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方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6:28

教师教育方针篇1

在学校组织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我认真学习《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阅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经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教师首要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平时生活言论,我明确了自己的优缺点,并制定了整改方案。

二、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整改问题一:在热爱学生方面做的不够完美

整改措施:

针对这一缺点,我的整改方案是:我明白了"爱"是理智和情感的统计,它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更体现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我既爱"听话"的学生,更爱"后进生"。今后对待学生我会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学生心心相连,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好的师德师风就是在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生、相互尊重。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母"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之言。既然做"母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绝不用"家长"的身份来干涉学生、对学生象管家婆一样吆五喝六。

整改问题二:在团结合作方面没有竭尽所能

整改措施:

作为一名教师,学校就是我的家,学校的发展也就是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形象也是教师的形象。所以我把学生集体放在第一位。今后我会在原有的基础更好的和同事良好合作,谦虚谨慎,尊重同事,虚心向他们学生,共同讨论,探索教学规律,我不单单注意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时我也会多多关注其他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让学生感到每一个老师都是爱他们的,不在学生面前议论其他老师的"长短"。

整改问题三:为人师表方面缺乏专业化的精神

整改措施: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克服个人主义,注意言行,不讲粗话,以模范对学生做出表率。外出学校,注意自己的形象,不参加任何活动和其他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活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严于律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今后,我还要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认真遵照江择民"三个代表"政治思想,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做到政治思想和教学业务水平双丰收。

师德师风整改方案

教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教师素质重在师德,教师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教师特有的职业思想、职业情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关键。教育是事业,是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还要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要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作为一名教师是无尚光荣的,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

教师教育方针篇2

关键词:体育教育;师范性培养;缺失;强化策略

早在2003年,中国教育部便明确表示,国家需要重点培养可以完成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学生训练、竞赛组织并且可以进行体育科学研究的复合型体育教师人才。在这一要求提出十多年后的今天,在体育教育的人才培养上,我国的体育院校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体育教师队伍的人才素养,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当前的体育教育专业,针对人才的师范性培养仍旧存在有很多的不足,而针对这一些问题所开展的专项研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各阶层学校当中,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师范性的缺失体现

(一)对教学理念的培养缺乏

简单地说,因为体育教育专业不但是体育专业当中唯一拥有师范特征的专业,而且该专业的人才教育方式一定需要师范教育和体育专业教育相互结合,特别是在体育教师职业化思想的引领下,针对我国学校的体育教师培养需要使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针作为指导,着重增强对体育教师的职业技能的锻炼。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各大院校当中,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仍然受到了前苏联的传统技能教学观念的桎梏。导致学校在针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过度重视人才运动能力的训练,而轻视教学能力的培养。致使所培养出来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往往缺乏师范性。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尽管教师能够精准的进行相关动作的演示,但是在针对学生进行技能传授的过程当中,往往会暴露出表达能力不足的缺点,严重影响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效果。

(二)体育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偏少

教育类课程,就是指在w校当中,为了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所专门开设的一类课程,其目的便是为了增强教师人才的教学能力,也就是说,教育类课程的开展,关系到体育教师人才在今后进行体育课程教学过程当中的教学能力,它是体育教师“师范性”的一种重要体现。但是就目前我国各大体育院校当中体育教育专业当中的教育类课程安排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的教育类课程仅限于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并没有针对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而进行新的教育类课程的建立,导致高校所培养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在投入到教学工作时,无法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活动所进行的反馈,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实习阶段缺少师范性培养

在教育类专业当中,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教师需要在这一阶段当中,养成对学生的教学能力、技能使用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甚至有的教育学专家学者表示,一个优秀体育教师的养成,其教育实习阶段占据到了其重要性的八成以上。但是就全国范围内,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模式来看,它们都普遍存在有实习时间短,实习模式单调的特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根本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当中,就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技能使用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

二、针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性进行加强的相关策略

(一)增强针对教学理念的培养

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教育专业当中,理论性课程占据到了总课程的八成以上,在针对人才的技术能力培养课程方面,其教学的重点也是针对技能的形成和延伸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并不是局限于运动技巧方面。因此,我国应借鉴西方教育先进国家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理念,让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改变自己的思想,并尝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他们树立专业化理念,使得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将关注的重点放到教学能力的提升上。这样才可以有效增强我国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的师范性,并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群体的综合素养。

(二)体育教育课程安排应彰显师范性

客观来说,体育类课程和传统的文化类课程,在教学方式的使用上,是存在有一定的差异的。而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师范教材,是套用的文化类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这直接导致了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当中,不能有效表现出师范性,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必须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在保障技术类课程课时的前提下,根据体育课程的特点,加设对应的体育教育类课程,该专业人才能够在今后的实战教学过程当中,更好的彰显出师范性。

(三)增加实习课程比例

最后,针对体育教育类专业,因为其特殊性,学校方面需要适当增长人才的实习时间,让该专业人才能够通过更加多元化的实践,对自身的能力进行补强,并在今后的实战教学过程当中,采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方式,增强其师范性。

三、结束语

体育教育类专业同其他体育专业相比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作为该专业的教职员工,应针对这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合理进行课程安排,这样才能满足我国对这一类人才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教师教育方针篇3

论文关键词:农村教师培训;针对性;实效性;教学做合一;时代价值

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形势下,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教师培训蓬勃开展。最近,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通知》,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新一轮全国性的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拉开了帷幕。

一、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教师的呼唤

近年来,在各种培训实施的前前后后,对于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愈来愈坚挺,受训教师的呼声愈来愈强烈,培训机构的关注程度也愈来愈高。它在宏观上成为时代的要求,在微观上成为人们评价培训成败的标尺。

(一)培训针对性的价值观

怎样的培训算作针对性强?对于一个具体的培训项目来说,虽然从不同角度可能会有不同判断,但在总体上应该看它是不是符合了“三个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培训项目的针对性通常表现在培训目标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培训教学方法的选用等三个方面。

(二)培训实效性的价值观

对于培训的实效性的评判,也会因人而异。但从根本上说,应该看它能否实现“三个满足”:受训教师的期待得到满足,有收获感,觉得“知了,懂了,会了”;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愿望得到满足,参加培训后教师“教得更好了”;教育主管部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得到满足。

培训项目的实效性丰萼靠培训课程和±立训方法来实现,其效果在受训教师身上通常表现为:师德表现发生改变;教育教学行为出现改善;教育教学成效有了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得到增强。

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参训教师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共同诉求。在这种诉求之下,诸多培训理念和方法在培训实践中被探索、实验、提炼出来。“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便是其中之一。

二、“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髓,它把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教学做合一”的含义

陶行知创立的“教学做合一”是南京晓庄学院前身——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师范)的校训。对于“教学做合一”的含义,陶行知于1931年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的阐释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这就是说,“教学做合一”使“教”与“学”在“做”的实践上融合起来了。

“教学做合一”既是教学原则也是教学方法,更是教学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下,施行联系生活实践的、适应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需求的教育,就能培养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二)“教学做合一”开展教师培训的现实意义

如今,基础教育改革正不断深入发展。与陶行知先生当年所处时代相比,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背景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教学做合一”把教学与生活、工作实践相结合,使教学适合人的认知特点,顺应人的道德生成和知能增长规律,优化人们习得“真”知识和提高“真”能力的过程,其科学性、实用性的特征没有改变。在当下的教师培训中,许多培训者按照培训目标的要求,引导学员“动手动脑”,在已有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参与培训的学习活动,用撰写案例、总结反思、现场诊断、讨论交流等形式来“学”,促进学员思考、认识教学的现象、本质、规律及关系,使他们获得内在收获。多个地区经验表明,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设计和实施教师培训,颇见成效,受到参训教师的欢迎。

(三)“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特殊意义

农村教师培训除了具有一般教师培训的共性,与城区教师培训相比,还有其特点。由于经济文化发展进程差异及学校分布零散等原因,一些农村的教师培训资源相对稀有,教育等方面信息的获得相对滞后,教师参加进修提高的机会相对较少,教师之间相互进行教学交流的机会并不很多。在城市有条件安排的学习形式在农村却不一定有条件安排,在城市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在农村却不一定有。因此,搞好农村教师培训的难度更大一些,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诉求将更多地依赖于在农村本地切实可行的培训形式来实现。在这样情况下,“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便显出它的独特魅力。

事实上,以“教学做合一”来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更为适合农村教师的特点。它利用农村教师身边的资源,贴近他们的教学环境,更多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顺应了他们的需要,关注了他们当前的教学问题,对他们的问题解决、行为改善、素质提高帮助甚多。

(四)“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

陶行知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当时,在他创办的晓庄师范等学校中,“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为培养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优秀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它依然合拍于时代的旋律,溢射出时代的光彩。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具体的规划,“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要“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下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增强了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培训质量。

在“教学做合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探索建立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特色的培训理念体系,可以创立符合农村特点的教师培训方法与模式,为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辟新路。这为我们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帮助农村教师专业提升,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添了一臂之力。

三、“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时代价值的实现

我们所讨论的时代价值,是在新时期农村教师培训中,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和方法所产生的价值的总和。它在宏观上表现为农村教师培训后整体素质的提升,微观上体现于各个具体项目培训效果的改善。这种价值的主要附着点是培训项目的目标、课程与教学方法。

(一)以“会做”为根本,制定符合实际的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反映了培训组织者的培训理想和价值追求,它离不开“针对性、实效性”这一要素。通常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培训目标较为宏观,属于总体目标,体现了对教师的“期待”。据此,培训部门结合参训教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培训目标,落实教育主管部门的这种“期待”。例如,江苏省某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使学员“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在制定培训方案时,我们进一步提出要使学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加对学科知识更新趋势和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了解,拓展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经验总结能力、改革创新能力,能在县、乡起到学科教学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训部门制定的具体目标,是体现针对性的重要标杆,把教育主管部门的总体目标具体化并加以落实。

培训目标要能针对学员的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实际,把标高设在学员的“最近发展区”,让学员通过培训达到“会做”的根本目的。为此,制定培训目标前要认真了解学员的教学现状和发展需求,制定目标时要根据所拥有的培训资源充分考虑目标实现的可行性、实效性。转贴于 (二)以“做事”为背景,设计满足需要的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是实现培训目标的施工蓝图,是实现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载体。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指导课程设计,以“做事”为背景,根据培训目的需要,围绕学员的“做”与“学”来编制课程,能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其中,一方面应合理配搭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应恰当组配授课教师,注意他们的结构,使专家、教研人员、一线名优教师的比例适当。对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教学科研等模块,要注意与教学实际密切结合,做到理论课程能在“做”的经验上学,实践课程能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以利于学员进步。

例如,在江苏省20lo年暑期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中,在我们的课程编排里,教学案例分析、模拟课堂教学、说课讨论、教学课件设计等实践性课程约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二,理论性课程如小学英语教材梳理、英语新课标解读、英语新课程的实践反思等约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一;授课教师的成分构成是:高校专家占三分之一弱,教研员、一线名师共占约三分之二。

我们所说的“做事”,既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也包括他们在接受培训过程中的学习行动。

(三)以“做上学”为特征,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实施培训教学

培训教学是通过实施课程来实现培训目标的过程,也是实现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的过程。因此,培训教学的方法极为重要。好的培训教学方法如同好的工艺,把设计蓝图变为合格“产品”。它能引导学员参与学习过程,激起学员共鸣,促进学员的感知,提高学员的能力。

“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是以学员“做”的经验为基础,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进一步理解“做事”的道理,进一步把握“做事”的规律,进一步改善“做事”的方法,从而习得教学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技能、新方法。有些理论性课程是“死”的,授课教师要把它与“做”结合,教“活”起来;实践性课程本身应该是“活”的,授课教师更要设法让活课程“活得生动”,有效地转化为学员的智能。培训教学应以“做上学”为特征,将培训者_的“教”及学员相互的“教”与学员的“做”和“学”融为一体。例如在培训教学中,引导学员拿自己的教学案例进行剖析反思;用自身教学经验来梳理和提炼教育观点;在培训期间写反思日记;在教学现场开展观课议课,对教法作教理分析;学员之间互动互教;学员与专家交互活动等。

培训教学过程中的学员是学习的主人,授课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

四、实现“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时代价值的保障

实现“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培训团队的努力,受训学员的参与等多方配合,需要建立一定的保障系统。

(一)环境保障

环境保障可分为物质环境保障和精神环境保障。物质环境是指,农村教师培训中可供学员享用的各类教育实践场所、设施等,如教育实践基地(包括学员所在学校)、各类课堂、微格教室、特定的场馆所、网络信息等教育资源。培训机构应拥有足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教师培训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精神环境主要指与农村教师培训相关人员的思想、观念、意识、态度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部门领导要充分尊重农村教师的特点,认清“教学做合一”在农村教师培训中的价值,鼓励和支持培训工作中的创新,把“教学做合一”运用到农村教师培训中来;培训授课教师和工作人员要以追求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己任,不怕“麻烦”,努力在培训的组织和教学中践行“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与方法;学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动脑”,坚决摒弃“只带耳朵”参加培训的落后学习方式。

(二)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主要由组织体系、制度文化、考核体系三个方面组成。

良好的组织体系包含运转高效的培训机构、专业素养好的培训者团队;还有相关管理机构之间的密切配合,培训机构与实践基地等支持单位的和谐协作。培训者团队的结构应是优化的,主要由专家教授、研究人员、一线校长、名优教师组成。他们应与农村中小学保持经常性联系,熟悉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况,善于在“做”上教,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

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作为培训者的座右铭,形成培训者关注农村中小学教育、了解和服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风尚,倡导“教学做合一”的培训文化。进行培训者培训,研究和推广“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方法。对培训的目标制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有相关制度要求,将“教学做合一”体现于培训全过程,打造讲求实效的农村教师培训特色。

教师教育方针篇4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97

1“双师型”教师研究现状

进行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首先应该界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概念,进而分析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其次通过调查国内外“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探究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借助于行政政策的实施,最终以评价指标形势判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效果。

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国外虽没有“双师型”教师的名词,但对职业教师的要求与国内“双师型”教师的提法类似,如日本的“职业训练指导员”,指具有技术专业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这类教师先到企业工作,然后转到教师岗位上;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同样也适用于德国职业师资的培养;丹麦的“双师型”教师是先具有5年以上专业技能,再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考核后,才能上岗;美国则要求其“双师型”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并且具有相关领域1至2年的工作经验中的优秀者才能获取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我国最早提出“双师型”概念的是王义澄于1990年发表的《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越来越多,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在国内常见有如下几种学说:(1)“双证”说;(2)“双能”说;(3)“双职称”说;(4)“叠加”说;(5)“双层次”说;(6)“特定情况”说。而针对“双师型”的界定,国内较多采用的是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所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概念。

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相关研究,目前集中在:(1)校企合作模式;(2)高校办产业模式;(3)以科技项目带动模式;(4)考取职业证书模式;(5)参加技能大赛模式;(6)参加培训班模式;(7)青年导师制模式。显然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的研究更多的还是解决从高校到高校的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这一问题。还有部分学者提出引进企业技术能手作为兼职队伍的模式。

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效果评价目前研究的文献内容较少,阮悦芳提出“双师型”教师评价的方法包括:课堂与实训督导、自我导向的教师发展、行动研究以及构建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坚定性评价为辅的教师督导评价型模式。针对建设效果评价仍然缺少实质性的指标体系。

2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什么样的“双师型”教师

2.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标准

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和标准是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争论最多的内容之一,目前“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的研究和实施主要来自于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和学者三个层面。

2.1.1行政部门

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的认定主要来自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行政管理,教育部于2008年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评估方案以及2014年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中分别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了说明,对比教育部两个版本的“双师型”教师内涵解释,可以发现,“双师型”教师可以是多证书(教师资格证、职称证、职业资格证)、也可以是证书+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还可以是证书+应用技术研究。2015年安徽省教育厅印发了《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试行)》,文件中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范围和认定条件做了具体解释,文件提出“双师型”教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大体分类参照了教育部颁发的两个文件要求,从操作层面上进行更为具体的要求。

2.1.2高校

高校作为一线教育实施部门,在国家大力推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认定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具体的解释,如沈阳大学就将教育部所提到的三条具体到8条,其中第7条为省、市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证书。另外还有很多高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办法,大体都是从教育部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的基础上,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内容。

2.1.3学者

学者针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呈现多种不同学说,唐林伟等(2005)将众多学者的研究学说归结为六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有总结为“一全”、“二师”、“三能”、“四证”,较好的概括了目前学者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黄斌、毛青松(2006)将“双师型”教师分为工科技术应用型和管理服务性,分别设置初级、中级、高级对应的职业标准。

2.2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求

2.2.1基本要求

无论是何种应用型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双师型”教师,而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是需要“双师型”教师,对于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首先必须满足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双师型”资质,即有理论水平同时专业技能突出,能够肩负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2.2.2附加要求

针对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而对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毕业后更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因此在“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上,必须结合少数民族地区行业、产业的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有自己的语言,如果能够打造一支能够利用“双语”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则针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则效果更佳;另外,针对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师型”教师,对于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等领域应该要有更高的要求。

3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困境

3.1认定标准缺失

目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最为权威的还是教育部相关文件中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同时高职和本科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还未统一,相比较于标准,内涵解释的操作性就有所欠缺,目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还未统一,虽然部分高校和部分省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制定了一定的标准,但并未得到全面推广,认定标准的缺失,导致“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程缓慢,建设效果欠佳。

3.2培养途径不畅

根据教育部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首先要获得讲师资格,同时取得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者五年内两年以上的一线工作经历,或五年主持或参与两项应用研究,因此在实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最快途径就是考取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但这种培养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容易产生“买证”的现象;第二,容易产生与专业不符的职业资格证书现象。针对一线工作经历是最有效的双师型培养途径,通常可以让教师与校企合作单位联合进行培养,但时间较长,且由于教师本身不属于企业的职工,因此企业接受度存在较大的疑问,相关部门在认定时限上也存在较大的困难。走应用技术研究这一途径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比如项目来源少,另外在内涵解释上说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这一解释也很难实现良好的考评。

3.3激励措施欠佳

目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的激励措施欠佳,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者下企业挂职锻炼往往缺乏有效的激励,具体体现在往往制度上都写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取得“双师型”资质,而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包括在制度上、职称评定上以及物质上的保障,因此教师对于获取“双师型”教师资质的积极性不高。

3.4考核制度缺乏

考核制度缺乏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考核缺乏,这也是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缓慢的主要原因,第二,针对获取到“双师型”教师资质的教师后续考核缺乏,教师在获取到“双师型”教师之后,往往后续没有考核措施,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推进,行业、企业都在不断变化,如何适应新形势下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也很少有部分和单位进行考核。

4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由于地区不同、学校类型、层次不同,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作为高校而言,当前国内关于“双师型”教师标准最为权威的还是教育部相关文件,但是通过文件可以看出,针对高职高专和本科在“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上也存在着不同,其原因无非有二,其一,内涵难以完全统一,其二,内涵与时俱进。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关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几点思考如下五点。

4.1以教育部“双师型”教师内涵解释为纲,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

教育部相关文件往往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指挥棒,需要指出的教育部相关文件中对本科和高职的“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存在着不同,因此根据高校层次,选择不同标准,在学校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双师型”教师要求不同,同时在内涵解释上可以将技能竞赛获奖、课程开发等内容纳入进来。

4.2以政策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根本层面上来讲,还需要政府、高校从政策层面上进行引导,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双师型”教师资质,只有在良好的政策引导下,才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创新性,从而实现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4.3以职业证书考试为途径,快速推进“双师型”教师规模

考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最为快捷的方式,但在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过程中,严格根据教师的任教专业进行职业资格证书的审查,确保所获证书与所授专业具有一致性。

4.4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制定政策,引导教师下企业,进行产学研活动或顶岗实习,做好教师下企业的制度建设,确保真实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更好的反哺课堂。

4.5以考核激励为抓手,提高教师参与“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所具有的财力和人事制度,通过考核和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参与“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徐丹阳.“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辨析和培训策略初探[J].职教论坛,2011,(1):64-66.

[2]唐林伟,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30-33.

教师教育方针篇5

关键词: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针对性课堂;操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2-0032-0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程改革:表层——核心的深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正日趋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但不可否认,由于教师对新的教育观念理解与把握上的偏差,导致了课程改革浮于表层。“课改必须改课。”[1]“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实施。”[2]因此,进行针对性课堂教学探索,不应拘泥于课程和教材,应追寻课堂教学本真,应放眼学生发展,使改革真正焕发生命力和创造力。

2.以人为本:形式——内在的蜕变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针对性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本教育价值理念和实践智慧。

3.教育理论:启迪——实践的契合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从顺利解决教学任务和合理消耗师生时间的观点出发,有科学依据地选择和实施既定条件下最佳的教学方案。巴班斯基力求以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最少的必要精力,花费最少的经费,取得最大的可能效果。

迈克尔·富兰、彼得·希尔和卡梅尔·克瑞沃拉指出,提高教育效率居于前三位的因素有:学习动机与挑战性期望;足够的时间和有效学习的机会;针对性教学。[3]只有当教学足够精确并直接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时,且将学生带到更高一层能力时才是有力的。教师必须做很多事情,但最关键的是设计和组织指导,从而使教学有针对性。[4]

基于以上认识和思考,我校进行了“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期望通过务实的行动,来寻觅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指导下的针对性课堂教学理论体系的内涵,构建一套由理论到实践、操作性较强的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策略,使得课堂教学能足够精确地建立在学生的所需之上,以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来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同时有效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

二、课题的内涵解读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教学论思想的核心,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针对性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准确地捕捉学科特点、精确地把脉学生学情,以求得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媒体辅助、评价手段等,始终对应三极:纲(课程标准)、本(教材内容)、人(学生需要)。针对性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富有科学性、人文性的生动表现,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和教学理念。

“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是以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需要,合理地选择能体现教养、教育和发展三者相结合的教学任务,采取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式以及实现这一过程的条件,使得课堂教学针对于、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付出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相对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的实践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操作要点

1.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实践研究

教学最基本的要点是:只有当教学足够精确并直接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时,且将学生带到更高一层能力时才是有力的。为此,教师在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进行设计和组织指导课堂教学时,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提出的具体目标,把握每一课教材提出的相应要求,通过与每堂课学习目标相匹配的预学单、工作单或其他检测工具等,了解不同学生,积累个别化的分析经验,来设计针对性教学措施,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研究的具体内容:

(1)童心课堂构建的策略研究。童心是指儿童的天性和天赋资源,有了它才维持人最初的本真。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学会呵护童心、滋养童心和培育童心,构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满足儿童需求,唤起儿童天性,回归儿童本真的教学。

(2)基于先学先做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以先学先做后反馈的信息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变以往课堂遮蔽生命意义的僵局,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真正有效的针对性学习活动。

(3)基于学生个性差异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历史和个性。教师要针对学生差异,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促进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去造就课堂教学的斑斓。

操作要点:

(1)把握好学生关。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做到心中有“人”。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在“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完善“预习手记”,设计“先学先做”预学单;其次,开发制定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体系和测评指标体系;再次,以“先学先做”预学单及主体性发展目标体系和测评指标体系为载体,结合平时的观察、访谈等手段,掌握学生认知基础、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读懂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和主要困难,明了学生真实需求,使课堂教学精确地建立在学生所需之上。

(2)把握好教师关。潜心领会课改纲要,研读课程标准,掌握各学科各年段各主题要求,进行比较分析,充分体会年段间的区别和联系,做到胸中有“纲”。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的结构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求的问题。

(3)把握好课堂关。教师以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指导,在课标、教材、学情的有机联结处准确定位三维目标,明了的教学内容,明晰的教学过程,明畅的教学方法,明快的媒体辅助,明慧的评价手段,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对应三极:纲(课程标准)、本(教材内容)、人(学生需要),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以求得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相对最佳的教学效果。

2.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创新研究

贯彻各科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将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研究的具体内容:

针对新课程理念、“以学定教”和“针对性教学”的基本要求,科学设计评价体系,合理分配权重;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综合评价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操作要点:

(1)对原课堂评价体系进行修改,制订出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强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采用追踪研究的方法,选择教师中的典型个体进行较长时间的追踪调查,力求能立体地凸显其进步轨迹。

(3)充分利用教师间的相互听课、评课,利用校园网,组织教师上网评课等手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的智慧与能力。

3.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师资成长培养研究

课程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教师,没有教师思想的变革、专业的发展,也就无从推进针对性教学,实现有效教学。因此必须点燃教师激情的火种,激活教师思想的电光,力求让教师萌生发展的自觉,促使其不断审视教育理想和教育使命,更新自我,突破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酿就师生的幸福。

研究的具体内容:

根据教师的个性、气质、学识、特长的不同,打造教师,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教师自身不断提升教育素养,追求教育价值的体现,书写自己的教育生命之路。

操作要点:

(1)打造“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培训中心”“青蓝工程”等学习共同体,不断强化备课组、教研组、课题组的建设,孕育、历练、提升教师智慧,造就名师群体,深化课题研究。

(2)通过读书研修、集体备课、学术沙龙、个案研究等多种活动使教师提升教育自觉,在实践中突破陈规,不断以陌生化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大胆进行实验的创新和开拓,从而获得实践智能,达成对专业发展、自我生命成长的追问与反思。

(3)强化以“磨课”为主的校本教研活动,结合“名师展示课”“同课异构课”“辅导区展示课”“年级组校级展示课”“星级评定课”、“QQ群研课”,搭建专家骨干引领平台、青年教师锻造平台、全体教师提高平台,让教师在课堂变革中不断体验新鲜的刺激和创造的,实现对教育本真意义的追寻。

参考文献:

[1]成尚荣.课改必须改课:课程改革十年断想[J].基础教育课程,2010(1/2).

教师教育方针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冷思考;教师信息素养;集中培训;针对性培训;差距

2004年12月,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能力标准”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四川省在2007年开始了大规模的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集中培训,笔者作为一名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同时就成为了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教师。

近几年来,先后培训过十多个班,也在三所中小学进行了数十场次的校本培训。对比这两种方式的集中培训,就笔者所在地区内发现有一些东西值得反思,这种反思可能是对大规模集中培训加点冷水,降一降温。

1.培训的基本目标与实际目标的差距很大

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意图:树立“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周济)概念,从教师培训、考试、论证着手,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出发,稳扎稳打,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升级。目标有以下四点⑴完成教师教育技术全员培训任务⑵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体系⑶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机构论证制度⑷形成丰富的、高质量的多种媒体教育技术培训资源。

实际培训过程和考试中,大多数老师来参加培训意图是为评职称取得一个部级的证书,为将来的评聘增加一个砝码。国家的意图是完成教师教育技术全员培训任务,但到地方就有个45岁的分界线。实际上越是年长一些的教师越是必须要培训的对象,在中小学校中45岁的教师多数具有中高级职称并是本校的骨干教师,但由于没有评职称的压力,多数没有参加过培训。这在近两三年来的各种级别培训(基于互联网方式)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一个问题,本身专业水平高、教学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在这种互联网方式的培训过程中却困难重重,例如网上发贴、投稿、网上提交作业等都不能独立完成,有人中途弃学。这部分人是教师队伍的精华之一,但对教育技术从理念到能力都比年青教师差很多,这是对“第一资源”的极大浪费。

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升级,考试是一个促进方式,但现实中考试成为集中培训的主要目的。我培训过的学员中有大量的教师在工作中从来没有用过培训的内容,因为他们的学校设备很少,使用不方便等原因而把参加考试作为唯一的目标。学校内的校本培训由于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目标(如远程设备使用,资源库使用、专用教室设备使用)培训的效果就要好些,参加的人员也针对性强一些。

2.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如何解决?

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由省、州(市)、县培训点来具体实施,各个培训点基本只有一个网络教室和一个培训平台(局域网网站)。这种设置就重理论而轻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在实际教学中远程教育设备(模式一、二类)才是大多数山区学校的现实,而教材中两种重要的教学设计(授导型和探究型)所要求硬件设备都高于学校的现实。教师进修学校的集中培训过程中多数学员对教材中的设备从概念到实体都贫乏,可以想象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去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认为,各个县应选择一所同时配置有远程教育模式一、二设备、多个多媒体教室及网络教室的学校作为培训基地,要有大量的实体设备教室供学员进行教学实践,学员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情选择不同的教室来进行实际的操作,同类学校的教师互为师生,具体实践一些课题,方能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出发,稳扎稳打,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促进所任教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3.对培训对象进行分解,开展针对性培训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细分为三个,分别针对三类人员,教师、管理人员和信息服务人员。具体构成如图1。

由于标准中对三类人员的学校工作中的作用及要求的不同,因此在培训中应分解不同工作的人员分别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笔者在培训中常常会遇见一些教师在几期的培训中都来了,有的说是学校安排不出人来了,有的是与校长关系好,每次都安排来了。

如何理解三类人员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分设不同内容有侧重点的培训班是对县教师进修学校及教育局师训部门提出的新课题。我认为,对管理人员应侧重教育理念,注重教育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的重要性的学习,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学习等等;对教学人员侧重教学设计,课程整合,信息素养的提升;对技术支持人员注重技术能力的大面积提高,设备维护能力等等的学习。

4.大胆改革现行教材,送教下乡

四川省所使用的现实教材为北师大版教材,笔者认为这本教材对大城市的学校比较实用,但对于山区的学校则过于“西方化”。学员反映美式的教学设计理念对山区的学生难度过大,特别是探究型教学和基于webquest的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要求从硬件到师生的信息素养都还不成熟。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出发,稳扎稳打,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升级。笔者认为可改革现行教材,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弱化技术的痕迹。

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应注重几个方面。

4.1是基于互联网的使用能力的提高,从学会上网到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工作。

4.2是对各种教育资源库的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好中央电教馆的九年制教学资源远比在网海中捞沙子来得快些。

4.3是学会与人交流、分享教学心得和成果,行成一种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科研的工作方式。

培训机构还应该做的就是送教下乡,进行多种方式的针对性培训,让培训真正成为基层教师最需要的学习。让教研员与基层教师“联线”,提出“以校为本”的培训构想,把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化建设以及个性化发展的主阵地。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一定会蒸蒸日上,作为培训者应时刻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发展,不断的引导他们深入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工作,不断的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达到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全体教师培训的目的。

必须要强调的是,我们注重的不应该是集中培训的形式,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目的、方法和措施,我们必须根据教师特点进行有效的集中培训,让每一位参训教师通过集中培训都能够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教师教育方针篇7

关键词:前提和基础;关键;重点以及途径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源途径日趋多样化,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差异很大。中职学生普遍对能直接提高他们职业技能的专业课比较重视,而对不能直接提高他们职业技能的德育课一般缺乏兴趣,同时中职学校依然存在对德育课重视不够,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厌学心理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德育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发挥德育课教学育人的主渠道功能是当前中职学校教师必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笔者以为,中职学校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开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能有效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进而切实发挥德育课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三贴近”

原则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多年,切实以为,职业教育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才能进一步增强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贴近实际”就是要求德育课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贴近生活”就是要求德育课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就是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要求德育课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帮助学生认识、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和困难,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职德育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三贴近”原则,把“三贴近”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尤其是要落实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切实把握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学习特点,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处于15至18岁之间的青少年,正处于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上,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中职生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后,通过中考,他们以相对较低的文化课成绩进入中职学校,接受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学习上,他们大多数人虽然有良好的学习愿望,但基础薄弱,学习动机层次较低,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心态较为消极,缺少学习方法与策略,缺乏恒心与毅力,往往浅尝辄止,稍遇挫折即丧失学习信心。中职德育课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现状,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学习特点,既要看到他们在整体文化知识素质以及思想、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偏差,也要看到他们在动手操作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长处,尊重学生身心发展、智力发展和人格发展的规律,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设计好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德育活动主题,课堂上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点

现代教育崇尚被教育者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原学生的主人角色,教师的作用是主导、组织、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是获得知识、习得技术、发展能力的主体;是体验、感悟、觉醒的主体;是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矫正、自我发展的主体;是运用知识和技术、自主实践的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归根到底,离不开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的作用,首要的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自愿、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从传统的“演员”角色成为“导演”,当好“导演”,把学生变成角色,把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变成引人入胜的“剧情”。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感悟、去发现、去质疑、去体验、去探究。凡是该让学生做的,教师不要做;凡是能让学生做的,教师不要做。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也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选择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和创新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对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反之,若教不得法、学无章法,教学效果就难以保证。另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德育课目标的重要手段。德育课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改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内容,整合、优化组织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校园显性及隐形文化资源、社会德育教学资源等,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钱可铭.论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的优化[J].教育学术月刊,2008(7).

[2]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

教师教育方针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教学改革

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来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阶段仍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舞蹈教学定位的模糊。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是要向社会输送幼儿教育人才,因此舞蹈教学的实施更多是要提高学生的舞蹈教育能力,但就目前来看,对舞蹈教学的定位仍较为模糊,即未能明确提高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目标。二是内容选择不合理。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依据实际情况及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针对性。三是传统教学方式的运用。就目前来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教学的质量也有着不利影响。

二、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策略

基于现阶段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为切实提高其教学的质量,就要求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师能从以下的几方面出发,实现教学的改革。(一)对舞蹈教学进行明确的定位。针对现阶段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在舞蹈教学方面定位模糊的问题,对教学的改革就必须要明确教学的定位。首先,舞蹈教学应与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形式之间相适应,确保在教学中能重视落实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工作适应能力。基于此,教师在日常就要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案,确保从根本上提高对学生教育培养的实践性。其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应以学生今后实际的工作内容为依据来进行教学定位,并明确学生今后工作中教学的对象,确保能以幼儿教育为导向来实施舞蹈教学,以提高教学的实用性。(二)对舞蹈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对舞蹈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强调的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的针对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而促使教学的质量得到充分的提升。一方面,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确保能随着学生年级的提升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舞蹈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舞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在以学生年级为依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学生自身实际能力情况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确保从根本上提高对学生舞蹈教学的针对性,来实现对舞蹈教学的改革。(三)对舞蹈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要想提高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的有效性,也要求教师重视对舞蹈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实现对教学的改革。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实际要求来看,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可采用如下的教学方式。第一,分层教学。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能力素质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要想提高舞蹈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第二,互动教学。互动教学强调的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和谐轻松的氛围,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利用音乐进行辅助。舞蹈与音乐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进行教学辅助来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教育方针篇9

在教育学理论上,分层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最优化教育理论进行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活动。目前对于我国的体育教学来说,分层教学是最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因为其基本理论就是尊重学生的能力、特点、喜好,先制定一套适合的教学方案,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地完善不足的环节。其主要的理论是“最近发展理论”,并且强调的是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分层教育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必定会成为一种趋势。

分层教育针对性强,对教育对象分层有多种方法,目前主要有四种分层方法:①学生分层(把具有一类特点的学生分成一组);②目标分层(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的好坏分为不同程度的组别);③教学分层(主要是对教学方法的分层,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行分层教育);④评价分层(可以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主要采用动态评价、纵向评价和综合评价三种方式)。

二、高中体育分层教育的实施方法

1.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长处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在体育的学习中也是如此。有的学生擅长跑,有的擅长跳高,有的喜欢球类运动,等等,老师应当根据学生对体育不同的兴趣爱好,把喜欢同一类体育项目的学生划分在一组,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解相关的知识。学生在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中,会发挥得更好。

2.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育素质分层教学

经常锻炼的学生体育素质一般都很好,平时不锻炼的,相对来说体育素质会差一些。一般情况下,教师不会考虑这些客观上的差异,而会把具有不同素质的学生,以同样的进度和要求进行同样的体育项目教学,而且在成绩达标方面,要求统一的成绩,这是不合理的。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当他完不成老师的目标时,还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心理压力。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

3.以分组的方式进行体育理论教学

比如在对学生的足球教学中,可将全班学生看成一整体,按掌握足球技巧层次的不同分为a、B、C三个级别,a组是掌握技巧最好的,B组是稍微好一些的,C组为掌握足球技巧最差的。对于a组,老师讲解的知识要有所深入,要有专业的足球知识。对于B组而言,讲解的内容稍微降低难度。对于C组,当然是讲解些基本的足球技巧,如果太深入,肯定理解不了,同时会造成学生失去对足球的学习兴趣。以分组的方式进行体育理论教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各层次学生之间产生的交流和讨论,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记忆深度,也在各层次学生之间形成了互补学习。

4.分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认真研究学生之间的差距,然后制定适合学生的分层教学方案。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利于发挥其优势,在不同的领域有适合学生本身的培养目标。为此就要求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过硬,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做到了如指掌。例如,针对女学生,体育教师可以讲解一些适合女孩子的体育项目;针对男学生,体育教师可以讲解男孩子喜欢的体育项目。使男女学生在体育方面寻找到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5.分层体育教学的教学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对其成绩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比如横向评价、纵向评价、动态评价等。不能简单粗暴地用单一的指标否定学生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可能比较擅长长跑,但是不擅长篮球运动,教师不能说他体育素质不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这样能使学生充分地了解自己,同时挖掘自己的体育长处和潜质,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不但在喜欢的体育项目上多加努力,也在必须掌握而没能掌握的技能上多下工夫,既做到全面发展,也能把自己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之,分层教育是以学生本身为出发点的个性化教学理念,是一种创新教学的新理念。高中体育教学实行分层教育十分适合当代教育“终身发展”的理念,也有利于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是在教学的方法上还不够完善,有待我们继续探索研究。学校方面应当组织教师队伍,针对体育分层教学,深入研究更多的教学方案,为每一位学生的体育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m].课程·教材·教法,2002(7).

教师教育方针篇10

【关键词】教育方式;因材施教;相关策略

一、因材施教的含义

1、字典中因材施教的意义

从字面上解释因材施教,就是对每个人的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进行不同的教育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对受教者的智力程度进行教育方式,智力偏高的使用何种方式,智力正常的使用何种方式;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喜好方向选取教育方式;综合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2、结合幼儿教育理解因材施教

在幼儿教育中,因材施教就是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幼儿实施教育方式。一般都是从幼儿的年龄和性格上出发。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针对每个幼儿的差异,帮助幼儿发掘自身的潜质,在幼儿本身的程度上指引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以自己的能力去到达可以发展的层次上。在教育中,一定不要对幼儿运用同样的标准进行衡量。

二、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实行因材施教策略

1、幼儿个性差异

每个孩子在各自的成长环境中都会有着不同的性格差异,教师要对幼儿彼此的差异加以了解。在幼儿没有进入幼儿园之前,他的家庭教育就是他们的第一位教师,在幼儿迈进幼儿园的第一天起,第二位教师的重担就落在了幼儿教师的身上;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幼儿教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作为幼儿教师就要明白自己的责任有多么重要,自己的使命有多么光荣。

2、对幼儿实行素质教育

传统的幼儿园只是家长将孩子托付看管的一个场所,幼儿园的相关人员也不能称之为教师,最大程度就是保护孩子的健康及安全。如今的幼儿园在家长送孩子的第一天起就开展了素质教育的方式。幼儿离开家庭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生活,难免会有抵触情绪,内心会产生害怕、孤单、无助的心理,进而出现哭闹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扮演家长角色的同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幼儿进行安抚,教师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喜好的方向,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时让孩子感觉到温暖;并不是以主导的方式去对待孩子。让幼儿喜欢与教师接触,并把幼儿园当做是自己的家;只有这样才可以将素质教育在幼儿阶段贯彻落实。

3、教师要完善课堂教学方式

幼儿教育毕竟是一种学前教育,要区别与传统的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这样才有利于保证孩子们的个性发展,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方式上多下功夫,幼儿的特点就是纪律性比较差,这就需要老师有针对性的去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来施教。幼儿的表达能力还没有成熟,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每个细节,来把握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去引导,及时解决孩子们反馈回的信息,这样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为孩子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4、教师根据幼儿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幼儿教育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幼儿教学中应该引起各位幼儿教师的足够重视,要针对孩子幼儿阶段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活泼生动,能充分调动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比如说开展学习游戏、手工小制作、主体性游戏等等,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玩耍中不知不觉就把知识掌握,教学内容不要采取强制灌输,那样只会是与违反,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5、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因材施教,教师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能是为学生授业解惑的基础。没有教师在教学中的辛勤劳动,幼儿教学的应材施教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更不用说深入的发展和推广了。所以说我们必须加强幼儿教师的自身修养,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专业素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们,这样才能奠定好幼儿因材施教的基础。

三、针对不同性格幼儿的教育方式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性格,要区别对待。例如:同样是表扬,有的孩子需要当众表扬才能产生自信心,有的孩子只需要教师的一个微笑就可以劲头十足;有的孩子需要教师的口头表扬,有的则相反,需要物质上的奖励,哪怕是一朵小红花。对待批评也是,有的孩子必须严厉批评,才能认识到错误;有的孩子只要教师对他皱一下眉头,就会难过好几天。作为幼儿教师,就要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每一个孩子,把握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才有可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1、对有攻击的幼儿

不少幼儿是家中唯一的宝贝,家长难免溺爱放纵,使这些幼儿养成了不良习惯。还有的幼儿家庭中就存在一定的暴力倾向,使得幼儿看样学样,认为这是正常行为。到了幼儿园之后,他们可能会打人、骂人,扰乱其他幼儿的正常活动。教师对待这类幼儿,一是不能完全置之不理,或者厌烦责骂;二是要尽快了解其家庭背景,分析其这样做的深层次心理原因。在与这类幼儿交流时,教师的音量应适中,语速稍快,把危害讲清楚,也就是为什么不要这样做的道理。不需要讲得太多太深,不要用成人化的语言。还可以通过故事教育,也可以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处罚,使得幼儿尽快认识到错误行为的后果。

2、对待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拖拉的幼儿

有些幼儿在一段时间内,不能专注于某项活动,这常常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比其他幼儿慢一步,也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应该多关注这类幼儿,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提醒。也可以用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告诉他们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还可以陪他们一起做,直到带动幼儿做完。

3、对待性格孤僻、内向的幼儿

有的幼儿性格比较内向、孤僻,自信心不足,对别人的态度比较敏感。这些幼儿与其他幼儿交往少,常常一个人玩。对这类幼儿,教师首先要多注意他们,多与他们亲近;其次,引导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多表扬和鼓励,让他们逐渐树立自信心。教师跟这类幼儿说话时,语音要柔和亲切,身体距离要近一些,声音不要太大。还可以讲一些有关的儿童故事,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幼儿教师必须首先做到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然后才能在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性格的幼儿因材施教,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总的来说,幼儿教育就是一种启蒙教育,在幼儿心理及身体成长的路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怎样展开幼儿教育活动,并促进其身心发展,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点。因材施教策略有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基础,在幼儿园教育中实行因材施教策略,对幼儿最初的认知及心理、学习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田起宏,韩笑,雷涯邻.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