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旅游策划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0:06

企业旅游策划方案篇1

税收筹划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行为,税收筹划水平高低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发展及当地民众的纳税意识。税收筹划在国外已经发展很长时间,具有较完善的体系,然而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存在许多问题。税收筹划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企业认识上及对国家税法及相关法规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很容易掉进税收筹划的陷阱,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招致了不必要的风险,甚至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为此,本文对旅游上市公司的税收筹划进行了探讨,以期以旅游类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一、税收筹划对旅游上市公司的影响

1.税收筹划有利于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税收的无偿性决定了企业所缴纳的这部分资金是净资产的流出,税额越高企业的利润就越低,两者互为消长。税收筹划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在符合国家税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企业现金流出,从而提高投资回报率。不仅如此,税收筹划还可以延迟税款缴纳时期,这样相当于企业在延长的这段时间内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有利于企业把握好投资机会,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由此看来,税金是企业现金流量的“刚性”约束,通过税收筹划,不论是降低税负还是延迟缴税时间,都是解除这种“刚性”约束的有效办法,有利于提高企业流动资金总量,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财务目标实现极为有利。

2.税收筹划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

税收筹划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企业不仅要照顾短期利益,还要着眼于长期规划,这就要求管理者积极地培养人才、积累经验、创新进取,形成统筹全局的综合能力。同时税收筹划离不开会计,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产生不同的税收筹划效果,所以企业要选择最佳的会计处理方案,这对财会人员业务水平是极大考验,督促财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适应市场发展环境之需要。

3.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随之而来地是更加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优化内部环境,提高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企业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导致竞争力的丧失,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必备技能,税收筹划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税收筹划已是一项“国际惯例”,如果企业管理者对税收筹划认识不足或没有科学合理的筹划方案,那么竞争刚刚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就像百米赛一样,起跑慢了一拍,后面就很难迎头赶上。

二、旅游上市公司税收筹划的一些方法

1.子公司与分公司的选择

旅游上市公司在扩大经营规模时常在成立公司上大做文章,因为成立公司方式的不同产生的税负也有很大惜别,通过选择最佳的成立方式将享受国家税法及相关法规的优惠政策。旅游上市公司要依据实际情况在成立子公司与分公司上进做选择,由于子公司具有独立核算资格,所以税负上由子公司本身承担,这样就减轻了母公司税负;分公司可以看成母公司的直属单位,无独立核算资格,所以税负由母公司来承担,而且很容易带来各种风险。当然,分公司也有很多好处:一是国家及地方税务部门对公司的监管比较宽松,这样有利于更灵活地开展税收筹划。而项目建成后税务注销的程序也更简便。二是公司因为经营发生亏损后,亏损额可以抵减总公司的净收益。三是母公司与分公司之间资产转移不需要缴纳税额。从分析来讲,分公司与子公司各有各的好处,旅游上市公司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其最终目的要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2.旅游地产开发的选择

旅游上市公司在开发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建房问题,独立开发与合作开发产生的税负将有很大不同,这为税收筹划提供了较大空间。合作开发是指双方达成协议共同承担某个旅游项目,最常见的方式是“以物易物”和“合营”。采取“以物易物”方式,是指出地方出让土地使用权的一方,需交营业税;出房方销售不动产,负责缴纳土地转让营业税和房屋销售营业税。如果双方采取合营方式,出地方由于没有进行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就不需要缴纳营业税,而出房方也没有用房屋所有权换取土地使用权的行为,也不需要缴纳营业税。可以看了同,合营方式开发旅游项目优势很明显,可以规避很多税费,从而实现双赢。

3.建筑合同订立的选择

旅游上市公司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其方式的不同产生的税负也不一样。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在许多环节上都有涉税问题,如果处理得当便会减少税负成本,进而减少旅游项目开发的成本支出。如在项目建设中,施工企业购买设备需缴营业税,而由建设单位提供则不用缴纳,这就为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在旅游项目开发中,所购进的设备大多都是非常昂贵的,产生的营业税无法忽略不计。仔细分析来看,可以选择两种方案,一是由施工企业购买设备,其价款在总承包额中;二是由旅游上市公司提供。具体来分析一下这两种情况所产生的税负问题:第一种设备款包括在合同总金额中,总金额数量变大,但施工单位的利润并未增加,事实上只增加了旅游上市公司的开发成本,税收负担加重。第二种是由旅游上市公司提供设备,虽然施工单位的支出降低了,但利润并未变小,然而旅游上市公司提供设备的同时,又不需要缴纳营业税,税负相对减少了。由此可见,旅游上市公司项目开发中尽量为施工单位提供设备,有助于税收筹划。

三、旅游上市公司税收筹划的风险防范措施

1.税收筹划风险分析

税收筹划发生于投资行为之前,面对政策的频繁变动以及市场环境的改变,税收筹划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蕴含风险巨大,其表现为:

(1)方案风险。在制定方案上因为筹划者的能力及知识高低不同,筹划方案是否切实可行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一套优秀的设计方案,要求设计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对国家政策变更、企业战略及各种现信息的准确把握。如果设计者素质不高,就会使方案不是过于理论化,就是与企业战略脱节,或是与当前政策不符,这些都会产生不可预知的风险,甚至使本来好的意愿产生背道而驰的效果。

(2)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税收筹划利用国家政策的风险。我国税收筹划起步较晚,而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漏洞或不完善之处,所以在理解上很容易产生歧义。筹划者在利用政策时,对政策的理解不当,将违法的行为认为是合法的,进而掉入法律陷阱。政策风险一般是国家为适应经济变化而做出改变的,原来合法的筹划可能在一段时间以后变得不合法,进而产生风险。

(3)执法风险。税收筹划严格局限于国家税法及相关法规的范围之内,要与立法意图相一致。然而政策法规的执行者是国家税务机关,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可才被认为是合法的。在执法过程中,由于执法尺度、执法人认定行为等不同而产生执法风险。所以即便是一种合理的税收筹划,有可能因为执法人员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判断,最终导致筹划失败。

(4)经营风险。税收筹划是严格限定在法律规范之内的,具有合法性和战略性。在以往经验来看,只要企业进行了纳税筹划,其经营活动会因筹划而发生改变。事实上,筹划的过程即是对税收政策进行筛选运用的过程。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一点,就是企业一旦选定税收政策,就必须依此政策为基础选择相适应的经营方式,这也给企业带来了许多限制条件,限制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经营的灵活性。如果企业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营活动发生了变化,那么之前的努力很可能付之东流,接踵而至地是筹划失败,企业税收负担加重。

2.旅游上市公司税收筹划的对策

(1)税收筹划方案与时俱进。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国家在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地调整政策,所以任何税收筹划方案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时刻洞悉国家政策调整变化、趋利避害,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才能连续地实施税收筹划方案。这就要求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前提,关注国家税法政策的变化,既要满足税收筹划的要求,又不损害企业的长远战略利益。

(2)积极寻求税务机关的支持与帮助

作为国家税务的唯一认证机关,税务部门应该扩大服务范围,对纳税人所存在的疑虑进行积极详细的解释,同时对相关政策变化做出及时回答。税收筹划人员在设计方案中,如果对某个法律条文理解不够透彻,可以向税务机关人员进行咨询,确认是否合理,是否是合法行为。由于地方不同,征管方式就存在差异因此地方税收执法部门有很大的自主裁量权。因此,通晓财务会计知识、正确理解政策法规只是税收筹划人员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多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获取最新的税收信息和他们的帮助,也是税收筹划人员需要做好的。

(3)税收要与企业战略相结合

税收筹划是发生在经济活动之前的,这就要求企业战略规划必须成为其制定税收筹划的重要依据,税收筹划方案要符合公司业务发展的方向。即使再好的筹划方案,如果与企业战略利益发生冲突,那么就要果断放弃,因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是至高无上的,税收筹划只是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手段,但无法动摇企业之根基。所以制定筹划方案时,要与企业决策层进行充分沟通,对企业整体进行一个详细地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未来经营发展进行预测,设计合理的筹划方案,评估确认后方可实施。

(4)提高筹划人员业务水平

一般来讲,税收筹划人员的专业素质越高越好,但事实上我国十分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所以企业应把重点放到税收筹划人员的培养上来。财务会计知识越扎实,对国家税法及相关政策的理解越透彻,越能做出优秀的、高水平的筹划方案。因此,税收筹划人员不断学习,接受专业培训,使自身理论知识更扎实,及时了解政策法规的变动,既能正确制定筹划方案,也能准确组织实施筹划方案。

(5)规范会计核算,健全财务管理

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背景下,提高旅游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形成有效的风险抵御能力,对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由于财务管理自身的一些特点所在,给旅游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难度。所以建立起更适应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的科学管理体制,有效地控制资金流向,变得非常必要。实践表明,旅游上市公司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是现阶段最佳方式。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是鱼与水的关系,只有做好财务管理,才能使税收筹划方案达到最佳的效果。

企业旅游策划方案篇2

一、服务旅游企业,增效益

我市旅游局突出抓好“三促进一保持”,始终坚持尊重企业、关爱企业、多予少取、减轻负担,将扶持帮助企业发展的政策转化为具体行动。一是广泛宣传《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和《关于试行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若干意见》,引导企业用足用活扶持政策;二是与从化市、昆山市等地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建立协调沟通会议制度,为所辖旅游企业联动搭建平台,与本市各旅游企业建立联系制度,及时掌握企业运行情况,切实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主动为企业排压减负;三是简化旅行社分社和门市部备案制度,由原来的向广州市旅游局备案登记变更为向该局备案登记即可;四是为方便旅游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和考试,争取到在我市设立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考点;五是组织全市旅游企业免费参加广州国际旅游展销会、“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活动、香港国际旅游展销会等活动;六是规划全市旅游交通标识,为企业提供旅游标识的规划;七是坚决开展打击取缔“黑社”活动,8月中下旬,旅游局联合公安、工商部门依法取缔2家非法经营旅游业务的“黑社”,保障消费者和合法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的秩序稳定。此外,为迎合旅游发展需要,提高我市旅游接待能力,迎接亚运会的到来,市旅游局积极协助酒店进行星级评定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濠大酒店、悦来登大宾馆已于8月份晋身全市星级宾馆饭店行列,全市星级宾馆酒店增加到8家;大力协助白水仙瀑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目前《增城市白水仙瀑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方案》已初步制定。

二、“三联六帮”西湖滩村,促发展

市旅游局把开展“三联六帮”城乡共建行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认真调研和探索,想方设法帮助农村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等。针对帮扶点西湖滩村坐落在增江河畔,生态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条件充足的特点,旅游局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村舍进行调研,与村干部、群众座谈,积极帮助西湖滩村寻找开发主体,促成岭南国旅、广东轻工集团、粤侨国旅等客商到村实地考察,洽谈合作事宜,为引进和扶持有实力、有经验的投资者到西湖滩村进行旅游开发建设投资作出最大努力。为了让村干部群众加深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旅游局专门组织该村“两委”干部及党员等40人到派潭、小楼、正果等地一些乡村旅游示范点参观学习。目前,《正果西湖滩村发展乡村旅游工作方案》已初步制定,旅游局委托广州地理研究所旅游规划中心对村“农家乐”进行旅游规划。

三、抓好市场推广活动,促增长

企业旅游策划方案篇3

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是:秉承开放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协同育人”的基本指导思想全面贯穿于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方式、教学团队等重要环节,构建以“校企协同培养”为基本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构建“知识、素质、能力”体系根据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构建“知识、素质、能力”体系,体现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专业特色,特别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邀请了省内外本专业建设有特色的兄弟院校和江门地区来自不同类型旅游企业(旅行社、酒店、景区企业)的专家,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知识、素质、能力的具体标准及实现途径,构建了知识、素质、能力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二)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是专业教育的基本手段,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而优化课程设置则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力求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我们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特色”为原则,围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培养,全面优化课程结构,并通过对省内外本专业建设有特色的兄弟院校和江门地区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旅行社、酒店、景区企业)进行调研,选取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进行岗位技能分析,以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程,在程体系建设中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课程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强调“厚基础”。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涵盖了企业运营所涉及的人、财、物、信息等环节,包含了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强调“宽口径”。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基本涉及到了不同类型旅游企业(景区企业、旅行社、酒店等)的经营管理以及旅游活动的各构成要素,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项目策划》、《旅游景区管理》,为学生能在不同类型旅游企业中就业或胜任多方面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为了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树立学生的服务观念,提高学生的服务素养,特开设《服务管理》和《旅游服务礼仪》。强调“重实践”。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特别开设《创业学》、《旅游电子商务》、《导游实务与技巧》、《旅游政策与法规》。同时,《旅游饭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行社经营管理》均开设了相应的课堂实训。强调“强特色”。江门是全国著名侨乡,爱国爱乡、扶贫助学是典型的华侨文化精神。五邑大学是几百万海内外华侨助建起来的大学,肩负着五邑几百万海内外乡亲重托,也承担着珠三角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重任。作为海外华侨的主要祖籍之地,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而传承侨乡文化是五邑大学人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五邑大学的办学定位“服务地方,根植侨乡”,突出侨乡文化特色,同时由于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世界文化遗产,因此特开设包括《侨乡文化》、《遗产旅游》、《五邑旅游概况》等课程。此外,为满足海外华侨和外国旅游者的需求,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特开设以外教或具有留学背景的教师作为课程教学主体、包含英语口语、旅游英语、酒店英语等的《旅游英语口语》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对课程建设具有带动性和示范性,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郭力宇,杨尚英,杜忠潮,2009)。因此,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材、教学资源、辅助教学资源等各类课程资源建设,构筑核心竞争力。重点加强专业核心课的建设力度,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英语口语》、《服务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项目策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力争成功建设为校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三)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教材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将与旅游企业合作编写“协同育人应用型教材”,分阶段、有计划地逐步完成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的教材建设,主要包括《旅游项目策划》、《旅游景区管理》、《服务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饭店管理》、《遗产旅游》等,使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充分满足旅游企业的现实需要。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邀请旅游企业人士全面参与到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江门本土化教学案例、学习参考资源、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辅助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1.所有专业课的主讲教师与旅游企业人士就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的教学大纲,尤其是课程知识模块、学时分配、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进行沟通,确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对本专业所有教师、旅游企业人士、学生公开,强化对专业教师教学工作的监督。2.以教学大纲为根据,旅游企业人士配合课程主讲教师完成包括教学课件、学习参考资料、考试题库与参考答案的建设。在此过程中,旅游企业人士应审核主讲教师的所有教学资料是否体现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思想,并给出修改建议。3.逐步与江门优秀的旅游企业合作,编写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本地企业教学案例库。利用旅游企业讲座(论坛)的平台以及旅游企业人士进课堂的机会,寻找典型的案例素材,由专业课程主讲教师牵头,组织编写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同样对本专业所有教师、旅游企业人士、学生公开。4.通过自制与外部购买方式,逐步建立旅游管理专业的电子教学辅助视频资源库。自制主要是在本专业内部建立激励与监督机制,促进课程主讲教师与旅游企业人士通过课堂教学、旅游企业家论坛(讲座)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交流沟通,拍摄自制教学视频来完成。外部购买是指由课程主讲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提出购买计划和方案,并与旅游企业人士进行沟通,专业负责人根据旅游企业人士反馈意见,审核与批准购买方案。

(四)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中之重。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由“课堂实训、综合实训、企业见习/培训、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和毕业论文”所组成的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1.强化课堂实训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邀请旅游企业人士参与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的课堂实训,帮助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消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堂实训包括三个方式:第一,邀请旅游企业人士参与课堂实训学时和实训内容的设计。第二,邀请旅游企业人士结合课程教学,实施课堂模拟实训,包括导游模拟实训、酒店模拟实训、旅行社模拟实训等。第三,专业课教师将优秀旅游企业的相关案例编写成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开展项目式教学。2.开展综合实训综合实训主要指本专业教师与旅游企业人士共同合作指导学生参与旅游方面的比赛或科技竞赛(如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广东省酒店英语职业大赛、江门市导游大赛、旅游电子商务竞赛等),帮助学生完成学生知识整合,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展企业见习/培训企业见习/培训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对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安排与组织本专业学生在“认识实习”期间(1周)到与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考察,以及旅游企业人士交流,或邀请旅行社、酒店、景区企业等旅游企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或培训,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旅游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4.开展“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2014年开始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正式启动“三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学期制”共包括秋季学期(第1、4、7、10学期)、春季学期(第2、5、8、11学期)和夏季学期(第3、6、期)。在秋季学期中,第1学期共计20周,第4、7、10学期较其他专业晚4周开学,共计16周;在春季学期中,第2、5、8学期共计18周,第11学期共计16周;每个夏季学期共计6周。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兼顾部分实践教学(实训、认识实习、毕业论文等),而夏季学期全部用于“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一学年内总教学周数为40周。“三学期制”对强化实践教学,具有全面教育培养的教学改革意义,为实现培养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在五邑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进行,集中在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主要包括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实习过程中,三个夏季学期每个学生轮流在旅行社、酒店和景区进行实习;在每个夏季学期的实习中,采用轮岗的形式,即2周轮岗1次,保证每学期每个学生能在旅游企业中三个主要不同岗位的实习与锻炼。通过不同学期的“纵向”轮流和同一学期的“横向”轮岗,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不同类型旅游企业及同一旅游企业不同岗位对工作职位能力的要求,还能锻炼学生的职业品德,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情况内容具体见表2所示。5.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其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全面的、系统的检测,直接反映着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毕业论文的形式实行多样化和灵活化,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毕业论文除传统形式外,也可以是反映学生创新能力且与本专业相关的旅游产品设计、旅游项目策划、商业策划、调研报告、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等;或是以学生进行“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的旅游企业为研究案例,对其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也可以是进行旅游企业委托项目的研究,为旅游企业解决相关问题。6.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保障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因此,应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吸引企业资源实现共赢,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江门、珠三角乃至广东省知名旅行社、星级酒店、a级景区等的联系,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努力建设10-12个校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以充分满足学生各类实习和就业选择的需求,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运用,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每年50人左右的招生规模,考虑“三学期制”的实施,三个夏季学期全部用于“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平均每个实习企业将至多为10个学生提供实习工作。这种安排是旅游企业可承受的,也有利于教师对实习环节的指导。7.建立双导师制为保证学生实践学习的质量与效果,为学生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所谓的“双导师”是指为每个学生配备校内与校外两名导师,共同开展实践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的各个实践环节。其中,每位本专业授课教师都必须担任校内学习导师,而校外导师则指聘任旅游企业部门(或岗位)负责人担任校外实践指导老师。

(五)实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和合适性是高质量教学的保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耦合(马勇,魏卫,邓念梅,2005)。教学方法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综合,使用得当与否则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率与效果,因而改进教学方法也成为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方式创新的基本思路就是打破当前单一呆板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革新教学理念,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场景模拟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研究型教学等,实行教学模式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如针对《旅游学概论》、《服务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采取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方式,以便学生理解和消化,学以致用;如针对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导游实务与技巧》、《旅游英语口语》,可采用场景模拟教学,以利于学生能真正掌握应有的技能。

(六)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教师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师资队伍质量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决定因素之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本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思路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完善现有师资规模、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能力结构等,同时组建旅游企业人士兼职教学团队,构建校企协同培养的高度复合型教学团队。第一,在现有师资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具有博士学历的优秀青年教师以及内部培养,实现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的调整。第二,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分批次选派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或培训,培养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兼备的“双师型”骨干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使其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第三,鼓励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进一步学习和深造,参加全国性的专业知识培训、专业建设等相关会议,革新教学思想,学习新型教学方法。第四,拓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邀请旅游企业中具有丰富的从业经历的业内精英、优秀人士开展讲座或培训,实现课堂与职业的零距离对接。第五,制定兼职教师任职标准,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聘请旅游企业中的中高层管理者或资深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召开讲座,拓宽学生视野,以实现校内教学和行业实际的深入结合。

三、结语

企业旅游策划方案篇4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通过中高职课程的衔接,能够构建比较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满足各行业日益增长的中高级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得当,对培养大量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适应我国目前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岗位群及其企业人才

需求调研分析当结合我国现行的职业资格体系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特征,刘育锋把我国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分为5大岗位群6个层级:a.“旅游接待服务”岗位群:1级:旅游接待员;2级:旅游咨询员;3级:旅游咨询师;4级:接待主管;5级:接待经理;6级:企业高管。B.“导游服务”岗位群:1级:导游助理;2级:景点讲解员;3级:地陪、全陪;4级:领队、中级导游、导游主管;5级:高级导游、导游经理。6级:特级导游、企业高管。C.“旅行社计调”岗位群:1级:计调文员;2级:票务员、短线计调员;3级:长线计调员;4级:计调主管;5级:计调经理;6级:企业高管。D.“旅游营销”岗位群:1级:旅游营销文员;2级:旅游营销员;3级:旅游营销师、营销主管;4级:无;5级:高级旅游营销师、营销经理;6级:企业高管。e.“旅游策划”岗位群:1级:无;2级:旅游策划文员;3级:旅游策划员;4级:旅游策划师、策划主管;5级:高级旅游策划师、策划经理;6级:企业高管。在以上的分类中,中职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a、B岗位群,立足1级和2级岗位;高职毕业生主要面向B、C、D、e岗位群,立足3级和4级岗位。未来的高职本科教育则应立足4~6级岗位。

三、旅游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2010年一项在北京、广西和重庆所进行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调查表明,有超过80%的高职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学校相似根据我们收集的中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的相似度,如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各有不同,如高素质专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个别中职学校则定位是:“中高级专门人才”“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由此可看出,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相对混乱,导致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衔接不好,后续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就针对性不强。

(二)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程重复中职学生升入高职之后,存在专业课学习轻松、但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困难的现象。这是因为中职教育是以职业技能为主,忽视了文化基础教育,即与高职教育所要求的文化基础程度存在一定的脱节。根据我们对中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计以及使用的教材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高职开设的专业课程在中职基本都开设了。一些中高职学校旅游专业的课程名称、课程结构极为相似,讲授内容重复交叉,甚至中高职采用的教材也是同一版本,不少学生反映“感觉知识上没有增多,只是在高职又温习了一遍”。这跟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岗位群及其对人才需求是不符合的,不能满足社会对中高职人才的不同需求。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高职在学生实习训练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理应体现出中职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但实际并非如此。一些中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极具优势,在师资、设备、实训管理、校企合作等,实力较强。但高职院校近几年才得以较快发展,不少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还在不断形成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设备、场地尚不到位,“双师型”教师不足,校企合作不强,实习实训课程、专业技能训练只是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一部分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并不能体现出高职的特点,甚至有些还比不上中职院校,造成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四、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几点建议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建设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中高职教师共同制定中高级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若能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中高职教师共同讨论商定,则能避免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重复等问题,使得中高职职业教育是一个互相衔接着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不仅是某一个中职学校或者高职学校的任务,它是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不能闭门造车,因此要从社会的需求以及中高职教育的特色出发,中高职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以及符合国家对中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从中职到高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深度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从中职到高职,有些课程名称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度,但是在高职所传授的内容和中职应当是大有所别的。中职主要是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初级操作技能,而高职则是不仅要懂得这些技能,更是要深化和延伸相关技能,不仅要懂得技能,更要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明白技能背后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中高职同一个问题的学习,应当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加深学生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这也对高职教师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通过构建国家资格体系,实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全面衔接职业是中高职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因此中高职院校应当根据中高职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在中高职阶段分别获得符合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开设相互独立、逐步提升、避免重复浪费社会资源的课程,实现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有序衔接。

五、总结

企业旅游策划方案篇5

[关键词]旅游企业;信用缺失;道德治理;信誉机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2―0084―05

一、旅游企业信誉下降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据国家旅游局2005年末在宁波的《中国旅游投资报告2005》显示,旅游已经成为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旅游业在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被冠以“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先导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龙头”等耀眼头衔,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但是近年来旅游企业信用问题令人堪忧,信用缺失已经成为困扰我国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严峻问题。旅游市场存在恶性竞争局面,旅游企业的不诚信经营给游客设下了种种陷阱,比如,刚取得出境游组团资格的旅行社,连送签权也没有,就自我吹嘘为“专家”;个别旅行社长期拖欠合作伙伴的团款,被拖欠方则以甩团等方式追讨欠款,结果使游客遭殃;还有的旅游企业制造大量虚假广告,以“零负团费”的承诺吸引游客,但出行之后再加费用。另外,旅游企业在游客旅行过程中擅自更改游览项目,甚至临时改变行程的做法也屡见不鲜。有的旅行社利用一些消费者图便宜的心理,推出名目繁多的“低价团”吸引消费者,特别是个别新的旅行社,完全把价格当作市场竞争的唯一要素,不断恶化旅游业的竞争环境。

长期以来,旅游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对外宣传促销,对内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的行为,始终没有从旅游企业自身和旅游业整体大环境上谋求发展,在一些问题上积重难返,终于引发了目前旅游市场中的信誉危机。企业信用缺失,既增加社会的交易成本,又给消费者、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唐任伍,2002)。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

二、目前对旅游企业信誉下降的治理现状

旅游是一项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需要经营不同业务产品的众多旅游企业共同协作来完成。正如沃勒(walle,1995)所指出的,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业比其他大部分行业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都要多,旅游企业在道德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承担起对员工、游客、当地社区、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媒体以及环境等众多方面的责任。在研究旅游利益和旅游道德的关系时,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必须考虑到旅游者和其他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旅游核心利益的异质。从旅游者的角度,进行旅游活动是为了身心愉悦;从旅游工作者的角度,服务游客是谋取个人经济利益的手段;从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商、政府、当地社区等角度,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而旅游产品本身,作为交易双方的利益交换载体,除了一般服务产品的基本特点如无形性、不可分离性、不稳定性和易消逝性外,还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季节性特点,这也给旅游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夏赞才,2003)。因此,试图简单地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节复杂的旅游利益关系,或者用绝对量化的指标体系评价旅游产品质量,对抑制旅游企业败德行为的作用都是十分有限的。

目前有关旅游企业信用危机的治理,多数文章提倡从外部角度,通过政府监管和制度约束来规范企业行为(江晓云,2006;范中启,2005;王良健,2004)。外部信用治理方式是国家动用行政手段的一种政府职能行为,它不但可以公开向社会公布旅游企业的信用评价等级,提高旅游信息的披露程度,而且可以主动向公众提供企业信用基本信息的咨询,较好地发挥政府的外向联络功能,为避免不良信用企业利用信息真空危害市场交易公平起到防范作用。但是这种信用治理方式只是正式制度规定下的一种刚性结构治理方式,重在“救火”,“预防”功效有限,而且还会造成政府调控成本的激增。在社会经济的多重维度下,企业信用可以将经济主体的行为引向一个可预测的理性的框架,使机会主义和逆向选择行为受到抑制,使人们之间的交易行为变为可计量、可测度的行为和活动。信用应当以规则的方式呈现出人与人交往的体系(表现为制度),更应当以精神的方式呈现出主体的道德和人格(刘选,2005)。人类的相互交往,包括经济生活中的相互交往,都依赖于某种信任,信任以秩序为基础,制度是信任的保证。因此,除了国家等外部信用监管制度外,企业内部的信用治理必不可少。只有刚柔相济,内外结合,从根本上完善旅游企业信用危机的治理模式。

三、旅游企业信誉缺失的产生机理――道德治理的引入

信用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体现为人们追求经济利益中的交换关系。信用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从事交易双方经济主体之间公平交易得以持续进行的需要,信用天然地具有功利和伦理的双重价值。功利价值是信用的经济基础,是选择诚信的企业和个人对预期利益的理性计算;伦理价值是信用的道德基础,交易双方以交易契约(包括口头协议和书面约定)等作为交易规则,用相互信任获得互惠互利(李新庚,2004)。作为具有法人人格的经济主体,追逐利益是企业的重要目的,但是如果单纯以经济目的为目标,企业经营就会陷入短视行为和恶性竞争的怪圈。信用交易不同于一般的货币交换,交换完结即见收益,信用的交换是一种品牌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获得回报。信用的这种交换与收益的不同步性,使单独使用功利价值作为引导企业形成信用意识效果甚微,因此,将伦理价值纳入企业信誉缺失的治理系统之中,从旅游企业信用危机的根源入手,对构建企业诚信经营的主体进行深入分析,确保了旅游企业信誉机制的顺利建立。

企业是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客观存在而孤立实现,企业对社会的付出将因社会需求的满足而得到应有的回报。从社会客体来讲,企业存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从企业主体来讲,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追逐经济利益。能否实现以上两方面目的,关键在于企业价值是否能得到有效实现。旅游企业的存在意义与普通企业类似,旅游企业之所以能够盈利,从本质上说是创造出满足社会大众需要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当旅游企业实现这个目标后,企业获利就成为正当经营后的必然结果,即社会利益的实现是企业利益实现的基础。当前,很多旅游企业忽视企业信誉,没有遵循诚实守信的经营规则,实际是对社会利益的公然侵犯,这不仅将对企业自身盈利能力形成威胁,而且与企业长期存在的根本目的相背离,从长远来看,是对旅游企业双重价值的严重削弱。

旅游企业信誉下降,虽然企业自身难逃其咎,但将责任完全归咎于企业一方显然有失偏颇。企业是社会的子系统,是行业中的个体单位,企业发展受制于社会环境和行业制度,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当企业出现信誉下降等非正常行为时,社会和行业应承担起约束和惩戒的责任。当整个行业处于不良的经营环境时,盲目等待状况的自然好转显然不可取。从广义上讲,企业信用来自两方面,社会监督等外部强制力量和企业自身的自律自觉。前者作为外因,始终是倡导企业信用经营的辅助手段。源自企业自身的道德治理就是在企业自律形成过程中人为加入的干预成分,在道德治理下社会承担起第一责任主体的义务,通过自检是否颁布了相应法律法规、是否与企业签订了诚实经营的社会公约、是否制定了违反诚实公约的适度惩罚措施等,来确认第一主体的责任履行情况;旅游行业承担起第二责任主体的义务,除了大力宣传和倡导健康和谐的经营环境外,行业协会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旅游企业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切实可行地为企业诚信经营服务;旅游企业是第三责任主体,尽管行业和社会为企业的信用失范承担一定责任,但就解决问题的根本来说,企业自身仍然是第一行为主体,旅游企业要树立健康的发展观,杜绝短视行为,用适度的企业规范约束可能发生的信誉危机,只有每个企业从自身做起,才能带来整个行业和社会的和谐共赢。

从以上分析可知,旅游企业的信用缺失既是企业对自身性质和目的认识不清导致的,更是经济快速增长与道德建设发展不同步造成的,当旅游经济增长成为人们的主要关注对象时,对道德的暂时忽视就成为难以避免的一个阶段。企业信用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软实力”。经济发展有利于道德提高,道德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以道德治理作为提高旅游企业信用的手段,在理论上有据可依,在实践上现实可行性。

四、利用道德治理建立旅游企业信誉机制

道德,从本质上讲,是为了长远的利益而牺牲眼前的利益,在法律不及的边缘,道德是唯一的屏障。所谓道德治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制定并达到组织希望的道德目标,以尽可能好的效果和高的效率实现组织各相关者利益的过程(马力,2005)。

道德治理是一项柔性管理措施,只有经过严谨科学的步骤才能有效地“将软性措施硬化”,保证道德治理可以在企业信用中发挥实际作用。企业作为道德治理的第一行为主体,对企业信誉机制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加强企业道德意识使企业进行自我道德监管,用切实可行的内部措施不断提高企业道德水平,以此减少政府监管成本并形成企业自律自治意识。在旅游企业实行道德治理的过程中,政府和行业作为宏观调控者和协助者,一方面给予旅游企业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企业道德社会氛围,通过内外共同努力实现旅游市场经济的健康公平、持续稳定发展。利用道德治理建立旅游企业信誉机制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道德观念培养、道德计划安排、道德决策实施、企业文化辅佐以及企业规范约束等5大系统要素,如图1所示。

(一)道德观念培养

旅游企业伦理道德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旅游利益与旅游道德关系的问题(夏赞才,2003)。在旅游企业的利益结构中,经济利益、环境利益、社会文化利益等都需要满足,旅游企业正需要利用旅游道德来平衡兼顾多种利益形式。旅游企业道德价值观念的培育将使企业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者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即是保护旅游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在企业内部进而在社会上达成一定程度的伦理共识,最终将带来整个旅游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的普遍提高。

在培育旅游企业道德观念的过程中,不但需要重视企业对外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更要重视企业对内部员工的责任与义务。目前,旅游业中员工流失率大、企业招聘难的状况,都与旅游企业内部缺乏诚信有关。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企业因在供求关系上占据相对有利位置,因此常常忽视员工的正当要求,导致员工丧失平等地位。在旅游业中,员工的行为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这是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重要区别。制造业的产品都是纯物质形态的,而旅游产品必须与员工所提供的消费辅助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品的价值(齐善鸿等,1999)。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满足员工需求,实现企业内的伦理要求,必然会遭遇员工的“报复99――服务质量低劣。企业道德来源于企业内员工的个体道德,只有全员发挥道德主体作用,企业才可能更好地行使对社会的伦理责任与义务。因此,旅游企业在培育对外部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同时,首先要对内部利益相关者负责,在企业内培育良好的道德土壤,使企业与员工共同遵守道德防线,形成企业上下一致认可的伦理价值观。

(二)道德计划安排

旅游企业的道德计划主要是对信誉机制建立的目标、原则、方案等的文本记录。建立伦理计划的目的是使全体员工明确伦理规范细则,并将维护企业信誉上升到企业战略规划的高度。

具体来说,旅游企业的道德计划需要包括以下内容:尊重企业合法利益;科学保护旅游资源;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保护旅游者及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向行业内的业务伙伴进行伦理宣传等。旅游企业伦理计划通过协调各种层次的关系:员工、游客、业务伙伴、股东(投资者)以及供应商等,帮助企业化解伦理道德工作中的障碍,顺利实现企业伦理工作目标。除了正式的道德计划外,旅游企业还可以结合自身特点设计出伦理评价表,或者要求员工定期记录道德日志,鼓励员工将日常工作中的关键伦理事件记录下来。这些措施既可以有效监督员工行为,协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伦理计划,又可以作为员工伦理规范的阶段性成果,当成奖优罚劣的有效依据,使员工在伦理规范方面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旅游企业的道德计划要始终坚持价值导向的原则,即以社会价值为核心、顾客价值为准绳、企业价值为边际,忠实履行对社会的承诺。为了更好地贯彻道德计划,旅游企业必须对新员工进行伦理培训,只有考核合格后才能竞争上岗。尽管人员培训可能会增加一定的管理成本,但是企业应该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性眼光来看待信誉收益与培训成本之间的动态关系,始终将企业的长远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三)道德决策机制

所谓道德决策,就是从伦理的角度来分析评估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旅游企业建立道德决策机制主要是为了维持企业道德决策与经济利益关系的平衡,使企业在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违背公司伦理准则的要求。

伦理道德一直是与行为决策科学紧密相连的一个问题,道德决策机制可以通过市场行为表现伦理观念,有效地兼顾伦理道德与经济利益。企业在面临道德情境时,其道德决策过程将会经历认知、评估、选择到结果等阶段。旅游企业的道德决策机制细化为以下工作步骤:

确认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以旅游业活动为中心的旅游利益相关者至少应包括5方面内容:旅游发生地和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组织及非政府组织、旅游及相关企业、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居民和社区、旅游媒体等(宋瑞,2005)。

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呼声,分析现有的决策方式对他们可能造成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与他们磋商解决问题的办法。

明确与该决策有关的法律和规范。

在决策方案评估时,要兼顾方案的社会效益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形象、顾客满意度、员工忠诚度、与社区的关系等。

在决策实施时,要建立有助于产生和维护符合伦理行为的组织结构、制度,实行符合伦理的领导等。

为了更好地进行道德决策,旅游企业可以成立伦理道德委员会来行使相应权力。伦理道德委员会中的官员,可以由熟知行业伦理规范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贯彻伦理准则的权威人士担任。这些专业伦理道德官员将从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选,针对企业道德问题进行上述步骤的道德审计与道德决策。

(四)企业文化辅佐

在企业信誉机制的建立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能够发挥持久作用的基础性工作。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道德系统的背景要素,对于道德观念培养、道德计划安排以及道德决策实施等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建立信誉机制提供了良好的伦理氛围与思想基础,而一旦信誉机制最终建立又可以反过来继续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旅游企业文化除了具有企业文化的一般共性之外,还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首先,旅游企业文化是一种服务型的文化。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同于工业企业,它不生产有形产品而是以服务为中心开展经营。服务产品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等属性,决定了旅游业需要非常重视服务质量。旅游企业要将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大力倡导服务型的企业文化氛围(齐善鸿等,1999);其次,员工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信誉机制的承载主体,只有员工有觉悟、有意识地进行优质服务并维护企业伦理,企业才可能真正贯彻落实信誉机制。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时,既要满足“以顾客为本”,又要重视“以员工为本”。旅游企业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尊重员工,爱护员工,使员工在民主化、人性化的管理文化中努力践行自己的道德承诺。再次,旅游业是高度综合的产业,单独一个旅游企业几乎不可能提供完整的旅游活动。这就要求处在各个环节上的旅游企业需要具有协作意识和共赢精神,以全局性的理念与文化指导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最终确保整个旅游过程的顺利完成。

良好的企业文化将为企业信誉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旅游企业领导者在进行道德领导时,要以优秀的品德为基础,努力当好文化的传播者和塑造者。只有领导者成为优秀道德的先锋和楷模,才能带动员工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为顺利建立旅游企业信誉机制而服务。

(五)企业规范约束

企业规范是旅游企业道德系统的约束要素,企业道德只有内化为日常行为,才能在建立企业信誉机制中发挥最大作用。在建立信誉机制之初,企业原有的惯常行为可以会与道德系统要求的行为不符,这时为了强化企业道德行为,就需要对某些违反道德系统的做法进行适度约束,起到奖优罚劣的作用。

规范性与创新性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保证旅游企业信誉机制建立的重要约束条件。旅游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道德现状,精心制定道德规范的工作重点,推行符合道德要求的旅游企业经营示范文件。企业可以将诚信经营与评优创先等活动联系起来,积极开展“优秀导游员”、“诚信服务者”等标兵的评选活动,以游客的理性反馈为标准,对企业全员进行“道德等级”评定,全面推进企业道德系统建设。对屡次接到游客投诉的个人和部门,可以将其与道德评优的先进个人和部门结成互助小组,在互相交流学习中对落后个人或部门进行适度教育,对屡教不改者,先予以警告和通报批评,如果仍触犯企业道德条例,可以注销其导游员资格甚至辞退本人。

规范的旅游企业道德制度从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到工作流程、职能划分等众多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是旅游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适度的企业规范可以保证旅游企业道德系统的顺利建立,是实现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

五、结论与展望

企业旅游策划方案篇6

一、强化旅游服务活动、提高旅游企业发展信心。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了解旅游企业经营状况,主动为旅游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和提供各类服务。深入旅游企业调查研究,结合“两桥”旅游和“世博旅游”的机遇,积极为旅游企业编制旅游建设发展规划,设计有市场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节庆活动。组织旅游企业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产品交易会,开展各类旅游产品推介会,积极拓展旅游市场。大力开展旅游企业培训服务工作,培养旅游人才,稳定企业员工队伍。加强行业指导,提高全区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增强旅游企业体质,提高旅游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深化“点题服务”活动,完善便民服务措施。

在全区的旅游景区、星级宾馆饭店、旅行社中通过走访、召开行业会议和座谈会等形式,主动收集整理旅游企业存在的困难。深入开展“点题服务”活动,公布服务电话、传真和网邮,出台和完善问题解决网络流转系统。完善旅游便民措施,涵盖至“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具体措施交由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公布,营造全区无障碍旅游环境。

三、开展难题集中破解活动,解决旅游企业实际困难。

确定重点联系企业,找准企业的难题,主动为旅游企业排忧解难,认真做好联系服务工作。如招宝山景区的项目建设推进和“世博主题体验之旅”项目策划设计问题;九龙湖景区的旅游规划维编和项目落实问题;庄市帮文化旅游区的项目开工和开游问题;郑氏十房文化旅游区的主题定位和开游问题;宾馆饭店旅行社的人才引进问题;旅行社的地接业务和导游人员引进问题等。其中今年即将开业的两个新景区,庄市帮文化旅游区和郑氏十房文化旅游区由局班子成员挂帅联系,以确保两景区在今年如期开游。

四、参与“民声快递”活动,解决群众和旅游企业关注的问题。

积极参与我区的“民声快递”活动,主动与旅游企业和群众面对面沟通,及时解决旅游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6月份专项开展投诉受理活动,对企业和群众投诉的问题进行全面整改,以切实改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对群众和旅游企业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和重点办理。

五、加快旅游项目建设进度,促进镇海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完善。

今年全区开业、开游、开工的项目多,要重点抓好这些项目的跟踪服务,十个开业和开游的项目要提前做好活动策划,对在建的重点旅游项目要建立月报制度,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项目的进度情况,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对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难题,要主动牵头联系有关部门共同破解难题。

六、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国民休闲旅游计划”。

按照国家、省、市旅游局的部署,深入实施“国民休闲旅游计划”,开展“镇海人游镇海”活动,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帮助旅游企业渡过难关。在今年的3月、6月、9月分三次开展“镇海人游镇海”专项活动,并通过发放旅游消费券的形式,促进旅游消费。

七、积极拓展市场,为大桥旅游的全面到来做好准备。

在舟山大桥开通前,组织全区的旅游企业积极开拓旅游市场,为企业保增促调做好实际的服务。3月份举行上海旅游资源推介会,6-9月份拓展温州、台州佛教旅游市场。为最终实现“住在镇海”的目标打好市场基础。主动对接舟山旅游部门,共同做好大桥旅游共同营销、客源共享的方案。

八、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强化现责任追究制度。

强化机关干部的效能意识,切实落实各项效能建设的九项制度,包括aB岗工作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窗口服务部门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否定报备制、失职追究制和办事公开制等,进一步改善机关工作作风。

企业旅游策划方案篇7

一、专业建设

1、2018年3月,积极推进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

2、2018年4月,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3、积极推进信息化课程建设。继续推进云课堂建设,教研室全部在编教师均开展各自课程云课堂建设;

4、2018年5月,进一步完善导游协会、会展协会建设,指导会展协会开展2018年会展知识竞赛活动,指导学生积极申报会展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

5、2018年5月,完成2015级旅游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和指导工作;

6、2018年10月,积极进行会展策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7、2018年11月,成功组织2019届旅游、会展专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二、实训室建设

   进一步完善已有实训室的设施及功能,制定实训室管理及使用相关规定,上报新建实训室及实训室改扩建计划。

1、2018年4月完成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软件配套升级;

2、2018年5月,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承担2018年第三届“踏瑞杯”全国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大赛(中部赛区)的比赛及培训会议场地;

3、2018年5月,制定并完善旅游教研室实训室使用及管理相关制度;

4、2018年6月,上报旅游教研室2018-2020实训室建设三年滚动计划;

5、2018年7月,旅游教研室下辖实训室采购并安装7台空调;

6、2018年9月,上报2018年度实训室低值耗材采购计划;

7、2018年12月,上报2019年度会展实训室软件采购项目以及低值、耐用品采购预算;

8、2018年9月,完成2018年度实训室低值耗材的采购。

2019年工作计划

1、进一步发挥专业特色,促进旅游、会展专业共建共享。

一是在对以往培养方案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并严格按照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二是加强与现有实习基地的联系,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为学生成功就业和实习提供更多的机会;三是继续组织旅游类企业校园招聘会,进一步筛选旅游名企和行业影响力比较大的旅游、会展企业参加;四是完善服务、创新工作方法,推进“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培养模式的创新试点,加大与安徽中设会展、上海红快科技等合作企业联系,深入开展导师制人才培养,践行“现代学徒制”,进一步落实与安徽融创文旅城的“订单班”培养在2017级旅游管理在校生中的实践。五是完成2016级旅游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及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分配及论文答辩等事宜。

2、完善日常教学管理,加大科研力度

积极对照评估标准及要求,督促各专业授课教师进一步完善教案、教学日历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组织实施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工作,并不定期的抽查学生出勤情况,随机对进班级进行听课,召开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精心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云课堂和智慧课堂等教学活动,推进我院信息化课程建设。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学院各类教学比赛,积极申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院级科研项目以及各类横向教科研课题。

3、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信息化进程

组织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鼓励部分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结合学校信息化课程建设对社会开放,并完成自编特色教材的验收工作。组织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和校内实习工作。

4、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和配套建设

进一步推进旅游管理实训室、旅游微格实训室、会展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的硬件、软件配套完善和实习实训功能发挥,为日常教学、竞赛、科研活动提供平台和载体,继续完善《实训室管理相关制度》。

企业旅游策划方案篇8

关键词: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分析

旅游小镇是指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市镇,即自身拥有旅游资源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小城镇。旅游小镇规划是指紧密结合小镇旅游资源和城市规划基础理论的法定市镇规划。

1构建理论模型框架

构建规划理论模型目的是为了将居民参与的内容和形式在旅游小镇规划操作过程中具体化,提高规划过程的正确性及决策的质量,实现旅游规划品质的实质性提高。参与型旅游小镇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其理论模型的建立需要参酌城市规划过程理论,在分析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准确制定旅游市场定位、营销策略及旅游经营管理方案,以公众参与为核心,建立起从规划大纲设定到规划方案执行到规划回顾的层级回馈机制的框架。

1.1以城市规划理论为基础

在建立旅游小镇规划理论之前,必须理解旅游小镇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本文研究的旅游小镇规划与一般城市规划的区别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从地域上看,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及其周围展开规划,旅游小镇规划主要是围绕镇这一地域概念内的旅游资源展开,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就规划对象而言,城市规划的对象是整个城市,体现的是城市居民的利益和要求;旅游小镇规划不仅为小镇居民服务,同时也关注外来的旅游人口、相关配套设施以及外来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关系的协调;就规划目的而言,城市规划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以及具体安排,而旅游小镇规划需要合理地配置旅游资源,以使旅游生产部门能够合理、有效、健康地发展;就规划内容而言,城市规划主要针对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规模、建设标准、用地布局、功能分区、交通体系、各专项规划等做出具体的规定,旅游小镇规划主要是明确旅游功能分区、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旅游区招商、旅游行销和经营管理策略等。

1.2以市场为主导

旅游小镇的主导产业是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对小镇的发展具有显著意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竞争激烈化,必然要求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研究,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米尔和莫里森(mill&morrison)指出,旅游规划主要是协调旅游吸引物、旅游者、交通和营销(包括市场营销和服务营销)这4个部分。寻找和吸引客源是营造市场的关键,而营造客源市场、塑造品牌是营造和开拓市场的关键。旅游小镇规划的目标在于营销地方,将旅游地视为企业,而外来旅游者、投资者、本地居民和输出市场都是“企业”产品的消费者,旅游发展规划的目标就是实现供需双方的动态均衡。为实现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的制定,前提是要对小镇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准确把握,可进行市场调研,结合小镇的资源禀赋、所处的环境特点,包括外部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相关行动,考察在市场中的地位,注重小镇的特色,即吸引力要素的挖掘,分析优势、独特的竞争力以及存在的威胁,然后细分市场,选定目标群体,进行市场定位、旅游产品的行销以及旅游投资策略的制定。

1.3以居民的完全参与为核心

旅游小镇规划无论哪个阶段,都需要重视当地居民,在不同程度上实现居民参与。因为居民参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旅游小镇规划的品质:第一,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当本地居民认同旅游业的发展,并准备好参与其中的时候,这一地区就会集聚起很大的发展动力,居民能够协助发现潜在的问题,了解并支持规划的执行;第二,有利于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体验,促进小镇当地文化的维护和发展,居民参加有目的的教育和培训,使得自身素质提高,并能充分挖掘旅游小镇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观赏品位,在使旅游者获得高质量体验的同时使得旅游资源及文化所依赖的环境得到维护;第三,有效维护当地居民的主体权,以前的传统规划仅仅重视政府、投资商、专家学者的意见,很少考虑居民的切身利益,公众参与可以维护居民利益’,并有可能获得本地投资,这样开发项目的生命力就会更长久。如果旅游开发能够与当地的氛围和居民的需求保持一致,尊重他们的居住地和生活质量,则有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4建立层级回馈机制

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具有3个基本的规划阶段:规划大纲的设定、规划执行及规划回顾。这3个阶段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层级回馈的内部机制,大纲设定指导规划执行,在规划执行过程中不断对已执行的部分进行回顾,并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规划大纲,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具体可在目的一分析一远见一综合预测一评估5个层级实现。

目的:提升吸引力,确定改善经济状况的有关战略,改善营销策略,建立合理规划方案,提高小镇旅游品质,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分析:了解小镇现状、现有资源要素和正在采取的营销策略,对现存的有关规划与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影响地区开发的潜在市场供求,并分析对小镇未来发展规划所造成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远见:提出有关建议,对小镇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对应予保留的资源禀赋和营销因素予以延续,并创造一个理想中的可持续性小镇旅游发展所具备的条件因素。

综合预测:对于提出的解决方案做出评估,吸纳各方建议并结合共同利益,对小镇各方面进行综合衡量,对各选定的旅游区的设施与服务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检测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评估:一个好的规划将包括规划成果的评估。这评估需要检验参与发生的背景,每个参与过程的品质,每一次参与的结果和结合的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不断评估方案和产品的执行,并准备出更优方案,达到目标。参与评估项目是使之生存的关键环节,在世界旅游快速增长的压力下,通过公民参与推进可持续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了规划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2建设体系

2.1加强旅游区域的规划建设

外迁核心旅游区的居民,完善原有乡镇市政基础设施,特别是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培育、发展、壮大莫合尔旅游小镇,规划建设住宿、餐饮、娱乐、医疗卫生、旅游服务等产业,既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致富问题,又避免了核心旅游区城镇化、人工化和不恰当的商业化。

2.2完善生态农业的建设

生态农业是兼具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农业。既从事产业经营又保护生态环境,既创造经济效益又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目标,应在莫合尔镇广大农业种植区中推广。

2.3推进生态工业建设

不同生态工业链上的消费者企业之间利用主、副产品和原料之间的横向耦合、协同共生关系,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生态网络。生态工业园区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大部分构成。三者利用上下环节企业主副产品和原料的衔接关系构成一条条生态工业链,某条生态工业链上某个企业所生产的废弃物经过必要的处理回用于原来的生产过程构成生态工业链的纵向闭合。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生态工业的建设项目,落户于莫合尔乡,创造就业机会,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结束语

旅游小镇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壮大会有力地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坚持可持续产业化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工业、农业,开发绿色旅游产品,走一条以旅兴镇的环境友好型旅游小镇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企业旅游策划方案篇9

关键词: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展望

一、引言

国际上工业旅游的产生首先是从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这是一个与工业考古学密切相关而不为国内所注意的新领域。中国工业旅游的起步较晚,只有数年时间,是由国外的工业旅游直接引进。1998年以来,我国工业旅游发展迅速,一些城市相继开发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旅游产品,并逐渐形成以上海宝钢、海尔工业园、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工业旅游项目。2001年底,国家启动工业旅游项目,工业旅游项目正式纳入到国民所接受的旅游方式之一,至今已有3批工业旅游示范点获批。

二、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

所查阅的相关文献中,一般包括理论研究与个案研究两种形式,较多文献集中于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个区域或企业进行工业旅游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产品开发、工业旅游规划、工业旅游发展状况等,同时也存在少量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文献。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的不同,国内学者研究的工业旅游文献主要的方向涉及到7个方面。

(一)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

工业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一个新生事物,其前身源于企业间的参观学习,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决定了工业旅游在我国的运作范畴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或是在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中展开。在旅游学术界,对于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的文献很多,分布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发展前景研究、发展现状、区域工业旅游发展研究等方面。

1999年,《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姚宏)提出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都市综合型工业旅游和特色工业城市的工业旅游两种模式,并指出21世纪工业旅游市场将成为旅游环境容量分流及挖掘旅游资源内涵措施的重要一面。《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李蕾蕾,2003)从西方的视角,对世纪之交以来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状况进行谨慎评析,探讨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独特的政经背景,以及从政务接待到商务接待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工业旅游的影响。同时,还提出中西不同的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对双方均有启迪,工业旅游开展依赖于一定的地域环境。黄芳2004年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探析》一文中从全新视角对工业旅游进行研究,其从开发利用城市品牌资源出发,研究工业旅游在现实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障碍,并对工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工业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探讨。对于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获批,有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吴杨和沈玉芳(2007)的《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思考》,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样本,对工业旅游点的区域分布特征及空间密度差异、工业旅游点所属行业的区域分布特征与空间密度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并探索这些特征与各区域工业发展特征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其从制定区域工业旅游发展规划、选择工业旅游空间开发模式、构筑“无边界”的区域工业旅游合作方式等方面对各级区域范围的工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探讨。

对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的研究,不仅依赖于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市场状况背景,而且还针对工业旅游的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所依托的地域环境特点进行全新研究。

(二)我国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

工业旅游具有知识性强、依托性强、观赏性强、重游率低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工业旅游观光成为了主打产品,同时面对重游率低的现状,不得不考虑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如何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等。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客源市场和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学术界面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对旅游资源的突破认识、对于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的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趋势。曲薇薇和黄安民于2003年在《工业旅游时空开发层次分析》一文中,针对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局限,提出了工业旅游发展在时间上的3个层次,并结合不同的工业企业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建议。王宝恒(2004)的《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及风险提示》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是保证工业旅游成功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指出工业旅游开发的成功离不开对项目风险的认知与评估,其从主体条件、客体条件、媒介条件3个方面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作了较全面的探讨,进而分析了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因工业旅游自身局限性可能产生的开发风险。毕燕等(2005)的《工业企业旅游开发研究》,从工业企业的视点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广西为实际案例,对工业旅游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工业旅游开发提出了诸如开拓创新思路、加强工业旅游配套设施与服务的建设、加强GiS技术在工业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等建议。

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涉及多角度、多方面,不仅对各类实际案例进行开发研究,而且还对工业旅游价值的开发、时空层序开发、项目策划等进行了研究,不仅为我国工业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提供了实际解决措施。

(三)我国工业旅游个案介绍

在所查阅的文献之中,相当一部分文献是对开展工业旅游项目的企业进行的描述性文章,包括开展的旅游产品的描述、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描述。虽然这部分文章在学术意义上并不具备利用价值,但是经过对工业旅游项目的描述,不仅可以了解现阶段工业旅游的发展状况,还能了解到企业所开展的工业旅游项目类型,为其他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提品借鉴。

(四)工业旅游产品研究

目前,对于工业旅游产品的定义,多数学者均认为工业旅游产品指的是以工业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虽然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的研究并不多。在所查阅的文献中,共有5篇文献研究了工业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工业旅游产品的个性特征、开发现状、营销策略等(见表1),研究文献少则限制了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研究上的创新少,研究角度贫乏。

(五)国外工业旅游研究

工业旅游起源于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而工业旅游的出现、发展同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息息相关。刘会远和李蕾蕾对德国的工业旅游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发表了《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系列的多篇文献,都是介绍德国各式各类的工业旅游产品。李蕾蕾(2002)在《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中,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李跃军与吴相利在2003年发表的《英国工业旅游景点开发管理案例研究》一文中,以约翰・斯沃布鲁克所著《景点开发与管理》一书中所附英国伯明翰的卡德布里世界等5个工业旅游景点同期的开发与管理方面资料为素材样本,进行了包括景点开发目标、提供的产品、市场指向、价格政策、营销经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归纳比较分析,找出了其开发与管理中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六)工业旅游相关综述研究

对于工业旅游相关的综述包括《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等,它们对工业旅游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综述,对了解工业旅游的发展历程有较大的作用和意义。

(七)其他

在所查阅的文献中,有部分文章除了从上述类别之外的角度对工业旅游进行了研究,诸如理论基础、特征研究、广告效应探讨、工业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特、工业旅游对名牌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工业旅游感知分析、定位研究等等,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关于工业旅游的研究,也开拓了研究视野。

三、结论与展望

目前,同工业旅游的蓬勃发展势头相比,我国工业旅游研究则明显滞后,研究成果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更是鲜有,且多为介绍工业旅游开展情况的表层研究,缺少理论层面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究其原因,主要与工业旅游所处发展阶段有关。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还未形成;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很少经验交流;工业旅游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资料缺乏等。工业旅游活动自身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业旅游研究的难度,限制了工业旅游研究的深度,并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与针对性。

首先,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研究的内容较为单一,个案研究较多,缺乏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其次,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而定量研究较少,缺少用数学统计等学科的方法运用到工业旅游研究中;再次,对于工业旅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工业观光旅游上,缺乏对工业遗产旅游的深入研究,因为工业旅游是由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而来,同时工业遗产旅游问题牵涉到众多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政策对工业旅游的扶持与管理力度的加强,加上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与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产生,有深度的工业旅游研究会层出不穷,弥补研究空白点,比如工业旅游的项目管理、工业旅游的游客经历、受益、管理研究等等,结合不同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使得工业旅游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4).

2、裴泽生.工业旅游开发漫议[J].旅游学刊,1997(4).

3、姚宏.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2).

4、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02(3).

企业旅游策划方案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着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宗旨,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打造了认知实习模块、专业基本素质培养实训模块、专项能力培养实训模块、综合实习模块等多层次的实习实践基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难的问题。

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以使其胜任将要承担的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重任,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师资”、“课程体系”、“编写管理实务”、“管理实践能力平台”)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3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经理人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3大课程模块:经理人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经理人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4大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建立“校内兼职教师+短期校外专家+企业管理专家”的“3合1”外聘师资队伍。通过聘任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级职称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编写管理实务。培养教师编写案例的技巧和能力;组织教师编写有关本国旅游企业具体经营管理实务的案例100个。

管理实践能力平台。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实践能力,该校组建了“旅游论坛”,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参加“3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衡阳市大学生创新大赛)制度;注册组建了衡阳市地球村旅游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建立了高质量、高水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三)5大教学手段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企业家论坛。设立旅游企业家论坛,邀请具有丰富旅游企业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家,针对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评述;通过课程讲座,邀请实际部门的专家就课程的某一部分到课堂作专题讲座、讲解旅游案例背景并参加案例讨论;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讲座,介绍和探讨自己以往的旅游管理问题、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知识与经验分享。

旅游管理决策模拟和竞赛。开设《旅游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建立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两大赛制度,将旅游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旅游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

旅游管理实习。与衡阳雁城宾馆、林隐饭店、华天宾馆等省内外旅游公司建立实习基地,每年暑假选派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设立旅游案例调研基金,由相关教师带队,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赴旅游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针对当前师资不足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该校已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30余处,覆盖全国,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导游服务公司、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同时,邀请湖南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沙通程酒店等企业的老总到该校授课或者举办讲座。

(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八)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进度,除采用普通高校公开出版的教材外,对于无教材的实践环节,应组织行内企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岗位(群)的特点,编写院内实践教学教材和院外实践教学讲义,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国生.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