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宣传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8:25

文旅宣传的意义篇1

abstract:thispapermainlyintroducesthecharacteristicsoftouristpublicitymaterials,presenttranslationsituationandmainproblemsoftouristpublicitymaterialsinChina.anditmadeafurtheranalysisoftheseproblemsandputforwardthetranslationstrategiesfortourismtranslationmaterials.

关键词: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策略

Keywords:touristpublicitymaterials;translation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42-01

作者简介:杨华(1977-),女,陕西咸阳人,硕士,西安工业大学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外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0引言

我国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水平良莠不齐,对外宣传资料的质量不尽人意,信息传达不够准确,从而严重了影响了中国旅游景点乃至中国文化的形象,阻碍了我国对外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拟从旅游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现状出发,基于其文体特征,对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研究。

1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现状

1.1语法和语义错误在一些旅游景点资料翻译中语法错误和语义错误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外国游客一旦看到这样的旅游宣传资料是无法对该公园产生美好的想象,更别说前来旅游观光了。出现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语法方面主要表现为主谓不一致,时态,语态使用混乱等;在语义方面由于译者过分追求汉语和英语的一一对应,逐字死译,出现了中式英语,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1.2审美情趣的缺失对一些景点和菜名的旅游宣传资料,如杭州西湖景区的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景点,它们的名称中蕴含着东方的意境美,被直译成LingeringSnowonBrokenBridge,HuaGangGuanYu,这些景点名称中所承载的意境美和韵味就全然不复存在了。

1.3文化负载不足许多对外旅游翻译材料没能很好的将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的信息传递出来,使旅游景点失去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特色。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对外旅游宣传资料就是要将它们所承载的中国特色文化的信息正确的传达出来,而吸引外国人来华旅游,宣传中国文化。

2对外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策略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因此在进行翻译行为时要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料的翻译时应尽可能使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既准确表达原文的中心意思,又要表现出旅游景点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2.1音译和意译对于景点中地名、城市、乡镇、以及村庄名称的名称可以采用完全音译的方法。完全意译有益原文形象及文化、历史内涵的保留。当牵涉到一些历史人物和传说中的人物时,需要使用音意相结合译法,即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方法。许多山、河、湖、海、港岛等的名称也多采用此法。如果景点名称属于汉语的“单名”,为照顾音韵,应将通名音译出来。

2.2增添和解释法旅游资源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欣赏价值外,大多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了特殊的欣赏价值。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对字词句的字面意义进行解释并适当增添有助于理解原文内容所需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如唐三彩是唐代一种多色釉的陶瓷,以多彩斑斓的釉色,鲜艳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为特点;在翻译时增添对唐三彩的进一步介绍,那么游客肯定会对唐三彩的印象更加深刻。

2.3类比类比手法指在源语文化中找不到目的语文化相对应词的时候,使用目的语文化中的同类典故、成语等来翻译源语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表达式和形象,以求等效。如将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春节比作圣诞节等。

2.4删减译者在翻译时还需考虑英汉变大的差异性,适当删减对译文理解没有多大帮助的内容,提炼原文的主要信息。例如中国人的文章在描写完景点后,喜欢引用名人、名言、名诗来验证自己的感受。然而,诗词毕竟是最难翻译的,无论是以形式还是以口头形式,能将诗词的“音美、形美、意美”恰如其分地传达给外国的读者和游客,增加游客的游兴,应该是每个翻译工作者的理想和追求。但是这些诗词翻译过去,常常会造成译文臃肿和累赘,甚至扭曲原意,反而妨碍了游客的理解,破坏他们的游兴。

3小结

只有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上述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对外旅游宣传资料的目标,即将对外旅游宣传资料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介绍、宣传中国历史内涵、文化特色;吸引国外游客来华旅游,发展、繁荣我国旅游业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最终带动我国旅游相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纪世昌.中国旅游指南[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9.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刘慧梅,杨寿康.从文化角度看旅游资料英译[J].中国翻译,1996,(5).

文旅宣传的意义篇2

  根据《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转发〈省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关于在全省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浙委[XX]55号)要求,结合我市旅游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按照“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和“法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理,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顺利实施我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旅游和提前基本实现全面小康营造良好环境。2.总体目标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进一步增强旅游系统干部职工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旅游系统依法治理的自觉性,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3.工作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贯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原则,加强党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通过普法工作推动党的旅游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确保法制宣传教育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服务大局。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始终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障和促进我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保障和促进“13458战略”和“法治**”等重大战略部署的深入实施,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法制宣传教育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旅游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群众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宣传教育,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服务群众中教育本系统干部职工。四是坚持求实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应人民群众能力和需求的变化,在认真总结以往普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理念,丰富内容,改进手段,完善机制,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坚持普法并举。法制宣传教育必须注重学以致用,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大力推进旅游行业依法治理,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提高旅游行业法治化管理水平。二、主要任务1.加强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的宣传教育。把深入学习宣传宪法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性、根本性任务,进一步在旅游行业形成学习贯彻宪法的热潮,努力提高旅游系统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牢固树立宪法的权威。进一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培养民主法制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进一步在旅游系统广大公务员尤其是行政执法人员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系统的贯彻实施。2.加强发展旅游经济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原则和制度,促进经济主体依法生产经营和管理,推进“信用**”建设。深入学习宣传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进步的法律法规,培养旅游系统干部职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促进我市旅游经济强市建设。大力提倡和学习宣传通过法律途径、运用法律手段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进步。广泛开展旅游法规的宣传教育,实现依法治旅,推进旅游经济强市建设。围绕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目标,结合生态**建设和文化强市建设,积极开展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资源保护、公共卫生和文化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深入学习宣传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促进和保障民营旅游企业健康成长。3.加强与旅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旅游行业的安全生产意识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意识。大力开展民事、诉讼、合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提高旅游系统干部职工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能力。积极开展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切实在旅游行业落实各项优惠规定,形成尊老爱幼、济困助残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旅游景区开发中城镇房屋拆迁安置、农村土地征用和承包地流转以及国有旅游企业改制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考试,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4.加强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围绕群众关切、反映强烈和社会危害严重的问题,深入开展以打击无证无照经营和无证导游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以打击虚假旅游广告等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以打击销售假冒伪劣旅游商品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以治理商业贿赂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切实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5.加强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促进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大力加强依法维权的宣传教育,引导旅游者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依法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加强法律权威教育,培养守法观念。6.加强旅游行业依法治理。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针,按照努力建设“法治**”的要求,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工作,鼓励积极参与公共管理,促进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提高全行业法治化管理水平。以依法管理、优质服务为着力点,广泛开展以创建“依法办事示范窗口”活动为载体的旅游行业依法治理。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我市实施意见,着眼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按照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的要求,全面开展规范行政权力专项活动,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政府各部门的职权及行政程序,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围绕全面建设“平安**”以及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7.大力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单位。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各县(市、区)旅游主管部门要把法律法规作为机关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要面向行业积极开展旅游法制宣传教育,把旅游法制的宣传教育融入管理和服务全过程。开展“法

律进企业”活动,促进旅游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旅游企业要围绕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和法制培训,提高经营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的法律素质。深入开展依法治企活动,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促进企业完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依法规范用工行为,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依法经营和管理水平。坚持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相结合,开展争创“诚信守法企业”活动,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展“法律进单位”活动,促进法治化管理。旅游单位组织要切实履行法制宣传教育责任,结合工作实际,利用各种阵地和资源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固定或流动的法制宣传设施,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展法律咨询和服务。各类旅游中介机构、旅游行业协会等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所属人员或从业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社会性公益法制宣传,尤其是与旅游有关的广场、公园、市场、港口、文化娱乐等公共活动场所管理单位要通过张贴挂图、发放资料、播放广告等形式,在所辖范围内开展法制宣传。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集中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要利用法制宣传月、宣传周、纪念日等,广泛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学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结合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探索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努力拓展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的浓度和广度,繁荣法制文艺创作,大力开展群众性法制文化活动,建设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三、对象和要求1.旅游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各县(市、区)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要结合工作实际,自觉学习法律,维护法律权威。重点是要加强对各县(市、区)旅游主管部门领导干部、机关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宣传教育。2.领导干部学法,重在提高依法执政和依法决策能力。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基本法律法规,树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规范决策、管理和服务行为,提高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要大力推进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完善和落实党委(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法律知识年度考试考核、重大事项决策前的法律知识的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任用考察时的重要内容。3.各县(市、区)旅游主管部门学法,重在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要以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加强对机关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并把法制教育作为上岗(任职)培训、年度考核、职务晋升和考核奖惩的重要内容。旅游行政执法人员要带头学法用法,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提高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各县(市、区)旅游主管部门在机关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中,要注重测试应试人员掌握法律知识的水平和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要加强廉政法制教育,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4.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学法,重在提高依法经营能力和法律素质。要采取多种形式,结合企业管理工作需要,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教育和法制培训,重点学习和掌握旅游服务质量、劳动和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观念。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企业员工法制教育制度,重点加强劳动用工、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提高广大员工的法律素质。四、工作步骤和安排“五五”普法规划从XX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结束。宣传发动阶段:XX年。各县(市、区)旅游主管部门要根据本规划成立“五五”普法领导小组和普法办公室,研究制定五年规划,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组织实施阶段:XX年下半年至2010年。各县(市、区)旅游主管部门和市直各旅游单位要依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每年制定工作计划,突出年度工作重点,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效、指导有力、督促到位,确保“五五”普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检查验收阶段:2010年下半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旅游主管部门对“五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自查总结并主动接受验收。五、组织领导和保障1.进一步完善“五五”普法的领导体制。各县(市、区)旅游主管部门党委(党组)要切实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的领导,健全普法依法治理领导机构,明确职责任务,完善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年度工作汇报、工作督查等制度,要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旅游行业的目标管理责任制,自觉接受当地人大的检查和督促,积极争取政协对旅游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支持。2.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各县(市、区)旅游主管部门要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保证规划的实施。要结合旅游工作职能,运用各种手段和途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和实施旅游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旅游从业人员法制教育制度。鼓励和引导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3.建立法制宣传教育奖惩激励机制。要逐步建立法制宣传教育评估考核机制,完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监督与激励机制,开展年度和阶段性考核工作。各县(市、区)旅游主管部门要将普法和依法治理纳入年度整体工作考核内容,实行领导负责制,明确目标任务,加强检查考核,落实奖惩措施,对做出显著成绩的个人给予表彰奖励。4.落实法制宣传教育经费保障。各县(市、区)旅游主管部门要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经费列入预算,专款专用。要根据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需要安排落实法制宣传教育专项经费,保证“五五”普法工作的正常开展。5.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学习培训活动,增强旅游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法律素质和业务能力。充分利用法制宣传教育讲师团的重要作用,适时邀请开展讲座,提高旅游主管部门干部和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6.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旅游网”、《**旅游》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法律服务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全省统一的旅游法律咨询服务热线“96118”等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及时处理旅游纠纷。7.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理论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设立研究课题,组织开展调研,努力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好的经验和做法,善于发现和培育各类典型,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水平.

  

文旅宣传的意义篇3

关键词:时代背景;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一、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

(一)什么是红色旅游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红色旅游的定义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

对于这个定义,国内有不少学者持有异议,他们认为,红色旅游在时间外延上,自新民主主义革命还可以上沿到1840年鸦片战争,自建国之后可以下沿到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

因此,在国家去年出台的《2011-2015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此做出了相应修改,提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丰富红色旅游内容。自鸦片战争以来,大批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昌盛和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艰难求索,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壮丽诗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孕育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1]

应该说,这是对红色旅游内涵的一种更全面、更全新的阐释。由此,对红色旅游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对国内外敌人的革命斗争中,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二)什么是红色文化

对于红色文化内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权威机构对其下过定义。传统观点认为,红色文化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扩展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形成的文化。是“”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凝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从文化的物质层面来说,红色文化包括各种战争遗迹、革命旧址、文物、历史资料等实体;从文化的精神层面来说,红色文化包括各种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如三元里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汶川抗震精神等。[2]

(三)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旅游的灵魂和根本,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空洞无力的。旅游是发挥文化社会教育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丰富文化和传承保护文化的重要途径。红色旅游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旅游形式,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灵魂和基础。红色旅游是巩固、扩大红色文化宣传阵地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和保护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中国人民在近代以来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在全国各地都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红色资源。从广州虎门到辛亥首义的武昌,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上海到“八一”第一枪的南昌,从红都瑞金到革命圣地延安,从新中国摇篮西柏坡到共和国首都北京,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有英雄的人民、革命先辈们在战争年代和国家建设中留下的深深足迹。这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件珍贵的文物,都昭示着革命先辈高尚的情怀和崇高的价值追求,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道德。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着不畏、奋勇抗争的反侵略精神,蕴含着乐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蕴含着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伟大的精神都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而通过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深入地开发与挖掘,对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3]

(二)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红色文化旅游对青少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参观革命遗迹、听讲革命故事、演唱革命歌曲、重走革命之路等方式,用生动的事例,鲜活的语言,能使广大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主动参与中接受熏陶。因此,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部内容丰富且十分珍贵的教科书。对于培养广大青少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有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培养他们的民族感情、民族气节,引导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良好行为习惯具有巨大的积极影响。

(三)有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红色文化蕴涵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广大党员干部保持高尚的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意义重大;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为我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用监控机制,为我们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色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反映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而红色旅游,能够让广大党员干部在重温先辈们的光荣历史、重走胜利之路之时,感受他们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等革命精神。

三、走出红色文化旅游宣传和开发的误区

近些年来,由于国家对红色文化及红色旅游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宣传,加之地方各级部门和相关行业的积极响应和主动配合,红色文化旅游掀起了一股热潮,而相关的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也正蓬勃兴起。但同时,由于有的地方部门的急功近利和一些不法商家的过度炒作,使得红色文化被误解、曲解甚至严重变味儿,红色旅游的开发与宣传也严重陷入了误区甚至走向歧途。因此,端正红色文化旅游宣传和开发的方向,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走出贪大求洋、脱离实际和开发变味儿的误区

红色遗迹、故居的建筑和陈设,原本一般都比较简陋,有的地方在开发中乘机大兴土木,将这些遗址、故居修得富丽堂皇,过于豪华奢侈。个别地方红色旅游地一味追求美化,在红色遗址前后铺上草坪,种上棕榈树、红枫等观赏树木,使得这些红色遗迹、故居、文物失去了原有的纪念意义。

有一些地方旅游资源比较匮乏,为了发展壮大本地旅游产业,对红色旅游的开发饥不择食,盲目上马。有些地方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在原有的红色基础上“瞎编”、想当然地编造一些伪红色。有的红色遗址和故居被关了起来,和广大市民隔离,使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有的地方,为了突出红色旅游,将整条街道都刷成了红色,甚至用现代手段在墙上仿写上旧标语。这种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行为,不仅不能把有限的资源开发好,反而破坏了资源,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二)端正纪念地宣传与讲解内容的若干不良倾向

有的地方把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认为是一种“政治宣传”,把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当作是一项“政治工程”和“政治任务”。甚至有个别红色纪念地充斥在“”文化的氛围中,红色旅游变成了怀旧旅游,使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误入歧途。对于旅游讲解词,有的红色纪念地只侧重于历史事件、会议决议、领袖决策、革命理论等,而对于红色故事、革命者的生平事迹较少提及。这使得红色旅游内容索然无味、毫无特色,无法吸引游客的眼球。对此,在红色文化旅游的宣传中,应尽量把政治宣传寓于人文旅游之中,寓教于乐、寓教于游,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许多红色纪念地由于片面重视修建纪念馆、纪念碑或雕像,而忽略了文物陈列的重要性。有的甚至在缺乏文物与图片的情况下,急于大兴土木、盖场馆。有的红色纪念地实体文物缺乏,图片、影像资料质量不高,大量是翻拍多次的照片,形象模糊不清,达不到感人效果。对这些问题,地方相关部门应给予一定经费的投入,并予以提供清晰度好的照片,组织高水平的雕塑作品,以更好地再现历史场景,达到更好的效果。[4]

(三)走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度商业化的误区

一些地方,由于招商引资的巨大吸引力,对有限的红色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强制干涉性开发,搞所谓的全面商品化、市场化运作,从而使红色文化旅游走进了死胡同。有的地方,在对当地红色文化宣传和讲解的画册、小手册上,哗众取宠,有的甚至宣传一些错误的东西。这种把红色文化当作纯粹商品来出售的行为,严重扭曲了红色文化的内涵。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经开发便不可再复原。而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度商业化开发,其结果可能是商业化虽然成功了,但红色文化逐渐褪色并失去了原貌。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应该注重社会效益,但同时更应避免绝对的商业化和“一切向钱看”,更不能把举办某些吸引眼球的“烧钱”的文化活动视作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更不能把宣扬迷信的庙堂殿宇、奢华庸俗的文化地标建筑、低质泛滥的“印象文化”系列、名实不符的文化地产等作为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的成就。

参考文献:

[1]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2]李水弟.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6).

文旅宣传的意义篇4

关键词:遵义;红色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2-0134-03

一、遵义红色旅游Swot分析

Swot分析中的S代表企业的“长处”或“优势”(Strengths);w是企业的“弱点”或“劣势”(weaknesses);o代表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opportunities);t为外部环境所构成的“威胁”(threats)。

(一)优势分析

遵义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3~C~18t,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遵义一年四季皆可游览,其气候资源的旅游适宜性为全国少见。遵义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地位。第一,以长征文化为主题的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高,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同志的领导地位,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因此成为闻名中外的历史名城。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突破乌江、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已经形成了遵义市“长征文化旅游”品牌,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目前,遵义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有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红军山烈士陵园、乌江天险、四渡赤水的各个渡口、丰乐桥、遵义县革命委员会、遵义县群众大会会场、贫民医院等革命遗址。第二,长征文化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水融。无论是国酒茅台,还是赤水、乌江、娄山关、凤凰山、湄江山水和茶文化等遵义有名的景区景点,都印下了红军长征的足迹,都洒过红军的鲜血,都见证过当年红军的金戈铁马,浴血奋战。所以人们说,遵义绝大部分有名的风景区乃至遵义这座城市都系上了一条美丽的“红飘带”。近年,遵义市委、市政府编制了《遵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遵义市“十一五”旅游规划》、《遵义市红色旅游发展纲要》、遵义县、红花岗区、余庆县、绥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习水县红色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娄山关红色旅游修建性详规》等10多个规划指导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遵义市先后投入近亿元对遵义会议会址、红军烈士陵园、娄山关、四渡赤水等红军当年的战斗遗址进行保护;仁怀、习水、赤水三县市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建设红军渡、四渡赤水纪念碑、四渡赤水纪念馆、红军烈士陵园等系列纪念点,为红色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劣势分析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地形地势十分险要。扼川黔渝交通要冲,为川黔渝门户,有铁路、公路呈南北向贯穿全市中部,虽然处于川黔铁路要道,但交通的通达性依然比较差,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省外游客需历经“长途跋涉”才能到达遵义,更由于目前遵义还没有民用机场,更加制约了长线游客来遵旅游,严重影响了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同时,遵义经济比较落后,政府资金不到位,对旅游的投入不足,管理体制及管理的落后。住宿、通讯等旅游条件和设施比较落后,旅游人力资源比较缺乏都一定程度地阻碍了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

(三)机遇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旅游业进入了稳定持续增长的阶段。世界旅行和旅游理事会(wttC)发表的研究报告曾明确指出,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产业。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年接待人数和年均消费增长率将分别达到4.35%和6.1%,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的增长率。可以预见,在世界范围内,旅游业是一个增长势头强劲的产业。

近年,国家大力支持红色旅游的发展。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规划、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遵义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这些都给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遵义抓住机遇,2006年,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双双再创新高,“五一”黄金周期间来遵义旅游的68.3万人次中,红色旅游的人数就占了半壁江山,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加大和特有的长征文化,这些都给遵义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四)威胁分析

1.同类行业竞争剧烈

遵义虽然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其区位条件、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的因素,受到全国其他红色旅游区的威胁,每个红色旅游区都有自己的资源竞争优势,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红色旅游区”有高的区位优势,对遵义来说存在着巨大的威胁。与遵义相邻的湖南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其不但有优越的地理条件,还有根深蒂固的品牌优势。全省200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70亿元,旅游产值占到全省GDp的6.6%,红色旅游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湖南省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1622万人,红色旅游收入达92.90亿元。这对遵义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2.旅游市场变化迅速

在今后的旅游市场需求发展中,传统的观光性需求所占比重将下降,生态化的、参与性强的旅游市场需求比重将上升。市场需求细分化取代了原来的大众化旅游市场,旅游者不再热衷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而崇尚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形式。遵义的多数红色旅游仅仅是静态参观为主,红色旅游产品的规划面临巨大的挑战。

3.旅游生命周期明显

由于红色旅游产品的特殊性,红色旅游的客源变化受政治性因素和市场化因素影响明显,一般时段主要受市场调节,有较大纪念活动的时段则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因此,红色旅游的客源呈现出波浪式的起伏运动,有平平状态,也有高潮时段。由于红色旅游大都依靠革命纪念日的主题活动来宣传造势,吸引游客,这种方式的时效性较强,生命周期明显。

二、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对策分析

(一)突出资源特色,深挖产品涵

遵义红色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是名副其实的转折之城,因此,遵义红色旅游的开发必须围绕转折、神秘这一主题。在现有遵义会议会址为核心的纪念体系基础上,对其内涵不断的研究和挖掘:加快娄山关、乌江、四渡赤水等红色旅游景区的建设步伐,力争尽快投放市场。为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在传统的参观活动的基础上,努力体现红色旅游的特色和旅

游接待的专业水平,通过多种旅游形式相结合,扩大“红色旅游”的活动内容,增加“红色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开设一些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活动内容,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的档次,改变单纯的图片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使表现更加现代化、科学化。可以在历史街区、城市雕塑、主题公园等方面也围绕红色做文章,极大地彰显长征文化,突出遵义区别其他红色城市的特色。在遵义也可建设一个以纪念红军长征的主题公园,把红军长征沿途的景点浓缩为一体,让游客在遵义就可以感受到红军长征途中的所有风光。在长征纪念园内,模拟红军当年长征过程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局面,模拟战场,让游客参与进来,感受红军当年艰苦生活,再现红军当年的英雄场面。

(二)整合资源,打造名牌

旅游业是高度市场化的产业,旅游经济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高级消费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品牌效应依然影响着其他旅游产品的出售,影响着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遵义而言,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四渡赤水出奇兵,摆脱了敌人围追堵截,被称为军事史得意之笔;娄山关大捷抒发了中国革命的豪情壮志。这些资源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对游客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但是从发展现状来看,这些产品的开发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除遵义会议会址系列、红军烈士陵园较为完善外,娄山关、四渡赤水景区建设都还不成熟,四渡赤水品牌还处于传奇和历史故事的状态。因此,遵义应该充分发挥遵义会议会址这一品牌效应,继续丰富和挖掘这一知名品牌的内涵。为其拓展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加大对娄山关和四渡赤水品牌的打造力度,把长征文化、国酒文化、生态文化、地域文化和茶文化等旅游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促进体现“以红带绿”、“以红带酒”、“以红带史”、“以红带茶”的发展理念,以实现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具体开发一条“沿着美酒河,寻找伟人的足迹”的线路,把国酒文化、生态文化和长征文化整合,从遵义沿着红军的脚步,溯着赤水河而上,追寻那段被军事史上称为奇迹的四渡赤水。

(三)宣传推介红色旅游品牌

近年来,无论是旅游部门,还是其他相关部门,对遵义红色旅游的宣传推介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参加旅游交易会,举办节庆活动、制作专题片、举办摄影展览、请旅游经销商考察路线等多种营销手段,使遵义红色旅游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面对全国各地激烈的红色旅游市场竞争态势,遵义的红色旅游经营宣传还应出新出奇,通过促销的多样化,实现从“让人知”到“让人来”的变革。由于红色旅游资源公共性和旅游产品的不可流动性,在旅游市场经营上既要搞好形象宣传,又要搞好产品促销,如果形象宣传不到位,产品促销就有极大的难度。形象宣传应该是政府所为,首要的是宣传地方形象,然后宣传地方旅游形象。这种宣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一是广泛开展对外交往,如缔结友好城市、开展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等;二是通过创建活动,打造城市名牌,树立对外形象;三是利用省内外媒体进行宣传。产品促销应该由企业跟近宣传,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展开:一是参加旅游促销会;二是举办节庆活动;三是有目的地做市场推广工作。这样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双管齐下,提高知名度,提高竞争力。例如,举办长征文化节、长征精神研讨会、红色旅游商品交易会,在市内繁华地段、火车站、高速公路人口等地方挂巨幅宣传图宣传红色旅游景点。应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举办主题活动:针对中青年举办“革命圣火的传递、长征精神的延续”为主题的接力赛,与体育相结合、发扬长征精神;对青少年市场举办“革命知识问答赛”,丰富学生的革命知识,加强革命意识;对老年人开设专门的“夕阳红专列”,满足他们的“红色”情结。

(四)营造旅游环境,增强吸引力

旅游环境主要指行、游、住、食、购、娱等硬件设施及其服务等大环境。行要有通达便捷可人的条件;游要有独具特色的吸引物;住要有舒适安全的接待设施;食要有卫生可口的地方风味;购要有纪念意义的商品;娱要有形式多样的健康项目。这些都需要方方面面的有效配合。总体来看,遵义以道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善.。但是,连接精品旅游线路的道路仍然不是十分畅通,其他配套基础设施也不是十分完善。政府还要继续加大投入,对旅游设施的建设,进行完善。在旅游住宿上改变没有高级酒店的现状,加快建设,以能更好地适应日益壮大的旅游市场,提高接待能力。在吃上把地方特色小吃与红军饭食相结合,推出特色菜。把伟人喜欢吃的菜推荐给游客。餐馆的命名上也要体现“红色”,例如,像韶山有名的毛家餐馆,最爱吃的红烧肉也值得借鉴。在购物品的开发上多开发长征文化和遵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纪念品。此外,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举办各种培训和讲座加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环境意识和善待八方游客的意识,全方位地吸引游客。

(五)加强区域合作,联动与协作开发旅游产品

文旅宣传的意义篇5

咸阳,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空间布局中的“一核”地位之一,对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具有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咸阳地区的旅游业是该经济区的精品旅游区域的一部分,其作用举足轻重。但是,由于大众的基本概念、媒体的宣传角度及开发旅游的程度不同,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景点没有开发好、利用好,以至于几被忽略。本文结合咸阳实际,提出了咸阳旅游的新思路: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为契机,转变旅游观念,以文化宣传为导向,以高校科研为媒介,运用现代化媒体宣传设备,将境内200多处的基本景点不同层次地开发起来,带动咸阳旅游业,以此促进咸阳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

旅游观念;高校人文教育;“关中—天水”

国家发改委在2009年6月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指出,将要建设旅游精品区,其中“周秦汉唐文化旅游精品区:以临潼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为中心,建设秦文化旅游区;以茂陵、汉阳陵和汉长安城遗址为重点,建设汉文化旅游区;以乾陵、昭陵和唐长安古城为重点,建设唐文化旅游区;以宝鸡西周遗址、天水先秦文化遗迹为支撑,建设周文化旅游区”。由此,咸阳的区域文化旅游业在“关中—天水”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咸阳,素以“中华第一”、“十三朝古都”而立于世,尤以周秦汉唐文化著胜,在咸阳市域内散落的大大小小的200多景点之中,以历史文化(汉唐文化)而闻名的景点占一半以上。根据咸阳政府网站提公的数据,目前市区所辖国家重点文化遗址33处,省级重点文化遗址92处,市级重点景点、文化遗址220余处。市域所辖3a级及其以上景区7处,其中2处4a级景区,分别为咸阳茂陵博物馆及咸阳乾陵博物馆,分别代表汉、唐文化在咸阳大地的兴盛。近年来,由旅游业结合区域传统特色农业的民俗旅游业在关中地区悄然兴起,典型代表是袁家村观众印象体验村(礼泉县烟霞镇)、马嵬驿民俗村(兴平市马嵬驿)的民俗旅游。

1.咸阳旅游的特点及现状

咸阳市尽管拥有大大小小的各种景点200多处,包括自然景色、园林艺术、历史景点、革命遗址、观光农业园等,但是总体旅游特色呈现出“热门更热,冷门不兴”的总体趋势。

1.1景点冷热不均。

2014年国庆节之后,曾有媒体报道关中民俗村之一———袁家村,在十一假期期间日接待游客量超出10万人次。同样在这样的长假中,同样身处咸阳市郊、交通便利,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意义非凡的周陵、长陵、北杜铁塔等历史文化景点却乏人问津。依据网络统计,咸阳最受外地游客欢迎的景点排名依次为乾陵历史博物馆(乾陵)、茂陵历史博物馆(茂陵)、彬县大佛寺、三原城隍庙袁家村关中民俗体验村;陕西及咸阳本地人,则更热衷于集休闲、娱乐为一体且略带民俗色彩的民俗村,如袁家村、马嵬驿、窑店镇熏衣草庄园等。咸阳本地人在市域内的旅游,受广告宣传等舆论的影响,哪里的景点热门或者近期宣传力度大,就去哪里游玩。外地人在咸阳旅游,唯一可知道的就是乾陵历史博物馆(乾陵),至于其他景点鲜有造访。

1.2旅游方式的单一化。

这里所谓的“旅游方式单一化”指的是旅游业、养生保健业、特色产业各自为政,没有在旅游产业中得到完美的结合。作为历史名城,咸阳不仅以周秦汉唐文化文化而闻名,还有“华夏第一养生名城”、“温泉”等美誉。加之,以“505神功元气袋”和“泾渭茯茶”为代表的养生名品,已使咸阳在旅游与养生方面具备很好的结合条件。但是目前为止,外地游客到咸阳旅游,仅仅限于乾陵历史博物馆(乾陵)、茂陵历史博物馆(茂陵)等景区,并未触及养生、特色产业等领域。

2.咸阳的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咸阳市旅游业存在的较大问题有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一些本来极具有旅游意义的景点景区没有开发、宣传起来,致使本地游客不甚了解、不重视其真正意义,外地游客即使慕名而来,也往往是失望而归。

2.1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景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力度不够。

同样身为历史景点,因其历史地位、被重视的程度不一样,其开发与建设的程度不一样,这造成许多本来意义深厚久远的景点完全没有开发起来,如五陵塬、散落在咸阳北部的西汉帝陵、秦宫遗址及久负盛名咸阳古渡、秦郑国渠遗址等。这些景点,有的尚有门票出售或有一二导游,有的根本就没有任何标记,仅仅有个牌匾,标注这里曾经是某处遗址,更毋论正规的导游讲解与宣传。

2.2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先期投资,经济发展及其他一些历史原因,市域内一些景区、景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极薄弱,普通景点的容客量、接待量、公共设施配比都是多年前的标准,更毋论热门景点景区。身为咸阳居民,在近两年的各种小长假中(清明、五一、端午、中秋),许多人不敢距离市区很近的民俗村———马嵬驿,因为人太多,其客容量、接待量、停车场等公共设施配备比例都无法与游客量相匹配。

2.3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没有成规模、成系统、大众化的外宣蓝本。

由于多年来,旅游观念、旅游建设、旅游开发的不成系统,致使原本极具咸阳特色的旅游行业在宣传、广告、舆论引领方面极为欠缺。到目前为止,咸阳这座拥有40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辖区未常住人口495.7万(咸阳市政府网提供数据)的城市,并没有一套成系统的旅游宣传计划与蓝本,包括对市域内市民的地域文化知识的普及欠缺、旅游黄页、网页的尚不完善、宣传广告的实施的缺乏,旅游标识的设立尚不标准等。

3.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为契机,构建“政府主导,高校引领”的旅游业新模式

高校,以及高校衍生的科研力量,一直推动社会的进步,咸阳市也不例外。目前,根据咸阳市政府网提供的数据,全市辖区内全市拥有大中专院校23所,其中部省属院校9所,在校师生已逾10万人,占人口比例约为2%。各个高校均有自己的研究特长及研究机构,以咸阳师范学院为例,其下辖相关的研究所有“周秦汉唐历史文化研究所”、“咸阳地方史研究所”、“区域资源环境研究所”、“咸阳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所”、“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城市与公共服务研究中心”、“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等多所人文研究机构,地方政府应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高校科研成果为媒介,运用现代化媒体宣传设备对辖区内各级基础教育进行本土文化的人文宣传,将境内200多处的基本景点进行不同层次、有效的开发、宣传,从而带动咸阳旅游业,以此促进咸阳区域经济发展。

3.1高校带动人文旅游模式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高校进行区域文化普及教育具有必要性。市域内多所部级、省属高校生源范围为面向全国招生,毕业生工作去向是全国范围,高校普及型的本土文化教育将是咸阳本土旅游的长期、隐性的宣传。类似于咸阳师范学院、秦都职教中心这类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的高等、高职院校,其学生的咸阳地方人文教育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以咸阳师范学院为例,其下辖与地方文化教育有关的研究所接近10个,各研究所的科研实力均不可小觑,若以其研究力量转化为地方旅游发展需要,将对地方经济发展、高校本身的发展均具有极强的现实促进意义。

3.2高校科研成果在咸阳旅游业中的转化与生成模式。

政府等相关部门在新的宣传模式下,对传统的旅游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整合、优化、系统化的构建。高校科研成果在咸阳旅游中的转化与生成模式拟采取“高校科研启动,高校设施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普及”的模式,其具体实施方案为:政府择合适的高校及其研究机构进行咸阳地方文化的基本信息收集与编撰,并利用高校科研设施将其转化成各类可读性、可视性、可闻性材料;新整合出来的地方文化旅游资料将作为各级学习、外宣的蓝本,开展全民性本土文化知识普及,一方面组织研究者以学术报告形式进入教育等公共事业单位进行宣讲与普及,另一方面进入社区等进行日常宣传。同时对各种材料进行外宣翻译,包括语言翻译(进行各种外语类翻译)和传播技术翻译(转化成包括文献片、书籍、公共广告等形式);以旅游业为主线,带动相关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

4.结语

文旅宣传的意义篇6

关键词:旅游;招贴;元素;设计

一.旅游招贴中的汉字元素

汉字具有强烈的画面性与符号性,这是旅游招标帖中的创作元素。文字同样也是信息传递的一个载体,精美的旅游招贴是由文字和图形共同组成的,文字和图形在旅游招标帖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文字的说明性以及指标性,在旅游招贴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招贴设计符号有多种形式,其中有图形化、书法制体以及现代印刷体等。其中,汉字图形化符号中的意向就是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在看似普通的字符背后,隐藏了很多抽象概念,使人们可以在字体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旅游招贴设计中的书法不但表达了文字设计的独特性,同时也表现出了东方艺术独特的审美意味。在书法中,象征性的语言只是简单的黑色线条,但它可以把时空抽象表现得妙不可言。汉字把不同书体和形象相融合,让其具备强烈的设计意识。在设计旅游招贴时,可以融入书法的设计,这会使招贴准确而形象的传递出信息。汉字由传统的普通汉字发展到现在的美术字体,在视觉上面都有不断创新,书法和美术字体组成的各种符号和新图案也经常出现在旅游的招贴中。

二.旅游招贴中的图形元素

图形同样是旅游招贴设计构成的一个重要元素,普通的图形为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最为常见的有蝙蝠、仙鹤以及送财童子等,这些图形都揭示了我国不同旅游景点的文化象征,传递着美好的寓意。在旅游招贴设计中,要尽可能避免按部就班的直接挪用传统图形,在设计旅游招贴时,要结合当地的旅游特色,将意念和招贴中的图形设计合为一体。在对旅游招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把传统的图形进行一个分解,使其达到一个古今相容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借鉴具有象征意义的民间元素,把这些传统的民间元素和招贴图形进行重组,使旅游招贴不但具有传统韵味,还可以符合现在人们的审美观。我国的图形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受到了各个民族、时代和不同文化的影响,在这其中,富有隐喻“意向”和“多意”是我国最独特的审美特征。在设计旅游招贴中,可以把这种意向以及多意都融入到里面来,这样可以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观,同时又具有“古意”的符号。在传统的图形设计里,最不可以忽略的是我国传统的色彩,因为我国的传统色彩具有纯而艳的特点,其中富有相当浓烈的东方文化色彩特征,可以把这些都融合到旅游招贴设计中。

三.旅游招贴中的元素设计分析

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而设计了招贴,既然做了,那么目的自然就是为了宣传。如果设计出来的招贴并不能吸引到人们的眼球,那就说明这种设计招贴是失败的,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效果,旅游招贴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招贴,它在宣传当地旅游风景的同时,还在宣传着当地的人文文化,假如在宣传当地美丽风景的同时,没有把当地的文化信息传达给游客,也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旅游招贴。

旅游招贴属于一种“说服”形式,它的主要目的是要说服游客们前往我们所宣传的的地方,这不能以强制性的方法和手段来对待游客,必须要让游客们感觉到愉悦,最后让游客们经过旅游招贴的诱导,接收招贴宣传的意向。因此,现在的旅游招贴都非常重视其本身的什么效果。从总的来讲,招贴的审美主要变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招贴的形式都较为活泼、形象,经常是图文并茂,这样做的好处是容易引起消费者的目光。(2)旅游招贴广告的广告语经常是经过设计的,它们简单、顺口,方便消费者记忆,形成一个较为牢固的印象。(3)旅游招贴广告在发挥其说服功能的时候,基本上是用软性感化的方式来完成的,并不是采取的强行灌输的方式,从心里角度上讲,这样做更容易让消费者所认同。

现在使用得最多的宣传元素,是直接在上面贴旅游景点的照片,这里所指的照片是完全未经过加工,用照片当招贴的主体。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游客们一目了然的看到宣传点的风景,但从这种招贴的内涵上看,可以说它缺少吸引力,使人们觉得看了之后会很空洞。其实在当今旅游业中,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风景旅游,其中还包含了一种文化旅游,现在随着时代在不段进步,旅游者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对于大部分旅游者而言,旅游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风景旅游,它是一种文化旅游,是被旅游地本身的内涵以及当地的气质所吸引去的,当然,当地的建筑或者风景也体现出了这种文化,这种独特的风景或建筑物就是所谓的地域文化。一个称职的招贴设计人员在设计旅游招贴时,不能只注重宣传当地旅游景点的照片,这种太过简单、老套、无味的设计理念不可能被现代旅行者们所接受,如果这些旅客们早已厌倦这种招贴后,就会对宣传的旅游景点失去兴趣,设计者必须换种角度去做宣传,这种角度就是要用当地的人文特色、地域文化作为宣传对象,向游客们进行宣传。要用这个地方的特色去引导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这种内在美会比外在美更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四.旅游招贴设计元素中需融入地域文化特色

文旅宣传的意义篇7

   一、旅游地形象研究的起源和定义   在二战以后,旅游业开始了蓬勃的发展。最初的旅游地研究着重于供求关系中的“求”方,即研究为什么游客会选择某一旅游地,是什么动机驱使游客前往某一旅游地,麦克加纳尔等通过心理学研究解释这一现象,他们认为:“形象”使游客产生一种追求感进而驱动游客前往;布列顿在1979年运用地理学来探讨地理形象和现实形象对游客产生的影响,他认为游客所追求的是现实形象而并非纯地理形象。默瑟将整个旅游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1)参与阶段;(2)旅途中;(3)旅游地活动;(4)回程;(5)回忆阶段。他认为整个五个阶段,“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第一阶段的参与中,游客常常通过对几个潜在旅游地形象的评估,而做出最终的选择;在旅游地的活动阶段,游客会不时把感觉中的形象和现实中的实体相比较,如果与之相吻合,游客会对这次旅行感到满足,反之则常表现为失望;在最后的回忆整理阶段,游客又将重新建立修正过的形象,并把这些形象化的概念通过与朋友亲属的交流,使他们产生初步朦胧的对这一旅游地的形象感觉。克尔顿通过对美国亚特兰大市的旅游市场分析,发现游客的旅游动机常常基于对亚特兰大市的形象而变化,当新闻媒介报道许多亚特兰大的犯罪案时,来该市的游客人数趋于下降,而当报道亚特兰大的风景节目时,则呈上升趋势。因此,他认为形象是游客选择旅游地的重要判断依据。   从80年代以来,形象问题的探讨开始从单一的“求”方逐渐转为“供”方,即转变研究角度,探讨旅游地应当树立怎样的形象去吸引游客,开拓新的客源市场。许多文章开始从这一角度了解分析旅游地和游客之间的联系。其中最着名的是丹恩、由塞尔、帝力在80年代中期所提出的“推一引力(push-pull)”模型,他们把“推力”比作旅游者的自身因素,例如旅游开销、经济收入、空暇时间等等,而真正使旅游者作出选择的来自“引力”,比如旅游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吸引力程度、旅游地形象、实用价值等,因此就整个旅游过程来说,“形象”是评估潜在旅游地的“引力”的重要依据之一。   “形象”一词在西方旅游学研究中被定义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它包含着过去存留的印象、声誉以及同事间的评价。形象蕴含着使用者的期望”,形象决不是静止或者客观的,它是由一系列价值组成。“旅游地形象”被解释为个人的信仰、主张、感觉和旅游地的印象和期望,研究认为,个人对旅游地的形象往往来源于两个方面:个人的亲身经历和两手的信息来源。后者包括个人间的交谈、新闻娱乐传媒以及广告宣传。同时每个人所形成的旅游地形象又依个人的年龄、嗜好、世界观而不同。由于每个人亲身经历有限,许多旅游地的形象往往来源于两手的信息。特别是近年来电影传媒,尤其是好莱坞的电影巨片对旅游地的形象产生巨大的作用。例如:电影“鳄鱼邓迪”,取材于澳大利亚的当地风情,第一次把北美游客的目光转向了澳大利亚,以至于影片中的男主角邓迪那口浓重的澳洲口音成为日后旅游广告宣传的绝对样版;奥斯卡获奖影片“走出非洲”,起到了吸引无数美国人游玩肯尼亚的兴致。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居民,由于受到各种旅游限制,他们通常只能借助于西方的电影来形成对西方的形象。总之,众多的旅游地形象常常是通过非旅游信息而形成的。   克莱尔?葛恩认为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形象是由两个层次组成,即“固有性”和“诱导性”。前者的形成来自于非旅游性的交流,诸如电影传媒、报刊书籍以及电脑万维网;而后者则通过“一系列的广告、宣传推动形象的产生”。近年来,西方的旅游市场研究都着眼于“诱导性”信息的产生。例如帝力通过调查发现游客对旅游地形象的产生来源于旅游宣传画刊(注:在西方,旅行社经常通过发送免费旅游宣传画刊来招徕生意)。

   二、形象效应   西尔比和摩根指出:由于旅游地形象的形成和旅游地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使得整个旅游业只有通过市场营销才能迫使游客相信,只有这个旅游地才能满足他所需要的一切。在这一原理的指导下,旅游产业不得不依赖广告宣传来招徕潜在的游客,其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美好的形象。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旅游广告宣传中的“形象”不等同于一般的地理形象,地理形象着重于真实描绘当地的地质构成和风景特征,而旅游学中的“形象”带有很大的市场营销成份,它所强调的是旅游地最能吸引游客的特征。   形象效应常常可以唤起游客对旅游地的意识和初步印象,产生打算旅游的念头,一种好的形象常常可以保留一定的时期,但在这期间任何的负面报道都可能影响形象的持续性。因此,葛恩认为“诱导性”阶段是保持良好形象的关键阶段。西方流行的一句形容形象的成语是,outofsight,outofmind,即不在眼前,不在脑中,只有不断的通过广告市场营销,才能保持长远的良好形象,进而确保稳定的客源市场。在这里最突出的例子便是加拿大的旅游业,由于美加两国不仅互为近邻,而且文化语言相通,美国一直是加拿大旅游业的最大的客源国,但是近十年来,由于加拿大忽略对美国市场的宣传,忽略保持持久形象的重要性,来加的美国游客直线下降,美国游客对加拿大作为潜在旅游地的意识程度也从1986年的72%下跌至1991年的56%〔2〕。直到1996年,加拿大国家旅游局改变市场营销政策,加强资金投入,强调树立形象、保持形象的重要性,不惜购买了大量黄金时间的广告播放,并且成立了专门策划美国客源市场的研究部,才从1991年56%回升至目前的61%。由此可见,形象效应对旅游地的选择有何等重要的关联。   形象效应通常包含很强的市场营销作用。由于旅游市场竞争剧烈,各旅游地都希望通过提高形象来招徕游客,但是近年来,随着大量的广告媒体宣传,一些负面效应也渐渐出现。旅游业长久以来一直被一些专家评论为“过度使用宣传工具而忽视真正的内涵”,这一现象给人造成一种浮浅和杂乱的形象。布列顿解释了为什么在旅游产业中,形象常常不真实甚至被扭曲:首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常常不得不用华丽的宣传而掩盖“阴暗面”,例如许多夏威夷的旅游宣传经常使用少女的纯真微笑和“aloha”(当地人的问候语)来描绘这一天堂般的度假胜地,但事实是夏威夷也和其它美国大城市一样,存在非常高的犯罪率和许多社会问题;其次,由剧烈的市场竞争,大同小异的旅游产品,以及旅游市场的弹性需求,不得不使每个旅游地竭力美化自身的形象。他举例说可能很少有人会辨别每一个加勒比海小国的不同之处,但每个人都列举得出加勒比海各国的相似点,海洋、沙滩、阳光、微笑,这就迫使这些岛国只有通过树立独特的形象,巨大的媒介宣传,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长久的历史原因,这些国家在西方媒介中一直很难获得良好的评价,西方游客对这些国家的“固有性”形象不佳,所以建立一系列美好的“诱导性”形象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但是如何把握好尺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维特指出,为了防止在旅游产业的各个部门在宣传口径上不一致,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旅游宣传常常由政府部门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所塑造的形象通常有被夸大的可能性,许多诸如“自然”、“纯真”、“原始”之类的形容词经常可以在这些国家的宣传广告中找到。波得尔得一针见血的指出,在这种现象的驱动下,旅游形象和所创造出的文化无非是一种超现实的幻影。

   近年来,在西方的旅游研究中,“新殖民主义论”成为一大热门话题。“新殖民主义论”最早产生于帕默在1994年对加勒比海各国的旅游市场调查,这些国家曾经早期为英国的殖民地,由于良好的地理优势,目前这些国家的主要外汇收入都来自旅游业。以巴哈马为例,其国民收入的70%来于旅游,近2/3的就业人口从事旅游业。帕默发现这些独立国家近十几年来,在旅游宣传中大量使用过去的殖民文化来招徕西方游客,而西方游客来这些地方游玩,所追求的仍是其宣传中的殖民地形象,感觉上仿佛又回到当年的宗主国地位。与此同时,许多第三产业,诸如宾馆餐厅都完全由外国公司控制,旅游的利润也被悄悄转移至海外,许多在旅游部门就业的当地人开始感到强烈的贫富差异和低人一等的心态。这些国家在对外宣传形象中,长期没有着重宣传当地居民的文化风俗,而只是不断突出殖民文化给当地带来的影响。在美加的许多旅游宣传画刊中,这些海岛画面的广告形象醒目地突出了传统红色的英国式邮筒和身着英国式律师装的黑人,显而易见,“这些形象仍然标上了英国白人统治的象征”。帕默和其它支持这一论点的人认为旅游业,从另种角度来说,只是一种对梦幻的追求,游客追求到的所谓现实也只是他们的幻想,但是为了帮助他们追求这种梦幻,许多国家不得不竭力去满足他们。这就造成了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旅游收入已成为一项最重要的外汇收入;另一方面,如何摆脱以前的“阴影”,重新树立新的健康形象仍有待一段时间。同时对当地和旅游业相关的人来说,也面临着一种模糊的自我认同感:“我们究竟是谁?是百年前的殖民地,还是现在真正的独立国家?”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

   三、形象策划   由于形象是决定旅游地选择的关键,所以如何策划成功的形象成为各个国家、地区的重大挑战。形象策划和市场营销有着密切的关系,丹恩认为游客选择某一旅游地往往通过三个阶段来完成:(1)理性评估;(2)动机评估;(3)诱导性行为的产生。加特纳解释了选择某一旅游地的过程:在早期阶段,旅游动机常常受到诸如资金短缺、时间限制等的影响,在这之后,随着这些限制条件得到逐渐缓解,游客的选择重点开始集中于评估每个潜在旅游地的特征和形象表现,在最后阶段,随着动机增强,在外界诱导性因素影响下,最终作出外出旅游选择。他的解释证实了形象策划在早中期阶段尤为重要。正面的旅游地形象特别有助于游客的最终选择,而负面的形象则会抵消其它许多好的特征,并会遗留在旅游的思维中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一个旅游地的形象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得到维护、扶持和提高”。肯特认为“一些正面形象可以通过大量的广告媒介宣传,提高这一旅游地的知名度和独特点”,这些形象最终招徕源源不断的游客。   形象策划通常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增强意识;(2)增强兴趣;(3)增强意向。在第一阶段,大量的宣传使潜在的客源市场产生对这一旅游地的意识,意识可以由浅至深,宣传策划着重强调旅游地的重要特征,而并不着眼于细节描述。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和宣传资金的投入,潜在的意识开始在游客脑中生根;在第二阶段,宣传形象上趋于具体,画像化形象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手段,同时潜在的游客开始从被动转为主动,旅游地的宣传在这一阶段常反映在旅游宣传画刊上,各大旅行社各种印刷精美的免费画册成为主要的策划对象。

文旅宣传的意义篇8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社会服务业末端的一环,对于地域与地方的品牌宣传推广存在其自身的明显不足;在信息传播规模和传播手段空前飞跃的今天,利用大众传播的优势弥补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宣传和推广的不足成为推进乡村旅游进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为例,研究了大众传播下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信息传播;大众传播;乡村旅游;旅游主体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73-02

乡村旅游将具备乡村性质的自然和人文元素塑造为旅游产品,以地域环境的景观、建筑和文化等资源为依托,开发了建立在传统乡村休闲游和乡村体验游的基础上的新兴旅游方式。地处秦岭主峰太白山脚下的宝鸡眉县,依托自然优势和文化优势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将乡村旅游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马车。然而当地在打造乡村旅游市场的过程中,对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在现代信息传播规模和传播手段空前飞跃的今天,借助大众传播优势推动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推广,值得我们站在乡村旅游自身和传播的角度进行思考。

一、眉县乡村旅游内容系统构建

眉县古称“眉坞”,处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地带。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是西周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乡村风光旅游方面,当地猕猴桃、草莓、板粟、大樱桃等的大规模种植,结合现代田园风光建设,将农业生产销售与观光相结合,将农业生产与游客体验相结合,构成乡村观光游和乡村体验游。同时依托太白山部级旅游产业新区的优势推广农家乐建设,将乡村特色美食与特殊环境相结合,在统一的管理模式下进行经营,打造乡村休闲游;将乡村观光游,乡村体验游和乡村休闲游三者紧密结合形成眉县乡村旅游的新形式。在乡村文化旅游方面,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脸谱、剪纸、皮影和泥塑等都是眉县民间艺术的精品。当地农民画以其独特的反应视角成为眉县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式元素,它以反映农民田园生活内容为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根据石头的形状,以鸟兽、植物、人物、山水为主要内容进行艺术创作的石头画是眉县的艺术门类精品之一。在戏曲艺术上,源于明万历年间的眉县曲子,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著名眉户剧《梁秋艳》的演出影响了几代中国妇女的婚姻观;当地大力打造和保护张载文化,将“横渠书院”和“张载祠”纳入文化旅游的重要部分。对于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上,《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提到,为了能够将“三农”资源充分利用发展旅游业,拓展提升农业功能和发展领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国家旅游局农业部给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按农村实际和旅游经济规律办事,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把加强服务放在工作首位;并且要求加大乡村旅游扶持力度,积极促进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乡村旅游调查研究,解决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做好乡村旅游市场开拓工作,探索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组织实施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同时将乡村旅游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实行分级、分工责任制,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和政策扶持。眉县政府部门在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中,将地域文化与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打造出具备乡村旅游特色的旅游品牌。以政策为导向,积极为眉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开创了新的道路,同时也为其他地方的乡村旅游开发和推广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二、乡村旅游的主体意义

在乡村旅游的市场化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借助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特色农业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乡村旅游样式。完整意义上的旅游主体包括旅游开发、经营者以及旅游者三个方面的一个群体[1]。眉县乡村旅游内容的系统构建下,开发者,经营者,旅游者三者处在一条结构链的不同位置,因此必然有着不同的主体价值意义。

对于开发者而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的乡村旅游资源,上升为乡村旅游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条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依赖着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在打造乡村旅游过程中,旅游目的地眉县形象从历史、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中对外体现,同时,乡村旅游资源是打造乡村旅游业最基本的生产力要素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新鲜元素,又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环。旅游资源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形成对应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是打造旅游产品的基础所在。从开发者而言积极发掘乡村旅游资源并且充分利用对于乡村旅游的持续成长极为重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对于农村经济社会生活有着极大的调节作用,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

对于经营者而言,在对乡村旅游开发有了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和评价旅游资源,掌握旅游资源的形成、建设和发展演化规律,并实事求是的进行推广营销。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吸引功能”的最大特点和价值所在就是旅游资源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其所普遍具有的特定美学价值,娱乐、文化和科学价值等使其具备吸引功能的原因。经营者如何利用旅游资源的特定功能,对于价值意义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乡村旅游的推广既是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乡村旅游的存在对于拉动农村级地方经济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从旅游者的角度,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时候,从自然景观、历史古迹、民俗风情、人造景观和生产场所、生态观光、文化感受以及娱乐设施等诸多的旅游资源类型中,占据主动选择权的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判断和选择有其自身的价值衡量标准,因此瞄准旅游者的选择目标是占据乡村旅游市场的优势地位的重要手段。然而眉县的乡村旅游在对外宣传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

在网络宣传方面,眉县政府网站和眉县旅游网是两大主要网络平台,对眉县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城市建设等进行了简单的图文介绍,囊括吃住、出行、游览、购物、娱乐在内的部分信息;但是存在形式单一,内容简陋的缺点。在电视宣传上,眉县电视台涉及到旅游介绍推广的电视节目包含《乡村》和《旅游总动员》两大栏目;走农家路,进农家院、下农家田,说农家事,采访报道,倡导新农村文明生活理念,以节目的参与性和趣味性打动观众,传播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塑造“山水眉县”品牌。但是节目的受众面过于狭窄,无法达到宣传的目的。

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可以将受众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集合体[2]。受众既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市场活动的参与者;电视宣传局限性过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活动无法直接刺激到目标受众的选择。

从信息社会的知识沟或数字鸿沟的现状来看,还有许多人不能利用网络媒体。从我国的社会发展现状来观察,网民随意浏览的居多,有针对性的使用网络尚未形成。目前眉县的乡村旅游开发力度和开发速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宣传的不足导致其旅游客源市场相对闭塞。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大众传播路径

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当充分利用大众传播的“地位赋予”功能,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使乡村旅游的旅游产品信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而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在扎尔斯菲尔德和默顿看来,“地位赋予”功能能够使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产生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大众传播下的乡村旅游如何利用“现代性增长的推进器”,大众传播进行专业的旅游信息生产和传播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信息传播媒介多样化。旅游产品的信息推广传播需要多样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支撑。旅游产品的价值产生需要参与市场活动,作为价值产生来源主体的旅游人群需要对旅游产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多样化传播媒介自然成为外界对旅游产品了解的直接途径。埃默里说:“电视的经济力量是惊人的”,电视以其独特的传播手段占据着庞大的受众范围和普遍的影响力。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电视以其特有的传播优势成为重要的媒介手段。同样具备大众传播功能的互联网以强大的信息容量包含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众多的信息形式,并进行文本式的组合进行信息的交互性传播;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和快速更新使得信息播有了更为便捷的途径,新媒体的发展衍生了各样的app对于信息传播和交流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2.传播信息的文化属性。作为生产信息的产业,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其相应的经济属性,作为旅游产品的推广,文化属性超越经济属性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部分。旅游产品作为信息对外传播使信息作为一种商品具有经济属性,现代消费活动在注重物质性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即精神内容意义上的消费。对此,旅游产品的信息传播在内容上应该围绕文化属性进行精致的设计,形成旅游产品的“议程设置”将信息进行选择传播,增强信息的文化属性为旅游者提供导向选择。

乡村旅游信息的推广传播应充分利用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属性优势,乡村旅游信息的文化属性能够将地方的文化景观向外界作以展示,从而能够是受众在信息选择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倾向性和求知欲。明晰乡村旅游信息的文化属性应该借助地域文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将具备相似性的旅游信息进行整理,突出文化内涵。眉县乡村旅游的文化属性可分为农业、历史、地理等方面,突出文化优势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建设助力。

3.信息传播的分类调整。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在进行社会化的信息传播的活动中,使旅游者居于绝对被动的接受大量的信息,难以满足大众传播将受众需求用作衡量信息传播效果标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所以对于旅游产品的信息传播应当进行分类调整完成旅游信息的议程设置,以最为直接、便捷的类型化处理呈献给目标受众,方便受众进行选择以达到相应的传播目的。

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不但拥有广泛的市场也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在乡村旅游建设在需要创新和尝试,也需要经验的累积和共享。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在进行乡村旅游的市场推广时,抓住大众传播的优势将地方丰富的旅游资源向外界传播,以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功能。

参考文献:

文旅宣传的意义篇9

关键词:爱国主义;公益旅游;大学生;旅顺口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10

1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加强国家的稳定教育,就是要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引导广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让大学生充分地了解“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只有社会稳定才能实现共同繁荣的和谐社会目标。爱国主义反映的是国与民彼此之间相互依存,最后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对祖国同胞和民族的深厚情谊。季羡林曾在《我的人生感悟》中指出“爱国主义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我爱我的祖国不受他人入侵,另一种更高层次的爱国主义是文化上的爱国主义”,即将自己和祖国的文化命运结合在一起。文化上的爱国主义首先是要自我认识,这就要求必须重新深刻认识民族的历史,因为只这样才能认清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爱国主义是他们必备的精神。当代大学生90后居多,90后追求新颖、思想独特,他们心理需求和思想状况的不同给爱国主义教育赋予了新的挑战。当前各大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都比较注重r代性和创新性,突破传统教育办法,改变教育思路,丰富教育内容,旨为缓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公益旅游(volunteerism)由志工(volunteer)和旅游(tourism)两个词复合构成。从其命名起源和不同学者的定义看,公益旅游是一种将志工服务工作(volunteeringworkorservice)融入于旅行相关活动(overseastravel,tourism)的综合性旅游活动。受经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了解过公益旅游的大学生都有意愿选择公益旅游作为主要的旅游方式,公益旅游可以将道德品质融入到生活中,对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而言,通过参与公益旅游实现对爱国主义的学习和正确理解。旅顺口区公益旅游产品中革命遗迹占多数,在此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大学生参与公益旅游的方式也具有多样性,这是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有效方式。

2旅顺口区大学生公益旅游发展现状

2.1大学生对公益旅游的认知

公益旅游在国内仍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旅顺口区政府还是旅顺口区高校都未意识到公益旅游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没有出台相关政策和安排相关教学内容,致使大学生对公益旅游缺乏了解,甚至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公益旅游是一项陌生的活动。社会上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身处校园,对外界的信息接触较少,当大学生知道某个志愿者活动时该活动已经过期或截止报名。公益旅游安排时间与大学生上课时间冲突,大学生考虑到课程的重要性就不得不放弃公益旅游。公益旅游产品缺乏多样性和独特性,在传统旅游活动中,自然风景观光、名胜古迹游览、革命老区观光等方式固定了公益旅游的发展方向,使公益旅游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无法激起青年学生的兴趣。

2.2影响旅顺口区大学生公益旅游行为决策的因素

影响旅顺口区大学生公益旅游行为决策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和时间因素。大学生在排除勤工俭学的前提下没有收入来源,所有生活费都由家里支付,没有多余资金充当旅游经费。公益旅游的参与者在充当志愿者的同时也是旅游者,公益旅游活动中不可避免有自己支付车费和餐费的情况。缺少旅游经费直接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旅游决策。大学生身处校园,休闲时间受到限制,有效的旅游时间只有寒暑假、法定假日和周末。公益旅游活动时间如果与大学生假期无法重合也会影响大学生公益旅游的决策。公益旅游渠道过于单一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大多数公益旅游宣传都由主办单位直接宣传,只有在个别官方网站和相关单位才能够查询,大学生无法及时获取相关宣传信息也就影响其公益旅游决策。

3旅顺口区大学生公益旅游发展对策

3.1拓宽公益旅游的宣传渠道,增强大学生的认知度

公益旅游兴起于西方国家,目前在中国正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因此不被大众熟知。尽管有很多公益旅游社团和组织的存在,但是由于宣传不到位而导致大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公益旅游,参与机会也就不多。拓宽大学生公益旅游的宣传渠道,增加大学生对公益旅游的了解,让大学生群体熟知公益旅游的内容、作用和重要意义是发展大学生公益旅游的必然要求。公益旅游单位和组织普遍的宣传方式都是通过学校和校内社团,这种方式过于单一且没有明显效果。各大高校应该联合起来建立公益旅游共享平台,把有关于公益旅游的相关信息整合,并在公益旅游平台上定期展出。旅行社和旅游组织需要从大学生角度出发设计旅游产品,大学生公益旅游组织可以与校方合作,邀请参加过公益旅游的大学生做校内宣讲,把经历和收获分享给更多同学,激起那些没有参加过公益旅游的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心,继而产生想要尝试的欲望。

3.2建立专属大学生的公益旅游平台,解决经济与时间问题

经济因素和时间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公益旅游的两大重要因素,通过建立大学生公益旅游平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难题。大学生的空闲时间集中在国家法定假日和寒暑假,这正是旅游的黄金阶段,大学生公益旅游平台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设计出多条或长或短的公益旅游线路,供大学生自由选择,只要报名人数达到平台开展活动标准就可以按时进行公益旅游活动。如果某线路报名人数过少,在取消该线路的同时让参与者重新在人数相对较多的活动中再次自主选择。只要建立起大学生公益旅游平台并取得一定成果,就会在社会上有一定反响,有了影响力的大学生公益旅游平台在社会募捐时的号召力就会增加,大学生公益旅游平台也会得到地方政府和各大高校的支持和鼓励。

3.3丰富公益旅游内容,增加大学生的关注度

传统旅游产品中,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遗产通常被开发为观光旅游产品,革命老区也通常被开发为红色观光旅游产品,而忽略了对公益旅游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相对于传统的旅游方式,很多大学生更愿意参与具有创新性的公益旅游。例如:让大学生作为讲解员为游客讲解革命遗迹当年的故事;用小话剧的形式在现场情景再现革命先烈当年的英勇事迹;在旅游旺季到景区做引导,帮助景区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在校园内举办宣讲会,帮助旅游景区招募志愿者等。由此可见,通过丰富旅游产品内容吸引大学生广泛关注,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投大学生所好,激发其旅游兴趣,让公益旅游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旅游方式。

4旅顺口区大学生公益旅游前景展望

4.1大学生有强烈的志愿服务精神

公益旅游自产生以来,就与志愿服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早期的公益旅游也是在志愿服务的范畴内得以发展的,即使是现在也有很多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公益旅游。志愿服务可以奉献社会,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可以帮助弱势群体,实现自我价值,可以在与广大群众交流的同时学会如何与人交往,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在人际交往中重新认识自我。参c者还可以在活动中挑战自我并提高自信心,丰富社会经验,增加社会经历。大学生是一个青年群体,拥有强烈的志愿服务精神,对志愿者服务也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心,想通过志愿服务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志愿服务是锻炼自己的机会,因此对公益旅游持积极认可的态度。

4.2大学生参加公益旅游的动机呈现多样化

旅游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大学生一旦产生了公益旅游动机,便成为潜在旅游者,要使这些潜在旅游者变为现实旅游者,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还与他们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状况相关,具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动机才会真正变为实际行动。大学生是社会中的新生力量,拥有着无限的青春活力,充分了解公益旅游之后大学生对公益旅游的态度是积极的,据了解他们的旅游动机呈现多样化,其中包括帮助弱势群体,奉献社会;参加社会活动,丰富社会生活;参加文艺活动,增加文化内涵;与社会大众近距离接触交流,积累社会经验等。其中最主要的动机是增强能力,奉献他人。在参加公益旅游的同时大学生可以增长见识,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在遇到困难时挑战自我,克服困难后增强了自信心和满足感。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帮助需要帮助的单位和群体,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大学生会收获他人的尊敬和信任,这种收获将会成为他们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4.3公益旅游对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一种青年人追逐的时尚,大学是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人生阶段,刚刚摆脱了高考的重压、还未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还不懂社会的复杂,这个阶段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之间,相对于校园内的书海,校园外的社会生活更能教会这些青年人什么是成长。大学生年轻气盛、未经世事、视线总是在书本之间,缺乏历练,通过公益旅游可以拓宽眼界历练自己,亲身体验社会上的种种困难;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对自己的未来迷茫,围绕在身边的只有同学,彼此之间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通过公益旅游可以接触各行各业形形的人,在公益旅游活动中寻求志同道合的知己,在实践中激发潜能,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公益旅游,大学生可以在活动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展现自身良好品质和道德精神,从根本上理解那些精神,做好责任之内的每一件事。

参考文献

[1]杨帆.浅议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6):18-19.

[2]宗圆圆.公益旅游动机、体验与影响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12,(03):78-94.

[3]颜君茹,郑岩.促进大学生公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3,(05):90-91.

文旅宣传的意义篇10

【关键词】边境红色文化旅游跨文化传播意义途径

红色文化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开展缅怀学习的主题性旅游活动①。红色旅游由于其经济价值及德育教育价值在国内日益获得肯定及青睐,“红色旅游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生动活泼的游乐形式结合起来。”②一方面,红色旅游的开发将带动旅游地的经济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结构调整,给旅游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包含了众多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及战斗历程,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凝结③,这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极其珍贵的教育素材。同时,红色文化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④。

国内红色旅游开发已有许多成功典范,例如江西井冈山红色文化旅游开发,重庆红岩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等等。国内红色旅游持续升温,中共中央宣传部先后公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达200多处。许多地方政府根据当前红色旅游发展的需要,将革命圣地、重要革命纪念地和革命纪念设施的保护、建设、宣传,以及交通、接待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列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精心规划,在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保障,有力地促进了红色旅游的开发。⑤然而综观国内的旅游开发研究,却较少有涉足边境红色旅游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本文拟通过分析边境红色文化旅游的特点,探讨其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及途径。

边境红色文化旅游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向世界传播中国红色文化。中国的红色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人类的先进文明成果,是中国当前的核心价值体系,然而长期以来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排斥与蔑视,在西方国家机器的宣传下,西方许多人谈“红”色变。边境红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通过大量的革命文物及图文并茂的文字说明,向游客展示了真正的中国红色文化。直观可视的实物及图片展览具有高度的说服力,让参观者直面红色文化的精髓,给予中国红色文化公正的判断。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将把中国的红色文化推向世界。

加深边境各国人民情谊。边境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文化互相影响,在长期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例如越南在历史上曾作为我国的一个郡存在,越南的文庙中甚至还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与我国一样尊崇儒家文化。边境红色文化旅游跨文化传播,以旅游为契机,充分考虑两国文化,尊重两国文化差异及心理差异,在赏心悦目的旅途中共同缅怀两国先辈事迹,共同品味两国友好交往及并肩战斗的历史,将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的情谊,构建和谐安宁的和平环境。

实现旅游地经济利益最大化。一方面由于具有边陲优势,更利于境外游客入境旅游,直接增加旅游收入;另一方面,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为红色文化的交流沟通提供了渠道与便利,可以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扩大旅游客源,在吸引国内游客的同时,吸引边境另一侧及其它海外游客来华旅游,助推红色旅游的发展。同时,以旅游为契机,还能带动旅游地其它产业的发展。综上所述,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有助力于实现旅游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有利于树立旅游品牌形象。边境红色旅游由于地域特征,其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异国特征,例如广西龙州不仅是国内领导人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及龙州起义的革命圣地,也是越南共产党的海外基地,越南共产党领导人胡志明、黄文树、黎红风等40多人,在龙州地区进行革命活动前后长达18年,在龙州留下了大量的革命足迹及革命传说。当地红色旅游如能充分利用这一极具特色的优势进行红色旅游开发,将大大提高当地红色旅游知名度,从而把边境红色旅游推向世界,树立起别具特色的边境红色旅游品牌。

边境红色文化旅游跨文化传播的途径

西方传播学巨人麦克卢汉认为,迄今为止,人类文化传播途径大致经历了4个基本阶段,分别为口耳传播期(距今约两千年)、文字传播期(迄于16世纪)、印刷传播期(始于16世纪)和电子媒介传播期(起于20世纪60年代)。⑥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不仅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介,也要注重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综合运用。

放眼世界,开发立足两个市场。边境红色旅游要面向世界,在开发设计之初即考虑到其跨文化传播的需要。首先,展品及景观的介绍说明要具有跨文化传播意识。其次,边境红色旅游应重点突出其异国特色。在旅游景观的外形设计上,在旅游展品的设计收藏上,都应重点加入异国元素,这样既能满足国内游客的猎奇心理,又能增加边境另一侧游客的认同感,有利于旅游企业的壮大及旅游景点的成功开发。

充分利用游客媒介,加强文化传播。游客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传送者,既承载着自身所在地(即客源地)的语言、服饰、行为方式等文化价值观,也将传送旅游目的地的语言、服饰、行为方式等文化价值观,以一系列的旅游活动(如在目的地居留、游览等)作为桥梁,在两种地域文化碰撞中发生了跨文化传播⑦。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充分利用游客媒介,就是要把红色旅游地的各项服务设施做强做足,就是要把红色文化的内涵表露的淋漓尽致。因为游客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⑧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文化。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充分利用游客媒介,就是要针对游客做足充分的宣传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印制精美的宣传资料,它们将会随游客回到旅游出发地;也可以是在当地设置多媒体场馆介绍,以图文并茂、直观易懂的方式强化游客的印象。

综合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品牌宣传。在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中,宣传极为重要。今天的世界是信息的世界,红色旅游文化的宣传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发挥现代媒介信息容量大、传输快捷,受众多的特点。一方面,旅游企业要在互联网、电视等现代媒体上制作精美的广告及资料,进行大力宣传,将红色旅游的相关信息散播全球。另一方面,旅游企业还应利用传统媒介,积极参加甚至是组织各类艺术活动,提高企业及项目在民众心中的认可度。例如在中越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上,旅游企业既可以通过参加每年在广西南宁由官方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也可以参加在龙州举行的非官方性质的“天琴艺术节”。通过这些艺术活动充分展示自身特色,加深民众对红色文化及企业的认识,通过口耳传播、文字传播等方式传播边境红色文化旅游信息,以使边境红色旅游吸引更多世人的关注。

面向未来,培养红色旅游跨文化传播人才。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人才是决定因素。边境红色旅游需要的不仅是具有旅游专业知识的人才,而且是具有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人才,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与世界接轨,有利于将旅游产品推向世界。例如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只有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会具有跨文化传播意识,从而在旅游开发设计上瞄准世界。在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上,企业可以跟高校合作,让高校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培养“订单式人才”。而各人才培养单位也应立足企业所需,转变思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社会及企业真正需要的一专多能的跨文化复合型旅游人才。

结语

红色文化旅游由于其蕴含的物质价值与精神内涵日益受到重视和欢迎,边境红色旅游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域特征使其具有别样的异国风情。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将能助推中国红色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增进边境各国人民的情谊,有助于旅游地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有助于其旅游品牌形象的树立。在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上,可以通过“放眼世界,开发立足两个市场”,“充分利用游客媒介,加强文化传播”,“综合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宣传,”及“面向未来,大力培养红色文化传播人才”等途径进行。

【作者为广西艺术学院外语教研室副教授;本文系2011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项目“中越边境红色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付修勇,李连璞,高岩:“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选择研究”,《聊城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65页。

②⑤胡国铤:“红色旅游,大有可为”,《求是》,2005年第18期,第50页。

③霞,文玉忠:“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思考”,《理论学习》,2011年第7期,第52页。

④许静,罗素兰:“红色文化热的兴起价值功能”,《江西日报》,2008年10月13日。

⑥[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3页。

⑦李蕾蕾:“跨文化传播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第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