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思想素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2:42

中学生思想素质篇1

家庭的影响对于初中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另一方面的影响则来源于社会。当代社会显现出的高速运行、激烈竞争、知识更新的快速化和量的无限扩大、个体意识的增强、物质利益比重在个人生活中的比重的增加、科学技术的普遍化、价值观的多样化以及消费的多样化等特点。初中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的成长起来,自出生之日起就受到这些社会特点的影响,表现出了与以往的学生不同的特点。这一代中学生都是出生于1990年以后的人,社会中称他们为90后。有人曾经总结出一些90后的典型特点:1.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2.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3.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4.往往具有成年人很难理解的古怪爱好;5.内心世界: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6.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且价值观更加现实;7.市场消费观念强烈,但名利作用被过分强化;8.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9.网络时代的广阔事业,信息和知识丰富,但内心有时较为空虚。对于这样的特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是无可厚非的,每一代人生活的环境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环境下,生活的一代人所拥有的特点也是不同的。对于初中学生我们要从社会中分析出他们所拥有的特点的根源,并对这些特点做出辨证的认识,做出有价值的批判性建议,并辅助他们做出向有利的方面的发展。

毋庸置疑,今天的教育必须承担起这样的一个责任――培养新一代的人。作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课程――思想政治课,它所承担的责任更为重要,它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起合理的价值观,指引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承担起他们对于社会的责任的任务。那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代的思想政治课要向学生传达什么东西?

首先,当今世界的发展还是以国家的形式不断发展,同时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但是全球化的发展在现阶段还是受到国家的限制的。因此中学生要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素质就是国家的观念以及与国家所有关的一系列的内容。中学生首先要有对国家的认同,无论是文化上的、经济上的、政治上的,这样的认同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对于国家有更高的认同,他们才能够承担起国家赋予他们的责任。国家的发展是一代一代人不断努力的结果,等到他们该为国家做出努力的时候,就需要他们的才能。而他们是否能够为国家做出努力则在于他们对于国家的认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如今中学生对于国家的概念存在着模糊性。他们对于国家的观念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才能够被激发出来,无法成为一种普遍的意识。他们所关心的更多的是与他们自身密切相关的事物,而对于自身之外的事物则缺乏更多的关注。这样的结果就会造成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匮乏”,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这样的结果对于国家是一个重要的损失,对于现在的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发展不再拥有立足点,而略显的没有根基。

其次,应该培养初中学生合作的精神。合作精神是当代社会发展所提出来的一个突出的特质。在当今的社会,知识的总量不断的增加,个体掌握的知识量相对来说逐渐的减少,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单独完成一项工作。特别是随着工业社会中流水化生产的逐渐普遍化,个体单独完成一项工作,越来越不现实。中学生要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必须学会合作,但是当下的情况恰恰是相反的。社会的发展使个体的独立意识逐渐的增强,越来越强调个体自由,个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疏远,初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孤独的现象。但是这正好是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相反。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处在一个转型的阶段,从社会本身来讲社会本身不具有如何在普遍追求个体自由的社会中如何自我发展;从社会对人的影响来讲,社会中的个体还不具备适应这种社会的能力(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因此,社会中需要培养这样的能力,合作精神既是中学生本身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初中学生的需要是建立在社会的需要基础上的,社会的普遍特质必然影响学生的选择。合作不只是单方面的合作,而应该是多方面的合作。我们不仅需要经济物质利益的发展,我们还需要精神境界的提高。这些东西的养成不只是单纯的个体的事情,而是多数人的事情。说到合作,必须谈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共同体,共同体作为今天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中学生有他们自己的共同体,他们在其中可以进行个体经验的多种分享,也可以在共同体中培养。这些共同体的形成基于共同的爱好与兴趣,但是我们不仅需要共同兴趣的人能够在一起来使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事物得到更大的发展,我们还需要他们打破这种兴趣的差别来进行合作。合作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但是更应该是发展一种从短期的合作向长期的合作的倾向。

中学生思想素质篇2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培养;素质

在过去的授课方式中,很多思想品德课老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对学生新知识点的落实,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他们认为道德素质的培养,更主要是班主任的事情,而且道德素养的培养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许多老师没有了解到思想品德授课的关键性,人为分割知识点的落实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得很多学生并没有实现个人的整体发展。伴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思想品德授课需要认真地把握教育创新的机遇,落实教育精神,探索知识点的落实和道德素质的培养的双赢,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作为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一、依据书本,找寻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课本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依据。在授课时,如果老师对课本的内容没有彻底关注,没有彻底阅读、使用,就会使得教学资源浪费,进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艰难。而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课本,它里面的知识覆盖了社会的所有方面,从实际日常生活到国家法律法规都有所涉猎。我们可以确定地讲,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本,基本上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运用好教材,基本能够形成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观。所以,老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要依据课本,从课本下手,查找素质培养的关键点,进而充实授课的知识点,展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思想。

如,在进行八年级的《消费者的权益》的授课过程中,就可以依据课本的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汇入人文精神教学,进而使得学生实现素质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首先依据课本内容对教学知识进行讲解。通过详细的讲课,使得学生理解社会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在这个模式里面,我们需要诚实、平等、自由等等。随后,老师可以突然问学生:“想象你们当前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而你们目前的任务就是把公司业务开拓到较为落后的国家去。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比较低下,对产品的监测要求比较少,这就表示你能够运用比较低的技术去实践,进而节省资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请问同学们是保障自己公司的利益还是用户的利益?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什么样不同结果?”老师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还没有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老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接连播放“三聚氰胺”“苏丹红”等等事件。而这些真实的事情也让学生展开了讨论,也使得他们对消费者权益的了解更加深刻。利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这门课的知识,而且还具有诚信的认知,道德素质得以培养。

二、因人而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以人为本,思想品德的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而相应的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性。老师在授课时,需要知道学生的差别所在,而且理解认可这种差别。思想品德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情操。然而,老师需要知道,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不可以要求学生思想一致,也不可以要求学生品行相似。在如今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自由民主的教学方式才是老师所应该追求的。在对思想品德的授课中,教育的方式因人而异是关键所在。老师要引领学生建立高尚的情操,同时也要认可学生之间的差别,不要要求一样的教学成果,那样只会背道而驰,同时也是不可能的。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全面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别,进而使得教学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在《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并不急于实施课本知识的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说一说自身的理想和自身对理想的看法。起初,没有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种情况下,老师便首先说了自己小时候的理想。在老师营造的休闲氛围中,课堂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而学生也变得不那么紧张了。然后,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慢慢地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理想。有些学生的理想比较高远,老师便对这表示认可和肯定;有些学生没有实际的理想,只要求过安稳的日子,老师并没有嘲笑他们,而是表示充分的理解,而且引领学生对理想做深刻的分析。对于学生的大理想以及小愿望,老师并不要求学生都需要高远的志向,而是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同时认可他们的差异。在如此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变得勇于发言,也比以前更自信了,不仅对老师以后的授课内容印象很深,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规划,培养了自身的道德素质。

三、注重实际,整体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学生素质的培养、人生观的生成,都需要学生不断的实践操作。而以人为本的授课方式也需要老师从根本上实施,使得学生充分地理解实践,再结合实际对道德素质进行培养。所以,初中思想品德的授课,不单单是要结合书本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彻底理解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而且更要超出课堂授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而使得学生就算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身道德素质,进而变成真正的国家人才。

相对于学生的成绩高低,学生的道德素质应该更加被老师和学生重视。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授课中,老师应该以人为本,切合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意义

思想品德的教学兼有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更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所在。对初中生实施思想品德的教学能够使他们明白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意义。而且思想品德的教学也深刻地贯彻了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建立诚信、平等的社会体系,让学生成为优秀的祖国人才。学生作为祖国的重点培养对象,拥有高尚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实施思想品德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学的机会,开拓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方式。

总而言之,在思想品德的授课过程中,老师不可以只知道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可以轻视具体的实践教学而只知道强化书本知识。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地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思想品德教学合二为一,使得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兴照.浅析加强当代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J].大观周刊,2012.

中学生思想素质篇3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都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人文底蕴,对于缺乏经验和情感薄弱的中学生来说,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大多依赖于教师进行传递。因此,语文教师对教材中人文精神挖掘的程度以及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对初中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若教师有着极高的人文素养则能为学生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将人文感悟和情感内化为个人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师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能促进课堂的有效进行,知识得以高效的传递。

教师可从三个方面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一,人格修养,语文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受到学生的喜爱,感召学生。人格修养也为教师其他素养的提高提供了肥沃土壤。教师可通过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来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并在讲解教材的过程中,应用相关书籍的案例给学生进行课文的讲解,既生动形象地传递了思想感情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教学修养,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处于叛逆成长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免不了会受到学生的影响,进而产生情绪化的行为,如大声呵斥学生等,这样的行为会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所以教师应进行课堂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流,相互查缺补漏,减少课堂情绪化事件的发生。第三,语言修养,语言是知识的直接传播方式,若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够做到准确性、生动性、逻辑性以及感染性,就能提高语言使用的科学性,学生易于接受和模仿,对学生往后的成长道路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在语文教材中挖掘思想道德元素

语文教学是建立在语文教材之上的,语文教材的编排本身就富含了大量的思想道德元素。教材中的文章基本都充满了人文精神,能够唤起初中学生内心的情感。通过对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起学生对自己生活、人生的思考。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要根据相关的文章,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由于每个初中生的生活背景、个人品格及经历都有所不同,因此,对课本中富有思想道德元素的文章的体会也会不同。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具有思想道德元素的文章去熏陶学生、感化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教师除了教会学生认识新的字词以及学会用口头描述事物外,还可挖掘课文中的思想道德元素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维护着地球的平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森林面临着消失,动物濒临灭绝。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强烈的带入感来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培养其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可让部分学生扮演动物和植物,另一部分学生则扮演挖掘开采的人类,进行情境的演练,让学生能够有最真实的感受,从而激发起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在写作中运用古文与名言警句

学生在写作时会不经意间将自身的想法与情感融入其中,所以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写作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和思想道德素质。作文与做人是密不可分的,古人说“言由心生”,鲁迅先生说也曾说过“作文固然要有精热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因此,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可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我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的名言警句都蕴涵着大量的哲理,若学生能够体会名言警句的思想感情并将其融入于写作当中,日积月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自然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培养。

中学生思想素质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就内容看,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和工作实践素质;就形成的环境看,它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诸方面的共同作用。而学校教育则是中学生素质形成的一个最关键的环节。作为担负学校教育任务之一的中学历史教学,在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则具有其独特的功能。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社会责任感和开拓精神。而这些都可以从历史上找到借鉴和吸取营养。

首先,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教学提高中学生的伦理道德,那无疑是一种空洞和乏味的说教。不仅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而且只能增添枯燥感。像伦理道德中最高水平的爱国主义,从古至今,事例何其丰富。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临终不忘嘱托“同志仍需努力”的孙中山;“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毛泽东;“为中华而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建安诗人曹植所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正如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像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品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大禹“为了治理洪水泛滥,含辛茹苦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责任感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丰富的伦理道德观,是我们先辈留下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后人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因此,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最首要的就是要从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着手,以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如果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甚至使学生误入歧途,给社会带来危害。

其次,通过悠长的文化遗产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激励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在长期不懈的斗争中培养和熔炼出来的优秀的民族精神,维系着华夏炎黄的团结和统一,并使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而中学历史教学就可以通过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讲授,来增添中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元谋人的古老、青铜器的精美、使西方垂涎的陶瓷和丝绸、让世人震惊的四大发明、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这些都是我们源远流长,充满智慧和勤劳的象征。“张赛通西域、玄奘的西游、鉴真的东渡、郑和的七下西洋”,这些又是我们中华民族勇敢的见证和中外关系史上的壮举。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宋诗词,马王堆的玉帛,随县的编钟,云冈石窟,敦煌飞天,堪称世界之最。《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及世界史学之奇观。祖冲之、张恒、僧一行、李时珍使中国古代科技乃至世界科技达到巅峰。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只到今天仍为世界人民叹为观止。面对如此辉煌的文化,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学生一定无比骄傲和自豪。对此,我们教师要通过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史的讲授,启发他们发奋,为了自己祖国的文化不在延缓而增添一份历史的责任感。

再次,通过历史事件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

“开拓进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不衰败,生生不息的巨大推力。纵观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无不都是有着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中国古代的都江堰和大运河的开凿,造纸术和印刷术等的发明这些都是民族进取精神的表现。特别是近代以来更为炽烈,林则徐的“师夷”,康有为的“上书”,孙中山的“革命”,毛泽东的“探索”,这些都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勇于开拓未来的革命事迹。

中学生思想素质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119-02

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中国要想真正与世界接轨,必须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因此,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企业家的教育,更应该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精神、综合能力的教育;所以,高校在重视创业教育的同时,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创业素质是指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定地表现出来并发生作用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技术水平。因此,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科学文化与能力素质、身体素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1]。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尤其在中国进入wto以后,大学生就业途径、就业形式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的人才竞争更趋激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指导大学生由被动就业走向主动创业。培养和强化创业意识成为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创业者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为培养创业者提供科学地应对世界和社会的方法。唯物辩证法就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能指导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能让人们透过现象看透本质,从更深层面看待社会。市场经济活动千变万化,看似复杂,但也有其本身特有的规律。通过辩证法的学习,创业者能透过直观的现象,直达市场经济隐晦的本质,看到当前经济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总之,唯物辩证法能为创业者发展创业能力、开展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创业型人格

创业教育的目标实际上就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创业教育在本质上要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创业教育所要健全的人格就是创业型的人格。一般认为创业型人格应当包含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对国家、事业、他人的强烈责任心;培养独立生存的自信心;超越生存、追求发展的事业心;自主行使和支配自己权利的意识和能力即独立性;对生活持续保持积极乐观情绪的激情性;尊重游戏规则的法律意识,勇敢勤奋、亲合力强、诚实守信等最重要的特质。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人格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在塑造创业型人格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

(一)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

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积极采取措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入其耳、入其脑、入其心。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上,不能把课程教学当成单纯的知识教育、知识传授,乃至作为“政治理论”知识来生硬灌输,而是要通过教学,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培养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做到知行合一。要以创业型人才为教育目标,注重大学生的创业素质的培养。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时期的学科使命。

(二)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进行创业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教育内容和知识层面来说,广泛涉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及其他人文科学。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完全可以整合、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创业型人才奠定基础。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穿创业教育,就是要以“创业教育”为主题词,进一步整合与创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机地穿插创业教育的内容。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修与法律基础》课中,在思想道德部分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诚实守信、勇于面对挫折的创业基本素质;在法律部分培养大学生依法创业的法律意识,以及创业中所需的必要的法律知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在政治经济学部分,可通过对商品、商品运行规律的介绍,培养学生接受市场经济竞争的思想;在哲学部分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能力,以及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应对挫折。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中,通过对世情、国情的分析,使大学生意识到创业时代已经到来,要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配合国家创新型国家、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增强自己的创业意识。

(三)开展丰富课外活动,为创业素质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可以借助于党团组织的活动、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培养大学生实践精神和创业素质。通过党团组织的活动可以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及时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并指导创业素质的其他方面,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形成及创业实践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通过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如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学习,到农村参观科技试验田,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与学生座谈,定期搞市场调查,甚至可以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组织学生亲自参加市场实践。这些都可以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平台,使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有机结合,还可以及时总结,及时反馈,群策群力,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宣传、咨询、文艺活动等多种渠道,丰富校园创业环境和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使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融合。

(四)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创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环境即人,环境造就人,良好的文化环境能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校园环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通过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业素质,学校能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在校园环境的营造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美国名校经常请企业家、成功人士、投资客到学校演讲,学生有机会和这些优秀的企业家面对面的交流,这些企业家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整个校园充满勃勃生机和创业活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创业的自信以及长远的眼光。美国的学校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理工科学生会接受文学、音乐等方面的熏陶,文科学生也探究自然科学和现代科技,这样所有的学生既彬彬有礼,又能与世界接轨,走在世界前沿。他们一旦走上社会,就是一股活跃的创业力量。而我国高校目前对创业教育和创业环境还不是很重视,导致创业者不多,成功者更是寥寥。因此,我国高校应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创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将创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堂教学,让创业思维进课堂、进论坛、进学生头脑,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参观,与企业家座谈,让学生了解市场,体验创业者的艰辛,认识到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有意引导学生完善自己和全面发展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五)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首先,在校内,一方面,高校应开设更多的创业实践课程,增设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如成立创业协会,开展创业讲座,聘请成功的创业的校友、企业家讲学,举行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创业集中训练营,去企业参观学习等,增加大学生创业实践机会;另一方面,高校要努力探索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在实践活动方面的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也配养了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同时,在二课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科技发明创造等活动中,融入创业教育,在场所、资金等方面给与帮助。

其次,高校和企业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第一,企业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平台,接纳、吸收、支持大学生去企业实习、勤工俭学,让大学亲身体验企业,在实践中学习、充实、提高个人的创业素质。第二,高校可以对企业实现“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服务,由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缩短企业人才培养周期,减少企业人才培养成本。第三,把科技发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为师生的科技研究提供资金、场所,师生可以把科技发明创造转让给企业,促进企业的科技水平。

最后,和相关机构合作,进行专业化的训练。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上的培训机构都在不断探索创业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些成熟的模式如“GYB”、“SYB”和“iYB”等。高校可以和这些机构加强合作,既可以从这些单位聘请兼职创业指导师,也可以为大学生举办专场培训。

中学生思想素质篇6

一、创设情境,提供诱因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创设情境、提供诱因,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形成教学活动氛围,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可创设以下三方面的教学情境:①问题情境:教师可有意识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②生活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学生所熟悉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及热点问题引入教学,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③活动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与所要研究的新问题有关的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形成动态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增加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为问题的提出提供诱因。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水平,要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到需要,从而激发他们产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的潜在意识。

二、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教师采用设疑教学法,重在“生疑”上下工夫,要深入研究“生疑”之术。设疑的方法掌握得好不好很关键,疑点设得准确精巧收效就明显。①教学中的重难点一般都比较抽象复杂,不好理解。如果我们就问题讲问题或平铺直叙,收效往往不好。采用设疑法抓重点问题,要设置好“疑阵”,层层提出问题,逐层剖析,逐层释疑,最终使学生做到正确理解、真正掌握。②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教师要围绕这些问题,紧密联系学生关注的社会现象,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设疑,使学生产生释疑的渴望,从而使模糊认识的问题变得清晰。比如,讲授“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内容时,我就提出了以下问题:一般违法和犯罪触犯的法律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要受到什么处罚?有界限吗?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知识也就变得容易理解掌握。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讲“人与人交往”的内容时,可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与老师、家长、同学交往;在讲“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时,我组织学生访问本地的人大代表,请他们介绍有关情况,然后让学生写出调查体会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只要教师精心策划、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就能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中学生思想素质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一、思想政治课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人文素质是人类自我关怀的能力,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与维护,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民众人文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然而,近年来,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药家鑫事件等恶性事件,集中反映出我国教育存在的严峻问题:大学忙于扩招、升级,中小学忙于取高分、考重点,把握眼前的“学习利益”,孩子即使实现了所谓的成功,内心却缺少人文素养,充斥着浮躁不安、冷漠自私、空虚恐惧的情绪甚至贪婪的人性。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教学是关注人的教学”的教育价值观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彰显浓厚的人文色彩。在此背景下,课堂教学如何关注人,并担负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改实践的重大课题。

使学生具有初步人文素养,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提倡人文教育,是培养中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显示出其人文性的特点,提出“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等若干要求。作为承载着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基础性学科,其教学应体现“以道德教育为起点,以人格塑造为宗旨,以社会需要为准绳”,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深刻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因此,在多元目标建构和实现中若能积极促进课程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和途径,微观上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宏观和长远上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积极影响。

二、思想政治课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探究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陈旧理念、教学方法及人文教育本身的特点等原因,中学思想政治课培育塑造人的功能不断萎缩,

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以人文性和审美性为特征的德育功能,课堂上的道德教育往往是被抽去意韵、灵魂的“大道理”。以道德为主的思想政治课没有人文精神上的拓展,很难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人文知识欠缺、人文价值观失落;教学中教学方法人文色彩淡薄、“泛政治化”思维突出;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如下途径可供发挥学科优势,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1.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促进人文精神的渗透

人文教学需要真诚、自由、开放的氛围,让学生毫无畏惧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虚伪、专制在人文教学中是不可取的。首先,要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共同努力变“尊师爱生”为“互尊互爱”,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知识、能力、觉悟的培养教育及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人文素质作铺垫。其次,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从“专制”走向民主,学生拥有独立自主意识,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愿意发言,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即使其不免偏激幼稚,教师仍要宽容和理解,并进行正确有效地引导,让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交流中得到张扬。再次,要呵护友善互助的同学情谊。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宽容忍让,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获取知识技能,促进其成绩进步和人格完善。

2.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控制教育教学过程的合理开展

首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直接可利用的载体。新课改后,教材着重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课自然成为人文教育的主阵地,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包括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可以增加人文知识,培养人文态度,但这并不等于就形成了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充分吃透教材,深入挖掘领会教材蕴藏的丰富资源,了解把握人文精神的升华点,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以贴近生活的教学资料替代空洞的言语说教,使学生在与别人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实现自由发展。教师还应打破单纯强调小学科的局限,尽可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教学时触类旁通,联系其他学科知识。

其次,革新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应尝试角色扮演法、陶冶教育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渗透人文素质的培养;针对政治课时代性强的特点,精心筛选体现当代人文精神的时事资料进行深刻分析,有倾向性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针对人文教育的体验性特点,帮助学生构建自主的学习方式,多说多做多思考多研究,获得亲身经历和自我感受,真切地把握人文道理。总之,做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

再次,合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人文教育需要在开放的环境中对开放的观念内容进行感知理解、比较判断后,再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多媒体与网络所具有的超文本、超媒体、交互性等功能所带来的课程内容的扩展,学生与教师间的及时交流和反馈,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最后,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名言警句不仅音韵和谐、简洁优美,且意境深远、富含哲理。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适当引用名言警句,对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其人文素质有积极作用。以其开头,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授课中恰当地引用生动形象的名言警句,会为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插上飞翔的翅膀,让学生无形中受到优秀文化的感召和鼓舞。总之,优秀传统文化可成为引导、推动教学的手段,成为人文教育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也让课堂教学满堂生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大力提高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其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要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教师应和风细雨,以身作则,塑造良好的形象,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既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亦通晓其他学科的知识,既有人文学科的素养,又有必备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身教重于言教”,在讲授中、讨论中、社会实践中、学习评价中,要做理性的组织者、积极的参与者、智慧的引路人,把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灌输给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指引学生,以特有的人格魅力来感染教育学生,用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学生树立榜样,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新课改为思想政治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契合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教师有责任密切关注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不断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积极促进课程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胡伯富.谈“提高人文性,增加开放性”的操作:选好用好教学素材的策略[J].政治课教学,2004(10).

中学生思想素质篇8

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互渗透。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不能孤立进行,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日常道德、理想、纪律、法制等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克服困难,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特别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有针对性的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注意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例如可结合屈原、司马迁等仁人志士百折不挠逆境成才的感人事例,树立榜样认同对象,以增强学生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情感与暗示。情感是人的活动的动机之一,也是组织和协调教育教学活动、改善人际关系、保持群体和谐稳定的纽带。它可以促使个体相容,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为其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因此,应重视学生的情感联系,理解学生的想法、兴趣和习惯,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引起感情的共鸣。而暗示,既是纠正心理疾患的重要手段,又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心理趋向。教师的一张满怀期待的笑脸,一次表示赞许的示意,一个充满肯定的眼神,只要运用恰当,都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促使他们处于积极主动的愉快的学习状态。这要求教师:1.要保持心理健康,不论顺利还是挫折,都应一如既往,不上“情绪课”,同时心境要愉快,仪表要和善,始终流露出对学生的期待,不要给学生以“厉害”的感觉,造成精神压力和压抑感。2.教学中创设和保持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能以满堂灌来突出教师德中心地位,更不能以专制压服学生,造成他们的心理创伤。

转换与脱敏。所谓转换,就是转换那些导致学生不良心理的环境、活动以及固有的心理状态,从而克服消极心理因素,达到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目的。

所谓脱敏,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接触或再植曾使个体产生异常心理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必须坚持转化与脱敏的辩证统一。例如,一些生性胆怯、性格软弱的学生往往关系密切,彼此相互影响,形成抑郁、低落、自卑自怜的心态,对此在课堂分组讨论或组织活动中,教师应采取把他们分开的转换法,以阻止消极心理效应的蔓延。同时对这些胆小、怕露面、一上台就十分紧张的学生,还要运用脱敏疗法,可以让他在大会上发言不感到紧张为止,从而使学生逐渐脱离异常。

课堂教学与个人疏导。课堂教学一般应结合教学内容,解决一些普遍性的心理问题。

由于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差异,心理健康的程度不可能一样,同时心理问题不可能也不允许全在课堂上予以讲授和解决。因此,必须加强个别疏导,运用个别谈话、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卫生保健技术,形成他们自觉、自知、自爱、自持、自尊、自强、自制的良好心理。对个别抗挫能力差的学生,可通过突然改变活动内容、条件等方法,培养他们的敏捷的应变适应能力,有意识的让他们独立处理各种问题,以强化其心理承受能力。

中学生思想素质篇9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然要肩负起初中阶段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重任。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应遵循的原则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科学性的原则。对初中阶段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亲切真挚的教学态度,采取既生动活泼又科学的教学形式,加强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有耐心正确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摒弃那种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做法。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特征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提出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避免“成人化”和“一般化”。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即初中阶段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的和生理的特点。其次要具体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同一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由于不同学生的家庭、社会影响、个人经历不同,每个学生身心发展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在学习、能力、爱好、性格、行为习惯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表现出各种差异,因而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方式要因人而异。最后要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实际。由于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的,学生的思想也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经常地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仅要掌握一个集体中的思想状况,使教育工作有针对性,而且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当前的思想实际,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原则。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遵循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原则。尽管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因为只有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一个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气氛中得到培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居高临下地进行说教,更不能用命令、训斥、体罚等方式去对待学生,而应学会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沟通,多和学生谈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要重视学生的意见,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采纳他们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最后,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避免任何讽刺、挖苦或嘲弄学生的行为发生,不要揭学生的短,更不要将学生的秘密泄露给其他任何人。但是民主并不意味着放任和迁就,不是说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就不能批评学生的各种错误行为。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教师应当及时指出并作严肃批评,只是要注意方式方法。遵循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原则,旨在营造一种愉悦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和谐的集体中,在教育者的帮助下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健康成长。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及策略

长期以来,不少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品质培养混同起来,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纪律问题、作风问题来处理,致使教育收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从心理上去了解学生,比如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开始形成独立的评价能力,但又未能摆脱单纯、幼稚的一面,并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由于独立性、自主性与幼稚性、盲目织在一起,许多心理矛盾、心理障碍由此产生。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具体心理特征,加强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经常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当采取符合本学科特点的方法及策略。

1.设定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又该如何科学地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呢?笔者认为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要科学,二要合理。具体说来,这种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是“辅目标”。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完成的是学科本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内在规定性目标,这是学科教学的“主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科本身的任务为主线,以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为辅线,后者服从于前者,为前者“锦上添花”,绝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

(2)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及其教材的内在规定性。在目标设定时应充分考虑并利用本学科所蕴涵的心理素质教育资源,而不要脱离教材外在地强加上去。

(3)目标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在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前应充分了解班集体以及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在符合内在规定性的前提下,力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本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和途径:

(1)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良好的心理氛围,可以使紧张、焦虑、忧郁、脆弱以及有孤独感等不良情绪有所减轻或消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等课堂教学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素质教育的应有功能。

中学生思想素质篇10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农村,则是面向广大农民子弟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自然的、传统的原因。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困惑了一部分农村学生的学习志向和远大目标;信息闭塞又局限了农民子女的眼界;想通过书包翻身,摆脱农村艰苦生活的思想,也片面地激励一部分农民子女的学习干劲。在农村中学担承初中毕业班的任课教师,对于农村学生在各种学习动机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的各种现象看的最透,体会也最深。

升学考试这根绳索牵转了而引起的教育界无政府状态,使教育事业逐步走上正轨。然而,这根绳索又束缚着教育者的手脚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凭一张试卷定终身,中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取的学生确有光宗耀祖的威风,家长设酒宴,宴请亲朋好友。落榜的学生沮丧、悔恨,甚至有抬不起头、难以做人的苦闷、终日意气消沉。学校、老师压力更甚:中考揭榜成绩蛮好,录取生家长待为上宾,满脸春光;如果各课成绩不如左邻右舍学校,那社会舆论哗然,怨声载道。这时,许多教师特别是毕业班的教师只得闭门思过、难以见人。因此,各科教师平时只能拚命抓升学率,对学生进行加班加点。思想政治课教师也曾出现叫学生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甚至出现猜题押题。这样学生中厌学情绪上升,逃学、溜生现象不断出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时期要求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开拓型人才、创造型人才,这种人才的能力趋向必须是善于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观察、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并能有解决问题及创新意识的能力。当前,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使农村与城镇的差别正在遂渐缩小,教育改革的深入,为农村毕业生就学深造广开了门路,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转化。

为了尽快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这场方向性的转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首当其冲地进行探索和总结。

一、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在校学生是社会人才需求的后备军,而农村学生是向社会提供人才需求的巨大来源。在我国,特别是农村,不是缺少人,而是缺乏合格的人才。社会需要人才,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农业现代化更需要人才。

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冲击着每一个人,改变着人们传统观念,人们越来越感到科学知识的重要。初中毕业生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职业选择,在升学和就业选择面前,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思想政治课教学正是从社会和个体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从理论上端正和提高认识,澄清模糊观念。毕业班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从社会的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这门科程的需要感。同时,使学生确实感到,通过思想政治课上理论的学习澄清了自己原来的模糊认识。从而,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产生兴趣。

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现实的社会现象和学生思想实际相贴近,进行生动活泼形象化教学。

例如,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举例说明原理时,尽量做到:用中少用洋;用今少用古;用近少用远;用熟悉少用生疏;用正面少用反面的事例。这样可以克服农村学生因地域的差异、知识视野的狭窄而造成对原理、概念、观点的理解上的困难和枯燥无味。同时,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上理论知识确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部题,使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习的需要通过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兴趣的增强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所谓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入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理论联系社会、学生的实际是激发和端正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例如,几年来,我都对每届初三学生指导他们进行以“家乡的变迁”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要求他们抓住两个关键时期进行前后对比。一个是家乡解放前后,另一个是家乡改革开放前后进行对比。通过社会调查和考察,搜集材料与写调查报告,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立志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二、事理结合,端正学习动机引发行为

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品德评价意义的活动。老师不是“教书匠”,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利用本学科的优势,直接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科学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时政教育。通过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知识实际,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际,运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讲清教材的基本内容。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不回避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解难释疑,循循善诱。使学生既能很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又能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教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不能板着一副“老夫子”的面孔,进行空洞的说教。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中的模糊认识,一不能加以训斥,二不能置之不理。要进行善意引导,以理服人。如:我在教“一个国家的国格,是由这个国家的公民在国际交往中形象表现出来”时,举例在东亚运动会期间,本市某校小陆同学为迷路的外宾引路,谢绝外宾的酬谢,受到外宾连连称赞:“中国人,了不起”。就此请同学们谈体会。有的同学说:“小陆真傻,外国人的酬谢该拿。”我听后没有批评他们,却向同学们说:“外宾伸出拇指连连称赞:中国人,了不起。同学们,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占了小陆的光,都是在金钱面前不动心、助人为乐的了不起的中国人。”这时全班情绪激奋,学生通过事理结合,澄清模糊,统一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贯彻这个精神,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事理给合,明确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端正学习动机,在动机的驱使下,表现出对他人和社会有品德评价意义的活动。

三、抓差促优,后浪推前浪,丰产丰收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行为产生效果。思想政治课体现素质教育,在教师的指导思想上必须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如果从应试教育角度去考虑,那势必在日常教学中,抓紧尖子,盯住苗子,放掉大批,出现瘪子。

国家教委领导同志在论述素质教育的精神中指出: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都能提高。也就是说要大面积丰收。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除了前面讲的以外,在教学具体实施上要做到:面向大多数,照顾后进生,推动先进生。尤其对差生要多给点温暖。在教学的要求上要减小坡度,增加台阶。这好比农民给庄稼施肥,对已弱黄了的禾苗施肥要降低浓度,增加施肥次数。这样做虽然麻烦些,但有利于禾苗的生长,让它们充分吸取营养,结果增加了产量。反之,如果一下子施浓肥,禾苗非但不能吸收,反而加速了它的死亡。

在后进生身上多下点功夫,使他们进步和提高,所产生的正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比只抓少数先进生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这好比集体长跑,有二、三人遥遥领先于大家,又有部分人落后于大家,这时如果仅仅鼓励领先者,那就会出现大多数人会与前面领先者越拉越远,甚至会出现部分人丧失信心,而跑不到终点。如果给落后者以助力,鼓起他们的勇气和信心追上前面的人,那就会推动中间的大多数,促使领先者以更快的速度创出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