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0:32

城市环境规划篇1

邯郸市环城路改造是在河北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政策的推动下,邯郸市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开展的。根据《河北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基本目标》(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8年7月29日)文件的内容,大致可以确立以下几个目标:1)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高。3)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观。4)城市现代魅力初步显示。此外,文件的内容还涉及到城市特色的塑造等。在景观环境整治方面,文件要求既有违法建筑全部拆除,无新增违法建设和超期临建。城市主要街道两侧可视范围内的既有建筑,全部完成屋顶、墙身、基座的外观改造任务。主要街道编制景观整治规划,按照空间环境协调、广告牌匾规范、各类设施安全美观、架空线缆全部入地等要求,建成标志性景观道路。拆墙透绿全面完成。大型公建、高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全部设置景观照明设施。另外,该项目的规划设计还参照了《关于城市主要街道两侧既有建筑外观改造和街道景观环境整治的实施意见》(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8年7月30日)和《河北省城市主要街道两侧既有建筑外观改造技术导则》(河北建设厅,2008年7月31日)等文件。

2环境现状

邯郸市环城路全长38km,由东环、西环、南环、北环四个部分组成,与城市所有主要干道和几十余条城市支路相交,其中北环和南环分别与京广铁路相交。东环,是城市的主要拓展区域,聚集了相当一部分新兴的城市工商业建筑、居住建筑和新建的市政设施,还存留少量的城中村。西环,重工业(邯钢钢铁集团)布置于此,主要是防护林带和少量城中村。北环,现还保留有部分农田和大量的城中村,较少的商业建筑和少量市政设施。南环,城市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其中东南主要发展居住建筑和市政设施,西南紧邻赵王城遗址公园。

3实地调研结论

经过多次的实地调研和讨论研究,总体上可以确定环城路是交通性道路,道路两侧规划范围内是现代建筑。根据城市的总体色彩和自身的特色,规划范围内建筑及构筑物的色彩基本上统一在淡雅明快的色调上,体现城市的现代感。根据四条环路各自的特点,分别确立环路各部分的主题:东环,体现现代城市风貌;西环,展现园林绿化景观;北环,展现田园风光;南环,宣扬历史文化风貌。

4环境改造

4.1存在的问题

现有环路的环境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潜力。环路两侧建筑除新建建筑外,大多数建筑缺乏必要的维护,无法形成整洁和较统一的连续界面。部分城中村和老商业区有私搭乱建现象。广告牌和店招等设施缺乏相应的规范和统一的整治。道路两侧绿化不完整,部分地区绿化缺失,有些空闲地无绿化。在环路与京广铁路的两个交叉点上,立交桥本身陈旧、部分损坏,周边既有建筑质量不高,环境质量差,不能与体现邯郸整体环境的目的相协调。

4.2具体的改造措施

修缮破损道路,加强道路日常维护;整理、规范道路标志,整顿斑马线;整治,重新铺设人行道,加设盲道、残疾人坡道、栏杆、扶手等人性化设施;增加、补充照明设施。集中对建筑外观较差的建筑进行治理,对过期临建和私搭乱建建筑及构筑物进行拆除,对一定区域内的建筑进行连续界面的整体规划,使之统一在该区域主题的框架下。清理建筑顶部除建筑标志和本单位标志外的广告牌。统一广告牌的大小,规范广告牌的位置,特定区域内统一广告牌的形式及色彩,不得在同一建筑的不同高度设置平行的广告牌。垂直于墙体的广告牌支架必须进行隐藏处理。设置连续的多块广告牌时,其整体必须高度统一,位置在建筑二层窗下墙以下范围选择。设置广告面积(平行建筑墙身广告的正立面投影面积与该广告所处建筑立面墙体之比S2/S1)应小于1/5。绿化以落叶大乔木为空间结构的主要树种,以常绿植物空间限定为主要选择。西环及北环铁路以西和南环铁路以西以成片的大乔木种植为主,注重绿化的数量和整体性,突出绿的主色调。东环及其他环路商业区域的绿化设计重视品质的提升,可以大量使用花卉植物,力求做到乔灌草结合,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北环,以乔木为主,在有农田的地方开辟透景线,以突出田园风光的主题。

5建筑立面改造

5.1存在问题

环城路沿街建筑按现状分为四大类:1)建筑外观造型新且美观,外墙质量较好,如东环路两侧的部分近两年新建的建筑;2)建筑造型较好,但外墙装修与色彩陈旧;3)建筑由于建造时间较早,立面采用的饰面材料年久褪色甚至脱落,导致建筑外观过于陈旧;4)占用道路红线的违章建筑,以及没有统一规划设计的临时建筑。环城路原有大部分沿街建筑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建筑外立面处理手法缺乏统一性,建筑屋顶平坡,整体效果不佳;部分建筑已十分陈旧,外墙破损,墙体瓷砖脱落,涂料颜色杂乱;建筑沿街立面空调机乱摆放;临时建筑乱搭乱建,私人住宅杂乱无序。广告、商铺招牌等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没有统一的规划与设计。

5.2改造措施

拆除沿街占道的违章和临时性建筑、工棚,以及部分有碍城市形象的废旧建筑和无序的构筑物等,以达到全面改善沿街建筑景观的目的。整个环城路的建筑外立面色彩风格定位:住宅建筑建议采用灰色调色彩,具耐久性,而且还要体现出亲切、柔和的风格;公共建筑的色彩在灰调子的基础上可以稍微明快,以展现其建筑自身功能性质特征风格。对保留的建筑进行改造,主要的具体措施如下:1)建筑一般采用三段式(檐口、墙身、基座)的立面处理手法,多层住宅采用坡屋顶,屋顶颜色选用蓝灰色或红灰色,檐口部位(或顶层)用白色氟碳漆。2)外墙宜选用浅灰色、砖红色、浅褐色、米黄色氟碳漆,或根据现状确定,不宜采用明度高、浓艳的色彩。3)基座(一层以下)采用尺度稍大的外墙砖,如蘑菇石、铝塑板、外墙砖等,或刷氟碳漆,颜色可选用浅灰色、深灰色,以稳重为宜。4)所有阳台应统一封装,不得外探,玻璃选用无色透明玻璃,阳台面选用白色为宜,一层统一设置防盗网。5)所有窗户统一窗户玻璃,为无色透明玻璃,一层以上所有的窗户不得设置防盗网。6)建筑正立面及侧立面统一设置空调室外机位,并用铁艺护栏、百叶窗、装饰板进行遮挡。7)底层商业外墙与建筑基座部分外墙统一材质、色彩。屋顶檐口以上不得设置广告牌匾。店牌店招只能设于本店面檐口以下,平行于外墙外探距离不得超过50cm,绝对高度尺寸不得高于1.2m,并统一距地面高度。同一栋建筑底层商业设置的店牌店招应色彩协调,高度一致,外探墙身一致,不得多层设置店牌店招。建筑立面改造见图1。

城市环境规划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1.城市环境规划

1.1城市规划概况

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1.2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4)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包括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要将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5)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科技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全面启动污水回用示范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城镇,要率先实现污水回用与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步增长;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要直接瞄准回用目标,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配套技术经济政策,推动建筑节能由局部试点转向大规模推广应用。强化先进适用技术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将经试点和示范工程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和部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2.城市生态规划

2.1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3]。

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相反,强度过大的城市活动反过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4]。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2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4)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体来讲,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遵循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学有关理论与方法,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掌握城币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综合布局与安排,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规划方案,调整城市人类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城市的和谐、高效、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5]。

因此,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和经济规划,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其科学内涵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其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生态环境的和谐[6]。

2.3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阈限物质法则

任何空间、资源规划均有一个“度”,要考虑“最适”和“阈限”。在规划过程中,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保证城市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和废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以内,使城市的发展强度与城市的发展能力相适应,从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多样性共生原则

任何一个系统中的子系统间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Hough评论说,“如果健康被描述为抵抗力的能力,那么多样性也意味着健康”[7]。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市区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

(3)相生相克原则

在系统中总存在着子系统间既共存又制约的关系,一种组成要素的危害性,可能在另一生态要素上体现出来。在城市的生态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普遍联系并识别城市生态环境中各组成要素间密切的利害关系,找出现象的本质、根源,从而将这种关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4)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则

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降低资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洁能源、材料加大回收力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模式的演变,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生产工艺、产业结构设置高效能的运转系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5)预防和保护齐头并进的原则

对于已经存在的生态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措施,积极应对;对于未知还未表现症状的要有所预见。目前我国推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ia),从根本上讲就是可持续性城市生态规划的一部分。任何一项工程实施前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预见其建成后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效益程度,从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城市环境规划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规划;设计;协调性

1我国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存在的矛盾

1.1城市不断扩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功能与目的不同,必然导致两规的侧重点不同。由于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作出的统筹安排,是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因此,相对于环境规划而言,城市规划更偏重于服务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地方经济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的时期,城市规划往往忽视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热衷于争取更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和目标,迎合各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往往根据产业用地的需求而不断地变更城市规划,而忽视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划,因此不断增加的城市建设用地必然对生态环境保护用地造成不断的蚕食,使得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失控,城市发展步入破坏自然生态、加重环境污染的尴尬境地。

1.2城市布局与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引发环境问题

我国历史上产业政策是重工业、轻农业,重生产、轻生活,重加工、轻基础设施,由此而决定了城市规划中各类建设用地比例失调及其区位不合理。在过去重生产轻生活政策的影响下,形成了很多“水泥森林”式城市,忽视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具有美化和调节生态平衡的绿地、植被、水面以及生物多样性大量丧失,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通常国外综合性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比例为:工业为15.17%,商业、服务业为15%~18%,住宅20%~50%,交通18%~20%,市政10%~12%,绿地12%~20%/人,绿地率30%。我国各类城市建设用地为:工业为29.1%,市政交通13.4%,生活、商业、公共设施用地约占37%,人均公共绿地3.3m2/人,绿地率7.4%。与国外城市建设用地构成的比较,我国城市工业用地高出国外15个百分点,而商服、居住、交通、市政用地普遍偏低10多个百分点,绿地率低20多个百分点;并且,城市布局与土地利用不合理,如城市无明确的功能分区,工业、住宅用地混杂,环境干扰现象严重,污染面广、环境治理难度大;工业用地占据城市中心,致使城市城市生态环境差。

2我国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存在矛盾的原因

2.1规划体系不同

与国外成熟的规划体系相比,我国无空间规划作为统筹,来综合统筹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环境规划、城市规划作为两种有相互联系的专项规划,有各自的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规划实施体系,由于规划定位、规划对象、规划依据、主导部门、时空特征、规划范围、编制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在无统筹协调的空间规划的前提下,两规之间无相互协调的强制性因素的控制,造成实际的规划执行过程中,城市规划的执行往往忽略了对环境的影响,而环境规划由于体系不完善,缺乏执行力度特别是无强制性指标来控制城市的发展建设行为,致使环境规划所设置的各种环境保护指标在城市规划中重视不够,规划方案缺乏对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考虑,往往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需求为首要目标来确定土地的空间布局,这样的方案很容易忽略对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也从一方面加剧了先发展后治理的城市发展困境。

2.2规划功能与内容不同

环境规划的功能在于: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实行环境目标管理的基本依据。因此,环境规划更侧重于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

城市规划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是城市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要方面。城市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城市发展中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弘扬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利益只有通过城市规划才能进行综合平衡。因此,城市环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编制城镇的详细规划和村庄的建设规划时,环境保护规划的作用和地位相对尴尬,没有强制性的内容保障环境保护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的完整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3加强我国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对策

3.1宏观:构建完善的规划体系

我国的规划体系,基本上是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建设部等几个部门规划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相互适应和融合而形成的,带有很强的自发特点,目前在区域层面还缺乏有效统领各类主要专项规划的综合性规划。因此,我国的规划体系还很不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迫切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规划体系,以结束各专项规划“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那么,解决环境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衔接的最根本方法就是国家要尽快建立区域规划体系。图3-1为本文设计的我国规划法规体系图。

3.2中观:强化和改善环境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两规在宏观层面的协调衔接要通过区域规划体系的建立完善来实现,由于规划体系的建立涉及到立法、部门机构设置的调整、政策及体制改革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因此很难一蹴而就。那么,在现行规划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两规的协调又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笔者认为,在目前的体制下,由于环境规划体系的不完善,很难能确保环境规划的实施;相比之下,城市规划在立法、运作、实施、监管等方面都非常完善,其“规划管理单元”的成功管理模式,更值得环境规划借鉴和参考。因此,在现行规划体制下,应进一步强化和改善环境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法律层面和技术层面等措施来实现环境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并最终通过城市规划这一法定规划和强制性规划的实施来同步落实环境保护目标。

3.3微观:在城市规划布局上充分考虑环境问题

城市是一个多因子,多层次、多功能的人工生态系统,要建设清洁、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就必须根据其自然地理环境与资源、人口特点,科学确定其城市性质和规模,合理的生产布局,尤其是工业的合理布局,努力做到按功能区发展,互不干扰又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城市的合理功能布局是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项特定的环境要求,都可以通过适用的规划技巧,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根据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资源,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制定有利于环境与发展的经济结构和工业布局。结合生态功能区规划和环境功能区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淘汰那些占地多、消耗大、性能差、污染严重的企业和产品,消除用地布局不当如工业与居住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等问题,逐步改善城区环境质量。图3-2是融合了环境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黄埔中心示意图。

参考文献:

[1]吴良铺.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徐东.关于中国现行规划体系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8,10(10):181-185.

[3]牛红义,张宝春,江东鹏.我国环境规划思想体系初探[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2):53-56.

城市环境规划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环境问题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1、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1.1水体污染问题突出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个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1.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1.3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t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2、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环境问题涉及到经济、人口、资源等多方面,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是一个综合决策问题,要将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优化产业结构、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实行综合规划。2.1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方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在城市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建设的大趋势。在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尤为重要。2.2合理布局与环境功能区划环境问题的地域特征十分鲜明,与城市布局的关系密切。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同时,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功能来制定的。不同的区域功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同。规划要避免将对环境影响大的活动布置在对高功能区有影响的地方,而应将之布置在环境容量大,对高功能区无影响或影响少的地方。环境功能区划是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表述,体现了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要求。环境功能区划,从环境特征或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活动相和谐出发,规划城市环境功能区,协调环境与经济、人的关系。按照高功能区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低标准保护的原则,环境功能区划为确定不同功能的环境目标、制定详细环境规划和实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2.3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一日都无法运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如城市供气系统、集中供热、集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截留管网,垃圾收集、运输及无害化处理设施绿化等等。2.4环境保护与优化产业结构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必然对环境有一定的压力,不同产业结构的环境压力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能源、化工、原材料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潜在压力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对环境的潜在压力要小得多,产业结构决定了环境保护难易的程度。2.5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物总量控制要将污染物总量——环境质量——项目——投资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具体来讲,是以空气和水环境的质量为目标,控制各类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治理措施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具体的项目还要进行技术经济核算,列出经费需求和规划的筹资渠道,进行可行性分析。3、科学管理3.1污染物排放“输入——响应关系”城市环境规划要以环境质量为核心。关键问题是建立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的“输入响应关系”,即污染物排放对环境质量的定量影响关系,运用大气或水环境容量模型,将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质量联系起来。因而污染物排放的“输入响应关系”是城市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污染趋势预测、污染治理方案的模拟和可行性分析都需要应用“输入——响应关系”,必须认真做好。3.2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总体规划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先进信息手段,对环境保护规划也同样。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具有表现直观清晰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它使环境规划中的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结合,可以进行各种综合分析和模型计算,分析计算快捷,存储修改十分便利,图形加工能力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环境保护规划值得提倡的先进手段。参考文献

[1]曹艳梅.论绿色恐怖主义犯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9.

[2]解红晖.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6).

[3]陆激.基地与设计的理性思维[D].浙江大学,2005.

城市环境规划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问题;环保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急剧递增,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城市资源和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环境危机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保证城市的正常持续发展,环保必须在城市规划的初期就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整个规划中,做到未雨绸缪才不致于等到环境恶化了,付出再高代价也难以恢复。

一、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规划作为市政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优化城市资源配置、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手段。中国城市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并且长期来延续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城市在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城市污染正以与其相同或更快的速度扩展。城市人口的剧增,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超出了本来有限的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震动污染、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发,人类生存环境已到了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城市的规模、性质、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根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必须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总方针。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整体规划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早期介入的原则,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规划是综合性较强的规划,不仅包含通常环保规划所涵盖的环境污染整治规划,还应从保护和利用城市生态资源环境的角度出发,与城乡一体的土地利用发展规划、有机的城市产业用地结构框架、节能环保的交通规划、城市自然环境资源保护规划、城市文物保护规划、城市减灾防灾综合保障规划、雨污水处理利用规划和城市园林绿化及垃圾无害化处理规划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完整的城市生态资源利用保护规划。

三、城市环境保护规划重点领域

在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前期需要做许多前期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是环保规划的基础,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如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社会环境,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质量状况,如水、气、声、渣的质量现状及其治理状况,城市生态环境现状与功能区划等。前期工作完成后应针对基础工作作出环保规划应重点进行的内容,现简要从五个方面重要环境要素进行概述。

1、大气环境

城市环保规划中大气环境是最总要的领域之一,大气排放规划就是在分析城市大气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划分功能区,根据既定的环境规划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排放浓度,并制定出科学的排放规划。具体整治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工艺和布局:优先发展高附加值、能耗低、排污少的清洁生产型产业和工艺;将污染型产业布设在城市的下风,并保留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功能,将高污染的产业布置在环境容量大的地方,尽量避开环境敏感地段。优先和充分发展节能、高效、污染少的交通系统:禁止销售和淘汰尾气超标车,加快机动车燃料改造,使用天然气和电能等清洁能源,大力提倡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改变能源系统及能源转换技术:实行区域集中供热、供气,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或者把煤等污染重的能源集中转换成清洁能源后再使用。减少建筑扬尘:规范市政建筑施工和城市卫生管理,敷设管线要一步到位,增加城市硬化率,尽量减少扬尘污染。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建立城市立体绿化体系:有效利用植物来净化大气环境。

2、水环境

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指在对水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容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其整治措施: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污水排放量。如加强集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雨污水截留管网等的建设,有效提高城市污水治理率和回用率,减少污水排放总量。河道的综合整治:河道治污工程量大面广,需要大量投资,所以寻找先进实用,造价低廉的技术如生物净化技术对受污染河道进行治理修复,从而提高其溶解氧水平和河道自净能力已迫在眉睫。加强城市防灾、减灾保障规划工作,减少灾害来临造成的对自然生态水体的污染危害。污水回用:生活污水可用于农林灌溉;增加工业用水及其处理废水的循环利用率;雨污水分别截流,雨水回用;鼓励城乡居民重复利用废水,这样就可大大降低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和污水排放的总量。改变落后生产方式,推行少废无废的清洁生产工艺采用先进污水治理设施和工艺,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尽量减少排放。

3、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三大类。在城市环境规划中最主要的是注重生活垃圾,而最应防范的是工业固废,特别是工业固废中的危险废物。其具体整治措施是:建立完善的垃圾清扫、分类收集和储运处置利用及运营系统:一般性的固废应与危险废物按特性分类收集、储存与处置,禁止一般固废与危废混合收集、储存、运输、处置。一般固废和危废设施、设备及场所的规划立足长远,远近结合,同时要加强管理维护,以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储运固体废物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垃圾分类后要及时送往相关部门回收,特别是对于已被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垃圾填埋场、焚烧场及其他处置场所的建设和运行必须规范,严防造成次生环境污染。国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可重复利用产品及易生物降解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在产业布局上,将可综合利用资源的产业进行集中设置,形成相关产业综合利用的有序的“投入、产出”生态产业链,实现在城市环境规划中把固废进行综合利用。

4、噪声

噪声污染整治规划是在噪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功能区划的噪声控制要求,制定出具体的整治措施规划。用规划的手段防治:噪声防治必须遵循规划先行的原则,从空间地域避免噪声的污染,在区域功能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噪声污染的控制要求,各功能区不能混杂设置,特别是噪声敏感目标必须要远离工业区及交通干道。还可以利用城市绿化规划来阻隔噪声的污染。运用法律手段防治:噪声防治遵循过错责任原则、先入为主原则、无污染免责原则,以法律手段来规范责任方的行为。运用技术手段防治:噪声防治遵循分类指导原则和全过程控制原则,可从空间地域、施工时间、操作规程和噪声源等方面进行控制。对噪声源可以采用吸声、隔声和减振等手段控制。

5、生态环境

城市规划项目在选线、选址、组成和内容、工艺技术、施工和运营方案等方面凡涉及不可替代、极具价值、极敏感、被破坏后很难恢复的敏感生态保护目标时,必须提出可靠的避让措施或生境替代方案;涉及采取措施后可恢复或修复的生态目标时,也应尽可能提出避让措施,否则应制定恢复、修复和补偿措施,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应按项目实施阶段分别提出。

四、结语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在利用地球环境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生态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生态规律的惩罚,充满生命的生物圈就已不再适合以人类为主体的生物的生存,资源枯竭,就更谈不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城市的规划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城市规划环保规划必须先行,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城市环境规划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

abstract:thispaperfocusesontheproblemsfacedbytheurbandevelopmentprocess,andexplorehowthescientificpreparationoftheeco-cityplanning,howtodoecologicalurbandesign.

Keywords:urbanplanning;eco-cit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严峻。因而建设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生态城市则是一个新兴的词汇和规划理念。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高水平、高质量地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协调及统一。

1.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向往小桥流水如诗如画般的生活环境,鱼鸟成群的自然美景。然而,由于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生产排水和其它废弃物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这些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水体,导致江河、湖泊受到严重污染,引起水质恶化,受污河流流经城镇,影响了城镇的景观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个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1.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3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t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

1.4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h),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2.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其中包括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环境资料,僻如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等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分等。

3.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环境问题涉及到经济、人口、资源等多方面,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是一个综合决策问题,要将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优化产业结构、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实行综合规划。

3.1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方针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在城市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建设的大趋势。在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尤为重要。

3.2合理布局与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问题的地域特征十分鲜明,与城市布局的关系密切。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同时,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功能来制定的。不同的区域功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同。规划要避免将对环境影响大的活动布置在对高功能区有影响的地方,而应将之布置在环境容量大,对高功能区无影响或影响少的地方。环境功能区划是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表述,体现了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要求。环境功能区划,从环境特征或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活动相和谐出发,规划城市环境功能区,协调环境与经济、人的关系。按照高功能区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低标准保护的原则,环境功能区划为确定不同功能的环境目标、制定详细环境规划和实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3.3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一日都无法运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如城市供气系统、集中供热、集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截留管网,垃圾收集、运输及无害化处理设施绿化等等。

2.4环境保护与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必然对环境有一定的压力,不同产业结构的环境压力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能源、化工、原材料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潜在压力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对环境的潜在压力要小得多,产业结构决定了环境保护难易的程度。

3.5污染物总量控制

污染物总量控制要将污染物总量———环境质量———项目———投资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具体来讲,是以空气和水环境的质量为目标,控制各类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治理措施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具体的项目还要进行技术经济核算,列出经费需求和规划的筹资渠道,进行可行性分析。

城市环境规划篇7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可我们在生态建设上做得还不够。以往,我们只是一味地在造高楼,忽略了城市的内在——生态性。不过目前,国内也已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而生态城市规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国内很多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仍处于初始发展的阶段。生态城市规划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标志,是规划理念的升华,是环保意识的觉醒,是发展观念的变革,是今后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向。

1.生态平衡与城市规划问题

目前,生态平衡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自然界中,诸如森林面积减少、沙漠扩张、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气候旱化、洪水泛滥、环境污染及人口膨胀等,都是生态平衡失调的表现。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或城市用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食物网、食物链比较简单,遇到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很容易使其结构破坏,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一般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即生态阀值比较小,只靠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有序的耗散结构、达到稳定的平衡状态。在城市化过程中,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甚至破坏,特别是原有的生物群落大为减少或者不再存在。为了保持良好的城市环境与防治污染,必须把建立适宜的城市面积园林绿地系统列入规划之内。

2.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的内容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就是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日照和交通条件,维持原有的生态系统,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充分利用再生资源;采用新型的自然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能等,以及各种节能措施,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并利用生态技术实现“三废”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循环再生利用。

2.1可持续城市生态空间规划

主要是城市土地的生态规划,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各要素与土地结构单元之间的关系分析、根据城市土地适宜性,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生态分区及其结构和功能分析、进行土地利用的生态设计等;

2.2可持续城市生态关系的调控

根据目前学界的观点,这是一种软规划,是在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背景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控制论原理对城市系统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行为进行辨识、模拟和评价,找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关键因子、机制和机会,从而不断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关系,增强系统的活力。

3.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

城市生态建筑设计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局部环境,又要保护好外部的客观大环境----自然环境,也就是要对自然环境索取的能量和物质要少,而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小。

3.1以环境为本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在能源和物质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的思想,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包括节约土地等。

3.2将自然融入城市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3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

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减少城市中产生的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的排放,将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并入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同时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

3.4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4.城市环境保护策略

4.1大气污染整治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因此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规划的远景目标应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扩大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加大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依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加强城市绿化工作,建立城市立体绿化体系。提高城市绿化率大力发展植物净化。例如城市绿化建设、森林公园的建设等。包括房地产建设中的水景住宅也成为景观的一大热点。在道路街头绿化设计中,注重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城市绿地(包括林地、草地)是城市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和美化环境的重要因素。

4.2水环境污染整治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改善河道水质,使其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提高河水中的溶解氧、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削减河水的污染物。对受污染的河渠水体进行治理修复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市区河道的治污工程,量大面广,需要的投资大,寻找先进实用、造价低廉的技术迫在眉睫。人工浮岛作为水体净化的重要手段,在城市河道生态修复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利用人工浮岛修复河道污染,成本低、能耗小、治理效果好,对环境污染小,其对城市河道水体修复后所带来的不仅是直接经济效益,同时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为可观。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碧水已远离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人工浮岛生态修复河道污染,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与久违的碧水近距离接触,这必定大大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

5.社会文化生态规划

城市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功能的发挥决定着城市的品位与内在价值,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吸引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将城市的特色资源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这是搞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失去即成千古遗憾。既要保护原有文化资源,又要体现时代特色,做到在协调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协调,不断创作出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有整体美感的城市建筑群。

首先是要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程度是生态城市体现对人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应包括对人从生到消亡整个过程的关怀,这既体现对人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的关怀,更能体现人在需要帮助时得到的关怀,同时,也要体现在社会性、自然性灾难时有安全保障。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应包括每万人医生数、社会保险普及率、每万老人“托老院”数、社会安全应急措施完善程度、特殊人群受益率等。其次是健全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管理机制健全是保证生态城市稳定、民主、安全的重要方面,没有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生态城市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可能顺利运行。

城市环境规划篇8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7-0084-03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立足于环境问题的整体性和根本性,是一种战略性的环境影响评价。它不是代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而是解决规划阶段与环境相关的问题,对决策阶段进行改进,以此来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生态循环。

1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为了达成某一目标而预先计划运营步骤并且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城市战略的代表。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城市规划的运营对城市生态、布局等方面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这种影响在规划自身中没有系统分析,更没有修正制度,只能等待下一次规划来解决这次规划产生的问题。如何科学确定城市的结构布局、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和环保规划,是城市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作为城市建设的指引,城市规划应该有一套自我完善的监督制度。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弥补城市规划的不足,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促进资源和环境的统一,实现城市经济增长和生态循环的良性发展。

2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2.1公平、公开、公正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基本原则,从整体上城市总体规划开展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获得准确科学的相关信息,为环境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2.2早期参与原则

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在规划方案编制初始就开始参与,不仅能对城市规划方案中环境方面的内容进行优化,而且还能对城市未来发展提供环境方面的参考意见,加大环境影响因素的比重。

2.3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需大力支持公公的参与,认真听取公公的建议,协调好社会多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城市稳定发展。

2.4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是一项长期工作,需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并实施降低环境影响的相关措施,进而使城市规划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经济建设、环境建设需同步进行,保持相同步调,实现经济、环境的共赢。

2.5可操作性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影响因素极多,使得环境评价工作变得更为复杂,尽量使用实用简单的方式,或者使用通过实践检验的评价方法解决相关问题,其评价结论尽可能追求简洁清晰,使其具备较强的操作性。

2.6保护与建设并重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环境的保护,必须保障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的“三同”。

2.7跟踪评价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具体实施后,需适时、及时的开展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最终将评价报告上交城市总体规划相关部门。如果在跟踪评价工作中发现城市规划对环境已经产生不利影响,需采取相关措施,快速处理规划方案中的漏洞,避免城市的后期规划产生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3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3.1规划分析

首先从规划的背景、目标、内容、方案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详细分析与其他规划之间的联系。根据城市地理、资源、区域边界等,确定出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大致范围。在分析规划包含的经济活动的基础上,初步得到规划对环境的影响,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与环境协调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与此同时,分析规划实施后城市当前环境质量,预测出环境为城市进一步发展预留空间的大小,从而判断出规划目标是否合理。根据城市自然地形、发展状态,分析城市用地模式。分析城市空间规划是否合理,比如城市公共设施、生态绿地用地等。最后城市总体规划需同国家、社会整体规划一致。

3.2环境影响分析

首先分析城市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分析规划未实施前的环境进行对比。城市总体规划一旦展开,将给环境带来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大量破坏地表植被,使得城市规划区内的环境受到极大冲击。由于城市规划的扩大,人口集中,所以环境影响评价需对城市生活用水、用气、固体排放物等给出确定的数据,结合现状做出合理的预测。

3.3降低环境不利影响的措施

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中需包含预防、降低环境不利影响的措施。无论何种方案,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冲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降低环境不利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可从以下二方面着手:一、首先完善规划方案,并对环境保护提出具有针对性、实施性较强的措施。二、积极做好城市拆迁工作,提高环境问题严重的生活水平,减少污染物来源,降低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积极引进高技术的交通工具,降低废气的排放量,对布局不合理的生活区、商业区进行重新规划,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4跟踪管理

为了保障降低环境不利影响的措施实施与执行力度,需进行相应的跟踪管理,包含了:监测环境保护措施实施作用的城市环境监测计划;明确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的权责;对规划建设项目提高环境保护方面的

指导。

4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4.1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将自然地理信息与人类各种活动通过数字化而有效结合起来。GiS是分析、预测人类活动及影响的最有效工具,并能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在通过计算机技术得到相关的空间信息,因此,GiS已广泛运用于资源评价、城市规划等。

4.2生态合理性评价

根据规划前植被覆盖率、人口密度等情况,与规划后做对比,分析出规划后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生态合理性评价的要点在于分析规划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开发程度。分析土地的生态敏感程度,能确定重点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不宜建设与合适建设区域。经过生态合理性评价,分析规划过程土地利用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否违背生态环境发展的规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城市环境承载力为基础,通过分析城市环境承载能力,确定环境维持稳定的城市发展最大潜力,进而提升城市规划的生态合理性。

5案例分析

以广东省肇庆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规划分析:

(1)环境目标一致性。“三废”治理达到100%,西江及一级、二级支流水质稳定并且按照环境功能分区达标;工业节水重复使用达到90%以上。这些都与《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环境目标相一致。

(2)生态格局一致性。肇庆市北岭山与鼎湖山属珠三角背部生态屏障;西江为全省规划中的生态廊道的一部分;规划中将北岭山、鼎湖山及栏柯山全都定位禁止建设区域;与《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生态格局一致。

环境分析:

(1)人口增加对环境的影响。规划中肇庆市中心城区的人口数量将增加45万,人口增加将带来以下环境问题:将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减少耕地面积;城市供水将面临着巨大挑战;废气、固体废弃物等增加;巨大的能源压力。

(2)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规划中肇庆市中心城区面积将扩大一倍,对生态环境必然带来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负面影响,新增用地建设将自然景观变为人工景观,破坏了原有生态,使得水、气环境质量降低,生态承载能力下降严重等;二是正面影响,城市总体规划以北岭山、鼎湖山及栏柯山等为绿色背景,结合西江等河流沿岸的绿色廊道,与城市绿化带形成点、线、面的生态环境。

(3)工业布局对环境的影响。规划中工业用地将增加,同时工业所带来的三废排放量将增多,对城市水、气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建在西江上游地带的工业区不仅给城市带来环境压力,而且给下游城市佛山的水环境带来威胁。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环境污染治理与整治。强化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控,重点治理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禁止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制定专项水资源保护方案,保证供水的安全。在加强治理工业粉尘污染的同时,加强对颗粒物排放源的专项治理。

(2)产业转型与建立循环经济。肇庆市加大对旅游业与服务性的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推进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水平,减轻环境影响。引入耗能少的高新企业,积极建立资源循环系统,加强废物回收利用率,使之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

(3)区域绿地建设。创建区域绿色体系,加强区域内绿色用地的规划治理力度,保证区域内生态环境。

6结语

现今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市场利益驱使使得规划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影响。因此,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需结合本城市的实际情况,把我新形势下的变革,是城市总体规划不断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将城市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王吉华,刘永,郭怀成,郝明家,张鸣.基于不确

定性多目标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环境科

学学报,2004,24(5).

[2]董家华,包存宽,黄鹤,舒廷飞.土地生态适宜性

分析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长江

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6).

城市环境规划篇9

关键词:人居生存环境;城市;规划;体现

1解析人居环境

城市生活居住生活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总称为城市居住环境,城市人居环境包括城市环境,社区环境,居住环境3个层次及人居物质环境和人居人文环境2个部分。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研究的重点对象是人居物质环境,其包括:人们的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发展水平,设施服务水平等多种因素。

2人居环境要素的特点及作用

2.1人居环境要素具有以下特点

2.1.1高度关注生态。在人居环境中立足于环境保护,注重城市活动的生态过程,注重城市设施的生态服务功能。使人们走出家门进花园,亲近绿色自然,呼吸清新空气。

2.1.2高度关注人。也就是人居环境建设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尺度和人的需要,关注人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人居环境建设不变的主旋律。

2.1.3注重文化建设。人居环境要素强调的是传统与文化的结合,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人居环境要素的一项基本内容,人居环境要素的发展有赖于传统文化的支撑和科学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艺术、风格、文脉,更是人居环境要素的根基。

2.2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发展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可促进人居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互相融合。首先,随着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的持续迅猛发展,相关产业也随之活跃,房地产业发展的最终体现是为人们提供一个适宜的人居环境,因此人居环境实现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经济增长点的最为重要的过程。其次,一个良好的人居生存环境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企业,优秀人才到此聚集,必然会带来资本投资,技术进步使城市的竞争力全面提高。

3以人居环境要素为中心进行城市规划

3.1明确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城市规划以人居环境要素为出发点,要端正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把城市规划的重点放到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上,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化建设工作,着眼于治理城市噪音和城市污染,加大对城市旧城区的综合规划整治力度,完善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体系等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综合功能,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宜良好的人居环境。

3.2树立城市规划的整体观

(1)应强调最大限度的放大规划项目的环境因素,把区域性的关键人居环境要素作为规划设计的前提条件,来处理好与上一层次规划的衔接问题。

(2)充分考虑地域范围内城市之间的整体定位,发展趋势,居住区之间的相互关系,解决好同一层次规划关系的衔接。

(3)在规划设计中顾忌到小尺度环境要素的影响范围,为今后的规划建设留足发展空间,更好地体现出与下一层次的规划关系的衔接。

3.3扩展对社区规划的力度

在规划设计中,我们要更多地去关注人的行为、心理、感情和人际关系等因素。要加大城市规划中社区规划的力度,要让城市开发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小区居住的最为基本的要求上,而是要以人为本,从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满足居民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4以人居生存环境要素为中心实现城市规划的转型

4.1城市规划的经济转型

城市规划的经济转型是指在城市开发项目的管理上,要把能够改善这一区域的城市环境,提高其土地和周边地产的价值,实现区域土地增值,作为城市开发最为重要目标之一。对具体城市规划建设项目来说,除了在规划设计中满足业主的使用要求之外,还应充分考虑并尊重环境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有效保护现有树木、植被。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提供最理想的空间形式,使土地价值提升达到最大化程度。

4.2实现规划设计手段的生态转型

城市规划应以生态的设计手段为基础,强调建筑结构、建筑形态及建筑功能的生态整合,例如从出事的简单的绿地设计到在屋顶上铺设土层种植花草,建立空中花园,到立体绿化系统的建立等,来满足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结语

城市人居环境要素的建设涉及到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城市园林、城市景观、生态环境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行为;而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设想、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工程建设的综合性规划。可以说,人居环境要素建设与城市规划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维持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环境规划篇10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增加,现代化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不断升级和更新,这也导致了城市的污染以与其相同的或者比它更快的速度蔓延。这严重威胁了城市的发展以及以后的发展规划,更对居民的居住环境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为了保证城市的正常发展,解决环境问题成为了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居住环境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环境问题

一、城市规划中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随着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高度密集,它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特别是县市城市、乡镇城市的发展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支撑城镇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力量,但同时,我国的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城市规划中环保意识不强。部分城市、城镇领导环保意识比较淡薄,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够,忽略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使城市、城镇的持续发展面临较大的隐患;(二)城市中的大气质量日益恶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从而将粉尘、臭氧、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排入到大气层中,严重恶化大气质量。我国的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即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水平较高,达到了309微克/立方米的平均浓度;二氧化硫浓度也严重超标,有些城市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相对而言,北方城市比较严重,达到了83微克/立方米的平均值。大气污染所导致的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更是严重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城市道路下面所布置的管线交叉纵横,存在多头管理,各部门报规划不能协调一致,建设资金独立。常常出现修路在前,水、电、热、排污、通讯紧跟其后,分别开挖路面,造成城市天天破路挖沟的尴尬局面,施工造成扬尘污染;(三)水体污染相当严重。城市人口数量的突飞猛进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污水在没有处理好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水体中,严重破坏了水环境。(四)垃圾包围城市。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且增长势头不减。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