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表态发言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8:00

法制表态发言材料篇1

关键词:纤维艺术;材料;传统工艺;综合技法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27-01

材料是艺术创作的前提。纤维艺术以材料来命名,就说明了材料的重要性。纤维艺术是材料的艺术,各种纤维材料都有自身区别于其他材料的质地、结构、颜色和肌理,传达出某种特定的情感信息。艺术家总是在努力地挖掘,探索一切可能的新型材料,并在多方位和多层次上自由试验各种各样的观念和材料运用的可能性,从而使艺术不断呈现出崭新的审美面貌。纤维艺术综合材料与综合技法的运用是目前纤维艺术创作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现代艺术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各门类高度分化的同时,又趋向高度的综合。

一、纤维艺术创作

在创作的时候总会遇到两个问题。

1.这件作品及作品的意义?2.用何种方式创作?当然这两个问题有多种表达方式,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表达的你的想法?你如何表达你的感受?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可以作出以下的分析。

感受――表达感性认识――理性表达

内容――形式创作理念――艺术技法

以上的四对矛盾是相互成立的。这是一个终极问题。但因为艺术不同于数学,将各种条件带入一个公式中便能求出结果。我们很难说某种形式适合某种内容,或艺术理念适应艺术技法。虽然无法完善的回答这个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却贯穿笔者创作的始终。而成熟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感受的完美表达。感性认识的理性表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理念与艺术技法的完美组合。

根据纤维艺术创作的特点,在勾画草图的过程中应该加入对纤维材料的研究。根据各种材料的特性,进行技法上的调整。而制作小稿的过程,应该是完成一个微型作品的过程。尽量多的完成技术试验,对最终画面所呈现的效果有可控性和预见性。

二、《鱼我所欲》作品分析

《鱼我所欲》的创作过程:

(一)创作理念

这幅作品想表达的观念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为人类更好的生存,人把自然置于其对立面,把自己作为自然的中心,纤维织物成为人体的忠实保护者,纤维艺术创新要突破织物作为人的“第二肌肤”,代之以自然生态的保护者,成为自然生态的“肌肤”,反思人类中心的思考方式,抑制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稳定,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充满诱惑的今天,人们在取舍的时候总是左右摇摆。就象孟子所写的《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而当今的人们会怎么选择呢?

(二)各种材料与技法

这幅作品的主要材料有:毛线、金属、塑料、半导体管等。毛线是柔软、温暖的,金属是坚硬、冷漠的。毛线代表“自然”,金属代表“人为”。这里技法主要运到,平绣、缝缀、粘贴、缠绕、打结等等。

(三)创作过程

这幅作品创作之前,只是大概想个草图。开始大量收集材料,尽量多的收集各种材料,在废品收购站笔者发现螺旋状的铁屑,它们排列起来看起来就像是鱼鳞。废旧的自来水阀门,都说鱼儿离不开水,这些废旧的自来水阀门就像是被污染过的水一样。鱼眼睛部分用现成品小手镯直接粘贴,是想增加一些唯美的女性元素。其它大量的废品进行再加工处理,对其进行裁剪、缝合、粘贴尽量体现它们不同的质感,同时加强材质之间的对比与融合。

材料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开始进行制作,首先选用亚麻作为底布,亚麻给人以朴实、自然、亲切、温暖的感觉。接下来把麻布绷在事先做好的框上。随着技法的深入学习,开始运用的一些技法会显得生硬。有些地方的技法和材料来回试,走了很多弯路。比如在鱼眼睛的时候,想表现鱼的灵动与跳跃感,这里也是幅作品颜色对比最强的地方,其它地方基本使用的都是灰色,这里准备加入红色。如图2-2左使用黑色的半导管体来表现眼睛周围弯曲的线条,缝上去后发现黑色的半导体管太大了,细节无法表现出来,后来改成小的红色半导体管,黑色用塑料亮片,这样塑料亮片的亮光和红色半导体管的亚光对比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很好的体现作品的创作观念。纤维艺术的制作也是再创作的过程。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美感和自身的情感特征,它们形成的肌理效果能调动人们视觉、触觉、知觉等其他感受。

在制作第二幅作品《鱼我所欲二》时,创作技法与材料基本已经掌握,所以在制作的时候可以用“轻车熟路”来形容。但是有时候轻车熟路未必是件好事,这幅作品的缺点是,有点像技法的罗列,过于注重材料和技法的表现。

纤维是材料艺术,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对材料和观念在创作中的地位我们要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材料与技法在纤维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同的材料应用不同的技法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表现不同的意境和思想;同样,同一种技法作用于不同的材料时也会展现不同的艺术效果。技法的发挥需要材料作为支撑,而材料性质的展现也需要与之相协调的技法来实现。

三、结语

纤维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分是从材料的区别开始的。作为一门材料艺术,当代纤维艺术具有很大的广泛性、包容性、融合性、多元性和综合性。表现为:它关注所用材料的表达方式的变化,在形式中求突破;它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不断延伸,对材料所对应的观念做深入思考;它借助外部形态,对其潜在的文化不断挖掘;它力求材料美感的发现和创造,对其应用无限可能作坚持不懈的探寻;它通过艺术表现实践,以多元综合来重构当代艺术的视觉张力;它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层次分明,释放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

纤维艺术创作,首先通过对综合材料的实践,逐步总结一套完整的创作方法。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根据纤维艺术的特点,笔者认为纤维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分是材料的特殊性。那么对纤维材料的认识,对纤维材料极限的追逐便是进行纤维艺术研究的第一步。

其次建立在材料基础上的纤维技法是通过对纤维材料的使用与操作完成的。技法的多样性给创作带来了多种选择。认识纤维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实践的过程。实践是寻找自身创作语言的捷径。

法制表态发言材料篇2

在艺术与设计的基础教学中,除了对于形态的认识、构成原理的理解和造型基础之外,在形式表达和表现技法上都离不开“材料”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材料不论在具象写实的形式还是抽象概念的表达里,或是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艺术创作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艺术设计表现要素之一。在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去掌握构成与造型的原理在艺术实践中的应用和表达,还要去学会如何将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融合进我们的创作里。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大胆进行对于材料的创新与尝试,培养在看似简单而单一的材料之中的感知、判断及造型能力并善于使用各种综合材料来表达与丰富我们的艺术构思。

在综合材料与形态的实践研究中,那些看似简单的材料一旦经过艺术与设计思维的转化都会成为一种不简单的创意表达。因此,在设计基础教学中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是根本,也是综合材料在自身简单形态之中寻求不简单的表现力之动力源泉。蔡元培先生对于艺术曾表达过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传统书法绘画到了近代过于拘泥于旧的章法而没有什么创新,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借鉴其他的科学的方法。他说:“今吾辈学画,当用研究科学之方法贯注之。”没有科学的方法注入美术,艺术就失去了创造力,而艺术失去了创造力也就不可能再有突破与发展。对于身边这些简单的各种材料而言亦是如此,在实践中必须科学地研究材料与形态的关系,了解材料与形态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其形成方法又有哪些规律。如同世界上如此之多的自然物或人造物,虽然种类与名称繁多,但归根结底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而一切物质又都含有相同的一些最简单的元素并由这些最简单的元素组合或化合而成一样。在科学地了解这些材料的特点以后,我们就可以将材料以丰富多彩的、不简单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使其应用在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

所谓综合材料,实际上在艺术设计创作领域中是没有限定的,甚至可以说它是能表达与实现艺术设计观念和效果的各种材料。它不仅包括天然物质的材料,还有人工形态的材料甚至是多维度空间的光影材料等,也可以笼统地说:艺术设计的材料,可以是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从“材料”一词的概念上来看就包含着这个意思,如在《辞海》中对材料的解释是:“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那些物质。”而《迈尔新百科全书》对材料一词是这样阐述的:材料是由原料中取得的,为生产半成品、工件、部件和成品的初始物料,如金属、石块、木材、皮革、塑料、纸、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等。材料是原料中取得的并且是生产产品的原始物料,包括人类在动植物或矿物原料基础上转化的所有物质,其转化的目的在于将这些物质用作生产的原料或完成生产过程的辅助材料。如上可见,材料从含义解释的内容上就有涵盖极为广大的范畴。

而材料的简单性主要是说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综合材料在使用与应用上的简单或单一。比如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与体会在思路上难以拓宽,不敢尝试新鲜材料造成材料选择上的简单。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在使用材料的时候,受到了材料自身成本、加工工艺、制作方法乃至个人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限制也会出现材料表现上的简单。特别是在材料成本控制与加工制作工艺手段上,一般在设计基础课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使用更多的都是相对廉价与常见的简单材料,甚至是生活中的食品、物品和废品的二次利用,就使得学生在选择材料上大都选择简单而直接使用的或是好加工成型的。如图l中所见到的各种材料,都是教学中学生所使用过的,这些来自于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材料可能我们平时都不会太过于关注。换个角度来说,“简单”可能就会想到“直接”,在教学实践中很多简单的材料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并与自己的构思相结合才能确定这些材料是简单地直接使用,还是通过割、裁剪、粘合等二次加工将其用于自己的创作中。比如有些材料,像牙签、棉签、订书钉等可以直接用来组合拼贴出多种变化;可有些材料就必须依靠二次加工,如在课题训练中有很多学生选择木塑板这种材料,木塑板作为一种纤维与塑料的复合板材具有好加工、易切割粘合的特点。当学生使用这种简单的板材时就要指导学生将其按照所学的构成原理和美学规律以及自己的构思进行二次的加工,学生们或将其切割粘合,或将其弯曲折叠,使这个简单的面材在最后的成品中呈现出了丰富多彩、非常不简单的各种形态。如图2中就是学生使用木塑板完成的形态构成作品,通过不同的裁切、粘贴、组合等手段塑造出了不同的、变化丰富的空间造型。可见,在基础教学中普遍使用简单的材料大部分是那些容易买到的、生活中常见的、利用徒手工具好加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材料而言可能会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在可用的、有限的简单材料中进行材料的表现,就要发挥其主动创造精神,提高创新意识,用简单的材料在表现与形式上创造出不简单的形态和效果。

芬兰著名设计师艾洛·阿尼奥认为材料和技术的革新都会开创新的设计道路。无论是廉价甚至废弃的材料还是高档昂贵的材料,都可以借助设计师的想法从思想和创意上加以丰富表现。即使是同一个简单的材料,在表现与创意上也会由于个人对其形状、色泽、质感的感受不同而表达出千变万化的形式。在设计基础教学中鼓励学生要具有一种“勇于尝试与创新”的精神,面对简单的材料要敢于打破对材料固有概念认识的局限,发掘其深沉的内涵并赋予它以全新的意义。

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综合材料的体会与感受是一项专门的课题训练,要求学生使用材料进行多方面体会和表现,在使用中涉及的材料极为广泛,它可以是各种天然材料,可以是人工合成材料,甚至可以是廉价的或随手可得的身边废弃物,这些材料都为学生体会和感受材料提供了最大的可能与便捷。受限于成本以及加工工艺,在课题训练中学生大多使用身边可以使用的和生活中简单的材料,如纸张、图钉、牙签、纤维、塑料、食物等等。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去努力发掘学生对简单的同一种材料在使用上的多种可变性,让学生了解材料,熟知材料,掌握材料,尽情地体会材料本身特有的形态与组合特性。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材料的二次加工,如粘贴、组合、裁切、分解等各种工艺制作手段,努力地去解放创造力,培养对材料的理解力与感受力,从而在设计基础学习中更好地把握材料形态的变化,体会材料的特性和材料语言的丰富性。在课题训练中,学生利用各种手段将材料加工成二维的、半立体的材料表现成品,从中体会由材料的形状、纹理、色泽、质感等变化所带来的不同的内心感受,特别是其蕴含着的表达情感的艺术语言等,这些都有可能是诱发出学生艺术创作的理由和激发想象力的原动力。塞·约翰逊提到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我们将材料作为一种形态元素,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熟悉材料的技术工艺等,而是让学生从中解读不同的形态信息,体验不同的心理感受,努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挖掘、去选择材料,体会其中表现的多样性以及感受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取向。如图3的学生作业就是对简单材料的形态表达。

法制表态发言材料篇3

那么综合材料绘画在其语言体系上呈现出哪些形态呢?

首先,综合材料绘画在语言上首先体现出来的是对“物”的形态、属性及语义的理解认识和重新建构,是对各种物质材料在进行艺术创作中功能和价值的再认识。任何的物质材料其本身都是具备两种内质的。一个是物质本身具备其作为物的形态和属性,这种形态和属性也就是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表情”,即它的材质感。这是它作主体语言参与到画面组构上的最重要特性。二是物质所具备的物的语义,也就是其作为材料存在而具备的文化积淀。物质在存在的过程会被其所存在的文化环境赋予的相应文化内涵和精神指向。我们单纯地看木头、土、乳蜡、油脂、钢铁、水泥、玻璃等物质材料时,会因为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区分开这些物质材料具有的冷暖特性。在综合材料的艺术创作中,物质材料正是依托其本身的“物”性和所承载的文化内质与绘画者赋予的精神相结合,来实现着物质与精神的对话。在这过程中,艺术家对材料的物质材料的敏感度和对物质材料的属性性能的把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家克拉斯和布罗克迈尔就是选取了金属铁板材料进行创作,他们利用铁板材料的不透明、可腐蚀、色泽突出等特性,通过铁板的自然锈斑和制作出的画面痕迹相结合,表达出了他们的一种庄重、深沉的生命体验。而博伊斯在作品《动物脂》中,则用毛毡和油脂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他正是利用这种材料毛毡和油脂本身就具有暖性的物性特征来完成他的艺术构想的。画家朱进在他的《时光》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不断的运用黄色土、五色土和褐色土等土质性材料来完成他的艺术作品。他利用土质材料具备的与人天生就有亲和力的物质属性来实现着自己的艺术诉求,画面上,“土”所独具的材料属性和文化内质成了画面的主体语汇,观看者面对画面所产生的内心触动几乎都来自于这些涂抹、堆彻、龟裂在画面上黄褐色土料。

其次是综合材料绘画的艺术语言呈现为一种媒介的综合运用状态。不同媒介的综合使用为综合材料语言体系的拓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由于不同的物质材料之间是无法融合的,正是由于多种媒介的参与结合,才使各种材料在碰撞冲击之后产生了流动进而变得亲和起来,达到了一种不同材料冲撞后的平衡,我们才会感觉到材料所形成的艺术张力和精神的升华。艺术创作者们正是通过使用众多的特定媒介,来完成其内心特有的生命关注与体验,我们可以从众多艺术家的创作中得到体会。法国画家简•杜布菲在材料的使用上可谓是多种多样,他把泥土、沙子和其他材料做成厚厚的有颜色的基底,并且一改用色彩进行绘画的形态,使用沙砾、海绵屑、木板等材料进行制作,通过在这样的画面上作画,画面上经常出现的是斑驳的色痕,各种奇特的形象就是在这样的基底上浮现出来的;作为西班牙非定型绘画大师,安东尼•塔皮埃斯在大量的艺术创作中把抽象表现主义和材料语言进行了结合,在画面上,他大量使用大理石粉、沙子、粘土、纤维等材料进行各种综合材料创作,在具有浮雕感和丰富肌理的画面上采用刮、割等手段创造出了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语言面貌;而作为二战后的德国艺术家基弗具有深深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他把现成的物质材料和媒介进行整合,并保留材料的符号属性,在作品中完成了物质材料在视觉上的解读和喻示。干裂的泥土、残破的废墟、荒芜的大地充满着他那巨大的作品中。他把钢铁、铅、沥青、灰烬、纸、石头、植物、油彩、油墨、沙土、丙烯、水泥等等综合物质和综合材料运用的画面,画面上材料与媒介不断的进行着反复堆砌,观者在视觉上就能感觉到作品上物质的重量感和可触摸感。在作品《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中,两个高大的书架上陈列着用腐蚀制作过的铅皮作成的一部部敞开的巨大线装书,强大的视觉震撼力撞击着人们的眼睛和内心,来描述着德国的历史和磨难。德国的另一位艺术家伊米尔•苏荷马则是从物质的无形状态中寻求另一种表现手段,他把浓稠的黑色沥青直接铺撒在经过制作的厚实画面上,在他那泥土般的背景下,黑色的线条深沉奔放,在画面上形成了极具生命感的张力,从而脱离了材料的制作性转而进入到一种写意的境界。

再次,综合材料的语言运用经常表现为一种对文化的借用与转换。文化的资源是艺术赖以发展的土壤。在整个文化资源中,既囊括着自然资源也包括着精神资源,当自然资源和精神资源能够在艺术家的创作中找到对应时,材料与精神就会形成了一种互动和互通,从而完成了艺术创作者与画面、观看者的一种对话。对传统文化进行借取和转换是很多材料艺术创作者的共同取向。在艺术家蔡国强的一系列的火药爆炸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艺术家本人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种借取和转换。他将火药和颜料铺设在画布上点燃,画布在爆炸后形成了痕迹,在整个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他寻求火药这种媒材的材料属性和这种媒材的中国文化性的融合,在点燃火药同时,他也在点燃一种博大恢宏的文化力量,作品在此时成为了将这种中国传统材料转换成了一个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开展对话交流的符号客体,让观看者能在画面上感受到来自中国古老文化的震撼。在艺术家徐冰的作品《天书》中,我们感受到的更是艺术家对传统的文化资源的巧妙的借用。作品《天书》可以算是对我国汉字进行的最彻底最激进的解构,他所书写的“汉字”中,所有的文字都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在经过传统木板印刷技术进行印刷和装订,真可算是一次对中国最有力的书写汉字的彻底颠覆。而与徐冰的天书相对应的另一个代表艺术家吕胜中,则是对中国传统民间技艺“剪纸艺术”进行了借取。他将民间传统的剪纸语汇加以提炼,创作并利用一个“小红人”的符号形象进行艺术创作,吕胜中通过剪纸这项技艺把自己的艺术创作回归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将这项古老的民间技艺转变为了一种能够进行深层沟通的媒介,成为了其与社会、与观看者对话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取之不尽的东方文化精神积淀,从传统文化入手,寻求传统媒介材料与当代精神的融合交流,成为综合材料艺术创作的一个有效手段。

另外综合材料绘画在自身语言体系的建构上则更加强调语言的偶然性和实验性、观念性和精神性。综合材料绘画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性为主要创作方法的视觉艺术,它对所有物质材料认识和运用都是一种实验性的探索。因此作为综合材料艺术的创作者,为了有效利用物质材料,传达自己的艺术诉求,就要对不同物质材料的语言属性进行反复梳理、归纳、再认识,通过不断的实验运用,才会使物质材料能够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因此这种不断的艺术实验性就成为了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在技术探索和实现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物质材料应用的无限可能性为其艺术语言的形成与建立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可能,这也就使其语言的形成具有了极大的偶然性特征,偶然性便成为了综合绘画材料语言形成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激发大脑的各种发明,是让人们观察断壁残桓,未息的余烬,以及斑石、云朵和土块,因为这些不规则的“偶然性”形态中能使人产生奇妙的发现,使艺术家进入一种梦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想象力就开始在那些墨点和不规则的形状中施展魔术,而同时这些形态又反过来帮助他进入一种朦胧的虚幻状态,使艺术家的内在视觉得以投射到存在的事物上。”(达芬奇语)[2]在综合材料绘画创作过程中,正是依托这种给人充满想象空间的偶然特性才会使创作者能够把握住画面形成的那些具有美感和抽象意味的“迹象”,并对这种“偶然之象”进行重新的选择组构,把那些具有视觉美感和冲击力的痕迹保留下来,形成新的视觉审美趣味。实验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而成为了综合材料绘画艺术的一种最为重要的品质。其次,在材料的运用上,绘画者更加强调材料所具有的观念性和精神性,更加注重这种精神观念同物质材料的结合与对话。其实物质材料其本身是不具备精神性和观念性的,是绘画者在艺术创作的实验过程中,对物质材料进行了分析、梳理、认识、运用和转化,并在画面上赋予其一定的精神内涵,从而使物质材料成为了创作者精神诉说的载体。创作者是把材料在经历过时间和特定文化沉积后所形成的那种神秘“物质”不断进行挖掘,并把这种“物质”当作传达精神与观念的载体在画面上直接呈现,这时的物质材料便因为精神的存在而具有了全新和独立的审美价值,物质材料所蕴涵的特定文化暗示便穿透材料而传达出来,材料的精神便在画面上得以提升和彰显。

法制表态发言材料篇4

【关键词】创作技法;材料媒介;表面形态;规律总结

装饰画是一种运用高度概括的美学语言,体现创作者的意识和审美观念的艺术形式,创作者在抽象和具象之间,可以毫无约束的探索,运用美的形式规律和手法,对自然物象进行加工,来表达情感和生活。装饰画的构成特征与构图、造型、色彩特质决定其描绘技法与一般写实绘画技法不同,其描绘制作围绕构成形式语言与秩序感、韵律感极强的效果展开,绘制工具、材料及技法有着宽泛的选择性,特殊技法与肌理的表达变化多端,赋予画面丰富的美感。

材料的合理运用是装饰性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也是构成装饰性的特征之一。装饰画的技法很多,不同的装饰画材料具有的不同绘制特点,装饰画基地的不同形式和肌理表达的多样性,画载体本身的多样性也有着很多要求,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绘画材料的载体和材料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对装饰画技法和材料的研究是应该与时俱进和很有必要的。

一、装饰画的传统材料及技法

(一)水粉材料作装饰画

水粉是装饰画典型材料之一,水粉表面无光泽,覆盖力强,色彩明快、丰富。厚涂浑厚强劲,薄涂有通透感,适于写实绘画技法创作,也适宜于描绘平面性装饰效果,平涂、渲染、推晕、喷绘都可以灵活运用。

用水粉颜料作画时要和水粉纸相互配合使用。水粉的附着力比较弱,水分多了色彩饱和度不足,无光泽,水分少了色彩厚实粘稠,作品干燥后甚至会出现裂痕以至脱落,持久性能一般。当我们用水粉做为装饰性绘画的表现手段,创作的基本技法有干画法、湿画法及干湿结合画法等,与水粉画的画法比较相近。用水粉画进行装饰画创作多用于干画法,它着彩饱和水分少,画面干燥后的色彩变化不大,表面的肌理效果有一定的厚度;湿画法色彩稀少水分多,连续着色时,要严格控制着色时间和水分,画面干燥后色彩变化比较大,所以需要对干燥后色彩效果有一定的预判。

水粉装饰画可以在各种纸上进行实验,也可以在水粉纸或者在厚实的素描纸水裱一张高丽纸或者宣纸,可以在上面进行特殊的肌理效果实验。只是水粉画的持久性能不强,经过一定的时间,表面色层会出现裂痕,严重会导致色块脱落。因此,水粉装饰画的长时间的保存是一个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油画材料作装饰画

油画材料因其性能特点,耐光、防水,有一定的透明度,干燥速度由媒介物(油)决定其干燥快慢。油画为材料的装饰性绘画色泽明亮、柔和、典雅。有极强的覆盖力,在绘画过程中可反复修改及叠加色彩,但叠加时要注意底层色块的干燥程度和运笔的力度和速度,同时可以做出丰富的肌理。油画的表达性能比水粉广泛,可以画在布或者制作过的纸板或木版上。油画材料的持久性能也比水粉颜料要好,油画颜料干后不溶于水,在正常状态下短时间内不会与基地发生隔离脱落。油画的技法与水粉画技法不同,传统油画技法即古典油画技法是层层罩色渲染和提白罩色渲染,而油画材料作为装饰画技法,注重造型的平面性,多用于印象派以后的直接画法,即厚涂塑造法。

(三)丙烯材料作装饰画

丙烯材料有极强的覆盖力,作画干燥速度较之油画要快,与水粉的干燥速度接近。丙烯为材料的装饰性绘画色泽明快,表面无光泽,坚固耐磨、耐水,可以做出丰富的肌理。丙烯的表达性能比水粉广泛,可以画在纸、布或木版和墙壁上,是装饰壁画的常用材料。丙烯材料的持久性能也比水粉颜料要好,丙烯颜料干后不溶于水,不会与基地发生隔离脱落,色层之间不相混互溶。例如:在衣物上用丙烯颜料画的装饰图案,经过反复的水洗日晒,色泽不会受到影响。丙烯画的技法和水粉画技法差不多相同,也是干湿画法或干湿结合这三种画法。干画法用色厚实,湿画法薄涂飘逸,干湿结合画法便是先薄后厚或先厚后薄,或干上加湿或积薄为厚。

(四)综合材料运用技法

综合材料是指水粉、水彩、丙烯组合运用,或以色铅笔、水彩、色粉笔组合运用,或以墨,水粉、丙烯组合运用,或以油画、丙烯组合运用,并注意对先后程序、色层交差及复合与单纯等因素的巧妙安排,就能获得丰富而生动的效果。

二、装饰画的特殊绘制技法及表面形态制作

现代装饰画的表面形态,是指在装性画的创作过程中,利用不同的物质材料、工具手段和制作技法,在画面上制作出平面和立体的纹理效果。装绘画的表面形态具有很强的视觉表达能力,依据作品的表现需求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表面形态效果,从画面质感上体现出作品的抽象美感。研究和探索装饰画表面形态的制作和表现手法,使作品从视觉感受方面、表面形态质感方面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装饰画中画面肌理的制作和表现是为加强视觉欣赏效果,让欣赏者在平面与表面形态的相互转换映衬中体会作品的美好意境,感受肌理的抽象美感,拓展作品情境的空间联想。肌理运用可以丰富作品内涵,引发、拓展欣赏者的联想空间。绘画过程中常借用表面形态来表现物体的外在特征,表面形态使画面产生可以触摸到的艺术效果,包括画布的纹理、粗糙的底子、笔触的变化、刀法的应用以及添加材料的使用。

(一)特殊绘制技法:喷绘技法、晕染技法

喷绘技法;利用气压原理把颜料强行从特制的喷笔中喷射到画面上的绘制着色方法。喷绘时要调整工具与画面之间的距离,控制颗粒效果和着色程度,做出均匀细腻的渐变色层,根据底色的干湿程度再次喷色或喷水,还可利用一些遮挡材料喷出多种形状与虚实层次。

晕染技法:将各种颜色由深到浅渐次渲染,用色度的渐变使作品形象产生明暗、体积和层次。晕染分为单色晕染和复色晕染,运用这个方法,首先要理清形象的结构和明暗关系。在晕染时为不出现水痕,可以先用清水把纸打湿,也可以在着色的形体上涂上底色,然后从暗部开始,用清水洗染,让作品形象产生由浓到淡,由明到暗的色彩变化。这种方法通过晕染表现形象的立体感,不受特定光源的限制,有各自独立的亮面和暗面,根据构图的轻重,明暗的配置,形象的排列组合,进行装饰画创作。

(二)装饰性绘画中表面形态的制作技法

在装饰性绘画创作中,巧妙的选择材料,利用各种辅助工具,通过一些方法可以制做出很多特殊的肌理效果。

油画棒勾线或衬底后再覆盖水粉或水彩颜色,油水分离,可以造成色层分化、斑驳效果。先取少许颜料,多加水,调好后铺在画面上,迅速抓少量精盐或者肥皂粉撒在画面表层,盐和粉溶化后吸收周围的水分和颜色,画面就形成放射状的表面形态图形。

用稀释后的胶涂在不能被染到的部位,等胶干了后用油画颜色、油墨或者丙烯颜色给画面着色,用手揉搓、用笔刷洗前面涂胶的部分,由于少量颜色沿着边缘渗到涂过胶的不能被染到的部分,画面就会产生大小不同的斑点纹理或有破残感的色块。

用白乳胶调和大白粉可以做很多种肌理,(现在市场上有油画塑型膏)注意不能太厚,否则就会脱落。表现木纹等纹理的时侯可以借用刀具。给画面着色时首先反向铺色,即如果画面效果是冷色调,就先用暖灰色薄涂一遍,后用干净的布擦一遍,颜色就会渗到肌理的缝隙中,这一层颜料通常用丙烯颜料,因为它快干而且坚固,接下来采用刮划、罩色等手法反复制作就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利用大白粉或立德粉调白乳胶成膏状,利用画笔或画刀在需要的地方制作出斑驳的笔痕肌理,或将白粉膏涂于底层,用刀具、梳子、滚子等制作出所需要的表面形态。

将达玛树脂溶解于松节油再调和白颜料,达到一定粘稠度时用画笔或大画刀在刮过胶的画布上制作理想的肌理。松节油挥发后,白颜色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硬,所以要掌握时间,时间稍长,涂料变硬,表面形态的制作就难以进行。

使用丙烯颜料或丙烯塑型膏制作肌理非常方便,因丙烯干得快,可以堆砌。在油底子或着色后的油膜上使用时应先用砂纸打磨一下,防止丙烯颜料剥落。作画过程中可以通过稀、稠、薄、厚等色彩变化,借用笔触与刀法直接做出凹凸不平的粗糙效果,或在颜料中掺入砂子、锯末、玻璃碎末、面包渣等颗粒状材料制作肌理。借用表面形态来进行装饰性绘画创作,表现物象的质感,可以使作品的视觉效果更加突出。现代画家在装饰性绘画过程中灵活运用表面形态,甚至将布片、草根、树叶等实物直接贴在画面上。

三、装饰画的现代材料及工艺的运用

(一)漆材料与工艺

漆器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物品,因为漆有耐酸、耐碱、耐热、防腐等特性,所以很早就被人们利用。以漆为媒介的画可以简单统称为漆画,漆画是从漆器里派生出来的,漆画的底胎,就是漆画的基底,可以是木胎,布胎,金属胎等多种。其主要材料是天然生漆(又称大漆)。除了漆颜料(透明和不透明两类)以外,常用材料还有金、银、铝、铜、螺钿、蛋壳、螺丝、树皮等。主要技法有手绘、磨显、堆漆、变涂、镶嵌、密变、雕刻、皱漆、等。

(二)玻璃材料与工艺

使用玻璃材料制作装饰画,具有透明、透光、多彩的特点。彩色玻璃窗画是以铅条把经过烙铁加热裁割的彩色玻璃片组合拼镶起来。现代工艺处理可取消传统的铅条限制,按图形切割成的透明丙烯薄片与多层不同色彩的玻璃热压在一起形成喷砂、浮雕、彩绘工艺处理以制作装饰画。张艺谋导演在拍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时候,教堂的玻璃画就是用现在的彩绘画法画在玻璃上的。

四、规律总结

根据以上的实验研究有以下总结,装饰画的技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材料和工具的特点展现多种多样的技法。一、材料的材质要符合画面创作要求,运用材料必须符合材料自身的属性,就是材料基本性能的使用性,既材料的实用性。二、材料要符合作品的形式美的要求。材料的自然美感,包括颜色、表面形态、光泽等因素都基本符合画面形式需要,就应该是首选材料。三、装饰画材料是运用要与作品环境有一定的联系。既应该注意整体装饰的协调性。

艺术作品的魅力来自对现实生活情感的表达,尤其是视觉艺术。艺术作品的创作也不是靠总结出几条技法规律简单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深厚的艺术涵养和造诣,以及创作灵感。本文只是通过装饰画的实验性实践,总结了一些技法和材料的性能,希望能够在以后的装饰画创作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一民.装饰绘画[m].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

[2]邬烈炎.装饰语意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法制表态发言材料篇5

关键词:材料美感;焊接肌理;概括和抽象;现代意识;民族化

1这里所谈到的金属焊接雕塑与我们习惯认识上的金属雕塑不尽相同,传统意义上的金属雕塑泛指以金属材料来实现完成的雕塑作品,而这里所说的金属焊接雕塑指的是通过焊接的技术手段(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铸造和锻造手段)来实现的雕塑作品,这类作品重点体现的是金属材料本身的美感和焊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焊接肌理之美,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样的作品缺乏形式和内容,而是通过将其特有的美感与其独到的形式巧妙结合来实现创作目的。

其实金属焊接雕塑已经成为当代最具现代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语言在于注重作品的直接创作过程,并赋予其更加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审美内涵,它有力地拓展了雕塑创作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挥金属材料自身的质感特性自由地构思和制作,已成为现代雕塑进行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

金属焊接雕塑的创作注重于艺术与材质的直接对话过程,其中材料的质感和焊接过程中形成的焊接机理是构成作品形态的关键要素,对实现其艺术价值和意义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同时造就了金属焊接艺术雕塑的表现形式,即使表现具象形态,也侧重于能够发挥焊接艺术特有肌理的具象形态表现,如用拉丝焊接肌理来表现动物的毛发。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体现了不同艺术家的文化渊源,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不同的表现形式又是不同的创作思想得以充分展示的保证和前提。鉴于目前金属焊接艺术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在探索西方现代艺术语言过程中,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他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文化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思想,高扬生命冲动的创造力,推崇能够让人直接体验生命冲动的开放社会,以直觉为认识真实和真理的唯一途径,以及现代艺术对生命的瞬间体验和制作过程的珍借,对破坏重组物质时空以获取精神真实的兴趣。同时萨特表达现代人孤独、异化、悖理的情绪感觉,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家对艺术主体独创性的强烈追求。

2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在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直接影响下,它与以前传统写实主义的以体量和实体感作为表现形式的基本要素背道而驰,许多现代雕塑的表现方法完全超出了“雕”和“塑”的意义,尤其是现代金属焊接雕塑,作为三度空间抽象的构成艺术品,不属于关于实体感的艺术,不追求真实的形态再现,通过简化、概括甚至是抽象的手法进行创作,并结合各种工业化的手段,直接地打造作品,如以透空框架的形态去构画和界定空间,彻底地阐明了现代雕塑作为三度空间艺术的新理念,在于表现金属在空间中的自由组合,而非多种程序塑造的实体造型。他们艺术语言的特征类似单纯、厚重的原始文化,最后发展到将机械、动力和光的因素组合引入雕塑的运动形态,创造了最具现代意义的雕塑作品。它反映了20世纪工业、科技观念向艺术的介入,导引出一种崭新的艺术价值观。

当代西方雕塑家在新的艺术观念的引导下,追求各自的文化和艺术个性,并充分利用材料学、结构力学、金工技术和焊接技术的原理,发挥金属焊接雕塑的特有创造力。在他们的作品中,将雕塑的造型要素简化到最低限度。用立方体、几何形、圆柱体的型材和不锈钢材以及现成金属物品构成现代形态的、抽象的雕塑作品,使传统的艺术语言在他们的作品中失去了原有意义,运用工业化制造方法实现了现代雕塑新的艺术理念。

现代雕塑家史密斯是美国第一位创作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纯朴、粗犷和简练,利用金属材质的特性形成变化多端的雕塑造型,使金属材料、金工技术成为诠释个人艺术观念的语言符号。他创作的《皇家之鸟》、《森林》等作品,采用电焊枪在空间中描画,用多种钢条焊接展开三度空间的构成,同时利用点、线、面的相互交错的穿插,编织成一种活拨的、富有生机的抽象形态,他的许多作品放弃实体,将锻造成形后的钢条构出空间的韵律,显示出强力的运动感。

英国当代杰出雕塑家卡罗的金属焊接作品轻松活泼,简洁明快,是位最富独创性的现代金属焊接雕塑家。作品《正午》是他具有个性化艺术语言的代表作。该作品直接采用数块工字钢梁构成,作横置状态并涂上橘黄色的颜色,整件造型似如一张在室外阳光下的躺椅,简练而意味深长。在他的作品中力求把雕塑语言概括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直接利用工业钢材装配成巨大而强力的结构,并与周围的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费罗是法国现代派艺术家,他的金属焊接系列作品更具个性化。其作品摒弃了传统雕塑的创作模式,采用一种更加直接,更抽象化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取得纯粹形式的自由化。费罗的作品都取名《无题》。但在这个毫无意义的标题下,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在创作中通过挤、敲、扭、切和焊,给作品注人生机,将冷冰冰的不锈钢板转化成孕含生命形态的艺术作品。

从现代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语言来看,它与传统雕塑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在艺术观念上,一方面强调艺术与自我表现的主观性以及艺术家以我为主的能动性,力求作品造型简化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以现代工业化的理念构造单纯、简洁的几何造型,反映出一种工业化的非人格化的力量。另一方面重点表现不同金属材料的特有美感(如钛合金通过焊接在焊口的部分会形成耀眼的彩虹效果)和不同焊接技法所形成的肌理美感。在艺术形式上,利用电焊枪在空间中作画,以钢材制作空间构成。使传统艺术形式的体积,体量概念消失,转化为丰富、透空的空间和变化多端的深度三维结构。并以手动和机动改变了原有雕塑的“静止状态”,以色彩变化增强金属焊接雕塑的视觉感悟力。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采用直接加工过程实现三度空间的构成关系或以废品集合的方式重新组合新的造型,使金属雕塑的艺术表现方法变得直接了当、纯粹和自由。在制作中利用各种金属材料经过直接的敲打、挤压、扭曲、打磨、切割和焊接,随意地、自由地构建和组合,彻底改变了传统制作多步骤的有序性,使作品更具自然性。

3在现代雕塑发展史上,当代雕塑家所创造的金属焊接作品成功地完成了20世纪具有雕塑艺术革命意义的艺术创造,而走向现代化、抽象化、形式化、自由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我们国内的金属焊接雕塑艺术尚未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我相信在当代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雕塑家甚至焊接技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金属焊接艺术应该能够找到一条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能够满足我国公众审美诉求的蓬勃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田卫平等.金属焊接艺术初探[j].焊接,2005,3.

法制表态发言材料篇6

关键词:雕塑艺术语言空间语言形体语言材质语言改造方式语言

前言

艺术语言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如创作艺术所使用的材料、媒介、表现手法等,其不仅是艺术作用构成的重要材料,也是将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作者的理念、艺术观念、审美观点、个人情绪等充分表达出来的方式或者工具。艺术语言具有较多突出的特点,如内容丰富、灵活性高、流动性强、变化性大等,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是于是俱进的一种观念,在时代的进步中会涌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语言。而雕塑艺术作为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语言也有不同的体现,主要包含了四种,即空间语言、形体语言、材质语言、改造方式语言,雕塑正是通过艺术语言变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传达出美的信息[1]。

1.空间语言

一般人们对于空间的理解即为物理学上的定义的长度、宽度、高度、广度等,以该类特性展现出物质的实际存在。艺术对于任何概念的定义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雕塑的艺术语言对于空间的定义为通过对某一平面范围的限定及围合而表现出的一种虚空状态,平面内的范围、形状、布局、开合度等,都会对空间给范围的限定产生较大的影响效果。雕塑的设置需要占用或者掌控一定的空间,为雕塑艺术提供存在的基本范围保障。另一方面,其与外部环境整体空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决定了其需要一定的环境空间,因此可以总结出雕塑空间语言的双重含义,即本身的空间性和雕塑与环境空间的关系。前者表现为实体所占空间和虚空的空间关系,包含围合、渗透、穿插、贯通等;而后者则表现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其对于环境空间的影响,和谐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2]。空间语言是雕塑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没有具象化,而知识抽象的表现,艺术张力的变现方面,其也是雕塑艺术的魅力点之一。只有将空间及创造空间转却把握,灵活运用,才能使雕塑艺术语言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2.形体语言

形体是指雕塑的形态、形状以及体积等,其是雕塑艺术最为朴实、最基础的语言。雕塑者根据桩基的艺术理念、创作要求、审美观点,运用点、线、面、形态等各种材料制作或圆或方、或大或小、或软或硬、或简单或复杂的个图或者组合,从而构建出不同形式的形体,如写实注意形体、抽象主义形体、浪漫助于形体等,将艺术包含的意义展现给观众,达到一定的艺术渲染效果。另外,变形也是形体的一种表现形式,雕塑者先对客观事物的特点、结构、性质等有全面的了解及研究,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将客观事物的外形通过比例放大或者缩小,对于线条进行处理、轮廓变化、组合错位等方式改变其常见的形态,以夸张的形式展现出事物的另类的魅力,既不脱离客观事物的本质,又具有虚幻的艺术变现力[3]。

3.材质语言

雕塑使用的材料是该项艺术创作的载体。雕塑艺术将材料与技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没有材料,艺术失去依托,成为空洞虚无的理论,而没有艺术,材料则无法展现出独特的气质,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因此材料对于雕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雕塑使用的材料较多,如石材、木材、金属,该类材料中与可以细化为许多的小种类,大理石的坚硬、冷峻、高贵;木材的松软、亲切、温暖;金属的质感、沉重等,每一种材料体现出的艺术魅力及艺术感受是大不相同的。雕塑材质的语言还存在另外一种美的具象化表现,即肌理。各种材料在自然界中经历风雨打磨、成长历程,会形成特有的纹路,如树木的年轮、结节,石材在风化作用或者自然界的雨水侵蚀后留下的痕迹。该类特殊的印记是其他任何事物都不雷同的,也给予了雕塑者无限的创作灵感。雕塑者也可以根据该项特征充分发挥无限的想象力,运用各种艺术的手法,如多石材进行锤击、打磨等,留下人工加工的痕迹,展现出独特的材质之美。

4.改造方式语言

各种适合作为雕塑的材料,均需要通过雕塑者的加工、处理、改造才能最终成为具有内涵及独特魅力的雕塑艺术品。该加工处理的过程,包括改变形状、分割、独立、添加、消减等方式,即被称为艺术创作。各种材料都具有一定的特性,因此对其的加工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相同的材料,根据不同的创作要求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最后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艺术变现力也是各有千秋。因此需要对材质的特性有着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能熟练的运用相应的创作工具,严格根据一定的创作方式及流程进行加工处理,才能使最后的雕塑成品真正的成为艺术作品。该过程作为将艺术理念具象化的最后一部,对于艺术表现的效果是极其重要的[5]。

5.总结

在艺术发展的历程中,雕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表现内容由原始艺术逐步转变为宗教艺术,表现手法由传统的写实主义逐步蜕变为现代抽象主义。传统雕塑逐步进化为现代雕塑,从本质上讲即是雕塑艺术语言有初级变化为成熟、由笼统变为具象化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方面看,雕塑艺术的发展是一段辉煌的发展历程。艺术没有时间性、国界性等规则的限制,在其达到一定的高度后,都可以创造出无以伦比的魅力。雕塑艺术则需要雕塑者对雕塑语言有充分的了解、全面的研究并熟练的掌握,并能够灵活的运用于雕塑艺术创作中,发挥出独特的创造性,变现出鲜明的特点,表现出更多的内涵及意义,带给人们更多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苏立群.寻找自己的雕塑语言――谈雕塑家对形体语言的个性追求[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0(06):10-11.

[2]张顺.浅析传统雕塑语言与现代雕塑语言的对应关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5):269.

[3]郑淼.中国状态下具象雕塑语言当代性研究[J].美术大观.2009(11):227.

法制表态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材料质地;材料色彩;自然美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手工业专著《考工记》说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全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其中,材有美指的就是材料艺术美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已将材料的种类与优质的材料,作为决定建筑中艺术审美的先决条件。材质中的肌理、质地是艺术自然美语言表现的外形特征,所赋予建筑的是不同的艺术形象。本文基于此点,通过对景观中材料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建筑材料语言表达因素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1材料自然美的语言表达

材料的语言表达要素来自多个方面,不同的材料语言带给人不同的触觉和视觉上的感受,体验着不同的情感的艺术审美感受,这也是设计师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必须要着重考虑的。通常材料本身质地、色彩、肌理等客观因素,决定了人们对材料语言情感的感受。例如,粗糙的装饰材料质地会给人以自然原始的情感之美;光滑的装饰材料质地给人以华贵的情感之美;建筑景观上艺术审美语言就是设计师通过材料中的形态、色彩、材质的实用特性挖掘表现出来的,给予观者精神上的美的感受。

自然美是自然本质力量的情感表现,材料自然美的魅力就是以它自身所具有的形态、色彩、质感等本质属性展现出来的。材料通过自身质感、色彩等情感魅力吸引着热爱自然的人们,使更多的人领悟到建筑景观的美丽,享受自然。

1.1材料质地自然美

材料的质地自然美语言表达通常是指材料表面的肌理,它是人们最直接的视觉感受。自然的材质美往往是从自然界中提取后所体现出来的。例如,石材、木材自身有着柔和的色泽、自然的肌理,略显粗糙的表面质感、不规则的色彩和微妙的线条带给人以自然质朴的美。砖也是我们极熟悉又有着悠久历史的建筑材料,它源于泥土,经手工烧制和其细腻外形的表面质感给人亲切温暖的联想,形成与人亲密的情感联系。无论是粗糙的,还是仔细加工过的光滑的砖石,它们本身给人带来温暖亲近的大自然的感觉,让人感到身在原始原生环境之中的质朴自然美。例如,在刘家锟设计的成都犀苑休闲营地,整组建筑群均采用了砖混结构,强调砖混结构直接砌筑所表现的自然情感。用以当地乡村常见的灰砖、红砖砌筑的红灰色砖墙段,穿插在大面积涂刷的蓝灰色墙体中,衬托长长的低矮卵石墙穿插于绿地之间,使整体建筑融入于蓝色天空和常绿的环境之中,使建筑物与天空和土地等自然物之间和谐搭配。室内外建筑全部选用灰砂、木、石、铁等当地自然与人工建筑材料,充分表现出艺术审美理念下手工的痕迹,既经济完美又增加了温馨舒畅、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材质自然美是激发人们情感最直接的感受。由于材料质感差异所带给人们视觉效果的感受不尽相同,因而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也会截然不同。木材因天然生长形成美丽柔和的纹理,不同的木质展现出各样不同纹理的自然美感。石材同样质地外露自然质朴,其柔和的颜色、不规则的图案肌理,无论是粗胚和磨光都呈现着自然纯朴的美。由这些材料质地自然美所构成的建筑实体和艺术造型,更是带给人以亲切温暖、自然美好的情感。有机建筑大师赖特的每一件建筑作品中都大量融进大自然,充分发掘和利用材料语言的自然本色,通过精雕细刻将材质的自然美融入人们的情感中,如东塔里埃森赖特住宅、罗伯茨住宅、罗比住宅等。在运用木材时不去掩盖它的自然本质,充分表现木材的加工工艺的锯痕、榫罱拥愕淖匀槐旧,使木材的天然丽质的性能更加明确地呈现出来。在住宅中大面积砌筑中多采用自然红棕色砖墙,呈现出自然细腻的线条、朴实舒畅的质地、和谐动人的色彩,在对砖、木、水泥、玻璃等材料中的纹理、色彩的自然美挖掘运用都达到了恰到好处,形成了一种无法抵挡的天然美。

1.2材料色彩自然美

生活中离不开大自然的色彩元素。建筑的艺术魅力与色彩的语言紧密相连,建筑材料色彩能激发起人们各种不同的情感联想,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们大小轻重、冷暖膨胀、收缩前进等视觉感受,建筑材料自身的色彩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自然象征的意寓。例如,黑色的大理石给人庄重、严肃、神秘的感觉,暖色调的则给人亲切、舒适、明快的感觉。木材的暖色调色彩应用到室外内设计中,令人产生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美的温馨亲切情感中。因此,在室内设计中总要用恬静浅淡的材料色彩来装饰房间,从而呈现淡雅怡人的情感氛围。人们在紧张忙碌了一天后,回到家中在温馨舒畅氛围中,心理就会自然产生愉悦,精神得到放松。反之,如果色彩过于鲜艳又斑驳,人的情绪自然易变得烦躁不安,更不会得到愉悦舒畅的情感体验。例如,北欧地区人们酷爱天然材料色调,室内的装饰及家居都追求原木自身所具有的自然韵味的色调,家具采用木质材料且不上油漆,再经表层磨光上蜡的工艺加工,让木材的自然纹理的色彩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示。丹麦人的家居的这种力求简洁的设计,材料质感、色彩的自然流露,透出一种温馨宜人的自然情感,那种自然和谐、亲近舒适的自然色调深受人们喜爱。

色彩是建筑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材料是色彩表现的载体,是情感体验最先触到的感官体会。在色彩体验过程中涉及光影与人的心理情感变化,由于光的色彩与光影的运动会导致材料色彩的变化,材料的冷暖度就会发生不同变化。这反映出各种材料的色彩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运用色彩自然规律将材料色彩进行协调与组合,突出颜色自然美的感染力,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联想。例如,看到红色会联想到太阳、火焰,产生一种暖热的联想;而蓝色会联想到大海蓝天;绿色联想到森林草原等。从整体效果来看,暖色调让人感到兴奋,而冷色调则让人感到宁静。诸如类似光影上的变化、冷暖上的变化、色相上的变化,都能直接影响人们心理情感上的变化。例如,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学楼的景观建筑设计,采用了天然材料的自然色彩的语言表达,将建筑物结构造型、自然色彩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使建筑物与大自然中的质地、形态、色彩形成完美统一,使人产生自然的联想、感受自然的温馨,进而达到身心舒适、精神愉悦,形成了一个良好学习环境。

2材料与自然美的融源

2.1材料在园林中的自然美

人类对自然有着永恒情结,自然美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追求自然美和表现自然美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在这一造园艺术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遵循自然的规律,推崇“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对造园建筑材料自然美语言内涵的把握和运用更是情有独钟。无论从金碧辉煌、恢宏堂皇、气势雄伟的皇家园林,还是轻巧玲纤细、淡雅秀丽、温馨雅致的江南私家园林,在建筑材料语言表达上都是呈现出融于大自然美、表现大自然美的特点。例如,在山水环绕的小桥、平台,及形式多样的直廓、曲廓、折廓,造型奇特、精巧各异的凉亭,还有形态各异、精致绚丽的亭台楼阁、殿堂斋轩、榭馆门廊,都体现出建筑材料内在自然美与园林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些都创造出优美动人的自然环境,展现出大自然无尽的美好与精妙。

中国自古典园林以来积累的这些深厚的思想内涵,极大影响和促进了建筑材料在景观设计中的发展。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工作者,就要很好传承材料语言表达与园林中自然美相融的深刻内涵,在景观设计和建筑材料发掘应用上更好达到与自然美的融合共存,创造出更好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优秀作品。例如,在北宁公园景观改造中,就非常注重传承古典园林的思想内涵,充分发掘建筑材料中自然美的特性,有连接29座造型各异的桥涵横架两岸,2000多米弯曲迥异的长廊与山水连成一体,21座亭台楼榭与高塔致远、登楼览胜等十大核心自然景观以动人的情感呈现在游人面前。突出了建筑材料与山水石木、花草树木交相辉映,形成自然风景地所创造出的景色如画、环境舒适的境域,使人们在游憩赏景、休闲娱乐时,在自然风景中得到美轮美奂的情感享受。

2.2材料在地域景观中的自然美

法制表态发言材料篇8

关键词:当代;漆画;艺术语言;特征

“漆画———作为中国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是中国绘画最早的源头。”[1]在当代新的历史条件下漆画被赋予了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元内涵,成为具有东方趣味和艺术特点的重要绘画品种。漆画的发展不像中国画等传统艺术门类,在国民心目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对漆画的传统认识主要来源于古代漆工艺的传承,在视觉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从语言表达、形式呈现到视觉观念等诸方面均对中国漆画艺术产生了广泛影响。“与现当代绘画一样,当代漆画也面临着世纪性的艺术课题:观念更新、回归本体、走向综合、借鉴和本土化等等。”[2]当代中国漆画带着这些课题逐渐创造出新的道路,在本土与世界、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1视觉文化语境下当代漆画艺术语言概述

当代,视觉文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变化,艺术品常常以新的语言形式带给受众宽广的再创空间。当代漆画艺术选择漆、螺钿、金属等各种不同的材质作为创作的物质基础,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漆画艺术语言。1.1当代漆画艺术语言现状。当代漆画艺术继承了传统漆画创作语言,注重物质材料属性的美学意蕴,通过材质美表现个体存在的精神价值、艺术家的修养和文化等反映出来的视觉意义。例如在漆画创作中,有的画家擅长各类材质肌理的表现作用;有的画家关注传统的平、光、亮;也有的画家注重作品的思想表达。材料上不再局限于传统,腰果漆、聚氨酯、硝基漆被引进漆画,金箔、蛋壳、螺钿、牛角、金属等应有尽有;技法上,绘、洒、贴、嵌、刻、磨、堆、喷、染等,不择手段,无所不用。现当代漆画,最大的语言特性就是其综合性,不仅吸收传统漆画、漆工艺的各类成果,同时也从其它绘画门类中借鉴创作语言。事实上,当代的漆画艺术语言是传统漆画艺术语言在新时期的新发展,它是时代精神的体现。1.2当代漆画艺术语言要素。视觉文化强调图片的表达涵义,追求一种快速、简单、明了而又深刻的效果,科技的发展使得视觉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正统性提出了多种疑问,当代的漆画艺术受其影响,艺术语言出现了一些具有快餐文化的某种属性,漆画领域各种形式的探索此起彼伏,例如装置、装饰特征的漆画作品。当代漆画艺术语言可以分为内在属性语言和外在形式语言两种,内在属性语言包括:风格、思想、情感、时空等;外在形式语言包括:材料、技法、构图、肌理、色彩、透视等。在画面内容表现上,创作者应该注重漆画语言的本体特性,图像只是漆画创作的一种手段或载体,而不能是离开图像就无法进行漆画艺术创作的状况。

2当代漆画艺术语言特征

当代中国漆画艺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不同艺术风格的漆画给观者留下强烈的地域印象,漆画材质、色彩、造型、解读是实现绘画语言的载体,漆画语言在不同的时期具有时代性。艺术语言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体现,直接用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2.1综合多种类型的材料之美。“漆性决定着漆画语言表现的内在张力,漆画材料的表现力由漆性决定。”[3]现当代漆画创作以“漆”为核心,形成了具有多种语言符号特征的材料、工具组合。漆画的每一种材料都具有特定的性能,画面的肌理表现、制作和材料的使用,包括艺术家的情感等相关因素,影响着漆画的视觉语言表达。画家除了对大漆等传统材料进行更深入研究,同时加大对各种新材料、综合材料的理解和运用。这使得漆画艺术语言的表现更加丰富,可选择空间也更大。当代漆画作品有很多在画面的肌理上,采用材料本身的自然肌理,使其自然属性与画面表达融为一体,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想象力和感染力,成为其艺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东北画家张泽国漆画作品《江湖》在处理背景或画面肌理方面,就使用多种材料,“材料的运用离不开形式,材料本身并无意义,材料与形式的结合,使材料的某种含义趋于清晰,”[4]把一种或多种无序纷杂的材料转换成具有意义的形式语言。正是这种通过对多样化材料自然属性与客观形态创造性的转化,使得材料成为当代漆画艺术语言重要特征之一。2.2漆画形式语言的丰富性。当代漆画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产生了具有当代中国精神的内涵,很多漆画艺术家的绘画语言与个人艺术实践息息相关。当代中国漆画创作的先驱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漆艺术的精髓,同时认真研究和学习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漆画艺术技法与特点,借鉴其它绘画门类的创作语言,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漆画艺术家,乔十光、陈圣谟、陈立德、吴嘉诠等都是现当代中国漆画艺术的领军人物,这些艺术家在探索漆画的艺术表现及美的趣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创作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漆画创作的形式语言。例如,同样是表现风景题材的作品,福建和东北漆画艺术家的创作风格迥异,东北的雪景成为北方地域性题材漆画创作的代表,在作品尺幅、创作题材、表现手法及材料选用等方面均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福建的风景类漆画多具有典型的传统趣味,同时兼具现当代的形式语言,既有以“漆”取胜,也有以“画”表现的各类创作风格。现当代漆画形式语言除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以外,还结合了西方现代表现形式,融合形式语言的现代性和地域性,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漆画形式语言无论是技法上的磨显、线条上的写意、形态上的写实、色彩上的预埋或者材料上的综合表现,无不体现出漆画形式语言的丰富性。漆画表现形式讲究材料的应用、技法的表现,通过创造出许多富有美感和层次的肌理,表达出画家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漆画作品只是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载体,从图像和色块组成的画面中不难发现:漆画形式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是一种和谐与秩序。2.3漆画图式语言的多元解读。中国是漆之国,传统漆艺术拥有悠久的传承,漆画的发展经历了从漆器到漆画的发展过程。“漆画是漆和画所组成,画是灵魂,漆是肉体,它是一种绘画和工艺结合的表现方式,具有形而上的审美价值。”[5]现代漆画在图式语言上,首先表现出的是强烈的材料趣味,漆画材质的恰当运用与含蓄语境所转换的视觉图式,营造了感人的艺术趣味。广东画家李伦提出“良好的艺术素养首先要建立在对工艺与材料的充分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要以漆的内涵去塑造漆的艺术。”[4]在作品《无名氏2》中,他运用传统的大漆、蛋壳等材料,采用堆、填、嵌、撒、磨等手法,创作出与众不同的视觉图式。当然,现当代漆画家已不再局限于材料和工艺创造图式语言,不再局限于客观世界,对文化、艺术、社会、自然的思考,各种微观的、理想的、主观的世界也成为其图式语言表现的来源。漆画艺术语言在漆画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生动、真实的面貌,为作品多种解读提供了铺垫,这也是艺术家真挚的思想和情感的自然表白。画家独特的艺术语言意味着艺术观念、创作主题的探索,具象、意象或抽象的漆画图式语言是艺术惯用的表达方式,并使形象本身赋予更多的精神内涵。在漆画艺术创作中,许多作品在清晰与隐秘之间包含着纯真、原始的本性,凝练概括的趣味,追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不同的方式与角度传达思想、表露感情。因此,探索有趣味的图像表现方式是漆画家从事创作,表现主观意图的重要途径。艺术家对漆画艺术语言的转换、融合、重组,人们不再为图像本身所感动,而是被画面所传达的深厚文化积淀、价值观所折服,体会到有关世界和存在的哲学阐释,就像意象漆画所描绘的是一种图式化了的世界,既非写实又非抽象,借用图式达成传达表现的目的;抽象漆画所采用画面分割、聚合,不需要对客观形态的真实挪用,直接表现艺术家的客观感受。漆画图式语言的创新并不是简单的过程,“漆”与“画”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成漆画,艺术家需要具备厚实的历史传承、现代的艺术观念以及开放的学习意识,传承、融合和借鉴是当代漆画图式语言创新的根本途径。

3当代漆画艺术语言的价值

漆画艺术语言表现方式的创新是漆画发展的内在要求,漆画语言价值是建立在生成画面的意义之上,体现在时代精神上,漆画的语言价值显得尤为重要。3.1文化价值。“文化价值的判断和文化属性的认定通常是以文化生长的背景作为条件。”[6]漆画是典型的东方艺术,天然带有强烈的东方地域性和民族性。在当代社会,西方文明充斥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传统趣味浓厚的漆画艺术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积累和产物,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日本漆艺家大西长利曾说:‘生漆是亚洲人的血液。’理论家皮道坚先生也多次谈到水墨、陶艺、漆艺是最具东方文化特色的三种艺术媒材。”[6]可见漆画作为东方文化精神的载体,成为维护文化多样性,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瑰宝。3.2美学价值。当代漆画艺术语言美学价值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的内涵与时代的精神。“人类从原始时代的生产尝试开始,就存有一种对形式和形式美的认识和追求,如石器上有规律排列的圆孔,彩陶上复杂的漩涡纹等。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7]当代漆画的美学特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材料之美。漆画在传承传统漆艺过程中,材料也随之成为漆画创作的手段,传统的材料实质上完成了由工艺语言迈向绘画语言的跨越,传统材料唯美价值观转变为多元审美追求。例如,画家唐明修作品《断纹no.1》中利用材料的特性制作的裂纹肌理,在传统漆工艺中可以视为瑕疵,但在现当代漆画创作中“它”成了一种主动追求具有视觉意义的表现语言。甚至于在画家张泽国作品《新电器》中,电路板镶嵌成为审美表达的主要手段。第二,漆画具有独特的工艺之美。漆画和其他种类绘画艺术不同,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导致漆画的制作具有工艺性特点。漆画是将所有要表现的东西,预埋到画面里,经过磨显,才能显现效果。因此,漆画有时会被称为磨漆画。当代漆画创作从画板制作,到作品完成“髹涂、变涂、堆贴、镶嵌、刻划、喷撒、磨显”等,各类工艺技法,无所不用,形成了漆画所独有的工艺之美。最后,是形式之美。漆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绘画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现当代漆画的形式美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它不是自然存在的事物,它是在漆艺向漆画转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在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中不断深化,最终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包括心理、观念、情绪等形式的累积。当代漆画形式之美的构成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包括色彩、图形、肌理、线条、形状等;另一类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另外,漆画的美学价值还表现在意境、品位、风格等方面。只有把中国传统漆文化的内涵与现当代绘画艺术观念高度融合,体现出具有当代性的民族趣味,才能体现出当代漆画艺术语言的真正审美价值。

法制表态发言材料篇9

论文摘要:在工笔重彩画中,材料是线表达的重要语境载体。画材的衍变以及画材运用和认知的改变都对线条的表达意味产生影响。应该警惕现代工笔重彩画过分依赖和夸大材料的审美价值,失去其来自画面背后的传统文化和技法的震撼力。 

 

 

古人云:“致天下之精材料,来天下之良木,则有战胜之器美。”材料,一种现存的物质形态。艺术创作中材料与技巧同等重要。当然,材料有不同的属性,运用方式也不尽相同,它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表达特定的观念或理念,所以对材料运用的研究一直是进行艺术创作、鉴赏的重要途径。在工笔重彩画中,材料是其线条表达的重要语境载体。 

 

一、画材的衍变对线的语境影响 

 

受到文人画影响,古代工笔重彩画重道轻器,材料使用比较固定,多以墙壁、绢帛、纸为依托物,用植物性、矿物性颜料、墨绘制,手法相对稳定。从古代绘画发展史来看,画家在艺术上的成就很多都是通过中国画材料的革新来实现的。如东晋的顾恺之之所以能自然流畅地创作出圆润、细匀柔劲,如春蚕吐丝的线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缣绢的使用。相比帛,缣绢有行笔流畅无毛刺,着色着墨不散的优点。因此,在中国工笔重彩画科中,这种材料与线条、色彩所形成的特色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一种表征。 

新技法、新材料的产生是美术创新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材料的更新往往推动技法的表现。当对材料的实践和探索成为现代工笔重彩画发展的主要方向时,许多已成为程式化的东西势必被改变。在经历漫长的晦暗发展期后,现代工笔重彩画家开始认同制作、装饰等诸多表达方式,着意材质美感表现对绘画语言的补充。材料的革新是铺天盖地的,媒材的推陈出新、新颜料的产生、工具使用的丰富都极大地影响了线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 

岩彩画首先借助材料变化而进行了一次从绘画形式到创作观念的变革。“传统绘画中,线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岩彩并不否认线的美,但是又决不局限于这种美。线只是画面语言诸因素之一,必须与面、与色、与肌理等其它因素协调共存。” 

 

二、 画材运用和认知的改变对线的语境的影响 

 

1、书写工具的改变。中国画的绘制工具简单却又难以驾御,毛笔的特殊属性带给中国画独特神韵。现代工笔重彩画的兼容性容许毛笔以外的工具被逐步使用,如滚筒、刮刀、排笔、喷枪等。 

2、书写方式的改变。在众多的现代工笔人物画中,绘画者在强调画面的丰富的色层或肌理、材质的表现时,线条的造型因素常常被减弱,或只是被局部运用,多以刻、堆、埋等手法加以表现,以求画面的和谐一致。也就是说,线条可以不是描写出来的,而是制作出来的。 “以书入画”的审美要求已经伴随材料语境的改变被无意识削弱。” 

 

三、视觉效果和文化趣味的改变 

 

传统工笔重彩画中的线条多墨色变化、有运笔的节奏之变。而现代工笔重彩画在选择板、麻布、棉布等材料为基底时,粗纹路的基面虽极适合对肌理效果的表现,却极大地限制了线语言的表达。由于行笔受阻,所绘线条多硬挺干涩,难于表达墨色和情感变化。为了弥补这一缺失,画家只好利用线的装饰功能来强化线的视觉美感。于是,线条的装饰功能增强了,线必须依附绚丽的色彩,本身独立欣赏价值却降低了。 

犹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一样,文言文固难懂,却意境深长,回味无穷,白话文简单明了,却失一词多意的境界。传统线条传达画外之意,远远超过对画面本身的叙述,它的形态、情感、象征、多变都成为审美核心。现代材料下的线弥补了传统线条的有限性,带来新形式、新意味,这种新却是以失去传统线条神韵为代价的。换句话说,多元文化改变了文化生态链。 

当我们细细琢磨线的新的“书写”方式时,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在现代工笔重彩画领域缺少类似永乐宫壁画这样辉宏的作品?为什么现代甜腻媚俗的画风始终在当代挥之不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画家过分依赖和夸大材料的审美价值,从而失去了对传统文化修养、传统技法功力的修炼。由此,现代工笔重彩画从整体也就失去了一种来自画面背后的震撼力。 

 

参考文献: 

法制表态发言材料篇10

关键词:材料;创作;介定

介于此,我更倾向关注于水彩画的表现语言与综合材料的共融上,基于传统水彩画面上处理艺术的主客体关系,以及语言运用创造上要有一定的限制,自觉不自觉地,通过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艺术媒介和综合材料,与水彩画这种趋向非再现和内在的结构的不稳定性来做彼此靠近,来衡量它们各自特有的且不可为其他艺术门类替代的精神价值。当心灵收到感官媒介的影响,感官可以唤起和激发出情感,这种物质和非物质之间架起的桥梁,就是审美的价值趋向,当然这也要做出自己的甄别和选择,从而引发观者共鸣实属不易。

在谈及水彩画创作的综合材料介入之前,我略析了水彩画创作的发展状况某些问题:第一就是受到传统绘画历史观念、文化社会背景及社会需要的限制而产生水彩画创作的题材有某种固定性,艺术家的创作媒材要求严格,美术类别差异明显,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导致创作形式语言单一雷同。第二:创作手法的程式化,专注技艺或基础造型及效果,无个人特制不注入情感,导致作品苍白无感染力且个人绘画特性的缺失,导致追捧和平庸低俗趣味化。第三:摹作运用名家画面特制,自是借入高人艺术修养之眼界,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却不自知画地为牢乃至逐渐迷失自我,缺乏灵魂在场的负荷创作定是无法超越历史局限的,再者作画经验的积累也无非是提纯艺术语言掌控能力,这样苦修锤炼的学习过程由如死水的静止沉淀乃至腐朽,艺术价值只归于“技娴纯熟”,缺乏灵动思维主观艺术创新观念。第四:水彩画还具有透明性、偶然、流动甚至氧化性等多样固有物理特质,艺术家通过理性的技艺,使之控制画面效果达到传统属性范围,却忽视了材媒自然属性的自身局限,以至无法完整发挥主体意识和超自由表现,这不止是能否完整性看待水彩画发展过程以及审美标准,也扼杀了多维度立体化的看待水彩画创新发展趋势。

任何一种绘画风格绘画方式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跟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反映着时代的文化水平,表达自身发展的历程,再通过具有时代感的材料工具反映出来。其中强调综合材料属性的基本作用、形态、特征及价值,指出水彩画缺乏的“实验性”强调“概念性”。进而意识形态和概念影响到怎样发生和发展现代美术的创作以及水彩画创作发展的表现形态及价值。我们的精神世界通过物质外在世界表达出来,艺术的形象与以往不同,形式语言陌生化,创造出新的水彩形式语言并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加以丰富,对于材料更深更广的运用不断发展是必然的趋势,画者也需突破绘画创作的固有模式,创造出画者自身独有的绘画语言。通过对些文献的学习和分析,使我对水彩画创作中的材料介入做了以下思考总结:水彩材料的综合运用在不同艺术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作品中会呈现不同的精神内涵,合理选择适合水彩画表现的材料,将其转化为水彩画语言,是有一定艺术观念和审美高度需求的。水彩画材料的介入与应用并非盲目,不可脱离作品本身和作者思想情感的交流。我们在水彩画与材料相结合的创作过程中,除了根据具体画作的创新加以物质材料的运用更该思考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承载。在现代绘画多元融合的趋势下,应该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从材料入手,探索发觉也能在比较中思考和学习,不断的完善对水彩画的认识及深化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实践对于艺术创作是最重要的,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总是不满足已经拥有的、已经掌握的媒材。他们乐于寻求发现未知的新表现空间、乐于在使用材料上反复试验、选择、提炼。他们往往不只是在已有的画种范围内改良式的综合使用一些材料,有时候是彻底放弃旧有的材料和技巧,完全独创式的使用材料,已经让人很难辨认作品的画种。当材料的感觉空间形成以后,该诱发的已经诱发,接下来就是通过理性的深入使感觉具体化,把实验中创造的新的可能性推向极限。当材料随意自由地运作之后,自己偏好的各种语言痕迹相继出现,并相互作用、相互交叠和渗透,产生多种具有个人本质特性的“复合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