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信息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7:56

调研信息分析篇1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信息化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3.115

[中图分类号]D632.1;R8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3-0207-01

1养老机构信息化调研背景与意义

1.1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调研背景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数据统计,世界老龄人口比重将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的9.3%,而同期中国老龄人口比将升至11.5%。2015年后,老龄化趋势将更加严重。因此,应对老龄化趋势的各种措施刻不容缓。

党的十报告体现了我国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决心,为了缓解不断上升的老龄化趋势所带来的难题,应大力支持和发展各类养老机构。依托信息化,选择最符合老人自身状况的养老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1.2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从宏观角度看,信息化管理在养老机构的全面推广,其意义主要有三方面:①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民政部门对养老机构经营管理现状和对在院老人数据的统筹掌控。②通过构建统一的信息门户和便捷的信息平台,方便老人快速筛选到适合自身状况的养老机构。③养老机构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全面情况,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此次调研在了解养老机构经营现状和管理方式的同时,也为信息化在天津市各类养老机构的全面覆盖提供了重要参考。

2调研对象情况分析

天津市现有养老机构280余家,此次调研围绕16个区县展开,选取了75家进行调研,调研对象包括民办非企连锁、公办民营、民办企业支持、民办非企连锁等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经营时间跨度为1年到36年。

(1)养老机构管理经验与服务水平。公办民营养老机构、民办非企连锁养老机构因规模大、经营时间长,其管理经验丰富,服务水平较高。有企业背景的养老机构,虽规模大,硬件环境好,但经营时间短,其管理模式多借鉴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配套软环境差,缺乏护理经验,在同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服务等方面也有欠缺。

(2)养老机构入住率。参调养老机构入住率从33%~100%不等,影响入住率的主要原因有养老机构性质、办院历史、地理位置、收费标准等因素。①对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市内入住率在98%以上,郊县入住率为88.5%左右。②对民办养老机构,办院历史长且规模较大的,其入住率在98%以上;办院历史长但规模小的,其入住率在62%~80%之间。③办院历史短、规模较大、地理位置较偏的养老机构,其入住率在33%~45.5%之间;办院历史短、规模小、地理位置优越的养老机构,其入住率在35%以上。

(3)养老机构收费情况。养老机构性质不同、收住老人对象不同、服务内容不同、所在区域位置不同、政府扶持力度不同等综合因素,决定了各养老机构的收费差异。调研对象中,收费的最低值和最高值从0元到8340元不等。其中,最低收费以1400元至1900元为主,最高收费多在4500元至6000元之间。

(4)养老机构自身宣传情况。参调养老机构对宣传自身形象的意向程度有强有弱,但都一致认为门户网站的建设十分必要。调研的75家养老机构均有进行网站宣传的意识,其中网站宣传意识强烈的为64家,网络宣传意识一般的为11家,分别占调研总数的85.3%和14.7%。

3调研对象问题分析及未来养老机构信息化对策

(1)各类型养老机构的共性问题.①人才队伍职业化方面。首先是人员配置不合理,一人看护众多老人;其次是管理人员素质低,缺乏前瞻和创新;再次是护工招聘难;最后是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档次较低。②服务标准规范化方面。养老机构缺乏具体的服务标准,虽有明确的护理收费标准,但是却无护理工作标准,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对服务监督和纠纷处理不规范,使得养老机构纠纷不断。③服务内容标准化方面。养老机构多采用“统一提供服务、一刀切式收费”,不是根据每个老年人的具体需求提供服务,基础设施不能满足老人晚年生活之需。④健康档案信息化方面。参与调研的养老机构中,老人健康档案多为纸质形式,无电子档案;其内容多为入院登记信息,在院期间所接受的服务情况和变更信息得不到及时记录,老人的健康状况得不到动态跟踪。

调研信息分析篇2

1.研究的基础与意义

30年间,中国会计信息化蓬勃发展,紧跟国际前沿,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12年,财政部会计司将“研究制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化流程,努力完善会计信息化工作顶层设计”作为本年的工作要点之一。上海市财政局承担了财政部修订《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课题,组织上海市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组成课题组,来起草《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以符合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本文正是以财政部重点项目为契机,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旨在通过调研反映出企业信息化水平,关注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需求,为规范的制定提供宝贵的实践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

2.技术路线及步骤

如图1所示,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调查研究阶段、汇总分析阶段。

3.调研数据

本次调研一共分三次进行,第一次调研涉及企事业单位204家,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96份,提供者为市财政局和畅捷通,第二次调研涉及320家单位,包括一般企业、会计类企业、软件类企业和外商投资类企业,这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制度建设程度这三大方面。第三次调研涉及163家企业单位,包括一般类企业、会计类企业、12家软件类企业和58家外商投资类企业,主要是对之前的调研分析结果的一次反馈调研。通过调研分析以期得到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应用建设情况,反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企业会计信息化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对策和建议。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调研分析

1.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

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主要从四个维度来考量:

(1)时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跨度,目前调研企业中有45.4%和68.71%的企业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的时间分别达到了10年以上和5~10年的水平,可见我国企业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运用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具备了进一步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基础。

(2)进程:根据诺兰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本次调研对信息化进程的考量时对该模型进行了适当的精简与提炼,简单归结为四种程度,第一种程度为仍停留在手工记账模式,第二种程度为手工记账与会计电算化并行的模式,第三种程度为脱离手工记账,完全采用会计电算化模式,第四种程度为账务业务一体化的会计信息化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调研数据我们看出,仅有11%的企业仍然使用手工记账的方式,接近90%的企业已经开始实施或者全面实施会计电算化或是会计信息化,由此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3)复杂程度:企业采用不同的信息系统,可以很清楚地表明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不同,使用独立的核算软件,即为简单的会计电算化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阶段;使用账务与业务集成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中级阶段;而使用会计管理决策一体化的软件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调研中为了便于被调查者理解,我们把这几个层次简单化通俗化,通过调研得出,43%企业目前采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主要是使用独立的会计核算软件,处于会计电算化阶段,也有25%企业的使用账务与业务集成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处于会计信息化的中级阶段,19%的企业为决策管理一体化的会计信息化高级阶段,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企业处于会计信息化中高级阶段,说明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已非常普遍和迅速。

(4)监管范围:在第四个维度上,考察了监管的范围及需求,监管的范围越大,说明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范围越宽,会计信息化的触角越广,同时也显示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企业对于监管意识的认识问题(如图3所示)。调研显示,有46%的企业认为凡是牵涉到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所有方面,都必须规范;仍有21%的企业认为“仅在会计信息安全方面必需进行规范”或者是“仅在为企业以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方面才需要规范”,首先说明会计信息化发展范围较广,需要规范的点不仅局限在安全及核算方面,同时说明大部分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对会计信息化工作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容易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安全潜在的问题,因此,财政部门需要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管理。

2.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情况

(1)会计信息化软件的购买来源

从会计信息化软件的购买来源看(如图4),有69%的企业完全购买商业化软件,不进行二次开发,也有18%的企业会选择购买本土软件并进行二次开发,购买国外软件并进行二次开发的企业只有6%。从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会购买成熟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也有部分企业会结合自身需求对现有的会计信息化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企业自主开发软件、与第三方合作开发软件和购买在线服务的企业较少。

(2)企业会计信息化软件的选择

目前(如图5),在我国国内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中用友、金蝶与国内其他品牌相比拥有着较大的市场份额,用友(49%)、金蝶(27%)、浪潮(6%);国外软件占有12%的占有率,其中以Sap(51%)和oracle(32%)居多,并且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高端市场中仍是以国外品牌软件为主打产品。

企业在购买会计信息化软件时,考虑的功能因素(如图6)主要有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法性。在此基础上,企业考虑的主要因素还有会计软件是否达到财政部《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38%),是否为经过认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主流会计核算产品(31%),同时企业还会考虑到该软件是否需要进行二次开发以及软件的易用性。企业对于会计软件的主要关注点总结起来还是在其能够满足自身会计工作的需求,旧的法规对于企业使用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主要是采用一一评审的方法,这一方法在现阶段由于软件种类繁多、企业数量庞大而不再适用。

(3)软件的日常应用及维护情况

调研中(如图7),从未更新、替换过会计信息化软件的企业占18%,这其中包括有些出于会计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购买安装,只是实施会计信息化的第一步,之后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系统需要进行不定时的更新、升级和维护。特别是在旧法规制定的年代,会计信息化软件对于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家都是初次接触,关注的焦点在于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初次安装、使用,是一个会计信息化工作“初始化”的阶段。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会计信息化软件已经在功能,普及度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因此在大量的企业中出现了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升级、更新、更换等问题。

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融合程度(如图8),会计信息系统在各类物的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功能的方面与其他业务系统较好地相融合(60.54%和53.81%),但在与企业控制系统、决策系统方面的业务系统融合程度上还不足(23.32%和19.73%)。造成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融合存在不协调的原因主要是在接口方面,统一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标准和信息编码体系,对于系统之间的融合非常的重要。

(4)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进展

网络技术必然会对会计信息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云计算的概念在会计信息化领域已经所体现。有79%的被调研企业有对于集中会计核算和共享会计服务的构想和打算,可见“建立会计数据中心,完善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管理”的提议是有理论依据与实际参考价值的。应该推行新的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不仅要解决企业会计工作中现有的问题,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云会计是今后会计信息化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应当进行规范。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是实施会计信息系统一项工程(如图9),人员的培养、系统的不断提升也是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要素。调研结果显示“实施会计信息化及后续的升级成本过高”是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会计信息化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会计信息化软件鱼龙混杂缺乏有关部门的监督和认证也是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5)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

会计信息化人才是会计信息化顺利实施的重要要素,企业适当的开展人员信息化培训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才能促进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从人才的学历和专业能力来看,被调研单位的会计人员水平大部分是本科以下学历(67.25%),且61.43%的会计从业人员只拥有初级职称,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普遍不高。

从企业的人才培养情况来看,①在培训时间上,大部分企业(36%)的会计信息化培训时间占会计培训时间的比例在21%~40%之间,还有27%的企业的培训时间比例小于20%,说明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高;②培训内容上,企业对于操作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培训较多,主要反映在准则与制度、核算与记账、信息系统应用与操作、业务流程与管理体系方面的培训(65%以上);③从鼓励会计信息化的政策上来看,有超过一半(53%)的企业没有对会计信息化人才设有鼓励或者倾斜政策,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需要相关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来鼓励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6)会计信息化实施效果

用户企业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会计信息系统建设需要考虑与企业业务系统的对接情况,保障信息交流通畅。从调研结果来看,会计系统与管理体系的对接主要体现在管理功能(64%)与控制功能(67%),较少体现于决策功能(41%)。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主要为了内部管控,对于决策职能的要求较少。从匹配程度上来看,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大于60%,说明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整体方向是服务企业发展要求的。

企业领导对于实施会计信息化的评价来看,效果最明显的是改进管理水平、支持决策和提高会计部门工作胜任程度,均分在82分以上;其次是信息化工作整体效果、降低成本、会计信息化提升紧迫程度方面,均分78分左右;在增加收入及提高市场响应能力方面的均分最低(小于76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目前阶段在企业内部工作效率提高上有明显改善,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效果尚不明显。

3.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制度建设

会计信息化能够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带来效率的极大提高,但是因为与传统的手工记账在工作形式上完全不同,因此会计信息化工作面临着新的风险,需要有效的内部制度来应对这些风险。因此在调研别关注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风险控制方面的内容(如图10)。会计信息化的操作风险方面,各家企业采取了不同的防范措施,其中有43%的企业建立了安全可靠和行之有效的人员身份认证和登录权限控制措施;有38%的企业对会计信息化软件的操作权限进行了必要的控制,及时备份和保存上级操作记录,制定可靠的数据、信息备份方案也是企业防范风险的方式之一。从结果上看在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建立了不同程度的操作风险防范措施,但是这种风险控制措施和程度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标准。

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内部组织的控制制度(如图11),从调研结果看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等一些列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管理流程。可以说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是五花八门,因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工作内部控制总体层面上应当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制定那些内控制度应作出相应的规定。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首先,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虽然发展的迅速,但总体上存在不平衡的特征,大型企业、制造业及服务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水平相对较高,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比较欠缺,而且仍有小部分企业依然维持手工做账。全面普及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是初步的工作重点,确保企业能够全面的脱离手工做账,实现会计信息数据化。

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发展迅速,不仅系统种类繁多,样式齐全,连功能也日趋多样化,在反映出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也反映出在这种五花八门的会计信息系统或服务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些功能和工作流程并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相规定的会计所遵循的情况,如有69.39%的企业表示所用软件具有反记账的功能,有72.96%的企业表示有反结账的功能。无论企业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亦或手工记账亦或信息系统入账,都不能改变或背离会计原有职能和本质。所以,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要特别注重保持会计本质和原则,保证会计工作的责任和使命。

最后,企业会计信息化缺少相关规范来支持其发展。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催动了会计工作的电算化进程。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财政部1994年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1996年又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引导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但是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上述文件中不少内容已经过时或者失效,需要新的规定予以替代。制定这些办法、规则、规范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提供一个合乎实际、切实可行、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原则和指引,同时也作为财政部门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的基础。由于新的会计信息化工作环境和旧的规范之间出现断层,现行法规一定程度不再适用现阶段的财政部门的监管工作。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我们已然从会计电算化阶段发展到了会计信息化阶段,原有的法规不能支撑现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形势,势必要出台新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对策及建议

在系统建设方面,多数企业已经开始应用会计软件、建立起会计及管理信息系统,有较好的硬软件及管理基础。从企业选择会计软件的方式上来看,外国软件在中国企业占据一定的比例,这方面建议企业在建设企业会计信息化时不能只关注品牌效应,同时,也要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成本与效益相匹配。在功能和模块的选择上,不同程度的企业分别注重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法性,强调企业在选择会计软件功能时,一定要全面注重会计软件的质量特征,确保所选择的软件功能齐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调研中也反映出,多数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偏重核算和实物管理,与业务管理信息化融合相对不足,建立标准的数据接口意义重大,这需要政府的极力建设和推动。

在人才建设方面,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会计信息化人才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有相应的培训及支持措施。不过,企业中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企业对人才在信息化环境下所需技能的认知和培养仍不充分。所以,在基础教育中就要大量的培养既通晓会计与财务知识、熟知信息技术,又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进入企业后,需要一定的岗前培训,保证能够适应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再培训,使得人才发展紧跟时代和科技的发展。

在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成效方面,应该保证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通过实施信息化改进会计工作的效果,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确实对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效率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政府应根据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形势,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功能和服务,以便能更好的在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中提供更大的作用,同时,要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和指导,明确企业的职责,保证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会计信息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

3.企业会计信息化制度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会计信息系统功能本身的内控制度建设

企业会计信息化条件为企业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对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应根据会计工作需要,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本身控制要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包括需要建立哪些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何对上机操作情况进行控制,经常开展相关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等。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反馈机制是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其自身的各种功能收集、汇总、处理并呈现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通过这些重要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出决策。因此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其各项功能高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企业管理工作,尤其是会计工作的重要方面。所以对于会计信息系统需要法规来规范会计信息系统或会计信息化软件应当提供的各项财务和会计功能、输出会计信息的格式;软件提供或服务商在提供服务等方面应当符合怎样的规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准。希望通过规范中的这些限制,能够有效监督和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的健全性和稳定性,从而保障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进行。

调研信息分析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

一、研究背景

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和中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市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的又一次历史性机遇,全国第三个副省级开发新区重庆两江新区获批并启动建设,使重庆市确立成为西部增长极的核心地位。

为重点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庆实施了以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和两江新区作为载体,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推进完善电脑制造、软件及服务外包、集成电路、信息家电、新一代移动通信、光伏及LeD、汽车电子等应用电子产品、新型显示器件、医疗器械、动漫等10条产业链,提速电子信息和高科技产业升级。

新兴战略性规划迎来发展的春天,惠普、富士康、英业达、思科等全球it巨头纷纷签约落户,成为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同时,他们又带来了上百家零部件厂商,从而打造了庞大的产业链集群。立足重庆、面向西部,顺应电子信息产业向内地转移的趋势:重庆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渝高校共同与富士康集团、广达集团、英业达集团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共同为打造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培训、培养企业需要的大约30万技术人才。

面对市场机遇,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需对电子信息类行业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认真的调研分析,为构建特色鲜明的“能力本位”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二、能力本位教育的基本理念[1][2]

能力本位教育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职业教育本位观,简称CBVe(Competencebasedvocationaleducation),也有称CBt(Competencebasedtraining),即能力本位培训。许多国家把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称为CB,它是按照职业岗位设置专业,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决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满足企业需求为主,以实际能力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它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应主要体现在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上,而实践能力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它包含知识运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基本职业素质(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职业能力则是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可从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五个方面体现。[3]

因此,必须深入行业企业与一线的工人、技术人员、行业专家等进行沟通交流,获取真实的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信息。

三、岗位调研分析

第一,选择有代表性的电子产品生产行业企业,如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普天重庆普天普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重庆梅安森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航凌电路板有限公司等,从物流角度和生产工艺流程岗位角度,调研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与售后技术服务及其对应岗位信息。

图1为企业专家提供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对应岗位,例如:采购员、库管员、配料员、成形工位、插件工位、检验工位、调测工位以及质检员,其流程为:采购员购买的原材料经库管员、配料员进入成形工位(或Smt线)、插件工位,通过波峰焊成为pCBa,再经检验工位、调测工位、装配工位成为待检成品,最后经质检员检验合格标记后成为合格产品进入成品库。

合格的产品进入销售流通领域,成为用户的装备,此时通常需要企业的客服中心安排装调工程技术员上门安装调试服务;图2为售后技术服务流程与售后技术服务员,用户产品出现故障后,以电话或其他方式通知企业客服中心,联系市场技术部,指示片区维修部安排售后技术服务员上门维修,经故障诊断与维修使产品恢复功能。

第二,职业岗位分析。由行业企业工人、技术人员和专家对企业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进行语言文字表述,汇总成为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如表1所示)。由表1的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可以确定出电子信息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业面向和目标定位为:检验员、调测员、质检员、装调工程技术员和售后服务技术员。

第三,提取行动领域。通过对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提出共性职业能力要求,如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性能检测、安装、调试,电子线路图、线路板图的识别,熟练使用仪器仪表工具调测、检验产品性能,加电检测、诊断、维修故障等,从而为学习领域选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现实依据。

四、结论

通过对信息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分析,明确了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业面向和目标定位,提出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电子产品生产行业企业的最佳岗位:检验员、调测员、质检员、装调工程技术员和售后服务技术员,为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真实依据。

参考文献:

[1]郭炯.职业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2):17-20.

[2]张忠福.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实施能力本位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3):62-65.

调研信息分析篇4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错位。少数部门、部分同志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了解不够,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事,即使争创档案升级,也是办公室档案人员的事,与己无关。思想认识上出现偏差,因而往往怠于配合、协助。

2、档案管理停位。现有的档案管理水平停留在原先省一级标准基础上,几年来未能不断发展、提高。现有条件,对照省特一级标准差距较大,给创建工作带来难度。

3、人员配备缺位。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再抽调人员从事档案升级工作相当困难。而专职档案人员仅有1至2名,每天需要应付日常工作,很难抽出更多的精力搞创建。力量配备不到位,造成创建行动迟缓。

4、技术指导失位。档案信息化建设涉及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内容专业性较强,究竟如何入手、怎样操作,缺少相关的业务指导,这已成为基层法院创建工作的突出难题。

5、资金来源空位。档案升级在加强规范管理、加大硬件投入等方面需要一笔较大支出,而法院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经费来源中没有用于档案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如调剂使用有限的办案经费,只能是杯水车薪,不能满足创建工作需要。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创建认识。要组织广大干警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人民法院诉讼档案管理办法》、《江苏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提高全体人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为档案升级工作服务的自觉性、积极性。

2、强化档案管理,完善创建条件。要不断更新观念,进一步健全归档、保管、鉴定、借阅等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具体操作规程,推进规范化建设;要及时引进先进档案管理设备,提升档案服务水平,为档案管理升级提供基础保证。

3、挖掘内部潜力,增强创建力量。要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从其他综合部门抽调力量,必要时聘请提前离岗、退休的老同志,组成专门创建班子,明确专人负责,每个部门要明确一名兼职创建联络员,实行专兼结合,齐抓共管,保证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调研信息分析篇5

>>河北省基础设施对城镇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河北省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利用Bot融资模式加快河北省基础设施建设河北省村镇基础设施现状调研及改造策略探析河北省小额贷款公司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河北省农村居民饮酒行为特征调查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短缺分析:以中西部四省调查为例河南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需求意愿调查及分析河北省返乡农民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与农民收入动态分析安徽省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分析河北省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支撑的设计与实现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陕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与研究基于协整模型的中国信息基础设施与知识市场关系研究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与知识经济发展研究河北省农村初中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河北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河北省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调查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08-01-17.

[2]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eB].,2010-05-14.

[3]CnniC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eB].,2012-07-19.

[4]王睿,李琳,丁华平.我国农村化信息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1,(11):153-154.

[5]洪秋兰.国内外农民信息行为研究综述[J].情报资料工作,2007,(6):27-30.

调研信息分析篇6

[关键词]招聘 情报职业需求 情报职位

[分类号]G35

1 统计与分析方法、样本选取方法及统计描述

本调研以招聘网上的企业职位招聘信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统计和挖掘,分析总结企业情报/信息职位的需求特点。之所以选择招聘网为调研对象,是因为它最集中地聚集了企业对各类职位的需求,最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职位的设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企业的招聘信息职责描述、职位要求中蕴含了大量信息,这些都是分析社会情报职业需求最真实的素材,也是最好的样本。

情报职业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通用性和专用性。通用性是指各类组织里都存在对情报职业的需求,情报职业广泛分布于各类社会组织;专用性是指一些专门化的信息机构里有大量的情报从业人员。因此,本次企业情报/信息职位招聘信息的统计和分析从两个角度进行:①以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即不分行业类型、企业规模等,对所有分布于企业中的情报/信息职位进行整体统计与分析,这样可以从整体上全面地分析企业对情报职位的需求信息;②以信息服务类企业为对象,进行重点采样,对其情报/信息职位的招聘需求进行统计和分析,深入了解情报职位的特征。

2 以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的统计分析

对企业整体的统计分析有两类样本来源:一是综合类企业招聘网,如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二是情报行业的专项招聘网,如中国商业情报网。

表1表明两类样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互补性,因此分别选择两类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可以对各自结论进行一定程度的检验(这一点在后文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到证实)。

2.1 综合类企业招聘网的情报职位需求统计(a样本)

在对国内三大综合招聘网――智联、中华英才网、51job从职位分类、职位检索性能、检索结果等进行综合比较后,选择智联招聘网为样本选取对象。

2.1.1 调研目的在大样本条件下研究情报/信息职位的地位、数量和在企业组织中与其他职位的关系。

2.1.2 调研方法依据智联招聘的职位检索功能对职位进行检索,并分析结果。检索地点设置为: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职位,因为这两地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企业职位数量大、种类较全(后文中商情职位统计中也印证,北京、上海、广东的职位各占20%左右,远高于全国其他省市)。

2.1.3 数据收集一是依据智联职位分类列表选择职位大类和细分类,分别检索“北京”和“上海”两地近一个月的三大类职位:①信息类职位;②与信息类职位相关的职位(可以为之提供服务的职位);③对照组职位(和信息类职位没有直接关系,设此类的目的是为了作为参照和与情报/信息职位进行数量上的对比、比较分析)。二是选择检索条件:(地点=“上海”+职位关键词=“信息分析”)、(地点=“上海”+职位关键词=“情报”)、(地点=“北京”+职位关键词=“信息分析”)、(地点=“北京”+职位关键词=“情报”),默认检索时间为近一个月职位,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样本抽取时间为2008年10月1日)。

根据数据收集,完成了智联职位分类列表,对相关职位进行了统计(限于篇幅,这里略去分类列表)。

2.2 情报职业的专项招聘网(B样本)

选择情报职业的专项招聘网――中国商业情报网为样本采集源,选择该网站“职位招聘”中2008年1月1日到8月31日的招聘职位为样本。

2.2.1 数据整理把每条招聘信息整理为一条记录:职位信息(序号,职位名称,时间,职位描述,职位要求,公司名,地点),以(职位名,时间,地址)作为关键字,建立数据文档1(共461条记录)。

2.2.2 数据筛选对数据文档1中的数据进行筛选:①对同一个公司在不同时间的相同职位信息(名称、职位描述相同,职位要求相似)进行去重,约80条;②筛除兼职、低级职位(如:简单信息录入、简单信息收集等职位)约20条。剩余记录共354条,形成数据文档2。

2.2.3 进一步数据整理对数据文档2中每条记录的内容进行整理,填写问卷,形成数据文档3。问卷主要内容有:①职位分类――职位分类表;②信息类型――该职位处理的信息类型(划分的是:职位“职责描述”和“职位要求”中描述的工作内容中处理的信息);③工作内容――工作内容划分;④职位要求――招聘信息中职位要求条目的分析。

根据数据收集,完成了中国商业情报网职位分类列表,对相关职位进行了统计(限于篇幅,这里略去分类列表)。

2.3 企业情报职位需求特点分析

根据上述统计及分析,得出企业情报/信息职位的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2.3.1 情报/信息职位的分类、分布和数量

情报/信息职位内部的分类组成和比例可以分为三块:①第一块为信息分析、信息收集、情报专员、信息主管4类,占34%;②第二块为市场类,占40%;③第三块为信息职能细分的职业类,包括竞争情报分析、专利分析、档案管理员、行业研究员、战略分析、数据分析/挖掘,如图1所示:

情报/信息职位大多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和企业的各种职能部门中,具体可以分为两类:①传统职能部门:主要集中在销售、市场、策划等部门。其中市场部的需求量最大,职位类型和细分程度较高,占该类别职位总量的比例很高,与情报学相关度非常高。其次是销售部,但该部门中需要的情报人员要求比市场部低。所有分类中这两个部门的职位占40%(见图1),a样本中更多。②情报部门:企业情报机构确有一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分属于情报中心的情报职位。情报部门下的职位分两类:一类是信息分析、信息收集、信息专员、信息主管,数量较多,比重较大,约占30%左右;另一类是细分职位,如竞争情报分析、专利分析、战略分析、数据分析/挖掘等,比重较小。

具体的职位数量和比例如下:根据智联职位分类列表中的职位,有市场调研与分析、咨询员/顾问、情报信息分析、Cio/it总监、图书/资料/档案管理五类可以划为信息类职位。其中市场调研与分析、咨询员/顾问数量较高,是情报信息分析、Cio/it总监、图书/资料/档案管理三类职位数量的7倍多。从而表明:情报/信息职位及其相关职位数量较多,但整合在情报中心职能下的职位需求数量较少,比重较低。

信息相关职位(销售总,g/营销总监、销售经理/区域销售经n/主管、渠道/分销管理、市场总监/经理/主管)的职位职责的履行,必须要依赖下级信息类职位辅

助其决策。但实际结果中,情报/信息职位的数量比这些职位的数量要低得多。这说明:情报/信息职位的潜在需求巨大。

2.3.2 情报/信息职位要求的特点

知识要求的广泛性。在情报需求最多的销售和市场部中,对销售、市场、计算机等知识要有一定的掌握。其他高级分析职位,则要求更广泛的知识基础。

对专业背景的要求因行业等各异。不同的行业和职位对专业背景的要求不同。通过对本调研报告的B样本的分析,对专业的要求可以分为5类:①信息管理/情报学;②所在行业专业(如生物技术公司对应生命科学专业,电子制造公司对应电子类专业);③计算机/软件;④管理/市场营销/经济;⑤统计/数学。情报/信息职位对②类、④类有高要求,如图2所示(统计中包含了“必须为×专业”和’×专业优先’):

在不同的职位细分下,对专业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对专利情报分析师职位要求进行统计后发现,大多数都要求有该领域学科背景。

对从业经验有一定要求。较低级别的职位一般要求有1―2年的从业经验或研究经验,有半数上职位(156/338≈50%)对从业年限有两年以上限制,要求行业经验也较高(98/338≈30%),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对沟通与交流能力的要求较高。像洞察力、信息敏感性这样描述信息素养的词在职位要求中出现频率很高,表明情报/信息职业不同于纯技术职业,它对沟通和交流能力要求比较高。

招聘学科来源广,面临其他专业的竞争。招聘的绝大多数职位都是针对几个相关学科进行招聘,情报学毕业人员要面临其他专业如计算机、统计、管理、市场等专业人群的竞争。这种竞争就迫使情报人员“内核”力的培养急待解决。

处理信息类型明确。情报/信息职位处理的信息类型分为5类。多数(56%)情报/信息职位的工作中全部包含了这5类信息。有些职位处理的信息比较集中,如:行业分析职位主要集中于行业信息处理;专利分析职位集中于行业、竞争对手、自身技术信息处理。除去上述两个职位,对非全信息处理职位涉及的信息做了统计,如图3所示:

对应职业群体尚不清晰、成熟。大多职位分散在传统职能部门中,情报中心只在较少的企业中存在。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情报中心中,情报人才的需求也不集中,很少有对情报专业的定向招聘,情报群体“内核”不清晰等。这些现象表明情报学对应职业群体尚不够清晰、成熟。

3 以信息服务类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统计分析

本调研报告中的“信息服务类企业”是指为社会或企业、个人提供信息/情报服务的企业,正如软件专业对应的软件行业一样,它是情报学专业所对应的一个行业群。情报学知识在这类企业中有着较高、较专业、较全面的应用。本调研报告主要对知名信息服务类企业进行了统计。

3.1 信息服务类企业职位招聘信息统计

本调研报告中把信息服务类企业划分为6类:①情报软件公司;②以内容加工为主的网络公司;③专业情报服务公司;④管理咨询公司;⑤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⑥数据库服务商。分别选取各类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共10家)为研究对象,对其2007―2008年招聘职位进行统计分析。

3.2 职位需求特点分析

通过统计及分析,发现信息服务类企业的情报/信息职位具有以下特点:①与其他行业的企业相比,对情报人员需求量较大;②大部分职位直接服务于企业情报产品生产或情报服务的提供;③职位要求普遍较高,体现在对学科知识面、学科知识深度研究应用能力和个人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较高。

因为信息服务类企业对情报学作用及应用有较好的认识,所以会出现这种定向需求。如: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公司的知识工程师、上海之目信息公司的信息师和万方数据的相关职位等都有“情报学专业优先”的招聘条件。

其他信息类企业中,虽有个别职位对情报专业毕业生有青睐,但大多数职位来源还是比较广泛。特别是传统职能部门和技术性专业背景的企业的职位,都会面临其他专业,如计算机、统计、管理、市场及相应行业对口专业等专业人群的竞争。

4 企业情报/信息职位特点的综合分析

4.1 本调研报告中三种不同样本的选取、分析总结

本调研报告分别选取了智联招聘、中国商业情报网、信息服务类10家名企三个不同的样本。三个样本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本调研报告的分析中,它们具有不同的作用,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因此,本调研报告中对三种样本的整理、分析挖掘的程度也有不同。

智联招聘是一个综合型招聘网,为课题组提供了一个从整体企业职位需求看情报/信息职位的整体、综合的视角。主要目的是使课题组看到情报/信息职位在企业所有职位需求中的地位、比例以及和其他相关职位的关系。

中国商业情报网的样本数据主要集中在情报/信息职位,对这部分数据本调研报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整理和挖掘,从而可以更细致地分析情报/信息职位本身的详细、具体特征。

信息类10家企业的样本属于重点抽样,上文已对此样本的特点给出了描述。

4.2 情报人员在企业中的主要作用

情报人员在企业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为企业内部职能部门提供情报服务和为客户提供情报服务。前者的发挥可以通过于传统销售、市场等职能部门的情报人员,也可以通过企业情报中心的情报人员;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辅助决策、环境监测、市场营销导向三个方面。后者主要是指信息服务类企业,为企业、其他组织的客户提供情报服务。

4.3 职位层次及其对情报学知识的需求

所有的情报职位可大致分为:信息收集人员、情报分析人员、情报组织管理人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四大类。其中信息收集人员、情报分析人员每类中也可分为低级和高级两种。这种岗位及企业之间的不同(如对情报的需求不同,包括:情报来源、内容的综合性、内容、要求层次,等等),导致主要运用的情报知识不同,职位招聘条件、要求也不同。情报人员的需求呈现层次分布,但都有要求较高的特点。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此特点在信息类企业中表现更加突出。

4.4 社会对情报职位尚存在很大的潜在需求

调研发现仍存在大量尚未满足的社会需求,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对情报工作的认识不足,除信息服务类和少数公司外,大部分企业对情报学及其主要作用没有一定的清晰全面的认识,普遍存在“用到但不知道用的是情报学”的现象。也就是说,企业存在情报工作的需求,存在对情报职业人才的需求,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并没有将这类需求归为情报职位。

调研信息分析篇7

看,更显现出其片面性和局限性。现代的情报研究在朝着自动化、集成化、流程化和智能化的方面发展,这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逐渐走向理解的过程,这就好像是人类对于事物的认识过程一样,首先搜集关于事物的各方面的信息,然后进行处理,简单的事物仅仅需要一些经验就可以处理了,而复杂的事物可能需要借助于工具或技术手段来处理,最后综合后得到的结果,而在大脑中得到一定认识,最终达到理解。

2.2 从情报学的研究方法来看 在这个社会信息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的时代,情报研究方法的创新刻不容缓。信息化程度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信息总量的激增和新旧信息更迭的加快。为适应这一挑战,情报研究在以下3个方面有所发展[4]:一方面,面对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必须通过提高搜集、分析、处理、加工和存储信息的能力,增加信息“吞吐量”,以提高情报研究成果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面对新旧信息更迭加快,必须提高情报研究工作的节奏,缩短从搜集情报到产生和情报研究成果的周期,以提高情报研究的时效性;最后为进一步提高情报研究成果的精度和可信度以满足信息社会情报用户的需求,情报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定性分析的水平上,必须逐步提高定量分析的比重。

目前情报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5]:a.社会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针对社会现象搜集数据,进行分析,是搜索、跟踪、获取和开发利用情报资源的一种基本的、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又可分为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两大类,前者主要是用现场观察法,后者又分为访问调查与调查表调查。b.引文分析法。研究文献的被使用和被引用,也就是研究质量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由于“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创办,引文分析法已成为一个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情报学分支。对引文这一线索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某项发明或技术的应用范围、现状、著作水平、学科发展趋势等。c.文献计量统计方法。文献计量是情报学与数学、统计学等相互交叉和结合而产生的研究方法。对以记录形式进行交流的各个方面进行计量统计,从中找出变化规律,建立相应数学模型,从定性与定量分析中达到掌握过去与现在的变化脉络,进而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d.数学分析法。现代数学的许多分支在情报学的研究中都在应用,如在情报检索理论、情报传递的机制、情报采集方案的确定中,概率论、集合论、模糊数学、微分方程、运筹学等均在应用,甚至数论、图论、泛函分析、变分法等,也可以应用。e.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对于情报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最优设计等各个侧面与总体,可通过引进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规划与设计,解决科技情报系统的最佳运行、实现最优服务等问题。由于系统论的研究方法众多,对某一具体研究对象来说,就需要比较不同的方法,从中选择最佳方法,以期获得最优的结果。f.历史的研究方法。进行历史的研究一般先鉴别一个历史问题,搜集有关史料,形成假说;然后进一步严格搜集与组织史料,认真加以核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报学是如何形成的,促使我们了解过去的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与方式。g.其他方法。包括德尔斐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哲学研究法等,这些方法多综合加以运用,近来又出现空白点分析法、聚类映像法等。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对许多新兴方法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如科学计量法、信息计量法、网络计量法、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法、知识挖掘法和信息融合法等。这些方法及时地满足了情报研究现时展的需要,增加了观察事物的维数,丰富了认识事物的手段,更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从而在进行信息分析的过程中逐步达到理解的层次。

调研信息分析篇8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与决策进程之间的联系,文章假设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能够影响决策,同时,企业规模的大小也具有调节效果。数据收集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并且问卷发放给了多家不同规模的公司,共有120名来自这些企业的员工回答了问卷。数据分析表明不同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对管理层决策具有不同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强度在不同规模的公司也是不同的。

关键词: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决策进程影响

一、引言

本文研究旨在探索企业会计信息对决策进程的影响,期望研究发现企业会计信息对决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并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1)什么特征的会计信息会影响企业决策进程?(2)会计信息通过什么方式来影响管理层决策?(3)企业规模的不同会改变会计信息质量对决策进程的影响吗?具体通过概念框架、研究方法、数据分析与结果、总结与讨论来探讨。

二、概念框架

(一)会计信息质量

本文选取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并探索其与决策之间的关系。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求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评价或者预测。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是否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如果一项信息能帮助决策者对事项的可能结果进行预测,则此项信息具有预测价值。一项信息如能有助于决策者验证或修正过去的决策和实施方案,即具有反馈价值。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主要包括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以及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两层含义。

(二)决策进程

决策是管理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活动,该项研究中指的是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进程,包括决策有效性、可行性以及决策效率。

(三)概念框架

我们假设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以及可比性可以提高管理决策过程。此外,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影响的强弱受到公司规模的影响。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的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决策的影响更加明显。具体不同会计信息质量对决策的不同影响在研究结果中讨论。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

本文研究数据的收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包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可比性、决策过程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几个部分。问卷所有项目都有5个评分等级。表现为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4(同意)、5(非常同意)。受访者根据自己对问题陈述事实的判断进行回答,调查问卷是通过e-mail发送给不同公司的管理层,共120个参与者通过e-mail接受远程访问调查。完成问卷的收集后,运用SpSS进行数据的分析研究。

(二)变量介绍

研究变量的定义已在上文中列示,这里举例说明其具体含义,例子均来源于原始问卷,但是问卷项目并不限于下文所列示条目。

1.会计信息可靠性。会计信息可以确认或过去的正确评价;会计信息可以帮助预测可能的结果。

2.会计信息相关性。如果一项行为对你的工作是有利的,那么就可以欺骗客户或顾客;夸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保持公司摆脱困境是被允许的。

3.会计信息及时性。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会影响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预测;公司始终能获得会计信息所需的时间。

4.会计信息可比性。我们在不同的时间提供企业的会计信息,与其他公司在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5.决策进程。由管理层做出决策的质量水平是决策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一项决策获得了决策实施者的认可,表明这是一项有效的决策。

6.企业规模。我们将企业规模按照员工数量的不同分为5个不同的等级:小于100人、100―500人、500―1000人、1000―10000人、大于10000人。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信度分析

首先,我们选择了可靠性分析方法来审视数据的可靠性,因为有四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因此我们分别对不同变量的所有测量项目进行可靠性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自变量Cronbach'salpha是0.709,所测量的项目的数量是5,所有的120调查问卷的数据都是有效的,其中没有项目被排除。众所周知,如果Cronbach'salpha高于0.7,那么数据的信度较好,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可靠性、及时性、可比性Cronbach'salpha是0.718、0.706、0.737和0.794,均大于0.7。

(二)因子分析

由于这是一项探索性研究,我们采用因子分析来检验问卷的答复,测试问卷项目是否归属于同一个因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四个自变量的20个项目被分为5个成分,基于研究样本量的限制和自变量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在模型中的几个自变量是基于先前的研究的,所以我们不打算排除某些项目或重新定义自变量。但是,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每个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以便于测试每个变量的调查项目是否加载到相同的因子。

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Kmo都高于0.7,并且每个变量的调查项目均归属于相同的因子,各个自变量的累积百分比为46.777%、47.077%、50.268%、48.308%,决策的累积百分比为47.213%。

(三)描述性统计

在描述性统计中,我们用SpSS对变量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均值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最大值为5,最小为2.8,均值为4.265;可靠性的最大值为4.8,最小为2.4,均值为3.95;及时性的最大值为4.8,最小为2,均值为4.0367;可比性的最大值为5,最小为2,均值为4.265;决策的最大值为5,最小为2,均值为4.2383;企业规模的最大值为5,最小为1,均值为3.1417。需要指出的是,此处为了方便数据的处理,我们对每个变量的不同研究项目均采取了平均化处理,下文的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同样采取的是每个变量的不同项目的平均值。

(四)相关性分析

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以及可比性和决策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263、0.251、0.314和0.259。双尾检验的p值分别为0.004、0.006、0.000和0.004。由此可见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和可比性和决策之间的相关性是在0.01水平(双尾),这意味着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均存在显著影响,但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也处于较高水平。

(五)回归分析

1.单因素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索不同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差异,我们对每个自变量分别做了单因素回归分析。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和会计信息对管理者的决策分别施加了显著的影响。调整后的方差分别为0.269(相关性)、0.463(可靠性)、0.398(及时)和0.267(可比性),并且F值的调整方差均服从于0.01的显著性水平,这表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和可比性均能促进和优化决策过程。如果我们把四个自变量看作X1(相关性)、X2(可靠性)、X3(及时性)和X4(可比性),为Y(决策过程)因变量,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Y=2.929+0.307X1

Y=3.288+0.241X2

Y=2.948+0.320X3

Y=3.025+0.285X4

2.多元回归分析。为了研究所有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共同影响,我们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差为0.157和SiG=0.001,这表明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和可比性有对因变量决策具有显著的共同影响。Cohen(Cohen,1988)定义为0.02、0.13和0.26方差分别代表小型、中型和大型的影响。所以0.157的多元回归模型的方差代表为中型至大型规模效应,这表明因变量决策过程的变异的15.7%,可以通过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解释。

我们使用四个独立的变量建立一个多重回归模型来预测决策过程,该回归模型是一般显著。在测量的自变量中,及时性(StandardizedCoefficientofBeta=0.227,t(4)=2.195,p0.05)、可靠性(StandardizedCoefficientofBeta=0.151,t(4)=1.641,p>0.05)和可比性(StandardizedCoefficientofBeta=0.147,t(4)=1.562,p>0.05)都没有显著效应。因此,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推动和优化决策过程比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更为明显。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线性回归模型中,如果我们把四个自变量X1(相关性)、X2(可靠性)、X3(及时性)和X4(可比性)为Y(决策过程)因变量,多元回归方程是:

Y=1.854+0.045X1+0.144X2+0.232X3+0.161X4

3.调节效应分析。为了测试公司规模的调节效应,我们对数据进行了中心化处理,并对每个自变量设置交互项,然后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从回归结果看交互项系数,相关性×规模(sig=0.382>0.05)和可比性×规模(sig=0.332

如果我们把可靠性作为X2,公司规模为m,那么回归方程为Y=(0.160m-0.244)X2-0.578m+2.213。从方程式可以看出,如果m升高,斜率(0.160m-0.244)变大,所以调节作用是正向的,换言之,如果公司的规模越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决策过程的促进影响越大,在规模较大的企业里,会计信息可靠性对决策的优化和促进小规模的公司更强。

如果我们把及时性看作X3,公司规模为m,回归方程为Y=(0.150m-0.147)X3-0.538m+2.311。同样,从方程式可以看出,如果m升高,斜率(0.150m-0.147)则变大,所以调节作用也是正向的,换言之,如果公司的规模越大,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对决策过程的促进影响越大,在规模较大的企业里,会计信息及时性对决策的优化和促进小规模的公司更强。

五、总结与讨论

回到我们之前提出的研究问题:什么特征的会计信息会影响企业决策进程?会计信息通过什么方式来影响管理层做出决策?企业规模的不同会改变会计信息质量对决策进程的影响吗?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和可比性均能对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施加显著影响,并且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及时性的影响相对更加明显。此外,企业规模在及时性和可靠性与决策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企业规模越大,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对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影响越为显著,然而对于相关性以及可比性对决策的影响并不具有调节作用。

此处有必要指出该项研究的几点不足,首先是样本量略有不足,这对数据分析结果可能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了样本的代表性,其次是概念框架里各个自变量的相关性太强,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会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及考虑企业行业性质分领域进行研究,使得该项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金怡.会计准则质量特征研究――对我国会计准则质量的评析[D].浙江工业大学,2009.

2.李钢.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2004.

3.蒋金森.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浅析[J].商业现代化,2008,(28).

调研信息分析篇9

相关热搜:统计学  统计学原理

前言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急剧增长,网络信息过载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古代就有图书馆与文书档案管理,而现代信息资源管理则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90年代以来,伴随着商业化,互联网以摩尔定律的速度爆炸般膨胀。网络信息资源呈现出:网络信息数量增长迅速、来源广泛、传递速度快、动态变化频繁,类型复杂、内容丰富、价值不一,呈非线性、链接网状结构,共享程度高、使用成本低,是多渠道、多层次信息交互式交流的集成。这就促使国内外开始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如人文管理、技术管理、经济管理等开展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我国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统计和分析这些年来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以利于推动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

一、统计说明

本文以cnki中的《中文期刊数据库》为统计源,以篇名和关键词分别作为检索入口,以“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作为检索式,以精确检索的方式,共检索到文献152篇,去除不符主题和重复的文献,得到相关文献119篇,并根据结果从论文年代分布、论文期刊分布、地区分布和作者分布等方面结进行统计分析。

二、统计结果分析

1、的数量及年代分析

论文的发表数量反映了该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www.133229.Com而某一时期论文数量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发展速度。

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最早是1998年,20世纪以前的数量很少,仅占总数的3.36%。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献数量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在2007年达到高峰,说明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经历了到由关注、到认识了解、再到探讨、实践、及经验总结的研究过程。另外,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2008年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文献比前几年略少,这一点值得注意。

2、论文的发表期刊分析

研究论文的来源期刊不仅是了解该领域的空间分布特点,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群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且还能为文献搜集和管理提供依据,为读者提供指导,还可以了解各刊物的办刊特点,有利于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进一步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的发展。

本文所统计的119篇文献,分别发表在72种期刊上,总体比较分散,但是论文的分布又具有相对集中性。从表2中可以看出,图书情报类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数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57.14%,说明图书情报专业期刊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文献的主要来源。表3列出了最多的前20种期刊,共发表了论文69篇,占论文总数的57.98%,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情报源。根据布德拉福定律,核心期刊区所载论文量要占总论文量的1/3,可以将前8种期刊认为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核心期刊。

以上十几位作者撰写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论文被引次数都很高,说明其论文影响力大,可以看作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重量级的论文,尤其是武汉大学的马费成等人写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一文被引频率最高,无人能及。

4、论文作者分析

(1)作者合著情况分析

研究论文的合著现象,一方面可以反映研究论文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该研究领域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弄清合作的特点以及影响合作的主要因素,有助于组织合作研究。合著度是指某一时期内刊物载文的篇均著者数,合著率则为刊物合著论文篇数与论文总数之比。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文的作者合著情况见表5。

由表5中可以看出,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论文主要以个人独著为主,共82篇,占所有论文的68.91%,但从整体上看,每年的独著论文数时高时低,在2005年达到高峰,总体呈现出很不稳定的状态。另外,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每年的论文合著率也很不稳定。这充分说明,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和综合发展,合作研究将会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一大趋势。

5、论文的内容主题分布情况分析

从统计分析可知,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内容分布极不平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理论研究

这类论文一般都是对网络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概念、构成要素、类型、特征的研究,论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现存问题或必要性的。在调查中,共有33篇论文探讨了这方面的内容。调查显示,国内学者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多倾向于:其是“信息管理学”中新近产生的一个分支,并没有达到能成为相对独立学科的程度。在调查的论文中,并没有专门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学”及其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体系结构、学科性质、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学科史及未来发展、学科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等的论述,而多是在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及“信息研究”等学科,进行学科研究总结与展望时,提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方向的研究进展。而论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引用泰宏教授提出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即信息资源的技管理、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和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者的集成构成信息资源管理的三维构架。

马费成、陈锐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系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其分别从技术、人文和经济的角度讨论了面向高速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组织和利用的问题。而靖继鹏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纲》在分析比较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传统信息资源管理差异的基础上,概论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其主要研究内容则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业务环节,其模式是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维构架。贾春华的《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值得关注的几个基本问题》,较专注地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重点领域、最新进展和未来展望。他认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是网络信息资源分布特点与规律的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研究、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和网络信息服务等方面。另外,尹艾蓝、李曙光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及其管理探讨》则创造性地把书签式管理模式、搜索引擎管理模式、书目控制管理模式列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把人文管理、技术管理列为管理手段。

(2)企业与图书馆网络信息管理

主要是企业与图书馆如何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收集与构建工作。本次调查中,涉及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论文共有18篇。刘海燕等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中立足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全面分析了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曹秋霞的《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探析》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剖析,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改进的几个问题。张丽辉的《浅谈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改进》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及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改进策略。冷伏海、孙扬民的《面向我国中小企业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在分析中小企业的信息需求与管理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给出了面向中小企业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及针对这种模式的实施过程。

(3)描述与组织研究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就是:如何准确、全面揭示每个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特征,并通过有序组织,来调整网络信息资源的无序状态。可见,对网络信息资源揭示与组织,是提高其利用效率的前提,也是业内人士探索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本次调查中,共有14篇论文涉及到这一领域。

袁红梅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元数据》中提出了元数据的3种格式,4种类型,讨论了元数据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丁晓红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刍议》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介绍了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管理的原则和几种方式,进一步提出网络信息资源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及图书馆应采取的对策。王海波、汤珊红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研究》论述了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更好地组织与揭示网络信息资源提出了一些看法。对未来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学者们提出的设想是:“从组织者角度,网络信息组织要简便,扩充性、专业性、及处理能力都要强;从用户角度,网络信息组织要易于查询,满足个性化需求;从技术角度,网络信息组织应向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知识组织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实现知识挖掘。”。

(4)信息开发研究

信息资源的开发是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与前提,信息服务在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组织的基础上才可能有高效率。网络信息服务更是以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开发为前提。在本次统计中,共有7篇论文涉及了这一领域。

王怀惠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概述了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概念及其重要性,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值得重视的技术,提出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建议。辛春华在《论我国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开发与管理》在分析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资源网络化开发的战略目标与利用原则,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配置及其优化。

(5)系统管理的研究

主要涉及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总体过程、策略、方案及有序运行的条件、机制与障碍等微观环境的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由一系列工作程序构成的,调查中有7篇论文是将其作为一个总体来进行讨论的。如:《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运作机理探讨》中,作者邓克武提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运作机理包括:网络信息的采集和网络信息的组织。建立一个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对特定的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有序化并经常剔旧纳新,是非常必要的。”马惠君在《谈构建安全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则针对网络信息的特点,分别从技术角度、法律角度以及人文社会角度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创造绿色、安全的网络信息环境。

(6)信息服务研究

网络信息服务是信息工作者直接面向用户的“前沿”,网络的应用、信息特征的转变等因素,都使信息咨询工作产生新的方式和突破。本次调查中关于信息资源服务研究的论文有4篇。

谭兆民的《试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服务》提出了开展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6种方法:网上导航服务、公共网上查询服务、馆际互借和文件传送服务、系统开发服务、联机检索服务和因特网网络资源服务等。朱淑芸、朱钜锋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就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工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丁立萍在《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与对策》中提出目前图书馆信息服务存在着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无序、信息开发肤浅,馆员素质低,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工作的战略重点,应对网络信息资源加强管理,开展多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加强特色馆藏建设,提高读者服务的信息质量,加强文献信息队伍建设,使图书馆信息服务具有资源共享、特色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7)信息政策研究

主要是用国家机器的手段进行的控制与引导、制定相应法规的研究。有5篇文章论及国家信息资源政策,如《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政策调控与实施机制研究》、《浅论我国信息网络环境的政策体系》等。还有就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法律研究。

查先进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国家信息政策》阐述了高速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国家信息政策需求、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国家信息政策目标和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国家信息政策内容框架。彭晨曦,尹锋的《国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建设及其启示》通过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的对比,在分析了国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建设的重要特点与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信息政策法规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8)信息检索研究

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策略、检索工具改进、及新的支持技术的研究论文,在这次调查中有3篇。范超英、曹芸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检索的工具——全文检索系统》介绍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检索的工具—全文检索系统的功能特点、构成及在图书馆的具体应用。

王纯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www搜索引擎》认为搜索引擎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搜索引擎众多,各具特色,分析常用搜索引擎的类型与功能是非常必要的,用户可依此选择合适自己的检索工具。

(9)其他方面的研究

除了以上几个内容外,还有许多涉及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很多内容,如管理的标准化体系、网站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对其影响、人文因素、管理安全、人员的思维结构、人才培养研究、目录学及计量学的应用等。

通过论文调查,笔者发现,国内对于用户的分析研究,用户利用网上信息资源的研究:如用户网络信息需求的决定因素、表现形式与满足方式,用户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行为与心理,用户潜在信息资源的开发、用户的教育等很少。可能与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起步晚、条件落后的情况以及用户的信息意识薄弱有关。但是,随着我国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相信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会越来越丰富,相关理论与方法会越来越成熟。

三、结语

调研信息分析篇10

[关键词]信息素养课程文献检索通识教育科研选题学术探究

[分类号]G252

近年来,通识教育在中国各大高校受到高度重视。纷纷建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善于独立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具有博雅精神、优美情感的负责任公民。信息素养课程的性质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目标有着先天的契合,它在帮助学生获取通识性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提高交流合作能力,树立正确信息道德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提高学生学术及人文修养,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

基于这种认识,笔者所在的复旦大学图书馆2009年申请了《信息素养与科学发现》通识教育课程,且被列为核心课程。课程从通识的视角重组了教学内容体系,以科研选题为基点,让学生初步体验学术探究,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融人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并在两年的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1 信息素养通识教育核心课的理念

我们传统的文检课是面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而信息素养通识课面向的是大一新生,在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上都与传统文检课有较大差异。课程既要符合学生特点,体现通识的目标,还要适应当前泛在知识环境对课程的情境感知性、引导性、和实用性要求。因此,首先要在课程理念上找准契合点。

1.1开展学术探究,激发求知渴望

对新生而言,既没有写学位论文的需要,也没有科研课题要做,很少有明确的信息需求。因此,激发学习动力是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对信息素养的学习动力,还要唤起他们对其他学科的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渴望。通识教育要培养厚德博学的人,“发自内心的强烈求知欲”是必备的基本品质,唯有具备这种态度的人才能不断向更高、更新的知识领域迈进,这是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本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首先指导学生如何选择感兴趣的学术研究课题,挖掘有价值的研究点来确定选题。由于新生的专业起点较低,所以对选题创新性要求并不高,注重让学生通过对未知领域的探究,初步把握课题发展方向和前沿。学生带着自选课题完成学习,围绕自选课题撰写信息调研综合报告,带着问题去学习,既可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又可在学术探究中掌握信息获取、分析的方法,提升了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1.2善于发现问题,体验科研思维

通识教育要“使学生对身边变化做出批判性和建设性的回应”,就必须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本课程以对未知领域的学术探究进程为线索,在指导学生选择和调整课题的同时,教授学术文献的阅读分析方法,引导他们寻找研究热点、学科交叉点、研究空白点,借鉴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学会质疑和争鸣,最终确定自己的选题并把握课题的现状与发展方向。这一过程贯穿着科研的基本思维方式,而学会科学的思维,要比获取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学生也可从中体验到学术的魅力,这对激发科研兴趣,提升本科生学术能力有重要意义。

1.3掌握检索思维,学会触类旁通

在学术探究中,信息检索能力至关重要。然而,如何使学生在独立面对千变万化的课题需求时自如应变,一直是文检课面临的难题。破解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检索的思维方式,从原理上把握检索的思路和规则,并能贯通地加以运用,而不是就事论事地讲解如何使用数据库。检索的过程充满思维的发散性和逻辑性,因此课程立足从课题检索实践出发,总结检索的规律和思路,并引导学生用检索特有的思维方式,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进行自选课题的检索,从而实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课堂所学。

1.4通融学科专业,开阔研究视野

通识教育要使学生能自主地跨学科获取通识性知识,“打通”多学科领域间的知识信息通道,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本课程让学生在课题探究中,了解知识是如何组织的,知道如何寻找、利用信息以便从中学习,掌握科学的求知方法。课程中不少学生选择的是非本专业课题,在跨专业地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不同学科信息获取的方法。具备这种能力后,他们能更加自主地获取各学科的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能用开阔的、跨学科的视野收集资料、思考问题,实现不同学科的相互通融,从而拥有更大的自我发展潜力。

1.5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全球化和跨学科合作是当前学术研究的趋势,通识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当具备尊重、坦诚、公正的交流合作能力,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不仅要对伦理道德进行思考,并要作出智慧的判断和道德的抉择”,这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信息素养通识课让学生在信息查询中学习合理合法地使用数据库,在学术见解的表述中学习信息引用规范和学术规范,并以各种形式的讨论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探讨,在网上论坛的交流中学习网络信息行为的道德和规范,实现在学术探究进程中强化学生信息道德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的目标。

2以选题为基点的学术探究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实现课程的理念,又要从新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激发学习兴趣,这必须有一个较好的教学切人点,科研选题正是比较符合要求的教学基点,为此我们设计了以选题为基点的学术探究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该体系以学术探究进程为线索,引领学生对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进行学术探究,围绕学术探究各阶段的不同目标,由浅人深地开展信息素养的教学,使学生能贯通地灵活运用各种信息技能,完成对未知学术领域的知识探究,在培养信息素养的同时,提升其学术素养,与我校开发本科生学术潜质的目标相呼应,为他们二、三年级参加学校的本科生学术研究项目打下基础。

3以选题为基点的学术探究课程体系的特点

在该课程体系中,信息素养不再仅仅是工具,更多地融人了通识性知识获取、思维方式训练、独立思考能力等通识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中,信息素养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让学生在学术探究的进程中体验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和魅力。

3.1 深入指导选题思路与方法

课程从科研的第一步――选题开始,用较多的课时深入讲解基于文献的科研选题思路和方法,分为“初选研究领域”、“寻找选题切人点”两个模块(见表1),指导学生先从较宽的领域了解研究概况、背景,再寻找有价值的切人点,逐步细化、明朗选题。之所以用“选题”作为课程教学的基点,因为选题不仅可以让学生由浅人深、从面到点了解课题领域的专业知识,更可以紧

密结合检索技术、文献分析的教学,循序渐进地导人信息检索与分析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这两个阶段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选题阶段的信息需求。以及对应的文献调研方法,并为全面调研阶段的高级技巧学习做铺垫。

3.2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课程以自选课题的学术探究进程为线索,把整套的检索技术和分析方法,按学术探究的需求,化整为零,分解在探究的各阶段,分层次地、由浅人深地导人。在初选研究领域时只介绍学科分类导航、简单的语词检索、结果的学科分组,这些技巧足以用来确定感兴趣的学科分支。进入细化选题切人点的阶段时,再进一步导人较复杂的检索和分析方法。到课题信息全面调研阶段则综合归纳检索策略,进行巩固与提高。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前在导论课后集中用几个课时把所有运算符、检索途径、检索词选择等作为检索基础一次讲完,再逐一讲解每个数据来实践的传统教学法,有利于学生逐步消化吸收,牢固掌握基本原理及应变。

3,3在学术探究中应用与贯通

课程体系以用为核心,并非就事论事地独立讲解每个数据库的使用,而是强调在学术探究的各阶段,怎样综合运用文献检索与分析技巧,既做到循序渐进,又融入发散性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知道如何查信息源,更要掌握不同阶段用什么数据库查,用什么方法查更适合,怎么分析文献来实现各阶段的探究目标,把各类信息的查找关联起来,便于学生融会贯通。比如,在寻找选题切人点阶段,课题背景知识查找时,不仅讲综述查找,还包括电子书、web、事实数值数据库中如何查背景知识,把各类型资源贯通起来。又如,在课题全面调研阶段,讲解检索词选择的高级技巧时,把独秀、电子书、搜索引擎、结果分组、规范词表、文献分析等各种可用的途径都归纳在一起,教授如何挖掘隐含检索词,既总结了方法规律,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贯通所学知识,提高检索技巧。

3.4注重信息评鉴与知识发现

根据已有的调查显示,71.0%的学生对信息准确性判断标准主要依靠自身经验判断,因此,传授信息鉴别与知识发现的方法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本课程体系中,选题与信息调研过程始终伴随着对研究热点、新兴研究点、可拓展领域、空白点的挖掘和判断,这就是一个对信息进行分析、鉴别的过程,信息评鉴方法的教学就自然地在各阶段中逐步展开。课程把数据库的结果分析功能、引文分析功能、核心信息源跟踪、文献阅读分析四部分相结合来实现这一目标。

在初选课题阶段讲解检索结果学科分组这一简单的分析方法,以选定学科分支;阅读则注重综述结构的了解和内容概览,以帮助学生寻找兴趣,评估自身研究能力。在细化选题切入点阶段,讲解按关键词、基金等其他方式聚类分析检索结果,并结合基金网站、引文分析报告等深层次的分析方法,来寻找研究的拓展方向和切入点,分析研究价值;在阅读上则指导精读综述,了解研究的历史沿革、体系框架、趋势、存在问题,乃至概念术语的含义、不同表述及相关概念等。通过这两个阶段的训练,让学生对选题进行综合的评析,最终选定既有研究价值,又力所能及的科研选题。而在全面调研阶段,则进一步结合核心期刊、核心网站、核心作者、核心机构的跟踪,以及重要学者、经典文献的挖掘分析,来综合归纳课题的发展方向。

3.5促进反思式学习,推进知识内化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随时反思对比自己所用的方法及效果,及时记录选题及信息调研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不同方法的优劣等,并在期末报告中专列了一个大题,要求对选题及调研中的反思过程及体会进行总结,作为考核内容之一。通过这种有意识的反思总结,可以巩固所学,加深了解和应变,推进知识内化。

4 信息素养通识教育教学效果分析

4.1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2007年以来我校新开选修课数量增长迅速,本科招生数却以每年2.78%的速度递减,而奉课程的选修人数不降反升,经过三个学期教学实践和改进,选修的同学由最初的22名激增到65名,很多学生经学长推荐后来选课。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末校教务处“网上教学评教系统”的匿名评教结果显示,65名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综合评分为4.84分(满分5分)。我们对首期22名选修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

86.36%认为课程内容吸引人,教学方式新颖;

95.45%喜欢自己选课题,带着问题学习,完成信息调研报告的学习形式;

86.36%认为本课程教学内容深浅合适,能理解与接受;

59.09%认为课程对学习研究帮助很大,较大的为36.36%,两者合计为95.45%;

喜欢的教学方式包括:有较多自主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选题、学术探究和信息调研报告。

4.2课程考试结果分析

首先,笔者对通识班学生学前与学后的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在第一堂课时对首批22名选修学生进行了信息素养问卷调查,期终时对他们的信息调研报告完成情况进行了分析,两次结果对比后显示学生信息素养有显著提高(见表2)。同时,在学后能力的评估上,笔者把选修传统文检课的39名本科生作为对照班,对比了两个班级的信息调研报告完成情况,结果显示在某些能力指标上通识班大幅高于对照班,如表2所示:

由此可见,信息素养通识课较好地适应了新生的特点,提升信息素养的同时较好地实现了通识教育的目标。

5信息素养通识教育的思考

在信息素养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引发了对一些问题的思考。首先,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如何走进其他通识课程,让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得以在其他课程中延续。其次,信息素养课在通识教育中地位的提升,除了需要课程本身的改革,还有赖于整个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学习国外高校的教学方法,要在各门课程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所占比重,大大增加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地以批判式的思维方式接受新的知识,改灌输型为思辨型的教学模式,这样会更加凸显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再次,如何追踪课程的长期效应,对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学习研究状况进行跟踪、以便对课程长期效益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信息素养课程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得到提升与普遍认同。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高等教育研究,2006(03):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