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统计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3:52

乡镇统计制度篇1

年,县为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根据国家和省市统计局的部署,狠抓“五个到位”,强力推进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抓“领导到位”。县政府成立了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统计局负责人为副组长,发改局、经信局、商务局、住建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乡镇和相关县直单位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实行统计工作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并明确一名分管领导。

二抓“政策到位”。县政府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意见》,从健全统计网络,充实统计力量;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员管理;建立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部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县政府还召开县长办公会议,研究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印发了县长办公会议纪要。

三抓“宣传到位”。上半年,召开了全县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动员大会,县长亲自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各乡镇党委书记、县直各位行政一把手参加会议。这次会议成为县建县以来规格最高的统计工作会议。会上印发了《统计法》、《统计违法行为处分规定》、市统计局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和统计违法行为处分案例。同时,利用普法考试、“12·4”法制宣传日、“9·20”统计开放日和网络、墙报、标语、广播电视等平台,加大对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知识的宣传,有效提高各级各部门领导和社会公众对统计的认知。

乡镇统计制度篇2

乡镇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统计水平直接制约着我国政府统计水平,然而,乡镇统计的发展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就乡镇统计所面临问题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乡镇统计改革的出路。

一、乡镇统计面临的问题

1、乡镇统计的责、权、利界定不明我国现行《统计法》规定,乡镇政府根据本乡镇的具体情况设立统计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负责乡镇范围内的统计活动、贯彻国家制定的统计制度,义务承担上级下达的统计任务。但是,在实践活动中,我国乡镇统计机构撤或并,完全是乡镇政府或县政府说了算。众所周知,法律具有刚性,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综观我国乡镇统计的发展过程,乡镇统计机构经常出现游离法律之外的随意撤或建现象,也经常出现乡镇统计人员随意调迁的现象,但是,从未因某个领导或组织因随意撤并乡镇统计机构而依法受到处罚&其根本原因在于行政行为与《统计法》的执行交融在一起,于是就出现了对同一现象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判标准,如上述乡镇统计机构的撤并问题,行政管理和《统计法》在某些方面就存在一定的冲突’实践方面也证实了这一点。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统计法》是对层级政府统计部门行政职能的解释。而在实践中,由于行政职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柔性或弹性,这就使我国的《统计法》和行政职能之间的错位经常存在,而两者出现错位时,以层级行政职能解释为主题的《统计法》在实践中更多地让位于行政决策。

2、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缺乏硬约束乡镇统计组织机构建设的水平直接制约着乡镇统计工作的水平。大量事实证明,统计组织机构健全的乡镇,乡镇统计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组织机构的设置有利于明确其功能,也有利于其功能的实现,同时还有利于组织协调。尤其处于是社会基层的乡镇统计工作的开展,拥有独立的组织机构作用会更加明显。我国乡镇统计组织机构的现状:一是受乡镇机构改革的影响,许多乡镇未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统计人员与别的部门合作办公,使本来就不受社会重视的统计人员地位更加低下;二是虽然有些乡镇设立了统计组织机构,但是由于统计人员配备不足,而且兼职较多,投入统计活动的精力不足。组织机构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组织机构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目前我国乡镇统计的人力资源既短缺,又呈现分散化的配置格局。具体而言,许多乡镇统计人员分布于县的垂直管理部门,如计生办、经管、乡镇企业办、派出所等部门。这些行业兼职或专职的统计人员只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其业务工作与乡镇统计站无关。这就是说,尽管从统计人员总量来看,从事乡镇统计的人员不少,但能够纳入乡镇统计站统一协调的很少。乡镇统计活动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其结果只能是数出多门,门门不同,而且重复现象较为严重。目前乡镇统计组织机构的现状,既增加了乡镇一级统计数据之间的协调难度,又增加了乡镇统计活动的成本,更无法统一规划乡镇统计的长期发展战略。乡镇统计组织机构滞后,统计力量薄弱是由综合性因素所至,但《统计法》不完善是根本原因。长期以来,乡镇统计人员兼职多,成为影响乡镇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这与我国现行的《统计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专职或者兼职的统计员,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来行政区域内的统计工作”是相符合的。另外,对乡镇统计组织机构建设缺乏硬约束的法律依据,使我国乡镇一级统计组织机构的设置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也成为部分乡镇不设独立统计机构的原因。如《统计法》第四条第三款只是说根据需要设置统计机构、统计人员,而不是说必须设置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由于《统计法》对乡镇统计组织机构建设没有硬性的规定,尤其是镇人民政府设置专职或者兼职的统计员的条款,使乡镇统计组织机构建设只能由各级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而定。由于乡镇统计组织机构仅具有间接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基于此,各级地方政府对乡镇统计组织机构的设立并不积极。不仅建设不积极,而且有些乡镇设立的统计组织机构经常成为精简的对象。

3、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不平衡激励机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效率和质量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的前提是经费保障。必须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的精神激励作用是有限的,必须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否则,受市场资源配置规律&趋利规律’的影响,统计人才流失,统计人员积极性受挫。而物质激励以经费保障为前提。就整体而言,我国政府统计系统相对于其他部门物质激励普遍不足,而基层统计部门的物质激励就更加短缺,许多基层统计部门有时因经费使正常的调查活动都无法开展。目前政府统计系统从上到下实行的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作用。但是,物质激励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乡镇统计人员。

4、功能定位单一的局面尚未改变,方法、内容的改革与乡镇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同步长期以来,我国乡镇统计机构主要为上一级政府统计机构提供报表资料以及参与全国性的普查资料,但是,乡镇统计机构在乡镇自身管理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力,从而使乡镇统计工作失去了同级政府的有力支持。另外,以农牧业指标为主体的乡镇统计指标体系已不能全面反映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全貌,以统计报表为主体的调查方法不适应经济活动主体多元化,分散化的需要。乡镇统计机构单一功能性使其生存长期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吃的是乡镇政府财政的饭,另一方面干的是上一级政府的活,乡镇统计只能在夹缝中生存。乡镇统计机构功能单一,内容、方法制度滞后,既与现行的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有关,也与各级政府对乡镇统计机构的投入与重视有关,还与乡镇统计人员的创新精神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滞后。

5、乡镇统计数据受制于制度和非制度双重因素的影响,质量令人担忧乡镇统计数据质量高低直接制约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水平。如果乡镇统计数据出了问题,即使县以上的政府统计机构采用何种方式、何种手段进行加工处理,均不可能得出能够真实反映社会经济全貌的数据。实事求是地讲,我国乡镇统计数据质量的确另人担忧。导致乡镇统计数据质量低的原因有许多,可归结为制度&考核制度和法律制度’和非制度因素&人员素质’,先具体论述如下:首先,现行各级政府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的考核制度是乡镇统计数据质量低下的制度原因。科学的考核制度理应是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然而将统计数据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标志的做法确实有违科学。具体就经济数据而言并非政府领导干部所为,而是各经济活动主体所为。作为政府主要是为经济活动主体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各类信息服务,而不是主管经济。现行从上往下层层分解经济指标又从上往下层层考核经济指标的管理机制,只能强化政府对经济活动主体的干预。而当经济指标的大小决定自身政治前途,又无力完成的情况下,政府领导干部对统计数据的干预就成为必然。但需要说明的是考核并不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真正原因,而是衡量政府干预经济效果的手段,政府干预经济的真正原因在于政府承担了本该由市场配置的经济职能。现行考核机制从表层看是为了确保经济指标能够按期完成,但从深层看,是为了确保和捍卫政府的经济职能。因此,只要政府承担经济管理的职能存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就必然存在,以经济指标作为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也就不可能取消。由于乡镇统计属于基层统计,因而,其统计数据不仅要受到乡镇政府的干预,而且要受到县以上政府的干预。一句话,越是基层的统计数据受到的干预越严重。因为,我国政府的考核制度是层级式的考核制度。这一制度实施的效果只能更加固化我国现行的压力型政府体制。其次,《统计法》不完善,执法不力。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同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统计活动更需要依靠严谨的法律来保护和规范,而且越是脆弱的活动越需要法律来呵护,基层乡镇统计属于政府统计中最薄弱的环节,受到的人为干预的现象较为严重,为此,法律的保护显得格外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对乡镇统计活动保护明显不力。例如我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本法和统计制度提供的统计资料不得自行修改”,但又规定“如果发现数据计算或者来源有错误,应当提出,由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和有关人员核实订正。再次,乡镇统计队伍不稳定,而且素质偏低。目前从事乡镇统计工作的人员多为兼职人员,对统计知识了解甚少。尽管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从中央到地方均很重视,各种形式的培训层出不穷,但受经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因而,乡镇统计人员素质低下的现状还将长期存在。由于乡镇统计人员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现有的乡镇统计队伍极不稳定,想办法向比较利益高的部门转移。受乡镇统计队伍不稳定和素质偏低双重效应的影响,导致乡镇统计数据从产生之日起就伴随有质量问题。#p#分页标题#e#

二、乡镇统计的根本出路—垂直管理

现行财权和事权相分离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导致系统内部缺少了财权和事权的相互制衡机制,从而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创造了天然的温床,也为拥有行政权力的县以上统计部门成本外溢打开了方便之门,于是属于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以及其他职能统计的调查任务大批转嫁于乡镇统计组织。目前,乡镇统计部门不仅承担来自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的各类调查任务,而且要承担来自县以上其他部门的调查任务,还要承担乡镇政府的调查任务。尽管按照基层统计现有资源存量不可能完成过量的统计任务,但迫于行政压力,只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强迫完成。与此同时,由于县以上的任何一个职能部门均对乡镇政府拥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因而乡镇统计部门成为政府统计系统最大的事权承担者。由此可见,乡镇统计部门承受多方压力。显然,在上述客观现实面前,要完全做到理顺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实现乡镇统计部门财权与事权的统一是不可能的。具体而言,无论乡镇统计办设在乡镇何处,乡镇统计的压力是乡镇政府无力消除的。因为,乡镇政府本身就受到多方的压力,而乡镇统计又是各种体制综合压力的承担者。而通过统计事务所来解决乡镇统计困境的方法必须以连续性、高成本的《统计法》检查为代价。从长远角度看,仅仅依靠为隶属乡镇企业帮助提供统计数据筹集的经费并不能满足统计事务所所需的经费,而且对乡镇企业较少的中西部地区来讲显然不适应。为此,笔者认为,乡镇统计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为:县统计部门对其实施垂直管理。其相关理由如下:

乡镇统计制度篇3

一、抢抓机遇,明确工作思路

1、乡镇统计工作客观上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洪雅统计站历史上较完整,工作成效也突出,不少市州及其它区县的同仁都来洪雅进行过交流与探讨,省、市也给予了肯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的全面深入,我们乡镇统计工作客观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我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奶、茶、竹、药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民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农民收入得到很大提高。全县奶业发展使农民年收入达约1.5亿;优质茶园面积达13万亩,采摘面积达8.9万亩,茶叶种植使全县农民收益达1.4亿元;全县DLY优质生猪出栏达约10万头,优质山羊达7万只,长毛兔达38万只。洪雅县村级水泥路的“村通工程”早在几年前就已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集镇建设等,都无不体现我县农民的收入提高的实在性。但从我们统计调查表反映出来的农民收入状况,却与实际有较大的差距,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我们的乡镇基础数据质量不高,我们乡镇统计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今年全国性的乡镇撤并,行政区划的调整,使乡镇基层统计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统计资料的归并整理不及时,造成历史资料缺失,人员变更后业务跟不上;村级基础统计及农村住户记帐缺乏应有的检查指导;统计站建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等。明年将开展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加以解决,不仅普查出来的农业数据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农业普查任务也很难保证高质量地完成。

2、机遇的来临。

一是经济普查工作已经暂告一段落,我们有相对集中的精力。二是借明年将开展的农业普查,加强向领导的宣传。三是但乡镇的撤并、优化组合、人员机构的全面调整,对抓乡镇统计工作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其一,乡镇个数减少,合并后乡镇工作人员大幅增加,对我们及时调整确定素质较高的同志担任乡镇统计员,是一个好的机遇。其二,合并乡镇后,对于改善乡镇统计办公设施条件,加强统计站建设,是一个机遇。其三,对于乡镇领导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是一个好的机遇。乡镇合并后,各项工作都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乡镇主要领导也正在忙于合并后的各项基础性工作。这时,我们抓住时机,以乡镇统计基础建设为突破口,及时狠抓乡镇统计工作,对于加强各乡镇对统计的认识,提高领导们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也是一次极好的机遇。

3、明确工作思路。对如何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工作,我们的总体指导思想是:统一认识,集中精力,抢抓机遇,强力推进乡镇统计站建设。工作的思路: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建设大局,围绕当前领导关心的问题,以抓乡镇领导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抓乡镇统计站建设和统计基础工作,抓制度建设和考核约束机制为主要内容,通过一系列连续有力的措施,切实理顺乡镇统计工作秩序,树立乡镇统计工作新形象。

二、抓汇报宣传,引起领导高度重视

我们利用市里组织到洪雅县检查农村统计工作的机会,及时向县上有关领导进行宣传汇报。县统计局局长邓平先后向县政府分管统计的副县长李勇、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梁勇、分管经济的县委副书记魏文彪,以及县长李学文、县委书记封昌明作了汇报。县上领导对当前农村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非常重视,李学文县长在各部门、各乡镇书记和乡镇长会议上严肃地指出了乡镇统计工作的问题,并要求各单位按县统计局要求抓紧整改。县委书记封昌明指示县委副书记魏文彪要抓紧过问乡镇统计的事。今年6月第一次全县统计工作会议后,县级领导(分管经济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分管统计工作的副县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都亲自深入乡镇进行现场督促检查、落实,各乡镇对统计工作已有了一个斩新的认识,乡镇主要领导引起了高度重视。

三、抓工作措施,扎实推进乡镇统计工作。

1、抓早抓实,连续突击。全县乡镇优化组合刚刚结束,我局就迅速转移工作重心,以务实的统计精神,连续3次召开全县性的统计工作会议,全面展开部门延伸到乡镇的工作,这也是县级部门在乡镇优化调整后抓乡镇工作最早的。

一是6月14日,召开了全县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会,县级农口各部门、各乡镇的领导及统计人员参加会议,通报市里对我县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检查的情况,提出对我县农村统计进行整改的要求,拉开了乡镇统计工作整顿的序幕。

二是6月28日,召开了全县乡镇统计工作会议。会议主要是各乡镇汇报6.14会议贯彻落实情况,再次分析存在的具体问题。会上副县长对个别乡镇仍没有引起重视的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提出,若再不引起重视,下一次会上请乡镇的一把手上台述职,到时请县委书记和县长都参加。

三是开展业务培训,解决人员更换后业务跟不上的普遍问题及提高乡镇统计员业务水平。

2、进行全面培训。在解决了思想认识,查明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乡镇统计规范建设要求之后,我们开展了分级、分系统统计业务培训。一是于7月份下旬,由县统计局组织对乡镇统计人员、乡镇分管领导进行一次全面性的业务知识培训;二是对于未取得上岗证的统计人员,及时开展统计上岗培训。三县级农业部门分系统组织统计人员进行统计业务培训。四是乡镇及时组织对村(居)委会、企业统计人员、农村住户调查记帐户进行培训。

3、狠抓10个落实:

①机构落实。乡镇撤并组合后,要求每个乡镇仍然保持设立单独的乡镇统计机构,即乡镇综合统计站,并单独挂牌。

②人员落实。统计工作是一项业务性和技术性均较强的工作,统计人员既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又要懂得统计专业业务;既要有一定的电脑技能,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所以在乡镇统计人员的落实上,我们下了较大的功夫,有不少的乡镇在统计工作会议后,都对统计人员进行了专门研究,作了相应调整。有一个乡镇为了确定一名合适的人选,乡镇领导班子作了三次研究,才最终定下来。

③办公场地落实。乡镇对统计站办公室的落实也非常重视,原来办公场所较差的,都作了调整。柳江镇还把全镇最好的镇长办公室调整为镇综合统计办公室。

④电脑落实。每个乡镇统计站必须落实统计专用的电脑设备,这是分管统计的县委副书记作出的明确要求。原来有的乡镇迟迟不能解决落实的电脑,现在也得到了解决。目前,基本上每个乡镇统计站都配备了统计专用电脑,为我们今后落实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及大大提高统计工作效率打下了基础。

⑤经费落实。任何一项工作没有必要的经费保障,都难以得到圆满地高质量地完成。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乡镇工作经费就显得异常困难。但县政府领导在大会上要求,再困难也要保证统计工作必要的经费。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每个乡镇都对统计工作经费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落实了1000到30000元不等的统计工作经费。

⑥统计制度落实。为了避免工作中的“短期行为”,即在抓这项工作的时候,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后又松懈下来的现象,我们采取抓制度约束,考核约束的办法,力求“治本”之效。县统计局专门制定了“洪雅县乡镇统计人员工作制度”,其中明确规定,乡镇统计人员每月至少深入记帐户点上检查指导一次,并作好检查指导记录,县统计局将对记录进行检查。县局还将制度“乡镇统计工作考核办法”,从细节着手,严格规范地要求,最后将统计考核结果书面通知乡镇党委政府。另外,我们建立了“调阅制度”,即每个月县统计局对乡镇抽调一定比例的记帐本回统计局,进行检查,并作好检查记录,返馈乡镇。

⑦基础工作落实。乡镇统计基础工作方面,主要是历史资料是否齐全、是否按照要求装订档案,有无重要数据统计台帐,统计数据有无基础依据,报表程序是否完善。我们明确要求,从7月份起,凡应以村为起报单位的报表,乡镇必须连同基础表一同上报,以切实保证数据的源头性,真实性。

⑧农村记帐户工作落实。农村住户调查的记帐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全县农民收入状况能否如实地反映,农村住户调查工作是农村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6月上旬,我们组织对全县各乡镇的住户记帐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发现农户的记帐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记帐不明细、记帐不规范、少记收入等。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去年忙于经济普查,县局及乡镇统计人员都无遐顾及,下到记帐点少检查指导的时间很少;二是部分乡镇领导对这项工作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关心不够,过问得少;三是近年特别是今年全国性的乡镇区划的优化调整,乡镇统计人员变化大,新上岗统计人员多,对业务不熟悉。为了及时彻底解决农村住户记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县采取了狠抓思想认识,狠抓制度约束,狠抓业务培训,狠抓督促检查等一系列措施,扎实开展住户记帐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⑨统计执法落实。通过一系列抓乡镇统计工作的措施后,我们计划于8月份开始,对乡镇统计工作开展一次全面的统计执法检查,到时,我们将按照县上领导的指示,对那些仍然不问不理,存在较大问题的乡镇,坚决抓典型,强力创造乡镇统计工作良好的工作秩序。版权所有

乡镇统计制度篇4

四月下旬,市人大组织市政府相关部门就《统计法》、《贵州省统计管理条例》贯彻执行情况到我县进行调研,并先后到**镇、**镇、**发电厂、**水泥厂检查了这几家单位的统计基础工作情况。之后,我们又对全县各乡镇的统计基础工作及在岗统计人员的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县的统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统计工作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统计在全县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统计事业不断健康有序发展。但相对来说,全县的基层统计工作建设还比较薄弱,与统计工作的客观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建设,提高统计工作特别是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水平已刻不容缓。

一、我县乡、镇统计工作现状

1、统计网络不健全。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层统计网络也就是乡镇统计机构以及统计人员的设置和配备问题。我县目前的乡镇统计工作基本上是一种松散的、不稳定的网络结构,构成这个网络结点的统计人员不仅承担着繁重的统计工作,也大都兼任着其它的乡镇工作,如分包村户、计划生育等,且都与工资挂钩,导致部分统计人员往往安不下心来,统计工作缺乏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统计队伍不稳定。由于统计工作的繁重琐碎和统计人员的清苦贫寒,尽管各乡镇都配备了统计人员,但专职的极少,而且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个别乡镇甚至一年几换。按《统计法》规定,更换统计人员必须征求上级统计部门的意见,但实际上很少这样执行。统计人员的频繁变动,造成了统计资料遗失、统计数字不能衔接、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统计资料不完整。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乡镇由于统计人员更换过于频繁,统计员之间交接手续不完整,致使统计资料丢失、损坏,年度统计资料断档现象较为严重。同时,一些乡镇统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按上级统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设置统计台帐,对统计资料的归档不够规范。

4、统计服务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汇总整理,而忽视了统计分析和综合服务的职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基层统计人员少,而各种统计调查过多,个人承担的工作过重,无暇开展统计服务;另一方面,部分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应有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知识。由于乡镇没有设置综合统计机构,全县11个乡镇的统计工作是分散的,农业统计、工业统计、人口统计分别由不同的统计人员承担,也没有专职的统计人员对全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往往给乡镇党委、政府造成统计服务不到位的感觉。

5、统计制度不健全或不实用。目前的统计调查制度大都以满足本级和上级的需求为主,而基层统计人员往往只是简单地收集和汇总各种统计报表,不能满足乡镇对其经济情况分析的需求。加上市、县一些部门常常擅自制发不符规定、未经统计部门审批的报表,且大多不能采用抽样或难于取材,加重了乡镇统计人员的负担。即使是统计部门的正规统计报表,虽然规定得很详细,也难免有一些与乡镇的实际不符,导致乡镇统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几乎只能是简单应付,无法真正实行。

二、对加强乡镇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的要求。因此,如何切实加强和搞好基层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源头的真实可靠,成了当前各级统计部门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统计工作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统计调查单位遍布城镇乡村的每个地方,全县统计调查单位有近400个,统计范围之广,单位之多,是其他工作少见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而要真正的解决好以上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在于最基层的乡镇统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和统计队伍的稳定与否。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加强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确保统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1、明确责任,加强管理。根据我县情况,乡镇可成立联合型综合统计机构,设置专职统计员1名,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任命,明确身份为乡镇行政编制,享受正(副)股级干部待遇。承担乡镇农村统计工作,并负责收集乡镇各站(所)的全部统计资料及运行情况,按照上级统计部门统一编制的统计报表进行归集、汇总、分析,将月度统计报表资料和相关分析材料于次月5日前提供给乡(镇)有关领导,经乡(镇)领导审核同意后,同时报送县统计局和县直有关部门,充分保证乡镇统计网络的稳定性,确保统计报表渠道畅通。

2、稳定队伍,上下联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福利待遇,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在工作环境、办公条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统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另一方面,适时开展必要的统计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乡镇统计制度篇5

根据《xxx关于xxxx年深化农村税费xx工作的通知》(x发[xxxx]xx号文件)、《xxx办公x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x办发[xxxx]xx号文件)、xx省农村税费改革办《关于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开展“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的意见》和省财政厅乡镇财政管理局《关于实施“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和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和国务院、省、市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要求,在全省“对经济欠发达、自身财力无法满足需要的乡镇,可以实施县管乡用的统收统支体制,采取‘乡财县管乡用’的方式”。现全省已有xx个县市实行了“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省财政厅在xx市xx县试点很成功,并要求2006年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全面推行。我县属于推行“乡财县管乡用”之列,现将我县实施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重大意义。,

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是解决乡镇“人员太多、收入太少、债务太重(目前乡镇债务xxxx多万元,乡镇负债面达xxx%)、支出太乱”等问题的较好方式,对规范乡镇收支行为,促进乡镇依法组织收入,确保乡镇基本需要,缓解乡镇财政困难,保障乡镇重点支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

“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五统、一管、一审”。即“核算统一、账户统设、工资统发、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网络管理、乡镇举债县级审批”。

(一)核算统一。乡镇财政全面实行“两无一统、综合预算”,即由乡镇人民政府机关统一设立会计和出纳岗位,乡镇人民政府所属机构(七所八站)一律无会计和出纳岗位,以乡镇人民政府机关为会计核算主体实行统一核算,乡镇财政所有收入均在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中综合反映。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统一由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

(二)账户统设。取消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在各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由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在县城金融机构开设总预算会计的县级“结算专户”,在各乡镇金融机构统一开设乡级“结算专户”,将乡镇原来的“基本经费户”作为各乡镇人民政府单位会计“支出户”。乡镇所有预算内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全部缴入“结算专户”。“支出专户”只能接受来自“结算专户”的拨款。

(三)工资统发。继续实行乡镇干部工资县级统发制度,对乡镇机关全额编制人员工资、社保缴费等由县国库每月拨入财政工资统发户和机关社保局直接计入个人账户。

(四)采购统办。乡镇各项大额采购支出,按照x财采购[xxxx]xx号文件规定,参照县直单位执行。由乡镇提出申请和计划,经乡镇财政管理股按照预算计划审核后,交县采购办集中统一办理,采购资金由乡镇财政管理股直接拨付给供应商或服务商。

(五)票据统管。

1、乡镇所使用的票据在非税收入管理局统一领取,各乡镇必须确定专人负责票据的领取、发放、保管及核销工作。

2、乡镇领用的票据只限于乡镇财政供给单位和乡镇范围内的农村中小学校、卫生院使用,其他“三权”在上的单位不得在乡镇领取票据。

3、对票据实行“缴旧领新、限量领用、专人管理、当年结清”制度,并做到票单同行,即非税收入管理局凭银行缴款单核销收费票据。

(六)实行乡镇举债县级审批制度。乡镇原有的债权债务要按债权债务的发生时间、形成原因、资金来源、约定利率、还本付息等情况,逐一清理核实,建立台帐,制定消赤减债计划报县财政局备案。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原则上乡镇不得再有新增债务,如因特殊情况需要举债的,要实行县级审批制度,呈报分管财贸的县领导审批。

(七)信息化网络管理。全面建立乡镇财税管理信息化网络,县乡镇财政管理局设立网络服务器,乡镇财政所设立网络工作站。县乡财政依托公网,以固定ip方式组网连接,乡镇财政会计业务全部在县局服务器上保存,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化网络,实现财政资金网上远程申报、审批,数据网络汇总,资金运行网上监管,会计核算电算化。

三、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的基本原则。

坚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乡镇债权债务关系”等五权不变和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由县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的收支。

(一)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实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后,对乡镇政府仍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

(二)预算管理权不变原则。按照《预算法》规定,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县级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明确乡镇财政预算安排顺序和重点,提出乡镇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意见;乡镇政府根据县级财政部门提出的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按《预算法》规定的程序报批。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经乡镇人大审查和批准后报县级财政部门备案;调整数额较大的,必须向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待批准后方可执行。

(三)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的原则。实行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与管理权、监督权相分离,县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资金,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归乡镇,资金结余归乡镇所有,县财政不集中、不平调。属于乡镇财权和事权范围内的支出,仍由乡镇按规定的程序审批。

(四)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则。乡镇的债权、债务仍由各乡镇享有和承担。

四、“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

(一)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对乡镇财政所“乡财县管乡用”全面工作实施管理监督。乡镇财政预算会计业务统一由乡镇财政管理股核算。乡镇财政管理股全面乡镇财政预算会计业务,负责乡镇财务报帐审核事宜。主要职责:参与和指导乡镇财政综合预算的编制,监督预算的执行,及时拨付预算内、外及其他各项财政资金,准确记录各项财政业务,按时与有关部门和乡镇进行对帐,按月编制会计报表,按时审核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办理乡镇财政收支结算,审核和监督乡镇政府单位会计的支出核算,及时指出乡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乡镇,并按月向县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二)乡镇财政所负责乡镇预决算的编制,办理各项收支结算和对帐、报帐工作。各乡镇财政所设财政所长、财政结算会计(预算会计)、政府单位会计、出纳、财税信息网络管理员、票证管理员岗位。各岗位可以按照规定交叉任职,但必须健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财政所长不得兼职政府单位会计、出纳岗位;财政结算会计不得兼任政府单位会计;财政结算会计、政府单位会计不得兼职出纳员;政府单位会计不能兼管票证。

财政所长负责财政所日常工作的管理,财政预算编制、执行,按县财政局授权审核、监督乡镇财政收支;财政结算会计负责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办理与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县财政局的结算和对账,负责非税收入执收管理系统收入数据的录入,打印总预算会计拨款凭证,登记会计账薄,编制会计报表,按月编制乡镇财政用款计划,办理乡镇人民政府经费支出的请拨,负责向乡镇有关领导提供乡镇总预算会计报表,负责乡镇财政票据的领取和缴销,监督乡镇财政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办理乡镇财政年终决算;政府单位会计负责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支出专户的会计核算,按规定用途支付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日常经费,按月提出乡镇日常经费支出计划报财政结算会计;出纳负责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的现金收付、缴存及日常报帐工作,按规定保管备用金,及时登记乡镇现金日记帐;财税信息网络管理员负责微机网络系统的维护、管理与使用,涉农补贴资金基础资料的录入;票证专管员负责乡镇所有收费票据的领取、发放和缴销。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政府办、纪检监察、财政、人事、审计、人民银行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xx县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县财政局长任主任,相关副局长任副主任,各业务股室负责人为成员。,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县对乡镇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乡镇人民政府当家理财和财源建设的积极性。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对原来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行相应调整,从确保乡镇基本运转、有利化解乡镇财政债务,调动乡镇理财积极性等方面制定新的统收统支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三)规范乡镇财政收支管理。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规范乡镇收支行为。根据乡镇财政收支规模和实际情况,明确乡镇支出范围,统一和规划各项开支标准,完善财务审批程序。

(四)清理乡镇财政供给人员。严格乡镇编制管理,严禁超编进人,严禁在编制外使用人员,属于清理清退范围的各类超编人员、不在编人员和自聘人员财政不供给经费。

(五)加强债权债务的管理。乡镇的债权债务要根据本乡镇的实际作出消赤减债计划,安排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坚决制止乡镇村发生新的债务,乡镇人民政府和各部门一律不准为经济活动提供贷款担保。乡镇人民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一律不得举债搞建设、上项目或发放各种津补贴。凡违反规定以政府名义提供贷款担保形成新的债务的,严格实行“谁签字,谁负责”,由签字人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偿还。建立化解乡镇人民政府、村债务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把制止新债、化解旧债作为考核乡镇、村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债务化解之前,乡镇党政府主要负责人不得提拨重用,不准异地任职。乡镇的债权要及时清收,制订切实可行的回收计划,加大回收力度,回收的资金原则上要用于偿还债务。

六、工作步骤

(一)制订“统收统支乡财县管乡用”暂行管理办法。依据我县今年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在学习和考察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及具体管理办法。

(二)清理乡镇资产工作

1、清理乡镇资产、账户、票据。清理乡镇银行账户、票据和现有资产,取消乡镇银行账户,缴销乡镇收入票据;账户的设立和票据的领用按有关规定重新办理。

2、清理乡镇债权债务,对现有债务进行逐一登记造册报县财政备案。

(三)完善网络建设,进入实施阶段。确定乡镇财政所人员岗位和职责,开设新的乡镇账户,完善县乡计算机网络,组织人员培训,按有关规定和业务操作规程的要求实施对乡镇财政收支的核算管理。

七、实施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是我县国库集中支付向乡镇的延伸,是我县实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确保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各乡镇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积极主动配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严明改革纪律。各乡镇必须规范操作程序,自觉接受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检查监督。不准私分集体财产、滥发钱物,不准擅自开设银行账户(含存折户)、私设小金库,不准使用非正规票据、坐支收入,否则一经发现,将严格追究乡镇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将在体制结算中划扣违纪金额。

(三)调整乡镇财政所职能。农业税免征以后,乡镇财政所的主要工作应从组织农税收入转变到资金管理和非税收入管理上来。要集中精力做好“乡财县管乡用”的收支结算和对账、报账及机关财务会计核算工作,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财务收支管理。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等直接补给农民的各项资金和补贴的发放工作,加大服务“三农”的工作力度。同时要大力推进“村账乡管”工作,强化村级财务管理。

(四)加强部门协作,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1、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机构,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要合理分配人员,理顺业务关系,强化服务意识,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2、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政供给人员的编制管理,督促乡镇清理,清退超编人员。

3、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务审计监督,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

4、县人民银行要加强对乡镇银行账户的管理,并监督其他金融机构及时划转各项资金,确保各项财政收入及时入库、财政资金及时到位。同时,完善金融机构开户许可证制度,对各金融机构违规开设银行账户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5、纪检、监察部门要监督乡镇严格执行“乡财县管乡用”有关制度,对违反财经纪律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八、建议与要求

(一)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税机构转变的需要,随着乡镇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省财政厅农税局经省编委批准已更名为“xx省财政厅乡镇财政管理处(加挂xx省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局的牌子)。”并要求各市(州)、县(市、区)农税局统一更名为“××市(州)、县(市、区)乡镇财政管理局,加挂××市(州)、县(市、区)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局的牌子”。为了工作需要,恳请县人民政府、县编委迅速批复县农税局更名请示。

乡镇统计制度篇6

【关键词】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财政支付

一、醴陵市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采取的措施

按照财政部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改革目标,从2014年4月1日起,醴陵市全面实施乡镇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主要围绕进一步提高乡镇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保证财政收支信息反馈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构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制度屏障等改革目标,从理念设计、制度建设、权责划分、管理模式、流程设置、要素完整等方面建立与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

(一)遵循五权不变原则。

遵循了“资金所有权、资金管理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债权债务管理权”五权不变原则。各乡镇仍是乡镇财政预算的执行主体,对其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实行全面负责。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乡镇,资金结余归乡镇所有,市财政不集中、不平调。属于乡镇财权和事权范围内的资金归乡镇管理,资金使用按规定程序由乡镇审批。乡镇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仍由乡镇享有和承担。

(二)实行五统管理模式。

实行了“账户统设、票据统管、预算统编、工资统发、支付统办”的管理模式。将乡镇视同为市本级预算单位执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结合“乡财市监管乡用”改革,市财政全面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严格执行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执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三)实现五项改革目标。

实现了“规范账户设置、规范预算管理、规范收入管理、规范支付程序、规范账务处理”的改革目标。健全与完善财政专户管理制度,取消各乡镇在各金融机构的原有账户。建立健全统一的非税收入收缴与拨付管理体系,实行票据“限量领用、定期缴销”,执行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做到票款同步、以票管收。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要求,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指标管理、计划管理、支付管理、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绩效考核。同时,进一步完善村账乡代管办法,加强与规范“村级会计委托服务”的财务管理与监督。

二、醴陵市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醴陵市纳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乡镇31家,从2015年1月1日起至10月30日止,共支付资金86,276万元、27,107笔,其中直接支付85,854万元、26,393笔,直接支付比例为99.51%;授权支付421万元、714笔,授权支付比例为0.49%。

(一)建立了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体系。

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本地实际的乡镇国库管理制度体系,包括资金支付办法、会计核算办法、基本业务流程等;推进乡镇收入全面预算编制,分大类项目逐项定额编制支出,使乡镇资金的支付都建立在全面预算基础之上;制定了市财政与乡镇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职责,分工协作,加强对乡镇资金与财务的指导与监督。

(二)建立了乡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建立了乡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明确市财政局为管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职能部门。撤销了不符合改革需要的原乡镇账户,相应开设了国库单一账户、财政零余额账户、乡镇零余额账户、乡镇其他资金结算户,通过乡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对乡镇资金进行集中直接管理,堵塞了资金管理,增强了财政调控能力。

(三)实行了乡镇资金零余额管理。

乡镇资金集中保存在人民银行国库或财政专户,并根据乡镇企业每日办理支付业务情况,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或乡镇零余额账户进行清算,有利于资金统一调度,减少拨付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规范了分月用款计划管理。

乡镇根据预算指标结存与收入进度情况,编报分月用款计划,财政部门当日即可批复后申请用款,增强了乡镇使用预算资金的计划性,提高了预算单位的用款及时性,财政部门也可以从源头上监督与控制资金的用途和流向。

(五)运用了信息网络系统。

乡镇用款计划管理、资金支付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均实现了网络联接、网上申报、网络查询,实现了实时支付、当日清算、适时查询、信息共享,提高了支付效率,加强了资金监控。

(六)理顺了乡镇财务管理。

在原“乡财县管乡用”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会计岗位设置、规范操作系统与流程、组织业务培训与指导,并按照全年无遗漏、分月有计划的管理模式组织对乡镇进行财政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保证了改革后乡镇财务正常运行。

(七)明确了村账乡代管。

制定了《村账乡暂行管理规定》,明确乡镇财政所要加强对村级资金的管理,开设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集中专用账户,并建立规范、有效的监管体系。财政部门及市直部门拨付村级的资金全部通过乡镇财政所下拨,并由乡镇财政所指定专人负责管理与核算村级会计服务业务。

三、醴陵市乡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存在的问题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公共财政管理的基础性、机制性的变革,是财政管理的根本性创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所确立的一整套管理流程,对预算执行的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规范化、程序化要求,体现了科学理财和依法理财的观念,增强了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加强了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控制和预算信息的透明度,将为醴陵市继续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带来深远影响。要围绕财政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内容,剖析目前乡镇国库集中收付业务与财务管理运行情况,在预算编制分类较粗、职能划分不清晰、管理流程不完善、预算执行环节不严谨、财务管理分散无序、财务数据统计不完整等方面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推进考核等进行思考与解决。

(一)乡镇部门预算编制有待进一步细化。

乡镇部门预算编制是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基础,目前虽然实行了收入支出全面预算管理,但部门预算编制还未细化到具体执行的相应功能科目与经济科目,且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分类支付、指标调整比较繁琐,不利于进一步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加强乡镇财政收支管理。

(二)分月用款计划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

实行分月用款计划管理主要是规范预算执行、方便预算单位用款。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实行网络系统管理可以方便乡镇编报计划与财政下达指标,提高资金拨付效率。但仍存在仅以预算指标与收入进度简单控制拨付进度,乡镇基本支出与业务性专项简单以授权方式下达,乡镇年度预算可使用指标超进度预拨等现象,财政部门从源头上控制资金的用途和流向上所体现的管理职能不强、发挥效率不高。

(三)乡镇财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规范。

乡镇负责人和财务人员要按照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对本乡镇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负审核和监督的责任。部分乡镇人员配置缺乏、财务素质欠缺,对改革政策认识不充分,对规章制度理解不到位,财务管理与核算不规范、不准确、不及时,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增加了进一步完善与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难度。

(四)财务信息统计数据有待进一步优化。

乡镇会计单独核算分散、乡镇领导认识重视不够、财务管理基础参差不齐、列支项目比较任意,且有些乡镇人为地通过授权支付方式避开了财政资金直接支付稽核审计,导致财务核算基础数据不完整不准确,相关财务指标难以完整准确及时统计上报,难以有效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财政监管提供准确明了的依据。

(五)支付核算软件系统有待进一步整合。

目前,国库集中收付软件使用的是方正春元系统、乡镇财务核算使用的是U8系统,软件系统需要交叉使用、相互查询,也为日常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支付系统与财务系统使用网络联接,网络速度比较慢、联接不稳定等因素也影响正常业务办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如何有效结合国库集中收付与财务管理核算,达到进一步提高软件使用效率、促进工作开展的目的。

四、完善醴陵市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设想

新预算法即将施行,贯彻实施如何不打折扣至关重要,其关键是要做好新预算法实施的立法配套工作。财政部已明确提出,将抓紧修订预算法实施条例,研究制定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资金支付、政府债务管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快形成一套较完善的现代预算制度。中央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政策规定,同时开展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管理要求,也要求我们积极适应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行动、与时俱进、创新改革、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全面深入推进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要加强对外、对内的政策宣传与业务沟通,提高财经纪律意识,掌握政策规定精神,抓住业务管理环节,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对“外”就是学习与宣传中央与省级出台的一系列作风建设规定,倡导乡镇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全面规范公务支出行为、统一规范津补贴发放、积极推行公务卡结算,确保政策规定落实到位;抓好与人民银行、各银行,特别是与各乡镇的密切配合,做好政策的解读与宣传工作,使改革得到理解和支持,也为进一步完善与改进乡镇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奠定基础;积极主动搞好乡镇财务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不断提升乡镇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大力提格执行财务制度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确保支付改革工作得到乡镇领导与财务人员的支持与配合。对“内”就是要积极争取领导与业务股室对改革政策的认知与业务的熟悉,继续完善深化改革的配套方案与执行措施,形成职责明晰、协作配合、相互牵制、操作简便的财政内部监督管理体系。

(二)加强监督、预防风险。

要分析建立乡镇财政财务监督风险点,并围绕风险点建立相应系列防范管理制度与业务规程,确保改革顺利推进与财政规范管理。通过建立与完善“政策安全、业务安全、资金安全、人员安全、信息安全”五个安全监管机制,抓好政策规定落实、业务审核监督、资金运行监管、人员廉政建设、财务信息保密等工作重点环节,全面深入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一是完善内控制度,规范操作程序。进一步理顺财务报账业务流程,完善稽核审计规定,规范报账业务审核要素,坚持分级牵制稽核制度,以防范财政资金风险,确保资金安全。二是监督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乡镇财政资金拨付前,预算、国库、业务股室、采购办、财政评审等相关业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对乡镇的资金申请额度、性质、类别等,要进行分析鉴定、监督审核,确保支付安全。三是完善财政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的后续监管机制。建立银行、支付局、乡镇定期对账制度,及时进行票证传递与核对,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业务安全。四是实行跟踪问效,强化事后监督。建立由乡财局、支付局、监督局对乡镇的财务行为进行事后监控与跟踪问效的联动制度,督促与检查乡镇严格执行改革文件规定与财务制度;推进乡镇预算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单位监督、组织监督、审计监督,确保人员安全。五是建立乡镇财务数据报送制度。明确规定报表时间、编制内容、报送范围,及时掌握分析乡镇财务信息,支付局建立办公性行政经费等财务指标动态备查账,为执行分析、数据统计、财务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建立软件内网封闭运行、档案归档借阅规定、数据查询报告制度、信息审批备案等制度,牢固树立保密意识,严格执行保密纪律,自觉保守财政机密,确保信息安全。

(三)严格支付、规范运行。

严把支付节约关、支付时间关、支付内容关、支付方式关,坚持做到了事前监督、事中控制、事后检查相结合,构筑了资金运行的“快捷安全通道”。一是要形成以财政直接支付为主,授权支付为辅的支付格局。明晰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范围划分细则,严格执行相关文件操作规程,严禁将应该实行直接支付或转账支付的项目改为提取现金或变相实行授权支付,限制提取现金作为备用金的行为。二是根据乡镇预算项目分类情况,年初科学合理核定预算单位授权支付上限额度与比例,扩大乡镇工资、津贴补贴统发范围,防范下达授权支付资金的随意性。三是要规范分月用款计划乡镇申报、财政审核机制。督促各乡镇在预算指标内,按资金用途分月编报用款计划,预算股、国库股、乡财局根据预算指标与业务性质认真区分、确认与批复用款计划。

(四)强化预算、做好审核。

建立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约束、预算调整、预算绩效的完整预算管理体系。一是建立预算编制体系。按照新《预算法》的规定,推进乡镇预算精细化。乡镇要认真细化预算编制的内容,把所有项目资金都编入部门预算,分别编制支出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预算,详尽地反映财政支出的金额、类型和用途,强化预算、规范执行、完整决算,并探索推进乡镇预算公开。市财政要加强乡镇预算的编制指导与审核,为完善乡镇预算资金分配程序和规范预算资金支付方式提供有力的支撑。二是建立预算监管体系。要加大财政业务股室审核职能,业务股室应详细审核乡镇分月用款计划,做到“八审核”,即“审月份进度、审乡镇、审预算科目、审支出要素、审金额额度、审支付方式、审资金用途、审专项说明”,并提出合理可行的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款项和额度的建议数。三是要建立绩效评价体系。要通过财政部门与乡镇两级预算绩效评价与资金绩效评价,合理划分市乡村三级财权与事权,继续逐步加大市财政对乡镇、村级转移支付力度,实行资金使用跟踪问效,确保乡村两级正常有效运转。

(五)完善配套、积极探索。

乡镇统计制度篇7

一、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

乡镇统计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石,是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提高农村统计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乡镇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统计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关系到统计调查资料的准确、全面,从而关系到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正确与否。因此,切实加强新时期乡镇基层基础统计工作,将是我国统计事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既可以促进农村统计事业健康发展,又能牢牢把好统计源头数据质量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信息服务,对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对整个统计事业的蓬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乡镇统计工作现状

1、乡镇统计人员已配备到位。XX年,xx市17个乡镇区中均成了统计信息中心,以取代过去的统计办公室,共配备统计人员68人,每个乡镇3-4人。从文化程度看,大专及以上59人,高中及中专9人;按配备资格分,有统计从业资格证的65人,无统计从业资格证的3人。

2、乡镇统计办公全部达标。据统计调查,xx市所有乡镇区都有专门办公室一到两间,办公设施齐全,共拥有微机21台,数据整理基本实现自动化。

3、乡镇统计办公经费没有保障。目前,xx市所属的17个乡镇区统计机构全年办公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自身的工作性质,统计部门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长远的、隐性的,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在多数领导的心目中,统计部门作用是有限的,地位是不高的。再加之地方财政状况困难,县级统计部门都只能解决有限的工作经费,乡镇统计机构的工作经费根本就无从谈起,进不了乡镇财政预算;少数乡镇统计人员报送报表的差旅费和必要的电话费都无法保证,统计人员的福利待遇就可想而知了。

4、文化程度虽较高,但业务素质较差。目前,xx市17个乡镇统计人员中,虽然都是大中专毕业生,但具有统计职称者寥寥无几,统计专业水平偏低,很难适应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乡镇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统计事业发展历程来看,在上级统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目前统计工作现状与八、九十年代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再上一个台阶仍有很大难度。当前乡镇统计工作难以更好开展,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少,任务重,统计队伍不稳定,工作难尽力。乡镇统计员执行乡镇综合统计功能,履行各种统计调查职责,其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然而,该市乡镇统计机构仅配备3-4名人员,与其担负的工作相比,差距很大,极不对等。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乡镇企业、个体和私营经济迅速发展,统计对象数量急速增加,统计人员的工作任务量愈来愈大;二是由于乡镇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统计员一人兼数职的现象比较普遍,专心做本职工作的精力与时间受到严重影响。三是乡镇统计工作责任大、要求高、待遇低,其他工作岗位要么省心省力,要么有利可图,而统计一无所有,没有摊上的绕道走,摊上的设法逃,大部分乡镇统计员一年一换,有的甚至一年几换,乡镇统计人员变动频繁。而县级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人员不管人员编制,不管经费,所以乡镇在调换统计人员时根本不与统计局协商,几乎每年都是一张张新面孔或业务生疏的新手,这就势必影响到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连贯性,影响到统计工作的统一性和一致性,迟报、漏报现象难以避免,进而影响到县级统计部门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全面性,造成统计数据质量的下降。

2、业务素质较低,统计数据质量难以保障。由于统计人员事务性工作较多,很少系统学习统计业务和微机知识,专业素质相对于任务则捉襟见肘,统计台帐、报表汇总仍是手工操作。统计手段落后,致使工作效率低,报表差错率随之增加。加之少数乡镇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不实,根本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有时官出数字,有时闭门造车,基层统计源头数据的质量是否真实可信,就得打上一个问号了。

3、统计调查对象多,配合差,数据难收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二、三产业急速增长,结构日趋复杂,农村统计调查对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村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给统计工作带来了更大难度。加之受利益方面因素的影响,集体企业按需上报,对付税务部门和统计部门用两本帐,个体和私营企业瞒报、迟报、不报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乡镇统计资料的收集非常困难。

4、统计力量、统计经费与统计工作任务之间不协调,工作难开展。乡镇统计人员少、地位低、待遇差。由于统计部门自身没有收入,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完全要靠财政拨款,普查、抽样调查、临时调查以及各种正常的业务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乡镇统计人员业务经费不能及时保障,而统计工作时效性又强,他们只好疲于应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5、求业绩,领导干预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数据实报难。统计数据是考核评比的主要量化指标,直接影响到地区和个人的利益。统计部门在业务上受上级指导,在人员经费上归地方领导,造成其工作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地方领导,导致统计数据抗干扰的能力差。因此,有些领导为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取得优良的“政绩”,不择手段,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有的凭空编造统计数据,有的授意、指使下级虚报统计数据,有的甚至对“不听招呼”的统计人员打击报复。由于统计执法工作因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执行到位,“官出数字”也就不难理解了。因而《统计法》对于那些想着政治前途、捞点政治资本的基层领导来说,已没有什么威慑力,长官意识始终贯穿着乡镇统计工作。基于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统计数据人为因素干扰较大。

四、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工作的思考及对策

乡镇统计工作中存在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村统计数据质量,不利于农村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做好农村统计工作,为各级领导决策农村社会经济问题作好参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工作,从而提高农村统计数据质量。

1、提高认识,加强乡镇统计工作领导。各级政府和统计部门,要提高对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乡镇基层统计基础建设,是提高农村统计工作水平的客观要求,是保证农村统计改革顺利进行的客观要求,是确保农村统计工作能够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客观要求。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基层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领导,摸清情况,抓住重点,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积极稳妥地开展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在工作中,县级政府统计部门要真正负起领导和指导责任,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各方面工作。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乡镇统计人员身处统计工作最前沿,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又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既要履行统计执法职责,又要完成统计普法任务,要求具备全面的素质。要把统计知识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首先,县(市)统计局要通过办班、讲座、函授等多种形式,组织乡镇统计人员进行学习,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执法普法能力;学习统计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调查能力与综合评估核算能力。其次上级业务部门要加强指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水平,以此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的全面、圆满完成。

3、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制意识,保证统计工作的健康开展。普法是基础。一是统计部门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要勇于运用法律武器排除对统计数据的行政干预,要敢于依法保护统计机构的完整性和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二是行政统计部门要把统计法律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不论在报表上报时,还是在统计数据的与开发中,都要坚持以统计法律法规为标准,以统计方法制度为准绳,捍卫统计工作的严肃性。三是坚持执法。把统计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统计基础长期得不到改善、统计数据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的乡镇作为统计执法的重点,严查深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实现统计工作的根本改善。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制意识,充分利用“12、4”全国普法宣传日、“xx”普法、各种会议及活动进行广泛宣传《统计法》。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学法、知法、守法,实现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4、加大统计体制和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力度,切实规范基层统计调查行为,减轻基层统计工作负担。改革现行的基层统计工作人员配备制度,建立稳固的基层统计机构和人员,大力提高乡镇统计整体工作水平,统计方法制度能否更贴切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有实质的意义和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稳定队伍,完善机构,巩固职能地位。

乡镇统计制度篇8

为建立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相适应的统计体系,确保统计数据搜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对全区现行的“条状统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推行属地统计管理体制。特制订本实施方案。www.nn40.com法人单位按实际经营(活动)所在地划归到相应镇乡街道统计;产业活动单位由其归属的法人单位统计;跨区域经营(活动)的单位由法人单位注册登记地统计。个体生产经营户由实际经营所在地统计。集团公司以法人单位为基本调查单位划归所属地统计。(二)属地统计的地域范围全区按照现行52个镇乡街道区域实施。镇乡街道是“属地统计”的实施主体。江南新区、工业园区、渝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执行属地统计制度。(三)属地统计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统计部门组织实施的各类普查和调查。二是专业统计项目: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及固定资产投资、劳动、科技、国民经济核算和城乡居民收入调查工作等统计业务。1.核算:地区生产总值以专业统计为基础,52个镇乡街道对辖区内的法人单位及法人所属产业活动单位进行统计。对部分业务上垂直领导,财务上统一核算,不宜按行政区域进行统计的单位,其增加值由区统计局统一测算后分解到各镇乡街道,纳入镇乡街道GDp核算。2.农业:农业统计已经实行镇乡街道属地统计,仍按现行调查制度进行统计。3.工业:所有工业企业和工业个体经营户都按照属地原则由所在镇乡街道进行统计。对飞地工业统计问题,按照工业企业所在地统计,其统计结果以注册地30%开办地70%的比例进行分解。4.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及建筑业:年度内计划总投资在50万元及50万元以上建设投资项目由各镇乡街道统计。铁路、高速路、城乡电网、通信及监狱等部门和部分跨镇乡街道的重点投资项目由区统计局直接统计后反馈到镇乡街道。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活动单位按单位登记注册地由各镇乡街道统计。5.贸易餐饮业:所有镇乡街道辖区内的批零、住宿餐饮法人企业及产业活动单位,贸易餐饮个体经营户,加油站(点),辖区利用内资项目单位,由所在镇乡街道进行统计。对贸易餐饮企业飞地统计问题,按照贸易餐饮企业所在地统计,其统计结果以注册地30%开办地70%的比例进行分解。6.劳动工资:所有镇乡街道辖区范围内除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外的全部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由各镇乡街道进行统计,涉及全区GDp核算基础的教育、卫生等系统的单位暂不纳入乡镇街道属地统计,仍按部门核算联动的具体规定由相关部门统计后报送区统计局。7.城乡居民收入调查工作:按照现行调查制度进行统计。8.交通运输业邮电统计:已由区运管处和区港航局报统的交通企业和个体户按现行规定执行,未纳入前述范围的公路、水运经营对象则按属地原则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所在镇乡街道进行统计。电讯统计由各电讯经营企业负责统计,直接报送区统计局,由区统计局按一定比例分解到各镇乡街道。9、服务业统计(含金融、证券、保险等行业):按登记注册地统计。10.对外经济统计、进出口统计:由区外经委负责统计。11.旅游统计:由区旅游局负责统计。12.政府统计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普查、专项调查及其它统计调查:按具体规定执行。四、属地统计调查制度(一)统计调查方法改革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实行全面统计制度;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实行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规模以下工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资质以外建筑业、个体经营户实行抽样调查方法。镇乡街道辖区内统计调查单位较多,具备抽样调查条件的,在得到上级统计部门批准后,可以实行抽样调查方法。不具备抽样调查条件的,继续实行全面调查。(二)区、镇乡街道统计机构的职责统计部门综合协调全区各项统计工作,强化统计管理,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统计分析。牵头建立健全统一和动态管理的统计单位名录库,及时理顺和确定本地区统计渠道。监督、检查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实施,负责解释属地统计制度。按国家统计制度的规定,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农产品产量、城乡居民收入等一系列重要的统计指标,由统计部门评估论证,实行下算一级。统计部门直接负责部分业务上垂直领导、财务上统一核算的单位,飞地单位,跨镇乡街道的重点投资项目,涉及国家安全保密的单位及大型企业集团的统计工作。其它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由镇乡街道统计机构负责统计。镇乡街道统计机构动态维护辖区内统计调查单位名录库。按统计部门的统一要求,负责统计业务管辖单位统计资料的采集、审核、汇总、上报及相关的统计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镇乡街道、村居统计台帐,督促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开展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对本辖区统计调查单位变化、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江南新区、工业园区、渝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动态维护辖区内统计调查单位名录库,按统计部门的统一要求,负责统计业务管辖单位统计资料的采集、审核、汇总、上报及相关的统计管理工作,并定期向所在街道交换统计资料。实行属地统计后,区级各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部门业务统计报表和部门核算联动成员单位的统计资料按原统计渠道上报,其管理体制不变。各有关部门仍应承担政府统计部门组织实施的专项统计调查任务。五、实施属地统计的步骤(一)方案制订阶段(20xx年2月-4月)开展前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起草工作方案。(二)实施准备阶段(20xx年5月)成立区属地统计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统计局,具体负责对属地统计进展和基层统计建设情况进行指导、规范和督查,及时协调解决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镇乡街道建立属地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建立健全统计机构,充实统计力量,落实工作经费,落实各项统计制度。区统计部门按经济普查口径和日常统计工作要求,向镇乡街道反馈各辖区内统计单位名录。镇乡街道接收划入管理的企事业单位统计资料,对统计局反馈的单位名录和接收的统计资料进行清查、核实、整理、上报。区统计部门属地统计公报,分别采用书面通知、召开见面会、培训会、座谈会等形式宣传发动,镇乡街道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区编委出台镇乡街道统计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的规范性文件,区财政局将属地统计工作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确保属地统计试运行的正常开展。(三)实施试运行阶段(20xx年6月至20xx年12月)从20xx年6月份定期报表开始,采取新老渠道“双轨制”报送统计资料,中央、市、区属企事业单位向镇乡街道和区统计局同时报送统计资料,各镇乡街道按属地原则搜集、整理、上报调查单位统计资料。统计部门和镇乡街道都要开展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保障全区综合统计数据平稳过渡。统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工作方案。从20xx年6月开始,每季以统计简报的形式通报各镇乡街道属地统计口径的主要统计资料。

乡镇统计制度篇9

一、充分认识乡镇街道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统计是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在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服务领导科学决策、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加强统计工作,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可信度更加关注。但是,目前我市统计工作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尤其是乡镇街道统计工作存在统计机构不够健全、统计经费难以保证、统计人员变动频繁、统计业务难以开展等情况,源头统计数据质量受到影响。各级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乡镇街道统计工作是全市统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切实加强乡镇街道统计基础工作,做到源头数据全面准确,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率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切实加强对乡镇街道统计工作的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在业务经费、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投入和保障。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实行统计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并明确一名负责人分管统计工作,健全机构,配强人员,改善条件,为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确保各项统计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二)完善管理体制。各乡镇街道要配备2-3名专职综合统计员负责本辖区的综合统计工作,并对辖区内单位和村(社区)统计员在业务上进行指导和协调;村(社区)统计工作由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指定专人负责。要把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统计岗位上,新增统计人员要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热爱统计工作并具有统计专业知识的人员中选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取。乡镇(街道)机构改革要加强统计工作,人员配备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三)保证工作经费。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各级政府在安排财政预算时,要统筹安排好统计部门普查、调查等各项必要的经费。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保障统计机构足额的人员经费和开展日常统计工作所必需的业务经费,并列入同级常年财政预算,普查等专项经费纳入乡镇街道财政预算。重大普查按照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5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日常统计工作业务经费原则上按照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纳入财政常年经费预算,并随着统计工作任务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大逐年增加。

(四)改善人员待遇。乡镇街道统计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基层统计队伍作保证。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发〔〕27号)文件规定,对已取得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乡镇街道统计人员,按照国家有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待遇的规定予以落实;对从事统计工作时间较、工作业绩突出的,在提拔使用、享受有关待遇方面要予以优先考虑。

三、明确乡镇街道统计工作的职责和要求

(一)完成统计调查任务。各乡镇街道统计机构要自觉接受上级统计部门的业务指导,及时提供相关统计资料;组织并完成国家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执行国家统计标准;监督检查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在本乡镇街道的实施;组织指导被调查单位和住户的统计工作;承担重大国情国力普查及相关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工作任务。

(二)规范统计基础工作。按照国家、省、市和区县(市)统计报表制度规定,负责搜集、整理、分析、提供和管理职责范围内的统计资料;组织指导本乡镇街道行政区域内各部门、各单位统计业务和统计基础工作,健全乡镇街道的统计台账、原始记录等核算资料,搞好统计资料档案管理;负责对有关统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负责为本乡镇街道提供统计服务等职能。

(三)实现统计手段信息化。各乡镇街道要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平台,配备1台以上专用计算机设备,并利用当地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与统计内部网络互联,不断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四、不断加强乡镇街道基层统计队伍建设

(一)保持统计队伍稳定。对乡镇街道统计人员实行双重管理和备案制度,乡镇街道统计人员调整必须征求区县(市)统计部门的意见,以保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和统计业务的连续性。

(二)加强统计业务培训。各乡镇街道要积极组织统计人员参加统计上岗培训和业务知识培训,不断加强素质培养,有效提高统计人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乡镇街道统计人员必须具备统计业务知识、计算机应用技能和统计法律法规知识,依法获得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方可从事统计工作。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强统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依法统计意识和数据质量责任感。统计人员要自觉恪守统计职业道德,依法独立履行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职权,坚持实事求是,坚决抵制授意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行为,如实报送统计资料,准确及时完成统计工作任务,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建立一支品德优良、精通业务、工作扎实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五、强化对乡镇街道统计工作的考核监管

(一)加大统计执法监督力度。各区县(市)和高新区要将乡镇街道统计工作建设纳入统计执法检查、统计督查、统计监审内容,实行效管理和监督。要加强统计普法宣传,扩大统计法律的社会影响,增强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的统计法制观念。市、区县(市)统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统计执法监督,依法查处各种统计违法行为,特别是要做好对统计违法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对典型统计违法案件要适时通过媒体予以曝光。要建立健全统计工作监审制度,实现统计执法检查经常化、制度化,以维护统计工作的正常秩序。

(二)建立效管理考核机制

1、实行统计工作考核评比。为加强对乡镇街道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源头统计数据质量,市政府对全市乡镇街道的统计工作实行考核评比。考核内容包括乡镇街道对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人员经费、基础工作、数据质量等各方面工作,计分办法采取百分制进行计分(考核项目具体计分标准详见《市乡镇街道统计工作考核评比表》)。

2、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市政府对乡镇街道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配备、工作实绩完成情况每年进行一次督查。按照发〔〕27号文件要求,将乡镇街道统计工作与“十强十快乡镇、街道”考核评价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对统计基础工作差,有虚报和瞒报统计数据等重大统计违法行为的乡镇街道,将依法依纪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相关责任,并通报批评,取消其参加考评的资格;对弄虚作假和造成统计数据失实等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乡镇统计制度篇10

关键词:“乡财县管”;乡镇财政;海南省

中图分类号:F8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0-0016-07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0.0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及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财政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其自身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难。为推动建立县乡公共财政体制框架,2006年财政部在结合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乡财县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进一步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工作,有效地促进了财政管理制度体系的进一步改革。海南作为欠发达省份,乡镇财政规模小,公共服务水平低,乡镇财政管理水平与新形势很不适应。因此,实行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海南省屯昌、保亭、万宁和文昌四市县(以下简称“四市县”)“乡财县管”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对海南省“乡财县管”改革的模式进行了研究。

一、“四市县”乡镇财政的基本情况

(一)乡镇财权事权呈上收趋势

实行乡镇一级财政以来,“四市县”对乡镇财政体制不断进行调整,2004年前大多实行分税制体制,2004年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县对乡镇财政体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总体上存在的模式有:划分收支、确定基数、定额补助、超收留用或分成以及统收统支加激励等,这些体制总体趋势是财力不断上收。另一方面,乡镇的主要支出近几年也在逐步上划县级管理,大部分乡镇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安全、司法、土地等事权上划县级,这使得乡镇承担的事权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二)乡镇财力构成主要依赖上级补助

农村税费改革前,乡镇政府筹资渠道有预算内收入、乡镇预算外收入以及乡镇债务收入等。实行税费改革后,乡镇财力的构成发生了较大改变,财政自给水平大大降低,乡镇取得财力的主要途径是上级转移支付。以海南省屯昌县为例,2003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万以上的有6个乡镇,其中1个超过500万,而2004年税费改革后,100万以上的乡镇仅有4个,到2007年仅为2个;上级补助收入从2003年的99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687万元,增长1.7倍,上级补助收入占财力的比重从2003年的50.79%上升到2007年的120.17%①。

(三)乡镇财政支出刚性增长

在财政体制不断变化的同时,乡镇财政支出的数量和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是乡镇政府机构的运转支出,以及承担新农村建设、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乡村清洁工程、农村水利建设、农村文化教育以及“村村通工路”等公共服务等支出。由于乡镇作为一级政府行使一级政府职能,乡镇财政的支出几乎涉及政府支出科目的各方面内容,虽然乡镇政府的收入来源明显减少,但乡镇财政支出资金刚性依然存在,增加了财政困难。2003年到2007年,屯昌县和文昌市的乡镇一般预算本级支出分别增长了51.94%和64.96%②。

(四)乡镇历史债务沉重

由于分税制财政体制后,乡镇实际可用财力下降,一些必保的基本支出得不到保障,乡镇政府不得不举债;同时,长期以来处于分级财政最底端的乡镇财政承担了它无法承担的事权,财政支出责任与财力存在较大缺口,并且这种财力缺口累计越来越大,导致了乡镇出现巨额赤字③。以文昌市为例,截至2008年年末,全市乡镇负债总额达9564万元,比2003年增加6892万元④。虽然近年来中央、省政府加大了对县乡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缓解了县乡政府的一部分困难,也逐步消化了乡镇财政的一部分赤字。但对大部分县乡来说,历史债务还未得到有效化解,其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负担。

(五)乡镇财政管理不规范

由于乡镇财政管理水平低,乡镇财政管理不规范,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乡镇财政预算约束软化,监督乏力;二是乡镇的财政收入管理特别是预算外收入管理存在着不少漏洞,致使不少收入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甚至存在坐收坐支的现象;三是有的乡镇支出次序本末倒置,即支出重点主要保证领导的差旅费、接待费等,而在工资、社保缴费、机关运转经费等必保支出方面却始终留有缺口,上级下达的各类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现象尤为严重;四是乡镇的工程建设、大宗物品采购,不办理招投标或不纳入政府采购。

二、“四市县”“乡财县管”改革实践

(一)改革试点的基本概况

鉴于乡镇财政举步维艰的事实,海南省“四市县”开始了“乡财县管”改革的探索,这一举措的目的是深化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促使乡镇财政尽快走出困境。

“四市县”的改革模式的核心内容基本遵循了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乡财县管工作的通知》(财预[2006]402号)文件要求,主要包括: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以促使乡镇财政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核算权与监督管理权相分离。在体制上实行“三不变”⑤的基础上,由县级财政对乡镇财政收支实行直接管理并监督。从这个模式内涵来看,县财政在“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方式中充当了“管家”的角色,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变动,保持了乡镇一级财政的构架。

(二)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四市县”“乡财县管”改革的目标一般都是致力于缓解县乡乡镇财政困难,减少财政赤字,遏制乡镇债务和管理规范化。就“乡财县管”改革而言,目标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农村综合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它是农村综合改革的先行改革。“四市县”改革的基本原则一般都是保持“三不变”,具体见表2。

(三)机构设置及职责

为推行“乡财县管”改革,“四市县”都对机构进行了重新设置,除文昌市外,其他三个市县财政局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如乡镇财政管理中心(或乡财办)负责全县(市)“乡财县管”业务的管理和监督。“四市县”都取消了乡镇财政所的预算总会计,由县财政局设立乡镇总会计,由县会计核算中心乡镇财政各项会计账务核算。乡镇财政所设置财政结算员、报账员,对乡镇会计核算站的会计人员都基本实行委派制,有的集中在县,有的保留在各乡镇。“四市县”都将乡镇国库业务全部集中在县农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屯昌县和万宁市虽然还保留原有的乡镇金库,但乡镇金库的功能已基本消失,保亭县和文昌市已撤消原有的乡镇金库。

“乡财县管”后,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县都重新界定了各部门的职责,构建“乡财县管”工作平台。一是乡镇预算单位,职责主要是编制本单位预算收支计划报县财政局审核;二是乡镇会计核算站,主要是集中管理乡镇预算单位账户,依法办理预算单位资金收支业务;三是乡镇财政所,主要是负责乡镇财政支出和乡镇非税收入的审核工作;四是乡镇农村信用社,主要是及时将预算内收入全额缴入县国库,将预算外收入缴入县财政预算外专户;五是县农村信用社或农业银行,主要是集中乡镇国库业务;六是县人民银行,主要是负责办理各乡镇预算内收入缴入县国库的划分、报解和统计;七是县财政局,主要是审核乡镇预算、核拨乡镇财政资金、乡镇财政总会计账务等,县财政局的预算股、国库股、综合股、政府采购管理中心分别执行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票据管理、非税收入管理、政府采购方面的相关职能。

(四)具体操作模式

1.预算编制情况。“四市县”都遵循“预算共编”的原则,即县财政局提出乡镇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意见,乡镇政府根据县财政局的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并报审批,除文昌市仍由乡(镇)人大批准外,其他市县都由县人大批准。在年度预算执行中,乡镇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需报县财政局审核,调整数额较大的需向县人民政府报告,并按法定程序履行批准手续。

2.账户设置情况。“四市县”基本都取消了乡镇财政原在各银行或金融机构开设的“乡镇国库”账户和“乡镇财政专户”账户,由市县财政部门在市县农村信用社或农业银行统一为各乡镇开设国库和财政账户。

3.收入收缴模式。“四市县”的税收收入除保亭县由农业银行直接收缴外,基本都直接缴入市县国库;非税收入一般都缴入农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的“待报解非税收入专户”中,分次缴入市县国库。市县国库一般在次月10日前将乡镇的国库收入拨入农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的乡镇国库账户以供乡镇支出使用。

4.支出模式。“四市县”的财政支出基本都遵循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优先保障人员工资,因此工资一般都由市县级财政统一拨付。乡镇所有的经费支出都需要由县财政局审批,政府采购支出一般都直接拨给供应商。另外,文昌市已实现乡镇支出的授权集中支付,其他三市县则由县农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乡镇支出。

5.超收奖励。为激励乡镇政府发展经济,培植税源,实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四市县”都出台了相应的奖励办法,以提高乡镇政府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三、海南省“乡财县管”改革的成效与存在问题

(一)改革的成效

1.加强了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一是实行预算共编规范了乡镇财政预算的编制,预算资金按照规定的支出顺序和确定的支出口径、标准安排;二是硬化了预算约束,减少了长官意志的干预;三是县级财政能监控每笔资金的去向,乡镇财政截留挪用部门预算资金的行为得到有效遏止,确保了预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2.增强了县域财政调度资金的能力。由于实现了“账户统设”和“集中收付”,实现了县财政统一管理和核算乡镇财政资金,乡镇财政收支行为得到规范。县对乡镇的收支行为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财政管理由过去重抓收入向收支并重转变,支出管理由重支出数量向节支、控支、跟踪问效转变。杜绝过去那种“户头有钱就用,不管来龙去脉,年底超支挂账,次年再列支出”行为。

3.堵住了乡镇收入的漏洞。“乡财县管”实行“票据统管”和“账户统设”后,一方面票据由县级财政统管,领缴核销权全部上划,做到“以票管收,票款同行”;另一方面通过清理账户,撤消了原设在乡镇的各种过渡户,非税收入直达县级国库或县乡结算户,预算外收入均纳入专户,有效防止截留、挪用、坐收坐支等违规行为的发生。“乡财县管”有效地堵住了收入漏洞,确保了财政收入的及时入库。如屯昌县、保亭县在2007年实行乡财县管后,2008年分别有1个乡收入突破500万元;万宁市2009年实行乡财县管后,有4个乡镇收入突破500万元,还有2个突破了1000万元①。

4.规范了乡镇财政支出行为。由于“乡财县管”改革后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和规范的收支流程,各种管理漏洞被有效堵塞,各种不合理的支出被有效控制,防止了铺张浪费现象的发生,利于财政资金的节约。同时改革规范了乡镇政府采购行为,对大宗物品购置必须实行政府采购,确保专款专用。各乡镇的重点支出得到了保障,支出结构得到优化,各项专款实现专款专用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确保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丰富了县级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内容。

5.控制了不良债务。改革后,由于规范了乡镇财政收支行为,乡镇政府改革前举债现象受到有效的监督和有力的约束,从源头上控制了乡镇新增债务的发生,为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创造了条件。同时,乡镇理财观念、理财方式得到转变,财务管理得以加强,有效地控制了由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而带来的新增债务,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化解陈债,加快了乡镇财政良性发展的步伐。如屯昌县在“乡财县管”改革后,乡镇实现了没有新增债务的目标。

(二)改革的问题

1.缺乏落实相关原则的具体规范性制度。虽然“四市县”都制定了相应的改革实施方案,但其中的规定都比较粗放,缺少如何落实的具体细节性的规范性的制度。如如何落实资金所有权不变,如何防止县财政占用乡财政的资金,如何确保县主管部门转移支出责任等方面都没有具体的制度。这些规范性制度的缺乏可能造成“乡财县管”改革后的财政权力界限不清,从而难以保证“乡财县管”的顺利运转。没有相应的制度,债务债权不变原则将无法落实。因为乡镇的财政资金全部由县财政管理,这就为乡镇推卸债务责任提供了条件,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约束(如规定偿债准备金的提取等),可能会使乡镇债务的处理难度加大[1]。

2.加大乡镇资金管理成本,资金使用费时费力。由于“乡财县管”审批手续繁杂,乡镇用款费时费力。一般来讲,乡镇的用款需要按年初预算编制用款计划,经过报账员、财政所长、镇长、县财政局长签字、结算主任、结算管理人员、记账员等7个环节,要逐张发票审核报账,否则审批不能通过,有时可能几天资金都不能到位。同时预算变动程序复杂,遇到急事乡镇只能想方设法拆东墙补西墙,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项目之间预算的流通十分困难,乡镇的资金基本被县财政控制。

3.乡镇历史债务难以消化。实行“乡财县管”后,乡镇举债的问题得到了有效遏止,但历史债务依然存在,而且随着偿债日期的临近,乡镇债务的压力不断加大。“乡财县管”后,由于乡镇的支出有了保障,同时缺乏相应的偿债机制,乡镇对历史债务偿还的积极性不高,对债权的清理和追收不积极、不主动。

4.财政收支管理机制仍不完善。一是乡镇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管理尚未建立,乡镇单位的支出预算只有预算内安排部分才体现在乡镇政府的功能预算中,没有把乡镇单位的全部收支都纳入预算管理;二是专项财政资金的管理上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财政无法监控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情况;三是大部分乡镇缺乏信息系统,仍采用手工模式,影响了财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四是“乡财县管”在管理流程和岗位职能的设置上需要进一步加以明确和细化,强化各岗位间相互制约、监督的职能。

5.改革部分内容有待商榷。由于“乡财县管”是一项创新性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遵循,各市县在改革时都是遵循本地实际摸索的一套模式,在改革中很多做法在现行的法律规章中并不能找到答案,因此有些改革做法的对错目前还不能下定论。如文昌市在改革中由于乡镇业务较多,将集中支付乡镇的清算业务集中交给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而并没有将人民银行设为清算行;又如保亭县的乡镇收入业务全部交给了县农业银行,没有集中入县国库,一个月由县农业银行只报解一次到县国库,从经收税款的角度讲存在滞留税款的问题。另外由于乡镇收支基本都集中在县金融机构,乡镇国库的撤留及风险问题仍需要考虑。

四、在海南全省范围内进一步推行“乡财县管”改革的对策建议

从“四市县”改革的反响来看,改革的成效还是很明显的,一方面规范了乡镇财政活动,强化了县级财政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则通过确保工资发放和必要的经费开支,保障了基层政权的平稳运行,为从制度上规范基层行政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乡财县管”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一项短期的、局部的尝试性政策调整,虽然改革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任何一项改革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先局部后整体得以逐步深化与扩展的历程,必须局部的尝试与调整,才可达到整体的重构与整合。

(一)明确“乡财县管”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模式

借鉴海南省“四市县”试点中探索出的几种模式,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在海南省推行“乡财县管”改革的基本模式。

1.改革的基本思路。按照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以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为重点,以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为主要内容,以规范乡镇财政收支管理,缓解乡镇财政困难,合理调动县乡两级积极性,促进乡镇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2.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财政体制不变原则。“乡财县管”改革应在既定的财政体制上进行,稳定的财政体制能尽量减少改革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五不变”原则。要坚持预算管理权不变,主要指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乡镇政府负责本级预决算草案编制、预算方案调整和预算组织执行;要坚持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主要指乡镇财政资金仍归乡镇政府所有和支配;要坚持财务审批权不变,主要指属于乡镇财权和事权范围内的支出,仍由乡镇按规定程度审批;要坚持核算主体不变和债权债务关系不变的原则。三是财权和事权相对应的原则。坚持以事权定财权,以责任定财力,对需要承担或委托乡镇承办事务的支出,县财政要相应给予财力保障。四是操作简便、规范高效原则。首先要尽量简化工作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方便乡镇根据实际使用资金;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技术;另外在形式上要做到各项文档和制度文件都要合法、规范。五是约束和激励相结合原则。既要强化县财政对乡镇财政的监管和约束,提高乡镇理财水平;又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切实增强乡镇增收节支、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增强自我发展感,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

3.改革的基本模式。综合比较“四市县”的改革模式,收入基本都能直缴入县国库,但支出还是采取了过渡性的方式,集中由县农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为此,本文认为可以设计一种一步到位的模式,即不再设置乡镇金库,完全由县国库乡镇金库的业务。具体来说,由县政府统一制定乡镇收支范围和收支标准,把乡镇所有的财政收入全部集中到市县国库;将乡镇作为县财政的二级预算单位,乡镇政府的支出由乡镇在指标范围内提出用款计划,由县财政统一审核,全部由县国库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对乡镇超收部分按比例实行奖励分成。

这种模式的可行性在于,目前人民银行国库已拥有先进的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和国库会计集中系统,收支业务基本可以实现电子化操作。乡镇的收入基本可通过横向联网系统实现电子化缴纳,如目前屯昌县横向联网签约率国税98%,地税96%;支出通过国库集中支付与商业银行进行清算,不需要再开发一套商业银行的集中支付系统或由商业银行手工拨付,减少了改革成本。实行这种模式,乡镇财政收支都集中在人民银行国库部门,降低了资金存放在金融机构、游离于人民银行国库之外的风险,人民银行可以更好地履行监督乡镇财政收支的职能,为“乡财县管”改革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安全保证支持。

4.改革的基本内容。“以国库集中收付为基础;以财政综合预算为核心;以会计集中核算为形式;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规范收支行为为重点”。在不改变预算管理主体的前提下,对乡镇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以促使乡镇的财政资金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核算权和监督管理权相分离。

(1)统筹安排,预算共编。所谓“预算共编”,是指改革现行乡镇预算编制方法,实行县乡预算共编预算。在制度的安排方面要明确,乡镇政府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组织本级预算的执行和调整。乡镇财政须统筹预算内外收支,编制综合预算。年度预算须报请县级财政部门审核共同编制。乡镇财政预算编制、预算调整、决算等须按法定程序办理,具体工作由乡镇财政所实施。县级财政要指导乡镇分类核定公用经费基本定额,科学合理地编制乡镇部门预算,对确定为乡镇的各项补助,县级财政不得挤占。

(2)账户统设,集中核算。一是要规范账户管理,取消乡镇各预算单位在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财政所对各账户统一管理,集中核算;二是要规范账务管理,取消乡镇总预算会计,由县财政局乡镇总预算会计,相应取消乡镇财政在各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由市县财政局为各乡镇在市县指定银行分别设置“**乡镇财政性资金专户”,核算乡镇账务。乡镇银行账户的开设权与变更权属县财政主管部门。账户一经开设,乡镇不得擅自变更。

(3)集中收付。由市县国库乡镇金库业务,由市县财政局会计核算中心设立“乡镇财政核算专柜”,对乡镇实行集中收付。

收入统缴,即取消乡镇金库,调整收入级次,规范征收主体。乡镇的所有收入全部调整为市县级收入,上划市县级金库,由市县级财政统一核算。市县财政同时建立乡镇级收入明细台账,统计各乡镇财政收入。乡镇财政不再核算乡镇级财政预算收入。乡镇的非税收入由乡镇政府组织征收。

支出统核,即重新划分收支范围,核定支出标准,实行部门预算。将乡镇作为县财政的二级预算单位,实行全部支出集中支付,清算行为市县人民银行。乡镇级有关预算单位公共支出的经费,由乡镇财政按保证基本运转原则核定分配,通过乡镇财政办理;按照“基本支出加项目支出”的模式和“两上两下”的程序,编制乡镇年初预算。其中项目支出结合乡镇实际,实行“大类项目统一标准,小类项目区别对待”,基本支出主要包括保证正常运转的乡镇本级支出和村级支出两大部分。为方便乡镇及时用款,各地可建立公用经费支出备用金制度。

集中支付,即个人支出和共性支出纳入县财政统筹管理,实行统一集中支付。乡镇全额拨款人员工资、农村五保、遗属人员生活补助、民政优抚扰定补对象、村社干部报酬全部纳入县财政统一上卡直发;乡镇承担的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缴费直接由县财政与社保部门统一结算,集中支付;乡镇工会经费、福利费、党报党刊支出,由县财政安排总的预算,直接与相关部门对接,防止应缴不缴、截留挪用。

发展激励,即建立县对乡镇的发展激励机制,实行新增引进税收奖励政策和非税收入奖励政策,鼓励乡镇招商引资,发展产业经济,培植地方税源。县对乡下达的非税收入任务,必须足额完成并全额上划县金库。对完成任务并缴入县金库的非税收入,按比例奖励给乡镇;对未按规定入库或未完成任务的乡镇,扣减其工作经费。

(4)采购统办。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以上的乡镇政府采购项目,由乡镇财政所提出申请和计划,经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按照预算审核后,交县采购中心集中统一办理,采购资金由县财政直接拨付供应商。

(5)票据统管。把乡镇使用的所有收费票据全部上收县财政管理,实行“限量使用、定期缴销”制度。乡镇和所属各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行政性收费票据、罚没款收据由县财政统一管理,各乡镇必须指定专人负责票据领取、发放、保管和上缴工作。收费票据由会计核算中心向县财政综合股统一领取,由乡镇财政所向会计核算中心领、缴、再由会计核算中心报县财政局综合股核销。严格实行票款同行、以票管收、核旧领新,严禁坐收坐支。

(二)改革需把握好的若干问题

1.关于一级财政和“乡财县管”的关系。乡镇实行一级财政是《预算法》的要求,是乡镇一级政府履行职能的必要条件。一个财政体制的实现有多种方式,而“乡财县管”只是乡镇财政体制的一种实现方式,是在目前乡镇的特殊环境下采用的特殊的形式。因此,一级财政和“乡财县管”并不冲突。在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及有关实施细则时,要充分考虑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并依法解决好这一问题。一要保持乡镇“三权”独立性,明确实行县乡“预算共编”,不是取而代之;坚持乡镇财政各类账户的资金所有权、支配使用权仍归乡镇或单位,支出仍由各乡镇或单位负责人审批;坚持乡镇会计核算主体不变,县财政部门只履行记账和财务监督的职能;坚持乡镇债权债务仍归乡镇享有和承担,逐年消化。二要充分体现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原则,不得借“乡财县管”改革之机,搞“财力向上集中,责任向下转移”,加重乡镇财力负担,影响乡镇政权运转[2]。三是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乡财县管”相当于多设了一种委托关系,即乡镇政府与财政所之间的委托关系,这种委托关系必然增加交易成本。因此在制度设计上,要充分注重“乡财县管”的依法性、规范性,切实做到监管不乱管,补位不越位,充分尊重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关于规范财政支出的问题。长期以来,乡镇财政支出管理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实施“乡财县管”改革,就是通过充分发挥县财政的监督作用,明确规范乡镇财政支出顺序和行为,确保乡镇重点支出到位,提高乡镇财政的运行质量。在改革模式设计上,要充分融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和会计集中核算等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新理念。要扩大财政国库直接支付范围,对乡镇公务员、离退休人员和公益性事业人员,实行工资统发;对政府采购支出、大额支出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对涉及农民利益的补贴资金、救济资金和福利资金,通过“一折通”进行发放,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资金效率。要合理界定乡镇负责人的资金审批权限,切实简化管理和监督程序。对大额支出可采取单项申报、单项审批的办法;要实行拨款按计划、用钱凭申报的制度;要建立乡镇备用金制度,合理确定备用金额度,以保证乡镇政府临时性和应急性的支出需求。

3.关于妥善解决乡镇财政债务的问题。控制和防范乡镇债务风险是“乡财县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这次改革的难点问题。要按照“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年消化”的要求,一要对历史遗留的债权债务,逐一清理核实,建立台账,并对各类债务做出具体分析,制定分阶段清收债权和化解债务的目标和步骤;二是采取积极措施化解债务,如建立县乡偿债基金和激励机制,用于专项还债,主动化解债务风险的乡镇给予奖励等;三要严格防止乡镇发生新的债务或“隐性债务”。

4.关于相关配套改革的问题。一是关于电子信息系统。实施“乡财县管”改革是一项涉及预算管理、收支核算、账户设置、岗位设置和信息软件开发等多项内容的系统工程,层次多、领域宽、复杂性大,没有现代信息技术作支撑平台,“乡财相关”改革的预期目标就很难实现。务必要把推进“乡财县管”改革与实施“金财工程”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好“乡财县管”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要提供预算编制、票据管理、指标管理、收入管理、拨款管理、集中支付、工资统发、预算会计、查询等功能,真正实现所有机构都在同一应用平台上进行操作,协同工作,使得县乡两级财政实现畅通管理,所有单据的传递,业务的申请、审批、资金的划拨都通过网络完成。

二是关于乡镇财政激励机制。对实施“乡财县管”改革的乡镇,可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加大县财政的支持力度,确保乡镇基本运转;对财力增长较快的,公用经费节减较多的,化解财政债务积极的乡镇要给予奖励;对超支公用经费的,旧债未减、新债又增的,违反财政收支规定的乡镇必须进行制约。

三是关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乡镇财政应当适合新形势,推进职能由过去的征税型向财政资金的管理、监督、服务型转变,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乡镇财政收支监管、涉农补助资金管理以及面向农民的服务上来。实行乡财县管改,关键是要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

五、结论

“乡财县管”是一种财政管理方式的创新,这种创新适应了我国目前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一定时期内它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体现出制度安排的效率。但是,本文认为,它仅是一种管理方式,各市县根据资金的不同具体情况,采用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所差异,在实施的具体安排上可以有所不同。在现有财政体制框架下,如何配置财政管理权限,既是经济技术问题,也是政治实现问题,这将决定乡财县管的制度效率。一些地方还可以结合乡财县管改革进行财政体制调整,以实现效率的优化,通过县乡的博弈达到制度的均衡。

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是将来一段时间内农村改革的重点,“乡财县管”是部门预算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乡镇的延伸,乡镇财政由县级财政代管有利于将乡镇越来越多的公共支出纳入到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中,让公共资金的管理更趋于公开、透明、科学、规范。“乡财县管”作为县乡财政体制实现的一种模式,对农村综合改革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乡财县管”是先行一步的改革,它的成功将为机构改革提供条件,最终推进我国政府行政制度改革。通过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的扁平化使分税分级的实质内容在省以下得到可操作性,从而为规范省以下各级政府间的分配关系,建立架构合理、职能规范、运行高效的分级、分税财政体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