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保护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4:58

建筑环境保护条例篇1

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对《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草案修改稿)》、《浙江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条例(草案修改稿)》、《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草案)》、《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府规章设定罚款限额的规定〉的决定(草案)》和《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海塘建设管理条例〉等五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草案修改稿)》,以及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提请批准的《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暂停施行〈杭州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的决定》进行了分组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上述两个条例草案和三个决定草案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内容比较成熟,杭州市报批的法规也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建议本次会议分别予以通过和批准。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12月2日上午,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对上述法规草案和报批法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修改意见。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法制委员会提出的修改建议已于昨天下午向主任会议汇报,主任会议作了研究。现将主要修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草案修改稿)》

1.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将草案修改稿第二条第二款中的“环境保护要求”修改为“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要求”。

2.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在草案修改稿第六条第一款中的“划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前增加“由低到高”四个字,同时,删去该款中的“材料”二字。

3.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将草案修改稿第六条第二款中的“绿色建筑地方标准”修改为“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

4.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将草案修改稿第十五条第三款中的“控制扬尘”修改为“防治扬尘”,并在“所需费用纳入工程造价”前增加“防治扬尘”四个字。

5.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一条规定,居住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应当确定具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人员或者委托专业服务单位,负责节能、节水等设施设备的维护。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在“节能、节水等设施设备”前增加“共用”二字。

6.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将草案修改稿第二十四条第三款中的“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修改为“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7.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在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三条第一款中增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新型建筑工业化基地建设”的内容。

二、关于《浙江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条例(草案修改稿)》

1.草案修改稿第十条第二款对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的登记制度和调解期限作了规定。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草案修改稿对没有登记或者登记后未及时调解等情形缺乏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为此,建议在草案第四十六条增加相应规定。

2.草案修改稿第十五条第一款,根据上位法相关规定,在该款最后增加“简单劳动争议案件可以由一名仲裁员独任仲裁”一句。同时,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删除该条中“方便当事人就近解决劳动人事争议”一句。

3.草案修改稿第十九条第二款对仲裁人提交相关证明材料作了规定。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相关证明材料的含义不清,应当予以明确。为此,建议在该款的“相关证明材料”前增加“资格、身份等”几个字。

4.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将草案修改稿第四十五条中的第二个“当事人”修改为“他人”。

建筑环境保护条例篇2

沈阳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及其监督管理。

第四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是本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区、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公安、交通、城乡建设、城市规划、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在编制城乡建设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声环境质量的要求,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区,合理安排道路、交通、建筑物、绿化带等建设布局。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鼓励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支持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的推广。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声环境质量的义务,并有权向有关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部门举报和投诉环境噪声污染行为。

第二章 环境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划定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区域,制定实施标准的措施,防止和控制环境噪声污染。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声环境质量负责,并定期进行检查。

第八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履行下列职责:

(一)拟定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负责组织实施;

(二)督促、指导、协调其他负有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权的部门履行其职责;

(三)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环境噪声监测网络,组织对环境噪声情况的监测和检查;

(四)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的声环境质量状况,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 市和区、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对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商业经营中使用固定设备产生的环境噪声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公安机关负责对机动车辆噪声污染和商业经营等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环境噪声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市和区、县(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对道路、城市轨道交通的环境噪声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市和区、县(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对建设项目的隔声质量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条 居民委员会(社区)应当协助人民政府加强居民住宅区的声环境管理,协调解决居民住宅区的环境噪声污染问题。

第十一条 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对管理区域内的环境噪声污染行为予以制止,并及时向有关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公安、交通、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应当设置、公开环境噪声污染举报电话、电子信箱等,并在接到有关环境噪声污染的举报、投诉后,依法作出处理。

第十三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国家和本市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标准及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要求,合理划定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和住宅区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与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公路、城市道路、地铁、高架桥、轻轨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的防噪声距离,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

第十四条 建设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和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时,建设单位应当考虑周围噪声源对建设项目本身的影响,在已经存在噪声源的环境进行建设的,应当同时建设相应的噪声污染防护设施。

第十五条 新建娱乐、餐饮、加工、维修、健身、洗浴、批发市场、客货运输场(站)及其他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项目,建设单位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依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为其办理营业执照。

本条例实施前已取得营业执照,但未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的娱乐、餐饮、加工、维修、健身、洗浴、批发市场、客货运输场(站)等经营单位,应当限期补办环境影响评价手续。

第十六条 工业、商业企业使用固定设备和建筑施工单位使用机械设备,可能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必须依法向市或者区、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于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设施,应当按照市或者区、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进行治理。

第十八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在城市市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商业区和人口集中区域,合理设置环境噪声自动监测设施,加强环境噪声监控。

第十九条 在中、高考期间,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公安机关,对建筑施工和住宅楼室内装修等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活动,作出作业区域、时间的限制性规定,并提前7日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工业噪声污染防治

第二十条 从事工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生产设施合理布局,采取隔声、消声、减震等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减轻环境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

第二十一条 在城市范围内设置工业设施或者从事机械加工金属、石材、木材等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环境噪声,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第二十二条 因工程爆破等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单位,按照管理权限,必须提前5日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

公安机关应当提前将拟发生偶发性强烈噪声的时间、地点以及联系人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进口国家禁止的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

第四章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

第二十四条 建筑施工单位,应当采取安装隔声、消声设施等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措施,在建筑施工中产生的环境噪声,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第二十五条 在下列区域内,22时至次日6时,不得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

(一)居住区和其他人口密集区;

(二)医院、疗养院、学校、图书馆、幼儿园、老年公寓、机关、科研单位所在的区域;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重点保护区域。

确因抢修、抢险作业和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必须有市或者区、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证明,并将连续作业的原因、内容、时间及联系方式、投诉渠道予以公告。

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应当对建设项目施工作业期间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提出要求,并对其落实措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第五章 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

第二十七条 建设公路、城市道路、高架桥和轻轨道路等交通工程项目,确需经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和住宅等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可能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设置隔声屏、建设生态隔离带等措施。

第二十八条 在交通干线两侧新建住宅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安装隔声设施等防止交通噪声污染的措施。

第二十九条 在用机动车辆噪声排放,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噪声限值。

在用机动车辆消声器及其他防治噪声污染的设备必须保证正常、有效使用,不得改装、拆除或者闲置。除警车、消防车、工程抢险车、救护车等特种车辆外,其他车辆不得自行安装报警器。

第三十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的汽车定置噪声限值标准,定期公布需要进行噪声检测的机动车车型种类。

机动车检测机构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车型种类,依法对机动车辆排放噪声情况进行检测。

机动车噪声检测不合格的,公安机关不予颁发定期检验合格证。

第三十一条 除警车、消防车、工程抢险车、救护车等特种车辆外,凡在市区内行驶的机动车,不得使用气喇叭等高噪声的声响装置。

第三十二条 市公安机关应当根据本市声环境保护的需要,在城市市区内划定机动车辆禁鸣区域、路段和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辆禁行的路段、时间,并设置禁鸣警示标识,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三条 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公交车候车站、客货运输场(站),应当合理选择位置或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噪声污染。

各类营运车辆不得采用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乘客。

第六章 商业经营等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第三十四条 在住宅楼内和楼下开办的娱乐、餐饮、加工、维修、健身、洗浴等经营项目,经营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产生的环境噪声污染进行治理,其排放的环境噪声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对于造成严重环境噪声污染的经营单位,依法限期治理。

第三十五条 新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的边界噪声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市和区、县(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文化经营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核发营业执照。

第三十六条 设置在住宅楼内的电梯、供水、供热、空调、通风等公用设备,其排放的噪声超过国家和省规定标准的,开发商、建设单位或者公用设备管理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第三十七条 位于住宅区内的娱乐、餐饮、加工、维修等产生环境噪声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间营业,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经营活动中产生噪声影响周围环境。

第三十八条 18时至次日8时,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内,不得进行可能产生噪声的室内装修活动。在其他时间内进行室内装修作业的,应当采取噪声控制措施,避免对周围造成环境噪声污染。

第三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商业宣传、礼仪庆典等商业活动中,不得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各类扬声器、音响器材时,应当控制音量,不得产生扰民噪声。

在公共场所进行文体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或者实施产生噪声的行为,必须遵守公安机关的规定,避免造成环境噪声污染。

第四十条 商场、超市、餐饮、娱乐等经营性场所,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室内噪声,防止环境噪声污染。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新建娱乐、餐饮、加工、维修、健身、洗浴、批发市场、客货运输场(站)及其他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项目,建设单位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按照管理权限,由市或者区、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处5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工业、商业企业使用固定设备和建筑施工单位使用机械设备可能造成环境噪声污染,拒报或者谎报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事项的,按照管理权限,市或者区、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1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中、高考期间未按规定在住宅楼室内进行装修作业,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元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未经公安机关批准,擅自进行工程爆破等产生偶发性强烈噪声活动的,由公安机关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500元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销售、进口国家禁止的产生环境噪声污染设备的,由市或者区、县(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业、关闭。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在禁止的时间和区域内,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的,按照管理权限,由市或者区、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可以并处20xx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一条规定,机动车辆擅自安装报警器或者在市区内使用气喇叭等高噪声声响装置的,由公安机关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200元罚款。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营运车辆采用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乘客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并处100元罚款。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18时至次日8时,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内进行产生环境噪声的室内装修活动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元罚款。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单位和个人在商业宣传、礼仪庆典等商业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违反第二款、第三款规定,单位和个人在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和未遵守规定,在公共场所进行文体活动使用音响器材或者实施产生噪声行为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00元罚款。

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二条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部门,未按本条例规定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作出处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本条例自20xx年2月15日起施行。

环境噪声污染的来源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条第二款。)环境噪声污染是一种能量污染,与其他工业污染一样,是危害人类环境的公害。噪声污染有其自身的特点。噪声是暂时性的,噪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便消失。环境噪声源分布是分散性的,噪声影响的范围是局限性的。我国根据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规定的数值区分环境噪声与环境噪声污染。在数值以内的称为环境噪声,超过数值并产生干扰现象的称为环境噪声污染。

(1)交通噪声包括机动车辆、船舶、地铁、火车、飞机等的噪声。由于机动车辆数目的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源。

(2)工业噪声工厂的各种设备产生的噪声。工业噪声的声级一般较高,对工人及周围居民带来较大的影响。

建筑环境保护条例篇3

关键词: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地域特色;可持续发展

1引言

现代城市居民在居住理念上有了全新的转变和发展,对居家健康的重视,使人们的居住意识及居住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各种顺应人们居家要求的生态绿色住宅、水景住宅和高尚住宅小区也应运而生,住宅建筑设计正面临一场绿色生态革命。

对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笔者理解应包括以下几层涵义:首先是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地安排组织建筑与其它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建筑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其次是拥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满足人们工作生活所需的舒适环境,人与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能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再次就是在住宅建筑精神上既要体现时代性,也要反映地域的历史与人文环境。

2现代绿色生态住宅建筑的基本特征分析

生态型住宅的环境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不受到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基本特征如下:

1)建筑物要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防风、遮荫,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重视室内空气质量,保持新风在室内的流动。重视人文景观的保护,建筑物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遗址应予保留并予妥善安置。

2)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和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建筑物应该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尽量利用清洁能源(如地热与太阳能、水能、生物能和风能),保护与改善自然环境。在满足人们的健康、舒适、安全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资源。

3)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建筑物的形体布置合理,应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以减少采暖与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应该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风系统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建筑物内的房间设置、布局恰当,既满足使用舒适度,又节省能源。

4)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从旧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环。并积极利用其他工农业废弃物料。使用先进技术,降低建筑运行管理费用。在结构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不要拆除旧建筑,应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使用功能,节省建筑造价。

因此,现代生态型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3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绿色生态一般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生态建筑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同时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具体分析如下:

3.1不同用途建筑的比较分析

不同种类的建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不尽相同,为找出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方法是否存在差异,又因为居住和办公建筑在建筑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设计者将办公和居住建筑单拿出来进行统计分析,对85个建筑案例中的办公和居住建筑统计结果。

我们可以发现在24个居住建筑项目中有超过半数的项目采用了下述设计方法:

(1)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2)利用自然地貌;

(3)使用太阳能:

(4)资源的回用,特别是水的回用。

通过上述统计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设时考虑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因住宅建筑具有用水量大的特点,所以在缺水地区,政府部门会要求废水回用。目前废水回用技术是可行和有效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绿色生态住宅建筑开始使用“中水”系统。在24个居住建筑案例中,有l2个案例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废水回用效率通常能达到40~60%。

3.2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由此可见,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应分析各自的特点,采用最佳的方法以取得最有效的结果。对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3.2.1以人为本,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在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决不是“人类中心论”。建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我们强调高效节约不能以降低人的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但也不能只强调人的健康和舒适,而不顾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建筑应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优美的外部视觉景观,改善室内环境品质,提高舒适度,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绿色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

建筑环境保护条例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工地扬尘;商品砂浆;废物处理

有人形象的说,现在的中国就是一个大工地。的确,在举国大兴土木,进行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扬尘、建筑垃圾、污水以及噪音等污染环境,而现场的环保工作不仅仅影响到施工现场内部,还影响到周边环境。由于周边环境对工程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要求极高,为保证一个良好的环境,按环境管理标准,分析施工现场影响环境的因素,从而制定有效的环保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一般而言,在建筑施工中,各方仅重视工程本身的进度、质量、投资,而对施工现场的管理重视不够,导致施工现场以“脏、乱、差”为主要特征,如不设围挡、垃圾乱堆乱倒、污水横流等。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施工现场应该做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现场布置整齐有序。文明施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施工人员必须重视其自身的安全以及生产的条件和环境,重视施工现场对城市、社会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应把环保施工列为重要内容之一。

施工现场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危害,扬尘成为最严重的污染物。今年各大城市均进行空气质量检测,工地扬尘“贡献最大”。建筑材料如散装水泥、白灰、粉煤灰、砂子、黄土、玻璃纤维等多是粉状、片状、颗粒状物质极易飞扬。比起其他空气污染物,公众对扬尘的感受更为直接,建筑工地是造成扬尘的主要原因。可吸入颗粒物(pm10)一直是空气的首要污染物,扬尘在空气污染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分量。如果所有工地都绿色施工,大气质量就会发生一些改变。而噪声污染则几乎贯穿施工的全过程,如基础施工中的打桩工程,主体施工中的塔吊、电锯、搅拌机、振捣捧、电焊机、钻孔机等各类建筑机械发生的噪音均大幅超标,以砼搅拌机、振捣棒为例分别为1.5kdB,3kdB.据统计建筑施工噪声占综合城市噪声源的8%以上,近年来扰民现象频繁发生,造成不少纠纷及投诉。同时,施工现场也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处理和排放问题一直让人困扰。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和人身安全的大量的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破坏,携带泥土的车辆,装置散体、流体材料的施工车辆极易污染市政道路,尤其是施工噪声和夜间施工更会影响居民休息,干扰居民的生活环境。

解决施工现场的环境问题,必须有良好的施工环境保护措施。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如在1998年11月18日国务院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并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的各种规范法令等等。但彻底解决施工的环境问题需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改变同时进行。加强现场管理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教育,学习国家对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环保素质。开展文明施工,加强现场管理。各类污染源的形成与现场管理有直接关系。质量管理跟不上,会造成返工而产生返工废弃物。材料管理混乱,会造成砂石乱堆乱放,粉尘飞扬。劳力管理不善,则更会造成现场混乱,废弃物、排泄物无法控制等等。所以要高度重视,下大气力来抓。国家已在部分城市采用强制执行商品砂浆,以控制现场的水泥用量。加大对建筑工程的监管力度,完善粉尘监测和治理标准,施工单位应使用防尘设备及环保材料,认真执行防止粉尘污染的防治措施。制定洒水降尘制度,配备洒水设备设专人负责现场洒水降尘和清理浮土。施工现场应结合设计中的永久道路布置施工道路,道路基层做法按设计要求执行,面层可采用礁渣、细石沥青或混凝土以减少道路扬尘。车辆运输工程土方、建筑渣土或其他散装材料不得超过槽帮上沿。出现场前,应将车辆槽帮和车轮冲洗干净,防止带泥土的运输车辆驶出现场和遗撒渣土在路途中。现场须设置沉淀池,排放的废水要在沉淀池内经两次沉淀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线或回收用于洒水降尘,未经处理的泥浆水,严禁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线和河流。施工现场临时食堂的污水要设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定期掏油。施工现场应遵照《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90)制定相应的降噪制度和措施。对于产生大扬尘、强噪声的成品、半成品加工和制作作业应放在工厂、车间完成,减少因施工现场制作及施工。

采用科学环保措施,推行建筑业新技术。如商品混凝土、商品砂浆及集中搅拌站应用技术,输送泵输送至工作面,可以大幅度减少现场砂石、水泥用地及拌制机械,消除粉尘与噪声污染,减少施工用水。建筑节能技术,使用新型节能墙体改湿作业为干作业,减少了用水量,自然减轻了现场水污染。建筑防水工程新技术,采用石油沥青油毡以外的新型防水材料和新的施工方法铺设防水层,改热作业为冷作业。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及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产生施工环保效益。

结束语:保护好施工现场的环境需做好文明安全施工,不仅节约建设资源,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还可以减少施工成本支出,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改善施工环保方面,最根本的就是学习国外先进的建筑环保理念,将环保深化为一种意识、一份责任,贯彻到具体的行动中。同时改进施工技术,学习先进的建造工艺及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工作。可以相信,随着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我们必定可以走上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科学道路。

参考文献:

[1]黄荣雅.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地的环境保护措施.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

建筑环境保护条例篇5

【关键词】建筑保温,节能,设计与施工

我国北方地处高寒地带,在建筑设计及施工过程中,节能与保温是必须关注的几个重要方面。据统计,在能源耗费方面,我国的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比重较大,如果再加上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建筑总能耗的所占比例更为巨大。至于在建筑使用期间,因为所处地区的原因,仅仅因为取暖一项,其能源耗费就十分巨大。

为此,保温设计至关重要。首先是整体及外部环境的保温设计。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的保温节能设计是指根据建筑地区气候环境条件,合理选址、规划、以及设计体型及朝向等,从而获得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以达到保温节能之目的。其中,合理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建筑设计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适宜的微气候环境,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同时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应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保温节能的有利环境,例如在建筑周围种植树木、植被,有效遮挡风沙、抵御寒风。合理的规划和体型设计是指对建筑整体体量、建筑体型及建筑形体组合、高度、日照及朝向等方面的考量。日照及朝向选择的原则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从而保温,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从而节能。

其次,外墙内保温的保温层构造位置使得建筑物的外墙与内墙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温度环境,内墙及楼板处于室内的温度环境,其年温度差的变化为60℃~80℃,使建筑结构长年不得安定。这种建筑结构会导致在多处墙面产生裂缝,并破坏沿外墙的屋面防水,甚至引起地下室防水的渗漏等。同样,这种不同温度环境会产生不同变形的原理也会发生在夹心保温和保温层表面的刚性厚抹灰层上,保温层上湿贴石材等做法使得保温层外侧部分都面临同样的形变破坏。这样,外墙外保温的保温材料就保护了主体结构防止风吹雨淋和风化以及碱骨料的反应等对主体外墙的侵蚀,相对延长了整个工程的使用寿命。

第三,外保温是消除热桥的合理途径。外墙既要承重又要起保温作用,外墙厚度必然较厚。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后,墙体得以减薄。但如果采用内保温,主墙体越薄,保温层越厚,热桥的问题就越趋于严重。在寒冷的冬天,热桥不仅会造成额外的热损失,还可能使外墙内表面潮湿、结露,甚至发霉和淌水,而外保温则可以不存在这种问题。

据测算,由于外保温避免了热桥,在采用同样厚度的保温材料条件下,外保温要比内保温的热损失减少约20%,从而节约了热能。外保温优于内保温还有其它诸多益处,例如外保温则可以避免搬动家具、施工扰民、甚至临时搬迁等诸多麻烦发生。当外墙必须进行装修或抗震加固时,加做外保温是最经济、最有利的方法。另外,我国目前许多住户在迁入新居时,大多先进行装修。采用外保温则可以与室内工程平行作业,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外保温还可以使建筑更为美观,尤其在旧房改造时,外保温能使房屋外貌大为改观。外保温的综合经济效益也较高。外保温比内保温增加了使用面积近2%,使单位使用面积造价得到降低。加上有节约能源、改善热环境等一系列好处,综合效应十分明显。

我国北方较为适合的外墙外保温系统主要有: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是以聚合物砂浆作黏结剂,将epS板固定在墙体外侧(若需要时也可用锚栓做辅助固定),并在外表面再做聚合物砂浆薄抹灰耐碱玻纤网格布保护层和饰面层,但黏结剂应承受该系统全部负荷。

此法适用民用建筑混凝土或砌体外墙外保温工程。机械固定钢丝网架epS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是用锚栓或预埋钢筋等机械固定件,将穿透的epS钢丝网架板固定在墙体外侧,并在表面再做抗裂水泥砂浆抹面层和饰面层。

此法适用民用建筑混凝土或砌块外墙外保温工程。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是将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抹在墙体外侧作为保温层,并在外表面再做耐碱玻纤网格布抗裂砂浆保护层和饰面层。此法更适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民用建筑混凝土或砌体外墙外保温工程。

针对目前常用的聚苯颗粒和聚苯板这两种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质量影响因素主要有:材料本身质量、浆料配比、各保温层施工厚度、养护日期、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等。因此可以通过合理选材、适当调整配比、严格控制施工厚度、保证保温层得到良好养护和做好施工质量检查工作来改善施工工艺。

但是,由于各地域所特有的气候地质条件不同,还存在一些具体的影响因素。从材料中的砂上来说。外保温工程中一般应选择中砂,方便挂浆和控制保温层厚度,增强保温层抗裂强度。工程中所采用的砂多为河砂,对于有些使用特细砂的工程,因粒径小,含泥量高,施工时应在细砂中按比例加入小粒径鱼米石或者选择粘接力强的粘结料。

建筑环境保护条例篇6

关键词:重庆;新环境保护法;绿色建筑;经济绿色转型

abstract:theregulationofthenewenvironmentalprotectionact,whichplaysanimportantroleinpromotingandsupervisingconstructionindustry,givesanimpulsetothepopularizationanddevelopmentofgreenbuildingeffectively.

Keywords:Chongqing;thepromotionofnewenvironmentalprotectionact;Greenbuilding;Greeneconomictransition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以下称新环保法)。新环保法规定了更严格的法律条款和执法手段,奠定了对污染行为的处罚基础,赋予环保部门更大的监管执法权力,这些权力对污染企业、单位和个人都会产生足够的威慑力,说明从公权机关到全社会是真正形成了保护环境的共识。

环境保护问题逐渐成为了当前全社会最关注的重点问题,新环保法颁布后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发展绿色环保生产模式,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建筑行业作为耗能大户,在新环保法的督促下,具有非常大的执行潜力。并且重庆主城地区在2013年11月就率先强制执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这使得新环保法在2015年实施后,对重庆地区的建筑行业起到巨大的推动和监管作用,更有效的推动绿色建筑的普及与发展。

1、新环保法的执行对于绿色建筑的意义

新环保法的主线有两条,一是生态保护,二是可持续发展。显然,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前者是基础,是底线;后者是方向,是动力。基于此,如何把稳健发展与保护环境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已成为摆在建筑业面前一道必须破解的课题。建筑业除了建筑施工活动外,还涵盖建筑产品的生产以及与建筑生产有关的所有内容,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材料与成品及半成品的生产、施工、安装,建筑环境的运营、维护及管理等等,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产业关联度很高,所辖子行业更是不胜枚举。

新环保法中与绿色建筑标准相关的条文通篇皆是,已不再仅限于“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应用在绿色建筑整个寿命周期内的一套明确的评价及认证系统,以一定的准则来衡量建筑在整个阶段达到的“绿色”程度,同时通过确立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为各个方面提供具体清晰的条例以指导和鉴定绿色建筑的实践。新版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以下简称绿建标准)通过对建筑物实际的绿色性能建立起统一的评判标准,规范、指导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及运营,将有力地推动绿色建筑在重庆地区的发展。尽管我国建筑企业近年来正逐渐摘掉高耗能、高污染的“帽子”,但还远没有摆脱粗犷型管理和能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的生产模式,这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囿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的现状,建筑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空间巨大。新环保法与绿建新标准的结合会使建筑行业趋绿策马扬鞭。

2、新环保法对绿色建筑在各个阶段的作用

2.1绿色建筑各阶段被赋予法律效力

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主要应用在三个阶段中,即设计规划阶段、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三个方面。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及有关附录。新环保法第四章四十一条:“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这条规定恰是对绿建标准所有章节的一个总结,并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其中三方面的具体实施准则与新环保法的各个章节也是一一对应、相辅相成。在新环保法第一张-总则、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第四章-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中,其三个阶段的准则在新环保法中都有赋予了更大的法律效力。

2.2环保法推动多元共治的绿色建筑

要推进国家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就必须意识到绿色建筑质量是一项公共产品,政府必须确保绿色建筑领域的公共引导。新环保法在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它改变了以往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单打独斗”的传统方式,体现了多元共治、社会参与的现代治理理念。其中,建筑设计、施工、运营机构要对绿色建筑负责,承担主体责任;各级政府监督部门要对绿色建筑监督监察,使用者及公民对违法的绿色建筑进行举报,社会组织依法参与,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打造真正绿色、社会认可的绿色建筑。

2.3加重了行政监管部门的责任

绿色建筑的审批、监管职权是一把“双刃剑”。新环保法对于绿色建筑的推进,一方面赋予各级政府、建委及其相关部门许多新的监管权力;另一方面,它也明确了多项针对环保部门自身的严厉行政问责措施。

3、新环保法的影响下,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的新走向

绿色建筑本身而言,其发展趋势主要是朝着现代化、科技化、自动化和节能环保等方向发展。以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为例,其未来新的走向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3.1使用环保节能的新型材料或者天然材料,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减少到停止不可再生能源的浪费,避免对现有环境造成的破坏。广泛开发更多高性能的绿色复合型材料来替代当前能耗较高的建筑材料。

3.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提高建筑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最大程度的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减少室内能耗。

3.3设计科学合理的建筑能源循环利用系统,加强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建筑用水量。

3.4实现智能化楼宇自控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来提高建

筑的舒适度。

4、结语

中国的绿色建筑目前正处于新兴发展的关键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坚决贯彻这部新环保法与绿建标准的执行,发挥它在中国经济绿色转型中的作用。各级部门应该准确领会、尽快熟悉新法,并贯彻到建筑产业中去,有力地推动绿色建筑在重庆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洪其《“史上最严环保法”需配“史上最严环保特别法”》〔J〕法律与生活2014(10)

2赵霞《探讨绿色建筑的节能与环保趋势》〔J〕赤子2014(4)

建筑环境保护条例篇7

1.1绿色建筑

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对于绿色建筑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国外对于绿色建筑的界定: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为:

在整个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建筑材料的开采、加工、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的过程中,从建筑物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维修及拆除等等方面都要做到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对环境负责。

国内对于绿色建筑的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4年4月15日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作出了如下定义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w。与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对其定义相似,除了要求在建筑设计建造整个过程中要体现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对环境负责之外,还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理念。

1.2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利用科学的环境保护理论和方法来充分的协调人与环境的发展关系,解决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切行为的总称。

关于环境保护,也不乏一些行政、法律等多方面的措施,例如: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3]。新的环境保护法从环境出发,考虑人的行为活动,通过对人的活动的规范来实现环境的保护。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人类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所说的环境保护的概念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当今的环境保护不只是体现在单纯的环境出现问题后,再去解决这些问题,而应是在这些问题产生之前,想办法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这是现如今对于环境保护比较重要的理念的体现。

而我们所说的绿色建筑设计,恰恰是这种新型的环保理念的切人点。

2.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现状

2.1国外绿色建筑发展

我们所熟悉的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体现了古代西方的建筑思想,一切建筑都应当遵循“实用、坚固、美观”的建造思想中,也包含了一部分有利于绿色建筑的建造理念,对于我们现代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18世纪~19世纪,欧洲的产业革命,给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城市环境遭到污染破坏,政府在这种形势下,积极开展实施了城市公园绿地的建造工作,并且对废弃土地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生态建筑的绿色建筑理念,即把建筑学与生态学合并,称之为“生态建筑”,也就是最早的绿色建筑理念。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组织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就是国际建筑师协会提出的可持续的未来。

2000年以后,由于经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对于绿色建筑的建造不仅仅限制于理念的驱动,更多的是朝着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并且进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巅峰。

2.2国外绿色建筑现状

1)美国。

a.植物建筑。在美国的芝加哥,建成了一座纯天然的植物生态楼,整个大楼没有使用砖墙与混凝土板壁,而是在原来应设置墙壁的位置上种植植物,把每个房间隔开,人们称之为“绿色墙”,这就是整个建筑的绿色墙体,并取名为“植物建筑”。b.新型太阳能建筑。通过一定的新型建筑技术手段和建筑材料,把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固定在建筑物的墙体和屋顶中,使得建筑整个外立面形成了可接受太阳能的板面,从而大大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减少能源的消耗。

2)德国。

零能耗住宅。这种住宅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建筑的能耗,来源全部来自太阳能的供给,既不需要传统的电力,也不需要烧煤来产生热能,更不需要消耗木材来产生需要的能耗。提高获得太阳能的效率,使得整个建筑对于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的排放降到最低,是比较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

3)日本。

环境生态住宅。日本的九州市建造了一栋环境生态住宅,大部分的建筑能耗,来源于风力发电设备,同样,跟美国的新型太阳能建筑一样,采用了太阳能辐射收集器,来满足建筑的热能供给需求,而且,最具环保理念的是在每家每户的室外阳台上,都设置了垃圾处理装置,对垃圾进行严格分类处理,而且能通过一些特殊处理,产生植物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肥料。而室外停车场地面的设置也具有独特的设计,混凝土地面具有良好的雨水渗透能力,从而使得雨水能够渗透到周边的树木植物根部,起到了浇灌的作用。

2.3国内绿色建筑发展

我国的绿色建筑理念相对国外来说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的概念才被引人国内,直到2006年国家才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999年的《北京宪章》制定了建筑师和工程师在建筑设计建造的过程中的工作准则。

2006年5月,我国制定了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确立了60项发展战略项目,绿色建筑就是众多项目其中之一,并且颁布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标志着国内绿色建筑发展开始真正的往前迈步。

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目标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以看到,国内对于绿色建筑的评价大多数都是政府的条文规定以及法律的规定,还没有很好的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来探讨和评价绿色建筑的明确原则。

2.4国内绿色建筑现状

1)杭州绿色建筑科技馆。科技馆采用的最大的绿色技术就是高性能围护结构保温系统设计,通过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以及高性能幕墙,合理利用环境风能,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有效的降低了建筑物的能耗,从而节约了能源。除此之外,还运用了一些高效节能的地源热泵系统、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以及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等。

2)天津建筑设计院科技档案楼。设计之初就运用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新型绿色建筑技术,包括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新材料的应用、能源分项计量、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发电以及雨水回收等等绿色建筑技术手段。除了运用了较为成熟的绿色技术外,还可以通过监测绿色建筑技术及设备的实际运行效果,为绿色建筑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

3)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沪上?生态家。“生态家”单从名宇来看,就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栋绿色建筑,充分应用了新技术,例如:建筑本身通过种植植物来形成整个建筑的过滤系统,使得室内空气清新,屋顶设计成开合屋面,增加了通风效果,也解决了采光问题,起到节能的作用。从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和现状可以看出,各种新建筑材料、新技术、节约能源的新型技术手段被应用到各种建筑当中,人们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实现建筑的低能耗、零污染、低排放等等环保的效果。

3.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绿色建筑设计

环境的保护,除了依靠建筑的绿色建造和改造手段,实现建筑的低能耗、低排放,更应在建筑设计中充分的考虑建筑与环境、人、科技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了工业制造、医药生产等等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因此,不仅要依靠使用新型科技手段来满足对于绿色建筑的追求,还应当慢下脚步,从建筑本身的设计出发,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去让建筑适应环境,让人适应建筑,让环境适应建筑,最终达到让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

3.1设计理念

在建筑设计过程当中,真真切切的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设计始终。

1)节约资源,回归自然。设计初始,就要充分考虑到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起到节约资源的目的,通过借鉴参考一些成功案例来进行设计,如美国植物建筑,在设计上使用植物作为建筑的外墙,不仅提高了建筑的环保效率,更能够降低建筑成本,节约建材资源。

2)不仅限于新建筑。当今大多数的绿色建筑都是新建的,通过全新的设计,全新的材料以及全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建筑的环保。但是,绝大多数已有建筑还是不具有绿色建筑的标准,在对这部分旧建筑的改造过程当中,就应当从改造设计出发,尽量的应用成熟的绿色建筑技术来实现旧建筑的改造,这也是我们进行绿色建筑环保理念当中的重要一环。试想一下,我们生活中,所有建筑,无论新建筑还是旧建筑改造,都具有绿色建筑的标准,那么,对于环境保护将是质的飞跃。

3)概念设计。绿色建筑设计之初,先进的概念设计是重要的环节,这要充分运用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要充分 考虑到不仅仅是一栋建筑自身的绿色理念,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建筑周围的环境,以及建筑产生的环保效应来综合考虑。应当从整个建筑的选址、规划、功能定位、材料与技术的应用以及建成后对建筑的运营维护设计方面出发,使得绿色建筑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建筑使用周期,以至于要考虑到建筑拆除等方面的环保要素。

4)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开发建设应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经济背景结合,在发展建设的同时,创造性的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使得整个建筑与自然、与人形成一个统一可循环的开放体系,也就是有机系统。一方面,建筑自身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系统。例如,太阳能收集循环利用,以及雨水收集的循环利用,使得建筑自身能够自给自足。另一方面,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系统。建筑自身收集各种能源,多余的能源可供给城市照明,市政取暖等方面。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提高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

城市的发展,各种建筑的建设应当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资源条件以及社会的经济背景相互结合,在发展建设的同时,创造性的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

a.需要在建设与规划过程中,改变不合理的建筑布局模式,充分考虑建筑与当地的环境之间的关系,采取适合当地建筑的设计方式、建造材料、技术手段等设计语言。

b.要遵循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也就是历史文脉。

2)保护环境为先,建筑设计为后。

建筑由于其使用功能的不同,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建造的过程中,是否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而融人环境,环境衬托建筑,这种差异就体现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那么,在设计阶段要尽可能的保留建筑环境,应当对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进行评价,才能更好的做到保护环境为先,建筑设计为后的设计原则。

3)健康舒适。

我们知道,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是由建筑的室外环境、室内环境所组成,因此,在考虑节能环保的同时,要充分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的体验为主线,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人们在使用建筑的同时,关注人的感受与体验,进而来作为评价建筑对环境的保护标准。

美国绿色建筑标准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当中,通过绿色建筑标准LeeD认证的建筑就有将近6000个之多,并且数量在逐年飞速增长。

这种飞速增长的绿色建筑,都是以人的舒适度作为参考依据,是绿色建筑给人的使用上的舒适感受。新时代的绿色建筑,不仅仅是体现在建筑给人的感受,更多的是通过这种绿色建筑的设计语言,来形成人们的绿色生活方式,如低碳出行等,这恰恰符合了最初的对于环保理念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更多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的绿色,才能更好的起到环保的作用。

4)遵循政府措施。

一切绿色建筑的建造,不仅仅是对于建筑本身的一些规定与标准’同样也需要建筑遵循政府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在基于评价标准的要求下,充分的考虑各方面的设计因素,来满足绿色建筑符合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环境要求。

在这基础上,政府也应当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以及相关政策。现如今最要紧的是出台一些激励性的政策,比如政府补贴、节能奖励、减税政策等等。并且要注重加强国际上的技术合作,为国内的绿色建筑发展铺路。

4.发展前景展望

目前,大面积的雾霾天气问题,空气污染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人类的未来。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建筑行业对于能源及资源的消耗是巨大的,所以应当着重考虑建筑对于资源的节约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从绿色建筑设计出发,结合一定有效的政策措施,降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提高绿色建筑的数量。力求能够从环境出发,从人出发,减轻对于环境的污染,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建筑环境保护条例篇8

汕头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

第三条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并采取有利于声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划定本行政区域内各类标准适用区,建设环境噪声达标区。

第四条市、区(县)人民政府在制定城乡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改造所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功能区和建设布局,防止或者减轻环境噪声污染。

第五条市、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对本辖区内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根据职责对工业生产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督促、指导、协调其他依法行使环境噪声污染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对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公安机关根据职责对机动车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对工业产品、设备的标准中规定的噪声限值实施监督管理。

铁路、民航、海事、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别对火车、航空器、船舶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交通、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工商、文化等行政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协助环保部门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声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投诉、检举和控告。

环保部门和其他依法行使环境噪声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机构,应当设置环境噪声污染举报电话、电子邮箱,并向社会公布,及时受理投诉、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环保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环境噪声污染防治专项规划、拟定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和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抄报上一级环保部门备案。

第八条环保部门应当组建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噪声监测网络,组织对环境噪声质量的常规监测和噪声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定期声环境质量报告。

第九条环保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逐步在市区主要交通要道、商业区和人口集中区域合理设置噪声自动监测和显示设施,加强环境噪声监控。

第十条规划部门在确定城市建设布局时,应当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合理划定建筑物与城市道路、城市高架桥、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的防噪声距离,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

第十一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规定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并按规定报环保部门批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批准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第十二条新建住宅区内不得规划建设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餐饮、健身、娱乐和机动车维修等项目。

现有住宅改变为餐饮、健身、娱乐和机动车维修等商业经营性用房的,建设单位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前,应当征得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

第十三条建设项目需要配套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的,不得投入生产或使用。

第十四条向周围环境排放噪声污染的单位(含个体工商户,下同),应当依法申报登记和申领噪声排放许可证,并按噪声排放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第十五条对排放噪声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单位,由环保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限期整改。

对排放噪声不能稳定达标或者造成严重污染和扰民的单位应当限期治理,治理期间环保部门应当限制其生产或排放噪声。限期治理由市、区(县)人民政府按照法定权限决定。小型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环保部门决定。

限期整改或者限期治理的单位必须按要求进行整改和治理,按期向环保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报送整改或治理进度;整改或治理完成后,必须经环保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权的部门验收。

第三章工业噪声污染防治

第十六条禁止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者其他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内设立产生噪声污染的工业生产项目或者从事产生噪声污染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已设立产生噪声污染的工业生产项目,由市、区(县)人民政府或者环保部门按照法定权限作出决定,责令限期治理;对产生噪声污染的生产加工活动,由环保部门责令整改。

第十七条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工业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

工业企业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工业噪声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业企业厂(场)界噪声标准。

第十八条在工业生产中因使用固定的设备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必须向所在地环保部门申报拥有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的种类、数量以及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所发出的噪声值和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设施情况,并提供防治噪声污染的技术资料。

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的种类、数量、噪声值和防治设施有重大改变的,必须在改变的十五日前申报,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第十九条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行业、地方噪声质量标准的工业产品。

生产和销售产生噪声的产品,其产品说明书和铭牌中应当如实载明产品使用时产生的噪声强度。

第二十条在城市范围内从事工程爆破等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必须事先向当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并由公安机关向社会公告四十八小时后,方可以进行。

第四章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

第二十一条建筑施工单位排放建筑施工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确因经济、技术条件所限,不能通过治理噪声源消除施工作业噪声污染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把噪声污染危害减少到最小程度,并与受其污染的单位和居民协商,达成协议,采取保护受害人权益的措施。

第二十二条在城市市区内,建筑施工使用机械设备,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应当申领噪声排放许可证,并在开工十五日以前向环保部门申报以下情况:

(一)工程的项目名称;

(二)施工场所和期限;

(三)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用的防治措施。

建筑施工单位未取得噪声排放许可证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放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发放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的情况向同级环保部门通报。

对排放建筑施工噪声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或危害周围生活环境的,环保部门可以限制其作业时间。

第二十三条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除抢修、抢险作业外,禁止在中午和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因浇灌混凝土不宜留施工缝的作业和为保证工程质量需要的冲孔、钻孔桩成型及其他特殊情况,确需在中午和夜间连续施工作业的,须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证明,报经原审批的环保部门批准并提前公告附近居民。

临近学校的建筑施工,施工单位应当采取隔离措施降低噪声污染。

第二十四条在城市市区内建筑施工禁止使用锤击桩机和震动桩机。受地质、地形等条件限制确需使用的,应当制定防噪声方案,经环保部门批准并提前公告附近居民,其作业时间限制在七时至十二时,十四时至二十二时。

第二十五条建筑施工单位和个人向环保部门提出连续施工作业和桩机使用申请的,环保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后三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并告知申请人。

第二十六条在学生中考、高考期间和举办大型公务活动期间,环保部门可以规定禁止施工作业的区域和时间,并提前七日向社会公告。

第五章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

第二十七条新建、改建、扩建穿越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城市道路、城市高架桥、高速公路、铁路,或者在城市道路、城市高架桥、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建设噪声敏感建筑物,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间隔一定距离,并采取设置声屏障等措施控制环境噪声污染。

第二十八条在金平区、龙湖区、濠江区行政区域及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城区行驶的机动车辆禁鸣喇叭。在市区范围内未实行禁鸣的区域和南澳县县城行驶的机动车辆必须使用低音喇叭。

第二十九条警车、消防车、工程抢险车、救护车等机动车辆在夜间执行紧急任务时,应使用回转式标志灯具,一般不使用警报器。

严禁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机动车辆安装、使用警报器。

第三十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城市市区区域声环境保护需要,划定并公布限制载重四吨以上汽车的通行路线,并在相应路段设置禁行标志。

拖拉机不得在法律、法规以及市、区(县)人民政府明令禁止通行的道路上行驶。对确需过境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指定行驶路线、行驶时间。指定的行驶路线应当避开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

第三十一条在车站(场)、铁路编组站、港口、码头、机场等区域指挥作业时使用广播喇叭的,应当控制音量,减轻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干扰。

禁止营运车站(场)和营运车辆使用广播喇叭招揽顾客。

第三十二条铁路机车、机动船舶、民用航空器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六章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第三十三条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体育场(馆)、集贸市场和临街门店的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使场界噪声值不超过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第三十四条居民使用家用电器、机械设备、娱乐器材或进行娱乐及其他活动时,应当控制音量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噪声,不得对周围生活环境造成噪声污染。

已经安装使用的空调器室外机组等设备对相邻方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使用人应当采取措施消除噪声污染。

第三十五条禁止中午和夜间在住宅区、居民集中区、文教区和疗养区从事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室内外装修、家具加工、装卸货物等活动。

禁止中午和夜间在住宅区进行产生环境噪声的机动车维修作业。

第三十六条设置在住宅区和居民集中区的餐饮、娱乐、健身、购物等经营性场所,经营者应当采取控制环境噪声的措施,避免干扰他人。

第三十七条机关、社会团体、非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工作和其他活动中,应当控制音量,不得干扰他人。

第三十八条在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区和医院附近的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娱乐、集会、促销等活动,应当控制音量,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降低噪声,不得对周围环境造成噪声污染。

第三十九条在住宅区设置停车场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机动车噪声对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

第四十条机动车辆防盗报警装置应当规范安装、合理使用。机动车辆防盗报警装置一旦失控,机动车辆使用人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噪声排放。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保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并可以按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建设项目中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而投入生产或使用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不按噪声排放许可证的规定排放噪声的,由环保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吊销其噪声排放许可证。

未取得噪声排放许可证或者被吊销噪声排放许可证后排放噪声的,由环保部门责令停止排放噪声,并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环境噪声污染或逾期拒不停止排放噪声的,由环保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责令其停产停业。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八条、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拒报或谎报有关环境噪声排放申报登记事项的,由环保部门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第十六条规定,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或者责令其停业、搬迁、关闭。

前款规定的罚款由环保部门决定。责令停业、搬迁、关闭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决定或者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环保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责令中央、省直接管辖的单位停业、搬迁、关闭的,须报经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未经当地公安机关批准,进行产生偶发性强烈噪声活动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三款、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规定,拒不执行限制施工作业时间的,环保部门可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在禁鸣的区域鸣喇叭的,由当地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一百元以上三百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擅自安装、使用警报器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拆除,并可处以一千元罚款。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环保部门可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规定,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触犯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五十二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三条受到环境噪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加害人排除危害;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

排放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缴纳超标准排污费或者被处以罚款,不免除其承担消除噪声危害及其他法律责任。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请求,由环保部门或者其他行使环境噪声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十四条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接到投诉、检举、控告后不按规定处理或者移交处理的;

(二)对依法应当审批、审核、许可、验收的事项,故意刁难、拖延,不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办理的;

(三)不符合审批、审核、许可、验收条件的事项,擅自审批、许可、验收的;

(四)不按规定对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设项目、建筑施工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有关设施、设备实施监督管理的;

(五)泄露被检查者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的;

(六)为未经噪声检测或超过噪声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辆办理车辆行使证或通过年审的;

(七)处罚明显不当或违法实施处罚的;

(八)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为。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五条本条例所称的中午指十二时至十四时;夜间指二十二时至翌晨七时。

第五十六条本条例自20xx年4月1日起施行。

环境噪声的标准环境噪声是为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环境,对噪声容许范围所作的规定。制定原则,应以保护人的听力、睡眠休息、交谈思考为依据,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现实性。环境噪声基本标准是环境噪声标准的基本依据。各国大都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荐的基数(例如睡眠30分贝),并根据本国和地方的具体情况而制定。

0~10分贝:听觉下限

10~20分贝:极静

30~40分贝:非常安静

40~50分贝:安静

50~60分贝:较静

70~80分贝:较为吵闹

80~90分贝:吵闹

建筑环境保护条例篇9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节能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早在上个世纪,生态建筑观念就出现在人们的脑海当中,但是由于该名词在国际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其发展也就不那么明显。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人们渐渐的对生态建筑有了意识,这也就促使建筑行业不断向环保方面靠拢。上个世纪90年代,国际上将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一个定义: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充分利用资源的情况之下,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对其进行有效的维护。下面主要分析了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1与环境的协调化。

在建设生态建筑过程中,建筑地址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它是建筑进行合理规划的前提条件。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设计,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将新建筑与原有建筑进行综合处理,使其更加协调,在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的基础之上,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例如施工单位街道一个公园的建设项目,在设计师对其设计绿化、美化工程的方案时,将自然元素融入到设计当中,并尽量不破坏工程周围的植被,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来建设场馆,严禁为了经济利益来建设大型的场馆;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重点突出自然风光,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配合,以自然元素为主,建筑为辅,尽量将有些建筑淡化,变成人造自然的景象。这样才能够发挥公园的特色,使人们在其中体会到大自然的气息。

2方案设计应个性化。

在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重点突出自然景观,尽量与环境相协调,但是这样并不表示其设计方案没有个性。在设计方案中,除了在其中注重环境的因素,更是要注重自身形象的设计,将个性化与环境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建筑更为与众不同。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怎样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融入到设计当中,以此来表达建筑施工技术的先进性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设计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在设计过程中准确的掌握设计的尺度,将地形条件、地貌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使用明快清晰的线条将建筑进行勾勒,然后不断将立体构造、平面设计以及周边的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设计中的各种手法,来使得建筑与众不同,疏密有致。并且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从而使建筑物沉溺在大自然的环境之中。在我国,很早就体现了这种生态建筑观念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例如在我国南方,由于空气比较湿润,常年多雨,所以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干阑式构造,这样的建筑构造也就是在房屋的地步通过木材架空,然后上面在进行施工建筑,这样既保证了房屋的干燥、空气的流通,更加具有安全管理;再如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在房屋的建造中通常会利用生土技术来建造窑洞,这样的房屋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资源,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小。通过这两个例子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古代人民对于生态建筑观念的想法,这种也就是传统生态建筑。

3室内空间绿色化。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既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入室内环境、建筑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室内外空间一体化。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建筑的室内外通透。这种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将面向庭园的墙面部分或全部打开,不仅让大众在室内获得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而且将室外空间延伸到室内,既获得了良好的景观,又扩大了使用空间。(2)室内外景观一体化。使室内外景观一体化,其实在中国古代园林造景中屡见不鲜。将室外的景观直接延伸到室内空间,使室内小气候与室外大气候形成鲜明的对比,既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又与自然息息相关,常用的手法有引水入室、引廊入室及绿化栽植等。(3)室内装饰生态化。室内设计小品、装饰壁画设计等与自然紧密联系。可以放置盆景、花缸、壁画等,在充分借助视觉感观的同时,还可以模拟大自然的声音效果、灯光效果与气味效果,使大众宛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4建筑技术生态化、节能化。

生态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建筑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发展与环境持续的主要矛盾在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上。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对日益紧缺的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获得适宜的居住环境。生态建筑不仅应从设计方案上考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而且应在建筑材料、施工、节能等方面处处体现生态化。首先,建筑设计中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适度使用现有地方资源来满足地方需要,减少对外来特殊物质的选用,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材料来达到建筑设计生态化;应该更多地使用木材、天然石材、可再生能源建材等天然节能型材料。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的特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固定的建筑结构变成相对于气候可以自我调整的围合建筑。

5空间布局的节能化。

生态建筑应强调降低能耗,注重在空间布局与物质能源消耗上的节约,即建筑物限高、小体量、结构简单、功能多样、低能耗、低维护费用等模式。外墙保温技术日趋成熟,外保温采用挤塑板、聚苯板或涂刷保温材料等,内保温采用复合墙体或加厚的废渣做成的轻质砌块等单一材料;保温门窗主要采用铝合金或塑钢。单框双层玻璃、一层玻璃、中空玻璃等气密性门窗;屋内采用倒置式,以聚苯板、水泥聚苯板等为主要保温隔热材料,既保温又延长了防水层的使用年限;在节水方面,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如节水的水龙头等,成规摸小区推广使用中水系统,使废水再生利用;供暖系统开发利用太阳能供热系统供热,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转化风能、水能等天然的清洁能源实现供冷;利用生态工程建设沼气池处理生活污水,既净化了环境,又实现了能源的重新利用;节地方面,通过对规划设计的控制、积极推广低层高密度、高层高密度、集约式住宅等设计方案,同时减少甚至停止粘土实心砖使用的规定也是节地的重要措施之一。

6结束语

绿色生态建筑的兴起是建筑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建筑师应牢记“人类不可能创造一个生态系统”,只可以设计生态系统的环境和整个系统。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态建筑将为建筑师提供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建筑环境保护条例篇10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体系;天津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建城600年以来,天津积淀了众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九国租界的设立、通商口岸和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天津成长为中国北方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和工商业中心,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天津历史街区的风貌独具特色,这里不仅有代表传统文化的老城厢街区,也有九国租界风格各异的建筑风貌。然而新时期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却对天津历史街区风貌保护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

一、天津历史街区概况

公元1404年,明朝永乐二年,天津初设卫。公元1406年,明永乐四年,开始建筑天津城,最初只是夯筑土垣。1493至1494年(弘治六七年间),以砖石重修天津城。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宽900米,东西长1570米,总面积1.55平方千米,现今南马路、北马路、东马路、西马路即为城墙旧址。城中心十字街口建有鼓楼,城墙四面设门,后来惯称的天津卫从此出现。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战役后,城垣被强迫拆毁,改筑为环行马路,墙基仅残存于地面以下。

自1860年开埠后,天津租界区逐渐形成,最早出现的是在紫竹林一代的英、法、美租界。1894年后,英法租界进一步扩大,日、德、俄、奥、意、比也先后划定租界区。各国租界区面积之和相当于旧城的8倍,在全国设有租界的城中数量最多,面积最大。自此,天津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发展方向均受到租界影响。从城市形态看,租界区构成了天津中心城市的基本轮廓,并且是重要的城市活动空间;从经济结构上看,租界中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加速了天津的经济发展,使得天津成为近代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随之一些军阀、买办资产阶级在租界里区建筑私人别墅、公馆,租界区内陆续出现了各种建筑形式的建筑和花园洋房,这些都构成了天津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

1986年,天津被定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同年的总体规划明确1949年以前的建成区为历史城区,面积53平方千米。代表传统风貌的老城厢地区与原九国租界区是天津独特历史文化风貌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埠前,天津的城市建设基本集中在老城厢地区。开埠后,各国租界以老城厢为起点,各自独立建设,沿海河向东南方向布局,与海河呈垂直或平行关系,形成了天津多元特色街区并存的独特格局。

2005年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在中心城区划定了9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和5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共计14片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852公顷,占历史城区总面积的14%。历史文化保护区9片包括:一宫花园历史文化保护区、估衣街历史文化保护区、赤峰道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心花园历史文化保护区、劝业场历史文化保护区、承德道历史文化保护区、解放北路历史文化保护区、五大道历史文化保护区、鞍山道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5片: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古文化街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海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解放南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泰安道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二、天津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发展历程

1.解放初期保护改造

解放之后,为了适应新的生活、生产与社会环境的需要,天津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整修拓宽旧城内的街道。一些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为改善办公条件,也将一些老建筑拆毁。期间,对历史街区的人为破坏达到极点。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许多历史文化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修建过程中,又存在一些"破坏式"修复。

在这一时期,天津市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工作主要还停留在保护单体建筑的层面上,以全国《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以及1982年开始实施的《文物保护法》为主要工作依据。但由于对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价值认识不足,部分历史文化街区遭到破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80-90年代的保护

1986年,天津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年的总体规划明确1949年以前的建成区为历史城区,面积53平方千米。1987年,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天津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这是天津市第一个地方文物保护条例。

1996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划定了中心城区11个风貌保护区,标志着天津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始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3.2000年至今的保护规划控制

2003年起,天津开始了"旧城改造"建设,原估衣街、老城厢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有不少建筑相继被成片拆除。而海河两岸的快速建设,对海河沿岸的意租界、德租界、奥租界的空间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历史街区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004年天津市政府初步确定了天津市近期历史风貌建筑开发保护的实施方案,在中心城区原八国租界地区划定了"5区、5带、8点"的保护范围,简称"558工程"。其中5区包括:一宫、中心公园、奉化道、平安街和五大道历史风貌保护区;5带包括:鞍山道、泰安道、赤峰道、解放北路、和平路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带;8点包括:马场道188号、西站前街1号、解放路273号、浦口道6号、南开四马路20一22号、十一经路88号、狮子林大街292号、西宁道9-11号等八处历史风貌保护建筑。

2005年9月,《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成为天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直接地方法规依据。同年的天津市总体规划包含了历史文化名城专项规划,其中规定了建立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划定了中心城区9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和5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提出了对历史街区相应的保护内容和保护策略。

2006年对中心城区的文物古迹、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划定了紫线保护范围,开始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挂牌保护。

2008年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适应新的保护要求,天津市在现有规划成果的的基础上,开始编制名城保护总体规划、历史城区保护分区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及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和历史建筑保护图则,建立"总体、分区、控规和建筑"四个层面的保护规划体系。同时着手制定《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标准》、《天津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标准》。

2009年,为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力度,天津市对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进行了重新确定和调整,将总体规划中划定的9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和5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都确定为14片历史文化街区,重新调整了14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划定了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面积由8.5平方公里增加到9.93平方公里,并且核实了保护范围内文物、历史建筑等保护建筑的准确位置及现状情况。

目前,中心城区14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并向社会进行了公示,已上报市政府审批。

三、天津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1.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

我国其他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中不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良好案例。例如北京25片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就对北京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遗存古都的风土民情等人文要素的保护作出了具体规定,通过对传统地名、传统庙会戏曲、老字商号、市井习俗、和"北京话"的保护,传承京城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工艺特产和地方风俗等风俗习惯的独特性和地方性。

天津市现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对建筑风格、空间形态、城市肌理关注较多,而对人居环境、生活场景、社会特征等非物质环境保护关注不够。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建设中,如果只保留下历史街区的建筑空间形态,而忽略最应得到保护的历史社会场景和人文环境,会严重削弱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社会意义。如天津1999年的估衣街历史街区改造。另一方面,天津市历史街区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6项,但在目前的保护规划中,仅在保护对历史人文特色保护内容中作出规定,缺乏对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的保护措施。因此,天津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应明确对非物质文化环境要素的保护,强化保护措施与控制引导要求,避免出现只保护历史街区外皮的现象。

建议天津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方式保护措施包括:

(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资料库。对天津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和综合价值评估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式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建立档案和资料库。

(2)建立健全天津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参照《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结合天津历史街区具体情况,建立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

(3)积极扶持与培养传承人,建立传承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人名录登记机制,鼓励和扶持传承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或表演及授艺等传承活动。

(4)落实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制。确定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环境要素保护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环境要素保护工作的指导、检查与监督。

建议天津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保护措施包括:

(1)建立文化空间的档案库;

(2)保护现存较完好的文化空间本体;

(3)恢复部分已消失的文化空间;

(4)还原文化空间的文化功能属性;

(5)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文化空间的展示、宣传。

2.展示与利用规划

我国很多城市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都在对街区保护的同时,进行了合理的展示与利用。上海"新天地"就是其中的典型一例,在对石库门街区的整体改造中,保留旧建筑群的同时,建设现代建筑三万多平方米,形成了新旧对话,交相辉映的"新天地"街区,成为上海举世闻名的新旅游景点。对历史街区的展示与利用,给原来的街道和房屋以强大的生命力,使它们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领略历史街区的独特魅力。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也对该街区文化遗产的展示与利用规划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保护规划明确了三坊七巷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重要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网络为展示内容,制定相应的展示策略,规划街区内展示流线和展示设施,来展现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特有的人文景观与历史商业风貌相融合的特色,振兴地方文化。

四、天津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体系支撑

1.法律支撑

国家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根本法律依据。现阶段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征求意见稿)已出台,具体明确了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组织和规划编制的内容与方法等。

天津市的地方法规目前仅有2005年公布的《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和2007年的《天津市文物保护条例》,在法规框架上缺乏历史街区层面的法律据,缺乏指导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施操作的政策规定。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体系框架,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支撑才得以实现。天津市应当制定有关保护规划编制的地方法规,赋予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明确的地位,保证其有效实施。

2.技术支撑

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保护规划的实施管理又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社会性工作,因此必须建立历史街区保护电子信息平台,应用电子信息系统。这既利于对历史街区资料的收集、积累和更新,同时又便于街区保护信息的查询、监督和反馈,提升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效率。

3.体制支撑

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保护规划的编制实施也涉及很多部门,而不仅仅是城市规划部门一方面的事,因此城市政府应当进行适时的组织、协调或设置必要的机构来进行统筹安排。

参考文献:

[1]伍江,王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