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7:16

现代艺术观念篇1

关键词:艺术设计;装饰;后现代艺术观念;装饰形态

前言

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平台,装饰艺术的设计和创作是从事各类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当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构建“大装饰”的理念,对培养学生设计意念、设计素养和原创能力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从人类艺术诞生之时,就没有离开过“装饰”这个名词。人类的艺术起源与原始的装饰有着某种不可割舍的关系。著名的美术史学者沃尔夫林·沃林格认为“美术史主要是一部装饰史”。装饰在原始社会是艺术的审美核心。各种彩陶纹样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标本。装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不但是审美的形式,而且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包含着特定的社会感情和文化意识,它不仅是“装饰性”的,从秩序、线条、形式、色彩等方面带给人们以审美愉悦,而且是“文化性”的,从文化、理想、象征、历史等方面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要。

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中说到:装饰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民族的艺术意志在装饰艺术中得到了最纯真的表现。装饰艺术必然构成了所有对艺术进行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装饰对于现代设计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从装饰的角度出发,可以清晰的看到现代设计的发展脉络。在当今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有关后现代装饰语意的教学,应当从以下二个方面人手,才可确保“‘大装饰”思想富有艺术设计的当代性。

一、装饰的观念问题

把握后现代的艺术观念,是确保艺术设计当代性的根本因素。后现代艺术是当代艺术及艺术设计的热点,它泛指现代工业社会大工业流水线生产以后西方出现的一些艺术思潮和观念,是当今西方学者对当代文化研究所做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发生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些现象正越来越多地带有后现代的特征,而后现代艺术观念也正在被国内学术界接受与认同。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本身是一个含混复杂、矛盾纠合的文化现象,不但中国对其没有具体的定论,就连国外对“后现代”的认识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其实,在很多艺术领域“后现代”作品与设计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所以总的说来,探究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谈起。而装饰几乎是后现代设计的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最有力的武器。后现代艺术主张采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全然屏弃的古典主义异常关注,他们不搞纯粹的复古主义,而是将各种历史主义的动机和设计中的一些手法和细节作为一种隐喻的词汇,采用折衷主义的处理手法,开创了装饰主义的新阶段。后现代主义者宣扬文化多元论及其差异性、开放性与变异性,强调设计的个性和民族特征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一部分,而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中又表现出古典的回归。后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极大的包容性,这里即包括传统文化,也包含现行的通俗文化: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以及20世纪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艺术、卡通艺术等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运用的手法更是不拘一格:借用、变形、夸张、综合甚至是戏谑或嘲讽。汉斯·霍莱恩设计的玛丽莲沙发就综合了古罗马、波普艺术和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征。同时作为一种更加具备人性倾向的设计观念,后现代设计致力于消除工业生产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使设计更加富有温彩。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通俗化特征将轻松愉快带人日常生活,使每天的行动不再像举行宗教仪式般严肃刻板。现代主义是设计的理想主义,而后现代则强调人们生活在“现在”,后现代设计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物质的特征。享乐主义高于一切,快乐是最重要的原则,“好的生活比好的’形式更重要”(1945年以来的设计)。与严肃冷漠的现代主义相比,后现代设计中大量运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甚至是卡通形象,唤起我们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后现代给我们带来的是有价值的东西:生活,真实而感性的生活,不是高尚的品位。因此学生面对装饰观念的学习和把握上,不妨采取“两端深人”的方法,即一端深人研究传统的古典样式,详尽地了解东西方在装饰领域的不同艺术思想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另一端深人研究当代文化时尚的发展趋势,用兼具时代性和大众性的艺术眼光来审视和评析当代艺术和设计的审美取向,建立具有前瞻性的装饰观念,并具备引领和培育大众审美走向的能力。

二、装饰的形态和语言问题

在后现代设计中,装饰是通过材质、肌理、声光、色彩以及运动等综合手段传递信息,对所装饰物进行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审美创造活动。装饰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饰语言中的形态表现。因此,现代设计越来越重视对装饰形态的研究,其中包括形态的基本特征的研究和形态与设计表现关系的研究。

1.形态的多维性。作为装饰表现中的形态语言,不论设计图(或模型)是怎样的,设计的形态都是多维性的,也就是说,设计的形态至少是二维或三维的。从人的生理与心理来说,还有四维或五维的可能性。所谓四维构形是以四维空间观念组构装饰形象的方法。“四维空间”借鉴了西方现代画派中“立体派”的艺术观,指在三维度造型空间中加入时间因素。形象的四维空间揭示了时空综合体中时间与空间的相互依附关系,因而使用假定的手段把不可视的时间过程理解为可视的细小空间组合,把不可视的时间形象变化为可视的空间形象。因此更重视物象的运动变化及全方位、多视角观察过程。五维构形是根据意念将客观世界中不相邻的物象与不可能相邻的物象在同一形体中进行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装饰形态。五维构形使各种物象摆脱了在客观世界中的固定位置和本来机能,并以某种崭新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从而探索和表达了客观物质世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特殊感应,唤起读者某种情感律动与理论飞跃,散发出浪漫新奇的装饰异趣。对装饰维度的拓展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审美视野的不断扩大,也反映出现代科技媒体的不断发展对装饰艺术的新要求,这种要求既是范围上的,也是观念上的。

2.具象形态与意象形态。具象一般是指客观存在的形态,如人物、动物、植物、风景、静物等。意象形态(或抽象形态)是装饰造型的意象化、理想化样式,它是在装饰艺术传统中长期积淀形成的。是主观意念程式化的装饰形象。具象形态与意象形态相互依存,貌似分离,实为一体。因为许多抽象形态本身就是具体物的形象,只不过在人们的视觉经验中缺乏体验而已。了解这一点,也就可以明白有些抽象形态虽非具体物之形象,却可以使人会意或联想到某种事物。表现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意象形态和具象形态是相互交替转换的,永远共存的。意象来自于具象形态在主创者头脑中的长期积累,以及对具象美感的归结、冥想等等,是形象思维以及造型艺术的更高级形态。认识了抽象形态与具象形态的辩证关系,能使我们艺术设计者在面对意象物与具象物时,有着更多的选择与组合的自由。

现代艺术观念篇2

关键词:现代艺术;师承;创造

艺术是在人类诞生开始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产生、发展并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在感知世界万物、表述内心情感,并以此来获得愉悦的过程中,最终呈现出来的人类活动的精神成果。将艺术作为一门课程进入教育领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

传统教学中“师徒传授”教育思维的束缚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直接原因,“师承”教育最大的弊病是用死板和单一的教学来指导学生,这种固定式的教学方法,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现代的艺术教育所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艺术学院教育如何在坚持“师承”的同时加入创新理念,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作出思考。

一、“师承”观念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

我国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教育途径,历来以父子相传为主。《礼记》学记载:“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教育模式,彼此通过交流工艺技巧经验,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行业化百工美术教育形式,为后世所继承,在我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美术教育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教育基本形态的初步建立开始,就始终体现出“师承”观念的重要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师承”观念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比较注重师法的归纳总结。

师徒传授制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虽然现代化的大众化教育背景使师承式教学发生了较大的时代演绎,但是当今艺术专业小班级授课、工作室等教学模式,延续了传统美术教育的精髓,体现了人文文化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关注“师承”观念的演绎与应用,应成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美术教育方法体系的关键。

二、现代美术教育应注重“创新”与“师承”的关系

在现代艺术教育中,传统的“师承”教学方法依然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师承”式教育的特点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制约了学习过程中能动性和个性的发挥,造成了我国艺术教育出现僵化保守的弊端。现代艺术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是培养跨世纪人才、迎接新世纪挑战的紧迫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彻底转变思想和认识。在现代艺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美术教育应该将“师承”观念与“创新”相结合,即达到师徒传授解惑的目的,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创新能力。传统与自然、继承与创新是艺术革新的永恒基础。不管艺术如何创造与革新,都离不开一个永恒的基础――传统与自然,继承与创新。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美术教育方法的精髓时,寻求新的符合现代美术教育的创新方法。

三、艺术院校美术教育方法发展的新思考

在艺术教育的课堂上,如何处理好基本功的训练与创造精神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继承传统与艺术创新的关系,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何汲取外来艺术教育经验,如何判断国际现代艺术流派的正负影响,并有选择地吸收,特别是在现代以电脑为新的艺术手段的信息、数字、网络时代,如何处理艺术与时代科技间的关系,独立自主地创立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艺术界,美术教育界面临的十分严重的课题。

美国理论家阿瑟・C・丹托(arthurC.Danto)在《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一书中,曾谈到美国当下的艺术教育现状:“在美术学院里,技能不再被教授。学生一上来就被看作是艺术家,教师在那里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创意。这种态度就是学生可以学习任何他或她需要的东西――如音响、影像、摄影、表演、装置。学生如果愿意的话,他们可以成为画家或雕塑家。但是主要的事情是找到哪些手段来表现他们感兴趣传达的意义。”

和中国当下的艺术教育作一个简单的类比,我们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情况:1.在中国的艺术教育体系中,行政体系居于绝对主导的地位,教师和学生则相对边缘化;2.技能训练始终是必须的,一名造型类的学生从考前培训到本科阶段,再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都需要接受不间断且严格的造型训练,而艺术观念的拓展则相对较少;3.即使是美院的学生,一部分人在毕业前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当代艺术。

所以近年来,我们的艺术教育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新的教育机制还有待于完善,在艺术教学、教研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同时也给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艺术信息的广泛交流,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是林林总总的各种流派的教育模式,但是强调注重现代艺术教育“创新”与“师承”的关系已经日益明朗。在现代艺术教育中,注重“创新”与“师承”的关系,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结语

艺术教育从本质形式上说是创造革新的,艺术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之源,在图像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创新精神是社会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现代艺术教育中引发一场重大的革命。我国要振兴国力,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成为影响国民素质的关键所在,时代呼唤充满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回顾美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中发现,艺术发展史就是艺术创新史。艺术“创新”与“师承”对现代艺术教育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艺术教育改革应倡导艺术“创新”与“师承”的精神,采取现代的综合性教育方法,重视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给学生提供一个最佳的创造性活动环境,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最终实现现代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现代艺术观念篇3

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价值理念创新

(一)易用性

艺术设计作品要能够被大家接受,被大家使用。传统的艺术设计作品,往往一些设计师只顾及自己水平与理念的发挥,对使用者的感受置之不顾,这样的作品不仅没有得到使用者的肯定,而且作品的经济利益也没有得到回报。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智能化、高水平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既是对传统设计产品的继承,又是新型创新理念的体现,更能够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具备易用性特征的商品不仅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更能体现其产品存在的价值。

(二)可承受性

产品要想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控制成本是主要的措施之一。现代设计产品,既要符合消费者的承受程度,又要满足成本核算。通常情况下,人们都认为设计的好坏决定了产品的档次,人们普遍认为高端产品针对的是经济比较宽裕的人,而低端产品则面对的是平民百姓。事实上,这样的观念与社会的伦理准则是相违背的,诸如相对高端的自动化洗衣机,尽管其耗电量非常小,且操作简单,但由于其价格比较昂贵,使许多百姓望而却步。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逐渐接受了一些高端产品,使自身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宜人性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设计方法陈旧的产品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宜人性的产品不仅能够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出来,而且市场竞争力更强。宜人性的艺术设计不仅实现了产品与人、与环境的表面统一,而且使产品使用者在精神上也得到了升华,在满足了人的审美情趣以外,还有益于身心健康。与此同时,宜人性的产品设计还深入到产品的微观上,将产品的易用性、可承受性,以及宜人性等相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多的满足现代人生活的艺术产品。此外,宜人性的艺术产品还需要不断更新与完善,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来。宜人性的艺术产品势必会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高科技产品,尽最大可能将对人操作不利的因素逐一消除。

结语

现代艺术观念篇4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舞产生的历史背景的解读,阐述现代舞艺术与时代精神的契合,表达了在现代舜艺术中象征性内涵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在现代舞教学中所遇到的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形似神不似”这一现状,论述了加张象征性意识观念在现代舞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代舞的产生、发展,像众多的艺术门类一样,是时代精神与艺术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的产物。它之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直接甚至是加速了的变形肢体语言传达出深刻的社会内涵,达到震撼心灵的艺术效果,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得益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将象征性的肢体语言与时代精神相契合,有效地感悟其艺术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深刻的象征性。因此,在现代舞教学中加强学生象征性意识观念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舞—时代精神与艺术发展的契合

现代舞作为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舞台肢体语言表演形式,自诞生那天起,便开始以高度抽象的象性征服着无数审视这个世界人性内心深处那寻求“精神家园”的灵魂的眼睛。德国现代舞鼻祖之一魏格曼曾经说过:现代舞是“去寻找使我们内心深处的种种情感与我们这个时代的情调相结合”的手段川。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不是独立于时代社会之外的,而是一个社会中的人。14世纪在人性的需求下,“新艺术”承载着对人的重新认识,吹响了“自由”的号角,开始了自中世纪以来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长河,打开了文艺复兴的大门,对人性本身的审美狂热,艺术向世人呈现出了巴洛克艺术,在“自由、平等、博爱”这一启蒙主义思想口号下,在冲击了旧的社会体制的同时,开启了进人现代艺术之库的大门。而对自由的渴望与对天才的认识更向世人打开了艺术的潘多拉之盒,进人到二十世纪艺术的自由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潮流。

欧洲社会进人二十世纪,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启蒙主义者建立理性的理想王国实现之后,人们发现所谓的理想王国并非当初所设想的那样完美,在整个哲学领域、文学领域、绘画领域、音乐领域,伟大的思想家们、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与扬弃传统中,通过他们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表现出了对启蒙思想者们所理解的“理性”的质疑。受到传统表现方式的限制,艺术家们不断地探索着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对人性本质揭露的表现手段。在文学领域,艾略特秉承“象征主义诗歌”的传统,在《荒原》中通过其尖锐的象征性的笔触,以写实性的语言向世人深刻地揭露出现代社会中,人类在失去精神家园后,作为“人”在其本能的驱使下所展现出来的孤独、仿徨、恐惧与无奈;在音乐领域,斯特拉文斯基通过他近似粗野的音乐语言与对古代祭祀仪式的象征性内涵的运用,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的看法;在绘画领域,抽象主义则以对绘画语言象征性内涵的渴望,探索对绘画艺术表现人性、情感、社会的新手法;而二十世纪的现代舞,在数百年来芭曹舞这一宫廷艺术的栓桔下,在“自由”精神的驱使下终于真正地迈出了它艰难的第一步,开始通向表现新时代精神的自由艺术殿堂。西方现代舞之母依莎多拉·邓肯在《马赛曲》中,通过反传统的简单明了的哑剧动作准确地表现了新的民族主义觉醒中,“对那些被压迫者,竭力推翻旧制度斗争的天然同情……向世人展现了一首赞美人民革命的颂歌,一幅气吞山河的画卷,一尊自由女神的雕像川;玛丽·魏格曼通过她个性化的近似扭曲、抽搐的肢体语言在《女巫舞》中,表现了人性在人欲横流的时代所表现出的丑恶与扭曲。正像她自述的:“她—那女巫—那世俗气十足的精灵,带着她那坦荡荡、赤裸裸的种种本能,带着她那贪婪无度的生活欲望和野兽与女人合而为一的性格,就在那里…

通过上述,对欧洲艺术发展的简单了解和对西方现代舞艺术早期的探索者们经典作品的简单陈述,我们不难发现艺术的发展正是在时代精神的鼓动下,艺术家们不断地探索着能够适应他们表达对时代思想、精神认识和看法的艺术语言,实现着时代精神与艺术发展的契合的过程,现代舞也不例外。

二、现代舞魁力所在—艺术象征

象征是什么?历史上许多哲学家和艺术家们都曾探讨过这个问题。十八世纪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大师黑格尔,十九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之一维尔伦,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诗人艾略特都有过重要的表述,在他们的表述中都曾表达这样一种看法,象征就是通过一物暗示另外一物,其本质就是当人们听到、看到或感觉到某一事物的时候会联想到其他的事物。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之所以会有这种象征性的联想主要得益于人类的通感这一心理本能。“在现代心理学中,通感一词是指不同感觉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和互相沟通的心理现象,通感在普通心理学中又叫联觉,在艺术心理学中称为艺术通感。也就是说,通感是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它就是象征。从艺术的历史发展来看,艺术之所以能够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保持其久盛不衰的魅力所在,正是艺术家们对艺术语言的“象征性内涵”不间断的追求与探索。艺术离不开以通感为基础的象征性语言,如果音乐作品不能通过其艺术语言使欣赏者展开联想,与音乐产生共鸣,那么它仅仅是一些杂乱无章的声音;绘画语言如果不能使欣赏者通过画面展开联想,获得精神满足,那么也仅仅是一些画面而已;而现代舞如果不能通过其抽象化的肢体语言与音乐合理的结合,那也仅仅是一些人在舞台上胡乱踢腿、伸手做一些奇怪的动作而已。

笔者认为,现代舞作为一种高度抽象化的肢体语言艺术,之所以能够冲破数百年来“芭蕾舞”的栓桔以一种自由表达时代精神、情感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关键在于艺术家们能够通过某些抽象的肢体语言,暗示现代舞中所隐藏的深刻精神内涵与震撼人心的情感宣泄,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观众。就像玛莎·格莱姆所阐述的现代舞就是去“将隐藏在为人接受了的符号之后的内心现实暴露出来。”川而洛伊·福勒则更为直接地讲到:“为了突出某个思想,我尽力用自己的动作去在心灵中产生这个思想,去唤起他们的想象,并使他们做好接受某个特定形象的准备”显然,现代舞如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离不开对象征的追求,而且那些著名的伟大现代舞先驱们也是这么做的,如依莎多拉·邓肯在《奴隶进行曲》中,通过这一作品标题“奴隶进行曲”,首先在欣赏者的内心世界暗示了作品的主题;而在作品的表现过程中,邓肯通过仿佛被捆绑的身体,艰难地向前缓步而行,小心翼翼地摸索自己的道路,睁大的眼睛,恐惧异常的期待,颤抖的身体,直到受禁锢的双臂展开,并做着自由的动作等,这一系列象征性的肢体动作暗示了她对俄国农民为自由而进行的艰苦斗争的认识,完美的与主题一一反抗不平等的社会,暗示了人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这一永恒的人文理想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契合。而玛莎·格莱姆在《克吕泰姆斯特拉》中,通过古希腊神话所暗含的因为神不能宽恕、不能包容对方的错误而导致最终悲剧性结果的产生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暗示了基督教所倡导的“宽恕”这一重要教义的人文内涵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表达了格莱姆通过表现神性暗示人性的艺术目的;同时也象征着格莱姆对现代社会中宗教对人性启迪重要价值的认识,提醒人们宗教对完善人性的重要作用。现代舞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丹尼·肖恩在阐述她对现代舞的理解的时候曾经激情地讲到:“呵,四面八方美丽的舞蹈家和爱好者们,来吧,让我们一起开动脑筋,看看能否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一个更加接近我们内心欲望的世界!’因为我看到了一个具有奇妙之美的地方,这既是,而又不是我们了解的这个世界,这是一个由熟悉事物创造出来的,却又崭新而和谐的序列建构起来的世界。显然这是一个象征的世界,由象征性的艺术语言构成,以现实与经验为基础,以联想为指导构建而成的一个象征的世界。

三、象征性艺术观念在现代舞教学中的培养

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得知,目前本科的在校学生,由于人文知识的暇乏和社会阅历的不足,造成对现代舞抽象化艺术不能深刻的理解,进而造成了在现代舞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严重存在“形似神不似”的现象,在运用象征性肢体语言表现舞蹈内涵时不能达到震撼灵魂的效果这一现状。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头脑中没有形成一种象征性意识观念,在现代的教学课堂里怎样培养学生的象征意识观念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院里应拥有一支专业过硬的师资队伍,他们能把专业知识与创新理念融为一体,集人文精神与艺术修养为一身,在影响学生心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要从学生现代舞知识内涵的方面进行培养,让学生理解舞蹈家们通过舞蹈来进行言说的语言角度,对现代舞的观察和理解这本身就是舞蹈语言的象征性成立的基础。倘若没有言说或者剥离言说的隐喻功能作品,只能罗列出动作的千奇百怪,雕琢着动作的层出不穷或许可以拥有某种简单的动机创作习惯,但却很难熏养出艺术家作品的表现风格和了解到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细数很多现代派舞蹈家的力作,丹尼丝的《眼镜蛇》、《莎乐美》,玛莎格雷姆的《祟敬》、《悲歌》以及多丽丝韩芙莉坎宁等人的作品,几乎每一个作品都能够找到象征的痕迹,在清楚地看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各不相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把握到其个性化的艺术表现风格之后,作品深层次的内涵,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对其象征意味细细体味才能够感知的。第三,从艺术的审美角度而言,艺术的魅力怎样植根于学生在感受艺术时,象征性艺术能够在他们大脑中形成一个想象的艺术世界。现代舞最重要的价值,不在于它作为一个舞种的意义,它是“自由的天性流露”(邓肯语)的感召的产物,对生命活力的真实表达是它的全部语境。邓肯的《马塞曲》以其不可阻挡的动势和热情叙述夺取自由的战斗的信念,生命的活力因飞快的跳跃、笃静的屹立、迅速撑起似战蓬一样的手臂、长短乐句的舞动节奏起落、翻腾、激荡着观者的身心;上世纪50年代安娜·索科洛的《房间》利用对无法摆脱的道具—象征性的椅子的竭力挣脱,寓示被缺乏生趣的生活拖曳的自由的悲哀,以及普通人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国内的现代舞也在不断的前行,由于是自己本国本土的东西,使你更能从他们释放的肢体中感受出对生命的呐喊。北京现代舞团演出的《天堂鸟》使你看到一群个体在面对艰难的生存时,如何相互扶持,相互关怀直至奔向理想中的天堂。回味之中想到一个人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当你即将离开的刹那,是否真正感悟到曾经拥有过的生命的价值,这些优秀现代舞作品无不让你荡气回肠,激情万里,审美也就陶冶在其中了。

现代艺术观念篇5

论文内容摘要:保罗·塞尚用色彩造型、艺术变形、几何构成方式,使得艺术从模仿再现走向主观精神,从艺术的传统法则到按照自己对自然和艺术的理解来处理画面,从而推动了艺术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一、艺术观念与视觉方式的变革

观念支配世界,观念改变世界。潜藏在视觉方式变化背后起支配作用的乃是艺术观念的变化,所以记载着各种艺术风格、流派产生、发展、衰落的艺术史,不仅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从更深一层的意义是来说,乃是一部关于艺术观念不断更新演进的历史。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所持有的艺术观念是不同的。艺术观念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艺术作品、甚至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的认识和评价。

纵观西方史的发展和演变,从宏观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法国印象派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西方美术以模仿写实为主流,可以称为西方传统艺术;第二阶段从l9世纪下半叶的后印象派开始直到,这个阶段的总趋势是突破模仿自然的传统艺术观,走向主观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表现,建立了全新的艺术观念。在传统艺术观念到现代艺术观念的转变过程中,保罗·塞尚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在塞尚之前,西方主流画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再现客观对象上,模仿自然万物,从塞尚开始,放弃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完全依靠自己独立的观察进行创作,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概括和取舍,从结构的观点来描绘对象,正是由于塞尚的绘画的主观性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对以后的艺术家产生了观念上的巨大震撼,这种巨大的震撼导致了艺术思想的全面解放,可以说,现代艺术始于塞尚,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把西方美术史分“塞尚之前”和“塞尚之后”两个阶段。要了解、认识西方现代艺术,首先需要了解、认识西方艺术观念的转变,而西方艺术观念的转变肇始于塞尚。

二、塞尚与西方艺术观念的转型

塞尚用色彩造型、艺术变形、几何构成方式,使得艺术从模仿再现走向主观精神,从艺术的传统法则到按照自己对自然和艺术的理解来处理画面,从而推动了艺术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1、几何构成方式。模仿再现的艺术观念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谈到了人有模仿的本能,柏拉图提出了绘画是对现实的模仿的模仿理论。作为一种体系,模仿理论确立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还以透视、解剖、明暗等科学法则发展和充实了再现客观对象、描写真实的艺术手法。艺术家们在描绘对象时把模仿客观对象作为绘画不可动摇的基础,这种传统绘画观念一直保持到l9世纪印象主义时期。塞尚最初参加了印象派画展,但印象派主要追求光影的效果,而忽视对象的轮廓和形,艺术观念的差异最终导致塞尚的离开。塞尚最大的旨趣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尽可能客观地描绘世界,从本质上看,塞尚是一个古典主义者,他最崇拜古典主义艺术家普桑绘画中的那种平衡、宁静和坚实的结构,促使他不惜代价要在自己的艺术中实现那种博物馆艺术的不朽和永恒,但他发现古典艺术大师为了这种艺术风格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自然的真实性,因为这种创作所尊重的不是自然本身。所以塞尚声称“根据自然,重画普桑的画”。他认为画家应该忠实于自己面对自然所获得的视觉感受,使作品既有印象派强烈鲜明的色彩,又不舍弃对象的形和结构。在塞尚看来,人的感觉和知觉是混乱的,人看到的对象也是散乱的,往往因为艺术家对物体的主观感受和心境等因素而导致表现对象不真实,为了描绘客观的真实,塞尚试图探索绘画所描绘对象固有的本性,物体最真实的本质,经过艰难的努力,塞尚找到了结构这个物体所具有的本质,他认为无论外界条件和艺术家主观情绪的变化都不可能改变对象的结构,艺术家的职责就在于把混乱的知觉纳人程序,在视觉范围内获得这种有序的结构,他开始用结构的观点去认识和概括一切,他说:在自然里的一切,自己形成为类似圆球、立锥体、圆柱体。人们必须在这些单纯的形象基础上学习画画,然后人们就能画一切想画的东西。但这恰好与他绘画的初衷客观真实描绘对象是背道而驰的,他的结构观实际上是一种主观认识和描绘对象的方法,这种绘画创作中的主观性成为后来现代艺术的基础,几何构成方式这种手法导致了立体派艺术的产生。

现代艺术观念篇6

当代艺术和观念艺术的概念和起源

一、当代艺术的概念和起源

关于当代艺术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指目前这个时代正在实践中的艺术风格,另外一个是指从1960年后期开始到现在21世纪的艺术。当代艺术伴随我们现在生活的种种艺术活动,如电影、音乐会、油画、国画展览等,更有围绕我们日常作息的设计活动。“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面对今天的文化环境、当今现实,其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

二、当代观念艺术的概念和起源

关于观念艺术的起源和概念根据艺术史书记载,最早起源于1961年由美国音乐家弗林特首先提出。后来有不少艺术家都描述了观念艺术,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并不是由艺术家创造成的物质形态,而是作者的概念或观念的组合。因此,照片、教科书、地图、图表、录音带、录相乃至艺术家的身体都被用作观念艺术的传达媒介,主要在表现观念形成、发展及变异的过程。

观念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

一、冲破当代艺术的瓶颈

从当代艺术和现实严重脱节的角度来看观念艺术的价值,可以看到9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支离破碎的形式极力表现出逃避的姿态,对社会和人类存在问题的麻木不仁成为当代艺术的通病。观念艺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起自己思考的模式。对艺术思维功能的重建,使一系列关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思想主题呈现出来,同时也包括艺术本身的思考。

二、观念艺术扩充了艺术表现的空间

观念艺术将艺术从传统枷锁中解放出来,强调观众的参与、打破了艺术和非艺术之间的界限,从而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观念艺术家认为艺术作品观念只有传达到观众的心灵才是成功的艺术;只有经过观众参与之后所形成的观念才是完整的观念。创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观众参与活动的组织者。?三、观念艺术成为中国与世界当代艺术沟通的桥梁观念艺术已经成为中国先锋艺术的当代化和国际化转换的重要催化剂。观念艺术正是通过艺术装饰或者行为模式来表达理念和思想,也符合了国际艺术的口味,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沟通的桥梁。

当代观念艺术的表达方式

一、当代观念艺术的表达方式的种类

当代观念艺术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种:挪用方式、篡改置换式、转化再造式。挪用方式是观念艺术最早、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达观念的艺术方式。杜尚的《喷泉》开启了此方法并被艺术家们沿用至今。被挪用的物质在这里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或比喻的功能,如同符号工具来传达文化、政治、时间上的对立关系的观念。篡改置换指通过剪贴、变体、涂抹、组合等手段对选用的形式资源在外形、材料上进行改变和调换,使新形式既保留原资源的某些特征又与原资源保持一定的变异性。转化再造式是指将传统资源熟练掌握并融入新的创作之中,在新作品中不再出现照搬或修改原材料的情况,而是真正在形式语言的角度创新。并且把这些资源作为一种形式表现方式,形成个人风格。在运用转化再造方式的作品中,传统资源是一种文化与经验的积淀和暗藏的推动力,是潜藏的意识而不单是表象的图式。如徐冰的《析世鉴——天书》、《新中英文书法入门》,谷文达的《联合国》等。

现代艺术观念篇7

艺术沿着自律化的方向发展,必然导致艺术上的形式主义,观念艺术打破了这种人为的分类与分化。装置艺术将生活中的报纸、图片进行拼贴,将生活中的现成品进行任意的装配——这是绘画?是雕塑?还有偶发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冲出了美术馆、画廊,走向了大街、垃圾场、洗手间。这,是生活?是艺术?观念艺术打破了艺术之间的界限,打破了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打破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掀起了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浪潮。观念艺术就是通过这种“去分化”的策略,让艺术回到生活中来、回到大众中来,从而让艺术获得真正的自由。观念艺术通过挪移、借用、戏仿,把原先不属于自己体裁的种种方法和技巧挪移借用过来,恰恰是对现代主义追求艺术类型纯粹性、自律性的反动。当然,让艺术回到生活中来,不是回到前现代艺术那种对生活的模仿,而是让生活直接变成艺术。“后现代主义溢出了艺术的容器。它抹杀了艺术的界限,坚持认为行动本身(无须加以区分)就是获得知识的途径。‘事件’和‘环境’、‘街道’和‘背景’,不是为艺术,而是为生活存在的适当场所。”生活中的每种事物,或者事物的组合都能不经意地成为艺术,生活中的任何一件材料都有独特的品质,它们都可以在观念的赋予下成为艺术。观念艺术打破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超越了传统的精英艺术与现代自律艺术观念。

二、观念艺术突破了艺术表现“美”的藩篱

观念艺术不同于传统的审美形态。古典艺术认为,艺术表现的形态是“美”,艺术就是要表现和谐、典雅,表现理想美;西方现代艺术将形式作为艺术的内容,追求“为艺术而艺术”;而属于后现代范畴的观念艺术,追求艺术的“非物质化”,关注的是观念本身。哈罗德•罗森伯格指出了这种变化:“对审美的扬弃意味着艺术对象被‘作品’的概念所代替,或像人们‘概念艺术’中所见到的那样,艺术对象已被‘传闻’所代替。”“艺术服务于思想,而不仅仅是服务于视觉”。杜尚强调艺术家的思想比他所运作的物质材料更重要:一件艺术品从根本上来说是艺术家的思想,而不是“满足视网膜愉悦”的实物——绘画和雕塑,视觉样式、形式与美都不重要。从杜尚开始艺术就不再只是让我们能够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的技巧了。杜尚意在突破艺术中的唯美主义,开创出一种任艺术家自由驰骋、无拘无束的艺术形式。在杜尚看来,绘画自库尔贝以来,就一直在走下坡路,绘画仅仅以视觉的满足来取代思想。一件艺术品并不只是给人看的,而更重要的也是一件让人思考的东西。丹托明确告诉我们:在这个“新时代”中,美已从高级艺术中消失,美既不属于艺术的本质,也不属于艺术的定义。“从某个角度上看,当代是一个无序的信息的时期,一个完美的审美之上的状况。”“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每次出现在艺术刊物上都免不了受到解构主义的窃笑一位作家声称,如果我画性和暴力,反倒没什么,但就是不允许画任何唯美的事物变化了的时代潮流带给美的只有轻蔑,就像遭人遗弃的中年妇女。”他还认为,“这种发现(即某种东西可以成为好的艺术品,而不需要是美的)是20世纪艺术哲学所作的最伟大的概念澄清之一,尽管它完全是由艺术家发现的。”自古以来,艺术家的价值就是创造美,并与人的视觉、心灵形成和谐共鸣,从而产生美感。但杜尚认为美并不存在,艺术和艺术家也没什么特别高明的地方。他告诉人们,普通物品与艺术品没什么区别,都是人类的观照对象,所谓审美价值不过是某种成见而已。“艺术作品不应该就是美本身,因为它是死的;既无欢乐,也无忧伤,既不鲜明,也不晦涩;它献出圣光四射的蛋糕或者在大气中挺胸奔跑后洒下的汗水,来取悦或虐待人们。从客观上讲,一部作品决不能通过命令手段迫使人们觉得它是美的。”既然形式没有美丑好坏之分,就可以使用任何手段来创作。观念艺术打破传统美丑的界限,超越了把艺术框限在“美”的范围的局限性。

三、观念艺术对传统“架上”艺术的超越

观念艺术将艺术从传统的“架上”绘画解放了出来,排除传统艺术的技艺性与造型性,打破了艺术和非艺术之间的界限,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早在杜尚,他就用他的艺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把艺术限制在一幅画或一个雕塑中是非常狭隘的。只有从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范畴中解脱出来,艺术才能走向自由。为此,杜尚把机器的形象和机械的描绘手段引进绘画,尽可能地把画画得不像传统的绘画。后来他干脆完全放弃技艺型的绘画,直接把生活中的现成品用来作为艺术品,目的就是取消传统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取消传统艺术的审美趣味。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西方画家纷纷放弃绘画艺术创作,企图在其他领域寻求出路。“波普艺术”、“激浪派”(Fluxes)、“贫困艺术”(artpovera)、“事件艺术”(event)等,所有这些运动和流派的实验,最终都突破了艺术的传统界限。这些艺术派别不仅取消画面形象,色彩结构的传统因素,而且也取消了绘画本身。因此美国雕塑家贾德宣布绘画已经死亡,理论界也发出“艺术已经终结”的惊呼。西方学者伍德(paulwood)对这一时期的艺术做了这样的总结:“这些不同的活动在整个文化中处于各种不同位置上,能把它们统一起来的唯有:它们都不同于现代主义绘画雕塑对手段在意的做法,以及它们都共同强调观念的做法。”“杜尚主张艺术可以在绘画或雕塑传统的‘手工制作’的手段之外存在,并且可以把艺术趣味置之度外。他的论点是,艺术有赖于艺术家的意图更甚于他双手创造的东西,以及他对美的感觉。观念和意义优越于造型的形式,就如同思想优越于感觉经验一般。”超现实主义理论家安德•布吕东将其解释为,“艺术家通过‘选择’(choice),把一些工业产品提到了艺术的高度。”艺术家选择的过程就是观念表达的过程。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观念表达的方式就是在这种思想启发下产生的。“装置”应该说是与绘画的平面方式、三度空间的雕塑方式并称的第三种方式。所不同的是,前两者是用一种质材通过手艺来完成艺术构思,以塑造形体为目的,而“装置”则舍弃造型而主要通过对现成物品的选择、组织、加工来表达某种观念或某种感受。艺术的实体消失了,形式消失了,便转移到艺术的“意会”上,颇似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形)”的境界。“在装置艺术中形式和空间的美感不再被追问,只有物体的变异和非物质化的观念。指称符号和指称物消失了,被引向了一个完全具有客观性、物理性的事实存在和它的功能性意义。”以观念为根本的装置艺术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可批量生产的东西,不再需要经过艺术家之手创作,经由艺术家概念的植入行为成为艺术品。从艺术创作方式的角度看,具有观念性的装置艺术所使用的空间、物体、媒材和身体,其原始的意义即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这意味着,如何把握对象的原始意义与向艺术转换的可能性,并让这些对象在新的语境中得以新生,但又不失去与生活中的原始意义的联系,从而使作品能在内部产生艺术力量,又能在与接受者的交流中产生艺术效果。“装置艺术的挪用并不仅仅是一种美学上的陌生化手段,挪用本身即是目的,这种目的也不简单的为了建立一个现代化日常生活的纪念碑,而是旨在通过对物本身的转换而唤起被它包围的现代人的鲜活本性。”另外,装置艺术还弥合了视觉、听觉、时间、空间的本质差异,消解了再现、表现的区别。行为艺术是通过艺术家的身体或行为为媒介来表达某种观念,行为艺术“被认为是观念主义的成就,是过程艺术和观念主义基本因素的结合,它把艺术内化在画家的躯体内,而人体则被用来当作形式过程的材料”。行为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必须和日常行为划清界限,使之超越日常意义。行为艺术所言的“行为”可能是“正常”的,也可能是“反常”的,正常行为的陌生化和反常行为的意识化是行为艺术产生意义的基础,而意义的肤浅与深刻则取决于行为和社会环境、制度的关系。

现代艺术观念篇8

论文摘要:就历时的角度来说,西方艺术在观念上可区分为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形式艺术和观念艺术,每一种艺术观念针对不同的艺术,适合解释特定种类的艺术。现代艺术从形式艺术发展到观念艺术,抛弃了艺术品的概念,不再强调审美价值,本身即成了艺术理论。

    美学用语就像隐喻,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不要按字面意义去理解这种隐喻性表达。

                                                           —— h·g·布洛克

    对“艺术是什么”这样一个涉及本质的观念问题,在后现代的今天被认为是应该抛弃的伪问题,它普遍地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也是无解的。迪弗在《艺术之名》中认为:“在这个由艺术显示并强化了的象征功能之外,人类命名为艺术的东西失去了同一性,分裂成为多种多样的艺术以及数不胜数的风格和样式”川。迪弗这里所说的艺术的多样性主要是就现代社会这一共时态来说的,艺术在我们时代分化为无数的种类和样式,艺术之名不再具有整合的能力,共名的艺术受到了普遍的怀疑。应对艺术之名失去同一性的问题,波普尔的历史哲学提出了“情境逻辑”的概念,认为对这样一些价值概念,努力穷究其本质不如探讨其历史发展脉络。任何一个名词概念都有历史的所指,回到它的具体时代,在具体情境中探讨,是我们可以做应该做也是更具意义的事。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就是按照波普尔的情境逻辑重构了艺术发展的特定情境,告诉我们不同时代的艺术面貌,解释对于不同时代的人来说,艺术意味着什么,不同时代的艺术在社会中各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本文的写作也不期望能给出一个关于艺术的本质界定,只是希望通过对艺术观念的历史追溯,厘清艺术理论史上出现的主要艺术观念,尤其将重点放在疑问多多的现代艺术上,对其观念主张进行更深人的阐释,以对艺术有更深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就历时的角度来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不同时代出现了不同的艺术观念,本文将历史上古往今来的艺术分为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形式艺术和观念艺术四种,每一种艺术观念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对艺术进行本质的把握,每一种艺术观念都适合解释特定样式的艺术,只有这样历时和整体的把握才能使我们对艺术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再现艺术

    再现艺术观主要从艺术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来论述艺术,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而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古典主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艺术观念的遥远的回声。模仿说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艺术理论,也是再现艺术观的滥筋。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艺术模仿自然”,柏拉图也将艺术看作是对物质世界的模仿,只不过它与理念隔了三重。将模仿论发挥到完善境地的是亚里斯多德,由于亚里斯多德的巨大影响,模仿论影响了西方艺术理论将近两千年的时间,直至i8世纪由于人的主体灵魂世界渐受重视才逐渐式微,被随浪漫主义兴起的表现艺术取代,表现艺术逐渐占据艺术理论的主流位置。因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亚里斯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年。再现艺术观将艺术看作是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摹仿或再现,是对世界的补充和完善,它从艺术与世界的关系人手,从艺术所模仿的客观世界的角度解释艺术,其着重点在客观世界而非艺术。因而在再现艺术中,艺术是次生的附属于客观世界而存在的,它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模仿物和再现对象。既然艺术是对世界的模仿,而按柏拉图的理解,艺术是永远不可能与现实相象,更不用说与理念接近了。亚里斯多德看到了诗歌胜于历史的一面,认为诗歌体现的是可然律和或然律,揭示的是普遍和一般的本质,因而超过了历史对于个别事件的记载。千年以来,正是因为亚里斯多德,再现艺术成了比历史更真实的本质存在。

    但《现代艺术哲学》的作者布洛克将模仿与相似作了比较,揭示了模仿和再现艺术的“失真”的本质。布洛克认为“‘相似’是双向的或相互的,模仿却是单向的或仅指一方对另一方而言。换句话说,‘相似’是一种‘对称关系’,模仿则是一种非对称关系”,模仿一词即已宣告了艺术的不利位置。艺术既然是世界的模仿,它就有一个摹本,而艺术无论如何逼真、肖似,也仅仅只是逼真和肖似,它是永远也无法达到摹本的状态,更不用说超越摹本了。而再现一词相对模仿来说,似乎更可以感觉到艺术自身的价值,模仿一词似乎永远无法摆脱摹本,永远无法超越摹本,而再现似乎肯定了艺术世界存在的价值。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人们对于艺术的看法便主要强调其题材的价值。因为艺术努力要达到的目标是如客观世界般的真实,因而艺术价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其所模仿的题材对象有很大的关系,题材重要,作品自然重要。西方古典观念将悲剧看作是高贵体裁,喜剧被看作是卑俗体裁,其原因也正是由于如亚里斯多德所说的,悲剧模仿的是比我们一般的人要好的人,而喜剧模仿的是比我们一般的人要坏的人,现实中好人比坏人重要,艺术中悲剧自然也比喜剧高贵。就再现艺术来说,艺术并没有获得自己独立的地位,人们将艺术看作是工具、技巧,是为弥补和完善自然的手段和技艺,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依赖于外在世界。

二、表现艺术

    1、从再现世界到表现情感

    如果说再现论主要从艺术与世界的关系人手解释艺术,表现论则从艺术品与创作者的角度人手来解释艺术。再现艺术观着眼于艺术的题材对象,着眼于艺术的再现能力、模仿能力,评价作品时称其逼真肖似生活和客观世界,便是对艺术的最高赞赏了。表现论则着眼于艺术品的独特魅力,并从观照艺术品人手过渡到对于创作者艺术家的浓厚兴趣。再现论的一个理论共识也是一种假设,即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且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固定的、同一的、永恒的,客观世界本身即可作为一个参照系来评价艺术是否真实,是否达到了最好的再现和模仿。表现论则逐渐发现世界的纷乱和差异,世界开始分化不再一统,且人与人间的差异日渐明显,他们从各个不同的作品人手,发现了人的巨大差异,发现了艺术家的独特品质和察赋。这种察赋在柏拉图那里被称为“神灵附体”、一种“迷狂”,在表现论这里则是天才和神似的创造者概念的出现。艺术家开始与创造、天才、神这样一些概念相联系,米开朗基罗最早被人用“神”来喻指,他的伟大创造力在作品中得到了恢宏的呈现。天才和创造这样的概念到18世纪浪漫主义时代才最终出现,标志着主体觉醒和个人化的时代的到来,与之相应的,则是浪漫主义所标举的表现观的出笼。

    表现论认为艺术主要是表现艺术家的情感,表现世界在艺术家心中的投射,一种折光,杜博斯说艺术是“外界事物在我们心中所起的印象”,华兹华斯说,诗就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或诗是人们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与再现论不同,表现主义更强调个人对世界的印象和情感,个人性在此得到了鲜明的呈现,也正在此意义上,里德认为“表现主义艺术是个人主义艺术”、4。表现艺术观最早在18世纪浪漫主义时代崭露头角,之后基本占据艺术观的主流,主要代表是托尔斯泰和科林任德。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将艺术看作是情感的传达和交流,科林伍德也明确提出了艺术情感说,认为真正的艺术不是技艺、再现、巫术、娱乐,而是表现情感和想象性的活动。在《艺术原理》中科林伍德提到,“作为情感的表现,真正的艺术与上述一切毫不相干真正的艺术家尽力解决表现某一情感的问题”。现代艺术中的表现主义也可以看作是表现艺术观的后来的子民。应该说现代艺术都是强调主体表现的艺术,都强调艺术家个体对世界的独特领悟和表现,因而现代主义在早期被称为“新浪漫主义”,茅盾介绍现代派艺术时也用此概念。基西卡也认为“浪漫主义的原创性、真实性和个人天赋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这一方面来说,浪漫主义具有典型的现代主义特征”,我们轻易就可看出现代艺术与浪漫主义间精神上的联系。

    2、从模仿者到创造者、天才

如果说再现艺术观将艺术看作是对现实的再现和模仿,艺术家有如一位手拿镜子的工匠,那么表现艺术观由于强调艺术家独特情感的表现,强调个体因素,艺术家的位置逐渐上升,直至与创世者上帝并列,被尊称为神、创造者和天才。创造作为一个艺术理论中的概念,在18世纪逐渐开始使用,最早是从“制作”中发展而来。制作是人的能力,而创造最初是与上帝相联系,指的是神的能力,“所谓创造也就是把某物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来”。“创造”进人艺术理论,说明艺术的超越性和审美价值已渐被人所接受,艺术不再是自然的模仿和再现,而是高于自然、超越自然的替代物至少也是与世界并列的存在。艺术家则普遍地被视为上帝式的创造者,是些被崇奉的伟大天才。随着创造、天才这些概念的普遍被接受,艺术的价值评价标准也主要从模仿物和模仿的技巧、能力转到情感的表现和艺术家体现在作品中的个人独创性,创新也就成了艺术的生命和艺术的第一要素。表现艺术观改变了艺术屈从于自然的附庸,艺术因其创造性而与世界、自然同列,艺术因其天才而超越自然、高于自然。

三、形式艺术

    1、为艺术而艺术

    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白我意识的产生,人们在自我镜像中发现了独异的自己,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中认为,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艺术开始了对自身的思考,艺术开始反躬自视,开始对艺术之为艺术的质的思考,艺术理论史上的自律论也便随之出现。19世纪末的唯美主义首先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艺术应该排除与社会政治、宗教、道德的联姻甚至成为他们的附庸,艺术应该成为艺术自身,它什么也不为。虽然什么也不为的艺术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的艺术还很难预料,按照唯美主义的逻辑发展到极至的艺术又会有什么结果也未可知,但唯美主义却为艺术理论提供了一个最动人的口号和旗帜,感召着艺术上的理想主义者前赴后继,努力实现在他们看来是最纯粹的艺术,并找到最纯粹的艺术语言。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在20世纪发展成了形式主义的理论,认为“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必须通过其自身的标准和它内在的形式结构去判断”,艺术应该从自身寻找存在的理由和评价意义的标准,而不应受制于外在的诸种社会结构因素。马列维奇认为至上主义重新恢复了纯艺术的传统,“艺术不再关心为国家和宗教服务,它也不再希望去描绘社会风俗史,它不愿和客观事物有任何关系,它相信它可以在没有‘事物’的情况下独立存在,作为自身而存在。”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是对表现艺术观的进一步发展,从强调主体的创造性到强调作品自身的独特价值,彻底抛弃了再现观。

    2、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主义的主张最终在理论上由克利夫·贝尔作了最系统明确的总结,他在《艺术》中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最有意味的艺术定义,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指的是“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一9。虽然后来很多艺术理论家都批评这个定义过于模糊而对我们理解艺术没有太多的帮助,认为知道这个定义和不知道这个定义对我们理解艺术不会有太多的实质变化,“有意味”似乎是一个比“艺术”更难把握的概念。布洛克在《现代艺术哲学》中就指责道,当我们说“艺术”时我们清楚我们说的是什么,但说到“有意味的形式”时,我们却无所适从了,因而面对满屋子的工具和艺术品时,听到这个定义的我们却无法从其中轻松地找出艺术品来,而在没有获知这个定义时,我们都能轻松地区分出哪些是艺术,哪些不是艺术。但是贝尔的理论被视为现代艺术理论的“柱石”,对塞尚以后的现代艺术影响深远,它让我们意识到艺术还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价值,诚如李斯托威尔在《近代美学史评述》中评论的,“克莱夫·贝尔在后印象主义影响下所写的关于视觉艺术的理论,极力主张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感情或理智的内容,而在于线条、颜色或体积等的关系”。艺术形式在贝尔这里才首次获得了独立的意义,在以往形式与艺术一样,似乎仅仅只是一个工具和载体,与艺术为政治、宗教、道德服务一样,形式也是为主题和内容服务的。因而艺术在再现和表现阶段,一个强调再现对象而有重大题材和高贵体裁,另一个强调艺术家的强烈情感而有天才和伟大的创造者,而在形式主义这里,题材不再是决定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甚至几乎已不再具有意义,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外显特征就是告别题材,题材从高贵转向世俗和低微,最后淡化为无。印象主义还是有明确的题材的,他们以日出、阳台、火车站为表现对象,但对象本身已不具有意义,只是为了自己的视觉感知需要,随意地选择题材。到立体主义阶段题材进一步退化,只是静物和乐器这些我们所熟悉的物件,手段和表现技巧的意义完全超过了题材。到抽象绘画阶段,题材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很难在风格派和至上主义的作品中认出题材的影子,只是形和色的微妙组合,如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的构成:白色上的白色》、蒙德里安的《正方形的构成》、康定斯基的《即兴作品30号》等。

四、观念艺术

    1、艺术是反艺术

    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是反叛和否定,在创新的压力下,现代艺术家作为艺术的后来者,举起了“反”的旗号。现代艺术对应的时代是个解构而非建构的时代,而建构,在一个统一性已不存、日渐分裂的社会中已成了不可能的任务而被放弃,人们更热衷于破坏和颠覆,并期望在这种破坏和颠覆中表明自己的主张、显示自己的艺术姿态。“反艺术”的主张是在达达主义那里最早提出的,而实践方面更早的一个宗师则是杜尚,杜尚1913年在美国军械库展上的《泉》可以说是最早的反艺术作品。《泉》直接挑战了在这之前的所有关于艺术的观念,艺术曾经努力从卑贱的奴隶艺术和不自由的艺术出身中挣脱出来,将自己与工匠制造的物品分开,以获得一个纯粹的大写的艺术称号,而如今,一个工业产品—男人用的小便池居然也堂皇地与《蒙娜丽莎》和《大卫》这些伟大的作品并列,共同陈列于美术馆中。小便池进人美术馆,给艺术理论提出了新的问题,到底什么是艺术,艺术又应该具有什么内涵,我们又如何解释自《泉》以来的现代艺术品?所有这些,直到现在依然还是个问题。

    现代艺术是直接针对以往的经典艺术以及由经典艺术支撑的艺术观念进行创作的,因而我们可以说现代艺术是否定的艺术、是反叛的艺术、是挪榆和嘲讽的艺术,这里没有肯定和赞颂,有的只是颠覆和游戏。传统艺术理论将《蒙娜丽莎》和《断臂的维纳斯》视为经典,现代艺术中则有杜尚的有胡子的“蒙娜丽莎”—((l. h. o. o. q》和达利的《有抽屉的维纳斯》。应该说任何时代的艺术都以创新为生命,但在以往的艺术史中,创新则是传统艺术的主要手段和策略,艺术的后来者与传统总是有血脉上的联系,但到了现代艺术,却彻底割断了与传统相连的脐带,将经典艺术视为应该清除的敌人和障碍,这种观念在艺术史上却也是鲜见的。雷内·卢罗在评价达达主义时的一席话同样也适用于现代艺术,他说“达达这两个挑衅性的音节的涌现,所产生的惊人的后果,……更多地在于它与所有的先锋派的遗产的决裂:摧毁了所有已被接受的观念、数千年以来形成的整个逻辑和语言体系以及同样十分引人注目的艺术的概念。

    2、艺术是非艺术

    现代艺术针对经典艺术和曾经的艺术观念的冲击,进一步模糊了艺术观念。反艺术的必然结果便是“非艺术的艺术”的出现,当然引号中的两个艺术各有不同的内涵所指,前者指的是传统的公众所认同的艺术观念,而后者则是现代的前卫的先锋们所认同的艺术观念。如同利文森所说的,“在1977年的艺术概念中,其唯一无可争辩地离异于1777年艺术概念的地方,是它容许把粗制滥造的或略有加工的客体也称为艺术品。1977年的艺术概念把《夜巡》与不锈钢条、挂衣钩、纸板箱甚至山羊头混为一谈,而1777年的艺术概念则把《夜巡》同这些东西区分开来。就我所知,这种概念上的重大分野发生于达达派兴起的1920年前后。现代艺术以反对艺术的名义将原来公众意识中的许多非艺术的现成品带人美术馆,一堆动物脂肪、几块砖头、甚至一根棍子都已成了艺术品而被收藏,公众的成见一次次地受到现代艺术的嘲弄,久而久之,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已不再清晰。如沃霍尔所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巧分钟的明星”,现代艺术是任何皆可,任何物品都可能是艺术、都可能成为艺术而被美术馆收藏,于是也就有“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说法。

    3、艺术即理论

    当任何物品都是艺术品,当任何人都是艺术家时,艺术似乎失去了概念区分的意义。既然艺术与非艺术已不再存在界限,任何曾经的非艺术都可能成为艺术时,艺术之名便也不再具有意义了。如同我们的名字它的主要功能便是指认,当名字不再具有指认的意义时,它由于失效而消失。那么艺术会消失吗?作为人类精神表达需要的艺术自然不会消失,关于艺术死亡的论调同样如此,死去的只是关于艺术的概念和观念,死去的只是艺术之名,作为实体的艺术却依然在历史中不断地呈现并永远生生不息。如此,我们来看待现代艺术,更加应该认识到现代艺术对于艺术观念的冲击意义。它已不满足于如传统艺术一样通过创造作品形象化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观念,现代艺术有概念化和观念化的趋势,甚至其本身就成了观念和理论。1960年代出现的概念艺术更直接放弃了一切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艺术行为,艺术只剩下了对艺术行为的语言记载,“概念艺术的命题是:概念或系统,比作品本身更为重要,并最终代替了作品”。概念艺术家向博物馆提供的不再是物质成品或日用品,他们提供的只是关于艺术的“语言”、“思想”或“概念”。1958年的伊夫·克莱因不仅举办了名为“空”的确实是一无所有的展览,也有了一件非物质的而且宣称非黄金不卖的语言作品《非物质的绘画感觉领域》,因为在他看来,“非物质的最高质量应该由物质的最高价钱来支付”。极少主义的艺术其实体现的也是一种鲜明的艺术观念,极少主义不去描写世界也排斥任何个性和精神状态的表现,其本身就是哲学。但在概念艺术看来,极少主义艺术的物质性虽然已然很少,形式性降到最低,但依然是一种形式的表现,概念艺术要根除的是任何构成形态的作品,因而概念艺术家不工作,只思维,艺术只通过逻辑分析确立自身。1969年德国勒沃库森博物馆举办的《概念》展,出现在展厅里的尽是一些案卷和写满手工和印刷的纸张。现代艺术发展到概念艺术阶段,技巧和作品的概念已经不再重要,艺术家唯一比赛的只是看谁的观念更新、更具冲击性,更能让人目瞪口呆。达达主义是第一个理论化的艺术运动,一也是一个理论成就远远大于艺术实践的运动,我们很多关于现代艺术的观念都源于达达主义。虽然大多数人由于达达反对一切、否定一切、清除一切的理论主张而对其过于极端化的行为多有非议,但达达在影响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艺术观念方面却是最为显著的。达达选择了否定和怀疑,抨击资产阶级的全部价值观念,艺术方面,将原来高不可及的艺术从云层中拉下,从而使艺术回到生活本身,也才有后来1960年代的行为艺术。在达达主义看来,资产阶级将艺术从原本的生活语境中抽离而将其置放于美术馆中,便是宣判了艺术的死刑,艺术因脱离了生活的滋养而日渐枯萎,“艺术需要,也必须,回到生活”。达达以生活的名义反对艺术的观念,以现成品反对资产阶级的艺术品概念,在他们看来“艺术对象的存在仅仅在于说明一种理论:理论本身已经变成了真正的艺术作品。”因而面对那些被选择出来的现成品,小便池、老奶奶的摇椅、砖头或棍子之类,在现代艺术的语境中,就不应再将其作为传统的审美对象来看待,用以往的艺术品的要求来要求,我们要问的是艺术家选择这样的物品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它针对的是什么,又是出于什么艺术观念的考虑,因而现代艺术破除的是关于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品的观念,它要树立的是艺术的体验可以无处不在的观念。

现代艺术观念篇9

关键词:艺术家话语权艺术环境

后现代艺术以反传统、反规则,告别整体与统一,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与大众视野,表现形式与材料的丰富多样性为主要特色,多元性与不确定为其主流,是对自古以来艺术观念的挑战,同时也是艺术世界的一场革命。它在艺术界具有广泛的争议,这种争议不仅出现在广大审美接受群体内,也存在于艺术世界内部。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它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深究其存在及传播的原因,不仅需要认可后现代艺术家的身份,同时也需要对传统的博物馆艺术体制即艺术环境的认可。

一、艺术家身份的认可

话语权是当代社会日益提及的话题,“作为‘话语的功能’,主体的存在是由话语实践的整体结构关系所决定的,……话语造就了我们的自我理解和判断善恶、真假、正误的能力。”①在艺术世界内部话语权同样至关重要,换而言之就是艺术家身份的认可,只有身份被认可所提出的理论、创作的作品才会对现存的物质及精神世界内部造成冲击力,引起艺术社会的思考。

艺术家是艺术话语权的主体,同时作为艺术创作主体在其创作过程中必将会加入一定的创作观念,艺术家与艺术观念之间拥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艺术家是艺术观念的提出者与执行者,艺术家身份的认可是艺术观念得以存在与传播的必要前提,作为艺术家他的话语权才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提出的观念或创作的行为更易受到他者的认同,这认同主要来自艺术世界的认同。

后现代艺术反对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消解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否定艺术的原创性,主张艺术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后现代艺术观念的提出与艺术表现形式的执行都需要艺术家,因此后现代艺术家身份的认可对后现代艺术观念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杜尚被成为后现代艺术的鼻祖,他提出“艺术=非艺术,非艺术=新艺术”后来无论是后现代的波普艺术、大地艺术、大地艺术、摄影艺术以及雕塑艺术最终的根源对位离开的杜尚的艺术主张,可以说这是他艺术家话语权的影响力。

二、艺术环境的选择

后现代艺术要取得艺术的地位不但需要艺术家身份的认可同时也需要对诸如博物馆体制的选择。博物馆是艺术作品展览的方式之一,博物馆体制即为艺术寻找适当的环境让欣赏者能够看到艺术作品。艺术环境拥有潜在的话语权,首先他为物品打上了艺术的符号,进入展览馆的人们会带有艺术的眼光去思考或者欣赏,这种艺术环境为后现代艺术打下了一个标签,即在人的潜意识里这是艺术品。

后现代艺术存在的又一前提是必须把后现代艺术作品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否则便不能称之为艺术。在后现代艺术中“现成品的使用,可以被视为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同时也使材料的范畴无限扩大。”②例如说后现代艺术把一推的废品放在展览馆里可以称之为艺术品,在海边捡起的木头放在展览馆配以合适的名字可以称之为艺术品但是放在海边没有人欣赏思考。著名后现代艺术家沃霍尔,如果他的《玛丽莲梦露》一系列复制照片放在私底下那么只是一组照片,但是在展览性的机构中,就成为了艺术品。再如杰夫昆斯的名为《天堂之爱》的系列作品在后现代艺术的展览中就由媚俗性的甚至是色情性的变为对现代人生活的思考,通过大众文化对艺术内部的潜在价值标准进行评判,挑战人的视觉极限和心理极限。

后现代艺术家采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这是艺术家对生活以及周围社会所处文化状态的思考,后现代艺术家通过对现代所处的历史文化大环境的认识对人的生存现状,精神状态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示出来,展示了信息社会下人的无主体性颠覆艺术在传统观念下的评断标准。后现代艺术家充分利用了自己所具有的话语权使得后现代艺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同时艺术展览的体制也使得后现代艺术在引起争议的基础上被更多的接受群体所关注,后现代艺术正在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实现它的艺术观念。

注释:

①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9页.

②马永健.后现代主义艺术20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参考文献

现代艺术观念篇10

关键词:当代艺术油画观念化素描意识多元化

艺术发展到了当代,“观念”这个词经常出现,它表明艺术方式已经发生变化,对于艺术史来说是一种进步。

一、当代艺术的观念化

“观念”这个词汇在当今的运用,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观念”使用在一种俗语层面上,通常是表示人们对社会、对文化的看法。如我们常说的观念陈旧、观念更新等;狭义的“观念”是指艺术家以某种思想、意图进入创作的一种当今的艺术思考与创作方式,它是艺术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当代艺术的产物。①本文所述主要涉及狭义上的“观念”。

观念艺术的特点是:1.强调思想性与批判性,强调艺术的当下性,这其中既包括了对社会生活、道德的批判,也包括对思想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反思……2.反对对象化。这里的对象化是指从古典艺术以来的对象中心主义,即以所描绘的故事、情节以及所渲染的情绪为主要对象。3.反形式主义,甚至是反审美。4.崇尚智性因素。观念必须以非日常语言方式呈现,因此进入艺术语言状态。5.摒弃风格。6.反对收藏。②

杜尚的作品《泉》对观念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改变了现代艺术的进程。杜尚认为,对艺术价值的判断不是看作品自身的价值,而是要看艺术家选择何种客观物来呈现给大众,这个对象可以是架上绘画也可以是现成品。www.133229.Com从此,艺术家主观上的意象和选择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它改变了欧洲传统艺术注重对象自身价值的审美观念。

观念方式在概念艺术中发展到了极端。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约瑟夫·科苏斯认为杜尚的作品《泉》是概念艺术的开端,它完成了从外表到“概念”的转化。他提出,从本质上讲所有的艺术在都是概念的,从概念的视角来看艺术才是存在的。科苏斯的代表作《三把椅子》,把椅子和椅子的照片放在一起,还有字典上关于椅子定义的文字。通过实物椅子和视觉代替品椅子的照片,以及被表现体——椅子的文字定义,作品为观众展示了从实物向观念发展的一个过程。在概念艺术家的作品中,文字成为他们表达观念的重要手段。概念主义对形式主义进行批判,对艺术家选择对象和对观念形态的强调,使其他艺术形式受到很大的影响,如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装置艺术等,都受到观念的影响。

在西方当代艺术中,观念艺术无疑是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艺术,但不够深入人心。观念主义的艺术家反对普通大众的审美情趣,但是观念艺术家又想要借助普通大众赶时髦的趋同心理。在艺术展上,许多观念艺术作品依然与普通大众存在隔膜,同时观念主义又具有反审美、摒弃风格、反对对象化、反对收藏的特点,这使得观念作品具有争议性。

在观念艺术发展的盛期,绘画艺术却陷入低谷,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的罗伯特·郎戈、埃里克·费谢尔、大卫·萨利、帕尔斯坦、意大利的三c、德国的新表现主义等为代表的新绘画兴起。虽然大卫·萨利的很多作品都显得拙劣、粗俗,有着典型的美国式的庸俗化,而且图像多来自别人作品,但是他的作品却反映出当今的哲学问题,如不满、分裂、空虚、无聊、无意思、丧失真实性等。美国画家帕尔斯坦的代表作品《女模特躺在弯木双人椅上》与传统写实主义人体作品不同,画面失去传统人体绘画的温情和情色的情绪,流露出冷漠、冷静的情绪。在画家看来,人体是进行空间实验的对象,是一种纯粹的实验方式。

从文化艺术发展的角度讲,当代绘画的复兴不是对过去艺术的简单重演,它的新特点之一就是对观念形态的借鉴。

二、中国写实油画的观念化

观念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比较明显地体现在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中,它在中国写实油画中的呈现是一个逐步显现的过程。

近年来,石冲的油画作品成为观念化的典型例子。从绘制角度来讲,石冲的油画属于照相写实的创作手法,他采用自己独特的作画过程,先是反复构想,安排模特和场景,再拍大量的照片,最后采用非常写实的手法再现照片。他的油画创作体现了从观念到实物,再从实物到架上绘画的过程。石冲利用这种极端的再现手法,使画面中的形象具有神秘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他用油画行为去表现非油画的艺术行为,转变了传统的油画观念,为油画艺术提供新的发展可能,并通过其个性的艺术语言,强烈地表达出对当前人们生存状态的关注。石冲的油画与其他艺术家的作品的不同在于,他的作品具有观念化的设置。如作品《欣慰中的青年人》《舞台》《今日景观》等,画面中人物不是在施虐,就是在被虐,或者自虐,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层面的思想和对人们生存状态的关注。石冲说:“我试图在不丢开架上绘画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输入装置、行为艺术的创作过程和观念形态,并创造出‘非自然的摹本’。”“提示技术的残酷性”是石冲作品观念的核心意义,他的艺术特点是将当代的艺术观念与传统的写实技法相结合。

冷军的写实油画作品,也经历了由客观地写实到注重画面信息传达的过程。他的获奖油画作品《世纪风景》,画的是由一些废品水管拼接组成的世界地图,画家通过精湛的写实技巧,来表现当今工业飞速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和破坏。冷军的制作过程与石冲相似,同样是将认真摆放好的静物拍摄成大量照片,然后再非常客观地通过写实油画再现出来,达到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冷军的写实油画作品同样让学院派非常赞赏,他在人文层面上表达出对现实消解的状态。冷军通过精湛的绘画技巧,来表达他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思想,其作品刻画细腻完整,画家的艺术探索与传统的创作内容、审美观念不同,更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性和现代性。

艺术观念化是艺术史上的全新方式,它使中国写实油画成为当代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使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艺术模式和艺术理想。自从有艺术需求以来,人类社会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多元化局面,架上绘画并未像某些人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它仍然传达着当代艺术的时代精神。

三、素描意识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中国写实油画艺术观念化的发展,素描意识也在发生着改变。当代艺术背景下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法开始冲击我国较为单一、狭窄的素描观念和体系,许多观念已经跟不上当今艺术发展的潮流。

我国传统素描意识体系长期以来对绘画技巧的重视和对绘画思想、精神的轻视,使我国艺术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我国素描体系一贯按照传统写实主义原则,研究物体的比例、结构、透视等学院派的素描因素,尽可能做到把自然现象的细节客观地描绘下来,注重绘画技法。

近年来,王沂东的传统写实素描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的素描特点是造型精准,画面完整而严谨,他的素描功底为其从事写实主义的创作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王沂东不断纯化自己的素描语言,追求唯美的意境,他减弱画面的光感和空间感,强调画面的平面因素,体现中国传统审美中恬静唯美的特征。他的选材也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生活中各种民俗场景都是他喜欢表现的题材。他追求古典主义精神与传统乡土美感相结合,画面流露出他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知,以及对家乡纯真质朴生活的眷恋和热爱。

杨飞云也是当今颇有影响的古典写实主义画家,他曾师从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发起者靳尚谊先生,在其指导下打下了坚实的素描基础。杨飞云素描的特点是造型概括,构图稳定而有变化,背景处理平面化,多被重颜色笼罩,人物造型有理想化的意味,注重内心的表现。杨飞云深受安格尔的名言“美丽的形就是面和圆”的影响,作品给人以圆润、饱满、优雅的感觉。他用古典主义的精神去挖掘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和特征,再进行取舍夸张和重新组合,去揭示人类生命中美好的特质。

艺术是不断在发展和变化的,西方当代艺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常规被逐渐抛弃,开始注重绘画精神和绘画思想的表达,出现了素描多元化发展的局面。立体派绘画的代表人物毕加索,他强调科学、理性和客观,提出对客观事物“应该接触它们,了解它们,重建它们”,这种重建现实的观念对造型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之后,出现了以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等为代表的更为激进的艺术家群体,他们开始脱离写实再现,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以达到精神的飞跃,反映了现代性的意识,这对设计、建筑、环境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影响。此外还出现了超现实主义等许多流派,他们共同促进了素描意识的多元化发展。

曹力深受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影响,其艺术的特点是将西方超现实主义艺术与东方艺术相结合,画面充满梦幻、神奇、瑰丽的色彩,体现了画家超出常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马是曹力绘画的重要题材,他画的马不是真实的马,就像毕加索的牛一样,是他生活的表象和人格的写照。在曹力的素描作品中,将马的形象作为媒介以传达他内心含蓄而多样的思想感情,曹力的艺术突破了传统艺术的审美标准。

张晓刚的作品表现了千人一面的个性压抑、封闭复制与标准化的呆滞。画面运用了中国人熟悉的艺术符号,如合照、炭精画、瓜子脸和单眼皮等,使中国的当代艺术找到了自身的符号语言,体现了画家对生命价值的关注。

除此之外,还有方力钧代表的“玩世现实主义”的绘画思潮。画家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表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用调侃的方式来表现扭曲的现实,体现了当今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时代风貌。

世界上各民族的艺术有着不同的审美和评判规则,各民族不同的艺术特色和特殊风格的存在,使得世界艺术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素描造型不仅需要严谨写实的态度,还需要关注我国传统艺术中的写意原则和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观和艺术表现方法是写意,它具有中华民族特色。这里所说的写意,并不是指狭义上的追求水墨韵味的手段,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指向,并非单纯的表现手法。写意的原则具有形象性和寓意性两个基本特征,在造型表现上分为“写形”和“写意”两个层面。这里的“形”是指“意”所依附的物态化的实体,“意”通过“形”来表达其所指,是“形”的内核,“意”涉及画家的理想、感悟、情趣、意绪等诸多精神因素。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意”是寓意于形象之中,与“形”浑然成不可剥离的整体。形能表意,意藏形中,在古人眼中写意的境界高于立形之上。写意是内心深层次品格的自然流露,将无限之“意”寓于有限之“形”,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境界。

吴宪生素描艺术的思想不同于契斯恰可夫素描体系,也与西方风格的素描不同,在他的素描艺术中有着明显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民族气派。吴宪生的作品注重结构,强调提炼,线条运用灵活,有力度和深度,注重情感的表达。吴宪生对素描的理解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和探索,他把传统艺术精华融入到素描探索中,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其艺术特色。他强调全面、整体的观察,强调自己的理解,体会内在的精神并触及“写意”的精神内核。他将中国绘画传统造型规律与素描实践相结合,注重研究对象的结构,舍弃浮光掠影,并将中国传统绘画以线为主的艺术语言与西画体块表现手法相结合。线条本身具有明确的概括性,线条能体现作者的感情,线条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吴宪生认为中国绘画表现方法的灵魂就是线。他的素描艺术反映出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的美学审美观和“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原则。

当今多元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素描意识和模式,并允许多种素描观念和表现手法共存,发挥各自的特点。笔者认为,在绘画思潮众多和艺术多样的大背景下,对素描的继承与发展也应立足于本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探索,创造出具有本民族艺术风格和特色的素描,这样才能将素描引向形态多样的广阔空间。观念化发展的中国写实油画,成为世界当代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使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艺术模式和艺术理想。人类社会的艺术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多元化局面,架上绘画并未像某些人预言的那样会走向灭亡,它仍然传达着当代艺术的时代精神。

结语

当今世界艺术创作交流频繁,面对写实油画艺术的观念化与素描意识的多元化,我们应把握艺术发展规律表达时代思想,在注重艺术家个性和主体意识的同时,用一种广阔的、包容性的和非排斥性的态度,吸收世界多样的艺术营养和本民族传统的艺术因素,进行开放性的深入交流,来创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艺术。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