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管理的关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9:19

品牌管理的关键篇1

强化品牌“慎独”理念

“慎独”一词起初是儒家用语,最早见于《礼记中庸》,原话是:“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永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说,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和道德分离,否则就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君子越是处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越是应该做到十分谨慎,自觉地防止去做那些不道德的事情。在最隐蔽的时候最能看出人的品质,在最微小处最能显示人的灵魂。所以,君子即使在一人独处时,仍能谨慎小心,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

如今,“慎独”已经成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应当达到的人生境界,甚至成为一种美德,它要求人们,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觉地实践道德规范。例如,《辞海》里对慎独的阐释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那么,对于一个品牌来说,为什么需要“慎独”呢?我们知道,一个产品在制造过程中,不可能所有生产流程都被社会“监视”,也不可能所有出问题的环节都会被社会发现。即使被发现,也大多不是立即被发现的,其间总有一部分消费者遭殃。例如,被媒体曝光之前的光明牛奶、肯德基等品牌,几乎没有人知道它们有问题。只是在媒体广泛报道时,我们才知道有“变质光明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才知道肯德基的“香辣鸡腿堡”、“辣鸡翅”、“劲爆鸡米花”等产品中含有“苏丹红一号”成分。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这些品牌能够“慎独”,光明就不会把变质的牛奶加工后,再卖给无辜的消费者,肯德基就不会加工并出售含有“苏丹红一号”成分的食品,随后也就不会出现上述的品牌危机,更不需要在东窗事发之后进行危机公关。

实际上,不管是政府监管,还是媒体监督,其能够实际控制的范围终究是有限的。一个品牌只有知道并努力“慎独”时,才能做好内部品牌管理,才能真正的令消费者放心。全球著名品牌尚且如此,其它品牌又会怎么样呢?可以说,社会大众需要的是一批批能够“慎独”的品牌,内部品牌管理一定要强化“慎独”理念。

但是,对于一个品牌来说,如何才能做到“慎独”呢?远卓品牌策划机构有个观点叫“品牌即人品”,即:品牌在体现人的劳动成果的同时,还集中展现着品牌塑造者的综合品质,甚至可以更直接地说,品牌是其全体品牌塑造人员人品的直接展现。举例来说,如果消费者买了某个品牌的空调,发现空调质量很差,售后服务质量也很差,那么我们基本可以断言,其品牌塑造人员的人品基本上与空调在一个档次上,因为,有什么样的品牌塑造人员,基本上就决定了其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至此,我们自然能够理解,一个品牌要真正做到“慎独”,那么与它相关的品牌塑造人员都要“慎独”,包括高层领导人、采购人员、质检人员、各分公司负责人、一线工人等所有影响品牌的公司员工。当然,其中有个关键就是,品牌的最高决策者首先要是一个君子,能够做到“慎独”,然后才可能有全公司员工的“慎独”,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慎独”只能成为一种幌子。可以说,唯有如此,不断强化品牌“慎独”的理念,我们才能做好内部品牌管理。

实施“全员品牌管理”

品牌的根本要素是人,一个成功品牌的塑造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或一个咨询公司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要求全体员工都必须有品牌管理意识,有意识的维护品牌形象,即要进行“全员品牌管理”。例如,建筑企业的品牌塑造,不仅需要卓越的销售,优秀的设计,精良的制造,也需要优质的施工和真诚的服务。因此,只有在每一个环节都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自觉的品牌意识基础上,一个企业才能最终塑造出良好的品牌。例如,如果一个建筑企业的销售员把自己公司的工程质量说得如何如何优异,但是工程竣工后,每逢下雨必漏水,打电话催促维修又“只听人答应,却不见人影”,那么这样的企业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塑造出成功的品牌。换句话说,品牌塑造必须以优异的工程(产品)质量和真诚的客户服务为基础,所以说品牌塑造需要全体员工的全程参与。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品牌,企业品牌要以企业员工的个人品牌为基础,亦即企业的“大品牌”很大程度上是由全体员工的“小品牌”有机集合而成。企业要进行内部品牌管理,其员工必须重视个人品牌的建设,因为企业员工是外界了解企业的“活广告”,只有良好的个人品牌形象才能传播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否则,企业的品牌形象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成了“无本之木”。尤其是企业销售人员的个人品牌,它直接影响到客户对企业品牌的评价和定位。一个衣冠不整、说话吞吞吐吐的销售员即使把自己的企业说得天花乱坠也很难赢得客户好感。举例来说,许多年前,一个网络公司的销售员不经预约就径直闯进公司说要提供做网站的系列服务,并再三强调自己公司的品位和实力,但是从他满头和肩膀上的头屑以及缺乏自信的语言表达上,笔者很难相信他所强调的实力和品位,至于结果则自然可知。

做好品牌内部传播

内部品牌管理一定要做好品牌的内部传播。品牌内部传播的成本要大大低于外部品牌传播的成本,但是,由于内部品牌传播理念的缺失,很多企业都疏忽了内部品牌的传播,这就容易导致品牌表现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品牌形象的提升。因此,通过内部品牌管理提升品牌,就必须做好企业内部的品牌传播工作。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企业内部媒体的品牌传播。企业报纸、企业杂志、企业网站、企业宣传栏、企业展厅等等都是内部品牌传播的重要阵地,企业品牌管理者要结合这些媒体的实际状况,系统规划品牌传播的内容,以从整体上提升品牌。

品牌管理的关键篇2

那么,在重塑企业或产品品牌时,中国企业家必须认真思考哪些问题呢?

概括地说,中国企业家必须重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品牌重塑的关键出发点在哪里?

品牌重塑的管理要素有哪些?

品牌重塑的路径如何选择?

基石:规划稳定而一致的品牌形象

中国很多企业家在重塑品牌时,首先想到的是:是否改换品牌标志?是否有一句很响亮又能出奇制胜的口号?是否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广告运动?但是,他们往往没有思考,目前自己的品牌存在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在品牌重塑的过程中,这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家步入的第一个误区,即没有找到品牌重塑的关键出发点。

在开展品牌咨询项目时,我们常常会和企业管理者做一个试验:列出两组人们都熟悉的品牌,一组是国际著名品牌,一组是国内著名品牌,让企业管理者说出他们对这些品牌的第一联想。试验的结果是,对于国际著名品牌,这些企业管理者说出了相同的形象联想,而国内著名品牌在他们记忆中的形象则相对模糊和分散。

那么,这一试验揭示了什么道理呢?

国际品牌在打造品牌时,首先想到的是让自己的品牌抢占消费者的哪一部分心智资源。它们非常清楚,所谓的品牌之争,就是通过恰当的方式定义自己的品牌意义,争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消费者心智―只有通过在目标人群心目中留下的印象,预设目标人群对你的态度,才决定了你的市场地位。

品牌专家认为:“品牌是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稳定、一致、积极的联想。”以国际品牌Ge为例,2001年前后,Ge的增长出现了停顿。为了突破发展瓶颈,Ge决定对品牌进行重新塑造,以唤起目标人群对于Ge的热情。Ge首先启动的是Ge品牌形象研究,通过研究找出品牌形象需要改变的内容和方向,并由此明确能够给自己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和符合业务发展及竞争需要的品牌形象。Ge提出要在目标人群中致力于把自己的品牌形象打造成“创新领导者”,以此赢得市场关注。此后,Ge的所有传播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

因此,对于国内众多希望重塑品牌的企业而言,其首要任务是通过系统的研究为自己的品牌重新确立有意义的核心内涵,根据这一品牌内涵在目标人群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只有清晰地规划出品牌形象,品牌重塑才能迈出坚实的步伐,而且由此才可以形成企业管理品牌最为核心的原则。

管理要素:协调一致地传递同一个信息

在品牌重塑时,很多企业会陷入第二个误区,简单地认为品牌重塑就是品牌传播,只要更新视觉识别系统、发起几轮有影响力的广告运动即可。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目标人群对一个品牌的感知,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接触点进行感知,任何一个点,其信息的传递不一致,都可能导致目标人群无法形成一致的品牌形象。以电器产品为例,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体验包括:产品广告,渠道中产品的陈列和相应的环境布置,销售人员的行为表现,产品使用体验,各类售后服务,等等。

那么,该如何有效地管理品牌形象呢?通常情况下,品牌的关键接触点管理可以归纳为四个核心要素:产品和服务、人员和行为、传播、环境和渠道。在管理这四个要素时,需要分别加以思考的问题是:

关于产品和服务,根据品牌定位,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兑现品牌承诺呢?

关于人员和行为,根据品牌定位,我们的员工应该具备何种能力?他们的行为合乎什么样的规范才能充分体现品牌的承诺?

关于对外传播,根据品牌定位,我们应该采用何种形式、以何种传播渠道向目标人群传递品牌形象?这一品牌形象转换成对外传播的关键信息是什么?

关于环境和渠道,根据品牌定位,我们应该给外界什么样的感官体验和精神感受?无论内外部品牌环境如何,让外界实际感受到的应该是什么?

以苹果公司为例,在“人性化科技”的品牌定位下,这四个要素的管理是紧紧围绕这一品牌形象定位展开的。在人员和行为方面,无论是苹果公司的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他们都以人性化科技的创新者自居,我们可以在苹果公司的专卖店看到其员工为消费者讲解新技术和新产品;在产品和服务方面,我们更是看到苹果公司对“人性化科技”的不断尝试,其产品功能、使用设计和外观设计,无不在人性化方面走在行业的前面;在渠道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苹果公司不是在简单销售产品,而是带给消费者贴合人性需要的科技体验。

因此,要建立一个全面而一致的品牌形象,就必须从四个核心管理要素下手,在品牌的各个关键接触点上进行有效的管理,让消费者通过这些接触点感受品牌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基本路径:持之以恒地追求卓越

中国企业品牌重塑的第三个误区是,以为品牌成长应该是迅速的、跳跃式的。但是,伟大的品牌告诉我们: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慢慢积累中稳步前行,最终成就自己的卓越梦想。品牌的成长过程,可以归结为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在品牌四个阶段的成长过程中,品牌重塑在不同阶段所要达成的目标、任务和测量的标准是各不相同的(见表一),其目标和任务是相互递进和逐级发展的,下一阶段目标和任务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一个阶段目标和任务的达成。不同的企业在重塑品牌的过程中,未必都从第一个阶段开始,一些企业的品牌已经在市场上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可以从第二个阶段开始。

品牌管理的关键篇3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品牌匹配模型

一、研究背景:品牌竞争力培育的战略必然性

美国著名营销管理学家菲力普・科特勒教授在其著作《市场营销管理》一书中给品牌下的定义是:“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从企业竞争的角度看,自商品经济以来经历了产品竞争型、资本竞争型、品牌竞争型三个阶段,品牌作为企业最本质、最具特色、最能对目标公众产生极大吸引力的价值要素,是能使企业获得巨大价值增值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形式和重中之重。品牌已不仅成为企业或产品走向市场、走进消费者的桥梁与标志,也成为企业抗拒风险、化解风险的利器。

教育品牌是从企业品牌中引申出来的概念,是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校特色、学校文化、学校品位以及人文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积淀,是对人们心灵施加定向影响或产生倾向性、导向作用的力量,是教育工作者为追求教育质量,优化教育产品而积淀成的可传播的宝贵的无形资产,是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等品牌价值和功能的集中体现,具有优良的质量信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竞争力。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地方本科院校目前尚缺乏传统学术型大学的品牌优势和办学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然而“一流的教育与学校层次和类型没有直接的关系。”关键是从建设有中国特色应用型教育的方向性和关键性问题入手,引领地方本科院校与学术型大学“错位发展”,确立以行业为导向的科学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打造地方本科院校面向就业市场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凸显地方本科院校的品牌与地位,在核心竞争力上培育显著特色与优势,实现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强调品牌竞争力,不是对企业品牌战略的简单移植。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品牌战略重在从扩大规模的线性发展,转向形成品位的立体发展,强调外延和内涵的统一,强调以科学发展为指南,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特色定位为灵魂,以创建精品为基石,从内涵提升出发来增强核心竞争力。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和关键发展期,谁能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做强做优,创建品牌,谁就能赢得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空间;否则,便将在高等教育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中丧失后发优势,甚至被淘汰出局。

二、研究基础: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水平及发展趋势

着眼核心竞争力理论视角,来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品牌竞争力的匹配模型,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品牌资源战略管理,目前学术界研究涉足不多。这就为本研究提供了尝试的领域和创新的可能,加之地方本科院校品牌竞争力理论和品牌资源管理实践的不成熟,使得我们无意于提出一套适合于所有地方本科院校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品牌竞争力管理体制或模式,而仅尝试着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品牌竞争力管理实践与探索,提供较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架构。其理论支撑如下: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交叉融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业已在商业管理和企业运行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被证明是确保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卓有成效的理论贡献。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的英文原意是“核心能力和核心技能”。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题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的论文中率先提出。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认为,识别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应看企业是否具备了如下五个核心要素:第一,用户价值性。即要能够为用户需求提供最根本的利益,对终端产品的顾客提供明显的使用价值。第二,独特性。即必须为企业所独有,并且难以为其他企业所复制或模仿;竞争者可能会获得某些核心技术,但它们却难以复制有关组织内部的协调和学习的整体范式(pattern)。第三,延展性。即必须能为企业拓展产品提供有力的支持。第四,可加性。即将多种具有相关联的核心竞争力有机组合,可以得到更高层次的核心竞争力。第五,可变性。即核心竞争力不是永恒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文章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引发了对核心竞争力概念的讨论。他们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的观点从此被广为接受和传播,核心竞争力研究逐渐成为管理理论界的前沿与热点问题。但是由于核心竞争力理论还处于发展之中,关于它自身的来源与逻辑结构的界定仍处于争论与探索之中,尚未取得成熟的一致意见。自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明确提出以后,不同研究者从知识观、资源观、技术观、组织与系统观、文化观等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研究,并形成了诸如技术创新观、资源观、组织观、知识载体观、资产融合观、系统整合观等不同的理论流派。

(二)资源竞争力理论

资源竞争力理论是核心竞争力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流派。研究者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一所大学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大学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以及创造社会价值收益并为其社会提供知识和人才的能力。这里的资源包括大学所拥有的一切可以用来增强竞争力的资产,可以是人力的、财力的、物质的、组织形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资源要成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则必须是独特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从资源的构成看,以下三种资源构成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1.物质资源产生的前提性竞争力,主要是指那些能直接看到的、能测量的物质资产,包括大学的地理位置、校园布置、建筑资产、设施设备、图书资料、财政实力等。

2.人力资源产生的关键性竞争力。在人、财、物、技术与信息五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成为决定组织竞争制胜优势的关键性资源和决定性力量。大学的关键竞争力体现在大学作为学术性组织的学术水平上,而大学组织的学术水平直接由大学的名师队伍所决定,人力资源不仅是大学资源的最主要形式,而且是大学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根本标志。

3.无形资源产生的基础性竞争力。基础性竞争力是指在大学综合竞争力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竞争力,来源主要是一所大学具有的无形资源。这些无形资源主要包括大学的校名、声誉、专用标志、历史传统、校园文化、校友队伍、合作伙伴等品牌要素。这些资源的形成常常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酝酿和积淀过程,具备独特性、稀缺性、持续性,因而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中的主要内容。

(三)整合竞争力理论

我国学者在详细考察和研究了西方不同流派对核心竞争力的论述后,认为不同的视角和研究旨趣得出的理论成果,从多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核心竞争力的丰富内涵和多元化的研究思路,但却未能从整体和全局的高度分析整个组织系统的核心能力,致使单一理论缺乏对组织实际运作富有成效的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因而,从系统整合论的高度,并且密切结合我国企业的现实情形,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蕴藏于企业的各个层次(包括战略整合、组织整合、技术整合等)、由能力元和能力构架而成的、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发展动态的知识系统。其含义有四:第一,核心能力是一个知识系统,由能力元和能力架构组成;第二,核心能力具有层次结构,即存在于企业所涉及的各个层次,包括战略整合、组织整合、技术整合等;第三,核心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第四,核心能力是动态发展变化的。核心能力具有系统的共性,由各种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各构成要素就是能力元,而能力元之间的关系属于能力构架,据此将企业的核心能力分解为战略整合、组织整合、技术整合三个层次。

(四)超积淀品牌理论

英国高等教育专家阿什比说过:“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大学作为一种传播和创造文化的组织,要形成一流水平和知名品牌,历史的积淀必不可少,事实上,堪称世界一流的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大学都经历了几百年时间的考验。不过,大学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组织,其发展是自律性和它律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发展的自身规律(自律性)虽然起着类似遗传“基因”的作用,但它又是受环境因素制约的(它律性)。知名教育品牌的建立是长期积淀的结果,更是一个综合因素的整体推进过程,只要依循教育规律,创新发展思路,加强核心特色构建,就可以赢得较大的塑造空间。教育品牌的形成的确需要一个过程,但这决不是一个自然形成过程,需要以超前的教育理念来指导,需要认清生态环境和个性定位,运用教育谋略和智慧,积聚办学特色与优势,凝聚品牌精髓,经过主观努力,这个过程是可以适度缩短和提前的。这在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不乏先例。如:创建于1965年的英国沃里克大学、创建于1953年的华中科技大学、创建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创建于1993年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他们在较短时间迅速崛起,成为问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大学的品牌成长,是一个将跨越式发展和渐进式发展结合起来,采取超常规战略和突破性措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

(五)启示与结论

区别教育品牌资源和能力对理解地方本科院校教育的品牌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所学校具有独特的而又有价值的资源,但不具有使这些资源有效转化为竞争力的能力,那么资源就不能创造竞争优势并使这些优势持续发展。相反,如果一所学校具有较强大而又独特的能力,就可能不需完全具备某些资源,同样可以建立起自身独特的竞争力。许多新兴学校后来居上,并不是因为它们具有了超越历史悠久的老牌学校的资源因素,而在于它们拥有自身独特的能力,使自身在竞争中逐渐获得后发性优势。因而,基于能力的品牌竞争力,要较基于资源的品牌竞争力更具有持久性。

我国有些学者有意识地将企业管理中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引入大学,试图确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以提高我国大学的竞争能力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但结合地方本科院校战略发展和品牌资源管理实践的研究,并不多见;将资源竞争理论与地方本科院校品牌建设相联系,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品牌竞争力实践架构,更是一块尚未涉足的“处女地”。

虽然大学品牌竞争力研究在国内已经起步,但是与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比较起来,尚存在着许多明显的问题。一是大学品牌竞争力研究不仅起步晚,更重要的是各种观点大相径庭,除少数理论文章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之外,大多数文章尚未提出识别、培育、维护品牌竞争力的方法和操作性途径。二是从研究层次看,研究研究型大学的多,而研究普通高校的则偏少,研究职业院校的则少之又少。三是理论研究滞后实践探索,实证研究尚未起步。已有的部分成果尚处于“纸上谈兵”阶段,究竟能否指导实践尚需要进一步验证。四是理论研究的时代感尚需进一步凸现,研究空白点较多。如:高校品牌竞争力理论模型、评价体系,高校品牌竞争力对于不同类型的办学主体有无统一实践模型,在知识经济和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职业院校如何结合品牌资源管理实践来培育、维护品牌竞争力等等,这些都必须作出正面回答和深层研究。

三、研究内容与价值:地方本科院校品牌竞争力构建与培育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品牌时代,目前,教育品牌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和巨大吸引力正在被社会及教育界的广大有识之士所认识。而加强地方本科院校品牌竞争力研究与实践,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增强地方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具有提升作用,对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抗拒风险、稳健发展具有内敛作用,对形成地方本科院校持续竞争优势、创建精品品牌具有导向作用,意义重大而深远。

基于现有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学科、资源、知识、文化和管理等因素都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创建品牌所不可缺少的,因而也都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形成竞争优势所在,忽略和无视哪种因素都是有失偏颇的。那么,如何构建和培育地方本科院校教育的品牌竞争力呢?

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品牌竞争力可以从体制性架构、柔性化架构、战略性架构三个层面加以审视。在这三种架构中,本研究拟侧重运用文献研究、理想类型研究、案例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与工具,着眼核心竞争力理论视角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品牌竞争力实践架构的创建,重点以战略发展目标为主导,以品牌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为轴心,以形成实力雄厚的专业学科能力为基础,以特色独具的组织文化等无形资源的发展和培育为支柱,以组织管理结构再造为支撑,将关键性品牌竞争力和基础性品牌竞争力诸要素协同整合,组成一个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统一的、匹配的、完整的能力系统。这一能力系统围绕品牌竞争力轴心,构成能力、组织、文化三维立体结构,实际上也就构成了与众不同的、不易为其他组织所模仿和复制,并且是能够带动和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整体办学实力的,不断发展演进的地方本科院校品牌特色所在。品牌特色是地方本科院校能力系统整合的内在表现,是构成地方本科院校教育特性和保持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潜力的根本,是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持续竞争优势的本源,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品牌竞争力的内涵和实质所在。因而,这一能力系统以其独特性、价值性、难以模仿性,成为建构地方本科院校品牌竞争力的基础性平台,不仅从全局上和根本上统摄着地方本科院校的战略性发展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提升和增强地方本科院校整体办学实力,而且也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品牌竞争力培育与探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架构,具有较强的理论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性。其研究内容与方法的主要创新点在于:

1.以整合品牌竞争力管理流程为基本平台,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品牌识别、品牌经营、品牌培育、品牌维护、品牌扩张、品牌评价系统,系统整合地建构地方本科院校战略品牌竞争力管理匹配模型。

2.以关键性品牌竞争力的提升为核心内容,整合关键性品牌竞争力的四大战略,建构目标管理战略、知识管理战略、绩效管理战略和激励管理战略的实践模型。关键性品牌竞争力是指在地方本科院校的综合竞争力中起着核心或关键作用的竞争力。形成符合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特色的优质品牌资源,不仅是地方本科院校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第一需求和长期目标,而且是地方本科院校能否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标志。而提升关键性品牌竞争力的基本路径,重点体现在建构地方本科院校品牌资源目标管理战略、知识管理战略、绩效管理战略和激励管理战略匹配实践模型。

3.以基础性品牌竞争力的塑造为支撑机制,从专业能力整合、组织结构再造、组织文化塑造和学习型组织构建这四个维度,形成基础性品牌竞争力的匹配模型与实践模式。基础性品牌竞争力是指在地方本科院校综合竞争力中起基础性作用、由无形资源产生的竞争力。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能力的整合、组织结构的再造、组织文化的塑造和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这些资源的形成常常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酝酿和积淀过程,但往往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难以模仿和复制,因而是地方本科院校塑造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从这一战略层面来审视地方本科院校品牌竞争力的柔性机制,更显完整与严谨,也更具有实践指导性。

4.突破纯粹的方法论型的研究模式,而进入到问题导向型或实证研究层面,填补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缺口,实现这两个研究层面的匹配与融合。应该说,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品牌竞争力研究更高层次的挑战。按照劳勒(Lawler,1985)的观点,最终结果应该满足两个基本的标准:第一,结论必须有助于提高实践者对组织的认识并改进实践工作;第二,结论必须支持核心理论以及由此理论所创造的知识与能力体系。

展望地方本科院校品牌竞争力战略管理的未来发展走势,品牌竞争力管理对象将以无形资本为主,知识以及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将超过物质资本价值,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关键;品牌竞争力管理方式转向集成化管理,以整体优化、优势互补为特征,兼容各种管理手段和文化,在集成对象中互连互动,协同实现品牌竞争力的持续发展;同时,将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和增殖作为首要目标,健全以知识、能力和贡献为基准的个人发展激励机制,通过价值评价体系及评价机制的确定,使人才的贡献得到承认,使真正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总之,品牌竞争力管理的作用将变得更加具有战略性,必将成为组织成功的更大战略贡献者。

参考文献

[1]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4]周海炜.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战略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睦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周朝琦,侯龙文.品牌经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8]陈放.品牌学[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9]卢泰宏.整体品牌设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10]别敦荣,田恩舜.论大学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途径[J].复旦教育论坛,2004(1)

[11]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2(7)

[12]郭元胜.品牌整合模型研究[J].企业研究,2003,(1)

[13]孙在国.论品牌核心价值的塑造[J].商业时代・理论,2005,(17)

[14]孙长坪.论高职学院的品牌理念、品牌精神、品牌文化[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品牌管理的关键篇4

[关键词]企业产品设计管理品牌战略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企业发展面临巨大国际化竞争的压力。企业生存与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中小企业融资难, 贷款难,品牌推广难,以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要发展,竞争要取胜,必须建立起具有全球性竞争力的品牌──设计管理则是推动品牌战略成功的关键。因为设计管理是建立消费者认知产品的纽带,有效的设计管理通过创造出产品的价值来树立起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使企业品牌战略取得成功。

一、设计管理贯穿于品牌战略的始终

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诸多符号要素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市场某种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分开来。品牌是产品或者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产品和企业的标识,对企业来说,它代表核心竞争力与获利能力;对消费者来说,它是质量与信誉的象征,减少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与风险。因此,在今天产品泛滥的市场中,当消费者被各种任其挑选的产品淹没时,企业通过品牌来传播自己产品的品质、功能、技术、服务等内容;消费者则通过不同品牌的不同内容来选择自己的消费目标,这就说明品牌对于企业扩销和消费者购物满意度都是双赢的,品牌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内在而持久的。

企业品牌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于一个或多个产品从设计开始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是产品形象识别系统构成的。产品形象识别是从认知心理学与感性工学角度,构筑企业品牌的重要手段之一,产品品牌塑造是一个企业的产品区别于另一企业产品的关键所在。品牌战略包含产品功能定位、区域定位、价格定位、广告策略、市场策略、促销策略、销售反馈等信息。企业要有效塑造品牌,企业法人要直接抓设计管理,组建设计管理团队,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推动产业链持续发展。所以产品的组合设计必须迎合品牌战略。从国际知名品牌的塑造来看就是通过产品设计管理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和开发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美国品牌专家杰斯帕·昆德说:“在今后,仅销售好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那些抢占了最强有力和最卓越的价值定位的品牌才是真正的赢家。”因此中国企业必须重视设计管理在企业品牌树造中的关键作用,用设计管理来打造企业文化、产品品牌和企业员工生活价值,用企业品牌引领社会新生活。

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计划、构思的形成,视觉传达方式,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所谓管理,则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其基本职能包括决策、领导、调控等诸方面。

设计管理(Design management)简称Dm,他是“以使用者为着眼点,进行资源的开发、组织、规划与控制,以创制出有效的产品,沟通与环境”。它是一种使设计变得更加易于操作的方法,它是利用企业内部或外部一切可能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沟通、规划和控制,从而去创造新的产品、新的环境和新的用户经验。通过有效的设计管理,企业可以让可供利用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正如蒂姆·盖文说:“设计管理是对品牌进行定义和阐述的实践活动”。设计管理研究的是如何在各个层次整合、协调设计所需的资源和活动,并对一系列设计策略与设计活动进行管理,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法,以达成企业的目标和创造出有效的产品。设计管理已成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设计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贯穿于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即从市场定位到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它对于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设计管理正是集产品设计与科学管理于一身,成为企业经营发展和管理战略制定、实施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对于企业的品牌战略的成功实施有着重大的影响。正如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产品能具有国际竞争力,在设计的应用与营销上经常创新的重要因素是掌握“设计管理”,强调在设计部门所进行的系统管理。

二、设计管理打造品牌传播力与忠诚度

设计管理是建立品牌忠诚度的有效途径。品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凡是提供给市场的,消费者认为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某种欲望的一切,都可称为产品,例如服务、咨询等。在市场中,菲力普·科特勒将产品分为五个层次:核心利益、一般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以及潜在产品。由此可见产品不仅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基本的利益和服务,也能带来对产品价值的满意度。而设计管理本身就是对设计目标的管理,设计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战略性的目标活动,它的目标就包括产品的质量目标、服务目标、需求定位目标等等。当然,设计管理的目的是要能设计符合企业目标、以及确认产品能在正确的时间与场合设计与生产,从而最终达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消费者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品牌,心甘情愿的使用企业的品牌。因此建立起品牌忠诚度就是消费者喜欢并持续不断购买同一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即使竞争者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更好的服务,也不会轻易转向购买竞争品牌。品牌忠诚度依赖于知名度、品牌的附加值及传播。设计管理通过全方位的产品细节管理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及其包含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价值产生认同。最终形成品牌忠诚度的要素:品质含量、技术含量、艺术含量所决定的价值含量和附加值。

优秀的设计管理使品牌是真正得到消费群体的认知和肯定,最终定格于消费者生活之中。打造品牌的市场效益贵在传播,通过有效的市场沟通,密切消费者与产品信息的联系。因为从使用者对于品牌的需求来看,第一层面是产品的基本使用功能,而品牌就是将产品的品质、功能、技术、服务等信息直接或隐含的传达给消费者,品牌传播存在于所有的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环节与活动中,如产品的造型设计、包装设计、促销设计、广告设计都是设计管理的有效环节,这正是设计管理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目标和要求。所以设计管理是打造品牌忠诚度和传播力的基石。

三、设计管理创建品牌文化引领社会生活

品牌的生命活力来源于品牌的文化内涵,品牌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有效地设计管理才能得以创立。设计管理是在品牌创建之初,就要从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产品属性与企业文化理念等四个维度来实现目标管理。对于加工制造型企业来说,设计管理是打造产品文化、用企业品牌文化来引领社会生活最有效的手段。“设计管理是生产力”,就是说它能动地反作用于产品生产,“设计管理”是一种物质与精神高度结合的生产力。由于产品能带给消费者物质满足,同时产品文化带给消费者精神上的满足,这两种满足是推动和加固品牌忠诚度的基本元素,而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忠诚正是企业品牌战略的核心目的所在。因为随着产品的品质、功能、技术和服务逐渐趋同化,产品通过品牌得以区别,同时那些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品牌也更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一个成功的品牌首先是消费群体喜欢的品牌,所以首先要使消费者感受到实际的产品利益和功效,同时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巨大的附加值,即形成对产品的感性的价值因素,这就需要用有效的设计管理来实现,促使消费群体对品牌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产生认同,最终得到消费群体的认知和肯定,从而打造出属于消费者的品牌。设计管理是在有限条件下的一种无限创造性活动,它离不开创造性,没有创造就无从谈得上设计管理。而具体的设计管理活动却是独特的。要借鉴世界著名品牌的设计管理经验,挖掘他们的实质所在加以融会贯通和创造性的运用,但绝不能照搬。特别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加以运用。力争在长期的设计管理实践中寻求独特的自我。

比如,德国工业一向以高品质的产品而著称,其中优秀的代表是汽车工业中的梅塞德斯——奔驰。奔驰轿车则是以工艺精湛、乘坐舒适、价格昂贵而闻名,它体现了组织性强、高效率及高品质的德国产品设计文化的内涵,可靠和严谨的产品文化始终是奔驰公司一贯追求的。同时奔驰轿车表现出的品牌个性中也融入了德国民族一丝不苟的传统文化在内,这种属性带给奔驰的是好的品牌声誉和形象,给消费者带来高品质的享受外,还暗示着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从而赢得了一批消费群体的忠诚。奔驰轿车的成功可以说是德国文化的品牌化、产品化的成功。奔驰轿车的成功充分体现了奔驰公司的设计管理作用,通过产品设计到有效的设计管理,打造出满足消费者的产品,从而最终使奔驰这个品牌闻名于世。所以说,这是一种融合了德国的文化、德国汽车产业的文化以及奔驰品牌和奔驰轿车产品文化的有机体,这种融合是设计管理价值的最有力体现。

“品牌战略”是通过创立名牌产品来振兴企业经济的重要举措。但是通过对世界100强中的企业分析来看,中国的本土品牌与世界知名品牌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企业实力差距,同时这种差距更不能说是中国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文化氛围,而是在设计管理层面上的差距。正如海尔、联想、等企业也都已具备较强的实力,它们在本土化品牌战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它们的品牌文化都已建立。问题是中国企业的产品缺少真正的内涵,换句话说,就是其产品的价值和产品的设计不能有机的结合。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能建立起消费者对这一品牌的忠诚,究其原因是产品的设计缺乏文化内涵,进而不能带来更大的附加价值,这样品牌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虽然中国的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设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但是设计管理还没有提升到公司层战略的高度,企业还不能有效的组合设计所需要的全部资源,无法真正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而也无法提升品牌形象。所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品牌扩张道路上必须重视设计管理在实际当中的运用和把握。

总之,品牌塑造是企业能够持续长久发展的必然之路,企业就必须从战略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品牌塑造与设计管理的关系,通过有效的设计管理提升品牌竞争力,打造出中国企业真正的品牌优势,只有这样中国的企业才能面对国际化的挑战,才能参与国际竞争,并最终形成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国际大品牌。

参考文献:

[1]杨颖.周立钢.雷田.产品识别在品牌策略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6,27(2):163

[2]刘国余.设计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533-550.

[3]杨君顺.等.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设计管理新模式的研究.[J].包装工程,2006.27(2):216.

[4]杨君顺,等.计管理理念的提出及其应用[J].机械,2003,(7):105

[5]设计管理协会(Dmi)编、黄蔚等译.设计管理欧美经典案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品牌管理的关键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雇主品牌人力资源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雇主品牌发展的必要性

安布勒和巴罗(1996)最早提出,雇主品牌是由雇主提供的,与确认功能,经济,心理利益范围的“最佳雇主”和“雇主品牌”的概念,最初源自市场营销学。一般认为,内部雇主品牌和外部雇主品牌共同组成了雇主品牌。内部雇主品牌是企业价值承诺对于其工作人员的体现,准确地描述了公司的核心使命作出的承诺,让员工统一认同的价值观和战略目标,外部雇主品牌是一个特殊的有别于竞争对手,且传递给有潜力的员工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工作环境。

不仅几十年的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升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活力,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改革,优化了金融市场的结构,而且在管理制度建设,产权体系完善也已取得比较突出的效果,经营的规模,质量以及效益已初步实现了健康,协调的发展;人才作为能够影响商业银行产品服务的质量的首要因素,也就造就了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的灵魂――关键员工。在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银行人才的竞争将会变得非常激烈,尤其是是熟练掌握核心业务的员工。但是在当前这种以高薪策略为主的竞争中,商业银行基本复制了产品竞争策略中的低价策略,这种策略易于学习,不具有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影响人才发展的长远性规划,难以在人才竞争中保持优势。

因而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的市场中,商业银行为了保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势必要建立雇主品牌战略,以实现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雇主品牌发展的可行性

(一)核心雇员、投资者以及客户的相关性

商业银行体系的基本元素包括员工、投资者和客户。他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以及相互影响的,这些元素也被我们称为“忠诚的力量”;价值和利润、忠诚度之间有着许多联系。Symmetrics公司对一个员工总数超过30,000人的国际大型金融集团做了长期跟踪调研,结果显示如下:员工忠诚度每增加10%的客户满意度上升了4%,同时利润增长4%。

(二)雇主品牌发展与商业银行企业发展的相关性

在企业战略方面,商业银行发展总共分为三个层面:商业银行的总体发展战略、业务单位战略、职能部门的战略。雇主品牌战略是部门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战略的实施,是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整体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实施和支持。

一个坚实的强大的雇主品牌战略蓝图作为内在动力,是商业银行实现蓝图的基本保证。雇主品牌战略的实施以吸引和留住关键员工为目的,企业战略管理方面的商业银行治理,以协调各方利益、创造最大的利益为目标,以期实现商业银行各方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明确雇主品牌战略提供了基础的企业战略管理目标,它是一种通过协调聚合相结合的战略行动。

(三)雇主品牌、内外部营销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性

为做到吸引和留住关键员工,通过借用营销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员工的雇主品牌战略做到了实施的每个重要方面。因此,关键员工的商业银行外部营销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雇主品牌管理联系了起来。

雇主品牌战略和商业银行内部营销和管理,具有较强的相似性。这两种主张中,员工作为消费主力的理念,通过满足员工的需求,以吸引,发展,激励和留住员工,把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联系起来。然而,二者的背景和的操作模式是不同的。雇主品牌的概念是在日益全球化和激烈的人才竞争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提供服务的主要包括外部市场的潜力和现有的核心员工,当雇主品牌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根据该品牌的运作模式,以期提高在人才市场可持续竞争优势,以便改善商业银行的雇主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内部营销和适应性广等特点,这点是从营销管理的角度对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阐释,它的对象是银行内部的全体员工,内部营销的目的是以满足内部员工来达到外部客户的满意、继续购买产品和服务。

三、建立雇主品牌战略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新体系

构建于雇主品牌战略基础上的新体系要求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第一个层面是规范企业管理,包括逐步减持国有股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依法促进股权多元化的银行决策程序和规范的行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体现,是指基于市场竞争,客户服务为中心,在银行的人力资源招聘,使用,培养和激励中重视银行的发展目标,做到合理配置,并按照现代股份制公司治理的要求,建立银行所有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激励机制,建立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有效约束机制,最终创造一个有利于雇主品牌形成的环境。

第二个层面是企业的管理方面。这里主要指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具体为与雇主品牌战略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每一个环节,从招聘到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的各个方面,也包括到劳动保护,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统统必须反映雇主品牌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孙健,郭少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8年

[3]丁雪峰.《中国雇主品牌蓝皮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

[4]段刚.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年

[5]杨德勇.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战略管理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

品牌管理的关键篇6

【关键词】网络舆论网络舆情分析方法和技术品牌危机管理

品牌危机和网络舆情

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扩散以及信息进一步透明公开的趋势使各企业原先单纯基于产品质量、功能和特点的差异化发展策略的有效性日益削弱,再加上“市场全球化”的推动,品牌已经成为确保企业长期发展的有效竞争手段,利用品牌及差异化策略成为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的建立、管理和维护日益成为企业关注重点。然而在各企业正常运营过程中,品牌的维护和管理能力的差异并不明显,只有面临危机时,企业品牌管理、维护、提升的水平和能力才能较为直观地体现出来。

品牌危机是指突然发生的并能对企业声誉和生产经营活动构成重大威胁或造成破坏和损失的紧急事件。近年来中国市场上品牌危机事件频发,危机发生的原因尽管各不相同,但都给企业发展设置了障碍,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大部分中国本土企业本身内部质量和管理还不健全,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有时一次危机便足以让企业长期的投资付诸东流,形象尽毁,黯然退出市场。

在信息爆炸、互联网方便快捷的时代,网络舆论的渠道主要有论坛、BBS、聊天室、博客、播客、聚合新闻(RSS)、新闻评论以及即时通讯工具等。它表达快捷、手段多样、传授互动,能够直接迅速地反映出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多数民众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情绪、态度、观点和意见,从而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网络舆论不仅在宏观社会危机管理而且在微观企业危机管理尤其在企业品牌危机的产生、发展、减轻和消退的全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角色。它既可以是推动危机扩散、恶化的负面角色又可以成为引导、控制危机使企业转危为安的“救星”。而网络舆情则是指网络舆论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发生的企业品牌危机其中许多初始信息往往最早就是通过互联网披露,引起网民关注,逐步形成热点话题和社会议题,进而引起传统媒体注意、跟进深入挖掘报道,问题和事件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企业或其它相关部门出面解释应对,危机逐步减退消失。在这一过程中,网络自身的特点使网络舆论具有即时性、直接性、互动性、多样性、情绪化和偏向性的特点,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网络能够迅速形成大范围、高强度的舆论,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品牌危机中,企业对立面更容易利用网络舆论人为进行造谣和煽动,促使危机进一步恶化。因此,如何利用网络舆论,应对品牌危机,加强品牌危机管理能力,维护和提升企业声誉和形象成为企业应该考虑和实践的方面。

危机管理模式和相关理论

成功的分散危机需要较好的理解如何在其发生前就做好应对的准备。1995年Gonzalez-Herreroandpratt提出了危机管理过程的“四阶段模式”即问题管理、预防计划编制、危机和后危机四个阶段。关于危机管理的理论各种各样,主要涉及有:

1、“权变规划理论”,即因时因地依照内外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前制定规划是企业做好应对危机的第一步;危机管理小组通过模拟设定相关情景的训练来进行危机规划预演;危机发生后的最初几小时是最重要的,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是关键;对外和对内信息应该是同样准确可信的,不准确和虚假信息只会“火上浇油”,进一步恶化形势;规划中包含的信息和指导不仅应有助于决策者考虑短期更要帮助其认识到各方面的长期影响。

2、“企业持续运作规划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把危机给组织运营造成的中断危害最小化。首先必须鉴别出保证组织运作的关键功能和过程;其次,每个关键功能和过程必须有各自的权变规划;在模拟预演可能的危机情境下测试检验权变规划使组织所有成员对危机的可能性更加敏感和警醒;最终在实际危机发生时,管理小组成员将会做出更加迅速和有效的反应。

3、“结构-功能系统理论”,即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关键是向相关组织提供信息。这一理论强调信息网络的错综复杂和命令指挥的等级构成组织传播,把组织中的信息流看成由成员和各种“链接”构成的网络。

4、“创新扩散理论”,即描述创新如何在一段时间通过特定渠道进行散布和沟通的。根据它的基本形式,这一过程和要素主要包括:创新的产生和提出;有经验或喜欢尝试的个人或组织的首先应用;其它没有经验的个人或组织;能够把这两类相互联系的传播和沟通渠道;在这一渠道中,相关信息能够顺利地从一方到另一方。

在以上这些理论基础上,学者专家又提出各种针对企业危机管理的模式与应对策略和方法,品牌危机管理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组成部分,其已有的相关处理措施和方法也都以此为基础。整合、归纳这些理论和方法,得到以下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关键点和步骤:即危机发生前的环境监测和预警;危机发生初期的应对和处理;危机得以控制缓和后的恢复和提升;危机结束后的总结和体悟。在这些过程中,对内外环境发展变化的把握和了解、各种讯息的传播和各个环节的沟通、应对危机的速度和效率是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必备因素,其中对环境和有关危机产生、发展所有信息的动态监控是开展其它工作的基础,网络舆论是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对网络舆情的掌握、分析和应用应成为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新途径和方式。

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和方法

由于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因此需要依靠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建立起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目前有关舆情分析系统的技术主要有主题检测和追踪技术、文本分类、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自动摘要等计算机文本信息内容识别技术。其中基于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在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

目前有关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的论述和理论不多但总结起来主要有:针对网络舆论发表的不同空间如各种论坛、博客、播客、网站和不同时间点和时间段考察各种研究指标如议题数量、点击量、跟贴数量和增长、减少的速度程度等;同时为了增加网络舆论的可信性和有效性,要进行更深入的关键词布控、语义分析、与主题关切度、评论的长度和舆论出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等方面的考量和研究;在抽样调查方面,一般的社会学调查方法和网络开放性、匿名性特点相结合可使用非概率抽样中的目标抽样、分层抽样等方式。

网络舆情分析与

品牌危机管理的结合

网络舆情分析的各项功能和方法与品牌危机管理各阶段有着较高的切合度,企业可以把网络舆情分析贯穿于危机应对的全过程。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1、危机发生前的环境的监测和预警――网络舆情搜集、各类主题自动分类和聚类,敏感话题和热点问题的识别。

危机管理不是局限于危机发生时的匆忙应对,企业必须要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就建立危机管理系统和长效机制,这首先就要做好企业运营环境的日常监测和预警工作。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品牌形象设定要监测的主题;利用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自动分类和聚类,识别敏感话题;也可以从新闻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方面出发,识别出给定时间段有关企业形象和品牌的热门话题并对其进行追踪,以对每个细节的不良变化都做到心中有数,并传播给其他系统或负责人,从而作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减少危机情境的攻击力和影响力。

2、危机发生初期的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分析,把握事态发生、发展的全貌并进行观点倾向性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

在这一阶段,企业首先要快速、全面地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和舆论状况以便了解危机波及的程度;其次要把握相关事件的舆论动向,了解多数人对突发事件的态度、意见、观点和立场,对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从而为快速高效的应对危机提供依据。各大网站新闻评论、博客尤其是BBS最容易形成突发事件的“爆发点”也是最能直接和集中反映网络舆情的地方,企业可以对突发紧急事件进行跨时间和空间的综合分析如从新闻的标题、出处、时间、内容、点击次数、评论人、评论内容、评论数量等方面考察有关事件的新闻评论;对于论坛BBS,可以从帖子的标题、发言人、时间、内容、回帖内容、回帖数量等指标出发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观点、态度、立场的倾向性分析,通过综合考察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其关注程度的变化,进行发展趋势预测。通过这些方面的网络舆情分析企业可以因时因地随时制定和调整危机应对策略和方法。

3、危机控制缓和后的恢复和提升――主题相关性分析和追踪、舆论关注点的变化。

在品牌危机管理中,往往会涉及到主要三方面的关系,消费者、媒体和公众,这三方面的立足点和关注点各有侧重,企业要随时把握各方面的舆论动向、关注点、态度和观点的变化,采取各种措施使各方面满意,从而将事件淡化,转移舆论和事件的关注点,并在危机得到控制和缓和后抓住机会转化危机,使危机成为企业品牌宣传的机遇,从而恢复和提升企业形象和声誉。网络舆情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主题跟踪,分析一段时期内相关事件的新发表文章、贴子的话题是否与已有主题相同,从而观察和确定整体舆论关注点的变化。根据这种变化企业可以发现危机转化的机遇,结合利益各方需求和观点的变化,调整、恢复乃至提高自身的品牌形象。

4、危机结束后的总结和体悟――网络舆情分析数据整理、转化。

危机结束后的总结阶段,根据舆情分析处理后的结果库生成报告,转化成企业需要的格式并提供信息检索功能,企业可根据指定条件对突发事件、热点问题、舆论倾向性进行查询,并浏览信息的具体内容,为今后的品牌危机管理提供经验和决策支持,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结语

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舆情分析方法和技术,以期能够对现实中各种有关自身声誉和形象的网络舆论及时了解、全面把握,迅速反馈,从而对其进行控制和引导,防范和减少品牌危机的发生。同时,随着网络舆情影响力的逐步扩大,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将显示出与企业品牌危机管理过程更高的关联度和契合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应将其视为品牌营销管理乃至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辅助工具,在不断的实践应用中,补充、拓展和深化网络舆情分析的商业功能。■

参考文献

①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以科技手段辅助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监测分析》,《信息化建设》,2005年第10期

②(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10月

品牌管理的关键篇7

打桥牌分为两个阶段――叫牌和打牌。关键张,出现在打牌过程中。

在叫牌完成后,打牌开始前,每个牌手都会根据叫牌的结果,仔细地审视手里的每张牌。此时,他们的目标是――打成功自己的叫牌(作为叫牌成功一方),或者打宕对方的叫牌(作为叫牌失败一方),他们的起点是――自己手里的牌,牌手会在起点和目标之间,仔细地计划每一张牌的出牌顺序,计算每一种打法的成功概率。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牌手,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圈定几张“关键张”。这几张关键张,对成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牌手会把绝大多数的注意力集中在这几张牌上。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个牌手,现在你来主打,你这把牌要赢10墩牌才能胜利。你在审视自己手里的牌后,发现有9墩你是有绝对的把握的――比如你有4张a,4张K,和一张红桃Q,但是,第10墩你没有绝对的把握,因为情况是这样的――如果黑桃Q在你的下家手里,你就赢了,因为你同伴(也就是对家)的黑桃J可以一直躲在它的后面出,直到你用黑桃J赢到第10墩牌;但是,如果黑桃Q在你的上家手里,就麻烦了,因为你的上家就是你同伴的下家,它永远可以用黑桃Q在后面压住你同伴的黑桃J,你也就拿不到第10墩了,就输了。

在这种情况下,黑桃Q就成了关键张,它在谁手里,就成了这副牌胜败的关键。

这时候,你就要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这张牌身上。所有能帮你判断黑桃Q所在位置的信息,你都要及时抓住并分析,以便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你在关键张上失误了,其他牌打的再好也没用。

现在,可能很多人看出来了――打桥牌的过程,就是一个项目管理的过程。

有起点,有目标,有规划,有执行,还有执行中最重要的Keypoint――关键张。

的确是这样。

我们的工作,其实都可以分解成一个一个的项目管理流程。只不过,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意识,或者有意识没有能力,所以分解不开,就搞得一片混沌。如果连项目分解都做不到,就更没有可能找准每个项目的“关键张”了,做起工作来就总是手忙脚乱。

举个例子。

我们最近从美国同事那边接到一个任务:在15天内为我们在新加坡的出租车灯箱生产一个塑料外壳样品。

这个任务貌似简单,其实涉及的环节很多:包括设计定稿、材料选择、工艺选择、工期长短、价格高低等等。

然而,在分析过每个细节后,会发现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张”是:我们在这方面没有熟悉的供应商,所以,我们无法确保哪一个供应商可以按照约定的时间准时保质生产出我们要的样品,虽然他们每一家都说的信誓旦旦。在所有Keypoint里面,这个关键张最最关键。因为,我们去新加坡安装样品的时间已经定死了。

这时候,我们就要想办法确保这个关键张不能失败。因为做一个样品的价格不算特别高,千元左右,所以,我决定找两个供应商分别生产,最后我带一个更好的去新加坡。通俗点说,也就是花两份钱确保关键张成功。因为,样品能否在新加坡安装成功,关系到后面上千万业务的开展,所以,在这多花千把块钱,是值得的。

最终的结果,果然证明了这个钱花得值――我们找的两家供应商中的第一家,做的产品不合格,第二家备用的,反而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

有时候,在一个项目管理中的“非关键张”到了另外一个项目中,就成了“关键张”。

比如说,公关公司经常为客户操办新闻会。在有些会中,投影机就不是“关键张”,它是为现场增加良好氛围的――例如只是用于把发言人的大头像投在屏幕。有最好,没有会议也可以照常举行。

但是,另外一些会中,投影机就是“关键张”。在这样的会上,主办方要请参会者看投影屏幕上的重要的视觉设计――比如一款新的服装设计或者全新的公司网站设计等等,如果这时候投影机坏了,会议就无法进行了,其他环节做的再好,这个会议也只能失败了。

这时候,作为会议承办公司中的项目负责人,就要清楚地知道:在这个项目上,投影机是“关键张”。遇到这种项目,我所在的睿动公关,往往在会前会另外掏一份钱多租一台投影机备用。也许100次中有99次都没问题(因为现场投影机出问题的机率确实不高),但是只要有一次及时救险了,客户就会对睿动的专业经验和项目管理能力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去年,睿动在给eSpn做球迷联谊会时就这样获得了客户的尊敬。

品牌管理的关键篇8

   [关键词]体验营销顾客满意品牌体验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步走向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营销理论指导下的营销实践活动越来越难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了走出传统营销的陷阱,更好地抢占市场,赢得顾客的忠诚,使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在顾客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成为顾客的首选,企业迫切需要新的营销理论的指导企业的品牌建设。而拥有连贯的、一致的、积极的品牌体验是顾客保持忠诚的最主要原因,这种品牌体验的前提是顾客对品牌完全满意。

   二、体验营销的策略

   体验营销是站在顾客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体验会涉及到顾客的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也会包括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同时也可包括身体的一些活动。在体验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营销战略也应有相应转变,主要是以体验为基础,开发新产品、新活动;强调与顾客的沟通,并触动其内在的情感和情绪。以创造体验吸引顾客,并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以建立品牌、商标、标语及整体意象塑造等方式,取得顾客的认同感。

   三、顾客满意与品牌体验概述

   品牌体验是顾客个体对品牌的某些经历(包括经营者在顾客消费过程中以及品牌产品或服务购买前后所做的营销努力)产生回应的个别化感受。一个品牌的知名度只是众多维度中的一个而已,真正打造品牌的品牌战略家,其眼光是聚焦于品牌的内涵,而这种内涵集中体现于品牌的核心价值。顾客满意是业务中仅次于净利润以外的最便于检测的指标之一。借助品牌凝聚体验,品牌不但是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标志,品牌还是对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表达。在体验营销者看来,品牌就是“顾客对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总体体验”。

   四、基于体验营销的顾客满意与品牌体验实施策略

   品牌经营的目标是促使保持顾客的满意,顾客的品牌体验决定对某品牌满意以及满意度高低的因素,所以积极的品牌体验将直接增加顾客对品牌的满意度。

   1.品牌体验的核心是重视产品与顾客的互动

   企业管理者都知道品牌的重要性,但如何使品牌融入顾客真实性的生活体验,却是个挑战性的关键问题,它涉及到上述各个层面的顾客体验,同时它也是一个完整的周期,一个包含各种关联的完整过程。顾客重复购买同品牌的产品的可能性,是与他们遇到产品的积极的体验成正比。因此,产品与顾客之间良好而且周到的互动有助于创造这些积极的体验,并进而定义可记忆的品牌内涵和印象。

   2.全面顾客体验营销

   全面顾客体验营销是一种基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营销模式,它通过对顾客需求的深入与全面理解,借助全面接触点理论,确定顾客体验的关键时刻或关键点来满足顾客体验需要的活动过程。例如,惠普的口号是“全面顾客体验”,即通过提供服务体验、购买体验、使用体验及应用体验,让顾客感受到一种个性化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并围绕以顾客为中心和为顾客提供全面体验的思想构筑相应的运营模式,目的是让顾客得到全面、优质的服务。企业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型为“以顾客为中心”,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找到有价值的顾客和踏上快速成长的战略和运营管理路径。

   3.创新塑造和传递品牌体验的方式

   品牌体验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要应运而成长,不断创新。创新的方式很多,例如,增加顾客购买商品的支付方式、提供具有选择性的包装、为某地区的现有顾客或潜在顾客制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礼品等等。创新塑造和传递品牌体验的方式需要打破既定规则与突破思维定势的勇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我们的品牌与时俱进,焕发品牌的青春,使品牌体验真正具有时代气息,不断使顾客满意。

   4.进行品牌体验管理,创造顾客满意

   企业在各种场合所给予顾客的承诺,必须很好地履行“言必行”,这关系到企业的信誉。所以,企业应树立的经营观念是,一切经营活动的起点和中心是顾客,企业使命是为顾客创造价值,其生产经营过程就是不断满足顾客需要的过程,利润只是顾客对企业的奖赏和回报,创造高度的顾客满意是市场营销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很多成功的企业都在推行顾客满意战略,如摩托罗拉的完全顾客满意战略。要使顾客有良好的品牌体验,企业必须推行顾客满意战略。

   参考文献:

   [1]马连福:体验营销——触摸人性的需要[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品牌管理的关键篇9

关键词:品牌管理;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

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必定会出现经营主体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局面,农商行“一支独秀”的经营格局必将被打破,定会出现群雄逐鹿的局势。品牌管理是企业的基本战略。一般而言,品牌被视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以及信息传递和商誉的载体。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品牌具有降低信息成本、开拓销售市场等重要作用,是影响企业竞争力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要实施对其品牌的管理,农村商业银行必须构建有效的品牌管理组织机制。

一、农村商业银行品牌管理框架

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品牌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有效的品牌管理组织机制还未形成。典型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一般可分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个层次。农村商业银行的决策机构包括监事会、董事会以及下设的各委员会;执行机构包括行长(或总经理)以及行长领导下的各委员会、各业务条线部门以及具体职能部门;监督机构为董事会下设的监事会。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组织链条通常包括5个层级,即总行D省(市、自治区)分行D二级(地级市)分行D县(市)支行D分理处、储蓄所。如此长的管理链条,往往使得银行的品牌管理信号传递衰减甚至变形,总行的品牌定位和设计在传播过程中很有可能就会出现主观理解的偏差,或是理解正确但执行时也可能造成偏差。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品牌管理需要合适的组织层级和组织机制来保证其质量。

二、农村商业银行品牌管理组织机制设计

在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行――分支行――网点”体制下,各分支机构受“小而全”和“分级核算”体制以及地方政府依附性较强等因素的影响,在经营中各自为政,形成诸侯格局,最终导致一级法人意志的“曲线”传导而层层变形。特别是,银行品牌管理职能弱化,没有专门部门和机构管理,容易导致各分支机构在品牌管理工作上执行的不一致和偏差。另外,各部门之间特别是各业务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导致各部门的业务宣传或是品牌建设各自为政、关联性较弱,不利于银行整体品牌的建立和维护。为了适应品牌竞争时代的需求、有效地实施品牌管理,农村商业银行应组建分层级的品牌管理职能部门,分别履行不同的品牌管理职责,协同完成品牌推广和传播一致保值增值的总体目标要求。

(一)农村商业银行总行品牌管理组织机制设计

在农村商业银行总行,应依照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模式设立品牌总监,品牌总监直接向董事会汇报,向行长负责,其主要职责包括:牵头制定品牌管理年度规划;分别协调批发业务总监和零售业务总监推进品牌管理年度规划的实施;确定品牌营销推广费用预算,并将费用配置到不同的产品条线;定期对品牌管理现状进行评估,适时调整品牌资源配置和管理策。品牌总监下设品牌管理部,品牌管理部直接向品牌总监负责。品牌管理部由形象中心、营销中心、新闻中心、网点渠道建设中心、公共关系中心组成,每个中心分别行使不同的职责,构建农村商业银行总行品牌管理的整体工作模块,通过共同的努力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各个中心具体职能做如下界定。

1.网点渠道建设中心。主要致力于银行整体品牌定位和品牌设计。具体表现为确定银行品牌格调和品牌宣传用语,制定品牌形象传播策略,确定银行办公场所和营业网点形象规范并推广实施,营造银行统一的形象。

2.营销中心。主要致力于银行服务以及产品的宣传和销售,通过产品和服务的销售进一步提升银行品牌形象。具体表现为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参与新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推广以及改良升级。营销中心实行派驻业务条线制度。在制定营销方案时,成立任务型团队,将产品经理吸纳到任务型团队中,提高营销方案的准确性,提升营销效果。营销是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

3.新闻中心。主要致力于银行下面形象的塑造以及声誉危机的处。理新闻中心要与各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一方面随时提供银行经营管理的最新成果,及时提品与服务创新的信息,保证根据银行经营管理理念以及品牌建设的需要,把银行响应宏观调控政策、服务经济民生、持续创新的正面形象传播出去;另一方面,当银行发生突发事件,诸如业务系统不稳定、工作失误以及服务欠佳等情况时,要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抑制负面效应。

4.公共关系中心。主要致力于加强与政府、机构以及特定组织的联系与沟通,为银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表现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实施赞助以及救助,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等等,展现银行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向上的企业形象。

5.员工教育及内部沟通中心。主要致力于品牌的内部传播以及工作中的协调联动。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让员工准确把握品牌内涵,确保品牌正确传播,给客户以积极的回馈。另一方面在执行重大的品牌传播策略时能够快速组建任务型团队,加强资源整合,确保品牌传播策略得到有效执行。

6.品牌评估中心。作为品牌管理的二级部门,直接向品牌总监负责。主要负责监测客户体验,评估品牌形象和品牌资产状况,提出品牌改进的策略,对品牌营销费用配置提出调整意见。

(二)一级、二级分行品牌管理组织机制设计

在总行统一规范的品牌管理之下,农村商业银行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品牌管理的重心主要放在对总行品牌管理战略的执行上。一、二级分行依照总行的架构设立品牌总监、品牌管理部。品牌管理部下设营销中心、新闻中心、员工教育及内部沟通中心以及客户意见管理中心。因为渠道建设中心、公共关系中心以及品牌中心的职能在分行层面明显弱化,故不在一、二级分行设置这三个中心。新闻中心和营销中心的职能在该组织层面更加强化,工作模式更加细化,同时较总行增加一个客户意见管理中心。因为一、二级分行管理职能弱化,经营职能加强,承担着繁重的营销任务以及更多来自客户和突发事件的危机。

分行各个中心的具体职能和工作模式设计如下:新闻中心、营销中心以及员工教育和内部沟通中心的职能基本等同于上述总行各中心的职能,只是鉴于分行管理职能弱化、经营职能强化的特点,分行各中心更偏重于执行。以员工教育和内部沟通中心为例,总行侧重于明确品牌定位及其解释,分行则侧重于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加强传播,做到尽人皆知。分行要加强网点员工对品牌的认知,确保每个员工都能成为品牌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同时由于分行的部门较总行少,各部门在内部沟通的效率上会有明显加强。

(三)营业网点品牌管理模式分析

支行/网点是展示银行品牌形象的窗口,其品牌管理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品牌的品牌打造和维护。银行的服务最终都是面向消费者的,支行/网点直接服务于消费者,其行为对银行品牌形象的树立至关重要,每个客户在网点获得的感受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品牌形象。网点经理不仅是该网点的管理者,同时还承担着银行品牌经理的角色,他要领导下属共同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直接解决客户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网点客户经理可以打造个人服务品牌。因为对一个个具体的客户来说,经常与之打交道的这个员工就代表了银行,决定着银行的品牌形象。在网点服务品牌的打造上,除了依托于银行整体的母公司品牌,也可以借助于员工的服务特色,塑造特色员工品牌,从而提升网点在当地社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网点也有多种途径来营造在当地社区的形象。积极参加诸如志愿者活动、义工组织,融入社区的生活,捐助当地的困难群体等等。打造网点服务优质,树立网点良好的口碑,可有效提升银行整体服务品牌。

三、结束语

品牌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标签,同样品牌管理已经不再仅仅是品牌的注册、维护等传统问题,更为关键的品牌管理领域是品牌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的配合。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品牌作为信息与信誉的载体,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和“生产要素”,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品牌管理必须与企业的其他管理体制一样,形成有效的组织机制,并与企业的整体管理组织机制融为一体,在持续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农村商业银行品牌管理组织机制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只有这样,农村商业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提高其竞争力水平,保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耀力.商业银行核心系统的服务构架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1(03).

品牌管理的关键篇10

关键词:品牌创新循环经济资本经营共赢竞合

一、品牌创新唱主角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品牌对企业在提升其企业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已显露无遗。企业间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已越发明显的表现为品牌的竞争。谁拥有社会所公认的强势品牌,谁就不会在市场“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被淘汰。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企业由原来的以产品经营为核心逐渐上升到以品牌经营为核心。新经济时代是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企业的品牌管理与发展要符合适应这个时代就必须创新。虽然,企业品牌建设是一种风险,它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损失,但是,一个企业要想作长久,还是应该不断追求品牌建设。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品牌建设正是为了降低企业的竞争风险,不走品牌建设之路才是最大的风险。

抓好品牌建设,企业品牌创新管理是关键。谨慎定位新品牌和分析市场。可以避免企业品牌创新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企业可以选择在目标市场上靠近于现有竞争者的市场位置定位,直接同另一品牌竞争;也可将其位置定位于当前市场上没有的特色产品,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迅速占据该新市场领域的领头羊地位。严格管理,加强品牌自我管理是企业品牌创新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创品牌不易,保品牌更难。只有在不断的品牌创新同时,加强品牌自我保护,才能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和热情投入品牌创新中,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二、循环经济作基础

首先,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减量化”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再使用”目的是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再循环”是要求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与传统经济“对资源的高开采、低利用,污染物的高排放”相对,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展示出的特征是“对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污染物的低排放”。

其次,打造资源节约型企业,要求企业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意义上说,废弃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将其回收利用以消除污染,使其资源化,可以缓解环境负荷的压力,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投入资金回收这些资源,发展下游生产,既可为企业员工和广大公众创造一个环境良好的工作生活空间,同时又是把这些放错了位置的资源重新置位。在发达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国策。

三、资本经营是核心

首先,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提高资本的使用率的重心是解决企业资本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例如,企业资本闲置从基建环节看,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低。资本利用率低的直接表现是:机器、设备等开工不足,原材料利用率低等。资本经营就是要针对资本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原因,盘活存量资本。

其次,合理配置企业资源。资本配置问题是资本经营的核心问题,其目的是要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产出最大;二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投入最小。另外,从企业权益角度看,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的优化,也属于资本配置管理的范畴。

再次,加强资本收益管理。资本经营从一个周期看,往往始于筹资,终于收益分配;从持续经营角度看,资本收益分配既是终点,也是起点,因此资本收益管理是资本经营的重要环节。资本收益管理包括三个过程:资本收益过程管理、资本收益业绩管理、资本收益分配管理。资本收益过程管理主要有价格管理、收入管理、成本管理等;资本收益业绩管理主要有利润管理、盈利能力管理、资本收益考核评价等;资本收益分配管理包括资本收益分配标准、分配政策、分配方式等。加强资本收益管理。一要加快技术创新与改造。提高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搞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正确处理收益与风险的关系;二要注重企业投资管理,选择筹资渠道、筹资方式,优化筹资结构,降低筹资成本,同时要搞好财务预测,选择科学的财务决策程序与方法,提高投资收益率;三要控制好企业规模管理,即处理好资本投入与企业经济规模的关系,确定合理的企业规模,特别要注意搞好企业扩张和组建集团过程中的财务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