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2:53

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义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区文化;导向;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区文化是以社区为依托,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群众性文化,在提高居民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建设社区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指导,深入落实到社区物质、行为、制度、精神文化建设的具体方面,探究创新更有效的社区文化建设途径,为社区居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坚固提供良好文化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社区,促进社区更好更快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脚点之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核,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部分,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区层面的落实需要依赖社区文化建设。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文化建设途径,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增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增强凝聚力,使社区文化更加全面、系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同,提高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

(二)推动社区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区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由血缘和业缘等关系联系的社区居民是社区的血液。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贫富差距、老龄化的加剧等显著社区生活矛盾的激化愈来愈威胁到社区的稳定。社区建设迫在眉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符合当今社区建设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和谐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培育“四有”公民提供良好环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到社会的长治久安、稳步前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可能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价值主体一致

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者,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享受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是人。社区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是由社区成员创造同时不断实践传承的,社区文化的价值主体同样是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的价值主体的一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前提,能更好的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有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文化建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的价值取向交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作为最根本的价值取向,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社区文化以和谐互助、团结友爱、以人为本等社区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为价值取向,积极发挥社区文化的价值导向、凝聚、辐射与推动功能,引导成员的行为心理,使成员团结合作,共同进取,营造良好文化环境,推动社区和谐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面向全社会,包含社区发展要求,与社区文化建设内容交融。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根本性一致,为更好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创造了条件[2]。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符合社区文化建设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具体要求符合社区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需要。社区只有建立在法治范围内的民主、平等、公正的各个层面的管理制度,创造自由、平等、文明、和谐的办公、生活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提高每个社区成员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修养,才能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创新,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符合社区发展需要,促使社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创新发展,探索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发展方式。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确立主导地位发挥价值导向作用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整合社区各方面的力量以及各类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全面渗透、完整融入、有效贯通到社区文化活动和社区文化环境的建设之中,尤其是全面渗透、完整融入、有效贯穿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形成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社区特色的社区文化。同时保持开放心态,既尊重差异,兼容并包,又自觉抵制腐败落后思想;积极吸取精华,祛除糟粕,加强交流,求同存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引导作用,使社区文化建设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建设自由、民主、和谐,爱国、友善的社区文化环境。

(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丰富活动形式

政府部门要重视社区文化设施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和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优化配置社区资源。引进社会力量,倡导与企业共建、共享的社区文化理念,鼓励企业和其它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建设[3]。完善社区人才政策,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进行社区工作人员再培训,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强经费支持,为社区建设提供物质支持,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4]。以系统观念和创新意识服务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了解居民真实需求,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抢占社区文化阵地,打造社区品牌,如读书会、文化艺术节等形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区文化活动品味,使居民自觉树立平等、友爱理念,强化对社会公德的自觉认同,增强居民主人翁意识。

(三)创新宣传载体强化舆论氛围

大力推进“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搭建网络平台,发挥社区媒体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的作用。重视发挥网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传播作用,既注重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建设好网络思想教育平台,又突出抓好文化传播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社区主流网络媒体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的作用;加强网络评论、网上舆情分析和引导,及时清除有害信息,培育健康向上、品味高雅、运行安全、贴近居民的网络环境;坚持依托网络开展社区年度人物评选,发现和挖掘居民身边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弘扬社会正气,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和谐舆论氛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要处理好文化多样性与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指导,尊重文化多样性。要理清文化民族性和全球化的关系,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要解决好文化高雅性与文化形式大众化的关系,提升大众文化品味,雅俗共赏[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根本,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广宝.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

[2]叶长丽.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究――2002年至2011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个案分析[D].教华中师范大学,2013.

[3]徐晓霞.城市社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8(8).

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义篇2

【关键词】价值体系核心价值社会主义价值民族教育

引言

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的研究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途径。

1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1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

在民族地区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能够凝聚和统一广大师生的思想,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和健康发展。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不仅对于抵御和抗衡西方社会价值对民族地区的渗透和影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在民族地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具有促进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因此在民族地区应当把政治建设、军事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深化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一言以蔽之要让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科学思想的指导和统领。

1.2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需要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入批判旧的意识形态,用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去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作长期的、彻底的斗争,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也是一个包括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倡导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系统的、基础性的文化工程。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把握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我国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高校的性质和方向,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指导地位的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当前,民族地区所面临的国内和国外的现实状况,要求我们必须有计划、分步骤地加强民族地区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各族师生头脑,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真分析民族地区社会矛盾各方面的变化,揭示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形成、传播的社会基础和演变规律,针对各族师生思想中存在的各种疑惑做出符合实际的、有说服力的解答,帮助各族师生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1.3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思潮,是高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任务,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保证。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文化是根本,坚持用校园文化所蕴涵的人生信仰、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文化因素去引导师生塑造灵魂,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基和主干,它指明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灵魂,确定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揭示了和谐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动力,规定了和谐文化建设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

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文化环境,以及民族地区高校内部特殊的主体构成,使得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此外,由于历史、宗教以及思想认识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民族地区高校的发展。因此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的新型管理模式,对于加

民族地区高校的稳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高校校园和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不同民族师生员工的交往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就不可避免。因此,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对于增进各族师生相互了解、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4培养各民族合格大学生的现实需要

各族大学生是未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决定和制约着民族地区小康社会的实现和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谁赢得了年轻人,谁就赢得了未来。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我们必须站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高度来认识民族地区高校建构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性,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深化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树立共同的理想,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培养各民族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理想信念的合格人才。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建议

2.1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高等学校和广大青年学生历来是西方敌对势力争夺和渗透的重点。民族地区严峻的现实状况,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解决好办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如何办好高等教育和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面对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我们更需要强调和坚持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重视和巩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在读学生的理想信念,确立和壮大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大学必须始终坚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关键时刻不动摇,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意识,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执行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落实,确保宣传思想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做到清醒、坚定、有作为。

2.2民族之间的“和合”教育

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师生要弘扬和合精神,并不是抹杀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特点,而是要特别强调同族师生之间的协作,使各民族师生在沟通和交流中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养分,实现个人成长的提高和升华,达到所谓的“和合而生”。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大学各族师生必须以和合精神为理念,用这个精神支柱团结起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战略目标的实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价值观的多样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我们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允许和而不同的多种价值观的存在,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学做到“和”就要控制多种价值观的冲突,这就要求在价值导向上坚持一元性,即要坚持社会主导价值观,而坚持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前提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学师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以,必须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大学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2.3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有效载体。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学通过开展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学术、艺术、文化、体育、娱乐等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无形的价值理念直观化、具体化。高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杠杆。因此,为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大学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作为中心环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力图建设高品位、形式多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独特的精

神。少数民族地区大学学校传统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学校优良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体现;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独有的文化因素往往蕴涵着深刻的价值观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必须要坚持和发扬具有民族地区高校特色的优良传统,积极培育具有民族地区高校特色的精神。要对学校传统深入挖掘,特别是挖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的传统,如爱国主义传统、民族团结传统等。要加强校史研究,加大校史馆、人物展等展示学校传统的展馆的开放程度,鼓励各族师生参观,积极推进学校传统教育。充分利用一些广受学生欢迎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校园电影节、名人访谈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的熏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体化,引发学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以事述理,以理服人,以行动促教育,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2.4发挥政治理论课的渠道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探索新途径,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运用各种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各族师生所感知、所认同、所喜爱、所接受,以在脑海中形成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必须接受大学学校教育所代表的主流文化的价值和要求。然而这些主流文化价值和要求必然会与母体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冲突。所以有必要实施文化精品品牌战略,增强先进文化的影响力,以提高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少数民族地区大学应加强对理论教育工作的特色管理,以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还应该做到加强对理论教育阵地的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牢牢掌握理论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2.5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队伍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组织保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具有政治坚定、爱岗敬业、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地区大学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地区大学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要做到以专职人员为主,兼职人员为辅。把少而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员,从兼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中分离出来,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把一批适合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工作的干部,从正常的教育管理活动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者中培养一批德育专家,从事德育研究活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必须使广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必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者提出明确的专业要求,使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人员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工作能力。

3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引领的功能,从社会价值取向上巩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高校作为社会各种思潮的生产、的集散地,客观上需要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进行引领和整合,使之朝着有利于实现社会预期目标的方向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稳固占领意识形态阵地,主导各族大学生价值追求。文章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除了要应对与内地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外,还必须正视由于地缘、人文

历史潮流、风俗习惯等因素带来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一定要在高度关注其特殊地位、特殊人群、特殊的教育背景和方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体现人本精神,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义篇3

[关键词]社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这一概念是由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对于“社区”,上世纪八十年代由马畏安先生编写的《社会学概念》中有过详尽的表述,而我国内地的社区建设则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国家民政部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始的。

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和创造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大众的热切愿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文化关注民生、文化惠及民生”这一国策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近年来,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广大社区居民十分期盼的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第十篇的“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第四十四章明确规划:“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宽投资渠道。”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系列的决定和规划,足以说明当今中国的城市亟需关注和重视社区文化建设。

一、关于社区与社区文化

“社区”,本来是社会学的概念。而社区又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学家认为社区含有道德上的整合与互属,感情上的联系和投入,以及亲友关系、和睦友好等意思。所以,可以这样说,社区是一定地域内的共同体。正因为有了社区这一特有的社会组织,社区建设不仅仅是独立的单项活动,而且承载着多种功能和期盼的复杂的行动体系,于是便有社区文化建设这一说。

关于社区文化,不少的社会文化专家、学者认为:社区文化是该社区居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生活习俗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实践中亲身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包括社区居民的精神状态、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形态而构成。也有学者认为社区文化是社区成员在社区这一特定的生活空间内,以提高社区成员文化修养,增进社区成员交往,增进社区成员健康,丰富社区成员文化生活,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关注社区民生的一项公益性文化活动。

社区文化实质是社区内不同单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社会群体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文化学习、科普活动、习俗传承、职业技能培训与教帮,歌舞艺术展示,健身健康锻炼和视觉审美等文化活动事项。就目前而言,社区文化在党的十七大以来可谓是蓬勃发展,社区文化为我国城市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和文化事业建设拓宽了新的领域、新的视野。同时也不断积累了新的经验和新的成就,大大地激发了社区文化新的活力和新的热情。此外,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环境下,社区文化建设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指出了新的前景。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创新的思路、探索的勇气和扎实的工作,去迎接社区文化新的挑战,以社区文化建设与繁荣的新成果来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贡献。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还不够,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我们国家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就说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如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没有高质量、多层次、多门类的精神文化享受和参与,不仅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且还会不同程度影响小康社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发展和繁荣社区文化就是要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去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

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义篇4

关键词:社区文化以人为本文化建设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单位制”逐渐瓦解,代之以社区的快速发展。社区文化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过初期的边缘化并且引发的诸多问题后,越来越得到社区管理者和学者的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处于零散状态,因而有必要对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以助益于该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的深入。

一、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研究概况

我国社区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随着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出现的。近几年,由于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社区文化研究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从研究作者来源看,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社区文化建设关联部门实务人员撰写了大量经验性的案例介绍文章。这些文章虽然不能算作学术研究的范畴,但这一现象也的确反映了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者对于这方面研究的迫切需求。对于学术研究来看,社会学、传播学、思想政治学、文化学、图书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这方面都有涉及。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定性研究占主流,也出现了少量定量研究的文章。

从研究模式上来说,主要有三种。一是学理研究。针对社区文化的问题,利用相关知识,提出解决的思路。二是案例研究或经验介绍。主要是抓住典型社区进行正面经验的介绍或者是反面问题的说明。另外,也有部分学者介绍国外社区文化建设的经验。三是嵌入式研究。这些文章作者往往是某一专门领域的工作人员或研究中,利用其专业知识,探讨该领域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这三种研究方式各有所长,共同推动研究的进展。

二、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理研究类。

⑴社区文化的界定。学术界对于社区文化的表述不同。高占祥认为,社区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人们所创造、孕育、形成的人文环境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综合。而文军等人认为,广义的社区文化是特定区域内长期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而狭义的社区文化则是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也有学者对社区的表现进行研究,并提出社区文化包括五说,即“文化活动说”、“群众文化说”、“社区特色说”、“文化设施说”、“传统文化说”。以上界定涵盖了物质与非物质两方面的内容。可以说,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⑵社区文化的特征。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有代表性的是林泉的观点。他认为,社区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与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地域性、融合性、共享性、熏染性。

⑶社区文化的分类。社区文化建设包括城市社区文化和农村社区文化,农村社区文化的研究要滞后于城市社区文化,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起而受到关注的。沈丽丽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研究这一问题,张刚则着重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软实力的提高角度给予阐述。

⑷社区文化的发展阶段。这是从社区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研究的,可以理顺发展思路,为现实政策的制定提供历史借鉴。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课题组做了这方面的细致研究,认为新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经历了主要由政府推动的初期阶段,以及主要由市场推动,兼有政府推动,其内容兼具硬性建设与软件建设的符合形态两大阶段。

⑸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社区文化的作用,现有文献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考虑。一是社区文化对社区建设的作用。陈承明等人认为,文化建设是社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功能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孙晓刚提出,和谐的社区文化在社区中具有宣传、凝聚、教育、娱乐、调节功能。二是社区文化的社会意义。陈颜认为,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文明的载体。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主流,在城市文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要求,是适应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措施。

⑹文化建设的现状。包括建设成就和问题。关于社区文化建设成就,学者描述的较少。康之国、刘娴静在其文章中肯定了改革开放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他们指出,从改革开放后,社区文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北京、上海、武汉等这些大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各具特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多。学者采用了不同的归纳方法反映这一问题,比如:林泉博士认为,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发展动力;二是缺乏发展后劲。缺乏发展动力,实际上是强调社区文化建设的普及推广问题。而缺乏发展后劲则是指要解决好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化、提高问题。康之国、刘娴静指出,由于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滞后,已经成为社区建设乃至社会发展的“瓶颈。”他们认为,目前社区文化功能弱化,主要是体现在社区文化娱乐休闲功能没有发挥出来、社区认同意识薄弱、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弱化、社区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也有学者从政府文化的管理模式研究这一问题,周晨虹、马兆明指出在社区文化建设之初形成的政府直接管理的模式在当时虽然起到了迅速的推动作用,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社区文化本来意义与功能的实现。在这种模式下产生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社区成员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社区成员的参与度仍然严重不足、特定社区的文化内涵与鲜明特色不突出、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与盘活机制等。

⑺社区文化建设的阻滞因素与问题成因。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阻滞因素,王光和陈颜两位学者的分析比较全面。王光认为,这些阻滞因素包括传统文化建设管理体制的束缚、城市社区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弱化、社区文化建设队伍不稳定等。陈颜则认为认识、经费、参与度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三道坎。

对于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的成因,康之国、刘娴静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视度不够、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导致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社区居民主体意识不强以及参与度不高、社区文化资源整合不够。

⑻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的解决。社区文化问题解决遵循的原则。李永认为,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三贴近”、“三创新”原则。“以人为本”是指让社区群众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尊重社区群众个人有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权利的思想。“三贴近”、“三创新”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应葵花提出要坚持“融合性”原则,把社区文化建设融合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去,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林泉则强调“服务观”和“育人观”。“服务观”与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要求相一致,而“育人观”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相一致。

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多,而且角度不一样。彭坤明的观点是途径指导性质的建议。他认为,社区居民不仅是社区文化的享有者,更重要的是社区文化的建设者,因此,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构成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和现实选择。李永提出了五条建议:第一,广泛开展各种“创建活动”。第二,开展多种多样的阵地文化。第三,积极开展富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第四,形式上要不断创新,从过去的吹拉弹唱到网络文化、草根文化等。第五,载体要创新。借助企业、学校等影响力较大的单位实体开展互助活动,实现双赢。应葵花的观点对之具有较大的补充意义。她认为要做到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搞好社区文化产业、充分发挥组织机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管理、重视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对社区文化的制度化管理,建设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刘娴晴的观点则比较新颖,并且有很大的可行性和现实性。她认为应该以家庭文化建设带动社区文化建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兼顾。也有相当多的学者注意从管理体制上提出变革建议。周晨虹、马兆明认为应该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该由政府直接管理逐步向间接管理转型,引入并整合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李爱卿等人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2.案例研究类。关于国内社区文化建设,许多学者采用案例介绍的方式进行研究。比如:朱名燕、卢悦等人通过对成都部分地区的社区展开调研,分析总结该地区文化艺术开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各地方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基础差距比较大,缺乏优秀组织人才,内容满足不了群众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作用。同时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张玉枝以交换轮为指导,从“利益对等交换”的角度剖析和构建了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种种机制,进而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从整体上对当前上海社区文化建设层次分明的互动网络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并对21世纪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社区文化建设机制发展方向提出了若干设想。刘玉琼则是对乌鲁木齐社区文化建设做了系统的分析。

关于国外社区文化建设,也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介绍。比如:张丽萍对法国的社区做了系统的介绍,其中包括社区文化的建设介绍。

3.“嵌入”研究类。有不少作者从自己研究或工作的领域出发,探讨本领域在社区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所涉及的领域主要有图书馆、少儿图书馆、互联网、大学校园文化、物业管理、音乐等。

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重城市轻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导致学术资源分配极不均衡。目前关于社区研究的文章,主要针对的是城市社区,而对农村社区文化重视不够。在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背景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⑵研究不深入、不细致,研究成果现实利用价值不大。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注重宏观领域而忽视区分对待。以城市社区为例,现有的研究往往泛泛而谈,而不是将城市社区有系统的分类,比如:将城市社区按阶层划分或职业划分,针对哪一种社区该采取哪种建设模式,这种细致的研究没有。此外,现有的文章,很多都是基于经验的介绍说明,而利用相关理论指导进行研究的高质量文章非常少,针对许多文章提出的特色社区文化的建设等问题,学者往往只是论证其必要性,但是对于建设途径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则非常少。另外,定性的研究占主要地位,定量研究的文章较少。一个突出的反映是文章低水平、雷同化严重,现实利用价值很小。

⑶交叉研究还较少,需要进一步多元化。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主体非常多。但现有的研究中嵌入式研究较少,而且已有的研究也不深入,只是论述其作用,对于如何实现“无缝对接”这些问题没有很好的说明。

2.进一步研究的几点建议。

⑴加大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应该鼓励更多的学者将研究视野放在农村社区,对农村社区文化的现状、问题、对策等做系统的研究,实现学术资源的合理分配。

⑵研究需要进一步细致、深入,创造出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成果。在研究细致性上,应该考虑将城市或者农村社区进一步细化为不同类型的社区,然后分别研究;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理论成果,指导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增加理论深度;应该实现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在社区文化研究的相关领域鼓励利用定量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应该探讨特色社区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应该加强社区文化长远规划方面的研究,使得其发展更加理性。

⑶鼓励交叉研究,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关的学科来交叉研究,既实现学科的发展和提高现实应用价值,又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相关领域更专业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高占祥:《论社区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2]文军、唐区林:《变迁与创新: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历史考究与现实分析》,《求索》,2001.2。

[3]陈宇泰:《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8.2。

[4]林泉:《论社区文化建设》,《学海》,1999.3。

[5]沈丽丽:《基于“地方性知识”视角的转型期乡村社区文化建设》,《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6]张刚:《浅析中国新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

《法制与社会》,2009.1。

[7]安徽省社科院:《新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江淮论坛》,2001.2。

[8]陈承明:《论社区功能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

[9]孙晓刚:《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南方论坛》,2008.6。

[10]陈颜:《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

[11]康之国、刘娴静:《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文化功能弱化问题及解决路径》,《社会主义研究》,2008.3。

[12]周晨虹、马兆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13]王光:《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冷思考》,《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11。

[14]李永:《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初论》,《商业环

境》,2008,11。

[15]应葵花:《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探微》,《滁州学院学报》,2007.3。

[16]彭坤明:《社区文化的认识视角和建设思路》,《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17]刘娴晴:《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发展中的定位》,

《长江论坛》,1999.1。

[18]李爱卿:《从“政府主导”到“全能社区”》,《广西社会科学》,2004.9。

[19]朱名燕等:《成都市城乡社区文化活动调查报告》,《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

[20]张玉枝:《上海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机制研究》,《人文地理》,2001.8。

[21]刘玉琼:《乌鲁木齐社区文化建设调查与分析》,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3。

[22]张丽萍:《法国的社区及其公共服务机构》,《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23]李忠兰:《公共图书馆建设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议》,《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7.1。

[24]王妍:《少儿图书馆与社区文化建设刍议》,《图书馆学刊》,2009.4。

[25]王从江、赵立秋:《互联网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学习与探索》,2007.3。

[26]于立军、鲍文云:《论大学校园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27]杨泽谦:《浅谈社区文化建设与物业管理的互动作用》,《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2。

[28]蒋帆:《音乐在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

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义篇5

关键词:农村社区;社区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为世人所重视,文化的社会价值在现代社会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国家层面,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同时,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足这块短板也引起了我们的焦虑和深思。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而农村社区文化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

一、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

目前学界对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存在着分歧,不同学者对农村社区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吴理财认为对农村社区文化定义的分歧源于研究者试图找出一个什么是农村社区文化的本体主义的答案来,但由于研究者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导致对农村社区文化的定义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因此他提出要基于处境化经验来定义农村社区文化:“一群农民日常生活所共同享有的处境化经验及其价值观”。黄辉祥则把农村社区文化定义为“农业人口在特定的地域长期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意识,乃是信仰禁忌、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之总和。乡土文化、家族文化和礼俗文化共同构成了乡村文化。”张桂芳认为“农村社区文化就是由居住在农村的一定地域范围内(非严格的行政区划)的人们,由一定的纽带和联系而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情感归属和道德规范等。”本文在广泛吸收借鉴不同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将农村社区文化定义为农民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经过长期生活和劳动实践而形成的并在日常生活劳作中所共享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在政府和学者的倡导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社区文化发展欣欣向荣。成绩值得肯定,但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人才层面、物质资源层面、制度层面对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人才层面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主体缺失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很多农村变成空心村,只有老人和儿童常年居住于村中,导致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于农民,也依靠于农民,农村社区文化必须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只有依靠农民产生的文化才会为农民所接纳,受到农民的欢迎。广大农村社区居民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缺少农村居民的广泛参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

2.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当下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专业人才缺乏,人才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因为农村条件艰苦,很多年轻的文化工作者不愿意到农村中,甚至不愿意到镇文化站工作,因此目前农村社区文化队伍中专业的文化工作者以老年人居多,中青年文化工作者凤毛麟角,并且在农村社区文化工作者中,大量文化工作者是兼职从事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专业技能好、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社区文化工作者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农村社区文化队伍只有具备这种优秀人才,才会切实的推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3.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

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农村居民作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中存在的很多不良文化例如黄赌毒等,很大程度是由于农民经济条件提高了而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而造成的。同时,农民受教育程度高低也影响农民参与农村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参与农村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高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

(二)物质资源层面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资金匮乏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农民居住较为分散,因此国家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少,很多地方政府没有把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中,农村社区的文化活动经费没有固定的来源,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很多农村社区由于没有文化活动经费,连续数年无法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更无从谈起。要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为支撑,资金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2.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不足

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不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我国农村数量巨大,并且较为分散,因此无法像城市一样在每个社区都建立相对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其次,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也制约了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只有有充足的资金为支撑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才会得到切实的发展;最后,已建成的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缺乏维护,导致大量的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三)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忽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由于我国政府对官员的考核指标侧重于经济方面特别是GDp的增长,因此基层政府重视抓农村社区经济发展而忽视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虽然基层政府重视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但基层政府没有注意到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不仅包括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还包括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只有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是切实改善民生。现实中正是由于政府不注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才导致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迟缓,无法满足农民精神生活,无法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进而没有做到真正的改善民生。

2.农村社区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村社区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接受主管部门指导’的管理体制,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很多方面不能过问,也不便过同,使乡镇文化站处于一方不愿管,一方管不了的‘两不管’境地”;二是农村社区文化专职工作人员编制不清,农村社区文化专职工作人员编制不清直接导致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人才流失严重,同时也无法吸收到优秀的文化人才服务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三、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第一,加强政府的文化建设意识,转变过去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在国家层面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发展的象征,同样在农村这一层面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是农村社区发展的象征。因此政府必须转变思想,树立农村社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并重的发展思路,一改过去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一方面,政府应该改变过去固有的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思路,树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观念,既要抓经济发展也不能忽视文化发展,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加强对基层官员的思想文化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只有政府官员转变了思想,政府的发展思路才会转变。

第二,完善农村社区文化管理体制,培养农村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各级政府应该创新完善我国的农村社区文化管理体制,使农村社区能留住文化人才,使文化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应该明确县、乡文化管理部门和农村社区文化站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作用,改变农村文化站行政上归乡镇政府管,业务上则接受文化部门指导,最终导致谁都不愿管的现象。其次要通过改革农村社区文化管理体制,解决社区文化人才的编制问题,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吸引不到人才留不住人才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在农村社区文化站工作无编制,工资也无法保证。因此要培养农村社区文化人才必须改革农村社区文化管理体制。最后“要建立健全乡镇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库,逐步形成县、乡(镇)、村三级的文化骨干网络”,以人才为支撑推进我国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第三,创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推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一方面政府应该把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中,保障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只有保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资金具有可靠地来源,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才不会中断、停滞,才能不断的完善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进而推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引入社会资本,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投资社区文化建设,通过优惠政策等方式促进私人、集体或企业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兴办与社区文化有关的企业或公益组织,共同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同时实现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的共赢。

第四,尊重农民的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促进农民积极参与。首先,政府应该尊重农民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一方面政府可以在社区中搭建文化平台吸引农民参与其中,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定期举办社区文化活动,使农村社区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吸引农民的参与。第二,农民作为农村社区文化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农村社区文化是由农民创造的,也是服务于农民的,因此农民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应该具有主人翁意识。最后,“要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把农民自娱性文化活动与文化部门举办的送戏下乡、文艺调演、汇演、比赛以及大学生假期“三下乡”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激发农民参与社区文化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吴理财.处境化经验:什么是农村社区文化以及如何理解[J].人文杂志,2011(01).

[2]黄辉祥.农村社区文化重建与村民自治的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8(02).

[3]张桂芳.试论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J].兰州学刊,2004(05).

[4]徐碧英.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对策――以四川地区为例[J].黑龙江史,2008(16).

[5]徐碧英.发展农村社区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法制与社会,2008(01).

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义篇6

[关键词]和谐社会新农村社区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培育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农村社区文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必要手段,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社区公共文化基础工程,整合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提高农村社区文化品位,合力推进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一、建设新农村社区文化的战略意义

解决好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最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全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它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我国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农村社区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没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既使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未必就高,社会状况未必就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较为滞后,难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也不相适应。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既是实现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建设农村社区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必备条件。

党中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文化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的战略目标是相统一的。推进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于丰富当代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有利于加快有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建设农村社区文化是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落实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是维护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举措。农村社区文化阵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需求。

二、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一)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缺乏,乡镇文化站职能弱化,经费投入不足,图书资料严重短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有的乡镇文化站馆被挪作它用,电影院已名存实亡,村以及村小组更是少有文化、体育设施。

(二)农村社区精神文化产品单一。

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消费产品较单一,主要休闲方式是看电视,一些贫困户甚至连电视都买不起。由于农村有线电视尚未完全普及,并且即使有也因为收费较高,大多数农村居民不愿安装,所以只能收看两三个频道。订阅报刊的农民就更少,不少农民将农闲时间大量浪费在打牌上,导致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又沉渣泛起。

(三)农村传统文化急剧流失。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且不少文化遗产依然保存在广大农村地区。然而,随着农村民间艺人和民间技艺的消失,民间文化艺术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或被取代,民间文化市场载体缺失、形态弱化,我国的农村传统文化正急剧流失。

(四)农村教育体系及结构不均衡。

农村教育资源配置远不如城市。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硬件设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在软件方面,如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观念更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上仍无法与城市教育公平竞争,尤其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较严重,农村教育环境、农村教育体制有待优化。

(五)农民科学文化素养较低。

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文盲、半文盲占有一定的比例,加上有的地方不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导致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差,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陈规陋习难除,现代科技、现代农业、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无法完全融入农村生产与社区生活。

三、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一)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经济发展是基础。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发展农村经济。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并且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目标列入各级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构建与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采取招商引资、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步伐,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让广大农民在满足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追求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是出路。

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要加大农村综合改革的力度,创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体制。从体制上讲,县乡两级必须将文化单位区分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类。公益性事业单位以政府投入为主;经营性文化产业,以市场运作为主。企业单位要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企业转轨改制,培育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大型文化骨干企业。乡镇文化站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生活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要创新基层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深入调查研究,明确职能定位,完善保障措施,改革管理方式。

(三)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人才战略是关键。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施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加强农村社区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培育,努力建设一支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发展和重点培育农村文化户。农村文化户由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熟悉农村、了解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乡土艺术风格。培育农村文化户,一要在政策上倾斜、专业上指导、运作上提供优质服务;二要注重发挥地方特色,卓有成效地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民间艺术资源整合,为社区农民开展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艺术服务;三要尊重人才、理解人才、关心人才,为农村文艺工作者提供宽松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四要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和文化品位。

(四)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保障投入是根本。

要真正落实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必须确保必要的精力和经费投入,不断充实和完善农村社区文化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导向作用。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的覆盖率,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推进“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和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在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要加大农村财政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和土地流转制度等改革,拓展农村文化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切实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满足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需求。

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义篇7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居民居民参与人才建设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一)社区文化的内涵

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社会文化,是在社区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城市社区文化是指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具体来说,社区文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物质方面,即该社区内的文化活动、场所、设施;精神方面,即通过社区文化活动培养起来的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归属感、新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审美情趣、人生乐趣和生活方式等;制度方面,即为保障社区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的一系列政策所构成的规范结构。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的发展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社区文化对于和谐城市、和谐社区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越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文化强市的构建依赖于社区文化的建设。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推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精神境界。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核,是对城市文化积淀进行提升的结果。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增进居民的凝聚力,凝聚力是城市稳定发展的粘合剂,是维护城市稳定、和谐、进步的重要因素。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树立城市品牌,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社区作为城市中的基层组织。它的文化建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高离不开社区文化建设的支持和承载。因此,要建设文化强市,提高我市文化软实力,加强我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秦皇岛市海港区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一)秦皇岛市海港区的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水平不均衡

目前,秦皇岛海港区有社区六十多个,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个社区之间的文化建设水平发展不均衡。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不均衡主要受社区文化建设设施的影响。一些社区的社区文化建设设施较齐全,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好,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更容易,也能吸引更多社区居民的加入;而一些社区文化建设设施比较落后,甚至是缺乏,严重制约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社区文化建设设施的好坏主要受社区经费多少的影响。由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公益性性质,资金短缺问题成了大部分社区在文化建设发展中的严重障碍。虽然社区居委会有一定的经费,但经费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事业的需求,更不能保证社区文化建设的质量,严重阻碍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意识缺乏,参与群体单一

从整个海港区的社区文化建设状况来看,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社区文化作为一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具有娱乐休闲功能和宣传教化功能。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使社区成员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对促进社区成员的社会交往、强化他们的社区意识、凝聚力及对社区的归属感,促进社会稳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工作。由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宣传的不到位和活动形式的局限性,导致参加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主力军主要是中老年人,忽视了中青年力量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利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三)社区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缺乏专业骨干力量

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搞好社区文化建设,需要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并具备文化专业一技之长、热心于社区文化的骨干队伍。然而,现实情况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和各类文化人才普遍较为缺失,支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多数为年纪较大或专业层次较低的非专业工作人员。这种现状严重制约着社区文化活动的质量的提高。

三、解决秦皇岛市海港区社区文化建设中突出问题的合理性建议

(一)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资金问题是解决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部门应重点关注那些基础设施比较差的社区,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优待。与此同时,社区应通过自己努力多渠道的筹措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目前,很多企业有拓展自己品牌和客户的需求,而社区就是一个很好的场所。社区可以在年初制定工作计划之际,和社区内企业充分协商,争取由社区和企业联办运动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实现社区与企业互利双赢。

(二)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使参与群体多样化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对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一般而言,人对社区的认知是主观的,往往是居民对社区的态度表达,其认知好坏直接影响居民的内在观念,价值与态度,以及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动机强度。针对当前社区居民参与意识薄弱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开展社区活动,培养社区意识。文化艺术活动、各种娱乐活动等可以无形中提供居民互动的机会,凝聚民众的向心力;加大社区信息的宣传力度,增加居民对社区的了解。要增强一个人的社区意识,先要改变其对社区的认识,然后才能激发其参与社区活动。因此要增加居民对社区的了解,提供更多社区相关信息,能够使社区居民有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可以通过建立社区通讯录、发行社区报纸等形式来加强居民的社区意识。

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义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5-0119-05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地处边疆,在维护边疆安全和国家稳定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是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理想的现实基础之一。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建设社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由于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经济状况、历史因素、风俗习惯等因素的特殊性,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少数民族地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理论武器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国境线漫长,长期以来都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前沿阵地。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深化,西方国家更是利用这种机会加紧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制造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统一。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为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国家统一,必须不断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的一致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体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可以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习惯、地域以及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动力

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志曾讲过:“中国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中国有几十种民族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比汉族居住的地方面积要宽,那里蕴藏的各种物质财富多得很,我们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然而民族地区要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经济发展,需要普遍认同的主导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各民族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增强思想认同与共识,积极主动地化解民族矛盾,消除民族之间的冲突,为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要求的是一种安定有序的社会,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地区安定有序是整个国家稳定社会和睦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提升。然而由于历史、现实、社会、自然条件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发展差距过大并长期得不到解决,会导致民族地区社会成员产生心理失衡和不满情绪,从而影响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我们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这样可以更加自觉、更加清醒地了解、掌握社情民意,从而使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顺民意、得民心,真正起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广阔,环境复杂,政治敏感程度高,现阶段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以及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无论在经济总量、发展效益还是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西部民族地区8个省(区)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34734.83亿元和18075.35元,中部地区8个省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86443.31亿元和20534.22元,东部地区11个省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211886.90亿元和40375.49元。西部民族地区只有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均生产总值(402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575元),其余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贵州的人均生产总值为全国最低,仅为10309元。

这种经济发展差距的存在,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同时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和传播,往往成为境外敌对势力进行渗透、制造事端的借口。

(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历史上,关于“民族”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以前,我们一般引用斯大林同志对“民族”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民族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进入21世纪,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关于“民族”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共同体发展的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我国民族的实际,对“民族”概念给予了新的诠释:“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从这一概念的界定不难看出,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而正是这些多样性和差异性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多样的文化形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我国部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信仰,其中有些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三)教育事业发展落后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分布在边疆地区,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设施较差,教育资源匮乏,这些因素大大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脱离了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普遍来讲,少数民族地区文盲率较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譬如,云南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云南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32年,总人口中接受大学教育的只占2.23%;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只占7.27%;接受初中教育的占23.53%;接受小学教育的占49.60%,文盲率为17.37%。”

(四)境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以实现其“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软实力”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手段“西化”中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受到冲击。

境外敌对势力往往利用民族宗教因素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国内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遥相呼应地进行破坏活动,配合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战略。民族分裂主义本质上是对国家统一和领土的破坏,不是一般的民族和宗教问题,但由于他们利用“民族”和“宗教”的问题进行宣传鼓动,因而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例如,2008年发生在拉萨的“3.14”事件,是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联手破坏北京奥运会和我国政治稳定的一次攻势。2009年发生在乌鲁木齐的“7.5”事件,同样是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蓄意制造的破坏民族地区稳定的恶性事件。虽然这两次事件均为个别事件,但是仍然在民族地区造成了不良影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各族公众的综合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会对民族地区社会成员形成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大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好地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们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各种困难的根本保证。因此,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要与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相适应,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的发展能力。

首先,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地处祖国边陲,但是这些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少数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相关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其次,少数民族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扶持当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牧业。再次,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当地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最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境,漫长的边境线是民族地区发展边境贸易的重要条件。少数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发展边境贸易,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其本身就是一种先进文化。同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发展和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的本民族文化。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核心价值体系,但是差异是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多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同时尊重多样化的民族地区文化。

首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任何一个社会文化的发展都需要通过建设一定的主流文化,提供发展的导向。当前在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意识和宗教观念深刻,社情民意复杂,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民族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融入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

在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就是一个“底线”原则。如果这一原则被突破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严重混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守“底线”原则不动摇,必须“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其次,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充分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权利,建立健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机制,使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包含、协调发展。

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发展和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重视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中有益的、积极的部分,要加以保护、继承和发展。

再次,包容少数民族同胞的,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我国有一部分少数民族信仰宗教,因此,我们要包容信教公众的信仰,充分挖掘和弘扬宗教教义和宗教道德中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内容,积极引导这些地区的宗教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譬如,中国新疆地区是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的地区,“伊斯兰教教义所倡导的爱国、关爱、平等、诚信、宽容、和谐等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存在着广泛的适应性和一致性;又如孝顺父母、助人为乐、包容他人、扶危济困、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团结等教义精神正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领作用,对各民族和谐文化建设进行正确引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功能”。正如卢梭所说的,要把每个个体变成整体中的一部分,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思想以便加强他们的力量”。

(三)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我们只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才能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各族群众的共同意识,为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首先,国家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改善现有的教学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水平,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享受到其他地区学生同样的教育。其次,少数民族地区要建立专门的培养体系,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培养。再次,少数民族地区需要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这不仅能有效地吸引人才,而且能保证教师队伍的完整性。最后,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发展远程教育,建立信息化的教育模式,形成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有效补充。

(四)增强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能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长期以来,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不断进行渗透和破坏,民族地区安全形势严峻,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我们需要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公众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增强抵御敌对势力政治意识渗透的能力,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当前我们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努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正确引领民族地区的社会思潮。

其次,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党的十六大把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宗教工作方针政策,概括为两个四句话,这是我们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基本依据。关于民族工作的四句话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繁荣进步。”关于宗教的四句话是:“全面贯彻党的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把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为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共同行为准则。因此,我们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再次,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义篇9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不久前结束的自治区党委八届十九次全委会议明确要求,全区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我们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部署和要求,认真搞好学习宣传贯彻,切实把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扎扎实实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努力开创我区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开创我区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必须充分认识推进我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加快现代化内蒙古建设进程,迫切需要文化的支撑和推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地区经济实力增强了,就实现了科学发展,实现了富民强区。我们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美好的内蒙古,既要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让群众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要集中力量把文化建设搞上去,让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近年来,我区文化改革发展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全区文化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我们必须抓住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更大决心、下更大气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尽快把我区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开创我区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在国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发达国家加紧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具特殊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巩固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开创我区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始终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切实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公益性文化事业要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不搞产业化;经营性文化产业也要在服从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不能利润至上。

开创我区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紧密结合内蒙古实际,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活力。文化体制改革的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切实做到既积极又稳妥,确保改革平稳顺利进行。

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义篇10

关键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理论基础;战略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这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农村社区庞大系统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相对于较为成熟的国外研究来说,在国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成果主要分散在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公益性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但由于各国在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和文化传统以及国际环境上的明显差别,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应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同时,依据自身特点,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国情、尊重本国文化发展规律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模式。为此,明确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理论基础及战略原则对于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关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和需求,因此,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具体说来,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传统,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的内在需求。"乡土社区文化"乃是"中国现代社区文化建设之根"。如何挖掘、整理、利用和创新农村传统文化资源,赋予农村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和崭新面貌,促进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实现农村文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笔者认为,以农村社区为合理切入点,以公益性文化建设为具体内容,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扎实推进,是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引导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农村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舆论阵地,相对于政府的号召、组织的说教灌输来说,在农村社区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化产品和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的舆论引导作用更具广泛性和日常性。

(三)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建设文明农村、打造和谐农村的动力需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科学素质。

强有力的基层组织能够大力推进先进文化在农村的广泛传播,加强马克思主义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进程。因此,首先要坚定广大农村党员千部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用先进文化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同时也要不断改善党员干部的文化结构,真正使农村基层队伍成为社会精英,能够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农民人文素养的追求目标。在现实生活中,物质层面上的差别容易引起关注,精神文化层面的差别却容易被忽略。

先进文化必须真正为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才能发挥作用,要用先进文化武装广大农民,使其消除小农意识、宗族观念、封建迷信,破除陈规陋习,树立科学精神,增强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应开辟文化建设的多种渠道,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多种形式;就应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为载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抓好科普宜传、告别陈规陋习,形成文明新风,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五)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文化力的迫切需求。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但实质上是文化力的竞争。

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历史有延续性,文化有不可割裂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我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核心,历来都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注重从文化层面来探讨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等不同时期的问题,其文化发展的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其中,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战略原则

马克思主义及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共同汇成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源泉,离开了它,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必须吸纳马列主义的相关优秀成果,与时俱进,制定并践行科学的战略原则,才能实现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坚持政府主导、主体多元原则。这就决定了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过程中,基层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是至关重要、不可代替的;同时,整个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也是其有效开展的巨大动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也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应树立起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意识,通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法规和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引导社会资金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

(二)坚持以民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力军。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中,以民为本的原则就是以农民为中心,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现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农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并以此作为评价和衡量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根本尺度;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作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充分尊重村民个性、精神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倡导农村新型伦理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不断满足村民对居住环境、文化氛围的进一步要求,使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三)坚持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原则。就新农村建设而言,社区公益性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区农民的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建设,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素质,为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