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十篇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十篇

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7:05

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篇1

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高等教育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科研的发展速度,以及办学的经济效益。

为进一步摸清医学部后勤系统固定资产资源配置,摸清家底,笔者于2005年12月6日至12月23日对北京大学医学部后勤与基建管理处(以下简称“后勤处”)截止2005年12月9日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本次固定资产清查的范围包括后勤处管理使用的所有固定资产。本次固定资产清查以设备处和后勤处提供的固定资产明细单为基础,对实际使用的实物资产进行现场盘点,将盘点结果与资产明细单核对,对盘点减少的盘亏的资产在资产明细单中进行标注,并在清查报告中说明,对资产明细单中没有的盘盈资产列出明细清单,说明在报告中披露其盘盈的原因。

第一部分: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对固定资产清查发现,固定资产增加、减少的手续不健全、不及时;固定资产未进行定期盘点;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设备处与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之间未进行定期核对;使用部门对自有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捐赠取得的固定资产未进行登记。因此造成设备处和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供的固定资产资产清单与实际清查结果出入较大。其主要差异原因说明和建议如下。

一、资产清单中有但实物已不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报废资产未及时清理:经对固定资产的清查发现,有部分固定资产已经报废或更新,未及时办理清理报废登记手续,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设备处提供的资产清单中有列示。

(二)部分资产已调拨到其他部门,但未办理相关调拨手续,未进行变更登记。

(三)其他原因产生的盘亏。

二、资产清单以外盘盈资产的主要原因

(一)实体自有经费购入的固定资产,未到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登记。

(二)学校拨入资产,未及时办理调入登记手续。

(三)捐赠资产未登记入账。

(四)其他原因产生的盘盈。

三、其他

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供的“固定资产明细单”中,无资产编号,数量填写不全,无资产的规格型号,部分资产金额和数量与财务购入的金额及数量不符,造成资产的盘亏或盘盈。

四、对固定资产清查后续工作的建议

本次后勤基建处固定资产清查是在医学部设备处和后勤基建处提供固定资产清单的基础上,对后勤基建处机关及所属实体使用管理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但清查结果与所提供的固定资产明细表列示的结果差距较大,对本次清查的后续工作建议如下:

(一)建议后勤基建处在本次清查的基础上,后勤基建处机关和使用部门及实体分别指定专人负责对实有固定资产进行登记、核对,完善固定资产卡片(或固定资产明细记录)的登记工作。

(二)完善固定资产增加、调入、调拨的登记手续。

(三)各部门实体自有经费购入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医学部固定资产的登记办法补办固定资产登记手续。

(四)捐赠取得的固定资产,应按规定记入相关部门的财务账面,同时按照医学部固定资产的登记办法补办固定资产登记手续。

(五)对本次清查中发现已损失的固定资产、盘亏固定资产应查明原因,按照医学部固定资产的登记办法办理相关固定资产报废、损失、盘亏的登记手续,同时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六)在本次清查登记的基础上,建立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制度,根据后勤基建处的需要,统一安排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和投资;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各类资产的增加、减少的登记手续;实施固定资产的定期核对和盘点制度。

第二部分:结论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现,从而促进了各个高校的快速发展,使其自身所拥有的固定资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明显增长和提高。至此,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者只有认识和分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才能谈得上考虑如何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才能谈得上更好地发挥作用,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效。

一、账实不符、家底不清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对固定资产不清查。实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没有坚持开展经常对账,会计账面余额与台账余额―直不符,造成账卡之间、账账之间、账实之间的不符。更为突出的是,在固定资产进入、使用和退出的各个环节没有置于有效的财务监督之下,有的先交付使用,办理入账手续滞后;有的已报废,未及时销账。上述种种不规范的做法,直接造成了固定资产存量不明,家底不清。

二、缺乏固定资产的经营理念,资产使用效益不高

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则导致在转化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具体表现为:

(一)在产权关系上,既未对投入经营的资产进行资产评估,没有核准高校投入经营使用的价值量,也未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及有关资产转移手续,造成高校对转入经营的资产产权归属不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二)在国有资产保值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有些高校盲目投资,资产使用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对转为经营性资产的统筹安排,投资方向分散,资产配置不合理,并无偿占有高校国有资产进行创收和经营活动,资产保值目标无形中被置于次要地位,监督约束机制也就明显缺位,使被投资单位一开始资产效益观念就淡薄,对其使用缺乏统筹安排,造成转为经营的资产经营效益差,甚至发生严重亏损,无法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目标。

(三)在管理体制上,对转为经营的资产没有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体制,其经营管理尚未从高校管理体制中分离出来。造成投入资产该提折旧的不提折旧,该交纳资产占用费的不交纳,该收缴的收益未及时收缴,使得该部分资产长期被占用,甚至变成企业的净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四)在资产收益分配上,对转入经营的资本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收益分配不合理,在确定收益分配办法时简单确定一个固定指标,缺乏严肃的科学论证,与现代企业分配制度相背离,将利用学校资产创收所得过多地向个人分配倾斜,使得投入的资产无法得到应有的补偿。

三、高校成本核算还没有尝试,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被忽视

过去高校资产靠政府投入,学校只管用,不管效益,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债权划分不明确,使用部门只管用,人员更换调离时,其名下的物品也就随时间而不知去向。反应到财务上的资产也不及时、全面,有的资产购置多年却未到财务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入账,有的早已报废却仍挂在资产账上。

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资产管理观念淡薄,措施不力。高校对资产的管理更多的是讲究社会效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注重经济效益,以便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开辟筹资渠道,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弥补教育事业经费之不足和改善办学条件。或非经营性资产存在被无偿占用,不提折旧,不计盈亏的现象;缺少成型的资产增值增效管理措施,经营管理者与管理承包人及职工个人利益挂钩;有的资产闲置不用,导致资产低效,没有发挥出资产应有的效能,造成资源设施的浪费,固定资产无偿使用。

五、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章建制,实现固定资产的制度化管理

高校的资产实行制度化管理,就是要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完善资产采购、登记、保管、赔偿、核算、报告制度,要通过建立资产账目,对有实物形态的资产登记建档,更要弄清来源,理顺关系,合理分类,有偿占用。

(二)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构,提高管理队伍和人员的素质,确保管理工作的规范、有效。管理机构配置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还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管理业绩突出和管理混乱造成损失的人员分别予以奖励和处罚。

(三)加强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资产清查就是根据资产管理的需要,有目的地定期开展清查盘点工作,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

(四)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管理

高校在保证学校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学校闲置或不需要的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资产转化,优化高校的资产配置,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同时,加强高校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规范高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行为,维护高校资产的合法权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使之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将学校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必须按照《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进行,凡是国家规定不准作为经营使用的资产,一律不准投入经营使用。同时还应严格投资方向的审查,对投资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以保证转为经营性资产的经营效益和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高校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要按《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定对其进行价值评估,经评估核定的资产价值量,作为投入经营单位的资本金,并以此作为占有使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的基础。

3.建立专项管理制度。高校对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应按照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分类核算的原则,建立专项管理制度。

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改革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变得日益重要。企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是固定资产,这一要素可以为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固定资产的结构、状况和管理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长期可持续发展下去,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社会效益的取得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探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策略对于企业和社会来说都具备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联系当前形势下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深入的分析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几点对策。

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立法不完备。虽然不少地区都出台了有关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政策制度,但是这些制度不管从制度理念、制度设计、制度内容以及操作方法等方面来看,都与当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现状及其切实需求存在明显的错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立法位阶较低,范围较窄。使得这些法律法规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责任机制缺失。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还是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缺少专门规定,而各个地区的政策性规定不规范,导致法律法规的协调性不足。这就使得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立法方面存在诸多争议。

(二)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造成企业家底不清。部分国有企业并未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和实物账,没有指派专业人员来管理固定资产,完全以财务部门账面资产为主;对于闲置报废资产,没有经过审批、没有办理处置手续就进行随意的处置;国有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之间对固定资产在没有办理财务调拨手续的情况下就进行相互转移,导致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比如,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根据规定来进行审批手续的办理,造成了固定资产的随意购置,使得国有企业不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还有是只设置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但没有实物卡片账,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最终导致账物不符、账账不符,造成固定资产记录不清;利用“小金库”等账外资金违规购建的固定资产,为逃避监管而不入固定资产账或部分入账;会计差错,即已报废、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账有实无。

(三)投资项目管理不规范。虽然国有企业加强了投资项目的咨询评估、规划计划、项目审批、监督检查、竣工验收和后评价等管理工作的力度,但与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要求还存在差距,部分管理还不到位。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后评价管理、档案管理、招投标监管、保密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投资重点不突出。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都会把争取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增强自身科研实力、增厚“家底”的珍贵机会,出现了盲目投资,造成了投资方面重点不突出,没有在形成较大规模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投资项目。

二、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策略分析

(一)健全固定资产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投资领域立法和监管维护投资和建设市场秩序。国家应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对投资的引导调控投资规模。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应进行定期专项审计,实施严格的审计监督,将企业资产运营状况,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等指标纳入对经营者任期内业绩考核。对资产管理不善,企业资产质量下降,给予严肃的处罚,对于失职、读职、甚至违法犯罪,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盘点制度,保证各项固定资产账实符合。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在年终或者半年的时候,必须全面清查所有固定资产的数量和状况,将国有企业的家底摸清楚,要查明盘盈、盘亏的资产形成的原因,并且要严格落实责任,根据财务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及时做好适当的处置,保证各项固定资产账实符合。与此同时,应该认真分析固定资产的结构和管理现状,盘活存量资产,防止固定资产的积压闲置,使所有固定资产都能够充分发挥其各自的功能。

(三)优化资源配置,使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一方面应该合理调剂闲置的固定资产,另一方面,也必须对已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再利用。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及时掌控,并且对于闲置的固定资产应该进行妥善的保管,积极组织专业人员对闲置设备进行鉴定。

(三)对于现有固定资产的潜力进行不断的挖掘,促进固定资产经营效率的提高。首先,应该加强对于当前在用的各项固定资产的管理,促进固定资产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的提高;其次,应该处理好闲置、报废和积压资产,积极进入资产市场,按照市场情况将这些资产快速变现和增值;再次,对于闲置资产的调剂活动,应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最后,资金投入必须严格控制,并且,必须加强资金投入项目的管理,使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长期低下,产生资产闲置、企业过度竞争、负债过高、亏损严重等不良后果。投资的低效率也使投资的产出率下降,造成投资与就业、收入增长循环链条的断裂,导致需求增长减缓并由此制约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些约束又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因此,为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加大投资力度,必须注重投资效率的提高,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关键就是加快体制改革,加快市场化的步伐,让市场来配置资源。

(五)推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由于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手工统计已远不适应工作要求,必须实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包括固定资产的采购、入库、保管、使用、折旧、报废、租借等种种变动情况,借助计算机管理使固定资产管理达到科学化、现代化的目标,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透明度和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充分认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策略的重要性,对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推动企业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策划部)

参考文献:

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篇3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法制建设固定资产投资

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法制建设的背景及其价值

近年来,随着国有资产的出资者、管理者、经营者,因主观故意或过失,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关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问题更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加以调整,使得诸多问题没有纳入法制轨道。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项目过程中,迫切需要有专门用来调整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组织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监测分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结构和资金来源,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等方面进行规范。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方面的法制建设具有其基本属性。在传统的企业法律形态体系下,国有企业不仅是体现国家特殊政策指向的载体,而且也是《民法通则》等法律所承认的民事主体之一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出于调整产业结构等特殊目的之需要,还保留了国有企业、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特别企业形态,但是我国的企业形态体系之划分已经逐步过渡到以产权形式、责任承担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为标准,企业形态体系已经主要由公司、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组成。国有企业在法律上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与国家关系方面,也及国家对其采取的特殊政策上,而不是在企业的组织结构等方面。所以国有企业立法作为市场主体立法的特性已经逐步淡化,而作为国家政策立法的特性却在逐步加强。

笔者认为,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方面的法制建设,其重要意义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国家投资。国有企业的资本构成全部或主要来自国家投资。主要表现为国家作为企业的唯一出资人,开办国家独资企业;国家授权的投资主体同其他一个以上国家授权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成企业,这种企业的财产权仍然全部由国家所有。国家授权投资主体通非国有单位或个人共同出资开办企业,如果其中某一国家投资主体的出资在企业总出资中占主要部分,即占50%以上,或者虽然低于50%但实际上控制了该企业的经营决策,各国一般也将其纳入国有企业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于保护国家财产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促进国有企业的经济调节管理职能。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虽然也有营利目的,或者说一般也为营利,但也有非营利性目的,或者说它不以营利为唯一目的。国有企业执行国家计划和经济政策,担负国家经济调节管理职能。三是促进国有企业自身的规范转运,国有企业虽然也适用一般企业法的许多一般性规定,但国有企业同时适用国有企业的特别法。国有企业设立程序较其他企业更为严格、复杂,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需要以政权和所有者的双重身份进行管理,在许多方面,国家要以自己为一方主体同企业和企业有关各方直接发生各种法律关系。

二、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法制建设的困境

一是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立法不完备。法律从本质上乃是一种“契约”(contract),其本质意义是交易双方或者多方的一种合意,这种合意主要体现在人们为了更好的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或利益,而把一部分原本属于自己的天赋权利让渡出来,形成规范性文本,作为人们的行动规则。在“社会契约理论”的核心观点里面,法律契约并不是让人们迷失自我,相反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伦敦经济学院许成钢教授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皮斯托在2002年提出了不完备法律理论,该理论认为正如“契约”(或者说是“合同”)不可能是完备的一样,法律也不可能是完备的,因为法律这种“契约”也受到立法者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之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法律注定不可能达到完备的程度。现有制度供给的错位性严重,虽然不少地区都出台了有关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政策制度,但是这些制度不管从制度理念、制度设计、制度内容以及操作方法等方面来看,都与当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现状及其切实需求存在明显的错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立法位阶较低,范围较窄。使得这些法律法规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责任机制缺失。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还是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缺少专门规定,而各个地区的政策性规定不规范,导致法律法规的协调性不足。这就使得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立法方面存在诸多争议。

二是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法制中对重点问题关注不够。以作为源头性的审批核准制度为例,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是投资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针对少数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实行核准制。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严格规范的核准制度,明确核准的范围、内容、申报程序和办理时限,并向社会公布,提高办事效率,增强透明度。核准制与审批制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一是政府直接管理的企业投资项目数量大幅度减少,二是程序简化,三是政府管理的角度改变。但是,当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对于核准的把握及相关规定缺少规范。也就是在源头上就导致了危险。

三是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法律监督缺失。在行政执法机关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监测部门拟。因为第一线的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活动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行政执法,司法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往往是被动的滞后的。监督检察机关通常仅限于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移送公安机关的案件程序,公安机关的监督将不存在,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往往涉及大量的资金,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极容易导致权力寻租,滋生腐败。当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还存在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监督管理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专门的监督力量,也没有内部监督,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管显得十分分散无序,没有形成监管合力。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表现,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督工作缺乏战略认识,文件上或者会议上说起来十分重要,但是实践起来不重要;二是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却不到位、一些监督管理的专业人员配备不到位,缺乏专业人手,专业化的监管难以实现;三是各项社会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监督管理工作的经费配套不足,监督信息化建设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足。

三、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法制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立法。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立法有着充分的法律依据。首先宪法的有关规定及基本指导思想既是国有企业立法的基本依据,也是国有企业法的重要渊源。宪法规定: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并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其次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管理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国有企业立法的客观依据。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从更高层次上,统筹规划立法,使得法律对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财政、金融、保险等情况,融资发展,价证券发行总规模、结构和投向,财政性建设资金总量安排和使用方向,财政补贴的规模和方向等方面都有规范,确保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够得到高质高效的进行。

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篇4

铁路企业的固定资产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企业产生效益的源泉,关系到企业的运营与发展。铁路企业科学管理和正确核算固定资产,有利于促进企业正确评估固定资产的整体情况,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本文结合铁路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铁路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管理

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铁总财〔2015〕37号)自2015年1月1日起路局及各级控股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太原铁路局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办法》和《中国铁路总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衔接办法》的规定,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本文针对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中国铁路总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指明的铁路企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寿命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含增值税)在5000元及以上,为铁路运输、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有形资产。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管理办法明确指出了单位价值(含增值税)在5000元及以上,是充分结合了铁路企业的实际特点,对原有固定资产价值标准做出的重大变化。结合《中国铁路总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衔接办法》的有关规定,在首次执行日采用追溯调整法根据新的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将不属于固定资产的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调整,同时调整留存收益。固定资产管理应遵循“明确责任,归口管理;统筹调控,强化监管;合理配置,提高效益”的原则。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一、按管理权限和职责对固定资产进行归口管理

通过建立适合铁路企业业务特点和要求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及财务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职责,构建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协调一致的联动管理机制。

1.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的基础上,主动相互协调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并按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对需要研究、协调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类,提出具体意见。负责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台账,及时调整变更技术履历并通知财务部门,定期组织使用部门清查盘点固定资产,并对使用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和资产减值测试。

2.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是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保管主体,具体负责固定资产实物的盘存、出售及清查、检查等具体工作,包括:建立健全维护保养制度,正确使用固定资产,确保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和状态良好;掌握固定资产性能和状态,做好动态管理,及时提供固定资产的有关资料;定期、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点和盘查,确保账、卡、物相符。负责固定资产的安全运营、运用维护、修程修制、报废技术审查等,定期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核对账物,配合清查盘点和减值测试。

3.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价值管理,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设立账簿、计提折旧,依据固定资产增减动态和使用状态,及时正确进行资产数量增、减变动和金额的会计核算;根据固定资产清查和检查情况,合理预计固定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并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固定资产增减变动进行财务处理,配合清查盘点,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财务数据。

二、加强固定资产全程动态管理

强化固定资产管理职能,理顺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有效实现资产从投资、购建、验收、交接、保管、使用、维修、盘点、处置、报废直到退出企业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1.在固定资产投资环节,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依法规范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防范投资风险。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制定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同时结合铁路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相关要求做好投资规划。投资决策之前,应进行投入产出等可行性研究分析,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效益评估,正确评价项目的盈利能力和项目经营风险水平。依法规范履行相关决策程序。落实保值增值责任,从源头确保所投项目的投资效益,有效控制和降低投资风险。

2.在购建环节,优化设计方案,规范招标行为,降低投资成本和工程成本,有效降低企业折旧和财务费用,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竣工后,按规定组成验收委员会或验收小组进行验收。验收合格,技术业务部门将“新建(购置)固定资产验收交接记录(财固-5)及有关资料交由财务部门列账建卡。

3.在生产经营环节,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固定资产运行维护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对资产的日常管理,做好资产的实物、技术、核算、清查、审批等各项工作,确保账、卡、物相符,提高资产管理质量。固定资产应根据不同类别和使用状态,分级进行日常管理。各级部门配备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并严格落实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不断规范管理。通过继续推行设备设施“一件一档”管理工作,以单位固定资产卡片为基础依据,以技术设备台账资料为辅助资料开展建档工作,将围绕设备设施的所有投入全部记入档案,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直接、及时、准确的依据。

4.在经营管理环节,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产处置前应做好评估分析,充分对处置方案进行论证,确保处置方案合法、方式恰当。依法履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程序,严格处置程序,防范处置风险,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和效益。严格按照铁路总公司、路局规定的审批程序、审批权限,组织办理好各类资产的盘盈、盘亏、报废、毁损、调拨、出售以及坏账列销等审批工作,规范资产处置行为,提高资产综合效益。加强固定资产报废的后续管理,按路局有关规定及时将报废的资产进行处置,将变价收入入账,避免因长期不处理导致的报废资产丢失或处置不入账等问题发生。

三、完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和减值

加强固定资产报废的后续管理,严格按路局有关规定及时将报废的资产进行处置,将变价收入入账,避免因长期不处理导致的报废资产丢失或处置不入账等问题发生。中国铁路总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重新预计使用寿命;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1.为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通过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清产制度,明确固定资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产盘点,年末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所有固定资产的数量和状况,将资产底数摸清楚,确保账、卡、物相符。查明盘盈、盘亏资产形成的原因,严格落实责任。根据财务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及时做好适当的处置。与此同时,应该认真分析固定资产的结构和管理现状,盘活存量资产,防止固定资产的积压闲置,使所有固定资产都能够充分发挥其各自的功能。

2.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或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对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当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当将资产账面价值减记至可回收金额。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固定资产减值处理。对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由单位减值小组按规定填制“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申报表”,按审批权限批准后,由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作者:胡真单位:太原铁路地产置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2014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林钢.企业会计准则若干问题的思考(二)[J].会计之友,2014(4):12-13.

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管理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我国对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越来越重视,资金投入大幅增长。据统计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达55.15万亿,2016年1月-5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已达18.80万亿,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量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难以估计,如何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尤其是项目的资金管理,保证投资对市场产生良性刺激作用,意义重大。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简述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的项目,按投资主体分为政府投资、企事业单位投资、个人投资,按建设性质分为新建、改建、更新、扩建项目,按审批的程序不同分为备案类、审核类、核准类,按资金来源分为自筹资金、企业折旧基金、贷款、发债劵、国家拨款等。项目具有建设目标体现国家的政策与战略发展意图、立项计划性强、资金投入巨大且建设周期长、建设方案存在不确定性等特点。一般需要经过前期调研、申请立项、批复投资、项目实施、竣工检验、交付运营及后评价等阶段。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管理现状

2011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提出以有效履行政府职能,提高服务及审批质量,加强行业项目全程监管的管理模式,出台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中央投资项目招标资格管理办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和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财政部也先后出台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结余财政资金处理有关事宜的通知》等配套制度,对各类型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流程,以及从初始设计、实施调整、竣工验收及后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调整和归位,为投资建设方式、招投标技术监管、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资金的规范使用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保障,促进了投资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工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科教科文卫投资快速增长,高能耗制造业投资不断下降。然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拖期超概;资金挪作他用;自筹资金难以到位;资金的预算计划与项目实施进度不匹配,国拨资金预算执行率低;为了完成年度资金预算执行计划,在付款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办理支付;结余资金不及时上缴等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三、影响项目资金管理质量的因素

1.项目预算的编制不够合理,执行过程不重视(1)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在项目立项论证环节考虑不充分,或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财务部门与项目管理部门沟通不够,导致财务人员的预算核算科目内容与项目管理部门提供的项目实际支出在内容和金额上出现不一致,造成一些项目发生重大变更,不得不调整概算,甚至在竣工决算审计时进行大量账务调整,国拨资金缴回国库。(2)对预算执行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一些企业“重立项,轻管理”,把主要精力放在跑项目上,在一个项目得到批复后,便又开始其他项目的申报,而对已立项项目的实施组织管理不够,造成项目进度滞后,资金积压;部分企业未充分考虑自身能力,选择将建设内容全部或部分自营,导致项目实施率低、工程质量差;部分企业预算执行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流程和奖励制度,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控制,每月的投资进度和会计处理不及时、不匹配、不准确;有些企业的预算执行统计不规范,不精细,不能及时向管理层提示出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些企业平时疏于管理,为了完成年度资金预算执行率而突击花钱,这些都降低了投资效果。(3)预算调整不及时。项目从申请立项到批准实施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在实施过程中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都会影响项目预算的编制和实施,如果不能在项目执行之前或在实施过程中对项目预算及时进行细化、调整和报批,会直接影响预算顺利执行。(4)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目前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都要求国拨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配套使用,而且自筹资金比例越来越高,如果项目建设单位出现了财务状况恶化或筹资计划难以落实,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也会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2.项目建设施工中的造价管理不到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建设施工中的具体项目支用,是资金的主要资金流向,由于涉及专业知识和国家政策要求,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想做好此项工作,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极强的工作能力,还必须保持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严谨对待每一项管理工作。由于资金支用通常比较分散、跨度也比较长,为了保证资金支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监管人员需对具体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要保证考察结果的有效性,负责此项工作的监管人员必须具有相应实践经验、了解市场情况。从这个角度来说,负责具体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与意识,是影响国拨资金管理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但在现实中,项目造价管理中却经常出现管控不力的情况,造成资金损失,工作成效很不理想。3.项目竣工验收缺乏有效监督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工作,是整个项目工程建设的收关阶段,在这一环节中建设单位的验收人员会根据建设施工的预算和实际支出情况以及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对整体建设施工活动作出评价,并与施工方办理经中介机构审核过的竣工结算。目前我国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竣工验收的规范、流程还在逐步完善,如果验收人员的过程监督、检查力度不足,中介机构的专业审计能力不强都会影响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质量,有可能出现挤占、挪用及超概支付资金的问题。4.对竣工交付后的运营管理、后评价重视不足若没有签订有效的售后服务合同,施工单位、设备供应单位的售后服务不及时,质保期未到期产生质量问题,都会造成运营管理成本增加;同时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企业项目绩效评价的强制力也需加强。

四、提高资金管理质量的措施

1.建立精干的管理团队,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从计划、决策、投资和执行的角度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和高度技术性的系统工程,有必要建立起一个结构与能力搭配的管理团队,将职能与责任进行分解和明确,按照管理和技术形成行政领导和项目设计负责人组成的双总师系统,重大建设项目由单位法人亲自担任行政总指挥,加以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团队能力建设和科研任务团队的综合优势。2.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从制度上防控风险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加强,对科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引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以满足项目管理的质量、工期、投资效益、资金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并与建设单位内部的财务制度、采购制度、纪检监察和审计制度共同构成一整套的制度体系,用制度加以规范,即使在项目投资过程中发生变化,也可以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3.建立科学、合理的全过程预算体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项目建设的筹划期,建设单位就应建立科学的预算体系,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结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预算测算工作,确保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每一阶段都有详细的预算计划,让资金拨付工作有序进行。本着“费用谁使用,预算谁编制”的原则,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财务部门和资金使用部门的沟通并发挥各自在预算中的作用,财务人员需加强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费用分摊的及时性,资金使用部门应按项目建设的总规划细化分解阶段性任务,加强现场管理,并按投资进度的完成情况申请资金;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控制与预警工作,资金使用部门应严格严格遵守财务规章制度,按照批准使用的资金额度和支出范围开支,及时掌握预算执行力度,切实提高预算执行的质量和效率,财务部门应按月核算成本费用,统计项目预算执行率,对预算执行进度滞后于项目工程进度的事项进行预警和分析,提请项目管理层进行整改、调整或变更,对偏离项目总目标较大的子项,应及时“叫停”,找到解决措施再行实施;同时,要重视企业自筹资金和国拨资金间的配比关系,制定可行的自筹资金方案,促进国拨资金与自筹部分的合理配置与使用,促进项目的建设实施,降低投资风险。4.认真执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程序,加强过程管控在立项阶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明确国家的战略规划和项目的建设目标,平衡需求和效益、先进性与实用性的关系;在项目申报审批阶段,重点做好可行性分析,对项目的建设方案、建设周期、经济效益、投资规模等进行充分论证,及时上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等规范性材料;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减少审批程序的延误;在项目实施阶段,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办理各类审批手续,对超出预算额度和预算外支出要由申请单位或部门提供书面资金申请资料和原因的说明,由建设方相关领导和部门进行审查确认方能支付,对设计变更增加的工程量、签证工程量还须有设计方、监理公司的确认,相关资料做好留存备案;同时,按照合同管理要求,加强对施工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商的监督,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做好项目总结评价,注重效益分析,系统科学地比较预算和实际支出,对超支原因进行分析,对工程质量进行鉴定,确保控制投资额,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在交付使用后,要加强运营管理,切实发挥投资效益。

五、结束语

目前正处于“十三五”战略规划的开篇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三去一补、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开局时期,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国家基础能力建设水平,不仅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影响着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所以在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中加强资金的管理活动,提高资金管理质量的意义显得益发重大和必须。

参考文献:

[1]李清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研究.价值工程,2010,29(20):45-46.

[2]潘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提高有效性的分析.经营者,2014(12)38.

[3]梁家煜.如何切实做好军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现代经济信息,2015(10).

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高校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不仅仅是高校科研、教学以及管理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用来衡量高校办学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直接关系到高校自身发展速度的快慢与效益的高低就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情况。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今高校发展的速度,这将极大地影响我国高校的长远发展。因此,探讨如何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十分的必要。但在提出必要方法之前,我们要找到其出现问题的原因,以此来对症下药。

一、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固定资产的经营理念

现在很多高校都成立了校办企业,例如一些实验工地、厂房等,这都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理念的转变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在校办企业的过程中存在着兴办校办工厂、出租、教学设备、出借房产、经营公司等情况,这些鼓励、支持校办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固定资产管理不善的问题。因为,这些情况通常是学校将大量的非经营性资产拨给和学校联合的合股公司或者是校办企业中区,就会产生一些产权上的问题。既未对投入校办企业的经营性资产进行资产评估,也未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及有关资产的转移手续,更未对投出去的非经营性资产进行投资效益回收的可行性分析,造成高校对转入经营的固定资产产权归属不清,对已转让、出租、出借的固定资产疏于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造成学校的非经营性资产被无偿占用,而被占用的非经营性资产的创收也均流入使用单位,学校投入的非经营性资产根本得不到应有的补偿,造成国有资产的悄然流失。

2.高校固定资产投资收益流失严重

根据相关报道显示,我国高校通常是负债状态。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高校需要投资兴办各种教学设施,比如说扩建教学楼、购买教学设备、加强教师福利、新增科研设备等,这些措施将极大地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但是大量的消耗,使很多高校很难承担地起。但是负债了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善。

这种管理不善,使得高校固定资产投资收益大量流失,并使一些高校内部存在着学校有关部门未经批准擅自收取学生费用,设立部门收取账外之账、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创收等。这不仅仅严重地影响到高校的教学秩序和水平,也使得高校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变得十分地低,高校固定资产投资收益流失十分严重。同时,这种大额的投资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固定资产投资收益不是流入整个学校,而是流入了个别的部门,就会造成国有资产投资收益流失。这不仅仅是学校的损失,更是整个国家的损失。

3.固定资产管理有待完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我国固定资产的管理就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高校固定资产中经营性质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存在着重复入账、重复数据报送的情况。重复入账会让经营性固定资产在高校固定资产的系统上入账的同时,也在高校校办企业中入账,这不仅仅使整个信息出现重复,而且会使得高校校办的固定管理资产管理混乱。另外,在高校每年的年终会计报告上,向上一级部门报送统计决算报表数据的同时,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也需要报送固定资产的情况,此外,同时作为企业性质的高校,也需要按照企业的模式在上报一次自己的固定资产的状况,这就造成了其中的高校经营性固定资产数据重复上报的问题。这样夹在两种性质之中的固定资产上报制度和入账制度,使得整个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出现等级混乱、资产混乱的局面。

同时,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处置、购买、报废等的处理,高校也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例如有些高校没有建立固定资产的报废、毁损的严格监督制度、申报制度和审批制度,这就使得高校有些部门报废的固定资产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置和资源地再生,同时申报、销账的办法也没有形成很好的管理,最终会导致高校固定资产账面上的信息远大于现实情况下的普遍现象、远远大于实际使用中的固定资产的情况。另外,固定资产的调拨制度的混乱、无序也让很多高校变得资产管理的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固定资产已经调拨到高校的其他部门,但是却没有在调拨之前实现良好的等级和调拨手续,这就会出现高校内部固定资产出先账和物不一致的情况,固定资产管理出现混乱局面。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对策

高校的固定资产是保证科研工作、基本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师生教学生活等的基本保障,也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资产流失、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现象。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的内部管理,有效地减少和防止弊端的产生。

1.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管理体制,加强管理意识。这要求高校首先从思想上、态度上认识到固定资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到固定资产对日常的教学、科研以及教职工的生活、学生们的学习等方面都产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而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的意识。首先就应当是加强高校相关部门的组织领导,让财务部门定期对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的固定资产进行考核,并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借调、保值、创收等情况进行检查,实行固定资产管理和领导、员工业绩考核挂钩的制度,从而加强管理,调动各个阶层领导的积极性,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另外,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和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和监察机构,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来保障固定资产管理的运营质量,提高使用效率,明确各个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最终实现责权统一的机制。

2.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加强高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

在不影响正常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前提下,资产管理部门应该将高效闲置的资产有偿出借、出租给需要的企业或公司,以此来回收成本,实现高效的投资。例如在寒暑假期间将闲置的教室、宿舍等租给需要培训的机构或者是公司等,以此来收取租赁费用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费用需要纳入学校资产经营管理的统一范围内,不得被某个部门或者单位单独扣留,这样才能提高整个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同时,对已经有偿出租、出借给其他企业的固定资产,高校也可以通过中介机构进行固定资产评估,确认高校资产在高校整个全部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形成一个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比例。这样就十分方便让经营性资产与学校的非经营性资产彻底剥离开来,并将其中的固定资产交由学校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管理,避免了高校直接经营企业和创办企业的风险,保证高校固定资产的稳定运营,并实现平稳的保值和增值。

三、结束语

高校固定资产的运营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并不能一蹴而就。这一关系高校资产保值、国有资产增值的事情对高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目前高校发展迅速、高校之间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在不影响正常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情况下,不断探索适应高校自身发展的固定资产管理新途径,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逐渐变得科学、规范。

参考文献:

[1]杜艳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出路[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10).

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篇7

本文作者:赵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出于调整产业结构等特殊目的之需要,还保留了国有企业、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特别企业形态,但是我国的企业形态体系之划分已经逐步过渡到以产权形式、责任承担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为标准,企业形态体系已经主要由公司、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组成。国有企业在法律上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与国家关系方面,也及国家对其采取的特殊政策上,而不是在企业的组织结构等方面。所以国有企业立法作为市场主体立法的特性已经逐步淡化,而作为国家政策立法的特性却在逐步加强。笔者认为,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方面的法制建设,其重要意义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国家投资。国有企业的资本构成全部或主要来自国家投资。主要表现为国家作为企业的唯一出资人,开办国家独资企业;国家授权的投资主体同其他一个以上国家授权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成企业,这种企业的财产权仍然全部由国家所有。国家授权投资主体通非国有单位或个人共同出资开办企业,如果其中某一国家投资主体的出资在企业总出资中占主要部分,即占50%以上,或者虽然低于50%但实际上控制了该企业的经营决策,各国一般也将其纳入国有企业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于保护国家财产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促进国有企业的经济调节管理职能。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虽然也有营利目的,或者说一般也为营利,但也有非营利性目的,或者说它不以营利为唯一目的。国有企业执行国家计划和经济政策,担负国家经济调节管理职能。三是促进国有企业自身的规范转运,国有企业虽然也适用一般企业法的许多一般性规定,但国有企业同时适用国有企业的特别法。国有企业设立程序较其他企业更为严格、复杂,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需要以政权和所有者的双重身份进行管理,在许多方面,国家要以自己为一方主体同企业和企业有关各方直接发生各种法律关系。

一是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立法不完备。法律从本质上乃是一种“契约”(contract),其本质意义是交易双方或者多方的一种合意,这种合意主要体现在人们为了更好的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或利益,而把一部分原本属于自己的天赋权利让渡出来,形成规范性文本,作为人们的行动规则。在“社会契约理论”的核心观点里面,法律契约并不是让人们迷失自我,相反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伦敦经济学院许成钢教授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皮斯托在2002年提出了不完备法律理论,该理论认为正如“契约”(或者说是“合同”)不可能是完备的一样,法律也不可能是完备的,因为法律这种“契约”也受到立法者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之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法律注定不可能达到完备的程度。现有制度供给的错位性严重,虽然不少地区都出台了有关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政策制度,但是这些制度不管从制度理念、制度设计、制度内容以及操作方法等方面来看,都与当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现状及其切实需求存在明显的错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立法位阶较低,范围较窄。使得这些法律法规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责任机制缺失。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还是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缺少专门规定,而各个地区的政策性规定不规范,导致法律法规的协调性不足。这就使得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立法方面存在诸多争议。二是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法制中对重点问题关注不够。以作为源头性的审批核准制度为例,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是投资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针对少数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实行核准制。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严格规范的核准制度,明确核准的范围、内容、申报程序和办理时限,并向社会公布,提高办事效率,增强透明度。核准制与审批制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一是政府直接管理的企业投资项目数量大幅度减少,二是程序简化,三是政府管理的角度改变。但是,当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对于核准的把握及相关规定缺少规范。也就是在源头上就导致了危险。三是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法律监督缺失。在行政执法机关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监测部门拟。因为第一线的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活动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行政执法,司法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往往是被动的滞后的。监督检察机关通常仅限于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移送公安机关的案件程序,公安机关的监督将不存在,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往往涉及大量的资金,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极容易导致权力寻租,滋生腐败。当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还存在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监督管理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专门的监督力量,也没有内部监督,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管显得十分分散无序,没有形成监管合力。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表现,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督工作缺乏战略认识,文件上或者会议上说起来十分重要,但是实践起来不重要;二是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却不到位、一些监督管理的专业人员配备不到位,缺乏专业人手,专业化的监管难以实现;三是各项社会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监督管理工作的经费配套不足,监督信息化建设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足。

一是切实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立法。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立法有着充分的法律依据。首先宪法的有关规定及基本指导思想既是国有企业立法的基本依据,也是国有企业法的重要渊源。宪法规定: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并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其次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管理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国有企业立法的客观依据。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从更高层次上,统筹规划立法,使得法律对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财政、金融、保险等情况,融资发展,价证券发行总规模、结构和投向,财政性建设资金总量安排和使用方向,财政补贴的规模和方向等方面都有规范,确保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够得到高质高效的进行。二是严格从源头上控制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核准。对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继续实行审批制。其中采用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方式的,审批程序上与传统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基本一致,继续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采用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方式的,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第19号令《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中规定,项目核准机关要对一些有针对性的项目进行核准。三是构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法律监督体制。首先要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工程咨询、投资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和单位,都应有相应的责任约束,对不遵守法律法规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其次要完善政府投资制衡机制,投资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以及有关部门,要依据职能分工,对政府投资的管理进行相互监督。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监督部门,我认为应主要把握好这样几点:一是要依照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实施监督检查,提高执法的合规性;二是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监督行政部门内部,涉及社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应该由监督机构负责组织实施;三是有些共性的法律责任,如不得泄露用人单位和个人信息,不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同样适用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监督机构,必须认真执行,带头遵守法纪。

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篇8

中航工业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沈阳110015

摘要固定资产是科研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资产,其占单位资产总额的比重较高,是科研事业单位完成科研试验任务和开展日常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的推进,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加强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对保障科研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科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更好的服务国防科技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科研事业单位现阶段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希望能够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化

1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1.1固定资产概念

军工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然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1.2固定资产特点

1.2.1产权特点

科研事业单位为国家投资形成的事业型科研单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非营利性实体。所以,由国家作为所有者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科研事业单位只拥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并不拥有所有权,资产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

1.2.2管理关系特点

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的产权特点,决定了资产的管理关系为委托关系。国家委托财政部代为管理资产,财政部委托军工集团公司代为管理资产,这种从上到下的职能分解,实质上是一种依赖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委托过程,归纳起来就是委托关系。

1.2.3资产管理特点

资产产权和管理关系的特征,决定了资产管理的全过程,包括资产配置、使用、出售、转让、出让、变卖、报废等过程都要在财政部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下,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实施。

1.2.4固定资产特点

由于科研事业单位性质以及自身承担国家科研研究任务的特点,决定了固定资产大多数由国家投资建设形成,增加速度快,单位价值高,构成复杂,建设期长,建设与投入使用交叉等特点。

2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账实不符,存量不清

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长期存在着账实不符、存量不清的问题,该问题已经成为各家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顽疾。很多单位财务部门固定资产台账明细与单位实际拥有的固定资产数量相差巨大,业务部门台账与财务部门台账长期不一致。单位到底拥有多少价值的固定资产,拥有的固定资产都是什么,拥有多少数量的固定资产,现阶段很多单位都还是无法准确的理清。

2.2固定资产采购资金来源复杂追溯困难

由于很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繁多,每个项目组都有一定利用科研经费采购固定资产的权利,导致单位的固定资产采购部门繁多,很多部门可以通过正常渠道或自己部门的科研经费渠道采购固定资产。这样就导致固定资产的采购资金来源多样复杂,有些不是通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基金采购的固定资产也进入到单位部门。并且业务主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登记信息不全,固定资产的来源信息都比较模糊,多数主管部门只了解固定资产的现状,却无法追溯固定资产的来源。

2.3验收制度执行不力,缺乏有效的验收流程

虽然在制度上很多单位都已经规定了如何进行固定资产验收,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往往流于形式。

很多的固定资产已经交付使用单位,但是在财务报销时才后补验收交接单。并且在制度上也没有明确规定固定资产验收流程,验收各方应该履行哪些职责。

2.4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缺乏流动性

很多科研事业单位都是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而且流动性较低,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采购后不长时间就开始闲置,而且固定资产在部门之间调拨次数很少,很多固定资产的采购有可能是相对重复的,当某个部门有固定资产需求时,更多时候想到的是去外购买,而很少想到向其他部门调拨。固定资产仍然封闭在部门内部使用,这样就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没有发挥固定资产的最大使用价值。

2.5固定资产处置收入较低,存在资产流失风险

每年科研事业单位都处置大量的报废淘汰的固定资产,而且固定资产的处置原值总额都较大,但是每年固定资产处置的收入却并不高。固定资产在处置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有的资产已经报废了再后补报废申请单;报废技术鉴定小组只给出同意意见,却没有相关的技术鉴定材料;报废过程中缺少资产评估环节;处置部门的资产处置过程缺乏一定的监督。这就导致很多固定资产依然有使用价值却被当做废铁进行处置,有些固定资产被低于市场价处置。

2.6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论证和集体决策

很多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有的单位领导“拍脑袋”决策,尤其对较大投资规模的固定资产采购不论证不履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导致有些固定资产采购后就处于闲置状态,固定资产利用率较低,固定资产投资低效。

3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1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很多科研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一直存在重购买、轻管理的现象。对购买固定资产的流程和审批把关、控制严格,整个流程设有专人进行业务处理,但是固定资产采购入所后,就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控制手段,没有专门主管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实时的监控与统计,缺乏足够的人员深入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状况进行全面了解。

3.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机制不健全

很多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还并不健全。有的单位仅有一部制度来管理全部的固定资产。但由于固定资产种类繁多,专业性强,一个管理办法无法满足所有主管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每类固定资产的具体管理办法,需要由相关主管部门颁布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在固定资产管理机制方面,缺乏一个从固定资产形成、使用到处置的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机制,虽然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各环节的衔接机制并不完善,导致各环节运行相对封闭,信息无法有效传递。

3.3固定资产管理职责不明确

很多科研事业单位中,看似主管固定资产部门较多,但各部门多数各自为战,缺乏交流,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协调组织各主管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很难,而且各主管部门的职责分工仍有漏洞,出现对某些固定资产主管单位不明确的现象。大多数主管部门只管实物,对固定资产的来源价值缺乏了解,也说不清楚;财务部门主管价值,对实物的管理和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缺乏了解。在固定资产采购、验收、调拨、处置的各环节各部门职责也非常不明确,看似各部门都监管都在审批表上签字,但却都不明确各自监管范围和职责,发生问题都互相推诿。

3.4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整体来说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整体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而且应用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五花八门。近些年财政部推行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仍然没有完全推广,各家单位应用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都各不相同,而且一个单位内部也没有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固定资产价值由财务部门主管,数量由业务部门主管,各主管部门的应用软件都是“信息孤岛”无法联网,并且各软件的信息标准不一致,导致各系统的数据信息无法有效的进行交换传递,信息无法共享,使得没有一个信息系统能够提供非常全面的固定资产信息来支持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3.5固定资产财务管理不规范

一是财务会计信息核算不及时,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实物状况。有的固定资产已经采购使用一年多,但报销手续还没有及时办理,导致财务信息无法及时反映该项固定资产。

二是固定资产建设工程结算决算不及时,有的固定资产已经交付使用但在财务上仍显示为在建工程。

三是通过非固定资产购置流程采购的固定资产较多,导致固定资产已经交付使用方使用,但在财务方面却通过经费类或其他方式报销,没有相应增加固定资产。

四是捐赠和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由于各种原因滞留账外不入账,导致形成账外资产。

4固定资产管理提升工作对策

深入分析以上原因的背后,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代管机制削弱了各单位管理固定资产的主观能动性。制度规定固定资产的投资需要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这就造成各单位不管需不需要的固定资产,只要能够审批通过就购买;制度规定固定资产的出售报废收入都要上缴国库,这就造成各单位固定资产能不报废就不报废,出现大量闲置或利用率极低的固定资产;这种代管机制造成了很多单位重视固定资产的申请,而轻视对固定资产使用的管理,重视固定资产合规的管理,而轻视了固定资产对单位创造价值的管理,进而出现了很多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的局面。

针对以上原因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4.1引入资产创造价值相关指标对科研事业单位进行考核

长期以来,对很多科研事业单位的考核主要局限在科研任务完成情况、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科研收入情况、事业基金结余情况等范围,而较少有对资产利用率以及资产创造价值情况的考核。建议应效仿企业对经济增加值(eVa)、净资产收益率等考虑资产占用成本及资产创造价值指标的引入,针对科研事业单位的自身特点,设计诸如资产周转率、净资产结余率等适合科研事业单位考核资产利用率及创造收入和价值的财务指标,将指标纳入对当年科研事业单位的考核指标体系中。这样科研事业单位就有主观动力来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以期能够降低固定资产规模,提升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以最小的资产规模获得最大的收益。

4.2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健全管理制度及机制应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一是设立归口管理固定资产部门;

二是按照资产专业类别,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设定专业主管部门;

三是按照固定资产管理职能,对固定资产预算、档案管理、采购管理、处置管理等进行职责划分,设定职能主管部门。

明确各主管部门在固定资产采购、验收、调拨、维修、盘点和处置各环节的管理职责,规避内控缺陷。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归口管理部门统领全单位的固定资产一级管理办法,各专业主管部门以及职能主管部门针对各自所管理职责建立所主管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最终形成一套涵盖固定资产管理各环节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4.3搭建固定资产信息化共享管理平台,实现账物相符的目标建立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平台,打破各主管部门的“信息孤岛”,打通固定资产各环节的管理流程,建立统一台账、统一数据中心,集成计划、财务、合同及采购等系统,形成建设、购置、安装、使用、维修、调动、改造、报废、处置一体化全程动态管理,实现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确保固定资产账物相符。

4.4规范固定资产财务管理,抓好评审论证管理

确保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加强固定资产盘点力度,对已交付未办理交付手续的固定资产要及时核算。建立大额固定资产论证评审制度,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评审,确保固定资产的购置都符合单位的发展需要。

4.5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考核评价机制

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本单位绩效考核体系中,应设置如资产使用天数、资产维修次数、资产报废数量等反映资产使用情况的指标进行指标考核。制定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办法,促进各单位全员参与到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中。建立固定资产后评价制度,对规模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在交付使用后应进行固定资产后评价,从资产经济价值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

综上所述,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国家国防建设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科研试验任务和开展日常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虽然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仍存在诸如账实不符、存量不清、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投资决策论证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但通过明确固定资产管理职责、建立管理制度体系、提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动态管理,规范各环节管理流程,一定能够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提升,对保障科研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更好的服务国防科技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教文司.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暂行办法问题[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篇9

一、投资范围

外地投资应符合*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市鼓励外地在*新区进行以下方面的投资:

(一)工业和基础设施方面:

1、扩大出口创汇项目;

2、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项目;

3、新兴工业项目;

4、能源、交通、邮电、通讯、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第三产业方面:

1、商业贸易;

2、房地产业;

3、信息、咨询业;

4、旅游业;

5、广告业;

6、其它鼓励投资项目。

二、投资形式

(一)外地、*在*新区内共同与外商兴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

(二)外地在*新区与外商开设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

(三)外地在*新区内兴办独资企业;

(四)外地联合在*新区内兴办企业,外地(含外地联合企业)与*联合开办企业;

(五)采用购买股票、债券或企业资产所有权等形式进行投资;

(六)*市与外地认为合适的其他方式。

三、审批办法

(一)外地与外商合资、合作建设的项目,按《关于**新区外商投资企业审批办法》审批。

(二)外地独资(含外地联合投资)在*新区内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企业报*市人民政府协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协作办)审核后,由*市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计委)审批。

(三)外地和本市企业联合在*新区内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本市企业报经主管部门会同市协作办审核后,由市计委审批。

(四)国务院各部委及所属企事业单位,在*新区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与本市企业联合投资),由国务院各部委商地方后审批或由市计委征求国务院各部委意见后审批。

(五)外地独资(含外地联合投资)在*新区内建设的不需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的项目,由市协作办审批;外地与本市企业联合投资不需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的项目,由区县人民政府或有关主管局审批。

四、优惠政策

(一)外地在*新区投资建设所需的投资规模(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建设项目的中方配套投资规模),由市计委负责安排。

(二)外地投资企业在*新区进口自用的建筑材料、生产和管理设备、生产用燃料、合理数量的生产用车辆等交通工具、办公用品及上述机器设备、车辆所需进口的维修零配件,予以免征关税、工商统一税或产品税(增值税)。

(三)外地投资企业进口专为生产出口产品所实际耗用的原辅材料、配套件、包装材料、元器件、零部件,予以免征关税、工商统一税或产品税(增值税)。

(四)外地企业生产的料件、半成品在*新区内加工增值后出口,经市有关部门批准,免征出口关税。

(五)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开发、开放的外地投资企业,经财政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区别不同情况,对其在*新区交纳的所得税部分酌情给予减免优惠。

(六)外地投资企业的贸易与非贸易创汇中,分配给本市参与方的部分,按本市企业现行管理办法办理。外地一方分得的部分,可以返回该投资方所在地,也可以按有关外汇管理规定在外汇调剂市场调剂成人民币或就地使用;此外,也可以在*新区引进国外的技术、设备、原材料,在照章交纳关税和工商统一税或产品税(增值税)后返回。

(七)外地投资的生产性企业,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享受本企业产品的出口经营权,并可直接对外承接来料加工业务。

(八)批准进保税区的外地投资企业(包括独资和合资经营企业),按照《*市外高桥保税区管理办法》办理。

(九)鼓励外地在*新区投资开发和经营成片土地,具体办法按照《*市*新区土地管理若干规定》执行。

(十)对投资人民币500万元以上、开业满两年、经济效益显著的外地投资企业,可允许申请若干名*市常住集体户口或常住户口指标,以解决其确属工作需要又长期在*的业务骨干的户口问题。实施细则由市公安部门另行制订。

(十一)外地投资企业在*新区还可享受经国家或本市规定的有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中资企业的其他优惠政策。

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篇10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业强县步伐,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发〔20*〕14号)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发〔20*〕10号),现就鼓励全县工业发展作如下决定。

第一条设立“*县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实行集中投向、统一管理,并随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增加。

第二条建立《*县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

凡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在本县区域内注册、生产,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投资导向目录的工业项目,均可列入《*县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

省“861”计划项目、市“3461”计划项目,列入《*县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

列入《*县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工业项目,均属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县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由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建立、管理。

第三条列入《*县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项目享受以下相关前期费用补助政策:

本条所称项目前期费用是指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价报告和相关论证所实际支付的费用。每个项目前期费用补助根据项目投资额确定。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项目,按实际支付的项目前期费用给予全额补助;投资额在3000万元---1亿元(含3000万元)的项目,按实际支付的项目前期费用50%给予补助;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项目,按实际支付的项目前期费用30%给予补助。单个投资项目前期费用补助最多50万元。

第四条列入《*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项目,享受相关的行政事业性费用优惠政策:

免收工业投资项目建设期间以及注册、变更、登记应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涉及省级以上收费,由县财政承担,经审核后在专项资金中支出。

第五条列入《*县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项目享受以下固定资产投资补助政策:

第八条依法规范供地。

单位或者个人对列入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计划内的具体地块有使用意向的,应提出用地预申请。预申请包括对所需地块的要求以及愿意支付的土地价格。工业项目供地面积依据国土资源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地区,国土资发〔20*〕232号)确定,具体控制标准为《*县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附件)。工业项目出让价格,根据国土资源部《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国土资发〔20*〕307号)的规定,我县不低于5.6万元/亩。

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活动,并通知预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参加。预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参加竞投或竞买,且报价不得低于其预申请时承诺的价格。中标人或者竞得人在接到《中标通知书》或者签订《成交确认书》后15日内,与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根据投资人意愿,土地出让金可先期按1万元/亩标准预交。中标人或竞得人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付清全部出让金后,依法申请办理土地登记,领取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待项目合同约定投资期满并按合同约定审计结束后,对符合规定的投资强度和达到约定投资规模的,依据项目合同约定给予补助或奖励。

第九条鼓励集约利用土地。

对一次性投资高于《*县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中规定行业最低投资强度和容积率标准的企业进行奖励。投资强度每超过最低标准10万元/亩,按实际用地面积奖励3000元/亩;或容积率每超过最低标准0.1,按实际用地面积奖励4000元/亩。本条奖励每亩最多1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额达不到规定投资强度要求的,实际用地超出规定用地面积范围的土地,超出10%以外的部分按国土部门确认后的实际评估价收取土地出让金。

第十条重奖项目中介人。

对项目中介人和引进单位进行奖励。凡成功引进县外投资者来我县投资,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在项目生产运营的当年,县政府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0.5%一次性奖励中介人,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0.3%一次性奖励引进单位。对扶持、帮助县内民营企业投资项目的新建、扩建有重大贡献的有功人员,县政府也酌情给予奖励。此项奖励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50万元。

第十一条鼓励工业企业加快发展。

1、对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并缴纳税收总额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10万元。

2、对增幅超过当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长水平的工业企业,其销售收入绝对值较上年每增长1000万元并且纳税总额每增长30万元,奖励企业管理团队1万元。年入库税收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奖励企业管理团队2万元,其入库税收绝对值较上年每增长100万元,再奖励管理团队1万元。

同时符合1、2两项规定的,按其中最高金额进行奖励。

3、每年评出全县纳税前若干名企业,县政府对其法人代表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4、新办或从外地整体搬迁来我县的工业企业,自竣工投产之日起,在3年内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时,按其当年实际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县级留成部分的1%一次性奖励给企业法定代表人,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20万元。

5、鼓励工业企业从县外引进或在本地培育新办配套企业。配套企业自投产之日起3年内,每年新增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50%奖励主导企业,50%奖励配套企业。

第十二条鼓励企业加强管理、争创名牌和技术创新。

1、新获得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企业管理团队10万元;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奖励管理团队5万元;新获得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企业,奖励管理团队1万元。

2、新获得全国质量奖的企业,奖励管理团队5万元。新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其中之一标准认证的企业,奖励管理团队1万元。

3、主持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并获得认可和实施的企业,每项分别给予法定代表人5万元、10万元、1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4、获得“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工业企业,给予法定代表人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获得“安徽省出口名牌商品”的工业企业,给予法定代表人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5、鼓励工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认定为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新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开展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上述奖励资金专项用于企业技术研发。

6、对建立的中小工业企业技术研发、信息服务、人员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给予固定资产投资的10%补贴,补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后,每年度为本县中小工业企业培训各类技术人才发生的费用,按费用支出的20%给予补贴,补贴最高不超过10万元。

7、鼓励申请国家专利和开发专利产品。工业企业购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本县实现产业化的,给予企业科技成果实际购买费用的20%-30%专项补助。购买科技成果在本地实现产业化的工业企业,从项目获利年度起3年内,每年因科技成果转化而产生的新增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给企业,用于企业技术研发投入。

8、列为部级新产品的,奖励企业管理团队20万元;列为省级新产品的,奖励企业管理团队10万元。列为高新技术产品的,该产品3年内上交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给企业,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按50%的比例奖励给企业。奖励资金用于企业技术研发投入。

9、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补助2万元;通过省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补助2万元;被评为省级绿色企业的,再补助1万元。对年耗能500吨标准煤以上、节能技改投入100万元以上、当年能耗降低10%以上的企业,经综合认定后,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

10、鼓励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新列入部级、省级企业信息化试点的工业企业,按信息化项目投资额的10%给予奖励,最高奖励额不超过50万元。

以上十方面的奖励,凡是由上级政府或部门予以奖励的,县政府将根据受奖额度再予以适当的奖励;凡涉及对企业管理团队的奖励,均将其中的40%奖励给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第十三条加快开发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

1、城南工业区、沫河口工业区的土地出让收益,由县财政拨给县建设投资公司,专项用于经济开发区建设。

2、鼓励开发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加快产业集聚步伐。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引进的工业项目不符合本区产业集聚发展要求的,可推荐到其他工业区、乡镇工业集中区落户。该项目的招商引资指标由引荐单位和落户地单位按7:3的比例分享;由此而实现的税收,3年内,由引荐地和落户地财政按3:7的比例分享。县直部门引进的项目不与落户地分享。

3、乡镇引进县经济开发区的项目,3年内所产生的财政收入扣除奖励部分后的50%归乡镇所有。

第十四条为工业项目做好帮办服务。

1、对工业项目实行全程帮办制服务。工业区内项目由工业区管委会全程帮办,工业区外项目由引荐单位或所在乡镇全程帮办。

2、严格执行《关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意见》(五发〔20*〕7号),优化发展环境。对需要审批项目实行首问负责、并联审批、限时办结、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规范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凡是处罚事项,必须坚持“两告知一签字”(即行政执法机关在给予企业行政处罚之前,必须履行规定的宣传、告知义务,并由其负责人签字或盖章)及重大处罚备案制度。涉企的检查和收费,要认真填写县监察局制发的《*县企业检查收费登记卡》,减轻企业负担。完善企业评议政府部门机制,评议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十五条申报程序、执行及时限。

1、企业、单位和个人要求兑现本决定政策,应向县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县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及时受理,并会同县经委、县发改委、县招商局进行联审,联审应在2周内完成并提出意见,经县政府批准后,由县财政局直接拨付给相关企业或单位。

2、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严肃财经纪律,确保政策的贯彻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弄虚作假,,敷衍塞责。否则,将严肃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六条效力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