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产安全的方针与原则十篇生产安全的方针与原则十篇

生产安全的方针与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7:58

生产安全的方针与原则篇1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建筑施工安全贯穿于施工现场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包括所有时间、所有作业、所有人员,因此,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全方位、全体人员的管理。

“安全第一”是安全生产方针的基础,要求人们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自觉把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当做应尽的职责和神圣的义务;“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方针的核心和具体体现,是实施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将工作立足点纳入“预防为主”的轨道,防患于未然,把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所有机理或因素,消除在事故发生之前。

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并在不断地完善当中,但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企业领导对安全生产认识不足,重生产、轻安全,安全意识淡薄,只下达生产指标,不提供安全保障;2.有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拼命蛮干,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主观随意性大;3.在经营承包中,层层转包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签订非法合同,安全责任不明确;4.专职安全员的权力难以行使到位。专职安全员一般也只是挂挂名,平时根本不到现场,只有在基础、主体验收和上级检查时才临时出现在工地。工地现场的施工员既是质检员,又是安全员,一人身兼数职,导致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无法落实,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5.施工现场投入的机械设备品种、质量参差不齐。工地的机械设备管线不同于机动车辆,有报废期限,只要设备还能运转,项目部就会把它一直使用下去。部分设备管线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既使安全保险装置还在,但因锈蚀、磨损及老化后也已处于“安全一不安全”的临界状态。

以上种种问题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还要从根本着手,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一、“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在生产工作中必须做到“五同时”,要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二、“保人身、保设备”的原则

在处理安全与改革和发展,安全与经济效益,安全与质量、进度的关系时,安全先行,质量第一。

三、“四不放过”的原则

发生事故后,应立即组织调查分析。调查分析事故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严肃认真。切实做到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隐患不整改不放过,职工和事故责任人受不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不处理不放过。

四、“全过程管理”的原则

从规划、设计、安装、调试到生产运行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安全质量责任制,全面加强安全质量管理,共同保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实现。

五、“综合治理”的原则

围绕抓好安全生产,动员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综合采取各种管理措施和手段,抓好安全生产各个环节的控制,优化各种安全生产要素和组合,努力取得安全生产良好的综合效果。

六、“以人为本和技术进步”的原则

生产安全的方针与原则篇2

1安全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安全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广大劳动者和设备的安全,防止伤亡事故和设备事故危害,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不受损失,保证生产和建设的正常进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开展三方面的工作,即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而这三者中,安全管理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意义是重大的。

(1)搞好安全管理是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根本对策。任何事故的发生不外乎四个方面的原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安全管理的缺陷。

而人、物和环境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常常是安全管理出现失误或存在缺陷。因此,可以说安全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根源,是事故发生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生产中伤亡事故统计分析也表明,80%以上的伤亡事故与安全管理缺陷密切相关。因此,要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必须从加强安全管理做起,不断改进安全管理技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搞好安全管理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基本保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根本方针,是多年来实现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方针,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有高度的安全责任感和自觉性,千方百计实施各方面防止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对策;另一方面需要广大职工提高安全意识,自觉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不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所有这些都有赖于良好的安全管理工作。只有合理设立目标,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科学地规划、计划和决策,加强监督监察、考核激励和安全宣传教育,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才能够调动起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才能使安全生产方针得以真正贯彻执行。

(3)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要靠有效的安全管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安全技术指各专业有关安全的专门技术。如防电、防水、防火、防爆等安全技术。劳动卫生指对尘毒、噪声、辐射等各方面物理及化学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治理。毫无疑问,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对于从根本上改善劳动条件,实现安全生产具有巨大作用。然而这些纵向单独分科的硬技术,基本上是以物为主的,是不可能自动实现的,需要人们计划、组织、督促、检查,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活动,才能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再者,单独某一方面的安全技术,其安全保障作用是有限的。随着煤炭生产向集约化、集中化发展,煤矿机械装备向高效、安全、大功率、高强度、高速度和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要求综合应用各方面的安全技术,才能求得整体的安全。硬技术的发挥,有赖于软科学的保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全领域当然也不能例外。

(4)搞好安全管理,有助于改进企业管理,全面推进企业各方面工作的进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为了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必须从人、物、环境以及它们的合理匹配这几方面采取对策。包括人员素质的提高,作业环境的整治和改善,设备与设施的检查、维修、改造和更新,劳动组织的科学化以及作业方法的改善等。为了实现这些方面的对策,势必加强对生产、技术、设备、人事等的管理,进而对企业各方面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企业管理的改善和工作的全面进步。企业管理的改善和工作的全面进步反过来又为改进安全管理创造了条件,促使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实践表明,一个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好坏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管理得好,安全工作也必然受到重视,安全管理也比较好;反之,安全管理混乱,事故不断,职工无法安心工作,领导人也经常要分散精力去处理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建立正常、稳定的工作秩序,企业管理就较差。

安全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改善,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必然会大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反之,如果事故频繁,不但会影响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还要造成设备财产的损坏,无谓地消耗许多人力、财力、物力,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事故严重时,厂矿设备毁于一旦,生产都不能进行,还谈什么经济效益!

2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安全管理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基础薄弱,体制不顺,行业管理力度不够,还存有腐败现象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按照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办事,才能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

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人、财、物、信息、时间、机构、制度等,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研究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处理这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实现管理的目标。安全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分支,要遵循管理的普遍规律,服从管理的基本原理。

3.1系统原理

所谓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确定目标的有机整体。任何管理对象都是一个特定的系统,可包含若干子系统,同时又可看成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现代管理的每一个基本要素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为了达到管理优化的目的,必须从整体出发,对企业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企业大系统的总目标,协调各子系统的目标,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进行控制和管理。

在应用安全管理系统原理时,要把涉及安全生产的各个要素看做一个系统,并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注重安全系统的整体性、目的性和层次性,要系统、全面地进行安全分析和评价,制定综合性的安全措施,以实现系统安全为最终目的。

3.2人本原理

管理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这就是人本原理。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靠人来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在一定的管理层次上既管理他人,又被人管理,上下衔接形成一条以人为主体的管理链。因此,一切管理活动均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使全体人员能够明确整体目标、各自的职责、工作的意义和相互的关系,从而在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完成各自的任务。

安全管理工作中遵循人本原理更为重要,因为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保证人的安全。要以人为中心,在为人创造优良、安全的作业条件和作业环境的同时,充分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的积极性,防止见物不见人、见利不见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另外,有效的安全管理也必须是人人管理、自我管理。

3.3能级原理

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各种管理的功能是不同的,根据管理功能的不同把管理系统分成级别,把相应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者分配到各级别中去,各居其位、各司其职,这就是能级原理。

管理能级的层次可分为:经营层,确定系统的大政方针;管理层,运用各种管理技术来实现经营方针;执行层,贯彻执行管理指令,直接调配人、财、物等管理要素;操作层,从事操作和完成各项具体任务。这四个层次不仅使命不同,而且标志着四大能级的差异,不可混淆。不同的管理层次应有不同的责、权、利,各级管理者应该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获其荣、惩其误。各级能级必须动态地对应,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

3.4整分合原理

企业是一个高效率的有序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组合,这就是整分合原理。

在这个原理中,整体是前提,不了解整体及其运动规律,分工必然是盲目的;分工是关键,没有分工,整体只是一团没有秩序的混沌物,系统不可能有高效率;只有分工而没有协作,又必导致各行其是,工作上相互脱节,不能保证各个局部协调配合、综合平衡的发展。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只有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综合组织,才能保证最佳整体效应的圆满实现。

3.5反馈原理

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有灵敏、正确、有力的反馈,这就是反馈原理。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系统的管理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是否有灵敏、准确和有力的反馈。

反馈控制对安全管理有特别的意义。一个运转中的系统,当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干扰时可能偏离安全目标,甚至导致事故或损失。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必须及时捕捉、反馈不安全信息,消除或控制不安全因素,以实现安全生产。实际上,安全检查、隐患监控、考核评价等都是反馈原理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重要的是,要建立有效的反馈系统,使反馈控制更加灵敏、准确和有力。

3.6封闭原理

任何系统的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这就是封闭原理。封闭就是把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加以分割,使各部分、各环节相对独立,各行其责,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同时他们又互相衔接,互相制约,并且首尾相连,形成一条封闭的管理链。

坚持封闭原理,对于管理机构,不仅要有指挥中心与执行机构,还应有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这些机构应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权责明确,形成一个闭环回路。对于管理法规,不仅要建立尽可能全面的执行法则,还应该建立监督法则和反馈法则,这样才能发挥法规的管理威力。对于安全管理来说,执行、监督、反馈、奖惩必须配套实施,缺一不可。对于企业人员来说,必须有职、有责、有权、有奖、有惩,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每个人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积极认真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3.7弹性原理

管理是在系统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千变万化的形势下进行的,管理工作中的方法、手段、措施等必须保持充分的伸缩性,以保证管理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这就是弹性原理。

弹性原理对于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安全管理面临的是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条件,尤其是事故致因是很难完全预测和掌握的,因此安全管理必须尽可能保持良好的弹性。一方面要不断推进安全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尽可能做到对危险源的预先识别、消除或控制;另一方面要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事故防止对策,从人、物、环境等方面层层设防。安全管理还应注意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尽可能取得理解和支持,这样遇到意外情况时容易得到各方面的配合和帮助。

3.8动力原理

管理必须有强大的推动力,只有正确地运用动力,才能使管理工作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这就是动力原理。管理动力有如下三种基本类型。

(1)物质动力。这是根本动力,不仅仅是物质刺激,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现代管理的最终目标。

(2)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既包括信仰和精神激励,也包括日常的思想工作。精神动力不仅可以补偿物质动力的缺陷,而且本身就有巨大的威力。在特定情况下,它可以成为决定性动力。

(3)信息动力。知识、资料、消息、新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动力,甚至爱好、志趣、好奇心等也是一种信息动力。

管理的三种动力要综合、灵活地运用,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要掌握好各种动力的比重、刺激量和刺激频度,并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的关系。

4安全管理的原则

根据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要搞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4.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一贯方针,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原则。

安全第一是指在看待和处理安全同生产和其他工作的关系上,要突出安全,要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生产和其他工作同安全发生矛盾时,安全是主要的、第一位的,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于安全,做到不安全不生产,隐患不处理不生产,安全措施不落实不生产。预防为主是指在事故预防与事故处理关系上,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针对企业安全生产所涉及的一切方面、一切工作环节和不安全因素,依靠管理、装备和培训等有效的防范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4.2安全生产人人管理、自我管理的原则

企业生产依靠全体职工,企业安全管理必须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依靠全体职工的自我管理,充分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要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促使其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自觉执行安全制度和劳动纪律,遵守工艺规范和操作规程,自我发现、防范、控制不安全因素。

各部门要结合自己的业务,对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负责,使安全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实行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安全管理,防止和控制各类事故,实现安全。

4.3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是我国安全生产最基本的准则之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企业法人和各级行政正职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负全责。其他管理人员都必须在承担生产责任的同时对职责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

为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各级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同时管理安全,以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保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真正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4.4“三同时”原则

“三同时”原则指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这是党和政府多年来一直倡导的安全生产原则。

坚持“三同时”原则,可以促使企业按照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的要求,投资安全设施,避免因投资不足而随意砍掉安全设施,保证安全设施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为安全生产创造物质基础。

执行“三同时”原则必须做到下列几方面:有关部门在组织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时,必须同时对生产安全条件进行论证,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能立项;设计单位在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时,应同时编制安全设施的设计,不得随意降低安全设施的标准;建设单位在编制建设项目计划和财务计划时,应将安全设施所需投资一并纳入计划,同时编报;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施工,确保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生产安全的方针与原则篇3

需求风险和代价互相平衡的设计原则,在当今的互联网环境下,对任何一个网络网络系统来说,要在各个方面保证其绝对安全基本上是难以实现的,当然绝对的网络安全也不一定是必需的。在对网络的安全设计中,采用了需求、风险和代价互相平衡的设计原则,即在设计时要求对网络的任务、性能、结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等方面进行实际研究,并对网络可能面临的威胁及可能承担的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然后再制定安全设计的规范和措施,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的安全设计原则。

一致性安全设计原则,网络安全系统设计的一致性原则主要是指网络网络安全问题应与整个网络网络的生命周期同时存在,制定的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必须与网络系统的安全需求相一致。网络系统的安全设计及实施计划、网络测试、验收、运行等方面都有相应的一致性的安全内容及措施。

易操作性安全设计原则,网络系统的安全设计采用了易操作性原则,因为措施需要人为去完成,如果安全设计措施过于复杂,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过高,那么本身就降低了安全性。而且安全设计措施的采用不能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可扩展性安全设计原则,网络系统的安全设计采用了可扩展性原则,因为在进行安全系统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网络系统的性质、规模和结构等多方面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为网络系统扩充留下相当的冗余度。并且,在安全防护体系思想的指导下,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都可以采取更新的安全技术和更换性能更强的网络产品,或者可以通过网络拓扑的扩充来对网络的安全功能进行扩展。

多重保护安全设计原则,网络系统的安全设计也采用了多重保护的安全设计原则,因为互联网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任何安全措施都不可能保证网络的绝对安全,都是有可能被攻破的。科学的方法是设计一个多重保护的网络系统,实现针对网络层和应用层的保护相互补充,可以有效保证当其中一层安全保护被攻破时,另外一层的保护仍可确保网络系统数据信息的安全。

可管理性安全设计原则,网络系统的安全设计,往往会由于网络管理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者职责划分的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在设计时采取的安全设计技术和安全设备不能很好地发挥安全保护的作用。网络采用的可管理的安全设计原则是建立一个动态的、可控的安全体系结构,保证网络管理人员在一套合理的安全规范的指导下可以完全管理网络网络系统的安全。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保证对安全设备和安全技术进行利用与管理,使得整个网络网络的安全性是可控制和可管理的。

业务连续性安全设计原则,网络的安全设计保证了其业务的连续性,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原有的业务系统,业务连续性安全设计原则要求新增加的安全系统不会影响原有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有效保证网络所有业务的连续性。

动态性安全设计原则,通过网络的安全问题显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发展是动态的,这就要求对其实施的相应的防御体系也是动态的。随计算机网络的脆弱性特别是weB应用脆弱性的改变和黑客的计算机网络攻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进行网络的安全系统设计时应该及时并不断地完善和改进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

安全设计策略

网络作为大量数据信息集中的中心,有着不同的承载数据的对象,通过对网络的安全分析,在网络中传输的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服务对象所遇到的网络安全威胁也不一样,因此,针对不同网络安全威胁所采用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也不尽相同,比如:针对在网络中托管的服务器经常受到系统漏洞和非授权连接等威胁,通常采用部署网络层防火墙、身份认证和漏洞扫描的安全设计策略,根据网络中的不同对象受到的不同网络安全威胁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相应的安全措施。

针对网络的实际情况,在网络层和应用层实施网络安全系统设计的时候有针对性的采用高效的安全设计策略,同时采用多层防御的方法,通过对网络结构调整和网络网络产品部署,并辅助以配置安全策略服务和结合安全管理手段,最终在网络层和应用层形成系统的、动态的、可持续的安全防御体系。而且在网络安全产品选型时要遵守以下策略。

在网络安全产品选型时,需要厂家可以提供客户化支持的网络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是可以用户化的,才能有针对性的为用户的应用和企业的业务提供安全保证。网络网络安全产品可以随时根据企业用户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改进,从而更加适合企业用户的实际需要。

需要网络产品厂家可以提供本地化服务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遇到问题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提供应急响应的服务,从而有效的实现对企业用户应用和企业业务的服务保证。

生产安全的方针与原则篇4

关键词:eSap;电力企业;安全管理

作者简介:吴声声(1984-),男,浙江杭州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宋守信(1946-),男,山东莱州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044)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121-02

一、问题提出

电力企业由其基础能源的行业特性决定了电力发生故障时会影响地区的国民生产、生活,甚至社会稳定。诸多研究表明,人的因素是导致电力生产中产生故障与问题的主要原因。电力企业中人的因素在70%-80%之间。员工安全促进计划eSap(employeeSafetyadvanceprogram)通过分析生产一线工作人员的安全心理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从组织和个体层面促进员工心理与行为的安全。eSap从2008年研究至今,理论研究不断完善,应用实践不断改进,更加贴合了电力企业的实际,并先后在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华能集团等大型电力企业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eSap核心理论基础

1.海因里希多米诺骨牌理论

海因里希Heinrich(1931)是著名的美国安全工程师,他对美国75000起工业伤害进行调查后,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占主要原因事故的88%,因此他认为所有的工业伤害事故都是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1]。海因里希的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伤害事故是由于一连串的事件,有顺序性地发生而导致的,每一事件都受且仅受其前序事件的影响。各个事件如同排列成一列多米诺骨牌,假如一块多米诺骨牌被触倒(事件发生),则会引起后面多米诺骨牌都连锁倒下(其他事件相继被诱发),如图1所示。

海因里希提出五种事故原因:社会环境及遗传、人的缺点、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机械或物理危害)、事故、伤害。前三块骨牌都是人的原因导致。

2.瑞森复杂系统事故原因理论

如果说海因里希从个体角度来探索事故发生的原因,那么瑞森Reason(1990)则是从复杂系统的组织角度分析了管理问题的作用[2]。瑞森模型的内在逻辑是:事故的发生不仅有一个事件本身的反应链,还同时存在一个被穿透的组织缺陷集,事故促发因素和组织各层次的缺陷是长期存在并不断自行演化的,但这些事故促因和组织缺陷并不一定造成不安全事件。当多个层次的组织缺陷在一个事故促发因子上同时出现缺陷时,不安全事件就失去多层次的阻断而发生了。其复杂系统事故原因模型如图2所示。

三、电力企业中人的因素与安全管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电力企业对于生产事故中人的因素已经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的心理原因分析,经常寄希望于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处罚措施的升级等一些简单严厉的安全管理方法来加强安全生产。这些方法有效性短,安全管理效能不高,且有悖于电力安全所要求的长期持续的安全理念。研究表明,员工积极健康的心理和对于职业压力、不良情绪等有足够应对的能力,对安全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员工的心理健康、提升员工安全心理特质,便于员工养成持久规范的安全行为,并探索组织中影响员工安全心理的因素,从安全管理的组织层面提出解决方案,才能根本上保障电力企业的生产安全。

1.人的违章心理

毋庸置疑,人是安全管理的核心,那么人的核心又在哪里?人是在心理动因和支配下进行生产活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是人的核心也是安全管理最深层。人在不安全的心理状态下操作,感觉、知觉、思维分析和反应能力就不能正常发挥,事故容易发生。

违章者的心理分为两类:主动违章和被动违章。主动违章,即我们常说的“明知故犯”,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主要包括逞能心理、冒险心理、逆反心理等,其心理动机来自于违章所带来的某种好处。主动违章心理容易发现,组织便于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控制,而另一种违章心理――被动违章,则具有极强的隐蔽性,由于其突发性强,易成为事故的触发器。其原因是由于体力、心智能力、认知能力的有限性,情绪、压力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疏导后导致的不自觉的差错行为。在被动心理下,员工尽管有安全生产的愿望,但是面对操作决策情境不能准确做出判断,慌乱、疲惫等,做出了有悖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随着安全教育培训的不断加深,员工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主动违章正在大幅减少。但是由于安全工作绩效压力、生活压力提高等因素,被动违章悄然上升。被动违章心理在现阶段还没有引起广泛深入的关注,但是从关爱职工,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被动违章及其成因更加应该引起重视。

2.组织的安全管理的常见问题

(1)全员动员不足。许多电力企业从领导层到基层全员制定了安全任务及责任,事实上全员参与率却很低。班组长是各种安全管理的第一人,因此经常需要大量培训。对其他员工来说,既然班组长获得了额外的培训,也就对安全负有额外的责任。电力企业对事故采取严厉的处罚,事故会导致区公司所有员工都受到处罚。按照一些企业制度,员工报告微小事件后会得到相应评估,然后决定是否给予奖励或处罚。所以员工报告面临的是一种风险性的后果,结果可能是潜在的“坏结果”,比如额外的工作,与同事关系的紧张;也有可能是“好结果”,比如获得举报奖励。这都导致了员工安全管理中的参与率低下。

(2)惩罚带来的负面影响。谈到违章现象,电力企业常用“加大奖惩力度”来抑制违章率。重罚通常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在见效快的背后,潜伏着长期的负面影响。

惩罚措施带来的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破坏人际关系[3]。电力的班组制度让班组成员长时间相处,团体内的成员关系亲密。处罚会使得班组与处罚他们的管理层产生对立的情绪。没有人会愿意看到工友受到惩罚,从而导致了缓慢的工作进度,不合作的态度以及逃避的情绪。进而个体会被调离本班组,极端情况下,这个班组会被解散。这种人际关系的破坏是不可逆的,且极难修复。而且员工学会了只有在某些管理者在场时才遵守流程,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分担能力降低。安全管理必须创造出一种工作环境,鼓励员工承担自己的安全责任并形成有效的互防互助。

惩罚措施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在巨大压力下的操作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安全觉醒水平。管理大师戴明指出,应该在工作场所中驱除恐惧,让员工在工作中获得自信心。惩罚措施的过度使用,会让工作环境充满了压力。

综上所述,安全管理中需要针对员工的不安全心理加强健康教育、疏导与调试、创造良好组织环境。而eSap模式正是针对上述情境开发的,它可以对员工安全心理进行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提升,并且对于可能影响员工心理的组织管理因素进行动态实时的评价和监控,综合全面地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四、eSap的实施

1.eSap的实施原则

eSap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与实施的过程密不可分,因此在实施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4]。

(1)系统性原则。eSap的实施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应当统筹兼顾,系统地考察安全生产中岗位的职业要求,生产的设备与环境,人员的心理和行为等各种元素的自身特点以及相互联系,不能孤立地就事论事。

(2)持之以恒原则。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和安全心理的提升都不是一时的努力就可以把握的,因此,eSap要求持续性,心理咨询、辅导、培训等相关工作要长期坚持下去。

(3)保密原则。eSap的实施过程中触及人员的内心问题,为了使每个成员能够切实做到敞开心扉,保证eSap切实产生有效的帮助,保密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2.eSap的功能与流程

eSap的功能包括四个方面:

(1)针对不同关键岗位员工进行职业适应性的测试是eSap的实施基础。不同岗位对于员工的安全职业适应性要求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在多种认知能力、情绪应力和性格倾向上,同时,员工之间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岗位要求与从事相应职业人的职业意向、职业特质应该是相互适应的,当两者相宜的时候,生产最安全;当两者不相宜的时候,容易导致事故发生。特别是企业生产的关键岗位,应当做好上岗前的甄选,上岗之后的调试和培训。

(2)针对组织进行安全应力的测量与评估。员工的安全理念与价值理念是从员工进入企业后形成的。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安全氛围和人际关系,安全培训效度,安全生产信息的获取方式和程度,组织安全工作开展的广度与深度深刻影响了员工个体的安全心理。eSap关注个体的同时也注意安全管理过程对于群体的影响。组织中群体安全意向的表达,反映出了安全管理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会针对性地影响员工安全心理。所以,对组织因素进行测评为安全管理实施内容和形式的改进提供了依据。

(3)安全心理咨询和培训涵盖了个人与组织两个层面。一方面,包括个体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培训,针对员工在工作中产生的挫败感、压力、紧张感等心理障碍,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开通“安全心理咨询热线”,采取培训、面谈等多种途径方式,提供及时的集体讲座和个体心理咨询。员工学会有效的自我心理保健知识与技能,随时缓解压力、疏导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健康状况。eSap也关注突发事件下员工的心理应急情况。另一方面,对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心理管理,包括组织心理学、管理工效学等方面的培训,它是以组织安全应力的测量为基础的。这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安全管理措施可能将会引起深刻影响有更清楚的认识,在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和制度上更加科学,充分考虑群体的安全应力和安全效能,从而也减轻了自身管理工作的压力。

(4)安全职业能力训练提升。安全生产对于人的反应能力、判断准确性、手脚协调能力等等都有着特殊的要求。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治理结构下的企业的人力资源特征也存在着不同。eSap对安全职业能力给予充分的关注。针对各类企业安全心理和行为存在不足的员工,形成一系列的安全职能训练方案,以进一步提升其安全操作水平,通过系统的训练提升其安全职业能力。

eSap的实施流程,如图3所示。

eSap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安全管理方式存在的不足,将安全管理中严格的制度约束、绩效考核与春风化雨般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消除员工对安全制度、规定的抵触情绪,促进员工拥有长期稳定的安全心理状态,保持安全行为,使员工安全工作、快乐工作。

参考文献:

[1]Heinrich.H.w.,industrialaccidentprevention:ascientificapproach[m].newYork:mcGrawHill,1931.

[2]ReasonJ.Humanerror[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2-35.

生产安全的方针与原则篇5

一、全年目标

全年实现无重大、特别重大、险性和一般事故。

二、指导思想

以公司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为指导,以公司安全工作管理制度为标准,以安全工作总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原则,以车站、班组安全管理为基础,以预防重点单位、重点岗位重大事故为重点,以纠正岗位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员工劳动保护穿戴为突破口,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开创安全工作新局面。

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

两站两所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出实招、使真劲,把“安全第一”的方针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个人。通过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解决领导意识问题,真正把安全生产任务栏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到“第一”的位置上,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安全,责任意识才能到位,才能管到位、抓到位,才能深入落实安全责任,整改事故隐患,严格执行“谁主管,谁负责”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力保安全生产。

四、深入开展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

根据年度工作实际和生产需要,确定本年度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完善各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加大重大隐患的监控和整改力度,认真开展站、所月度安全检查和专项安全检查,班组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检查,站、所每月进行一次安全评估,科室每季度对两站两所进行一次安全考核。同时要求站、所管理人员对查出的事故隐患,要按照“三定四不推”原则,及时组织整改,暂不能整改的,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尤其要突出对薄弱人员、薄弱期、薄弱环节等重要部位的安全防范。加强对岗位现场的安全管理,及时查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等现象,最大限度降低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生产工作正常运行。

五、持续做好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

站、所采取班前班后会、板报、标语和事故案例分析会等形式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员工学习有关安全生产法规、法律及安全生产知识,做好新员工上岗及调换工种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事故的发生。

生产安全的方针与原则篇6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集成管理;可行性

因为我国的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不同的法律法规与准则作为引导,进行监督的同时也构成了质量与安全监督工作部门,各个部门分别针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进行落实。因为组织分离、技术屏蔽以及流程分离的诸多原因也间接导致了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二者在工作上的分离,进而构成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双轨制的现象[1]。将二者进行集成管理,即将二者共同拥有的属性要素进行集合,并且将各单元中元素互相联系。也就是说建设工程质量以及安全监督二者务必要具备其中一种公共性质,否则该元素则不会被集成体容纳,这样也阻碍了集成体的形成。对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基层管理进行分析,事先要对二者是否存在共通属性进行了解,也就是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容性,同时这也是集成管理的基本要求。文章中针对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的集成管理,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1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制度存在相容性

1.1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发展目标相同

所谓发展目标一般是形成制度的必要前提,发展目标部件决定了制度本身的既有属性,同时也限制了制度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同时这也是制度的灵魂。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主要是针对工程日后使用的安全性而言,以免在使用的过程中导致安全事故。安全监督主要是针对施工过程中的生产安全性,其根本目的是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以免出现生产事故。尽管二者在工作时关注内容有所不同,然而其服务对象却是相同的,为此,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的发展目标,均是为了对社会公共利益与安全提供保证。

1.2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基本准则相同

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在处理问题时,方法体现了一致性,一般情况下,我国在工程责任主体处罚时,分别设置了行政处罚与行政措施两种不同的形式,其中行政处罚主要包含了罚款、警告、责令停业整顿、没收非法所得财物以及吊销相关证书等一些形式[2];而行政措施则主要是责令改正,也就是通过下达相关命令使当事人终止违法行为,限期将其改正的行政教育的具体行为。一般情况下,行政执法部门会针对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情节严重程度,决定处以行政措施或是行政处罚。

2质量实体构成与安全生产之间存在相容性

2.1质量实体构成与安全生产时间相同

建筑工程施工的具体过程即工程实体生产的流程,所谓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主要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生产的安全性,其主要关注的内容是在质量实体构成阶段中如何运用有效措施提升建设工程质量,以免出现安全事故。为此,只要发生于施工现场中的安全问题,均可被视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问题,安全生产问题贯穿施工的全过程,所以建设工程实体质量与安全生产二者均开始于工程开工,结束于工程竣工。

2.2质量实体构成与安全生产空间相同

为了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扰民现象进行合理有效的解决,同时为美化环境、文明施工发挥积极作用,可以在施工现场全面落实封闭式管理。在施工现场封闭管理的期间内,也可以将现场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区域——施工区与办公区。施工区和办公区之间要有极为明确的隔离带,同时在该隔离带上设置防护措施,使其能够保持安全距离。结合住建部之前所统计的数据,建设施工过程中,多数施工人员均是因为安全事故的原因导致死亡,施工人员极易在施工现场由于高处物体坠落、触电等原因造成人身伤害,而这一现象均发生于施工区域内。在施工区实体质量的构成与安全生产在空间上体现了相同的特点,尤其是生人员操作的过程中,对于机械设备的正确操作,不仅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机械本身造成极大的伤害,在这一方面,二者也存在一致性。相关人员可以在洞口以及边缘地带设置防护,以此为施工人员创造一个安全的施工环境,使其可以在施工的同时保证人身安全,进而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保证,这也体现了二者在操作方面的相同性。在施工现场四周设置防护网等一系列防护措施,对于操作人员而言,是保护其人身安全的重要措施,以免因为高出物体坠落造成人身伤害,同时这也是二者在空间方面的相同性。

2.3质量实体构成流程与安全生产措施呈现相对性

建设工程质量实体的形成,一般是在施工现场的操作与安装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安全操作与安全管理者其主要是针对生产的安全性以及施工过程安全而言。其一,在实际操作与施工的过程中,工程质量与安全性,二者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要用到基本的机械设备,对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等进行保障。从人机环系统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导致出现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施工人员自身不安全行为以及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合理运用相应的机械设备等一些生产工具进行工程施工,准确地使用机械设备,或是设备无法正常运转均会造成建设工程安全事故。与此同时,施工人员对于机械设备的准确操作以及设备的正常运转,也是保证实体质量的重要前提。在该形式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与施工过程均具有一致性,且造成的事故也极有可能造成质量安全隐患。为此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二者在过程上具有一致性。其二,安全施工人员也为建设工程施工的现场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这便是施工过程中的文明施工环节,这一环节中的基本内容包含了建筑施工的现场围挡、工程的封闭式管理、施工人员在施工现场的住宿情况以及生活中所需的基本设备等。

3结语

文章中针对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局尝试管理的可行性,分别从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制度存在相容性、质量实体构成与安全生产之间存在相容性两方面都起可行性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通过文章中的分析,全面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以此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从而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灿,李国臣.论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集成管理的可行性[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09(Z1):48-51.

[2]朱万飞.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低碳世界,2016(19):120-121.

生产安全的方针与原则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质量

1前言

建筑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支柱产业。安全生产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工作,建筑施工安全关系到建筑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施工安全,凡是涉及建筑施工人员切身安全和利益的事情,再小的安全问题,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坚持施工安全无小事,改变作风关心施工人员安全,倾听施工人员呼声,把施工人员作业环境的安全和愿望,把施工安全放在建筑行业最高点,当作最紧要的工作来对待。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牢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所以坚持施工安全,就是要坚持把广大建筑施工人员的根本安全和利益,作为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项目施工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关系,安全与生产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方面指生产必须安全,而另一方面安全可以促进生产。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经历了一个从“安全生产”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且强凋在生产中要做好预防工作,尽可能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方针,但现在仍有许多企业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安全投入不足,其实主要是项目领导在项目管理掌舵的同时,没有认清安全与企业经营、项目施工管理紧扣相连的普遍反映。建筑施工企业在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对应不同的建设工程,建立起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和创造效益,创建优良工程,树立起企业品牌和行业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安全生产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3建筑施工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项目施工对建筑施工安全规范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不精通、不熟悉,因而出现以下特点:

1)施工安全资料,不按规范标准建档较为普遍。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分项交底和安全教育较为简单,且针对性不强、不全、不准。有违规隐患,施工安全活动记录真实性不高,交底未能按规范标准要求。验收未能用具体数据来说明结果。

2)现场施工用电不规范。三级配电二级漏电保护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与要求不配套,线路架设不符合要求;部分仍违规使用木制开关箱;普遍存在专用保护零线未引至用电设备;还存在外电防护不到位或防护不符合要求现象。

3)施工机具防护不够规范。施工机具不按规定进行维护保养与保护,未按规定配置漏电保护器现象。

4)“三宝四口五临边”防护不够重视。安全网普遍存在材质较差;部分作业人员高处作业未系安全带;部分工地存在对现场不戴安全帽的管理松散现象。

5)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奖惩机制不完善,对违规行为无约束力。

4明确安全生产管理的目的和方针

安全生产管理的目的是控制和减少建筑施工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众利益。

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强调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生产活动中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服从安全。明确了安全与生产的辨正关系,必须用统一的观点去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在安排生产的同时安排好安全工作;抓好安全重点在于预防,事前做好安全工作,搞好科学预测与分析,防患于未然。

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是人的管理,现场施工操作也是靠人来完成,现场要形成“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氛围。安全生产管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5确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

首先是制定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总目标,然后确定参建三方安全管理目标,通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确定各级、各部门直至每个员工岗位的安全生产指标,形成以项目总目标为中心的完整的目标管理体系。

目标制定后即转入执行过程,参建三方要同各部门、员工就实现各种具体目标的内容、方法和条件达成协议,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并明确奖罚条款,使每个人自觉进行自我过程控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6.建立新的项目安全管理模式

6.1新项目安全管理模式的理论和法律依据

(1)理论依据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既是安全生产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新的项目安全管理模式从组织、流程到方法都应该体现这个原则。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是生产的前提,因此,做为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对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生产方法的安全性进行事先评估和过程控制,确保生产安全。

全员参与的原则:安全是全体人员的安全,由于安全管理工作涉及人的安全行为,其中还包括人的自我防护意识和素质,因此,安全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安全管理人员的事,它应该是全体相关人员都必须重视和参与的大事。

(2)法律依据

:的实施为我国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明确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方针,并自始至终贯彻了“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生产必须安全”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筑法》是规范我国建筑市场的第一个法律文件,其中,对建筑业企业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总承包企业承担起安全管理的责任,把所有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纳入到统一管理中。

6.2新项目安全管理模式的特点

(1)以新的安全文化为核心

安全管理是全员全过程的管理,因此,安全文化应该是全员文化。全员管理不仅包括总承包管理人员、分包管理人员和全体工人,还应包括业主、设计、监理及社会相关方。作为总承包方,要积极调动和发挥相关各方安全管理的推动和监督作用,使安全管理成为压倒一切的工作。

(2)实现四个转变

新的项目安全管理模式与传统的项目安全模式相比,有四个转变,分别是:变单纯的安全专业人员的岗位安全管理为全员参加的体系安全管理;变单纯的安全管理为安全管理与进度、工序穿插和施工方法紧密结合的综合管理;变以点为主的间断的、静止的管理为线面结合的、连续的、动态的管理;变并行的安工程技术全与生产两条线为安全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安全生产一条线。

6.3建立项目安全管理组织

新的项目安全管理模式下,项目安全管理组织已经不再是单独的岗位安全管理,而是以项目经理为首的,以专职的岗位安全管理为核心,以各专业工程师为骨干,班组长及工人全员参与的,安全监督管理层和安全管理实施层既独立设置又互相依托和紧密联系的体系安全管理,是将生产与安全的紧密结合的组织,是对项目安全管理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充分利用。

6.4调整安全管理职责

(1)安全管理监督层的职责

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因此,项目经理必须负责制定项目安全管理目标,建立项目安全管理组织,划分安全管理责任,制定安全管理工作流程,对安全管理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

项目总工:项目总工是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技术管理工作应该包括工程技术和安全技术,因此,项目总工必须承担起项目安全技术的管理工作,包括专项安全技术方案的制定、审批和落实,简单的把技术管理理解为工程技术管理的观念是狭隘的、错误的。

(2)安全管理实施层

安全管理实施层负责安全管理方案和安全技术交底的具体落实工作,安全管理实施层的工作效果直接影响到安全管理的效果。

(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是安全管理模式运行的标准,因此,是否具有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项目安全模式运行是否成功的基础。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应以“六令”为核心。“六令”包括:土方施工令、动火令、拆模令、脚手架搭拆令、砼浇注令、交叉作业审批令。

生产安全的方针与原则篇8

论文关键词基本原则全程监管信息公开

食品安全法基本原则是食品安全法基础理论中的核心,它是食品安全法的精神和灵魂,它体现着食品安全法的根本价值,反映着食品安全法的本质,并对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和贯彻执行起着普遍的指导作用。客观、准确、科学地概括、分析、提炼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对于我国食品安全法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食品安全法》的本质,有利于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内容,更好的指导食品安全活动,满足国家在调节社会食品安全活动中所产生的对食品安全关系调整的需要。由于食品安全法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范畴、任务和目标与其他法律不同,所以食品安全法具有独特的基本原则。

一、分段监管原则

分段监管原则是指在坚持按照食品生产、加工、流动每一个环节由一个行政部门负责下,采取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各尽其责为主导方针的多机构分段监管原则i。

分段监管原则首先形成与美国,1906年6月30日,美国通过了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之后的32年为了适应食品安全发展的需要,美国先后颁布了五部法案,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确立了详细的检验标准和检验程序,使涉及食品和药品安全的法律不断得到完善,这些法律涵盖了美国所有的食品领域,使各个食品环节在监管上做到了有法可依,至此分段监管原则在美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中被充分体现出来。为了更好地完善这种分段监管原则,美国在1998年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来协调全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这样就形成了由一个委员会总协调,六个部门来进行分管,对各自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段监管从分落实了分段监管的特。

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将《食品卫生法》的监管体制变为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充分体现了分段监管原则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到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我国食品安全遵循分段监管原则,对应的实行分段监管体制。在这种分段监管的原则下我国形成了与之适应和配套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这种监管体制是国家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采取的组织形式和基本制度。2010年2月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分段监管体制,国务院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的最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共有15个部门参加。至此我国正式形成了在中央层面由一个总体机构协调,具体监管由五个部门在各自领域分别管理的分管监管体制。因此,我国现行的监管体制就是在分段监管原则的指导下构建的,他直接体现了食品安全法分段监管原则的核心精神。

二、信息公开原则

信息公开原则,是指为了实现公众的知情权、食品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除依法不得公开的信息外,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任何信息应向公众公布的准则。iv《食品安全法》始终坚持信息公开原则,食品安全信息如果不公布或公布不规范、不统一,会造成消费者不必要的恐慌。《食品安全法》规定,我国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开制度,坚持信息公开原则。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食品安全信息的公布受到广泛关注。食品安全信息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总体情况、标准、监测、监督检查(含抽检)、风险评估、风险警示、事故及其处理信息和其他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首先,明确了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公布信息,应当做到准确、及时、客观。根据食品安全信息的内容,及其重要程度、影响范围的不同,公布信息的部门主要有:(1)卫生部负责公布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以及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和国务院确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即现行体制下的省卫生厅、直辖市卫生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统一公布其影响限于特定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以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这些信息的特点是影响力限于特定区域。(3)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县级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形式公布本部门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其次,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报告、通报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获知《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由上级主管部门立即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相互通报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

三、预防性原则

预防性原则,它是一项行动原则,是指将来很有可能发生损害健康、或者以现有的科学证据尚不足以充分证明可能发生的损害或者以现有科学证据尚不足以充分证明因果关系的成立,为了预防损害的发生而在当前时段采取暂时性的措施。v食品安全预防原则意在将食品安全事后规制变为重点预防事故的发生,这是对食品安全监管理念的重要转变。预防原则和风险分析原则是相对应的,它针对的是风险,而不是损害。风险是将来发生损害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那就是实际损害。预防的目的并不是将风险降为零,因为从实际情况来讲,即便根据预防原则采取措施,也不可能将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的根源在当前消除为零。

预防原则的概念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德国的Vorsorge法则。2002年《欧盟食品基本法》该法第7条第2款对预防原则的具体措施提出如下要求:“根据第1款所采取的措施应恰如其分,对贸易的限制作用不超出实现共同体所选择的高水平健康保护所必须的、技术经济上可行的,以及考虑事情的其他合法因素。应在适当时期根据鉴定作出的风险对生命及健康危害的性质及所需科技信息种类,澄清科技不确定性并开展更全面的风险分析。”vi美国采取的开放政策和欧盟的限制管理截然相反,其认为对风险预防原则的过度适用将阻碍技术的进步、妨碍贸易自由,因此必须给予一定的限制。

我国规定的预防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要比欧美更加宽泛,预防性原则在我国《食品安全法》中体现在下具体内容:第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条件、程序,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执行,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第二,食品安全标准制度。制定并且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是真正实现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的前提条件。食品安全标准为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食品安全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应成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依据。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第三,食品安全强制检验制度。未经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不准出厂销售。对于不具备自检条件的生产企业强令实行委托检验。第四,食品安全标签制度。食品标签是粘贴在产品外包装上的标识。食品标签提供了食品的内在质量信息、营养信息、时效信息及食用指导信息等,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重要依据。食品标签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食品与标签应当一致。

四、风险分析原则

风险分析(riskanalysis)原则是指的是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根据风险程度来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控制或者降低风险并且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保证风险相关各方保持良好的风险交流状态。viii这一原则是对食品安全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现也是制定食品安全管措施和食品安全标准的重要依据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风险分析是对人体接触食源性危害而产生的已知或潜在的对健康不良影响的科学评估是一种系统地组织科学技术信息及其不确定性信息来回答关于健康风险的具体问题的评估方法。

1997年4月30日欧盟委员会铁于欧盟食品法的一般原则委员会绿皮书肋欧盟食品法确定了6个基本目标“确保法规主要以科学证据和风险评估为基础”是其中之一。2000年2月12日《欧盟关于食品安全自皮书》,该自皮书在第二章食品安全原则中认为风险分析必须成为食品安全政策的基础欧盟必须把它的食品政策建立在三项风险分析的运用之上:风险评估(科学建议和信息分析)、风险管理(管理与控制)和风险交流同时认为如果合适的话预防原则将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决议中。

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都明确地规定了风险预防原则。探索该原则实现的法律机制,其实质在于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贯彻执行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措施。《食品安全法》首次提出的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从经验监管向科学监管、从传统监管向现代监管逐步迈进。

生产安全的方针与原则篇9

论文关键词基本原则全程监管信息公开

食品安全法基本原则是食品安全法基础理论中的核心,它是食品安全法的精神和灵魂,它体现着食品安全法的根本价值,反映着食品安全法的本质,并对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和贯彻执行起着普遍的指导作用。客观、准确、科学地概括、分析、提炼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对于我国食品安全法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食品安全法》的本质,有利于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内容,更好的指导食品安全活动,满足国家在调节社会食品安全活动中所产生的对食品安全关系调整的需要。由于食品安全法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范畴、任务和目标与其他法律不同,所以食品安全法具有独特的基本原则。

一、分段监管原则

分段监管原则是指在坚持按照食品生产、加工、流动每一个环节由一个行政部门负责下,采取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各尽其责为主导方针的多机构分段监管原则i。

分段监管原则首先形成与美国,1906年6月30日,美国通过了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之后的32年为了适应食品安全发展的需要,美国先后颁布了五部法案,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确立了详细的检验标准和检验程序,使涉及食品和药品安全的法律不断得到完善,这些法律涵盖了美国所有的食品领域,使各个食品环节在监管上做到了有法可依,至此分段监管原则在美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中被充分体现出来。为了更好地完善这种分段监管原则,美国在1998年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来协调全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这样就形成了由一个委员会总协调,六个部门来进行分管,对各自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段监管从分落实了分段监管的特。

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将《食品卫生法》的监管体制变为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充分体现了分段监管原则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到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我国食品安全遵循分段监管原则,对应的实行分段监管体制。在这种分段监管的原则下我国形成了与之适应和配套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这种监管体制是国家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采取的组织形式和基本制度。2010年2月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分段监管体制,国务院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的最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共有15个部门参加。至此我国正式形成了在中央层面由一个总体机构协调,具体监管由五个部门在各自领域分别管理的分管监管体制。因此,我国现行的监管体制就是在分段监管原则的指导下构建的,他直接体现了食品安全法分段监管原则的核心精神。

二、信息公开原则

信息公开原则,是指为了实现公众的知情权、食品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除依法不得公开的信息外,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任何信息应向公众公布的准则。iv《食品安全法》始终坚持信息公开原则,食品安全信息如果不公布或公布不规范、不统一,会造成消费者不必要的恐慌。《食品安全法》规定,我国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开制度,坚持信息公开原则。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食品安全信息的公布受到广泛关注。食品安全信息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总体情况、标准、监测、监督检查(含抽检)、风险评估、风险警示、事故及其处理信息和其他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首先,明确了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公布信息,应当做到准确、及时、客观。根据食品安全信息的内容,及其重要程度、影响范围的不同,公布信息的部门主要有:(1)卫生部负责公布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以及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和国务院确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即现行体制下的省卫生厅、直辖市卫生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统一公布其影响限于特定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以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这些信息的特点是影响力限于特定区域。(3)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县级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形式公布本部门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其次,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报告、通报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获知《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由上级主管部门立即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相互通报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

三、预防性原则

预防性原则,它是一项行动原则,是指将来很有可能发生损害健康、或者以现有的科学证据尚不足以充分证明可能发生的损害或者以现有科学证据尚不足以充分证明因果关系的成立,为了预防损害的发生而在当前时段采取暂时性的措施。v食品安全预防原则意在将食品安全事后规制变为重点预防事故的发生,这是对食品安全监管理念的重要转变。预防原则和风险分析原则是相对应的,它针对的是风险,而不是损害。风险是将来发生损害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那就是实际损害。预防的目的并不是将风险降为零,因为从实际情况来讲,即便根据预防原则采取措施,也不可能将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的根源在当前消除为零。

预防原则的概念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德国的vorsorge法则。2002年《欧盟食品基本法》该法第7条第2款对预防原则的具体措施提出如下要求:“根据第1款所采取的措施应恰如其分,对贸易的限制作用不超出实现共同体所选择的高水平健康保护所必须的、技术经济上可行的,以及考虑事情的其他合法因素。应在适当时期根据鉴定作出的风险对生命及健康危害的性质及所需科技信息种类,澄清科技不确定性并开展更全面的风险分析。”vi美国采取的开放政策和欧盟的限制管理截然相反,其认为对风险预防原则的过度适用将阻碍技术的进步、妨碍贸易自由,因此必须给予一定的限制。

我国规定的预防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要比欧美更加宽泛,预防性原则在我国《食品安全法》中体现在下具体内容:第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条件、程序,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执行,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第二,食品安全标准制度。制定并且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是真正实现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的前提条件。食品安全标准为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食品安全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应成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依据。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第三,食品安全强制检验制度。未经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不准出厂销售。对于不具备自检条件的生产企业强令实行委托检验。第四,食品安全标签制度。食品标签是粘贴在产品外包装上的标识。食品标签提供了食品的内在质量信息、营养信息、时效信息及食用指导信息等,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重要依据。食品标签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食品与标签应当一致。

四、风险分析原则

风险分析(riskanalysis)原则是指的是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根据风险程度来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控制或者降低风险并且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保证风险相关各方保持良好的风险交流状态。viii这一原则是对食品安全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现也是制定食品安全管措施和食品安全标准的重要依据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风险分析是对人体接触食源性危害而产生的已知或潜在的对健康不良影响的科学评估是一种系统地组织科学技术信息及其不确定性信息来回答关于健康风险的具体问题的评估方法。

1997年4月30日欧盟委员会铁于欧盟食品法的一般原则委员会绿皮书肋欧盟食品法确定了6个基本目标“确保法规主要以科学证据和风险评估为基础”是其中之一。2000年2月12日《欧盟关于食品安全自皮书》,该自皮书在第二章食品安全原则中认为风险分析必须成为食品安全政策的基础欧盟必须把它的食品政策建立在三项风险分析的运用之上:风险评估(科学建议和信息分析)、风险管理(管理与控制)和风险交流同时认为如果合适的话预防原则将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决议中。

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都明确地规定了风险预防原则。探索该原则实现的法律机制,其实质在于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贯彻执行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措施。《食品安全法》首次提出的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从经验监管向科学监管、从传统监管向现代监管逐步迈进。

生产安全的方针与原则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施工管理安全制度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

安全施工问题是关系到企业职工的幸福和经济效益,还涉及到许多社会问题,从实践表明,对于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应当采取以下原则:(1)预防为主、综合考虑的原则。从施工开始就把人力、物力综合加以考虑,防患于未然,着眼于事先控制,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抓安全工作,要相应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2)安全管理贯穿项目施工全过程的原则。事前要充分的调查研究,针对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不安全因素加以认真分析,制定施工方案,采取对策措施。(3)全员管理,安全第一的原则,在整个安全管理中,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在整个安全管理中,使全体参与施工的人员自觉地共同遵守,保证安全施工。

一、安全施工责任制度实施

对于施工安全实行来说,关键是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因此笔者认为落实每个人的安全施工责任制度是相当关键。

(1)实行由项目经理职责。项目经理对本项目的安全生产负总责任,应当认真贯彻执行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各项方针、政策、法规、法令和规章制度以上级机关颁发的安全生产工作条例和规定,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贯彻实施细则,建立和健全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岗们责任制,并检查执行情况。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日常工作首位,定期研究和解决安全生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实行项目副经理总施工安全生产职责。由项目副经理认真执行本项目的领导和部门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指示和规定,对本项目的职工在生产中的健康负全面直接责任。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生产工作。经常检查生产现场和建筑物、机械设备及其安全装置、钢管架、工具夹、成品、工作地点以及生活设施等是否安全达卫生要求。按时提出本项目安全技术措施计划项目,经上级批准后负责对措施项目的实施。制定和修订本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度,经安管部门审查,提出意见,企业主管领导或安委会批准后负责执行。

(3)实行专职安全督导员生产职责。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负责安全检查监督管理和安全生产的日常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安全文明施工的方针政策法规及要求,掌握安全动态,并经常向项目经理汇报工作。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发现施工中违反操作规程及安全生产规定时,应坚持原则,立即制止,并按规定停止施工,向项目经理汇报。不违章指挥,组织工人学习安全操作规程,抓好安全教育工作。督促所管工程的防火治安工作,认真消除事故隐患,发生工伤事故要立即上报,保护现场,参加调查处理。对施工现场搭设的排山架和安装的电气、机械设备与安全防护装置,要组织验收,合格后方能使用。

(4)实行施工组长安全生产职责。对本工程的班组安全生产负责,不违章指挥、制止冒险作业,对班组布置施工任务的同时对班组安全技术交底。协助工地负责人,对本工程内一切安全防护设施负责,但进度与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必须服从安全。做好安全技术交底,领导班组搞好安全活动,组织班组学习安全操作规程,教育工人正确使用防护用品,检查执行情况。有权拒绝违章指挥、注意防火工作,发生安全事故要立即保护现场,抢救伤员,并立即上报,参加事故调查分析。

(5)实行材料员的安全职责。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机关颁发的安全生产工作条例和规定,对所购买的材料的安全性能负责。按规定购买劳动保护用品及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材料,如:安全网、安全帽等。按规定做好材料保管,防止失窃、防止失火。对易燃易爆的物品要规定隔离存放。

(6)班组长安全生产职责。认真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有关安全生产等各项法规、法令,根据本组人员的技术、体力、思想等情况,合理安排工作,做好安全交底,对班组人员在生产中的安全健康负责。组织搞好班组安全活动,开好班前安全会。组织本班组学习安全操作规程,对新调入的工人要进行现场安全教育,同时办好安全教育交底卡的签证工作。经常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及时上报。

(7)操作工人安全生产职责。认真学习和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不违章作业,不蛮干乱干,对违章作业的指令有权拒绝,并有责任制止他人违章作业。严格遵守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的劳动纪律,不得在施工现场玩耍,儿戏和打闹,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和到工作区域外的地方去。参加各项安全学习和安全活动,提出改进安全工作的意见,搞好安全生产、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工作时思想要集中,坚守岗位,严禁酒后上班,不得在禁止烟火的地方吸烟、动火。严格遵守施工现场各项安全规定,正确使用安全“三宝”爱护各种安全设施及安全标语,不得任意拆除和随意挪动。在施工现场要注意安全,不得攀爬脚手架、井字架、龙门架和乘吊笼上落.坚持三级安全教育,凡未经安全教育的不得上岗作业。发生事故要立即上报,并迅速及时抢救伤员,保护好现场,按“四不标准”原则处理。

二、安全施工防护技术措施

为搞好本工地安全生产工作,我公司将成立专门安全领导小组,工地设立安全监督小组,班组设安全员,形成一个健全的三级安全保证体系。负责工地日常的安全工作,定期组织安全检查。明确各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在本工程中的安全责任。对施工人员实行强化安全教育,坚持“三级安全教育”,规范“三级安全交底”制度,施工中坚持“班组安全活动”制度。采取改善施工劳动条件,积极改进施工工艺和操作方法,改善劳动环境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消除危险因素。对施工人员实行人身安全保险,所有施工人员工均参与人身安全保险。加强施工安全监控,采用数码相机,照下安全生产过程,确保施工安全(包括地面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安全)。完善现场急救措施,对工地内将常驻兼职急救员,在出现紧急情况做好现场急救措施。同时与附近大医院保持联系,一有特殊情况打电话可立即到。

三、结语

随着安全管理工作的逐步深入,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首先必须落实每个人的施工安全责任,同结合在施工中加强施工安全防护,强化整个工程的安全监管,充分发挥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叶刚.浅谈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28(02):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