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粮食安全交流发言材料十篇粮食安全交流发言材料十篇

粮食安全交流发言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4:29

粮食安全交流发言材料篇1

所谓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产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它函盖储存、包装、装卸、运输、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及有机结合。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粮食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

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粮食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粮食的产地到粮食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从一般意义上讲,粮食物流的存在与粮食商品的存在是相联系的,商品需要流通,流通就存在物流。粮食物流是相对独立于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领域。

我国粮食物流产业是粮食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传统的粮食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组织内部不同的职能部门之中。现代粮食物流是粮食物流的产业化,它不仅单纯地考虑从粮食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现代粮食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这与传统粮食物流把它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和“销售活动中起桥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

粮食在国民经济中是一种大宗产品,现代粮食物流是极具增长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它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扩大对外开放,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市政府粮食仓储设施“退城进郊”的发展战略为**粮食设施优化配置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同时也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一、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和**市的物流发展规划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供了政策支持

**作为**及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具有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业的有利条件和突出优势。

(二)“全域**”的统筹城乡发展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出了要求

在西部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之后,**粮食总产量下降,从粮食主产区到产销平衡,再到不能完全自给。**统筹城乡发展和“全域**”理念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城市化进程加快,10年左右的时间,将转移150万农民到城市(见**《在中共**市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p13),**市粮食产需缺口会加大,对外依存度会加大。“随着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等矛盾日渐突出,粮食安全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长期存在的问题。一直以来,**省都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区,能够满足本地粮食需求。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省逐步从粮食主产区转变为产销平衡区,直至目前已不能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每年都有数百万吨的缺口,**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实现**市粮食安全的途径研究·前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出现下降趋势,人口数量特别是非农业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从粮食自给程度来看,对外地粮食的依赖性逐渐加大。(参见《实现**市粮食安全的途径研究》)虽然**从“十一五”规划看是产销基本平衡,但是是有条件的,这种平衡极易被打破。

粮食安全交流发言材料篇2

  上半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历史机遇面前,同时也在粮食市场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下,我公司在集团公司深入实施“两大产业、四大体系”战略构想的指引下,坚持发挥现有产业优势,积极挖掘市场资源,在三大主导产业及新项目建设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将XX年上半年工作情况及下半年工作安排汇报如下:一、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一)主要财务指标情况截止5月末,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010万元,亏损585万元,其中实业有限本部亏损32万元,粮食经营亏损391万元,复合材料亏损42万元,实开开发亏损120万元,不含长春汉高投资收益;企业经营费用484万元;管理费用196万元;财务费用123万元;今年内无新呆死帐发生。(二)主要经营工作情况1、粮食经营方面(1)粮食收购工作顺利完成。在粮食行情不断攀升,玉米产量、质量降低及农民惜售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下,03-XX年度粮食收购形势较往年更为复杂。在集团粮食收购工作会议的统一指导下,我公司本着“早动员、早动手,多收粮、收好粮”的原则,把握时机、适时适量地开展收购,并按照市场动态先后6次调整收购价格,达到了用有限的资金多收低价高品质粮的目的。在近5个月的收购期内,我公司累计收购玉米13.1万吨,水稻0.8万吨,二等品质粮占86%以上。收购工作的高质量完成,不但保证了国、地储压仓任务,而且还为贸易工作储备了部分粮源。(2)粮食贸易工作开局良好。受年初禽流感疫情蔓延以及铁路运力紧张、公路运输超载限制制度出台等因素影响,今年粮食经营难度进一步增大。为此,我公司在集团“内外贸结合”经营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加强高品质粮采购、火运汽运相结合等措施,积极做好出口供货及国内市场开拓工作。经过多方努力,上半年我公司共出口供货30,900吨,内贸销售6,000吨,实现毛利290万元。(3)粮食保管工作安全规范。XX年我公司粮食存储总量超过10万吨,其中国储玉米6.5万吨,国储水稻2万吨,地储玉米2万吨。为科学严谨地做好储备粮管理工作,我公司严格按照储备粮公司的管理规程及标准进行管理。在烘干工作中,针对今年普遍粮食水分高需二次烘干,但烘干能力有限的情况,我公司通过设备烘干及场地晾晒相结合的方式,保证烘干工作的顺利完成。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我公司严格遵守“一、三、七、十五”检查制度,即“保管员一天一检查,保管小组三天一检查,主管仓储的领导七天一检查,库主任及全体保化人员十五天一检查”,进一步加强了对粮情的监测及普查。在5月25日中储粮吉林分公司对我公司金合粮库国储粮保管情况的检查过程中,金合粮库以其完善细致的基础工作及业务流程获得检查人员的一致好评。(4)粮食调运及轮换工作高质高效。上半年,我公司在铁路运力极其紧张的情况下累计调运玉米4.6万吨。为高质量地完成发运工作,我公司在科学总结去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备载发运的管理,通过加强教育、赏罚分明、合理分工、不定期抽检等措施,全面提高了备载小组和发运小组的作业质量。在整个调运过程中未发生一起装车延迟的情况,而且作业完毕后作到现场整洁、干净,在降低发运损耗的同时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按照中储粮吉林分公司在5月16日至25日内轮出粳稻数量不限的安排,我公司发往北京怀柔县高各庄粳稻8,349吨,日均轮出粳稻840吨,创造了吉林地区发运史上的又一奇迹,获得吉林分公司及客户的高度评价,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信誉的同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5)订单农业工作取得成效。订单农业是完善产业结构、实现产销衔接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直补”政策及扶持农民增收政策的实施,发展订单农业时机已日臻成熟。按照集团公司“做实订单农业”的统一部署,我公司针对吉林市桦皮厂镇粮食品种优良,产量稳定等特点,于年初在金合粮库周边18个村、屯签订了6,579.5公顷订单合同。在桦皮厂镇政府、桦皮厂镇农业站等部门的支持下,订单工作落实得较好,目前种子订出量达268,231公斤,预交售量达65,795吨。(6)粮库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上半年,金合粮库完成了4,000平方米库区绿化工程,XX平方米风雨罩棚及1万平方米地坪专项资金建设工程正在建设之中;米加工车间设备购置及安装工作已基本完成,预计6月末可进行试生产。此外金发粮库XX年0.5亿斤仓容扩建工程于4月中旬通过国家、省级有关部门的验收,至此金发粮库两期扩建工程已圆满结束。2、实业项目方面(1)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准备工作全部就绪,现已投入生产。经过一年的整休,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于今年5月正式恢复生产。为确保生产及销售的顺利进行,上半年复合材料公司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一是针对组合式轻体粮仓没有配套仓帽的问题,通过自行设计制造钢木结构仓帽,完善了产品配套功能,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在国内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通过多方竞价建立优质低价的原材料采购渠道;三是对机器设备和模具进行彻底检修,对上岗工人进行为期两周的体能培训及业务培训,做到每个工人都熟知操作程序及质量标准,保证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四是提前与各用户协调,安排好运输及销售计划,保证下半年销售工作快速有序地进行。由于基础工作做得扎实,复合材料5月份恢复生产后进展顺利,截止5月末,共生产组合式轻体仓板4,908块。(2)长春汉高市场开发和迁址扩产工作捷报频传,经营业绩持续攀升。在今年汽车市场全面降价,长春汉高主要客户一汽大众全面降低供应商的供货价格的不利形势下,长春汉高经营业绩仍较去年同期略有增长。截止5月末,长春汉高产品实现销售收入6,161万元,利税1,389万元。取得如此业绩主要源于长春汉高新市场的成功开发及新建厂区投入使用后产品产量的大幅提高。在新市场开发上,长春汉高产品成功打入大连及鞍山钢铁市场,正式为大连克虏伯、鞍山钢铁供货,同时长春汉高还与长春长铃涂装线签署了供货协议,并为一汽大众二厂供货项目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新厂区建设上,取得减免城市建设配套费13万元的优惠政策,完成了3,465平方米pVC车间及405平方米综合站房的建设工作,并正式投入使用,上半年pVC车间生产产品1,000吨,创造产值1,500万元。目前长春汉高二期扩建工程已全面展开,2,092.64平方米办公楼及4,368平方米pt车间施工许可证已由高新区建设局签发,预计将于9月末建

设完成并交付使用。(3)搭乘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快车,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开发及立项工作进展顺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是集团“153工程”中“五个系列”之一,是以秸秆、稻草等农业残余纤维为主要原材料,开发生产绿色建筑和修饰材料的高科技项目。该项目得到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上半年顺利完成申报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建设项目基础材料的准备及上报工作,同时经过协调完成省、市环保局对该项目的预审及中国工商银行长春市人民广场支行对该项目的贷款意向授信。目前该项目已由集团公司统一上报省计委进行审批。(三)企业管理情况1、《员工百分绩奖管理办法》实施成效显著。为强化企业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自XX年起我公司全面推行《员工百分绩奖管理办法》。经过一年半的修改和补充,《办法》考核内容更加全面、成熟,现已成为我公司加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办法》实施以来,科学有效地将约束及激励机制引入到实际工作中,对严肃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上半年,我公司继续以公开、客观、及时为原则,累计扣分93人次,加分6人次,予以除名2人,用严明的纪律打造了一支务实、高效、严谨的团队。2、部门职能作用有效加强。针对部分职能部门监管力度不够、作用不清晰的问题,今年我公司加强了对各部门职能分工的细化,将全年的主要工作量化到各部门,使各部门在工作中目标明确、任务清晰,压力与动力并存,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半年来,各部门与基层的联系增强了,工作走过场的现象减少了;部门间的协作关系密切了,互相推卸责任的问题基本杜绝了,企业工作作风更加踏实,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幅提高。3、节支增效工作深入开展。今年以来,我公司继续对各项费用支出进行科学管理,为公司节约的大量资金。一是收购过程中在确保质量的同时从严控制收购成本,仅金发粮库就节约资金60余万元;二是全面减少临时用工,对临时工实施新的计件工资标准及月使用审批制度,节约工资开支;三是基础维修自己动手,复合材料公司通过自己维修深机井泵、更换地沟盖板等,为公司节省资金3万余元;四是低价购置燃煤及易耗资材,节约资金20万元左右。通过各方面的点滴积累,确保资金能够更有效地得到利用,为企业的发展减轻了负担。4、安全防治工作长抓不懈。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其重点在于预防。鉴于吉林中百商厦2·15事件的惨痛教训,今年我公司按照《吉粮集团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对安全工作的管理,先后6次对基层单位进行了以安全生产、安全防火、安全防盗、资金安全等为内容的检查,同时维修、购置各种型号灭火器170余台,购置防火锹、桶等消防器材80把。此外我公司还与各基层主要负责人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并统一制定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使安全管理工作更加完善、规范。(四)党建及企业文化建设情况1、加强班子建设,发挥领导作用。为打造一支过硬的领导班子队伍,我公司将创造企业效益最大化作为班子建议的根本任务和主要标准,深入开展“学、做、创”活动。在“学”上,我公司党委每季度组织一次理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做”上,公司党委在领导班子中开展了“为集团负责,为全体员工负责,为企业今后发展负责”活动,对每位领导实行任务包干,年底就其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公开,对经济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还开展了“三个一”活动,即每月走访关心一次,实际解决困难一次,排除突出问题一次,进一步提升了班子队伍的工作热情;在“创”上,领导班子始终坚持学以致用,并能活用理论知识攻坚克难、指导实践工作,为推动经营工作的开展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2、树立模范典型,发挥榜样力量。按照集团党委《关于评选表彰“吉粮十佳一线女员工”的通知》及《关于征集评选最能体现吉粮人精神的事与人暨吉粮人精神展示宣传教育活动方案的通知》意见,我公司党委对企业优秀人物及事例进行了广泛征集,从而挖掘出能够体现吉粮集团“超越今天”企业精神的先进人物及典型事例。我们经过修改整理,于4月末上报了集团公司,并在公司内部对金合粮库建设情况及张连志等人的优秀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通过“选树典型”活动的开展,在公司范围内形成了“比、学、赶、帮、超”和“人人争为企业多做贡献”的良好氛围,调动了全体员工争做改革先锋的积极性,对塑造和展现吉粮人和吉粮企业文化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有较强的促进作用。3、加强思想建设,发挥精神合力。企业的发展要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只有让员工对企业形成归属感,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半年来,我们坚持实施人性化管理,以诚换诚,以情换情,先后四次进行了特困职工的走访及患病员工的慰问,并以“取之于员工用之于员工”为原则,建立了特困职工档案及互助储金会,切实从员工的实际出发,真正为员工解决生活难题,从而使员工树立起“公司是我的,我是企业的”信念,激发了广大员工自觉将公司利益放在首位,为企业做贡献的责任感,在今年的粮食收购、烘干、调运工作中,一些粮库员工主动放弃休息日,有的甚至半年都没有回一次家,粮库中“比谁贡献大、比谁奉献多”的气氛日渐浓厚。此外,我公司党委于今年5月初在全体员工中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规范箴言及企业管理格言的征集活动,目前已收到箴言及格言近百条,我公司党委将筛选整理后以简报形式下发。通过活动的开展,在建立深厚的文化积淀的同时,也建立起诚信经营的道德环境,从而增强了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二、下半年企业面临的形势分析(一)企业面临的有利因素1、上半年订单农业工作基础扎实,为下半年粮食收购工作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粮源,同时也为下一步扩大订单规模、开展租赁制、股田制等积累了经验。2、金合粮库大米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后,与国储水稻轮换及集团糙米出口业务结合,将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拓展经营空间、完善产业链条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该项目也将成为我公司在股份制改造上的初步偿试,为企业今后的体制改革奠定基础。3、XX年简易建仓贷款的成功争取将确保复合材料下半年效益显著提升,同时组合式轻体粮仓配套仓帽的研制成功也将进一步增强该共2页,当前第1页1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争取XX年简易建仓贷款有较积极的影响。4、长春汉高二期扩建工程完成后将使产品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加,可在较大程度上弥补降价造成的损失,确保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同时一汽大众二厂建设项目投产后对表面技术材料的强劲需求也将给长春汉高带来更广阔的销售空间。5、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迎来较为有利的发展契机,如能争取到相关优惠政策及建设资金,将成为扩大企业群体经营规模的新亮点。6、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及中国工商行上市的有利契机使老实业遗留的XX多万元贷款负担在政策范围内核消成为可能,这将成为快速而又彻底地摆脱老实业债务负担的最佳途径。(二)企业面临的不利因素1、粮食经营形势复杂多变,预计下半年出口供货依旧较为紧张,而内贸工作受粮源紧、资金少、运力不足以及南方市场购买力有限等因素影响,经营难度较大。2、由于近年来我公司新建项目较多,同时大型机械设备投入运行后维修费用增强以及老实业贷款及利息的偿还,给公司的资金周转造成较大压力。3、随着粮食储备数量的增加,粮库现有烘干塔的烘干能力严重不足已成为粮食安全保管的隐患,特别是金发粮库烘干塔在今年的烘干工作中出现降水不均、烘后掉等及破碎严重的问题,现急需进行改造。4、生产组合式轻体粮仓所需原材料如卤粉、轻烧粉,特别是钢材的价格大幅度提高,致使产品成本扩大,经营利润相对降低。三、下半年工作安排(一)指导思想按照集团XX年会议精神,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增效、员工增收”为宗旨,把握历史性机遇,争取各种优惠政策,强化管理,深化改革,抓好粮食内外贸、期现货经营、订单农业及实业项目开发建设,把企业的各项工作做到实处,全力完成630万元年度利润指标。(二)工作安排及措施1、粮食经营工作(1)贸易方面,力争实现玉米经营8万吨,水稻经营1万吨,实现毛利300万元。主要措施有三点:一是在南方销区建立直销点,针对江苏镇江丹徒区高资开发区交通便利,饲料业及养殖业发达的特点,我公司拟租赁江苏镇江丹徒区金港物资储运公司在高资开发区的仓库,作为我公司在南方销区的直销点。该库所在高资开发区距镇江市区仅10公里,312国道、沪宁铁路穿过该地境,润杨大桥位于东侧几公里处,北部长江与扬州相望,深水和浅水码头可停靠几百吨至万吨的大轮,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在该地租赁仓库进行先储后销式玉米贸易,不仅可在该地每年5-9月的玉米销售高峰期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避免南北方的粮食贸易差价,而且还可在占领和巩固镇江、常州、扬州玉米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向苏南、苏北、上海、浙江及福建等地辐射,开辟和扩大内销市场,此外还能在有出口指标的情况下依靠当地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出口提供和储备粮源,可谓一举三得;二是在有高品质粮产区建立粮源基地及稳定的客户群,采购以高品质粮为主的优质玉米;三是以金合粮库为依托,与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建立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以为其代储8000至1万吨玉米为突破点,力争实现为该公司燃料乙醇项目提供原料玉米的目标。(2)订单农业方面,一是按照规定做好“直补”政策的落实,同时积极争取龙头企业在订单农业上的有关优惠政策;二是加强订单农业跟踪及管理,为逐步扩展订单面积、扩大订单品种,开展紧密型订单农业积累经验。(3)储备粮管理方面,一是严格按照储备粮公司的总体要求,对国、地储粮进行安全储藏、严格保管,争取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二是按照中储粮的管理要求,做好金发粮库1.5万吨国储玉米的轮换工作;三是组织金发粮库做好迎接中储粮吉林分公司规范化管理检查的准备工作;金岗粮库做好“一符四无”粮库建设,力争通过省粮食局对该库地方粮食承储资格的验收;四是积极争取XX年国家及地方的粮食储备任务。(4)粮库建设方面,一是针对金合粮库是新建粮库,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但建设资金紧缺的情况,我们将全力争取国家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尽快完善粮库建设;二是完成金发粮库的烘干塔改造工作,使其满足仓储要求。2、原有投资项目(1)复合材料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及时做好产品生产、供货工作,并不断完善售后服务,力争全年生产轻体仓板70,000块。此外,积极与省政府、省计委、省财政厅、省农发行、省粮食局等相关单位、部门协调,全力争取XX年简易建仓贷款及全程全额贴息政策对组合式轻体粮仓的支持,确保复合材料的持续发展。(2)长春汉高在按期完成扩产工程建设的同时,继续做好已有市场的巩固工作及新市场的开发工作,特别是抓好一汽大众二厂项目的供货市场,力争全年实现利润2,000万元。3、新项目建设工作(1)由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投资较大,企业独立开发存在较大难度,因此我公司将在全力争取该项目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中立项的同时,积极寻求合作伙伴,扩大融资渠道,此外也恳请集团公司在启动资金及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使该项目尽快投产,创造效益。(2)6月底前实现金合大米加工项目试车投产,年内实现加工糙米(大米)6,800吨,利润60万元。同时采取以企业控股、员工参股的形式,在米业公司机制建设上对混合所有制进行探索,为下一步集团体制改革打好基础。4、老实业遗留问题方面全力争取在政策范围内核消老实业遗留的2,600多万元贷款,争取用天合粮库现有资产及金岗粮库北院办公楼等闲置资产抵偿部分贷款,对老实业遗留不良资产进行消化处理。同时继续跟踪天合粮库与德惠佐竹水稻购销合同纠纷案的赔偿情况,并对天合粮库剩余陈化水稻进行拍卖处理,尽最大努力挽回经济损失。5、党建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在集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深入开展“学、做、创”活动,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开展“建功立业”活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开展“树形育人”活动,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同时,继续完善企业道德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信用制度,并以情感激励为主要方式,强化员工的归属感;此外,充分发挥党、团、工会组织优势,以活动为载体,以教育培训为手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把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激发企业潜能,确保企业在今后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

  

共2页,当前第2页2

粮食安全交流发言材料篇3

16世纪以前的远距离贸易虽然存在,但以贸易地区的游移为特征。降至16至18世纪,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向有相对稳定贸易区域为依托的格局的方向转化,我认为此时期出现了五个经贸区:江南经贸区、珠江三角洲经贸区、长江上中游经贸区、华北经贸区和西北经贸区。

经贸区是以区为基础而起来的,但并不等于经济区。所谓经济区主要是基于经济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经济区域特征。其特征的表露又主要是生产状况。因此,经济区的界定是以生产状况为主要指标。所谓经贸区则是从交换的角度而界定的商品市场圈。当然,一个地区的交换,取决于该地区的生产。就此而言,经济区与经贸区有时难以断然界别。但是,也应该注意,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一是需要便捷的。特别是在古代陆路交通欠发展的情况下,便捷的水路交通是形成经贸区的重要条件。当然,有些地区由于特殊原因,也可能在水路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形成一个特殊的经贸区。二是,有一个或数个对大宗商品有很强吸纳力的城市作为该经贸区的中心点。

我们再详细谈谈五个经贸区。

1、江南经贸区。所谓江南,指的是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宁国、杭州、嘉兴、湖州八府以及太仓州。这八府一州的江南地区,在16至18世纪形成了三个农业区。一是以种植棉花为主或棉稻并重区,它包括松江、太仓大部和苏州常熟、昭文等县;二是以蚕桑或桑稻并重,它包括湖州、嘉兴和杭州、苏州的若干县;三是种稻区,它包括常州无锡、宜兴和松江的华亭、青浦。江南地区有太湖水系。太湖东靠运河,南接钱塘江,北跨长江,又有纵横交错的河流,构成四通八达的水上运输网。这种经济生产条件和交通状况,决定了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格局是:输出以高价值的手产品特别是棉、丝织品为主,输入的则是低价值的粮食和手工业生产原料。

江南是全国主要的蚕丝生产基地,特别是蚕丝生产中心湖州府,更是享誉全国。在蚕丝业发展的基础上,江南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明万历时张瀚说:“余尝总览市利。大都东南之利,莫利于罗、绮、绢、zhù@①,而三吴为最。”(注:张瀚《松窗梦语》卷4“商贾记”。)这说明,至少是明万历以来,丝织业已是江南的支柱手工业。江南丝织品销往外地的数量,学者们的估计稍有差异。据范金民估算,明后期江南销往国内市场(包括江南本地区市场)的丝织品,每年约相当于绸38万匹,值银38万两;至清乾嘉年间则为1000万匹绸,价值约1500万两银(注: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1993年版第252、253页。)。

棉花的大量种植,也推动了江南棉纺织品的发展。明代江南棉布远销西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各地。明万历时松江人陈继儒说:松江布北走齐鲁,仰给京师达于九边;出长江口,经楚蜀,散于闽、粤、秦、晋、滇、黔诸郡,“此天下之大命脉也”(注:陈继儒《陈眉公先生全集》卷59《布税议》。)。降至清代,由于华北各地棉纺织业的发展,江南布在华北市场受到排挤,转而售往湖广、江西、两广、福建和东北等地。清代江南棉布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的数量,方家估算数目不一。徐新吾估计为每年两千数百万匹(注:徐新吾《鸦片战争前棉纺织手工业的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萌芽》,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

两宋时期,江南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时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降至明清,由于大面积种棉植桑以及城镇人口的激增,江南成为缺粮区。苏州、南京、杭州以及那些主要从事丝、棉纺织的专业市镇,都需要输入粮食。清前期,向江南输粮的地区,主要是长江上中游的四川、湖广、安徽及江西。乾隆时,东北成为新的江南粮食供应地。据郭松义估计,清前期各地输入江南米粮每年约达3050-3350万石(注:郭松义《清代粮食市场和商品数量的估测》,《中国史》1994第4期。)。

除粮食外,江南还需要手工业生产所需的多种原料,如蓝靛、木材、竹、纸、铁、煤、大豆、桐油等等。

苏州、南京、杭州是为16至18世纪江南经贸区的经贸中心。其中苏州还是全国的远距离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这里,各地区商人云集,各商业会馆林立,商业贸易极为发达。

2、珠江三角洲经贸区。这里所谓珠江三角洲,是指广义的珠江三角洲,它包括西自西江边高要,北自北江边清远,东至东江边惠州的广袤约1100平方公里的区域。珠江三角洲水运便利。从广州沿西江至封州,入广西梧州,再往西可入云南;沿西江北上可过贺江、开江,抵湖南。经北江上流浈江,再越大庾岭商道,进江西赣江,抵鄱阳湖,与长江相会合,可通江南各地。东江溯流可抵惠州,北上经河源,达龙川县老隆埠,这里是进入闽西的咽喉之地。16世纪以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专业化的趋势大大加强。明代,这里渔果综合利用的“果基鱼塘”发展迅速。明末,“果基鱼塘”又向着经济效益更高的“桑基鱼塘”转变,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蚕桑业生产基地,此外,这里的甘蔗、茶、烟叶种植也较普遍。珠江三角洲的手工业生产以佛山冶铁最著名,所谓“天下产铁之区莫良于粤,而冶铁莫良于佛山”(注:张心泰《粤游小志》见《小方壶舆丛钞》第94卷第4册。)。此外,广州、新会的造船业,石湾的陶瓷业,南海、东莞的棉纺织业,广州的丝织业,番禺、东莞、增城的制糖业,顺德的缫丝业等都很发达。在这样的水陆交通条件和农业、手工业生产格局的基础上,16世纪珠江三角洲经贸区形成,并显现出自身的经贸特点。

16世纪以来,珠江三角洲除对外贸易之外,国内长途贩运主要是两条水路,一是通过西江展开的与广西的贸易。两广虽同属岭南,但两者经济差异明显。广西多山,壮、瑶等少数民族聚居,经济较落后,大多仍停留在农耕状态。但广西生产的粮食和木材、烟草、竹、油桐、茶叶以及铜、铅、锡等又是广东所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原料。珠江三角洲的手工业产品,也是广西所需。两广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就籍于西江航运大规模展开。据学者估计,广东每年要向广西购进粮食约1800万石;购进的生产资料,仅烤蚕茧所需的木炭,每年从梧州贩往珠江三角洲的就有1千数百万斤(注:黄鼎臣《明清时期两广的商业贸易》,《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而从广东输往广西的主要是盐和布、丝绸、铁器等手工业制品。二是通过北江、东江等开展的江西、湖广、福建,特别是与江南的长途经贸活动十分频繁。珠江三角洲输往江南的商品有铁制品、陶瓷、夏布、糖和盐等,尤其以铁制品为大宗。万历时,霍与瑕说:“两广铁货所都,七省需焉。每岁浙、直、湖、湘客人,腰缠过梅岭数十万,皆置铁货而北。”(注:霍与瑕《霍勉斋集》卷1《上吴自湖翁大司马》。)特别是佛山镇,其“铁锅贩子吴越、荆楚而已,铁钱则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转鬻之”(注: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6“风俗”。)。珠江三角洲从江南输入商品主要是棉花、蚕丝和丝制品,褚华《木棉谱》说,闽、广商人到江南,不买布而买棉花,“楼船千百,皆装布囊累累,盖彼中自能纺织也”。广州虽有丝织品,但粤缎、粤纱“必吴丝所织”,才能色彩光华、滑泽(注:乾隆《广州府志》引明《广州府志》。)。

因此,珠江三角洲经贸区的经贸中心,首推广州,其次是佛山镇。

3.长江上中游经贸区。长江源自青海,全长6300公里。今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为中段,湖口以下为下游。16世纪以来,随着四川商业重心从成都东移重庆,重庆成为西南物贸主要集散地,以及长江中游汉口镇的崛起,长江上中游经贸区最终形成。

重庆古称江洲,“有舟航转运之利。蜀南西北,旁及康藏,以至滇黔之一隅,商贸出入输会,必于重庆。故重庆者,蜀物所萃,亦四方商贾辐辏也”(注:民国《巴县志》卷3。)。自重庆输出的商品有木材、茶叶、药材等,而以粮食为大宗,这批粮食主要来自川东各地。据学者估计,每年从重庆顺江东运的粮食在100至150万石左右。(注:郭松义《清代粮食市场和商品数量的估测》,《中国史研究》1994第4期。)汉口是长江中游经贸区最大的经贸中心,有“九省通衢”之称,它与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并称“天下四大名镇”,清前期又与京师、佛山、苏州并称“天下之四聚”。乾隆十年,湖广巡抚晏斯盛说汉口镇“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最大”(注:晏斯盛《请设商社疏》,《清经世文编》卷40“户政”15。)。晏斯盛所说这六行,至少有盐、米、木材、药材四物属于过境贸易。入清以来,汉口就是淮盐重要集散地。这载淮盐的船,自仪征出口,抵汉口停泊,绵亘数十里,“首尾联络,势若蛇蟠”(注:王葆心《续汉口丛谈》卷1。),可见汉口食盐过境之盛。清前期,汉口是全国最大米市之一,每年运销量在千万石以上,这些米并非都是湖北所产,其中至少有几百万石来自湖南(注:郭松义《清代粮食市场和商品数量的估测》,《中国史研究》1994第4期。)。可见这也是中转贸易。湖北虽盛产木材,但汉口市场上优质木材如杉木等,多来自云南、贵州和四川。至于汉口市场上的药材和布,大多也不是本地所产。

除重庆、汉口以外,沙市、芜湖、九江也是长江上中游经贸区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重要集散地。

4.华北经贸区。这是一个以水陆交通联结而成的经贸区,它包括京师、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在内,是以生活资料贸易为主的经贸区。

明清时期,北京作为京师,水陆交通便捷,各地商品均可运达北京。北京是华北以至全国经贸中心之一。但北京是消费城市,手工业欠发达,因此,北京与其他地区的远距离贸易,形成了生活资料的单向输入为主的格局,其中尤其是粮食的输入。

除北京之外,明后期至清前期,华北最繁华的都会是位于会通河与卫河交汇处的临清。因地理位置,临清成为华北地区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枢纽,也呈现出过境贸易的特征。临清市场最大宗商品是粮食,其来源有四:一是从运河北上的江淮粮;二是由卫河泛舟而来的河南粮;三是沈阳、辽阳等地海运至天津入运河南下的东北粮;四是临清附近的山东粮,这些粮食或售于京师,或售于江南,每年交易数量,多达五六百万石至千万石(注: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页。)。此外,过境贸易商品还有铁锅、铁器、瓷器、纸张、茶叶等。

此外,华北地区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中心点还有天津和河南朱仙镇。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五.西北经贸区。指东起直隶西北部的宣镇,沿长城迤西,过张家口,经山西大同、越杀虎口,往西至陕西榆林,再延伸向甘肃、宁夏、青海、直至新疆巴里坤、哈密、阿克苏、吐鲁番以及疏勒、和阗。北伸则进入蒙古草原,抵多伦诺尔、归化、包头、呼林格尔、托克托,直至清俄边贸城恰克图。这里没有像其他经贸区那样便捷的交通条件,但在“一收十利”丰厚利润驱使下,不少商人长途跋涉进入西北经营,形成了一个经贸区。明代进入西北经贸区的商人,以山西晋商最多,其次是陕西商人,还有徽州、山东、江西以及龙游商人。其贸易对象,主要是明朝军队。形成于明中叶的西北贸易区,与明朝的军事布局有密切关系。为防御蒙古族统治集团对西北的军事袭扰,明朝沿着长城陆续设置了九大军事防区,通称“九边”,其在西北有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8镇。明后期,8镇驻军多者76万余人,少者36万余人(注:梁淼泰《明代“九边”的军数》,《中国史研究》1997年1期。),如此庞大的常年驻军,需大量的粮食、布匹、军械和草料。明中叶以后,随着军屯的败坏以及征兵制改作募兵制,明朝每年拨给边镇大量的“年例银”和饷银。嘉靖三十七年(1551)户部尚书孙应奎说:“今岁入二百万(两),而诸边费六百万(两)。”(注:《明史》卷202《孙应奎传》。)当时有人惊呼:“竭九州之力而不足以供(九边之费)。”(注:王德完《国计日诎边饷岁增乞筹划以裕经费疏》,《明经世文编》卷444。)边镇巨额军费对明王朝来说是沉重的财政负担,而对西北贸易区而言,则是货币投放量的增加,从而促进其贸易的发展。其商品主要是粮食、布匹和其他生活资料。

入清以后,西北常驻军大量减少,迫使商人作贸易战略转移,一部分商人转向内地,另一部商人依然留在西北,从事边蒙贸易或在恰克图与俄国作贸易。三、全国性大市场格局的最终形成

上述五大经贸区,可以分为下列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建立在比较发达的手和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经贸区,如江南经贸区和珠江三角洲经贸区。它们向其他地区输出的是高价值的手工业产品,如棉布、丝绸和铁制品等,输入的则是低价值的粮食、手工业原料和其他农产品。显然,这样的经贸区,是以其他地区作为自己的产品市场和原料基地。这样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可以推动其他地区的农、林等产品的商品化,使更多的地区卷入商品市场之中;同时,它在推动本地区经济的上,则更为明显。16至18世纪,江南丝、棉纺织业的发展,丝、棉纺织业专业市镇的发展,不能不归功于丝、棉纺织品的大宗远距离贸易。第二种是大宗商品过境贸易区,如沿江、沿河和沿海的长江上中游经贸区,华北经贸区中的临清、天津、朱仙镇等经贸中心点。这种经贸区,对推动各地区间经济交流,使各种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促进全国性大市场的形成,功不可没。第三种是以生活资料交换为主的经贸区,如华北经贸区中的北京以及西北经贸区。这样的经贸区,或以消费性城市为经贸中心点,或以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区、畜牧区为基础。前者消费性的城市,是以货币和其他地区的手工业、农业产品作交换;后者是以低价的农产品或畜牧产品换取其他地区高价值的手工业制品。在这两种情况下,它们都只能成为其他手工业生产发达地区的产品销售市场。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对当地经济虽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当地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作用不大。但是,它对稳定秩序,巩固边疆,都起了很大作用。

上述五个经贸区,并没有覆盖所有地区。但是,五个经贸区之外的许多地区,其产品都可进入各个经贸区,商人更是踏进经贸区的市场大显身手。如福建在江南经贸区之外,但福建手工业原料如蓝靛、竹、木、纸、糖等,却源源不断输往江南。明人王世懋《闽部疏》云:

凡福(州)之绸丝、漳之绢、泉之蓝、福延(平)之铁、福漳之橘、福兴(化)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福建土特产不仅输往江南,也输往北方。在输出土特产的同时,福建也输入各种商品。首先是粮食。福建作为缺粮的地区,每年都要从广东、浙江以及输入大量粮食,明后期周之夔:

夫闽三面距海,山多田少,虽丰年尚资邻粟。故漳、泉贩之惠、潮;兴、宁贩之温、台;省会贩之上四郡,四郡不足,则贩之江、广。(注:周之夔《弃草文集》。)

除粮食外,福建还从江南等地输入棉花、棉布。乾隆时,福州知府李拔说,闽地“棉花绝少出产,购自江浙、价常加倍”(注:李拔《种棉说》,《清经世文编》卷37“户政”12。),嘉庆《同安县志·物产志》说:同安棉花“少而不足用,岁仰给于江右”。福建泉州、漳州二府虽生产丝绸,但所需原料则购于江南,并载往京口染色后,才运回织绸。王世懋《闽部疏》说:此二府“所仰给他省,独湖(州)丝耳。红不逮京口,闽人货丝者,往往染翠红而归织之”。可以说,16至18世纪,福建与几个经贸区,特别是与江南经贸区的经贸关系十分密切。

五个经贸区之间、五个经贸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大宗商品运输贸易,使全国范围内各层次的市场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大。商品流通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均前所未有。全国性大市场从而形成。

粮食安全交流发言材料篇4

昨天下午,州委召开*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阶段工作部署会,安排部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三阶段整改落实工作。根据会议要求,经局党组研究并报州委第10指导检查组同意,今天上午,我们在这里召开州粮食局学习实践活动整改阶段部署会。现我就做好整改落实阶段有关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周密部署扎实推进

12月1日,州粮食局召开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工作部署会后,按照州委的统一部署,周密部署,认真查找存在问题,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继续深入学习,牢固树立分析检查的思想基础。在分析检查阶段活动中,州粮食局继续开展深入学习,分别在*年12月8日、2009年元月4日组织学习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了总书记陕西安塞调研时的重要讲话、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习了副主席在云南视察时的重要讲话、李长春在广东省委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摘要,白恩培书记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六次全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的理解,牢固树立了分析检查的思想基础。另外,第二阶段在州粮食局黑板报出宣传栏8期,继续开展科学发展观大家谈。

(二)开好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一是做好两会前期准备工作。为开好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12月8日,州粮食局机关党支部发出书面通知,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实际,从执政理念、人生信仰、价值追求,对照检查自身存在的不足,深入剖析影响科学发展思想根源;其他党员则要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剖析思想根源;发言材料应包括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表现、存在问题的原因、今后的努力方向。为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州粮食局于*年11月12日下午,围绕“实践科学发展观,确保*粮食安全”的会议主题,召开有各科室干部、离退休干部共12人参加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会上,与会人员紧紧围绕州粮食局领导班子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强班子团结,更好地完成*年我州粮食工作任务等方面畅所欲言,共从5个大的方面提出了22条意见建议;同时,完成了《中共*粮食局党组关于*年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的报告》;并按要求在召开会议的前五天向州委组织部、州纪委及州委第10检查指导组递交了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请示。二是做好交心谈心工作。在州粮食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中,开展了多层次的交心谈心活动,主要领导与领导班子成员谈心3人次,分管领导与科室负责人谈心9人次,党员与单位群众谈心26人次,通过真诚的交心谈心活动,增进团结、形成共识。三是认真查摆存在问题并撰写发言提纲。州粮食局全体党员按照支部要求,会前均围绕自身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差距,进行了认真查摆,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和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共撰写发言材料12份;局党组三位成员也按照民主生活会的要求撰写了发言提纲,对照科学发展观及“三牢记五争先”的要求,检查个人存在的不足,并在民主生活会上开展了自我批评。四是按要求分别于*年12月15日、12月9日召开了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和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同时,派人参加了州委在州粮食局机关党委所属支部设立的两个“点中点”支部的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

(三)进一步查摆突出问题。一是对*年“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查摆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回头看,对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认真检查。二是进一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共发出问卷调查表47份,收回38份,占发出数的80%。征求到对局领导班子的肯定意见36条、建议意见16条;征求到对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祥同志肯定意见12条,建议意见1条;征求到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肖荣祥同志肯定意见10条,建议意见1条;征求到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叶忠海同志肯定意见10条,建议意见1条。三是认真归纳梳理征求意见并如实反馈意见建议。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进行了归纳梳理并向局党组班子及成员进行了反馈。

(四)认真撰写分析材料。一是认真进行分析总结。按照州委学习实践活动“三检查、三分析”的要求,结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查摆出的问题;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专题调研成果,第二阶段广泛征求意见以及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和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全体党员剖析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以及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局党组进行了专题分析总结。二是认真撰写分析检查报告。根据州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局党组组织专人,撰写了分析检查报告,从四方面客观反映有关情况:即:1.党的*大以来,州粮食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形成的共识、取得的成效,共有5个方面。2.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共有4个差距,具体表现在12个方面;同时,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有4方面。3.明确了今后努力方向、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在“三个着力”上下功夫、在思想观念上落实“六个要”、在工作实践中坚持“五个必须”、在改革创新中做到“六个抓”,确保*粮食安全。4.加强局党组班子自身建设。主要是带头勤奋学习,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带头真抓实干,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带头转变作风,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带头开拓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带头执行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带头廉洁自律,树立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形象。

(五)认真组织开展评议。*年12月18日,州粮食局党组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征求意见稿)出来后,一是12月23日下午在州粮食局科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了评议;二是在12月26日召集10县市粮食局局长及州属部分企业代表座谈会,专题对州粮食局党组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征求意见稿)进行评议;三是书面征求州粮食局全体干部职工及部分退休党员的意见。三次测评,参评人员42人,对分析检查报告的满意度为97.62%,基本满意度为2.38%。根据评议意见建议,州粮食局再次进行了认真修改完善,并通过了州委第10指导检查组的审核。*年12月30日,《中共*粮食局党组班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州粮党字〔*〕3号)正式上报,同时,在州粮食局全体干部职工中以及州粮食局政府信息公开网站进行了通报。

在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分析阶段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党员干部中不同程度存在厌倦情绪和与我无关的思想;二是机关党委所属支部,特别是“点中点”支部的学习实践活动还需进一步加强,进一步体现特色、体现亮点。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学习实践活动整改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前两个阶段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能否抓好这一阶段的工作,对整个学习实践活动能否真正取得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整改目标,落实工作责任,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成效。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针对学习实践活动第二阶段的存在问题以及整改落实阶段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对学习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标准、严格要求,切实把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两个“点中点”支部,要进一步完善分析检查报告,切实总结党的*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实效,达成的共识;查找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并认真分析总结;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并就加强支部班子自身建设提出努力方向。

(二)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任务。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在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完善整改措施的落实方案,明确州粮食局整改的项目、明确整改的目标和时限,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具体责任科室,提交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讨论,最终形成州粮食局党组班子的整改方案。整改方案在州粮食局政府信息网站公开,作出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三)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有科学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当前,我州粮食流通体制中,仍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一些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不完善。围绕州粮食局“实践科学发展观,确保*粮食安全”的主题,以及局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相关调研的成果,经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决定进一步完善*国有粮食企业职工分配的制度及各级储备粮管理制度。州粮食局已于1月9日下发了《*粮食局关于运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完善制定出台相关制度的通知》。请相关科室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做好两项制度的完善工作。

(四)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在局党组的整改方案及两项制度明确后,各相关分管领导及责任科室,必须按照整改方案及完善两项制度的相关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一是要认真研究贯彻落实各项整改项目的具体措施、办法,制定更完善的措施制度;二是要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相关工作;三是各分管责任领导,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指导相关科室在规定时限做好整改措施落实以及完善制度的相关工作;四是州局机关党委所属支部也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制定完善各项整改措施的方案及相关制度,州局联系“点中点”支部人员,要加强对联系支部的指导,帮助他们高质量完成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

粮食安全交流发言材料篇5

本文作者:马国强周铭成工作单位:丹阳市农委

(1)水稻品种。60年代前后,丹阳先后引进矮脚南特、农垦57,农垦58等矮秆水稻良种,取代淘汰了曾长期种植的土种,使单季水稻产量由200-300kg跃升至400kg左右。70年代中后期,由于“野败型”三系杂交制种技术的研发成功,汕优、南优系列杂交稻逐步在丹阳全面推广,水稻产量又一次跃升至500kg上下,粮食总产和单产水平创造了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进运城农科所、镇江农科所、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育种单位先后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粳稻品种不断涌现和更新,这些常规杂交粳稻品种不仅生产潜力达到600kg以上,而且米质和口味、口感明显优于杂交籼稻,因而迅速取代了杂交稻,使丹阳的水稻产量再创新高。1999年全市粮食总产达53.7万吨,突现夏粮单产,秋粮单产和总产“三超”历史。(2)小麦品种。50-60年代,我国三麦自主育种体系刚刚建立,成果尚未显现,国家从意大利等引进“2419”、“西农”等小麦品种,替换地方土种,小麦产量由几十公斤提升到100多kg,但这些小麦品种有着杆高易倒、病害严重、产量不稳的明显缺陷。70年代后,淮南麦区以扬州地区农科所(现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为代表的小麦矮秆杂交育种取得重大突破,21世纪后,该所的专用小麦育种又有重大进展。从扬麦2号起,先后有多个扬麦系列品种成为丹阳地区小麦的主推品种,期间,江苏省农科院育成的宁麦6号、9号也有部分种植。这些品种产量高而稳定,有些还抗或耐赤霉病、锈病等主要病害或兼有专用性。从此,丹阳的小麦产量大幅提高,进入了稳产高产时期,近几年均稳定在350kg左右。综合技术创新确保了丹阳粮食的高产稳产解放后,党和政府坚持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特点,鼓励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生产单位结合,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创新和集成推广、应用力度,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技术创新多,综合集成度高,推广速度快,对打破丹阳的农业资源和生产瓶颈,实现粮食高产优质高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有的还对江苏乃至全国粮食生产产生重大影响,作出巨大贡献。粮食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建国60余年,丹阳研究、推广应用的粮食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繁多,其中主要有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三麦机械灭茬免耕技术,水稻早育稀植、水稻抛秧技术,稻、麦叶龄模式栽培技术和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无公害稻鸭共作、草鹅连作技术,以及水稻机插秧高产高效技术等等。其中,1984年丹阳农技人员运用叶龄模式首创编绘的《杂交稻籼优3号千斤高产栽培模式图》,将丹阳的温光资源与杂交稻生育规律有机结合,具有数据化、指导化、阶段化、形象化的特点,图文并茂,科学直观,技术员看图能讲课,领导看图能指挥,农民看图能操作。这张图为全国第一张栽培模式图,1987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农业十项推广技术”之一,开创了我国用“模式图”指导粮食生产的新纪元。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丹阳的水稻产量出现大飞跃,当年全县2.97万hm2杂交稻,平均亩产达589.5kg,创杂交稻单产历史最高水平。2004年编制的《水稻机插生产规程手册》、《水稻机插育秧流程工艺图》,在我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我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为粮食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强大动力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其他领域的技术进步,化工技术、农机技术、气象预测预报技术、it和信息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甚至太空技术都和农业技术创新有着紧密联系,其技术进步都为农业技术创新和粮食安全、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强大动力。化工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必须的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等物资,使栽培、植保、土肥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成为可能,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精确施肥技术、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等对作物生长进行有效调控的物质基础,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农机技术的发展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丹阳的农机化水平,到2010年,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48.09万kw,大中型拖拉机13949/61646(台/kw),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0792/83469(台/kw),联合收割机1044/23551(台/kw),机动喷雾器3112/4778(部/kw),机械面积达6.92万hm2,其中机插秧面积达2.57万hm2,机电排灌面积3.7万hm2,机械植保面积6.07万hm2,机械收获面积6.12万hm2,许多地方已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气象技术为农业生产的灾害性气候预警和减灾抗灾提供了帮助;it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智能农业、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和远程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太空技术为现代育种技术开辟了新的途径——太空育种。

有限的土地资源和人口众多的矛盾愈加突出地少人多是一直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据2012年权威资料,中国人口总数为13.47亿,耕地1.22亿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9hm2,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丹阳情况尤为严峻,人均耕地已由建国前的0.16hm2下降为0.06hm2(2010年数据),不足世界的四分之一。更为严重的是,国家和地区建设用地增加和农业结构调整使粮食种植面积持续急剧减少,上世纪50年代初约14.4万hm2,60年代平均约10万hm2,70年代平均9.27万hm2,80年代平均8.69万hm2,90年代平均8.03万hm2,目前仅有7万hm2左右。因此,要想依靠增加种植面积来保障粮食安全是不切实际的,犹如画饼充饥。环境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工业“三废”和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农业生态环境劣化,耕地质量及综合生产力下降。主要表现:一是“三小”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堆农田环境的污染严重;二是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土壤沙化加重(对全国而言)水土流失严重;四是养分平衡失调,有机质老化,土壤缺钾愈加严重。据土壤监测资料,丹阳土壤缓效钾、速效钾分别比1983年土壤普查时下降131mgkg-1、7mgkg-1,原来不缺钾的沿江圩区已成为缺钾严重的地区;五是土壤基础地力产量由80年代的约70%下降为50%上下。耕地综合生产力下降成为确保粮食安全的主要瓶颈已是各界人士的普遍共识,欲以增加化肥、农药投入来保证粮食增长,将难以为继,是竭泽而渔。粮食高产优质新技术的推广落实难度大作为在农业技术推广战线工作几十年的老同志,我们深感目前农业科技的推广难度很大,粮食高产优质新技术的推广落实难度尤大。究其原因,一是丹阳本地从事粮食生产的人员多为60岁左右的老龄人,这些人客观上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低。主观上思想保守,凭老经验种田,对新技术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二是经营分散,每户只种少量的口粮田,缺乏追求高产更高产的积极性;三是外来大户多,他们往往迷恋当地的技术或经验;四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网络)线断网破,尤其是镇、村两级的农技人员编制少,杂务多,有的甚至还要挣钱养活自己,很少有心思认真搞新技术推广。其他因素比较效益、价格、流通体制等政策因素也会对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邓小平同志早就断言:“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的作用一是保障粮食播种面积的基本稳定或有所恢复,二是鼓励和保证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来确保粮食安全。因此,归根结底,农业科技创新才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粮食品种选育和推广上求突破如前所述,品种更新对提高丹阳粮食产量的作用十分巨大。有资料表明,品种对粮食高产的贡献居所有技术之首,约占40%。因此,在品种选育上求突破,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主要技术措施。目前,丹阳推广应用的主要粮食品种,其产量潜力,水稻每667m2约700kg,小麦约400kg,均处于较高水平。今后的目标,是引进900kg/667m2以上的超高产优质水稻和500kg/667m2的优质或专用小麦品种。同时加大优质高产粮食品种的提纯繁育和推广力度,在良种覆盖率上下功夫。在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上求突破首先,要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的农田基本设施,尽快修复因国家和地区建设毁损的灌排系统和田间道路等配套设施。其次,要及时进行农村拆迁土地的复垦,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用高科技使之及早恢复和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其三,加大投入建设高标准粮田,使之逐步覆盖全市各主要产粮区。其四,要综合运用耕作、生物、平衡配方施肥等技术,如增施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秸秆还田,科学合理轮作,因土因作物精确定量施肥,全面提高土壤养分和耕地质量等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粮食高产高效集成技术上求突破改变重稻轻麦观念,促进稻麦双丰收。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的稻麦新品种,集成应用粮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现代农机装备、农业信息化技术等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加大现代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如自动化节水栽培,光诱捕、性引诱扑杀害虫技术,纳米激活肥性技术,微生物肥料缓释休眠技术,太空育种技术、基因工程、灾害性气候预警及防御、病虫害信息自动化预测预报预警与无公害防治技术等。可以预见,通过农业科技人员的不断开拓创新和不懈努力,大量先进实用科技应用于生产,粮食单产将会再现大飞跃,稻、麦两熟产1500kg/667m2,将是可以期待的目标,粮食安全会更有保障。在提升粮食产业化水平上求突破要逐步解决“分”的太多,“统”的不够的问题。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通过土地流转,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因地制宜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适度规模经营,切实提高粮食生产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管理水平。在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上求突破全面落实中央2012年一号文件精神,加强和稳定县镇两级农业技术队伍,健全村级农技推广网络,配备村级农技员,体现公益性、保证财政,强化责任,绩效考核,为三农提供顺利畅通的优质技术服务,彻底解决农技推广“最后1公里”现象。通过科技入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资质培训等多种形式搞好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科技素质,使农业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粮食安全交流发言材料篇6

[关键词]粮食安全 云南 姚安县 现状 建议

云南是一个地处边疆、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高原山区省份,自然地理条件特殊,社会发育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这些客观因素决定了云南省粮食安全问题之严峻。而对于姚安县来说,粮食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姚安县是滇中城市群中的节点城市,是南永经济带的中间地带,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保证粮食基本自给、分担粮食安全责任,是姚安县今后粮食生产的基本任务。

一、现状

姚安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县。面积为119_3平方公里的姚安坝子也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最大的坝子之一,全县辖5个镇、4个乡,包括栋川镇、光禄镇、前场镇、弥兴镇、太平镇、适中乡、左门乡、官屯乡、大河口乡。粮食生产一直是姚安县的优势产业,境内有6933公顷田地可连片耕作,人均拥有粮食402.29千克。近年来,建成了玉米百亩核心区2个17.1公顷、干亩展示片2片157公顷、万亩示范区2个13456公顷;农作物间套种完成烤烟套种玉米和烤烟套种蔬菜5545公顷;盛产粮、烟、桑、畜、鱼、各类蔬菜,年均提供商品粮2600万千克以上,是楚雄彝州的粮仓和著名的鱼米之乡。

然而,当前姚安县粮食安全面临多种现实挑战,包括农业微利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变、良田非农化趋势明显、耕地非粮食化现象普遍、粮食作物品质差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下降、市场冲击、气候变化等。

二、姚安县粮食安全影响因素

1、自然条件

姚安居云南省中北部、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土地面积1803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占20.4%,半山区、山区面积占79.6%。占全县总面积20.7%的姚安坝子,较之邻县显“三高一低”的分布现状,形成谷地。受半山区和山区地理条件制约,姚安耕地分布零散,难以形成规模。姚安气候属北亚热带冬干夏湿季风气候区,冬春少雨,气候干燥,雨量偏少,低温霜冻。这样的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直接制约了水稻等粮食作物的增产,对该县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农作物种植结构

近年来,姚安县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粮食自给有余,供大于求。2007年、2008年、2009年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分别为23392公顷、23461公顷、24032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585公顷、14463公顷、14873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807公顷、8998公顷、9159公顷。

2007--2009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62.35:37.65、61.65:38.35、61.89:38.11。从姚安县近三年来粮经作物面积比的波动(见图1)可以看出,较经济作物而言,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波动较大,在2007年达到最高点,2008年降至最低点,到2009年略有回升。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同比下降0.8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同比增长2.17%。到200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到2.8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同比增长1.79%,增幅减小。在对前场镇、栋川镇等乡镇的田野调查中了解到,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农业结构趋于优化,质量在不断提高,而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和蚕豆等,且大多留作自用,未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3、耕地

姚安县耕地总面积9505,9公顷,其中家庭承包耕地面积8788公顷,土地流转面积为1478公顷,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16%。至2008年,全县共划定基本农田地块81片,设置保护标牌77块,并将加强耕地保护纳入村规民约的内容,规定农户不准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抛荒、闲置、取土、建房、办厂、葬坟、挖鱼塘等。调查资料显示,通过考核,至2008年底,全县的耕地保有量20962.36公顷、基本农田面积17650.47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4.2%,没有突破楚雄州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

然而,姚安县面临的耕地现状是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均只占有耕地量不足0.07公顷,且无科技指导土地整理,难以形成规模。此外,当地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较高,在前场镇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以养肉兔为例,一般4、5个月即能出售,繁殖周期快、投资少、见效快。与单纯的种粮相比,农户会选择少种地,追求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因此,耕地的减少和耕地撂荒的情况时有发生,对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4、农田水利

姚安县属于多山地区,大部分农田还缺乏灌溉设施的“望天田”,地震、干旱、洪涝也都是影响当地农业发展的因素。2010年初的严重旱灾,导致姚安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0320公顷,占全县播种面积的80,72%,其中成灾7593公顷,绝收3213公顷。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不降水或降水不平衡造成的,更重要的是,由于水利设施落后、短缺,不能有效调控水资源,因而在旱季酿成大灾。而当地灌溉主要依靠排水上山,河道、沟渠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已超过了规定的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旱灾、涝灾等自然灾害都会影响到粮食生产。因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也是确保当地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

5、农民收入

姚安县农业户数48592户,农业人口189985人,农村劳动力121792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31801万人,其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收入和在家务农收入。比往年有了大幅增加,且呈现出期末加速增长之势。到2009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2007年以来连续3年的两位数增长势头。资料显示,2009年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36374人,比上年增长6.88%,实际外出务工收入比上年增长13.18%,人均增力口203元。调查发现,在姚安县农户的收入构成中,外出务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较低,农民往往把种粮当作一种副业,由老人和妇女从事农业生产,对粮食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

三、姚安县粮食安全问题成因分析

1、农产品结构性供给过剩与劳动力供给过剩并存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姚安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已经由单一的粮食、烤烟生产转向发展多种经营。这样做确实能在短期内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农产品结构性供给过剩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加之姚安县人均占有耕地少,2007年全县乡村劳动力为12.5万人,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8亩。此外,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人多地少的矛盾

将更加突出。

2、农村劳动力质量下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但长期以来,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当地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从事农活的大多数是体力差、科技文化水平低的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劳动力断层现象日益显现,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下降,并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因此,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将直接致使农业生产管理粗放、科学种田水平低下、农业发展后劲乏力,从而造成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3、农业基础设施脆弱,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差

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环境条件影响较大,收益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一直以来,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都是威胁姚安县农业生产的难题之一。虽然几年来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田水利条件大为改善,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较脆弱,农业生产风险依然较大。特别是“7-09”地震恢复重建建设工程较多,建设中出现石料、砂子等地方建材紧缺,工价、建材价格偏高,资金补助标准低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建设工程进度,影响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4、农业缺乏产业化

一是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多数农业企业参与基地建设的意识不强,与农户的联结作用不明显,“订单农业”和“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虽然在少数企业和农户间有所推动和发展,但还未能大范围有效推广。农业企业普遍存在与农户利益联结松散现象,还没能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产品技术起点低、科技含量不高。由于现有的农业企业多由小作坊式、家庭式发展起来,存在科技投入不足、技术含量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的问题,产品档次不高,难以创品牌。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引导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大,但由于企业总体数量不多、规模小、产业链不长,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没有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龙头企业。

三是土地的分散经营难以实现统一产业、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由于受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和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的产业意识不强,多数农民仍然靠传统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土地的分散经营直接制约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四、姚安县粮食安全的基本判断

1、从总量上看

姚安县粮食安全实现了由短缺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其粮食的供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耕地面积的有效增加和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2、从结构上看

农产品结构性过剩是制约姚安县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根据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农业比较利益低的现象在姚安县粮食生产中依然存在,农民粮食生产的思想仍停留于自给,而经济作物的面积和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3、从农业劳动力构成看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造成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不足现象突出,劳动力的“空壳”现象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的有效供给。

4、从区域布局看

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于栋川镇、太平镇等坝区,处于山区、半山区的乡镇如前场镇的半山区主要以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为主,粮食生产不能满足自给,不足部分基本都是通过到当地粮食市场购买解决。

五、结论与建议

1、优化种植业结构与区域布局,确保粮食安全

在耕地面积不能有效增加的情况下,一是要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基本思路是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变最高产。二是突出优势,合理调整和规划作物种植的区域布局,坝区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如水稻、小麦、蚕豆等,同时应用生物多样性技术,大幅度扩大套种和复种面积;半山区以发展玉米、有机蔬菜、有机水果等经济作物为主,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山区以发展经济林、用材林等为主。

2、推进农业产业化化发展

一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合理规划农业布局。以姚安县的乡(镇)、村为单位建立起土地流转机构,立足于山区、半山区的实际,找准资源优势,按照“因地制宜、区域生产、规模经营”的原则,利用作价入股等方式把便于粮食生产规模化的耕地连成一片,形成规模种植,以此来解决从事粮食生产规模化的经营者的利益问题,以及规模化所需的土地连片集中问题。

二是构建信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促进农产品网上交易顺利进行。通过粮食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组建信息支付交易系统,打造现代化粮食物流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粮食高效流通,达到交易快捷、高效的目的,使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是粮食管理部门要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姚安县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和规模化的粮食生产者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订单收购和上门服务,不仅为其提供信息和市场服务,而且还要适时地提供仓储、保管等条件,从而保证粮食安全。

3、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姚安县大部属于山区和半山区,为了改变水利设施城乡分布失衡的现状,增强水利设施的排涝能力和抗旱能力,主要通过修建蓄水塘坝或提水工程、输配水系统等措施,以满足田间灌溉的需水要求。第一,解决水源不足和长时间干旱的问题,水利主要治理措施为“蓄、引、提、调”。修建库塘,环山开沟,梯级截水,层层拦蓄,开挖延伸引水渠道,扎根江河与中型水库,兴建高扬程抽水站。第二,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特别是山丘区塘堰、水窖等建设改造。第三,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管理等措施,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第四,落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投入,扩大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提高劳动力质量,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增加农业的人力资本投入。姚安县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模式难以维持,只有提高单个农民的生产率,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转变,才能扭转粮食生产不断下滑的趋势。要提高农民素质,除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之外,还必须彻底改革原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农村教育面向农村的现实需要,更好地为农村服务。

二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如由云南农业大学与该县共同推出的“3+3”科教兴农校县联合行动,即云南农业大学的一个学院与姚安县一个部门对口一个乡镇;一个学院党总支与姚安县职能部门的一个党支部对口一个脱贫致富示范村党支部;教授、博士与姚安县百名干部对百家农户实行定点定人对口帮扶活动。此项目在解决当地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实现云南“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粮食安全交流发言材料篇7

一、地震灾害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从历史经验来看,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是巨大的,但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暂时和有限的。这次地震的重灾区——四川省,其GDp只占全国的4.2%,工业生产只占2.5%,出口所占份额不到全国0.2%。尽管地震灾害对全国经济的总体影响有限,但会造成灾区短期内生活必需品的短缺和灾后重建需求增加,对市场价格形成压力,增大价格调控的难度。

首先,地震灾害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食品价格上涨。四川是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和产粮大省,其生猪产量占全国的11.6%,农业及大米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1%及7.3%。虽然震中地区不是生猪和粮食的主产区,但地震造成农房倒塌和道路受损,给农民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会影响生猪养殖、粮食生产以及相关商品运输,短期内会对食品价格形成拉升压力,引起一定程度的食品价格上涨,加大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1]。这是因为:农业对地震相当敏感,地震灾害可能会使农作物推迟收获或者绝收,地震使水库、堤坝等农业生产设施遭到破坏,也会影响粮食生产。同时,地震灾害使震区交通干线中断,运输受阻,将使种子、化肥、农药价格上涨,而农资供应紧张将影响粮食生产。由此将使粮食供给在短期内紧张,特别是在目前全球粮食紧缺的情况下,它可能造成粮食价格上涨。粮食处在食品加工产业链的最上端,粮食涨价将使饲料行业面临新一轮成本上升压力,猪肉价格将因此出现一定波动。四川生猪大多流向浙江、广东、福建等南方市场,而且主要依靠公路运输。震区受灾减产或运输受阻,会对全国尤其是南方猪肉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维持高位。四川向外输出的猪肉约占全国消费量的4%,地震将使其短期内输出猪肉减少一半,根据猪肉的需求价格弹性测算,会导致猪肉价格上升6%左右。由于肉类价格对Cpi的影响约为5%,因此将导致Cpi上升0.3个百分点[2]。不过这次地震的重灾区位于四川北部山区,并非最重要的农业区,地震可能导致灾区短期的价格波动,但只要灾区经济活动得到恢复,食品价格将稳定下来。例如,1999年9月21日台湾地区发生的地震,只导致了同比0.5%的温和通货膨胀,持续时间仅两个月。

其次,地震灾害会在一定范围内引起药品价格上涨。据网易报道,截至5月20日18时,四川汶川8级地震已造成40075人遇难,247645人受伤[3]。在地震灾害的救援中,离不开对药品的需求,这些需求因抗震救灾的不同阶段会呈现不同特点。在地震发生的初期,主要是对地震产生的外伤病人的救治,需要手术用药和外伤用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主要是对防止在灾区发生疫情和对疫情进行控制方面药品的需求。因此,对众多的地震受伤者进行治疗,会对药品以及相关医疗器械产生巨大灾用需求,短期内会造成灾区药品短缺,对其价格产生上涨压力。随着大灾之后防大疫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消毒药品、装置甚至疫苗,这种突发性的大量需求,也会对相关药品价格形成上涨压力。当然,面对地震灾难,医药企业通常会通过捐赠药品等形式来体现其社会责任,政府也会加强对其价格的监管。因此,地震灾害引起药品价格上涨是有限的、短暂的,并且主要限于灾区。

第三,地震灾害可能会对能源价格产生相应影响。四川的水力资源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水电的产值占全国的近两成。这次地震对当地的水坝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四川省电力公司负荷损失约400万千瓦,500千伏茂县变电站停运,220千伏变电站停运12座,上市公司桂冠电力、川投能源、岷江水电遭受了较大损失,将可能导致国内需要进一步进口石油或其它能源,从而对能源价格产生相应的影响。地震还可能使监管当局对临近省份煤炭企业的安全问题更加关注,采取更为严厉的安全检查而直接减少短期内的煤炭供给。在新能源多晶硅方面,我国的新光硅业、川投硅业、乐电天威位于震区附近,虽然它们没有遭受较大损失,但新光硅业为安全起见已经停止生产。由此,国内多晶硅价格很可能出现一定变动[4]。同时,四川是最大的天然气生产省份,天然气产量占全国的27%左右。如果地震导致天然气输出量降低一半,最终将导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上升约0.4个百分点。地震导致的交通受阻,也会对能源价格产生影响。

第四,地震灾害将从心理预期上增加通货膨胀压力。虽然地震灾害对市场价格形成上涨压力总体有限,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对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将在短期内成推高通货膨胀的压力。4月份全国食品价格上涨22.1%,增速快于3月份的21.4%。四川是国内第一大猪肉生产省份和第五大粮食生产省份。严重的地震灾害可能会造成人们对市场价格上涨,尤其是对基础消费品和粮食价格的担忧,从而使已经高企的粮食价格水平再度向上推动。同时,这次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向灾区捐款,会释放出大量的货币,导致很多储蓄转化为流动货币,使经济运行中流通的货币数量增加,政府也可能打开从紧货币政策的“口子”,使得央行旨在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选择面临更多矛盾与困局,从而加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更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人们对灾害恐惧感的放大,地震灾害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预期的进一步升温,使货币政策稳定预期的压力进一步增大[5]。

第五,灾后重建将对建材和钢铁、水泥等价格产生影响。在这次地震中,大量的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道路损毁、通讯和电网设施受损,工农业生产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生命救援结束后将启动灾后重建。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必然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形成巨大的投资需求,对建材、水泥和钢铁的需求增加也是不言而喻的。因而灾后重建短期内可能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并带动建材和钢铁、水泥等要素价格的上涨,形成新的ppi和Cpi上涨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5月9日公布的数据,4月份ppi同比上涨已达8.1%,创下了2004年10月以来的近三年新高。这次地震灾害后大规模的重建无疑对ppi会产生拉升影响。因此,短期内ppi升幅扩大的可能性上升,并通过传导效应加大了Cpi后续上涨的压力。

二、妥善应对地震灾害对市场价格冲击

地震灾害一方面会带来食品、资源产品价格上涨,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工作要以缓解地震灾害对市场价格的冲击、实现经济稳定较快发展为最终目标。针对地震灾害可能对市场价格的冲击,应增强应对措施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努力保持灾区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为抗震救灾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首先,加强灾区的价格监管。地震灾害将会增加食品和猪肉价格上涨的压力,灾后重建也会明显提升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这些物品在当前的市场价格走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影响市场价格形势的最敏感组成部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国家发改委表示,灾区价格主管部门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有关规定,及时启动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加强灾区价格监管;其他地区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本地区调入灾区相关物资的价格监管,防止价格大幅上涨。已建立价格调节基金的地区,要积极动用价格调节基金,对受灾群众和重要农副产品生产、流通进行适当补贴,促进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5月12日地震发生后,四川灾区部分食品、饮用水、交通运价上涨明显,为保证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持灾区物价的基本稳定,安定民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国家发改委关于非常时期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通知的精神,经省政府同意,四川省物价局授权各灾区市、州人民政府,在抗震救灾期间必要时对食品、饮用水、交通运价实施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临时干预措施的范围及具体形式由各市(州)人民政府自行决定,实施时报省物价局备案,待灾情缓解后,择机取消临时价格干预措施。5月13日四川省物价局还是下发了“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加强市场价格监管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物价检查部门建立应急小分队,加强市场价格检查、巡查,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趁机乱涨价等违法行为,坚决打击趁灾害之机,哄抬盒饭、方便面、饼干、矿泉水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牟取暴利的行为。通过上述监管措施,将有效消减地震对市场价格的冲击,保持灾区良好的市场价格秩序。

其次,加大价格政策的宣传力度。地震灾害虽然对目前的通货膨胀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但可以肯定会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尤其是地震后产生的恐慌可能会对通货膨胀有进一步推动作用。政府要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价格政策的宣传消除社会公众心理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防止预期通货膨胀变为真实的通货膨胀。政府应在及时客观公布灾情和救灾的具体进展,使恐惧、小道消息和谣言无立足之地,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我国政府在救灾效率和透明度方面长足进展,提高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和国际声誉的同时,要通过加大价格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政府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的政策措施,合理引导公众的心理预期。如地震灾害会加剧民众对粮食和生猪价格上涨的预期,价格部门要及时客观地分析这方面的情况,研究采取有效解决办法,并公之于众。同时,政府要通过价格政策宣传,加强对灾区生产经营者价格行为的引导,使之自觉地贯彻执行政府的价格政策,为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创造条件。

粮食安全交流发言材料篇8

一、课标解读

2011年新修订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的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可以确定本节的评价标准:一是要求“运用资料说出……”评价标准应定位在评价学生对农业分布特点的表述情况,包括对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畜牧业的分布的表述;二是“举例说明……”重在评价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理解以及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将中国农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时间上的发展联系起来,以达到学生能在总体上认识中国农业生产及其发展之目的。在具体内容的编排方面,文字简明扼要,大量使用图表资料,直观形象;活动设计丰富多样,利于教师引导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共同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第一框题:“让‘土地奉献’的产业”。阐述什么是农业,通过醒目的标题,凸显农业离不开土地,通过农业分解图的漫画与学生活动,说明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资源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通过介绍我国一些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历史来阐述我国农业历史的悠久。

第二框题:“我国农业的发展”。教材通过“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以及“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的条形统计图充分肯定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涉及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农业发展成就主要从三方面论述,一是农业生产的成果: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品种丰富多样;二是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三是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第三框题“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与第四框题“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在实际教学中,可对教学顺序稍作调整,将第六框题“畜牧业分布”的内容提到第五框题前来学习,因为第三、四、六这三个框题都是讲农业的分布。第三框题“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教学中,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得出结论:北方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南方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通过“中国小麦、水稻分布”图,掌握中国小麦、水稻的分布区并分析其原因。第四框题“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教学中,经济作物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的经济作物往往适合于不同的生长环境,因而在分布上有较大的地区差异,学生通过读图和阅读材料,可对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达到基本了解。第六框题“畜牧业分布”教学中,因自然环境的差异,我国有两类不同性质的畜牧业,即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它们均有各自的发展特点和分布区域。农耕区畜牧业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第五框题:“农产品出口基地”。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我国在沿海部分地区建立了出口农产品基地,主要生产花卉、水果、蔬菜、水产、畜禽等产品。除此之外,我国还发展了一系列的新型农业:“外向型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精确农业”等。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的概念;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在世界上的主要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图,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及分布;运用部分经济作物分布图,了解我国经济作物的主要种类及其分布;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牲畜品种。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通过学习“阅读”材料、查阅资料,了解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畜牧业的生产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农业的分布,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农业观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联系家乡的实际,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家乡农业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四、重难点剖析

重点:农业的概念及发展的主要成就,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主要种类及分布。什么是农业,是学生学习本节必然要掌握的概念。主要粮食作物有哪些,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分布情况,引领学生用地形、气候等旧知解决新问题,既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又逐步形成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观。这是教学中关注的焦点。

难点: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农业观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通过分析学情发现,农村生活过的学生很快就能把所看到的农业现象等感性材料转化成学习资源,在教师的引领下,结合地形、气候、河流等知识进行分析,易领会发展农业应因地制宜,但从感性到理性分析的思维训练仍比较困难。城市的学生没有对农业景观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存在很大障碍,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五、图表利用

本节教材正文中使用了2幅漫画、2幅条形统计图、3幅地理分布图、6幅景观图,共13幅图表(表1),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选择使用。

六、活动建议

本节设计了三个活动,前两个均利用生活化的图片,使教材更加贴近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基于问题的活动设计,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活动一:什么是农业?根据漫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将所看到的农业现象、农业景观与“农业”的概念产生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发言,只要所说内容属于农业的范畴,都要及时鼓励。在学生回答过程中,要注重纠错,因为学生对农业的认识易产生片面性,农业不等于种植业,还包括林业、畜牧业、渔业等。

粮食安全交流发言材料篇9

一、总体考虑

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构建现代农业“三个体系”为重点,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加速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农业集约化、科技化、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和产业化水平,努力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具有长春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农业基础更牢、结构更优、活力更强、后劲更足,加快建成国家粮食核心产区、中国绿色食品城、世界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二、规划布局

“十三五”期间,长春市现代农业建设将围绕一个目标、组织实施“3355”工程,即以“在粮食主产区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构建“三大体系”、打造“三大板块”、提升“五大产业”、建设“五大实验区”。构建“三大体系”,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打造“三大板块”,即榆树、农安、德惠平原区粮畜主体型现代化大农业板块,九台、双阳半山区结构优化型特色农业板块,城区周边三产融合型现代都市农业板块;提升“五大产业”,即粮食生产、精品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园艺特产业、现代都市农业;建设“五大实验区”。实验区内统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深化农村改革、新农村建设等重点任务,加紧形成“三大体系”引领、“三大板块”隆起、“五大产业”提升、“五大实验区”带动的现代化大农业格局。

三、项目支撑

在抓好现有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重点谋划建设5个现代农业实验区。

榆树、农安两个现代化大农业(玉米)综合实验区。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保护性耕作、旱田节水灌溉、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开展农机农艺结合、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玉米化肥减量增效试点,配套推进畜牧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等工作。

松花江流域水田现代化实验区。连片实施水田标准化建设、水稻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大棚育秧、钵苗稀育机插、病虫害统防统治、节水灌溉等技术,配套推进稻米加工、农产品品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九台现代特色农业实验区。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发展壮大鲜食玉米、设施蔬菜、花卉苗木、食用菌、水果、山野菜等特色产业,配套推进农产品品牌培育、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试点以及美丽乡村建设。

环城现代都市农业实验区。建设100个都市农业重点项目,打造具有长春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东北农业生态旅游度假基地。

粮食安全交流发言材料篇10

“免费午餐”系由邓飞等全国数百名记者、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的全国性公募计划,倡议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的午餐。自2011年4月2日正式成立以来,免费午餐经由微博等新型社交媒体的传播,影响力迅速扩大。在民间响应激增的半年之后,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正式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财政投入160亿。这意味着,免费午餐以一次纯粹源自民间的探索成功引领了国家行动。

根据前不久公布的免费午餐基金年报显示,从2011年4月2日到12月31日的274天里,免费午餐基金接受捐款6万多笔,筹集善款逾1833万元,平均每天募集善款6.5万元。目前,免费午餐项目已经惠及14省163所学校的贫困孩子,3万余名山区学童免于饥饿,吃上了热腾腾的免费午餐。

在当天的会上,免费午餐正式“食品卫生安全指导手册”,对项目学校的厨房、餐具、食材、库房等项内容分别作出规定,细致到连一根头发丝都不允许出现。据了解,截至目前,在所有免费午餐开餐学校中,尚未接到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报告。“让孩子们吃饱只是第一步,还要让他们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吃得有营养。”邓飞表示。

金鼎是中储粮首次试水国内食用油市场推出的小包装食用油品牌。据了解,继今年初金鼎品牌大豆油进入华东、华北市场后,5月份金鼎一级菜籽油也已上市,并在华东地区铺货。作为担负我国粮油战略储备重任的中储粮,此番高调进军国内食用油市场,被业界寄予对抗国内食用油市场外资独大现状、争取市场发言权的较高期望。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小包装食用油领域,益海嘉里(旗下品牌如金龙鱼)等外资企业长期领跑,占据着我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我们的目标是最终进入市场前三。”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荣透露,金鼎还将于今年内推出食用调和油、浓香菜籽油等多个品类,并将会陆续推出中鼎、华鼎等食用油品牌。

王庆荣称,由于产业链及设备技术等优势,金鼎的加工成本比同行业水平低6%,对于金鼎产品的价格定位是比其他同品类产品低3%到5%左右,这对广大消费者而言无疑是利好消息。

“利润不是我们唯一追逐的。”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民称,金鼎小包装油业务虽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但并未有任何经济层面的补贴。金鼎的话语权争夺仍寄希望于市场竞争,通过与对国家粮食市场稳定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的垄断企业进行公开竞争,以逐步增强国资品牌的市场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