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普及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9:34

法律普及心得体会篇1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制度保证,有序开展。按照县委关于推进“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的部署要求,为促进“法律政策八进”工作纵深推进,及时总结、提炼“法律政策八进”工作,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法律政策八进”工作日报制度、季度报告制度、动态报告制度和工作督查机制,压实责任,推进工作有序开展。年初下发《2020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通知》、《做好“七五”普法规划总结自查相关工作的通知》等重要文件,每季度按时下发法律政策集中学习推荐篇目并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及时上报学习反馈表,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并落到实处。

(二)高度重视、措施得力。一是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原则,进一步明确了“法律政策八进”工作牵头单位,带头对照“法律政策八进”工作总体部署,科学谋划分管行业领域“法律政策八进”工作。召开了“法律政策八进”工作联席会,会议结合省州相关文件,对县2020年的“法律政策八进”工作进行了安排,确保2020年我县“法律政策八进”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二是加强督导、检查、指导力度。会同县依法治县办加强对全县推进“法律政策八进”工作的督导、检查、考核工作,不定期组织重点抽查。

(三)把握重点,全面推进。一是开展各类专项法治宣传活动,提升群众法律意识。积极开展“法律进乡村”暨光盘行动法治宣传、“五下乡”、“法治宣传进小区,共创文明城市”、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法律宣传等专项法治宣传活动,宣传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截止目前共开展各类专项法治宣传活动65场次,共发放普法手册6500本、宣传资料4000余份,悬挂宣传挂图20张、赠送普法年历800本,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180余人次。二是在宣传纪念日月周,如“3.8”妇女节、“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15”国家安全日、“5.4”青年节、“5.12”护士节、扶贫日、网络安全宣传周等开展法治宣传活动。目前共开展各类大型主题宣传活动15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三是深入开展“法律政策八进”活动。如:各单位各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单位普法工作制度;各村(居)规范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保证每个村(社区)都有2名以上普法员,普遍建立了法律图书角,设立了法治宣传专栏;各中小学普遍聘请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配备率达100%,开学之际都普遍开展了青少年普法宣传活动;针对“一寺一策”举办了法律法规培训讲座;加大了对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的法治培训,狠抓“诚信守法”创建;针对景区各从业人员,专门安排了法治讲课等。半年来,全县共举办“法律政策八进”各类活动260余场次,发放各类法律书籍和普法宣传资料4万余份,受教育达6万人次,在全县掀起了“法律政策八进”活动的高潮,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创新方式,提升普法实效。一是夯实基础,加强普法队伍建设。截止目前,组织普法讲师团开展专题普法宣传讲座10场次。二是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发送普法宣传短信。目前,发送普法短信30条,惠及全县70000人次的手机用户。同时,利用“县司法局”普法微信公众号进行普法宣传。二是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充分发挥律师、公证员的作用,通过开展免费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上门公证等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变成普法宣传的过程。截止目前,完成接待法律咨询390余人次。三是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各种载体开展普法及“法律政策八进”宣传。通过融媒体中心、电视台播放森林防灭火、防范电信诈骗等公益广告。四是精心制作普法宣传读物、用品免费发放。今年以来,制作民法典普法口袋读本及宣传折页3000份,指甲剪、围腰、口袋、钱夹纸等法治用品10000余件,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法律普及心得体会篇2

XXX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

xxx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自1986年“一五”普法工作开始以来,我区的普法工作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15年来,全区顺利完成了三个五年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区广大干部的学法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全区广大干部越来越认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都能主动参加各项学法活动,积极购买学法教材。各级领导干部初步实现了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区绝大部分街道、镇的主要领导在进行重大决策前都能到有关司法部门进行法律咨询,法律的作用与功能在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中得到了运用与发挥。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就是一个例证。该工程,是今年全市重点工程之一,总投资9.3亿元,在征地拆迁工作中,由于农民对国家的法律和有关政策的不了解,给征地拆迁工作带来了阻力,面对这种情况,镇政府并没有采取简单的行政手段,而是协同有关部门召集司法、土地、城建等部门的同志组成工作组,深入村、组、农户,向广大农民反复宣传国家法律、政策,耐心解释农民的疑问,与此同时,镇主要领导作出决定,征地拆迁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依法办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严格的管理和规范的工作程序,即保证了工作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维护了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成功经验值得推广。二是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全区广大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履行法定义务,参与民主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逐步树立。越来越多的基层单位和广大群众在遇有矛盾、纠纷时,都能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区法律援助中心“148”专线电话自开通以来,共解答群众来电来访5000多人次。三是维护了全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宣传普及,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了依法治村的水平。绝大多数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实,“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呈现出高层次发展的趋势;通过宣传普及《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广泛开展“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家庭”活动,及时有效的解决了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通过普及宣传“严打”整治斗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严打”斗争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人民群众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保证了“严打”斗争的深入开展。广泛的普法宣传工作,为全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三五”普法期间,全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以年均22.1和25.6的速度递增。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普法主管机关和全区各有关单位通力协作,真抓实干的结果。但是,由于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实行计划经济,全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仅仅靠三个五年的普法宣传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从目前全区的情况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不能适应中国入世后国内经济形势飞速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努力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提高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这是我区“四五”普法规划确定的总目标。法律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必须以广大公民具备应有的法律素质为基础。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普法工作有许多新的情况值得我们关注:第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培养和提高公民现代法制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加入wto后,对我国的经济领域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将涉及与市场经济配套的社会领域。在产权、物价、财税、金融、外贸、计划、投资、流通等领域,将逐步按照国际惯例和wto规则建立起统一的市场规则,与之相适应,在户籍管理、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险、住房等方面的配套体制改革,也将取得更大进展。全国不仅经济更加开放,社会也将更加开放。在这新的社会变革转型期,迫切需要加大有关世贸规则和相公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努力培养和提高全区广大公民公平、公正、契约、竞争、对等的现代法制观念。第二,城市建设加快,流动人口增多,普法工作组织难度加大。近年来,随着我市河西新区建设速度的加快,将有一大批大型建筑项目相继开工,区划调整在即,这对我区普法工作的组织建设和完善,必将带来一些新的情况。乡镇企业的改制与私营、外资、合资企业的不断增多,外来人口将会不断增加,由于这些企业对普法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将会有相当一部分居无定所的人员成为普法的“盲区”。此外,普法对象岗位变化频繁,职业流动加快,普法对象难以把握。在计划经济时期,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是单位“从一而终”。普法对象相对稳定

XXX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第2页

。现在,一个人今天工作,生活在这个单位,明天极有可能工作生活到另外一个地点,是“社会人”、“市场人”。频繁的流动,社会身份频繁变化,使普法工作难以掌握受教育对象。第三,个别街道、村由于种种原因,普法经费不能足额到位。普法经费不足、经费投入与普法实际需要存在差距,一直困扰和影响着全区普法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也是一个一直未获彻底解决的问题。第四,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对传统的“看书学习”、“坐堂听课”的普法教育模式造成极大的冲击。现代社会是大众传媒的时代,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单调、缺乏号召力、感染力的普法模式,人们已不感兴趣,而更加乐意从千变万化的案例中掌握法律知识,人们迫切需要从直观、时尚、多样化的普法宣传中,获得较高质量的教育和启迪。普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育内容、方式方法、领导体制、阵地载体等诸多方面,其综合作用决定着普法工作的效果。从调研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提高全区普法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可采取以下对策。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普法工作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是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进程的重要保证,是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社会进步,科技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特别是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经济面临全球化趋势,对法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法治的呼唤更为迫切。只有全体公民都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并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治区才会有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按照20xx-20xx年依法治区规划的要求,全区将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这就迫切要求,全区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执法人员,要大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依法治区的迫切要求。因此,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认识普法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确保普法工作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摆上位置,真正列入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经济建设同布置、同管理、同考核。主要领导要带头学法用法,及时解决普法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确保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普法工作顺利开展。二、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普法工作落到实处。普法工作存在着软指标的问题,有认识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缺少规范的、过硬的制度作保障。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建设,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是做好普法工作的长期之策。普法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核心是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的普法制度,包括法制讲座制度、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律培训制度、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制度、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等。其二,要建立健全公务员特别是执法人员法律培训制度。其三,为保障基层普法工作落到实处,可试行建立普法工作联系点制度,安排有关领导各负责一个联系点,定期到联系点调查研究、检查指导,督促联系点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以点促面。其四,建立和完善过硬的监督制约制度。监督、制约制度的核心是要真监督、真制约。只有这样,普法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三、“以人为本”,把普法工作的落脚点放在提升人民群众观念的解放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上。普法工作不能忽视人自身的本质需要,无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根本得不到受教育者的理解和响应,也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以人为本”就是要增强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分类施教。既要让广大群众了解承担法律义务的必要性,又要使人民群众懂得维护权利的重要性。要把灌输转变为引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过去我们虽然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广大群众也乐于接受,但随着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纯粹的灌输式教育已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作为普法宣传的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学法,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发现和辨别是非,获取法律素养,提高法律责任。四、齐抓共管、通力合作普法工作是全党的任务,必须在区委的领导下,协同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形成“党(工)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参与”的普法工作格局。党(工)委宣传部门、司法行政部门担负着普法工作的主管职责、责无旁贷。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条块结合、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要分层组织实施,划分责任区、包干区,杜绝普法工作“盲点”的产生。五、强化公正司法依法行政普法工作要取得实效,还有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法制实践过程中的司法公正和依法行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挫伤了公民的学法积极性,影响了公民对法律的尊重和崇尚,削弱了普法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要特别重视广大行政执法人员,司法人员的普法教育。广大行政执法人员、司法人员不仅要知法、守法,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用法、护法的能力和水平,严格依法办案,严格依法行政,以法律为准绳,从维护党和国家、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用自己良好的形象和法律的威严去影响和带动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法律普及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普法;绩效评估;互联网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普法工作已经走完了三十年,随着“六五”普法的结束,未来的普法工作如何进行受到了广泛关注。普法本身需要消耗大量资源,新的社会环境、特定的普法阶段以及普法领域有限的总资源都要求普法者――特别是承担重要普法任务的政府,将资源投入到能最有效产生普法成果的措施中去,从而提高普法的持续性、有效性,促进尽快普法目标的实现。本文在肯定普法的必要性的前提下,着重讨论未来普法中具体普法措施的选择方向。

二、从知识到理念

在我国过去数十年的普法中,法律知识一直是普法的主要内容。从前十年的“扫盲式普法”,到到“六五”时,普法目标已经有了较大改进,从过去强调单维度、向多维度的转变,从纯粹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素质到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方向的发展,并将公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实践作为目标予以推进。在未来的普法立法和普法实践中也应当按照这一思路,继续侧重法律理念与法律服务,这在长期意义上有利于提高普法效率、节约普法资源、实现普法目标的要求。

首先,普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受众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的高低与对法律的需求密切相关,而法律需求又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与普罗大众生活距离较远的法律人们需求度并不高。我国基础法律体系已基本建成,与民众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合同、侵权、婚姻家庭、刑法等基本都已经颁布多年,基础法律知识已经随着前期“知识性普法”的进行而得以传播,甚至很多法律知识已经成为了基本常识或社会经验,可以通过一般的人际交流或生活体验进行传播,因此这部分法律知识再进行重复普及是否还有必要呢?

其次,随着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相应的司法解释、条例细则更加复杂,并且具体参与普法活动的人员并不总是法律专业人士,他们是否可以在普法过程中妥善、准确地向普法受众传递法律知识或回答具体法律问题,这值得疑问。另外考虑到比较优势的存在,细节性、专业性的法律问题还是应当交给专业法律人员解决,对于一般社会成员而言,拥有依法解决问题的法律意识远比细节性的法律知识更为重要。因此与其将普法资源投入到传播不完全准确的知识,更应当投入到普法法律理念、法治意识中。

第三,传播法律知识并不是实现普法的最终目的最直接的方式。普法与守法之间并不是单一的因果推导关系①,知法并不能确定地产生守法、信法。正如哈特认为,人们遵守法律或者是基于“外在”的服从,或者基于“内在”的认同,而“知法”既不意味着“内在观点”的形成,也不意味着“外在观点”的提升。②因此早期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播无可厚非,但在基本法律常识已相当普及的今天,仅仅依靠更加全面复杂的知识普及,对于普法目标的实现恐怕助益有限,因此在普法资源的分配上,无需过于投入具体知识传播。

最后,法治理念的传播可以有效实现普法目的。法治理念的普及是实现普法目的最直接的方式。普法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下达”,更是为了促进法治社会的实现。而内心理念的达成更有助于学习外在知识,当法治理念、法律意识已经在社会普法传播、被普遍接受,我们可以预想民众对法律知识、法律动态自然会保持较高的关注度和学习动力。

三、政府绩效评估

政府在普法活动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在普法活动立法中应当关注的激励政府积极开展普法工作、不断自我改进工作方法、争取科学普法、高效普法。未来的普法活动中应当积极鼓励政府制定普法绩效评估标准,激励各级政府开展普法工作。

有学者质疑这种“政府主导型”普法导致普法的行政色彩太浓,与“社会主导型”相比无法保证普法效果的公信力和科学性③。诚然,在最为长远的角度上我们可以考量如何将普法完全交给社会。但从当下现实出发,政府在普法中的重要角色短时间内仍无法改变,此时更应考虑的是,在现状暂时无法彻底改变时,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政府积极普法、科学普法。对于一个地区政府而言,普法工作虽然重要,但毕竟只是众多工作中的一项,在没有充足激励之下,政府出于理性思考不会主动为自己加重工作任务量。因此上级评估考核虽然是一种行政机构内部考核,但确实可以提供足够的激励来促进政府积极开展普法工作。从节约普法资源的角度来看,上级评估考核的行政特质并不必然妨碍高效利用资源。评估体系实际是对政府普法工作的指引和刺激,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特别是对工作效果的考察――可以有效促进下级政府重视普法工作的实际效果,将资源投入到有效的普法方式中,从而减少政府空耗资源走过场的情况;并且接受评估的对象也能通过量化考察标准发现普法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可以在下一考核阶段内调整工作方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普法效率。

普法工作绩效评估标准的制定是地方性的专业事务,经济发展程度、教育情况、人口民族构成情况等因素都将影响评估体系的具体制定,本文不欲提出具体的绩效评估标准,仅提出方向性的建议,以供立法者和普法者参考:第一,同时考察工作效果与工作措施。过去全国各地出台了各类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考核方案,但在具体考核内容上多为重过程、轻结果。这也是政府主导普法饱受质疑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正如有学者指出普法在促进社会成员守法方面是否有效及成效如何是真正检验普法效果的核心指标④。第二,考核标准应量化考核。现有的考核方式多由上级机关制定考核方案并加以实施,具有内部性和主观性特点。如果能够对考核标准量化,将有助于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可以减少各基层单位人为干预考核的结果的可能,使得考核结果更加令人信服,比如可以使用比例、次数等数学单位。第三,制定指标时应考虑国际通行的量化标准,让独立评估机制与先进国家的主流做法接轨,以此为基础开展的量化评估结果将更具有公信力,有利于提高考核结果的可接受度。如人均经费、收视率、转发量、犯罪率、再犯罪率、每万人中拥有的律师数量等。第四,应当综合考虑以当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出发点,并综合考虑现实状况、约束条件、发展空间等多种因素,考核标准可以适当高于现状,通过追赶较高目标来促进地区普法的发展,但也应注意不过分高于现状,以至于脱离现实无法企及,阻碍政府普法的积极性。

四、网络与新媒体的运用

在普法教育载体的发展过程中,传统载体是不可或缺的,这些被人们所熟知的形式曾经对普法教育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也必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面对现代载体的强势发展,传统载体在实效性和时效性方面的不足逐渐暴露。早有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报刊书籍、宣传手册、普法讲座等传统普法模式,乡村地区人们普遍承认电视是获得法律知识的最主要渠道。⑤

随着现代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的信息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与以前已大不相同,特别是移动设备的发展、网络覆盖面的扩大、各类信息交流平台的广受欢迎,信息可以通过更便捷、更及时、更生动、更多样的形式得以传递,这大大扩展了普法可能采取的方式和途径,如微信、微博、户外电子显示屏、公交地铁的“移动tV”等等。以互联网平台为例。互联网平台同时兼顾了传输速度的高效性和传播内容的生动性,一方面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不再采取单一路径的传递而是实现了多角度、多向度的即时传输,从而很好地解决了知识传输“相对滞后”的问题,从而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信息的及时传播和广泛共享,另一方面网络传播可以节约大量宣传资源,包括时间和财物资源,这对于资源一向有限的普法者至关重要。此外,普法的效果与受众的接受程度密切相关,法律理念和法律意识往往被认为是高度逻辑化、高度理性化的,有时甚至与普通人的生活感受或日常经验相悖,因此如何能够让受众更容易的接受普法内容这是普法工作中,对普法内容更感兴趣,如何能以最易接受、最生动的方式普及知识、传达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法治思维、法治理念的养成绝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个单向知识传播的过程,大众媒体以及新型社交平台不仅提供了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更提供了一个将法律知识与生活充分结合和公众平等参与、沟通互动的公共空间,这对于激发人们对法律问题的关注思考、促进人们法律经验的习得,法律思维的培养以及对法律的正确定位意义十分重大。

从以上数点可以看出,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传播可以从各个方面改变传统普法宣传方式,提高信息传播效率、节省宣传人财物、激发普法受众接受度、提供公众“实践”法律的空间,等等,这些优势综合起来将极大的提高普法效率,帮助普法者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高效之处。

五、总结

普法措施的选择对于将普法资源最高效利用至关重要。首先,考虑到“扫盲式”普法已经进行了数十年以及现有的法律环境、社会信息传播环境,未来的立法中更应强调法治理念、法律思维;其次,政府绩效考核也许不是推进普法措施最优的措施,但确实当前政府主导普法未改变时相当有效的措施;最后,大众传媒、网络平台应当充分走入普法者的视野,立法者应当引导普法资源向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倾斜。在努力促进普法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普法本身存在局限,建成法治社会的所需要的远不止普法。普法的前提的是良好的立法、司法、执法环境。法律的接受源于对法律的信任,对法律信任感并不衍生于法律知识的储备之中,而是衍生于人们对法律的感知和体验之中,或者说形成于人们的法律经验之中。而就当前整体的法治环境而言,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普法”与司法或执行有时仍可能构成一对矛盾,前者所努力建立起来的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或信念,可能在后者的行动中将其完全销蚀。⑥当民众知法用法的热情被高度唤起时法律却没有提供充足的制度通道,在此种情况下,法律信仰如何能够形成?⑦且不论法律本身功能的有限,单就法治社会的实现而言或公民接受或信任法律而言,立法、司法和执法远比“普法”更为重要。(作者单位:中山大学)

注释:

①张明新.对当代中国普法活动的反思.法学,2009(10):30-36.

②哈特.法律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63.

③徐前,叶建丰.社会普法教育机制的完善构想.中国司法,2014(3):15-20.

④张明新.对当代中国普法活动的认识与评价.江海学刊,2010(4):137-142.

⑤郑欣,王英.农村普法的传播渠道研究.当代传播,2013(5):84-87.

法律普及心得体会篇4

一是全区广大干部的学法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全区广大干部越来越认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都能主动参加各项学法活动,积极购买学法教材。各级领导干部初步实现了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区绝大部分街道、镇的主要领导在进行重大决策前都能到有关司法部门进行法律咨询,法律的作用与功能在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中得到了运用与发挥。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就是一个例证。该工程,是今年全市重点工程之一,总投资9.3亿元,在征地拆迁工作中,由于农民对国家的法律和有关政策的不了解,给征地拆迁工作带来了阻力,面对这种情况,镇政府并没有采取简单的行政手段,而是协同有关部门召集司法、土地、城建等部门的同志组成工作组,深入村、组、农户,向广大农民反复宣传国家法律、政策,耐心解释农民的疑问,与此同时,镇主要领导作出决定,征地拆迁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依法办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严格的管理和规范的工作程序,即保证了工作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维护了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成功经验值得推广。

二是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全区广大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履行法定义务,参与民主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逐步树立。越来越多的基层单位和广大群众在遇有矛盾、纠纷时,都能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区法律援助中心“148”专线电话自开通以来,共解答群众来电来访5000多人次。

三是维护了全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宣传普及,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了依法治村的水平。绝大多数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实,“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呈现出高层次发展的趋势;通过宣传普及《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广泛开展“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家庭”活动,及时有效的解决了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通过普及宣传“严打”整治斗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严打”斗争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人民群众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保证了“严打”斗争的深入开展。广泛的普法宣传工作,为全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三五”普法期间,全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以年均22.1%和25.6%的速度递增。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普法主管机关和全区各有关单位通力协作,真抓实干的结果。但是,由于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实行计划经济,全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仅仅靠三个五年的普法宣传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从目前全区的情况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不能适应中国入世后国内经济形势飞速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努力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提高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这是我区“四五”普法规划确定的总目标。法律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必须以广大公民具备应有的法律素质为基础。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普法工作有许多新的情况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培养和提高公民现代法制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加入wto后,对我国的经济领域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将涉及与市场经济配套的社会领域。在产权、物价、财税、金融、外贸、计划、投资、流通等领域,将逐步按照国际惯例和wto规则建立起统一的市场规则,与之相适应,在户籍管理、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险、住房等方面的配套体制改革,也将取得更大进展。全国不仅经济更加开放,社会也将更加开放。在这新的社会变革转型期,迫切需要加大有关世贸规则和相公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努力培养和提高全区广大公民公平、公正、契约、竞争、对等的现代法制观念。

第二,城市建设加快,流动人口增多,普法工作组织难度加大。近年来,随着我市河西新区建设速度的加快,将有一大批大型建筑项目相继开工,区划调整在即,这对我区普法工作的组织建设和完善,必将带来一些新的情况。乡镇企业的改制与私营、外资、合资企业的不断增多,外来人口将会不断增加,由于这些企业对普法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将会有相当一部分居无定所的人员成为普法的“盲区”。

此外,普法对象岗位变化频繁,职业流动加快,普法对象难以把握。在计划经济时期,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是单位“从一而终”。普法对象相对稳定。现在,一个人今天工作,生活在这个单位,明天极有可能工作生活到另外一个地点,是“社会人”、“市场人”。频繁的流动,社会身份频繁变化,使普法工作难以掌握受教育对象。

第三,个别街道、村由于种种原因,普法经费不能足额到位。普法经费不足、经费投入与普法实际需要存在差距,一直困扰和影响着全区普法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也是一个一直未获彻底解决的问题。

第四,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对传统的“看书学习”、“坐堂听课”的普法教育模式造成极大的冲击。现代社会是大众传媒的时代,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单调、缺乏号召力、感染力的普法模式,人们已不感兴趣,而更加乐意从千变万化的案例中掌握法律知识,人们迫切需要从直观、时尚、多样化的普法宣传中,获得较高质量的教育和启迪。

普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育内容、方式方法、领导体制、阵地载体等诸多方面,其综合作用决定着普法工作的效果。从调研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提高全区普法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

普法工作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是推进社

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进程的重要保证,是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社会进步,科技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特别是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经济面临全球化趋势,对法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法治的呼唤更为迫切。只有全体公民都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并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治区才会有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按照2001-2005年依法治区规划的要求,全区将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这就迫切要求,全区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执法人员,要大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依法治区的迫切要求。因此,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认识普法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确保普法工作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摆上位置,真正列入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经济建设同布置、同管理、同考核。主要领导要带头学法用法,及时解决普法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确保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普法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普法工作落到实处。

普法工作存在着软指标的问题,有认识方面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缺少规范的、过硬的制度作保障。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建设,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是做好普法工作的长期之策。普法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核心是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的普法制度,包括法制讲座制度、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律培训制度、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制度、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等。其二,要建立健全公务员特别是执法人员法律培训制度。其三,为保障基层普法工作落到实处,可试行建立普法工作联系点制度,安排有关领导各负责一个联系点,定期到联系点调查研究、检查指导,督促联系点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以点促面。其四,建立和完善过硬的监督制约制度。监督、制约制度的核心是要真监督、真制约。只有这样,普法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以人为本”,把普法工作的落脚点放在提升人民群众观念的解放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上。

普法工作不能忽视人自身的本质需要,无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根本得不到受教育者的理解和响应,也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以人为本”就是要增强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分类施教。既要让广大群众了解承担法律义务的必要性,又要使人民群众懂得维护权利的重要性。要把灌输转变为引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过去我们虽然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广大群众也乐于接受,但随着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纯粹的灌输式教育已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作为普法宣传的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学法,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发现和辨别是非,获取法律素养,提高法律责任。

四、齐抓共管、通力合作

普法工作是全党的任务,必须在区委的领导下,协同

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形成“党(工)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参与”的普法工作格局。党(工)委宣传部门、司法行政部门担负着普法工作的主管职责、责无旁贷。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条块结合、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要分层组织实施,划分责任区、包干区,杜绝普法工作“盲点”的产生。

五、强化公正司法依法行政版权所有

法律普及心得体会篇5

一、创新普法工作机制,在构建“大普法”格局上取得突破。

法制宣传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工作积极性,“五五”普法以来,我区不断完善各项普法工作机制,以“法律九进”活动为契机,充分调动各单位普法工作积极性,变“独角戏”为“大合唱”。

一是健全了“五五”普法组织网络。2006年“五五”普法启动之际,区委、区政府及时调整充实了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出任组长;**年区委书记亲自挂帅组建了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区长出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司法局。我区先后完善了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年度工作汇报制度、工作督查制度,充分发挥普法领导小组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组织协调、督查、指导的职能作用,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办事机构建设,设立区法宣办作为常设办事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认真负责地抓好法制宣传教育日常工作,加强调查研究,总结推广经验,指导工作开展。全区各部门及各基层单位都设立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使“五五”普法在组织领导上得到了保证。

二是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我区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结合全区普法工作实际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全区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区委宣传部、区司法局负责普法规划的实施,组织、协调、指导、检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区委、区政府各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各行业运用各种手段和途径,面向全社会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并积极探索和推进各部门、各行业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建设。区人大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检查、督促,定期组织人大代表视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保障规划中各项任务的落实。同时我区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个人开展和参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全区真正形成了普法工作党、政齐抓共管,主管部门全面规划统一部署的工作机制。

三是将普法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我区将普法工作放到区委工作全局中进行谋划和推进,坚持普法工作与经济社会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2006年以来,我区先后制定下发了《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核目标》、《法律“九进”工作实施方案》、《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安排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将“五五”普法规划所提出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形成了共性和个性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和企业、社区(村)、学校等单位。“五五”普法期间我们将普法工作纳入各部门、各单位以及每个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之中,作为考核常项。**年,区委区政府还将普法工作列入全区重点工作之一,每月一调度,两办督查室定期进行督导检查,使普法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全区形成了“大普法”的工作格局。

四是落实法制宣传教育经费。“五五”普法启动之初,区委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对普法经费、教材征订等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逐一解决。区政府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人均0.2元的标准按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年增加。各部门、各单位也相应安排了法制宣传教育专项经费,保证普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坚持突出普法重点,在提升全民法律素质上取得突破。

按照“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和Xx区域实际,我们把领导干部、公职人员、青少年、社区居民、企业职工作为普法重点对象,通过不断拓展普法阵地、不断创新普法载体,使全民法律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1、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法律进单位”活动,不断提高各级干部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紧紧抓住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法制教育不放,不断强化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法律素质。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确保规范运作。先后制定下发了《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安排意见》,对全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了党委(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政府办公会前学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法律知识培训、干部学法考试等制度,细化配套措施,确保规范运作。二是形式多样,效果明显。全区各街道、机关各部门以实施“法律进机关”“法律进单位”活动为载体,采取法制讲座、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征订赠阅法律书籍等形式,开展《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物权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司法、行政执法部门相关专业法学习宣传活动。并结合实行执法责任制,综合运用岗位培训、专题轮训、以会代训、考试考核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了公务员、司法、行政执法人员专业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促进了领导干部及公务员学法用法活动的深入开展。三是领导带头学法,促进领导方式向法治化管理转变。区四大班子领导带头学法,区理论中心组坚持每年至少举办2—3次法制讲座。“五五”普法以来,围绕发展、民生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先后为区四套班子领导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举办了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物权法》等专题法制讲座;多年来我区处级领导积极参加全市范围的法律知识考试,参考率达到100%。区司法局配合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委党校,采取举办科干班、青干班以及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学法用法述职、任前考试等方式,促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活动的深入开展。四是以考促学,调动干部学法用法积极性。“五五”普法以来,我们把开展各级干部法律知识考试活动,作为对机关干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坚持以考促学,强化干部学法制度。通过精心筹划、认真组织,采取统一命题、统一时间,分级组织的方式进行。全区各级干部参考率、合格率均达到96%以上。通过考试对促进广大机关干部学法用法,依法履行职责,提高依法办事、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推动机关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2、突出主体,创新形式,以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为主,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

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民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抓好主渠道教育。全区各中小学校全部开设了法制教育课,小学以思品课、中学以政治课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同时,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合理渗透法制教育。一些学校还与法院联合,开设“模拟法庭”,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针对近年来交通安全事故呈高发的形势,我区又重点抓了交通法规教育,开展了“握紧生命的盾牌”系列教育,邀请交警到学校对学生进行交通法规教育,培训学生小警察指挥放学队,有效增强了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Xx街小学被命名为全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全市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基地,Xx小学被命名为全市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培训基地,花园幼儿园被评为交通安全示范园。二是抓好法制教育实践。定期邀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到学校作法制报告,宣传法律法规,并结合社会上的违法犯罪案例,以案说法,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对出现不良行为的学生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在重要纪念日、法制宣传日,特别是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之际,学校组织召开主题班队会和团日活动,开展国旗下演讲、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征文比赛、法制手抄报制作、行为规范标兵评选等活动,组织收看法制教育节目,让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接受教育,避免了空洞说教和强硬灌输。在加强学生法制教育的同时,我区还将法制教育延伸到学生家庭,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由学生向家长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三是抓好阵地建设。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设立了法制宣传教育橱窗、宣传栏,制作了法制教育展板,在走廊、教室张贴法制教育宣传画和法律格言,利用学校的广播、校园网开辟法制宣传专栏,形成一个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制教育阵地,对学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一些学校还建成了特色化的教育阵地,如:五中、Xx街小学、Xx小学、Xx街小学四所学校在学校电视台开辟了“校园说法”节目;Xx小学成立了“法制网页”学生制作小组,用学生感兴趣的“动漫画”进行法制宣传教育;Xx街小学成立了“小警察”文艺宣传队,编排了交通安全手势操、小品、快板等宣传交通法规的文艺节目;Xx小学、东风小学分别创办了《德育信息报》、《家校信息小报》,对学生及家长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五年来,全区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100%,在校生违法犯罪率一直保持零纪录。区教育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基层平安建设示范单位、全市法制工作成绩突出单位、有1所学校被评为全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有2所学校被评为全市“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先进集体”。

3、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家庭”活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结合Xx区的区域优势,我区把“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家庭”活动作为“五五”普法的重点。一是全区“法律进社区”工作实现“五个一”。即每个法律服务所与一个街道签订服务协议;每个街道建立一个法律援助工作站;每个社区有一个健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每个社区有一支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公证处定期到社区开展一次宣传咨询活动。在此基础上,对全区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布局进行调整,突出基层法律服务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特点和服务的公益性、便民性,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成为“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家庭”活动的主要力量。二是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异军突起。动员社会各界法律人才通过志愿服务方式积极投身法制宣传工作,成立了法制宣传志愿者协会。一方面积极发动系统内的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及局内机关干部加入法制宣传志愿者协会,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专业的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目前有专业注册会员32人。同时充分利用社区的人力资源,广泛吸纳社区内政法系统离退休干部,加入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发挥他们就地就近、人员情况熟悉的特点,开展法律咨询和服务,随时解答社区居民遇到的法律问题,用身边的人解决身边的事。目前活跃在各个社区的法制宣传志愿者已达200多人,保证了“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家庭”活动的持续开展。三是主题法制宣传教育有声有色。我区注重加强区法宣办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整合各种资源,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一学三讲”宣传教育,促进公民学法、用法、守法。全区各普法成员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广泛开展专业法律法规进社区宣传活动,围绕“3·8”国际劳动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5”世界环境保护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各社区依托居民学校开展定期为社区居民面对面讲法,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结合各个时期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发生在居民身边的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展公益性法制讲座、居民法治论坛活动,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四是法治文化建设蓬勃兴起。“五五”普法以来,所辖46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固定法制宣传栏和法律图书角,有条件的社区建立了法制长廊。普法过程中我区注重发挥法治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独特功能,突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各社区编排了一批紧扣主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法治文艺节目,利用每年的“彩色周末”发动志愿者进行演出,让群众在笑声中学会弄懂法律知识,增强了普法效果。五是普法载体不断创新。为满足信息化社会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依托Xx区域网开辟了普法专栏,设立法制观察、法制时评、法律咨询三个栏目,明确专人进行维护。普法专栏的设立扩大了法制宣传教育的受众群体,有效推进了全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我区多个社区及住宅小区建立起电子滚动式法制宣传栏,通过以法条、警示语、文明语等多种形式滚动播放,大力宣传劳动法规、物业管理、城建拆迁、社会保障等与社区居民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六是社区巡回法庭成效显著。与法院积极协调配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模式,将一些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民事案件放到街道社区调解庭,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公开审理,先后就涉及相邻关系、人身损害赔偿、物业管理等多起案件分别在不同的街道社区调解庭进行公开审理或调解;同时选送社区民调员、普法骨干到法院实践锻炼进行强化培训,通过旁听庭审、参加诉讼的形式直接参与案件的整个审判过程,加深他们对常用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自身法律素质。将法庭搬到街道社区,有效地抓住了群众的法律需求,以案说法、议案释法的普法形式,使街道社区普法骨干及调解员在宽松的环境下有效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也让更多的居民群众参与庭审,实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七是社区普法与人民调解相得益彰。为进一步提高普法能力和水平,我们充分发挥社区调解室作用,适时组织居民群众旁听民事纠纷的调解过程,参与是非评论,把调解纠纷的过程转变为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增强了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五五”普法以来,各街道社区共依法调解民间纠纷1104件,我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志愿服务活动示范城区”、“Xx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光荣称号,5个街道办事处全部被评为“全国和谐邻里示范街道”,Xx等5个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邻里示范社区”,有2个街道和2个社区分别被命名为全市妇女维权站示范点,有1个社区被命名为“零家庭暴力社区”。

4、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大力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

“五五”普法以来,我区出台了《关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全区各部门广泛开展了“法律进企业”活动,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活动。一是积极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参与企业普法。我区积极加强与公、检、法及工商、税务、劳动、安监等部门的协调,发动他们利用职能优势参与企业普法。如Xx区法院深入开展与企业结对服务活动,向服务企业发放了印有法官姓名、联系电话和服务内容的结对服务联系卡,随时满足企业对法律知识和法律服务的需求,Xx区法院走访结对服务企业86家,分别为20余家企业举办法律培训或专题讲座,帮助企业审查合同、修订内部管理制度300余份。二是重点加强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培训。**年初,结合《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我们特别邀请了Xx学院文学院法律教研室主任Xx教授,对全区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了《劳动合同法》及相关劳动法律知识的培训,帮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正确理解《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精神,自觉规范劳动用工,避免企业与劳动者双方对新法产生误解。三是积极组织企业员工开展普法活动。通过法律培训、对口挂钩、建立联系点和在企业担任法律顾问等方式,积极组织企业员工开展普法活动,大力宣传《公司法》、《合同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工伤保险条例》等与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维权的能力,有力地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五五”普法以来,我区各法律服务机构新增企业法律顾问78家,各法律服务所诉讼事务500余件,义务解答法律咨询3000余人次,参与化解矛盾纠纷130余件。四是以企业改制为切入点,组织引导律师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促进企业依法改制。制定了《关于依法进行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组织引导律师为企业重整重组、防范化解债务危机提供法律服务。“五五”普法期间,我区有40家企业的改制工作顺利推进,其中市民用爆破器材公司在律师的全程参与服务下顺利完成改制,**年底重新成立了股份制公司。市贸易中心等多家企业对涉及债权债务遗留问题的处理、国有资产保护、职工权益维护和新公司的成立等相关工作也都有律师的全程参与。

5、深入开展“法律进市场”活动,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促进市场繁荣稳定。

一是严把准入关口,规范经营行为。在经营者申领营业执照时,各窗口单位工作人员对《公司法》、《个人独资法》、《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积极宣传,使经营者对自己的权利、义务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二是上门年检,宣传法律法规。利用每年1-6月份对个体工商户和各类企业年检、验照这一时机,进行上门服务,积极向市场主办单位和驻场经营者有针对性地宣传法律法规。如:对消费品市场的经营者,以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主;对生产资料市场的经营者,以宣传《产品质量法》为主;对食品、农副产品市场的经营者,以宣传《食品安全法》为主,得到了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者的认可和好评。三是实行市场巡查,重点进行普法宣传。我区每个封闭市场都有专人负责巡查,并将照片、联系电话、申诉举报电话公示在市场显著位置,以便受理法律咨询与消费申诉。巡查人员主要负责熟悉管理环境、宣传法律法规、对发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纠正,教育驻场经营者,营造守法经营环境。四是结合专项整治,集中进行普法宣传。在元旦、春节等节日及各类专项市场整治工作中,首先是宣传发动,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以及监管人员的市场巡查,广泛宣传专项整治的目的、意义及所涉及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在**年乳制品市场专项整治和**年《食品安全法》施行以来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我区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制作食品信息公示栏、分发明白卡、食品警示、退市等信息,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内容具体化、格式化,做到一目了然、简明易懂,这样,既让经营者受到了教育,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肯定和好评。同时,我区建立了索证索票、食品进销货台帐及退市台帐的登记制度,使不合格商品得以追溯。仅乳制品专项整治一次就下架退市婴幼儿配方奶粉1847公斤、普通奶粉和其他配方奶粉578公斤、液态奶525公斤,实现了监管效果和普法效果的双丰收。五是管教相济,把普法寓于执法过程。我区制定了《行政处罚案后回访制度》,树立“执法中普法,处罚后帮扶,监管中服务”的行政执法新理念,把加强普法教育作为行政执法的一部分,既多种形式宣传法律法规,又帮助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做到执法、规范、服务有机地结合。如:Xx区工商分局实施的“送一法、上一课”,即对管理相对人行政处罚后,不是简单地一罚了之,而是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向当事人宣讲法律法规,而后把行政处罚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处罚通知书一并送达,体现了行政执法的人性化,受到了广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好评。

截至目前,Xx区共有私营企业2131户,个体工商户9206户,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9家,驻场经营户2602户。“法律进企业、法律进市场”工作的开展,使广大企业、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者认识到学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涌现出以Xx购物中心、Xx商城为代表的省级消费者信得过单位6家及市级消费者信得过单位22家;以Xx购物中心、Xx商城为代表的省级重合同守信用单位11家,市级重合同守信用单位65家。

6、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区以“法律进乡村”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适合农村干部群众特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依法维权、依法履行法定义务的意识得到加强。一是组织开展“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大培训”活动。利用农闲期间,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具体案例,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向村干部宣讲土地管理、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委员会选举、村务公开和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干部的法律素质。同时,通过在村委会、集贸市场、公路沿线等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置宣传橱窗、法律咨询台、散发宣传材料(宣传单)、播放广播、进行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向村民进行普法宣传。目前,两村组以上干部的学习率已达100%,村民参与学习率达85%以上。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法律进村入户宣传活动,进行法律宣传和法律帮扶。“五五”普法以来,全区各单位各部门开展了10余次大规模的送法下乡活动,现场解答群众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司法鉴定、公证收费、社会治安、征地拆迁等方面的问题,宣传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法律法规30余种,发放宣传资料15000余份,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三是突出服务民生主题,建立农民工维权中心。我区积极组织律师、公证、劳动就业、劳动稽查人员深入工地、企业为农民工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教育,提供法律咨询与就业服务。我区建立了农民工维权中心,积极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帮助,为农民工维权提供“绿色通道”。“五五”普法以来,调解涉及农民工的矛盾纠纷35起;劳动部门督促用工单位补签劳动合同787份,检查用人单位515户,涉及劳动者2400人,追索农民工工资280.43万元;区法院审理涉及农民工案件209件,628人,追回农民工工资738.51万元。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提高普法工作水平上取得突破。

“五五”普法以来,我们始终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中心,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取得明显成效。Xx区司法局连续四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实绩突出领导班子,同时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奥运安保先进集体、国庆安保先进集体、重点工程建设突出单位。

1、围绕中心搞服务,全力保障“三年大变样”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年大变样”工作中Xx区承担了繁重的重点工程建设任务,我们紧紧围绕和谐与稳定这一主线积极参与重点工程建设和拆迁改造工作。针对此项工作牵涉面广、工作难度大、极易引起社会矛盾纠纷等情况,立足服从大局、服务大局,把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落实到拆迁工作的每个环节。

一是发挥法治“智囊团”作用。选派精干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担当区委、区政府领导决策的法律参谋,为保证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和重大行政措施的合法性提供法律参考意见,从政策、决策和制度层面上有效推动依法进行拆迁,维护广大拆迁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三年大变样”工作中我们共起草、审查各类合同文本、政府公告100余件次,同时为全区10余个重大项目合同的起草及签约提供了法律层面的审查意见。

二是举办拆迁工作培训班。每年年初利用冬闲时机聘请资深律师先后为房管局、行政执法局、国土资源局等多家单位举办拆迁工作培训班。系统讲解《物权法》、《合同法》、《城市拆迁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拆迁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总结经典案例,与学员们共同分析探讨。尤其是在拆迁许可、补偿安置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现场解答长期困扰拆迁工作人员的诸多疑难问题,累计培训人数达500余人次。通过系统培训,使广大拆迁工作人员掌握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拆迁法律法规及实务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拆迁工作人员对政策法规的理解,为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发挥法制“宣传队”作用。我们先后选派15名干警深入到拆迁一线,扎实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政策宣传。一方面现场为负责拆迁工作的同志提供法律咨询,解答理解和运用方面的疑惑,使负责拆迁工作的同志懂政策、讲法律、会操作,做到依法拆迁。组织编印10000多份《拆迁法律宣传资料》,下发到拆迁一线的同志和社区百姓手中。另一方面整合土地、工商、税务等部门力量深入到拆迁户家中进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及解释工作,力争让更多的被拆迁人,充分理解拆迁工作,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支持配合拆迁工作。我们充分发挥社区法制宣传主阵地的辐射功能,依托社区法制课堂先后举办以土地法、民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为专题的法制宣传讲座十期;并把群众普遍关注的房屋拆迁补偿、《物权法》、征地拆迁等相关法律法规纳入经常性法制宣传内容,使其做到家喻户晓。同时,结合拆迁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蓄意滋事”等典型个案,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法制宣传教育和行为疏导,不断强化群众服从大局,依法反映诉求,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做到自觉摒弃闹访、滋事等不良言行。

2、积极开展维护社会稳定法制宣传教育。

结合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和国庆60周年,我们强化对维护社会稳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最大限度的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是强化群众的法制教育。我们围绕全区稳定工作形势,强化群众的法制教育。抽调骨干力量向上访群众宣传《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教育上访群众“四清楚”,即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清楚反映的问题有没有法律依据;清楚应当按怎样的规定和程序、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反映问题;清楚违法违规上访将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同时在社区实施超前教育,增强预见性。对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患,以社区为单位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大规模、全覆盖式的法制宣传,把苗头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五五”普法以来,集中对上访群众开展法制教育13次,涉及100余人次,各街道司法所协助化解积案25件。

二是结合全区突发性事件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和处置工作。**年工人村“11.21”煤气爆炸事故发生后,针对受伤人员医疗救助及房屋财产受损等方面情况,区政府责成司法局牵头抓总,协调公安、检察、物价、卫生、房管、街道及煤机厂等单位进行妥善处理。我们及时组织精干律师拿出救助方案;组织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专业人员,深入居民家中讲法律、讲政策,耐心细致的做群众工作;并发放宣传资料,接待群众咨询,消除群众误解,保障救助工作的顺利进行。

3、成立区政府法律专家委员会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法律普及心得体会篇6

    我镇将普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在美丽乡村活动场所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及“七五”普法知识,让法治社会深入人心。在我中学及我中心小学组织“法律知识进校园”等演讲活动,并将普法活动与综治、计划生育等宣传活动相结合,让普法无处不在。强化普法宣传阵地建设,嵩溪美丽乡村在原有景观基础上,注入大量的法治元素,比如“法言法语”、“调解案例”、“法律典籍”等法治文化景观点,让群众在逛公园休闲时光也能学到法律知识,全面提升辖区群众法治意识。我镇仍拟建嵩山美丽乡村及嵩安美丽乡村成为法治文化广场作为普法宣传阵地,通过做强做实我镇的普法宣传阵地,为我镇辖区营造了浓厚的普法宣传氛围,进一步提升我镇“七五”普法宣传成效。

 

二、继续贯彻执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

    在2017年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继续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认真梳理本部门、本单位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制度,纳入绩效考评范畴,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确保工作落实。推动形成宪法及宪法性文件宣传普及由人大机关牵头负责,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基本法律宣传普及由司法机关牵头负责,部门性法律法规由行政执法机关为主负责的“大普法”格局。结合“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治宣传日及行业宣传日、宣传周等主题活动,每年开展或参与大型法治宣传活动不少于2次。

三、持续健全完善以案释法制度

持续健全完善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审判机关要充分利用裁判文书公开、典型案例、庭审公开、巡回审判方式,向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宣传各种法律法规;检察机关要结合预防职务犯罪开展以案释法,将法治宣传教育贯穿于刑事诉讼审查、逮捕、起诉过程中;行政执法机关要健全和完善执法过程“法律告知”机制,全面准确宣传部门法律法规。

法律普及心得体会篇7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学者对普法教育与传统戏曲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性的研究,相关论文和书籍有如孙书磊2011年4月27日发表于《中国文化报》的《谈西方文艺思维与当代戏曲实践的误区》,还有苏力的《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还有徐忠明译着《包公的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等有关传统艺术与法律的文章或着作,它们均从多角度多层次对传统戏曲与法律之结合进行了阐述。与本文所关注的论点不同认识的有魏英杰发表于《东方早报》的《戏曲普法,接不上现代法律精神》,该文章针对2008年陕西省石泉县的法官在当地仿古街的古代县衙中,以今案古审的判案方式进行的普法宣传活动进行论述,该文从“送法下乡”的角度承认其为有益的尝试,但同时也提出了在古代的司法情景中能否将当代的法律精神得到有效表达的疑问等等,这些有关传统戏曲与法律的文字资料均从多角度多层次对二者进行了阐述,本文就研习各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普法教育的角度对二者进行系统剖析。

   (一)我国普法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普法教育现状可以借用张明新在《对当代中国普法活动的反思》中的一句话来说明,“当代中国普法活动规模之巨,形式之繁多,内容之广泛,持续时间之长久,在中国法制史上都堪称创举”[2]。就目前而言,人们把普法的目光更多投向了农村,尤其是以《宪法》为中心的基本法律常识已经在较大范围内得到传播,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都有效增强,普法行为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众对于普法教育行为重要性的认识,对普法进行行之有效的形式进行传播活动。在当前,主要有网络传播、电视栏目传播,演讲、法律知识竞赛传播、宣讲团讲授、展板介绍等等,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了普法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为普法宣传提供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宣传阵营,多种宣传渠道也为普法教育赢得了更多的受众。针对这些相应的普法方式,我们详细分析看看效果如何?普法教育过程中所投入的大量的人、物和经济并不一定能产生相对应的普法效果,普法教育工作依然存在内容刻板方式落后等现象,更缺少相应的普法效果考核体系的建立等问题。普法教育受众的多元接受措施为我们提供多元接受方式的同时也使得受教育群体具有个体化、单次性、无选择等弊端,这些弊端通过传统戏曲普法教育的形式可以有效解决。

   (二)传统普法教育的主要措施考察

   目前传统普法教育的主要常见的措施有互联网法律索引、电视法制栏目、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竞赛、展板介绍等措施。利用互联网进行普法教育,它有着超大容量的特点,因为它可以囊括更多的法制内容,有刑事案例、有条文解读、还有各种犯罪心理剖析,可谓是样样俱全面面俱到,想找什么就有什么,并存有大量视频材料和图片信息,还可以随意下载进行再传播,大大方便了想要接受法律知识的民众。我们在看到其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接受网络法制类栏目的人员庞杂,其中不乏青少年人员,面对不经过处理的各类案件,还不具备成熟辨别能力的人群会有刻意模仿之嫌,尤其是模仿一些常见的犯罪过程,这样就对年轻的受众群体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少年犯罪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犯罪行为是对视频中暴力事件的模仿,利用网络进行法制宣传,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过滤宣传的内容,这将是利用网络进行普法宣传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电视类法制节目的开播,较网络传播有了一定的规范性,在一些节目中还配备有节目主持人对法律知识点的解读,这样对于接受者产生了一定的正面传播作用,随着电视艺术的普及也为普法节目赢得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大量受众群体。与网络传播一样,电视传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法制节目时间点的安排,具有一定的固定性,使得接受者局限于固定的栏目时间,更多的电视频道与更丰富的电视节目,也分散了相当部分的受众,法制频道在某一时间段虽然可以锁定一部分受众,但他们也是不愿意重复接受相同的节目,起不到不断强化法律知识的效果。法律知识讲座可以再一个规定的时间内使法律知识在参与人群体中得到传播,但说教的意味让接受者更多感受到的是被动接受,这样被动接受使得随着讲座的结束而归为普法任务完成,既没有网络普法的广泛和丰富多样,有没有电视普法的直观性和舒服感,更缺少传统戏曲普法的可重复特点。法律知识竞赛较法制讲座形式灵活了许多,也可在参与人身上留下较为深刻的记忆,因为通过正反双方的争论而达到了宣传的效果,但其同样面临着受众面窄及不可重复传播的困境。我们目前更多接触的法律传播方式为展板宣传,有文字介绍也有图片说明,这样的传播方式需要借助于相对固定的场所,针对人员流动性大的场所尚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宣传法律的作用,但与动态发展的社会现状来看,此措施也仅仅可以作为一种短期阶段性的措施,时间已久难免有成为一种固定摆设之嫌,可谓熟视无睹,将起不到宣传的效能。以上即为目前传统普法教育的几种主要措施,在这些措施中我们看到了几种措施各有所长也各存在弊端,同时也看到了利用传统戏曲进行普法教育进行普法的实效性。

   (三)传统戏曲普法教育的实际效果分析

   以传统的戏剧表演作为普法的传播工具具有可多次重复接受的特点,它的重复性来源于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表演特点,一句句念白,一曲曲唱段和一招一式的表演,将法律知识元素无痕纳入传统艺术中,接受者或仔细揣摩韵味或痴迷演员的精湛技艺,在主动接受传统艺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了法律知识。不管是网络或电视普法传播还是普法知识竞答讲授、展板介绍,它们的重复性永远无法与传统戏曲相比,一出出经典传统剧目,如《西厢记》、《赵氏孤儿》、《狸猫换太子》等剧目演出了多少年,代代相传至今,戏迷们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就是这样还是要重复听,重复看,我们的普法宣传内容如果成功植入传统戏剧剧目,将能起到可多场次重复的宣传效果。传统戏曲剧目从剧本构思到创作,到编排最后立于舞台,往往要经过专家学者多方论证,其内容应该是经过严格筛选审查后的结果,编排得当,将适应各个年龄段的受众群,不会出现如网络或电视屏幕中的暴力景象,有的是程式化的唱念做打艺术表演,可以说是年轻受众群安全进行普法接受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是扩大传统艺术受众群的一种手段。传统戏曲艺术的编演,可以塑造更多的理想式人物或时间,如《窦娥冤》中的第六场窦娥的三个誓愿的应验和第七场与窦天章的梦会,因为它的理想式手段运用,为戏曲艺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还可以用一些经典唱段倾诉人物心声,往往这种手段更容易表达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如《明公断》中第一场“坐宫”中陈世美安排韩琪追杀秦香莲的心理活动。利用传统戏曲艺术的虚拟性特点,将会使普法教育形式更丰富更精彩。

   二、发挥传统戏曲普法教育功能的具体思路

   对于传统戏曲普法的教育功能而言,如何能合理高效地开展具体工作,将是实现传统戏曲特殊功能的关键。

   (一)重视传统戏曲的普法教育作用

   普法宣传的有效实施可以使社会更加稳定,对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广大民众都知法懂法,才有可能使“人治”社会真正转化为“法制”社会。以传统戏曲作为普法教育的一种主要手段,对于相当一部分人而言还比较陌生,他们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甚至怀疑这种方式的可行性。那么,以什么就可以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传统戏曲的普法教育重要作用呢?那就是优秀的普法作品,就是经过精心排演的同时也是包含法律内容的优秀普法剧目,只要此剧目在普法行为中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可,进入到老百姓心中,那么,它在普法的多种方式中就有了重要的地位,传统戏曲的普法教育作用才能真正引起大家的重视。与网络和电视媒体相比,传统戏曲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但这并不代表其不能发挥独特的积极作用,这项工作有待我们做深层次的挖掘整理和实施,也可以这样理解,编演新的普法剧目或许可以为传统戏曲艺术开辟又一条发展之路,从而达到自身发展和有效进行普法宣传而获得共赢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二)改进普法戏曲曲目的内容与形式

   目前的戏曲曲目更多展演的是传统的经典作品,尚无普法类经典剧目出现,普法的剧目还只是局限在一个很小范围、或一个地方性小区域的一些民间班社组织的阶段,这样的现状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化观念,不能将普法剧只停留在小打小闹的短片式制作中,要制作较大型的、艺术性较强的普法连本剧。以传统戏曲为载体进行普法宣传的民间组织,他们为什么搞这样的活动?他们是心血来潮么?仅仅是自娱自乐么?他们之所以有这样行为是因为他们扎根民间,知道老百姓真正乐于接受什么样的艺术,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拴住老百姓的心。回观一些正式演艺团体,他们在传承着优秀的传统艺术,在没有相关要求下一般是不会展演当代普法剧目的,他们或许觉得普法剧和他们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其实,普法剧目的展演并不在表演者的身上,而是在普法剧目的领导组织者那里。传统戏曲表演团体也需要精彩的剧目、不管是普法剧目还是其他,这些院团也期望普法剧为前提而进行剧本的编写与排演,进而研究如何将艺术团体的生存和发展与普法行为的相互结合,应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如果以一定区域成立专门的戏曲普法院团,应该会形成一个相当大的市场。

   (三)加大对普法戏曲曲目的经费支持

   对于普法戏曲曲目的建设,离不开一定经济的投入,懂得了传统戏曲进行普法行为的重要性,可如果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也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原想。开辟区别于传统普法宣传的固有手段,所需资金如果能顺利纳入财政支出项目,就可以解决普法戏曲剧目的建设问题。在我国平阴县东阿镇的实施传统戏曲的普法活动中,就已经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系列措施的实施,得益于领导组织者的大力支持,不管是领导体系和普法队伍的建立还是奖惩考核机制的制定,如活动组织、人员培训、请老师指导,包括服装道具交通费用和基本生活保障等,均需一定的资金投入。这部分资金如果光依靠民间班社或演绎团体自己掏腰包,恐怕将难以进行,毕竟他们还需要维持其组织的常态化运转,这些组织需要的是另外注入的资金,尤其是普法剧目初步启动期。

法律普及心得体会篇8

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基本情况及完成情况

我县有接受能力的村(居)民有36万人;有115个单位8990人;有21所中学,181所小学,有法制副校长40人,法制辅导员162人,青少年学生42511人;流动人口有29551人;村(居)干部有529人;执法部门有67个,其中法定行政执法机关52个,法定授权组织13个,司法机关2个,共有执法人员1978人,持证人员有1500人。县属有44个行政许可实施主体单位。有1个自治条例,5个单行条例。

五年来,由普法主管机关组织普及的法律法规有70个,由各乡(镇)、各部门组织学习宣传的法律法规有150个。全县干部职工普及率达100%;村民普及率达90%;居民普及率达100%;村(居)民干部普及率达100%;在校中小学生普及率达100%;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普及率100%,农民工普及率80%;流动人口普及率80%。

“五五”普法期间,我县共征订发放教材222254册,网站宣传平台67个,共组织普法考试4次,发放试卷32544份;组织法律知识竞赛65次,发放竞赛答题卡80000份;组织法制骨干培训140期,发放培训材料123600份;上街宣传1200场次,出动宣传车辆360辆次;发放新颁法律法规、单行条例单行本403280本;发放法制宣传材料4500万份;发放挂历45552份;发放宣传画5450份;发放录音带320盒,放录音900场次;发放光盘210盘;图片展6400场;张贴大小标语205000条,其中永久性标语3185条,挂横幅210幅;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187500人次;电视台播放法制节目196期;景东消息报刊登法律法规及法制信息184期;出法制专栏18736期;法制文艺演出107台次,排练节目187个,送戏下乡村1422场;放映法制宣传片360场次;开展法制讲座2810场次,受教育人数达205670人;党委中心组学法520期。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支出五百八十万元。

二、具体做法

(一)科学规划,统一部署,全面启动“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一是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在总结“四五”普法工作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景东实际,按照全国、省市“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认真草拟全县“五五”普法规划,在广泛听取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形成一份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五五”普法规划。经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后,于10月12日,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审议了我县《关于在全县公民中实施第四个五年普法规划情况和制定第五个五年普法规划的报告》,并作出了《关于在全县公民中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县委、县人民政府批转了《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关于在全县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根据《规划》的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也相继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本乡(镇)、本部门、本单位的“五五”普法规划。全县上下形成合力,保证“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我县于12月18日召开了全县“四五”普法总结表彰暨“五五”普法动员大会,县委副书记作了动员讲话,县人民政府县长对“五五”普法工作作了全面部署。会议使全县领导干部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工作任务,树立了做好“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从而为“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健全机构,明确职责,有组织地开展“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五五”普法期间,随着领导干部的更换及形势的需要,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得到及时调整和充实。领导小组现有成员单位19个,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人民政府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县委专职副书记及县人大主任任副组长、县委常委领导、县委政法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县司法局,由县司法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分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副局长任副主任,具体操作普法依法治理日常工作。“五五”普法以来,领导小组具体制定了《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及《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职责的明确,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的职能更加有效发挥。各乡(镇)、各部门也相应调整充实了依法治乡(镇)及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健全了普法依法治理领导机构。13个乡(镇)都配齐了政法副书记或副乡(镇)长,主抓政法工作。执法部门均有法制股室,专门负责部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全县上下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的普法宣传网络,为做好“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投入经费,专款专用,有保障地开展“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至,我县财政预算给县司法局每年人均0.2元的普法经费,共拨款29万元,省财政拨普法专款16万元,各乡(镇)投资年使用普法经费2.5万元,部门单位投资平均年使用普法经费1万元。经费的保障,使全县各级各部门创新了宣传形式,加大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力度。

(四)精心安排、巡回检查,有序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五年来,我县司法局协同县依法治县办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每年制定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对全县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作全面的安排,促使各级各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工作要点下发执行过程中,两部门还经常安排工作人员深入乡(镇)、单位部门检查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贯彻实施情况,指导开展工作,及时解决普法依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还注重抓典型经验示范推广工作,及时传递和收集普法信息情况,随时掌握和了解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做到年年有部署,年中有督促检查。

(五)突出重点,有的放矢,不断深化“五五”普法教育工作

“五五”普法期间,县司法局及相关部门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制定“法律六进”实施方案,利用各种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及纪念日,大力抓“法律六进”活动,强化重点普法对象的法律素质,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普法新篇章。

一是以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执法人员及公职人员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执法的能力,推进社会法治化管理为目标,开展“法律进机关”、“法律进单位”活动。,县司法征订《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公民法律知识读本》发放到各部门各单位;,县司法局创办了景东普法网站,结合景东实际设置新法速递、公共法规、部门法规、专题法规、法律问答、法律常识及案例精选等栏目宣传国家最新法律法规规章、省地方性法规规章、景东县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及景东政府职能部门所涉及的法律法规知识。并以文件形式及电话通知各级各部门,要求工作人员点击普法网站,自觉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网站的开通,创新了全县的普法形式,扩大了普法宣传面,为机关单位工作人员搭建了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平台。5月上旬,县司法局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县属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开展“法律进机关”、“法律进单位”活动,赠送《新法律法规汇编》、《法律知识手册》及相关行业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册。5月14日,县司法局与县委宣传部联合组织全县公务员、事业管理人员参加全省法律知识考试,以考促学。通过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单位”活动,引导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崇尚法律,增强“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的意识。

二是以提高农村村民及村干部的法律素质,建设平安和谐新农村为目标,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由于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95%的人口是农业人口,县司法局将“法律六进”中的“法律进乡村”作为重点工作来抓。11月,免费发放《省农村干部法律知识学习资料》246册,并于11月20日组织166个村委会231人村党支部书记及村委会主任参加了考试,通过考试,提高了村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及自我服务的能力。,征订了9万余册《农村法律知识手册》,免费发放到农户家,做到户均一册。同年,县司法局与依法治县办在全县各村民小组建立了2500户“法制中心示范户”,向示范户发放工作职责及法律工具书,由“示范户”负责区域内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加大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及覆盖面。,县司法局联合乡(镇)在重点乡村组开展普法骨干培训,发放法制宣传材料,引导乡村干部及农村公民自觉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将老百姓不断引向学法用法及守法的轨道。“法律进乡村”活动成为景东农村普法史上的新亮点、新跨越,为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及和谐平安景东的构建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以提高社区居委会干部依法治社区能力,增强社区三种人即居民、农民工、流动人口的法制观念,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为目标,县司法连续五年与锦屏镇司法所联合向城区三个社区免费发放《法律法规汇编》、《社区居民法律知识读本》、法律法规单行本及法制宣传材料,为社区建立了法律图书室,定期组织社区居委会干部及44个社区居民小组长以法制讲座的形式开展普法工作,引导他们认真自学及组织居民学习与社区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并负责在各自管辖的区域内召集农民工及流动人口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居民、农民工、流动人口学法的自觉性,做一个守法用法的良好公民,共同创造美好和谐的社区新型家园。

四是以提高企业经营者依法管理和安全生产的能力,增强企业职工安全生产及依法维权的意识为目的,,县司法局与锦屏司法所及文井司法所在昌龙公司、佳浩公司以召开企业经营管理者及职工法律知识培训会的形式,向与会人员、办公室主任、图书室及车间负责人发放《法律法规汇编》、《企业经营者法律知识读本》及与安全生产、劳动合同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材料的形式开展普法教育。为公司建立法律图书室,为公司管理人员及职工提供学习法律知识的工具书。与社保局、安监局联合举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培训班,重点培训《安全生产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注重安全生产,考虑职工合法权益才是公司长远发展之道。

五是以引导及督促广大师生自觉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教师依法治教的能力,增强学生守法及依法维权意识为目的,县司法局联合关工委、综治委、妇联、团县委教育、公安、工商等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协作,互相配合,联合开展各项活动。如,每年的“6·26”、“10·26”国际国家禁毒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及“3.15”消费者权益日,几个部门都要到学校开展禁毒知识讲座,放映录像,展览图片。公安局禁毒大队在全县部分学校建立了禁毒示范学校。各学校做到了普法“教材、师资、计划、课时”四落实,几部门及学校针对我县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坚持把好青少年普法关,不断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首先规范法制副校长管理。每年根据人事变动情况,适时调整全县各中小学法制副校长,不断健全完善法制副校长工作制度,努力使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目前我县已实现100%的中小学校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村完小配法制辅导员。法制副校长及法制辅导员充分发挥作用,定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法制教育培训,落实法制教育课时,每学期为学生上法制课2次以上。第二,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确定法制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将法律知识深入浅出地融入学生们熟悉的社会生活中。在小学中,着重帮助孩子们培养遵纪守法意识,针对中学生,则着重讲授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青少年违法犯罪有关的法律法规;第三,搞好法制教育与其他教育的结合。即法制教育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学法律、知荣辱、明是非,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懂得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养成学法守法的行为习惯;第四,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组织学校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法律知识测试等形式,增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引导性、互动性和趣味性。组织学生办板报、宣传栏,大力宣传《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与青少年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大激化了孩子们参与法制教育的积极性;第五,以“关爱明天,普法先行”为主题先后到县属各学校开展法制讲座,赠送《法律法规汇编》及与学校相关的法律单行本,引导及督促广大师生自觉学习法律法规知识,营造美丽和谐的校园法治氛围。

(六)围绕国情,服务大局,协调联动地开展普法教育工作

一是以提高公民的宪法及法律意识为目的,深入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如,县司法局联合相关部门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及省宪法宣传周宣传宪法知识,在“法律六进”活动中贯穿宪法精神,引导公民增强宪法及法律意识,崇尚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二是围绕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宣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如,消费者协会和工商局联合有关部门及企业,在城区、乡(镇)利用消费者赶集之际举行“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咨询活动,以录音播放《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省消费者保护条例》。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出台后,食品药品监督局要求县城上规模的餐饮单位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法》宣传,在显眼位置悬挂食品安全法相关宣传标语,提示广大消费者;文化局联合相关部门对网吧、音像制品、娱乐场所等经营业主进行与文化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在娱乐场所内张贴各种法律知识等宣传挂图、警示牌。国税地税联合利用“税收宣传月”宣传税收法律法规等等。

三是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服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林业部门为主,全县上下开展以《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及《农村土地承包法》为内容的林业法规宣传,林业局征订林业政策法规读本发放到各农户,做到户均一册;司法局印发与林权制度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材料,文化局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宣传林业政策法规。县委宣传部与林改办联合举办了林改政策法规知识竞赛,营造了全县人民齐参与林改的良好舆论氛围,为顺利完成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县安委会利用“安全生产月”组织成员单位大张旗鼓地开展《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宣传活动;县禁毒防艾委实行挂钩联系制度、各成员单位利用“6.26”、“10.26”国际、国家禁毒日及“12.1”世界艾滋病日开展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宣传活动,重点宣传《禁毒法》、《省禁毒条例》及《艾滋病防治条例》等禁毒防艾法律法规知识。劳动社会保障局召集农民工培训《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及《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知识。

四是围绕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县司法局在“法律进企业”活动中向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宣传《劳动合同法》、《合同法》、《公司法》、《担保法》,向公共服务单位宣传《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法律进乡村》活动中宣传《矿产资源法》;计生局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环保局利用“6.5”环境日开展《环境保护法》宣传。

五是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县综治维稳委利用综治维稳宣传月,组织综治成员单位开展声势浩大的法制宣传活动,重点宣传《刑法》、《治安处罚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知识。县司法局利用“法律进乡村”活动集中宣传《条例》及“三大诉讼法”。

(七)层次分明、形式多样、有针对性地深化普法工作

我县采取分层次、分对象,灵活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普法工作。如,针对领导干部我们采取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及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定期组织领导干部学习行政法律法规知识;针对公务员我们采取“普法网站”传送法律知识,组织普法考试,以考促学的形式开展普法教育;针对执法人员我们采取定期法律知识培训及持证上岗前培训及法律知识考试。如,公安人员每年都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及考试。司法人员由司法机关定期组织学习培训新颁法律法规知识;针对事业单位人员,由普法机关及主管部门印发行业法规,引导管理人员及职工自学法律法规知识;针对企业管理人员及车间负责人、员工,我们采取分层次的集中培训及召开会议的形式讲法宣法;针对社区居民及农村公民我们采取广播电视传播法律知识,由“法制中心示范户”在区域内宣法讲法,利用街天发放宣传材料,由普法机关免费发放《农村法律知识手册》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手册、单行本,由文化局及乡(镇)村文艺队伍编演法制文艺节目宣法。对居委会干部及重点乡村组干部由普法讲师团进行法制骨干培训的形式开展普法工作;针对未成年人,我们采取法制讲座、模拟法庭、以案释法、法制文艺表演、赠送书籍、展图片、放映录像等形式开展普法教育。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深化普法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了各层次重点普法对象的法律素质,顺利完成了“五五”普法规划预定的目标任务。

(八)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景东法治政府

为了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实现法治政府总目标,,县人民政府组织了一场高规格的依法行政专题讲座,召集13个乡(镇)、县属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实质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及县五大班子领导共300余人参加了听课。法制局发放了1000余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教材,组织1474人参加了考试。讲座及考试促使全县公务员牢固树立了依法行政理念,增强了依法行政的意识。

(九)制定完善地方民族法规,依法建章立制,积极推进依法治县进程

“五五”普法期间,我县的民族法制不断得到健全,为推进依法县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原《县城乡建设管理条例》修改为《城镇管理条例》。原《县水利工程建设条例》修改为《县水资源保护条例》,《县环境保护条例》出台,单行条例的修改及出台标志着我县的民族法制有了新的发展,它们将直接服务于全县的“三个文明”建设。

“五五”普法以来,我县经历了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建设,全县各级各部门在推行执法责任制的基础上增建了更加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干部职工做人做事都有章可循。民族法制的进步及规章制度的健全,不断推进了全县法治化管理水平,直接推进了依法治县的进程。

(十)建立规章制度,加强对群众性事件的治理

针对当前我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和不断增多的趋势,为切实维护我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县委决定建立完善了处理突出问题及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处置突发事件的组织领导指挥机构,明确了处置突发事件的原则,加强了基层派出所、法律服务所、治保会、调解会等组织建设,做到组织、人员、工作制度三落实,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职能作用。近两年还建立了领导大下访大接访、网站接访及领导接待日制度。五年来,我县严格执行各种制度,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成功化解了有关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由林权制度改革带来的林地林木权属争议和移民搬迁等问题引起的,强化了群众性事件的治理力度。

(十一)普治并举,积极开展行业和基层依法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五五”普法期间,我县采取先普法后治理,进一步加大了行业和基层依法治理力度。一是依法整顿市场秩序,重点打击不正当竞争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严重破坏市场经营秩序的行为;二是依法整顿税收征管秩序,重点整治偷税、逃税、抗税、骗税行为和税收征管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三是依法强化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重点解决乱占耕地、浪费土地和违法开采、破坏资源等问题;四是依法强化环境保护,重点抓好工业污染治理;五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打击盗窃、严重暴力犯罪、贩毒犯罪和城乡流氓恶势力,加大查禁丑恶现象力度,整治学校、企业周边环境,整治农村治安秩序;六是依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重点清理强加在农民身上的各种不合理负担;七是依法整顿文化市场,重点对印刷、音像制品、出版物经营场所、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室、台球室、体育馆、网吧进行清理整治,严厉打击文化市场违法犯罪行为。八是依法整治道路运输中违法经营行为;九是依法治理道路交通、水库及道路运输、煤矿、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违反《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各主管部门明确任务,强化措施,集中组织战役,针对热点问题,严查细究,扎实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方面,我县以两委换届为契机,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发展。为保证我县村两委换届顺利进行,全县举行骨干培训,培训《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选举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五五”普法期间,我县按照市司法局及民政局的要求,接着“四五”普法期间创建的57个“民主法治示范村”,将创建活动全面推开,剩余的109个村委会一起强化了村级四民主制度,健全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村里各项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强化了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村级民主监督小组,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内容、程序、方法和时间,确保村级各项工作运作正常有序。几年来,社区、学校、企业的依法治理工作也得到较大发展。社区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自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中“龙泉社区”被省司法厅、省民政厅命名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教育系统认真开展了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工作。企业依法建制,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有关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在企业中得到真正贯彻。县、乡、村(社区)的依法治理工作都有新的突破,一个以基层依法治理为基础、行业依法治理为支柱、地方依法治理为主体的依法治县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十二)认真组织开展“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验收工作

4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县委宣传部、《县“五五”普法依法治理总结验收实施方案》,县依法治县办印发了《县“五五”普法检查验收指导标准》及统计报表。对“五五”普法依法治理检查验收工作作了具体详细的安排部署。成立了以县委政法委书记为组长,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为副组长,以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县法制局、县人事局、县司法局的领导为成员的普法检查验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4组普法检查验收小组深入13个乡(镇)、99个部门、单位、企业检查验收。经过检查验收考评,合格率达100%。13个乡(镇)全部验收为优秀乡(镇);99个部门、单位及企业中优秀占81%,良好占19%。

三、“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成效和体会

(一)“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成效

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下,“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一是景东农村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民族团结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二是人民群众依法,走访人数由多变少,代表诉求能力提高,无重大恶性上访事件发生;三是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得到普遍增强及提高,依法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四是司法机关公正司法,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五是全县领导干部能够带头学法用法,大多数领导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无重大影响的案件发生。六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安全生产的能力明显提高。七是村(居)委干部依法治村、治社区的能力快速提高,流动人口及农民工的法制观念得到明显增强。八是对依法治校活动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效果明显,校园周边无重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发生。九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保证“四民主、两公开”的全面落实。十是行业依法治理工作不断推进,经济秩序良好,市场管理有序。

(二)“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体会

在实施“五五”普法规划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

一是党委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政府实施,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是较好地完成各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任务的关键环节。

二是认真落实普法依法治理机构、人员、经费、措施、规划“五个到位”,是搞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根本保障。

三是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开展普法教育工作,是普法工作得以全面开展的重要保证。

法律普及心得体会篇9

今年七月,安徽省司法厅和安徽省法学会组织开展了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社会调查。安徽省是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80%以上。开展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专题研究,将有助于总结我省“三五”普法和依法治理的成果,为“四五”普法和依法治理规划的实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省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客观现实,调查中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分别在城乡各选择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调查地区(桐城市新安渡镇和安庆市大观区)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实地调研,结合我省“三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已经取得的经验,我们提出如下研究报告。

一、农村的法治环境与农民的法律意识问题

随着三个五年普法规划推进式的实施,我省农村法治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在全社会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农村依法治理的法治环境大有改观。

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育和形成,不能脱离他们赖以生存的乡村的法治环境。笔者认为,农村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在微观上是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在宏观上就是要造就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让农民在良好地法治环境中形成法制观念、培养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从“一五”普法到目前正在实施的“四五”普法正是有条不紊地实践着这个目标。只有形成一个全社会崇尚法治的社会环境,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实现。在我国目前以政府推进为主要方式的法治进程中,这样的“法治环境”需要各级政府去营造。“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四五”规划的目标是实现由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可见,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相互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农村的基层政权和组织应当对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法律素质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够使其职责有明确的定位、行动有明确的方向。

通过调查和资料分析,我们发现,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现象:1、在职责上缺乏明确的定位。普法和依法治理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还是具有政策性和临时性的工作?作为推动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基层政权机关和组织,应当充分认识到普法和依法治理是政府的职责。2、在方法上往往以法律条文的宣讲作为硬性指标。由于对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存在模糊认识,灌输法律条文几乎成为培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主要方法。3、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形成基层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普法”似乎也在向农民“摊派”法律知识,“依法治理”则是以法律为“罚则”治理乡村。4、在评价机制上,注重于形式的普及,有些经验来源于文字总结与模仿复制。尽管这些问题是非主流的现象,但是在今后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中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存在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则是认识问题和观念问题。为此,必须明确什么是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如何“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提高法律素质”?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包括法律思想(理论)、法律观念(法制观念)和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有个体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之分,个体(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取决于公民的法律心理,以及法治环境的影响。群体法律意识具有团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我国农村不应忽视传统性和地域性的冲击和扭曲。社会法律意识是全体公民普遍的法律心理和观念,它与传统的法律文化、主流法律观念的传播有着密切关系。社会法律意识和群体法律意识是公民的个体法律意识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个体法律意识和群体法律意识对社会法律意识内容与发展有较大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三者是协调一致的,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冲突。

笔者认为,“一五”普法在于唤醒公民的法律意识;“二五”普法在于培养积极向上的群体法律意识;“三五”普法着眼于营造全体公民共同的社会法律意识。“四五”规划就是在三个五年普法的基础上,为巩固普法和依法治理的成果,提出了由法律意识的培养转变为法律素质的提高,因为法律素质是法律意识的内在本质。由于传统法律文化和法律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法律意识与依法治国、依法治省提出的目标还存在着差距,今后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工作应当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农民对法律价值的尊重和法律知识的追求。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则是公民对法律的尊重和敬仰,因为法律的价值代表着公平、正义和秩序。普法和依法治理的目的是建设一个法治社会,这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但是不能因此认为普法和依法治理就是政府的单方行为。作为以行政指导为主要特征的普法和依法治理活动中,各级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不仅应当将法律知识告之于民,而且还要让农民知道法律的价值是什么?法律是人们安居乐业的行为规则,法律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武器,惩罚不是法律的全部。只有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法律的功能和价值,法律才能让农民所接受,对法律的认知和运用才能从自发到自觉。我省农村基层人民政府推行的“送法下乡”、“送书到户”的活动,有其积极的因素,应当予以肯定。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人手一册法律书,不等于人人都知法和懂法了。

2、让农民通过生产和生活实践,全面、正确地理解法律。长期以来,传统法制观念中,“法即是刑”、法就是“惩罚”的观念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正确理解。诚然,对违法者的惩戒是法律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不是法的全部。在普法的法制宣传中要力戒这种片面的倾向。农村的社会生活受到法律调整的领域十分广泛,普法和依法治理中应当结合农村的特点,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给农民予以法律帮助和法律引导。例如,农民负担问题;打白条问题;粮食收购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等等。让农民通过法律帮助和指导,认识到保护老百姓也是法律的重要功能。只有这样,作为农村中主要社会主体的农民才能形成法律观念、培育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3、充分尊重用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方式。在农村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法律观念和法律心理:解决矛盾和纠纷,总是谋求法律诉讼之外的方式来解决,无论正当与否,一般都把诉讼看作不光彩之事。作为普法推进者的基层组织往往迁就这种现实,解决纠纷与矛盾以息事宁人为原则,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法律原则。今后在普法中,首先应当树立法律的权威,以法律为原则作为解决争端的依据和方法。各级政府应当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公民的诉讼活动,尤其是农民诉政府的行政诉讼案件,更应当端正认识。

二、我省农村普法与依法治理的法律实践问题

我省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存在着许多认识问题、观念问题以及法律实践中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现在将这些问题有重点的提出来,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或制定相应的对策,将会大大推动今后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农村基层组织的法律定位与作用。

在农村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中,实际承担具体工作的基层政权组织(乡、镇人民政府)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它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村实施普法和依法治理规划的实际效果。普法和依法治理的长远性目标是实现法治国家,阶段性目标是实现各个时期普法“规划”提出的具体任务,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则是建设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肩负着如此重任和职责的基层组织对其法律地位应有正确的定位。

普法和依法治理是全社会的工作,应当动员社会各阶层参与。乡、镇人民政府是我国基层行政机关,其行政事务千头万绪,各项行政工作如计划生育,农业税费、农业生产等等,很难说哪项工作为主,哪项为次。如果将普法和依法治理仅仅理解为某项工作职责(并且有专人负责贯彻落实),这可能有悖于普法和依法治理的本意。笔者认为,普法和依法治理并不是一项单列的工作,它是贯穿于各项工作中的原则精神,在政府工作的各项职责中都要体现与贯彻普及法律和依法治理的原则。换言之,普法和依法治理的主体(推进者)是任何部门与任何人员。任何工作必须以普法和依法治理原则为指导,我们不能把普法与依法治理仅仅理解为是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层组织是普法与依法治理的参与者、倡导者、推广者与服务者。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自治性群众组织。它虽不具有国家机关的性质。但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与法定职能,使其在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中应当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1.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对村民进行守法教育;2.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3.调解民间纠纷,促进村民团结和家庭和睦;4.协助政府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生产秩序、生活秩序;5.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村民委员会的职责和任务与普法和依法治理所提出主要任务是相同的,基层群众性组织组织的各项工作正是亦步亦趋地实践着普法与依法治理的目标。目前,农村普法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村委会的功能和作用,使其从被动地完成工作任务转向积极地开展普法宣传。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二)关于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工作方法问题

调查发现,农村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在工作方法上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普法”工作上,主要表现出的特点是放任性和无序性。农民往往把收看电视中的法制节目,作为自发的法治思想的启蒙。诚然,法律的普及可通过多种渠道,在当今电视已作为简便、快捷、普及的传媒工具,其在普法工作的功能不可低估。有些工作开展比较好的地方,还利用农村广播网进行宣传,利用集市大会进行集中宣传,利用村民大会请司法人员上法制课。还有的地方采取“知识带动型”普法,即向在校的中小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普法教育,再通过学生将法律知识传播到广大农户等等,这些都不失为好方法。笔者认为,凡是有利于普法工作实施的经验,都应当是值得肯定的好方法。但是针对当前农村普及法律的工作方法存在放任性和无序性的局面,我们应当着手做好以下工作:

1、在传媒工具上,开展多渠道、多方式的普法工作。可以利用电视中现有法制节目,还可以利用农村有线广播。在调查中农民普遍反映,了解法律知识的渠道主要来源于电视,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安徽电视台的“法眼看天下”等都是农民十分喜爱的节目。因此,笔者建议,能否将现有的电视法制节目进行整合,开设电视节目的法律频道,专门地、系统地、生动地宣传法律。在依法治国和依法治省的大环境下,开设法律频道电视节目作为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实施手段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广泛地宣传与普及法律,拓宽普法渠道,改进工作方法都有积极的意义。我省的有关部门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尝试。

2、在普法的工作方针上,农村普法不能只把农民当作普法的对象。根据普法规划的精神,农村普及法律和依法治理是针对农村各级组织和公民。特别是“执法者”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对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各级组织在普法和依法治理中首先应当从“自律”开始,将自己作为法律的学习者和接受者,模范地执行和遵守法律、法规,然而才是法律的推广者。对于农民则应采取多种形式,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切实地运用法律去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让法律的服务功能、保障功能、授益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改变“法就是制裁”的观念,让农民从“要我学法律”到“我要学法律”。

其次,农村“依法治理”工作中化解矛盾的主要方法是民事调解。传统法律文化与法律观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法制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农村,调解成为“执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以息事宁人,止争息讼为目标的调解,在法律上、在观念上、在文化上都有很深的社会基础。因此充分运用调解的方法,对建立我国农村安定的生产、生活、秩序和法律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有些地方将调解的范围已扩大到无所不及的领域,如果把调解作为解决一切矛盾纠纷的必经手段,则可能冲淡了法律的权威性。笔者认为,在肯定调解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同时,应当树立法制观念并且尊重当事人运用诉讼等法律手段的权利与选择。必要时基层组织应当鼓励与宣传诉讼方式的积极意义。如果一味排斥、回避或阻碍“打官司”,甚至将诉讼本身附加许多非法律因素,那么我们通向法治的道路也不会是坦途。毕竟司法是法治的保障。

(三)关于农村普法与依法治理的经费问题。

实地调查中反映较集中是普法的经费问题(有关文字材料却没有提及),经费紧张制约了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进行。诚然,普法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希望有关部门予以重视。但是,笔者认为,对普法经费也应当澄清一些误区。普法和依法治理要求在各项工作中都应当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这些内容是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得到体现和实施。不能因为在工作职责中增加了“法治”的内涵,就应当相应地增加“经济”成本。遵守法治规则和秩序是各级组织与人员应尽的义务,而且依法治理只会降低和减少耗损,提高执法水平。当然,我们应当在重视解决经费问题的同时,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活动,如:法律援助、法律扶贫、法律志愿者等等都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关于农民义务法治化(减轻农民负担)问题。

在农村工作中,减轻农民负担始终是一个重要话题,从中央到地方一般都把“农民负担”作为专用术语并赋予特定内容予以关注。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民负担”一词越来越具有贬义、甚至有“违法”的意味。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农民应该不应该有“负担”?应当负担哪些义务?“减轻农民负担”是减轻什么“负担”?如何减轻农民负担?这些问题都与法律有直接和间接的联系。所谓负担,主要是指社会主体所承担的责任、任务或者费用。农民负担是指农民作为生产者应当依法向国家交纳的各种税费。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农民负担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收入而言是比较沉重的。这里有政策性问题,但更多是执法工作中存在违法、恣意地对农民增加的“负担”。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三令五申,严禁增加农民负担,大力减轻农民负担,但是有些地方收效甚微。笔者认为,解决农民负担的根本途径是将农民负担法治化。让农民在依法履行法定义务的同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也应当强化这样的工作职责,就是要切实维护法律保障机制和保证行政救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途径的畅通。只有将农民负担问题纳入法制轨道,唤醒农民的法律意识,制约行政权力的滥用,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在具体作法上,笔者建议:

1、用“农民负担法治化”代替“减轻农民负担”的提法。因为,农民负担是农民依据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的税费义务。承担和履行法定义务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减轻”农民负担是相对于“增加”农民负担或者农民负担过重而言的,这里除了政策性因素之外,农民对于不合理,不合法的增加的负担,完全有权利依法行使法律“抵抗权”,予以拒绝。对此,司法机关应当正确发挥法制保障功能,成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坚强后盾。长期以来使用的“减轻农民负担”一词,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所减去的额外税赋既有合法的,也有不合法的,容易使农民造成负担就是不合理、不合法的错觉,难以分清合法与违法的界限,从而形成强烈的对立情绪。使用“农民负担法治化”用语,不仅明确了农民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且也寓意着法津同时依法保障农民们合法权益。这种提法的变换,其意义远远超过词语本身的含义。

2、加强农村和农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立法。将农民法定义务(负担)及其承担形式以法律规范的形式予以公布,通过地方立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明确权利和义务。对农民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立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有法可依,更重要地是强化农民乃至全社会的法律意识,这对于农民义务法治化和推进农村法治化的进程,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国是农业大国,我省是农业大省,在这个方面实行立法,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关于农民法定权利义务的立法应当力求详尽,防止执法中由于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使得法律规范流于形式。

3.基层组织的执法人员应当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农民负担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是基层组织及其执法人员违反法律和政策,任意增加农民负担。“三五”普法和依法治理规划将执法人员作为重点教育对象,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法律素质、秉公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疏通农民寻求法律救济的渠道。农民负担问题纳入法制轨道之后,法律的“双刃之剑”的功能应当充分体现出来。法律要求农民依法履行法定义务,同时,法律对农民的合法权益予以依法保障。对于任何部门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农民可以依法寻求法律救济,对于行政机关的行政侵权行为还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或者获得国家行政赔偿。然而,现实的法律实践并不乐观。尽管最高人民法院曾经指示,对涉农案件各级人民法院应当提供快捷的法律通道。但是有些地方法院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对农民负担案件仍然存在不立案或拖延审判的现象。农民在寻求法律救济的道路上,出现了不会告、不敢告、不能告或者告不赢的不正常现象。法律救济渠道的不畅,必然导致法律在农民心目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下降。有些地方的农民对于“负担”问题采取抵制、对立和越级上访等手段,可见,畅通的法律救济不仅仅是在保护个案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对于在我们农业大国和农业大省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建立法治社会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法律普及心得体会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热烈欢迎、衷心感谢您们在百忙之中莅临xx县检查指导“七五”普法工作!按照会议安排,现由我就xx县“七五”普法工作开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2016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依法监督下,我县按照全面部署、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系统推进“七五”普法工作,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努力营造人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全县“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普法,齐抓共管快推进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启动“七五”普法。

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政法委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的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制定了《中共xx县委办公室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通知》等系列纲领性文件,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七五”普法决议,为启动我县“七五”普法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乡镇(街道、管理区)、县直各部门也都成立了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全县上下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支持、部门负责、全民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格局。

二是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工作基础更加夯实。

将普法宣传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2017年,除年初预算经费外,法治文化广场建设投入达80余万元,2018年全县普法预算经费为44.5万,各单位也根据各自职能不断加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确保全县“七五”普法工作持续有序开展。

(二)严格目标考评抓普法,精准定位明责任

一是将普法依法治理纳入综合治理和绩效文明考核,将法治宣传作为年度综治和绩效文明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细化考核标准。围绕“七五”普法重点,全面修订和补充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及时将上级的要求体现在目标考核中。三是细化日常工作在普法工作中的体现。各级各部门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中,认真对照普法考核指标,层层分解任务,严格落实责任,推动全县普法考核“硬指标”的全面落实。四是细化经验总结。通过法治建设考核,不断总结工作中的新思路、新问题,注重在今后的目标考核中加以改进和落实,夯实普法依法治理的基础,总结经验,找出差距,补齐短板,为“七五”普法工作在全市乃至全省争先进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突出重点工作抓普法,筑牢根基求实效

一是以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为重点,成效更加巩固。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依法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健全了县委中心组日常学法、县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化;组织全体领导干部学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及宪法修正案,落实领导干部任前宣誓制度,培养其忠诚、为民、担当和依法行政意识。加强对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的考察、学法守法用法情况的督查和年度考评,把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等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推动领导干部学法常态化;强化法治廉政文化建设,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纳入

xx县“七五”普法规划,注重党内法规宣传与国家法律宣传的衔接和协调,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教育广大党员做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的自觉尊崇者、模范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依托法宣在线、如法网等平台,组织全县所有领导干部参加学法活动和考试,推动领导干部学法具体化。三年来,全县国家工作人员累计4万余人普法考试参考率、合格率均达100%。

二是以青少年普法教育为重点,措施更加有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县不断强化青少年普法宣传教育,为各中小学校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县司法局组织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制副校长走进校园,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活动,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每学期第一周定期开展“法律第一课”、“法律进学校宣传周”活动,并细化法治教育课程,切实做到课时、师资、教材、教案四落实。

近三年来,通过法律进校园,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八个一”活动,累计举行升旗仪式1570场,赠送普法宣传书籍1.5万余本,发放普法宣传册32万余份,举行法治主题班会1.6万余次,开设模拟法庭47场,演出法治小节目609场,整治校园周边环境1200余次,深入法治教育基地开展教育活动1100余场。

三是以基层群众宣传教育为重点,覆盖更加全面。

近年来,为推动法治宣传向纵深发展,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际”的思路,我县共建立村民法制学校362所,实现了对村(社区)的全覆盖,其中示范性法制学校48所。由法官、检察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派出所干警、司法所干警组成法制学校授课专家团,采取定期定点授课与“流动法制学校”相结合的方式,结合真实案例就群众关心的《土地法》、《交通法》、《禁毒法》、《婚姻法》等基础法律知识开展系统宣讲。据统计,全县362所村民法制学校创办以来共授课6700余次,受教育群众达50余万人。同时,全县362个村(社区)全部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点,每个村建立法律顾问服务微信群,将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干警、村支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纳入群内,及时解决群众法律需求,消除普法盲区,彻底打通了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以开展主题活动为重点,形式更加丰富。

“七五”普法以来,我县依托“法律六进”,“以案释法”和扫黑除恶专项法治宣传活动,以及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5月法治宣传月”,“6.26国际禁毒日”,“9月青少年法治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680余次,送法下乡300余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330万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6.5万人次,提供法律援助1200余起。

五是以阵地建设为重点,作用更加突出。

一是打造“xx特色”法治文化“一场一路一桥”,全面推进法治阵地建设。以县城人流量最大的xx广场为依托,将法治文化设施与原有的景观相融合,全力打造出集法治宣传、休闲娱乐、健身旅游于一体的立体法治文化广场。依托县城至xx镇公路,新建“法治一条路”,在公路沿线的电杆、通讯杆、路灯杆上悬挂永久性法治宣传标语2000多块。依托xx镇古商城xx桥打造“法治一座桥”,在桥头的横梁上悬挂“法治天下”、“德润人心”牌匾,在桥身两边悬挂60多个图文并茂的法治典故,在桥两岸的河堤上书写永久性法治宣传标语。二是依托微信、网络自媒体、手机短信平台等现代化传媒,强化指尖上普法;利用市、县司法局官网等各类网站大力推送全县普法宣传和依法治理工作动态,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三是依托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开展全民普法,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四)加强依法治理抓普法,维护稳定促和谐

2016年以来,xx县委、县政府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的基本方针,将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有机结合,深入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出台了《关于印发

近三年来,我县“七五”普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全民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明显增强。全县刑事案件发案数较全市较少,命案逐年下降。广大公民通过法律途径息纷止争的逐年增多,信访案件总量逐年下降。二是全县各级领导干部法治理论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依法办事能力明显提高。三是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黄、赌、毒、黑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我县连续

3年被评为“全省综合治理先进县”,2017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平安县”荣誉称号。

二、存在问题

“七五”普法开展以来,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依法治县办对各地各单位普法工作督察指导不够到位。

二是普法工作发展不平衡,普法工作中“县里热、乡村冷、主管部门热、协作部门冷”的情况仍然存在;“法律六进”中,企业相对滞后。三是普法队伍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普法工作创新力度还不够,打造的创新亮点还不多,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继续按照“七五”普法规划以及上级要求,在抓好常规工作落实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是健全机制,确保普法责任落实到位。

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机制,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督促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普法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督促各级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广泛动员、鼓励、引导和支持各级国家机关、各单位各部门、各类社会力量和公民参与、支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各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宣传报道,确保法治宣传教育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二是示范引领,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

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努力推动领导干部当好合格的“关键少数”。完善日常学法制度,定期组织法治讲座、法治论坛、法治研讨等,深入推动经常性学法。开展以案释法、旁听庭审、警示教育等活动,增强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的覆盖面和吸引力。加强法治培训,把法治教育纳入国家工作人员入职培训、晋职培训的必训内容,确保法治培训课时数量和培训质量。在组织调训中设置法治类课程,明确最低课时要求。通过多措并举,推动政府工作全面迈入法治化轨道。

三是多措并举,全方位开展普法宣传工作。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资源优势,构建全方位的媒体法治宣传平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类媒体办好普法栏目。注重运用新型媒体,不断发挥微信、微博、电视、互联网、手机报等新型媒体的普法功能。继续发挥好“一场一路一桥”的宣传功效,鼓励创新创优,有计划地建设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加强法律服务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点)、法律援助中心、社区矫正中心、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和法律服务热线等在法治宣传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四是普治同行,全面提升社会法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