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运营规划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4:52

农产品运营规划方案篇1

关键词:医药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决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

1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的理论概述

1.1增值税的定义

增值税是我国境内的商业企业或者加工制造企业,就其经济增值环节,取得销售额,并实行税款抵扣的一种流转税。[1]在企业众多税种中,增值税是最大的税源,税率高,范围广,因而增值税纳税筹划在企业减轻税负的过程中占重要地位。[1]

1.2增值税纳税筹划的概念

根据纳税筹划的含义,可以将概念归纳为:利用起征点、减免税等,通过对其经营活动合法合理规划,以延缓或者减轻企业的税负。企业的税负降低了,税后利润也提高了,目的就是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2]为了更好地减轻企业负担,营改增自2016年4月全面实施,这更加体现了增值税纳税筹划的深远意义。

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案要具体经营活动具体分析设计,筹划本身就是双方博弈的过程。在投资、筹资、经营过程中,要从增值税起征点、减免税、国家政策等因素出发设计出多种方案,从中找出方案中的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现金流入最大的方案就是最优方案。

2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的思路

2.1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筹划

增值税纳税人的身份分两种,一是企业制度不健全,公司经济规模比较小的小规模纳税人,二是企业制度健全,公司经济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的一般纳税人。其殊的是一般纳税人可以实施税款扣制,即货物的进项税额减去货物的销售额的余额。相比较,税款抵扣制是不适应小规模纳税人的。而是根据销售额和征收率的3%计算税额,简易征税,小规模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可以达到减少税款的目的。

2.2通过分立或者分散经营进行增值税筹划

不管公司大小,只要制度齐全,就可以利用不同产品、不同生产环节分开进行单独核算税务,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于营改增的运输部门,可以单独设立核算部门,小规模纳税人营业额月收入不超过3万、季度不超过9万可以免征增值税,还有税金及附加免征。

2.3通过合并进行增值税筹划

合并筹划。小规模纳税人可以从增长率出发,如果增长率不高并且客户主要为一般纳税人,可以通过与若干相似的小规模纳税人合并,使规模扩大为一般纳税人,有利于减轻税负。小型微利企业按简易征收制度纳税,不享有进销项抵扣制度,但是通过合并经营成为一般纳税人,可以享受进销项抵扣制度,增长率高且客户主要为一般纳税人,企业的销项税和进项税相抵扣,实际缴纳的增值税也就减少。[5]

2.4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各种税收优惠政策,要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负。当进行经营活动时,可以先了解考虑相关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缩小成本,最小化风险。现行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逐渐延伸,国家大力扶持的小型微利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环保业等都享有税收优惠政策,利用这些优惠政策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在合理合法的环境内减轻税负。

3制药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的实证分析

3.1ew制药公司简介

ew制药有限公司建于1946年,是专门研究制造药品的制药企业,在制药领域享有领先地位,是我国药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

公司资产总额达35亿,公司规模逐年扩大,现有员工6000余人,销售收入每年超过20亿元。公司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企业技术中心――医药工业设计院、研究院、质量检测控制中心、计算中心等部门,能够与外国公司直接洽谈。公司主要生产比较常见的药品的原料以及稀少又强效的药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营销网遍布全球。

3.2ew制药公司增值税纳税筹划现状分析

3.2.1ew制药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在众多行业中,制药行业是国际化产业之一,是世界产值增长最快的朝阳行业之一。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国内医药市场也开始蓬勃发展。ew制药公司具有以下特征:产品结构(分配)较为简单,没有过于复杂的工艺过程,但对专利(配方)有较强的依赖性。销售一般采用分销模式,这是一种有效的销售方式,销售范围广,不过产品销售比较没规律。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层面广,企业受到社会经济波动不大。

3.2.2ew公司现行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案分析

纳税筹划可以针对公司经营活动的不同方面,将增值税纳税筹划的战略思想与ew公司的具体经营活动相结合,制定出最适度的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案,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采购业务的增值税纳税筹划:ew公司为生产中草药,每年需要采购大量的中药材原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初级农产品。这在ew公司的基础生产中尤为突出,为此应尽可能利用免税政策,在采购环节筹划,选择合理的采购对象。

营销活拥脑鲋邓澳伤俺锘:税负转嫁是企业最常使用的方法,通过降低销售价格,减少销项税。但是减少收入,利润也会减少。在销售环节若保证利润不减少,最有效的方式即降低销售费用,转嫁给买家。税负转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ew公司可以把销售费用转嫁给买方,同时利润也同样转嫁给了买方,主要的方案有:

运输等价外费用的税务纳税筹划:ew公司每年有占总营业额相当比例的代垫运费等价外费用,如果将其外包成单独运输公司,这就极大地转嫁了费用,降低负税,节约成本。

代销方式的增值税纳税筹划:ew公司的销售方式中,不同代销方式结算方式不同,那么缴纳的增值税和附加税也不同,合理设计代销方案,比如委托各大中小商分别经营代销药品,这种选择是不影响税后利润的情况下的代销方式。增值税纳税筹划可以从代销这点出发。各大医药企业都会有强大的经销商,ew公司也与各地医药的商家合作,由公司采用代销方式,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5%。收取手续费代销方式普遍是:一是直接打折;二是买一送一。采用不同的促销方式,其计税依据是不同的。

3.3ew制药增值税纳税筹划的最优方案设计

通过具体分析各种方案,还有结合目前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可以针对ew制药公司当前的纳税筹划现状设计几种增值税纳税完善方案,具体如下:

3.3.1采购业务的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案及其最优决策

ew公司每年为生产某中药成分别在河南、陕西、湖北等地农村收购初加工的甲、乙、丙三种药材。据市场预测,该药需求量近几年内将呈现持续增长,采购这些药品原材料也就更加迫切增长。

纳税人购进农户生产的初加工的农业成品,可按收据证明的金额的13%计税。ew公司在各地收购的农家手里的初加工药材,由于国家惠农政策,经过加工后的中药不属于初加工的农业产品,在账务处理时不能做进项税抵扣。ew制药可以改变策略,直接购进原料由公司内部进行初加工,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享受税收优惠,具体方案可以收购一台筛选机,即可凭收购凭证所列金额抵扣13%的进项税额,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方案预测的采购数及金额如表2所示。

各方案比较及预测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如果公司采用方案(二),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纳税额,公司每年的收入也会增长,每年因采购销售税款抵扣66.43万元,可以减少纳税20.55万元,增加利润82.22万元。企业成功地借助税收优惠,减少税务财本,解决了进行税额抵扣的问题。

3.3.2销售业务中运输等价外费用的纳税筹划方案及其最优决策

ew公司2016年收入为22189万元,为了促销,公司负责运送并收费等。每年收取运输费等共计778万元,运输费等属于价外费用,应并入销售额缴纳增值税,且无对应的进项税额。公司在不影响销售的情况下,运用分批计算等技术,注册全资储运子公司――enJ储运公司。由于营改增政策,负责ew公司的所有的运输业务,然后收取运输等费用,另外核算。enJ储运公司属于物流公司,适用11%的增值税。据此分析,公司设计的运输费用纳税筹划方案如表4。

各方案比较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如果公司采用方案(二),每年少承担税负27.9元,税负降低了24.4%。当然,设立子公司,成本费用也会增加,则要考虑设立成本问题。因为ew制药价外费用占收入比重相对较高,成本增加也相对较小,方案(二)是可行的,设立子公司进行独立核算,享受政策。

3.3.3销售结算方式的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案及其最优决策

我国医药品市场销售款的收回有几种情况:按提货结算时间长的方式结算货款,可以推迟纳税;提货后近期内结算货款方式,加快纳税;还有定期方式结算医药品,销售后结算货款方式等。结算时间的长短影响缴纳税款的发生时间也不同,造成缴款的税额相同,而资金时间价值不同。时间价值是大企业的重要财务政策,因此结算方式的筹划就是根据货物以销售的时间很短,一般很快就会资金回笼,则合同最好采取直接收款方式;若对方公司经营的资金周转情况不太好,货物提货后一般无法不较快回笼,甚至出现坏账,当双方签订合同时,应首要考虑资金能否尽快收回,尽可能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将纳税义务向后推移。

3.3.4代销方式的纳税筹划方案及其最优决策

ew公司开发的新药,分销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经销商和商,主要有支付手续费和视同买断两种方式,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是代销清单时间,但如果价格不同,就会造成手续费的处理方式不同,那么税款也不同。有关的资料如表6所示。

各方案比较如表7所示。

从两种方案可以看出,ew公司可以减少7.65万元的税款,相应地,附加税减少0.67万。运用扣除技术,减少了应纳税额。

3.3.5促销方式选择的纳税筹划方案及其最优决策

在经济的激烈竞争下,通常各种庆祝促销活动都是大型药店热衷的,某大型药店邀请ew公司参加。活动方式有折扣销售和买一赠一两种参与方式。采用买一赠一方式销售,计税依据就是赠送商品价值和销售商品价值的总和;采用这种销售方式,就可以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按折扣后的余额计税。ew公司有营业额为每天20万元(含税),利润率为30%。筹划方案可以具体设计如下,依据促销方式,预测的资料如表8所示(暂不考虑城建税及教育附加)。

各方案比较如表9所示。

由两种方案比较可知,采用i一赠一收入增加,税款也增加,利润也减少,采用折扣销售,收入少,税款少,税后利润较高。因此,选择折扣销售方式的方案较优。

总之,增值税是制药企业最大的税负,税率高,范围广。增值税纳税筹划是税收双方博弈的过程,理性选择最优的纳税筹划方案,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统筹规划、减轻税负,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设计合理的纳税筹划方案,让更多的医药企业寻求适用于自身的纳税筹划方案,减轻增值税纳税负担,从而减轻行业税负,这将更有利于医药行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农产品运营规划方案篇2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政府管制法律法规行业协会

商贸流通业在引领消费、促进生产、引导投资、促进结构转型、实现经济良性循环以及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各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长期发展中,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建立起较完善的商贸流通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商贸流通业管理和促进体系。本文通过总结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等典型国家和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特点和经验,以期为我国制定商贸流通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分析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发展经验。

严格灵活的商贸流通业政府管制

因商贸流通业竞争度高,总量和结构易失衡,世界各国普遍加强对商贸流通领域的政府管制。尽管美国实施自由竞争体制,但在商贸流通领域有严格规定,在商业设施规划中将网点配置明确分为城市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和邻里等层次,分别予以调控以保证合理建设、适度规模和有效竞争。日本是自由企业体制国家,政府无权对企业活动直接干预,而是以制定法律形式进行管制。按流通产业管制模式分为如下几种:

(一)美国的自由竞争型模式

美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是通过制定法律、颁布政策等对商业行为进行监督,为企业提供服务。联邦委员会是美国商业管理的重要机构,由法律和经济专家组成,负责情报收集和资料编纂,对商业组织活动进行管制。美国商务部对国内商品流通管制介入较少,商贸流通业的规制主要通过地方政府实施,各州市都制定有规范建筑、保护环境和限制大店建设的法律法规,并以听证会等形式论证该地区开设大型商店的合理性。

(二)德国的适度调控型模式

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遵循自由市场和社会平等原则,既强调要发挥以自由市场竞争为中心的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又提出为克服市场弊端,保证社会公平,政府需通过经济政策进行调节和控制,创造良好环境,鼓励竞争,促进经济活力与效率。

(三)日本的政府干预型模式

作为后发市场经济国家,日本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注重政府对企业决策的诱导作用。政府是宏观经济决策主体,通过经济计划、产业政策等干预经济,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其商贸流通业一直处于政府管制框架下,目标明确,产业政策措施齐全。政府通过政策干预、法律规范及行业指导等进行管制。

(四)中国台湾地区的民间主导型模式

20世纪5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实行高度集中的统制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推行自由化、国际化和制度化,以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在流通产业管制方面,努力消除不公平竞争,保障市场运行秩序。中国台湾地区商贸流通业采取政府和民间共同管理、民间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除颁布法律法规外,更多依靠民间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进行管理。

健全完善的商贸流通业法律法规

从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看,法律法规是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基石。商贸流通业具有竞争性高和进入门槛低的特点,必须制定严格的法律规范,通过法律对整个行业进行管理与监督,有法可依才能实现商贸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助于商贸流通业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其立法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为目的,以扶持产业和企业发展为重点。

(一)美国的国会立法

美国商贸流通业立法有两类:一是促进商业竞争、防止垄断的法律。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曾出现零售连锁企业向供应商收取各种费用的现象,最终迫使全美中小制造商及经销商联合起来向联邦法院起诉,并促成《罗宾逊波特曼法案》(又称《连锁商店价格限制法》)的出台,使美国零售业发生历史性改变。二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国会通过《食品卫生与药品法》、《肉类检疫法》、《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和《凯弗维尔-哈里斯修正案》等多项保护消费者合法利益的法律。美国没有统一的物流法,但从物流业整体和某个具体物流功能上看,其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完备。美国全面管制时期的系列法律法规抑制了运输行业的自然垄断,保护了公众利益,但限制市场准入、设定费率也成为日后物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20世纪80年代后,得益于政府的宽松管制和良好的制度环境,美国物流业迅速发展,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二)德国的立法管制

德国早期在商业网点建设中奉行自由竞争主义,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新型业态渐次兴起,政府开始将商业网点纳入国土发展规划。1998年政府设立《国土规划法》,用立法手段管制商业网点设置,保障市场秩序。针对大型店铺特点,政府出台专项法规,规范其设立和管理,建立起较完善的商业网点规划体系。德国“政府监督控制、企业自主经营”的市场运作模式促进了其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三)日本的法律法规

日本流通业的管理目标是:满足消费需求,增进社会福利;保障适时适量供应;提高流通产业效率。日本商业立法完备。如《禁止垄断法》、《防止不正当竞争法》和《大店选址法》等法规,限制大型零售商凭借市场支配地位对供应商进行不公平交易。日本零售业的立法宗旨是“规范市场竞争,协调各方利益”,突出了社会政策性,又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适时调整。日本政府通过建立并完善与流通业相关的各项不同层次的法律和政策,推动其良性快速发展。如2001年7月政府出台《新综合物流实施政策大纲》,力争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高度发达、整体有效、可提供最便利服务的现代物流体系。(四)韩国的产业发展法

为实现流通产业振兴与均衡发展,韩国政府于1997年4月实施《流通产业发展法》,涉及流通产业发展计划、振兴流通产业的具体政策、巩固流通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化中小流通企业结构、违反规定的处罚规则等。2001年7月产业资源部颁布《流通产业发展法修订案》,宗旨是增强流通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效率,放松对流通产业的规制。从《流通产业发展法》至其修订案,对大型店铺的限制逐渐放宽,中小零售业实现现代化的政策也被列入法律。

(五)中国台湾地区的法律法规

中国台湾地区拥有一整套较完善的农产品营销法律法规,涉及批发市场建设、管理和运行等多方面,明确了批发市场的性质、主管机关和运作方式。规定其农产品批发市场必须按照统一规划,经过审批依法成立。对进入市场购销的供货商和承销商实行严格准入制度。市场为承销人建立信用档案,违法经营的承销商将被勒令退出市场。批发市场依法提供价格行情查询服务,积极推动拍卖交易,并改变人工竞价方式,采用现代化电子设备,克服“暗箱操作”等人为因素干扰,维护市场秩序。

及时有效的商贸流通业促进政策

从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看,政策是商贸流通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典型国家和地区对商贸流通业发展都颁布了一系列有法可依的具体政策,它们是法律法规的具体化和有效化。

(一)日本的政策干预

日本流通产业发展的思路是保护本国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为禁止大企业垄断,政府制定《独占禁止法》并出台保护中小企业的系列法规,如《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零售商业振兴法》等。产业内外贸易的政策制定由通商产业省负责统管,其它参与零售业政策制定的还有公正交易委员会和地方政府等。推行政策的机构除政府部门外,还有作为半官方机构的“社团法人”,负责调查研究、宣传教育和实施援助等。日本零售政策的颁布重点在于竞争政策,其1985年之前的竞争政策,因过度保护中小企业,限制了竞争机制功能的发挥,导致流通领域形成组织性极强的系列化结构,其闭锁性和排他性构成国际商业进入日本的障碍。

(二)韩国的扶持政策

韩国政府对中小流通企业的政策性支持,始于1996年制定的《改善中小企业结构及保障经营稳定的特别促进法》,包括与商品交易市场再开发、再建设相关的特别规定。2002年制定《改善中小企业结构和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的活性化的特别措施》,完善对中小流通企业的支援政策。2004年制定《商品交易市场培育法》,为中小零售企业发展提供法律依据。2005年制定《商品交易市场培育特别法》,提出设立“市场经营支援中心”等。根据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现状调查,政府设立针对不同市场的差别化支援方案:对仍具竞争力的市场,政府支援集中于设施改善和推进经营技术现代化上;对有潜力恢复的市场,推进其与地区、市场特性相适应的再开发;对机能丧失或衰退的市场,通过政策引导使其转换机能或用途。

(三)中国台湾扶持公用事业

在中国台湾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属于公用事业,体现社会公益性,发挥信息引导、质量监管、仓储和集散等功能,实现农产品交易价格形成的公平、公正和透明,促进农民增收和消费者福利。各级“政府”对批发市场的建设高度重视并积极扶持。一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土地,通常由“政府”低价租给批发市场经营者。即使是私有土地,也先由“政府”出面征用,再转给批发市场。二是“政府”注资投入。如中国台湾高雄农产品批发市场由高雄市政府出资49%和高雄市农会出资51%共同组成。三是免税减费。中国台湾对农产品交易实行免税,农产品进场交易费用低。四是市场建成运营后,由独立市场法人进行管理,农产品批发市场微利经营,经营者仅靠开发农产品产业链其它环节获取利润,其他部门和机构不得干预。

科学前瞻的商贸流通业规划指导

(一)德国的规划引导

德国采取规划先行的方式管理商贸流通业,建立明确的商业网点规划。首先,将日用品便民原则作为网点规划重点,加强道路、水电供应等设施建设,鼓励在人口聚居地建立商业网点;其次,分级设置商业中心,根据市镇特点及发展前景,国内各地区发展规划将其分为高等中心、中等中心等,制定统一商业发展计划,使城市间既有一定竞争,又在商品种类、供应方式上互为补充;再次,保持业态、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及竞争性;最后,对大型商业网点的设立制定特殊管理规定。德国政府对物流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提出“远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路为主,中间衔接与集散以公路为主”,对物流园区大规模战略性投资。政府持续增加在通信、信息等技术领域的投资,建造新的货物转运站和新型物流中心,提高物流效率。

(二)日本的行政指导

行政指导是日本政府管理商业颇具特色的手段。日本通产省常以“行政指导”名义对商业活动进行规制,使之符合政府意图。日本农林水产省、中小企业厅、公平交易委员会和地方公共团体等行政机关都在各自权限范围内对行业发展予以行政指导,目的在于:相关部门对零售业各分支行业规定具体经营资格和经营条件,严格资格审查,保护消费者利益,规范市场;严格执法,形成企业重视信誉、诚信经营的行业氛围,使交易各方在相互信赖的基础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政府指导,建立现代化社会流通体系,实现流通领域经营现代化、组织化和协作化发展。

(三)韩国的市场建设计划

韩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与运营以《农安法》为依据,强调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保障农产品交易的公正透明。韩国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计划、市场选址、投资及管理等都是以政府为主导,这使其具有科学布局,在区域内建设大的中央市场,提高单个市场的规模,增强市场流通效率。韩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对市场主体有明确规定,特别是批发市场法人制度。批发市场法人是市场开设者指定的接受农产品委托,主要通过拍卖方式获得的市场主体。批发市场法人收取手续费,政府对市场法人各种农产品交易的手续费有具体规定。韩国农产品市场法人在农产品的收集、价格形成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反馈等方面都起到一定作用。因地制宜的商贸流通业配套措施

(一)德国的措施

德国人口分布分散,为适应此特点,政府将城市按功能划分为工商业区、混合区、工业区、市中心区、村庄区、居住区和专门区等。小型商业网点分布在各区域,大型店铺仅设立在市中心区和专门区。大城市被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独立承担相应商业保障任务。许多大城市实施中心发展方案,以市区为中心,放射性规划商业网点的分布。德国政府高度重视物流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应用,资助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促进成果应用以获得全球竞争优势。为适应物流全球化发展趋势,政府针对基础设施及装备制定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针对安全和环境制定强制性标准,支持行业协会对物流作业和服务制定行业标准、用语标准、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等,保证物流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推动物流教育发展。

(二)日本的措施

日本已形成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的农产品流通管理体制:在全国层面上由农林水产省流通局负责农产品流通行政管理,在省市级层面上由地方农林行政部门的流通室负责行使职能。此举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一体化运行原理,符合农产品商品化生产经营规律,可减少“政出多门”,充分发挥农业行政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符合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利益。针对大气污染、交通拥挤和能源限制等问题,日本政府采取普及低公害车辆、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管制、实行柴油低硫化等措施。同时实行物流业运输体制变革,改变传统运输方式,建立高效合理的运送模式,完善运输和配送的环境建设,从机制和效率上解决公路运输对环境的压力。政府已着手构筑环境负荷少的物流体系,推行多种运输模式灵活转换的复合联运,发挥公路、铁路和海运等优势,多形式联合运输货物。此外,还构建完整的静脉物流系统,促进废弃物回收和利用,节约自然资源,发展循环型再生资源。

(三)韩国设立行业规范

韩国的批发市场采取规范的竞卖交易方式。对竞卖场外交易的品种和交易方式有具体规定,只有在场外交易品种目录上的品种才可通过竞卖以外的方式流通进入市场。竞卖方式主要是市场法人收集农产品到一定数量,在公示时间内向批发商竞卖。韩国农产品以竞卖方式、公正交易和适宜的价格定位,保护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

综合多元的商贸流通业协调机制

(一)美国的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在美国的商业管理中功不可没,行业协会的组织与协调对本行业的商业行为具有极强约束性,其工作是在政府的引导与监督下进行。美国行业协会通常规模巨大,如批发业的行业组织是“全国批发—分销协会”,由112家全国性批发行业协会和45个州、地方及地区行业协会组成,负责市场信息搜集、企业经营协调以及行业标准制定等。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不仅促进物流业界的联络、合作与研究,还进行物流人才培训。协会的物流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研究成果集中于技术应用、供应链管理优化模型、物流各环节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为企业设计物流方案等。

(二)德国的政府与商会合作

德国商贸流通业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政府与商会密切合作,政府通过为数众多、覆盖面广的行业商会与企业密切联系。全德约有30万个协会和联合会等商会组织,以促进行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为宗旨,在影响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开拓国际市场、协调劳资关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德最大的商会组织为德国工商大会和德国中小企业联合总会。政府委托商会完成任务并监督其行为合法性。这种权利分散的管理模式,适应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工作和现代化经济生活需要。作为全德最大的物流专业协会,德国物流协会积极协助政府进行物流规划、政策制定和协调管理,并通过不断扩大规模、形成更为密集的网络,为促进德国物流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政府督导企业改革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管理等物流环节,努力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实现绿色物流。

(三)韩国的农协

20世纪50年代,韩国政府依据当时国际合作社联盟两位专家的意见,结合韩国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决定自上而下组建综合性全国农业合作组织。这种政府主导的农业合作组织很快在全国初具规模,与当时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韩国农协致力于支持教育事业,设立了农协教育院、农协环境农业教育院、爱农村指导者教育院、农协大学,形成功能齐全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了农民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促进了新技术推广和农业生产力提高。农协对农产品流通渠道开拓也不遗余力:在农产品产地建立销售中心、低温贮存室、集散点和货仓等,保持产品新鲜度,提高产品附加值,保障农民利益;鼓励成员农户创造品牌农产品;从经济和技术上支持外销的农产品生产农户。

(四)中国台湾地区的行业自行管理

农产品运营规划方案篇3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方法和主要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提升“三个核心指标”为主题,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流通网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

(二)总体要求

通过“乡村流通工程”的规划和实施,达到培育和打造龙头骨干企业、建立配送中心、发展终端经营网点、建设农村集贸市场、创办乡村流通信息网、培养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打牢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基础的要求,最终实现新型经营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构筑起以县为中心,网点覆盖到全县各乡(镇)、村(社区),具备农资和日用消费品下乡、农产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双向流通功能的三级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

(三)规划方法

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供销合作社为牵头、相关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参与,按照广泛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收集数据资料,认真分析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的方法,组织骨干力量,科学编制规划。

(四)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意见》(云发〔2008〕14号);

4.《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实施意见》(临发〔2009〕3号)。

二、规划的名称和规划期

(一)规划名称

《××自治县“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2008-2012)

(二)规划期

以2007年为基准年,2008年为起始年,2012年为目标年,进行五年规划。

三、规划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建设方式

(一)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乡村流通工程”的建设,采取在政府引导下,加大工程投融资力度。通过财政资金贴息或部分项目直补为引导,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多方位、多渠道进行投融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动企业投入、给予信贷融资优惠扶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入,有效整合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资金、社会资本四大资源,强势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2.坚持深化县直公司改革,打造龙头企业的原则。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建设,关键是要打造、培育、扶持发展好龙头、骨干企业这个重点。对已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县直公司,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县直公司的管理,加大县属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和打造龙头和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和骨干企业在流通网络建设中的带动作用。

3.坚持开放办社、联合合作的原则。“乡村流通工程”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面广,实施难度大。光靠实施主体供销社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职责,配合协调做好此项工程的实施,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来,开放办社,联合力量,共同做好这项工程的实施。

4.坚持构建具有双向流通功能的原则。“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要具备双向流通功能,实现农资和日用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和再生资源回收双向流通。

(三)目标任务

经过五年建设,2012年要达到:1.培育1个农村现代流通经营服务龙头和骨干企业;2.全县完成1个市级补助的县级农资和1个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6个乡(镇)农资、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建设;3.完成7个省、市或县级补助的农村集贸市场建设;4.发展、改造、提升“两社一会”169个,累计达171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56个,累计56个,综合服务社106个,累计达106个,行业协会7个,累计达9个,使“两社一会”网点覆盖全县75个行政村委会和社区;5.创建“乡村流通工程信息网”;6.完成“乡村流通工程”实用人才培训1898人,其中:农民经纪人证书式培训363人。通过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建立起与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使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实现90%以上的农资商品连锁配送,70%以上的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60%以上的零售终端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业务,50%以上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由乡村流通网络经销的“9765”目标。

(四)主要内容和建设方式

1.着力构筑县域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采取“县属农资龙头+配送中心+乡(镇)连锁店+村委(社区)农家店”的运作模式,重点扶持、培育现有县属农资公司,将其打造成为县级农资配送骨干龙头企业,建立县级农资配送中心,在六个乡(镇)中选择有经营实力、服务规范和发展前景较好的个体私营店、原基层供销社作为农资配送二级中心,对连锁经营网点按照“四个统一”(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服务规范)规范经营,全部签订农资连锁经营合同书,明确连锁经营责任,落实连锁经营任务。形成以农资连锁店、加盟店的农资连锁经营、统一配货为主要形式的县、乡、村三级农资现代流通网络。

2.建立县域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按照“小超市、大连锁”的发展战略,采取自办、联办、加盟等形式,在县城发展具有配送功能的日用消费品超市(县级配送中心),在六个乡(镇)建设直营或加盟连锁店(二级配送中心),在村委(社区)新建、改造便民店、综合服务中心,形成县、乡、村三级连锁经营模式。

3.建立农副产品购销网络。按照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围绕提升农副产品市场的交易功能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以县级批发交易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和产业化生产经营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合作社、协会、经纪人为中介,在乡(镇)、村(社区)建设具有收购、交易、集散功能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网络终端,以信息服务、加工增值、物流配送为重点,打造集交易、加工和物流配送、销售、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农副产品经销网络体系,培育“农副产品批发、农村集贸市场+专业合作社(协会)、经纪人+加工企业+农户”的购销格局,有效解决农产品进城和农民卖难问题,提高农产品组织化程度。逐步构建全县范围内的从基地、加工到市场、配送和终端卖场的农副产品一条龙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

4.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立以社区、乡(镇)村委综合服务中心回收点为基础、以集散交易中心为载体、以综合利用处理为目标网络体系。初步建立起县级市场集散交易市场+协会+县、乡(镇)+村委(社区)回收点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5.创建“××自治县乡村流通工程信息网”。在市农产品流通行业协会的统一部署下,创建××自治县乡村流通信息网站。以流通骨干企业、配送中心、终端网点、集贸市场、专业合作社、协会等为信息基础,建立起信息采集、整理、制度,同时,扩大到所有与乡村流通相关的信息收集和,丰富信息内容和深度。可通过发放宣传单、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手机信息等多方式扩大渠道,提升信息覆盖面。

6.实施“乡村流通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以农民经纪人证书式培训为主,加强对“乡村流通工程”实用人才培训,提高流通网络建设人才综合素质。

(五)年度指标分解

根据五年总体目标任务要求,对2009年度指标进行分解:1.重点规划和建设县级1个农资、1个日用消费品网络配送中心;2.培育、建立6个乡(镇)二级农资、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3.实施2个农村集贸市场建设;4.发展、改造、提升“两社一会”40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7个,综合服务社22个,行业协会1个;5.创建“××自治县乡村流通工程信息网”;6.完成“乡村流通工程”实用人才培训330人,其中:农民经纪人证书式培训70人。

(六)中期规划的执行检查和规划方案的变更调整

2010年,要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根据规划建设进展及当期政策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合理的变更调整,确保终期目标任务的实现。

四、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调查研究(2008年9月-12月)

2008年9月至12月,深入各乡(镇)村委(社区)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我县乡村流通网络现状、存在问题,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为规划的编制收集第一手资料。

(二)第二阶段:规划文本的编制和审批(2009年2月-2009年4月)

我县于2009年2月底前完成“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方案的拟定,并上报市供销社;在市供销社规划小组的指导下,于2009年3月底前完成我县“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讨论稿,4月底前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三)第三阶段:组织实施(2009年5月起)

根据市、县人民政府审批下发的《规划》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五、工作要求

(一)规划文本编制要求

规划文本要按照市供销社统一规范,做到数据真实准确、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文字通畅、简炼,分别对“五大网络”进行规划,规划要符合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做好项目储备

要对“五大网络”的建设,分项进行规划,提前编写好项目建议书,作为市社储备项目和县级储备项目,争取项目资金补助。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意见》(云发〔2008〕14号)和《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实施意见》(临发〔2009〕3号)精神上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乡村流通工程”建设的领导,县供销社广大干部职工要把抓好“乡村流通工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紧、抓好、抓落实,认真履行好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职能,抓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二)成立组织机构

1.成立由××自治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吴尊宝为组长、县供销社主任董真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发飞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自治县乡村流通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2.成立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县供销社成立规划编制工作小组,组长:县供销社主任董真华,副组长:县供销社副主任李明高,成员:陈林芝、李秀云、施卫红、罗明江。小组成员负责日常工作,主要职责:负责编制《××自治县“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编制方案》、《××自治县“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

农产品运营规划方案篇4

【关键词】税收优惠政策税收筹划肉类食品企业

肉类食品企业一般包括畜牧养殖、初级肉类产品经销和肉制品深加工等类型,由于国家对畜牧养殖、初级肉类产品和深加工肉制品的税收优惠政策各有不同,税率差异较大,肉类食品企业可以利用产权结构的调整等方式,综合运用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税负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巧用产权结构调整方式的税收筹划

1.把独立公司转为分公司。如某肉类食品企业旗下拥有两家独立子公司,均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甲公司专业进行鲜肉、冷冻肉等初级肉类产品的分割经销;乙公司则从事培根、火腿肠等肉制品深加工业务。经营了一段时间发现,甲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而乙公司的增值税税负水平则大大高于其他企业。我国税法规定,肉类食品企业销售鲜肉、冷冻肉等初级肉类产品增值税税率为13%,培根、火腿肠等深加工肉类制品的增值税税率为17%;而且,向农户或农村合作社收购生猪等农产品时,可根据生猪收购发票或销售发票上注明的买价直接乘以13%的金额作为进项税额,而销项税额又以不含税卖价乘以13%确定,因此,经销初级肉类产品的企业若想要缴纳增值税,就必须要实现13%以上的毛利率。由于初级肉类产品的毛利率普遍低于13%,造成初级肉类产品无增值税可纳,大量留抵税额留存企业,形成“低征高扣”情况。肉类深加工产品企业采购肉类初级产品的进项税率只有13%,销项税率为17%,即使不增值,因为进销税率存在4%的差异,也需要缴纳增值税,存在着“高征低扣”现象。

该公司对此决定运用“产权框架下的税收筹划理论”,调整组织模式,把这两个公司转为分公司模式运作,一方面充分利用留抵税额,减轻了增值税税负成本。同时,只要两个分公司财务分别核算所得额,通过财税部门的备案,对于初级农产品免征项目可以按规定继续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并不会增加企业的所得税成本。

2.建立新公司,专业从事免税初级肉类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第三款规定:“购进农产品,除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计算公式:进项税额=买价×扣除率”。假如某分割肉收购发票,发票金额是100元,按13%的扣除率,进项税额为13元。分割肉采购成本就是87元。如果销售价格定为95元,则该公司还有钱可赚。

国家为进一步减轻农副产品流通环节税负,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免征部分鲜活肉蛋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75号)规定,自2012年10月1日起,免征部分鲜活肉蛋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该公司经销的鲜肉、冷冻肉等初级农产品属于上述的范围。但依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一)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因此免税后,同样是某分割肉收购发票上注明100元,其采购成本就是100元,为确保盈利,其销售价格只能定到100元以上。如此规定,显然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无法真正享受到这个优惠政策带来的好处。如果该公司要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依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不享受免税政策(放弃免税),继续缴纳增值税,同时成立一家新公司专业进行免税初级肉类产品的采购与销售,就可扭转上述被动局面。

二、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1.合理选择供应商。我国对属于《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里所列明的农产品实行13%的低税率,同时,又规定购进《注释》里的农产品,不但可以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也可以根据普通发票和收购发票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抵扣。由于农产品购进的增值税抵扣政策的特殊性,合理选择供应商的税收筹划就有了可行性。例如,该肉类企业向农业生产者采购1000头生猪,采购价10万元,其进项税额为买价的13%计1.3万元,采购成本为8.7万元;向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采购,数量和采购价不变,其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为1.15万元(10÷(1+13%)×13%),采购成本则为8.85万元。从本例可以看出,直接向农业生产者采购,可以增加1500元的进项税抵扣额,减少采购成本1500元,意味着增加经营利润1500元。因此,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该肉类企业,应该以农业生产者或小规模纳税人作为首选供应商,并与其签订长期供销合同,直接向农业生产者或小规模纳税人采购。

2.物流环节的税收筹划。无论是采购生猪等原材料还是肉类产品的销售都离不开物流这个环节。首先肉类企业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通盘考虑采取何种物流形式,是采取自营物流还是物流业务外包;对采取物流外包的肉类企业,和什么性质的物流企业建立业务关系尤为重要,这直接影响到肉类企业的税负水平。在未实施“营改增”之前,肉类企业应与能提供合法抵扣进项税的运输发票的物流企业开展合作。2012年起,国家实施“营改增”试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都属于“营改增”试点范围。其中,交通运输业的增值税率为11%,物流辅助业的增值税率为6%。这给肉类食品企业物流环节的税收筹划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肉类企业应选择一般纳税人的物流企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减轻企业的税负水平,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3.生产和销售活动中的税收筹划。例如,商品成本的结转采用何种计价方式,固定资产折旧采用何种计提政策,在商品促销时采用何种促销方式,都直接影响企业成本的高低,进而影响企业的所得税成本。一般来说,企业应使用商业折扣和销售折让的促销政策。因为税法规定,可以允许企业以商业折扣或销售折让后的收入作为计税依据征收增值税,减轻了税收成本。总之,企业在生产和销售活动中的税收筹划应结合具体经济事项,结合相关税收政策灵活运用,具体事项具体筹划后再作定夺。

三、结论

税收筹划是企业降低税负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企业在开展税收筹划时,必须牢记谨慎性原则,严格控制税收筹划风险。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框架下,灵活运用各项税收政策,综合考虑各个税负的支出状况,进行必要的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衡量一个税收筹划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蔡昌.税收筹划理论、实务与案例(第二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农产品运营规划方案篇5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升级,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使之成为全省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从年起,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100个左右、每个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亩以上、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区;建成200个以上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主导产业示范区;建成500个以上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使区内实现良田(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配套,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农民普遍增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主要目标是:

设施装备优良。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农田(地)有效灌溉率基本达到100%、旱涝保收率90%以上。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应用广泛,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80%以上。

技术模式先进。园区内农作制度合理,种养模式先进,土壤基本无障碍因子,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普及率高,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70%以上。

产品优质安全。园区内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到100%,每个园区至少形成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

经营机制创新。园区内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导,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40%以上(山区达20%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协调发展。

管理服务到位。园区建设管理责任落实,管理运行制度完善。园区内水利设施产权明晰,管理到位。园区所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人员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良好,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基本实行专业化服务。生产经营主体普及应用“浙江农民信箱”。推行首席农技专家对口联系,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任务明确、职责到位。

(三)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原则,园区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与相关规划相衔接,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产业实际,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三是要坚持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原则,园区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整合相关资金、资源进行建设。四是要坚持软硬件并重、水平领先原则,设施装备等硬件要和责任制度、先进科技、经营管理机制等软件建设相结合,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特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

县级政府要根据《浙江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其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道路建设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林业发展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保园区用地(海)较长时间内不被征占用。同时要合理布局农业功能区,优化种养业结构。各园区建设规划方案应按省定统一版本建立电子地图、数据库。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经市级政府审核后报省有关部门审批;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方案由市级政府审批,报省有关部门备案。要坚持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细化制定年度建设计划。现代农业综合区原则上3年内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原则上2年内建成。

三、完善农业经营机制

积极引导农业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园区建设。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园区创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园区内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鱼塘、林地)承包经营权,推进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广泛推行以订单为纽带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视实际情况科学配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

四、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种养模式

坚持产学研结合,组建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重点、高层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实行农业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分级分项目对口联系,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引进、集成、运用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培育成为部级和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积极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林牧结合、农渔结合、能量循环养殖等新型种养模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

五、不断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严格依法保护耕地和林地,大力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土壤地力培肥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田水利、标准鱼塘、机耕路、排灌渠道、泵站、电网、库房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生产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备,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设施装备,完善土壤地力、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等检验检测管理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六、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园区为依托,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活动,以点带面带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借助园区的先进设施和经营能力,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农业投入品供应、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营销(储藏、保鲜、运输)等服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七、强化政策支持引导

园区建设应明确项目业主和建设主体。要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其他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建设。通过盘活资产、产权质押等途径,充分利用信贷资金建设园区。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农(林、渔)业产业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林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资金,统筹用于园区内项目建设。

省级扶持项目采用一次规划、分年度建设、分项目扶持的方式实行申报制。省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各地申报的园区进行综合评估后立项,协调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支持公共基础设施、机械购置、种子种苗、科技推广、贷款贴息等环节。凡已列入粮食生产功能区扶持项目的,不再列入园区扶持项目。省有关部门要制定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具体建设标准、项目评估和认定管理办法,每年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和动态评估,凡是年度考核未完成计划的,次年起不再安排新的建设项目。

八、加强对园区的管理和保护

园区建设项目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授予“浙江省现代农业(林业、渔业)园区”称号,并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各地要对园区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个园区要明确县级有关部门或乡镇负责人为管理责任人。特别是路、渠、电、机埠等基础配套设施要落实专人管护。基础设施破损、缺失的要及时修复。要严格保护园区土地,对因重大建设项目须征占用的,必须按有关规定报批,并按“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同等质量”的要求,落实相应的补偿措施。

农产品运营规划方案篇6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升级,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使之成为全省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设施装备优良。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农田(地)有效灌溉率基本达到100%、旱涝保收率90%以上。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应用广泛,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80%以上。

技术模式先进。园区内农作制度合理,种养模式先进,土壤基本无障碍因子,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普及率高,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70%以上。

产品优质安全。园区内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到100%,每个园区至少形成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

经营机制创新。园区内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导,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40%以上(山区达20%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协调发展。

管理服务到位。园区建设管理责任落实,管理运行制度完善。园区内水利设施产权明晰,管理到位。园区所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人员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良好,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基本实行专业化服务。生产经营主体普及应用“农民信箱”。推行首席农技专家对口联系,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任务明确、职责到位。

(三)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原则,园区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与相关规划相衔接,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产业实际,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三是要坚持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原则,园区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整合相关资金、资源进行建设。四是要坚持软硬件并重、水平领先原则,设施装备等硬件要和责任制度、先进科技、经营管理机制等软件建设相结合,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特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

县级政府要根据《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其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道路建设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林业发展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保园区用地(海)较长时间内不被征占用。同时要合理布局农业功能区,优化种养业结构。各园区建设规划方案应按省定统一版本建立电子地图、数据库。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经市级政府审核后报省有关部门审批;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方案由市级政府审批,报省有关部门备案。要坚持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细化制定年度建设计划。现代农业综合区原则上3年内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原则上2年内建成。

三、完善农业经营机制

积极引导农业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园区建设。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园区创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园区内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鱼塘、林地)承包经营权,推进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广泛推行以订单为纽带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视实际情况科学配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

四、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种养模式

坚持产学研结合,组建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重点、高层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实行农业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分级分项目对口联系,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引进、集成、运用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培育成为部级和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积极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林牧结合、农渔结合、能量循环养殖等新型种养模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

五、不断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严格依法保护耕地和林地,大力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土壤地力培肥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田水利、标准鱼塘、机耕路、排灌渠道、泵站、电网、库房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生产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备,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设施装备,完善土壤地力、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等检验检测管理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六、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园区为依托,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活动,以点带面带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借助园区的先进设施和经营能力,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农业投入品供应、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营销(储藏、保鲜、运输)等服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七、强化政策支持引导

园区建设应明确项目业主和建设主体。要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其他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建设。通过盘活资产、产权质押等途径,充分利用信贷资金建设园区。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农(林、渔)业产业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林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资金,统筹用于园区内项目建设。

省级扶持项目采用一次规划、分年度建设、分项目扶持的方式实行申报制。省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各地申报的园区进行综合评估后立项,协调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支持公共基础设施、机械购置、种子种苗、科技推广、贷款贴息等环节。凡已列入粮食生产功能区扶持项目的,不再列入园区扶持项目。省有关部门要制定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具体建设标准、项目评估和认定管理办法,每年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和动态评估。

八、加强对园区的管理和保护

园区建设项目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授予“省现代农业(林业、渔业)园区”称号,并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各地要对园区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个园区要明确县级有关部门或乡镇负责人为管理责任人。特别是路、渠、电、机埠等基础配套设施要落实专人管护。基础设施破损、缺失的要及时修复。要严格保护园区土地,对因重大建设项目须征占用的,必须按有关规定报批,并按“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同等质量”的要求,落实相应的补偿措施。

九、切实加强对园区建设工作的领导

农产品运营规划方案篇7

[关键词]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徐丽(1965-),女,吉林延吉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法、法学教育。(吉林长春1300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商务经纪与专业建设实践与研究――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C12105,课题主持人:徐丽)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28-02

农产品经纪人,是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于2001年9月提出申请,由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3年8月批准,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正式向全社会颁布职业标准的一个新职业。加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开设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必要性

(一)农产品经纪人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农产品经纪人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品供应、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农产品推向市场,需要有良好的流通渠道。农产品经纪人通过把本地的农产品资源带到市场,把市场需求和本地生产活动紧密连接起来,使本地资源优势能快速转化为市场优势,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

2.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经纪人可以发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顺应市场发展趋势,使农业的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作为交易的中介,农产品经纪人通过对农产品市场变化的信息传递,引导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经纪人可以把零散的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交易,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

3.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更新农民生产经营观念。农产品经纪人的经纪活动,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及销售等各环节,农产品经纪人的市场观念、经济意识、新的信息通过经纪人的经纪活动带到农村,传递给农民,培养和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更新农民生产经营观念。

(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我国实行的行业准入制度,要求所有从事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活动的人员都需要取得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据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调查统计,目前在全国已经形成一支600多万农产品经纪人的庞大队伍,他们常年活跃在流通领域,成为经销“菜篮子”“果盒子”“米袋子”的生力军。这些农产品经纪人中,经过长期或短期培训的达70%以上,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的只有40万人(主要为初级),其中拥有中高级资格证书的近2万人。以吉林延边为例,全州现有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和新型经济组织630个,产业经纪人已发展到2600多人,这些协会和经纪人遍布农产品产供销服务、技术培训、加工储藏、提供信息等各个领域,为6.14万会员提供着不同类型的服务。

可是,从当前农产品经纪人的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小学文化程度次之,也有少量的大专毕业生。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缺乏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全国仅有十几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该专业的高职学生。除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已在商务经纪与专业中开设农产品经纪方向外,青岛农业大学也开始探索设立农产品经纪专业,培养新型农产品经纪人。可见,高层次、复合型农产品经纪与的专业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建设构想

(一)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明确规定,高职高专教育应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强调“职业教育要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设立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应充分体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特性,致力于培养掌握农副产品经营及销售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业能力,能在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信息传递、收购、储运、销售及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教职成[2011]6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应以职业能力、技能为主线,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着重培养满足第一线所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践行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依靠行业,密切校企合作,强化实训环节,把理论教学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并根据《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规定,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鼓励学生为日后取得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的各级、各类证书做好准备。

三、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结合的原则。根据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要求,农产品经纪人已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纳入了国家正规的职业范畴,制定了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制度,规定从事农产品业务的经纪人要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家对经济活动主体的规制会愈加健全。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上,与农产品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完成课程学习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在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必然要求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实际,对照《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规定构建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开发核心课程,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农村产业的紧密对接。

(二)课程体系设计

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中介公司,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中介服务与经营管理工作,以及其他工商企业及相关事业单位从事商务经纪、商务职位。主要工作范围包括:市场调研、信息传递等市场咨询工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市场开发、管理、维护等营销管理工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储存、运输管理工作产;产品收购工作、销售与工作;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工作。因此,在知识结构方面,本专业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外,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农产品商品的基础知识、与农产品相关的基本技能、财务会计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经济地理知识、相关法律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知识等基本业务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根据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农产品经纪人的职业能力特征包括: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计算、语言表达能力,色、嗅、味、触感官灵敏,空间感、形体感强。为此,本专业学生除基本能力,即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预测分析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外还应具备良好的事物观察、信息筛选能力;一定的社交和应变能力。

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建立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把教、学、练、做的效果置于这一框架之中予以衡量,从而形成一套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基础技能。构建本专业技能学习所需的基础性知识结构框架,即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商品学”“经济原理”“农产品基础知识”“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会计”“市场调查与预测”“创业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该模块基础课程为学生以后的专业技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核心技能。构建以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框架,即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商务经纪与实务”“供销合作经济理论与实务”“推销与谈判”“农产品品牌经营与管理”“农产品会展及品牌策划实务”“农产品物流管理与实务”“经纪人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等专业核心课程。以上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能突出地掌握农产品市场的经纪与技能及相关知识,在就业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3.专业拓展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即校内和校外实训锻炼。具体实训项目安排如下:第一,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以具体的某一项任务为中心(如采用抽样调查法调查某农产品在吉林省各地的销售情况,并对其明年的市场销售情况做出预测)。从方案的制订到方案的实施,资料的整理、分析与预测,调查报告的撰写整个过程的实践训练。第二,农产品经纪与实务实训。通过带领学生去经纪公司或邀请经纪公司的专家来学校交流等方式,使同学们对经纪的理论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熟悉和掌握经纪业务的流程。第三,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通过实际推销实训,使学生能将所学推销计划制订、谈判策略的运用、顾客异议的化解等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实际推销与谈判能力。第四,农产品商品基础知识实训。通过带领学生进入农产品经纪人实训基地,实地参与农产品的检测、品级鉴定等工作,掌握与巩固农产品商品的基本知识。第五,农产品会展及品牌策划实训。通过举办商品展销会,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营销知识,写出基本的营销策划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第六,沙盘实训。通过引领学员进入一个高度竞争的模拟行业,分组成立若干“企业”,要求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中,通过不同的角色定位,进行若干年度的模拟经营活动,在主导各自“企业”的系统经营管理活动中完成体验式学习,感知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第七,电子商务实训。熟练掌握运用网络市场调查、网络推广的市场营销策划和市场运作,了解网络营销全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营销策划的动手操作能力。第八,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训。通过实训掌握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树立农产品现代营销理念,增加市场营销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农产品运营规划方案篇8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成本;物流配送中心选址

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飞跃式的进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持续重视,农业生产正趋于先进化、科学化,因此农产品无论按种还是数量来说都在不断攀升。此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农产品的使用消费也十分巨大。生产及消费需求促使物流配送平台必须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物流运输便捷、快速运营的效应。为了农产品物流配送能够达到高效运营的目标,首先要做好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工作的选取,筹建过程中还要结合环境、社会及经济等因素,充分考虑物流成本的影响,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实际的考察以减少物流成本,并降低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总成本,最终实现物流配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目标

1.成本最小化

物流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建设成本、经营成本及内部固定费用等,这些成本费用都与配送中心位置息息相关。因此,配送中心选址要经过周密详尽的规划设计,重点彰显其核心作用。所以,选取科学合理的配送中心位置是实现物流成本最小化的必要途径。

2.服务最优化

农产品配送中心选址要力图服务功能的顺畅运行,因此选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向四周的辐射和覆盖功能,实现物流时效、物流速度的达成,从而确保全面、优质的物流服务。

3.适应未来发展需求

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周期持续时间长、投资规模大,因此要充分考虑物流市场未来发展的需求及潜力,并做好科学的预判与展望规划,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农产品物流配送的良性发展趋势。

二、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原则

1.经济性原则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要确保经济性原则,以最低的物流建设及运输成本来满足农产品配送区域的不同需求。

2.适应性原则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要充分解读国家及当地的经济政策,使物流配送地点与农产品配送需求相适应,确保与国家及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3.协调性原则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要顺应物流产业网络发展布局,并结合配送区域农产品供应需求,协调好物流运输内部环节及外部关系。

三、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应考虑的因素

1.地理环境因素

配送中心选址规划应充分考虑选址周围的气象、地质、水文、地形等自然条件,因为地理环境因素对地址选取的结果影响很大。一旦地址周围环境污染严重或者属于易发生地质灾害区域,会极大地增加物流成本,同时也不利于农产品物流配送的长远发展。

2.经营环境因素

首先,配送中心选址前应做好物流经营环境的预算,尤其对当地的经济水平和劳动力成本做好调查分析工作,以确保物流经营的利润空间。其次,要把握好中心选址周围农产品的商品特性及未来发展态势,并根据周围农产品的特点或特性制定相适应的建设、包装、存储、及运输方案。

3.交通环境因素

首先,物流配送离不开发达、便利的交通环境,尤其是当运送一些新鲜的农产品时,对配送的时限有严格要求,所以只有确保配送中心周围具备便利的交通环境,才能确保农产品配送高效速达。

4.供应商和客户因素

物流配送选址前要做好农产品供应商与配送客户之间分布及需求的调查统计,进而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并规划出配送的最佳选址区间。这样既提升了物流运输的服务质量,又能实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

5.当地政策因素

物流配送选址工作要充分解读当地的城市规划和产业优惠政策,一些城市和地区积极制定了鼓励物流产业的相关政策,并在税赋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减免,这就会极大降低物流企业的建设及运营成本,从而节约物流成本。

四、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流程

1.建立指标体系

首先要明确农产品的自身特点及物流配送的经营需求,并认真开展相关数据的调研和收集工作,进而建立指标体系。

2.资料收集与整理

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时,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确保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准确运行,以筛选出最合适的选址区域。

3.地址筛选

通过对数据的筛选、加工、提炼,进而排除影响配送中心选址中的各种不利条件,最终确定最佳候选地址。

4.定量分析

根据调研资料进而对最佳候选地址进行定量分析,并建立选址模型,之后对选址模型进行求解分析。

5.结果评价

选址模型求解分析之后,再结合当地各种因素的干扰、限制、影响,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检验,以确保选取位置的适宜性和经济性。

6.确定选址结果

在求解与检验评价之后,再通过反复比较和辨析,以物流成本最小化且能实现高额效益的地址作为最终选址地点。

总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工作十分复杂,需要方方面面因素和条件的考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新鲜、便捷农产品需求越来越多,因此物流配送中心仍然要发挥其重要的枢纽功能。这就需要物流企业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的研究力度,通过不断改进并优化原有地址选取及设计方案,进而逐渐实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确保农产品物流配送的高效性与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左元斌.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的理论、方法于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吴翠娥.发展物流配送促进农民增收――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创新农副产品流通机制的思考[J].农村天地,2003(04):5-6.

[3]徐杰,郑凯,田源等.物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案例[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25(5):80-82.

农产品运营规划方案篇9

关键词现代生态农业;环境治理;农业产业;产品营销;建议;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1-0296-03

现代生态农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现代化装备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生产出健康安全农产品,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5年4月党中共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紧接着8月安徽省农委又出台了《关于开展五大示范行动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方案》,这标志着安徽省已全面启动和实施现代生态农业,认为关键是引导规划和抓落实,现提出建议如下。

1出台配套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安徽省农委《关于开展五大示范行动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方案》2个文件已经为安徽省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提出了战略部署,拉好了框架,以示范行动为抓手,明确了责任单位抓落实,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但从行政推动的角度,省、市、县还要有相关配套的文件,应该推行行政首长责任制,建立考核体系、强化督查指导和责任奖惩。细化量化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工作,采取政策扶持和匹配项目资金激励生态农业工作开展[1-2]。

2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2.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2.1.1防治养殖业污染。根据生态农业的整体规划,以市或县为单位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以政府文件出台实施方案,对饮用水源地、风景名胜区、人口集中地区、河道两侧以及城市、工矿企业、主干道周边实行禁养,禁养区内已有的畜禽养殖场所限期拆迁或关闭,对逾期不拆除的依法组织。除禁养区和适养区以外区域为限养区,限养区内应严格控制畜禽养殖规模,原则上不再新建、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户),并依法加强治理,达标排放;鼓励限养区内现有的畜禽养殖场(户)关闭或转产,逐步削减限养区内畜禽养殖总量。适养区内畜禽养殖逐步达到规模化、标准化,新建养殖场(户)必须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土地利用审查、环评以及动物防疫许可。适养区内按照养殖场(户)数及养殖规模制定畜禽粪便达标排放和综合利用方案,一般情况下生态消纳的数量是有限的,必须要生产加工成商品有机肥,采取政策扶持和行政强制手段鼓励企业实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2-4]。

2.1.2推行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安徽省从2013年起至今在全省实行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各级财政投入配套大量资金引导,实行奖补,采取广泛宣传发动、包保督导,落实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取得了良好成效,基本上控制了秸秆禁烧。但就这项工作本身来说,还没有步入正轨,比较被动,如果不继续用行政推动和资金奖补手段,仍可能死灰复燃,主要原因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效益不明显,渠道不宽,量不大。主渠道秸秆粉碎还田也存在着一些阻碍因子,如相配套的农机具还没有完全普及、受灌溉条件限制造成耕作困难,影响下茬农作物播种栽插成活等,这些还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使农机农艺完美结合,不断完善改进。秸秆燃料、饲料、基料、工业原料通过调查只占利用总量的20%,主要原因是秸秆的燃烧值相对木本植物较低,利用秸秆发电,容易产生焦油,影响机械设备,大部分电厂不愿意收购,做饲料和基料其营养含量不高,效益不高,不能作为主渠道。因此,要想做好这项工作,科研是前提,研究完善秸秆还田措施加以普及推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秸秆作育苗基质、板材原料等。

2.1.3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农药、化肥是近代农业发展的产物,之所以广泛应用,是因为其在抗病增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对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农药发挥不可替代经济作用的情况下来实现农药减量使用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任务。国家通过立法控制农药生产销售,如《植物保护法》《农药管理办法》等,加强监管与处罚,严厉打击违规生产销售高毒农药,严厉处罚农药残留超标事件,扶持鼓励企业研发生产高效低毒环保农药。在生产上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通过选育良种、合理轮作、健身栽培等减少病虫害发生。应用杀虫灯、性激素诱虫、生物农药、先进的植保机械、精准防治等措施减少用药。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使植保防治更加专业、更加合理;化肥减量使用主要从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施肥技术、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达到减量不减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新型肥料(如控释肥),改进施肥方式来提高化肥利用率,推进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及种植绿肥等措施来培肥地力。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来提高耕地质量。就当前农资产品而言,生物农药、有机肥的性价比远远低于化学农药、化学肥料,不被生产经营者所接受,可以尝试通过政策倾斜、国家补贴、向种植户发放绿卡等方式,推广生物农药和商品有机肥,从而减少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用量。

2.1.4田间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田间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农地膜和农产品投入品包装袋(瓶),这些物品随意丢放,散落田间地头、沟渠或埋入土壤中,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能降解,如不及时治理,日积月累造成严重污染。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广泛宣传发动,提高认识,提高素质,树立广大种植农户环保意识。其次是通过开展田间清洁工程,建田间垃圾池,定期清运田间固体废弃物。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企业,变废为宝。

2.2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土壤中铅、汞、镉、铬、砷等重金属被农作物吸收,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安徽省从2012年起全面开展了这项工作,以县(区)为单位划分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边农区、污水灌区和一般农区4类区域,在每类区域科学布设样点,取样、制样、送专业机构检测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同时测定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然后根据其检测结果进行土壤修复。为建立重金属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安徽省各县(区)还设立了一定数量国控点,每2年检测1次。目前,安徽省这项工作已建立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样品分析数据库,建立了产地质量安全档案,对重点污染区实行了登记备案。部分污染区域开展了修复试点,建议下一步尽快落实禁产区和对污染区修复,同时还要对已修复的试点区域进行再次检测。

2.3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防治

目前安徽省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形势比较严峻,由此引发的灾害和经济损失也越来越重。其中发生程度大、危害重、比较普遍的有10余种,如空心莲子菜、凤眼莲、加拿大一枝黄花、豚草、稻水象甲、松材线虫等。由于缺少有效的天敌,这些物种繁殖速度极快,造成农业生产减产,破坏原来植被平衡,使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入侵有害生物还是病原传播媒介,一旦入侵成功,有可能造成大范围疾病流行。因此,应强化组织领导,制订防除预案,多部门联动,落实预防与防除责任,加强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风险预警体系,进行风险评估,做到早发现早清除。加强对种子苗木市场监管,从源头上堵住有害生物入口。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对外来有害生物识别和防控能力,让群众掌握外来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动员全社会参与。

2.4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流失使土地退化,轻则土层变薄,肥力衰减,重则引起土地石化、沙化,丧失生存能力,同时还造成河床升高、库容萎缩、湖泊变浅,因此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十分必要。严格执行国家《水土保持法》,严禁开垦25°以上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使农、林、牧结合,果、茶、药并重;兴修库、坝,修建水平梯田,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整治干支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建设高标准生态农田,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

2.5工业企业及城镇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防治

各种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加之城镇一些建筑、生活、医疗等垃圾对乡村的转移,造成农业污染;很多县乡基于优先发展经济的考虑,引进大量工业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不达标,造成农业污染;无节制的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为防止这些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迫切需要大力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行城、镇、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雨污分流,污水集中处理,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整治或关停不达标排放的工业企业,对已经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责令其对环境负债买单。新上马工业企业严把准入关,符合土地规划和环境评价。严把耕地红线,禁止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占用耕地。

3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

3.1建立示范区(片)或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高起点谋划、高科技引领、高标准建设,打造一批示范区(片)或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园(区)内生产要素集聚、生产装备先进、管理体制科学、经营机制完善,产品安全优质,促进生态、生产、生活发展,辐射带动使生态农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安徽省以绿色增效示范行动打造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园),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小麦、水稻、玉米为主体的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重点抓好100个示范片、100个示范村和100个家庭农场;开展畜牧绿色低碳循环模式攻关,计划年创建标准化养殖示范县2~3个,示范场30个,示范基地5个;开展渔业绿色健康养殖攻关,年建设示范基地200个;开展特色农业绿色增长攻关,到2017年打造水果、蔬菜名牌产品200个;开展休闲观光农业模式攻关,每年打造示范县1个,示范点15个等。这些规划设计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通过这些示范区(园)带动,有力地引领全省现代生态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3.2培育新型产业主体

由于党的各种惠民政策出台和土地经营制度完善,安徽省先后拥现出一大批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截至2015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000余家,超1亿元的2000余家,超10亿元的近10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近1000家,工商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55000余家,家庭农场20000余个,农机和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7000余个。这些经营主体有力地促进了安徽省农业产业的发展,然而还存在着多、散、鱼龙混杂现象,真正能具有规模化、标准化和强大经济实体,从事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经营主体不多,因此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引“资”、引“智”、引“才”,使资本、技术、人才向生态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实现“企业+基地+农户+市场”产供销一体化,跨行业跨区域发展;二是扶持培育多种经营组织,通过政策顷斜、资金扶持、科技培训等形式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善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使他们真正成为农场主、董事长和企业老总;三是完善土地经营制度,积极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依法保障农民承包土地、山林和宅基地,完善土地流转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土地入股、抵压、委托流转,整建制流转等多种经营形式;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3.3推广应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

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是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动力,是源泉,是基础,离开了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现代生态农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直接决定着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程度,生态农业的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情况。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涉及到现代农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领域,如立体种养技术、循环再利用技术、节能减排技术、能源转化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智慧农业技术、信息技术、生态产品储运加工流通技术等,可以说成千上万种,国内外有大量成熟可以借鉴利用的生态农业科技,可以根据不同的发展需要吸收利用,采取教育培训、考察论证、示范推广、扶持引导等多种形式推广应用。省农委提出科技推广示范行动从生态循环、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信农机农艺融合、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产学研融合等方面加以试点,这一举措为安徽省生态农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尤其是产学研融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创新发展解决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加工技术、生态环保等领域技术难题,突破发展瓶颈,能够持续推动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3.4加强监管与服务,提升农产品质量

3.4.1加强生态农产品生产源头监控。抓好产地环境保护,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评价和监控,严格预防和控制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农业投入品和农业废弃物产生的污染。抓好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监管,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依法严厉查处违法生产与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和其他有害化学物质行为,保证安全放心农资的供应。抓好生产过程控制,建立生产档案,利用现代智能农业手段全程监控。

3.4.2加强生态农产品例行监测。建立市、县、乡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以生产基地、企业、市场和超市为重点,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杜绝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农产品进入市场,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3-4]。

3.4.3推行生态农产品市场准入。积极推行生态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是确保产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对生态农产品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落实进货检查验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有毒有害农产品销毁、市场经营档案、佩戴“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卡”、农产品安全报告制度,决不让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3.4.4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生产、经营和非法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违法分子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3.4.5开展生产服务。组织农技人员登点包片服务,指导生产者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确保产品稳定和安全可靠。大力推进生态农业标准化,制定生态农产品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包装等一系列地方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逐步形成以国家农业标准为主,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互协调配套,能满足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需要的行业标准体系。

4拓宽生态农产品流通渠道

4.1品牌建设

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具有社会公信效应,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安徽省计划每年认证农业“三品一标”500个,到2017年年底完成农业注册商标2万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安徽省名牌产品200个,这说明了政府层面对品牌建设的高度重视。因此,抓好这项工作必须注重2个方面:一是品牌需要培养,是建立在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只有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才能培育出名牌产品,保持品牌的信誉;二是要积极用商标来保护自己的品牌,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严禁他人侵权和冒用品牌。

4.2经济人培育

可以实行生态农产品经营“零门槛”准入,免费办照,免收税费,加强引导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法律、产业营销业务知识,提高经济人素质,指导经纪人制订发展规划,建立自律组织,打造营销平台,对规范经营、有发展潜力的经纪人,还要采取资金扶持。

4.3产品营销

市场决定产品,产品决定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规模和效益。通过广泛宣传提高生态农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是营销必备手段,充分利用农博会、招商会、展销会等平台和网络营销、专题报道、公共关系等手段进行产品宣传,提高其认知度和美誉度。创新营销模式,采取“市场+经纪人+农户”“市场+经纪企业+农户”“市场+(行业协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多种模式,由单一的农产品购销向购销、储藏、加工、运输“一条龙”服务,由简单贩运逐步向批量销售、契约销售、期货销售和联合销售转变,运用电话、互联网、电子商务、专用运输工具等现代化方式开展经营业务。在经营区域上,逐步由本地营销为主转向本地与外地、国内与国际并重,实现销售市场多元化。

5结语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的需要,没有现成的样板,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发展创新,但是发展需要政府主导,各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

6参考文献

[1]刘应元,冯中朝,,等.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4(3):24-29.

[2]徐亚楠,张绪良,张荣华,等.山东省生态农业的模式、布局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4(14):81-86.

农产品运营规划方案篇10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平度;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206

随着青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青岛市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在不断增长,2016年零售交易额达到23亿元,同比增长575%。平度市蓼兰镇、同和街道、旧店镇,入选首批青岛市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而且该市18个镇(街道),111个村入选农村电商“515+X”工程重点镇村,除此之外,平度市与阿里巴巴集团深入合作,开启了“农村淘宝”项目,是青岛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平度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示范区也可以借助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打造示范区内的高端特色农产品品牌,扩大市场,带动农村和农民增收。

1整体策略

11多样化发展

在中国,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不同,电子商务发展程度有很大差异。青岛平度市积极应对市场对其的要求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电子商务。根据网络应用程度的多少把农村电子商务类型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是只在网上提供农产品信息的农村电子商务;二级是需确定交易意向而不需要即刻支付的农村电子商务;三级是在线完成交易的农村电子商务;四级是在网上完成材料采购、商品销售、配送等完整流程的电子商务。

对于生产规模不同的农业生产者来说,可以采用B2C、C2C等相对成熟的模式;而面对不同素质的农业生产者,可以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a2a、a2C、C2C模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多样化发展是规划青岛平度市农村电子商务必须遵循的整体策略。

12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成正处于深化和创新阶段,政府可利用成功案例示范效应进行全面推广农村发展电子商务。就青岛平度市而言,应选择网络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商业水平比较发达、人口素质较高、经济较为发达、村民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区域作为试点,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重点扶持。通过个别案例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企业或个人一起发展电子商务,采用这种方式如此循环,不断扩大青岛平度市电子商务的规模。

2政府机构计划协调策略

21整合资源加强农村网站建设

农村电子商务需要在良好的互联网环境下生长,农村在建立基层信息资源库时应由政府组织信息采集,现信息资源规划的统一,只有政府从宏观方面进行规划调控,对网页上的虚假的、过时的信息进行及时清理更改,增强网站信用程度。

许多农业大省,都已建立专业的信息平台或者网站,部分网站甚至提供了交易功能。青岛平度市在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时,假若能对这些已经存在或者将要建设的网站进行资源整合,在降低资本投入的同时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同样,在其他资源的使用方面,政府也可以统筹规划,合理分配。

22加大法律监管力度

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农村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进行准确、及时地点对点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规范农村电子商务,又可以及时地向从业者们提供各方面的法律信息。

制度法规总是在新事物的出现之后,为了规范和引导新事物而产生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会产生一些影响自身健康发展的因素。这时就需要能够制约不利因素的法律出台。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承担起责任,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保护,保障电子商务能够高效、持续地发展。

2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精力,更需要当地百姓的参与和配合。青岛平度市从事电子商务的农民卖家数量快速增加,因此办公空间和仓储空间成为最急切的需求,但由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政策、房屋结构不合理,房屋流通性较差等原因,导致农民卖家缺乏配套的办公与仓储空间,阻碍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因此,建设大型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势在必行。青岛平度市应积极探索城乡电商产业园的发展建设模式,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并提供有吸引力的招商条件,并提高已有设施的利用效率。

24加强农村人才体系建设

在青岛平度市的农村,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有电子商务意识的人并不多。为了适应当地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要培养人才,提供政策上的帮助,鼓励当地人从事农村电子商务;另一方面,也要引进外地的电子商务人才,给予电子商务方面的优惠政策。政府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体系的建设速度,将农村电商的培训列入当地商务系统的培训范围,组织电商知识进农村活动,为百姓带来实用的电子商务知识的培训;设立区级或市级的培训部门,批量化培养电商人才;增加对地方政府人员的电商培训频率,以加深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完善程度和发达程度与这个地区电子商务的规模和水平相关。

3企业经营策略

31直接参与农村电子商务

对于农村传统企业来说,如果要从事电子商务方面的业务,必须改进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积极学习先进的运营方式,接受互联网时代下新的经营管理观念,也就是说,企业不再单纯是电子商务的决策者,更是最底层参与者。以农用品生产商为例,它可以设立线上销售网点,省去中间商环节。

32服务外包与第三方物流

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推动农村电子商务辅助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即“服务外包”。降低了资本投入和管理风险,从而获得总体成本的节约和效益的增加。对企业来说是扬长避短的机会。

青岛平度市农产品电商服务外包后期还可以为农民提供营销技巧的支持,帮助农民进行店铺推广和活动策划等活动。而这种外包服务中最需要指出的是物流外包。电子商务中农产品或者农用品的特殊性,对运输方式便有特殊的要求。在电子商务发展较好的区域,组建第三方物流团队,一方面,企业可以节省更多的精力与资金,同时降低了物流运输的管理风险;另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

33提高品牌价值认知度

提高企业及农户的创新能力,创办自有品牌,形成品牌优势,是农村电子商务摆脱低价竞争的必经之路。

品牌的影响是潜在的,但它对于企业的形象却是极其重要的。青岛平度市农村电子商务刚刚起步,这个时候开始建立品牌比以后要容易许多。然而,大多数的农民因为受教育程度有限,经营经验的不足,通常只关注当前的利益,忽视了日后的发展,造成经营规模无法突破瓶颈。这就需要参与农村电子商务的农民树立起品牌意识,致力于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差异化战略。在遇到品牌危机时要懂得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在推进品牌建设上,面对同质化的行业压力,建议青岛平度市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卖家实施品牌战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