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能源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7:58

传统能源的特点篇1

关键词: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生活;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战略;马山县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3)01-0138-06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特别注重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一最新要求为进一步丰富和增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族地区传统特色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整体推进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大战略抉择与可控策略选择,广西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形式多样、风情独特,众多传统的民族节庆与民族风情奠定了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的丰富资源与深厚基石。本文就“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广西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解析,初步提出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模式选择、基本原则及对策建议。

一、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探寻适合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需要对其保护与开发利用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与重大挑战进行深度审视,找到问题与挑战的症结所在,从而提出有针对性、适应性与有效性的政策举措。

(一)工业化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依存方式的挑战

工业化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优先地位。然而,从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来看,工业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其保护与开发创造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也能给其保护与利用增添负面阻力和多种阻碍。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的实现是以其工业生产活动逐步取得经济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后发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往往伴随着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等突出问题,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资源要求人口具有迁徙流动的自由,这就打破了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劳动组织系统与生存空间。这些变化导致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出现压迫式的内卷效应,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依存方式与活动形式受到挤压,文化资源的再生能力因工业化冲击,日渐萎缩和弱化。

(二)市场化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可控开发的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使市场成为一种有效配置资源的手段已成为社会共识,市场化是以市场作为解决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等复杂问题的基础手段的一种状态。市场化作为发展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可靠保证。但是,在开放的市场体系中,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来调节经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往往需要严格的外部约束条件以及对市场化效能的边际确定与控制。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化过程往往因制度与政策控制的滞后,很难有效把握和掌控市场化不足与过度市场化的两难问题,在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市场化原则与尺度难以精准拿捏,县域范围出现了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松散式开发与粗放式利用的问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三)城镇化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永续发展的挑战

城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变迁过程,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是少数民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与经济发展现象与过程,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然而,城镇化带来的社会变迁与分化不可避免地与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产生强烈的冲突,城镇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体系、新的群际人际关系、新的人文精神符号等文化机制的媒介和载体,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和人格心理的促变因素,实质上意味着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交往交际形式、生产生活方式的嬗变、文化构成形态的变迁。少数民族建基于新型的依赖于商品交换、工业化生产与科技应用生成的利益互动关系不同于依赖于家庭、宗族和村落集体的乡土社会关系,使县域内少数民族城镇居民在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乡村意识与城镇意识的冲撞中,往往只能被动地调适自我人格心理与交往方式。

(四)网络化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代际传承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充和丰富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社会生活交往的边界与视域,网络化销售、办公、学习、购物、交友等现代生活习惯的兴起,使网络化生存格局成为众多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青年人群体最为倚重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文化,是在一定血缘与地缘范围内传播和传承的地域文化,而网络化的盛行则为各种类型的文化迅捷交流提供了一个无栅栏的平台,使人们对各色文化的选择更加自主和独立。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不良信息、消极文化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少年构成潜在的威胁,他们因外来文化的广泛影响,反而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认同感、接受度不断在弱化和下降,使得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渐渐失去关键的承载者与创造者。

二、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与模式选择

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所追求的战略目标是统筹马山县经济社会全局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指向,模式选择则是对马山县根据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类型、特质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一)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战略目标

与发达地区或已发展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辅相成的发展道路与模式相比,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都有其时空条件的特殊性以及经验移植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在文化体制改革的优先次序上应更加注重通过县域经济发展为文化体制改革积聚更多的复合动力,在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更多地采取先易后难、分阶段推行等渐进式策略。在具体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政策措施决策、落实和执行之前,总体上进行系统性的战略思考,提出符合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最为迫切的任务。提出这一目标,需要深入考量和反思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特色究竟是什么?究竟代表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从马山县域内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生发的民族风情文化来看,传统的民族节庆具体包括:春节、元宵节、三月三壮族歌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敬老节、达努节等内容和形式。壮乡会鼓、扁担舞、三声部民歌、歌圩、抢花炮、赛鼓会、踩花灯是当地主要的民族风情,其中壮族会鼓、扁担舞、三声部民歌则是最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特色文化。通过对以上传统特色文化的梳理、分析和挖掘,我们初步提炼出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独有特质:“西南百越风范、八桂壮乡特色、民族交融风格、民间艺术典范。”这一概括总体上精练出马山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鲜明特色与魅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马山县要抢抓机遇、因势而为、顺势而发、乘势而上,加快和提速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步伐。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应可如下定位:建立适应马山县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市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要求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体制机制,确保传统特色文化资源适度保护与开发的动态平衡,实现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传统特色文化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利用率,获取优质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综合效益。

(二)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选择

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因其身所具有的生态、经济与社会三大效益而成为世界各国进行资源开发利用的热点。马山县在整体交通区位、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为传统特色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认为,作为西部后发展地区中的县域,马山县应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可具体操作的策略,在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模式选择上提出“整体保护、丰富形式、再现遗风、延续场所”的“互推共进”模式,即保护与开发互为推手、传承与创新彼此推进的发展模式。

“整体保护”是完整地保护传统特色文化赖以依存的物质形态的人和物,以及非物质形态的民族习俗、交往习性、生活习惯、地域方言,使其不致因某一载体的缺损影响核心文化的寄存与传接;“丰富形式”是原来乡土社会中的文化形式在市场社会商业文化的激荡下,通过升级和优化传统特色文化的内在功能和表现形式来恢复和提升传统特色文化生命力;“再现遗风”是充分保留传统特色文化的基因与内核,借助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再现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魅力与活力;“延续场所”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产条件、生活方式不断改进和改善的基础上,注重在城镇街区、街道的空间尺度、建筑风貌方面与原有村落的居民生活方面保持延续性,保留传统特色文化得以施行和展示的场所。

三、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如前所述,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正在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化危机为转机、化劣势为优势,需要从战略高度审视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在严格保护中实现理性开发,在科学开发中实现有效保护,以适度合理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全面保护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和经费保障。在县域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框架和范围内,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乡村居民参与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接待、经营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使县域居民在确实获得文化资源开发收益的情况下,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良性互动。

(二)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追求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历史与人文的紧密圆融,概括起来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格古韵新、返璞归真”的文化传承创新的法则。探寻和把握传统特色文化自身演进逻辑与发展脉络来探寻新形势下文化传承的新形式、新特点与新途径,运用富有时代特征、文化特色与县域特点的传统特色文化创新方式和载体,积极拓展新思路、拓宽新渠道、搭建新平台,实现传承与创新的动态融合。

(三)坚持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群众参与、政府推动、专家咨询、中介服务、企业跟进是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复合力量。在坚持县域内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加强宣传,积极引导群众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向相关机构反映正当合理的文化发展诉求,政府部门在充分尊重群众真实意愿的基础之上商量办事,使各类参与、经营和服务主体均能够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将各项权益最大化,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不断向合作共赢、和谐共处的方向有序发展。

(四)坚持统一与多样相结合的原则

县域政府在统一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与实施标准的基础上,突出不同乡镇村落传统特色文化类型的异质化特色。统一原则集中体现在全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管理开发、艺术人才培养、文化艺术演出等方面的总体要求和统一标准;多样原则体现在满足不同文化类型的市场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不同文化资源与形式的比较优势,努力在县域范围内形成各具特色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

(五)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建设应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通过广泛发动和组织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各种群众性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活动,让县域群众既能够共享传统特色文化发展带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愉悦以及经济发展成果,又能够通过传统特色文化的推广和普及进一步提高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品质与内涵,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于传统特色文化创新的新要求。

四、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是其传统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提基础和客观条件,传统特色文化的兴盛离不开科学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举措,具体而言,可以从保护与开发利用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和区别对待。

(一)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主要对策

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文化资源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县域文化发展的愿意来看,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全覆盖进行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普查、整理与修缮。马山县辖7镇4乡(其中瑶族乡2个),151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5420万,总面积234533平方公里,主要有壮、汉、瑶等15个民族[1]。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形式多样,以儒家文化为内核,融合道教、佛教文化形态,具体涵盖民族语言文字、民族音乐戏剧、民族建筑设施等方面,对此应组织专门机构与人员进行广覆盖、全方位的普查、整理与修缮,以比较系统、全面、精准地了解和掌握县域内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总量、数额、分布状况、覆盖范围等文化资源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2.全面落实执行国家与区市有关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从国家宪法到地方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各类法律法规,凡涉及地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文献与具体条文,要分类收集、汇编成册、公开出版。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公职人员、社会普通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与普及工作,以增强县域居民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的自觉意识与积极行动,形成全县上下共同参与、协同保护的良好氛围。此外,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破坏文化资源的违法活动,相关机构要联合执法,将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3.加紧出台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政策、划定重点文化保护范围。对于马山县境内入选部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要有具体政策措施加以实质性保护,在保护资金、人员和机构方面充分到位。其他各类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要按其类型、特点和现存状况分类加以保护,列出具体的保护等级、划定保护范围,特别是对于濒临绝迹、消亡的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要实施强制性抢救保护,由专门机构与专门人员定期进行勘查、检测和修缮。

4.组建县域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政府相关机构出面组建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负责聘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就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中的重大问题以及文化资源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和委托相关专家对国内国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问题进行跟踪和超前性研究;积极促进县域内外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专家和咨询机构间的交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国际合作研究。

(二)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建议

按照保护与开发并举的重要原则,在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保护的同时,也科学进行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针对马山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与特点,拟提出如下开发利用建议。

1.高起点规划。规划是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龙头,把马山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置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推进泛北部湾文化交流合作与大湄公河次区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与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文化交流合作。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与地区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可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做到远近结合、大小结合、点面结合、层次丰富、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构建马山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跨区域、跨国界的发展战略。

2.高规格投入。马山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马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将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鲜明的品牌和独特的形象推向市场,需要进行高规格、大手笔的资金、人才与政策投入。一是引入世界知名的影视机构与名人参与整体的宣传展示,突出高端效应;二是鼓励各乡镇着力挖掘和打造具有标志性的地方乡镇品牌,形成一乡镇一品牌的集约品牌;三是要精心打造马山独有的壮族会鼓、扁担舞、三声部民歌为核心标识的传统特色文化精品品牌,借助大型区域性、国际性的文化与经济盛会,将县域传统特色文化行销到东盟与世界。

3.高标准建设。马山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实质是集中围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第三产业以增强传统特色文化生存、传承、创新与发展能力的文化系统工程。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马山县必须在县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管理模式、产业集群支撑上统筹兼顾;在城镇居民的文明程度、生活观念等更深层次完成“农民”向“社民”、“镇民”与“市民”的转变。随着以文化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结构进一步的调整和升级,发展和完善以小集镇、大城镇为中心的文艺市场是更为艰巨的任务,农业、工业及城镇交融、共促的进程对城镇化规模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以高标准建设满足马山县各族人民当前与长远的文化生活需要。

4.高品位经营。培育高品位低价位的文化演出市场,推动传统特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善融合,是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民族影剧院、民歌音乐厅、民俗博物馆、民间歌舞团等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演进场所和机构,是常年举办不同类型与题材的传统特色文化演出的载体,以高品位、低价位的文艺演出为社会大众奉献精彩的文化套餐。通过精心谋划与布局县域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远景规划与经营政策,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并共享传统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所带来的增量效益与实惠。

传统能源的特点篇2

关键词航天故障诊断容错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V64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10.072

abstractaerospacefaultdiagnosisisthekeytoensurethespaceworksmoothly,thispaperstartsfromthedevelopmentofaerospacefaultdiagnosisandfaulttolerantprocessingtechnology,theshortcomingsoftheaerospacefaultdetectioninthepresenceofareanalyzed,andcombinedwiththespecificproblemsoffault-tolerantprocessingtechnologydesign,isveryimportanttoenhancetheleveloffaulttreatmentinspacecraft.

Keywordsaerospacefault;detection;faulttolerantprocessingtechnique

0引言

自从1903年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用喷气装置探测宇宙空间》,并从理论上论证采用多级火箭可以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之后,特别是在哥达德、奥伯特、布劳恩、科罗列夫等一代科学巨匠的不懈努力之下,飞向太空终于在20世纪中叶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1航天器故障的主要特点

1.1航天器故障的危害性较大

航天器无论质量还是体积都足以对人的安全构成较大的危害。因此,航天器如果结构较为复杂,则很有可能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质量层面的问题。此外,航天器的元件比较容易产生质量故障。因此,航天器对精密仪器的质量要求较高,如果航天器在精密性仪器产生质量方面的问题,将会使航天器难以根据固定的模式进行故障的处理,也无法保证航天器可以提前结束对故障性因素的处理。还有一些航天器在实施任务处理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当前的实用技术可以适应系统的技术处理方案,使得一些航天器在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坠亡的问题,导致航天器的应用过程出现一系列的经济损失。航天器如果产生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不仅会在问题的发生阶段出现质量问题,也很有可能影响到后来的技术研制工作的计划,使航天器的后续使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1.2航天器运行环境较为特殊

航天器在使用的过程中,难以保证具备足够的使用性能。因此,必须随时对航天器应用过程中的技术细节加以调整,使航天器具备充分适应运行环境的特点。此外,要结合航天器使用过程中的运行轨道特点,对全部的空间环境加以分析,使航天器可以在空间环境的带动之下进行运行性能的有效控制,保证航天器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凭借动力因素的特点加以技术性处理。航天器的运行还受到温度因素的影响较多。因此,航天器必须能够有效的针对噪音问题进行运行环境的适应,而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电磁干扰等问题很有可能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最终造成航天器的运行环境发生改变。航天器在应用的过程中,所处的整体外部环境与航天器生产过程中的日常环境并不一致,因此,航天器很有可能在元器件的质量发生问题的情况下受到零部件质量问题的干扰,造成零部件难以在实验过程中正常运行,形成较为强烈的质量问题。

1.3航天器本身资源有限

航天器在运行的过程中,必须使用计算机系统对诸多资源因素加以研究和处理,因此,所有的计算机配置工作,都必须保证在能源处理过程中实现配置方案的优化。除此之外,必须结合全部的能源应用特点,对燃料质量控制过程中的故障分析机制加以研究,使全部的故障诊断工作都可以在容错技术的有效支持之下进行故障诊断机制的重构。此外,必须结合故障诊断技术的有效性分析结果,对全部的故障诊断机制加以研究,因此,航天器在诸多事务共同影响之下,难以预留足够的空间用来应对航天器的资源处理问题,也难以保证适应航天器运行模式的变化问题。还有一些航天器的资源储藏工作必须保证与航天器的运行技术相适应,因此,航天器在进行运行可靠性分析的过程中,必须使全部的应用技术都能与资源储藏现状相适应,这就使得航天器的资源储藏问题难以有效的保证与航天器的其它飞行性任务相适应。

2航天器故障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资源融合角度的故障处理问题

目前,一些航天器在故障处理机制的设计过程中,并没有充分按照传感器的运行方式进行惯性因素的设计,使得一些传感器只能在技术层面上应用较差处理的方式进行信息资源的处置,无法从根本上适应传感器的应用技术要求。传感器的信息资源是保证航天器应用质量的关键。但是,一些传感器由于信息处理领域存在不确定性问题,难以保证传感器对诸多有效的信息资源实施完整的处理,也无法使传感器可以将信息资源以互补的形式完成设计,因此,必须通过互补性机制构建的方式进行传感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但是,很多航天器在技术处理过程中,并不能从信息资源价值的角度实施航天器故障的有效分析,使得很多的航天器难以从故障处理有效性的角度进行航天器性能的控制,使得一些航天器只能简单的凭借传感器的基础性能进行故障处理机制的构建,难以保证航天器可以有效的整合全部信息资源的价值。还有一些航天器在处理故障因素的过程中,难以保证信息资源具备足够的有效性,使得信息系统无法完整的保证与信息利用机制相适应,造成很多信息资源的可信度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2.2航天器闭环系统存在诊断技术问题

航天器在应用技术的选择方面,具备很强的复杂性,此外,航天器的控制系统不仅需要对常规的控制技术加以处理,还必须对航天器的全部组成构件加以研究。因此,所有的航天器都会在使用故障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工作系统的紊乱。除此之外,必须对系统已经产生的故障进行分析,并对系统全部的运行故障进行关联机制的控制,使后续的系统运行活动可以在具备更强关联性因素的特点下进行故障处理机制的构建,确保故障能够在处理的过程中更加有效的同数据资源相适应。但是,一些航天器的避免系统并不能对诸多的航天器分支系统进行技术性处理,造成很多的航天器资源难以适应部件运行过程中的技术应用要求。还有一些航天器难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对相关故障性因素实施处置,使得很多的部件运行程序难以在检测技术运行时间的有效控制下进行任务的处置,造成很多任务难以有效的凭借检测技术的应用特点进行测量机制的构建。还有一些航天器在闭环系统的质量诊断方面,并不能保证对闭环系统的全部的信息资源实施有效的采集处理,造成很多的闭环系统难以结合故障的具体存在特征进行信息检测机制的处理,最终导致很多的检测技术难以适应系统运行状态的控制要求。

2.3模型诊断技术的应用不足

目前,很多航天器在实施诊断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都将硬件资源的质量控制作为工作的重点,这虽然能够保证诊断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强航天器的技术处理质量,却容易导致很多的航天器无法在系统复杂性因素的影响下进行运行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些硬件资源在进行可靠性研究的过程中,并不能对已经产生的故障信息实施新型技术的重构,导致很多的信息资源无法应对现阶段的刚性需求。还有一些航天器必须对体积较大的液体燃料资源进行质量控制,导致很多的燃料处理程序难以适应动力基础的处理要求,虽然很多的模型诊断工作都可以适应燃料箱的技术应用特点,却难以充分保证所有的动力学模型都可以在航天器的质量控制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技术性处理,也难以使全部的模型诊断技术可以在故障处理过程中实现诊断水平的提高。

3航天故障诊断和容错处理技术的实践方案

3.1运用信息融合技术实施故障诊断

首先,必须对航天器运行过程中的全部信息融合技术进行整合处理,使信息资源的控制工作可以在融合技术的有效支持之下实施传感器的质量控制。除此之外,必须对全部的传感器装置实施惯性因素的有效判断,以便传感器装置的诸多容错技术都可以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装置共同影响下实现容错技术的合理控制,提升传感器运行过程中的信息资源价值。在应用传感器对大量信息实施处置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所有的信息资源可以适应信息采集程序的要求,使全部的信息都可以在航天器运行过程中产生足够的互补性影响,确保所有的信息采集机制能适应资源互补性处理的要求。要加强对多种类型的传感器资源的关注,使传感器可以利用互补机制进行信息采集模式的适应,确保所有的信息资源都可以结合传感器应用程序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分析机制的处理,切实保证传感器能够在有效的整合分析过程中实现信息资源处理质量的提高。

3.2完善闭环系统质量控制机制

首先,必须加强对航天器运行过程中系统复杂性的关注,通过系统各类组成部件的有效分类管理,对航天器质量控制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系统复杂性加以研究,使所有的系统质量控制工作都可以结合系统正常运行的技术性要求实施处置,以便系统可以有效的应对质量控制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各项故障特点,并使全部的数据处理机制可以同数据运行的异常特点保持一致。在完成故障传播机制处理之后,必须对全部的系统运行质量关联性特点实施传播技术的处理,使得很多的故障性因素难以根据故障的实际特点对故障的实际呈现状态加以控制。因此,必须结合闭环控制技术的运行要求,对系统之间的各个组成部件是否具备足够的关联性加以研究,使后续的系统故障特点能够在传播模式的影响下得到更好的处理,保证数据资源的全部处置工作可以适应系统的关联性运行特点。

3.3提升模型在航天器故障处理中的应用深度

首先,必须对航天器的所有组成材质进行质量可靠性分析,使后续的硬件资源可以结合系统的复杂性特点进行航天器的质量控制,保证航天器可以有效的增强全部的成本工作执行要求。其次,技术性因素的控制必须保证同成本控制的要求相适应。可以结合模型应用程序的特点,对故障诊断过程中的信息重构技术加以分析,使航天器的运行工作能够同全部的燃料装置形成结合,共同保证航天器装置可以在力学模型的技术指导下加以处置。

4结论

容错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是保证航天器运行质量的重要技术,深入地分析航天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集合航天工作中的主要技术性问题进行容错处理技术的设计,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容错处理技术的实施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绍林,孙国基.基于系统仿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21(6):8-14.

[2]胡绍林.现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容错设计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1-120.

传统能源的特点篇3

关键词:高校电子图书馆优势特点

一、新时期高校电子图书馆特点

目前,高校图书馆在从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这一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显著特征,即馆藏资源多样化、信息内容数字化、文献资源共享化、服务手段现代化,使得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电子图书馆的产生,完全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藏书形式与服务方式,为高校提供了一种新型图书馆。下面将对高校电子图书馆的特点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馆藏载体多样化

一直以来,图书馆臧书都以纸质为载体,馆藏载体形式比较单一。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诞生了一些新型介质的文献载体,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文献载体,使得馆藏载体形式得到了拓展。如,电子出版物、数据库、视听资料等。馆藏载体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图书馆赖以服务的基础不断扩大、不断丰富。

(二)资源内容数字化

资源内容数字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电子图书馆的出现使得印刷型文献变成了可由信息技术加工的资料,藏管文献得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使各种知识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机整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字资源库,也可将这一数据库称之为“虚拟馆藏”。

(三)文献资源共享化

在我国,传统图书馆的藏书以“存”为主,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形成了“重藏轻用”的办馆规律。高校图书馆与一般图书馆不同,其主要目的是供学生阅读,并不是藏书,这样就使得高校图书馆难以同时满足阅读和藏书两种功能。但是,电子图书馆既可以不断丰富藏书,也能供学生阅读,完全消除了传统电子图书馆的弊端,实现了文献资源共享化。

(四)服务手段现代化

传统图书馆的一切服务都需手工操作,费力又费时,工作效率低。反观,电子图书馆由于运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图书馆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既便捷又高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改变了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结构与获取方式,以及服务手段,催生了现代化图书馆服务手段。

以上几点既是电子图书馆的特点,也是传统图书馆所不具有的特色。下面以此为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电子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二、高校电子图书馆较传统图书馆优点分析

(一)馆藏方面的比较

传统图书馆藏书多是纸质图书,文献载体形式比较单一,但是电子图书馆的出现带来了电子书籍等新型文献。电子文献凭借自身的优点在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图书馆中印刷型文献所占有的统治性地位。高校电子图书馆的藏书主要是电子文献,传统的印刷文献对于电子图书而言处于次要位置。我们不能否认传统图书馆在文献资料保存上的作用,通常传统图书馆能保存文化遗产的文献载体上百年,电子图书则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是电子图书馆有着传统图书馆服务无法比拟的优势,文献载体形式多样化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电子图书馆为我们提供了电子书籍,使得我们不必到实地图书馆就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书籍,这样的一种书籍阅读形式,很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电子图书馆的藏馆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实地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实地图书馆,顾名思义就是指与传统图书馆具有一样功能的藏馆,而虚拟图书馆是指那些没有收藏但是从相应的网络系统当中获得馆外电子信息资源的图书馆。在笔者看来,电子信息资源可分为三种形式。一种是正式出版的、有正规的书刊号的电子出版物,第二种是独立存在的各种信息数据库,第三种是网上的信息资源。从电子图书馆文献的三种形式即可看出来,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外延上电子图书馆的概念都远远超过了传统图书馆的馆藏。不管高校电子图书馆内又没有收藏相应的电子信息资源,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应的信息资源,然后对其进行加工,即可成为电子图书馆的馆藏。从这一点来看,电子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更为丰富。

(二)馆藏模式方面的比较

传统图书馆的主要功能除了方便于读者阅读外,收藏图书也是一个重要的功能。在这种馆藏模式下,图书馆就要收藏大量的资料文献才能具有一定规模的图书,进而为读者提供阅读功能。但是对于电子图书馆而言,其需要的藏书规模并一定需要通过图书收藏来达成,利用互联网络的快速传递性,即可获取大量的馆外文献资料,从而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与传统图书馆“收藏式”藏书模式对比,我们可将电子图书馆的藏书模式叫做“索取式”。通过这一“索取式”藏书模式,电子图书馆通过互联网络能够获取大量的馆外资料,不断扩展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功能。

(三)馆藏在所有权与使用权方面的比较

传统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料,其使用权和所有权通常都是一致的,简单地说就是本馆所有文献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过本馆所有。但是,电子图书馆中虚拟藏书并不是所有权和使用权是一致的。由于互联网上的文献资料有着快速转移性,某种程度上一些文献资料可任意索取,如果虚拟藏馆获取了这一部分文献资料,其有着使用权却没有所有权。在购书经费方面,传统的图书馆都是利用购买方法转化为实际的文献馆藏,但电子图书馆不仅要购买相应的实体文献,还将购书经费分配到相应的检索方面,例如检索费、网费等等。虽然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藏书经费,但是却可通过网络产生大量的阅读量,扩大阅读者规模。

三、结论

电子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催生了电子图书馆,而电子图书馆的产生不仅延伸与扩大了馆藏概念,还转变了馆藏模式与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其有着传统图书馆无法比拟的优势。当前,在各大高校积极开拓电子图书馆的情况下,使得图书馆面临着一场变革。我们应持续扩大电子图书馆发展速度与服务质量,以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徐长英.论电子图书馆的必要性与发展趋势[J].企业家天地.2011(02).

[2]于维娟.论网络环境下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变[J].中外科技信息.2002(08).

[3]石春红,董卉.论网络环境下的传统图书馆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

传统能源的特点篇4

一、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一)传统人事管理

1.概念

传统人事管理是指运用某种原理、原则、制度和方法,对人事工作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2.特点

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1)以事为重心,为人找位,为事配人。(2)强调单方面静态的制度控制和管理。(3)传统人事管理是战术性管理,着眼于当前,就事论事。(4)传统人事管理照章办事,按计划办事,无科学性、创新性,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1.概念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把人、人力看做是最重要的资源,十分重视人的才能的发挥和潜力的挖掘。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

2.特点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突出管理诸要素之间互动以及管理活动与内外环境间的互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重心,把人作为第一资源加以开发,既重视以事择人,也重视为人设事。(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性与感情化的管理并重,较多地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价值,以人为本。(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体是市场运行的主体,行为受市场机制左右,遵循市场通行规则和人力资源管理自身特有的规律。(4)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决策层,直接参与计划和决策,是企业最主要的高层决策部门之一,把人的开发、利用、潜能开发作为重要内容。

二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人事管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一)相同之处

严格来讲,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在新形势下对传统人事管理的发展和完善,因此,两者有一些共同之处。

(1)管理目的有相同性

两者都以完善单位管理和保证单位目标的实现为最终目的,力求在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人”这一能动资源,实现人、财、物的最佳配合,提高效率,使员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单位、社会创造最大的财富。

(2)管理对象有相同性

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对象都是人,都是处理单位中“人与人”及“人与事”的关系,以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企业所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3)管理任务有相同性

人员的招聘录用、培训考勤、职务升降、考核奖惩、绩效管理、工资福利、档案管理、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等等,既是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任务,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二)区别

虽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在渊源上有一定的联系,但毕竟两者的发展环境不同,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也不同。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1)管理观念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将员工视为成本负担,因此会尽量降低人力资本,减少人力的投资,以此来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达到公司利润的增加。

(2)管理模式不同

传统人事管理多为“被动反应型”的操作式管理,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管理。

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对人的能力、创造力和智慧潜力的开发和发挥,要求企业必须在快速变动的环境下,主动发现问题所在,懂得利用信息技术去寻找对策,提出创新的构思。

(3)绩效考核的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并不能真正的达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而且还会淡化绩效考核,就算进行绩效考核,方法也是单一,考核结果也模糊不清,并不能达到考核的效果,不易区分员工之间的优劣好坏,只是形式化的,使得考核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吧绩效考核看做是工作的一个重点,绩效考核也成为现代公司考量员工的一个重要措施,绩效考核是现在员工任用、员工调配和升降的依据,检测员工招聘和培训的效果,还是确定薪酬的依据,还可以达到激励员工、收集信息的作用。

(4)管理地位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属于功能性部门,管理活动处于操作层,往往无需特殊专长、不需要有专业知识、不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着重展现各种功能及执行效率、执行已制定的政策、活动、薪资管理及维持员工关系和谐的管理角色。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进入决策层、运作层,是具有战略和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除承担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业务外,还扮演各部门的战略性伙伴角色,主要承担策略及执行前瞻性的人力资源规划等任务。

(5)管理中的创新度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有的直接组织员工开展科研,有的制订科研奖励条例鼓励创新,这些虽然也属于创新管理,但是不够系统全面,没有根据员工的特长去组织个人的创新活动,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创新管理,根据员工特长去规划、组织知识资源开发、重组及学术研究等,并注意事后效果的调查,及时发现与处理有关问题,不断改进完善创新体制,保证创新活动有序、快速、高效地开展下去。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构建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构建也是如此,但大概来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管理层须要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树立人力“资本”观念,重视人员潜力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公司的效率。

第二,要制定适合员工与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对此计划进行监督、调整与评价,确保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三,要制定合适的人员培训和人才利用相结合的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招聘、测评、甄选机制注重教育与培训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第四,建立科学评价和分配制度为主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便掌握员工的业绩与公司任务的完成状况,并鼓励员工的工作。

第五,建立企业与员工的合法劳动机制,健全劳动合同制度等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传统能源的特点篇5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军事体育部,黑龙江大庆163319)

摘要: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其发展模式能够带来地区经济的发展,还能够促进传统体育项目的延续.因此,对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讲述当地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现状,对其发展模式提出了两个观点,并结合发展模式提出了实际、细化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黑龙江省;传统体育项目;发展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06-02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部的省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物质资源,以及其拥有的独特多民族相互结合的现状,让这一地区人民的传统体育项目类型丰富、数量巨大、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风俗背景.在民族众多的黑龙江省,迄今为止其拥有四十多个民族,在众多民族之中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民族的人数占据主要比例.这些民族在历史延续当中创立诸多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但是多样化和具有丰富地域特征的传统体育项目随着受到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要求,加之民族聚居行为常见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不利于这些运动的传播,让新时代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研究将具有非常大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

1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现状

由于民族众多、地理区域划分已经成型、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和经济快速发展为这一区域带来了大量的汉人,在这些情况共同影响下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仅仅会被一些少数民族数量稠密的学校、经济落后地处偏远的山区继续沿用.久而久之让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已经接近失传、数量急剧下降,从而导致了这一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并且,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开始面临生存的问题.那么,找准方向来改变这一现状就势在必行.其实,在黑龙江这个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区,其固有的思想、传统依旧在影响着这一地区居民的繁衍生息.那么,其拥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依旧是十分充分的,并且具有厚重的文化力量、价值背景的支持.并且,当地原住民在近些年政府扶持的旅游项目中也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体育项目对其经济因素具有重要的推动力量,并开始加深其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意识.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改变现有发展模式,提出解决对策.

2构建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模式

要促进现有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模式的改变,就需要明确当前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2.1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目标

在寻找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滞后的现状下,我们应当首先审视当前发展目标的缺陷.可以看出,现有的发展目标非常浅显,大多局限于短期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只是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将现有资源的生命当做儿戏,而放弃对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传统体育项目培养体制的构建,对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未来的发展是岌岌可危的.那么,为了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模式转变就要从改变现有发展目标做起.

促进传统体育项目的长远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对当地体育事业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改变以文化资源带动经济发展的单纯模式,转向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从而通过给予地区传统体育项目经济支持,从而让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优秀传统体育资源能够向外流传.另外,有关部门还应该斥资打造专属传统体育项目器材、设施,缩小城乡之间体育基础资源不均等的布局,从而为当地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奠定物资基础,促进其长远发展.

促进传统体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在对传统体育进行项目给予关注力度之后,还应当发挥有关部门的宣传功能,让更多地区了解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这一资源有效的循环成为经济资源反向促进传统体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当规范传统体育项目准则、标准、规范,定期组织传统体育项目竞技,从而给予招商引资的机遇,带动其可持续发展.

2.2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重点

第一,政府支持.政府支持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尤为重要,特别是上文所论述的两个观点目标都需要政府的参与和帮助.由于黑龙江省当地区域划分较多,让传统体育项目的流传和交互收到了阻碍.城乡之间的分割,信息沟通的阻碍是当前在发展路上的一块巨石.要有效解决当前问题,就需要对现有体育资源进行重新规划,消除城乡之间差距,构建城乡之间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的整体,从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建立起一个属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平台,消除这一区域体育项目的畸形发展,建立起体育和经济良好发展的统一体.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肩负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宏观管理职能,强化城乡民族体育统筹发展总目标,并完善相关法规的制定.

第二,经费投入.努力改善现有城乡之间体育经济发展资金分配失衡的现状,对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重点.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地方体育经济发展,给予启动资金,并在福利、公益募资所获款项专款专用注入传统体育发展项目.另外,还应当通过政府、公益等方式减少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成本,给予更多人接触传统体育项目的机会.

第三,设施建造.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其运动场地设施不规范、使用年份非常久远,这些硬性因素阻碍了传统体育项目的长久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减少城乡之间体育设施的相关差距.一方面,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取得社会团体、学校的支持,取得校园建设资金的分配.传统体育项目发达地区经费的分配可以采用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居民体育运动需求等相当的方式,从而促进这一地区各种资源联动促进当地体育项目和谐发展的模式.

第四,组织管理.对于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就需要作为体育事业发展主体的政府部门高度支持.一些偏远地区往往是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保存最完好、形式最多样的地区,而要将这些项目宣传出去、走入大众眼球,就需要对其进行良好的组织管理.通过加强城乡之间体育部门联合,组织走基层活动,探究每项传统体育项目兴起的源头,扩大当地体育资源影响力,从而整合黑龙江省地区各项体育运动资源.另外,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其宣传作用,带动城乡之间体育事业交流的长效机制,让城乡居民共同参与,从而实现学习、发展传统体育项目的良好氛围.

第五,活动开展.定期开展传统体育项目活动,让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山区,走向荧屏,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要加强这项体育运动开始就应当建立起适合当今体育的发展形式.一方面可以采用小型竞赛的方式,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增加城乡队员之间交流.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具有运动专长的居民走入社区、学校对项目进行宣传,从而为传统体育项目吸收更多新鲜血液.

3提出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对策

3.1整合现有资源,打造民族品牌

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可以依靠“政府”、“旅游”、“品牌”三驾马车来发展.对于当地现有资源,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将地区传统体育项目打造成这一区域的一种品牌产品,通过开发其趣味性、功能性、实用性、经济性等诸多特点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黑龙江省丰富的体育资源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柱运动.将体育项目打造成品牌,更能够让品牌效应促进这一资源信息的传递.通过向游客展示当地特有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吸引其眼球,满足其心理上猎奇的追求,通过将其趣味性、竞赛性、可参与性等诸多特点的结合能够让游客情不自禁的融入这种体育项目当中.通过参与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心理需要,而且还可以了解到当地的风土人情、物质文化,从而大大提升当地旅游业的吸引力.

3.2转变传统观念、思想

在黑龙江省,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认为比较落后、不容易搬上屏幕成为大众喜好的体育项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稀奇古怪动作、姿势的背后却是在彰显一方文化和价值观.要想扩大对此项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延续其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体育项目难等大雅之堂的旧观念、旧思想.通过利用这项资源,让其成为老东北的新时展、文化底蕴的传递、文化气息的传播贡献力量.要做到这些,就应当加大对这些传统项目的介绍,选择恰当的时令、气候、乡土节日等方式在大街小巷进行巡演,广泛推广这项体育活动.促使更多社区群众广泛参与,利用这项体育运动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运动性、健身性、可参与性、娱乐性不断开展传统体育项目活动、竞赛,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项体育运动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3.3重视传统体育项目文化传递

黑龙江省少数名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精髓在于其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创立都是由各个民族的前辈们经过多年设计所发明的,与此同时也决定了这些传统体育项的集体性、地区性、娱乐性等特征.黑龙江省民族众多、地区划分规范,这就让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体育运动项目.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大多是来源于生活的,这些运动最早之前都是专属于每个民族的行为守则、道德规范.通过学习体育运动项目,可以培育专属于一个民族的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风土人情、节庆仪式以及服饰饮食等习惯.所以,在当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每项体育运动文化的特质,重视建立发展体系、培养训练规范过程中把握文化的分离,重视不同地区特色体育项目发展.另外,还应当在申请民族体育项目运动会上做出更多努力,通过赛事的发展促进当地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和发展.

3.4大力支持传统体育项目研究

当前,传统体育项目研究依旧处于初级阶段的现状严重阻碍其发展.对于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良好的创新也是新时代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关键.与现代体育研究项目,我国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研究非常粗糙、不够准确.在对当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中,要重视地区文化、地区经济、地区人民需求的现实状况,在现有资源基础上适配合理发展方案才是当前传统体育项目研究的核心内容.要想大力扶植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除了要积极宣传之外,还要在中、小学教材当中给予积极引述,让接触传统体育项目从娃娃做起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为了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当期政府必须扩大传统体育项目经费,积极的参与发展项目的工作中.通过广泛的改良、重建体育场地和器材等基础设施,并对传统体育项目当中的动作进行重塑、创新,将其载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给予这项运动充足的练习、实践,让学生成为传统体育项目的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传统能源的特点篇6

摘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有的网络技术已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要求。由网络到网格,面对现在仍不完善的远程教学手段,基于网格共享性、抽象性、自相似性及动态性等特性,将网格技术应用到我们远程教育系统中来无疑是一件益事。

关键词:网格技术远程教育GridFtp中图分类号:tn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07)05(b)-0100-021

网格技术应用与远程教育的由来对于远程教育系统,其后台要求有强大的计算和响应能力以及对不断增长的存储需求。通常的远程教学系统大都会包含有语音、交互性视频、板书以及文档的共享等等,为了实现此互动环节,不同的客户端之间就应搭建好沟通平台。然而,由于不同的客户端可能所使用的操作系统、运行环境不同而无法很好的进行交流。同时,文件的上传下载在整个教学环境中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客户端因此会常常受到服务器端存储瓶颈的困扰。在传统的教学资源网络中,大多建立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存储系统,这些系统通常侧重于不同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但又由于每个存储矩阵之间采用了不同的软件和数据访问协议,大部分的存储系统并不兼容。网格技术,作为一种能带来超大处理、存储能力和其他it资源的网络技术,是代替传统技术方案的最佳选择。2网格及其特性网格,是从电力网格中借鉴过来的一个概念,本意是希望计算力与计算资源能像电力一样,随时打开电源的开关就可以使用,而不用去关心是谁、如何去提供这些服务。其目标就是抽象并量化计算资源,随时随地能够通过网络定额完成定量的与计算相关的工作。网格计算通过共享网络将不同地点的大量计算机相联,从而形成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将网络中计算机的多余处理能力合并在一起,为远程教学系统中的数据集中提供强大的处理能力。学习者进入网格门户之后,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提出学习请求,网格系统则会按照学习人的要求在网格系统内部自动统一协调、组织管理,为学习人提供快速准确的服务。网格内的每个节点只需提供响应的资源库、知识库和相应的服务,众多的节点构成一台大的虚拟计算机,达到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以上这些都与网格的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布与资源共享:分布是网格最原始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网格系统由分布在不同地点、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外部设备、各种资源库、知识库以及网格服务等构成,网格设计的原始动机就是要把物理上分散的资源整和协调动作。而共享则可以看做是网格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手段,要做到对各种资源的充分共享,包括计算资源、设备资源及服务资源等。高度抽象:网格把计算力和所有的计算资源(1)高度抽象:网格把计算力和所有的计算资源高度抽象成为用户可见的“电源接线板”,而其它东西对用户都是透明的,使用起来更加简单、方便。用户只需要拿来用,而不需要知道其内部是怎么样工作的。(2)自相似:即在大尺度上和小尺度上有着相同或者类似的规律。该特性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性,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微观世界都具有这一特性,网格也不例外。城市有城市网格,学校有学校网格,包括可以小到一个学院一个办公室可以有办公室网格。(3)动态性和多样性:和电力网格一样,作为一个系统,其规模、资源、服务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也就是说,网格是动态变化的系统,每个有生命力的系统,都具有这样一个特征。而多样性是指网格内存在着形式多样的计算机系统,同时,网格内的信息资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各种媒体信息、各种知识库、由不同语言开发的应用软件等等。因此动态性和多样性都是网格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4)自治性与管理的多重性:网格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网格节点内部自治和外部受控的整合。另外,分层的资源需要层次化的管理,而分层又来自于网格节点的归属问题和性能方面的考虑。基于以上特性考虑,将网格技术很好的应用与远程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3网格在远程教育系统中的应用在具体的应用当中,地理上分布的许多应用程序和用户需要访问的大量数据,都要求各种存储系统之间能快速而有效地传输大量数据。这里的网格文件传输协议(GridFtp)就是GGF在Ftp协议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一套网格模式下的文件交换标准。它为其它上层的功能,如RFt、RSL(Replicaocationervice,副本定位服务)和GaSS(Globalccessoecondarytorage,辅助存储全局访问)提供了底层的支持。借助GridFtp,就可以实现具有较大规模分布式教育资源服务能力的远程教育系统。这种系统不需要将用语服务的教育资源全部存储到集中的服务器上,只需将不同的资源存储服务器用GridFtp加以合并,便可以实现大规模的远程教育平台。也避免了存储瓶颈及不兼容等问题的出现。传统的远程教学系统所强调的共享还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上,教学资源的格式不一,无法进行同意有效的协调和管理;而对于硬件组成和操作系统更是无法进行统一,该系统没有办法在不同的平台上运行。因此,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服务系统的建立便成了网格远程教学的重中之重。其为所有的用户都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口(如图1所示),学习人不必知道服务由谁来提供或者是怎样提供,直接拿来用就好了。此外,无论是各种教学资源还是各类硬件资源,该系统还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共享。主要包括网格平台、网格门户、网格节点、服务中心及客户端等几部分。网格以计算机网络为传输平台,仍使用传统网络的传输协议。其中的网格节点是网格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包含了网格资源、网格服务的实现等等。无论网格服务有多么的复杂,由网格节点提供的服务接口掩盖了其中的复杂性,从而使人们能够更简单更透明的使用网格服务。我们还可以利用网格技术来构建一个分布式网络教学资源服务系统,来提供为不同分支机构通过教育资源访问口,访问现有的资源库,并从资源库中获取新的数据。根据网格自相似的特性,大规模网格系统与小规模的网格系统有着相似的结构特点,大到全球网格系统,小到一个城市,一个学校,一个学院都可以有自己的网格系统,同样可以拥有自己的网格服务注册中心,网格服务门户等等。这样,在网格远程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就可以增加学院与学院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师资共享、资源共享等,而用户却感觉不到网格中有多少个独立的组织和服务器,只是感觉到增加了许多学习资源。__

传统能源的特点篇7

关键词:传统人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人类社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竞争方面。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机构,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只有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才能使机构在发展中脱颖而出。本文对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比较,以探究更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以促进社会更快发展。

1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分析

1.1管理思想方面的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思想方面存在着差异。传统人事管理,重视教育员工遵守共同的规章制度,引导员工共同关心组织机构的整体发展,重视对员工的统一要求,不重视对员工的思想和个性的分析,以统一性的强制手段实施对员工的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对员工思想的教育引导,重视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能够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其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人性化和个性化,能够以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思想问题为出发点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通过激励方法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重视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而不是靠硬性要求对员工精细管理,能够针对员工的个性要求采用相应的引导策略,引导每一个员工都能朝好的方面发展,能够打破共同性,突出个性,这就是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思想上的差异。

1.2行为约束方式方面存在差异

无论是传统的人事管理还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都需要对员工进行行为上的约束管理,都需要通过特定的条例约束员工的社会行为,使员工行为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但在员工行为约束方式上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传统人事管理习惯用较为保守、集中、单一的条例约束员工的社会行为,通过制定员工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服务承诺等方式,约束员工行为,使之更为规范,更符合机构的利益。这种人事管理方式对于规范员工行为确实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员工行为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在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不利于机构的创造性发展。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的约束条例呈现出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制定的员工行为条例更加人性化,通过人性化的员工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条例和服务承诺条文等方式,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这种约束能体现出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更利于员工的创造性发展,尤其是能够极大地激发出高职称人员的工作潜能。现代人力资源对员工行为的约束方式,只要是员工能够遵纪守法,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自我发展的空间,践行了“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

1.3创新管理方面存在的差异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创新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般而言,员工的知识优势形成后,如何使之发挥更大优势,做出更大的贡献,就需要依靠创新管理。创新管理的核心是能够通过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员工的特长,能够使员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新价值。无论是传统人事管理还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都很重视创新管理。但二者之间的实施方式和实施效果是不同的。传统人事管理,一般都是通过组织员工开展科研活动,或者是制定一些科研奖励条例,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但这种管理不够系统,内容不够全面,所发挥的价值也不是很大。这种创新管理没有根据员工的特长组织个人进行创新活动,采用的激励方式单一,因此,这种创新管理效果不能有效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管理能够根据员工的特长规划组织创新管理方式,通过全程跟进有效处理好相关问题,协调各种关系,能够通过有序、快速、高效的创新活动,激发个体员工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现代人力资源创新管理需要制定科学、系统和全面的管理规划,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调动所有员工的潜能,使他们根据自己的优势创造出不同的产品,这种管理方式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2构建新型的人事管理模式

在对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能够综合二者的优势构建新型的人事管理模式。在对员工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较大规模的人事管理中,需要借鉴传统人事管理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以积极组建稳定规范的人力资源团队。但我们更要有效借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优势,能够对职工队伍进行有效分析,了解组织成员的特点、特长、兴趣、爱好,能够针对人力资源队伍制定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策略,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员工都能把个人的发展与机构的发展有效结合起来,都能在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价值。这样,通过构建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促进企业机构的有效发展,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总之,在现代社会,进行人力资源创新管理对于促进机构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积极的作用。作为机构,要积极研究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创新方式上存在的差别,能够根据机构特点,在分析两者差别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这对于机构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凌,周应蓉.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J].新疆有色金属,2008(3).

传统能源的特点篇8

关键字:新能源新能源接入智能配电网

引言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传统能源危机导致能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本着有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一场全世界范围的新能源革命序幕已经开启。电力行业作为传统一次能源的最大使用者,需要在这场新能源革命浪潮当中充当先驱者的角色,大力研发新能源转换科技,加快新能源开发综合利用的脚步。

一、概念

(一)新能源

新能源也称为非常规能源,是区别于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新能源相较传统能源的资源有限和环境污染特点,具有资源丰富,普遍具备可再生特性,可供人类永续利用,环保等巨大优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大,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脚步在不断加快,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人类生活发展物质基础地位是社会发展必然结果。

(二)智能配电网

智能电网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智能配电网是智能电网中配电网部分的内容,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灵活互动的有效途径。智能配电网相较于过去的传统的配电系统具有自愈、安全、信息化、提高电能质量、支持与用户互动等明显优势。全面推广和推进智能配电网应用发展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新能源接入对智能配电网的影响

(一)智能配电网新能源接入现状

目前的电力工业新能源开发利用当中,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推进速度最快,世界电力工业大多都将其作为新能源接入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

1.光伏发电

光伏发电也叫离网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光伏发电相较传统发电有着无枯竭危险、无噪无污染安全可靠、不受地域限制、建设周期短。能源质量高等优势。我国是全球光伏发电安装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发展潜力巨大,配合积极稳定的政策扶持,到2030年的光伏装机容量将达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300亿千瓦时。在今后十几年,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将会由独立发电系统转向并网发电系统,目前存在并网成本过高的问题。

2.风力发电

风力发电就是通过一定技术把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动能,然后再把机械动能转化为电力动能。风力发电的特点是具有是清洁、可再生、建设周期短、规模灵活等优点的同时,也有着噪声,视觉污染大、运行波动大,间歇性、不稳定、成本高等缺点。风力发电是目前我国电力工业新能源接入当中最具潜在规模化商业开发可能的新能源发电方式。我国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260万千瓦,是世界风力发电的主要市场之一。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2008年,我国风力发电装机总量达到700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五,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可再生能源大国行列。我国风力发电前景辽阔,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和光伏发电一样,实现并网运行是风能发电的必然方向,也是当下制约风力发电的一个瓶颈。

(二)新能源接入对智能配电网的影响

新能源势必会取代传统能源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这只是早晚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前新能源开发转化技术能力还不够成熟,电力工业新能源开发利用还不足以起到主导的作用,但对电量补充和一些偏远地区的供电等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新能源发电本身所具有的波动性,间歇性、不可控、可调度性差等特点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电网接纳能力不够的背景下,新能源发电并网运行难度大,成本高,同时也会给原有电力系统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1.电能质量影响

①新能源波动性间歇性发电特点

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会呈现发电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点,电量变化随机性大。并网会产生冲击电流,引起电网频率偏差,电压波动与闪变,引起馈线中的潮流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稳态电压分布和无功特性,使电网的不可控性和调峰容量余度增大,使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受到影响。

②谐波注入

新能源发电电子装置会产生一定的谐波和直流分量,当谐波和直流分量注入电力系统后,会引起电网电压畸变,影响电能质量,还会造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装置误动作,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③孤岛现象

所谓的孤岛现象就是在电网出现失压情况时,并网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系统仍保持对失压电网的供电状态,与本地负载连接形成独立运行状态。

2.并网标准

目前我国国内缺少统一的关于新能源发电的并网标准定论,相关并网和检测技术标准,系统检测和认证体系等都还在逐渐完善中。这就导致在新能源发电并网过程当中没有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标准指导,大规模的新能源发电并网无法展开,并网系统得不到保障。

3.网损

现有配电系统的单电源辐射式网络在新能源接供电接入后变成用户互联、多电弱环网络。使得配电网损不确定,受负载、电源位置、大小等多因素影响。

4.增加配电网监控难度

现有的配电网信息采集,操作,调度等监控工作较为简单方便。一旦新能源供电接入,将使配电网监控复杂化,高难度化,直接导致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结束语

新能源开发利用是生产商,投资商和消费者共同参与博弈的市场,更是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新能源革命势必早晚改变人类生存发展结构。当下电力工业新能源接入还存在诸多研发利用问题,新能源的接入可靠性得不到保障,但其快速的发展和无限的潜能都是让人欣喜的,人类离不开能源作为物质基础,大力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新能源转换科技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吕艳坤.浅谈新能源接入对智能配电网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1(30):128-129.

传统能源的特点篇9

关键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特点;开发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和民间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和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目前,我们有了相对完整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对其的理论科学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也被开发出来,如民运会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健儿在赛场上一决高下;在民族节庆时用以庆祝节日;在电视节目上登场演出;都极大的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和传播。

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必然性

1.1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文明的国度内闪发着各种优秀的文化思想。无论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再或者是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等等都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史上各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继产生,并在整个中国的文化历史上扮演者重要角色。大家所熟知的武术瑰宝太极拳,其正是由阴阳学说理论、还有其它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再加之以科学完整的套路动作作为习练内容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种拳种[1]。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将更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1.2与人民健身娱乐需求的契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高生活质量的愿望也在不断增强。如何在工作之余娱乐身心,健康体魄成了多数人民所迫切期待的。而民族传统体育越来越紧密的和大众健身娱乐联系在一起。在社区,公园、广场等人民健身娱乐的主要阵地可以轻松的发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子。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这些项目深受中老年健身人群的喜爱,原因在于其有很好的健身养生的功效;其次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其简单易学,对场地器材要求低,也使得其有众多的参与人群。

1.3丰富和繁荣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好坏将对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一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不断发展和研究将有利于丰富和繁荣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例如河南登封少林寺以“少林功夫”、“少林文化”为依托,大力开展少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的全球掀起“少林功夫”热,因此促进了少林寺旅游资源的发展,更是每年给当地政府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再例如太极拳起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其以太极拳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开设太极拳馆;每年都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和练武爱好者来此处消费。其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经济水平的提高将更加有利于太极拳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2]。

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特点

2.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的定向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主要在民间进行,这与民族传统体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条件有关。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传承特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形成了定向性传播,通常表现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因此给民族传统体育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局限性,甚至导致一些项目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承人而失传。

2.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的开放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很多项目资源也开始由内向外,由国内逐渐走向国外。例如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在国内已经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各种太极拳馆在国内的大小城市相继开馆;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太极拳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外广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的迅猛发展得易于其传承的开放性,使其更好地适应文化传播发展的环境,抢占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的战略高地。

2.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的区域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具有区域性,这与我国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等有关。例如在北方受寒冷天气时间较长的影响,产生了很多滑冰,滑雪类项目;而在南方受水之源丰富的影响则诞生了很多水上项目如龙舟竞技,独竹漂等项目。而且由于区域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其项目只能在特定的区域性传承和发展。

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原则

3.1保持原汁原味的开发原则

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有着其自身特立独行的思想内涵,这是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本质区别。而且其的产生还受到历史环境和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有其难以剥离的生存土壤[3]。所以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时一定要保持原汁原味的开发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其更好地背负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

3.2科学的开发原则

当今社会是知识的社会,更是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社会。要想更好地做好一件事情,如何科学的计划,如何科学的实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开发自然也要遵循科学的开发原则,否则只能与希望和目标背道而驰,越走越歪,越走越远。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遵守自然的发展规律,尊重客观事实、然后精心计划科学有效的开发原则、才能使其朝着又快又好的发展之路上前行。

3.3符合市场需求的开发原则

市场是资源开发的风向标,只有满足市场的需求,开发出合适的产品,人民才会买单。否则就像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能够看而不能够用,那样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这正所谓是做了出力不讨好的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亦是如此,只有找准市场定位、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加之合理的推销模式、定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要遵循市场需求的开发原则,充分发挥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这样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发展的更好。

4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

4.1与旅游联姻的开发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要走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的路子,让其在人们休闲娱乐之余很好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有力支持者。通过与旅游业结合可以增加有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的经济收入,收入得到了保障则将有利于更好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4]。因此开发时北方可以借助冰雪天气长的特点开展以滑冰,滑雪类的旅游项目;让人们欣赏壮美北国风光之余也可以体验到滑冰和滑雪地乐趣[5]。而在南方受水之源丰富的影响则诞生了很多水上项目如龙舟竞技,独竹漂等项目[6]。

4.2与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结合,开发,打造精品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目前已经在大中小学校开发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砸沙包、拔河、狩猎、蹴球、板鞋竞速、武术类等。其中以武术类最为多样例如在小学就有五步拳、少年拳、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等基础武术套路[7]。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相应教育阶段的体育锻炼强度和内容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和丰富。一些学校因受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的影响也开设有其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东北的有些高校有珍珠球,滑冰等项目;南方的有些高校开设有龙舟课;还有广西某些学校开设的抢花炮等。我相信如果能很好地结合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打造更多适合的,适应各个教育阶段、各个地区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4.3通过竞技体育的开发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竞技体育的开发可以更好的让其发展,创造适应的发展环境,促进其快速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如武术作为亚运会的比赛项目,其精彩刺激的武术动作成为了比赛的亮点,同时也为后期的武术人才的发展和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持。再比如在我国民运会上,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轮番上场,给观众奉献了精彩有趣的比赛[8]。同时也在无形的促进各个参赛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4.4在民俗节庆中的开发

民间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主要阵地,如何发挥好这块阵地的作用,则直接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未来的发展之路。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文化历史源流,因此也创造了很多有意思,有内涵的民俗节庆活动。也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在丰富中华灿烂文化,满足人民的精神娱乐需求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民俗节庆活动过程中,一般会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这自然就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如广西三月三抢花炮,端午节划龙舟等[9]。在民俗节庆中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将更好使其为人民大众服务,同时也为其自身发展创造可依赖的生存环境。

4.5通过电影,电视节目来开发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媒体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使人们能更快的认识一些事物,从而促进这些事物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最直接的传播方式有电影、电视剧还有一些电视类节目等。它们都极快,极广泛地传播着民族传统体育。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使人们掀起了学习少林功夫的热潮,也推进了“少林寺”旅游的热潮。再如武术大师级人物李小龙正是因为功夫电影的拍摄,才使其为世界功夫迷所熟知,其截拳道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学习浪潮。再例如央视2007开播的康龙武林大赛,更是把中国功夫推上了电视银屏,使广大观众更加直观的了解认识,从而加大了中国武术的传播。还有一些赛事的转播也直观地把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更好的呈现给观众。

5结论和建议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最终还要落实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上,通过论文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十分有意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我们可以从其传承特点上做工作,如保护传承人,给予其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然后逐渐提高。保护特定的传承区域,使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更好的为保持其固有属。加大市场的传播力度,用市场的需求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走出去。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肯定还有很多,但既适合所有区域,又符合当地市场选择的方法就比较少了;因此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时一定要遵循适应性开发的方针,切不可照搬,要做到活引活用!我相信只要科学合理的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前景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支川.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5):47-49.

[2]马磊.河南省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传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3):326-330.

[3]陈永辉,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J].体育学刊,2009,16(5):91-94.

[4]朱岚涛,陈炜.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0,(3):146-153.

[5]赵忠伟.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9(6):14-16.

[6]倪依克.当代中国“龙舟现象”的社会文化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6):23-26.

[7]何金,刘永风.江苏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开设现状调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4):51-53.

[8]闫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2,34(5):1-4

传统能源的特点篇10

关键词:微课;传统教学;教学模式融合

当今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伴随着90后大学生走进大学校门,“微”时代也悄然来临,在追求快速、高效生活节奏的当今社会,“微”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胃口,微课与微博、微信等被广泛应用的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逐渐被90后大学生所喜欢。

一、微课背景介绍

在国外,以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second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theoneminuteLecture(简称omL)为代表的微型教学模式是微课的雏形。[1]2006年,萨尔曼·可汗推出了可汗学院(Khanacademy),他所录制的课程视频一时风靡美国基础教育领域。2007年,两位美国化学教师在萨尔曼·可汗的基础上,提出了“颠倒教室”(也可叫做“颠倒课堂”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些都与微课极为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的概念。他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组合。[1]

二、微课的特点

1.主题明确

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特别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等内容。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指向性明确,所有的教学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不仅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学”的设计;传统教学视频往往是一堂课的复制,包含多个知识点,含有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更注重教师的“教”,可以说,微课是传统教学视频精华的浓缩。

2.短小精悍

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众多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根据国外可汗课程的统计和脑科学的研究,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所以,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以5-8分钟为宜。

3.占用资源容量小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

三、传统教学的特点

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教师在课堂上生动的讲解与表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增强学习兴趣均有直接的影响。但同时,传统教学主要是靠教师口头讲解和板书来传授知识,书写板书往往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尤其在绘制复杂的图表、图形时,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增加了教师板书的难度,往往影响教学的效果。

2.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性强,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教师方便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学识品味、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3.学生学习丧失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被动的接受,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导致了学生的不爱动脑、不爱问、不想问的习惯,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学生的主动性渐渐丧失。

四、微课与传统教学模式融合

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前沿信息越来越多,传统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式单一,在课堂上提供的信息量相对较小,往往较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由于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需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这样既能克服传统教学方法方法传授信息量少的不足,又将传统教学易于师生增强感情、活跃课堂氛围的优势发挥得恰到好处。

1.课堂学习:传统教学与微课穿插,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据研究,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课堂上一味地板书讲授,会显得乏味,失去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个小小的微课,既可以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转换一下学生的思维,又可以重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效率,使整节课的时间均为有效时间。

2.课后学习:微课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

微课可灵活运用于多种学习情境,如在线学习、面对面教学或混合学习;学习形态可以是正式学习,也可以是非正式学习;教育层次多样,满足社会大众各种学习需求。很多知识点很难理解,尤其是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显得更加难以理解,这就可以将其做成微课的形式,以供学生课下随时学习。另外,也可以将板书、图形、图表较多的部分,以及工程实践演示部分做成微课形式,一方面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增强教学效果。

3.随时学习:微课以其短小精悍、占用资源容量小的特点,方便随时学习

因90后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思想奔放不受约束,追求个性与自由,接受知识能力强、自我意识及认知强,不再喜欢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模式,他们喜欢多样的教学模式、不拘一格的学习形态,因此,课后的随时学习必将受到追捧。以传统教学系统知识组织微课教学主要以简短的视频形式呈现,并至相应的学习平台供学习者观看、下载,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这种在线视频学习为大众提供灵活自主的移动化网络学习体验。由于微课具有主题明确、短小精悍、占用资源容量小等特点,方便随时学习。

五、总结

目前,微课在教育领域崭露头角,以其主题明确、短小精悍、占用资源容量小等特点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模式,还不成熟与完善。传统教学发展了一百多年,教学模式稳定,以其面对面教学方式方便增进师生关系、可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随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等优点在教学模式中立于不败之地,但同时也具有学生被动学习、不能长时间抓住学生注意力等缺点。因此,将微课与传统教学互相融合,取长补短,以传统教学理念推动微课教学,以微课教学辅助传统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烨.“微时代”下的“微课”浅析[J].科技风,2013,

(5).

[2]梁乐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

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4).

[4]王星磊.美国可汗学院对我国网络教育的启示——以高

校教师网络培训为例[J].软件导刊,2013,(5).

[5]戴波.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课堂教学模

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