伸到家庭;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则试图通过抢占家庭智能系统来植入商业。

此外,中国电信推出了智慧家庭概念下的多款产品,其中家庭高清可视通话服务和多款易信青果智能摄像机已经广为关注。海尔公司也为智慧家庭专门定制了一个生态操作系统――UHomeoS智慧家庭系统。

智能家庭产业的加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不断催促着智能家庭产业的规范、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符合我国智慧家庭产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标准问题成为产业发展瓶颈

由于缺乏成熟的标准体系,智慧家庭产业发展中产生许多问题。如,缺乏智慧家庭标准化顶层设计,相关产业和已有标准体系无法衔接,模式重复、功能单一、系统间难以互联互通等。尤其是智能家居、健康养老等领域,标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智能家居领域,各种家庭智能终端产品由于没有统一的家居信息交换标准,难以实现智能化整合。如智能灯泡、智能插头等,多以单个产品的形式出现,控制的复杂性令消费者望而却步。智能家电方面,许多企业如海尔、乐视等的标准自成体系,用户需要下载多个app操作不同的设备,限制了用户的品牌选择和使用体验。

在智慧健康、养老领域,不同智能设备在数据、格式、接口等许多方面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服务规范、信息安全方面也缺乏成熟的标准,限制了健康养老相关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有助产业智能化整合

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徐永健表示,当前,虽然许多企业都在推行各自的企业标准,这些标准自成体系,但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的标准是完善、成熟的标准。徐永健认为,《指南》的可以使更多企业参与到标准制定中来,能将优秀的标准整合、纳入到标准体系中来。

“例如,5G通信标准正是参考了华为、三大电信运营商、爱立信、高通等行业巨头的企业标准,最终出台了更加成熟、可行的标准。”徐永健说。

智慧家庭标准体系的建立是智慧家庭相关产业不断创新、优化服务的基石,能够为相关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提供参考,为智能终端的智能化整合、产品创新、迭代升级以及后续服务提供明确的目标和可行的依据。

智慧消防的缺点篇2

为了确保云计算应用的安全性,合肥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携手全球服务器安全、虚拟化及云计算安全领导厂商趋势科技,为虚拟化应用建立了安全可靠的威胁防御系统。平台采用趋势科技服务器深度安全防护系统DeepSecurity,消除了云数据计算中心的病毒风险隐患,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安全、绿色、健康的云计算应用环境。

合肥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指出,虚拟化安全是一个“路口”:“虚拟化技术要为云计算、智慧城市的核心系统提供保障,安全管理这个路口是绕不过去的,由于缺少针对虚拟化环境设计的防毒系统,我们必须先减速,再加速。”

针对虚拟化防毒系统的应用情况,合肥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重点关注了两点,包括“防毒风暴”和“监控盲点”:由于不能适用于虚拟化环境,在多台虚拟机的程序同时执行扫描后,便会产生“防毒风暴”,造成CpU、内存、存储i/o和网络拥堵,甚至是“假死”。

另外,当一个虚拟机受到恶意软件感染时,传统的防毒软件通常能将检测到,但虚拟交换机中的通信存在监控盲点,恶意程序在虚机之间流动的情况无法被察觉。

DeepSecurity完全抛弃了传统防毒的概念,从虚拟化底层的防护入手,采用无的工作方式,它在资源消耗方面的节省可以大幅提升虚拟机密度。之前需要对每个操作系统安装防毒软件,针对每台虚拟机配置防火墙和安全策略,但若部署这套系统,以后再给用户部署虚机时便能一步到位,效率极高。

由于能够和VmwarevSphere无缝集成,这让DeepSecurity的“无”特性完全发挥了出来,完全实现了合肥市虚拟资源应用中心规划时的虚拟机密度。

另外,通过日志报表分析,DeepSecurity侦察到虚拟机内部网络中的多个恶意攻击程序,在感染主机前就进行了主动拦截。

据了解,DeepSecurity的模块化设计包括防恶意软件、web信誉、防火墙、入侵阻止、完整性监控和日志检查等多项功能。在简化安全操作的同时,DeepSecurity还可以对虚拟主机中的关键位置(如注册表、文件夹、文件等)进行监控和审计,当这些关键位置被恶意篡改或感染病毒时,DeepSecurity可以为管理员提供告警和记录功能。而以上这些安全特性,都让用户可以放弃虚拟化尝试阶段的“畏首畏尾”,放心投入到云计算的怀抱之中。

智慧消防的缺点篇3

2011年是智慧城市快速发展并逐步进入实施阶段的一年,国内多个城市陆续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通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设备终端厂商和应用服务提供商积极投身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大潮中,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开发的网络平台、设备终端、业务产品和服务平台在种类丰富的同时功能也日趋完善。

然而,由于网络技术差异、标准规范缺失、体制机制限制、责权利不清,一系列衍生问题已开始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造成影响,使之逐渐背离智慧城市所倡导的“开放”、“融合”建设运营理念。当前,在智慧城市建设逐步深入的重要时期,如何找出并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瓶颈

“智慧城市”从概念的产生直至形成相对完整的功能架构,始终秉承融合和开放的理念,从技术、网络、终端及业务等方面对“数字城市”的成熟理论和优秀成果进行传承。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也体现着开放融合的理念,在网络承载方面以“无线城市”和“光网城市”的快速发展为基础,在应用方面通过吸收符合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优秀应用业务实现民生服务升级,在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方面融合了多种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间的成熟模式。

然而,在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实施及后续运营过程中,一些有违“开放、融合”理念的问题制约了“智慧城市”发展的持续深入,这些问题存在于网络结构、技术规范、评价标准和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

当然,此类问题不是伴随“智慧城市”而诞生的,其产生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和特点,简单而言,可以分为网络结构、技术规范、评价标准和体制机制四个方面。

纷繁芜杂、层级不一的网络融合问题。“智慧城市”最终实现的智慧应用需要以各类网络为承载基础,这其中既包括公用通信网络,又因城市管理需要融合各类专用通信网络;既包括传感网、wiFi、3G/4G和Fttx等多种接入网络,又包括分属不同类型运营企业的核心网络、业务网络和计费鉴权网络等。

出于实现“无所不在”应用诉求的“智慧城市”将这些网络组合在一起,但是这些网络的组网方案和建设标准、运营级别均不相同,这就造成了“智慧城市”系统中网络质量要求不一、业务质量评价指标差异、网络监控/管理工作难以针对全网展开以及网络运营维护“自扫门前雪”等问题。

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小众化需求激增、消费习惯更加成熟的趋势促使客户对于业务质量和服务感知要求更高,无论是通信运营商、业务提供商还是公共服务机构,都在加强对于客户端到端业务的监控能力和分析能力,运营级网络、专用网络、企业级网络和普通接入网络组合而成的“智慧城市”承载网络对这些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考验。

派系众多、亟待统一的技术规范问题。“智慧城市”系统中的技术规范问题主要体现在物联网、智能家电和智能家居这三个方面,而其恰好是整个系统发展蓝图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

在物联网技术规范方面,核心技术不成熟、标准派系众多,iSo/ieC在传感器网络、itU-t在泛在网络、etSi在物联网、ieee在近距离无线、ietF在ipv6的应用、3Gpp在m2m等方面均有自己的标准体系。单就我国看,物品编码标准体系尚未统一,加上每个应用领域争相制定各自领域的相关标准,进一步造成物联网标准体系的混乱。

物联网技术标准的混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智能家电技术规范方面的混乱,同时家电厂家的概念炒作和行业规范的缺失也是造成乱象的重要原因。目前家电行业尚缺乏针对智能家电的明确标准和统一共识,导致这种以智能家电为名头的新兴产品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智能电视、智能空调和智能冰箱等家电设备尚无统一、权威的界定。

技术标准与设备规范尚未统一背景下的智能家居,由于各类企业的介入更是派系众多,房产系、家电系、it系和安防系各自为政。

it企业力主将流行的技术元素引入智能家居行业中,打造“云社区”理念;安防企业将安防技术嫁接到智能家居中,形成以安全防范为主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还有些照明企业、窗帘企业介入其中,运用自动化技术对家电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

不同的企业将各自的智能家居理念与各自擅长的技术捆绑起来,形成技术风格迥异的智能家居系统。

学科复杂、数据缺失的评价标准问题。“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进阶理念,不应仅仅局限在网络和技术范畴内,更应作为一个城市、居民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均衡发展,这其中不仅包括信息技术学科,还包括了环境、能源、社会和人文等多个学科。

然而,目前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评判,无论是在基础的信息化方面,还是在综合的多学科协同领域,均未能建立公认的评价体系;同时,由于“智慧城市”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均为新建,且各个城市的建设基础不一、诉求存在差异,各种指标的原始数据和标准数据也就无从谈起。这令众多“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和行动方案或沿用前期的发展指标,或用定性描述作为评价指标。

可喜的是,被上述问题困扰着的“智慧城市”建设者和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进行评价体系方面的探索,一方面积累原始数据,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内部关联的评价指标体系。

责权不明、利益失衡的体制机制问题。“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其战略导向作用已经为国内外城市管理者广泛认可,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责权利不明晰导致的体制机制问题也困扰着“智慧城市”的广大建设者。

数据格式、接口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客观壁垒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得到解决,但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统一协调管理部门、统一协调部门不掌控资源、建设单位不承担运营职责和运营单位经营入不敷出等问题已经凸显。

阶段性、项目制等运作方式只能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而“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解读核心建设方向与运营诉求

“智慧城市”是通过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让城市感知灵敏、反应快捷且运转高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城市生态系统。

根据iBm的相关理念,“智慧城市”强调“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这就要求秉承城市的“开放、融合”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因此,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和运营诉求将呈现出以下四方面趋势。

移动互联网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互促进。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对于随时随地接入需求的响应,也成为“智慧城市”融合开放的基础。据无线宽带联盟(wBa)预测,全球wiFi热点数量至2015年将增加350%、wiFi热点连接数将达1200亿次;而根据上海市政府的规划,三年后wiFi热点数量将增加至2.2万个、覆盖80%公共场所。结合传感网络、城市光网的统一建设和规划,移动互联网将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其带宽和速率的提升又推动“智慧城市”向进阶发展。

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于信息化和智能化需求的释放将有助于移动互联网以及传感网络、城市光网的飞速发展。对于各类网络的建设和运营者而言,网络建设投资和网络运维成本等资源投入均需要有业务收入的保证,“智慧城市”对于能源、交通、环境和安全等方面的业务功能实现,可以为他们带来稳定的收入和持续拓展的市场空间。

通信服务产品借助“智慧城市”谋求新的发展。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信息化需求成为拉动通信需求增长的主力,单一的通信产品需求越来越少。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ip技术的发展,企业对单产品通信服务的采购越来越少,企业从单独采购通信服务、硬件服务和软件服务向采购一体化解决方案转变;同时采购对象也从企业向运营商采购通信服务,转变为由系统集成商向运营商采购。政府迫切需要建设“智慧城市”,从而感知城市、管理城市,造福民生。政府这种新的市场需求导向成为强大的发展动力,为运营商开拓信息服务市场提供了新的蓝海机遇。

同时,“智慧城市”的概念为运营商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可以帮助运营商打通在行业市场的渠道。家电厂商、房地产商和it厂商搭建的智能家居平台,或是政府、企业推出的面向广大消费者的“智慧城市”应用服务,如果不能够从局域网、城域网或是专用网络连接到互联网上,那么其应用范围和对象将大大缩小,盈利模式和市场空间也将受到影响。

需求导向的“智慧城市”业务对等开放平台。网络层级差异、质量要求不一和技术规范壁垒等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以需求为导向的“智慧城市”业务对等开放平台的建立,这也符合从技术、产品引领向客户需求导向转变的信息服务业发展趋势。

对于“智慧城市”这一强调开放、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而言,技术和网络壁垒必将被打破,各方只有建立起合作共赢、统一管理的业务管控平台,形成广泛认可的技术规范标准,才能抓住“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机遇。

同时,对于网络运营级别、技术演进路线和规范派系之争,最好的解决方法也就是以最终客户的需求为导向,通过端到端业务的实现来构建“智慧城市”的建设流程和运维体系。

目前,通信运营商内部已经着手建立需求导向的业务开放平台和客户服务系统,资源配置和管理职责都向该方面倾斜,需求导向的事业部和项目团队逐步常态化。同时,以无锡“大人口”系统为代表的“智慧城市”新兴建设运营模式,也为需求导向的业务管控平台建设探索了积极的发展方向,原来分属于社保、人口、公安和民政系统的公共服务业务,以“提供市民化、亲情化服务”为导向进行整合和规范,促进了社会管理创新。

政府主导与扶持相结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上百个城市和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许多省市把它作为“十二五”经济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

对于目前评价标准体系尚未形成、相关技术规范没有统一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在评价体系和技术规范制定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问题,也应当以行政命令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样有利于从全局角度出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社会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产业合作是“智慧城市”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从政府来讲,要做好相关工作,例如对于行业信息源的开放程度,促进电信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打破行业壁垒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研究和协调力度。在中国国情和体制下,最重要的是建立产业、行业间合理的商业模式,实现多赢、共赢。因此,可以先选择好试点行业或产业,取得经验后再扩展。要避免“智慧城市”发展过热,政府需要管好政策导向,做好引导性资金投入;企业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尽量做好自身最关心的应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产业。

探索开放、融合的建设方向

根据Gartner的新技术发展曲线理论,“智慧城市”目前正出于炒作高峰期,未来将会迎来一个下降的低谷期,在这个阶段确定建设方向之后会随着市场需求酝酿开始攀升。

未来各地“智慧城市”建设都将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结合本地特色,实现应用与需求开发的本地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的指导政策,也需要“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参与者理性对待,认清自身的优劣势,以开放、融合的心态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规范体系。“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旨在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该体系应遵循开放、融合的理念,选取具有可采集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的指标,同时还需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根据目前国内城市信息化发展情况,大致可以从信息化基础设施能力、应用服务发展情况和信息产业环境水平三个维度进行指标选取;同时,针对全国主要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对于指标体系中指标组成和标准根据分类进行相应调整,并可将发达地区的现状数据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近期发展目标。

在具体指标设置方面,应当把握“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设置诸如传感网络覆盖程度和传感基础设施能力等指标;在信息产业环境指标方面,设置通信支出占收比、通信产品平均资费水平和居民信息化消费意愿等方面的指标。

对于技术规范体系的建设工作,需要抓住物联网、智能家电和智能家居等覆盖广、影响大的关键技术规范进行重点关注,建立由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厂家等多方组成的课题组,对于主流技术和产品进行融合,缩短技术规范制定工作周期。

政府主导和扶持结合的“智慧城市”推进。结合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情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推进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由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在“智慧城市”推进过程中,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引入目前较为成熟的业界企业合作(如运营商、系统集成商和设备厂商等),由企业进行应用系统的建设和运维,并对企业实施管控。

其优点主要体现在:整个智慧城市产业链上的企业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且已经有同类区域的可参考经验,成本风险相对可控。缺点主要是:由于目前智慧城市类的项目国内还未有成熟的案例,国外相关资料也较少,使政府在招标时存在一定的不可预知风险,同时由于政府将项目的落地交给相关实施企业和单位,使实际的管控力度降低。

二是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相关委办局配合,建立领导小组。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购买“智慧城市”相关服务。

其优点主要体现在:政府出资建设一些公益性相对较强的项目,能够提升自身政府的公众形象,同时,由于政府一些职能部门参与整个项目的实施,不但增强了对项目本身的管控力度,同时也能够使政府积累一定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经验,为下一阶段的智慧城市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缺点则表现在:由于是直接购买相关服务,且绝大多数智慧城市项目都是以公益性为主,项目的收益性无法完全保证,因此将增加政府开支。另外政府各部门也需投入一定人员,增加了政府的人力资源成本。

智慧消防的缺点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新模式理性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243-01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关于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的工作部署,经国务院同意,《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于2014年8月正式,这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第一份系统性的文件。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智慧城市”首次写进国家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政策文件也层出不穷,总理在国内、国际的会议中多次提及智慧城市。

什么是“智慧城市”?所谓“智慧城市”,从理念的提出到如今的不断研究与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

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的运行。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从上面的三方面可知,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的必然阶段。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的建设热情高涨,但大多数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对如何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困惑,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措施,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重采集、轻分析,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人才,重新建、轻利旧,重建设、轻运营,重发展、轻安全”等现象,切实规避以上问题的风险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最大挑战。

二、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1.重概念口号,轻行动配套

有些城市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时,热情很高,决心很大,目标很宏伟,口号一大堆。但是,却明显缺乏可操作的总体规划,缺乏有效的方法措施,缺乏执行层面的组织保障,缺乏基本的要素资源和支撑能力,最终会成为政府首长或者主管部门追求时髦、盲目跟风这类政绩观的一个佐证。

2.重建设投入,轻绩效提升

有些地方非常重视上专网项目,建系统工程,特别是各主管部门在争取建设项目时往往都自成体系,独立运行。但是,缺乏对真实需求的判断,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最终的结果经常是:简单地将各部门自己拟建的信息化项目拼成一个大包,再贴上“智慧城市”的标签就算是智慧化了,投入产出率十分低下。

3.重设备技术,轻制度建设

有些地方或主管部门对于花大钱购置先进设备、系统软件具有过大的积极性,热衷于尽快将“行头”武装到“现代化”水平,甚至不惜借债来投入巨资。但是,缺乏统筹建设、运营和运维管理的长效机制,缺乏可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从而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也难以激发全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重工程建设,轻安全保障

有些城市重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但在工程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过度依赖国外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甚至打算直接依托国外厂商建设城市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可能会导致交通、能源、金融、社会管理等重要信息为外所控,造成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

三、智慧城市建设方向

建设智慧城市应以人为本、面向需求,充分整合城市各类资源,加快构建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深化重点领域的智慧化应用,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实现更为科学、智能的城市管理。

1.注重促进城市规划管理科学化。建立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和时空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国土利用、城市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和精准化,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化水平。

2.注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文化娱乐等领域,基本形成满足城乡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公共服务需求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大幅提高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3.注重提高城市社会管理精细化。不断提升能源、通信、交通、供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基本形成面向市政管理、人口服务管理、治安防控、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特种设备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社会诚信等社会管理领域的智慧应用。

4.注重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发展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推进供气、供暖、防灾、桥梁、道路、建筑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公平普惠的基础网络环境,继续推进城乡宽带普及和提速,大力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应用,推动tD-Lte规模商用,实施“三网融合”。

5.注重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高技术服务业,形成以信息知识加工和创新为主的新业态。充分发挥城市聚集优势,着力提升产业集群的生产效率、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集群竞争能力,构建城市智慧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和特色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郑龙,郑敏,喻晓峰,等.虚拟城市可视化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仿真,2006,23(10):185-188.

[2]KaSHiwaGiH.the‘informationcity’asmanagementapparatus[J].JapanForum,2011,23(2):263-271.

[3]DeaKinm,HUSamaw.Fromintelligenttosmartcities[J].intelligentBuildingsinternational,2011,3(3):140-152.

智慧消防的缺点篇5

这是时隔37年,我国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根据会议精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在“建设”与“管理”两端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会议指出,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分割,促进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的融合,打造维系城市运行的“超级大脑”。

智慧城市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建设智慧城市既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提升城市承载能力的现实需要,也是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战略抉择。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再次召开让智慧城市发展从此步入“国家战略清晰化,部际推进协调化”的新阶段。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近600个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试点,总共计划规模超过万亿元。而住建部正在制定中的“十三五”规划对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逾5000亿元。从实际效果看,智慧城市在城市交通、医疗、政务管理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也应该认识到,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也面临许多问题,比如顶层设计不合理,特别是缺少市民的互动与参与;建设模式过于粗放,对经济成本和后期商业模式思考探索不足;智慧城市建设与生态城市、人文城市等以人为本的历史传承和生态文明衔接互动不足甚至脱离;与之配套的体制和机制缺失,数据信息共享成为难题;重建设不重运营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今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智慧城市该如何建设、推进与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看看我国“十三五”面临的基本形势。

从全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以及社会信息化在不断深入发展,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具体到国内,社会经济进入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细化、结构更优化的阶段演进的趋势更加明显,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正在形成。

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档、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着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所承担的功能更多,管理的边界更大,遇到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因此智慧城市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重点自然与国外不同;更何况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生产水平、治理水平和需求,而且差异很大。

在规划和建设上,智慧城市必须结合以上实际和各地的具体需求,应本着“一城一策”的原则切实解决内涵、使命、重点、路径和模式问题,打造中国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切忌简单复制,照搬照抄,也不要贪全求大。

而且应该认识到,我国当前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综合条件,只能是现行在基本具备相关条件的城市进行试点。在具体措施上,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专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振强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智慧城市是一个“巨系统”工程,只有科学的顶层设计才能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这一点应该得到足够重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应包括两个层面: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解决体制的不协调)和技术层面的顶层设计(打通技术壁垒);以此解决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建设主体、数据资源共享以及投融资畅销机制等问题。

从城市发展战略出发,智慧城市的构建,应定位为智慧型战略新型产业的培育和有机生长绿色低碳城市形态的合体。并将智慧城市作为经济引擎来打造,才可能避免智慧城市创建流于表面、成效不足和缺乏市场活力。城市可以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经开区、软件园、服务外包园、职教城、新城(区)和内城重点商圈等,按照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充分汲取市场创新的鲜活实践,设计与智慧城市需求相适应的产业定位,编制有效的智慧城市产业专项规划和招商导则。

智慧城市面向的主体主要是城市政府、城市居民和城市消费,因此,合理、有条件开放与公众消费相关的领域(如民用建筑、交通、旅游、医疗和教育等),让市场主体有效参与,能够促进智慧城市应用型消费服务的成型。与市民紧密相关领域的有效适度开放,有助于市场主体将应用理念和技术路径得到充分的实践,有利于催生新型消费方式,同时对政府简政放权和国企改革提供启示。

智慧消防的缺点篇6

从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的被动信息化阶段,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发展的主动信息化阶段,历史性跨越只用了短短的一年时间。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逐层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进入深水区。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光纤普及用户数达到9400万,几乎是2012年年初计划量的3倍。

与此同时,地方宽带普及率也有很大提高,尤其是农村宽带工程发展很快。去年新通了宽带的行政村新增1.9万个,普及率已接近80%。此外,提速工程促使基础设施方面改进明显。

智慧城市是当下城市建设的首选方向,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去年年底启动了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过去看卫星图都是固定的2D图像,未来将从各个角度、三维地展示每个楼房情况。按照规划,每年将推十个类似上述的试点,每个试点要求投资3600万元以上。

电子政务显示出了向云计算、云平台集中化演进的趋势。2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其中谈到,经过一年多的讨论修订,及总结各省经验后,将改以往每个部门单独做自己云平台的情况。今后都是各省统一使用云计算平台,甚至对地市县也提供平台服务。

另一个好消息是,第一季度移动互联网普及率提高,总用户达到8亿,其中手机用户7.7亿,流量增长迅速,手机上网利用流量同比增长70%;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应用也相应增加,比如打车、找酒店、租房等。

此外,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发展也日益显现,应用创新在工业领域发展迅速,北斗系统的民用化进展在年初有了实质进展,去年12月北斗导航系统正式为亚太提供导航服务,交通部启动了一批试点,合肥、南京、上海等市都建立了相应北斗产业园。

在智能化推动下,智能工业也有了初步发展。

2012年12月谷歌在美国申请无人驾驶汽车实验牌照,而我们军事交通科学院在今年1月进行了完全无人驾驶试验,试验车由电脑控制,自行判断是否超车,实验过程中超车共计33次,预计年内会有更高水平的实验。

此外,第一季度信息消费增长很快,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有所体现。

第一季度末,计算机、彩电、移动通信终端等电子产品销售速度增长较快。信息服务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电信增值服务和软件技术服务,其增速都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信息消费,不仅是信息产品、信息终端和信息服务本身的消费,还带动了其他行业消费。

警惕花架子工程

尽管我国互联网速度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应用发展的快速度,网民数量不断扩大对应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部分地区的确暴露出一些花架子信息化工程。

山西1月份发生了苯胺泄露,8.5亿元打造的号称全国领先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未能起到防范并及时发现事故的作用。还有多重户口事件,正常来说,户籍公安是联网的,银行也是联网的,应该能够很快发现类似问题,但依旧存在多重身份。

信息系统的隐患也是信息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近年网络安全漏洞频发,网络安全中心数据显示,每个月查出来的系统安全漏洞以数百个计。今年2月份,国内政府和事业单位网站被攻击8000多次,国家电网受到攻击1万多次,被篡改的网站有8000多个。

此外,Java7也于今年第一季度被爆出重大漏洞,据报道Java7已被注入了顽固性木马,无法彻底清除。目前苹果产品全部停用Java7,美国国土安全部也要求不再使用Java7。

就目前发展形势而言,第二季度市场需求会驱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产业应用发展。

去年和前年,我国针对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和应用,都出台了相关政策,这些政策经过两年运作,已经可以转化为市场需求。

电子政务对云计算的应用,不再是一个政策驱动,已经转化成市场需求,从二季度开始,这种需求会驱动新的产业有较快增长。而目前的移动电子商务,通过手机能够很容易实现支付,于是吸引力更多的用户,新应用的大量开发,也对用户有相当大的诱惑。

移动电子商务查阅商品非常方便,一些新的应用,比如“摇一摇”打车,平常找车都很难,现在有了创新的应用,用手机可以找到附近的司机。市场反应良好的新应用会促进应用市场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重视国家信息安全

第二季度国际间的网络冲突可能会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将来有组织的黑客攻击有可能演变大规模的冲突,所以我们必须要时刻警惕。

为了更好地规范行业发展,首先必须加强对运营商的服务监督。

现在对运营商服务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管。另一方面支持力度也相应不足,比如基站扩展方面。运营商有实际困难,流量费、上网费、包年费等相对偏低,使得运营商盈利变得较难。对于运营商,一方面要加强监管、提出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帮其解决实质性的困难。

互联网业务创新也需要加强保护和政策支持。

以往国家对软件、大规模产业有一些政策,但对互联网服务几乎没有支持。这部分都是一些民营小企业在做,既难以保证利润,偶尔还会受到各种指责。

创新行为本身就需要加强保护,比如春节前出现的抢票软件,有些部门指责其是恶意行为、非法行为,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正常的应市场需求而产生商品的行为,应该多加鼓励,而不是一味地横加指责。

其次是国家应该对信息系统工程进行系统的审计和评价监管。

国家在信息化建设领域投资规模很大,尤其是智慧城市建设、电子政务建设。但现在只有财政支出,缺乏有效的审计,达成效果则难以保障,至于实际应用效果,更缺乏相应管理。以至于最终结果是投资却无法达到效果。

对于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当前最大任务是做好完善和更新。2012年的两化融合指标体系都是20年前的指数,已经严重过时,急需对其进行相应的修订,建立起全面评价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目前对于智慧城市,各方理解不一,部分试点省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沦落为用来向银行筹款的空壳,拿到钱后,无论这些资金被用来修路还是盖楼,都不是真正的智慧城市建设。所谓智慧城市最起码要互联互通。

有脑子、神经中枢才叫智慧,只有手脚不能互联互通,没有集成,就达不到智慧城市的效果,一定要把顶层设计,比如统一数据、统一运营中心、跨部门互联互通都要设计好。

最后,针对目前的安全状况,我们需要制定安全防御措施,不仅是国家安全措施,个人安全也应当予以保护。今年第一季度发生多起出售个人信息事件,还有很多手机软件搜集用户信息时间,这些都属于信息安全问题。

智慧消防的缺点篇7

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建筑,必须要借助物联网及云计算这两项关键技术,特别是物联网。由于智能照明、安防、楼控都离不开传感器的支持,所以相对于其它的行业,智能建筑与物联网联系更加密切。且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智能建筑系统未来需要对所有数据进行管理,并且要足够智能。

物联网不仅可以带给智能建筑更大的发展空间,还可以通过数据互联来提升生活效率。所以从本质上说,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的结合,将促使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之中,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结合的必然性

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是指运用自动化、通信、信息技术等智能化手段提供安全、高效、便捷和节能等功能的建筑。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借助计算机、通讯及控制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们的系统集成让智能建筑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我国则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上海、北京、武汉、西安等大城市建设智能建筑。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早期的智能建筑物均以办公楼(包括自用的办公楼及出租的办公楼)和旅馆、酒店等为主;之后,一些机场航站楼、大型火车站、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以及专业性很强的如邮电枢纽,电力调度中心、天然气调配中心、银行,等等。在功能上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也纷纷打上了“智能”的标签。不过,彼时的智能建筑行业所暴露的“非智能”缺点也非常多。比如行业缺乏整体规划、盲目追求大而全、炒作概念、达不到预期效果等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相关配套服务的缺失问题以及多个系统之间的整合问题一直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每一种新生事物从诞生到成熟,几乎都要经历一些复杂的波折,智能建筑也不例外。

对于相关配套服务的缺失问题,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产品制作、工程运用、运行维护三个环节衔接不畅,其中“建管脱节”是造成智能建筑相关配套服务缺失的重要原因。由于智能建筑长期以来相关法律不健全,没有一个清晰的法律法规体系,所以很多智能建筑从开始规划到建设到验收一直到最后运维都无法可依。而传统的物业管理方式根本无法适应智能建筑所要求的“现代化管理和信息管理”模式,所以其配套服务缺失问题就成为行业发展的系统性问题。

那么,对于系统之间的整合问题,则更为棘手。

一座智能建筑需要多少行业来进行协调呢?答案是超过十个。比如电力、给排水、煤气、消防、安保、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自动控制、公共卫生、邮电、公共照明等。正因为智能建筑横跨这么多行业,所以多个系统之间的整合和设备之间“对话”通畅极为重要,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运行失败。不过,在物联网没有出现之前,各个设备之间的“握手”还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有时候,各个部门之间会进行协调,但在若干跨行业的管理问题上却缺少一种必备的技术能力和系统思维,导致很多智能建筑如同大多数时间是在“偏执”地工作。

物联网的应用,则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展现了某种“前世的必然姻缘”。这种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的结合的必然性,也因新时期“智慧城市”作为物联网应用的最热点获得了持续的认可。

比如,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相结合,不仅顺应了智能建筑的智能物件和子系统的大集成和管、控、营一体化的需求,让智能建筑朝着实现网络化互联迈进;还扩展了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促进物联网的横向拓展。面对“智慧城市”三大内涵,即有效的感知、便利协同和智能处理,物联网为智能建筑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其中在智能运算方面,物联网透过webaccess等软件加值平台,进行多样化i/o与it接口及桥接集成服务;在可靠传递方面,物联网透过通讯门户提高效能,有效管理各种物件的开关装置,让资料无隙集成;在全面感知方面,则是透过精确可靠的感知网络,以开放的通讯协议为基础,将微芯化的传感器,嵌入到各样家居和电器设备。

这就是“物与联”的优势,不仅建筑物的使用质量获得提升,建筑物使用机能得到保证,而且建筑物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建筑物的维护管理费用也得到降低。更好的人性化生活空间与环境就因此建立起来了。

带给智能建筑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不少业内专家都提出,2014年将是物联网发展元年,无论在媒体关注度、资金投入、产品应用方面,物联网将在今年得以大展拳脚。在物联网的带动下,现代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系统已成为一个高度集成、和谐互动、具有统一操作接口和界面的“高智商”信息系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物联网带给智能建筑发展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除了在住宅建筑方面物联网可为用户提供舒适、方便和安全的建筑环境,公共建筑、商业建筑、交通建筑和工业建筑等均可以通过物联网获得更强大的“智慧生命力”。

其中在智能住宅层面,物联网带给建筑的是消防自动报警与控制、安防、电梯、供配电、供水、智能卡门禁、能耗监测等系统,这些系统实现了基于it的物业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与控制系统的融合,并可进一步形成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系统。目前,我国大部分新建小区均在小区内、电梯以及地下室或者楼道里安装了安防监控系统。

在智能公共建筑方面,我国有关部门已初步确定全国近40座城市作为“十二五”期间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要求每个城市未来两年内完成改造建筑面积不少于400万平方米。在政策的带动下,我国把物联网技术引入到建筑能效管理领域,对建筑能耗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以实现建筑的精细化管理与控制已成为一个大的趋势。特别是通过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和在新建建筑中新能源的应用,结合绿色建筑技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低温热水发电、微电网、能耗管理监测系统等的节能策略已经带给用户很多新的价值体验。

在智能商业建筑方面,运用现代的物联网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及软件开发技术,设计的为写字楼在内的现代商业建筑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及楼宇管理运营的基本平台,已经进入到商业建筑物的空调、供热、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消防、广播音响、闭路电视、通信、防盗、巡更等众多领域。

在智能交通建筑方面,我国正以高速公路光纤网为主体,以电信公网为补充,把各种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等各种交通建筑中。全面覆盖省、市、县三级交通管理部门,用于支撑行业各类语音、视频、图像、信息、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交换的智能交通建筑也正在快速推进中。比如北京已经开始实施的首批6项智能交通示范工程,包括长安街公交站台电子站牌系统、交通信息(公共交通、自驾车、慢行交通)服务系统、公共交通客流数据采集与服务系统、出租车调度服务系统、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营运性车辆物联检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等。

进入2014年,中国依然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城市化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物联网与智能建筑的结合,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人文、政府治理等发展提升意义重大,对拉动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作用亦极为重要。

市场培育期依然漫长

伴随着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中国建设一个智能化、信息化的智能建筑体系已经不再遥远。相关报告指出,全球智能建筑市场规模预计将由2014年的6545.7亿美元增至2019年的12665.8亿美元,2014年至2019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达14.1%。在中国,2012-2015年如果该新增建筑全部具有智能建筑需求,则市场需求将达到1.87万亿元。目前在新建建筑智能化占比中,美国为70%,日本为60%,假定中国未来25%的建筑具备智能化,则市场需求为4682.07亿元。

不难看出,未来五年,智能建筑建设将高速发展,然而,智能建筑建设路漫漫兮,智能建筑市场发展目前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在宏观层面,根据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调查比较,智能建筑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建设目的不明确。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很少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城市特点和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一些城市盲目模仿其他城市的建设模式;一些城市的建设方案偏信了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使相应工作具有了片面性。二是建设思路不清晰。很多城市都把建设智能建筑定位为建设项目,只简单地把政府部门准备建设的信息化项目打包,既没有明确的任务和实施路线图,又没有跨部门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信息机制、政策机制,只重投资,不求效果。第三个问题则是建设模式不可持续。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主要是政府推动型,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明显不足,很多城市的智能建筑建设缺乏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及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环境,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发挥。

而在微观层面,无论是开发商、运营商还是客户,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问题之一的资金链问题成为摆在开发商面前的第一道坎。不同于销售住宅可以帮助开发商快速回笼资金,智能建筑的“兑现”时间相对缓慢。二是运营经验问题,虽然智慧城市是城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智能建筑却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政策障碍。比如在真实的运营环境中,由于采用智能建筑通信协议(如BaCnet和Lontalk)的连接设备是公开的和透明的,因此增加了系统受到攻击的机会。一个系统中的安全漏洞可能产生多米诺效应,危及整个建筑网络。

智慧与绿色将相伴相生

据住建部测算,2020年后,我国建筑能耗将占社会总能耗的30%-40%,超过工业,成为全社会第一能耗大户。如果能实现建筑节能的一体化监测管理,就实现了一个城市30%-40%的社会总耗能的综合治理。中国绿色建筑协会给出的数据也表明,建筑能耗及其相应的碳足迹占全球总量令人吃惊地高达40%,大大超过运输业的总和。

正因为如此,通过物联网与智能建筑的结合以有效地管理、监测、衡量能源系统,同时增加可再生能源技术供应,如太阳能、风能和燃料电池以及能源自动化需求的响应项目,以减少建筑运营开支,正在成为智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持久路线。

这种效果的达成,物联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物联网通过各种温度、湿度等传感器,使智能建筑具有人员管理、能耗数据采集、室内环境舒适度自动控制、数据显示、统计、分析、安保预警及能耗设备控制等功能,进而使得建筑管理者能够了解大楼的实时能耗情况,及时作出处理,达到降低能耗的目标。

此外,物联网通过各种智能传感器、智能采集设备等技术手段形成的智能电网,不仅可以实现对电网属性、环境状态、行为态势等静态或动态的信息进行大规模、分布式的信息获取,进而应用在电网建设、电网安全生产管理、运行维护、信息采集、安全监控、计量及用户交互等各个方面,还可以促进智能电网与智能建筑的融合。这种系统之间的融合,将全面提升智能建筑的能源管理水平,比如停电现象将大幅度下降,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将更容易接入城市电网,电力公司还可以实时监测和预警诊断各种不利天气的影响,提前做好相应的故障预判、设备检修等工作,提高设备检修、自动诊断和安全运行水平。

目前,欧美各国正在逐步实现智能电网与智能建筑的融合。欧洲开始建设的智能电网,核心是可再生能源技术并实现并网,同时大力推广智能电表的使用。美国则是在开始将智能电网的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将旧有电力设备全部进行改造升级,并增加新的技术应用。

智慧消防的缺点篇8

基础设施不断优化,一流网络平台基本建成。近年来,金华市信息网络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以无线传感网、射频识别、信息技术应用等为基础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快速推进,建成了一批综合交通、安防监控等方面的智慧基础设施,共建率超70%,共享率超60%,信息基础设施指数达到0?郾744,信息基础设施已成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2014年,金华市列入国家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完成信息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21?郾1亿元,同比增长38?郾72%。目前拥有2条国家一级和10条国家二级光缆干线,建有浙中第一个双线接入的国家4a级iDC机房,是全省第二大信息传输枢纽。近期,启动建设电信的华东云计算中心、移动的金义信息中心,建设电信互联网骨干网络CHinanet的浙江省第二中心节点,担负浙江乃至华东地区到华南的主要互联网流量。截至2014年底,我市拥有网络室外基站2?郾4万个;建设室内基站4903个;移动电话信道187万个;无线接入点ap数4?郾4万个;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33万个;宽带用户达到178万个;iDC机房机柜数1286个,3G网络实现对城区、乡镇、工业园区、主要高速路、道路的网络覆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智慧应用成效显著,社会管理创新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在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政府门户网站成为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的重要窗口,金华政府门户网站进入全国地市级门户网站前40名。有序推进省网上政务大厅金华分厅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综合政务服务体系。“金”字工程等一批电子政务重要业务系统建设扎实推进,通过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城市管理、质量监管、人口和法人管理等方面电子政务的有效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

社会和公共事业信息化发展迅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民生重点领域信息化取得显著进展。到2014年底,公办学校教育计算机网千兆宽带学校接通率达90%以上,县级以上医院、市本级所有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劳动力市场等信息系统普及应用,全面发行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目前已发行380万张。同时国家与省智慧城市试点全面推进。列入国家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率先启动智慧车联网、智慧商城、智慧警务等项目。其中,智慧车联网项目获得省政府批准,列入省政府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并通过省级专家组评审。

“两化”融合有序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动力增强。在工业领域,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工艺、内部管理、产品研发、市场销售、能耗与排放监控等环节,特别在设计研发数字化、生产装备智能化、内部管理精准化和产业链协同化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全市重点骨干企业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达到60%以上,70%以上的企业开展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50%的企业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工程(eRp),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效显著。汽车、五金、纺织等产业集群被列为我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金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永康市,东阳市列为省两化融合综合性示范区,培育了今飞机械集团、康恩贝生物制药公司、横店东磁等一批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近两年,我市共组织实施市“两化”融合重点项目142个,项目总投资达5?郾49亿元,有效提升两化融合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农村信息化快速推进,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进一步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全面构建“富农、惠农、便农、乐农”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金华市100%行政村覆盖远程视频互动系统,90%以上乡(镇、街道)建立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www?郾9191?郾cn)。全面启动“光通村”、村级治安监控、村级电子围栏报警系统、乡村电子图书阅览室、农民视频互动教育培训系统、农家乐信息服务点和“村邮站”便民服务点等建设工作。一批信息化建设先进县、乡(镇)、村被列入省农村信息化示范创星"十百千"工程,其中示范县3个,示范乡镇13个,示范村60个。

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异军突起。2014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3?郾6亿元,同比增长6?郾5%,重点发展智能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磁性材料、太阳能光伏、新型光源等特色产业。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收入330亿元,同比增长36%。全市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356?郾3亿元;实现网络零售额942?郾6亿元,同比增长40?郾96%,占全省网络零售额的16?郾71%,总量列全省第二。涌现了一批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在全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100强中,我市占有8席,行业商务网站已成为列杭州之后的省内第二大集聚区。网上网下市场加快融合发展,义乌国际商贸城、永康五金城等传统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无形市场互动发展,义乌商城集团与淘宝实施战略合作,联合建设网上商城。金华市区创建部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成为省内继杭州之后的第二个城市。

在充分肯定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基础不断夯实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金华在智慧城市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认识水平亟待提高。无论是对智慧城市建设,还是对相关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方面,还较为欠缺,社会各界没有形成共识。二是体制机制有待创新。金华市信息化建设存在职能交叉的弊端。政务云项目未启动,还没有引入政务云建设创新模式,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三是信息孤岛问题较为突出。信息系统大多根据条条规划来建设,系统之间实现共享的信息较为有限,应用效率不高,特别是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与应用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四是智慧城市建设投入不足。五是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滞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执行力度有待提高,部分重要信息系统仍缺乏等级保护认定。应急预案不够完善,缺乏必要的应急演练。

二、今后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紧紧围绕“百姓富裕、浙中崛起”总目标,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政府主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突出以人为本、需求为先,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以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助推新型城市化建设,让市民共享智慧城市和新型城市化建设成果。力争到2020年,建成以高度发达的电子商务为特色的信息经济体系,以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为重点的智慧应用体系,以高速泛在的宽带城市、无线城市为支撑的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以自主可靠的防护机制为保障的网络安全体系,智慧城市建设成为金华提升城市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强大支撑和重要基础,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处于全省前列。具体目标包括:

――智慧应用效能逐步增强。智慧车联网、智慧商城等智慧城市试点项目成功实施,形成一批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运营模式;智慧生活初具雏形,信息化应用有效促进信息消费,基于网络的智能化医疗、教育、交通、养老等公共服务基本涵盖全体市民;信息经济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引领带动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达到85;智慧城管不断深化,基于网格化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覆盖率达到99%;智慧政务普及应用,政府电子政务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95%以上,县(市、区)级达到70%以上,信息化助力政府改革创新的效应不断凸显;智慧城市区域示范效应明显,形成一批示范性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园区、智慧商圈、智慧新城。

――信息基础设施能级跃升。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基本建成,城市基本实现无线宽带全覆盖和主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商务楼宇光缆通达率达100%,城市住宅光纤全覆盖,实现百兆接入能力,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20mbps,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无线宽带网络;行政村全部实现通光缆,自然村全部实现通宽带。基本建成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下一代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口、法人等基础数据库和经济社会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综合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海量数据共享。

――信息经济处于省内领先。信息产业集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从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扩大信息消费、推进信息化应用和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四个维度推进信息经济发展,重点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和全国智慧物流中心,培育浙江省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参与创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活力的企业,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百亿元的新型电子元器件、软件和通信运营服务、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三大产业集群。

――信息安全可信可控可靠。城市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基础网络和要害信息系统安全可控,重要信息资源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得到有效保护。安全防护、风险抵御、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灾难恢复、网络保密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网络信任、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普遍提高,数据容灾备份体系初步建立。

三、主要建设任务

着眼于信息惠民,构建普惠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进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建设,普及应用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实现卫生服务站全市联网,推动医疗物联网试点项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立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体系建设,推进医保费用跨市即时结算。以便民利民为基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容纳社会保障、公共交通、卫生医疗、金融支付、小额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市民卡综合服务平台。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服务。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等公益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服务系统和旅游管理信息平台。

着眼于透明高效,构建精细化社会管理体系。推进政府办事网上公开,深化政府信息公开,整合集聚网上公共服务,抓好“四张清单一张网”、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网上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化项目建设。建立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有效管控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整合各类视频图像信息资源,推进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应用。完善社会化、网络化、网格化的城乡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反应及时、恢复迅速、支援有力的应急保障体系。在食品药品、消费品安全、检验检疫等领域,建设完善具有溯源追查、社会监督等功能的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透明厨房、阳光食堂,推进药品阳光采购。整合信贷、纳税、履约、产品质量、参保缴费和违法违纪等信用信息记录,加快诚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群众诉求表达和受理的8890便民网络平台。

着眼于宜居城市,促进智慧化生活环境建设。建立环境信息智能分析系统、预警应急系统和环境质量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污染源实施智能化远程监测。依托城市统一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拓展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发展面向家政、养老、社区照料和病患陪护的信息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综合信息服务。推广智慧家庭,鼓励将医疗、教育、安防、政务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资源接入家庭,提升家庭信息化服务水平。

着眼于创新驱动,建立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立足当前基础,继续做大做强电子元器件与材料两大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及智能装备产业,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完善电子产品制造业产业链。利用好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的重大机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信息软件、通信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物联网、互联网金融、服务外包等网络服务业,构建完备的信息服务产业生态体系,提升网络经济的规模和质量,打造我市网络经济的升级版。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快建立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以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速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企业生产“智造”能力,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着眼于能级提升,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宽带网络,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建设,全面推广“三网融合”。推动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等智能化改造,完善建筑数据库、房屋管理等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健全防灾减灾预报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全过程智能水务管理系统,实现从水源地监测到水龙头水管理的全过程在线监控,保障饮水安全。建设交通诱导、出行信息服务、公共交通、综合客运枢纽、综合运行协调指挥等智能系统,与国内特别是省内智慧交通领域领先企业共同建设智慧交通,并部署面向终端用户的车联网应用。推进北斗导航卫星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发展差异化交通信息增值服务。建设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和仓储式物流平台枢纽,基本建成金华国际物流园物流公共服务平台。

着眼于集约利用,推进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统筹城市地理空间信息、法人信息、中小企业信用库及建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加快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以信息资源集约采集、充分共享为目标,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应用,不断完善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信息资源体系。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网络服务体系,充分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完善政府信息查询系统,依法公开政府信息,办理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提高行政效能。以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和人口、法人等信息资源为基础,叠加各部门、各行业相关业务信息,加快促进跨部门协同应用。整合已建政务信息系统,统筹新建系统,实现基础信息资源和业务信息资源的集约化采集、网络化汇聚和统一化管理。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将企业信用、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综合交通、公用设施、环境质量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将教育、医疗、就业、旅游、生活等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支持社会力量应用信息资源发展便民、惠民、实用的新型信息服务。鼓励发展以信息知识加工和创新为主的数据挖掘、商业分析等新型服务,加速信息知识向产品、资产及效益转化。

智慧消防的缺点篇9

全区化工及医药行业企业共22家,其中危险化学品储存经营单位4家(工业气体),加油站17家(中石化9家、中石油3家、民营5家,一家加油站因拆迁已停业),中药厂1家;使用危险化学品工贸企业5家,主要用途为机械加工制造业焊切割使用。辖区无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无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二、存在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安全管理水平较低。辖区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经营者素质偏低、用工方式多变、员工流动性大,普遍存在安全管理制度照抄照搬、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不符、劳动防护用品配备不到位不符合国家标准等,企业对从业人员进行的安全技能培训不足,员工安全意识不强,缺乏自我保护和群体保护能力。

(二)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目前我区的安全生产监管仍旧是传统的现场检查、设备检查、资料查阅等方式,对企业的生产过程监控缺位,尚未做到实时监控,无法实时掌握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企业一定程度上存在应付检查的心理,安全检查的预防作用发挥不够。不能做到快速发现问题,无法实现八方联动、即时处置,达不到新时代安全生产“智慧安监”的要求。

(三)救援力量弱,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由于近年来我区危险化学品行业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造成各危化企业警惕性降低,对事故的潜在性认识不够,事故防范意识差,应急救援方案及人、财、物储备不充分,危化企业均无专职应急救援队伍,应对突出事件的抢险救援演练不够,应急处置救援力量不足。目前我区精通化学事故的危化专业救援专项队伍均尚未建立,多数专业的救援器材和基本药品未处于常备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对危化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四)双重预防体系未能落到实处。全区危化企业已全面建成双重预防体系,但在企业日常安全管理中,存在“建而不用”现象,未能在日常监管中将双重预防体系实际运行。风险辨识、安全防范措施等存在“只上墙、不上心”,一线岗位员工没有达到“手指口述”、“五个清楚”的要求,距离落实安全生产“自下而上、全员参与”的要求还有差距。

三、下步安全监管主要措施

我区监管部门坚持以“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为原则,狠抓企业双重预防建设、安全教育培训、应急救援演练工作,强化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区危化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整体平稳。

(一)构建“智慧安监平台”。借鉴其他城区先进管理经验,建立我区“智慧安监”平台,覆盖、联通全区22家危险化学品企业,使用计算机、光纤、传感、监控等先进技术设备管理安全生产,对重要企业、重点部位、涉安人员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突发处置,实现我区安全管理智慧化。

智慧消防的缺点篇10

地信平台夯实“智慧”基础

随着国家战略结构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西安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对地理信息资源与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由于业务部门和行业条块分割严重、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不高等造成的重复性建设、缺乏深度整合、各系统与数据库互不联通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西安市的信息化建设,影响了西安向国际大都市转型的步伐。

近年来西安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着力对于各行业各领域开展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年发展,目前数字西安已见成效,特别是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西安市政府三方合作建设的数字西安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作为国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试点项目,已经成功构建了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基础。

西安市信息中心主任朱雅民介绍,西安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始于2006年,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正式批复的“数字西安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项目”。2010年10月,项目一期通过部级验收,被授予“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目前,西安市正在进行共享平台的二期建设,主要是平台升级和基础数据更新。朱雅民认为,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为全市的政务应用提供了公共地理框架底图、共享专题资源以及扩展开发服务,避免了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现在已经有市公安局等8家单位接入了该平台,市统计局等7家单位签署了对接共享以及保密协议。

依托“数字西安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应用示范子系统,西安市政府正在不断深化区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与应用建设,推动各部门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努力提升陕西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例如120急救指挥系统调用市级平台提供的离线切片地图服务,则可搭建急救呼叫业务的可视化分析,为患者呼叫定位、急救派车、医疗资源空间选址提供决策支持,能够迅速定位呼叫地点,选择最适当急救车辆,按照最优路线把患者送往合适的救治机构,为患者赢得救治时间;公众网服务子系统利用市级平台的地理编码普查成果,可提供生活、购物、教育、医疗等分类信息及地址(20多万条)的模糊查询、快准定位、资源分布、公交分析等服务,给百姓带来了更加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目前,基于市级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西安雁塔区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完成了无线数据采集、业务受理、实有人口服务与管理等14个子系统。系统具有独特的优势,将基于“一张图”的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与应用模式作为社会信息资源整合的框架,能够将西安雁塔区的电子地图与人、地、事、物、情、组织和视频监控数据及政府各部门的专业数据展现在地理空间上,实现区域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集成。

西安市通过理清思路、明确需求;健全机制、规范发展;借助外力、启迪思路;创新模式、推进共享等措施使该平台得到了各部门的认可。而在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朱雅民认为,地理信息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城市信息化基础性的、根本性的信息资源。通过提供基础地图服务,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等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应用,准确定位实时感知信息的物联网节点,有效支撑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行。朱雅民指出,中国智慧城市的定义已不仅仅是iBm提出的“SmartCity”概念,国内很多城市提出的智能化发展规划与实践,要比该概念的内涵广阔得多。建设智慧城市,要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发展。因此,他认为“智慧城市”更适合表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智能化发展。

时空云平台概念落地

朱雅民表示,在西安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中有四点体会:一是要理清思路,让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为智慧城市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服务,成为专题数据应用共享的基本载体;二是要健全机制,规范发展,建设一套制度体系来做保障,做到统一数据规范、服务接口和对接标准,以保证数据信息资源的有效集中、交换、共享,同时还能够体现各自的特色;三是借助外力,通过专家和专业公司的技术力量来共同推进,并借此设立了智慧西安创新基地;四是创新模式、推进共享,通过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全市一张图,一套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最终推进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有序共享和交换,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提高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

他表示,西安信息中心未来将致力于建设管理好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按照“平台+服务”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逐步提高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使其成为面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的有效支撑,承载各类智慧应用。

据记者了解,智慧西安目前已经从概念逐步走向建设和应用,将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有效提升城市运行管理领域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