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市场环境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1:07

农业市场环境分析篇1

关键词 特色农业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组织环境 组织结构 战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特色农业”是人们充分利用一定区域内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开发和生产出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特殊农业类型;是功能目标特殊、农业资源特殊、产业形式特殊、生产技术特殊、产业效果特殊的新型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新兴的农村微小经济体,成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有效主体力量。因此,本文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视角提出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对组织环境、组织结构等影响组织发展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分析,运用Swot分析工具进行战略匹配,最终形成不同的发展思路。

本文涉及到的数据和资料来自于研究者2011在新郑市和中牟县进行的三次实地调查,本项调查主要考察了特色农业发展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组织环境、组织结构等。调查方式主要采用访谈法、文献调查法、观察法和比较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本文涉及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指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组织环境分析

环境是组织生存的土壤,它既为组织活动提供条件,同时也必然对组织的活动起制约作用。组织环境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科学划分组织环境的类型,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环境、把握环境。一般来讲,以组织界线(系统边界)来划分,可以把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具体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而言,组织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环境、国家政策、政府支持等,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组织的物理环境、心理环境、文化环境。其中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有外部环境中的宏观市场环境以及内部环境中的心理环境和文化环境。

(一)外部环境分析。

两地农村地区有适宜的气候条件以及特色农作物,因势利导建立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增强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有利于发展农村的特色农业,有助于将特色农业发展成为特色企业,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实施,以及中原经济区发展建设的推动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更加倾斜的政策和财政扶持,以及更广阔的市场等等,这些都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机遇。但同时,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更多的竞争者,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等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该考虑如何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寻求更大的发展。根据权变理论,一个组织必须审时度势,适时变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是如此。在市场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只有适时变革,不断创新,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心理环境分析。

心理环境制约着组织成员的士气和合作程度的高低,影响了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进而决定了组织管理的效率和管理目标的达成。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对一个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而现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值得商榷,由于农户自身素质的限制,无法对组织的运营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对策建议,挫伤自己的积极性,影响其对组织的责任感,进而制约了组织的运转效率,影响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组织文化环境分析。

组织文化环境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组织的制度文化,包括组织的工艺操作规程和工作流程、规章制度、考核奖励制度以及健全的组织结构等等;二是组织的精神文化,包括组织的价值观念、组织信念、经营管理哲学以及组织的精神风貌等等。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两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够规范,各种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组织结构松散,由于这些客观原因,组织几乎没有自己的文化,这也制约组织自身的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外部环境则主要包括政府、市场、同行业竞争者、上游或下游服务商、国家宏观政策等。其中政府和国家宏观政策都是朝着鼓励和刺激农合组织发展的道路上走;市场环境则考验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由于我国农业的薄弱基础,决定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越来越开放的国际市场,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这种窘迫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也遵循着市场的发展规律,落后、弱小的组织将被淘汰,促使组织横向或纵向联合,刺激组织的发展。

组织环境对组织的形成、发展和灭亡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当代和未来,组织的目标、结构及其管理等只有更加科学规范,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组织环境不断变化,促使组织不断地去适应环境。一个组织只有不断地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相反,如果一个组织只会被动地去适应环境,则一定会被无情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是如此,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天生的薄弱地位,虽然有国家政策倾斜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但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不思进取,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命运堪忧。

二、组织结构分析

组织结构明确划分了组织部门以及各部门职能,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为组织的高效运转提供一个前提条件,使得组织在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能够快速反应,赢得市场主动权。组织结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组织结构,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在组织理论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形成的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层次之间固定的排列方式,即组织内部的构成方式。广义的组织结构,除了包含狭义的组织结构内容外,还包括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类型,如专业化协作、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等。严格意义上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该属于后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关于组织结构的规定规范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结构,但出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盈利性的考虑,又稍微放宽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机构限制。从法律上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个具有现代组织机构雏形的松散的营利主体。

(一)组织设计理论分析。

根据组织设计理论,管理者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6个关键因素:工作专门化、部门化、命令链、控制跨度、集权与分权、正规化。作为一个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者在职权范围内设计组织机构时,除了遵守相关法律规范外,也应考虑到六要素:专业化分工,设置部门机构,命令下达,成员控制等。专业化分工方面,现存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未明确划分工作职能,导致效率低下,农民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的小农意识使农民习惯于“各人自扫门前雪”,使得专门化分工无法推行。新郑市人和养猪专业合作社在部门的规范化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其固定的办公地点,设有市场部、生产部、理事长室、会议室等,初步实现了部门的规范化,这也为其下一步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另外,在我们走访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抱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制度,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有好有坏,要因时而宜。大多数农民思想保守,并且缺乏开拓市场的意识,许多具有市场开拓意识且有利于组织发展壮大的合理建议无法通过决策而胎死腹中,造成组织裹步不前。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结构需要重新设计。

(二)权变理论分析。

根据权变理论,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理想的组织结构。恰当而有效的组织结构决定于一定时期内组织所处的具体环境和多种影响因素,而环境和因素是变化的,即使同一个组织在不同时期的组织结构也不同。各组织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组织的历史背景、业务性质以及经营战略和所处的环境来决定采用何种组织形式。因此,组织结构的设计与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实践表明,组织结构的大变动虽不一定,但是小变动却是经常的,组织结构的变化同样遵循“尝试错误”的规律,它必须与偶然事件相联系,而不是纯粹的合理产物。组织权变管理的任务即是要在弄清组织所在环境及变化的基础上,调整组织结构,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促进组织快速发展。权变理论建立在组织环境之上。一个组织只有审时度势,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是如此,只有依据权变理论,不断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适时变革,才能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大潮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郑州市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分析

农业市场环境分析篇2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aHp模型;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6-0007-08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西部从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流出地转变为返乡农民工的聚集地,解决好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成为西部各级政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自主创业是解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的方法之一,由于受到文化水平、专业技能、资金等方面的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成功率较低。除了创业者个人因素外,创业环境也是创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确分析和评价西部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环境,探究其创业环境中存在的不足,对于合理优化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环境,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增强西部地区经济活力,发挥当地资源优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构建西部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陕西省、四川省的实地调查数据,对西部创业环境进行评价,并比较和发现两省创业环境的优势和不足,为改善和优化西部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提供政策建议。

一、文献回顾

国外对创业环境的研究起步早,理论研究比较全面。有两个最经典的创业环境模型,即五维度模型和Gem模型。五维度模型是Gnyawali和Fogel在1994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创业环境是创业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组合,这个组合包含五个维度,即政府政策和工作程序、社会经济条件、创业和管理技能、资金支持和非资金支持。Gem模型提出了创业活动促进经济增长和创业就业的传导机制,介绍了创业环境的九个条件,即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靠性、文化及社会规范等。以上两个研究既相互借鉴,又各有特色,五维度模型从外部环境和创业者两个角度进行创业环境分析,注重创业者的自身素质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软环境对创业环境的影响,但是对创业的非资金支持分析的不够全面。而Gem模型的研究更加全面,对软环境和硬环境都进行了研究,更注重教育和培训、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靠性等硬环境对创业的影响。

同内对创业环境的研究主要是在以上两种模型的基础上展开的,如陈兴淋根据Gem研究框架,通过专家问卷的方式对南京市创业环境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南京市创业环境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周丽在Gem框架下对肇庆市创业环境进行多维度分析,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将肇庆市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进行了比较,结合肇庆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该研究对不同城市的创业环境进行了对比,但缺乏以实地调研资料为基础的研究,研究的主观性比较强。池仁勇,朱非白提出城市创业环境指数的概念,建立了指数框架体系,运用数学方法对长江三角洲部分城市的创业环境做出了评价。以上都是针对大中城市创业环境展开的研究,针对农村创业环境的研究较少。罗新阳、钱子键、罗新欧根据要素组合模型和Gem模型,结合农村的特点建立了农村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把农村创业环境系统分为经济支撑系统、服务支持系统、培训支撑系统、文化支撑系统和环境支撑系统5个系统,同时探索了优化农村创业环境的路径。这一研究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农村的创业环境。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大多是建立在Gem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城市或者农村进行创业环境评价,但由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大,有些环境指标并不适用于西部农村地区创业环境的分析,同时,对创业环境主体的研究也忽略了农民工这类创业主体。目前创业环境评价存在两个方面不足:一是西部地区创业环境评价研究不足,缺乏对西部地区不同省份创业环境的比较研究;二是创业环境评价中缺乏以创业者为视角的评价,没有以返乡农民工创业者为视角的评价。本文在借鉴Gem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西部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西部返乡农民工创业者为评价主体,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西部地区的创业环境进行实证分析。

二、西部返乡农民国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在借鉴Gem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西部地区创业环境的特点而创建的西部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特色在于不是用宏观统计数据对创业环境进行评价,而是从返乡农民工创业者这一微观视角来对创业环境进行评价。在一级指标的设置上与Gem模型分类上有不同,包含了其中的内容且有增加,考虑到中国和西部的特殊性,增加了经济环境、政府服务环境和自然环境等一级指标。经济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创业活动,政府服务的改善是消除返乡农民工创业障碍的必要条件,西部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而返乡农民工与土地、当地资源有着天然的联系。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组成,包括9个一级指标和38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是对宏观层面的把握,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选取特点注重创业者的微观感受,如二级指标中人均农村纯收入一项,要求被调查的创业者感受近3年人均农村纯收入增长程度来选择(见表1)。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及步骤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创业环境进行评价。层次分析法需要建立分层递阶结构模型,这种结构模型适合于对创业环境多重指标的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以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为基础,确定评价集,得出模糊评价结果。该方法是应用模糊集合的概念,将定性的创业环境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从而能够系统评价创业环境的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建立多次递阶结构模型和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其次,确定评价指标集L,和评价尺度集V,U={u1,u2…u4},V(v1,v2,…vk,…,vp),假设有p个评语结果,uk代表总评语集的第k个可能的评语。本文把创业环境现状评价和评语集分为五个等级,为e=(差,较差,一般,较好,好),创业环境评价用分值1分、2分、3分、4分、5分来衡量,表示为(差,较差,一般,较好,好)=(1,2,3,4,5),5个评语分别量化为60分,70分,80分,90分,100分,用向量Y表示,Y=(60,70,80,90,loo)’表示;再次,通过权重和第二步确定评判矩阵;最后,得出模糊综合评判集:B=a*R=(b1,b2,…bp),(a表示一级9个指标的权重集,R表示创业环境评价指标对各等级隶属度),根据评判集得到最终评价结果。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调研数据来源于2011年7—9月对陕西省、四川省的典型调查。调查中选择两省返乡农民工创业较典型的县(区)各4个,分别为四川省的金堂县、温江区、郫县、双流县和陕西省的兴平市、武功县、咸阳市、杨凌区。调查对象为城镇有固定店面的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和村镇里的种养殖大户,参加调研人员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和西南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进行。每个县(区)发放问卷100份,两省共发放800份,回收问卷793份,有效问卷762份,问卷有效率为96%。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2。

四、实证分析

(一)创业环境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依据调研样本中返乡农民工对创业环境现状评价的打分,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各项指标的权重是确定模糊矩阵,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的基础,也反映出各项指标在创业环境中的重要程度。陕西省和四川省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评价指标权重见表3。

(二)模糊综合评价

首先,建立一级指标的模糊矩阵。依据创业环境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陕西省和四川省的一级指标模糊矩阵,陕西省模糊矩阵(四川省省略)表示如下:

最后,得出创业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在模糊综合评价中得分越高表示创业环境越好,反之,越差。陕西省、四川省创业环境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见表4。

西部创业环境综合评价为较好水平,从表5可以看出,陕西省和四川省创业环境综合评价都是较好水平,得分分别为83.06和84.70,四川省综合创业环境水平略优于陕西省,具体分析如下:

1.西部的经济环境和融资环境处于较好或一般水平,四川省优于陕西省。四川省两项环境指标得分都在80分以上,属于较好水平,陕西省不足80分,属于一般水平。近几年来,西部的经济发展和农村人均纯收入有较快的增长,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地方性银行的建立,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由于农民工对风险投资机构认识不足和大银行的信贷结构问题,融资难是制约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重要因素。四川省为解决融资问题,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诸如:规定金融机构当年从农村地区吸收的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确定农业银行定位,增加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信贷业务;建立联保贷款,改进贷款模式;实行返乡农民工创业保险,服务返乡农民工创业。”这些措施的实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四川省的融资环境。

2.西部的政府服务环境处于较差或差的水平,四川省优于陕西省。四川省政府服务环境得分近70分,属于较差水平,而陕西省只有60多分,属于差的水平。与东部相比西部许多地方政府存在办事效率低下、政务公开能力差和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降低了返乡农民工创业信息获得的及时性,也影响着整个创业过程。调研中了解到,四川省有不同于陕西省的做法,四川省政府部门根据不同层次返乡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创业项目,同时有较完善的创业配套服务体系,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程度的培训,这些做法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而陕西省没有专门针对返乡农民工的政策,往往是自选创业项目,有一定的风险性和盲目性,且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3.西部的政府政策环境处于一般或较差水平,四川省优于陕西省。四川省政府政策环境水平得分高于70分,属于一般水平,而陕西省不足70分,属于较差水平。相比西部较差的政府政策环境,四川省近年来积极探索改善的方法,制订了促进农民工创业的系列政策。例如,规划建立“农民工创业园区”,为进入园区的农民工创业者提供优惠政策;对创业成功的农民工实行5000元的一次性奖励,以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搭建农民工回乡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土地使用等手续的“绿色通道”,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西部的教育及培训服务环境水平较好,陕西省和四川省的水平一致。两省的教育及培训服务环境得分均在80分以上,水平都较好。调查中发现,西部地区根据返乡农民工创业特点和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对农村妇女、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都有不同层次的培训,失业人员主要是技能方面的培训,以解决其就业问题,对掌握一技之长和积累一定资金的返乡农民工实行创业和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训,以帮助其创业。

5.西部的基础设施水平处于好或较好水平,陕西省优于四川省。陕西省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分在90分以上,属于好的水平,而四川省不足90分,属于较好水平。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创业硬件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信息网络逐步普及,客运、货运能力基本发达,这些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通讯以及能源支持。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差异,陕西省的基础设施优于四川省。

6.西部的市场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处于一般水平,陕西省和四川省水平一致。两省的市场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得分都在75—80分之间,属于一般水平。调研统计发现,西部返乡农民工选择的创业领域、创业规模较为相同,因而面临的市场环境也有相似之处。区域文化对农民工创业有着重要影响,它是创业行为的原动力,西部文化中倡导艰苦奋斗、自立自强,提倡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功,也鼓励创造和创新的精神。在舆论宣传上西部注重典型介绍、培育和树立创业新星、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但调查中也发现西部文化尚属于保守型,一些创业者具有“官本位”思想,还有一些具有“小富即安”的思想,这些观念的综合作用使西部的社会人文环境处于一般水平。四川省返乡农民工较陕西省具有更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冒险精神。

7.西部的自然环境处于好的水平,陕西省和四川省水平一致。两省的自然环境得分最高,都在90分以上。西部地区除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外还有着广阔的土地、优良的畜种和多种多样的农作物,为发展特色农业和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优越的自然资源也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了多种资源和机会,西部自然资源好是创业者的共识。

五、结论及建议

农业市场环境分析篇3

[关键词]农村环境责任保险;信息不对称;博弈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470(2016)—01—0108(05)

一、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由于农村缺乏有效的救济体系,加之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村地区发生污染事件危及农民权益时,不能妥善解决,权益无法保障。鉴于此,为农村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救济体系引入保险机制,即在农村地区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能够及时救济受到损害的农民,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环境责任保险,也称之为“绿色保险”,企业因污染行为使第三人遭受损失而需承担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即在农村区域实行的环境责任保险。农村区域不仅包括广大农村地区,也包括城乡结合部和小城镇。农村区域的乡镇企业、由城镇转移来的工业企业对农村地区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极大损害了农村环境和农民权益,所以研究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救济问题,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研究农村地区如何建立和完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为环境责任保险发展提供经济理论支撑。

二、文献回顾

国外对环境责任保险研究较早。Zhao〔1〕提出在环境风险增加和土地污染情况下,环责险是金融安全的一种有效工具,并讨论了环责险在中国土地污染管理中的应用,并为环责险的应用提供了建议对策。Feng〔2〕等总结了现在中国推行环责险现状,并且列举投环责险成功的案例,提出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才能有效推行。目前,国内对农村地区环境责任保险研究很少,也没有成系统,主要集中在环境责任保险理论分析与制度建立。黄季火昆、刘莹〔3〕对全国5省101个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2000~2010年当中农村环境恶化的村占44%。面对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情形,杨兰阁、刘汉利〔4〕研究了农村污染事故后的经济补偿问题,得出当前存在经济补偿的途径单一,经济补偿受污染源、污染对象和索赔方式的影响较大以及乡镇政府为污染企业垫付补偿的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建立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迫切性。孙武军、顾久映〔5〕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应建立自愿保险为主、强制保险为辅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薛丹〔6〕提出了以环境责任保险为核心,民事救济和公共补偿分别为第一层和第三层的救济体系,强调了环境责任保险的重要性,这种救济体系为环境受害者、企业、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路。陈冬梅、夏座蓉〔7〕认为难以建立自发性的环境保险市场,建议实行强制环境责任保险。针对农村地区,张燕,侯娟〔8〕提出基于农民的生存权和平等理论有必要建立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同时指出目前发展的障碍:农村企业动力不足、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不完善以及政府管理失灵。作者根据其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侯娟从法学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其在分析了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实施障碍的基础上,设计了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提供对策。当前,关于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保险在管理环境风险的作用,环境责任保险发展问题及对策,而国内研究集中在概念、制度建立、功能等,对相关理论有一定的研究,但是针对农村地区的缺乏一定的研究,同时从研究视角上主要集中在社会救济和制度完善方面,很少有从经济学视角探讨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实施的重要性。我们将从经济视角探讨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三、信息不对称在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表现

由于农村环境责任保险还没有作为单独的保险产品研究,缺乏相关研究结果,因此我们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责任保险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进而为有效的施行环境责任保险提供对策。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农村地区(包括城乡结合部、小城镇)的乡镇企业和工业企业掌握着一些私人信息以及参加环境责任保险后的行为等不能被保险公司所掌握,与其他市场相比,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即交易的一方在签约之前已经掌握了比对方更多的信息,进而利用这些信息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合同,致使交易对方处于不利的地位。由于逆向选择是在签订合同之前就已经存在,所以也称逆向选择为事前信息不对称。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逆向选择是指工业企业等对自身企业掌握更多的信息,风险较大的工业企业寻求低于合理保费的价格购买环境责任保险。目前环境责任保险的费率是依据行业的平均损失概率和预期损失制定的,即保险费率水平高于低风险企业应收取的保费而低于高风险企业应收取的保费。由于工业企业拥有更多关于企业的设备投入、风险控制、环保观念等具体的信息,而保险公司无法对投保的企业风险细致分类,因此不能对有不同风险的企业实现对应的保险费率。这样高风险的企业就愿意购买环境责任保险,低风险的企业则拒绝购买保险从而慢慢退出保险市场,这就出现了逆向选择。逆向选择的出现使低风险企业远离环境责任保险市场,使得保险公司收益受损。下面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市场出现的逆向选择问题。博弈的主体是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与保险公司,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的选择是投保或不投保,保险公司决策是承保或不承包。在环责险现实博弈中,根据风险不同划分为高风险工业企业和低风险工业企业,在博弈模型分析时,将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和保险公司分别称为人和委托人,而人和委托人期望收益的大小作为策略选择的依据,即依据双方的期望大小以分析博弈双方如何决策。首先分析人的决策。以高风险人为例,当人选择投保,委托人选择承保时,人的期望收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人的保费支出,这部分使人的期望收益减少;第二部分为人发生环境事故造成的损失;现实中保险合同存在免赔额,即人还需自身承担部分损失,而其他损失则由保险公司承担,虽然环责险是赔付给第三方(受到损害的农民),不直接成为人的收益,但是若不投保,赔偿由人赔付,所以保险公司赔偿部分人的期望收益组成部分。因此,人期望收益分成三部分:保险公司保费支出,发生环境事故造成的损失,第三方从保险公司得到的赔偿。由于环责险具有高风险高赔付的特点,出险后的赔付一定大于投保企业的保费支出。当人选择不投保或委托人不承保时,发生的全部损失由人承担,即此时人的期望收益为全部损失。对于高风险人,通过博弈模型期望收益分析是投保大于不投保,低风险人同理,所以人的最佳策略是投保。其次是委托人决策分析。当委托人选择承保时,由于委托人无法区分高风险人和低风险人,所以期望收益为两者和,用字母记号代为分析委托人的期望收益,即:ew1=SU(Zφ-pHK)+(1-S)V((Zφ-pLK)=(SU+V-SV)Zφ-(SU+SVpL-SpL)K式中Z为人投保价值,φ保险费率,U代表高风险人投保,V代表低风险人投保.式中等号右边第一项(SU+V-SV)Zφ为保费收入,第二项(SU+SVpL-SpL)K为环境事故发生后委托人的赔付。高风险人与低风险人出现概率pH、pL为常数,当高风险人S的比例增大S时,保费的收入增加S(U-V)Zφ,出险后的赔付亦增加S(α+β)K,由于委托人的赔付大于保费收入即K>Zφ,显然,随着高风险人增加会使出险后委托人的赔付增加,并且赔付增加的幅度要大于保费的增加,此时委托人的期望收益会减少。因此,委托人会采取提高费率以增加其期望收益,费率增大导致低风险人投保比例下降,出现了高风险人驱逐低风险人的现象。从根本上解释了前文指出逆向选择对环责险带来的风险问题,即逆向选择发生排挤低风险人,造成环责险市场效率低。由此委托人承保时的最佳策略是对不同风险的人实行差别费率,对风险人市场要细分,针对不同风险市场实行不同的费率,而不是平均费率。同时,在不增加费率的情况下保证委托人的期望收益,需外部支持,即政府的支持和补贴,这也说明了环境责任保险不能完全通过市场手段施行,还需政府支援,特别是农村地区,费率的增加会大大排挤低风险人,使环境责任保险市场低效率。环责险具有高风险高赔付的特点,委托人承保后,发生环境事故后赔付往往大于保费的收入,即期望收益为负数,当委托人选择不承保,期望收益为0。因此对委托人来说,当人做出投保决策时,最优策略是不予承保。

2.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发生在签订合同之后,故称之为事后信息不对称,指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不顾是否损害对方的利益而采取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后,投保人往往为获得保险公司赔偿而做出使损失扩大的行为。签订保险合同,投保人的防范意识会降低,增加了环境事故的发生,发生环境事故后,投保人为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而未采取有效的止损措施。道德风险的发生导致保险公司的积极性降低,环境责任保险市场出现供给不足。签订保险合同后,农村工业企业和保险公司新的博弈,工业企业面对的策略是遵守合同和不遵守合同,保险公司面对监督与不监督的策略。对人而言,当人选择遵守合同,委托人选择监督时,其期望收益为支出的保费以及发生环境事故时人为防止环境事故扩大而花费成本。当人选择不遵守合同,即出现道德风险,当发生环责险事故时,未按照合同要求及时抢救或采取减损措施,损失扩大,此时委托人选择不监督,人的期望收益仅为保费的支出,若委托人选择监督,人的期望收益为支出的保费以及发生环境事故后人不能从委托人得到的赔偿。当人选择遵守合同,无论委托人选择监督或不监督时,人的期望收益都为保费的支出和止损措施所发生的成本。因此,签订保险合同后,人的最佳策略是不遵守合同,通过博弈模型解释了出现道德风险的过程。对委托人而言,当人选择遵守合同,委托人选择监督时,其期望收益为收到的保费,支出的核保费用,以及环境事故发生后赔付。当人选择不遵守合同,委托人选择监督时,其期望收益除了包括得到的保费和支出的核保费用外,还包括对人不遵守合同而处以的罚金,以及免除支付出险后对受害者的赔付。当人选择遵守合同或不遵守合同,委托人选择不监督时,其期望收益为得到的保险费用和出险后对受害者的赔付。所以,委托人最佳策略是监督,但是现实博弈中,委托人不可能做到全面的监督,委托人应以一定的概率对人进行监督。通过以上博弈模型分析可知,由于投保企业的逆向选择,高风险的企业会投保,低风险的人会被排挤,造成保险公司经营的高风险。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制定精细的费率,而不是平均费率。保险公司针对不同的企业制定费率时,要投入时间和人力为投保企业进行“体检”。然而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得出,保险公司在选择不花费这项成本时期望收益更大。因此,保险公司会失去内在的动力去对投保企业进行事前检查和监督。针对农村地区,投保企业环保意识较低,对企业的发展还不能做出科学的判定,自然选择不投保。目前,农村地区的乡镇等工业企业较集中于制砖、化工等行业,保险公司可根据具体行业划分费率,提高了费率的科学性,有效的避免低风险的企业推出市场。与此同时,考虑到保护农村环境的迫切性和投保企业不积极性,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应实行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这势必加大了乡镇企业的负担,所以发展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市场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支持。在博弈模型中解释了环责险合同签订以后道德风险的发生,为此保险公司的最佳策略是进行监督,现实中以一定概率进行监督能提高效率。同时,保险公司为减少道德风险发生,应在保险合同中设定免赔额,制定投保企业和保险公司共保条款,考虑到环境责任事故风险高,保险合同中可设置最高赔付额。

3.典型案例分析

虽然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研究缺乏系统性,但实际上环境责任保险试点过程中就出现了有关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典型案例。2014年7月5日,贵州省某公司生产原料泄漏扩散,导致厂区附近农民庄稼和鱼塘受损,当地环保部门和人保财险贵阳分公司经现场抽样调查及后续送检分析,判定本次事故为污染责任事件。保险公司依据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根据保险责任和实际损失情况,赔付28万元。此次环境事故,是贵州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以来的首例报案。通过这次事件,当地环保部门和企业对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了新的认识。首先,企业加入污染责任保险后,认定责任事故后,保险公司将成为投保企业的坚强后盾,减少企业经济损失;其次,发生污染事故纠纷时,保险公司作为中间第三方协调农民和企业关系,解决方案可安定民心,减少后期纷争。在博弈模型中已分析出企业最佳策略是投保,在贵州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人保财险公司承保,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事故顺利解决。目前贵州大力推荐环境污染责任保险,2014年全省投保该险种的企业超过70家,贵州保险业为环境污染事故损害承担风险保障超过2亿元。

四、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实施进行的博弈分析,得出农村地区的企业的最佳策略选择是投保,而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出现使得投保企业的期望收益降低,出现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市场供给不足的状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措施,利于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首先,政府的扶持是实施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重要保障。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具有高风险、高赔付的特点,单纯依靠市场经济,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很难维持,保险公司没有足够的动力发展环境责任保险,所以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发展必须需政府的支持,即在法律、经济等多方位给予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扶持。就目前环境责任保险实施的情况看,政府的强有力扶持在试点中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并不是否定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市场化,过多的政府干预不利于农村环境责任保险运作的长效机制。所以在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过程中,政府做好推动者,整合资源,将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结合使用。其次,强制性责任保险是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投保模式的首选。强制责任保险规定了特定的投保主体,同时对特定的主体规定投何种的保险产品做出规定,防止高风险的企业选择不匹配的保险产品,避免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出现导致的低风险企业退出保险市场,从而降低了保险公司的运营风险。目前,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环保意识、环保设备、风险管理等方面欠缺,如果实施自愿投保模式,很难保证有风险的企业投保,同时较频繁的污染事故会给保险公司造成大量经济赔偿,导致保险公司承保动力不足,所以实行强制环境责任保险模式是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必然选择。最后,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合同中订立责任限额条款,从内在激励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责任限额,即保险合同中规定了保险公司最高赔偿额,超出设定的最高赔偿额不由保险公司负担。设定责任限额能够督促投保企业采取环保措施,一旦发生环境事故能采取止损措施,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实施强制责任保险情形下,企业为了避免高出最高赔偿额,从内在上激励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实行责任限额减少了保险公司运营风险,提高了保险公司的承保意愿和能力,利于农村环境责任制度的长效机制建立。

参考文献:

〔1〕Zhao,X.B.DevelopinganappropriateContami-natedLandRegimeinChina[m].BerlinHeidelberg:Springer-Verlag,2013.

〔2〕Feng,Y,Lu,Y.L,He,G.Z.environmentalpollutionLiabilityinsuranceinChina:inneedofStrongGov-ernmentBacking[J].amBio,2014,(43).

〔3〕黄季火昆,刘莹.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2010,(11).

〔4〕杨兰阁,刘汉利.农村污染事故的经济补偿问题研究[J].管理学报,2010,(11).

〔5〕孙武军,顾久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国际借鉴[J].经济纵横,2015,(06).

〔6〕薛丹.基于环境责任保险的动态环境侵权救济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7).

〔7〕陈冬梅,夏座蓉.环境污染风险管理模式比较及环境责任保险的功能定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农业市场环境分析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机市场营销课程;“双主体”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116-02

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合格的农机装调、农机营销、农机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该目标的指引下,构建农机行业特色的市场营销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和高职农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决定了“双主体”开展高职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是必然选择。“双主体”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1课程基本教学情况

本课程采取分模块、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将本课程教学过程分成4个模块,通过3个项目的实施开展,让学生掌握营销理念、营销策略的运用及产品销售技巧。通过分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组织的作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通过以工作任务导向以及农机产品营销的实际工作项目活动,使学生了解农机销售人员的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设计并开展农机市场的调研活动,培养学生具备在了解农机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的基础上,对农机产品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对其营销活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进行策划,并开展农机产品销售活动,最终促成交易的技能,为学生具备未来从事专业方面实际工作的能力奠定基础。

3课程内容设计

教学情境设计课程教学全程依托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常州东风农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常州常发农装股份有限公司,教师为农机公司营业部经理,学生为营业部人员,根据项目设计的具体情境及要求,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学生在小组组长的组织安排下分工协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项目设计在课程确定之前,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市场调查明确了农机企业目前主要的营销岗位,主要有销售代表、售后服务、市场管理等核心岗位,并且在调查中确定和分析了核心岗位的任务,从而对本门课程的教学项目进行了如下设计。

项目一:农机市场调研与分析。**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开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机制造商,目前主要生产收割机、插秧机和拖拉机。目前,该公司准备在本地区农机机电市场及本地区其他适合区域分别增设经销点一个(假设),为此,营业部经理要求营业部人员对企业自身、目标顾客、竞争者等微观营销环境及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等宏观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并做出调研分析报告等应对措施。

项目二:农机市场营销策划。**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根据前期企业经营战略于某时推出新产品,营业部经理要求营业部人员分析该产品的营销战略规划(总体市场营销策划,包括Stp策略、4p策略),并在了解公司近期经营目标、营销目标的基础上,策划一场新品推介会(单项活动营销策划),要求向目标市场传达此产品的品牌利益点,传递此产品的市场定位概念。

项目三:农机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推出新产品,营业部人员分区域进行市场开拓工作,寻找并确定合作客户,让客户熟悉新产品性能,并就价格等进行详细洽谈,最终促成交易的完成。

课程内容设计本课程结合职业岗位的具体分析,将传统营销课程的内容及农机营销员职业技能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提炼出表1所示课程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每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教学思路,以项目一为例进行介绍。

1)本项目基本介绍。

①项目陈述:介绍本项目的情境,提出学生在情境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完成的项目成果。

②阐述项目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③提出工作任务:向学生提出完成项目成果所需要开展的工作任务,包括调查分析企业微观环境、宏观环境,设计开展对本地区农机机电市场的市场调查等。

2)开展工作任务。如任务1:分析影响农机企业的营销环境因素。

①工作实施:提出学生应该具体完成的工作内容,要求各组学生熟悉企业资料及经营状况,初步调查企业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

②理论支持:对完成任务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作简单介绍,对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所涉及到的主要因素进行简要说明。

③部门会议:提出若干完成任务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各组学生召开部门会议,讨论并解决问题,如本公司的竞争企业有哪些,本公司的供应商有哪些,讨论并分析影响农机企业发展的主要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技术因素等。

④指导意见:对完成任务中的关键点作提示、指导,并对涉及的关键知识点作详细介绍。

⑤深入工作:各组学生在任务书的指导下,通过初步的理论知识点的学习、部门会议问题的讨论以及教师指导意见的引导,在组长的组织安排下开展具体的工作。

⑥成果展示:要求每一个小组委派一名营销人员,为全班概要讲解操作过程及结果,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

⑦总结布置:教师点评任务完成情况,并布置下一次任务。

3)项目成果的提交。完成所有主要相关工作任务后,要求学生对整个项目所收集分析的资料进行整合,完成较为系统、全面的调研分析报告,并用ppt进行展示汇报。学生提交工作任务书、调研分析报告、调查方案、调查问卷等。

4)项目的考核。本门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方式,主要依据学生参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表现、结果展示两个方面。每个项目的考核在项目展示后及时开展。具体的评价过程中,采用多元性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事互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针对上述评价方式,配套设计个人自评表、小组自评表、小组互评表等。考核项目也体现出多元化的特性,考核时结合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单元实践、期末考试的方式,对每位学生的农机市场营销的能力进行考核。

4课程教学方法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各组学生通过实地考查、网络资料的整理分析、小组分工协作,逐步熟悉项目中的产品及其营销策略,并进行特定时期营销策略的制定。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指导为手段,将理论知识点与学生进行分享学习,学生通过分步操作各任务来完成每个教学项目,并提交总结报告进行成果展示分享。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项目设计、任务驱动、理论讲授、小组讨论、视频借鉴、案例分析、自主训练等。

5结束语

目前,在国内的市场营销或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课程体系中,具有农机行业特征的市场营销课程尚属空白。因此,在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中,农机市场营销课程的建设意义不言而喻,它对于该专业能够达到培养合格的农机装调、农机营销、农机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专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双主体培养模式下建设农机市场营销课程,能够使得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调查、分析、制定策略的实践工作中,通过模拟的工作情境,体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掌握农机市场营销工作的核心能力,为将来走上农机市场营销工作岗位、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工作作出深厚的铺垫。

参考文献

[1]施能进,罗文华.专业群共享课程《医药市场营销》的开发和实践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0):1571-1573.

[2]王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商务礼仪训练课程设计[J].技术与教育,2012,26(1):51-52.

农业市场环境分析篇5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通过信贷支持和项目支持,引导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作为一套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投资决策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在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难点和问题有待解决。

1.1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对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重视程度还不够,存在一些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情况。部分地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深度不够,缺少应有的全面分析,为追求所谓的可行性,人为掺水抬高项目经济效益。很多企业投资者缺乏风险意识,不进行可行性研究或者人为地对可研报告进行修改,使可研报告变成了“可批性”报告,没有意识到投资风险,一项错误的项目决策,就可能使企业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产生巨额财产损失。

1.2与国家产业政策、规划相脱节可行性研究过程中没有依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规划,没有参考政府、区域和行业规划,没有联系企业发展规划,与国家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脱节,存在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低端建设现象。例如部分地区和企业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在上马生猪养殖项目时,没有进行充分论证,没有考虑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当地环境承载能力,重复建设小型猪场,增加了养殖成本、疫病防治难度和污水排放,在新一轮产业升级过程中,极有可能面临拆除或改造升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

1.3研究不规范、不科学当前可研报告的总体质量呈现下降趋势,缺少了多方案优化选比和全面分析。市场分析与预测缺少调查研究,多为国际、国内市场宏观分析,目标市场分析很少、不具体,然而目标市场分析直接关系着在建项目的成败,从而削弱了可行性研究的立论依据;缺乏风险因素识别和风险分析;缺乏社会效益评估,忽视了对土地、水、粮食和能源等资源消耗的分析评价;竞争能力分析和风险分析不规范,缺少用于分析的相应模型和软件;经济评价中缺少对环境成本、质量成本和节能成本的背景分析,大型农业建设项目忽略了国民经济整体评价。

1.4专业农业项目咨询机构很少、有待扶持当前编制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机构很多,但专业从事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机构很少,具备资质的专业咨询机构更少。专业、规范从事可行性研究的咨询机构需要有市场分析专家、农业技术专家、工程建设专家、财务分析专家和工程制图专家等,而且需要具备丰富的农业建设项目咨询工作经验,标准较高,目前相关专家和能够达到要求的咨询机构较少。很多项目单位为了节省可行性研究成本,可行性研究主要由单位内部人员完成,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很难得出科学的可行性研究结论,导致当前可行性研究的整体水平不高。

2加强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对策

2.1提升对可行性研究的认识水平从国外经验来看,对农业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可以为投资决策提供较为全面的科学依据,决定着投资项目是否执行,是项目实施和管理实践的指导书。但是在进行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时,应注意区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应着重对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评价;经营性项目在资源和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侧重于经济效益评价。同时可行性研究应该全面透彻,研究内容应该包含技术、组织管理、社会与生态、市场需求、财务和国民经济等主要方面,得出全面客观公正的可行性研究结论。

2.2紧密联系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规划可行性研究过程中要考虑项目是否符合政府投资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要求。同时,从宏观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方面进行评估,加入当前比较敏感的社会稳定性分析,进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2.3提高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质量坚持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强化背景分析,明确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精确的分析计算,设定合理建设规模,进行多方案优化选比;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区域发展规划和企业发展战略,设定项目建设内容;深化市场分析和预测;整合优化工程建设技术方案;加强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分析;强化财务分析,确保数据真实、可信,严密论证投资估算合理性和资金筹措可行性;加强风险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重视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2.4规范农业项目咨询行业、培育项目分析人才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和完善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相关规章制度,推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咨询机构行为。培育咨询市场,推行行业准入制度和资格审查制度,打造专门从事农业建设项目咨询的业务机构。加强农业建设项目分析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扩大从事可行性研究专业领域人员范围,包括组织管理、社会和生态、市场需求分析、财务分析、农业工程技术和国民经济评价等专业门类研究人员,不断提高研究人员水平。加强与发达国家在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其模式、方法和评价标准等。

3结语

农业市场环境分析篇6

【关键词】碳金融农业经济发展Swot分析

一、引言

随着全球变暖引起农业减产、土地荒漠化加速、极端天气频发等一系列温室效应,各国政府及环保组织开始召开各种谈判商讨温室效应治理方法,遏制碳排放对农业和自然资源造成的负面作用。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是各国商讨的代表结果之一,该议定书中明确提出各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商品的属性和相应价值,这就直接催生出了在减缓气候变化领域就逐步形成了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对象的“碳金融”市场。到2006年碳金融的概念由世界银行正式提出,广义的碳金融指的是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一切有关的金融与经济活动,通过金融市场互相交易原则使买卖双方获益,将环保义务化成经济活动。碳金融创造性地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变为金融产品,为应对气候危机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与全球气候危机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源于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负外部效应,尽管前者更为特殊且范围更小。本身就很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所遭受的污染不仅源于城市化发展,也源于自身农业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务必要摒弃有破坏性质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治理好温室效应,大力发展高效低排的低碳农业。具体可以借鉴全球气候危机处理的有关办法,引进碳金融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同时利用金融手段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投融资困难等问题。

二、碳金融概述

低碳经济的发展直接催生了“碳金融”这个全新的概念,迄今对于碳金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综合分析各有关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碳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碳金融包含碳排放有关的服务及市场体系、财政、监管、金融等政策支持体系;狭义地说,碳金融指的是政府、环保组织、企业等利益主体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配额进行交易的金融活动。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多源于其较强的负外部性,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这时政府开始介入,但由于政府固有的缺陷(事后处罚、信息不对称等)又可能造成政府失灵,这样环境治理效果往往不佳。在充分利用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基础上,碳金融汇集了社会监督、政府管理及市场调节等多方力量,是回避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完善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创新举措,有助于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金融手段具有高经济效益、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对各利益主体具备刺激性而非强制性、兼具微观防治与宏观调控功效等独特作用,其在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作用巨大。碳金融的创新之处在于赋予温室气体一定价值,并在金融市场上促进碳信用的交易,将生产的负外部性转为正外部性,推动了传统高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发展模式的有利转变。

三、运用Swot分析农业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农村经济带来了许多重大成就,然而,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相伴而生。作为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性支柱产业的农业仍然处于低效低产高投入高排放的高碳行列,农业生产使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污染与工业向农村的逐步转移更加剧了恶化的进程。因而,发展农业碳金融不仅有助于顺利实现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更能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并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寻求农业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策略,接下来将运用Swot方法对农业参与碳金融问题进行态势分析。

1、我国发展农业碳金融的优势

首先,作为排碳大户,我国农业的碳源非常丰富。据有关报告称,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是农业,而发展中国家可以运用农业固碳等技术全面发挥其农业70%的减排潜力。在不考虑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碳排放量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加工生产的条件下,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农业的排碳量约占17%,可见,我国农业的固碳及减碳潜力巨大。通过开展农业碳金融能够为我国争取更多碳减排量,或向需要额外购买碳排量的机构或国家出售碳信用,给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获取收益的机会。其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东道主国家,农业碳减排市场较广,有着丰富的可供开发成CDm项目的资源。秸杆发电、生物质能、畜便甲烷收集利用等是目前已在我国得到开发的项目,且初见成效,未来更多的CDm项目将得到开发。作为农业大国,农业CDm模式在全国推广开来意味着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再次,农业固碳在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压力上作用巨大。工业碳排放是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这时通过其他途径部分转化工业碳排量就十分必要。低碳农业可以实现在大量降低碳排量的同时发挥其固碳功效,如农田土壤固碳。我国可抓住碳金融这一机遇,使农业的固碳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升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我国开展农业碳金融项目将免受场地限制且成本较低。相比资源和空间小、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农村资源更丰富,在农村设立碳减排项目会更加可行。农村土地租赁成本低,土地广阔,使碳减排项目建设免受场地限制且成本大大降低,这样在碳减排量价格一定的条件下,项目成本的减少会对其在碳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有所提升。

农业市场环境分析篇7

关键词:pSR模型;生态农业;激励机制;生态经济;生态循环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2-6004-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2.068

StudyonConstructionofincentivemechanismforecologicalagriculture

BasedonpSRmodel

LiChang-honga,b,GeXiao-sana,b,DinGan-mina

(a.SchoolofSurveyingandL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b.KeyLaboratoryofmineSpatialinformationtechnologyofnaSmG,

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3,Henan,China)

abstract:ecologicalagricultureisanimportantdirectionformodernagriculturaldevelopment,andaneffectivewaytosolve"threeagriculture"problems(countryside,agricultureandfarmerproblems).UsingthepSRmodel,basedonprinciplesofecologicalagriculturaldevelopmentideas,takinghowtopromotethestepsofecologicalagriculturaldevelopmentasthegoal,theimportanceoftheestablishmentofecologicalagriculturalincentivemechanisminconstructionandpromotionofecologicalagriculturewasstudied.throughtheestablishmentofecologicalagriculturalincentivemechanism,theinternalconstructionofecologicalagriculturewouldbedeepenedfurther,andthegovernmentcouldcreateagoodenvironmentforecologicalagriculturalconstruction,andactivelyservepeasantsbetterandadapttothemarket,whichcanletpeasantsincreaseincomesfastandsteadyandachievemutualintegrationofeconomic,social,andecologicalbenefitsofecologicalagriculture,andmakeecologicalagriculturalindustrykeepingabeneficialcycle.

Keywords:pSRmodel;ecologicalagriculture;incentivemechanism;ecologicaleconomy;ecologicalcycle

h的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作为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态农业,就是对该环保理念具体和生动的实践。生态农业建设不仅能够给大自然和广大群众一片绿色,还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改变“三农”面貌,缩小城乡二元发展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直以来,对生态农业问题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研究角度、不同思维方式做了多种尝试和探讨。总的来说,研究比较集中在生态农业内涵和模式、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生态农业的技术实践等方面,而缺乏对生态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内在机制的分析。本研究通过运用pSR模型,结合生态农业实际现状,提出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的激励机制以满足生态农业发展需要。

1pSR模型的基本理论

pSR模型(pressure-Statue-Response,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是加拿大统计学家Rapport和Friend首先提出,然后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开发署(Unep)共同推动用于环境问题的框架体系。至今,pSR模型仍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框架之一。

pSR模型主要从3个方面考虑出现的环境问题,即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发生后如何做。这是一个顺接因果的逻辑关系,能够从根本上找到出现问题的所在和给出行之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从理论内涵来看,压力是对当前发生的环境问题现象的基本认识和宏观理解,解释发生了什么;状态是对当前发生的环境问题原因的探讨和研究,揭示为什么发生;响应是对当前发生的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阐释发生后如何做。三者之间既是一种因果关系,也是一种循环关系[1,2]。pSR模型本身反映的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必须从大自然中获取足量的生活物质,然后通过对所获得的资源进行消费,将废弃物排到环境中去。尽管环境自身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但是人类的数量太庞大,巨大的内需消耗已经远超环境自身的承载力,环境问题注定难以避免。然而,人类又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生存,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突出,影响到人类生存的时候,迫使人类不得不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环境政策、经济政策等进行自我约束,对环境进行保护。

2pSR模型在生态农业激励机制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1生态农业激励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是国家重点培育和推广的朝阳产业,也是改变中国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局面的必由之路。究竟什么是生态农业?从国家生态农业实践来看,生态农业是一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性农业发展模式[3,4]。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生态农业是以生态效益为目的,以社会效益为内容,以经济效益为手段的绿色环保农业。

就目前来看,中国生态农业建设水平还有待继续提高,生态农业问题在于没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随着劳动成本的增加,农民在从事劳动生产的^程中需要加大劳动成本的投入,进而增加了农民负担,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得农民放弃农业劳作,大量涌入城市务工,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对原本人力密集型的农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各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耕地荒废,甚至出现连片荒芜的情形,形成了对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如何使从农业中流失的劳动力重新回到农业生产中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需想方设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在生态农业生产中获得至少相当于外出务工的收益。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生态农业激励机制,达到农民和政府的均衡承受力。

2.2生态农业发展的pSR模型分析

发展生态农业是让农业升级、农民受益的工程。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各方的通力配合。按照pSR模型的分析方法,生态农业建设的压力来自于农民,也就是如何提高农民经济效益,让农民在生态农业经济中增收,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生态农业建设的状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需求的提升,也就是消费者对生活的品质提出的新的要求,对于农业产品,人们的要求是绿色无污染、营养价值高、市场供应充足、农产品种类多、产品价格适宜,等等;生态农业建设的响应是建立生态农业激励机制,也就是对农业建设中的问题通过政府行为,引导农民和消费者积极行为,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在pSR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农业pSR指标体系见表1。

2.3构建生态农业激励机制体系

由表1可知,生态农业pSR指标体系中作为响应层的生态农业激励机制是压力层和状态层作用的结果,也是解决压力层和状态层所涉及问题的办法。表1中指出了两种生态农业激励机制,即生态农业投入激励机制和生态农业市场激励机制。

2.3.1生态农业投入激励机制生态农业投入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农民而言[5]。农民是农用土地的主人,当农民转行不再是土地的主人,那么就意味着土地将会被弃置,这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局面。为了让农民情愿重新做回土地的主人,可以在生态农业生产中实施生态农业投入激励机制,让农民在土地上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

1)政策支持。政府的法律性政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6]。通过政府行为增加农民从事农业的信心,可以调动农民积极主动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热情。比如政府可以为生态农业建设制定引导政策和鼓励政策。

2)资金支持。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由于农民自身经济实力的局限性,会使得农民不能从事生态农业或者从事生态农业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政府需要在金融服务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3)技术支持。在中国,大多数农民的劳动文化素质比较低,往往只掌握着比较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缺乏技术更新与创新[7]。而生态农业需要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支持,传统农业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生态农业建设的需求。因此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给农民配置懂技术的农业技术员是很有必要的。

4)信息支持。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知晓信息的速度相对较慢,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这就需要政府以适当的方式,让农民能够快速地了解新信息、新动态。

5)土地支持。在生态农业土地使用上,以政府主导和农民志愿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农民土地支持,鼓励农民在耕作模式、经营方式等方面大胆创新。

2.3.1生态农业市场激励机制生态农业市场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农产品市场而言。农民所得的劳动农产品要实现其价值,必须让其流入市场。农民和政府应该共同协作,保持市场的相对稳定性,让农产品走出去,实现农民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

1)销售渠道。销售渠道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环节。实现销售渠道的多样化,有助于加速农产品的市场流入,有助于快速体现农民的劳动价值,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2)税费和运输支持。税费和运输增加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使得农产品在进入市场后不得不提高价格,以保证其利润的最大化。这就让农产品在市场价格上没有优势。因此,降低或减免农产品税费和运输费用,不仅有利于农产品流入市场,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3)追踪服务支持。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可以对其产地、种植时间、进入市场时间、检测结果、检测部门等信息进行采集,制成标签粘贴在农产品上,利用二维码、条形码、图标识别等技术,使消费者能够直接用手机查询到所需农产品的信息。这样不仅能够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而且可以带动农产品的销售数量。

4)农产品质量支持。坚持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在市场中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作为农民,要确保输出的农产品质量高;作为中间商,要确保上市农产品的质量;作为政府,要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监察,并制定必要的奖罚措施。

通过生态农业激励机制的建设,促进生态效益的形成。生态效益不仅能带动农产品高附加值,还能带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如生态休闲、生态观光[8]。借助生态产业,推动生态经济效益和生态社会效益的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一体化(图1)。

3结论与讨论

生态农业是一个大有所为的产业,能够整合各种资源,创造出生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大融合。本研究基于pSR模型方法的分析,提出了建立生态农业激励机制,以实现农民、政府、市场的有机结合,既能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又满足了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意志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基于pSR模型构建生态农业激励机制建设新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性和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加快完善农村、农业、农民之间的相互协调性。由于“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该问题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对于如何监测生态农业激励机制在“三农”问题中发挥的作用,如何构建生态农业激励机制服务平台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志,赵冬至,林元烧.基于pSR模型的河口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1,30(1):139-142.

[2]麦少芝,徐颂军,潘颖君.pSR模型在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J].热带地理,2005,25(4):317-321.

[3]黎振强,杨新荣.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4(12):104-110.

[4]骆世明.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3):405-409.

[5]毛显强,郭秀锐.激励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2):65-68.

[6]朱文玉.我国生态农业政策和法律的缺陷及其完善[J].学术交流,2008,177(12):96-99.

农业市场环境分析篇8

abstract:accordingtothefirstnationalpollutioncensusdata,thispapermadesummarystatisticstothewaterpollutantemissionsformtheindustrialsources,livelihoodsourcesandagriculturalsourcesincludedinthescopeof2007Xinyangcensus,analyzedthemainpollutantsinwastewaterdischargeandmainsourcesandproposedthecorrespondingcontrolmeasures.

关键词:水污染物;普查分析;控制对策

Keywords:waterpollutants;censusanalysis;control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5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085-02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我国目前对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1]。尤其是近年来,污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3]。污染源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省情、市情调查。开展污染源普查,就是要全面掌握各类企事业单位与环境有关的基本信息,建立健全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通过对种类污染源的调查与分析,提出控制污染的综合整治对策,为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4-6]。

1工业污染源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表明,全市各类工业废水污染物共有9种,按照排放量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总铬、铅和砷。其中主要污染物种类是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氨氮;主要重金属污染物是六价铬;主要有毒有害污染物为煤化工行业产生的氰化物。

按行业类别分析,本市工业废水排放主要集中在有机化学原料制造业、纸浆制造业、啤酒制造业、氮肥制造业和畜禽屠宰;化学需氧量排放主要来源于煤草浆类化学制浆造纸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工合成氨(醇)行业;生化需氧量排放主要来源于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煤草浆类化学制浆造纸行业;氨氮排放主要来源于煤化工合成氨(醇)行业。

2生活污染源

生活污水排放在普查基准期内,经调查研究总结,全市各类生活源的水污染物有11种,按照排放量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氨氮、动植物油、总磷、石油类、铅、汞、氰化物和总铬。生活源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氨氮和动植物油。

3农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主要是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产生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和锌6种污染物。农业源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氨氮,而其中畜禽养殖业主要污染物的贡献率分别为98.97%、98.91%、98.92%和98.92%,反映出我市农业源中废水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业,而畜禽养殖按其规模可以分为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

4水污染物综合分析

结合上述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水污染物排放情况综合分析,按污染物排放总量由高至低分别是: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氨氮、动物油、总磷、石油类、锌、铜、挥发酚、氰化物、铅、总铬、砷和汞。

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氨氮和动物油的排放主要来自城镇居民生活排放;总磷、铜和锌主要来自农业源排放;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铅、总铬、砷和汞则主要来自工业源排放。废水中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的贡献率生活源和农业源分别为45.46%和43.34%,工业源仅占11.19%;氨氮排放量的贡献率生活源和农业源分别为75.39%和12.21%,工业源仅占12.40%;而总氮排放量的的贡献率则为生活源58.25%,农业源50.02%。体现出我市的“农业大市、工业小市”的实情,反映出我市废水污染物排放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

5控制对策

5.1继续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继续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同时,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巩固和深化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大力推进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社会化,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它绿色认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环境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管网运转体系,并根据城市发展水平适时进行扩建,逐步实现污染物集中治理。实施城市内河的生态修复工程。在污水截流,集中处理的基础上,通过调水、驳岸、清淤和河岸陆域整治等工程措施,实现城市内河的全面治理,提高城市河道的自净能力,做到面清、岸洁、有绿,恢复内河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

5.3切实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依据本地环境容量,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以综合利用优先为原则,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粪便还田等措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大力推广干湿分离、厌氧处理等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畜禽养殖污水处理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生产和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制度,达到国家规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申领排污许可证。

5.4加强农村污染防治,防控农村地区工业污染要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推广无害化农业生产技术,实行农业废弃物再生利用。从工业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向工业点源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相结合转变,从以城市污染控制为主,向城市与农村污染控制相结合转变。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提高粮食生产核心区、菜篮子基地等区域工业企业的环境准入条件,坚决防止发达地区和城市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杜绝“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在农村死灰复燃。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和产能过剩项目在农村地区建设,加强对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加大对皮革、造纸、肉制品、淀粉加工、酿造等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污染治理和技术改造力度。

6结论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对信阳市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及水污染物进行了综合监测分析,并对其提出了控制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①结合上述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水污染物排放情况综合分析,按污染物排放总量由高至低分别是: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氨氮、动物油、总磷、石油类、锌、铜、挥发酚、氰化物、铅、总铬、砷和汞。②针对上述污染物排放情况,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继续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环境;切实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村污染防治,防控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参考文献:

[1]杨仙娥,何延新.城市污水水质水量变化及生活污染源污染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27(11):164-166.

[2]冉丹,李燕群,张丹,杨坪,但德忠.论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现状及特点[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2:38-42.

[3]宋国君,马本,王军霞.城市区域水污染物排放核查方法与案例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2,28(2):7-10.

[4]张忠祥等.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污染防治对策,1998.

农业市场环境分析篇9

【关键词】农场经济;新形势;发展

一、引言

农场经济管理过程,不仅要落实国家相关方针,还应该重视对于人们基本条件的改善,通过完善的生产力建设,加快高质量服务的构建,以科学发展为主线,不断迎合市场经济环境,激发相关部门管理的带头作用,以着眼于大局,顺应时代步伐,时刻以市场经济环境为依托,推动农场经济长效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二、农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部分农场内部的小河、湖、塘淤塞严重,大部分处于干枯状态,调蓄能力极低;农药、化肥、农膜、动植物激素、动物抗生素等农业化学制品大量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长期偏施化肥,造成土壤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使土壤酸化、板结,养分供应不协调;农田林网率低,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排泄物和污水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认识不足

(1)劳动者的素质不高。农场经济基础薄弱,不容易吸引人才并且留住人才,现有农业技术人员老龄化,人员流动性大,农技推广积极性不强。绝大多数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年妇女、老年男性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僵化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使他们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的能力不强,基于此,造成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资源利用较差,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率的特点,严重制约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2)认识上短见,管理上敷衍,基层管理人员和农工对循环农业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还没有形成积极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积极的氛围,这样的服务形式陈旧,对环经济农业流通组织发展程度低,市场适应性差,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职能严重弱化,财务会计信息和各级管理部门的绩效无法得到正确评价

目前,农业审计监督还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它还没有将审计范围扩展到管理的各个方面。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并行,这样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的职能仍然停留在检查错误和防范弊端上,而没有真正参与到对企业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以及预见性的决策活动中。

三、提高农场经济管理的发展策略

1.要着眼提高农场工人素质

农场经济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在经济建设阶段,农场工人所发挥的作用十分巨大,为提高其积极性,更要有效分析,不断重视经济建设发展过程相关人员的重要性。随着新时期,国家提高了对于农场经济建设重视,这也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农场经济管理过程面临巨大压力,为有效优化经济结构,农场也投入了大量人力资源,在迎合市场经济环境下:(1)重视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教育,投入大力度,开展科技与职业技术水平的教育,要与时代同步,积极转变传统人员的生产观念,改革要彻底,不仅要达到标准,而且要长期宣传与培训,始终把教育放到提高工作人员水平的首要位置。(2)重视相关人员的政策培养,加大他们对于法律等相关规定的了解,以此,提高认识的同时,也进一步使其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号召。(3)技术强化是必要的,在技术强化过程中,不要盲目与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做到定期的培训与讲座,在进行实践操作阶段,要找一些专家,进行现场指导,避免因技术学习不到位,影响到农场的生产与建设产生滞后情况。(4)因农场经济发展与市场环境有着必然联系,所以,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市场观念。现如今,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不仅信息传播快,相关工作与生产都要实施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从经济发展入手,不断迎合现代化管理理念,以此构建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更好地推动农场经济建设与发展。

2.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

在完善农场监督制约机制中,(1)要完善领导机制,建立健全领导行为约束机制。要注重强化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和职工民主管理。(2)确立民主决策程序,加强农场的民主管理与监督,鼓励广大职工参政议政。农场可以成立职工代表大会领导下民主监督委员会,监督企业经营者有无违法乱纪行为,监督企业有无侵犯职工代表大会职权和职工民主权利行为。内部审计必须由有独立的专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专职人员来进行,以确保内部审计组织形式上以及实质上的独立性。这是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关键前提。它应该是在对其他职能部门和经营业务活动的监督过程中,完成对企业单位的服务,并且其工作效率和服务效果不能简单地看作某次或一时期的工作效果,而应该将其工作连续有效性与企业内部肌体的健康发展作为企业管理全局长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因此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如何保持其在企业内部的相对独立性非常重要。

3.规划布局,科学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作为农场,要集合各种优势,包括土地资源和城郊区优势等等,集各种优势为一体,以农业循环经济为依托,重视规划布局,合理分配各种优势资源,以农场发展为目标,利用科学的思维,不断迎合市场发展,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首先,应该重视产业定位,把生态农业作为重要发展理念,例如可以开发都市农业,包括一些生态水产养殖、蔬菜水果种植等,还要拓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务,实现农业服务最最优化。在此过程中可以尝试开发休闲农业,或农产品贸易等。其次,要重视区域性的布局,区域性布局过程要以农场实际为主,要考虑规模化与标准化,实施更标准的区域性管理。在农场发展过程,要做到精�化,例如,优质的粮食基地、精品的畜禽养殖等等,利用循环经济模式,构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再次,必须以资源的最大化效益为主,积极推行立体农场发展模式,包括一些无公害作物种植,一些种养相互结合的模式,都要考虑其中,以此不断为农场的发展助力。例如可以培育示范园区,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加强园区设施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生产,注重农产品良种、良法配套,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生产综合技术体系。通过园区建设,逐步培植农业公司、合作社等循环型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开展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使之具有一定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资源产出率,使循环型农业技术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

4.必须发展龙头企业

为提高农场经济发展有效性,要通过规模化优势,不断提高市场经济整合,尤其对于一些龙头企业的管理,要不断通过政策支持,以及技术指导,以满足企业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龙头企业,提高对于分散经营的管理,这样有利于形成市场规模,例如,构建供销一体化经营格局等。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实现其带头作用,不断迎合市场发展,推动经济一体化发展。具体分析:(1)要利用政策制定,合理规划龙头企业发展,但不能够约束企业经营模式,避免出现政策管理企业的误区。要通过竞争,明确扶直的企业,本着能力者优先,能够起到带头作用者优先的原则,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组建有效的龙头企业。(2)龙头企业的发展过程必然要以多方利益为主,不单要实现自身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考虑参与农民的经济利益。避免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对于农场工人利益的维护。通过经营观念转变,实现企业发展的带头作用。(3)基于有效的政策,市场环境的分析,创造更加宽松的企业发展环境。

农业市场环境分析篇10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鄂州蒲团;Swot分析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

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是以自然风光与独特地域的农业特色、乡土民情和优美的环境吸引游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1988年,贝洛斯给出生态旅游定义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常规的旅游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乐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物”,可以看出这一概念更强调其自然性;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福利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即生态旅游要对生物多样性、当地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出某种贡献”。

二、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概述

农业生态旅游是迎合城市居民摆脱城市喧嚣和污染的环境、紧张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而希望到农村放松精神、舒展身心的要求产生的。一方面它可以满足进入工业时期特别是后工业时期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为乡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三、湖北鄂州蒲团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设计分析

蒲团位于鄂州北部华容区,北接华容区中心,东北接临江乡,西北由武黄高速公路连接武汉洪山关山地区,西连庙岭镇,东接杜山乡,南达梁子湖风景区,东南达鄂州市中心。庙岭镇开发了红莲湖旅游区,目前主要开发了乡村高尔夫俱乐部,成为湖北省唯一乡村高尔夫球场。以三国吴文化为主要吸引力,优美的湖光山色和吴文化底蕴使之成为鄂州旅游业的传统景点。

四、湖北鄂州蒲团农业生态旅游Swot分析

(一)Swot分析理论

所谓Swot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二)蒲团农业生态旅游Swot分析

1.优势

地理优越:蒲团乡所在的鄂州市位于鄂东南咸宁、黄冈、黄石等旅游城市的中心,鄂州市位于“长江旅游线”和“三国旅游线”的交叉口。蒲团乡位于鄂州市的腹地,位于红莲湖、五四湖、长港之间,属于丘陵地带的小平原地区,地势平坦。

2.劣势

差异性不够强:各地在开发建设“农家乐”旅游项目时,要结合实际,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起本地“农家乐”旅游的良好形象。如在一些湖泊较多、水域较广的地区,可开展“水乡农家乐”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欣赏水生植物、野营、野餐和四季垂钓等。

3.机遇

“农家乐”旅游前景:“农家乐”旅游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1)“农家乐”旅游顺应了现代旅游业发展潮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环境旅游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人已开始逐渐厌倦城市中的生活氛围,渴望去感受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寻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能有更多新奇的见闻和感受,能了解到当地特色民俗风土人情。而“农家乐”旅游则正好能满足游客的这些需求。

4.挑战

周边几大景区取得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已经发展得很成熟。如梁子岛生态旅游区,它距蒲团乡的距离很短,它推出了湖光山色“渔家乐”旅游,举行湖上泛舟,环岛游,野营以及“农家乐”、“大家乐”等旅游项目。还有西山风景区、红莲湖度假区、莲花山旅游区、杜山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

五、总结

运用Swot系统分析法,来分析蒲团农业生态旅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使蒲团农业生态旅游在其发展中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因素,克服劣势因素,利用在其发展中所拥有的机会,化解威胁因素,进而分析出蒲团农业生态旅游今后发展的战略选择。把蒲团农业生态旅游Swot分析图划分为四个象限,根据其所有的不同位置,应采取不同的旅游战略。

参考文献:

[0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02]edwardinskeep著.张凌云译.旅游规划——一种综合性的可持续的开发方法[m].2004.

[03]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3.

[04]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05]王建军.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研究—景观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06.

[06]谢雨萍.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研究进展[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