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运维管理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9:18

企业运维管理方案篇1

运维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的整个体系建设应从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信息体系、培训体系、监督评价体系等5个方面着手,系统规划,顶层设计,适应发展,分步实施,逐步建立以保障管理、保障技术、保障条件和保障文化为主要内容,形成集中领导、统筹规划、专业性、保障资源协同一体的产品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体系。

组织体系建设是做好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的组织保证。在企业总部统一领导下,建立一支运维队伍,包括总体协调组和运维组。运维组负责政策咨询解释、问题答疑、技术保障、问题库建设、培训、维修、版本管理、备件管理、用户管理、设备管理、用户回访等运维工作。

制度体系建设是规范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并确保其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制度体系涵盖组织管理、服务规范、信息沟通与利用、质量问题处理、应急问题处理、应急响应、回访、培训、维修置换、考核评价、激励奖惩等各个方面,制定相应规章制度,细化规范流程,形成标准和规范。

信息体系建设是收集、处理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主要是建设网络化的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利用应用工具平台,及时掌握售后服务与保障动态,提高维修服务效率,提升维修保障能力和水平,并及时与用户沟通联系。信息内容主要涵盖规章制度库、知识库、专家信息库等主题信息库。

培训体系建设是提高人员专业技能、保持产品效能发挥的重要途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区域性、专业性培训基地;积极开发技术手册、维修指南等教材;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率;积极探索全员培训、精英培训、循环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建立内部培训机制,开展专业技能、行为规范、沟通艺术等专项业务培训,提升售后服务与保障队伍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

监督评价体系建设是强化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执行力,保障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体系正常运行的有效手段。监督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各项保障工作开展监督、验证、分析和督促工作,通过对工作态度、服务意识、服务实施过程、客户反馈的综合监督和评价,建立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监督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考核内容、考核指标、考核方式,系统推进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体系的建立。

运维工作内容

策划与计划工作是开展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的前提。针对现有、年度内将要部署的产品,根据不同层次、级别、用户、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年度产品保障策划工作,依据用户需求和已交付装备的使用状况,制定售后服务与保障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工作目标,并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依据。

队伍保障能力建设是做好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的基础。积极促进实施、维修保障向科研生产阶段的延伸,在系统研制的末期开展保障能力培训,在系统交付使用的同时完成保障能力的建设,为用户提供准确详实、系统全面、操作性强的技术资料。

用户培训是保证产品效能有效发挥的最佳手段。结合产品技术要求和应用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用户进行使用和维护培训。建立专用培训环境、编制培训教材、配置培训资源、建立师资力量、实施培训、培训考核、收集培训反馈信息、建立受训人员信息库等。

备件供应是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的物质基础。建立产品备件储备库,根据产品部署密度合理布局供应网点,提供快速和持续的备件供给能力。

技术支持是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的重要支撑。通过现场指导、热线电话、远程网络等方式开展技术咨询和答疑工作,组织产品安装调试,响应重大任务技术保障,积极推广应用远程诊断辅助系统、综合诊断支持系统。

维修服务是售后服务与保障的主要内容。规范维修保障服务工作,建立专业化维修队伍,形成快速反应机制。依托供应网点建立维修服务网点,推广远程支援和售后服务本地化,提高维修保障效率和水平。

信息收集、传递、处理与利用是产品改进与提升市场开拓能力的重要依据。通过现场回访、电话回访、培训反馈、和网络化信息平台等方式建立定期用户巡访巡检制度,形成与用户沟通的长效机制。收集、分析、处理产品使用和维护状况的评估;对用户提出的质量问题,认真分析验证、及时处理和反馈,确保达到用户满意;对用户提出的需求问题,及时提交给相关研发方,供研发单位参考采纳处理;通过对历史问题的统计与分析,以探索和掌握问题规律,预测未来问题发展趋势,提前制定预案,防止重大问题发生或某单一问题的大面积爆发。

对现有系统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是售后保障的必要前提。只有将正在使用中的软件、硬件产品系统资料收集整理形成产品库,才能明确保障对象,制定出全面、准确的保障策略和保障计划。收集软硬件用户手册、维修手册、问题记录等相关资料,建立对应问题库和知识库,充实信息系统内容。

重点关注方向

高度重视售后服务与保障队伍的建立与培养,建立售后服务与保障人才培养和成长机制,逐步改变依靠开发团队交叉开展售后服务保障工作的现状;在职称待遇方面制定与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相适应的政策,选调、吸引和留住素质全面、业务精湛、善于沟通、服务意识强的人员;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保障人才,构建专业、稳定的售后服务与保障队伍。

制定售后服务与保障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和奖惩办法,开展考核评价工作,对售后服务工作不积极,造成不良影响的团队和个人进行相应处罚,以优促劣,以先进带动后进,形成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有考核、有奖惩的良性激励机制,推动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企业运维管理方案篇2

一、创新组织要有敏锐性

一个企业创新的成功归根结底离不开组织者的领导与指挥,这个组织可以是各级领导,也可以是各级管理人员。创新组织者的“创新敏锐性”应具体体现:要有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必须掌握管理新理论、新方法。要站在企业发展的前沿,紧跟管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潮流,对有价值的、可操作的企业外部管理理论、方法,要积极引进、吸收并消化,为我所用,从而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善于发现管理问题。我们要善于捕捉和发现企业内部管理创新的难点和问题。通过不断深人调研、跟踪和分析,摸清企业管理现状,发现和明确制约管理发展的瓶颈在哪些方面,管理的薄弱环节在哪些领域,为创新工作构建突破的平台。能够准确把握创新工作的发展方向。通过掌握的管理新理论、新方法,并有效地引进、嫁接,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创新实践活动,从而解决管理难题,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

1、训练系统的思维方式

(1)训练系统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可以尽量避免和克服这些不足,它有助于我们看清事物的整体和发现结症所在,并有利于我们超脱狭隘的和短期的利益,还有利于我们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矛盾所在。所以,要进行管理创新,首先要加强系统思维方法的训练,学会用系统思维的方法来思考和处理问题,以看清事物表象背后的真正原因和矛盾,产生突破性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按经验办事。系统思维已成为管理创新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思维方式。//sixianghuibao/

(2)学会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时,思维逻辑与一般人的相反,善于从新的视角看问题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具有逆向思维方式的人,往往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喜欢思考问题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把问题想得更透。

2、更有效地利用管理方面的知识。知识依其存在方式和内容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描述性知识(know-what)、分析性知识(know-why)、运用性知识(know-how)。在知识经济中,智能通过对信息和理论的综合和运用,创造出新的事物,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因此,智能在知识经济中是起主导作用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知识。由于管理科学的客观存在性和实践应用性,人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管理科学的共识,即管理是运用性知识。barnard早在五十多年前就提出了将管理这种运用性知识称之为“艺术”的论断,他认为“艺术”属于一种“行为知识”,强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学到“艺术”。barnard的论断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企业管理创新跨案例分析与理论模型研究

1、案例研究数据的结构化。本文通过“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的案例研究,探讨和分析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所以选择“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过程进行剖析需要这样一种研究背景:允许在各关键管理问题上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进行分析。“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则具有满足该要求的几个特征。首先,“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是由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和+经济观察报,联合主办的评选活动,从2001年第一届至今已经进入了第6年事实数据说明它是中国目前各类评选中最严谨和最认真的,是颇具权威性的评选活动。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每一届。中国最受尊敬企业,都由几个核心企业所主导并扮演了关键角色,由于它们极力宣传自己的企业管理活动,在其官方网站上均有管理经营比较详细的资料,包括大事记、新闻、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等,这些公开文件和宣传材料为我们理解企业在管理创新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和竞争重点提供了机会。第三,由于这些企业是目前国内较为成功的著名企业,因而享有广泛的媒体报道,产生了大量较为详细的二手资料,从资料的易获得性来讲,可以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第四,国内外学者对这些企业的管理问题广泛关注,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本文研究了海尔集团、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招商银行、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春兰集团这12个案例。为了更加便于跨案例研究的开展,除了以文档形式来表示个案研究报告外,本文还制作了个案研究汇总表,表格结构如表1所示,表1同时标明了每个案例相关研究方面证据的充分程度。在正式数据库中,所有证据都被排列在表格的相应位置,包括资料的来源及其内容,以便于下一步跨案例研究的开展。/

2、跨案例研究的分析思路。跨案例分析的目的在于总结出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并构建理论上的模型,研究将首先依据管理创新概念的分析框架,运用管理特质分析方法中的一种。依据案例分析框架,从“管理创新的基础”,“管理手段创新”,“管理任务创新”和“管理目的创新”四个关键维度出发和运用。结合理论研究与跨案例分析,以及上述归纳出的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素,本文提出企业管理创新理论模型,见图2。

四、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分析

1、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企业管理创新是顺应现代企业的根本要求,为企业注入新思想、新理念,发展管理企业,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应对市场需求,它是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对于中小企业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应该积极创造全新的管理模式、相应的管理方法,为企业的管理制定更新计划。为了顺应时势的发展,中小企业应该积极把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引入本企业管理体制中。在企业管理原有的基础上查漏补缺,甚至进行重新排序组合以便有效实施可行性变化,从而创新出一种管理模式,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实力,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应该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加强对企业资源的利用率,整合运用科学技术,把企业置身于创新的实践中。/

2、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在企业管理创新中,我们应该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力争为企业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因此,企业的管理制度应该要具备规范性和灵活性。首先,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企业应该要有先决发展战略,要设置规范化的企业规章制度,明确分配企业员工的工作任务。当然企业的管理创新中,也要注重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进行的更进,对企业内部员工工作的分工进行重新调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内部及外部条件下,适当做出管理上的变化,避免企业的资源浪费,体现企业管理的灵活性。

企业运维管理方案篇3

论文关键词:档案;管理;创新

1档案管理创新的意义

1.1档案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档案工作是企业发展工作的组成部分,它与企业建立起共存、互助协调的关系,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已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档案管理创新是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需要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单调、贫乏的存档案室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档案资源结构,已是当务之急。通过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加强档案资源的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利用服务。

2档案管理创新中的思维障碍

2.1创新思维障碍定义

所谓思维障碍,是指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而人的大脑思维却相对简单,其特点就是一旦长时间沿着一定方向、按照一定次序进行思考后,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或惯性,这种情况叫“思维惯性”。如果对于自己长期从事的事情或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物产生了思维惯性,并多次以这种惯性来对待客观事物,这形成了非常固定的思维模式,即人们常说的:“思维定势”。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势合起来,就称为“思维障碍”。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新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创造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形象,从而使知识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创新的前提是突破常规,超越思维的惯常定势,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惯常定势成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条条框框,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不打破条条框框,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

显然,思维障碍阻碍了我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于创新是

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要进行创新,首先必须突破由“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势”而形成的思维障碍。

2.2档案管理工作上的思维障碍

2.2.1观念固定,创新思维缺乏变通

当某种观念为人们普遍接受以后,会在人们的心脑中相对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固定的观念。人们常说的传统观念就是固定观念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目前,档案工作者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许多思维定势,成为了档案工作的思想障碍和框框套套。

企业档案工作与经济工作脱离。档案工作者在继承和创新关系上犹豫彷徨,有的片面强调原则,习惯照既定的框框办事,有的片面强调继承,缺乏辩证的观点,对过去的做法一味照搬照套,这些在不同程度上都影响着档案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企业档案工作中现有的标准制度与实际情况不适应。档案管理仍然还在沿用过去制定的一些法规、规章、标准,部分已不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特别是最近几年企业改革的步伐很大,档案工作还按照过去的方法进行,存在依据标准和实际工作的不和谐。

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的发展不同步。随着企业的深化改革,特别是处于资产和产权重组的企业,企业档案没有纳入企业的改革规划中,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跟不上,导致档案流失严重,档案得不到安全保护。

2.2.2意识狭隘,创新思维缺乏动力

意识狭隘是很常见的创新思维障碍。档案管理意识不强,管理模式较陈旧,检索效率不高,档案利用率低。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对室存档案重“藏”轻“用”,对档案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缺乏广泛的宣传,因此企业员工对档案利用效益知之甚少。由于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档案利用率不高。档案的服务手段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大部分的检索方式还处于传统的手工检索,尽管各档案部门在手工检索的途径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编制了多种形式的检索工具,但在编制检索工具中出现了求“多”不求“精”的现象,误认为编制的检索工具越多,档案工作服务质量越高。

2.2.3知识匮乏,创新思维缺乏能力

知识匮乏是创新思维的绊脚石,要创新,就必须具有创新能力。由于档案工作的单一性,乏味性,令大部分的档案工作者知识结构断层、老化、单一,思维的惰性,墨守陈规,被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管理模式所束缚,缺乏创新的能力。

3突破思维障碍,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

3.1树立超越意识,实现管理意识的创新

创新思维的实质是对原有思维模式的超越,是对创新主体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观念、方法等进行新的组合,新的组合必然突破原有知识、经验、观念、方法内部及互相间的组合方式。而旧的组合方式就会本能阻扰这种突破,成为思维创新的障碍。不突破这些障碍,既无法进行创新思维,更无法提高创新能力。因此,要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首先要实现管理意识的创新,这要求档案工作者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超越自我意识,随着企业的发展,档案工作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重新定位,档案工作者在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同时,不妨多一些胆魄与果断,多一些敏捷和睿智,善于超前性地发现问题,独到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回答问题,敢于否定自我,敢于弃旧迎新,不断变革档案工作职能和方法,实现档案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服务手段创新,改变传统的以藏为主、重藏轻用、被动服务的局面。

3.2扩展思维视觉,实现档案思维的创新

要突破思维障碍,就需要自觉地转换看问题的角度,扩展思维视角。要实现档案思维的创新,就要求档案工作者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及时了解所涉及工作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学会运用创新思维的原理和方法,解决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出现的新问题,运用档案的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和改进档案工作,实现由单一专业型向多样复合型转变,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共享档案信息资源,提供远程服务,使档案利用服务手段多层次、多样化,服务范围由“窄”变“宽”,服务层次由“浅”变“深”。

3.3练就过硬本领,实现管理技术的创新

企业运维管理方案篇4

关键词:档案;管理;创新 

 

1档案管理创新的意义 

1.1档案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档案工作是企业发展工作的组成部分,它与企业建立起共存、互助协调的关系,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已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档案管理创新是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需要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单调、贫乏的存档案室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档案资源结构,已是当务之急。通过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加强档案资源的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利用服务。 

2档案管理创新中的思维障碍 

2.1创新思维障碍定义 

所谓思维障碍,是指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而人的大脑思维却相对简单,其特点就是一旦长时间沿着一定方向、按照一定次序进行思考后,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或惯性,这种情况叫“思维惯性”。如果对于自己长期从事的事情或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物产生了思维惯性,并多次以这种惯性来对待客观事物,这形成了非常固定的思维模式,即人们常说的:“思维定势”。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势合起来,就称为“思维障碍”。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新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创造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形象,从而使知识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创新的前提是突破常规,超越思维的惯常定势,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惯常定势成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条条框框,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不打破条条框框,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 

显然,思维障碍阻碍了我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于创新是 

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要进行创新,首先必须突破由“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势”而形成的思维障碍。 

2.2档案管理工作上的思维障碍 

2.2.1观念固定,创新思维缺乏变通 

当某种观念为人们普遍接受以后,会在人们的心脑中相对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固定的观念。人们常说的传统观念就是固定观念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目前,档案工作者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许多思维定势,成为了档案工作的思想障碍和框框套套。 

企业档案工作与经济工作脱离。档案工作者在继承和创新关系上犹豫彷徨,有的片面强调原则,习惯照既定的框框办事,有的片面强调继承,缺乏辩证的观点,对过去的做法一味照搬照套,这些在不同程度上都影响着档案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企业档案工作中现有的标准制度与实际情况不适应。档案管理仍然还在沿用过去制定的一些法规、规章、标准,部分已不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特别是最近几年企业改革的步伐很大,档案工作还按照过去的方法进行,存在依据标准和实际工作的不和谐。 

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的发展不同步。随着企业的深化改革,特别是处于资产和产权重组的企业,企业档案没有纳入企业的改革规划中,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跟不上,导致档案流失严重,档案得不到安全保护。

2.2.2意识狭隘,创新思维缺乏动力 

意识狭隘是很常见的创新思维障碍。档案管理意识不强,管理模式较陈旧,检索效率不高,档案利用率低。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对室存档案重“藏”轻“用”,对档案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缺乏广泛的宣传,因此企业员工对档案利用效益知之甚少。由于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档案利用率不高。档案的服务手段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大部分的检索方式还处于传统的手工检索,尽管各档案部门在手工检索的途径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编制了多种形式的检索工具,但在编制检索工具中出现了求“多”不求“精”的现象,误认为编制的检索工具越多,档案工作服务质量越高。 

2.2.3知识匮乏,创新思维缺乏能力 

知识匮乏是创新思维的绊脚石,要创新,就必须具有创新能力。由于档案工作的单一性,乏味性,令大部分的档案工作者知识结构断层、老化、单一,思维的惰性,墨守陈规,被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管理模式所束缚,缺乏创新的能力。 

3突破思维障碍,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 

3.1树立超越

[1] [2] 

意识,实现管理意识的创新 

创新思维的实质是对原有思维模式的超越,是对创新主体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观念、方法等进行新的组合,新的组合必然突破原有知识、经验、观念、方法内部及互相间的组合方式。而旧的组合方式就会本能阻扰这种突破,成为思维创新的障碍。不突破这些障碍,既无法进行创新思维,更无法提高创新能力。因此,要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首先要实现管理意识的创新,这要求档案工作者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超越自我意识,随着企业的发展,档案工作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重新定位,档案工作者在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同时,不妨多一些胆魄与果断,多一些敏捷和睿智,善于超前性地发现问题,独到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回答问题,敢于否定自我,敢于弃旧迎新,不断变革档案工作职能和方法,实现档案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服务手段创新,改变传统的以藏为主、重藏轻用、被动服务的局面。 

.扩展思维视觉,实现档案思维的创新 

要突破思维障碍,就需要自觉地转换看问题的角度,扩展思维视角。要实现档案思维的创新,就要求档案工作者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及时了解所涉及工作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学会运用创新思维的原理和方法,解决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出现的新问题,运用档案的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和改进档案工作,实现由单一专业型向多样复合型转变,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共享档案信息资源,提供远程服务,使档案利用服务手段多层次、多样化,服务范围由“窄”变“宽”,服务层次由“浅”变“深”。 

.练就过硬本领,实现管理技术的创新 

创新者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创新实践的决定因素。档案工作者作为实现管理创新的主体,必须练就过硬本领。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冲击,以及出现的许多新型载体的档案和全新的管理手段方式,给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档案工作者既要有扎扎实实的业务功底,又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不仅要熟悉档案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步骤,掌握各门类档案、各种载体档案的管理方法,而且还应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档案工作的每一个流程,每一种新型载体都具有复杂多样的操作技术,只有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方法和技巧,才能实现档案管理技术的创新,从而改变过去主要管理和利用纸质档案的现象,逐步做到利用现代化手段保管和开发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企业运维管理方案篇5

it本土化外包渐成趋势

众所周知,经历了若干年it基础架构建设,中国本土企业已经走向以卓越运营和精益管理创造效益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寻求it运维外包的协助来完成it架构体系的平稳运行,可以说在中国,it外包的价值日益凸显。iDC报告显示,中国企业中有近50%的需求者会选择国内大型it服务商来为他们提供it管理服务,这一结果表明中国的it本土化外包企业正在崛起。

近日,联想服务在京召开高级镜像服务解决方案研讨会,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就it本土化外包谈了看法。北京迪信通商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欢表示:“要想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更好、更高效,寻求it外包支持是个很好的选择。国内的it服务商了解本土企业文化,可以更好地迎合国内企业的技术需求。”燕京啤酒集团公司信息中心主任谢广军也深有感触。it在燕京啤酒走向集团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现阶段的任务就是将it与业务融合。“在运维管理这一层面上,it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在维稳的基础上创新。有些国外的厂商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但是有些不适合本土企业,不灵活,或者在实施之后会出现一些问题,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了解中国的行业和企业特性。”

专业服务引领it外包浪潮

在it与业务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的今天,Cio们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超越单纯技术,融入行业特性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创新,让it帮助企业应对变化,提高管理效率,改进业务流程,提升客户关系,降低运营成本,适应业务和市场的变革。

这一系列需求说起来容易,操作实施却很难,选择一家恰当的it服务商借助其专业服务也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在浩如烟海的国内外厂商里面,如何才能慧眼识珠选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联想it管理服务解决方案部高级经理吴越表示:“专业的it管理服务即是当下吸引用户的杀手锏!”据悉,联想服务作为国内卓越it服务的引领者,凭借桌面it外包服务的强大实力和平台,以及专属定制化的客户解决方案能力,正在为众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速。

企业运维管理方案篇6

通信运营与企业信息化

开栏语:当前,企业信息化需求与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使得电信运营商、it解决方案供应商都越来越重视依托电信网络提供企业需要的信息服务和解决方案。企业信息化为宽带网以及电信业创新业务带来了机遇,运营商纷纷推出面向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的信息化方案。为推荐和交流面向企业级应用的电信创新业务和解决方案,促进企业用户和电信运营商之间的良性互动,本报自本期开始特推出“通信运营与企业信息化”专栏。敬请广大读者、企业it解决方案提供商与各大电信运营商关注并踊跃投稿。

赵宁是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总,公司有100多人,在全国各地还设有很多分部,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公司进行信息化改造。令赵总着急的是,公司目前连对外的网站都没有,而且公司对客户的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都停留在最原始的方法上。但由于目前公司的实力有限,不可能请专业人士建设企业网站,况且购买服务器、请技术人员维护、购买正版软件等也需要很多资金。“投入大,周期长”的顾虑使公司的信息化改造止步不前。

在我国,中小企业只有9%左右实施了信息化工程,远远低于国外70%的平均标准,这给急需向iCt转型的电信运营商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运营商依靠自身的优势,纷纷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这就像是一套简单而营养全面的快餐。大量和赵总的公司一样的中小型企业,只要每月支付很少的费用,就能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好处。

中小企业何以成信息化“困难户”

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达4200多万,近90%的中小企业还未建立自己的网站,而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交易的公司仅占总数的8%,80%的企业对互联网的应用局限于企业形象展示和信息查询。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大部分国内中小企业认为,公司购买电脑组建了局域网,能够接入互联网,就是实现了信息化;普遍重硬件,轻软件,没有认识到通过信息化应用提高管理效率的必要性。

■资金投入不足。发达国家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占总资产的8%~10%,我国只有0.3%。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对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大企业。而在目前国内eRp、oa、CRm等信息化软件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主要还是高端产品,从初始投入到后续的二次开发、运行中的系统维护、更新和管理费用均需要高昂的软硬件成本,这往往令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信息化建设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大型、巨型企业有实力斥巨资自己搭建信息化平台,享用先进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在竞争中更具优势;而更多的中小企业因无力承担高昂的信息化成本而愈加处于竞争劣势。

■系统开发周期长。中小企业的经营策略灵活多变,企业投资建设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周期又比较长,一般的企业很难自行开发。

■人才瓶颈。很多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it人员,不可能为it系统配备专业的人才。

■管理瓶颈。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如果中小企业自行建设系统,对系统的软硬件管理、维护、使用将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另外病毒的阻断、黑客的防范都会加大管理的难度。

透视“宽带商务”模式

2006年,政府提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要求,几大电信运营商响应政府号召,纷纷推出自己的产品,其中网通推出的“宽带商务”品牌旨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整合企业内外部通信需求,从建设、运营以及服务上提供了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

■建设――采用标准化模块+个性定制的aSp模式。

中小型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变化快,它们总体需求相近,个体存在差异,在建设上采用“标准化模块+个性化定制”的aSp解决方案能很好解决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运营商作为应用服务提供商搭建宽带商务平台,聚合Cp/Sp,通过一站式服务的方式打造产业链,实现多方共赢的目的。

运营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业务的运营者,在整个价值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提供基础通信产品、通信增值产品及部分信息化应用,建设与运营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自身品牌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业务的销售及服务。ap(应用提供商)负责提供客户所需的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CSp(客户服务支撑者)代表运营商向客户提供信息化应用的实施、运行维护及培训等服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运营商采用“自助餐”模式向企业提供服务。功能模块包括进销存管理、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HR)、客户关系管理(CRm)、虚拟呼叫中心、企业直线(4006)、免费服务热线(800)、企业号码导航、企业自动建站等。中小企业可选择适合自身的信息化增值业务和应用的附加服务,同时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通过个性化定制的方法,满足不同的需求。

■运营――采用“一站式”解决方案。

中小企业迫切需要“一站式”服务,不希望为企业信息化增加人员或机构,并且需要售后服务得到长期保障。运营商推出的商务解决方案,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产品方面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将基础通信产品、增值通信产品与信息化应用产品打包,以“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宽带商务”采用“平台自主运营、应用部分引入合作”的运营模式。由运营商整合各类信息化应用及其他通信服务,以统一界面向客户提供,用户一次登录完成统一接入和计费;各类信息化应用有机整合,可实现应用层互通,系统提供商仅在后台提供支撑;模式上采用自主运营,保证产品的长期服务能力,有效控制系统提供商变动的风险。

这种一站式服务方式不仅能提高中小企业的工作效率,还无需再花费大量资金,只需要以租用方式即可享受各类专业的it系统服务。一切开通、付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信息安全得到保障,成本更为低廉。

■平台――依托电信级服务保安全。

依靠传统运营商的电信级运营平台,“宽带商务”在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免去企业客户升级与维护的麻烦。同时依靠运营商强大的硬件平台、专业的技术人员、安全技术、严格的维护制度来保证平台7×24小时稳定运行以及数据的安全,避免了企业客户自行建设系统难以解决的病毒威胁、黑客攻击、以及维护人员缺乏的问题。

企业运维管理方案篇7

[关键词]:创造力;企业创造力;创造力开发;霍尔三维结构

[中图分类号]C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参与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间的竞争已实质演变为知识产权的竞争。企业只有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若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创造力。

1引言

艾伦·鲁宾逊和萨姆·斯特恩[1]给公司(企业)创造力下的定义是:如果公司雇员未经直接示范或教导就能做一些新的、也许有用的事情,那么这个公司就是有创造力的。企业创造力[2]具有潜在性、全员性、复杂性、意外性、环境依赖性和难管理性的特征,因此企业创造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为了将企业创造力开发的过程明晰化,本文通过构建企业创造力开发的霍尔三维结构模型进行研究。

霍尔三维结构[3]可以将复杂的系统用多个要素表达出来,使得系统条理清楚、更加明确。由于霍尔三维结构的产生于60年代,主要用于定量分析,以工程系统为研究对象,但随着国内外学者将其用于定性分析的案例[4]中,如融资模式分析、投融资风险管理、质量管理、保险营销等,它的内涵也得到了补充。本文将霍尔三维结构用于企业创造力开发中,将企业创造力开发的运行阶段及各阶段需要的工作和知识显示在三个维度上,使创造力开发的流程明晰化,规范化。

2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企业创造力开发模型构建

企业创造力开发的过程是一个企业将潜在员工身上的创造力挖掘出来并进行整合管理的过程,因而企业首先需要员工自身认识到人人都有创造力,破除创造力的神秘感,这是员工创造力的发现阶段;其次在员工发现自身具有潜在创造力时,对员工进行培训与教育,学习创造技法,是员工的潜在创造力能够显现出来,这是员工创造力的培养阶段;然后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针对企业出现的问题或组织的活动,如六西格玛、QC小组活动,利用员工自身挖掘出来的创造力,然后企业对每个员工创造力进行整合,这是员工创造力的实践阶段;最后针对前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即为总结阶段。为此,将企业创造力开发的时间维分为四个阶段:发现阶段、培养阶段、实践阶段和总结阶段。针对这四个阶段每阶段的工作步骤,将逻辑维分为五个步骤:提出问题、设计目标、综合方案、系统选择和实施计划。逻辑维和时间维的交点即是一项活动,而在这活动的进行中,需要了解一定的知识,这些知识构成了企业创造力开发的知识维。在企业创造力开发过程中,需要了解的知识有一般知识、专门知识和创造知识等,因此,将知识维分为人文、科技、创造、管理和专业知识等。据此,构建企业创造力开发系统的三维结构如图1。

图1企业创造力开发系统的三维结构

3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企业创造力开发模型分析

3.1企业创造力开发的时间维分析

企业创造力开发的时间维有四个阶段:发现阶段、培养阶段、实践阶段和总结阶段,下面针对每个阶段进行分析。

(1)发现阶段

在发现阶段,是为了让企业员工认识到人人具有创造力的,且可以被开发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影响人们创造力发挥的各种思想上的障碍以及树立并增强学员的创造意识。其中,思想上的障碍表现为[5]:人类的思维定势,习惯以经验解决问题;认为创造是研发人员的事,觉得创造是件神秘的事而具有自卑感;迷信权威,不敢存疑等。

需要做的工作:一是普及创造力开发的相关知识,在企业的网页、宣传栏及工作手册等写有关创造学的理论知识;二是开设创造力培训课程,可以在企业内部培训或外包培训;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将员工的创造力开发与奖励(经济奖励、行政奖励和荣誉奖励)挂钩,员工的加薪、晋升、授予先进工作者等均与对企业作出的创造力贡献相关。

(2)培养阶段

在认识到人人具有创造力而且可以被开发的基础上,需要让员工掌握创造技法,训练创新思维、培育创造精神及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主要目标是培育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并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如及时申请专利等。

需要做的工作:一是开设创造学系列课程,讲授常用的、简便易学的创造技法,如头脑风暴法、缺点列举法、和田十二法等;二是开展企业创新活动,如“合理化建议”,“每周一交流、每月一建议、每月一评比、每季度一奖励”等活动;三是及时申请专利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在创造思维培训和创新活动中,会产生一些实用且创新的点子、技术,需要及时申请专利。

随着中国企业信息化变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工作模式的弊端越显突出,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已势在必行。在企业创造力开发,特别是在培养阶段,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创造力开发的应用系统来培训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如创造力的测试、创造技法的实战训练等。同时可以建立企业合理化建议系统,对合理化建议的提出、采纳、实施和成果评审与奖励进行管理,有效提升企业合理化建议管理的效率,从而提升企业整体创造力。

(3)实践阶段

在了解创造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后,将创造理论与方法用于企业的实际生产中。主要目标是应用创造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于企业的实际生产运营中,为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等,为企业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主要工作为: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如企业的5S管理,流程优化,持续改进活动,QC小组活动等,采用创造技法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可能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然后找出若干种方案并找出最合适的方案,付诸实施。设立“创新技法室”,定时/定期交流学习,将每个员工的创造力进行整合为企业创造出效益。

在这一阶段[6],针对企业实际生产运营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员工、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创造力,利用创造学相关知识,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前,先对该问题的技术方案进行专利检索,了解该技术领域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解决问题中,充分利用各种创造技法,对产生的实用而且具有创新点的技术、产品等及时申请专利,同时注意避开可能产生纠纷的专利,对具有商业秘密价值的方案,作为企业的商业秘密进行保护。

(4)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前面几个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此外,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巩固取得的成绩,防止发生的问题再次发生。

主要工作为:一是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将其规范化,纳入知识产权管理的标准和制度中,以巩固已取得的成绩,防止不良结果再发生,提高后期的工作效率;二是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将其转到下一创造力开发的过程中去,不断减小当前现状与理想情况的差距,使企业创造力开发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更加的完善。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企业创造力开发系统的时间维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如图2:

图2时间维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时间维的各个阶段不仅仅是一个工作阶段或进程,它更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缩小当前现状与理想情况的差距的过程,是螺旋阶梯式上升的过程[7]。在发现阶段、培养阶段和实践阶段的运行,引发创造力开发过程中的新问题,在总结阶段后,将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并将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到下一创造力开发的过程中去。如此循环,不断上升……,使企业创造力开发的水平不断提高,塑造企业创造力开发的企业文化。

3.2企业创造力开发的逻辑维设计

时间维的每一阶段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工程项目,也是系统中的主体。而逻辑维反映的是系统工程每个阶段工作所应该遵循的逻辑顺序和工作步骤。为此,根据企业创造力开发理论,将逻辑维分为:提出问题、设计目标、综合方案、系统选择和实施计划。

(1)提出问题

分析企业的现状,了解企业处于创造力开发的哪一阶段中,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要求,同时收集企业创造力开发所需要的相关资料。

(2)设计目标

根据提出的问题,确定目标并拟定详细的评价标准。如申请的专利数量、解决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解决问题后产生的效果是否持续等。

(3)综合方案

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企业员工通过创造性的思维,结合系统中的物质、信息等要素,形成各种不同的可行方案。

(4)系统选择

根据企业所处市场、法律等环境的约束条件下,通过分析、评价和优化,从各入选可行方案中择出最佳方案,作为行动方案。

(5)实施计划

根据最后选定的方案,按计划将系统付诸实施。

3.3企业创造力开发的知识维设计

完成企业创造力开发的整个活动,确保企业创造力开发系统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的条件保障,这些保障条件构成了整个企业创造力开发系统的知识维。在知识基础方面,企业创造力开发所需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科技、创造、管理等共性知识和每个企业所涉及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如在企业创造力发现阶段,需要了解基本创新方面知识、日常工作中需要的知识等;在培养阶段,需要知道并运用创造技法、计算机相关知识以及解决问题需要的专业知识等;在实践阶段,需要灵活运用创造学相关知识、技术、管理及专业知识;在总结阶段,需要管理相关知识、创新、基本知识等。因而,企业创造力开发的知识维为:人文、科技、创造、管理和专业知识等。

4结束语

企业创造力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企业创造力开发的特点,通过改变霍尔三维结构的三个维度的阶段、步骤和所需知识,构建出企业创造力开发的霍尔三维模型。然后针对企业创造力的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将企业创造力开发的过程明晰化,便于企业合理配置系统中的要素,提高企业创造力开发的效率,对企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艾伦·鲁宾逊,萨姆·斯特恩.公司创造力——创新和改进是如何发生的[m].杨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彭灿.企业创造力及其开发与管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3).

[3]汪应洛.系统工程[m].4版.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08.

[4]李金海,徐敏.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项目风险管理集成化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8(8).

[5]刘云虎.浅析“三段式”创造力开发教学模型[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7).

[6]钱莹,杨晨,朱艳红.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三维结构模型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12).

企业运维管理方案篇8

[关键词]烟草企业;机械设备;维修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U67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050-01

烟草行业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命脉,对于确保以及促进我国每个领域的发展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烟草设备的完好无缺是烟草安全生产的基础。为了保障烟草设备的良好运行,必须实施好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

一、烟草设备进行维修管理的意义

伴着我国项目建设的逐渐增加,烟草行业的经营能力以及规模正在逐渐扩大与提升,烟草机械装备的配置数量与类型也日益增加。机械设施不但是烟草行业固定资产当中关键的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单位技术设备水平的关键标志,是烟草企业赖以经营生产、市场竞争以及生存的物质基础。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数值的设施,不仅给烟草单位在社会竞争中增加了实力,并且为加快生产速率、确保烟草质量发挥着关键的影响。烟草单位的设备管理属于对单位的机械装置运动过程,就是从自制或者选购机械设施出发,投进施工、磨坏、补偿一直到报废终止的整个的管理过程。执行好烟草企业的机械设施管理,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增加企业生产效益的关键步骤。

二、烟草企业机械设施维修管理发生的问题

烟草行业在国家经济当中属于比较特殊的角色,因为烟草行业实行收支分开的运营方式,收入与支出相分开,在机械设施采购方面拥有相对比较优良的条件,因此带来一系列管理缺陷,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烟草行业机械设施管理强调运用,忽略管理,并且管理相当不到位

烟草企业的机械设施管理工作,其要点重在确保机械装置的使用情况,针对机械设施的基本管理,通常很容易忽视掉,在机械装置管理体制方面,大概保持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的简单纯粹技术管理标准,跟现在推行的科技和价值管理有着特别大的差距。

(二)机械设施的专用性比较强,处置调剂也很困难

烟草行业的所有机械设备当中,几乎一半以上的设备都是烟草企业专用装置,被淘汰处理的专用装置只能在烟草内部单位进行调剂。但是,烟草行业的技术改造大部分都是同步实施,专用装置的淘汰在时间方面大都接近,在烟草企业内部调剂相当困难。

(三)机械设施资产的使用率比较低,浪费损失严重

小而全、大而全的装备模式,致使某些设备使用效率极其低下,存在很多的闲置装置;最近一段时间,因为烟草行业机械装备的科技标准的逐渐提高,其对于机械设施的加工特性要求逐渐提升,大部分机械装置因为科技进步进而逐渐淘汰,利用效率很低;烟草行业设备维修利用的零件生产加工的专业化水平正不断提高,零件的单位工作数量逐步降低,机械设施闲置的问题日渐突显,烟草机械设备使用率一般不大于35%,还有一部分设备的使用率更低,一些机械设施的使用达不到一次/每月。机械设备低效率的利用,造成企业大量现金闲置,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闲置浪费。

(四)机械设备的重复配置,导致资产存量相对较大

烟草企业长期以来依据小而全、大而全的方式配备机械设备,因为机械设施投资情况比较优越,烟草基层企业全部在竭尽全力地增加设备数量以及规模,导致机械设施资产布局不合理、存量很大的情况。

三、常见设备维修管理方法

(一)加强维修队伍的培养,建立具备专业素养的设施维修团队

伴着烟草企业机械设备标准的逐渐提高,软件、电子以及机械一体化的装备肯定会日渐增加,往常一般的维修方式早已不能够适应当代机械设施维修的需求。所以,烟草企业需要使用很多培养方式,加强维修人才队伍的培育,培育具有了解掌控现今检测装置,可以精确快速判断设备故障,同时可以及时实行排除维修故障的维修专业人才。不仅如此,也要密切联系自身单位的具体需求,在培养的时候逐渐针对培养计划实施合理的调整。在普通的日常工作里,也要经常鼓励维修队伍自觉积极地学习先进发达的维修模式,根据这些办法,提升烟草行业维修队伍的专业技能,保证先进发达的机械装置的维修水平。

(二)在维修当中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伴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于机械设施维修层面的装置同时越来越发达,拥有新技术以及新科技特征的维修设施在机械设备维修当中使用不但能够缩减维修的工作数量,同时能够减少维修需要耗费的时间。

(三)增强设备的维修保养

烟草企业机械设施的运行,主要是要把装备维修保养的具体工作落实到实处,保证谁管理,谁负责。除此之外,有关的交接班笔记一定确保真实客观,不可以敷衍了事,交接班以前务必对机械装备实行整体的审核检查,找到问题快速地实施处理,禁止设施带病运行,同时要根据设备的有关交接记录以及管理档案,构建内容方面切实有效的维修方案。烟草企业一定要根据机械设施按期汇总运营状况,而且联系每一台机械设施的特征给出按时的维修保养方案,有关工作人员一定要通过该方案对机械装备进行维修以及保养。

(四)丰富设施管理档案

完善良好的管理档案系统是烟草企业机械装备管理工作当中缺一不可的核心内容,人们不但可以从里面方便的把握机械设施的现有状况、操作性能以及调动记录,同时能够及时地对机械装备实施检修以及保养,提升设备的使用率,尽量发挥机械设备的使用潜能,增加经济收益。

(五)尽量完善烟草单位管理体制

中国的烟草企业务必进一步丰富完善遵循现今市场需求以及本身特性的管理体制同时保证其获得很好的贯彻执行。比如激励体制。烟草企业的有关激励体制务必要保证奖惩并行,针对机械设施的维修以及管理,一定要激励有关工作人员自觉积极谋划献策,比如相关工作队伍的建议被接受同时产生某种程度的效果,而且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生成人人都争先的设施管理新气象。同时,一定要加强烟草企业对于维修工作人员和装备管理队伍的重视水平,提升他们的工作待遇,并且让其体会到本身任务的重要性,让他们自觉积极地执行自己的职务工作,为烟草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给予强有力的依靠,尽力发挥自身的潜力为烟草企业服务好。

结语

烟草行业机械设备的维修和管理单独依赖一个员工或者是几个人是绝对不可能去完成的,它需要所有员工的自觉配合以及参与。增强烟草企业机械设施的管理和维修,是为了确保机械设备完整,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进一步可以安全正常地运行。烟草企业理应结合联系本企业的实际状况,构建完整的管理体制,完善健全管理机制,紧紧抓住机械设备的现场管理工作,严格贯彻执行机械设备的保养维护工作,增强机械设备实施职工以及管理职工的专业能力培训,用以提升设备的使用率,为烟草企业制造越来越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范文敏.谈施工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陕西建筑,2009(01).

企业运维管理方案篇9

(中铁一局集团物资工贸有限公司,西安710077)

(materialSupplyandindustrialtradeCo.,Ltd.ofChinaRailwayFirstGroup,Xi´an710077,China)

摘要:客运专线对于铁路建设的安全性、舒适性,要求更高,因此,铁路客运专线工程的建设,比一般的铁路工程建设,难度更大,且维护要求更高。鉴于此,在铁路客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档案管理,要重视起来,这不仅仅为保障施工企业的利益,更重要的,为客运专线后期的维护,提供充足的资料保证,在节省人力、物力的情况下,完成铁路客运项目的管理维护,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abstract:therequirementsofsafetyandcomfortarehigherforrailwaypassengerdedicatedline.So,theconstructionoftherailwaypassengerdedicatedlineismoredifficultandthemaintenancerequirementsarehigherthanthatofgeneralrailwayconstruction.inviewofthis,thearchivesmanagementintheprojectimplementationprocessofrailwaypassenger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shouldbepaidmoreattentionto.itisnotjusttoprotecttheinterestsoftheconstructionenterprise,butmoreimportantforprovidingabundantinformationassuranceoflatermaintenanceofpassengerdedicatedlinelatermaintenance.inthecaseofsavingmanpowerandmaterialresources,itcancompletethemaintenancemanagementofrailwaypassengerprojecttomeettherequirementsofeconomicdevelopment.

关键词:铁路建设;项目档案;档案管理;施工档案管理

Keywords:railwayconstruction;projectarchives;archivesmanagement;constructionarchives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5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198-02

0引言

企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企业对于社会潮流和趋势的把握,更需要企业对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改进。工程项目作为一个施工企业的生存基础,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动力,企业工程项目所产生的各项资料的保存,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企业的项目档案,是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与项目有关的文字、图片或者其他资料,其内容包含了企业施工项目的设计、工程建设日志、技术难点、技术创新,甚至包括施工过程中所创新的管理方式。这些,不仅仅作为该项目建设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施工项目技术和经验的积累,是施工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

1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和档案管理特点

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与一般的铁路工程建设,有着明显的区别。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对于施工企业资质要求严格,建设技术难度大,工作接口繁杂且数量庞大。如果按照普通铁路建设施工,不仅难以保证施工质量,对铁路客运专线未来的管理维护,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会增加铁路客运专线的管理难度,提高客运专线的维护成本。所以,在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过程中,要结合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要求,以及未来运行维护的相关特点,完成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在施工过程中,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应用适宜的管理体系,保证铁路客运专线施工的质量。加强铁路客运专线施工质量的管理,建立健全好铁路施工项目的档案管理,是一条重要手段。根据我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项目建设从设计筹划到竣工验收,所有的相关资料都要进行收集、整理,最后经过挑选、审核、补充等程序,将资料保存归档。

铁路客运专线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来讲,参与建设的单位数量多,工程建设周期长,相关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国家都有严格要求。在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实施中,会产生大量的文档资料,做好这些文档资料的整理和归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

因为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涉及广泛,参与单位和人员数目庞大,持久复杂的建设过程,会产生内容繁杂、联系紧密的文档资料,造就了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所产生的项目档案来源分散、内容广泛、资料价值大等特点。所以,在铁路客运工程最终的竣工验收中,项目档案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铁路客运专线未来的运行发展中,项目档案是一项重要的凭证和依据。同时,如果铁路客运专线,在未来要进行扩建改造,项目档案也是必须的技术资料之一。因此,铁路客运专线的项目档案的收集管理,需要相关施工企业认真负责的完成,保证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档案的质量。收集、整理和保存好铁路客运专线项目档案,不仅对建设企业未来的发展能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对于铁路客运专线管理水平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2铁路客运专线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档案资料的收集,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因为建设单位所负责的具体项目不同,参与时间存在差异,相关资料的的标准规范并不统一。项目档案整理不规范,甚至会出现有关资料缺失的现象。这给项目档案的整理工作,带来了包括资料收集分散、收集的资料与相关工程的建设实施脱节,资料难以归纳整理等直接影响。

铁路客运专线项目的档案管理,还存在档案制度不够健全,档案管理工作滞后于项目工程建设。虽然,我国铁路管理部门对铁路工程建设的档案管理,制定了制度标准,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前老旧的制度标准,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的铁路工程建设。一些铁路工程施工企业,没有建立起企业自己的工程档案管理部门,在铁路工程的项目建设中,也没有将项目档案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到企业建设项目中去,严重影响了企业建设工程与项目档案的进度同步。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对施工档案进行管理,造成档案收集管理缺失,等到项目竣工的时候,才对项目施工档案进行突击补充。档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缺乏保证,难以在铁路工程后续的维护建设中,发挥作用。

3加强铁路客运专线施工企业项目档案管理的措施

要加强施工企业项目档案管理,首先要从思想上,对项目档案重视起来。施工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改变员工对于项目档案不重视的看法。施工企业要在项目实施建设初期,就要开始筹建专门的档案收集管理部门,如项目资料室。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为以后的归档做准备。利用好企业内部档案管理部门的资源,将以往工程结束后“赶”档案现状,转变为工程前期介入对档案进行收集管理的过程,避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突击补充档案所出现的种种问题。

企业内部,对于档案的收集管理,施工企业要投人相关的办公设备,要安排专人对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进行负责。在档案的收集管理中,根据项目档案的来源,做好项目档案的归类整理,明确好档案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企业负责人要对项目档案的收集编制的进度,有一定了解。对重要的项目档案,要做好备份工作。在项目档案完成之后,及时移交给对应接收档案管理部门,保证档案安全。

施工企业的项目档案,内容繁杂,档案的收集整理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按照档案归纳的相关规范,做好档案条目的细化工作,便于后续的查验利用。因为铁路建设周期长,如果一直等到铁路建设完成之后,才开始对铁路建设所产生的各种文档进行整理归档,工作量巨大,而且也容易出现差错。所以,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中所产生的项目文档,可以按照一个个分项目进行整理归档。当一个分项目建设完工之后,对其在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料进行整理归档,不仅容易发现档案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项目档案的建设质量,也能大大提供竣工验收时,对项目档案验收的效率。

4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的持续深入,旅游、物流等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我国道路运输能力,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对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发展,是一次重要机遇。这个机遇,对于任何施工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如果想要抓住这次机遇,就必须重视好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保证工程项目按时验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代保平,陈光辉,李化.铁路客运专线施工企业项目档案管理[J].科技风,2010(4).

[2]苗江.加强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浅谈[J].档案,2012(10).

企业运维管理方案篇10

关键词:设备管理;技术经济性;评估;意义

中图分类号:tU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007-03

1概述

技术装备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物资基础,它总体上标志着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近代以及现代,世界上的工业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做到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成产成本低,在某种意义上讲都与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高低密不可分。一个社会其生产力的先进或落后,其重要标志也在于采用什么样的劳动组织形式和技术装备进行生产。

根据统计我国目前有近40万家国有企业,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大部分是50~60年代建成的,虽然近十年来陆续通过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等方式对工业企业的装备水平进行了提升,但是这些企业目前在役运行的设备大多数还是使用了20~30年,有些设备的役龄甚至更长,从装备的技术性角度来讲,这些设备的技术性能已经比较陈旧、落后。由于设备技术性能的落后势必会造成设备运行的效率降低,生产经营的效果达不到良好状态,针对这些问题企业的管理者们也会千方百计的加大技术装备的投入力度以提高设备技术性能的水平。如果企业效益优良、现金流充裕,就可以采用设备更新的方案在较短的周期之内迅速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是,一般来说我国的国有企业绝大多数还没有如此优越的经济实力,大量的资金投入有可能造成企业生产经营现金流的紧张,同时设备更新必然造成在役设备的闲置和报废,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有可能造成在役设备的边界价值没有充分的发挥而造成企业效益的流失。因而,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采用科学、适宜的投资策略来提高设备技术性能的水平,就需要从技术性和经济性两方面进行评估论证,筛选出技术性和经济性两个决策因子的交集的最优解,投资策略产生最佳的投入产出比,这样在提高设备技术性能水平的同时又使其技术经济性实现了最优化。

2目前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多年来的投资方针大多是大搞新的基础建设项目,主要是集中资金和设备建新厂、铺新摊,虽然这些新的基础建设项目通过采用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能够大大降低项目建成投运之后其市场运行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但按照我国整体国有企业的总产值、总耗能、总耗材等方面进行统计,这些新的基础建设项目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而占我国目前整体国有企业的总产值、总耗能、总耗材等方面较大比例的,还在生产运行的老企业对技术装备的更新改造就呈现出不够重视的状况,这样就会使这些企业长期处于高耗费、低质量和产品性能比较落后的状态,从而造成我国目前在世界上处于高耗能、材料高消耗的国家之列。由于存在这些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高能耗、高消耗的企业势必会给我国的资源造成极大地浪费,同时又会对我国的环境造成极大地破坏。所以,要想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就必须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适当的措施改变现行的投资方略,依照技术经济性评估的研究,采取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多种方式下大力量强制对现有企业的技术装备性能进行升级换代。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一个企业的技术水平,而且还可以带动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3设备技术水平提升的途径及评估方法的对比

提升设备的技术水平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设备的大修理、设备更新和设备的现代化改造等三种方法。这些方法都有不同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优缺点,对于具体的某台设备而言采用哪种方案,就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科学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研究,选择能够取得较高技术性能和良好经济效果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最佳方案,从而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针对提高设备技术水平的不同方法而言,设备大修理的优点是能够迅速恢复设备原有的技术性能及使用效果,从而保持企业原有的生产效率,投资在这三种方法之中最省,缺点是不能提高设备的技术性能水平;设备现代化改造的优点是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应用最新研究的技术成果和先进经验,通过局部完善、提高现有设备的结构和性能,从而完全达到或局部达到最新的先进技术装备的性能水平,缺点是不能完全达到最新的先进技术装备的性能水平,同时有可能造成设备自身系统整体结构、性能的不匹配;设备更新的优点是通过选用高新技术的设备,在较短的周期之内可以迅速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缺点是在短时间之内投资比较大,同时有可能造成在役设备的可继续使用的剩余价值浪费。

通过对上述三种提高设备技术水平的方法进行比较,设备大修理与设备更新相比,在投资上具有很大的经济性,但其对技术水平的提高程度不如设备更新提高程度的高,而设备现代化改造与设备大修理和设备更新进行比较,在投资上设备现代化改造比设备更新具有更大的经济性,而在技术上设备现代化改造又比设备大修理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针对设备大修理、设备现代化改造与设备更新等方法的选择进行评估,传统的方法是根据设备可靠性和故障规律管理理论之中的典型故障曲线——浴盆曲线(见图1所示)进行分析决策的。

针对设备大修理、设备现代化改造与设备更新等方法的选择进行评估传统的方法主要是根据设备的浴盆曲线参数——故障率λ增加比较迅速时,即意味着设备使用寿命到达耗损故障期,同时经过多次对可修复的零部件进行修复之后,在运行很短周期之内设备的故障率λ又快速升高,由此可判断设备需进行大修理、现代化改造或更新等措施。传统评估的方法在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使用方法简单、设备管理人员掌握比较便捷,但这种方法有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就是虽然能够判断设备需要进行大修理、现代化改造或更新等措施,具体采取大修理、现代化改造或更新这三种措施之中的哪一种就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进行决策选择。

由于传统评估方法存在的局限性,西方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广泛采用技术经济性评估等经济学原理对设备的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技术经济性评估可以准确、定量地决策提升设备的技术水平所采取的诸如设备的大修理、设备更新和设备的现代化改造等三种方法之中的哪种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技术经济性评估在我国新建项目之中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也已广泛使用,通过技术经济性评估使我国的项目管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从而确保了项目全过程管理实现科学、经济、高效的目标。但这种评估方法在国有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之中运用的就不够充分,在日常管理工作之中传统的定性的评估方法普遍被采用,从而造成重视新建项目、轻视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对在役设备进行规范的技术升级,这样企业的投资就有可能无法兼顾科学性和经济性两方面的要求,所以,在国有企业的设备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充分运用技术经济性评估对高效、节省、科学、合理的提升设备的技术性能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4实际应用

现在就以某炼油化工企业的一些设备状况进行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评估,从而为该企业的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建议。

就该企业而言,其炼油化工等主流程装置的设备通过近几年的更新改造,技术装备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升,而作为炼油化工装置配套的动力系统等辅助生产装置的设备由于资金等因素的限制,没有得到相对应于炼油化工装置的设备所进行的更新改造,很多设备都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这些设备的技术性能已经相当落后了。由于多年以来对动力系统重视程度不够,因而更新、改造的设备数量不多,不少设备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效率差、故障率高,从而给生产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下面通过两个案例对该企业设备管理工作中的两个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从而阐明技术经济性评估在设备日常管理之中的现实意义。

案例一,对该企业原有的两种型号的设备进行分析,以找出提高设备技术水平的案例。

该企业所管辖的75t/h锅炉装置,其中原有两台高压给水泵DG150-59,由于该泵原设计及制造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使该泵自投运以来经常发生故障,严重影响和威胁锅炉的安全平稳运行,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决定对这种类型的高压给水泵进行改造。但是在如何进行改造,进行怎样程度的改造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意见分歧,综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更新原型号的高压给水泵;二是更新其它型号的、性能优良的高压给水泵;三是对原有高压给水泵进行修理;四是对原高压给水泵进行技术改造等四种方案。技术人员通过对四种方案的投资费用和修理费用两项经济技术指标进行评估论证,最终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了该设备既能提高技术性能水平和设备运行平稳性,又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改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进而满足了实际生产的需要。在具体技术经济性评估分析过程中,该企业的技术人员以5年期限为基准,对上述四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性评估工作如下。

第一方案,更新原型号的高压给水泵,两台高压给水泵更新总投资为4万元。该设备性能好的概率为0.4,经对以往维修费用的统计可以得出,若设备性能优良、运行平稳性很好,每月每台的维修费用为100元;若设备性能不好、运行平稳性差,每月每台的维修费用为1000元;

第二方案,更新性能优良的、其他型号的高压给水泵,两台高压给水泵更新总投资为6万元。该设备性能好的概率为0.8,若新设备性能优良、运行平稳性很好,每月每台的维修费用为0元;若新设备的性能不好、运行平稳性差,则每月每台的维修费用为800元;

第三方案,对原有的高压给水泵进行大修理,两台高压给水泵的总修理费用为4000元,该设备性能好的概率为0.2,经过检修后,若设备性能优良、运行平稳性很好,每月每台的维修费用为200元;若设备的性能不好、运行平稳性差,则每月每台的维修费用为2000元;

第四方案,对原有的高压给水泵进行技术改造,两台高压给水泵的总技术改造费用为2万元,该设备性能好的概率为0.6,经过技术改造之后,若设备性能优良、运行平稳性很好,每月每台的维修费用为50元;若设备的性能不好、运行平稳性差,则每月每台的维修费用为2000元。

由于各种方案计算的时间周期相同,并且是每年都发生的维修费用,各种方案年利率在当年相等,即可假设不考虑本次投资的资金和每年所发生维修费用的时间价值,根据技术经济学的风险分析理论,在各种方案概率已知的情况下,可以综合分析计算每个方案的风险值e如下。

第一方案:e=(0.01×0.4+0.1×0.6)×12×5+4=7.84(万元)

第二方案:e=(0×0.8+0.08×0.2)×12×5+6=6.96(万元)

第三方案:e=(0.02×0.2+0.2×0.8)×12×5+0.4=10.24(万元)

第四方案:e=(0.005×0.6+0.2×0.4)×12×5+2=6.98(万元)

从上面的计算风险值可以看出,第二方案的风险值e为6.96万元,在四个方案中风险值为最小,所以应当选择第二方案,即更新性能优良的、其他型号的高压给水泵为最佳方案。

由于以前对这类技术经济性评估认识不足,在当初对各种方案的调查、分析、研究时没有运用上述技术经济风险评估分析的方法,就根据比较单一的设备投资因素,想当然地认为更新原型号的高压给水泵总投资与更新性能优良的、其它型号的高压给水泵相比较,总投资低2万元,且更新后的设备同样是新设备,其性能及运行稳定性应该能够满足生产需求,所以1997年就决定更新了一台原型号的高压给水泵。安装投用之后,其运行工况还比较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其性能及运行稳定性就急剧下降,迫于生产需要只好在2003年又重新更新了两台性能优良的、其它型号的高压给水泵,才彻底解决了这个困扰生产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从这个决策案例中,我们所得到的经验、教训是在进行设备技术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各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分析论证工作,只有严格按照技术经济的客观规律办事,在实际工作才不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额外损失。

案例二,该企业中央空压站有六台1956年前苏联生产的往复式空气压缩机,由于该设备技术性能相当落后,其效率只能达到30%,而同类设备效率可达到75%,设备功率为400kw,每年旧设备多支出电能(一年按300天计算)为400×24×300×45%=129.6万度,每度工业企业用电价格按照0.62元计算,每年每台就多耗电费为129.6×0.62=80.352万元。经研究计划改造这些设备,通过调查新设备性能好的概率为0.85,使用期为十年,前5年设备性能好,每年的维修费0.1万元,性能不好为0.2万元,后5年每年的性能好维修费为0.3万元,性能不好维修费为0.5万元;旧设备性能好的概率为0.1,性能好每年维修费为0.5万元,性能不好每年维修费为0.8万元。由于工艺要求平均每一年只运行两台设备,其余的设备作为备用机使用,因而设备改造存在三个方案。

第一方案,为了节省资金,对设备只作一次大修理即可,总修理费用为2万元。从而维持现有生产。

第二方案,只更新三台,5年后不再更新另外三台。现在更新一台设备需要投资20万元,5年后一台更新需投资30万元。

第三方案:现一次更新六台。

由于各种方案计算的时间周期相同,且每年发生的维修费用,各种方案年利率在当年相等,即可假设不考虑本次投资的资金和每年所发生的维修费用的时间价值。同样运用技术经济学的风险评估分析理论,在各种方案概率已知的情况下,分析计算每个方案的风险值如下。

第一方案:e=(0.5×0.1+0.8×0.9)×10×2+80.352×10×2=1622.44(万元)

第二方案:e=[(0.3×0.85+0.5×0.15)×5×2+0.1×5×2]×0.85+0.2×0.15×5×2+60=63.955(万元)

第三方案:e={[(0.3×0.85+0.5×0.15)×0.85+0.5×1×0.15]×5×2}+120=124.705(万元)

通过上述分析计算可得,应选择第二方案,即更新三台设备,同时五年后不再更新其余三台设备。

从上述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具体的设备更新改造项目,在实施之前都应该对各种可能存在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性评估论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才有可能使投资最大限度的发挥经济效益。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现代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实施必须要进行有关的技术经济性评估分析,特别是在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过程中,更应该研究项目的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两方面因素的最佳组合,通过技术经济性评估筛选出风险值最低的最佳技术方案,在设备的技术性能保持较高水平的基础之上,使企业的效益能够实现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葆文.简明现代设备管理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06月.

[2]李葆文.设备管理新思维新模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03月.

[3]胡先荣.现代企业设备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05月.

[4]李葆文,张孝桐.规范化的设备前期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04月.

[5]李葆文,张孝桐,蒋良君.生产维护体系中的五个六架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07月.

[6]郭强,丁晓琴.企业知识管理[n].现代企业导报,1999(5).

[7]郭强.我的知识经济观[J].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37).

[8]田雨.何谓知识管理[n].北京日报,1998年12月28日.

[9]乌家培.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n].中国改革报,1998年11月18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