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运维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1:38

数字化运维方案篇1

【摘要题】数字信息化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数字化档案/it集约化服务/集成平台

数字档案馆的出现给现代档案管理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短短几年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成绩斐然,电子文件中心、馆藏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化等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档案资源管理的热潮在档案行业得到迅速开展。档案利用者在查档、用档等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快捷的优厚待遇,档案工作者也逐渐改变往日的手工粗放管理方式,开始利用网络、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开展现代化管档。不可否认,档案资源的信息化与网络化给国家、机构和公众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给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但由于信息化管理理念与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之间还需要经历更长一段的磨合期,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较,我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信息系统的建设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何谈信息化的有效利用与滚动发展,加之档案工作者几乎不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以了解、学习、跟踪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这无疑使档案工作者萌生了众多的困惑和忧虑。而且,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发展与运行维护的技术复杂度、资金的持续投入、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数字档案馆对it人才的高度依赖性及其与传统档案馆之间的职能交叉已经开始制约着数字档案馆的发展;“双轨制”的运行模式更是给档案工作者增添了不止一倍的工作量。这些棘手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数字档案馆才能顺利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作者基于it服务最新理念,提出采用集约化运营模式建设数字档案馆的观点,通过it资源的集中建设、it服务质量的有效加强、it技术含量的累积增长,来提高数字化档案馆的社会效益,旨在以最小的成本消耗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献计献策。

1.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目的

各行各业信息化及其快速发展已经且正在不断地形成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归档并形成电子档案以记录信息社会的历史活动,传统档案馆开展服务创新加强馆藏数字化加工也将积累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信息,这两类信息统称为数字化档案信息。档案工作者正是为了归档、接收、整理和保存这些不断累增的数字化档案资源,并想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为国家、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快捷方便的查档、用档等服务,数字档案馆才应运而生。由此得出结论:数字档案馆可以作为信息社会数字化档案的终极保管机构。建设数字档案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记忆信息社会的发展历史。

2.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职能

以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目的为出发点,可以确定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主要职能:

(1)集中统一永久保存信息社会产生的各类数字化档案信息,引领数字档案馆的发展方向,保障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和安全。

(2)为传统档案馆提供滚动完善和持续发展的网络化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以方便档案工作者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开展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接收、数字化档案资源的整合、管理、传递、处理、鉴定、编研和提供网络化查档、用档服务等各类档案管理工作。

(3)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门户网站,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网络化查询与检索等服务,包括当前政务公开背景下产生且移交到档案馆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档案馆内部经鉴定后允许开放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等。

3.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特点

数字档案馆是一个以永久保存数字化档案信息为根本,以为档案工作者提供数字化档案的接收、管理、利用、鉴定、编研、展示为宗旨,以提供it资源供应服务为主体运营模式的集成服务平台。基于此平台,档案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计算机开展档案鉴定、文件归档、档案收集、整理、分类、查询、检索、统计、编研、成果汇编以及开放档案信息等各项档案业务工作,不需要关注档案信息存放的物理位置,不需要担心档案信息的永久保存和安全性风险,不需要考虑如何申请信息化专项资金、组织和招聘技术人员开展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及运行维护等工作,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为承担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任务的it工作人员提出档案管理的业务需求。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主要特点是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架构、应用软件的研发、信息系统的实施、数字档案馆的运行维护、滚动发展以及it资源管理等技术工作从传统档案馆中剥离出来,建立以精通信息技术、跟踪档案业务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并能够将档案工作与信息技术融会贯通使用的档案工作者团队,开展面向档案工作的it集约化服务。这样一来,档案工作者就能够集中精力钻研档案业务,开展档案的精细化管理,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为社会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永久保存、集成共享、传递处理、网络访问、完整有效等众多技术难题则集中于数字化档案馆的运行与管理过程中,即便这样也比让每个档案馆设立计算机处(室)来开展软硬件平台的购买、安装和维护,做数据备份、数据迁移、异地保存等措施要安全和可靠。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运行维护的主要特点是以低收入的供应服务方式或连锁加盟方式以维持其滚动发展和持续改进。档案业务的规范性及其工作流程的确定性决定了电子文件归档、馆藏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服务、开放档案信息、数字档案信息的整合、集成与共享等信息系统的建设是能够基于一个通用的软件基础架构和服务平台来实现,即使不同档案门类的信息标引、著录项、数字化存储格式等有所差别,也能够实现集成化的统一管理。当然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之初,需要在国家档案局的统一领导和监管下,首先应开展各门类数字化档案的存储格式、存储标准、访问模式、管理规范等的建设,作为建立通用数字档案馆服务平台的指导性文件,面向服务的开放的基础平台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服务平台之上的各类应用系统则是根据需求的深化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功能扩充,每个即将加盟的档案馆只需要设置其基本配置,定义其运行管理模式就可以享受数字档案馆提供的各种信息化服务。可以推断,数字档案馆的技术服务费将远比各档案馆自行购买设备和建设各类应用系统并开展运行维护的费用要低很多,这是因为it服务集约化数字档案馆的软硬件平台、服务器与存储设备、应用软件系统等都是一次开发,多次共享使用,而且还将在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后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保障其先进性、适应性和发展性。

4.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运行模式

当前,国内数字档案馆建设有单一型和区域型两种主流模式,单一型数字档案馆运行模式是在单个档案馆内部开展馆藏数字化加工、接收电子文件归档、整合馆内档案资源、建设档案馆的门户网站等工作,通过门户网站提供该馆的开放档案信息服务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查阅服务;区域型数字档案馆则是以一个区或市为单元,以档案馆的业务为中心,除了开展档案馆内部的各种信息化建设、实施和系统应用外,还通过网络为相关档案室提供档案信息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服务,在档案形成单位进行归档的同时,将纸质文件归到档案室,将电子文件通过网络、载体或接口系统传递到数字档案馆系统中,实现了一个区域内部数字化档案信息的集中存储。这两种模式建设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数字档案馆依附于某个传统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的滚动发展与运行维护也取决所依附的档案馆的信息化水平,更准确地说是依赖于档案馆的决策者和档案馆设立的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的计算机处(室)的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认识和跟踪发展的水平,其局限性和风险性不言而喻!加上信息化滚动发展的持续投资,从长远角度必然会限制数字档案馆的发展。从国家全局来看,这两种建设模式存在着档案行业it资源重复建设的弊端,在全国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尚未健全的前提下各自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也必然会造成未来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难的新问题。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观点的提出,是希望能够站在国家信息资源战略和行业全局建设数字档案馆的高度,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以适应和谐型、节约型、发展型、信息资源广泛利用型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不仅需要缓解信息化建设中因技术人员与业务工作者认识不统一而产生的各种制约系统建设与发展的矛盾,而且能够保障数字档案馆的高效运作和长期发展。这一观点的基本要求包括:

(1)机构重组:将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在组织上进行分割,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不再依附于某个传统档案馆,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开展各项工作。

(2)人才分类:将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分为业务型和技术型两大类,分别承担数字档案馆和传统档案馆的各项职能。

(3)职能分割:数字档案馆

保管网络系统中的数字化档案信息,传统档案馆保管纸质档案和各种其他介质档案。

(4)相互关系:数字档案馆为传统档案馆提供开展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档案展示等各项服务,传统档案馆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各种业务需求。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互动发展、相互促进,分别以数字、纸质形式记载信息社会的发展历史。

图1给出了三种数字档案馆运行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出: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是一个面向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集成服务平台,将数字化档案信息实施集中统一、标准规范地管理,同时为多个传统档案馆提供从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硬件资源到应用程序、信息访问、信息等软件资源共享和网络计算机运行维护的各种it服务,每个传统档案馆不需要再单独设立it技术支持与服务部门,不需要单独购买和管理服务器、存储器等硬件设备,不需要花钱购买软件系统或者重复开发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这样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档案馆内部的管理也更加有效,这是由于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思路与传统档案管理的方式有着行业上的差别,人员管理及工作方式也完全不同。

当前数字档案馆的运行模式

数字化运维方案篇2

关键词:石油行业应急预案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tp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002-02

石油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系统庞大而复杂、危险源众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任何疏漏均有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为了科学合理的应对突发事件、降低国家财产损失、确保油田员工、行业从业人员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立一套组织机构完备、预案体系完善、应急队伍健全的应急救援体系非常重要。其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是整个应急救援体系的核心,从当前石油行业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情况来看,建立健全一种操作灵活、使用方便的应急管理系统已成为迫切课题。

石油行业应急预案数字化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对现有的应急预案进行管理,使应急预案管理做到便于操作的同时达到可视化、可考察、可量化。

1国内外数字化预案发展

国外现状从各类文献调研情况来看,国外在数字化预案发展过程中起步较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俄亥俄州油气田应急响应系统。早在上世纪末,俄亥俄州自然资源局与当地油气工业部门联合提出利用一套多媒体程序,为应急响应人员提供培训和应急资源分析,以便于更好的应对油田突发事故。

我国关于应急管理理论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应急管理应用系统建设直至本世纪初从国家层面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虽然目前在大力推广建设数字化预案,但其建设在地方政府与企业层面均没有得到完善。国内数字化预案发展的代表是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消防灭火数字化预案,该预案采用三维仿真技术搭建奥运场馆模型,集三维场景传输、预案学习及网上演练等多项功能于一体。

2油田当前预案管理现状

自2003年政府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以来,油田企业从人力、资金、配备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但是在预案体系建设方面仍然有所欠缺,从目前的应用效果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2.1预案管理困难

由于油田灾害点繁多,从预案编制纵向层级来看,目前预案编制共分总公司预案、分公司预案、二级单位预案、各站队预案几个层级。从预案编制横向系统来看,目前仅本人所在二级单位就有1项总体预案及4类13项子预案,另外按照要求,对油田内重点井站实行“一站一案、一罐一案”。由此可见油田企业应急预案已形成一个各分项应急预案即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庞大系统,其管理工作量相对较大,特别是二级单位所管理预案类项繁多,使有效管理存在一定难度。

2.2关联层级预脱节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对应、内外衔接”是目前企业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要求不仅指预案本身,更是指关联层级预案之间的有机联系,即当最低一级预案响应不能或无法消除或控制灾害或灾害扩大时,必须迅即启动高一层级应急预案响应。而在当前预案均为打印成册分散管理,在预案编制、修订和学习过程中无法做到信息有效共享,容易出现纰漏及孤岛预案,不符合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

2.3预案的计划内容不能充分执行

由于在每次的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涉及到参与应急响应处置人员、需要采取的响应处置行动均与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有关,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所以每次的突发事件处置都是对于指挥人员的考验,不但要形成正确的决策,还要保证每项命令、每个环节都能确实得到执行。但是由于多级预案管理存在瑕疵,因而容易导致总指挥出现判断偏差和各层级响应不当,出现响应不恰当或预案执行不充分。

3数字化预案建设

3.1数字化预案系统建设目的

目的主要在于加快应急信息传播、改进应急决策的科学性、适当性和合理性,提升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速度,同时使应急响应各层级保持良好的协调和统一,有效及时处置突发事故。

3.2数字化预案系统层次结构

数字化预案系统分为四个层次:通信网络层、基础信息层、信息展示层、系统应用层。其中通信网络层是有机维系各个层次的纽带和整个预案系统的物理基础,基础信息层为整个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应急响应过程中的各层级管理人员指挥调度工作则由系统应用层来完成,而信息展示层为所有应急响应决策与处置及时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3.3数字化预案系统建设

数字化预案系统建设应当以解决现存问题和提高现有水平为出发点,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不能一蹴而就。参照国内外建设经验及当前发展形势,油田数字化预案建设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预案数字化

预案数字化首先是通过应急预案电子文本对单位内部预案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实现结构化、系统化的预案管理模式(如图1),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实现预案流程的直观化,使预案清晰明了,便于查询及使用。通过网络媒体的便利性进行预案宣贯及学习,方便员工及时掌握应急预案动态,并可对员工的学习情况和应急演练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同时方便统计、分析,掌握员工学习演练动态,切实加强应急预案应用水平。

其次是预案编制、修订的电子化。预案在统一编制、修订时按照层级关系进行逐级修订,通过系统合理制定预案编制、修订的方案、进度、审核情况、签发备案信息等内容。同时预案编制时可随时参考不同层级的预案编制情况,确保预案编制修订过程的“上下统一”。

3.4数字化预案综合应用

3.4.1多层次综合功能运用(图2)

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破坏性、失衡性、不可预知性等特点,又由于油田危险点多、危害性大等特点,油田突发事件更具危害性和不可知和不可控性,因而突发事件处置维度大幅增加、难度大幅增加,因而各类信息及时有效的提供与反馈对于有效处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危险进行分析时,同时将历次应急处置中存在的问题、经验教训进行收集,进行信息归类提炼集中,在出现类似事件时可通过通讯、电子邮件等方式对现场指挥人员进行提示等多层次综合功能运用,以为现场指挥人员做出适当判断与决策提供必要的帮助,避免应急指挥员疏漏或经验不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以1989年青岛黄岛油库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为例:

此次事故造成19人死亡,100多人受伤、经济损失达3000多万元。该次事故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员伤亡主要原因之一是5号罐体由于长时间燃烧,导致发生沸溢现象。当时指挥员发现5号罐火势突然增大,火焰颜色由橙色转变为红白色时,立即下达了撤退指令。但是为时已晚,险情在一瞬间升级,大量人员无法及时撤出,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目前对油罐燃烧沸溢以有详细的计算公式,如果能将现场情况及时进行分析并通过系统进行科学计算,提前对指挥人员进行提醒,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这次事故表明在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指挥员受自身条件限制如经验、知识结构等条件限制导致对可能发生的重大危害缺乏预见性,数字化应用程序的运用将对应急预案的有效执行、正确处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4.2融合DCS、DSS、GpS等多套系统,完善数字化预案系统建设

将DCS监控系统中的监控数据、DSS消防报警联动系统、GpS车辆定位系统与应急预案系统融合运用,将现已成熟的电子系统与应急预案相结合,使已建设的信息系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DSS火控数据报警时,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第一时间在应急指挥大厅大屏幕中投影现场情况,同时根据报警内容调取对应预案,立即提醒值班人员按照既定方式对报警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处置;在应急响应处置过程中,可通过GpS车辆定位系统全面掌握应急车辆行驶路线、所处地点等信息,在应急抢险过程中,可利用应急通讯指挥,将现场视频资料实时传递至后方指挥部及应急值班(图3),查找比对预案系统中的历史资料,与现场情况进行比对,为现场处置提供意见及建议。

3.4.3建立三维预案演练功能

应急预案演练是应急预案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应急预案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预案编制完成后,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实战演练,只有符合实际、高效便捷的应急预案才是一部完善的预案。应急演练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同时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尤其是一些大型的综合演练,所需耗费更是一笔巨大的投入,导致预案编制完成后无法及时检验。由于油田的特殊危险特性,预案在编制完毕、未经检验之前的时间段内,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一是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二是实战演练存在瑕疵或重大缺陷需要重修。结果必然是:灾害不能有效控制致灾害结果扩大、重修及再次或三次演练,增加巨大预案建设成本。建立三维数字化预案系统即可在预案编制完成后马上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推演,及时较好地解决上述难题与不确定性,以达到了及时性、有效性、资源配置合理性和成本最优化。

同时对大型油库、联合站在建设前可根据图纸进行三维建模,根据建早模型进行多种事故模拟处置演练,及早发现设计中存在的漏洞,及时进行修改。对于新员工,可通过已建设好的三维模型进行应急处置的基础演练,提高员工应急处置水平。

4结语

石油气田具灾害点繁多、突发性事故发生最不确定、灾害发生处置难度大、灾害结果不可控的多种不确定性特点,因而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以后,应急预案的管理是石油气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响应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传统方式的管理存在重大缺陷,不利于有效响应与处置,必须实施应急预案系统数字化建设和运用。因此本文在明确数字化预案建设目的和系统层次结构的基础上,提出系统建设方式,一是预案电子化,二是从多层次展示功能、DCS、DSS、GpS三系统融合、三维预案演练功能等方面进行数字化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应急预案有效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翟丹妮.应急平台中数字化预案系统建设的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08(1).

数字化运维方案篇3

从“信息化电厂”到“智慧电厂”之路

“信息化电厂”由传统电厂通过使用常规信息化技术,如eRp、oa、企业邮箱、门禁、视频监控等构建而成,旨在通过一系列信息化技术,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和质量。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信息未实现对象化、关联化,往往存在信息孤岛,各自为战,效果不甚理想。

而“数字化电厂”基于流程工厂数据模型国际标准的工厂信息库等信息系统形成的包括图纸文件、数据、逻辑和物理模型相互关系的对象化和结构化的电厂信息模型环境,打通信息孤岛,使业主在拥有物理资产的同时也拥有对应的信息资产。

“智慧电厂”是在“数字化电厂”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智能化信息资产管理手段,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终端、智能应用(云大物移智)等,对电厂全生命周期中所有静态和动态信息的综合展示和智能分析管理,从而形成完整“智慧电厂”,并对全生命周期中的各项活动提供有效支持。

当前电厂信息化现状及对策

目前国内大部分电厂都建立了一些信息化系统,但是普遍面临缺乏信息资产管理标准(信息没有标准化);缺乏对象化、结构化基础数据(信息没有结构化);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缺乏可视化静态和动态信息综合智能分析管理手段(信息没有智能化)等问题。

针对国内电厂信息化现状,电厂信息化管理者应该从信息标准化、信息数字化、信息智能化三个方面着手,从根本上解决电厂当前存在的问题。

wiZ工程全生命周期智慧解决方案

wiZ解决方案采用多维信息模型集成技术,在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各阶段,对工程对象物理特征和功能特性信息通过数字化及可视化方式,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多维信息模型数据共享,并支持对环境、能耗、经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分析、检查和模拟,为全过程的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wiZ解决方案在项目的基建期,通过KKS协同编码系统和三维数字化建模,提供精确材料统计,减少现场碰撞返工,缩短工程建设安装周期,提高建造质量,并减少现场管线管材、支吊架、电缆桥架及电缆电线和其它安装材料的浪费,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周期,为业主赢得可观收益。

基建过程中,结合iSo15926流程工厂数据模型国际标准和GB32575发电工程数据移交国家标准,通过数字化移交和配套设计评审运用,一方面可以从运行维护角度改进设计,另一方面为调试运行维护提供颗粒度可拓展的基础对象化、结构化资产数据。

wiZ解决方案在运维期通过虚拟现实系统提供仿真、验证和虚拟培训,利用智能传感器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并结合设备维护数据、DCS设备实时数据、安全分析数据、自动控制数据等不断变化的动态数据,将静态的工程基础信息与动态的工程运营信息结合起来,打通项目周期的信息流传递过程,为企业的运营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wiZ解决方案为企业带来的效益

北京京能集团高安屯燃气电厂采用wiZSolution智慧解决方案,在基建期通过不断三维碰撞检查报告,指导现场施工作业,优化人力安排,缩短了现场施工工期,提高了工程质量,避免潜在的施工风险,综合效益巨大。协助工程建设共计检测出碰撞520余处。按照国内电力建设工程碰撞统计标准,平均3.5万每处的费用计算,为公司减少了直接经济损失1925万元。

数字化运维方案篇4

【关键词】高校;数字化校园;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一、构建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

(一)严格执行信息化标准要求。数字化校园建设投入较大,影响较为广泛,信息化标准要求较高。因此,构建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必须符合和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各类标准以及高等学校制定的信息化标准要求,满足国家及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管理、科研统计要求,以便规范地进行业务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应用。须严格参照教育行业数据标准进行规范设计,如《教育管理信息高等学校管理信息》等。采用纯B/S模式实现目前主流的技术与开发语言,基于weB的多层体系结构进行开发,流程化界面和向导式操作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依照安全要求设计合理的安全架构。(二)满足接入高校三大平台的相关要求。人事档案管理系统接入数字化校园,须集成到高校的三大平台,满足信息门户集成、公共数据平台集成、统一身份认证集成等功能。需要为门户开发对应的集成表现界面,并提供由该页面链接进入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相应框架的功能。可根据高校需要,从系统数据库中抽取出需要共享的数据到公共数据中心,完成数据层的集成。须为信息门户单点登录开发相应的接口程序,支持现有的高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二、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

(一)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用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1.全面、准确地采集人员的基本信息档案。通过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原有的人事档案数据信息可以导入系统之中,后续可单独及批量追加信息,如教职工的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等的晋升、变更;并根据需要定义各种信息项目,便于增加、修改信息。高校教职员工也可登录系统,上传人事档案相关材料,如各类学历、学位、进修、培训、职称、获奖证书图片等数字档案,经人事部门审核后存入管理系统。这种多途径、多渠道的收集方式,促进了人事档案信息更全面、准确的收集。2.根据人员类别进行档案的自动分类管理。高校因人事管理需要,对教职工进行分类管理,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可根据教职工的分类,可自定义不同的档案类别,并能根据实际变化情况变更类别。如:在职正式、离退休、延长退休、干部、工人、技术合同、临时合同等的分类,并可在各类别间进行变动,如在职变更为退休,在职变更为调动等,从而实现一键式分类,使人员的档案管理更清晰明了、定位准确、有序规范。3.合同档案管理。在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中,可导入所需的合同内容、格式,并可完成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续签、终止和解除等工作;系统可上传保存合同数字图片;筛选符合相应条件的人员,批量打印合同、续签合同、解除合同通知书等等。可在系统中灵活设置合同管理中的提醒条件,如合同到期、试用到期等。并能通过系统进行合同基数统计核算,使合同管理高效、完善、及时、准确。4.年度考核档案管理。年度考核流程通过基于数字化校园的人事管理系统与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对接,完成年度考核表的收集归档工作及年度考核数据汇总工作。5.进修培训档案管理。教职工培训信息档案可批量导入系统,也可单个录入,可自定义参加培训人员姓名、编号、培训内容、培训单位、培训起止时间等,教职工可登录系统上传培训结业鉴定表等相关数字图片档案,人事管理部门审核保存归档。还可运用系统按年度、项目汇总进修培训档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6.自动生成各类人事档案相关表格。录入到系统中的人事档案数据形成档案目录,职务职称变动、工资变动均形成变动情况登记表。人事档案转入、转出,可制作生成名册表、转递通知单等。7.统计分析。可对系统中教职工的相关档案信息进行统计,如学历、学位、职称、年龄、工龄等各种信息结构、变动情况的统计数据、图表,生成相关报表等。(二)其他教职员工对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相关应用。根据不同人员类别,在系统中设置不同的应用权限,设定不同的操作及查阅范围。1.校领导。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了解教职工的基本情况、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考核等档案情况,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为学校工作决策提供参考。2.部门领导。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本部门教职员工基本信息、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考核等档案情况;审核本部门教职工更新的信息和上传的各类学历、学位、进修、培训、职称、获奖等数字图片档案材料。为部门的管理、决策把关。3.教职工。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本人的基本信息、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年度考核结果等档案情况;上传更新图文数字档案材料,如学历、学位、职称、进修培训等。

三、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维护管理

制定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相关维护管理制度,以确保系统安全、高效运行。(一)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等硬件设备,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定期检查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硬件设备,及时发现、维修处理硬件设备问题。做好设备故障处理预案并有效落实。(二)维护系统数据信息。对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严格的管理监控。按不同的人员管理类别,合理设置不同的应用权限。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及时审核教职工上传的新的档案信息材料,严格把关,确保档案材料信息真实可靠、充实全面、实时更新。(三)维护系统安全。加强防火墙保护屏障。定期、不定期升级杀毒软件、查杀计算机病毒、木马等。根据人员类别的变动情况,及时变更系统中的类别管理,确保按人员类别进行使用权限的实时更新。

【参考文献】

[1]沈锡臣,陈怀楚.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529-531,556.

数字化运维方案篇5

关键词虚拟环境;民用飞机;维修评估;维修验证

中图分类号V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108-0154-02

航空技术的运用和不断发展,使得航空技术在民用运输行业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用航空运输量也成为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之后,又一个新型的物质和人员运输的主要方式。在民用航空中,飞行活动的主体是民用飞机,这是航空技术和航空管理的操作平台,也是航空飞行活动得以安全运行的载体,这一切都是基于民用航空飞机的性能和安全系数得以保障的前提,因此,民用飞机的维修保养显得至关重要。传统的飞机维修中,多是采用例行维护和设备大修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合理的安排维修周期,可以有效的保障飞机的性能,但是耗费的人力物力重大,而且往往会有很多的维修遗漏,还极易受到场地和认为因素的限制。基于虚拟现实技术,飞行维修管理人员可以全程观测飞机维修的维修操作、人员和设备位置以及飞机的内部构造,维修效率和维修可靠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如何对这一基于虚拟环境技术的飞机维修方法进行维修性评估和维修验证,本文将进行针对性的探讨分析。

1虚拟环境概述

沉浸式虚拟环境和非沉浸式虚拟环境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两种虚拟环境形式。非沉浸式虚拟环境主要是基于数字模型(包括维修人体模型和民用飞机模型)和虚拟工作场景,在计算机显示屏上进行相关的维修操作;沉浸式虚拟环境则是在非沉浸式的基础上引入了数字手套、数字化头盔等外带设备,进行交互式的维修操作,操作者的真实感更加强烈。因此,可见虚拟环境技术的本质就是基于详实的数字模型和灵敏辅助系统,可以真实的还原民用飞机维修的实际场景,为操作者提供身临其境的维修观感。在体现虚拟环境的仿真真实性、完善性和交互性的前提下,虚拟环境系统必须能够对材料特性、光学特性、力学特性和粗糙度等能够进行量化操作,最终才能够让操作者轻松实现虚拟实体的位移、受力变化、光照变化和其他物理现象。

2基于虚拟环境的民用飞机的维修操作

民用飞机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其维修过程也是极具技术挑战。在对民用飞机进行虚拟环境构造时,不采用常见的数字模型建模的方法,这是考虑到飞机整体的模型建模工作量过大,且难以进行工程操作,而是采用全景图像技术,通过在空间视点上进行360度全封闭图像的采集,可以获得相应的柱面全景图和空间全景图。在图像无缝连接技术和纹理映射技术的辅助下,甚至可以轻松的实现虚拟环境下的视角和光度的调节。

飞机模型中,各部件的材料属性和几何构造差异巨大,要进行精确的虚拟维修操作,必须赋予其精确的物理、化学属性。通过Catia等三维建模软件,可以便捷的为实体单元的附加几何属性、材料属性、力学属性和光学属性等。人体数字模型是虚拟维修场景的重要部分,将人体模型细分为人体构造和动作分析,这主要是通过DeLmia软件来实现的,具体是将人体关节运动如:肩、四肢、颈、脊和腰椎等等140多个自由度进行动力学仿真建模,同时通过软件中的人体动作姿势数据库和不同的人种模式的原始数据,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修正。民用飞机的数字模型的虚拟环境构建主要是真实飞机的实况再现,这也仰仗于Catia和DeLmia中强大的属性赋予能力和三维建模能力,将这些人体模型、飞机模型和环境参数、维修设备进行组装,就构成了虚拟环境操作的素材基础。

3虚拟环境下民用飞机维修性评估和验证技术

在虚拟环境的操作条件下,可以实现数字化的虚拟维修、维修检测和维修管理,整个民用飞机的维修流程都可以实现可视化、实时化、可控化和数字化。因此基于虚拟环境下的民用飞机的可维修性评估和验证也是基于现有的设备和人力基础,对维修可行性、维修效率、维修成本和维修环境变化等进行定性、定量评估,并给出一定的验证方案。

维修性评估应该是针对整个维修流程的,从维修方案的制定到实际维修操作。维修方案的周期设定、工时和设备用度分配、维修操作规范、维修事故处理、维修审核方案等,这些都是维修方案中及其重要的部分,也是考核虚拟维修的重要技术指标。细分来看,评估和验证的主要方案如下:

1)维修的能见度和可控制度,维修作业的主体是维修人员,因此,维修作业的实际剩余空间应该能够容纳维修人员,其次是维修人员对于动作的控制程度,这要求维修人员能够完整的看到自己的整个技术工作,以便于进行修正和定位;

2)维修干涉和碰撞分析,在实际的维修过程中,待维修的部件或者设备所需要的换休部件、所需维修工具以及维修操作是否会与飞机主体相干涉,这将决定了维修行为的可行性,其次是碰撞现象,这包括了人与飞机的碰撞也包括了维修工具、设备和飞机主体的碰撞;

3)维修操作舒适性评估和验证,不当的维修姿势和动作会加速维修人员的疲劳甚至会造成损伤,于此同时尽量减少维修人员的升降动作、旋转动作的用力幅度,也是重点考察的内容。这在虚拟环境的维修操作中,主要是基于Catia和DeLmia软件中的人体姿态数据库,根据不同人体姿态的受力分析和关节扭转分析,可以对舒适度进行量化计算,通过设置阈值,摒弃掉疲劳度较大的动作,对整个维修操作的动作进行优化。

5结论

本文针对民用飞机的维修保养,提出了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技术基础下,对维修方案、维修操作管理和维修人体模型、维修飞机模型等进行了虚拟重现,提出了基于虚拟环境下的维修质量评估方案,并针对维修技术指标提出了定性分析的验证技术方法。

参考文献

数字化运维方案篇6

[关键词]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护对策

现在全球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信息化生活越来越普及,所以在档案管理方面,新兴的数字信息也已经逐步取代了原有的人工纸质整理方式。但是伴随着信息化的各种简单快捷,其安全问题能否得到保障也值得人深思,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通常包括系统网络设备的安全和档案信息的安全,要想保证档案的安全性,就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和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1.数字档案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相关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储存数字档案信息需要有足够匹配的硬件条件,比如说计算机和光盘质量,直接影响了信息能否长时间安全保存,所以为了档案信息可以被安全完整的保存,便于日后使用,就需要加大在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投入,有了高质量的设备和系统,可以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加强数字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

1.2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由于数字信息档案是新兴技术,所以在这方面的我国仍然缺乏相应的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法制法规。完善法律规定,建全惩罚机制,对于维护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把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上升到法律高度,可以起到震慑不法分子的作用,现在仅仅依靠通用的计算机法律法规来维护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这对那些刻意攻击、窃取、毁坏档案信息的破坏分子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早日建立专门的法规进行监管,可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促进新型数字信息体制的发展。

1.3人员素质和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把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就需要从录入,管理,使用都形成良好的体系,所以要加强对于其体系的管理工作,比如说,建立专门的档案组织机构,可以协调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各部分间的工作,把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相联系,实现档案信息网络一体化的宏观管理。在统一的安全组织领导下,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分工和责任,条理清晰,层层负责,建立由馆长为网络安全总负责人的体系,并根据各自安全管理的目标,建立相应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在完善管理之后,就要提高技术人员的水平,针对数字档案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效率。现在这种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较为缺乏,所以数字信息的运行较为混乱。

2.应对信息安全问题的措施

2.1加强数字信息安全的高科技运用

数字档案作为信息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就要采用更为高科技的手段进行管理。所以针对其安全问题,可以采用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防病毒技术,加密技术等。防火墙技包括计算机防火墙和网络防火墙。档案馆可以充分利用防火墙提供的功能自行设定符合本单位要求的安全策略,通过确定防火墙的信息类型,可以检查内部网络间的信息沟通交流,避免被黑客阻断破坏网络交流,篡改网络信息。防病毒必须从网络整体考虑,主动防御,改变被动劣势,通过网络环境管理网络上的所有机器,如利用查毒功能对客户进行扫描,检查病毒情况,还可以利用在线报警功能,当病毒侵入系统或者机器运转出现问题,网络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并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档案信息具有非公开性,采用加密技术可以确保档案信息内容的非公开性。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使得第三方很难从截获的密文中破解出原文,这对于传输中的档案信息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这些高科技手段的应用,都可以有效的提高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避免档案发生泄漏等问题。

2.2提高重视,加强道德安全教育

档案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也日益提升,许多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仍认识不足。对档案信息安全则是淡然处之,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导致系统操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网络信息违规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要加强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全面的系统的档案信息安全观,并且要端正态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能利用网络从事一些违规违法的事情,要有职业的责任感,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和行业操守,严格按照规定做事,保护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

2.3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能力培训

数字档案信息的管理追根究底还是得依靠人员的操作,所以对管理人员进行素质和能力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要让他们学习先进的知识文化,通过培训班,讲座,与其他地区甚至国家进行交流等方式,让他们能够不断更新数字档案信息管理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数字档案信息管理技术,进一步提升数字档案信息管理素养,这样才能跟上我国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发展步伐。还可以建立内部的奖罚和考核机制,提高大家对于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于工作的热情,端正对于工作的态度。

2.4政府大力支持,完善体制

对于档案信息领域新的变革,要想让大家接受并逐步推广,就要政府大力支持,给予一定的资金技术支持,加强数字档案信息的宏观管理,完善各方面体制建设。人员方面包括安全审查制度、岗位安全考核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等。

在文档管理方面,对已经存储的数字档案信息均应进行密级分类,对敏感信息与机密信息应当加密并脱机存储在安全的环境中,防止信息被窃听、变更与毁坏。在系统的运营方面也要注意安全问题,包括操作安全管理、操作权限管理、操作规范管理、操作责任管理、操作监督管理、操作恢复管理、应用系统备份管理、应用软件维护安全管理等等。

3.结语

数字档案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的工作,它的安全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改进,不断加以维护,我们要从人员,技术,制度管理等多个方面同时下手,建立良好的“软环境”和“硬环境”,早日建立好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体系,用好数字档案,管好数字档案,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宗文萍,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档案学通讯,2006.

数字化运维方案篇7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建筑设计;应用

引言

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可以改变设计工作者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设计理念,深刻的影响着建筑业的发展,也是未来建筑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由此可见,研究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化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数字技术赋予了建筑设计在空间多样性上的无限可能性想象,同时数字技术将建筑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到一起,多学科的交叉交流也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建造工具和技术,使得建筑设计推陈出新。数字技术作为中性的工具体系,已经开始深刻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影响到建筑学专业和建筑设计思维的各个方面。数字技术整体集成的建筑数字信息模型不会出现设计信息丢失或者简化问题,也不会出现如交叉、打架等设计纰漏。完全解决了传统草图思维上的图示符号表达的精准性不足的问题。我们的建筑设计思维方式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推动,很有可能从传统的二维图示的方式转变成三维或者多维的数字设计思维方式,未来人们在探讨建筑设计时,会想到整合的数字化三维虚拟环境。数字技术对建筑设计思维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从传统的设计方法和草图思维开始,经过不断的延边,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形成了崭新的数字化思维方式。传统草图思维有的模糊性带来的创造性在数字化的思维方式中,由于计算机工具的辅助作用,呈现出更为开阔的创造前景。

二、建筑设计中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意义

在现代化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建筑设计已经不再是某个设计师个人的单独主观劳动,而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一项全方位、高综合、立体性的建筑设计工作,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更为全面、客观地呈现建筑设计内容,提升建筑设计的效率和质量。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和专业程序的优势,将建筑设计以数字化和计算机语言的形式加以体现,这有利于提高建筑设计加工的效率,还也有利于建筑设计的数字化和规范化,方便建筑设计工作向更专业、更系统、更科学的方向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以CaD为代表的多样化设计方法被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建筑设计中点、线、面等基础空间所产生的桎梏性,数字化技术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使建筑空间在设计阶段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几何形态,而是利用多维的曲线状态来将建筑空间设计展现出来,这对进一步提高建筑室内空间的利用率有着重要作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实现多套建筑设计方案,这有助于建筑设计人员对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设计思想的综合评价,有助于在施工、市场的实际条件下选择具有最佳优势的方案。有了数字化技术作为基础,建筑设计还可以将周边环境作为参考量进行高层次设计,使建筑周边环境、人口分布、产业类型得到进一步优化,有效提升建筑设计的全面性、客观性、科学性。有了数字化技术作为基础,建筑设计工作与建筑行业其他工作和交叉行业有了交流的平台,使建筑设计与社会建设和生产的关系更为紧密,对建筑设计性的更高更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三、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在建筑工程概念设计中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概念设计是最重要的阶段,仅凭传统的人工绘图以及设计师自身的构想是完全不能达到要求的,因为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以后恰巧能弥补这样的不足,数字化技术能通过CaaD技术帮助设计师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三维空间及色彩、质感,还能进一步使设计师的构想与具体的施工建筑结构相吻合,进而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准确性;数字化技术中的CaaD软件,能将设计师的构想与具体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设计师对建筑观念设计进行充分的考虑。另外,数字化技术中的CaD技术还能将设计师的设计构想转化成具体的数字模型,不仅能反应设计师的构思,还能帮助设计师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完善。

2、在建筑设计方案优化中的应用

在建筑设计师初步完成设想和构思后,就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中的CaaD软件功能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信息采集、指标量化以及功能属性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和修改;在建筑设计阶段,设计师可利用CaaD软件功能对建筑环境以及各项功能技术指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这样可以保证建筑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事实上,以上两个工艺可以和成一个循环系统,如果将以上两种模式合并、循环使用,就会形成一个人机循环的CaaD方案设计优化系统,其效果将更加的明显,目前已经得到了国内建筑设计师的广泛关注。将建设规划方案制成了三维动画,可以很好地调整其建筑物高度的搭配情况,实现了容积率的有效控制;全面地了解了该地区的整体性建设效果,并且能够确保日照、朝向以及建筑红线等很好地控制在相应要求中。

3、在虚拟建筑中的应用

虚拟建筑是通过数字化的模型来虚拟实际的建筑施工,以此来探寻建筑设计的缺陷,由于虚拟建筑只存在于计算和运行之中,因此可以提高建筑设计的效率,提升建筑设计的质量,对于建筑设计工作有重构和解析的功能。以Bim技术的应用为例进行说明中,第一,分析建筑场地。Bim技术的应用中就要合理的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在建筑场地的规模化发展中,体现出建筑物空间数据的根本建模,在建筑项目规划发展中,结合场地的实际使用条件,做好场地特点的有效性评估。而建筑项目的场地规划中,结合建筑布局的基本条件,实现建筑场地的综合科学性分析。第二,科学设计建筑规划。Bim技术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中的引用过程中,建筑项目相关的设计人员,就要在实际的规划中,结合空间对复杂的空间进行分析,将工作的时间有效节省,并注重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工作价值的全面提升。第三,科学论证建筑方案。建筑设计空间有效性的评估中,应用Bim技术,在互动效应的结合中,使用者可以做好相关信息的积极反馈,在Bim工作平台的综合性应用,注重建筑项目相关问题的一种全面体现,并实现决策时间的有效缩短,将工作效率显著性的提高。第四,协同设计。现代化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中,结合Bim技术,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的应用发展,注重建筑规范化的设计和施工,并在建筑实际的运营中也积极参与,有着较大的应用意义,实现了建筑行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因此,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过程中,Bim技术的应用,不仅仅要做好场地的分析和建筑规划的科学分析,同时也要对建筑方案进行科学的论证,在协同设计加强中,实现建筑性能的科学分析。

结束语

数字化技术能通过计算机的计算功能以更加具体、直观的形式将建筑样式展现出来,不仅有利于建筑设计变更,更有利于提升建筑设计的效率。新时期应该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加快数字化技术的运用速度,在提高建筑设计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建筑设计工作向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杰.有关数字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探讨[J].四川水泥.2015(08):13.

数字化运维方案篇8

随着特高压变电站在我国的高速发展,如何在特高压变电站建设中利用新技术,实现智能化三维设计,实现数字化移交,提高特高压工程信息管理整体水平档次,已成为特高压建设发展关注的焦点之一。而电力行业高速度、智能化、精细化发展的建设和管理保障手段之一就是智能化三维设计及其数字化移交。

我院在1000kV泰州变电站工程设计中采用我院与软件公司联合开发的《aStD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全面应用智能三维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工程全景数字化移交,为建设以工程数据库为核心,全景虚拟变电站三维模型为载体,通讯网络为基础的变电站全寿命周期全景数字化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电网工程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打下基石。

1.智能三维设计平台及数字化移交简介

我院《aStD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以专业设计软件为主体,以数字化为核心,以三维为手段,具有自动化和精细化设计功能。该平台由工程管理、专业设计、协同设计子平台构成,通过建立三维设备模型库和二维图形库,并嵌入计算软件,实现了变电站的全专业智能三维设计,提高了设计效率,保证了设计质量。已于2012年7月20日通过了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的技术评审,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灵活,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数字化移交在提交传统设计成品图档的同时,提交完整的变电站数字化工程设计信息管理平台资料(包含工程设计各阶段的三维模型、数据库、电子化图纸和文档)。各类信息间以工程设施为对象,编码为线索自动相互关联,相互校验。业主和工程管理单位只要登录网络就可查看实时设计进度、施工进度、物资采购状态、调试参数、设备实际运行状态,并可直接在模型上批注意见发回。包含变电站三维数字化移交成果的全景数字信息平台以其丰富、精准的变电站全站参数化信息,带来了全新的特高压变电站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模式。

2.智能三维设计平台在1000kV泰州变电站中的应用

2.11000kV泰州变电站的三维设计

根据本站的建设规模,在本项工程投标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根据1000kV泰州变电站的建设规模和接线方式,在aStD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中设计参数化的电气主接线,并由此建立整个变电站的工程信息和逻辑关系。主接线设计通过调用典型配置接线实现,典型配置接线可根据需要扩充多种类型的接线。

(2)根据主接线系统图及1000kV泰州变系统阻抗参数进行短路电流计算,自动生成短路电流计算书,根据短路电流计算结果,自动对电气设备进行选型,筛选出各个电压等级符合额定电流和短路电流要求的设备;再根据选型结果替换和更改主接线设备型号及参数,生成符合要求的参数化主接线。

aStD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能方便的自动调用与选用的典型主接线相对应的三维布置模型,并根据修改后的主接线更新和优化变电站三维总平面布置模型。平台设计完全基于其自身庞大的数据库和各种设备的模型,但电气设备等模型和数据是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因此需要对数据库进行不断的修改和更新。基于这方面的考虑,aStD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是个完全开放的平台,可供设计人员添加和修改其模型,保证变电站三维总平面布置和电气安全净距检查等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然后,对1000kV泰州变电站总图布置进行整合规划设计,包括站址选择、进站道路、站区总平面及设备布置、土方量计算等。根据三维总平面(图3.1-1),对1000kV泰州变电站进行各个方面的精细化设计。精细化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3.1-1全站电气三维总平面布置图

1)生成所需的各个电压等级的平断面图、电气设备的安装图,自动地精确统计出电气设备及其安装材料。当需要提取某个间隔的断面图时,仅需要选取该间隔,对其进行断面剖切,便可自动生成具有尺寸信息和设备材料标注信息的断面图。aStD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具有强大的联动能力,当在已生成的主接线或总平面中更换某一设备时,只需更替该设备参数,便能自动联动修改到与该设备相关的图纸和材料表,在保证了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

图3.1-21000kV配电装置三维轴测图

图3.1-31000kV配电装置三维断面图

2)图3.1-2、图3.1-3为1000kV配电装置三维轴侧图及串间隔透视图。通过三维轴测图,可直观清晰的观察GiS、高抗、主变压器跨线布置方式及设备间连线连接方式,方便施工、运行单位查阅。串间隔透视图可由三维轴测图直接选取串间隔生成,是对选定串间隔内配电装置的细化,可直观反映设备及构架布置情况、导线连接方式及空间内电气距离校验,丰富了配电装置出图模式。

3)本站全站设备均由aStD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参数化设备模型库建模产生,所有模型均按照厂家资料1:1建模,保证了全站三维模型的准确性及安全净距校验的精确性。全站三维设备模型距具有名称、电压等级等参数,查询时仅需要将鼠标符号放至设备上即可显现,方便快捷。

图3.1-4设备参数化显示

图3.1-5安全净距校验

4)根据定制的安全净距校验标准,对于1000kV泰州变电站,在0米以上三维空间里对设备、导线、道路、建筑物之间的安全净距进行检查,自动检测出不符合安全净距标准的部位;在0米以下三维空间下进行基础、电缆沟及管线的碰撞检查。通过安全净距校验和三维碰撞检查,能有效避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带电距离不够、设备基础重叠等潜在安全质量问题,在设计源头上切除隐患。

5)根据模型中导线等设备参数,可直接在三维总平面中拾取需要进行拉力计算的导线,进行拉力计算,并以安装曲线图、安装曲线表和word文档三种形式输出技术结果。拉力计算过程中只需要事先设定好气象条件,如风速、覆冰等,便可自动提取绝缘子串、跨线、引下线的相关参数进行计算,相比较其他的拉力计算软件而言,免去了复杂的数据输入过程,简单可靠。

6)三维防雷设计,可进行雷暴日计算、避雷针设计、布置避雷线、布置避雷网、材料统计等;

7)根据接地模型,进行接地电阻、跨步电压,接触电势校验,并进行接地扁钢校验;

8)通过读取电缆清册的逻辑信息,结合三维模型的设备布置及电缆沟位置,便可自动进行电缆优化敷设、精确统计电缆长度,生成相关施工详图;

9)具有强大的3D模型处理能力,可对全站进行仿真漫游及虚拟施工。

最后,根据需要可从三维模型中抽取所需数据向各专业提资。如从三维模型中抽取架构和设备基础提资图向土建专业提资,土建专业通过设计计算,如有更改可向电气专业反提资,三维模型可直接接受土建专业的架构设计结果和设备基础,自动更新三维模型,实现专业间的无缝衔接。

2.21000kV泰州变电站的数字化移交

2011年6月,国家电网公司建设部组成专家评审团,以皖电东送示范工程为依托提出了交流特高压跨区域电网工程“数字化(含三维)移交”工作思路:以数字化的方式贯穿设计、建设施工和运行,以信息化手段辅助工程本体移交管理,以新技术扩展利用为统一坚强智能电网打下坚实基础。

2012年8月30日,由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主持的“皖电东送工程数字化(含三维)移交方案研究”项目启动及工作大纲评审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宣告数字化移交在特高压领域的应用正式启动。

1000kV泰州变电站三维数字化移交作为工程设计阶段的重要辅助手段,对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将起到积极作用,也将对电网工程设计及移交手段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并为未来的智能电网建设提供支持。

1000kV泰州变电站工程拟采用aStD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作为三维数字化移交的基础工作平台。设计过程工程信息管理采用C/S方式,各专业在同一平台协同工作。系统自动存放所有结构化的工程信息;非结构化信息则通过交互形式提交给系统;平台与专业应用软件集成,直接获得软件输入和输出信息,从而形成包含数据、三维模型、图纸和文档的完整的工程信息。全部工程设计信息按规范化的结构存放在工程数据库服务器和工程文档管理服务器。

图3.2-1三维数字化移交-变电站全场景展示

1000kV泰州变电站设计数字化移交可结合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需要适时分阶段实施。从工程数据库服务器和工程文档管理服务器采集相关信息,经校验后封装成不可更改的网络流媒体格式(如:ZGL、SVG、pDF、tiF),以数字化形式至weB服务器,以B/S的方式供业主、施工、监理、调试、运行和维护等工程各方查询和引用。

针对三维数字化移交,aStD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可以从包含1000kV泰州变电站工程信息的数据库提取包含满足SG186规定的编码的设备物料清单,并根据1000kV泰州变电站业主所采用的采购系统、施工过程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eRp系统、epC系统、电网GiS系统等信息化系统,进行数字化移交。

图3.2-2三维数字化移交-设备电气属性查看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可对全站系统方案、线路规划和设备选型的数据进行收集,建立工程的档案、模型参数库,进行相关数据的录入,该阶段的主要成果有:变电站接入系统成果、三维模型数据成果、档案数据成果、模型参数成果等。在竣工图设计阶段,收集整理施工单位的竣工资料,进行全线数据核对更新。数据成果的移交形式为对应的数据光盘,并能结合aStD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应用。

1000kV泰州变电站考虑移交以下几个方面的数字化工程信息:

变电站三维模型

详细的设备信息(含厂家资料)

施工图设计成品

完整、精确的设备、材料和工程量清单

主要设施施工工艺要求

主要设备安装模拟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工程施工、采购、调试单位将本环节相关工程信息按规划好的数据库结构至同一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如:施工阶段的施工进度管理信息(计划进度、实际进度);采购阶段的设备和材料的采购状态信息(物资编码、材料单、请购单、订货单、催交记录、运输号、验收记录、库管信息);调试阶段的设备调试数据等。

1000kV泰州变电站工程建设期三维数字化移交的实施,拟在向运行维护单位移交真实的物理变电站工程的同时,移交另一个网络虚拟的数字化变电站。为运维期的变电站信息系统和设备管理提供完整的规范化的基础数据支撑。

3.结论

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面向变电站全部设计阶段,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竣工图设计到三维数字化移交,均采用同一个设计模型,其数据流程涵盖各个专业的协同设计,涉及采购、施工、运行维护全寿命周期。

实现1000kV泰州变电站三维数字化移交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实现了变电站设计成果在室内的三维可视化展现,做到了设计、施工到运行维护的有效链接。三维数字化移交响应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战略,是移交手段的创新与突破,在提升工程信息化水平的同时,提高了电网建设信息化水平,将电网设计推向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的新高度,并为坚强智能电网的实施提供了坚实有效的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颖瑾李波王乐天变电站三维设计的应用探讨.中国电业(技术版)2012/4p182

[2]王志毅智能化三维变电设计平台的应用.华东电力.2011/50750.

[3]交流特高压工程数字化设计成果移交导则(变电部分)国家电网公司.

[4]丁永福,刘皓,万明忠,肖少辉宁东—山东±660kV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三维数字化移交电力建设2011/12p39.

[5]冉瑞江.如何通过三维设计实现变电站精细化设计.行业与应用2012/3p20.

[6]张文亮吴维宁胡毅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与我国电网的发展2003/9p17

[7]黄增宏电力工程设计数字化移交的实施案例科苑2009/8p92

[8]舒印彪刘泽洪袁骏陈葛松高礼迎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输电论证工作综述2006/3p2

[9]林榕,李中,蔡桂华智能变电站三维设计系统构建中国电业.技术2012/6p27

数字化运维方案篇9

关键词:Vmware;数字档案馆;服务器;虚拟化

Vmware服务器虚拟化[1]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操作系统在另一个操作系统上运行的技术。目前,基于Vmware下要建立不断适应服务变化的数字档案馆,就需要逐渐地抛弃传统的物理服务器与业务应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模式,在逻辑层面实现群集、热备份、热插拔等冗余技术,保证业务不会随着硬件的故障而长时间停止。为此,尽快地掌握虚拟技术、运用服务器虚拟化是在新型档案馆趋势下基于Vmware的it环境发展的有效途径。

1Vmware虚拟化技术

目前,服务器虚拟化软件主要的有以下几种[2]:VmwareServer/vSphere、微软windowsServer2008Hyper-V和Cit-rixXenServer,其中VmwareServer/vSphere是应用最广泛的服务器虚拟化软件。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不同需求开发不同的软件产品,服务器应用主要有VmwareServer和Vm-warevSphere。根据这两种平台在系统架构、系统性能、易用性和安全性上的不同,决定其在服务器管理中的应用。

2基于Vmware的数字档案馆服务器虚拟化的应用分析

2.1应用服务器的备份与恢复在高可用性下的实现

基于Vmware的数字档案馆服务器虚拟化另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高可用性——利用虚拟化简化数据和系统的备份和恢复。Vmware虚拟机实时迁移可消除计划内停机,因此档案馆it部门无需中断用户或服务,即可随时对物理服务器执行维护。通过利用100%虚拟化数据中心的固有灵活性,消除传统灾难恢复解决方案的成本和不可预测性。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效灾难恢复计划,并以无中断方式测试计划以消除主数据中心与备份数据中心之间由于硬件差异而导致故障的问题。

使用者登录到数字化档案馆准备查看档案信息,但是却发现网页无法打开或提示说要暂时停止服务,那么下次他再需要查阅这些档案信息资料的时候第一选择将有可能不再是这里,而失去被服务者信任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服务器的计划当机或者是操作系统的意外崩溃。Vmware虚拟化技术将多个物理的应用服务器集中在少数的几台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可用性的服务器中(小型机、X86服务器、刀片服务器),这样做所带来的最大利益是配置的虚拟服务器可以在不同物理服务器中安全、快速地来回迁移,使管理更具弹性。Vmware虚拟迁移的好处包括:①减少因硬件升级、故障等出现问题时造成的宕机时间;②减少软件更新错误的恢复时间;③能无缝地按需将虚拟系统迁移到不同的服务器上,大大提高维护以及迁移的效率。在Vmware虚拟机配置好应用的同时,可以将虚拟机进行物理备份,一旦发生服务器损坏或者操作系统崩溃等灾难,管理员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备份的虚拟机迁移到其他服务器上,这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服务,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损失。

2.2服务器的统一管理以及性能的检测

基于Vmware的数字档案馆服务是多样性的,目前档案馆的应用服务就有十几个,应用服务器数量的增多也加大了管理的难度,管理员必须分别登录到不同服务器中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因此把所有的服务有规划地集合统一,使用Vmware虚拟化软件将相关应用服务器对应地集中到少数的几台高性能的服务器当中,并按需地分配CpU、内存、网络、硬盘等硬件资源,最后把所有重要数据(如数据库文件)以San的方式保存在安全和稳定性更好的磁盘阵列中。这样在遇到当机等意外情况时,由于磁盘阵列数据完整,相关的应用系统就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的虚拟服务器上,管理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统一的管理界面平台进行操作,而且还可对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2.3如何完成服务器整合,让更少的服务器做更多的事

Vmware数字虚拟化整合中使用两台主机,且每台主机都运行多个虚拟机,随着数据量的增长,现有的本地存储空间将满足不了各个数字资源平台对存储空间的需求,当主机上的存储空间不够用时需要使用外部存储器,因此把HDSHUS100作为外部存储,在HDSHUS100上为各虚拟机划分相应存储空间。并且使用eSX提供的数据存储(卷)扩展功能来解决eSXVmFS支持的单个LUn最大容量为2tB的限制。先在HDSHUS100上划分多个大小不超过2tB的LUn,再利用eSX提供的数据存储(卷)扩展功能,把多个LUn合并为一个大数据存储卷,eSXVmFS单个数据存储卷的最大可支持容量为64tB。利用主机与外部存储器配合使用的方式,可使虚拟化系统架构更为简单,提高整个系统的灵活性、效率以及可靠性。整合后的数字资源平台服务器如表1所示。

表1Vmware数字资源平台虚拟化整合方案

完成服务器整合,Vmware的数字档案馆服务器虚拟化环境和桌面应用在本质上有极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服务隔离。对要求安全、稳定、高可用性和便捷管理的数字化档案馆环境来说,服务隔离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例如,将web服务器和后台的数据库服务器安装在同一操作系统中是不明智的。因为如果两者在资源竞争上发生冲突将使两个服务都变慢,而且操作系统、web或SQL服务任何一方的宕机都将导致整个系统崩溃。②提高硬件资源利用率。服务器合并,随着网络环境的过度膨胀,加上服务器的空间、耗电、散热成本不断提高,CpU等资源利用率却过低,因此数字化档案馆Vmware虚拟化管理的目标将定为“在单一的物理实体服务器上运行多个操作系统”。这样可以让各个系统服务在单一的操作系统上运行,而多个操作系统也可以在同一台实体服务器上并行运行,这即保持了服务隔离,又大大提高了硬件资源效率。③高可用性。在服务器合并后,Vmware虚拟系统在硬件抽象化之后,在逻辑上解决了高可用性、容错、负载均衡、备份等问题,而且还包括动态主机迁移、快速删除数据、统一管理等功能,使创建永不宕机的档案馆集成环境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周彩阳.档案馆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可行性分析[J].档案馆论坛,2008(3)

[2]崔斌.浅谈虚拟化技术在档案馆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19)

数字化运维方案篇10

关键词:绥靖油田;数字化;运维项目;效果分析

长庆油田自2008年起历时五年对全油田进行了数字化升级改造,目前,绥靖油田已经改造完成进入运行管理维护阶段,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提高员工应用系统处理业务的素质和能力,需要全体员工用好、管好数字化,这些矛盾和问题同时出现在数字化油田运维管理过程中必然会增加工作的难度和繁杂程度。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数字化管理实施效果,采油厂需要采取新型运维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数字化运维管理工作,形成了数字化运维“三级”维护体系,形成了项目管理“四个一”工作法,形成了员工培训“三级”体系。

1油田数字化建设与管理现状

1.1数字化建设概况

前端建设:一是对于不具备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的老油田,按照“关、停、并、转、减”的建设思路,进行流程简化优化,减少管理站点的数量,实现井上无人值守和作业区劳动组织架构扁平化管理。二是对于己具有一定生产数据自动采集,但未形成系统管理的老油田,按照“保、增、配、升”的技术思路,已低成本完成数字化升级改造。三是对于新建油田,按照地面装备小型化、集成化、橇装化的技术思路,推广应用数字化新设备新工艺和油井生产控制系列装备,优化简化工艺流程。

中端建设:利用前段生产管理系统采集的实时数据,以及与生产相关的管理数据,构建油气集输、安全环保、重点作业现场指挥、应急抢险一体化为核心的生产指挥和安全应急预警系统。

1.2数字化管理情况

一是为确保管理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由机关科室相关岗位管理与技术人员,制定岗位职责,完善相关制度。二是选取两个采油作业区为先导试点单位,作业区数字化管理岗和数字化维护岗人员均按公司要求配备到位,明确各岗位职责。

2油田数字化运维管理模式

2.1建立数字化运维管理理念

数字化运维体系建管原则:业务驱动、以用促建,谁建、谁用、谁管,建管用一体化。

建立三级维护体系:一级维护主要任务是针对数字化设备工作现场的运行特点,按操作规程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二级维护:主要任务是针对各类数字化仪器仪表的管理、维护和定期校验工作。三级维护:主要任务是制定数字化管理维护制度;数字化管理软硬件系统的运行管理和技术支持;组织协调软硬件系统升级、更新、维护工作。该工作由厂级数字化管理人员负责。

2.2规范数字化运维管理管理模式

生产指挥中心、作业区调控中心对系统中所有模块数据进行监控,对数据录入、上线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整改,形成了“一听、二看、三检查、四督导、五通报”的日常运行管理模式。

2.3紧密结合运维管理实际,提高数字化应用能力

以建促用:作业区是数字化管理的主体,要全方位参与数字化建设管理,统筹兼顾“建、管、用、维”,紧贴实际,发挥数字化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主动应用:数字化管理要紧密结合日常生产,达到减轻员工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真正让数字化建设成果惠及到每名员工,促进员工积极主动应用数字化。

以用促管:通过实际应用,不断总结探索,进一步完善数字化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形成行之有效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

3新型运维管理模式的实施对策分析

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数字化运维管理“四个一”工作法,即,一套制度――制定了《XX采油厂数字化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细则》等7项管理考核制度,一支队伍――组建了数字化应用维护管理小组,一个例会――坚持每月召开数字化运维管理例会,一项举措――每月对作业区、施工单位数字化应用与维护管理进行考核并进行通报。

3.1数字化运维管理具体实施方案

围绕数字化建设,运维管理需求,积极推进新型劳动组织改革。

(1)一是对两个试点单位进行沟通和现场调研,及时了解新型劳动组织模式的实施情况,针对试运行期间在生产运行、内部考核等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协同有关部门进行解决。二是结合厂部岗位工作实际,人事部门结合产量和生产规模及两个数字化改革试点单位岗位工作实际,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公司下发的文件进行研讨和测算,重点从科室、采油作业区、联合站、采油站点及岗位性质等方面做出意见反馈。

(2)制定和完善数字化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细化岗位操作、数据录入、运行管理、运维保障等职责,严格执行落实。

制定《XX采油厂数字化管理制度》、《XX采油厂数字化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7项,规范各级岗位员工职责、数字化维护验收标准、井场施工作业、仪器仪表周检等工作流程,规范管理。

(3)“三级”员工培训体系形成数字化培训长效机制。

按照“统一协调、系统负责、分层实施、全员参与”的原则,明确培训职责,确定培训重点,确立培训目标,制订培训计划,建立了数字化“三级”员工培训体系,确保了数字化培训工作落实到位,人员达标上岗。

3.2数字化运维管理具体对策

(1)通过召开厂数字化运行维护管理交流会,提升基层运维管理水平。(2)加强日常监督考核,规范系统高效运行。(3)日常维护程序,明显缩短管理链条。(4)推行作业区自主管理模式。数字化维护由作业区自主管理,数字化日常维护纳入作业区日常工作,维护队伍由作业区统一进行调派管理,减少了管理关节,提高了运行效率。(5)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员工应用维护培训。结合《油气田数字化管理》教材,以现场为基础,多层面开展数字化培训,切实把加强员工数字化管理的实践应用作为提升管理和操作技能水平的关键环节抓紧抓实。

4结论

连续四年的数字化建设是长庆油田落实集团公司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一种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建立一套全新管理理念的变革,这种变革对劳动组织架构、生产运行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进行全面转变,以达到控制用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绥靖油田采油厂经过四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基本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数字化管理架构体系,数字化油田管理已具备一定规模,也给各大采油厂后期数字化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后期运行维护管理已成为支撑数字化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将数字化运行好、维护好、管理好,才能保障整个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平稳运行,为确保第四采油厂平稳可持续发展实现数字化采油厂,为长庆油田早日实现5000万吨目标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朱天寿.油气田数字化管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10.

[2]项有建.冲出数字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戴勇.生产制造过程数字化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