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新收入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2:20

会计新收入准则篇1

关键词:新收入准则;软件企业;合同收入;业务状况;会计处理

一直以来,收入都是企业经营中不容忽视的内容,是企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不仅是企业六大会计要素之一,更是为企业财务报告使用者开展企业财务状况评估、经营效益判断、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撑,甚至与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核心竞争力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为了适应日益加速的市场发展要求,现行收入准则中的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因此需要对企业收入情况进行分析,特别是在新收入准则背景下,对企业开展高质、高效收入准则分析十分关键,是满足市场规范的重要途径。

一、新旧收入准则差异比较

我国新收入准则与传统收入准则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两者在应用的时候保持了趋同,但是趋同并非等同,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如表1所示。

二、旧准则下软件企业的收入确认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旧准则下软件企业收入确认现状

由于软件企业产品的独特性,软件企业业务模式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旧准则之中缺乏明确且统一的商品属性规范,因而导致软件企业的收入性质界定不明晰,存在偏差。就企业经营中同一业务或者类似业务进行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企业所采用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些企业将其纳入技术转让、也有些企业则将其列入销售服务,具体该怎么划分至今没有明确的定论,给软件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1]。

(二)旧准则下软件企业计量确认现状

在软件企业经营中,与客户合作普遍是以软件开发或者系统集成为主的,这种合作方式所签订合同存在周期长的特点,甚至有些复杂软件往往需要数月乃至数年时间,因此在旧准则缺乏收入确认和计量统一的背景下,软件企业往往只能根据自身工作需要随意选择核算方法,造成无法对工作进度及时进行确认,给企业人为操纵利润提供了方便,影响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另外,在旧会计准则中,软件企业在经营中需要满足销售收入确认条件以及价款分摊要求之后,方可开展销售收入确认,但是软件销售本身的特殊性造成销售价格区分难度极大,严重影响了计量准确性。

三、新收入准则对软件行业的具体指引

就新收入准则对软件企业的具体指引进行分析,主要包含了五个步骤,具体如图1所示。

(一)软件合同的成立与变更

合同这一概念主要用来表示市场上各个主体之间的交易情况,在新收入准则中的合同是收入确认的重要基础。企业之间要想达成合作,就必须要签订合同,然后在确认收入。但是就软件企业的发展而言,由于本身行业的特殊性,通常都会出现订单超出预计金额的现象,在这个时候经常会出现优惠及折扣现象,根据新会计准则判断优惠是在原有合同基础上开展的还是新合同上的内容。另外,软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的时候,直接将双方的义务列入其中,分析协议价格与市场现行价格是否匹配,观察对方支付能力[2]。

(二)识别履约义务

在新收入准则的要求下,软件企业对整体经营规划的判断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引起收入确认不确定问题。在合同成立之初,经常会涉及各种不同的义务,如何履行着这些义务成为软件企业合同成立之初需要重视的焦点。由于过去国际会计准则中仅提到交易实质相关内容,造成目前软件企业经常将收入确认原则应用在履约义务识别之中,在确定完工进度的时候将售后服务包含其中,造成企业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在新收入准则之下,企业应该正确识别软件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并将交易价格分摊到合同中相应的履约义务之中,结合合同中关于商品与服务的单项履约义务进行分摊[3]。

(三)确定交易价格

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下,如果交易价格存在不同要素的现象,则需要根据不同要素进行标价和确认,此时软件企业应该考虑通过估值将交易价格分摊,且对签订合同中不同义务详细分类,按照义务比例将价格分摊,在义务履行完毕之后进行收入确认,确保了收入确认的时效性的同时,将软件产品安装、调试以及后续服务的履行义务做了明确的规定[4]。可变对价与履约义务交易价格的确定。根据新收入准则的相关规定,自从合同开始之日算起,按照合同规定的单项履约义务承诺的商品价格比例,将整个交易价格分配至各个单项履约义务之中。另外,如果软件企业交易价格需要变更或者重新确认,则按照承诺商品价格单独售价比例进行多项或者一项履约义务分摊。如果软件交易价格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而需要结合不同要素重新确认,则可以通过重新估算交易价格分摊的方式进行确认,按照新收入准则中给出的比例分摊到具体业务之中,并结合市场价格进行确认。此时,如果存在市场数据缺乏,可以利用市场评估、预计成本利润的方式进行交易价格确定。

(四)分摊交易价格

在软件企业交易价格分摊中,可采用单独售价相对比例进行分摊,根据确定每隔履约义务的价格进行单独确认,此时需要注意单独售价与确定价格不同,确定交易价格确定的是整个合同的价格,而此处的价格指的是单项履约义务的价格。按照软件企业合同规定的各项履约义务比例进行分摊。

(五)确认收入

新收入准则的实施对软件行业的影响非常明显,无论是财务、业务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促使销售计量与确认发生了转变。与旧收入准则相比,新收入准则背景下软件企业商品销售风险大大降低,商品服务计价方式更加明确,在商品控制权发生转移之后即可直接进行收入确认。在新收入准则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新时期,合同价格、市场价格等不同支付价格的衡量、计量名词不断涌现,同时给合同价格、市场价格的计量指明了新方向。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价格之间的差异性,使得软件销售不再是传统的收入确认模式,而是在满足一定条件之后可以在不同阶段逐个进行收入确认。

四、结合软件行业新收入准则对合同收入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一)对收入初始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目前,国内的软件企业普遍都是以集成业务为主的,在业务开展之中不仅要为客户提供软件设计、开发以及运维服务等软件产品;还要负责相关硬件的采购、安装以及调试。这种集成业务本身存在复杂、烦琐的现象,因此在确认收入时应用单项履约义务十分必要。在具体收入确认的时候,首先对软件、硬件产品进行区分,判断合同义务属于单项履约义务还是整体履约义务,根据履约义务确认结果确认收入核算方式。在具体工作中,能够进行单项履约义务的采用单项履约义务成本确认、计量方式,不能区分的采用整体履约义务确认并利用整体核算计量。可见,在新收入准则背景下,软件企业收入初始确认与计量都需要以集成业务分类进行判断,明确其属于单项履约义务还是整体履约义务。

(二)对财务报表公开披露的影响

新收入准则的实施给软件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存在很大的影响。在旧收入准则中,企业只需要按照会计信息披露要求披露企业经营状况、销售金额即可。而在新收入准则中,企业财务信息披露范围发生了变化,财务报表中的项目内容也出现了改变,要求企业按照“合同观”规定进行财务报表披露。这种财务报表披露方式的应用意味着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管理及售后服务中都要严格履行合同义务,严格按照既定制度和规章开展全方位的信息披露。这种财务报表公开披露方式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财务报表公开披露的范围,帮助外部投资人员及客户更加真实的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但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披露的信息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大大提高,给企业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对交易金额确认的影响

新收入准则对合同义务做了明确的规定和细分,要求企业严格按照合同细分义务划分合同价款,也指出收入计量需按照义务履行情况分时间点确认。这种交易金额确认方法的实施,一方面提高了软件企业收入确认时效性;另一方面保证了收入计量准确性。在软件合同交易金额确认中,由于涉及众多的售后服务,可将售后服务看作单独合同义务,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按照时间规定进行确认,这种交易金额确认方法可将售后服务支出费用列入费用类,保证了交易金额确认精确度。

(四)硬件安装调试完成之后收入计量

目前软件企业在硬件设备销售中主要包含两种模式,一种是纯销售模式,也就是只提供设备,不负责安装和调试;另外一种则是“销售+安装”调试。在新收入准则下,首先要考虑采用了何种模式以及软件是否为通用软件,如果是软件公司开发的,则在ipo等特定场合下,基于谨慎原则,在软件安装调试完成后一次性确认全部收入。

(五)“建设+运维”服务合同收入确认

在“建设+运维”服务项目中,目前普遍采用整体一次验收确认收入的方式,同时对后续可能发生的运维服务成本在整体确认收入时,做预计负债处理,即:借:主营业务成本,贷:预计负债。也就是将项目的建设完成和后续的运维服务作为一项履约义务,运维服务仅作为符合产品既定标准之内的义务。在此时合同收入确认的时候将运维服务单独作为一个履约义务,就算整个合同中没有单独报价也要进行合理拆分。如果运维服务构成单项履约义务的(这种可能性较大,因为运维不同于保证性质保),则应根据新收入准则的规定确定其单独售价,在此基础上参与合同总价的分配。在估计单独售价时,估计出运维服务期的单独售价后,依据运维服务的期限将售价均匀分摊至各个期间。若为上市或准上市公司可以按照季度去确认相关收入。

五、新收入准则对软件企业经营发展的启示

(一)加强合同规范管理

根据新收入准则有关规定,在合同管理中需要从与客户合约签订的收入分拆成为多个不同的类别,针对现金流量性质、时间、金额、服务流程以及市场相关的不确定因素综合考虑,全面分析。因此,软件企业在合同管理的时候需要将收入分开进行披露,针对资料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优化,处理好各方面资料之间的关系,进而满足收入准则对企业信息披露的需要。

(二)更新会计信息系统

在新收入准则下,信息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全面,此时信息系统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及时地进行更新。在新收入准则发行之后,以交易为基础的企业收入确认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逐渐形成了以合同为基础的收入确认,实现了从交易观到合同观的转变。新收入准则不仅对上述内容做了描述,还对企业合同资产、合同负债等信息做特殊要求,为此在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时候对软件合同的项目、参数做了修改并且重新进行设定,让企业财务系统与收入准则中的相关规定达成一致,严格按照合同履约义务进行计量确认和利润分配,提高了强制披露信息比重,减少了收入确认风险。

(三)加强财会人员培训

软件企业在应用新收入准则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应对信息披露风险问题,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财务工作者具备扎实、精湛的财务专业能力,还要具备与岗位相匹配的业务能力。这是因为新收入准则下,软件企业经营模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合同收入会计处理的同时需要做好业务合同分类。因此,为了避免财务人员因新收入准则不熟悉产生收入确认、计量风险,需要时刻关注新收入准则的实施和变化,同时不断升级和优化自身财务专业知识。

结语

总之,软件企业本身业务集成性突出,在新收入准则下要想实现收入确认的良性发展,就需要重视企业收入确认基本原则,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将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新收入准则结合在一起,从而真实反映企业经济情况,提升收入确认和披露质量。

参考文献

[1]郭云.新收入准则对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影响[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20(11):64–65.

[2]武宝贵.新收入准则对现代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研究[J].现代审计与会计,2020(7):24–26.

[3]姚雪英.新收入准则对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界,2020(34):208–209.

会计新收入准则篇2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医院收入

(一)医院收入的含义

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何为医院收入。医院的收入就是指医院在开展经营活动时,通过医疗服务及其相关活动依法取得的所有资金。在这个医疗服务的范围内包括一切为病人提供帮助的医疗活动。而相关活动则涵盖了科研、教学、讲座等相关的活动。在开展这些活动的时候,理所当然的会有资源消耗,这样才能保障活动的持续开展。因此,医院在开展这些活动的时候,需要通过活动来获得补偿资金。其补偿资金可以来源于病人支付的医疗费用、相关医疗保险机构所支付的医疗费用、国家政策补助等,这些都是医院的合法收入。同时,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政府也允许医院多余闲置资产的租赁、投资等来获取收益,这也是医院的收入之一。

(二)医院收入的特点

由于医院其本身的独特性,因此医院的收入也有着一些特点。由于医院的收入都是通过为病患提供医疗服务或者是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补助,因此可以说医院收入都是来源于医院的日常活动。其次,医院所有的收入都是经过国家严格的管控。对于医疗服务的项目、药品收费等都是经由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层层严格审核,予以批准之后医院才能进行相关的收费。因此可以说,医院收入的多少还受到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限制。

(三)医院收入的类别

在上文中笔者就有粗略的提到过,医院的收入基本可以分为四个类别。首先,就是提供医疗服务获得的收入,这个收入是医院通过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医疗服务而取得的,这个收入的来源包括病人以及相关的医疗保险机构。其次是国家政府或者主管部门的补助,这份收入由政府的财政进行补助,其内容包括了基本补助和项目补助。在基本补助和项目补助之间还有所不同。基本补助是针对离退休人员及政策性亏损所做出的补助收入。而项目补助则是针对医院的某一个专项项目,为了保障科研的结果而做出的补助收入。然后就是医院的科研收入,这一项收入是医院在某一项科研项目上取得成果或者获得其他除国家政府以外机构的补助收入。最后,则是其他的收入,这些收入包括了医院多余闲置资产的租赁和投资收入,以及医疗培训、食堂、银行利息、馈赠等收入。

二、新会计准则下医院收入核算的探讨

(一)确保新会计准则下医院收入核算的准确性

在新会计准则下有着十分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于医院财务工作的精确度。特别是在医院收入核算当中,新会计准则要求医院的每一项收入都一定要有队形的科室。当然,由于医院的日常工作极为繁琐,同时每天还要面临大量的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所涉及到的科室也十分复杂。因此,如果每天的医院收入核算由财务人员手工录入并确认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这样的情况,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完善医院的财务工作室十分有必要的。HiS(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对于医院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HiS可以准确的记录医院每天向病人收取的医疗服务费用,同时还可以通过专项接口将其数据导出,使其作为医院每日医疗收入的凭证。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HiS所记录的每日收入与实际每日的现金收入难免会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只有尽可能缩减这些差异,才可以保障医院收入核算的精确、真实、可靠。

(二)加速医疗保险机构与医院的结算进程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医疗改革也在持续的进行。而在目前的医院收入核算当中,有大量的关于医疗保险机构的核算。然而,由于医疗保险在全国各地所推行的机制和补偿力度不同,在某些地区经常会发生医保病人会在出院后再由医疗保险机构来进行结算。而在结算的进程中,出现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情况就是医疗保险机构推迟与医院的结算,导致结算的进程延长。医院无法及时的获取收入,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医院正常的经营活动,极大的限制了医院的发展。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下,一定要加速医疗保险机构与医院的结算进程,保障医院正常的资金流,以便医院业务的发展和日常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严格把控科研收入

新会计准则下对于医院的科研收入也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目前情况下,医院的科研收入主要来源是国家政府的补助收入和其他机构的补助收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新会计准则就要求着医院必须要管理好相关的科研收入。每一个项目负责人都需要对所分配的科研资金进行负责,要保障项目金额无误。同时对于在进行科研项目时所有支出要求明确的记录,并且有专人对其分析、管理和核算,保障医院每一笔科研收入都是用在科学的研究上,同时也是医院提高自身医疗服务的保障之一。

(四)对医院其他收入进行严格的核实

除了医疗服务、国家政府及其他机构补助、科研收入以外,新会计也要求对医院的其他收入一定要进行精准的核实与分析。比如说医院多余闲置资产的租赁和投资、实习生的实习收入等,这些收入都应该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具相关的凭证和票据。财务人员在这其中要进行严格的确认和核算。这样才能保障医院每一项收入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公开性,进而提高医院自身医疗服务的质量,增强医院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结束语

对医院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提高其自身的医疗效果和经济效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新会计准则下对医院的收入核算也有着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在新会计准则下,传统的医院收入核算制度完全无法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

会计新收入准则篇3

[关键词]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新会计准则

一、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比较

传统的观点认为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是两种不同的收益决定的理论。

资产负债观强调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情况来计量收益,当资产价值增加或是负债价值减少时会产生收益,资产价值减少或负债价值增加时会减少收益,根据资产负债观的理念,只要企业的净资产增加了,就应当作为收益,公式表达为:收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在资产负债观下,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

收入费用观强调基于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损益,认为收益要符合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是企业已确认收入与相关费用配比的结果,财务会计的重心应当放在对利润表中各要素的处理上,资产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将依附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表成为利润表的附属。

二、资产负债观在新准则中的体现

不同的理念选择会影响到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属性,以及财务报告的结果。采用不同的会计理念将对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及其经济后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新会计准则更多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要求,实现了会计准则制定理念上的国际趋同。

1.财务会计目标的转变。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起点,财务会计目标定位决定着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决定着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原则。一般认为会计目标包括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资产负债观体现的是决策有用观的要求,而收入费用观体现的是受托责任观的要求。原准则第11条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强调的是受托责任观;但是新准则中基本准则的第4条指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其第13条也指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和决策”,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决策有用观的概念,更强调了资产负债观。

2.会计确认及计量属性的转变。以收入费用观为原则的财务会计遵循历史成本原则确定损益,对于不符合实现原则的交易或事项不予确认,但是当证券市场,会计国际化业务发展之后,原确认方法和计量基础已不能满足多样的会计信息,因此,新准则采用了资产负债观为理念基础的会计确认。在资产负债观下,首先,收益的确认将扩展到全面收益的范畴,不仅包括了企业已实现的收益,也包括了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等,有关未实现的收益,未确定的费用在具体准则中都做了说明。新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8条中指出:“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之间的差额…,应当在信用期内计入当期损益”。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产生的未实现融资收益,售后租回交易融资租赁中形成的“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等都在准则中有所体现。新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38条,39条中规定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利得和损失在金融工具未出售或处置前,计入当期损益。以上都表明了新准则采用了资产负债观为基础的综合收益的理念。

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在会计计量属性上是不同的。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资产负债观要求资产和负债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来计量,以此来提高资产和负债的真实性,从而提高了信息的相关性。而收入费用观则是历史成本原则按照收入与费用配比计量损益。新准则在基本准则第42,43条中首次明确提出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金融工具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公允价值更能满足金融工具的计量和核算。

3.财务报表列报的转变。财务会计目标的转变,计量属性和方法的改进,财务报表也随之发生的新的变化。在新准则第30号《财务报告列报》总则第2条中指出,财务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附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被首次提出,其要求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及其总额纳入财务报表项目,原有的利润表中也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更符合现行的发展,体现资产负债观。

在附注方面,扩大并完善了披露范围,如在《租赁》准则中要披露为确认融资费用与未实现融资收入的情况,在《现金流量表》准则中要单独披露对净利润进行调节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要披露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利得和损失计量基础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使之更好地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服务。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新会计准则在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各个环节都引入了资产负债观的理念。这次准则的修订既符合我国日益发展的资本市场的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也符合向国际准则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勇: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美国的经验与启示.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2]黄丽娟:探析资产负债观及其在新准则中的应用.商业会计,2008年02期

会计新收入准则篇4

前言

目前,我国经济产业形势日益多元化,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与盈利相关的会计信息质量就显得日益重要。对此,我国财政部于2015年12月7日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修订)(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6年4月底完成了征求意见稿,并于2017年7月5日正式。本文将对新收入准则的内容变化进行分析,并与旧收入准则进行对比,以提出新收入准则的变化及对企业预期影响和应对建议,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2017年新收入准则的变化

(一)收入确认步骤

新收入确认准则相对旧准则简化了收入确认过程,减少了很多职业判断的环节,并且对很多收入项目提出了具体的指引。新准则提出了统一的收入确认模型,即五步法,具体如表1所示:

可见新准则收入确认模型,对于收入相关的信息披露要求更为详尽,包括合同分解,履行合同的义务、履行合同的时间分类、重大判断及履行合同的成本等等都需要进行披露,而且新准则强调收入确认应当重点披露商业模式,还有要对合同权责利进行细化分析并披露,对收入确认时间划分也应加以细化和披露。

(二)收入确认原则

新准则已改旧准则对于建筑合同和商品服务合同的区分,新准则将收入确认统一为五部分确认模型,而且新准则以控制权的转移为确认原则,这样使得收入确认时间上既可以按照控制权的逐步转移在一定时间段内确定收入,也可以按照客户取得控制权时在某一时点确认收入。

跟旧准则相比,新准则下更强调结合商业模式来确认收入,很多是融资性质的合同是不能确认为收入的,而且不同盈利模式有不同的收入确认方式和时点,结合,具体行业举例分析如下:

软件服务行业,软件开发公司如果对客户负有软件开发、软件维护与技术支持、软件更新业务,如果签订在同一合同内,按照新准则规定下,软件公司应当将这三项义务分别确认收入类别,并按照不同的确认标准来确认收入,例如软件开发、许可和安装服务,可以按照控制权转让在客户可以使用软件时点时确认收入,软件更新服务也可以按照此原则实施;软件技术服务可以按照完工百分比法来分段确认收入。

娱乐传媒行业,以在线视频播放网站为例,提供的只是电影的访问权,按照新准则,那么收入应当在一段时间内确认,但如果出售的是使用权,那么则可在某一时间点上确认,这需要结合职业判断和商业模式加以分析。

(三)计量原则

新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将按照合同分解后的各个履约义务所对应的交易价格来划分与计量收入,大多数行业合同价格可能并不复杂和多样,但是某些新兴行业及商业模式创新等等,会导致对收入类型判断难度的增加。新准则下提出交易价格确定不仅基于合同条款,还要考虑商业惯例。例如某些电商网站,不仅从用户那里获得收入,也从供货商那里获得收入,这就需要细分合同,确定履约义务,而且还要考虑多种来源的收入计量方式。

二、2017年新收入准则对企业的预期影响研究

(一)会计信息系统影响

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受到新收入准则的影响较大,很多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收入数据来源于合同,即来源于账单模块,然而新收入准则要求更细化的识别合同履约义务,将收入合同分拆和分解。为了应对新准则,制定更细分的合同是最简便科学的做法,然而背后的会计信息系统也要加以升级改造,对应的CRm(客户关系管理)、销售系统、以及与总账间的接口系统也需要更加细分,需要加以改造。所以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参数、核算项目、账簿系统、凭证系统需要重新初始化,自动化流程也要相应升级改造,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支出。

(二)财务指标影响

新收入准则实施后,可以预见企业的收入确认与计量必然会比传统准则下有所改变,例如软件维护收入可能就由原来的一次性确认改为分段确认,相应成本也会分段确认,某些资产的折旧也会重新分段,这会对一些涉及这些财务项目的财务指标产生影响,对于软件维护业务来说,这会降低一段期间的利润率指标,尤其是盈利能力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新收入准则会影响这些财务指标。

(三)税收影响

新收入准则以商品服务的控制权是否转移作为收入确认的标准,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经营理念,然而目前税法依然按照收入费用观念来确认收入,并且对商品服务销售在税法上的收入确认制定了详细的纳税规定,这会对新收入准则下的财税差异造成更大的影响,也会带来新的财税差异类别。

新收入准则将经济利益流入内化于交易价格分析过程中,交易价格是概率统计分布上的期望值,需要考虑可变对价、非现金对价、现金流的时间价值、应付客户对价、信用风险等因素,而税法对于这些因素通常是不予考虑的,这会带来新的财税差异。

(四)财务披露及职业判断的影响

新收入准则实施后,企业需要按照新准则调整财务报表中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项目,需要披露将识别合同履约义务,即收入的分拆或分解这一流程后的信息,包括合同义务时点披露、合同相关的资产负债信息披露、分配交易价格至单独的履约义务的披露、影响收入确认金额的披露,及相关重大判断的披露。

具体来说新收入准则需要企业对合同收入作出更多的职业判断和会计估计。新准则下企业在五步法收入确认模型中的最需要的重大判断和会计估计,如下:

1.识别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合同环节

企业应当按照新收入准则对合同进行分析,包括非书面合同,如果某些合同包含若干合同履约义务,即若干收入组成部分,那么企业应当实施重大判断来决定合同是否需要修改,即是否需要与客户重新签订一份新合同,或者继续作为现有合同中的内容处理。

2.识别各项合同的单独履约义务

企业应当根据合同约定的实际情况,分析评估其中的经济实质,采用重大职业判断将原合同的承诺义务分拆为明确区分的各个单独履约义务。例如企业提供的标准质保范围外的额外质保服务,企业应当作为新的单独的履约义务,作为新的收入来源处理,在质保履约义务完成时确认该项收入。但是在确定是否属于新的质保收入合同,以及什么时候确认该项收入,新收入准则要求企业作出更多的职业判断。

这些合同和单独履约义务的识别应当在年度报告中加以详细披露,以使得利益相关方能够对企业的收入过程有更清晰地了解。

3.确定交易价格

新收入准则强调企业应当随时跟踪分析对价的变化,在预计有权获取收入时收入确认,而且在资产负债表日还要调整收入计算模型,所以收入核算的灵活性大大增加。

新收入准则强调企业应基于“期望值”方法或最大概率法来分析估计收入价格内的可变对价,企业可自主选择哪种估计方法,但是选择方法应与在合同中的应用保持一致。如果企业确定了可变对价估计金额,那么相应的限制也应当应用于该估计金额。此举目的是为了防止过度确认收入,企业应当采用职业判断来分析重大收入是否有较大可能性会转回,并且分析其量化金额。

以上这些职业判断的理由及证据应当在年度报告中加以披露,以使得年度报告使用人对企业商业模式和收入确认方式有更清晰的了解。

4.分配交易价格至单独的履约义务

企业应基于单独售价的相对比率,分配交易价格至单项履约义务上。新准则规定企业在确定单独售价时,应当使用易被观察到的价格方面的信息,即在相似情况下向相似客户售出相似产品服务的易被观察到的价格,即交易可重复。

如果单独售价难以直接观察,企业应当实施合理方法来估计单独售价,例如市场评估法、成本加成法,当单独售价可变性、不确定性较高时也可以采用余值法。而这些估计和分配方式,应当在年度报告中加以详细披露,使得利益相关方能对企业的交易价格和收入分配方式有更清晰的了解。

5.以控制权转移作为标准确定收入确认时点或时段新收入准则采用控制权的转移时点或时段来确定收入确认的时点或时段,一改旧准则对于商品服务的区分。

新收入准则要求企业应当评估收入是否具备在一段时间内确认的特点,来确定是在某一时点确认还是在某一时间段确认,企业应当结合职业判断来确定,而且应当将职业判断的依据加以详尽披露。

三、2017年新收入准则变化影响的应对措施

2017年新收入准则变化对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从企业角度出发,分析企业面对2017年新收入准则变化影响的应对措施,分析如下:

(一)设立专门的跨职能小组

新收入准则规定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单位,于2018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收入准则。目前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系统相对复杂,而且已签订的客户合同数量繁多,而且条款并不一致,如果等到新收入准则生效再开始着手准备营销系统改革,时间恐怕来不及,所以提早基于新收入准则对自身收入核算会计系统进行改革是必要的。

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应成立专门的跨职能团队,因为新收入准则下的收入确认,需要企业中各机构部门的协调合作,需要涉及很多职能部门和人员,例如战略委员会的人员、市场营销部门的人员、运营部门的人员、法务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的人员,甚至税务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的人员。这些职能部门的人员协调合作,组成跨职能团队,根据新收入准则来分析企业既有的和新产生的合同与收入的构成,各职能部门人员从各自的业务视角出发,对合同收入中的控制权转移情况、合同分解与识别情况、单独售价的估计情况、收入确认的时间段情况、履约义务的分解情况等等进行分析论证,并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出收入的确认方案,最后由企业董事会来结合该跨职能团队的收入确认意见来确定最终方案,该跨职能团队并对新收入准则的落实情况实施监督,从企业整体层面,结合各业务部门的实际情况来考虑新收入准则带来的影响,并从各业务部门实施新收入准则的具体策略出发,归纳总结形成企业整体的应对新收入准则的改革方案,并报董事会审批。

(二)盘点受影响的合同

第二步企业应当盘点可能会受到影响的合同,新收入准则对于企业合同确认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规定,影响最大的便是企业合同管理。跨职能小组应当对已签订的合同重新进行分析盘点,跨职能部门应当从各自的业务职能出发,对既有合同进行分析,例如营销部门人员应当对合同按照销售模式的不同进行分析并区分,法务部门应当根据法律权责利的不同对合同进行分析并区分,财务部门应当根据现金流、实际控制权的不同进行分析区分,运营部门人员应当根据成本上的不同对合同进行分析并区分等等,最后由董事会综合这些意见,对合同进行重新识别和细分。

以软件企业为例,软件维修维护合同,在运营部门人员看来,是现有软件安装和使用后的辅导、系统维护、补丁安装等业务,所以成本较低,可以作为一项单独的业务进行处理;而财务部门看来,软件使用权已经转移,软件维修维护只是一项服务,控制权在于软件的使用能力是否被客户所掌握,软件是否能流畅运行,所以是不同于软件开发和安装业务的;在市场营销人员看来,软件销售并安装后,必然会产生维修维护服务,而且并不需要发生营销成本,所以可以作为单独的业务。综合这些人员的意见,企业董事会可以将软件维修维护作为一项单独的合同与客户重新签订,以确认为一项新的收入类型。

(三)识别系统及控制的缺口

第三,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有必要根据新收入准则来加以变革和深化,其中各子系统也要分析是否满足新收入准则更新的需要,企业应当对整个信息系统及控制的缺口实施识别并升级。

新收入准则总体上看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是基础数据信息的更为细分和多元化,这就需要从底层数据搜集层面来对会计信息系统加以优化及变革。企业应当在新收入准则实施前,就着手对会计信息系统加以升级,可以聘请软件公司对会计信息系统加以升级优化,也可以由自身的跨职能团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会计信息系统底层的数据搜集模块进行重新编写程序。

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处理环节上,也有必要结合新收入准则对商业模式分析、核算方式、单独售价估计、收入分配等要素实施改革,系统中某些会计核算科目、凭证摘要、计算公式等可能需要重新制定。

从监管部门角度看,应及时提示上市公司关注自身会计信息系统变革的问题及相关信息,并且应当出台相关辅导文件,例如案例编制、系统培训等方式帮助上市公司顺利实施新收入准则。

(四)做好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及时的沟通工作

最后,企业应当在年度报告披露中对于新收入准则相关的部分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及时沟通,新会计准则实施及相应的企业内部变革过程中,对外及时沟通都是非常必要的,为了使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平稳地实施新收入准则,并且财务信息系统能够良好地反映新收入准则的规定情况,企业应制定科学详尽的沟通计划,并结合跨职能部门的统筹规划进行计划,以此来对整个新收入准则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反映,并及时对外披露相关进展情况,同时对外部的利益相关方,应及时展示实施新收入准则后企业的经营绩效变化情况。

四、结论

会计新收入准则篇5

【关键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收入

一、准则简介

2014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源于客户合同的收入》(以下简称“新收入准则”),FaSB了《topic606-源于客户合同的收入》。两项准则是全球两大最具影响力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为统一收入确认而共同制定的收入指引,新收入准则自2018年1月1日生效。

(一)新收入准则旨在对所有与客户之间的合同,采用单一、综合的收入确认模型,以提高行业内、行业间以及不同资本市场的可比性。

(二)新收入准则阐述了主体在核算收入交易时需要遵守的五个步骤:第一步,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该合同是两方或多方之间签订的可强制执行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对形式上多份但实质为一份合同的,应将一组合同合并核算,新收入准则还规定了合同变更时的会计处理。第二步,识别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如果交付的商品或服务可以单独使客户受益或商品或服务在使用时需要的其他资源是客户易于获得的,并且企业向客户交付商品或服务的承诺可以与合同中的其他承诺区分开来,那么企业向客户转让的商品或服务就是可以区分的,此时,该承诺就是一项履约义务,应单独核算。第三步,确定交易价格。交易价格是指企业预计因交付合同所承诺的商品或服务而有权获得的对价金额,可以是固定金额,也可以是可变金额,如果合同中包含重大融资成分,交易价格还需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第四步,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单独的履约义务。如果单项合同内识别出多项履约义务,交易价格应当基于单独售价的比例分摊至每一项单独的履约义务。第五步,履行每一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当客户获得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时,企业针对这一项履约义务确认收入,控制权可在某一时点转移或某一时间段内转移,从而导致相应收入的确认。控制权在某一时间段内转移的,企业需使用恰当方法确认收入,以体现履约义务的完成进度。

二、新收入准则对通信运营商的影响分析

通信运营商均在香港和美国上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我国的收入准则也将随之发生调整,所以新收入准则对运营商的收入、增值税和成本将产生重大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收入方面的影响

1、通信运营商常见的捆绑套餐收入确认方法

(1)公允价值法。是新收入准则确认收入的核心原则,也是现行准则允许采用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的核心区别是合同中各要素价值应按照其公允价值占总公允价值的比例确认。

(2)剩余价值法。现行准则允许采用,对于电信行业而言,未来新收入准则下不再适用。多要素捆绑套餐中,应先从合同总对价中扣除未提供要素的公允价值,剩余部分分配给其他要素。

(3)合同约定法。处理简便、直观,未来新收入准则下不再适用。先确认合同中约定了价值的要素,用交易对价减去要素的合同约定价值,剩余部分分配给其他要素。合同约定法下,收入确认与用户感知及合同约定一致。

对于运用剩余价值法和合同约定法的运营商,在执行新收入准则时,相关基础数据梳理和系统改造工作的工作量将非常大。

2、新收入准则对通信运营商捆绑销售的套餐中各业务收入分配产生影响,包括:(1)宽带、终端、通信服务等融合在一起的业务各项服务收入的分摊。(2)买手机送话费、存话费优惠购手机等捆绑套餐中的手机收入与通信服务收入的分摊。(3)语音通话、短彩信、流量、手机报等各类业务捆绑在一起销售的套餐内各项通信服务收入的分摊。(4)积分、电子券等促销支出被认为是单独履约义务,或需参与收入分摊。

(二)增值税方面的影响。营改增后,对于手机与通信服务的捆绑套餐,税务机关规定优先按照手机价格确认应交增值税,剩余部分按照通信服务收入计算并缴纳增值税,因此会产生税会差异,预计新收入准则实施后税会差异会持续扩大,可向税务机关争取减少上述差异的政策,但预期难度较大。

(三)成本方面的影响

1、新收入准则规定:与合同直接相关,且产生或增加了主体满足履约义务的资源时,此类履行合同成本应当资本化。为获取合同所增加的增量支出同时满足下述三个条件时,必须予以资本化并摊销:(1)必须与获取新用户或新合同直接相关;(2)必须是增量成本:即如果没有获取一个新用户或新合同,相关成本不会发生;(3)相关成本预计可以收回:即新合同或新用户预计带来的收入可以弥补支出的成本。(4)上述成本如果预期摊销期少于1年,可将其费用化。

2、按照上述规定,需要资本化的成本包括:(1)社会渠道酬金支出中为获取新合同而支付的增量成本需要资本化。如新用户入网当月给予商每用户10元酬金,在此情况下,运营商获得了一个新用户,且属于增量成本(如果商未成功发展用户则无法获取酬金),酬金预计可以收回(通常新用户带来的累计收入大于10元),因此满足相关条件,需要资本化。对于新增用户,摊销期限应该是用户的在网时长,可以用用户的平均离网率进行测算。(2)量化薪酬中为获取新合同而支付的增量成本,仅对员工发展的新用户或新合约按件计酬的部分需要资本化。(3)Sim卡成本通常需要全部资本化。(4)宽带装机成本通常需要全部资本化

三、执行新收入准则的相关准备工作

1、流程方面:梳理收入计费、营销管理、采购、财务报告等相关流程的变化;并分析流程中需要进行的数据清理、系统升级工作要求。

2、数据方面:计算各收入、成本会计科目入账金额时,所需的业务数据和公允价值等数据,是收入、成本分摊及会计处理的基础。

3、it系统方面:对执行收入分摊计算、成本归集分摊、账务处理等功能的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以实现新收入准则要求的功能;

会计新收入准则篇6

为了提高收入信息质量,2014年5月,全球两大最具影响力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下简称iaSB)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下简称FaSB)联合了新收入准则,即《国际会计准则第15号来源于客户合同的收入》(以下简称iFRS15)2。iFRS15的生效日期为2018年1月1日,允许提前采用。为了与国际准则趋同,我国财政部在2015年12月也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修订)》征求意见稿,其内容与iFRS15基本一致3。2016年4月底已完成征求意见,计划于2018年1月起实行。此次推出的新收入准则并非只是修订原准则的个别条款,而是在整体思路上有创新,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因而iFRS15甫一推出,各会计协会、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会计机构就呼吁公司提早准备并考虑更新相关信息处理的系统和流程。收入信息是监管公司财务报告时需要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新准则虽然通过提升收入确认的灵活性和增加强制披露内容来加强收入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但这也增加了监管难度。

本文介绍新收入准则的核心变化,剖析其将对上市公司收入信息披露监管带来的挑战,并提出应对建议。

新收入准则4带来的核心变化

新的收入准则提供了一套框架,即五步法模型,将核心条款统一串联,分步阐述收入问题。五步法模型的核心内容是:第一步,识别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合同;第二步,识别履约义务,一个合同中可能涉及多重交易安排,公司须识别合同中每一个独立的履约义务,这一过程被称为收入的分拆或分解;第三步,以公司预计有权获得的金额确定合同的总体交易价格;第四步,分配交易价格至单独的履约义务中;第五步,以控制权转移为标准确定收入确认的时点或时段。除了在收入确认和计量规则上有变化外,新准则自身大幅增加了有关收入确认的披露要求,包括列示收入的分解、与合同相关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期初和期末余额、履约义务信息(包括完成履约义务时点以及分配至剩余履约义务的交易价格)、重大判断及其变化以及获取或履行合同成本所确认的资产信息。

新收入准则的核心原则是:确认收入的方式应体现公司向客户转让商品或服务的模式,确认收入的金额应反映公司预计因交付商品或服务而有权获得的金额。本文认为新收入准则带来的两大突出的变化,一是在判断公司收入确认方法和时点时,需充分考虑公司在交易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向客户转让商品或服务的模式;二是公司对核心事项的重大判断和估计在新准则中被更为广泛地使用。

一、强调结合商业模式确定收入会计政策新收入准则更加强调结合实际生产经营特点确定收入确认会计政策,同类业务采用不同商业模式可能在不同时点确认收入,确认的金额也将产生差异。通过以下三个例子,具体说明在应用新收入准则时,同一行业中不同盈利模式如何产生迥异的收入确认、计量和列示方法。

1.不同的软件更新服务

软件开发行业在向客户转移软件许可时,与客户签订合同,提供安装并进行不定期的软件更新以及技术支持。在识别履约义务时,合同中提供的多个商品或劳务中,最早提供的是软件,如果该软件在没有取得后续更新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仍能运行,那么可以认为该合同有四项履约义务:软件许可、安装服务、软件更新和技术支持。相似的合同,但规定作为安装服务的一部分,将对软件进行实质性的定制以增加新的重要功能,使软件与客户使用的其他定制软件应用可以成功对接。这种情况下,软件开发公司是把许可和定制安装服务整体作为投入以产生符合客户要求的合并产出。此外,这种安装服务将对软件做出重大修改和定制。在该合同范围内转移许可的承诺不能与定制安装服务单独区分开来。因此,该合同确定有三项履约义务:定制安装服务(包括软件许可)、软件更新以及技术支持。

2.知识产权许可

娱乐和媒体行业向客户提供音乐和电影产品,其确认收入的时间取决于公司出售的是这些音像商品知识产权许可的使用权还是访问权。若提供知识产权的使用权,使用权在转移给客户的时点上确认收入。若提供知识产权访问权,则是在一段时间内满足履约义务,因此,收入应在一段时间内确认。具体是使用权还是访问权,需要公司重大判断,取决于相关事实和情况。

3.经销商或分销商安排

零售行业通过经销商(或分销商)销售产品。在新收入准则下,何时确认收入取决于产品的控制权何时转移给客户。为此,公司需评估其与经销商的合同是否为寄售安排。在寄售安排中,控制权通常在经销商将产品销售给终端客户后才转移,因而收入确认也发生在此时。这与现行准则中风险和报酬转移的时点一致。但如果公司能够提供证据表明其与经销商的合同不是寄售式,商品和服务的控制权在销售给终端消费者之前已经发生转移,即便当时价格变动仍不完全确定,也可以根据预计有权收取对价的估计金额,同时考虑对可变对价的限制,在转移已承诺商品的控制权时确认收入。如果公司确定至少部分可变对价不会发生重大转回是高度可能的,与现行准则相比,公司可能会更早确认收入。

二、公司需要应用大量主观估计

新准则需要公司做出更多的估计和判断,条款中出现了大量的预期、估计等字眼。下文列举新准则使用者最有可能需要进行重大判断和估计的五个环节。

1.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

公司需要评估一项约定是否满足新准则模型下的合同,尤其是一些非书面的合同。重大判断也应用于合同的修改。例如,公司将需要确定修改是否形成与客户订立的一项新合同,或作为现有合同的一部分进行处理。

2.识别各合同中的单独履约义务

公司需要评估约定的事实和情况,运用重大判断以确定将已承诺商品和劳务作为一项或多项可明确区分的履约义务进行处理。例如,向客户提供标准产品质保范围以外的额外质保服务,将被视作一项服务型质保并作为一项单独履约义务进行处理。服务型质保收入将递延至质保履约义务履行时确认。新准则要求公司在确定该质保合同是否提供服务型质保以及在确定此类收入确认时点这两方面运用更多的判断。

3.确定交易价格

新准则要求公司随时捕捉对价的变化,在确定其预计有权获得金额时确认,每个资产负债日进行调整,收入变成了活的。新准则要求公司选择期望值方法或最有可能的金额方法估计交易价格内的可变对价。公司可自行决定哪一种方法更好,但所采用的方法在合同中的应用必须保持一致。一旦公司确定了可变对价的估计金额,对可变对价的限制须应用于该估计金额。该限制的目的是防止对收入的过度确认。公司应在确定重大收入转回是否为高度可能时做出判断,同时考虑后续收入转回的可能性以及量化金额。

4.将交易价格分配至单独履约义务

公司将按照单独售价的相对比例将交易价格分配至各项单独履约义务。在确定单独售价时,新准则规定公司必须使用可观察的信息,即公司在类似情形下向相似客户出售类似商品或服务的可观察价格。如果单独售价不可直接观察,那么公司须采用合理方法进行估计,如经调整的市场评估法、预计成本加利润法,或当商品或服务的单独售价具有高度的可变性或不确定时采用余值法。

5.判断收入确认的时点或时段

现行准则规定涉及服务的收入应在一段时间内确认,而涉及商品的收入则应在某一时点确认,但却并未具体说明如何判断特定项目是应被视为商品还是服务。而新准则描述了区分控制权在某一时点还是一段时间内被转移的方法。准则要求公司首先评估收入是否满足在一段时间内确认的若干特征,满足则收入在一段时间内确认。否则,则应在某一时点确认。公司在应用这些标准判定时需要更多的判断。

新准则下收入信息披露监管面临的主要挑战

基于上述核心变化,新收入准则对上市公司收入信息披露的监管带来以下挑战:

一、新收入准则增加了大量的公司估计内容,这可能会扩大公司进行盈余操控的空间比如当捆绑的多重交易被拆分确认收入,公司有很大主观判断来决定每一项商品或服务如何分配对价。准则规定要按照可观察信息(即市场上单独出售该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或者合理估计方法(如经调整的市场评估、预计成本加利润的方法)来确定,但实际应用起来存在操纵空间,当价格无法观察,或将商品或劳务作为奖励提供给客户以鼓励客户向卖方购买更多商品或劳务时,价格估计将会尤其困难。相似的情形还有对交易价格的确认,新准则规定交易价格是公司预计有权取得的对价,这其实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如可变对价(折扣、退款、信贷、激励措施等)的估计要使用概率加权期望值或最有可能取得的金额,还要估计未来发生重大收入转回的可能性。公司可能需要聘请专家来提高估计的准确性。而对于监管来讲,准则实施初期,可能会增加许多关注事项,监管难度会进一步加大。并且未来的监管重点可能不是按照规则条款严格审查公司是否按照某种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而是更多让公司自行判断并监管公司能否提供足够可靠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二、现有财务报告体系没有针对商业模式信息披露的明确规定和指引,间接增加了收入信息披露监管的难度从上文对新收入准则的分析可以看出,商业模式或盈利模式在收入确认、计量和列报环节均发挥重要的作用,相关商业模式的披露将有助于监管人员和投资者理解收入信息背后的含义,特别是创业板公司存在行业新、技术新、模式新等特点,监管人员需要更多理解公司在交易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向客户转让商品或服务的模式,以判断公司收入确认方法和时点选择的合理性。但目前国际和我国财报体系中没有涉及披露商业模式的专门指引,仅有一些宽泛的规定。如中国证监会规定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5中要求在董事会报告中的核心竞争力分析环节披露独特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在可能面对的风险中,披露业务模式风险。但是具体模式的含义指什么,披露哪些要素,怎么与收入等具体科目的信息披露相结合,没有更详细的说明和指引,因此这些规定在执行层面没有强制力,有些甚至流于形式,无法产生及时、可比、有用的信息。投资者不能从信息披露中了解该类交易的风险及其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有的公司因借壳上市、跨界定增等重大资产重组导致公司的主营业务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披露的收入确认政策仍沿袭以前年度的表述,而没有对新并购业务的收入确认政策进行针对性的描述。商业模式或盈利模式信息披露的不足,可能会增加在新收入准则下对公司报告中收入信息披露监管的难度,公司极有可能通过隐瞒商业模式信息等,操纵收入确认方法和时点。

三、对公司更新采集信息提出更高要求,将增加监管难度新准则不仅影响到财务系统,还将影响客户关系管理、销售及分销系统,还涉及到跨部门协作等问题。新收入准则第一步是识别合同,并且合同中的关键信息对后续每个步骤都有重大影响,很多判断要基于合同条款。然而,在公司中,与客户签订合同的主要是销售部门,他们在制定合同文本的时候,不一定会考虑到会计中收入确认的各项关键问题。此外,经营很多分部、很多不同产品线的公司可能会发现收集提供披露所需的数据更具有挑战性。公司的前期准备工作若做得不够到位,新收入准则实施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信息就无法有效采集和披露,财务数据失真的风险将加大,也给收入信息披露监管带来困难。

建议

针对新收入准则运用中收入信息披露的监管可能面临的挑战,本文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一、完善收入信息披露相关的规则,通过提高披露质量降低收入操纵空间

我国新收入准则目前还没有具体指南出台,且对于新增披露的要求也非常笼统。iFRS15历经几年的探索,对每一步骤中需要公司主观估计的内容尽可能地提供了判定方法指引和案例,并且还在不断修正中,这比现有准则有很大进步,但准则本身仍然是原则导向性的,当一些新商业模式产生时准则的应用也会需要大量职业判断。有关部门在制定收入披露规则时,可以根据监管实践和iFRS15最新的进展进一步细化相关披露要求。对可能存在操纵空间的地方,明确规定公司披露的要点和需要出示的证据,对一些特殊行业和交易可以增加额外的披露事项。

二、强化与商业模式或盈利模式相关的信息披露及监管目前国际上不仅是新收入准则,其它一些准则(如iFRS9中关于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也逐渐允许公司按照各自的商业模式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提高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和决策有用性。因此,未来商业模式信息将更具价值。

当前我国信息披露规定中,尚没有商业模式信息具体披露要求。从新收入准则的角度,可以考虑要求那些收入对商业模式较为敏感的行业或交易较为复杂的公司在合适位置详细披露商业模式或重点披露收入合同中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和盈利模式,关键是要制定统一的披露框架,明确披露要素和方法。

此外,当商业模式信息将被作为重要的判断和估计标准时,监管部门需要督促公司披露的一致性,并建立事后审查机制,着重关注公司商业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时是否在定期报告中有相关披露,并说明变化的必要性。

会计新收入准则篇7

【关键字】新会计准则;会计理论;变革

2006年2月15日,国家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包括22项新会计准则以及对原有16项准则的修订。这39项企业会计准则构成了我国当前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准则的背后,蕴涵的是我国整个会计理论的“历史性变革”。正如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所言,它是“我国会计史上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从理论到实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接轨。

按照财政部的要求,从2007年1月1日起,我国1400家上市公司将执行新会计准则。但是对于新会计准则所带来的整体会计理论、会计观念的变革却没有重新解释,基本沿用传统会计理论的提法,使得理论与实务相脱节,重新解释会计理论,已经迫在眉睫。新准则与原准则相比,其蕴涵的会计理念的变革如下:

一、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变革

关于会计目标,美国会计学界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形成了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在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下,受托责任学派因强调提供历史成本数据以解除受托者受托责任而受到重视,但随着证券市场日益发展、委托关系的日趋复杂,历史成本数据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与会计个体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投资者一般远离会计个体,对会计个体非财务报表信息了解非常有限,如果还采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则投资者对会计个体的经济价值会非常陌生;此时,提供公允价值为主要目标的决策有用学派由于能够将原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属于非财务报表信息的决策信息大量地转化到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会计报表中去,其提供的报表有用性自然大占优势,因而,决策有用学派必然取代受托责任学派。

新准则完全抹去了原准则中提出的“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鉴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育状况,修改后的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体现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结合,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保持一致,着眼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的变革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为会计确认所建立的概念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要素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各种会计要素都有不同定义,例如资产就有“预期经济利益观”、“成本观”、“经济资源观”、“借方余额观”和“产权观”等等。新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6个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其理念的变革表现在:一是对于资产,强调了资产的本质特征是“未来经济利益”,取消了“递延资产”的概念;二是对于负债,强调负债的“现时义务”和“预期经济利益流出”,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三是对于所有者权益,强调其为“剩余权益”;四是对于收入,扩大其内涵,强调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五是对于费用,与收入相对应,扩大其内涵,强调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且与分配利润无关;六是对于利润,引入了利得与损失的概念。根据上述分析,在新准则理念下,六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重新表述如下:

静态关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动态关系:利润=收入-费用+(投资损益+利得-损失)

三、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确认基础的变革

在会计确认理论方面,争论主要集中在财务会计确认基础上的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与现金流量制。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它是以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及其影响期间为基础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收付实现制要求收到现金时确认收入,支出现金时确认费用,收益决定无需对收入和费用进行配比;而现金流量制是基于可能的现金流量之上来确认并确定利润的方式。权责发生制是现代财务会计概念的核心内容,但传统会计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往往只对交易和事项所产生的结果进行确认,对于不存在明确交易和事项的不予确认,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的权责发生制。随着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化,传统权责发生制受到很大的冲击:首先是对一些已经形成的权利和义务,由于没有相应的交易活动而无法确认,比如自创商誉;其次是将收入和费用“系统而合理”地在不同会计期间进行分配,账面收益不反映现金流量,容易为企业管理当局所操纵;再次对于新生经济活动与事项没有恰当的处理方法,如衍生金融工具。

新会计准则利用收付实现制和现金流动制对权责发生制进行了修正:一是要求企业必须编制现金流量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表可以提供权责发生制很难提供的诸如企业会计期间内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在商誉等处理上用收付实现制可对权责发生制进行补充,以解决一些权责发生制会计无法可靠确认与计量的交易与事项的会计处理问题。二是对一些非交易事项制定了具体准则,采用现金流动制以弥补权责发生制的不足。这些修正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四、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变革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者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存在的主要争议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两个方面。人们一般认为,基于受托责任观的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更强调可靠性,而公允价值更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它更具有相关性但可靠性较差,似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从来就很难兼顾,是相互对立的。其实不然,新会计准则在全面引入公允价值后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下列明确要求(新准则第二章):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它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第十三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可见,新准则理念下,相关性和可靠性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公允价值信息表面上更具有相关性而实际上更具真实性、可靠性。表面上,公允价值计量是为了追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实际上,它首先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是通过提高信息的真实性来达到提高相关性的目的。新准则给我们传递这样一个观念:公允价值既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又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不但不矛盾,而且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关系。

五、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

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在报表中计列有关要素而解决已确认项目的货币金额问题。会计计量模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方面,其中“会计属性”成为此次会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新准则单列一章(第九章)对会计计量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规定,并较以前做出了重大调整,承认了除历史成本外的四种会计计量属性,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公允价值的地位,并明确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交易公平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即不再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提出了公允价值。

新准则对于会计计量的这一重大变革,是与计量的客体,即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变革相适应的。既然未来经济利益是计量客体的重要特征,那么,计量模式中就应该体现这一特征。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公允价值等最能体现这一特征。也就是说,在新会计准则理念下,会计计量模式已经从历史成本名义货币模式向公允价值名义货币模式转化。

六、新会计准则对收益计量观念的变革

在企业收益的计量上有两种不同的理论——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即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的收益;资产负债观是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计量收益。传统收益计量侧重于“收入费用观”,其显著特点是“面向过去而计量”,该思想坚持收入实现原则和稳健原则,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以交易法来确定收入,对于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波动,如无客观事实认定,不予确认;会计收益只确认已实现收益,不确认未实现收益,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全面收益。新会计准则有关会计要素定义的说明,净收益是以“经济利益的流动”作为主线,贯穿于六项要素之中,并把所有的要素都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而且区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充分体现了资产负债观,为我国全面收益报告奠定了基础。

七、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变革

新会计准则下,我国财务报告实现从基于传统会计收益编报向基于经济收益编报,或者说基于全面收益编报。在历史成本为主的会计模式下,会计要素初始确认后,除资产折旧、减值是基于历史成本并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等调整外,一般不再进行后续的确认计量。在初始确认阶段,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往往相同。随着环境的变化,需要财务会计进行确认计量的范围不断加大,初始确认后往往需要再次确认,后续计量不可能采用历史成本,即传统的会计收益表不能反映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这些项目在经济收益表或全面收益表中可得到很好地反映。全面收益表是衡量各种交易和其它事项对某一个体所产生影响的笼统指标,包括会计期内由该个体来自各种交易以及其他事项和情况的一切确认了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但来自所有者投资和派给所有者的变动不在其内。全面收益表改变了原来收益表作为本期营业观和损益满计观折衷地反映经营成果的情形,转为完全采纳损益满计观。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所带来的会计理论的变革列示如下表:

应该指出的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现的这些会计理论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们代表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不断改革的方向,我们仍应本着积极的态度,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我国整个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实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会计新收入准则篇8

新准则对金融业的资产负债表调整较大,金融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和会计科目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动

对比样本银行的新旧表数据,总资产、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出现变动。通过横向分析,可以发现,2009—2011年末,相同会计年度末新表中总资产相比旧表中总资产的变化分别为0.17%、-0.25%和-0.44%,总负债变化分别为0.13%、0.09%、-0.13%,所有者权益变化分别为0.47%、-4.78%、-5.40%。其中,所有者权益变化幅度最大(见图1)。通过纵向分析,相比旧表数据,新表中相同会计年度末的总资产、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2009—2011年连续三年的变动情况为先增后减。其中,2009年末新表数据都高于旧表数据,表明新准则的首次执行当年,使得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账面规模有所扩大。而2010年、2011年末新表数据低于旧表数据,2010年末总负债数据除外。新准则的后续执行基本上均调减了样本银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面规模。由于新准则对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及会计科目调整较大,单纯依据财务报表或审计报告难以追溯新旧表相关财务数据变动原因。这里仅对所有者权益进行讨论。样本银行在新表附注中对该银行的所有者权益等调整情况进行了披露。根据披露信息,执行新准则后调减2009年期末分配利润1.76亿元,提取当期法定盈余公积0.02亿元,调增一般风险准备金1.52亿元,合计调减所有者权益0.22亿元。尽管发生了上述调整,但2009年末新表中所有者权益还是比旧表中有所增加。本文的样本银行所有者权益变动与司振强对几大上市银行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二)资产负债率变化

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财务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资产负债率对金融业来说不如工商企业重要,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金融子行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相对要高得多。通过横向比较新旧表中样本银行的资产负债率(见表1),可以发现,2009年末新表下该银行资产负债率略低于旧表水平,2010—2011年末新表的该银行资产负债率均高于旧表水平,即在后续年份中发生了逆转。新旧表中资产负债率变动与资产负债调整状况是一致的。2009年末该银行资产负债率变动的原因是可以归结为在新准则执行当年,相比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调增幅度较大,导致资产负债率变低。而在2010年和2011年末,新准则对所有者权益调减幅度更大,资产负债率便相应变高。纵向上,新旧表中该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均很高,在2009—2011年均持续升高。

(三)小结

样本银行执行新准则首个会计年度,总资产和总负债、所有者权益均有所增加,其中所有者权益增加幅度最大,同时资产负债率降低。这种变动与现有研究中上市银行首次执行新准则的情况基本一致。表面上看,似乎新准则与稳健性是相悖的。其实,根据披露信息,在第一个会计年度中,新准则还是对所有者权益进行了调减,这不能不说体现了新准则的稳健性。在执行新准则的后续两年年末,执行新准则后本文的样本银行的所有者权益却是连续被调减5%左右,总资产和总负债也大致相同,因此资产负债率出现上升。所以,总体上讲,新准则的执行体现了较强的稳健性。

二、损益的变动

新准则对金融企业损益类会计科目和利润表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首先,新准则下的营业收入含义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已经将利息支出和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扣除,并因此增加了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所以进行相关数据比较需要注意。其次,调整了一些会计科目。例如,将“手续费收入”改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将“利息收入”和“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两个科目在新表中合并为“利息收入”一个科目。另一个较为重要的调整是将原先的“提取坏账准备”改为“资产减值损失”,等等。调整后,新准则的新表更符合金融业业务的特征和发展需要。下面将比较和分析样本银行主要利润指标的变化。

(一)主要利润指标的变动比较

损益类财务指标较多。在主要利润指标选取上,这里首先采用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这三大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并统一按照新表口径对旧表数据进行调整。通过横向分析发现,2009—2011年新表中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明显低于旧表数据,但是2009年、2011年新表的营业收入却高于旧表数据,仅有2010年新表的营业收入低于旧表数据。在变动幅度上,与旧表相比,新表2009—2011年该银行营业收入分别变动为0.61%、-5.05%和0.70%,利润总额分别变动-19.78%、48.74%和-8.97%,净利润分别变动-28.23%、-61.69%和-14.22%,其中净利润变动幅度最大,营业收入变动最小(见图2)。通过纵向分析发现,2009—2011年,旧表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均逐年递增;而在新表中,营业收入是递增的,但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却出现了波动,在2010年出现下降。在变动幅度上,执行新准则前后主要利润指标的变动均呈现“V”型走向,即调减幅度为由小变大再变小(见图2)。

(二)主要利润指标变动的原因分析

关于新旧表利润指标变动原因,需要对样本银行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支出两方面分别分析。

1.营业收入变动分析

根据新表,样本银行营业收入主要为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收益,此外还有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少量的其他业务收入。2009—2011年,新旧表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与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两个会计科目没有变化;新旧表中该银行投资收入逐年递增,且增幅非常大,其中2009年新旧表数据一致,2010年和2011年则各有消长;新表确认的2009年和2011年利息净收入高于旧表数据,最终导致这两年新表的营业收入高于旧表。其原因在于:关于贷款利息的确认方法,过去是按照贷款合同本金和合同利息计算确认,新准则按贷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息计算确认,因而会出现差异。新旧表营业收入的一个重大区别是新表单列“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根据新表,2009—2011年样本银行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分别为-0.08亿元、-0.28亿元和-0.23亿元。根据新表的附注,公允价值变动源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出现账面亏损,而样本银行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为债券。利息净收入是样本银行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2009—2011年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所占比例均为50%以上,这与我国银行业总体情况是一致的。但在新旧表中,利息净收入的占比均持续下降,主要原因在于该银行在存贷款之外侧重发展票据贴现等表外业务。结构上,新旧表的主要变化是,新表将旧表的“利息收入”和“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两个科目合并为“利息收入”一个科目,将“利息支出”和“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两个科目在新表中合并为“利息支出”一个科目。2011年新表还对旧表的“金融企业往来利息收入”和“金融企业往来利息支出”等按照新准则进行了分解和调整,导致新表的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大幅减少,因而新表中利息净收入的占比低于旧表,但总体上变动不大。

2.营业支出变动分析

新旧表营业支出口径不一。根据新表,样本银行营业支出主要为营业税金及附加、业务及管理费和资产减值损失与其他业务成本;旧表的营业支出不仅包括业务及管理费和提取呆坏账准备,而且包括利息支出和手续费支出、固定资产折旧以及其他营业支出。因此,通过按照新表口径对旧表的营业支出进行调整,并比较和分析对应重要会计科目,发现新旧表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业务及管理费略有变动,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新表中资产减值损失数据远远高于旧表中提取呆坏账准备,原因在于两者的口径、确认原则、具体方法都发生变化。[5]

3.净利润变动分析

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即为净利润。新旧表的所得税计提方法不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摒弃了过去的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采用了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债务法。通过数据对比,样本银行2009年、2011年新表所得税数据略高于旧表数据,2010年新表的所得税数据则低于旧表数据。样本银行所得税的变动对净利润的影响较为有限。相比所得税,利润总额变动是影响该银行净利润的主要因素。执行新准则后,样本银行的利润总额出现较大变动,而净利润的变动与利润总额基本一致(见图2)。

(三)小结

大多数情形下,新准则调减样本银行的收入,并调增其支出,导致连续三年净利润均变小,且变动幅度较大。而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收支各项的调整,又有利润计算方法的变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准则采用按权责发生制,这对营业收入和营业支出的确认带来很大变化。样本银行执行新准则后损益类财务状况的变动,一方面要认识到这属于模拟收益(proformaearnings)的变动,另一方面要看到新准则执行的效果,能够很好地体现新准则的稳健性。

三、现金流量的变动

由于新准则对金融资产认定和分类出现了重大变化,新旧表下现金流量差异明显。

(一)现金流量总体状况

较之于旧表,2009—2011年经营性净现金流分别变动为10.63%、1.21%和2.17%,投资性净现金流分别变动-62.33%、-8.83%和14.14%,筹资性净现金流没有变动。其中,经营性净现金流和投资性净现金流及它们下级会计科目绝大多数都发生了变动,特别是投资性净现金流及其下级会计科目变化更大,但筹资性净现金流没有变化(见图3)。通过纵向分析,可以发现,新旧表中样本银行经营性净现金流、投资性净现金流虽然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不同,但均是递增的。而新旧表中筹资性净现金流虽然没有变动,却出现较大波动。

(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变动影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主要因素是利息收支。新旧表对利息确认的差异在现金流量表中主要体现为相关的现金流量指标发生了变化。比较而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变动相对较小。(三)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变动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新旧表的变动范围和变动幅度较大。除2011年“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在新旧表均发生并数据一致外,其他会计科目都有变动。新表对旧表2010—2011年没有记载的“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和“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按照新准则进行了确认,并且数额巨大,新表还对2010—2011年旧表虽有记载但数额不大的“投资支付的现金”进行扩大确认。这些最终导致样本银行执行新准则后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出现巨大变动。

(三)小结

样本银行的现金流量指标变动较大,原因在于:一方面,新准则对投资、利息等与金融业相关业务在会计处理上做出了新的规定;另一方面,样本银行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之外重点发展票据贴现、债券投资等业务。因此,执行新准则后,不同类型的现金流量变动差异便凸显。

四、监管指标的变动

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先后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一系列规范文件,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并逐步与国际接轨的监管体系。其中,资本充足水平、不良贷款率、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等大部分监管指标是根据监管口径计算,因此这些监管指标没有发生变动。但是,部分监管指标的计算涉及财务数据,会受到新准则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主要是拨备覆盖率。新准则对贷款损失准备的核算引入了“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实际利率”的概念。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贷款损失准备必须反映未来可收回贷款的净现值,商业银行应按照现金流折现的方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新准则的这种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基本上一致。但是,以公允价值使用为标志的会计原则中性化与监管审慎原则容易产生冲突。而原有的银行业监管政策要求商业银行按照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果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包括贷款专项准备和一般准备)。样本银行执行新准则后对贷款损失准备调减较大,导致监管指标中的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大幅变小。

五、结论和展望

会计新收入准则篇9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影响,税收筹划

一、背景介绍

我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规定了更多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它的颁布对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影响很大,特别是对税收产生了极大影响,为此,分析其对税收的影响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新会计准则对税收的影响的主要体现

1、关于收入确认的差异

不同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我国会计准则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并且按照会计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及稳健原则,收入准则对收入的确认也作了明确:销售商品,必须同时符合以下4个条件,才确认为收入;(一)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给购货方;(二)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三)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四)相关的收入与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而税法上确定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准是:企业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为收讫销售额或者取得索取销售额凭据的当天。从这里可以看出,收入准则确定的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准与税法上确认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准有着明显的不同。为了按时纳税,企业必须对自身的收入确认时间进行调整,按照税法规定申报各项收入、确认各项收入的实现。

2、公允价值的引入对于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计量基础的多样化新会计准则提出五种计量模式,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实现了计量基础的多元化,从而对税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里以公允价值为例。

公允价值的引入与大量应用是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特点,其改变了很多会计事项原有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交易公平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一项资产或负债在活跃的公开市场的公开标价。

税法规定:亏损企业可以不需纳税。该项政策能够减免企业的税负,但也为企业逃税漏税创造了可能性。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运用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关联交易向亏损企业转移利润、从而降低自身应税收入和应纳税所得额,因为新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要是企业与关联方交易的价格明显低于市价,税法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将公允价值作为交易价格,在实践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对产生的差异作相应的调整。该项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税收以及企业的纳税调整工作量。

3、对成本费用方面的影响

在资产减值方面,新会计准则根据稳健性原则规定,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计入当期损益,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而企业所得税法为了防止企业操控利润,不允许税前扣除这些计提的减值,这样就导致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虚高,造成企业纳税负担增加。

4、对存货计价方面的影响

在物价水平变化的时候,企业采取不同的存货计价方式在各个时期所缴纳的税金之和是不变的,但分摊到每一期的税金不同,货币实际的升值额和贬值额也就不同。因此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导致企业当期不同的成本、利润和实缴税款。一般来言,在原材料价格预计上升时,企业应当相应的使用加权平均法,如果原材料价格预计下降,就应该相应的选用先进先出法。

三、新会计准则下税收筹划的对策思考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然存在许多纳税筹划的空间,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密切关注会计准则的变动和税法的变动,增强纳税筹划意识,以不断解决执行新会计准则中可能存在的纳税问题。

1、在收入确认方面

不同于新会计准则中以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确认收入,税法上收入确认的时间主要受结算方式影响。在不同的销售方式的选择过程中,纳税人可以利用税法和会计准则这方面的差异,利用结算方式对收入确认时间的影响,获得延缓纳税的利益,进而增加企业当期的现金持有量。

2、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新准则中提出了多种存货计价方法来确定存货的实际发出成本,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企业可以采用适宜的方法在税前计提存货成本,因此可以通过对企业存货的计价方法合理的策划,减少企业的所得税税负。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的存货计价方法,因此一般来说,当材料价格处于上涨期,采用加权平均法,当期材料的成本就多,计税基础就相对小;采用先进先出法则材料的成本少,当期计税基础就大。在材料价格下降期情况则相反。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有利的存货计价方法。随着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高涨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选择加权平均法进行存货发出核算,这样可以增加成本费用在当期的摊入,使当期利润最小化,减少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3、合理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以及折旧期限

根据新准则,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形式,合理的去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其中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及年数总额法,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于税收的影响是不同的。这就说明,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今天,企业可以通过取得税务机关的同意,充分利用税务机关给予的优惠政策,选择对于自己有利的折旧方法以及计提折旧期限,从而减少纳税额。

总而言之,作为财经学校的学生,更应该深入研究新的会计标准和税收政策,探索新会计准则对税收的影响,从而加快我国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会计新收入准则篇10

   一、税务稽查与新企业会计准则间差异的成因

   与国际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率先在上市公司执行,并将于2008年在全国所有企业全面推行。新会计准则用国际化的语言表达企业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扩大了与我国税法之间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税务稽查人员充分做好税务稽查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衔接,透析二者的关系。而笔者认为透析二者的关系首要环节就是找准作为税务稽查主要依据的税法与新企业会计准则间差异的形成原因。

   1.目的不同。税法和会计准则虽然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的,但两者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税法是为了保证国家强制、无偿、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依据公平税负、方便征管的要求,对会计准则的规定有所约束和控制。而会计准则是为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2.规范内容不同。税法与会计准则分别遵循不同的规则,规范着不同的对象。税法规范了国家税务机关征税行为和纳税人的纳税行为,解决的是社会财富如何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进行分配,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而会计准则的目的在于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以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3.发展速度不同。因为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会计准则的建设进展迅速,新准则更是加快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具有了“国际化”。而税法的制定更多是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前提下进行的,相对会计准则而言,更具中国特色。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的表现形式

   一是会计原则与税收法规基本准则间的差异。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权责发生制、一贯性已被删除)等一系列规范会计核算信息质量的准则,而税法的原则主要包括权责发生制、配比、相关性及合理性等原则。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在原则上的差异。

   (1)谨慎性原则。一是新准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规定企业可以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8项准备。但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的规定,企业根据财务会计准则等规定提取的除坏帐准备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包括资产准备、风险准备或工资准备等)不得作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必须在缴纳所得税时进行税前纳税调整。二是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不完全一致。新准则对谨慎性原则的解释是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时,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损失;税法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着重强调防止税收收入的流失,保证国家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更多地从反避税的角度出发。例如对在建工程运行收入的处理上,新准则规定在建工程项目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取得的试运转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对外销售的产品,销售或转为库存商品时按实际销售收入或预计售价冲减工程成本。税法则从防止企业避税的角度出发,把在建工程试运行收入并入总收入予以征税,而不能直接冲减在建工程成本。

   (2)重要性原则。新准则的重要性原则指的是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而税法不承认重要性原则,只要是应纳税收入或不得扣除项目,无论金额大小均需按规定计算所得。例如会计准则对以前年度的重大和非重大会计差错给予了不同的更正方法,而税法则从不采用“重要性”原则。

   (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例如在售后回购业务的会计核算上,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视同融资进行账务处理。但税法并不承认这种融资,而视为销售、购入两项经济业务分别进行处理,缴纳流转税和所得税。

   二是会计计量和税收法规会计计量的差异。计量主要包括资产计价和收益确认两大部分。资产计价是反映企业主体财务状况的重要手段,而经过一段时期对资产的变动状况和结果加以量化就是收益确认。比如: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使用或销售而收回的价值,会计上该资产是按超过其可收回价值计量的。这时该项资产应视为已经减值,企业就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新准则根据稳健性要求,要求企业计提8项减值准备。这说明新准则在资产的计量属性上对传统的历史成本进行了修正,而税法则不允许除坏账准备外的7项减值准备在税前列支,也就是在应税所得额的确认上严格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

   三是会计政策和税收法规会计政策的差异。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例如,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并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及其他因素,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批准后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这一规定事实上赋予了企业更大的自主权,使企业在确定折旧政策时,既要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也要考虑无形损耗。而税法规定,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必须在法定使用年限内依直线法计算,对未经批准而采取加速折旧或直线法以外的其他折旧方法,纳税时需作税前纳税调整。

   三、税务稽查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衔接与思考

   (一)新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需要进一步协调。由于税法的相对滞后,因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而产生的某些差异亟待税法予以协调和统一。例如,职工薪酬中的工资薪金部分,我国大部分企业采用计税工资制,今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国税[2006]137号文件提高计税工资标准至1600元,其实“工资薪金”属于企业经营成本的一部分,没有必要也不能长期搞计税工资扣除标准,这对企业发展不利,也显失公平。对于企业经营中所耗费的材料部分,从来就没有“计税材料”的概念。所以,税法应该废除计税工资制,彻底实行全面扣除制度。

   (二)新会计准则对税收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会计是税收的基础,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必然对税收有所反映和影响。尤其是站在税务稽查的角度,新会计准则下的纳税技巧与纳税筹划问题更应该引起税务稽查的高度重视。

   下面从几个角度谈谈税务稽查应注意的新会计准则下的纳税技巧:

   1.会计政策选择的税收倾向。新会计准则规定了比原来更多的会计政策,企业在纳税时,应该考虑新准则中的会计政策对纳税的影响。企业很有可能选择有益于纳税和节税的会计政策及其政策组合,税务稽查就应该把握此过程的切入点。

   2.会计计量属性影响税收。新会计准则提出五种计量模式,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实现了计量基础的多元化。

   计量属性从两方面影响税收:其一,计量属性影响流转税。公允价值的计量金额直接作为计缴流转税的税基。其二,计量属性影响所得税。所得税的计缴是以所得额为计税基础的,在以非货币性资产抵债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中,换出非货币性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部分应该确认为资产处置损益,影响并反映在所得税方面。在新准则应用指南中规定:(1)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2)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3)换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税务稽查要注意的是此方面差异会引发的偷漏税现象,对于以非货币性资产抵债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中损益处理,税务稽查基于对纳税人发生非货币性交易的双方均应视作视同销售处理,按市场价格作销售,按规定缴纳增值税、营业税等。同时,按照换出资产的计税收入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当期应纳税所得。

   3.新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让人耳目一新。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带来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变化,由原来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二者选择其一,改为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种所得税处理方法的改变,无疑会对税务稽查、纳税人申报纳税产生重大影响,税务稽查更应关注纳税人在所得税申报上采取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后进行的税前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