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育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7:12

实践教育培训篇1

近年来,**市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着眼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整合培训资源,积极拓宽干部教育培训渠道,坚持多渠道、多形式、个性化的培训方式,保证了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为“做强**、服务全省”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以加强组织领导为保证,明确干部赴外培训目标

当今时代,谁拥有数量众多的高知识层次人才,谁就有了能够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拥有一大批熟悉经济、法律、科技等方面知识,思想解放、思路开阔的高知识层次外向型领导人才,对于加快**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步伐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外向型领导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要求按照组织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尤其是认真开展好干部赴外培训工作。根据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制定了《关于认真做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安排意见》,围绕中心工作,对全市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培训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培训的目标、任务,把拓宽干部培训渠道和加大干部赴外培训力度作为工作重点,认真实施。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划拨专款用于干部培训。**年建立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列入财政预算200万元,用于干部培训和引才引智工作。同时,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广大干部认识到赴外培训是培养干部具有开阔眼界和战略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干部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以内引外联为重点,积极拓宽干部培训渠道

我市紧紧围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拓宽、丰富干部教育培训渠道和培训方式,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等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采取委托办班、联合办班、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挂职锻炼和带职带教培训等方式,开辟了十多个干部外培基地,并开展“借脑引智工程”,进一步扩大了干部培训规模,提高了干部培训质量。

一是建立友好城区的干部培训基地。我市先后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红桥区、广西南宁市等城区结为友好城区,并在当地建立了**市干部赴外培训基地,解决了我市培训基地规模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也为我市干部培训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是按照需求开辟新的干部赴外培训基地。我们结合实际,按照干部培训需求,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和干部培训工作做的比较好的青岛、桂林、无锡等地开辟干部培训基地,以举办城市管理、经贸、旅游、城市建设等专题班为主,重点培训县级和县级后备干部。

三是采取举办培训班或联合办班的方式,加强与干部培训机构或高等院校的合作。近几年,我市先后在苏州农村干部学院、温州市委党校、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培训机构和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干部培训机构主要举办乡镇干部、村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短期培训班,县级和科级干部专题研究班。在高等院校主要开展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举办3—4个月的业务骨干培训班。

四是积极探索干部赴国(境)外培训的形式和方法。通过参与项目培训,争取中央有关部委、省内有关单位的支持,积极与国内外的有关培训机构联系,开辟了干部赴国(境)外培训新途径。争取中瑞合作管理培训项目3个,赴国外培训干部18名;举办人力资源赴西欧培训班1期,培训县级以上干部24人;纪检干部赴港澳廉政建设培训班,培训干部54人。同时,针对我市发展滞后、人才缺乏、“刚性引进”人才困难的实际,**年以来,共引进医疗卫生、病虫害防治、中小企业发展与管理、旅游规划与设计、园林花卉等国外技术及管理项目14个,解决了一些紧缺项目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困难的问题。今年由市委组织部组织24名县级以上干部赴西欧开展人力资源专题培训考察,为我市干部赴国(境)培训开辟了新的途径。

五是到外省市挂职培训干部。我市把干部赴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作为干部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方式。除了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内有关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外,我们每年还选派一批县级干部和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天津、上海、辽宁、广西、浙江、江苏等省市进行挂职锻炼。许多干部在挂职结束后不但增长了学识、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能力,而且还与挂职地区单位建立了友谊,加强了交流合作,成功引进了一批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是请专家学者来宁开展培训。不定期地邀请发达地区及国外的专家学者来宁讲学、培训干部、开展指导和服务工作。目前,仅上海浦东新区已组织两批“专家博士服务团”来我市开展工作,共举行专题讲座20场,全市2000余名各级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听取了讲座。并就我市社区建设、城市融资、人力资源开发、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工作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开展咨询座谈会10次,解答了我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提出的实际问题。同时还邀请美国、德国、加拿大、古巴等国家的医疗卫生专家23人(次),开展了讲学、临床指导、学术交流和义诊等活动,培训医务工作者2100人(次)。

**年以来,通过拓宽培训渠道,加大赴外培训力度,我市共举办“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城市建设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专题班及社区干部、组工干部等培训班20余期,培训干部近1000人,挂职培训干部30余人,赴外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1000余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赴国外考察学习460人。特别是自与上海浦东新区达成干部培训协议以来,在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浦东新区组织、人事部门,区委党校和社会发展局等单位已无偿为我市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专题培训班10多期,培训干部416名,接受挂职干部13人,带教培训城建、交通、园林、城市管理、规划等方面人才100余人,中小学校长及教师400余人(次)。

三、以强化管理为手段,不断完善干部培训的工作机制

我市不断总结干部赴外培训的工作方法,积极借鉴外省、市先进经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逐步改进了干部赴外培训的工作机制和手段。为进一步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先后制定了《**市贯彻<**—**年青海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实施意见》、《**—2010年**市人才开发规划》和《关于规范**市县级以上干部培训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宏观调控、分类指导、单位主动、个人自觉”的教育培训机制,并实施“借脑引智工程”,邀请专家学者来宁开展讲学、培训等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干部培训工作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培训需求,制定了干部外出培训批准、干部培训考核和登记、干部培训备案等制度。每年年初,根据全市干部培训工作的要求,确定外出干部培训计划,并对人员的确定、培训的内容、考察的内容作出详细安排。在外学习期间,每个培训班均由组织部门或相关部门派专人负责,成立临时党支部和班委会,随时掌握学员在外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对赴外培训学员实行全程跟踪考察,严格管理,提高了外出培训的实效性。同时,把干部培训与干部选拔任用结合起来,把经过培训考核合格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必备条件之一,从而激发了广大干部学习的热情。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充分保证了干部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干部教育培训的成效有了新显现。

问题篇

**市干部赴外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还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我市干部赴外培训的力度和实效。

一、存在问题

1.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首先,教育培训管理体制没有科学明确的界定,赴外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科学规划。其次,对各级干部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结构现状缺乏系统的分析,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再次,对教育培训任务缺乏系统分工,教育培训资源配置不合理。

2.教育培训标准不够明确。目前,干部赴外教育培训的标准要求过于笼统模糊,对不同层次干部的教育培训标准要求没有区别,对同一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分工干部的教育培训标准要求也没有区别。

3.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与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差距较大。目前,干部教育培训主要是输送到省内外各级党校和行政院校进行政治理论培训或以专题培训与外出考察相结合,培训的形式主要以传统授课辅导方式为主。赴外培训专题不突出,培训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培训目标需求的多样性,培训形式的单一又使培训效率难以提高。

4.教育培训约束激励机制乏力。干部赴外教育培训缺乏动力,尚未形成一整套系统的、严格的、可操作的针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检查、督促、考核、奖惩制度。虽然干部在任期内有一定的外出培训要求,但是,这一培训要求仅仅是泛指,并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干部教育培训成了一项软任务。一是干部赴外培训机制不畅。我市的干部培训工作仍面临调训难、培训难、提高难的被动局面。二是部教育制度不健全。在实际工作中,干部教育培训与使用相脱节,客观导向上也造成了干部轻视教育培训,干部自身对理论学习兴趣不浓、存在“不想学”、“不愿学”等消极应付的心态和学风不正、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作表面文章等情况,缺乏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三是干部教育培训绩效评估措施不完善。目前,尚未形成较为科学、规范的评估体系,缺少监督、约束的硬性措施。

5.赴外培训经费相对较高,来源单一。目前干部教育培训所需经费主要由本级财政预算和各单位行政经费,干部赴外培训经费很难得到保障。

6.工学矛盾突出。工学矛盾是影响干部参加培训,特别是赴外培训的突出问题。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现象较为突出,造成培训班过多过滥;一些有办学条件的单位受利益驱动,通过行政手段组织基层干部参加一些无实质意义的培训,这些培训增加了基层负担,造成基层干部的逆反心理。一把手调训难、一线领导难调训,副职参加学习多,人大政协领导参加学习多。

7.学习与考察联系不紧密。由于外出学习时间短,经费投入又不足,学员不能进行深入学习考察,只是走马观花,学习不透、考察不深,所学知识少有时间“消化吸收”,造成学习与考察脱节,联系不紧密。学员撰写的学习心得和学习体会只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学习效果受到限制。

二、原因分析

1.现阶段干部培训出现的深刻变化。一是培训对象的深刻变化。在培训对象上已由过去的适应型改变为创造型,现在培训对象学历高,知识和阅历丰富,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二是培训环境的变化。干部培训阵地的“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过去的干部培训是教师会什么、讲什么,然后学员学什么。三是培训手段的变化。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既为干部培训形成了压力,又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带来了发展的战略机遇。

2.加强干部培训的意识不强。一是少数领导干部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当作软任务,认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可有可无,可管可不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干部在实践中学习,自然而然能够适应工作要求;不需要把在教育培训特别是培训费用较高的外出培训上花费财力和精力。有的只看到教育培训的投入,却看不到教育培训具有的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性不高。二是有些单位把选派干部参加外出培训当成是一种负担,认为工作任务重,还要抽调干部外出培训,既增加经费负担,又增加工作负担,不鼓励、不支持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把眼睛盯在完成当前任务上,忽视干部思想观念转变和素质的提高。三是有些单位和干部认为干部赴外培训只是给干部的一种福利待遇,是让干部放松,让干部外出旅游,而不懂得干部赴外培训的重要意义。四是有些干部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学习不必要。干部学习主动性不强、动力不足,消极怠学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五是有些干部抱着“重在参与,不在结果”的心态,有的人参加培训“不为学习为旅游”,认为自己平时工作紧张,参加培训既没有“死任务”,又没有硬指标,可以借机休息休息,而不是利用这一大好机会学习些新知识、新本领;有些人参加培训“不为交流为交际”,抱着“串串门、认认人”的心态,主要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

3、教育培训资源配置不合理。培训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低,导致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形式、方法以及干部教育管理的体制和干部教育的运行机制,不能满足各级领导干部对理论、业务和新知识的学习。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与效益最大化,客观上要求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与受教育者形成双向选择,实现供需平衡。然而,现行的干部教育培训机缺乏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办学自,无法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调整办学思路和教育教学格局。

4、赴外培训加大了干部管理和考核难度。对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缺乏检验措施,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部教育培训评估体系。目前,对制定赴外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缺乏必要的研究,没有评估的具体手段和措施,无法衡量评估质量效益。正是因为评估标准不确定,导致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忽视质量和效益,或者片面认为只要按照规定的内容和目标要求,完成了培训人数,就达到了培训目的。特别是干部参加培训后,利用培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情况缺乏必要的跟踪考察,失去了对干部培训效果的检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因为没有对干部的提拔和使用决定的权力,以及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没有制定严格的教学和参训管理制度,在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时,不愿向学员提出严格的纪律要求。培训结业时对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学习成绩千人一面,讲好话的多,客观评价的少。由于教育培训的管理不够严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干部赴外教育培训的质量。

5、经费制约。党政干部培训的费用主要靠财政支付,基地建设、培训费用、交通费、考察费、差旅费等都需要财政支付,干部培训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培训费支出也在加大。**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每年用于干部教育培训的经费是有限的。由于经费不足,培训主管部门只能压缩培训任务或缩短培训时间。

对策篇

一、科学制定干部培训规划

整个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零散无序的教育培训,成本高、效率低、成效差。因此,干部教育培训应当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各级干部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出发,科学制定各层次、各类别、各岗位干部的素质、知识、能力标准,并将此标准与干部队伍现状作比较,准确地确定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再根据干部教育培训目标,制定出干部赴外教育培训的整体规划。要建立“宏观调控、分类指导、单位主动、个人自学”的教育培训机制。初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组织推动和市场拉动互相作用,分级管理和分类培训、计划调训、自主培训和竞争参训有机结合的教育培训新机制。

一是对干部队伍现状作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准确地掌握各层次各类别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文化知识程度和工作能力强弱。

二是分层次确定干部应具备的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基本标准,以及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各类干部的具体标准,确定出每位干部的教育培训需求,再从整体上制定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教育培训规划。这样的规划不仅能够较好地将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而且在制定干部队伍整体培训规划的同时,也完成了干部个体的教育培训规划。

三是认真制定干训规划。在认真总结“十五”干训规划经验的同时,对“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干部队伍建设对干部培训的需求进行预测,尤其是认真研究干部赴外培训的方式方法和成效,并对“十一五”期间干部培训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实施步骤进行深入思考。制订“十一五”期间干部培训规划时,充分考虑干部赴外培训的积极因素,不断促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认真贯彻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分级分类完成干部赴外培训工作

为提高干部执政能力,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大力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对公务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基于培训开展和培训管理需要,逐步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公务员分级分类培训体系。一是分级培训,即对担任不同领导职务层级的干部,实施各有侧重的培训;二是分类培训,即针对不同类别的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履职培训;三是对公务员培训实施分级管理,分类指导。按照职务层级开展培训,突出领导人员与一般干部的差异性。在培训目标上,对领导干部强化宏观管理、驾驭全局能力的培训。对一般干部重点是提高具体管理行为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培训。在培训方法上,对领导干部一般是以赴外进修、考察研讨为主,对一般干部则突出专题讲座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按照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开展培训突出职位类别差异性。按照全员培训、突出重点的原则,有计划地加强对后备人员的培训。加强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

三、积极整合资源,加快干部赴外培训基地建设

要着眼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进一步优化干部教育培训的资源配置,统一协调,优化组合,充分利用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基础设施,开拓多种培训渠道,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干部教育培训资源配置新体制。

1、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上,应当从计划经济时期传统、封闭、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加强省内外党校和行政院校联系沟通,重视运用和开发外省市教学资源,用开放式的思维和市场运作方式,使外省市的教学资源为我市干部教育培训所用。这是一条投入少、见效快、简便易行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扩张之路。

2、在进行实体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运用网络技术加快网上培训中心建设。网上培训中心的建立,可以使干部教育培训实现自主性和互动性,既较好地解决了教学资源的时空限制,又能切实解决好工学矛盾。

3、借助外部力量,充分发挥高校在干部培训中的“外脑”作用。重视利用省内外高校的教学优势,继续借助外力、“外脑”联合办学。借用“外脑”,丰富培训方式,不断延伸培训的社会化触角,提高信息的吸纳力。

4、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拓展教育培训空间,用现代化教育培训理念积极探索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为受训干部提供多种教育培训形式和多元化、多层次的学习内容,使党政干部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四、建立干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和培训基地资格审查制度

加强对培训基地的监督和办学质量的检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水平。健全办班审批制度。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抽调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未经市委组织部审核同意下达的调训任务,各县区组织部门和各单位人事部门可不予选调。在调训中如出现人员交叉时,下级应服从上级的安排,同级应服从党委组织部门的统一安排。定期对各类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对赴外培训基地,定期由市委组织部和各级干部培训领导小组做好对各类培训机构的评估工作。评估的内容包括各类培训班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办法条件等,并将评估的结果进行比较,对于不符合培训质量要求的培训机构要取消办班资格。

五、更新理念,积极探索,改进培训教学方式

与培训基地和培训机构进行沟通,从师资力量、培训理念、培训方法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一是引入以学员为中心的现代培训理念。通过学员学前作业、问卷调查、教学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干部培训需求。针对学员对培训需求,设置进修班、培训班、专题研究班等不同班次,确定个性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二是推行现代培训方法。采用研讨式、互动式、开放式等多样的教学培训方式,加强学员论坛、学员讲坛、学员专题调研、社会调研、社会实践和外出考察在培训中的作用,开展公开课教学、演讲、小组集体专题研讨、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改进现有教学方法和培训形式。三是创新培训教学模式。利用校内校外两个课堂,校内校外两种教育资源,组织学员深入实际开展专题调研等,全面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授课辅导向多元化、灵活性的教学方式转变,要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多开设一些情景模拟、案例讨论分析、对策研究、双向交流、实际观摩等课程。在培训课程的安排上应采用模块化结构,由培训单位向参训者提供若干个培训的教学产品模块,参训人员在完成规定的基础内容后,可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工作岗位要求,自主地选择培训内容,实现自助菜单式培训,使培训的供需达到最佳匹配。

六、因地制宜,按需施教,充实培训内容

组织培训的部门每年都要积极进行干部培训工作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不同需求,突出重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学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分层施教,按需施教,有的放矢,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各级干部应对复杂局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各级各类培训班的不同情况,在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察地区、专题设置等方面进行精心安排。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紧密联系**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突出外省市经营城市、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化、外贸、旅游生态等专题,体现“三个贴近”,即贴近形势、贴近实际、贴近需要,做到内容新、专题新、授课方式新,并及时反映热点、难点问题。

注重提高培训质量。对承担干部培训的各类培训机构,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提出要求,并达成协议,制订和实施教学管理条例,优化培训内容,做到针对不同的类型、层次的培养对象和班次,突出各自的培训主题,精心安排课题,合理选择教师,注重培训实效。要努力克服培训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等问题,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针对各类班次的培养目标及培训对象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提高干部培训的吸引力。

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成果参观、经验考察,学员对当地在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及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社区建设、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做法,进行全面、深刻的把握和认识。培训班结束后,学员要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具有创新思维的设想和看法,从而不断提升思维层次,增强培训的综合性。

七、完善赴外培训机制,加强跟踪管理

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把干部培训与选拔使用结合起来,制定培训和学习计划,加大干部调训力度,把经过培训考核合格作为选用干部的必备条件之一,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建立点名调训制度。对赴外培训的各个班次根据单位的实际和个人培训需求,采取点名调训方式,参训学员的名单由组织部门依据干部的考察结果和表现情况统一提出,坚持“重要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把有限的培训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2、建立培训考核制度。针对当前干部培训过程中考核流于形式,考试组织得不周密、不严格等问题,各干部培训主管部门应当结合实际,从干部参训的不同形式、不同类别出发,制定严密的考试考核制度。要把考试考核作为衡量干部学习成效的一种重要手段,考试考核情况要通过某种形式反馈给干部主管部门,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要利用计算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系统,将每一位干部接受政治理论教育、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和专题培训的情况(包括培训内容、培训层次、培训时间、考试考核成绩等)记录在案,全面反映干部教育培训情况,并适时提供给干部任用部门。

3、建立干部培训期考察制度。干部在培训过程中,是展示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过程,也是组织部门对干部进行考察的良好时机。可利用干部培训期进行考察,这不仅能促进干部更好的学习,也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组织考察干部时间过短,对干部了解不全面的问题。

4、建立组织部门培训跟班制度。由于参加培训的干部身份特殊,培训机构在管理方面失之于宽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组织部门应派人跟班,负责联络工作和干部考察工作,与学员广泛接触,深入考察,掌握学员的真实情况。

5、实行培训登记制度。对各级参加赴外培训干部统一发放《**市干部赴外培训登记表》一式三份,对干部参加培训情况进行登记。在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机构进行签定,并盖章,组织部门留存一份,学员单位一份,装本人档案一份。《登记表》要客观公正地记录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情况,为今后干部考核、上岗任用、职务晋升等提供详细依据。

八、建立培训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1、严格培训收费管理。经干部主管部门批准举办的各类研讨班、培训班需向学员收费的,其收费项目和标准必须经同级财政、物价部门审核批准。任何部门和办学单位均不得随意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

2、加大经费投入。现在我市干部培训经费主要由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学员单位承担,但经费投入远不能满足培训需求。每年在人才专项经费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干部赴外培训,各区县、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为干部赴外培训提供保障。

实践教育培训篇2

自2010年开始,我校就与疆内外优质高校同台竞争,积极参与了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至今已累计承担了3个一级大项目(新疆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新疆幼儿园教师部级培训计划、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材培训项目)、5个二级子项目、15个学科41个三级子项目、共计2726人的“国培计划”任务,为新疆农村幼儿园、中小学培训了一批“种子”教师。为了监测培训效果,我们先后在培训学员中发放各类问卷近2万份,形成了8篇分析报告,2篇督查报告。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参训学员对项目管理、培训师资、课程设置、培训主题、培训方式等10个方面的满意度均达到了90%以上。对研修期间生成的课程资源,我们专门制作了内地专家《通识课程汇编》视频资料,容量平均每年达到100GB以上,各学科也制作了包括专业讲座、名师示范课、研修实践课等课程资源。学校将这些资料全部赠送给参训学员,并委托学员分别赠送给他们所在的中小学,成为农村中小学开展校本培训珍贵的课程资源。同时,学校积极通过“送课下乡”、“网络共享”、“远程培训”等形式,将“国培计划”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教学理念、运作规范、质量标准等成功辐射到新疆各类区级教师培训项目,对支持和引领新疆幼儿园、农村中小学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出了贡献。近几年,在组织实施“国培计划”项目中,我们坚持了以下做法:一是开展“主题”培训。培训主题是培训活动的“纲”。我们将“教师领导力”和“教师执行力”确定为置换脱产研修和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的主题,并分解出教师角色认同与师德践行能力、教材解读与驾驭能力、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等具体的教师专业能力,保证了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实施“嵌入式”培训模式。我们与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研发部合作,专门为学员量身定制了“教师校本研修专题培训”课程。同时,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移植“国培计划”研修项目中,达到了“一训多能,一训多得”的效果。三是按教学规律办培训。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以及不同学员的个性需求,在培训中,我们注重体现教学规律,把按教学规律办培训的理念集中体现在方案设计、培训主题和目标的确定、课程与内容设置、培训路径、资源生成、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严格按教学规律及规范去操作和管理,将培训效益覆盖到每一名参训学员。四是办专业化的教师培训。我们按照培训特有的规律和特点,从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发,在资源配置、培训流程、师资构建、质量评价、成果延伸、项目管理等各方面,建立规范,优化体系,凝练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专业化教师培训。五是通过“影子”培训课程、中小学课堂观摩课、同课异构实践课等,实施教师培训与中小学课堂一体化的联运模式。

二、以“校长培训”为主体,分类、分层提升新疆教育管理干部的素质

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区”战略,适应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作为自治区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在新疆的依托院校,自2010年以来,我校坚持面向基础教育,以“校长培训”为主体,以自治区中小学校十百千名优骨干校长队伍建设工程为平台,认真组织开展了部级、自治区级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新疆中小学校长影子培训、疆外中小学校长挂职培训、自治区寄宿制学校校长远程培训、自治区中学教务主任培训、自治区中小学健康教育管理人员培训、自治区幼儿园科研骨干培训以及自治区地县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培训、自治区地县党委、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干部培训等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干部培训5000余人次,为深化自治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质量是培训工作的关键。为了提高培训实效,保证培训质量,在近几年的干训工作中,我们坚持在更新培训理念、打造精品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模式、盘活培训资源上下功夫。一是注重了培训需求调研。坚持“要培训,就有需求调研”、“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立起了培训需求调研制度,既充分考虑到干部个人的培训需求,又考虑到所在单位、所在地区的实际需要,保证了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整合优质培训资源,精心设计培训内容。每期培训,我们都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精选培训内容,设计不同的培训专题,并围绕专题培训需要,积极从全疆、全国范围内物色和遴选授课专家,如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王定华等,且每期聘请的内地知名专家都保持在5-6人次,既建立起了优秀的培训团队,又实现了优质培训资源共享。三是突出研修基地的建设。我们在乌鲁木齐市一中、八中、十三中、十三小等疆内名校建立了“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学校的校长兼任培训指导教师。同时,我们依托自治区级“名校长工作室”,构建了参训学员学习、研究、实验和实践平台,使培训工作做到了“课内、课外一体,培训、实践一体”,极大地延伸了培训效益。四是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注重在管理细节上下功夫,如学员报到前,我们组织给每位参训学员发温馨短信;每天上课前,组织学员做15分钟的健康操,课间提供饮料、播放轻音乐等等,处处体现“人性化管理”,让学员真正感到“宾至如归”。近几年,我们承担的各类干训项目,其受训学员的满意率均在95%以上,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

三、以“双语基地”为平台,充分发挥在新疆双语教师培训中的示范作用

实践教育培训篇3

单龙寺乡座落在霍山县东南山区,拥有茶园1.15万亩,是个典型的山区茶叶大乡,茶叶是该乡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霍山县农机局选择在该乡举办了一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茶叶)。经过认真的筹划和组织,培训班的培训工作圆满结束,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群众反响激烈。

1精心做好培训前期准备工作

按照安徽省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制定了详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方案及单龙寺培训班工作计划,报县农委批复后实施。

1.1选定理论教学培训场所,选择实训基地,落实参观学习企业,确定培训工作日程和具体培训实训内容。

1.2遴选培训教师。遴选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教授、技术人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为授课教师。

1.3选定培训教材。选择科学、权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教材作为培训教材。教材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种类型。公共基础课重点培训政策法规、现代农业创业、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生态文明等内容;专业技能课,重点培训良种良法、农机农艺融合、健康养殖、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农业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加工等内容。

1.4实行免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部实行免费培训方式。培训补助资金由中央和省财政共同承担。补助资金由项目县财政部门会同农业部门拨付到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由培训机构免费培育农民。

2认真筛选参训对象

本次培训对象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成员等人员。在选择培训对象时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委确定等程序择优确定。筛选了50名培训愿望迫切、有培训需求的、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在55周岁以下的茶叶生产、加工、种植大户、合作社成员、家庭农场主等人员作为本期培训班学员。

3理论教学与实训并重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培训日程共15天,共分5个时段分别进行

3.1理论教学。聘请了省、市、县农委多位专家教授、高级农艺师、高级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上课时使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影像并茂。采取学员提问,专家解答等互动的形式,全员参与,内容生动、气氛热烈。在学习物联网课时采取学员全部上计算机操作、边听边学,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员掌握了很多的科技知识。

3.2基地实训。组织学员到本乡莲花地标准茶园、诸佛庵镇三河茶叶合作社茶园等两个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聘请了县茶叶办高级农艺师和合作社负责人现场讲解茶叶的栽培技术、科学施肥和管理,现场使用茶叶修剪机修剪茶树、讲解剪枝技术,讲授科学采摘茶叶的要点等实践操作技能。由学员现场提问,专家现场解答并演示如何进行操作,使学员真切直观地感受到了农业科技的魅力,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和信息的重要性。

3.3参观学习。在教学期间,安排了参训学员到诸佛庵三河茶叶合作社、霍山县叶王茶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霍山县龙图工贸公司茶叶制造车间、汉唐清茗茶叶公司、江西婺源江湾农业机械制造公司、婺源心连心茶园等企业和基地参观考察、交流学习。三河茶叶合作社负责人向学员介绍了合作社的组织架构、合作社成员构成、经营模式、茶叶制作技术、合作社及其成员的经济效益等内容。其他几家公司分别向学员介绍了各种类型的茶叶制作机械及其功用、茶叶制作技术、茶叶清洁化生产加工技术等。在心连心茶叶基地,技术人员讲授了茶叶栽培、修剪、管理等技术,品尝了该基地生产的名茶。通过参观交流,学员们都有极大的收获,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4开展入户指导聘

请了茶叶机械制造厂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别到开办有茶叶加工厂的学员家中进行入户指导。指导他们如何正确的使用和保养茶叶加工机械、传授茶叶加工技术和机械维修技术。聘请了县茶叶办的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每一位有茶叶种植、生产等技术需求的学员全部开展了上门指导服务。

5考试考核,颁发证书

在培训结束时,对学员们的学习成果进行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对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依据。及时开展认定和新型职业农民的信息登记管理,因地制宜,积极为职业农民创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后续跟踪服务。

6跟踪服务,深化培育

培训班结束后县农机局和乡农业综合服务站挑选了5名专业技术人员对50名参训学员进行跟踪服务,每人联系10户,开展为期三年的入户指导和服务,强化培训效果,继续深化培育,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并辐射和带动周边种植、加工等农户共同致富,为发展现代农业做出较大贡献。

实践教育培训篇4

关键词老年大学教育培训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而老年大学的兴起正为老年人的教育提供了重要途径。老年大学的办学目的正是由于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根据老年人尤其是退休老人的精神需要,为实现老年教育而开展的教育工作。目前,为响应党和国家的教育总方针,老年大学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大到省城一二线城市、小到贫困地区县城,都已开办老年大学。老年大学的教育培训也逐渐受到重视,如何在实践中创新老年大学教育培训,正是本文要研究的课题。

1教学内容的创新

(1)必须明确教学宗旨。老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陶冶情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并不是为了寻求谋生的技能。与此同时,老年人的学习还要以奉献社会为主要目的,并不只为了自己、为了现在。因此,老年大学的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充实自我、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服务社会”的教学宗旨。

(2)突出教学重点。近年来,必须首先以贯彻十、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布局的理论思想精神为重点,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同时开展政治理论、传统文化、历史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多方面教学活动。坚持每年更新教学主题、教学重点。比如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主题。以宣传国学思想为重点;以学习时事政治、外交知识和国情国策为主题,以贯彻全会精神为重点;以学习养生医学知识为主题,以中老年养生常识为重点。

2教学方式的创新

老年大学应该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引进名师讲座、课后培训、网络教学、社区等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之余,形成全方位普及教学的新格局。

(1)根据教学对象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老年大学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一些党政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的离休退休干部,组织这些老年人进行教育培训首先要贯彻党和国家的重要思想。近年来,社会上从事不同行业的老人也纳入了教育培训队伍,这就需要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教学,在学习贯彻党政思想的前提下,开展老年养生、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教学班次。

(2)定期开展名师讲堂,进行高端教学。为开拓视野,更深层次的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定期开展名师讲堂,提供获取高端知识的平台。聘请各个领域的名师进行现场教学,提升老年教育的文化层次。

(3)利用名牌大学的教学资源开展菜单选学。积极投入基础教育设施,在各个老年大学建立菜单选学室,购进多台计算机,利用名牌大学的教育扶贫远程教育资源开展菜单选学,将远程教学的内容下载到计算机上供老年人学习。

3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讲授教学的基础上,要不断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摸索,力图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

(1)讲授教学。老年人在老年大学的学习时间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很多的内容,就必须以课堂讲授、专题教学为主要形式,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必须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传播新思想、新观点、新内容给老年人,力求老年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与时俱进,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

(2)互动教学。互动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交流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老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当场解决。在教学时,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内容知识,教学成果立竿见影、显而易见。

(3)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简介提升老年人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员之间彼此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好的发挥教师的知识储备。

4教学队伍的创新

提高老年大学教学质量的最便捷途径,就是建立一支拥有丰富知识储备、政治素质较高、工作态度端正的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共同研究,集体备课。讲好课的关键前提是必须得备好课,老年大学必须要坚持共同研究、集体备课的制度形式。每一位教师的课程都需要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要经过校领导和教师的共同研究才能开课,对于新的教学内容,必须要严格把关,经过三次以上的集体备课。第一次,重点把握教学内涵,注重其思想传播性。第二次,重点把握教学深度,使教学内容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第三次,要把握备课的艺术性,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易于理解。

5结语

老年大学教育培训的创新与实践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我们要积极鼓励各种机关单位、社团组织兴办老年大学,倡导和政府社会给老年大学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只有这样,老年大学的教育才会日益壮大、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实践教育培训篇5

关键词:县级供电企业;教育培训;创新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县级供电企业只有拥有高素质高水平专业职工队伍才能掌握现代日新月异的电力技术,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才能实现优质的客户服务质量;只有拥有高素质高水平专业职工队伍,才能在电力体制改革与县级供电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跟上现代企业管理的步伐,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应变力,成功实现企业的全面转型。因此,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确保企业、员工的可持续发展,已是当今供电企业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加强县级供电企业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通过有效培训,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不断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电网公司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员工教育培训,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职能,是组织人力资源资产增值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组织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径。可见,加强县级供电企业教育培训对企业推动和实施其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加大对县级供电企业指导和帮扶力度,推动一体化工作向县级供电企业延伸。

二、当前供电企业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训意识落后。县级供电企业员工一部分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危机意识较为淡薄,尤其是基层农电人员受其素质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在不能很好地处理工学矛盾的情况下,对培训有着一定的排斥性,大部分职工还停留在“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状态。

(二)培训内容与实际生产脱节。目前多数县级供电企业的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形式仍然仅限于相关电力法规、文件通报和电力知识技能的理论培训,存在着重学历教育、重理论考试、轻现场技能培训的问题,理论培训内容与实际现场工作难以生成有机联系,从而使得教育培训的内容与生产实践分而置之相互割裂。职工对这样的教育培训感到枯燥、单调,培训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提高作用。

(三)培训定位缺乏针对性。职工由于文化素质、岗位职责、思想意识的不同,对自身培训的需求有着本质的区别,相同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对不同的人员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目前供电企业的培训还缺乏相应的针对性。企业不仅需要出类拔萃的人才,而且更需要高效率的团队,少数职工的素质低对整体工作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容易形成“木桶效应”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员工主动培训的意识和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调动。不少员工对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培和不培一个样,认为培训的目的就是要他们多干活,对教育培训有懈怠和轻视的现象。员工的福利待遇职位提升职称聘任等方面,尚未与培训工作挂钩,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导致员工培训与不培训并无差异,更无损失,造成逃避躲避培训的现象时有发生,难以保证培训的全员性。

(五)员工知识和技能偏低。员工的学历层次、技术技能水平还不能满足电网快速发展的需求。如某些供电公司一些生产岗位学历、技能、职称情况,高中以下的学历仍不少,高级技师没有,初级职职称人员所占的比例较大。知识和技能不高在工作中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作流程、工作要领、操作步骤不熟悉,对设备不熟悉、反事故和应急处理的能力差,会给电网运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三、完善供电企业教育的有效措施

目前供电企业教育存在的这些主要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下面就电力职工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目的在于更好的提高电力企业职工教育的质量。

(一)加强企业领导对职工教育的认识,提高员工学习的思想认识。要经常进行知识讲座,加强职工职业道德、责任意识的培训,加强干部和班组长管理能力培训,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对职工教育的思想认识;实施分类分级培训,重点抓好生产技能人员岗位基本技能培训,减轻学习负担,从而激发员工对职工教育的学习的积极性,更好的为电力企业发展而服务。

(二)健全培训体系,规范培训全过程管理。首先,在职工教育培训的内容上,要不断更新培训教材,修订考核标准,支持自主创新,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理论渗透到职工教育培训当中。同时,还要探索更加有效的员工培训模式,应对员工进行多方位全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其次,要建立完善统一的监督激励制度。以国网公司通用制度为标准,对各单位现有的培训管理制度、过程管理标准进行梳理,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或补充制度,实现从培训计划、培训实施、考核、经费管理、档案管理等全过程管理,健全员工能力培训标准体系。而监督考核手段的实施,让领导和员工进行相互监督,在实际的职工教育过程中使分工到位,实现层层管理,保证职工教育的质量和职工教育的健康发展。再者,欲使企业的知识、技能、经验得以传承和共享,必须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素质优秀的兼职培训师队伍。各单位应建立相应的培训师制度,从员工中择优推荐,参加培训师资格培训和认证,根据需要参加各级培训中心组织的培训教学、培训项目开发、培训资源建设等工作。

(三)科学应用培训经费,加快培训设施建设。目前各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基本都是足额提取,需要各级培训主管部门做的事是确保在实际的教育培训中专款专用,科学规划,为其保证良好的物质条件,从而推动职工教育快速发展。培训设施建设应跟上时展的步伐,比如:推广应用网络平台,建立培训过程管控、远程学习、学习资源共享、网络考试、档案管理、经验交流一体化的网络培训平台,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有针对性的开展全员技能大练兵。

(四)以赛促学,以考促培方式,提高培训效果。为解决县级一线员工内生动力不足问题,网局组织了县级农电工岗位普考、技能竞赛、安规考试,组织调度员和农电工首次参加岗位胜任能力考试,以此为契机,抓好相应专业考前、赛前培训,县级一线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效果也明显。在参加普考、安规考试中合格率达到100%,在参加县级电力调度员岗位胜任能力考评中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到55%,在技能竞赛中也获得好名次。这些成绩说明了县级一线员工技能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五)大力抓好员工培训实操基地的建设。要想实现员工技能提高,必须依靠反复的实际操练。现有的实操技能场地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培训设备的更新上都满足不了大规模开展员工技能实操培训的需要,急需加大投入,规划好本单位的生产技能基地的布局和建设。

结束语

我国供电企业的职工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快速的发展,供电企业只要不断的探索和学习先进的、科学的企业职工教育管理方式,不断地增强员工的对职工教育的思想认识,拓宽培训渠道和丰富培训内容,不断地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从而为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孔小红.浅谈县级供电企业教育培训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2011,09:33-34+36.

[2]田光辉.县级供电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与探索[J].农电管理,2011,08:22-24.

[3].加强县级供电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探讨[J].云南电业,2008,10:47-48.

实践教育培训篇6

一、中小学体育新教师培训现状的审视与反思

就我们目前的中小学体育新教师培训的现状来看,入职培训还只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模式,这种现状距中小学体育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小学体育新教师的培训至少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于体育新教师这个群体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缺乏培训规划和计划的前瞻性,更缺乏完善的制度保证。二是对于体育新教师培训愿望与需求缺乏系统研究和调查分析。三是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合科化,培训内容层次不清晰,针对性不强,培训后获益不大。四是培训模式单一,主要以集中专题讲座、报告为主,没有更多考虑学科差异,学校差异、新教师个体差异等因素。五是培训师资队伍薄弱,培训机构(如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为主的师资力量难以完全满足中小学体育新教师多层次的需要。六是对新教师培训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参与培训情况的考核以及科学评价。

二、混合式培训模式在中小学体育新教师培训中的有效实践和探索

根据体育新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教师的实际需求,我们在体育新教师培训中进行了混合式培训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所谓混合式培训就是把传统的集中式培训方式和现代化网络培训以及个性化的校本培训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合理、科学地协调好三种培训形式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三种培训形式中的资源要素,达到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的效果。培训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培训模式立体化

传统的单调的集中培训往往停留在合科的理论讲座上,很难对单科新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更缺少实践层面的指导。只有立体化模式才能体现教师的认知特征,才能充分满足新教师不同时段不同内容的学习实践需求。

所谓立体化培训模式就是借助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传统培训和网络培训等形式,从不同层次不同途径不同环境立体交错地对新教师进行学科实践指导培训。

立体化培训要求专家的集中培训理论指导必须具备实践性操作性。学员要在专家的引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观摩案例、参与研讨、进行实践操作、汇报交流。

培训部门在网络培训时要借助网络平台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和交互工具,使学员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与传统环境培训同步/异步的学习交流讨论的目的,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立体化培训要求新教师所在学校要利用校本资源对新教师进行实践培训指导。在立体化培训中学员可以通过专家讲座或是一线教师课堂实例得到启示。

立体化培训形式要充分发挥各形式要素的功能和作用:

(1)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是新体育教师培训最主要的模式。集中培训时要注意专业性实践性和交互性三个要素。

集中培训首先要体现专业化要素。可以通过减少公共理论课、增加分科指导课或跟班学习等方式提高专业化效果。

在培训内容上,根据新教师的具体情况,可按层次分别制订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计划,以适应不同水平的新教师。

在培训形式上要着力探索和构建学员主体参与的培训模式,提高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我市体育培训班中,我们就非常注重示范课实践课的开设,非常注重观课后的讨论交流。比如,学员们曾经围绕着优质课为什么能成功这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员们认识到硬件条件好只是成功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教学思想和手段的因素,这样的课很值得学习。

(2)网络培训

网络培训是维系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交流互动、协作研究活动的桥梁。网络培训一般在经过一阶段的集中培训的引导和训练后进行。

网络培训的方式很多。比如可以开设网络课程,把专家讲座放在网络上供学员学习,这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为学员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

也可以创设网络学习平台。比如,我市在教师教育网站上开通了新教师在线网页,设置了政策法规、教育动态、体育论坛、课程学习等专栏,把要求学员自学的课程提纲、作业放到页面上,让参训的体育新教师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上学习,提交作业。

(3)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体育新教师任职的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学教研活动来培训新教师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

新教师的校本培训方式主要通过校内师徒结对帮扶、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来进行的。校本培训要注意资源教师(即指导老师)的落实,要对资源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要注意培训课程的规范化,培训过程要全程化,要进行跟踪听课跟踪指导。要注意培训内容的细节化,要深入学员的教学课堂,分析得失,指出优劣,使新教师能很快成长。

2.培训内容生态化

混合式培训模式要求培训内容要体现生态化特点。所谓生态化就是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和教师的自身知识学养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链,学习内容能促进学员学识技能的提高,反过来学员的学识技能又促进他们对学习资源学习内容作自主评判自主选择自主学习。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的思想,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成果又能成为培训的资源和内容。导引性自主性能动性是培训内容生态化的主要特征。

因此,在安排培训内容时,既要有规定的学习内容又要有自主选择的资源。要包括预设与非预设的学习内容,让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安排学习计划。

内容的生态化可以有效弥补教学内容的不足,可以让学员及时吸收到有用的资源信息。

3.培训管理综合化

混合式培训模式在组织管理上采取分级逐层传递和专家团队巡回指导相结合的综合方式。

培训管理力量由培训机构、学校和资源教师三级构成,集中培训由专门的培训机构负责管理,网络培训和校本培训由培训机构指导督促学校和资源教师进行操作。

要注意对资源教师队伍的培养,资源教师可以由各学校的体育教研组长、体育骨干教师组成。先由专家团队对资源教师进行集中辅导,这些资源教师在接受培训之后,将组织和实施各自学校的校本培训。为保证校本培训的有效执行和培训质量,专家团队在校本培训过程中通过巡回指导和网络远程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质量追踪和监控。同时提供网络课程平台、书面培训指导手册等立体化资源进行支持。

综合管理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促进体育新教师培训的有效有序进行。而管理的多层次也弥补了师资的不足,面授讲师、网络专家和本校导师组组成了强大的指导队伍,为体育新教师培训的全程全面顺利进行提供了充裕的师资力量。

4.培训评价多元化

多元化评价是采用多种途径在非结构化的情景中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所采用的评价方式是过程评价,是动态的、持续性的。评价活动是持续和频繁进行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

混合式培训模式的评价主体包括培训者(专家团队)、培训质量监测者、教师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多元化评价方式要把结构化的量规评价和实作评价、教师自我分析与上级评价相结合。

三、对体育新教师混合式培训模式的反思

混合式教师培训不是形式上的简单组合。集中培训中,主讲者要发挥启发思考,总结与提炼观点的作用,及时关注在培训现场生成的来自参与者的新问题及其解决,对体育新教师的思想和发言及其观点进行启发式提问、评论与分析,以求新教师讨论和反思的深入。

校本培训以学校为单位,在组织时间安排,培训目标的针对性、适应性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必须要有严格的执行计划和质量追踪。只有充分发挥集中,网络和校本培训各自形式的优势,在设计上实现三者的紧密配合和衔接,才能达到1+1+1≥3的混合优势。

参考文献

[1]朱天忧.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浙江体育科学,2008(2).

[2]张明伟.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4).

实践教育培训篇7

[关键词]专业体育教师培训水平策略

[作者简介]牛海明(1965-),男,河南西华人,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河南周口466001)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85-02

伴随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专业化也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体育教师专业化不仅仅是时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队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更是学生对教师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培训,进行继续教育。体育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有利于体育课程的改革。本文从专业化视野对体育教师培训策略的实践进行研究。

一、体育教师专业化

体育教师是庞大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教育课程的进行不仅仅需要教授给学生专业体育知识和理论,还需要教师言传身教,给学生示范正确的体育动作,带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减少因动作不当引起的教学事故。所以,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需要体育教师经常参加相关专业化培训,进行继续教育,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1.学历结构。体育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是学历,学历结构是体育教师结构的重点,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准,有较高的学历可能代表着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高。近年来,体育教师专业化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教师教学的专业化,开始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2.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体育教师专业化强调其必须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要加强专业训练,经常参加相关专业化培训,分析总结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掌握教学发展规律。体育教师应该加强继续教育,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范围,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

3.教育专业素质。体育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一般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教师的教育素质和教师的专业道德三个方面。体育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能够融会贯通体育专业知识,合理利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来教导学生。体育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教育素质,在教学前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后反思自己的不足,并且使用自己的教师技能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难题。体育教师还应该拥有良好的道德风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为学生的成长起到好的带头作用。

二、定位绩效培训目标策略的实践

1.专业能力。专业培训的目的就是提高专业能力,帮助体育教师实现高水平教学的愿望,帮助学校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进行相关培训,可以帮助体育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更新教学观念,学习先进的专业技能,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

2.教学水准。专业培训成功的直接表现就是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准有一定的提高。通过培训,帮助体育教师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对课堂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制订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体育教育内容,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让教学更受学生的欢迎。

3.专业技能。专业培训的课程内容是提高专业技能。体育教师通过培训,学会先进的专业技能,并灵活运用这些技能,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专业培训,体育教师可以掌握准确优美的体育示范运动,减少学生运动过程中因准备活动不足而出现的问题;了解全面锻炼学生的正确方法,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三、设计优质培训课程策略的实践

培训的载体和中介就是课程,实现体育教师培训目标的关键也是课程。培训机构在培训前应该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根据实际需要,确立明确的培训目标,研究合理有效的培训内容;聘用经验丰富的培训讲师,制订详细、专业的课程计划;并对接受过培训的教师进行反馈调查,反思培训的不足,然后进一步改善。

针对体育教师专业化培训的特殊性,可以某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为出发点,针对这一问题分析相关知识,进行大量研究,探讨解决办法,然后根据这一问题的解决模式,提供借鉴解决其他类似问题或者教学中出现的难题。培训机构可以利用这一方法提高培训课程的科学性,让课程内容更加适合体育教师,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

总之,培训机构设计合理有效的培训过程,既可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提升自己的业务量,增加培训机构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增强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体育教师培训成功。

四、创新开发培训模式的实践

1.多地区共同研讨模式。培训机构把多个地区的体育教师组织到一起,进行讨论交流,增进教师间的信息交流。教师各自讲述自己的教学经验,学习别人的长处,改善自己的不足。培训机构派遣专人进行分析总结,融汇在一起,形成内容丰富的内部流通书籍,并且每个参加的教师都发一份,让他们可以在日后翻阅。这样有利于提高与会教师的专业知识,增强其专业技能。

2.专家创新理念模式。培训机构可以集中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聘请专家教授讲授先进的专业体育知识,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让他们用发散的思维方式思考体育教学。经过培训,他们可以改变旧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创新,推动学校体育课程的进步。专家在培训过程中,对思想陈旧、顽固的教师可以一步步引导他们,让他们逐步适应培训内容,改变自己旧有的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慢慢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网络资源共享模式。网络在资源交流共享方面有着极大的便利性。培训机构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大量信息,构建一个网络平台,提供大量有关体育教育的信息。体育教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沟通,共享自己所有的资源,互相帮助提高教学专业水平。这个网络平台还可以宣传体育专业知识,改变人们对体育教育的片面认识,让人们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重视人文、层次分明的培训管理策略的实践

教育管理机构在培训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如果培训机构只是单纯注重培训的有效性,不顾及受训体育教师的感受,不重视教师的心理情绪,那么培训的结果注定是不乐观的。因为在培训过程中,只有体育教师乐于接受培训,培训的内容才能被吸收。如果在培训中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体育教师就会产生厌恶培训的心理,培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培训机构应该详细划分培训师的责任范围和培训项目,建立清晰的管理层次,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和工作。这种细致的层次划分可以提高培训机构的效率,提高培训师的专业化程度,让培训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负责的培训项目上,规范培训内容,保证培训有利于体育教师。

六、反馈、整理培训效果策略的实践

1.反馈培训效果。在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应该对受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检验培训是否达到了效果、是否提高了学员的教学水平。在反馈中,可以调查学员的各项专业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能否合理利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和形式,解决培训前所遇到的教学难题。培训机构要对反馈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提升自己的专业培训水准,增强培训的效果。

2.整理培训成果。培训机构应该整理培训成果,这样既能给以后的培训提供成功借鉴,还能在培训后赠送给受训体育教师,让他们感受到培训机构的贴心服务。培训机构可以在总结培训成果时,展示其他受训体育教师的成功例子,这样既增加了培训效果的可信性,也为机构进行了宣传。受训的体育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可以多阅读培训成果,总结教学经验,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解决以后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七、结论

体育教师培训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发展,也是提升其专业水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经过培训可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范围,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培训机构应采取正确的培训课程,提升培训效果,吸引更多的体育教师参加培训,为社会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雁飞.从培训透视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

实践教育培训篇8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日益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各种新型信息媒体被大量引入教学之中,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纸张印刷媒体。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为基础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形式。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能否真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逐渐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迅速有效地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是当前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许多学校都把建设一支具有强烈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作为重要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内涵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内涵也不相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在1994年出版的由西尔斯barbaraa.seels)与里奇(ritac.richey)合著的《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给出了“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传统教育推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被置于次要的位置,只是帮助教师完成课堂教学的媒体工具,没有充分发挥出提供良好教学环境和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素质的理解停留在技术的使用上,其教育观念和教学设计能力比较低下。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目前的教育仍然以学校教育为主,任何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的落脚点都在教师身上。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手段贯穿于教学始终,能真正体现出教师职业的独特性。我认为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可以概括为三点:娴熟的信息技术使用、开发能力;深厚的现代教育理论;驾驭教学设计的能力。所以,一个合格的现代教师应具有四项基本特质,即人格、学问、现代化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技术。

在高职院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实践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是天津市唯一一所经贸外语类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学院开设有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等17个专业,专业类型基本涵盖外经、外贸的主要领域,属于应用文科类院校。任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学缘结构相对单一,文科院校毕业或者文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占教师队伍的主体,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上参差不齐。自2009年3月以来,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认真分析全院教职工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将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实用教学技能操作培训列为教职工专项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从2009年5月开始,组织实施了两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全院各部门二百余人次参加了培训,对提高广大教职工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好评。

为进一步了解教师目前的运用教育技术能力状况,及时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培训效果调查分析,对培训组织与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培训内容不能完全满足各类人员的需求在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对“课程的结构设置”选项中有23%的被调查者选择“满意”,有64%选择“基本满意”,有8%选择“无所谓”,有5%选择“不满意”。由于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年龄、知识结构、专业发展、计算机水平等方面有诸多的差距,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出现有些教师“吃不饱”,而有些教师却“吃不下”的情况,培训效果不佳。说明培训课程的设置和结构的合理性还有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调研,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没有形成统一的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大多数教职工有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最初报名的人数很多,但随着培训的展开上座率逐渐下降,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由于教师培训工作处于摸索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培训制度和考评机制,使广大教师缺乏统一的思想认识,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培训形式单一,组织欠合理目前开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仍然是以面授和辅导为主。由于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的工作性质各异,难以完全保证培训时间的集中统一,部分教师在报名参加培训后没有完全保证出勤,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可尝试采取灵活分散的授课方式,将面授、讲座和网络授课三种形式相结合,由参训人员灵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激发广大教师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培训效果。

对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几点思考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开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方面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认可与肯定,也在培训组织与实施中反映出问题与不足,得出以下启示和体会。

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是巩固培训效果的有效措施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广大教职工愿意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也有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一般的情况是刚开始时报名参加培训的教师很多,但随着培训的展开,上座率逐渐下降,大量教师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按时出勤,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除由于工学矛盾致使教师不能按时出勤等客观原因外,影响培训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没有建立统一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措施,未形成最有效的考核方式,没有使广大教职工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对参训人员缺乏政策约束和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展培训的深度和广度。合理的考核评价将有助于参训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培训成功的保证。对参训人员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对反馈进行分析,是巩固培训效果、改进工作的有效措施。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员工教育培训制度,明确对教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要求,与各类人员考核相挂钩,以保证培训工作有效顺利地开展。同时要积极营造培训大环境,通过组织举办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比赛、多媒体教学比赛、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评比、精品课程评选等活动,促使教师积极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个性化、多样化的培训内容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起点水平、学习风格通常与其从事的专业有很大相关性,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其信息化应用环境也不尽相同,对培训的需求各异,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个体培训目标是由教师个体针对自身教学需求而确立的。鉴于此,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可分层次,如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两个层次。通过基础班的培训,使教师接受现代教育理念,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基本满足教学现代化的需要;提高班的培训目标则是在实现基础班目标的基础上,使教师具有现代意识,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之成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现代教师。培训内容可采用积木式课程设置模式,把学习内容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单元模块,如可分为数码摄影基础及图片处理、办公软件实用技术、无线网络与网络安全防护、音视频处理技术、计算机实用操作技术等五个模块。根据需要还可将其中的某些模块细分为必修和选修内容,学完一个模块后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再选择学习其他模块,从底层到高层,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积木式的堆砌。这样,既能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使培训的内容与教师的本职工作相接近或吻合,又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样化的培训内容还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得到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达到以付出较小代价取得较大效益的效果。

合理的组织安排是确保培训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学人员除承担常规教学任务外,还肩负着一定的教学改革、教育科研、精品课建设等相关工作任务,工作压力较大;而大多数行政人员日常事务性工作及临时性任务繁杂,他们都难以保证正常出勤,培训时间往往成为影响教职工培训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弹性学分制度是增强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培训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各类人员的特点,除集中面授外,可以尝试采取网上直播、培训资料网上共享等多种培训方式,也可以利用网络开设“专家热线”栏目,提供后续支持服务。对于教职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课件制作、图像处理、课程整合、网页制作等方面的问题,应进行在线答疑。只有真正达到利用教育技术、网络资源支持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目的,培训才能真正起作用。应在每年初(或学期初)制定出本年度(或本学期)培训工作整体安排,公布本年度(或本学期)拟开设的培训课程、时间安排、授课教师简介;组织教职工进行预报名,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课程、选择主讲教师,根据报名情况分批次安排参加培训。对于培训出勤情况采取弹性学分制管理,在员工培训制度中明确规定教职工每学期参加培训的总课时要求,与各类人员年终考核挂钩。由于每个部门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不同,有时难以保证全体参训人员集中受训,在培训安排上可以尝试分部门进行集中轮训的方式,这样可以尽量避免涉及人员部门众多,难以保证出勤。另外,课程的安排要确保实用、有针对性,切忌走过场。

实践教育培训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终身教育

一、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1.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经验

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各有特色。英国是最早提倡终身教育的国家,并不断完善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德国非常注重员工培训,政府官员、管理人员、企业内部各级人员都要接受成人继续教育,并建立起以动手能力为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美国以社区学院为特色,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加拿大的教育很注重能力培养,其最突出的是建立起以能力为教学基础的CBe教育思想体系。日本积极推进终身教育,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虽然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各具特色,但体现着共同的发展趋势。

(1)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教科文副总干事鲍维尔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道路,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而且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就业结合的新局面——我们需要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联系起来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几个方面工作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范围内联系起来。”近年来,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流模式。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就是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就业部门与社会的工业部门、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等通力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方向、内容等进行协商,同时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越来越多地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在这个机制中,政府除了从事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办学以外,还要起到组织领导、协调办学、建立质量保障制度等作用。而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就业需求的信息,提供有效的实习、培训场所和就业渠道,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动态,提高培训质量,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

(2)职业教育和培训终身化。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会议主题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这表明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趋势已被国际社会所重视,并因其重要的意义而被提倡。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正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不再被看做是终结性教育,过去那种认为只靠一次教育或培训就能享用终身的想法或做法已经过时了。20世纪90年代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终身学习”或“继续学习”计划。例如,瑞士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更新知识和技能、获得新资格的职业继续培训和高级专业考试,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英国于1998年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和“个人学习账户”的设想,以便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受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和实施“终身教育”计划。日本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并努力建设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意义的职业教育,它的推行实施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及美国职业协会等组织的广泛支持。

(3)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的综合素质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过去的技能主要是指任务能力,即与完成具体任务相对应的具体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培训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任务技能(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这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这种任务能力观是传统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内容设计的理念基础。在现代职业发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能力观。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一般素质包括相关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判断力、创造力等,它们往往能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强调的是一般素质的培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将一般素质与任务能力结合起来。最近,德国、澳大利亚提出的关键素质概念,英国的核心能力概念,美国劳工部提出的包括资源合理支配、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获取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运用的五种能力以及技能、思维、品德的三种素质,等等,都是新的能力观的体现。

(4)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国际联合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劳动力在国际和国内流动量加大,顺应这一变化趋势,职业教育与培训也开始建立国际化的职教合作网络和运行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职教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组织者,目前已建立的联合国职教信息网络,是连接了128个国家的一个职教实施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要在德国波恩建立一个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提供职教研究与发展信息,培训职教人员。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在发展。中德两国政府近20年来进行了下岗妇女再就业、关键素质培训等多项专题项目合作,最近又结合中国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的综合性职教合作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双边以至多边的合作办学或合资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又一新形式。

2.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经验的三点启示

(1)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实践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发人力资源的重点是培养,关键在应用。职业培训从其本身特点看,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再指导实践的知识螺旋积累过程,是发现人的潜能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建设中真正需要的就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人才,要培养造就的也是这种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专业人才,书本理论知识只是对这种专业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人才的开发,又要重视人才的应用;既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又要重视人才的自身培养;既要重视人才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人才的知识更新。这里说的培养和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就是职业培训。

(2)政府部门在职业培训中要站准位置,发挥作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有关部门除了必须重视职业培训外,还应该摆正位置,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一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规范作用;二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内容的指导作用;三是要发挥对培训市场的监管作用;四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激励作用。

(3)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协调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从教育规律和各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分析,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是公民必须经历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书本理论。它以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为主要特征,为提高公民素质和就业准备打好基础。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如果说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的话,那么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就应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的实践和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我国就业问题的挑战,展开了以就业、转业、创业能力建设为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职业培训教育在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现行的职业培训教育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许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与“缺乏一个既符合国情市情又符合市场运作规律、适应职业培训需求的体系”有关。

1.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及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能问题。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具体来讲,就是要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收费和培训管理权限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统一、规范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培训组织、人员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权利、义务等具体事项。目前,我国在职能界定方面,一是政府对职业培训应提供何种支持和服务,承担何种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明确;二是企业及中介组织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清楚。

第二,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市区无论在政策与财政支持、还是在实践方面发展速度较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二是企业间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职业培训有声有色,对企业经营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而另外一些企业欠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意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8.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单位没有对技术工人实行中长期培训计划或措施。在问及“您参加工作后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主要来源”(多选择题)时,90.2%的被调查者表示是自己在工作中的积累;31.1%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单位的培训;18%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社会有关部门的技术培训。三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人们在观念上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情况。

第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下岗职工就业的需要。各种培训班名目繁多,费用不少,并且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多层次、专业化培训体系有待建立。

第四,培训经费筹措和使用方面的问题。目前,除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由国家全额负担外,其他培训资金均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担负。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调控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使用不规范,有些部门把其看做创收手段。在农村缺少政府有效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第五,宣传导向和观念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是当前阻碍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并且往往只以一种标准分数为依据,从而使教育过程演化成为应试能力竞争。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等级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流变为选拔和淘汰者的归类,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往往认为学业失败的学生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对通过岗位职业培训和自学的人,其工作能力再强,也会因没有文凭而不被重视和重用。职教的发展得不到公正的对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反映在政策上是待遇过低。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强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而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确实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二是流失严重;三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以天津为例:截至2003年底,在83.5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27%,高级工占9.83%,中级工占27.3%,初级工占61.6%。呈“金字塔”型,塔基过大,高级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技术等级结构呈“钻石”型,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2.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的框架

(1)将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确立第一资源战略和实施能力发展战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转业和创业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瓶颈。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潜在资源。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二十年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必须确立人力资源“四个第一”的思想,即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任务。实施能力开发战略,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以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教育和培训的能力建设,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

(2)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指导作用,努力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的首要责任是政策制定、提供经费、协调关系、制定标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政策制定和办学必须由政府、产业部门和社会三方面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来实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为核心。在职业教育中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强化高技能性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减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使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在职业培训中要抓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向,即以劳动保障信息平台为依托,通过网络招投标方式确定培训单位,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确保培训的实效;二是抓住职业技能鉴定和发放资格证书两个环节,确保培训的质量。实现职业培训运作市场化,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培训考核鉴定标准化。

(3)树立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推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整体改革。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除了教育共性之外,具有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职业教育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职业培训更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第一价值得到提升”,因为,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用教育的方法使人的生活具有乐趣,职业教育给人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整个教育事业关注全民成为可能,关注每一个人,这是以人为本的认识基点。

(4)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劳动者,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满足劳动者终身学习的需要服务。一是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二是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三是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职业培训机构要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为受训者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制定新的岗位技能标准,加强岗位培训。为培养一支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后备军,进一步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结合我国工业东移、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做好劳动力结构调整和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围绕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再培训机制;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

(5)完善职业培训政策,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推行“双证”就业制度,把就业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学历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先培训后就业”,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保证;二是鼓励和支持民办、中外合办职业培训机构,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三是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鼓励政策;四是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培训经费应采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将财政拨付的再就业培训经费落实好,提高再就业培训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毕结礼.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李建中.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3]韩振轩.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建设与管理实物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于法鸣.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实践教育培训篇10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意识很强,但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来自外界的多种因素会影响到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大学生榜样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榜样教育通过优秀学生的典型事迹和成长足迹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引发学生的关注与认同,延安大学经管学院依托延安红色资源和延安大学所特有的红色特质开设了“红色卓越”培训班,确立了周期为一年的红色卓越十个专题系列教学及实践活动,借助优秀学生的生平事迹,教育和引导学生去观察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创新榜样宣传方法,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兴趣,使学生跟随榜样足迹的动力和行为,启发学生取得符合自身需求价值取向的榜样认同,切实发挥榜样人物的带动引领作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共同进步,帮助学生在多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中进行鉴别和选择,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创新榜样宣传方法,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

面对多重的文化形态,迥异的价值观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实际需求。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大众的宣传方法和工作理念。所以,传统的榜样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状,只有创新榜样教育宣传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才能发挥榜样教育的主体作用,不断丰富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学习具有长期性,红色卓越培训班立足红色主题,积极开发提炼红色革命优质资源,把延安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成育人资源,让延安精神走进校园,融入课堂,在学生群体中塑造客观真实的榜样形象,让大学生榜样教育成为高校里持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L效工作。每一个历史时期在不同阶段都有自己的榜样,都有自己选择榜样的价值标准。在进行榜样教育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教育对象,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榜样教育的良好效果。红色卓越班把共产党人红色本色的要素有机融合,活动深烙学生身心。经管学院把延安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成育人资源,利用延安精神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不断寻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从榜样的细节出发,塑造真实可学的榜样形象。红色卓越为加强大学生榜样作用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塑造和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寻解决理想信念问题的有效路径。

二、注重实践培训,塑造榜样魅力

红色卓越班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细分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实践培训,把人本理念融入到榜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这样才能提高榜样对大学生的感召力,使教育收获实效,使学员们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红色卓越训练使一批学生“关键少数”脱颖而出,形成了示范、特别是在抓小、抓细方面形成了氛围。志愿服务“开学我先行,做好小帮手”义务打扫卫生活动,形成的表率效应,集中体现了学员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寓教于实、融情入景的红色教学模式。使师生近距离触摸到和理解了延安精神,在灵魂和思想深处引起强烈的震撼和共鸣,做到了“五真”即真学、真懂、真提高、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在红色故事会当中,再现了周总理一九七三年回延安时半碗??的动人故事;卓越班学员赵思雨讲述毛泽东与毛岸英《父子情深》的故事,与学员们一起重温了那段充满热情与感动的红色之旅。这种独特的红色教学模式,榜样引领作用,更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可比性,可学性也更强,因此榜样教育效果突出。

三、以“红色育人”为本,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红色卓越培训班把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融入到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榜样人物的认同感。榜样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巨大的号召力,红色卓越培训班根据榜样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在学员的培训过程中,以红色文化知识宣传为主,结合具体的事例,注重学员实践的锻炼与思想意识的提高,通过完善文化育人设施,全面提升红色文化榜样育人的效应,切实更新教育理念、改善管理方法,为广大师生提供红色文化交流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每个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从而更好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