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业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0:34

煤炭产业的发展篇1

abstract:todevelopcoalchemicalindustryaroundcoalminingarea,thecokingcoaltarcleanenergyindustryshouldbedevelopedsuchasbuildingofqualifiedcokeindustrialbase,developmentofcoalliquefaction,coalgasification,coalchemicalsynthesis,multi-jointindustrial,construction,deepprocessingbasethehumicaciddeepprocessingprojectssuchasdevelopmentofhumicacidpesticides,plantgrowth-stimulatinghormone,feedadditives,drillingmudadjustingagentandtheadjustingagentoforiginalsoil.

关键词:煤炭矿区;煤化工;产业

Keywords:coalminearea;coalchemicalindustry;industry

中图分类号:t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022-01

1建设优质焦炭产业基地

焦煤采购与焦炭供给存在较大相关性,焦煤价格计入焦炭成本,焦煤稀缺是源于钢铁工业耗煤增加、焦炉扩建加速、焦煤储备相对不足、运输制约、成本制约工艺落后所产生的浪费等因素。焦煤价格的上涨,对焦化企业利润造成严重打压。部分盲目扩张的小焦化企业受到焦煤、运输、配额等因素影响,企业利润甚微。炼焦原料煤的供给能力和价格,成为决定焦炭供给能力和价格的关键因素。解决我国焦炭行业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环境成本过高等相互联系的一系列问题,就是国内焦炭产业集聚,随着焦炭市场的大起大落,国内外众多企业为增强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实现规模优势,纷纷选择了走联合道路。所以,要整合焦炭资源,建立优质焦炭生产基地,通过优化组合,使焦炭行业健康发展。

2发展焦化清洁能源产业

我国煤炭行业、尤其是大型煤炭企业正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把建设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煤化工产业作为重要的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2.1煤炭液化。依据煤质和其他综合条件,发展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已成为国内煤炭企业和产煤地区关注的热点。

2.2煤炭气化。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气化技术,如多喷嘴水煤浆气化、干煤粉气流床气化等,国内引进技术的项目也在进行。煤炭企业发展煤气化技术需要在总结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煤种、煤质特点,通过技术、经济研究,开发或采用适宜的工艺和炉型,如加压固定床气化和液态排渣气化等。以往煤炭气化技术的发展以化工行业为主,煤炭行业在研究开发、工程实施、人员等方面都较薄弱,需要加快综合力量的提高。

2.3煤气化工合成。国内发展煤气化合成化工产品或替代液体燃料的势头很旺,如合成甲醇或进一步加工下游产品(醋酸、醋醉等),合成二甲醚。煤炭企业发展煤气化合成具有原料煤价格较低、有实施大规模工业化的实力等优势,但同时也需要充分注重国内外市场需求容量、产品应用的社会投入、单元技术的工业化成熟度以及与石油、天然气化工的竞争能力等因素,应把产品目标尽量立足于国内市场短缺、替代进口上。

2.4多联产业。这是一项集多种能源产品和化工产品生产、多个单元工程组合、技术经济环境优化的煤化工一能源系统,具有灵活多样的系统组合方式。煤炭行业发展多联产系统,原料方面可考虑将煤、煤层气、伴生矿物加工相结合,工艺方面将煤化工、发电、建材、冶金等相结合,产品方面应形成化学品、液体燃料、电力、热力、煤气、建筑材料和金属材料等关联生产,达到资源、能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生产以及环境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2.5建设煤焦油深加工基地。通过对煤焦油制油类系列产品、染料中间体系列产品、生化制药系列产品、农药系列产品、清洁燃料系列产品、高级碳制品系列产品、工程塑料系列产品、合成树脂系列产品、活性炭系列产品以及针状焦系列产品等煤化工系列产品开发,形成七台河市煤化工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3发展腐植酸深加工项目

3.1发展腐植酸农药。腐植酸与农药主要是通过离子键、氢键、质子转移、电子转移、络合等相互作用的方式相结合,并生成一种新型的农药高分子复合体,这就是腐植酸环保农药。研究和实践表明,腐植酸与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复配,可以起到增强药效和降低毒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增溶作用:腐植酸能起到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其金属盐的表面张力低于水的表面张力,对农药可产生明显的分散和乳化效果,能提高可溶性农药的溶解能力;增效作用:腐植酸可强植物对农药的吸收,能提高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物活性,可明显改善农药的效果;缓释作用:腐植酸对农药的分解速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腐植酸的用量越大其速度越慢;降毒作用:腐植酸可钝化生物中那些对农药毒性敏感酶的活性,激发对农药有拮抗作用酶的活性,缓解和降低农药中的毒性。发展腐植酸农药,是把原有的那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农药改造成绿色环保农药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开发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3.2发展植物生长刺激素。用腐植酸钠浸种比清水浸种可提早2~4天发芽,出苗率提高10%~30%;用于蘸秧根,则早返青数天,主根和须根发达,比对照物增加1~2倍。在生长后期喷施腐植酸钠,可使作物早熟2~6天,还能提高作物的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的能力。尤其对防治黄瓜的黄叶病、棉花的立枯病、苹果树的腐烂病、抑制红薯的黑斑病等,都具有比较好的效果。

3.3发展饲料添加剂。腐植酸钠以不超过1%~3%的用量,与豆渣、植物脂肪、碳酸钙、鱼类废料、维生素、抗生素等均匀混合,二可制成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饲料添加剂。家畜、家禽食用后,可消除排泄物的臭味,并能促进畜、禽的生长,提高它们的繁殖能力,使羽毛丰满美观。用含1%~3%腐植酸钠给母鸡吃,年产蛋可增加10%~20%,并能消除鸡蛋的鱼腥味和粪便的臭味。

3.4发展钻井泥浆调整剂。腐植酸含有较多录水基团,用碱中和时生成梭钠和酚钠基,它们具有较强的水化作用。因此能自由地调整各种泥浆的粘性,提高泥浆的分散性。腐植酸的活性基团使泥浆具有较强的抗盐能力。腐植酸含有分子量较大的碳环结构,它的抗温性能比其它有机调整剂都高,通常可达190℃。

煤炭产业的发展篇2

关键词:煤炭产业;发展现状;思考;探索

前言

近几年,随着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为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煤炭资源终究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即使将来再有新的探明储量,也总有挖完的一天。目前,富源县煤炭产业发展的现状,围绕着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提出了要立足资源优势、与时俱进、理清发展思路、打开发展视野、提升发展境界,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制定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科技推广应用是实现富源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是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充分把握当前煤炭行业迅猛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做好煤炭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后续产业的发展接替,以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全县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乡煤炭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随着煤矿生产规模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条件不相匹配,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二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培训、利用不尽合理,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低下,采煤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不高;三是煤炭产品结构调整和综合加工利用步履迟缓,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四是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经营市场混乱,对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稳定调节作用不强。五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行为没有渗透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煤炭资源纠纷和因开采引发的山、水、林、地、房屋等矛盾突出。六是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发展的意识不强。这些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二、对策措施

针对富源县煤炭产业发展现状,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判断形势,与时俱进,立足资源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实施“科技兴煤”战略,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坚持抓整合、强技改、建大矿、育强矿,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调整结构,延长产业链,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煤炭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发展,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滇东电厂建设的良好机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不断提高煤炭产业的综合生产力。

(一)加快推进资源整合,走规模发展之路。

煤炭资源整合是实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的重要措施。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加强对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领导,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和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加大对国家、省、市有关煤炭资源整合政策的宣传力度。三是按照分类实施原则、一个法人主体一证一井一套生产系统原则、整合主体与被整合对象签订整合协议原则和适当援助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四是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煤炭资源整合政策,以煤炭整合工作为契机淘汰安全水平差、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环境的小煤矿,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走规模发展之路。

(二)注重人才管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牢固树立人才强煤的思想,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聘,创新选人和用人机制,着力营造引得来人才,留得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环境。一是从专业院校中选拔;二是从大中型企业高薪聘请骨干管理人员和专技人员;三是政府牵头组建无烟煤技术服务组,专项向社会招聘专家,定期对全乡的各煤矿搞好服务;四是实践培养乡土人才,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培训班;五是从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接纳一部分较为优秀的管理人员。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用适当的事业留人、用适当的感情留人,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管理出安全、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的理念,注重创新管理方法,着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提高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一是要打破传统的“家族氏”管理,革除一切不适宜煤炭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改变那些粗暴、随意的管理方法,尝试“职业矿长”等新的管理模式,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诸多手段,强化安全和效益意识,做到效益与安全挂钩,效益与效率结合。二是要加强行业管理,做好各种业务指导,适时为企业提供政策、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特别要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抓好安全检查和开展好各种安全活动。三是要把打造企业文化作为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层次的重头戏来抓。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炼企业精神,创新企业理念,用人才优势、产品优势和文化优势挑战市场的的竞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煤炭产业的发展篇3

化解过剩产能,一方面是“去”,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疏”,实现产能转移。以全球视野来看,充分利用区域发展和煤炭需求的不均衡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历史机遇,鼓励有竞争力的煤炭企业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走出去”,不失为煤炭去产能提供另一思路。

煤炭产能过剩的绝对和相对

煤炭产能过剩不仅仅是国内棘手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国内方面,按照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核算,煤炭产能过剩达17亿吨以上,形势异常严峻。国际方面,虽然产能过剩的具体数据难以统计,但曾经世界最大的煤炭公司皮博迪破产,世界最大的煤炭中间商嘉能可旗下多处煤矿关闭、裁员,由行业霸主转为负债累累……从这些事件管中窥豹,可知全球煤炭过剩、行业举步维艰的程度。可以说,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煤炭产能过剩是绝对的。

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作为世界主要能源组成,煤炭需求在世界范围内也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根据《Bp世界能源展望》(2016)预测,世界能源消费在2014年到2035年间增长34%,几乎所有的新增能源都被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消费;而超过一半的全球能源消费增量被用于发电,超过三分之一的发电增长发生在缺乏足够电力供应的地区:印度、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除中国以外)和非洲。在这些发电能源组合中,煤炭目前占比43%,虽然逐步降低,但到2035年,煤炭仍占比约三分之一。

因此,就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来说,煤炭产能过剩又是相对的。煤炭在我国产能过剩严重,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存在巨大的市场缺口。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国家和地区间的需求不均衡性,把握煤炭产能过剩的相对性,积极有为地通过主导国际煤炭贸易和国际煤炭产能合作的方式达到一定程度上去产能目的,当为煤炭去产能脱困的重要解决之道。

“一带一路”的机遇

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为国内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化解国内煤炭产能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首先,“一带一路”国家煤炭需求旺盛。“一带一路”国家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与Bp所预测的未来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合。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基建、电力缺口巨大,煤炭需求旺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任务,就是以资本输出方式帮助新兴经济体建设道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未来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突破点,而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制造将进一步拉动钢铁、有色、建材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继而拉动对煤炭的需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力市场需求巨大,除俄罗斯人均装机超过全球人均水平外,其他国家均低于、甚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的装机总量和人均水平与中国有较大差距,远不足满足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国家的电力市场开发将会拉动煤炭需求,推动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

譬如印度,本身是世界第三大煤炭生产国,2014年煤炭产量超过6亿吨,但仍满足不了国内需求,全年煤炭进口超过2亿吨。研究机构预计,2015-16财年印度煤炭进口量将达2.2亿~2.4亿吨。国际能源署等机构预测,到2020年,印度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进口国,进口量超3亿吨,到2035年进口量可达6.3亿吨。

又譬如越南,前些年还是我国煤炭进口的主要来源国之一,但近年来国内煤炭市场需求旺盛,煤炭进口增加,出口减少。2014年越南煤炭产量4020万吨,出口煤炭728万吨,同比下降43.1%;进口煤炭310万吨,同比增长36.3%。据越南工业贸易部预计,2015年越南煤炭销售量大约为3800万吨,其中国内消费3500万吨,出口煤炭300万吨,预计2015年将会成为煤炭进口国。此外,还有一些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都是煤炭净进口国。在煤炭产能过剩的局面下,“一带一路”国家旺盛的煤炭需求,将有利于扩大我国煤炭贸易,实现国际煤炭产能深度合作,从而达到互利共赢。

其次,“一带一路”国家希望借助中国投资实现发展。由于“一带一路”国家多数为发展中国家,需要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但西方资本投资受制于政治原则,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对于投资设置了许多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附加条件。已经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拥有巨大外汇储备、同为发展中国家且不设置政治化投资条件的中国受到沿线国家的支持和欢迎。沿线国家和地区纷纷表态欢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

最后,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中之重。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将加强国际能源合作作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中之重,给予优先的政策支持。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资金平台,又为“一带一路”重大项目提供了融资支持。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为我国煤炭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双重保障的先天优势。

中国煤炭企业的比较优势

我国煤炭企业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在采煤工艺技术、煤矿设备制造、煤炭综合利用、工程服务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当下国内煤炭产能过剩、煤炭企业生存困难的形势下,应积极“走出去”,融入“一带一路”大局,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化解产能。

一是以需求侧为切入,提供精准供给。尽管新兴经济体、尤其“一带一路”国家为化解煤炭产能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但“一带一路”国家也充满挑战,绝不能天真地以为仅仅是将国内库存煤炭拿去贸易,将国内落后的技术、设备拿去上煤电联营项目那么简单。国际产能合作需要企业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全面搜集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情报,充分做好风险管控,以东道国的不同需求为切入,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稳步推进,从而实现精准供给,达到互惠共赢。

二是依靠核心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煤炭企业“走出去”不仅要面对东道国同行的竞争,而且还有其他国家跨国公司竞争的巨大压力。“一带一路”国家虽然多发展中国家,但很多国家的煤炭行业标准较高,采用欧美国家技术标准,因此,煤炭企业要依靠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利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国一些煤炭企业,如神华集团,在煤炭清洁开采,煤炭清洁发电和煤炭清洁转化等方面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能够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占据较大的比较优势。以技术为核心,通过精品项目实现产能合作,煤炭企业才能提高国际化能力,同时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

三是拓展工程承包,带动装备和技术“走出去”。我国煤炭企业在煤矿矿井建设、煤炭生产、工程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煤炭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煤矿建设承包工程,既缓解了国内煤炭的产能方面的相关压力,也带动了装备设备和技术标准的“走出去”。

煤炭产业的发展篇4

[关键词]煤炭产业发展;协同创新机制;循环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6.03.053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但是随着我国对于煤炭产业的发展,原来单一、分散的产业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煤炭的需要了。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速度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煤炭的生产过于分散,相关技术也比较落后,管理层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约束了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空间,并且阻碍了煤炭产业的发展程度。同时,在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导致我国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污染物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些都给我国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随着我国中共十的召开,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越发的紧迫。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以促进我国一些大型煤炭基地进行产业升级,向集群化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是存在煤炭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问题,这也是当前煤炭产业最为关注的问题。

1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所面临的问题

1.1煤炭加工技术落后

近几年,虽然我国煤炭总产量在不断提升,并且已经形成以大型煤炭基地为核心的煤炭产业。但是由于我国煤炭产业链相对短,导致我国煤炭的消耗主要集中在电力生产和化学产业中。另外,由于近几年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对煤炭的需求量越来越少,这些导致在2012年我国出现严重的煤炭过剩的现象,给煤炭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为了减少煤炭过剩现象的出现,煤炭产业需要改变以往产业分散的情况,将产业的各个环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种过程中,大型煤炭基地作为我国煤炭行业的主要成员,可以相对地减少煤炭的价格,从而刺激消费。

但是我国在煤炭深加工这一模块还处在探索阶段,并且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工业中,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推广。在这一探索阶段,凸显除了许多技术上的问题,如整个深加工系统过程过于烦琐、协同效率过低,产品质量无法掌控等。大多数对煤炭深加工的先进技术被国外垄断,价格昂贵,这在无形之中又加大了加工的成本。总之,我国煤炭加工技术还存在很大的问题,相关技术的研发落后,使我国煤炭协同机制无法顺利地运行,阻碍了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

1.2缺乏先进的废弃物回收系统

经过调查发现,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的地区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经济匮乏等。但是在开采煤炭资源的过程中则需要大量水资源的支持,并且由于交通的不便以及环境的恶劣,加大了废弃物回收成本。同时,煤炭的开采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污染当地环境,破坏生态结构。另外。我国大型煤炭基地是我国煤炭的主要来源,每年都要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然成为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3主体的复杂性

在整个煤炭行业运行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很容易引起相关要素之间的属性、特征相互影响,使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同时,在整个煤炭产链中会产生许多废气物,由于煤炭产业的复杂,导致在处理这些废气物的过程中需要多个主体的相互协同处理。但是我国煤炭企业大多数没有协同意识,导致大量的废弃物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回收,这一现象阻碍了我国煤炭产业生态化的进程。

2实现煤炭产业协同创新的措施

2.1统一领导,分层管理

当前,我国煤炭产业的主体是大型煤炭基地,由于规模庞大以及产业的复杂性,导致在整个煤炭的生产过程中会涉及多个主体。为了让整个生产系统能够有机的耦合在一起,必须建立协同创新网络。而大型煤炭企业就担当者整个协同创新网络的核心,再从核心出发,根据产业的需要,对整个产链进行详细的分级工作,明确每一层的工作,从而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协同方式。

在这种协同方式下,煤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在产链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获得的利益,承担协调、决策、筹划角色分,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协同机制,实现各主体之间的互动、互补,改变遗忘煤炭产业单一、分散的情况,促进煤炭产业的升级。

2.2实现生态型煤炭经济循环发展

当前,实现废弃物的有效回收需要煤炭产业协同机制的支持,其中煤炭产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业协同的效率。为了改变传统煤炭产业过于分散的情况,煤炭产业可以通过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在将产业集中在一起的同时能够实现经济的循环,以正确处理和回收废弃物为基础,进过一定的基础处理将所收集的废弃物进行再次加工,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数量以及废弃物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维持当地的环境与生态。同时,通过加工的方式可以实现废弃物的再次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将经济与生态的发展融合在一起。

为了解决这种现象,政府可以制定一定的标准来评判废物处理的合理性,同时根据这一标准来评判对企业的收费,从而促进企业对废弃物的处理、回收。但是我国大型煤炭基地都是以政府的指导为处理废弃物的中心,企业都是被动的处理废物,缺少主动性。因此,煤炭企业需要了解产业各个环节中耦合关系,主动的利用循环处理技术,以科学、先进的技术实现对煤炭废气物进行一体化的回收和处理、再加工,建立生态型煤炭循环经济体系。

2.3协同自主研发技术

煤炭的加工技术是协同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煤炭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为了实现加工技术的创新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引进专业人才,提业协同的平台,建立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在政府的支持下实现有效的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处理,打破国外对技术的垄断。通过适合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加工技术,形成协同自主研发技术体系,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结构的改革和发展,以获得更加高的经济效益。

3结论

当前,为了阻止我国煤炭行业的衰落和消失,煤炭产业协同机制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科学、先进、合理的协同机制,可以使煤炭产业中复杂的各个要素共同发挥它们的作用,共同促进煤炭产业的升级。因此,我国的煤炭产业必须要将产链中各个要素有机的耦合在一起,实现协同机制的创新,从而促进煤炭加工的技术研究,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周伟龙,袁健红.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后发国家产业升级路径选择一以我国石油化工产业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0):82-85.

[2]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3]徐康宁,冯伟.基于本土市场规模的内生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第三条道路[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58-67.

煤炭产业的发展篇5

【关键词】煤炭产业集团化战略分散型产业

一、我国煤炭资源现状与我国能源构成

我国是举世公认的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按国际通用的经济可采煤定义,现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煤炭资源远景储量为50592亿吨,位居世界第二。我国煤炭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占世界煤炭可采储量的11.02%。我国保有储量总量中的精查储量2299亿吨,与世界探明可采储量相比,位于前苏联、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位。根据田山岗等人《中国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态势分析》一书的分析:中国煤炭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其满负载量为原地可采量2064亿吨,准有效量1281亿吨,净有效量1037亿吨。中国煤炭资源供给的基本态势是:总量丰富,但有效供给能力不足。

根据1991年到2005年间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及其构成表(表1)和同期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表(表2)所反映的近十五年间我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状况,可以清楚的看出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比重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体现在两方面,即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和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在过去的这十几年间煤炭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最低的时候也有71.8%,远大于同期石油的产量在这一结构中的比重;这一时期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最低出现在2002年为66.3%,其他年份均高于这一比重值。这里我们从能源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分析出了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绝对优势地位。2005年,煤炭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二、煤炭产业走集团化道路的必要性

1、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战略能够保障我国能源的安全

煤炭产业通过走集团化道路改变目前我国煤炭产业竞争主体过多而造成的资源无序开采、市场无序竞争局面,还能把我国煤炭企业的经营范围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销售,到最有利的地方投资办厂,实行合作开发,联合经营;在国外设立销售网络,占领市场,直接销售,或集资放贷,多种经营,提供服务;由单纯的商品出口转向发展跨国公司(企业)的外部市场贸易条件和内部先天优势,并将我国急需的优质煤炭供应国内,延伸我国的煤炭资源供应链,确保我国的能源供应多样化和可持续性,延缓我国资源的紧张形势。

2、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战略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煤炭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目前,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家,都形成了一个或多个占有垄断或控制地位的煤炭企业集团。世界上最大的10家煤炭公司平均每户年产原煤超过1亿吨,煤炭产业集中度很高,如2004年美国前产煤企业的行业集中度约58%,俄罗斯与印度集中度更高,一家产煤企业的市场份额就分别占到95%和77%。而我国前产煤企业的产业集中度约为25%。“十五”期间,我国煤炭企业的大型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形成3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10家,其中,亿吨级特大型企业集团2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企业3个,此外23家煤炭企业跨入全国500强。但是相比国外先进煤炭企业仍存在着产业集中度过低、煤炭市场无序生产和竞争、资源综合开采和利用率低、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3、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战略有助于解决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

我国煤炭产业面临几大问题:(1)资源开发秩序乱,资源回收率低;(2)矿区环境恶化保护投入少,综合治理滞后;(3)安全基础依然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4)科技水平差距大,创新能力不足;(5)生产力落后,产业集中度低;(6)企业负担沉重,职工收入水平低。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在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战略通过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能够综合考虑集团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而合理有序的开发煤炭资源;能够利用资金、技术优势改善煤矿安全生产装备水平,从而解决安全投入不足和安全欠账问题,提升煤矿安全生产能力;能够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充分利用新的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煤炭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依靠企业内部机制解决生产企业重产出、轻投入问题,从而提高集团的盈利能力和员工的收入水平。

4、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战略能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2004年以来,我国出现了电油煤运全面紧张,全国各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也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国家为此也采取了全面的措施,缓解来自上述四个方面的压力。例如,发改委为升级大秦线解除煤运瓶颈斥资9亿。2002年大秦线完成运输量1.034亿吨,运输能力已经饱和,但仍与我国煤运需求差距悬殊。2003年,铁道部再次对该线进行扩能改造,当年运量达到1.2168亿吨。2004年我国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铁路部门进一步加大力度对大秦线进行挖潜扩能,开行1万吨重载货运列车,使得运量达到1.5亿吨。由于此线上为输送煤炭要道,在煤炭企业数量众多的情况下国家很难调控。

三、煤炭产业走集团化战略的可行性

1、客观条件

从客观上讲,一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布局为实施集中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000年末,我国有煤炭探明开采储量2000亿吨,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国煤炭产业实施大集团战略的重要基础。二是国内外煤炭企业和行业外其它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实施集团化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示范。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家,如俄罗斯、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等,都形成了一个或多个占有垄断或控制地位的煤炭企业集团。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理论,我国煤炭产业属分散型产业。分散型产业的重要特征是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结构施加重大影响。与发达国家的生产集中度相比,我国前8名企业在全行业中的产量比应该达到目前全部大型企业共116家占比水平,即40%以上,还有很大难度,同时也表明煤炭行存在大量的企业购并机会。2005年我国共有各类煤矿(井)22000处,产量21.9亿吨,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井)724处,产量10.4亿吨;国有地方煤矿(井)1702处,产量3亿吨;乡镇煤矿(井)约20000处,产量8.5亿吨,产量比例为47∶14∶39。从以上数据来看,它能够为我国煤炭集团形成奠定基础条件。

2、主观条件

从主观上讲,党和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和力度,为我国煤炭工业实施集团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方向。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较为明确指出,要在培育和壮大企业集团上寻求突破,加速资产重组和企业并购,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优秀企业家集聚,发展壮大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集团,使之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要培养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以市场运作为主,强化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打破区域界限,发展跨区域企业集团;打破行业界限,发展煤、电、化、路、港为一体的跨行业企业集团;打破所有制界限,发展各类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

2000年底,在中央直接管理的44家国有特大型企业中,煤炭行业有神华集团;在国家的120家企业集团试点中,有兖州矿业集团公司;在全国52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煤炭行业有34家。在“十五”期间,已形成3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10家。其中,亿吨级特大型企业集团2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企业3个。煤炭企业与电力、化工等企业合作步伐加快,向区域化、多元化发展,23家煤炭企业跨入全国500强。从以上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煤炭企业完全有能力在现有政策的指导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集团化战略。

四、结论

煤炭产业走集团化发展战略符合当前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和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符合煤炭企业自身和发展战略要求,符合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目标要求。在我国煤炭产业现有的发展情况以及政策之下,实施集团战略也是可行的。因此,有理由认为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煤炭报[n],2004,3,11。

[2]国家经贸委:《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3]仵自连:我国煤炭产业过度竞争原因及对策,经济经纬[J].2006,4。

煤炭产业的发展篇6

关键词: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回采率煤炭物流环境保护

一、山西煤炭发展概况

山西省是我国煤炭三大主产区之一,第三次煤田预测山西煤炭资源量6552亿吨,占全国的12%。山西地区煤炭品种齐全,质优价高。产值居全国之首,是全国煤炭能源中心。山西位于能源结构扇形辐射中心,向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都可直接调运煤炭。据统计,建国61年间,山西省共生产煤炭约110亿吨,占全国煤炭生产总量的1/4以上,外调量约70多亿吨,占山西煤炭产量的65%以上,占全国省际煤炭净外调量的70%以上。在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能源支持的同时,煤矿规模小、集中度低、生产水平低下以及小煤窑的私挖滥采无序竞争引发的矿难频发、资源浪费、环境恶化、腐败滋生、经济结构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5年9月,在国家的强力督导下,山西开始实施旨在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总体素质的煤炭行业整合工作。经过整合,全省煤矿由2005年底的近5000座压缩到2010年底的1053座,形成了大基地、大集团、大煤矿的新型煤炭工业格局,产业水平、产业集中度、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工作,遵循了产业演进规律,符合国家煤炭产业政策要求,为提高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在对当代人口、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之后,于1972年提交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其基本思想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也有着深刻的影响。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学术概念并对其下了明确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或“在不危及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寻找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我国于1994年3月率先制定了第一部部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面临沉重的人口压力,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制定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内容。影响山西煤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煤炭回采率。我国的煤炭回采率平均只有30%,山西的煤炭回采率平均40%左右,但小煤窑的回采率则只有10%-20%。小煤窑的私挖滥采不仅毁坏了资源,破坏了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影响着资源型地区乃至国家的形象。因此,山西煤炭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煤炭回采率迫在眉睫。

2、安全状况。煤炭资源整合前,山西煤炭安全状况差,首先表现在安全意识淡薄,生产工艺落后;其次是利益驱动、急于求成。煤炭市场一路看涨,导致有些煤矿基建项目赶工期,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最后,从各级政府到企业都实行“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管理模式,给安全生产增加了隐患。煤炭资源整合后2010年山西省共生产煤炭7.2亿吨,有统计的死亡人数是144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2,比国家下达的年度控制指标(0.35)低0.15,煤炭资源整合的安全优势得到极大的显现。

3、煤炭物流。

山西每年通过铁路、公路运输出省的煤炭量可达5亿吨左右,这背后却是山西煤炭销售市场的零散和混乱。数据显示,在山西铁路部门立户从事煤炭铁路发运的经营户就有几千家,从事公路煤炭销售的个体运输户有50多万户。这些个体经营户、运输户是山西煤炭销售的主力军,不利于煤炭物流的统一和集约化发展,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煤炭供需紧张。

4、煤化工

作为一个煤炭大省,煤炭深加工及煤化工产业极不发达。山西除了少数几个国有大型煤矿企业进行水洗煤加工外,其他煤矿全部销售原煤,或者简单地进行筛分销售。导致煤炭附加值小,资源利用率低。山西省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现有290户,资产合计近927亿元。全省化工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化工的比重由2005年的1.3%下降至2010年的1.03%,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5.9%下降至2010年的4.4%。

三、实现煤炭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价格也是一路看涨,政府部门应该合理规划,不能一块蛋糕一次吃完;煤炭企业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应该科学生产,合理安排检修时间,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取消时间与任务双过半。政府要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推动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回采率

针对资源整合后各煤矿如何合理开采煤炭资源,本文结合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晋中有限公司整合后的11座煤矿,提出几条提高煤炭回收率的途径。

第一,提高工作面的煤炭采出率。采用一次采全高采煤工艺,合理增加工作面的几何尺寸,不仅减少因巷道掘进而留设的煤柱,而且可以减少工作面的搬家次数,提高煤炭采出率。

第二,合理确定区段煤柱留设尺寸,把巷道布置在应力降低区。实践证明,巷道越靠近采空区,压力越小,煤柱损失越小。

第三,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对村庄进行整体搬迁,释放压煤。

煤炭产业的发展篇7

煤炭是国家的传统能源行业,能够实现煤炭行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不断调节煤炭发展的供给平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问题。回首我国煤炭经济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大约20年(1978-1997年)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主要通过煤炭产量的数量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煤炭企业发展处于供应过剩的状态。接下来的几年中煤炭行业经历了政府强化监管、煤炭企业重新组合、资源优化组合的工业化历史性转变,这样的优化过程一定程度上使煤炭经济发展得到了提升,但是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仍然不够,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论述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和转变方式的必要性,分析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关于煤炭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若干个思考,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煤炭经济转变机制的研究。

1制约煤炭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1煤炭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

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过程中,对国家经济进行了优化与改革,政府特别提出针对有毒有害燃烧后的气体标准,这一标准的规定对于煤炭企业显然是一种促动,格外的促动了煤炭企业的转型。在我国的煤炭企业中,中高层次的管理人员需要主动树立科学的经济发展观念,这一观念将成为煤炭企业改革的重要支柱。在科学经济发展观的支撑下对煤炭资源、煤炭开采技术、煤炭运行环境、煤炭市场的供给需求进行综合的评价与分析,从而做出一个正确的决策,对煤炭生产与消费达到一个协调的作用。在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的支持下,煤炭企业还需要积极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发展的模式,对煤炭产品生产的要素进行合理的分析,优化煤炭经济资源产业结构,有效的推动煤炭企业的优化转型,在这样的科学发展观下,有效的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与创新力[1]。

1.2煤炭企业运行体制现状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煤炭资源属于一个传统的国家支柱产业,因此,国家对煤炭资源的可利用性具有很大的依赖性,需要煤炭企业源源不断的产出才能支持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矛盾的。煤炭企业需要从促进全面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煤炭产业进行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进行发展战略与方针的改进。如果想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加强煤炭企业对市场需求进行整体的建设,对设备落后的企业进行整顿调整甚至于淘汰、关闭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危险煤炭小企业,集中发展大型煤炭企业的生产能力,完善煤炭企业的运行体制,保障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

1.3煤炭产业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众所周知,煤炭产业经济可以提高其利用率的重要元素是煤炭企业的产品结构、企业的运营规模、煤炭行业的产业链;这三个方面使煤炭行业的各个相关企业相互促进、耦合以及相互优化发展,致使煤炭产品输出后在利用时候能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使得自然环境得到协调,真正的促进社会、经济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否则,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不能够相互的融合发展,导致某个环节的产品浪费后,进一步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将是制约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一直以来,国家煤炭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多数是执行一种粗放型结合外延型的经济发展路线,煤炭企业经济发展规模较小、产出产品的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煤炭产品产出后没有得到进一步再利用,产业链比较短的现象特别突出。这样导致首先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当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步伐较快的时候,煤炭行业的经济运行方式就会受到制约,表现为企业的生产效益以及利润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就会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煤炭企业受到利益内驱动往往会选择企业的利润,忽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煤炭企业再进行经济运行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以能源再利用为重心,改变煤炭企业单一的发展模式,进行资源的综合再利用,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短期发展。

1.4煤炭产业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从煤炭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方考虑,主要包括市场与政府这样的两个方面,必须从两个方面积极给予煤炭企业发展的动力。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产品需求的条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然后我国传统的煤炭产业有些运营体制难以一蹴而就的改变,通过市场积极的调节产业发展结构的多元化、产业链的连续性、产业中产品利用率的提高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达到市场调节煤炭经济的积极作用。然后,在市场调节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虽然目前政府与企业的管理相互分开,但是在市场调控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没有明确的宏观战略指导,其中较多的煤炭企业为了减少产品经济风险,投入较多的资金,其资金投入在与煤炭有关的产业方面,但是没有对煤炭产业进行优化升级,没有形成主导产业。政府促进煤炭资源整合,并对小煤矿技术进行改造,将社会责任推到大型煤炭企业中,导致政府相关政策力度不够。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把握煤炭企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过度开采带来的地质环境破坏,由于这样的破坏,带来的破坏性需要在一个较长时间或者下一代才能够显现出来,因此需要政府积极的对煤炭企业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这样,就可以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双层调节来实现煤炭企业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模式顺利转变。

1.5较为频繁的煤炭事故因素

众所周知,煤炭生产安全问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在煤炭行业事故频发,制约着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伴随着我国系列经济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的发展受煤炭经济发展的制约,我国煤炭企业投入生产过程中,对安全防护投入却存在着侥幸的心理因素,投入远远不够,表现为资金的投入少以及员工安全意识防范差的典型问题,对煤炭生产安全带来一定的潜在因素与安全隐患。针对我国一些矿井来分析,矿井的投入还具有历史欠账的问题,前期的安全资金投入还不够充足,给煤炭企业生产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将我国煤炭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煤炭问题比较严重和突出,根据相关统计分析,我国一年内的煤矿安全事故的死亡率较高,百万吨的死亡率大约在0.75左右,表明我国煤炭生产安全问题比较严重。

2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式的建议

2.1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促进煤炭经济循环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的方面看,我国煤炭经济需要摒弃落后的传统观念,遵循国家经济发展“十二五”战略方针,积极进行节能减排的科学发展观,树立集约型的煤炭行业发展理念,倡导煤炭经济的循环发展模式,要求运用较小的煤炭资源投入得到较大的利用率,实现减少煤炭带来的废弃物的排放量以及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通过将煤炭与电力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煤电一体化的产业联盟链,应用全新的技术与工艺来减少污染等问题,降低煤炭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最终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最后,煤炭产业主要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树立自助创新的发展观念,完成煤炭企业战略性调整。

2.2以制度化来规划煤炭资源的合理性

从宏观上看我国煤炭产业是属于一个产量过剩的现状,需要在煤炭行业进行扩张,同时进行规模和产量的调控,加大煤炭行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管理力度。首先,需要进行总体的勘测规划,总体上进行严格的规划,实现煤炭行业的能源后被储备;争取在安全的情况下对旧煤矿进行竭力开采,保障长期内煤炭能力远储备的稳定性。对于新的煤矿企业需要严格控制其安全规范性,符合地方总体建设规划的同时建立与矿产资源相互适应的规模;其次,尽快淘汰不符合规范的自主开发小煤矿,对于煤炭企业员工实施合理的激励机制,注意煤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2.3政府与市场双向调控煤炭行业的协调发展

煤炭行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技术与经济双向一致性的发展,在这一过程政府与市场需要同时发挥其各自的作用。其中,政府的作用是宏观规范和激励机制的构建。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制度安排来限制和规范经济参与者的行为,这种制度既包括正式的制度,如正式的法规和政策,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如行业规范、道德准则等。另一方面,政府又可以通过制定激励性的政策手段来引导市场行为向着循环经济的目标发展。规范使得经济主体的利益明晰化,其行为有章可循,而激励才会引导经济主体的行为,朝着循环经济的目标迈进。

2.4提高资源的开采利用率,扶持煤炭接续产业的发展

从长远打算,应该在扶植非煤产业发展及对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等方面下大功夫,从而使宝贵的煤炭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并为煤炭产业今后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特别是要抓紧研究薄厚煤层配采工艺,加大配采力度,提高资源回收率,在节约和降低成本上做文章,做到稳产高效。二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煤炭替代产业。坚持以煤为主、煤与非煤共同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等煤炭深加工优势产业,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

2.5以煤炭现代化技术促进煤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我国煤炭资源占据国家自然资源的百分比相当大,运用现代化技术来大力促进煤炭经济的发展,是一种高效的煤炭经济转变方式选择,这是一种积极的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煤炭经济重新定位其经济增长方式的时候,将面向现代化这一方针政策作为新的方向,打破传统煤炭经济的发展束缚,加快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脚步,同时,制定煤炭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有效的推动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为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煤炭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一个便利的环境。

2.6以投入基础设施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煤炭产业的发展篇8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始终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按照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发展目标。从*年起,用3~5年时间,建立规范的煤炭资源开发秩序,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煤矿瓦斯得到有效治理,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煤炭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再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以合理保护、强化节约为重点的资源开发监管体系,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煤炭供给体系,以强化管理和投入为重点、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为基础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三)基本原则。坚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加快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中小型煤矿重组联合改造,另一方面继续依法关闭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煤矿。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影响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抓紧完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促使煤矿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等各项要素到位。坚持国家引导、扶持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又要尊重企业的自主发展权。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煤炭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保障安全生产和促进健康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坚持煤炭开发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促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和煤炭就地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强化规划和管理,完善煤炭资源开发监管体系

(四)加强对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煤炭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由粗放开发型管理向科学合理开发、保护节约型管理的转变。依法科学合理划定煤炭资源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严格按国家规划有序开发。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划定,由国土资源部研究提出,会同发展改革委共同审定并公布。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

(五)完善煤炭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的管理制度。各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要综合运用煤炭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煤矿开发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监督管理。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行政法规,规范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管理工作,纠正、制止一切越权审批和以招商引资为由越权配置煤炭资源的行为。煤炭开发规划和资源管理工作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编制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矿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征求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规划的重要依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煤炭资源勘查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时,必须征求同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重要依据。产煤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煤炭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并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煤炭资源和生产开发管理。

(六)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加大煤炭资源勘探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建立煤炭地质勘探周转资金,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由国家投资完成煤炭资源的找煤、普查和必要的详查,统一管理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市场,在此基础上编制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依据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实行煤炭资源二级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化转让,转让收入要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用于煤炭资源勘探投入,实现滚动发展。健全煤炭地质勘查市场准入制度,培育精干高效、装备精良的煤田地质勘探队伍。严格执行勘查技术规程,进一步完善储量评估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勘探精度,保障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规划和开发煤炭资源奠定基础。

(七)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规范煤炭矿业权价款评估办法,逐步形成矿业权价款市场发现机制,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煤炭矿业权资产化要与科学的生产规划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一次置权、分期付款”的原则有序进行。严格矿业权审批,对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资源,凡未经国家批准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一律不得办理矿业权的设置。保障矿区井田的科学划分和合理开发,形成有利于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煤炭开发秩序。加快修订煤矿设计规范,严格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开发强度管理,禁止越层越界和私挖乱采。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开采难采煤层和极薄煤层。煤矿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隶属关系,依法取得同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审查批准,并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

(八)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修订煤炭生产矿井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煤炭开发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建立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煤矿,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加快完善煤炭资源税费计征办法,研究将煤炭资源税费以产量和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改为以资源储量为基数计征的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煤炭生产企业节约煤炭资源。健全煤炭生产企业资源储量管理机构,落实储量管理责任,完善煤炭储量管理档案和制度,严格执行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

三、加快结构调整,加强煤炭供应体系

(九)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按照煤炭发展规划和开局,选择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依托,加快神东、陕北、晋中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形成稳定可靠的商品煤供应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出口煤基地。国家继续从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或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以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煤炭开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上市融资,按照国家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建设和发展。

(十)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要与煤炭外运和水资源等条件相衔接,与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要加大投资力度,改革铁路和港口投资体制,鼓励企业法人、非公有资本参股建设和管理,抓紧建设和改造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出煤通道和北方煤炭下水港口,提高煤炭运输能力,从根本上缓解交通运输对煤炭供给的制约。按照政府引导和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快大型坑口电站建设,缓解煤炭运输压力。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火力发电、煤焦化工、建材等产业发展布局,要优先安排依托煤炭矿区的项目,促进能源及相关产业布局的优化和煤炭产业与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十一)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和“走出去”开发国外煤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资源开发由国有资本控股。鼓励发展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一体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带动煤炭机械产品出口和技术、劳务输出,提高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二)进一步改造整顿和规范小煤矿。各产煤地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中小型煤矿的整顿、改造和提高,整合煤炭资源,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中小型煤矿,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积极推进中小型煤矿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规模以上煤矿必须尽快做到壁式正规化开采。继续淘汰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浪费资源的小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煤矿。

(十三)加快提升煤炭生产和设备制造技术水平。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与工艺,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关键技术引进、技贸结合、合作制造、市场换技术等多种方式,提高煤炭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促进重大装备制造国产化。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类院校的联合,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十四)规范煤炭市场秩序。深化煤炭流通体制改革,改革电煤价格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规,合理调整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的利益关系。继续推进煤炭订货方式改革,鼓励供需双方自主衔接、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加快建立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取缔无证非法经营活动,清理煤炭运销环节乱收费、乱罚款,依法打击掺杂使假和偷骗税款等不法行为。

四、坚持综合治理,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十五)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强化煤矿安全执法检查。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分工联系本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认真实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化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精简企业管理机构,加强一线管理力量;坚持煤炭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机构派驻制度,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干部下井带班作业制度。严格外包工程队伍资质管理和现场管理。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

(十六)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各类煤矿要按有关规定提取生产安全费用。国家继续从预算内基建投资(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对国家支持的煤矿安全改造项目,地方财政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专项列支,并与中央资金同时到位。各级财政、审计和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煤矿安全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用。

(十七)提高瓦斯防治技术水平。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设立国家瓦斯治理和利用(煤层气)工程研究中心,加强瓦斯防治科技攻关,立足于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扭转瓦斯事故多发的现状,加快瓦斯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瓦斯煤尘防爆、瓦斯抽采利用技术的研究。抓紧制订和实施全国煤矿瓦斯治理总体方案,尽快使煤矿瓦斯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财政、税务部门要尽快制订实施办法,对瓦斯(煤层气)抽采和利用实行税收优惠。煤炭企业要严格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技术体系、瓦斯抽采和监测监控体系、灾害预警救援体系,切实防范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

(十八)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特别是采掘工人的素质和安全生产技能。对煤矿负责人和主要工种依法实行强制性安全培训,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纪律等现象。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煤矿采煤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实行职业准入,持证上岗,严格技术岗位人员配备标准。教育部门要加强与煤炭行业的合作,将煤炭行业有关专业纳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要与大型煤炭企业合作,尽快恢复或设立一批煤炭职业技术学校。要引导有关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煤炭行业市场需求培养懂安全、有技术、会管理的煤炭专业人才。要通过设立煤炭专业奖学金、减免学费等措施,鼓励学生报考煤炭专业。

五、加强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构建煤炭循环经济体系

(十九)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发展改革委要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推动洁净煤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采用先进的燃煤和环保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鼓励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建材等产品的生产。修改制定配套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落实和完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在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将其作为核准项目的条件之一。

(二十一)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对原中央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继续实施综合治理,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煤炭企业按规定安排配套资金。

(二十二)大力开展煤炭节约和有效利用。积极引导合理用煤、节约用煤和有效用煤,努力缓解当前煤炭供求紧张状况,解决煤炭产需长期矛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抓紧完善产业政策和产品能耗标准,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鼓励发展新能源,努力减少和替代煤炭使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广先进的节煤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科学管理,减少煤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制定有利于节约用煤的经济政策、技术标准和法规,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煤措施,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煤和合理用煤的良好环境。

六、制订和完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健全煤炭工业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二十三)加强煤炭法制建设。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完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法规体系。尽快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办矿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制订严格的煤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加强煤炭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规范煤炭市场秩序,为各类煤炭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煤炭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技术政策和行业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技术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矿井设计、施工、技术改造、生产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行为,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二十四)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各地要根据国家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有关政策,加快分离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严格按照1998年国务院关于改革国有重点煤矿管理体制的规定,切实落实原中央财政对国有重点煤矿增值税定额返还和所得税返还政策。加快增值税改革步伐,落实对已公布取消的各类基金和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措施,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二十五)促进煤炭企业接续发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有关规定,研究建立煤炭产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资金制度,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保障煤炭企业增加接续资源,开展资源勘查,保护和治理环境,发展接续产业。重视煤炭合理开发与矿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矿业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

(二十六)提高矿工劳动保障水平。加强煤矿质量标准化基础工作,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减轻矿工劳动强度。改革煤矿工作制度,将矿工入井时间缩短到八小时以内,并尽快实行四班六小时工作制。加强煤矿劳动保护用品的研发,煤炭企业必须为井下工人发放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不断提高劳动保护水平。加强对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监督检查,做好煤矿尘肺病等职业病的防治工作,保护矿工身心健康。全面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煤炭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各类煤炭企业都应为矿工办理工伤保险,切实维护矿工的合法权益。

(二十七)提高矿工生活质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井下矿工的劳动强度和风险、生产环境等情况,制订或提高煤矿工人艰苦岗位津贴标准。各类煤炭企业应根据效益情况,逐步提高矿工收入水平。继续采取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办法,解决历史形成的矿区危房、棚户改造问题。

煤炭产业的发展篇9

关键词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认识转变

中图分类号:F407.21文献标识码:a

虽然传统的煤炭经济发展方式为煤炭企业的自身以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传统的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对环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既不利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因此,我们要积极转变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煤炭企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当前时期我国的煤炭企业在经济发展转变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煤炭企业的环境治理存在很大难度并且受到煤炭资源的制约。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煤炭消费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必须加大其煤炭生产量,才能满足市场的这种需求,在这种煤炭生产量急剧增加的形势下,我国的煤炭资源总量以及煤炭消耗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必然会相应增加,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比如说东部地区的煤炭需求量较大,但该地区的煤炭开采已到极限,只能从晋陕获取煤炭资源,煤炭的开采形成许多矿坑,给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影响。

(二)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还有待优化。

就目前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方式来看,煤炭企业还是靠提升煤炭价格与煤炭产量来带动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增长。在新的市场形势下,这种片面追求价格与产量的生产经营方式已不能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说,煤炭企业必须要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及优化,发展一个专门的煤炭生产产业链,再此基础上再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形成一个稳定的煤炭循环结构,以应对市场上的各种突发状况。

(三)国家对转变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缺少政策性的扶持。

在转变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问题上,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及法规,致使煤炭经济转型没有一套明确的战略导向进行支持。所以说,部分煤炭企业虽然投入了部分资金来开发多元化的煤炭产品,但是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也就是说并没有形成主导性的产业。而国家的部分优惠政策实施的力度也不够,往往落实不到位,有些地区,甚至一些较大的煤炭企业直接成为了管理该地区煤炭发展情况的“政府”。

二、如何转变我国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

(一)整合中小型煤炭企业,发展集团式煤炭企业。

对中小型的煤炭企业进行重组与整合,淘汰掉一些不符合生产规模的个体化私营煤炭企业,还可以通过大型煤炭企业进行兼并或收购,在大型企业的带动下使生产机制更加规范化。大型煤炭企业由于其生产结构的合理性及稳定性,可以保障社会及人民生产生活中所需煤炭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确保煤炭市场的秩序稳定;同时还可以规范煤炭行业的各项制度,对煤炭企业的发展有一个具体的规划,并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来执行。淘汰中小型的煤炭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淘汰了部分比较传统落后的生产与管理方式,可以通过整合与优化来使煤炭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理念相协调。

(二)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作为煤炭企业转变其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导向。

要转变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应从国家煤炭相关政策进行入手,只有国家出台相关规定或政策才能使这种转变有据可依,也才能使这种转变有明显的成效。近年来,国家以某些煤炭大省为试点,以市场机制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方式来发展我国煤炭企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以说,国家应加大相关的制度与政策引导,从而对转变煤炭的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企业也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对不符合生产要求的落后机制进行改造,使煤炭生产更加安全、更加环保。

(三)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使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

科技使第一生产力,任何行业要取得实质性的发展都离不开现代化科技的扶持,煤炭企业的发展与房展方式的成功转变同时也要依赖于现代化技术对煤炭的产业化研发及生产机制进行革新。自改革开放至今,科技创新在煤炭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已相当显著,把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的煤炭企业当中,可以使煤炭的生产机制更加科学化,高效化,从而提高煤炭生产的效率。还有就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煤炭生产的设备、工艺以及流程等进行优化,并把其进行推广普及,使煤炭企业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从而加快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同时利用现代科技对煤炭生产结构进行优化,使煤炭的生产过程更加清洁环保,还可以利用煤化工或者煤炭气化等技术手段把煤炭的工业试验转变为煤炭的工业生产,从而促进整体经济方式的转变。

三、结语

煤炭经济作为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步伐的关键性因素,其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而传统的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的形势。所以说,国家以及煤炭企业必须要积极进行探索,通过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来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矿业工程集团建井工程处)

参考文献:

[1]俞珠峰,王立杰.浅析我国煤炭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中国煤炭,2008(09)

[2]张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煤炭结构调整.煤炭经济研究,2009(10)

煤炭产业的发展篇10

1.1营销理念落后

作为国有能源,煤炭是我国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政府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资源的调配。因此,煤炭企业在实际的营销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模式,营销理念落后,没有对市场进行动态的研究,缺少先进的大营销大市场的观念。同时企业也没有积极构建生产、运行、开采、销售等一体的营销体系,且煤炭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只注重提高煤炭的生产量,对煤炭的质量以及产品结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营销过程中没有准确的定位,没有细化分析产品,仅仅按照传统的理念进行煤炭的营销,缺少随时展的品牌意识。

1.2没有健全的煤炭营销管理体系

煤炭企业是在政府完全调控之下运行的,因此企业在生产运营、内部管理、产品结构等方面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和规范进行,这样完全没有管理自的煤炭企业在实际管理中会出现发展观念落后、陈旧,不敢在生产运营上进行创新。同时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断更新的情况下,煤炭企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模式进行营销,无法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无法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煤炭企业没有健全的营销管理体系,他们没有认识到创新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没有专门的专业人员分析和研究煤炭的营销,对煤炭发展的目光不够长远,没有深入调查和分析市场的发展现状,限制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3煤炭产品品种单一

我国市场对煤炭产品的需求逐渐加大,煤炭市场上甚至出现了生产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某些煤炭企业为了能够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煤炭的生产量,忽视了煤炭的生产质量。加上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限制,煤炭产品的品种相对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市场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煤炭企业没有清楚意识到综合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对煤炭产品应该要进行深加工,现实生产中企业只是对煤炭产品进行粗略的处理,煤炭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比较低,因此无法有效地利用煤炭资源。

2煤炭营销战略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全世界都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提高了我们对资源的使用和需求程度,这样就导致了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现象,严重威胁到人类赖以存在的家园。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部分,企业的产品生产、运营模式、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的运营密切相关,加上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少。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煤炭行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满足市场需求,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煤炭行业进行营销战略创新的重要原则。国内外的先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大多数都对营销战略、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就对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国的煤炭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经济规模、综合实力、产业基础等都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此基础上创新营销观念、理念和技能,创建有创新意识的煤炭营销队伍将会有效地提高煤炭行业的经济效益。不过我国煤炭行业长期受到传统营销模式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煤炭行业长远发展,应该要对市场黄精、发展确实、产业结构、发展前景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合理的、科学的营销战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煤炭产业调整和营销,进而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煤炭营销的战略创新

3.1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营销战略原则

可持续的发展营销主要是指把实现环境保护、消费者利益、企业经济效益统一为主要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从产品生产、包装、销售各个环节全面制定严格的策略进行营销发展。煤炭行业要想实现稳定的、长久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首先应该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市场的发展趋势,转变落后的、传统的营销观念,将可持续发展的营销战略观念贯穿到企业整体的发展策略中去。在进行煤炭产品的生产和设计中,企业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制定符合原则的发展规划。其次在实际的生产以及销售管理中,落实“以销定产”的观念,将营销作为产品的重要工作。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煤炭企业需要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营销战略的管理,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营销战略,将煤炭生产、设计、包装、营销等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监督和管理,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创新战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改革煤炭开采技术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煤炭行业应该要不断地加快科技进步,在煤炭的生产、开采、加工等方面进行技术革新,同时提高煤炭产品的科技含量,生产和开发多样化的煤炭产品,进而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求,提高煤炭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进行科技革新的过程中,煤炭企业要将取得的科技成果转换为有效的生产力,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进行营销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全面、及时地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目前市场对煤炭产品种类、质量、规格等方面的需求。并对其进行分析、进行产品的种类和产量的定位,调整产品结构,最终实现多样化、个性化的营销模式,完善网络系统。

3.3创新营销理念,提高营销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进行煤炭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应该要不断转变和创新营销理念,不仅仅是改变单纯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观念,同时还应该要创造需求,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因此这就要求煤炭企业要不断提高营销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煤炭营销工作人员不仅仅要开拓消费市场,同时要进行煤炭产品相关信息的传播,他们自身要及时了解市场对煤炭产品的使用和需求情况,熟悉煤炭产品的共性和特点,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反馈,使煤炭企业及时了解。除此之外,营销工作人员还是煤炭企业的形象代表,他们与消费者之间关系密切,他们的职业素养以及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营销业绩,同时也是煤炭企业在社会中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煤炭企业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营销人员的重要性,努力提高他们的营销能力、专业素养,同时培养了解煤炭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进而实现煤炭营销的效益最大化。

4结论

总而言之,在可持续发展的视域下,煤炭企业要正视煤炭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采用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模式,采取多种营销方式,开拓煤炭产品的营销渠道,培养专业的煤炭营销人才。改革煤炭开采技术,不断开发煤炭产品,提高产品多样性,满足社会、市场和消费者的多样需求,促进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孙俊单位:山东能源集团

参考文献:

[1]付国.加强国有煤炭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的措施[J].中国煤炭工业,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