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利率十篇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利率十篇

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利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6:05

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利率篇1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如何实现转型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从正负两个方面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希望能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农村商业银行;影响

1相关概念界定

1.1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一国央行行将利率决定权让渡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变动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并形成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供求为标杆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决定机制[1]。

1.2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义

农村商业银行是以其辖区内居民、工商企业家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区域性中小型金融机构。农商银行是以营利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措资金、以不同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且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1]。和商业银行一样,农商银行的主要业务类别也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中间业务等[1]。

2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

2.1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正面影响

2.1.1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议价能力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让农村商业银行根据自身主营业务成本、净利润以及估算同业拆借成本等方式来确定有利的存贷款价格[1]。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同业间价格竞争机制将会得到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恰好可以赋予农村商业银行足够的议价自主权,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具体利率水平,提高同业竞争力。

2.1.2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增强农村商业银行创新动力

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往往会主动通过金融创新来满足不同类别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并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强化自身竞争优势和强化对自身面临金融风险的管控。因此,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是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强大推动力[2]。农村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唯有发挥更高的积极性和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到金融创新中,才能赢得客户青睐、提高市场占有,避免在同业竞争中陷于劣势。

2.1.3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规范农村商业银行日常经营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企业与农村商业银行间的交易效率将不断提高,贷款利率将更加市场化;而农村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时也将依据自身管理水平和资本实力来为储户提供一个更加合理的利率,有利于客户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3]。此外,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可以促使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并带动农村商业银行规范日常经营管理,最终促使其经营管理水平提高。

2.2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

2.2.1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利差水平下降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村商业银行出于市场占有的需要将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稳定和吸引存款客户群体[4],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压力,减少其在利差方面的收入。此外,利率市场化也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存贷需求产生变化,迫使农村商业银行转变当前以存贷差为主要盈利来源的经营模式,探求新的盈利模式。

2.2.2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加大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市场竞争压力、信贷需求不稳定性、政策不确定性、外部冲击增加等诸多因素将会导致利率波动水平变得更加频繁且剧烈[5],而这将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此外,在市场供求关系逐渐引导农村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的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受到来自利率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的影响将显著增加,具体而言这包括了重新定价风险、期权性风险、基准风险和收益曲线风险等,这些风险无疑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日常经营困难。

2.2.3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增加

信用风险是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具破坏性风险之一。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将会愈加明显和突出,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可能导致利率水平由于市场无序而被无形推高,加之传统金融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资讯传递滞后[5],农村商业银行如果无法做到主动、及时和准确地对信用风险进行预测和甄别,将不得不被动面对信用风险增加的威胁。

3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对策建议

3.1农村商业银行积极转变自身经营模式

从历史发展实践中可以看出,中间业务能否得到发展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应当着眼未来并立足当下,积极转变自身经营模式,将中间业务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作为自身长期发展的战略核心。具体而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当前所拥有的客户群体和业务网点为依托,及时转变经营发展理念,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往中间业务倾斜、树立自身品牌,以提高中间业务在营收中所占的比重,并让其成为银行的稳定收入来源,最终逐步推动发展模式的转变。

3.2农村商业银行增强金融产品定价能力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应当依据自身实力并结合市场定位,构建出一套科学、高效、合理的定价体系,通过该定价体系来合理分配自身资源、制定经营目标,最终增强对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并抵御市场风险。此外,农村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该定价体系将金融产品定价权适度下放,让不同地区的分支机构根据当地情况自主定价,这不仅可以带动分支机构的创收积极性,也能够增强全行的营收能力。

3.3农村商业银行提高市场风险管控能力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构建科学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和专业的市场风险管理部门来及时监察市场风险。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其准确预判市场利率走势和市场风险大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对自身资产和负债展开有效管理并及时调整金融产品定价。此外,在提高市场风险管控能力中,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不可忽视,这将有力增强农村商业银行信息获取能力、缩减信息获取时间差、提高信息获取效率,最终有利于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控能力,为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paula.Samuelson.经济学(第1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01):68-69.

[4]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2(1):53-57.

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利率篇2

与西方国家相比,由于我国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比较晚,因此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和度量上还比较落后,而且不同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西方较先进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方法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1)信用风险内外部评级系统不完善。我国目前被信用评级的企业数量较少且不成熟,且服务对象单一,运作不规范,评级方法落后,商业银行无法从外部获得信用评级的参考,从内部评级来说,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采取一些定性分析法,这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及偿债能力。(2)不良贷款比例过高。不良贷款率的高低,反映了信用风险的大小。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较高,在同业竞争中,处于一定的劣势,这必然会给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经济环境一旦发生变化,潜在的危险随之出现,就会产生严重的信用风险。(3)信用风险的计量和风险量化管理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还非常薄弱,对于信用风险模型还不熟悉,基本还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尚未真正有意识地建立有关信用风险情况的完备数据资料库。(4)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风险中最难测量和预测的,所以这对从事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相当的高。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机构和人员配备方面,重点和力度明显不足,且信贷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进而缺乏对信用风险管理相应的技术。(5)银行存贷款期限配置不合理。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根据吸收存款的期限进行合理配置自身贷款等资产的期限。但近年来,银行存贷期限错配趋势明显,严重的不合理。从存款上看,有明显的活期化趋势,银行资金来源越来越不稳定,从贷款上看,大量的中长期贷款给银行带来潜在的危险,若资金周转不灵,极易导致银行破产。总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现存在的问题比较严峻,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落后,虽然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简单易操作,但由于其主观性较强,主要侧重于定性分析,导致其评价往往因不同的因素而产生的结果各不相同。本文主要是基于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和KmV模型,来研究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二、KmV模型

KmV模型的理论基础是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它将信用关系视作卖方期权,银行发放贷款给借款人时,借款人拥有卖方期权,而期权实施的价格就是贷款的额度,借款人的资产则为期权标的物,当资产价值下跌,小于债务价值时,借款人可选择实施期权,即违约。KmV模型应满足以下基本假设:(1)企业市场价值服从布朗运动,且借款人资产收益服从正态分布;(2)企业违约等价于企业资产价值小于债务,(3)企业资本结构只包括所有者权益、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4)违约距离是评价信用风险的合适指标;(5)违约只在债务到期日t时刻发生(一般为1年);在KmV模型中,决定公司违约概率的是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风险。公司的资产价值是指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是公司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它包含了公司的相关市场、所在行业以及宏观经济信息,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估值,具有前瞻性;资产的风险是指公司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通常用资产价值的波动性衡量,由于公司需要在所在行业的大环境下生存,因此,其资产的风险同样也是所在行业资产风险的体现。(3)企业资本结构只包括所有者权益、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4)违约距离是评价信用风险的合适指标;(5)违约只在债务到期日t时刻发生(一般为1年);在KmV模型中,决定公司违约概率的是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风险。公司的资产价值是指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是公司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它包含了公司的相关市场、所在行业以及宏观经济信息,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估值,具有前瞻性;资产的风险是指公司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通常用资产价值的波动性衡量,由于公司需要在所在行业的大环境下生存,因此,其资产的风险同样也是所在行业资产风险的体现。e:期权初始合理价格,即公司的股权价值p:期权交割价格,即公司的债务面值a:所交易金融资产现价,即公司资产价值t:期权有效期,即债务期限(一般为1年)r:无风险利率(国际上通常采用国债收益率替代无风险利率r,由于我国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因此我国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无风险利率。国内学者多采用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替代,本文亦采用此种处理。)KmV模型取决于5个变量(p、a、r、t、σa)的价值,其中,p、r、t的值可直接从市场上观察到,所以要解决的问题是a和σa两个未知变量的值。KmV公司认为当公司资产价值小于公司债务账面价值时公司不一定发生违约,因为在公司债务中长期负债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能够给企业一定的时间继续经营从而改善自身状况并最终偿还债务。因此KmV公司将违约临界点设置为短期负债到负债总额之间的某一个点,即违约点。公式为:违约点(Dp)=短期负债(StD)+0.5长期负债(LtD)以违约距离DD表示企业资产市场价值期望值a距离违约点Dp的远近,距离越大,企业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越小。根据违约距离DD的定义,公司资产市场价值低于违约点的概率,即理论上发生违约的概率为1-n(DD)。而基于违约数据库,依据违约距离可以映射出公司实际的期望违约频率eDF。由于我国当前还没有公开的违约数据库可以使用,现暂以违约距离DD作为公司信用评价的依据。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从2000年8月开始,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截至2012年末,全省共有农村商业银行58家,江苏农村商业银行是全国最多的,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以张家港农商行为代表,江苏省农商行不管在经营特色还是资产规模上,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考虑到这些农商行都没有上市,一些类似总股数、股票市值等数据无法获得,只能寻求其他的替代变量。本文选取了10家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10家银行分别为:张家港农商行、吴江农商行、常熟农商行、紫金农商行、海安农商行、太仓农商行、高淳农商行、姜堰农商行、无锡农商行和盱眙农商行。本研究的计算期为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计算基准日为2013年12月31日。

(二)参数设定为了更好的进行实证研究,现做出如下假定:(1)实证数据引用各农商行2013年的财务报告,准确真实、可信。(2)为了研究方便,令债务期限t为1,无风险利率r采用2013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3%。(3)由于银行的流动性负债难以统计,本研究取总负债为违约点。总负债以计算期内的银行财务报告公布数据为准。(4)由于农商行未上市,市场价值采用净资产来代替,即农商行最低的市值。假定其满足标准正态分布。(5)由于农商行未上市,没有股票价格,假设股权波动率为1。(6)假定违约距离的计算公式中,e(a)=a。

(三)实证结果标准普尔和穆迪的风险评级代表了违约概率,表3给出eDF和标准普尔评级以及穆迪信用评级之间的对照表;表4给出了10家银行最新的穆迪信用等级以及标准普尔评级。由于农商行缺乏标普尔和穆迪的信用评级,因此无法判断KmV模型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中是否具有适用性,因此,表4只是将样本银行的预期违约率与标准普尔和穆迪信用评级的标准对应,了解该行大致的信用等级,仅此而已。当然,通过前面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根据表2可以看出,违约距离越长,预期违约率越低,两者呈反向变化。并且在10家样本银行中高淳农村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把控能力最强,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现处于拟上市的状态,快速扩张,规模较之另外几家银行较大,因此,在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风险。(2)根据eDF反映的信用风险大小,可以看出影响信用风险的因素主要有:银行的资产规模、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资产的稳定性。当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大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也变大,资产的波动性减小,违约距离增大,预期违约率减小,信用风险减小。反之,当银行的资产规模减小时,其违约概率增加,信用风险也变大。(3)根据表4可以看出,这10家农村商业银行信用等级均处于中等以上,说明江苏省农村商业银行虽然没有上市,规模没有上市的商业银行大,但其对信用风险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较好,处于领先地位。

四、结论

前文利用KmV模型从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提供了定量分析的指标。然而由于模型的限制,在一定的假设条件的基础上才有一定的可行性,因此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分析模型还需进一步开发。现针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现状简单地提出些许建议。

(一)建立成熟的评级机构和完善内外部评级体系银行应尽快发展和规范评级机构,提升银行业务决策的科学性,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企业自身发展的条件,建立健全与银行自身相适应的信用评级标准,形成内部评级体系,以便更好地对受评对象的信用等级作出评估。我国目前资信评级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必须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引进先进的评级技术,降低我国银行的信用风险。同时也要建立健全信用评级的法律法规。一个行业的发展,完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规范银行业的信用评级。

(二)控制不良贷款率,加强监督管理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将控制不良贷款率作为经营的主要目标,加强内部管理,大幅度减少新增不良贷款,努力争取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必须达标,对银行部分事后监督与审计要到位,贯彻“审慎监管”原则,以便银行大幅降低信用风险。

(三)量化信用风险,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有关部门应引进国外先进的信用风险量化工具,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研究,找到适合我国的信用风险量化工具和度量模型,同时完善基础数据库,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形成现代信用风险评级机制。

(四)培养和引进一些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不可缺少专门从事风险分析和评估的人员。对银行而言,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银行可以在现有的人员里进行选拔,参加相关方面专业的培训;另一方面,以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来引进风险管理人才,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风险管理队伍,双方不断交流学习,不断提高队伍的风险管理水平。

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利率篇3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指标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苏南农村商业银行拟上市对比研究——基于核心竞争力指标的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23日

一、引言

自2010年12月16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成功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以来,中国银行业的“第四梯队”——农村商业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批量上市之后,正式拉开上市的序幕。而中国证监会在判断农村商业银行能否上市时主要考核的竞争力指标包括:银行资本、治理结构以及盈利能力。

本文选择提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最早的两家农村商业银行,即常熟农村商业银行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以已经上市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为参照对象,基于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指标进行分析。

二、三大银行核心竞争力指标分析

1、银行资本。一个银行资本总额的高低关系到其经营规模的大小,关系到其开展经营活动的范围。而核心资本更是银行资本中最稳定、质量最高的部分,是银行永久性占用的,用来长期弥补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多发生的损失,是银行的核心。笔者发现,2012年作为唯一一家上市农村商业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它的资本高出其他两家农村商业银行超过6倍,其主要原因在于重庆农村商业的上市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扩张其核心资本总额。

常熟与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均达到并超过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8%的标准,甚至略高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因此常熟、张家港在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方面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相比并不处于劣势。

2、公司治理结构。相比之下,两家苏南农村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几乎相同,但常熟农村商业银行的监事会比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增加了“履职尽职委员会”;在行长室下分的四个委员会中,两家银行存在着细微差别。较常熟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没有内控管理委员会,也没有科技与创新委员会的设置,但是设立的却是针对绩效方面的绩效考评委员会、产品开发方面的新产品审批委员会以及财务审批、风险管理委员会。

虽然苏南两家农村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还比较完整,但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相比,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公司部门的设置更加细致,虽然没有设立行长室,但是取而代之的是高级管理层,高级管理层按总体职能分类分为8个部门,该8部门再按业务分为27个子部门对银行的日常业务进行管理。每一部分分工更加清晰,管理更加方便,因此苏南的两家农村商业银行还需要继续细分职能部门,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

3、盈利能力。营业收入是企业的主要经营成果,是企业现金流入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取得利润的重要保障。利润总额也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经济指标。2010~2012年,三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都是呈现增长的趋势。2012年末,常熟农村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7.54%和14.37%,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相应的增长率分别为19.29%和9.89%,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的每股收益逐年增长,2011年后超过了常熟农村商业银行。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相应的增长率为22.80%和28.58%,因此常熟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的增长率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不断挖掘成长潜力。

三、对常熟、张家港为代表的苏南农村商业银行拟上市建议

1、提高资本充足率,扩大资产规模。虽然常熟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达到14.74%,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达到了14.21%,但是这两家银行资本充足率仍然需要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为后期的扩张式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本保障。因为资本金不足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是使得银行在规模的扩展上以及效益的提高方面受到抑制作用,并且还会深层次的影响到农村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状况,甚至生存都会受到考验。因此,提高资本金自我积累的能力,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和长远发展奠定资金基础。

2、完善公司治理,优化股权结构。要以健全公司治理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完善运行机制,明确完善公司治理的重点,抓紧建立更加明确的职能分工机制。在合适相互协作发展金融的地区,改善股东结构,一定程度上将股权集中,苏南的农商行可以采用吸引具有战略性的投资商的方式,起到增资扩股及使股权结构得到优化的目的。另外,具有战略性的投资商可以用参股的方式获得部分对农商行的控制权,从而削弱了农商行自身存在“受内部人操纵”的势力,增强委托的机制,提高公司整体的治理效率。

3、拓展营运范围,实现跨区域发展。目前的农村商业银行业务主要局限在当地县市农村,而资金流向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这就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会在行业、地域上出现单一化的趋势,从而增加了单个产业波动给农村商业银行带来的运营风险。因此,要把苏南农村商业银行推广到当地之外的其他地区,不断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并扩展未来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农商行的综合实力在跨区域、跨范围的竞争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农商行将来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处于不败地位提供空间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赵佳俪.浅议农村商业银行上市:意义·挑战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8.11.

[2]张丽云.农村商业银行的困境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7.10.

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利率篇4

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要素配置系统。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低、风险水平高等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深入研究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现状,探讨农村金融微型服务的风险防范和安全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农村微型金融风险及其特征

1.1农村微型金融风险界定

风险是由于经济活动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行为主体的实际收益目标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偏离,从而导致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遭受损失或获取收益的可能性程度。按照风险的一般定义,可将农村微型金融风险定义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提供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时客观存在的风险,产生于农村微型金融活动内在的不确定性,使得金融机构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偏离,导致在微型金融服务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1.2农村微型金融风险的特征

农村金融业务与城市金融业务相比,既具有共性,又存在差异。对于我国这样处于转轨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村金融体系的发育整体上“先天不足”,在金融改革中又“后天失调”。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特殊性。我国农村微型金融风险具有以下特征:(1)高风险性。信息不对称性是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农村微型金融的参与主体由于在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距,信息不对称表现得更加明显。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村金融机构在完成正常的经营活动外,还要承担起大量的政策性业务;内部管理上仍带有较重的计划经济管理特点,不能完全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要求开展经营,缺少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导致了农村微型金融的高风险性。(2)扩散性。金融风险具有扩散性。农村地区由于重视地域关系、血缘关系、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信息传导不畅等因素影响,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诱发“羊群效应”,金融风险一旦产生,具有较强的扩散性。表现在存款业务方面是更容易产生挤兑,贷款业务方面表现为一户因故不能还贷款后,引来其他贷款户效仿,恶意不归还贷款。(3)隐蔽性。当风险带来实际损失后,必须及时弥补,否则风险就会在金融体系内部不断积累。当损失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金融机构就面临破产清算或被兼并的危险。与城市金融业务相比,农村金融风险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农村金融体制和经济体制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需要较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风险绝对额相对较小,分布区域广阔,风险带来的损失也往往被忽视。但是,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风险损失持续累积后,在某地区的风险积累超过临界值,遇外界突发事件诱导,潜在风险就会突变为现实风险,并向周边区域扩散,形成较大范围的区域性金融风险。

2农村微型金融风险的补偿机制

在农村整体金融环境未能有效改善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个体可以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风险控制机制提高风险的抵御能力。经营地域范围相对狭窄的合作性金融机构或民间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会导致金融机构整体风险迅速上升,甚至出现经营困难直至破产。应该对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建立微型金融服务的风险补偿机制。

2.1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机构的风险互补需求

从农村微型金融服务体系出发,可以将金融机构分为不同层面。

2.1.1全国性的商业银行的需求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农业银行属于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在城市业务中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为农行抵御区域性经济条件变动带来的损失提供了内偿性补充机制。农行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资源重新分配或转移,为遭受损失的地区提供补偿,也可以由城市业务对农村业务提供支持。在资金层面上,农业银行的存贷款规模整体较大,资金流动性相对充足,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也较高。农业银行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转移支付抵御区域性金融风险,但系统内风险互补的结果是整体经营风险不断累积,涉农业务中的高风险性和整体盈利水平较低降低了农业银行整体的经营绩效,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3家银行相比,农业银行的财务包袱最重。在农业银行改制成功后,农业银行将始终面临着股东利益最大化要求和经营弱势农业金融服务之间的冲突,如果不能建立起有效补偿机制,农业银行将存在着退出低效农村微型金融业务,转而投向城市业务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业务的激励。

2.1.2区域性金融机构的需求区域性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包括办理涉农业务的城市商业银行等区域性金融机构。与全国性金融机构相比,区域性金融机构的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机制发挥效用的范围狭窄。在县联社成为以县市为单位一级法人管理体制下,省联社在内部转移支付上仍缺乏相应的调节手段。改革后的信用社体制能够从整体上提高信用社抵御微型金融服务风险的能力,但仍面临着信用风险压力以及引致的流动性风险压力。

2.1.3局部区域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的需求区域性金融机构另一个层面主要包括局部区域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这类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分布在较小的区域,区域性经济条件的变化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更为直接,信用风险更容易转化为流动性风险,进而演化为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银行的经营区域越狭小,面临的整体性风险就越高,由于经营范围小,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也越小,救助的成本也较低。

2.2农村微型金融风险的补偿机制剖析

建立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补偿机制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4个层面:(1)体现在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补偿。农村金融体系的经营目标与城市金融机构存在明显差异,经营中既不能等同于财政的支持,又不能完全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经营,而是需要在金融机构的经营中推动农村经济体系的金融深化进程,通过金融的力量促进农村经济体系的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具有的正外部性要求对涉农金融服务提供一定经济补偿和支持。(2)建立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支持机制。农村金融体系的多元化结构,存在管理水平上及对风险的控制和识别能力的差异。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的辅导和支持,提高风险的防控能力。(3)对农村金融机构出现的事实风险进行补偿。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中,市场风险更多体现为“隐形风险”,信用风险仍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不足,缺少自我消化信用风险的能力,需要在财政上给予扶持。(4)对问题较为严重的农村金融机构实施救援。对于区域性的金融机构来说,由于没有保险制度支持,信用风险存在转化为流动性风险的危险,导致挤兑等问题出现,需要政府、中央银行或银行监管机构提供有效的救援。针对农村金融机构出现的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建立有效风险补偿机制。#p#分页标题#e#

2.2.1建立对金融机构不良债权处置机制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级法人单位,不良资产处置采取了集中处理方式,农村信用社由于多元主体特点,在风险表现上存在行际间明显的差距,没有采取财政注资或资产剥离形式,而是采取了由人民银行发行票据的方式减轻了不良资产对经营的压力。

2.2.2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风险定价是商业银行通过利率定价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在利率市场改革进程中,农村信用社的利率改革早于商业银行,初衷是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减轻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压力。在农村地区,由于金融供求关系的影响,投资机会较多,投资的边际效益高,提高利率不会减少太多的投资需求。农村地区提高利率有助于使资金从资本密集型投资转向劳动密集型投资,具有扩大就业的效应。在放宽信用社利率浮动范围后,信用社定价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内在的脆弱性决定了经营上的高风险性,与一般的工商企业贷款相比,农村经济产业的高风险性并不总是伴随着高收益,在高风险情况下的低收益水平,提高利率将增加贷款人的利息负担,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农村地区利率市场化进程更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微型金融服务的有效模式

从长期看,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长期存在,要求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与之相适应。从全国范围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可大致分为经济发达、经济水平中等发达和经济欠发达地区3个层面。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金融资源丰富,对正规金融机构存在着较大的吸引力,内部管理上,商业银行会选择将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经济水平中等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中西部,金融资源相对不足,金融机构整体面临较高的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撤并最多的地区,制约了农村金融信贷供给。在构建农村金融体系过程中,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有序发展微型金融服务。

3.1强化政策性金融业务的作用

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决定了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来有效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特别是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农村地区,必须通过市场之外的力量发挥作用。在农村金融体系布局时,农业政策性金融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在资金、风险管理、信贷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政策性银行为农业提供政策性支持。(1)广开资金来源,逐步拓宽融资渠道。农发行的业务发展缺少存款业务的支持,最初的资金来源是人民银行再贷款。由于人民银行再贷款直接关系到基础货币的投放,受到央行货币政策的制约,发行金融债券筹资使农发行的信贷业务基本割断了与基础货币的联系。建立市场化的筹资机制,对支持国家宏观调控、促进债券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经营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2)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贷款的风险管理机制,逐步增加政策性信贷投放的同时,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保证控制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3)政策性银行的信贷业务必须遵循信贷资金安全的原则,正确区分政策性信贷业务与财政扶贫业务。

3.2发挥农业银行在微型金融服务市场建设中的作用

当前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过程中面临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交叉,承担了扶贫贷款业务,这部分贷款中整体质量较差,影响了农业银行的自我发展和盈利能力。(2)“三农”风险抵御能力不足,存在着经营风险向金融机构持续转移的趋势,制约了农业银行的涉农贷款投放。(3)农业保险、农村社保体系的缺失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向纵深发展。(4)农业银行的产品结构、服务体系与服务“三农”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5)涉农业务有效担保不足限制了县域金融市场中信贷业务的发展。(6)涉农贷款风险补偿、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不健全。从农业银行在县域金融市场中的发展潜力看,农业银行具有横跨城乡、全国统一管理的优势,是农业银行持久发展的坚实基础。一是城区业务竞争激烈,业务拓展空间受到市场的限制。二是客户“脱媒”削弱了传统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金融市场的发展使更多的企业和居民减少了对银行产品的依赖程度,商业银行传统上依靠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受到很大冲击。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巨大的资金需求为农业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

3.3强化信用社的基础服务地位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范围比农业银行更加广泛。信用社改革应立足于当地经济,突出信用社的合作金融特点,办成真正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根据区域经济条件差异,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可采取不同的模式。(1)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和城乡一体化城市郊区,继续组建农村商业银行。(2)参照国际合作金融组织的成功经验,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将股份制和合作制相结合的信用社模式。(3)放松管制,允许有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收购农村信用社。(4)对社员持股比例较高、经营效益较好的信用社可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成规范的合作制金融机构。(5)与农业发展银行改革相结合,将某些信用社改组为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组织。

3.4合理引导、规范民间非正规金融

由于正规金融供给不足,民间金融发展快速。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民间金融的发展是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物。长期以来,民间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正规金融机构的重要补充,部分地区甚至在规模上与正规金融机构相当。民间金融具有优化资源配置、与正规金融互补余缺、培育良好的诚信文化等作用。从民间金融较为发达的浙江、江苏等地的情况看,民间金融的规模不断扩大,融资行为渐趋理性,相关主体的风险意识较强,违约风险保持在较低水平。对民间金融的管理要做到,(1)通过完善立法制度,将民间金融从“地下”转为“地上”,转化为民间正规金融;(2)逐步完善民间金融的监管体系,赋予民间融资合法地位,指定有关部门负责民间金融的监管工作;(3)完善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将民间金融业务与正规金融机构的业务相结合。

3.5加快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创新

2006年12月,银监会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这是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政策的重大突破,也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创新。新政策的核心是允许和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农村,在农村设立村、镇银行、专营贷款业务的子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农村银行业机构。适当降低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取消不合理限制。在投资人资格与境内投资人持股比例限制等的审批权限和公司治理等方面也实行低门槛政策。#p#分页标题#e#

4农村微型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4.12种主要风险及其管理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应当在发展农村微型金融业务时着力于建设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多个层面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城市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行使对客户的“选择权”,以选择客户、行业、企业的形式回避高风险产业、行业和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离农村微型金融市场,既有经营成本上的考虑,更是对农村地区整体金融环境的否认,通过退出机制防范信用风险。从事涉农业务的金融机构,在面对农业这个高风险产业和农村客户高风险性的情况下,从稳定和保障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的社会责任出发,不能采取退出策略。基于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客户结构,信用风险仍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金融机构微型金融服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城乡经济交流的增加和农村经济体系的发展,市场风险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将不断增加。

4.1.1信用风险及其管理信用风险是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微型金融服务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范围涉及贷款、贴现、担保、押汇、信用证等业务。从构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出发,商业银行应建立起有效和完备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规模较大的正规金融机构应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的内部控制体系,为风险控制奠定组织基础。现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方法简单,风险发现能力不足。国际上管理程度较高的商业银行采取了VaR等较高级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国内商业银行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全新成立的村、镇银行等微型金融机构,尽管在基础数据和管理经验上处于不利地位,但在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上却有后发优势。微型金融服务机构应立足于现有条件,逐步引入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1)需要健全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自主经营的独立性,排除各级地方政府的干预和影响。(2)管理技术上积极借鉴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增强风险控制能力。重新设计微型信贷业务流程,建立与农村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制度。(3)建立以监督检查、责任追究为核心的制约机制。在监督流程上,建立对重点单位、重点岗位、重点责任人员的监督机制,加强对贷款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确保业务合规。(4)统一授信管理模式,建立客户资信评价体系,根据客户信用等级核定授信总额,在授信范围内减少不必要的审核环节,提高授信利用效率。(5)加强同业间信息沟通,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回避和减少因政策调整带来的风险。(6)在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机构内部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风险观、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职业道德,将风险管理文化作为金融机构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提高从业人员风险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适应风险管理发展的要求。建立与风险管理文化相容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各级员工在风险管理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形成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长效机制。

4.1.2市场风险及其管理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机构业务以人民币为主,汇率风险相对较小。在政府提供隐性担保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表现不突出。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在微型金融业务中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在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机构的经营中,利率风险既具有国内商业银行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因经营环境的差异带有自己的特点。农村微型金融服务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资产期限错配风险。在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或期限相同但数量不匹配的情况下,利率变动使银行的资产收入和负债成本发生不均衡变动。在贷款计结息方式调整以前,1年期以内的贷款按合同利率计息,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每年调整1次;定期存款按存入日利率计息,活期存款按挂牌日利率计息。在利率下调过程中,由于期限错配和计结息等因素影响,存款成本下降速度小于贷款收益下降速度,造成农业银行系统大面积亏损。

(2)收益率曲线风险。利用短期负债支持中长期资产业务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普遍做法,由此带来资产负债结构的期限错配问题,收益率曲线过于扁平化,增加了潜在风险。

(3)基差风险。由于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不一致导致的风险。如在近期的利率调整过程中,活期存款利率一直未作调整,活期存款在金融机构负债中占有较大比重,在贷款利率进行调整时会增加银行的收益水平,是近年来商业银行经营利润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4)选择权风险。在利率调整过程中,客户可以通过行使选择权回避利率风险。如在存款利率上调时,客户可以将近期存入的定期存款提取后重新办理存款;在贷款利率上调时,部分优质客户可以通过提前归还贷款在办理新的贷款手续减少贷款利息支出。农村地区定期存款比例高于城区,在利率上调时客户行使存款选择权的行为更为明显。

(5)利率定价的逆向选择风险。在中央银行放宽利率浮动空间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覆盖贷款的风险。农村经济整体收益水平较低,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过程中面临两难选择:不提高利率无法覆盖整体风险;提高利率可以更好地覆盖风险,但同时提高了贷款的成本,达不到预期盈利目标的客户会放弃贷款,能够接受银行较高利率水平的客户往往是高风险客户,与银行的信贷要求不相符合。导致利率风险的另一因素是竞争程度的变化,金融产品趋同化加剧了金融机构低水平竞争。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机构总体数量较少,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较为简单,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机构产品趋同化趋势更为明显,贷款利率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农村优质中小企业客户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的争夺对象,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水平迅速下降,部分优质客户甚至降低到了基准利率下浮10%的标准。国外商业银行控制利率风险需要有相应的金融衍生工具和灵活的市场机制,国内商业银行缺少相应的操作工具,农业银行目前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根据世界经济进入升息周期的特点,从2004年开始调整贷款定价方式,将原来的按照合同利率执行改为利率按月浮动。但总的来说,这种利率风险管理模式仍处于较低阶段,在利率上升过程中可获得收益,但在利率下降过程中仍没有有效回避利率风险的手段。

4.2改善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生态环境

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总体风险大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农业保险发育不完善是导致农村金融机构高风险的重要内在原因。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经济体系保障体系,根本上提高农村经济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在金融支持和财政支持之间建立起有效的“防火墙”,隔离因金融财政不分导致的效率低下和道德风险问题。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从我国国情出发,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社会保障能力;把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打破城乡二元保障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p#分页标题#e#

4.2.1农村保障体系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保障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经济上己经脱离了农业生产的农民仍需要把土地作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同时承担了基础的农村社会保障功能,这种二元定位使得农村地区无法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形成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悖论”。农民的土地和自有住房既存在变现和处置的难度,事实上也缺乏变现和处置的可能性,缺少有效抵押物制约了农民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可能性,经济发展难以得到金融体系的支持。

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利率篇5

一、珐律保障与政策支持之于村镇银行发展的意义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各国各地的长期实践证明,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决定因素。法制环境越好,备类法律制度越健全政策体系越完善,市场经济活动才能更规范有序地进行,资源才能得到更有效配置,资金、技术、物资、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才会高效有机地流动,备类经济关系才能得到良好的调整并使得交易行为在法制框架内规范、有序、高效,减少“交易费用”。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创新的新生黝,在中国的发展广受瞩目和期许,我们不妨将人权领域中的“发展权”赋予村镇银行。在人权理论中,发展权是个^、民族和国家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并公平享有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的权利。村镇银行的发展权,贝Ⅱ是指它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基础e积极参与、贡献和促进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并公平享有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的权利。根据人权理论,个体发展权的诉求主要指向国家。即“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Ⅲ。村镇银行作为个体的经济组织为谋求自身的发展,必然向国家提出以法制环境保障其发展空间的诉求,需要国家建设和完善法律制度与政策体系来保障村镇银行发展权的实现。村镇银行的性质界定和地位确认,与其他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市场准入、资金运营和内部组织治理规则,风险监控和外部监管机制,都必须由国家确立相应的法律规范。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利率、财务、人才等问题,也需要政府积极的金融、财政和人才政策的支持。因此,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不可或缺、意义重大,良好的法律保障和积极的政策支持,是实现村镇银行发展权的必不可少的外部环境,将更快更好地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

二、村镇银行法律性质的界定与反思

根据设立目的不同。我国银行可以分为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根据现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条款之规定,笔者同意对村镇银行的性质为商业银行的界定。然而,村镇银行不是<商业银行法>意义上的—般的商业银行。它不符合《商业银行法)之处主要有:第一,村镇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不符合<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第二,不符合<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治理结构要求,另外在业务范围、股东出资比例等方面。村镇银行也不同于<商业银行法>的有关规定。第三,村镇银行与一般商业银行最不同之处,是村镇银行特殊的设立宗旨,即第二条规定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业务的地域范围要求,表现在第五条、第三十九条之规定。这不同于—般商业银行追求效益的性质,具有了类似于政策性银行的特点。日笔者认为。正因为村镇银行与一般商业银行存在诸多不同,尤其是在设立宗旨上的重要区别,使得村镇银行的法律性质应作重新反思。倘若依据现行规定,简单地把村镇银行界定为商业银行,那么我们不仅容易在认识上混淆村镇银行的设立宗旨、运行路径、发展方向和规制目的,更可能在实践上使村镇银行走上—般商业银行的路子,成为一类普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而没有发挥出其“为当地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功能属性。倘若在法律性质匕对村镇银行没有科学合理的界定。它极有可能逐渐发展和演变为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无甚区别的银行Ⅱ去i门构,这就失去了专门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反观村镇银行的设立宗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一些运营规则,如对业务范围和资金运用地域的限制,《: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三十九条对资金运用方向的原则性规定,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支农惠农的政策意蕴。再回望村镇银行引进和创建的初衷,该类型金融们构制度没计的宗旨,就是解决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带有浓烈的支农扶贫的政策意图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村镇银行的法律性质。结合中国国情。不妨大胆地界定为农村基层政策性银行机构。这样既可避免在认识t对村镇银行设立宗旨、运行路径、发展方向和规制目的的混淆,更可在实践上使村镇银行的运行和发展区别于—般商业银行,区别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普通的基层农村银行机构,充分实现其支农扶贫的政策意图。因此我们可对现行规定作重视审定和修改,对村镇银行经营原则删除效益性原则,增强它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性特质。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法律保障

基于上文所述的对村镇银行法律性质的反思,笔者认为,应从法律制度的具体j戴十上做以下方面调整。

—是将村镇银行的规范由部门规章上升为法规.将银监会制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上升为由国务院制订颁布的俐镇银行管理办法>。村镇银行是新兴农村金融组织,在中国面临加快农村发展的紧迫局势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提升其法律规范的层次,凸显国家和社会对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视。

二是在<村镇银行管理办法>中,修改涉及村镇银行性质的条款规定。首先,对于村镇银行的经营原则,应删去“效益性”,该条款可改为“村镇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和保本经营为原则。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主经营”。承前文所述,应大胆地将村镇银行界定为农村基层政策性银行机构,而经营原则是政策性银行机构与商业银行最大的区别。政策性银行不应以盈利为目标而应以支农扶贫为经营原则,以实现国家的政策意图为最高目标。其次,删去以《商业银行法》为法律依据的条文,增加政策性银行管理的法律依据如《国家政策性银行财务管理办法>。此外,在村镇银行的业务经营、内部管理、风险控制乖日外部监管等方面,均应体现其政策性银行机构的特点。如财务上应以节支保本为出发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应以支农扶贫政策意图的实现为着眼点,外部监管则应建立对村镇银行支农服务质量的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并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对村镇银行行政许可、综合评价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是建立村镇银行发展促进的部门配套规章体系和地方性法规。财政部可对村镇银行的财务管理和税收出台专门的办法,银监会可针对村镇银行的机构设置、运营管理、内部控制和支农服务质量考核制订相应的规章办法,审计署可出台村镇银行外部审计的办法,各省自治区政府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支持村镇银行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四、村镇银行发展的政策支持

政府对村镇银行的政策同样是其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形式下,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均应制定积极有力的政策,扶持和加快村镇银行发展。

—是信贷利率政策。村镇银行以扶贫支农为宗旨的小额信贷为主要资产业务。村镇银行小额信贷的利率政策,必须从可持续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合理的利率被经验证明是小额信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所谓合理的利率是指这样的一种利率,它能补偿管理费用、资金成本、与通货膨胀有关的资金损失以及贷款损失。由刊\额信贷极高的操作威本(比常规贷款),小额信贷的利率一般说应当高于由市场形成一般商业利率,其实际水平会因项目模式、资金供求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有学者甚至认为小额信贷的利率应高于—般商业利率十个酉分点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村镇银行虽然应界定为政策性银行机构,但仍应以保本经营为原则。过低的贷款利率无法弥补小额信贷的成本,无法实现保本经营。因此,必须为村镇银行制定较高水平的信贷利率政策,才能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否则兴盛一日寸之后可能难以为继。

二是财政补贴政策。有人可能会质疑,较高的利率能否为农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所承受?高利率能否实现支衣扶贫?诚然,要更好地实现支农扶贫的政策意图,就应尽量地降低农民借贷的利息负担。这一点应该通过财政补贴政策来实现。我们传统的做法是财政向政策性银行机构提供贴息,弥补它们由于实行较低贷款利率所带来的亏损。但是,国内外大量的和长期的经验已经证明,有补贴的优惠贷款会导致严重的寻租行为,而最终可能剥夺穷人获得信贷支持的机会。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采用直接向贷款农民提供利息补贴,即财政根据贷款农民向村镇银行支付的利息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以及其它奖励性补贴即对在村镇银行贷款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贷款奖励性的补贴。

三是税收优惠政策。村镇银行是不能盈利为目标的政策性银行机构,因此对它的税收不能按照商业性金融杌构来征收。税收同样是村镇银行经营中的成本负担,对村镇银行的征税,既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来实施,又必须给予相当程度的优惠和鼓励。因此必须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上确立较大幅度的减免和退税政策。

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利率篇6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日益推进,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并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三农”的发展具有深化和推动作用。农村商业银行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一类重要的涉农金融机构,近年来,其发展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和传统金融理论,首先分析了我国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对于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而针对我国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现状;改革;三农经济

引言

小型商业银行的概念,主要是指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外的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近年来,由于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逐渐占据商业银行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小型农村商业银行”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小型农村商业银行从成立至今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但它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支持所在农村经济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然而,由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治理机制、经营管理水平方面的问题,小型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现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客观、辩证地看待这些发展问题,才能为我国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准确的思路。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我国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两大焦点问题,而解决现代农村(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农村金融问题,同时,农村金融的改革也可以作为我国金融行业在新形势下整体改革的一个切入口。

农村商业银行是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而产生的。2001年11月29日,全国第一家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式成立。此后,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在我国逐渐扩展开来,但相较于其他商业银行而言,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分析如下:

(一)不良贷款率较高

过高的不良贷款率已经成为小型农村商业银行沉重的负担,贷款无法收回等问题日渐成为影响小型农村商业银行业绩和效益的阻碍因素。笔者认为,“不良贷款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低、缺乏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当地政府行政干预过多等因素引起的。

(二)金融创新不足

创新产品的开发是商业银行生存的关键。目前,主要的外国商业银行和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凭借某些较为成熟的金融创新产品在金融市场上和中小型商业银行、农商银行展开竞争,如汽车等产品的消费信贷领域,而小型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信社改制而成的商业银行,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初期,创新机制尚不完善,面临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产品更新慢等弱点。

(三)资本充足率很低

资本充足率,也被称为资本风险(加权)资产率,是一个银行的资产对其风险的比率。国家调控者跟踪一个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来保证银行可以化解吸收一定量的风险。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然而,我国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很低,距《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标准相差很大,这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素,同时也给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日常运营增加了风险。

(四)发展过程存在严重分化现象,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分化现象”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要引起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当前,少数农村商业银行不仅发展速度较快,而且资产质量也比较高;而另外一些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效率低下,而且不良贷款率很高,严重阻碍了银行业绩的发展。不同区域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间极不平衡,存在严重的分化现象,笔者认为,这可能与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农村商业银行自身能否合理地运用当地优势进行自我发展也是影响其业绩的关键因素。

(五)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

风险控制是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授权分责以局部风险控制为目标的风险控制执行还不严;以风险评估及控制为核心的具体的信贷风险管理监控和交易风险管理监控手段还比较缺乏;有关风险管理的制度和评估方法也不完善。贷款发放、资金交易、债券买卖还未实行风险度管理,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对计算机系统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和考核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有可操作性的办法和标准。

(六)风险集中度高,而风险防范能力又严重不足

“风险集中度高,而风险防范能力又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中长期贷款与中长期定期存款业务的比例明显偏高,中长期业务的开展降低了资本流动性,增加了风险;(2)关联贷款问题比较严重,农村商业银行一般会优先满足对政府重点项目和当地的重点企业的贷款,而对与之相关联的大股东贷款的条件也比较宽松,由此引发“关联贷款问题”。

(七)员工培训机制不健全

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事关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其发展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目前国内的小型农村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以下情况:没有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培训效率低。当前的员工培训机制没有考虑到对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调查,没有形成专门的档案管理。

二、我国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探索

根据以上分析,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由于自身属性、发展阶段的限制,在发展上存在诸多障碍,对于新形势下的小型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本文根据以上现状分析以及经典金融理论提出我国小型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对现有农村商业银行进行改革

要解决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并使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首先要从深化改革入手。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完善治理机制”、“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完整的规划”两个方面。

1、完善治理机制

治理机制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所以,好的治理机制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高效率运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完善治理机制,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解决制衡机制,首先,要依法充分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充分尊重股东大会的最高决定权。同时要提高公司业务透明度,使股东大会按照银行的真实状况作出决定。其次,要逐步健全董事会、银行管理层和监事会之间的制衡机制,当前首先要认真解决在许多城市商业银行监事会形同虚设的问题。(2)逐步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和激励机制,包括要正确划分银行各级机构的权限。建立起有进有出,有升有降的人才流动机制。这样才能够使银行始终保持充分的活力。(3)尽快完善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使股东和相关利益人能够对银行加强监督,使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符合其利益。

2、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完整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小型农村商业银行,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对自身实力进行准确的衡量和定位,对宏观经济环境和资源能力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完整的发展规划。在实现发展之前,必须先立足本地,这是小型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解决好自身的各种问题之后,对经营范围所在区域进行认真调研和详尽分析,研究发展的可行性,制定完整的发展规划。这是十分复杂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循序渐进,通过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将可持续发展向纵深推进。

(二)适当发展新的小型农村商业银行

在提高现有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素质的同时,有计划地适量地发展新的小型农村商业银行是十分必要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从现实情况看,要解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发展乡镇企业所需的资金,主要还是依靠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资金来解决。目前这一任务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承担的。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太弱,历史包袱沉重,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事实证明难以很好地承担这一任务。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商业银行可以立足于农民和乡镇企业的贷款业务,通过自身业务与三农发展的有效融合,实现双赢。

三、结论

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是地方财政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从成立之初便把“立足本地,服务中小”作为自己的经营战略,在全国性商业银行纷纷将资金转移投向沿海发达地区及大企业大集团的时候,众多的农村商业银行担负起发展地方经济、扶持中小企业的重任,为稳定区域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机遇是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趋于多样化、金融市场的强势发展、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挑战在于日趋严格的外部监管、货币政策频调加大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难度和客户需求变化。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系列的优势和劣势,优势主要在于客户优势、信息成本优势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劣势在于新型产品和业务收入低、营销观念薄弱、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

农村商业银行为了取得可持续发展,应该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在本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在本省其他市地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区域经营,在省外设立分支机构和网点;在经济条件发达地方的农村商业银行考虑引入国内外其他商业银行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完善银行治理结构,启动上市申报程序,力争上市。农村商业银行应从客户和业务方面进行定位,并从科技技术管理系统、渠道发展、会计结算服务平台、企业组织文化等方面为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婷.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利率篇7

农户的资金借贷渠道可以分为正规金融渠道和非正规金融渠道,正规金融渠道主要包括“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此外还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和村镇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不过在所调研的农村地区,邮储银行和村镇银行对农户的贷款支持依然很弱,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对农户的借贷业务有所发展。非正规金融渠道主要包括民间私人借贷、钱庄、农村合作基金会、合会、及银背机构。民间私人借贷在河南农村地区依旧活跃,而农村合作基金会于1997年被政府取缔后基本上从农村地区消失。虽然合会及银背机构在东部地区较为广泛地存在,但在所调研的13个河南农村地区却均未发现,只有2个调研地区发现私人钱庄,不过很少有农户从那里取得贷款。所以,这里民间借贷数据统计的是河南农村地区的民间私人之间的借贷情况。表1给出了704户农户2011年度四类借贷资金来源的统计结果,农户来自农村信用社累计借贷资金总额为5939000元,农户借贷发生比率,也就是指发生过资金借贷的农户数量占总调查户数的比率。2011年度从农村信用社借贷的农户有296户,在总调查户数中所占的比例也即农户借贷发生比率为41.8%,是正规金融渠道中借贷比率最高的,这说明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可获得性要远比商业银行强,其信贷资金发放的覆盖面比较广。不过借贷平均金额却是正规金融渠道中最低的,只有20064元,说明农村信用社更多的是发放小额贷款。农户来自其他商业银行的累计借贷资金总额为4735000元,这略低于农村信用社的累计借贷金额,有69户农户取得其他商业银行的贷款,借贷发生比率最低,仅为9.8%,借贷户均额度却是最高的,为68623元,这说明其他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是服务于农村少数的高端群体的客户。农户来自农业银行的累计借贷资金总额最小,只有1772000元,借贷户数为71户,借贷发生比率较低,为10.1%,累计平均借贷金额略高于农村信用社,却只有24957元,这说明农业银行已淡出农村地区,支农覆盖面窄,支农融资服务力度较小[2]。农户来自民间私人处的累计借贷总额为5219600元,借贷户数为391户,借贷发生比率最高,为55.3%,这说明民间私人借贷的资金总量较大,而且贷款的可获得性最强。不过,民间私人处的累计平均借贷金额最低,只有13349元,较能满足农户的小额支出项目的融资需求,但却缺乏对农户大项支出的融资支持。如表2所示,2011年度,农户来自农村信用社的借贷,每笔借贷金额在5000元以下的笔数,共有37笔,占农村信用社借贷总笔数比例的12.5%,而农户来自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的借贷,每笔借贷金额在5000元以下的笔数,仅有10笔,占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借贷总笔数比例的7.2%,可见,极小额度的贷款还得主要依赖农村信用社来发放。况且,农户来自农村信用社的借贷,每笔借贷金额在5000~10000元之间的,共有75笔,占农村信用社借贷总笔数比例的25.4%,而农户来自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的借贷,每笔借贷金额在5000~10000元之间的共有34笔,占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借贷总笔数比例的24.3%,两者的比例大致相当且都较低,这说明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额度较小的贷款仍是不足的,正规金融机构要想提高借贷发生比率,就应该多发放额度较小的贷款。农户来自农村信用社的每笔借贷金额在10000元以上的,共有184笔,占农村信用社借贷总笔数比例的62.1%,而农户来自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的借贷,每笔借贷金额在10000元以上的,却有96笔,占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借贷总笔数比例的68.5%,两者比例都很高,这说明三年来,随着我国货币量72.6%的增长率,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把信贷资金主要用于大额度贷款上,且在它们之间出现过度竞争。2011年度,农户来自民间私人处的借贷,每笔借贷金额在5000元以下的笔数,共有116笔,占民间私人借贷总笔数比例的28.5%;5000~10000元之间的笔数,有122笔,占民间私人借贷总笔数比例的30.0%;10000元以上笔数,有169笔,占民间私人借贷总笔数比例的41.5%。可见民间私人借贷的额度分布较均匀,其提供的5000元以下的小额借贷要比农村信用社强得多。民间私人借贷额度有增大的趋势,不过受农户储蓄能力的限制,民间金融要想更多的发放大额度贷款,就必须要有组织化形式并且合法化,还要改善民间借贷的信用环境。析2011年度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436户农户中,有337户认为自己取得贷款需要担保抵押,另有99户农户认为不需要担保抵押,至于托关系送礼,有223户农户认为贷款需要托关系送礼,另213户农户认为贷款不需要托关系送礼。当年没有申请上贷款的农户有187户,没申请上贷款的原因主要有担保抵押不足,怕自己还不起和可供信贷的资金紧张等。这说明农户基本上不能取得纯信用贷款,农户要想取得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要符合多项苛刻的条件,如担保抵押等,还要受信贷政策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制约。尽管过半的农户表示愿意以房屋,动产或田地作为抵押来贷款,但由于农村地区的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善,这些都限制了抵押物的品种选择及其合理估价,结果就使得农户因缺少承贷载体而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3],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是比较困难的。而对于民间私人借贷,作出回答的504户农户中有88户认为借钱需要担保抵押,而416户农户则认为完全不需要担保抵押,在借贷手续上,作出回答的501户农户中有349户表示借钱至多需要口头承诺,152户则认为需要签订借款字据。由此可见,河南农村的民间私人借贷的手续比较简单且借贷形式灵活,能够方便快捷地满足农户的融资需求,但却不够规范,缺乏有效的还款保障,这也就决定了民间私人借贷多局限于亲朋和邻里之间,借贷的范围比较狭窄,缺乏人脉的农户较难获取民间私人贷款,且考虑到民间的大笔借贷会成倍放大信用风险程度,放贷的农户较为担心自己大额借贷资金的安全,不肯轻易放贷,所以农户的大笔借贷难以有效从民间私人处得到满足。在借贷期限上,有147户农户愿意选择的期限不超过半年,255户农户希望贷款期限在6个月到不超过1年,另有282户农户要求贷款期限在1年以上到3年之间。在农村信用社贷款安排上,474户农户认为其贷款期限为1年,196户农户认为其贷款期限能达到2年,只有15户农户认为其贷款期限能超过2年。可见,农村信用社贷款在期限上还是低于农户所要求的理想贷款期限,这就抑制了农户出于现代农业和非农生产投资目的的融资需求。至于农户从民间私人处的借贷期限,作出回答的农户有302户表示根据自己需要来定还款期限,191户表示还款不约定期限,仅11户表示民间私人借贷期限与农村信用社期限一致,可见民间私人借贷的还款期限安排得比较灵活,更符合农户的实际需要。在借贷利率上,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多数集中在6.5%左右,也有一部分贷款利率在8.5%~12%之间,对于这样的利率水平,作出回答的686户农户中有463户表示可以接受这样的利率水平,另223户则表示利率有些偏高,希望利率降低些,可见,河南不同的农村地区,利率有较大差异,尽管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有一定的市场浮动空间,但是对于风险大小程度相同的贷款种类,利率差距不宜过大,中等风险程度的农户借贷利率还是以不高于9%为宜,而风险大的贷款种类如信用贷款和消费贷款等,可出于补偿风险溢价的目的,制定相对高的利率。同时农户对利率高低的敏感度较低,较多的农户满足于自身的借贷利率状况,这说明农户关心的是能够取得贷款,贷款的缺失成本远比借贷利率成本高,所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即使多发放贷款,还是能够从较高的借贷利率上得到风险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补偿。至于民间私人借贷,作出回答的农户有357户认为它是无息的,117户认为它是低息的,还有28户认为它是高息的,具体到2011年度发生民间私人借贷,若是有利率的话,利率大多为6%,10%和12%。从中可见,民间私人借贷主要出于亲情友情的互助目的,大都不需要支付利息,所以借贷的范围必将受限,但也有一些放贷户,有了初步的放贷获息的观念,如果这种意识能被合理引导并被认同,将会使民间私人借贷突破“人情圈”的限制,得到市场化的飞跃发展。如表3所示,农户借贷资金的投向可分为生产性用途和生活性用途。生产性用途包括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两个方面,2011年度,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的累计资金总额过少,只有2381300元,其中1719000元借贷资金来自于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等正规金融渠道,主要用于购买农机、特色种植(如食用菌等)和养殖上。同时投入到非农生产领域的累计资金总额达9791000元,其中来自正规金融渠道的借贷资金占72.1%的比重,主要用于做生意、开商店、买车搞运输、农产品加工、农村建筑等非农产业领域。而投入到生活领域的累计资金总额为5493300元,其中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资金有3675000元,占66.9%的比重,来自民间私人借贷资金有1818300元,占33.1%的比重,主要用于建房、子女上学、婚嫁、买家具和看病,以解决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见河南省正规金融机构借贷投向已严重偏离农业生产,为非农生产和生活性支出提供过多借贷资金,由于农户的非农生产项目风险大且竞争日趋激烈,而农户的生活性支出本身却不能带来收益,所以正规金融机构的这些贷款暗含着巨大的信贷风险。而民间私人借贷由于其市场化程度低和农户储蓄意愿低,河南的民间私人借贷远不如东西部地区活跃[4],对农户的融资需求满足程度低,并且民间私人借贷用于满足农户生活性支出的累计金额是1818300元,远低于其满足农户非农生产支出的累计金额2739000元,这说明民间私人借贷的扶贫救济功能大为弱化,贫困农户的资金扶持问题凸显。

产生农户借贷问题的供给方面的原因分析

河南农户节余的闲置资金用于放贷的比例远不如东部和西部地区,也就是说河南农村民间私人借贷不够活跃,这里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河南农户整体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生活性支出有很大一部分不需要民间借贷,当然部分贫困农户由于缺少还款能力和人脉关系,其生活性支出往往难于取得民间借贷。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河南民间私人放贷过于局限于亲朋和邻里之间的“人情圈”,可供放贷范围狭窄,此外,不少放贷农户对非农生产的融资有了获利取息的意愿,但出于农村旧有的传统观念,不能付诸实施,也就削弱了民间私人放贷的积极性,同时,河南缺少东部地区所广泛存在的民间金融机构如私人钱庄、标会和银背等等,民间私人之间的资金余缺就不能通过民间金融机构这个平台来进行调剂,所以河南民间金融发展比较迟滞。河南农户的闲置资金只能是大多数存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但是其对农户发放贷款的占存款的比例也即是存贷比过低,原因是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等商业银行机构大都淡出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很少发放农户小额贷款,而农村信用社出于信贷风险和交易成本的考虑,只愿意发放信用风险小和交易成本低的贷款,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型金融机构只是处于推广阶段,在河南所调研的地区均不存在,所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缺位或弱化了其支农服务功能。当然对于河南农村的高端客户,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等出现越位争贷的局面,且发放的都是大额度的贷款。对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而言,其现有的农户信贷产品所要求的信贷条件较高,一方面是贷款手续复杂、审批贷款时间长,甚至贷到款还需要托关系,远不如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贷款方便快捷,其对于所申请的贷款,从申请—审核—批准—发放的速度为1~2周,平均周期为10天左右。具体到实际当中,老客户1~2天,新客户7~10天,最慢的2周时间能拿到贷款[5]。另一方面贷款需要担保和抵押,都增加了农户贷款的难度,所以农户如果是额度不大的贷款,往往不愿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因为贷款的隐性成本过大。此外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不愿意发放信用贷款,这对于缺少承贷载体但有还款能力,且守信誉的农户来说是很不利的,造成其融资需求必然会有一部分被抑制。对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不同用途种类的贷款产品而言,非农生产贷款过多,而河南农村地区的这些非农生产项目已暴露出投资风险,非农生产性贷款不宜过多。当然对于农业生产性项目,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特色效益农业和现代高产化农业等,其投资的泡沫成分小,对其投资的风险小,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却对农业生产性项目的贷款过少。同时,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产品在利率和期限上也不够合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搞“一刀切”,没有区分不同种类贷款的风险大小,致使不同种类贷款的利率差异不大,致使风险大的贷款发放过度并且风险损失在利率上得不到足额补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期限多为一年,而不顾农户贷款期限的实际需要,这样的融资产品不利于农户的生产和投资。至于民间借贷无论是在贷款用途、贷款期限、贷款信用形式、贷款额度和贷款利率等上,大都是出于人情上的考虑,所以安排得比较随意而无固定的规定。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农村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纷纷减少农村的金融业务或者淡出农村地区,如农业银行最为明显,农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上,大量地撤并县以下机构,努力在大城市增设网点;在业务发展上,不再直接面向一般农户和乡镇企业开展业务,重点开发城市大客户、行业垄断性客户和城镇高收入群体等;在信贷管理上,采取信贷资金管理权限上收,县域、乡镇营业所主要任务是组织存款、清收贷款本息[6]。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农户的借贷资金回报率低,借贷利率自然不能定得太高,而且借贷利率也要受人民银行的限制,但是对农户信贷的成本过高,所以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出现了困难局面,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了削弱。农户信贷成本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发放小额贷款和大额贷款的签约成本是相差无几的,而小额贷款本身利息收入少,扣除签约成本后,银行在小额贷款上的赢利微小,自然影响到小额贷款的发放量。然后农村金融机构缺少社会资本,不具备民间借贷的信息优势,难以筛选农户的类型,事后也不能对农户贷款的使用实施有效监督。所以其贷款的风险比较大,带来的坏账损失也大,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出于控制风险的目的,很少愿意发放信用贷款。最后农村金融机构为克服信息不对称、不足值抵押以及法律约束不力的问题就越需要复杂规范的风险控制和评估技术,其管理成本也会相应急剧上升,而组织规模越大,更易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解决内部利益冲突的成本也相应较高。

政策建议

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利率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金融;合作金融组织;金融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32;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4-0049-06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这将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加快现代化的步伐,为广大农民带来福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客观上要求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支持。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纵观世界各国,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除政府扩大财政投入外,还有比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让农民更便利地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markDrabenstott和Charlesmorris(1989)认为,很多农业国家和地区准备或正在发展农业,在这些努力中一个核心战略是使农村市场更容易得到资本。1960年至1975年,日本用于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由841亿日元增加到9685亿日元,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其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了从耕作、插秧到收获的全面机械化。德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起,对落后的农业区,采取投资补贴、拨款、农产品价格支持、贷款担保以及低息贷款等措施,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韩国在“农村工业园区”的中小企业可获得设备资金5亿韩元,周转资金2亿韩元。政府还对农村工业投资准备金的损耗给予追加补偿。这些国家运用金融和财政政策,推动了农村面貌的彻底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切实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为基本出发点,这需要资金的强力支持,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资金投入外,金融系统加大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必备条件。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着手点。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目标,应该以建设和改善与农村生活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为着手点。当前电力不足制约农业农村生产的迅速增长。现代农业越来越表现为机械化和社会化生产,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更深入更广泛的农业机械的使用,电力资源的不足使农村机械化水平无法提高。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不足制约着农村与外界之间顺畅地交换物质流和信息流。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与外界环境联系日益紧密,以前孤立的农村现在与周围环境的普遍联系形成了包含物质流和信息流的复杂系统,传统的自然经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覆盖一切生产部门的社会化生产。虽然我国大部分农村都实现了通路、通电、通电话,但是实际使用情况不容乐观,距离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基础设施不足制约着农村消费,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内需。改善基础设施可以启动农村的存量需求,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打通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使农民收入得以快速增长,“生活宽裕”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公共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据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调查,当前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一定标准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大约需要投入4万亿元的资金。如果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那么,从2006年起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投入2700亿元的资金,其中有相当大的公共基础设施部分应该由公共财政来提供,同时也有一部分需要金融系统提供。

我国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每一个农户都是市场的主体,必须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我国农业的发展必然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其内涵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效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的模式是公司加农户,这一农业生产新形式的出现,为金融机构确定了新的服务主体。农村金融机构应该积极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实用技术的广泛应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至20万亿元人民币。这一巨额资金我国财政无力承担,也不需要由财政承担,农村商业化、市场化的这部分资金需求,主要由金融机构提供。

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我国农村金融是为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金融部门,它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壮大。中国农业银行恢复前,农村金融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的农村信贷和农村信用社业务组成。1979年农业银行恢复后,由农业银行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和管理农村信用社,从而确立了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制。1994年从农业银行分离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金融增加了政策性金融部门;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从而建立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推动农业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正如on-Kittam(1988)所指出的,除了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以外,发展中国家通常在对农村提供和分配信贷资金的效率和公平方面存在问题,尽管这些国家努力通过特殊的公共机构提供低息贷款,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同样存在一系列问题,随着农业银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机构撤并,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缩小,农村信用社背离合作制的原则,农村金融体系总体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第一,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银行基层机构大

量撤离农村阵地。1995年到2005年,中国农业银行的机构网点由67092个减少到28324个,十年间撤销机构38858个,导致了农村金融的“真空状态”,农业银行的机构网点1994年为63816个,1995年达到67092个,此后逐年下降,到2005年末为28234个。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农业银行撤并网点的原因,就是基层网点的经济效益较差,不足以弥补其开支。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大多是按照行政区域随政府机构的设置而设立的,而不是按照金融资源的丰富程度设置的,因此,留下了许多金融资源很不丰富地区的大量网点机构,它们入不敷出,不能不撤并。农村信用也在按照利润最大化的要求撤并。

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狭隘。作为农村的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其机构只有总行、省级和地市级分行以及部分县级支行,相对于广大农村,其覆盖面过于狭小。而且,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也在逐步缩小,在经历了委托农业银行业务、自营业务之后,把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贷款和粮食企业附营业务贷款划归了农业银行,成了专门从事农副产品收购的全封闭管理的银行。如图2所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从1994年成立接收从中国农业银行划转的3500亿元贷款后,三年内贷款余额从3500亿元猛增至1997年末的8638.08亿元,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后贷款缓慢下降。

农村信用社偏离服务三农的宗旨。当前我国农村不存在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对社员贷款的程序与商业银行基本相同,贷给谁、贷多少、抵押担保程序均由信用社主任说了算,偏离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宗旨,几乎不存在“社员”的概念,农民也从来不认为信用社是一种农民互的信用合作金融组织,而是把信用社当作政府部门或国家银行的某类附属机构。

第二,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由于利率没有理顺,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的利率实际上高于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需要付出调查、审查、检查以及贷款催收等巨额成本,且需承担贷款损失的风险,并按规定缴税;而邮政储蓄的收入来自转存人民银行的利息收入,无任何风险,实现利息收入无需成本,无需缴税。转存人民银行利息收入和储蓄存款利息支出之间的巨大利润空间使得邮政局高息揽存现象严重,具有比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大得多的吸存能力。如图3所示,邮政储蓄从1994年末的994亿元快速增长至2004年末的10787亿元,其中来自农村的存款从1994年末的339亿元增至2004年末的3768亿元,农村邮政储蓄始终占邮政储蓄的1/3。而邮政局不放贷款,全部资金流入城市,加上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从农村抽走的资金,“每年从农村倒流进城市的资金6000亿元,平均每个县流出的资金为3亿元。”

第三,农户贷款利率大大高于其他贷款,导致获取信贷资金的成本不公。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存款实行统一的利率,贷款则区别不同的对象,实行不同的利率。农户贷款利率一直实行高出法定利率30%~50%的政策,1996年5月1日调整利率时,中国人民银行规定贷款利率“农村信用社上浮幅度为40%”,1998年10月31日规定“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现行的40%扩大为50%”。各商业银行根据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均按照所有制的不同,区分国有、集体、个体和农户贷款,实行不同的利率,农户贷款都是最高的利率。按照商业化经营的原则,由于农户贷款数额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实行适当的利率上浮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农村信用社是合作性的金融组织,是农民入股组建起来的,设立农村信用社的目的是实现互助融资,而非利润最大化。而且,“根据wto的黄箱政策,我国政府对农民的收入补贴可以达到农业总产值的8.5%。可目前我国政府的黄箱政策补贴只占农业总产值的3.3%,也就是还有5.2%的补贴空间可用。2001年农业总产值为26180亿元,3.3%的补贴是864亿元,如果提高到8.5%,补贴总额可达2225亿元,比现在的水平增加1361亿元。农民每人可多获得171元的转移收入。”既然财政不能拿钱补贴农业,那么,理应通过调整税收等政策,使农民以较低利息获得贷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问题。假如把完全商业化的金融服务形式引入农村,那么,由于银行资本逐利的本性,困难群体很难得到充分的金融服务。

第四,农民贷款难,催生了高利贷滋生的土壤。农户贷款具有服务面广、贷款户数和笔数多、金额小的特点,从规模效应和管理的角度出发,农村金融机构不愿发放农户贷款。如表一所示:1994年成立农业发展银行后,农业类及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由7.87%激增至1997年的11.15%,随后农业类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逐年下降,至2005年已降至9.98%。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先供应于经济中的某些产业部门是中国有选择的信贷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投放于农村地区的贷款总量,扶贫贷款和支农再贷款的占比自1995年以来不断上升。如果不考虑扶贫贷款的快速增长,1996年以来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信贷资金的递减将更加引人注目。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相似是表面的,因为中国农业银行的业务基本与农业、农户无直接关系,而主要与国有农业经营机构和乡村工业企业开展业务往来。“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团体的某些成员可以从商业银行得到信贷支持,但是中国没有这类农业信贷来源。”农民对贷款的强烈需求和难以从正规金融渠道得到贷款的状况,一方面,农村金融的真空状态,以及严重的资金流失加重了农村资金供求比例的失衡,使得高利贷有了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农户、农业对金融的迫切需要,使得高利贷在全国农村盛行。“从贷款的比例看,非正规的大概要占三分之二以上,而正规的大概占到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农民从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只占农民贷款的1/3,而借高利贷则占了农民贷款的2/3。农村高利贷盛行的现状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发展农村金融来压缩高利贷的生存空间。

第五,农村迫切需要大量资金,而全国商业银行存款却大幅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就出现了存差现象,而且存差逐年大幅增长。

到2006年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32.8万亿元,贷款余额22.1万亿元,存差达10.7万亿元。一方面,银行业存差已经达到了10万亿元人民币之多,流动性严重过剩;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奇特现象。

三、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只有理

顺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的资金关系,才能形成农村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增加农业的信贷资金投入;只有发展新的合作制金融机构,才能逐步满足农业现代化对信贷资金的要求。必须对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农村信用社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放宽民间金融的准入条件,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强化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形成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力。

其一,着力强化政策性银行支农作用。政策性金融肩负着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使命,利用政策性银行支持农业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纵观国际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其基本职能就是配合国家制定的经济发展规划,重点支持国家确定的重点行业和产业,以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目前的功能发挥不足,仅作为发放和管理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银行,其他作用发挥不够,必须按照国际通行的政策性金融的做法进行调整改革。要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真正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总的方向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真正体现政府农业经济政策取向。农业发展银行要按“贷得出、收得回”的金融方式运行,但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能与商业金融竞争。凡是商业银行愿意发放贷款的项目,农业发展银行要退出。凡商业银行不愿发放贷款但能收回本金的项目,农业发展银行必须去做。同时,农业发展银行应该努力探索如何发挥国家干预和调节农村经济的重要工具作用,怎样弥补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如何与商业性金融互为补充,怎样运用政策性金融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带动商业性金融较好地满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重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对资金的需求,扶持支柱产业的形成,怎样利用高科技,加强信息功能,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真正发挥政策性农村金融对农业的调节和保护作用。农业发展银行还应探索组织结构创新模式,解决机构、人员与业务差异问题,不断探索业务创新问题,扩大收购贷款范围和金融服务范围,目前至少要将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贷款和粮食企业附营业务贷款从农业银行划转回农业发展银行,使农业发展银行真正担负起应有的职责,同时解决农业银行政策性经营与商业性经营不分的问题。

其二,加大商业性贷款的支农力度。当前不少学者认为,支持农业发展是农业银行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观点有待商推。按照商业化经营的原则,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是不负有直接的支持农业现代化的责任的,因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事实上,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范围早已没有明显的区分。如果中央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指令农业银行发放农业贷款,则会回到政企不分、产权不明、职责不清的老路。因此,要求农业银行发放支农贷款,国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发放支农贷款。例如,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区分不同的贷款种类,按照产业政策的不同,实行不同的税率,减免农村贷款利息收入的税收;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增加对商业银行低息的农业资金再贷款等,让商业银行觉得发放农业贷款有利可图,因而把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农业领域。开放邮政储蓄自主运用资金渠道,让市场资金运用的利率水平约束邮政储蓄的吸储行为,邮政储蓄自主运用的资金可以购买国债,也可以购买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特别是购买农业发展银行的债券,允许邮政储蓄参股农村信用社,把农村资金运用到农村。同时,商业银行只有认真分析经济金融的发展形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不断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加大,农村商品生产日益活跃,农产品销售不只是在国内市场,也瞄准了国际市场,工农业生产在交叉,加之新技术、通讯网络的应用,整个农业的概念在扩大,农业现代化必将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必须抓住这个契机,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占有应有的市场份额。

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利率篇9

一、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农村金触服务薄弱。市场环境有待改善。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的刚点数为12.4万个,比2004年减少9811个。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的蚓点数为2.6万个,比2004年减少6743个。金融从业人员43.8万人,比2004年减少3.8万人。由于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的减少.县域经济获得的金融服务力度不足。与此同时。与城市金融市场环境相比。目前在我困农村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征信系统,这对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带来不利的影响。

2、资本来源不足制约村镇银行发展。从目前已成立的村镇银行来看,其经营模式仍然以存贷业务为主,存贷利差为其收人来源。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贷款甲均利率甚至达到了lo.33%,远远超过了贷款基准利率。然而,尽管贷款利率较高,村镇银行只有做火存款箍数才能与相关税费、人员和管理成本相平衡。据测算,只有当存款规模达到6000万元序右,货款规模达到4000万元左右.村镇银行才可能达到盈亏平衡。但除甘肃庆阳两峰瑞信村镇银行等几家经营好的村镇银行盈利情况较好外,其他村镇银fi盈利甚微。

3、风险管控能力要求更高。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2007年末,伞部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平均占比13.4%,远高于同期全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8.4%的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2007年末,东北,中部和两北地区县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9.9%、20.4%和16.4%,高于全部县域平均水平16.2、7.0和3.o个百分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高的原因除了冉身经营管理不够完善、治理结构存在一定问题外,乡村债务消化进程缓慢也是其中之一。因此,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村镇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以及系统性风险往往更高。

二、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机遇

虽然与城市金融需求相比,农村金融存在着风险大、成本高等特点,但农村金融牛竟是一•块尚待开发的领域,并且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农业金融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

1、农村金触发晨速度较快。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调查.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服务嘲点为12.4万个,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9.1l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比重为23.4%。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6.12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22%,占GDp的24.8%,比以往年份都要高。2007年末,全国县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3.4%,比2004、2005和2006年分别下降了9.0、6.2和3.2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县城金融机构利润总额为704.8亿元,同比增长104.8%,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比2004、2005和2006年分别增加604.9亿、523.8亿和353.6亿元。这些数据无论是从资产规模,还是从资产质量卜看,都说明了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将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快速发展。

2.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快.r农村地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2003年8月在推进农村信用杜试点改革的同时,允许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不超过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2004年10月29只,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卜.限,ff}『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卜限也扩大到巾央银行基准利率的2.3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翻的调查,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基准利率的1.3l倍,贷款鼍的73.4%集中在基准利率的1.5倍以内。从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和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看,农村信用社60%以卜的货款利率处于1.5倍争2.3倍基准利率之间,加权平均利率为1.6倍基准利率。利率的逐步放开,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根据成本覆盖风险原则,合理定价,实现自身财务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二农”的金融支持。

3、政策监管比价宽松。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套与我国农村经济相适应的农村金融监管框架。其基本特征是实行较低的准入门槛和一螋有别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政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最低注册资本,存款准备金、资本充足率等厅面有着比商业银行更低的要求,较低的门槛为资本流入农村和设立农村金融机构创造了条件。同时.对农村金融机构在股权结构、利率和经营范闱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别于商Ⅱk银行的特殊规定,在往重引导资金流向农村的同时。

三、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

1.大力开展会融产品创新。农村金融由于风险大、成本高等特点.导致很多金融机构都不愿轻易涉人。但其实从近几年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只要开发出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往往可以自.效地规避风险。村镇银行应运用“尼头企业+小额贷款”,互保基金等多种形式提高信贷资金的安伞住和盈利性。同时,村镇银行应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发展各类与农产品期货市场.订单农业生产相联系的新型贷款方式。

2,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金融机构在提供服务时,除r要克服经营成本较高等困难,还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村镇银行可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多方面获取开展业务所需的信息。目前,人【屯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和征信系统L三在农村地区开展较大范围的服务.村镇银行町以通过与这些信息系统的联通来获取较全面的有关农户和农村企业的信息。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

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利率篇10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金融创新支农资金

1.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分析

农村商业银行是以农村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县(市)联社为基础组建的,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的数量和总资产规模急剧增加,根据市场研究分析报告和银监会统计,从2010年到2011年,农商行从85家增加到212家。总资产也在逐年提高,2003年为384.8亿元,2010年底,中国农商行资产总额2.8万亿人民币。2009年农商行涉农贷款占总贷款数额的57.2%,2011年上升至67%,支农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但是不良贷款存在问题,2005年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额为180.1亿元,2009年不良贷款额就达到了858.2亿元。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监管,不良贷款率已逐年下降,2011年的不良贷款为341亿元,不良贷款率1.60%。

开始建立了支农服务新平台,为解决传统金融与现代农业不匹配问题,农村商业银行搭建金融支农服务平台体系。分别是银政合作平台,担保平台和银企合作平台。

2.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支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股份制的金融机构,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存在诸多方面不足。

2.1资金供给多流向非农产业

农村商业银行出现大部分资金外流的状况。原因主要是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村存款分流的渠道增多,农商行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农业贷款的报酬率低,所以农商行自然拓展其他大型的资产业务。主要表现在重视非农产业、大企业的作用,而轻视对农业、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2.2对“三农”信贷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

某些农村商业银行的“三农”信贷投入逐渐减少。据统计,因为农产品的开发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所以有的农村商银行的资金投向逐步从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投向发达地区,以开发更好的理财产品。

对风险较大的农户产业支持甚少。我国农业贷款有效的保障措施,贷款违约风险高,例如农业科技贷款,银行机构贷款投放的积极性不高。

2.3服务于支农的创新品种单一

现在,金融活动要求有灵活的资金流动,企业跨地区,跨国的经营活动,要求农村商业银行能提供跨地区跨国的贷款、结算、转账等金融服务。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匮乏,中间业务发展更是滞后,农村商业银行把中间业务的开发重心放在信用卡、和结算上,忽视了其它中间业务例如基金托管类、承诺类,交易类、咨询顾问类等业务的发展,业务技术含量低,不利于农商行支农服务水平的发挥。

2.4对支农服务的风险监管和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

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有些村民不及时偿还贷款,甚至有些故意不还,农商行必须加大力度宣传金融知识,拒不还款是违法及违反道德的。

风险管理建设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认知与理念滞后,农商行由农信社改制而来,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市场、操作等其它风险管理较为落后,执行不到位。二是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召开董事会例会,听取报告以获得风险信息,没有形成风险控制的事中或事前监督机制,风险管理多事人工操作,缺少风险管理科技平台。三是缺乏高水准的管理人才,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

3.提高农村商业银行支农服务水平的对策

3.1实施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放力度

各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吸收农民闲置资金,加大支农贷款的投放力度。实施优惠政策:在人员配置方面可以增加三农和微贷客户经理;在资金上优先满足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提高授信权限,根据当地贷款的实际情况,灵活授信,合理制定贷款的运行机制。为了提高贷款效率,可以规定一定限额以下的“三农”贷款和审批权授予一级分行;在调整利率方面,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对于有“三农”特色的贷款规定利率上限,或按规定的最低利率给予政策优惠,如农林牧渔类产业。

3.2农商行应提高支持“三农”科技创新的针对性

扶持现代农业的生产建设。现代农业的机器化和科学化需要农村商业银行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和贷款支持。把有发展前景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为农村基础的一些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例如农业产业园、动植物养殖基地等,开展一些咨询业务。

以农村金融创新推动农村科技创新。农村的抵押业务稀少,要推出以动产、知识产权等更多的资产为担保物,改善贷款业务的灵活性,增加担保品种;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可以根据情况签订协议,延长贷款期限,或允许其分次还款,缓解一次性还款的压力。

搭建农村科技产业创新信息平台。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贷款效率,通过展示平台,了解农商行及其政府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实现银政企的合作。

3.3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风险监管的力度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宣传农村金融的信用体制,强化法律意识。首先,对农户的电子信用档案分类存档,建立授信机制;其次,完善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引进先进的风险监管系统,建立信用评价体制,减少农商行的信贷风险。

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建设。首先,农村商业银行要引进技术,实现数字化操作,改善人工录入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其次,努力培养高素质风险监管人才,提升对风险的判断,决策能力;最后,增加风险管理的信息获取渠道,定时听取风险监管报告,适时调查,听取基层人员的反应。

参考文献:

[1]卢亚娟.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基于农村微观主体行为的实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