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十篇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1:30

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品德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青少年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阅历等方面的限制,性格不稳定、价值观念尚未形成,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低,缺乏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极易受坏思想习惯的影响而走向邪路。虽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起一定的作用,但具有自发性、不系统性、不能形成学生的整体道德观念和完整的人格。学校政治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比拟的。

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在德育方面体现在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帮助学生奠定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

政治课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为了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学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素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教学效果来检验。一个合格的政治教师不仅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还要有渊博的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所谓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原因就在于此。教师业务熟练,学生才能相信你,才有说服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熟练掌握的程度,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驾驭教材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等。实际上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包括知识、学识、品质和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政治教师应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2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政治课更应该做到这一点。在应试教育下仅靠分数这种手段的教育是培养不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力戒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要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广泛开展师生双向交流,在规定教材之外开列导读书目,鼓励学生自学,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安排专题课等。在课外教育工作中,安排社会调查活动,以拓展常规理论教学课堂。政治课教师要避免喊政治口号,避免空洞说教。完全按教材条条授课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应多举社会上发生的学生身边的实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政治课教学一方面传授政治常识、概念及基本原理,另一方面传授一种理想信念,一种做人的原则,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品德高尚的人。做到教书育人。应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3要特别注意教师思想品质对学生的影响

生活在当今时代的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教育背景复杂,可塑性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政治课教学教育性强,带有一定倾向性,教师宣扬什么,要求学生做到什么。自己首先要做到,或者基本上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如果言行不一致,则很难达到教育目的。

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2

【论文摘要】时代的发展要求思想品德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也要随之发展。新时代高校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探讨主体化的、咨询式的和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切实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和实效性。

思想品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目前我国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前的德育工作没有充分意识到教育环境、教育对象乃至教育手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在当代如果还持以前的德育思维,因袭以往的德育模式,势必无法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终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称,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则是一个人对社会道德的反映,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一种个体现象。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要把社会道德具体到个体身上,内化成个人品德。

当前,以生为本的观念已渐入人心。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到教育过程中内外因的关系,在德育过程中自觉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设法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这是目前改进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出路。本文拟在以生为本的理论框架下,对当前高校德育的新取向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能为思想品德教育改革作一定的理论思考。

一、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个性发展逐渐成为个体的内在需求。由于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们不再像以往那样依赖自然,受制于客观物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和终身教育的大力提倡,国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于制度和权威的遵守渐次臻于自觉。在这种社会大变革时期,高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与时俱进,才能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于是,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过去,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不仅教育本身缺乏主体性,而且基本上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思想品德教育反对个性,强调思想品德教育的大一统思想;满足于照本宣科的照抄照搬,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本身及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都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从以往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来看,主体和客体往往泾渭分明,教育者是当然的主体,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被视为改造、塑造的对象或客体,教育方法主要是单向的灌输和简单说教,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千人一面的顺从的品格。显然,这是一种缺乏主体性的形式主义的、教条主义的、低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那么,与此相对的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呢?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的主体性是人的重要本质属性,是人的群类特性、社会特性和个体特性的统一,其基本特点就是人的自觉自由活动,包含人自身特点的发扬和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正确处理等问题。人若是在主体性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就能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世界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与自身的关系中,发挥着自觉能动作用,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与消极、被动、无为,只把人视为纯粹客体的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相对立的,它指的是以人为主体,倡导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体地位的发展、主体精神的发扬和主体力量的发挥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包括三个方面的主体性: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思想品德教育本身。

主体性是思想品德教育者最根本的特性,它表现为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和前瞻性等。思想品德教育者能否真正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主体性。主体能动性的强弱,决定着教育者作用发挥的程度,决定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与效率。

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也具有主体性,这是区分主体化思想品德教育与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看来,受教育者虽说是作用对象,是受动者、接受者,但他与一般的物质客体不同,在接受教育时,他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的人,因而具有主动性和主体性。只有受教育者主动地参与和接受教育,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

思想品德教育本身的主体性是通过教育内容创新来体现和实现的。中国古代社会通过以仁为核心内容的理想人格学说来教育人,致力于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塑造;西方国家在德行教育中普遍重视学生自身内在潜能的开发,重视行为主体自我激励机制的形成和完善,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化和务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各种活动提倡以人为本,学校的各种活动也趋于以生为本。古今中外的经验告诉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二、咨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

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充分重视了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凸显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性和自主性。但从以生为本的观点来看,思想品德教育既要明确一般规范的要求,又要满足具体的不同需要。然而,即便是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同样也是一种普遍的大众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它要向受教育者呈现并传递适合集体的一般规范要求,尽管这种“传递”不同于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灌输”。但是,不同的个体由于他的背景知识、思维方式、反应方式各异以及他对一般规范要求的理解和把握不同,他们的思想实际便存在很大的区别,存在的思想品德问题也各不相同,这时就需要向他们提供咨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

“咨询”一词来源于心理学术语,在我国最早载于《书·舜》,有商讨、劝告、质疑等之意。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咨询”,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运用各种方式,对受教育者各种各样的困惑,如政治困惑、思想困惑、信念困惑、价值困惑、修养困惑等引起的矛盾、失衡以及心理障碍等,给予一种特殊的满足、教育、引导和启发。简言之,咨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通过咨询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这样能够淡化教育痕迹,有助于深化教育工作,增强德育效果。

开展咨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目的在于把学生与教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教育者以专家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体现平等、体现服务;学生要求咨询服务是个人主动行为,体现主动、体现需要。这种思想品德教育方式符合当前大学生思想个性化、独立性强的趋势,从而把思想品德教育从客观普遍教育的层面推进到每一个学生微观的个体心理层面。可见,思想品德教育的咨询服务,本身是一种共同参与、平等互动、商议选择的活动。

当前,发展咨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意义重大。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近年来的一些心理调查研究显示,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屡见不鲜的校园恶性事件也提示着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各种咨询服务很有必要。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开展积极的心理咨询教育,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改善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坦然地面对和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是增强思想品德教育可接受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使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走近学生实际的一个新尝试。

总之,由于大学生思想的多层次性、不同步性、多变性、偶然性、曲折性,使处在人生成长关键阶段的他们思想活跃、感觉敏锐,但又缺乏社会经验,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坚持同一性与多样性、一般规范要求与多种咨询服务的统一。作为大学生的德育导师,咨询法显得更为亲切,师生间的交流更像是朋友间的倾述。通过这种形式,思想品德教育与大学生走得更近了。

转贴于

三、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强调了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从整体上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咨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照顾了学生的个别性和特殊性,做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设计,在不同层次上保证了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不同学生的可接受性。客观地说,这两种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是通过教育者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出现教育者期望的结果,最终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自教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种更高级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求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教育,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一种需要。显然,这种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超越了可接受性这一问题。

要真正做好思想品德教育,既要对受教育者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合理的组织和正确的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又要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而自觉实现思想转化,积极投入,以达到自教自律。自教自律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省等方式,主动接受先进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以及自觉纠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

“学习的革命”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其核心是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引导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如果说智育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那么,思想品德教育的直接意义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学会追求精神境界的自我塑造生成。事实上,高校开展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说到底是人的精神内化的过程,内化的实现就是觉悟过程的实现。很明显,自教自律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也尊重了人的本性。

通过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认识自我、约束自我、超越自我的主体性,不仅为高校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可能性,而且也决定了高校自教自育机制的必然性。思想品德教育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教育者外在的指导与传授,但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只是一种外因,永远不能取代受教育者的认知、内化和体验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者只有掌握和运用受教育的思想矛盾运动的规律,启发、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的转化,才能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教育人、塑造人。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要与启发学生自教自律相结合。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注意启发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能动性,启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其思想品德的塑造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帮助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开阔眼界、提升境界,树立自我教育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自我教育的目标。依赖受教育者的自身免疫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逐步提高,养成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习惯,达到自律的境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当然,提倡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不等于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放任自流。在自教自律过程中,教育者要向受教育者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使他们深刻理解自教自律的内容和意义,掌握自教自律的方法;要跟踪观察,把握好自律性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向和时机,不断敦促受教育者自醒自悟,自教自律;做好自教自律机制的舆论导向工作,为大力提倡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保障。

四、结语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特殊而重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并没有过时。事实证明,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不但不应被削弱或取消,而且需要得到不断的重视和加强。当然,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一方面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深刻认识到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已经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应该看到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已经全面兴起;心理科学的长足发展使得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提高德育效果成为可能。

因此,在新时势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并尝试德育的新取向,通过开展层层递进的主体化的、咨询式的和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自主性、独特性和自觉性,充分尊重并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就有可能改变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不力的状况,切实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使思想品德教育能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志刚.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的障碍、成因及理想状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杨洪泽,王丽娟.略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应增强可接受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3).

[3]李文庆,谷 岩等.谈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

[4]靳 诺,郑永廷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品德教育;有效途径

小学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的思想品德会影响其终身的发展。对小学生的思想言行给予有目的、有科学性、有针对性的、有组织的教育,有利于他们理性看待社会,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小学生来而言,品德教育是十分关键的。

一、当前小学生品德教育欠缺归因

1.教师缺乏对小学生的情感认知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并没有深刻体会到小学生的自身情感,没有很好与学生们进行情感交流,对他们的情感认识不深,从而不能很好的开展品德教育工作。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抓不住小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品德教育得不到实际的效果,反而变得更差。教师们只为了教育而去教育,不注重对小学生们情感世界的认知,结果适得其反。

2.家长缺乏对家庭品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如果问今天的家长,大概很少有人不承认思想道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生活当中,尤其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作为家长,却常常不自觉地强调发展孩子的智力、抓好学习是关键,而把道德教育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家长们最关心的、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孩子的考试分数。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存在严重的认识和行为的脱节。

3.社会过分关注考试分数

社会过于注重学生分数而轻视学生品德教育,使得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遭遇当前的尴尬局面。虽然素质教育强调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很多学校的领导迫于升学的压力,只注重教学质量,教学重点就放在学生们的分数上,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忽略了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二、提高小学生品德教育途径的思考

1.重视情感教育,以知导行提高小学生的品德

思想品德是一门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学科。其目的在于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让小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教材所说的道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教师只有正视情感教育,才能激发学生产生共鸣并指导实践活动。还应该特别提到,转变教育理念,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不要困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嘴里空谈素质教育。

2.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提高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小学生年龄小,是非辨别能力差,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既容易接受好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也容易受不好的思想观念干扰。因此,在实践教育中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寻找、挖掘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生活问题,用课文中阐明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指导学生认识社会现实,给学生提供活生生的事实,让他们亲身体验,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形成。

例如,教学小学第八册《我们是一个集体》一课,可以先让学生理解、认识课文所讲的“心中有他人”是怎么样表现的,再要求家长给孩子播放视频“孔融让梨”,从而使学生既接受了课文阐明的思想观点,又使他们对社会上那些自私的、分裂祖国的行为更加深恶痛绝,进而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心中有爱,树立远大的理想,将来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3.借鉴学科教法,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思想品德课并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某种思想,而是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课文内容的教学之中,掌握课文内容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教好课文内容,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悟出道理,进而形成正确的认知,并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抓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以及朗读、背诵等语文教学方法都值得借鉴。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数字材料,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隐蔽教育意图,让小学生没有感到在教育他,要他怎么做。引导他们自己寻求答案,在交流中探讨应该怎么做,拉近了品德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也丰富了品德学科的活动化教学的资源。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在课的导入部分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了蜡烛、桔子、扇子、雨伞、西瓜等物品,以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好地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参与新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教师对于课堂中发生的不良倾向要敢于管理,并依靠班集体力量,及时引导,以维护集体的优良风气,抵制歪风邪气。课后,教师要耐心地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树立改正错误的决心,这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教育。利用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淑媛.小学德育纲要系列故事[J].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11).

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4

一、前言

从目前小学教育来看,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衡量小学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只有在小学教育阶段重点开展思想品德养成教育,才能有效满足小学教育的需求。基于这一考虑,我们除了要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重点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全面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从根本上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应结合小学生教学实际,从多个角度出发,认真开展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采用社会上的真人真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例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品德,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学生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影响,水污染了,我们可以食用自来水;空气污染了,就用空气净化器;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一点儿也看不出;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威胁认识就更加欠缺。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垃圾成堆,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社会矛盾加大......"随着画面的切换,铁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发出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共创美好家园的品德情操。

三、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小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数学生都能保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老师应利用小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育中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1、积极开展小学思想品德课程

为了保证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取得积极效果,应在小学阶段设置专业的思想品德课程,保证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能够有正规的渠道和方式。

2、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积极的心态和心理素质

从教学实际出发,小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用积极的心态影响学生,并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使学生的整体思想品德素质能够得到持续提高。

3、对学生展开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保证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应对学生展开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利用学生集体教育

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除了要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之外,还要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模式,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入手:

1、认真分析小学生集体特点,做好集体教育

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积极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集体教育的有效性和满意度,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开展方式上更加多元化。

2、建立集体教育理念,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保证集体教育取得积极效果,应在小学阶段建立集体教育理念,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纳入到集体教育中,提升整个集体教育的成效。

3、提升集体教育的有效性,重视集体教育的成效

基于集体教育的诸多优点,在小学教育阶段,应重视集体教育的有效性,应重视集体教育的成效,应积极开展集体教育。

五、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集体活动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质,学生在集体中成长,感染集体的力量,从中可以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得到激励,使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文艺比赛,联欢会等活动,都是我们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极好机会,在这些活动中我有意识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其感受到集体荣誉跟每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鼓励学生齐心协力为班级争光,学生们取得了成功必然会产生自豪和荣誉感,当他们尽情体验胜利时,集体荣誉感便已形成。

考虑到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老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尽可能多的活动,使小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因此,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应从集体感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六、家庭、学校相互配合,重视榜样作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考虑到小学教育阶段的特点,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家庭和学校的双重作用,应促进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同时树立学习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提升整体效果的目的。由此可见,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对家庭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培养,利用榜样作用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思想品德水平。

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道德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39-01

1.课程目标是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功能之一。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本课程而言,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能反映出德育课程的特点,也更是现实教学工作中的薄弱之处。

1.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担负着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需要注重发挥"情感"的教育功能,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学才会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体悟中,情感的共鸣中,达理而通情、知理而通情,自觉长久地做到知行统一,形成理想人格和高尚品格。

1.2课程教学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功能;《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中涉及了许多道德情感教育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中有许多行之有效的育情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突出地体现了情感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教师、课时、教材、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作为保障,有利于道德情感教育取得实效。正因为如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3课程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三维目标"中与学科德育联系最紧密的"一维",这一目标的落实其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初步具有观察社会、获取社会信息的兴趣与能力,适应社会生活,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有爱心、负责任、守规范、善思考,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程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丫关注学生的人格形成完善;关注学生的行为准则,即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课程的核心就是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思想性、教育性突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的重要性,这对于本学科教学贯彻落实"两纲"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要真正落实三维目标,还存在不足。教学目标仍然过分突出知识,而对方法与能力特别是体现"两纲"教育要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视仍然不够。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失之空泛,课堂教学时把握不准。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情感层面与认知层面的有机融合,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热情,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人格、行为,对于促使三维目标的落实,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2.《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

2.1以境生情,启感体验。根据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的差异,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让教学在积极的情感与优化的环境中展开,有效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并在其中获得知识,引导学生产生和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多种内心体验,使得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体验,进而引起共鸣。道德教育的源泉在于生活,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就学生中所发生的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情境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其道德认识,升华其道德情感。

2.2以情激情,促使情感的迁移。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和教育事业充满爱,要以健康的、饱满的情感来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善于挖掘教育因素、捕捉教育时机,充分发挥其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力,进而"以情感人"。

2.3以知促情,达到情理交融。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项资源,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其道德知识向道德信念转化,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对于教材中国的内容,教师应该依托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蕴藏在学生生活中的道德性、社会性事件与问题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判断评价,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反复强化其情感体验,最终达到情理交融、共同深化的目的。

3.课程教学为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提供各项保障措施

从一定意义上讲,《品德与社会》具有宏观导向性和方法论的意义,引导课程不断适应时代、社会、学生发展的需求,是对课程实施、管理与评价以及教材编写的总设计,是法定的纲领性文件。《品德与社会》有利于增强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养成。提出了要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社会生活,形成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初步的价值观,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性发展,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

3.1课程教学提供的课时、教材、教学评价等保障措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课程,作为一门显性的德育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2004年出版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2006年出版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分别从课程的理念、设计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知、情、行统一的综合评价22等方面作了政策性阐述,以保障课程的实施。

3.2课程教学提供的教师保障。根据《品德与社会》,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可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戴燕,刘海燕.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4.

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品德教育重要意义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6-02

作为传授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基础科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没有规范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差,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合理渗透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不仅仅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气息和思想感情,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1]。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学校是乐园》、《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珍贵的教科书》等课文,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学生的品质。所以,把小学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经。同时,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通过说教式的方式,灌输思想理论,因此,把品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可以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所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内容不合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的内容具有多样性,比如赞美祖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族精神坚韧不屈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仅仅从知识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得语文教学的效果较差。

2.没有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品德教育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讲解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延伸教学内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但是,目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课堂教学,没有合理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未能充分挖掘品德教育内容,使得品德教育的内容狭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3.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合理

因材施教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思想,是促进小学生个性化的必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一味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年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未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有效措施

1.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融入品德教育内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的扁担》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扁担,不准再拿”几个字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实际模仿,体会以身作则,愿意与同志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加深学生对品德教育内容的体会

语文学科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2]。

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进行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以培养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7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只有充分认识各种教育和各科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其优化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的一门学科,和语文、数学甚至和音、体、美等学科比较,它课时少,每周每班只有一节课,而且几乎没有书面作业,也很少笔试,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决不亚于任何一门学科,甚至还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首先是由它的系统性决定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各科教学都承担着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然而其它学科都是根据各科教学大纲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只有思想品德课才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指导他们行为的专门课程。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而思想品德课的系统性就决定了它是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渠道。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又表现在它的情感性。素质教育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此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成年人和青年人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信念和需要,而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则主要来源于情感和兴趣。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教育。斯霞的母爱教育和李吉林的情感教育之所以获得成功,其奥妙也就在于有情。各科教学都要有激情,但只有思想品德课是把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列为首要任务的。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要贯穿于每一节思想品德课的始终。如果思想品德课这一教学要求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则强烈的道德情感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进而促使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也表现在它的辐射性。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大学校德育工作力度。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最经常的途径。校级、班级教育和少先/!/队教育也是学校德育的实施途径。然而各科教学和各种班队教育在实施德育时,除考虑自身的特点外,还要注意德育的层次性。比如,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都要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高年级和低年级应该有层次上的区别,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标准就是这种区别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也就体现了思想品德课对各科教学和班队教育的辐射功能。临川市小学德育1、2、3一体的整体实验,就是认真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然后结合一课或一个单元的思想品德课的训练要求,组织开展一次班会或少先队中队活动。经有关专家认定,该实验是有效的。之所以有效,原因之一,就是充分地利用思想品德课对班队活动的辐射作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还表现在它的突破性。在应试教育泛滥时,思想品德课不被重视,不少的学校思想品德课很少有专职老师,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的学校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语文课或数学课,连课本都不给学生订。有的学校,虽然开了思想品德课,但由于只是搭头课,老师把课上得枯燥无味。因此,选择思想品德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突破的力度将会更大。我们萍师附小,在全面实施愉快教育的改革中,选择德育为突破口,要求把思想品德课上成学校的拳头产品课,因而有力地推动了愉快教学改革实验的深入。

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8

调查表明,当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环境、课程、实施主体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1.实施环境的问题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交往活动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影响思想品德教育实施的环境主要有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

(1)社会环境

从小学开始,学校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道理讲了很多,实效却总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社会有时未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来引导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现今,一些网络不健康信息层出不穷,学生甄别能力弱,极易受不良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暴力恐怖游戏,潜移默化地侵蚀了学生的心灵,模糊了他们的道德认识。

(2)学校环境

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是,在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偏差。重智轻德普遍存在,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更有甚者将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奖金、考核挂钩。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难以量化,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公正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进而导致思想品德教育有时可能背离了正确的方向。

(3)家庭环境

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部分家长只顾经营自己的事业,没时间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更谈不上会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另外,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忽视了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培养,遇到挫折时,心理抗压能力弱。

2.实施内容的问题

实施内容主要指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但课程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教材内容

思想品德教材在内容上有时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着重于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但有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若教材过于单一乏味,内容缺少趣味性,则很难对学生起到启发作用。

(2)教学形式

一堂生动有趣的思想品德课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部分教师大多采取说教的形式,让学生们坐在枯燥乏味的教室里进行重复的学习,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灌输知识的状态。教学缺少系统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大打折扣。

(3)课程评估体制

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并未关注学生的课外表现,不能对教学效果进行真实而全面的反馈。他们忽视了思想品德的养成和培养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相对于课堂教育它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没有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仅靠个人主观印象就做出评价。

3.实施主体的问题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思想品德教育实施的主体。然而,现今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教的能动性、学生学的能动性未得到很好的配合。

(1)部分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部分学校缺乏专职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师缺少专业的知识,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单一,课堂教学不能吸引学生。部分教师只注重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分数,不注重学生平时的思想表现和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虽纳入课程计划,但大部分教师不严格执行计划,当成是“副科”,看轻思想品德课的思想越来越严重。

(2)有时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发展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多是教师的硬性灌输,空洞说教,生搬硬套的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教师很少对学生感情进行激发,引起学生感情方面的共鸣。还有部分老师不仅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情感活动,而且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因素,致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对策与思考

以上问题仅仅是枚举一些现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统筹考虑,多方协调,综合解决。

1.优化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环境

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应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宣传工作中,从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提供良好的社会保证。同时,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整洁优美,生机勃勃,井然有序,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出校园文明的润泽作用。通过浓郁的校园文化来给予学生们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再次,应重视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家长形成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正确认识。

2.改善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系统

首先,应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教学内容中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去体会、感悟,学会合作,提高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中更多融入学生能够理解的信息,让他们去认识社会。同时,教师还可以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革命故事、先烈事迹等作为教学内容,侧重于爱国主义精神、情感的教育,以提高他们对革命先烈的事迹及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与感悟。应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促进道德认识的形成,有利于知行统一,提高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素质。让学生走出课堂,自觉主动地参与,亲身体验。应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综合考虑笔试、校内实践以及校外实践等综合内容。在评分上,还可以通过等级制代替百分制,做到评价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3.提升思想品德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74-02

农村体育教育是农村地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体育教育的全面开展,更关系到农村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各级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体育教育作为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中学生的身心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中要大力推进思想品德教育,更进一步促进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全面开展,确保农村体育教育在农村中学生素质培养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概述

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必须建立在全面把握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从而促进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有效开展。

1.1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农村中学因为受教学条件及应试的考虑,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全面的认识,也被纳入到教学考察和评估中来,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体育教育囊括了身体、智力、情感和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可以从身体和心理上全面的培养和发展自己。全面开展农村中学体育教育首先必须了解体育教育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集体性、竞争性、表现性、实践性、规范性和交往性。集体性是指农村体育教学要以班级等为基本单位来开展,促进学生形成集体意识;竞争性则是指体育教学往往是通过开展竞争性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表现性则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敢于进行体育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和完善自我;实践性强调的是体育教学是一个让学生身体不断进行各种技术实践的过程,学生需要掌握各项技术和动作的要领后通过实践顺利完成体育学习;规范性则是指体育教学虽然活动空间广、形式多样,但也必须有一定的规则和规范可以遵循,从而培养学生对纪律规则的服从;交往性主要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增进学习的效果,并且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体育精神。虽然对农村体育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但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从战略上对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规划,观念陈旧导致教学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设施缺乏,教学内容和手段单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

1.2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都包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作为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与思想品德教育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在当前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背景下,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显密切。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在向学生提供系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性格、意志和品格,推动着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同时,思想品德教育对体育教育也有着积极的反作用,能够推动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转变,提升教学效果。在体育教育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在竞争与协作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深化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因此,应该在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中不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促使二者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提高教育的效果;以体育教育为基本载体,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推动学生树立起积极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既有利于体育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开展,更有利于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的活动中,促进中学生德与体的共同发展。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有利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1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对正处于身心发展高峰期的中学生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农村体育教育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要注重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农村初中体育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以精湛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人格感染和鼓舞学生,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教师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从而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形成自身的良好品性,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2.2结合教学内容全面推动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体育教学涉及到的内容多、范围广,也就给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诸多的机会。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在实际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体育教师要结合教材,认真钻研,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因素,以体育教学项目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全面推动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如在进行田径类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促进学生通过努力而获取对自我的认同;在进行球类项目教学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在进行队列教学时,要强调学生遵守纪律,服从于大局。

2.3推动体育教学方式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推动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渗透。体育教师要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和引导。教师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开展增加体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比重,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来促进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积极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通过动作暗示法鼓励农村中学生大胆进行体育学习的尝试,加大学生实践体验的力度,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而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性格,提高思想品德认识。此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积极竞争,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力提升自我。

2.4体育活动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是以体育活动为基本形式来展开的。因此,体育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渗透必须以体育活动为基本的方式。一方面,要在学生平时的体育项目训练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让学生在重复往返的动作操练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另一方面,还要通过集体的体育活动来增强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并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自己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同时,还要通过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让学生在付出与收获中加深思想品德方面的情感体验。

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10

1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从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具体开展状况来说,其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缺乏系统化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具体的教学思维,还是准确的教学定位,均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很多老师仍然是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角度出发,无论是具体的教学理念,还是相应的教学方案,其都未能展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整个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案,完善教学内容。其次,当前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普遍缺乏教学新意,无论是选择的教学素材,还是整个教学理念的实施状况,更多都只是将其看做一门普通的课程来教学,无论是学生的具体参与度,还是其教学实效,都未能与学生实际学习之间产生相应关联,特别是在互联网资源对学生的影响日益提升的今天,将互联网理念融入到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通过丰富教学理念,从而才能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实效性。当然,最重要的是必须转变对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全面认知,相对于其他教学学科来说,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理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具体引导,因此在开展这一教学活动时,要从思想内涵引导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视角来具体切入,通过创新教学理念,从而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当前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多只是将其看做独立的一门课程,既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互动,同时也未能融入到整个学生素质培养体系之内。思想品德教学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不能脱离其他教学科目,尤其是不能将思想品德教学与学生其他素质培养单独开展,通过对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多数教学活动中,都是将其割裂开展,因此,无论是具体的教学活动,还是相应的教学效果,都与实际期待之间存在极大差距。最后,当前多数高校在开展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时,其只是以问题解决为开展导向,忽略了思想品德教学的价值作用,未能将问题预防与解决系统化结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门普通的课程,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其实际上都需要从预防学生出现相应心理问题入手。如果整个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只能从某一个点来切入,那么无论其具体的教学效果,还是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其实际上都与具体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因此,随着当前学生培养要求不断提升,优化思想品德教学的具体思路就极为必要。

2茶性人文的具体内涵认知

通过对我国茶文化理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丰富的人文理念,乃至人文关怀,尤其是其中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正是引导人们形成全面完善理念的基础和关键。而茶性人文,最根本的就是整个茶文化理念。因此,系统化认知其中所存在的具体内涵,对于我们利用和了解传统茶文化,有着重要推动力和影响力。在茶性人文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正确、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将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教育素材进行提炼,并将其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那么其必然能够为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茶文化体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如果能够将其中所具备的茶性人文理念系统化融入到整个品德教学活动中,其必然能够实现对学生成长有效推动的最佳教学效果。通过对我国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整个教学活动中缺乏必要的教学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方法融入,所以探究茶性人文的具体内涵,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其中,无疑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补充元素。茶性人文理念在融入过程中,其重点和关键在于人文理念的实质性融入,特别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关注。人文内涵的系统化融入,必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内涵和价值理念。

3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

随着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不断成熟,如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无论是对学生的教学要求,还是整个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都使得我们必须创新整个品德教育活动,通过完善教学元素,优化教学内容,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其要求主要表现为: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要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一系列内容相结合,通过打破传统的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融入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理念,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一种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思维理念。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时,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元素。不仅如此,当前在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将文化理念融入其中,融入文化内涵,是提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效果的基础和关键,更是解决长期以来学生教学活动内涵缺失问题的重要要求,文化内涵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完善的文化要素是当前整个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创新完善开展的重要要求。而融入传统文化,其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茶性人文理念进行系统化学习,从而构建自身完善的思想品德素质体系。当然,在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其整体作为一项教育创新,无论是教学元素的选择应用,还是教学理念的创新融入,都必须结合当前整个时代特点的具体发展状况,通过理念内涵的全面融入,尤其是时代性元素的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应该充分注重与时代特点的系统化融合,尤其是要认识到很多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都是在时代变化特点下所形成的,因此,结合时代形式和特点,正是整个教育工作创新开展的基本要求。

4茶性人文在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思路

茶性人文作为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茶性人文理念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成全面的素质理念,更是能够弥补当前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想要应用好茶性人文理念,就需要做到:首先,要针对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系统化分析,从而探究茶性人文的合适切入思路。实际上,茶性人文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理念,其中不仅系统化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更为重要的是其中所具备的行为规范正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欠缺的内容。因此,探究茶性人文的核心理念,并将其系统化融入到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才能够实现其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必须全面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成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元素应用,都需要结合互联网这一广泛应用趋势,进行融入,也就是说只有借鉴互联网形式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借助互联网媒介,实际上也是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创新与完善。事实上,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的具体接受效果,还是其整体教学传播效果都实现了超越以往的成熟发展。最后,当前在将茶性人文应用到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时,必须充分注重理论与具体素材的完善性,尤其是不能机械的将这一系列元素进行嫁接,必须通过创新与完善,尤其是将生活的事例融入到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从而实现茶性人文理念的成熟融入。茶性人文理念是一种价值理念,无论是具体的价值思维,还是其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内涵性和导向性的,因此在整个高校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具体元素理念的融入,特别是要将生活内涵融入其中,从而使其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5结语

对于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不仅要注重完善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的机制,同时还要充分注重对教育体系进行完善,尤其是要注重将多样教育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理念,从而必然能够实现整个高校思想品德教学的理想效果。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内涵,完善的茶文化理念,不仅能够对学生形成健康思想理念提供基础,同时也是解决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问题不足的重要切入点。因此探究茶性人文的具体内涵,极具传承价值和意义。

作者:丁言单位:永城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董世全.探析如何在民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2):54-156.

[2]张志伦,高校教师如何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2):135-139.

[3]尹淑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创新的使命与挑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26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