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信贷审查审批意见和建议十篇信贷审查审批意见和建议十篇

信贷审查审批意见和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2:51

信贷审查审批意见和建议篇1

一、二级分行信贷管理基础平台建设及运行情况

按照农发行总行转发了河北省承德市分行加强二级分行经营管理基础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大部分行是在二级分行现有的9个职能部室的前提下,分别组建贷款营销评估平台、贷款审查审议平台、风险案件管控平台、资源配置考核平台和员工队伍建设平台,5个平台分别挂靠客户部、信贷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计划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其中,贷款审查审议平台作为5大平台之一,是全行信贷管理工作的基层和基础平台。

(一)审查审议平台建设进展情况。一是构建了平台组织机构。根据总行《关于加强二级分行经营管理基础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各行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基础平台建设工作,各行基本于2010年完成了二级分行贷款审查审议中心的分设工作。江苏省二级分行均成立了贷款审查审议中心,中心办公室设在信贷管理部门,除将信贷管理部人员作为平台基本构成人员外,各二级分行均选拔了支行业务骨干,将其充实到中心人才库,中心的运行在组织和人力方面得到了保障;浙江省分行下辖10个二级分行和省分行营业部,对二级分行推行了组织机构扁平化改革,在上收县级支行业务审批权限的同时,逐步向二级分行下放评级、授信和信贷审批权限,实现二级分行从管理向经营管理转变;湖南省于2010年9月底,全面完成了14个二级分行的经营基础管理平台建设。二是明确了平台工作职责。各行基本按照承德市分行的模式,明确了平台统筹辖内贷款审查审议工作的主要职责:包括受理客户部门和县级支行报送的各项信贷事项;根据国家金融、产业和行业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拟订信贷业务发展指引;对审批权限内报批信贷事项的完整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出具审查意见;对Cm2006、企业征信等信贷管理系统进行运维管理;开展信贷资产运营管理的监测、分析、评价,及时提示贷款风险;组织贷款审查小组的工作,履行贷审办职责,发挥平台的整体优势。三是建立了平台工作机制。依照总行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各行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了“一体化”审查和运行管理工作机制,建立了平台例会制度、例会议定事项的督办制度、平台集体学习和培训制度、业务部门和上下级行的联动制度、贷审委对客户的回访制度、审查人才库管理制度、贷款审查质量评价制度、贷审委委员考核制度等等,为贷审中心建设和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广西区百色市分行结合自身实际,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在二级分行平台设立贷款项目会审、贷款发放支付、审计检查把关等三个管控窗口,建立健全“三项制度、两个台账、一张审批单”的审核机制,得到了当地银监部门的肯定和认可。

(二)审查审议平台运行效果。一是优化了资源配置。通过贷审中心运行将信贷、计划等资源,按经营行的客户资源、业务发展、内部管理、经营绩效及专项工作完成情况等进行考核分配,对符合国家农业政策取向、社会效益明显、还款来源有保障的重点项目予以信贷资金倾斜,发挥计划资源配置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对全行合规经营有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二是提高了工作质效。由于贷款审查中心主任是由分管信贷后台工作的副行长兼任,有利于审查审议工作的协调,提高审查审议效率,同时,统筹调配使用人员的工作机制,使审查审议工作质量得到了保证。据四川省南充市分行反映,实行《办贷时效管理办法》以来,办贷时间比原来缩短近30天,贷款审批通过率超过96%。三是锻炼提高了业务素质。在贷审中心运行中,县级支行向各中心推荐业务骨干,中心为县级支行培养、锻炼审查专业人才。一些行通过培训贷审委委员,帮助贷审委委员及时了解最新的政策、制度、办法,学习信贷业务相关知识,提高了贷审委委员的业务素质,提升了审议工作质量。部分行通过推行贷审委委员考核制度,促使贷审委委员更积极地参与贷款审议,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推行贷审委回访制度,近距离观察企业经营情况,了解客户心声,使审议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二、二级分行信贷管理基础平台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查审议平台与现有机构职能交叉重叠。二级分行“五大平台”是建立在现有内设机构不改变、人员不增加的基础上,平台运作与现有机构职能也未有效融合。我们对18个省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中有6个省的二级分行单独设立了信贷管理部,与贷款审查审议平台、贷审办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9个省的二级分行设立了信贷与风险管理部,与贷款审查审议平台、风险案件管控平台、贷审办、风险管理委员会五块牌子一套人马;3个省的二级分行设立了计划信贷部,与贷款审查审议平台、资源配置平台、贷审办四块牌子一套人马。另外内蒙古自治区等下属的个别二级分行,信贷管理、风险管理和客户部门统设信贷部;广东省下属的个别分行,将信贷管理、风险管理、资金计划、信息管理统设计划信贷部。从14个重点联系行典型调查结果看,有5个行单独设置信贷管理职能部门,其余9个行设立信贷与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能是信贷和风险管理,该部门还同时承担贷审办、信贷审查审议中心、风险管控中心、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独立审查官(挂靠)等多项职责。实际上多个机构多块牌子一套人马,机构和职能重叠现象严重。

(二)信贷人员配备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全国二级分行信贷管理部门(含兼职)人员1130人,每个分行专职人员平均2人。据对14个重点联系二级分行的典型调查,平台专职人员最多的5人,有的行没有专职人员,全靠兼职与借调。14个行平台平均抽调兼职人员7人,其中属于贷款审查人才库的3人。二级分行信贷管理队伍的年龄相对偏大、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如浙江省温州市分行信贷与风险管理部6人,50岁及以上的3人,年龄结构明显老化,还有1人是2011年刚调入的大学生,信贷业务尚不熟悉。随着商业性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信贷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知识储备已难以适应业务发展需要。

(三)平台人力资源统筹机制运转存在一定困难。由于贷款审查审议中心是一个非常设的松散型组织,人员大多靠借调县级支行业务骨干,这种运行方式势必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贷款审查人员抽调困难。由于平台审查人员分布在各支行,这些人员多为各行业务骨干,平时调查与贷后管理工作任务相对较重,在参与二级分行审查的同时,仍需兼顾支行工作,增加了工作任务,且在审查期间只有问责没有奖励,参与审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支行负责人也不愿业务骨干被抽调,影响本行业务工作开展。其次,抽调人员工作质量难以保证。临时借调或抽调人员参与审查审议工作,工作缺乏连续性,不同项目之间的审查标准也缺乏统一性,贷款的审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二级分行审查审议中心和调查评估中心抽调人员均来自县级支行客户部业务骨干,难免存在重复抽调的情况,审贷分离难以保证。三是临时性工作缺乏相对固定的岗位考核机制,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县级支行抽调人员担心对兄弟行贷款审查过严、过细会受到非议,继而影响本行的信贷业务和客户关系,难以形成客观公正的审查意见。

(四)二级分行信贷管理基础不够扎实。一是信贷管理职能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由于机构众多,职能重叠交叉,导致部分信贷管理工作未能有效落实到岗到人。从调研情况看,各二级分行主要精力和人力只能保证审查审议工作正常开展,其他如制度执行情况检查、监测分析、检查评价等工作无力组织开展。二是贷后管理工作力度不够。二级分行是经营管理行,贷后管理是其信贷业务经营与管理的重点工作,但据调研反映,部分行贷后管理形式重于内容,大多局限于每年集中安排一两次检查了事,系统的、序时的检查工作未能有效开展,风险分析例会制度坚持得好的行不多,重贷轻管现象严重,防控风险职能履行不够。三是信贷信息质量不高,基础薄弱。尽管2011年推广了信贷信息系统,对Cm2006系统数据质量核查提出了要求,但由于部分基层行认为工作量太大,系统过多,重复录入操作意义不大,坚持按要求严格核查的行较少。二级分行对系统数据质量与操作合规性把关不严,加之技术人才匮乏,对系统流程业务“一手清”、代操作现象较为普遍,核查系统作用并未有效发挥,信息数据质量有待提高。四是信贷档案管理等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二级分行处于信贷管理的末端,对信贷档案管理等时效性不太强的基础工作检查督促不够,基层行管理不够规范,留下信贷风险隐患。

三、多措并举,全力打造二级分行信贷管理基础平台

(一)理清组织架构,明确部门职责。组织机构和部门设置应立足于二级分行的职能定位及人力及各项资源调配能力。从调研反映的问题来看,二级分行组织机构及部门设置应做减法,合理归并职能相同的机构部门,梳理部门职责,细化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和兼岗条件。在二级分行设立前、后台信贷业务部门。前台部门主要负责客户营销、客户授信调查、客户维护与管理等信贷业务;后台信贷部门主要负责信贷审查审议、作业监督、信贷监测和检查、电子化系统运行维护等信贷业务。后台部门下设信贷审查中心和放款中心两个操作中心,分别负责信贷审查和作业监督。信贷放款中心,履行作业监督职责,专门负责对已获批准的信贷业务在发放环节的进行审核把关,实现放款环节由前台转向后台,使放款工作更加集中化、系统化、专业化,切实防范信贷操作性风险。

(二)夯实管理基础,突出信贷管理重点。一是做好信贷审查。要不断提高办贷质量和效率,做好本级行审批权限内报批信贷项目和报备项目的审查工作,严把合法、合规关,进一步增强风险防控意识。要加强报备审查,改进报备管理,加强贷款要素审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报备审查流程,对部分重点信贷业务会同客户和计划部门共同进行审查把关,规范报备档案。二是落实监测检查。切实加强贷后管理有关工作,落实贷后尽职管理规定,密切关注企业经营情况,定期监测分析企业物资流、现金流变化,盯紧抓住第一还款来源。严控操作风险,坚持重要岗位定期轮岗、客户经理双人管户等制度。充分发挥现场检查纠错查弊、评价指导、警示威慑的作用,根据不同时期信贷管理要求,结合信贷非现场监测信息和以往现场检查结果确定现场检查内容,加强信贷后评价工作,既要对以往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督导,又要避免重复检查。三是抓好作业监督。根据银监会“贷放分控”的原则以及总行出台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作业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在省级分行和二级分行的信贷管理部门设立作业监督岗位,负责作业监督管理,落实贷前条件,审核合同文本,进行支付审核,发挥其防范操作风险作用,有效解决农发行现存的“重贷轻放”、“贷款带病上岗”等问题。

(三)实施差别授权,完善授信管理。要根据各行业务发展情况和信贷管理水平,实施差别授权管理。改进授信审批模式,由目前单一授信额度控制向综合授信方案转变,采取严授信、宽用信的方式,由偏重风险控制向风险控制与融资服务并重转变。二级分行信贷管理部门在审批授信方案时,设定品种、额度、期限、担保等授信使用条件,适度下放用信审批权限。审批行根据审批的授信方案,跟踪监测批复条件落实情况和用信进度,按要求定期开展监督检查。

信贷审查审批意见和建议篇2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信用社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管理,规范贷款行为,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全省农村信用社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向企业发放的用于正常生产经营周转资金的贷款。

第三条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发放应当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坚持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

第四条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由县(市、区)联社(以下统称县联社)集中统一管理。

第五条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遵循授信管理规定。

第二章信贷管理组织体系

第六条审贷分离制度。在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将调查、审查、审批等环节的工作职责分解,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承担,实现其相互制约。

第七条为确保县联社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质量,从组织上加强对公司类客户的市场拓展和经营管理,实现贷款审查的专业化和独立性,按照“横向平行制约”原则,县联社设立公司业务部和风险管理部。

公司业务部负责公司类客户流动资金贷款的开发、受理、调查、评估和贷后的管理。风险管理部负责贷款的审查、风险的监控以及全部贷款的管理工作。

公司业务部和风险管理部的人员要在县联社全辖范围内公开竞聘产生,选拔有较强的公司业务营销能力和较丰富的信贷管理工作经验的高素质人才。

第八条贷款主责任人、经办责任人制度。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调查、审查、审批、管理各环节的有权决定人为主责任人,具体承办人员为经办责任人,相应承担各自责任。

第九条管理责任人责任移交制度。管理主责任人和经办责任人工作岗位变动时,必须进行责任移交。责任移交后,接手责任人对接手后的贷款管理负责。

第十条贷款审查委员会制度。贷款审查委员会是信贷业务决策的议事机构,审议需经贷款审查委员会审议的信贷事项,对有权审批人进行制约。县联社成立贷款审查委员会,成员7—9人,由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县联社贷款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则上由分管信贷工作的主任担任,县联社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均不得进入贷款审查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对审议事项采取“一人一票”表决方式,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参加,并经应参加人数二分之一以上成员同意方可通过。对贷款审查委员会审议通过的贷款,由有权审批人进行审批。有权审批人有“一票否决权”,但无“一票通过权”。对需要上报咨询的贷款,由有权审批人签署意见,附审议意见,逐级上报咨询。

第十一条大额贷款咨询制度。办事处(市联社)、省联社分别成立大额贷款咨询委员会,成员不得少于5人。制定大额贷款咨询委员会工作规则,分别确定办事处(市联社)、省联社大额贷款咨询范围。大额贷款咨询委员会对上报咨询的贷款进行评议,并以大额贷款咨询意见书的形式反馈至咨询单位,供有权审批人参考决定贷款是否发放。

第三章贷款对象和基本条件

第十二条本办法所称贷款对象是指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并办理年检手续的法人企业。

第十三条客户申请贷款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生产经营活动正常,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要求;

二、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财务管理制度;

三、信用等级评定在a级以上。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信用记录,能按期偿还本息;

四、在农村信用社开立基本账户或一般账户,自愿接受信贷监督和结算监督;

五、除国务院规定外,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对外股本权益性投资累计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总额的50%;实行公司制的企业法人申请贷款必须符合公司章程,并具有董事会授权或决议;

六、须持有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发放并经过年检的贷款卡;

七、拥有法定的资本金,自有流动资金不少于贷款需求额的30%;

八、资产负债率在70%(含70%)以下;

九、农村信用社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章贷款种类及利率

第十四条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按期限分为短期贷款和中期贷款。

一、短期贷款:是指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主要用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周转的流动资金贷款。

二、中期贷款:是指期限为1年以上(不含1年)至5年以下(含5年),主要用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经常性的周转占用和铺底流动资金贷款。

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

第十五条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按照担保方式不同分为: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原则上不发放信用贷款。

一、保证贷款,系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保证方式发放的贷款。关联企业不得作为单一保证人担保,原则上不得发放承担一般保证责任的贷款。

保证人的条件:

(一)必须具有合法的保证人资格,从事行业符合国家法律及有关产业政策规定,无不良信用记录;

(二)信用等级为aa级以上,资产负债率在70%(含)以下,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

(三)无经济纠纷或诉讼案件;

(四)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财务管理制度,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报告;

(五)农村信用社规定的其他条件。

下列单位不得作为保证人:

(一)国家机关,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

(二)学校、幼儿园、医院、图书馆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三)无企业法人的书面授权或超出企业法人书面授权范围的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

(四)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

(五)其他不能作为保证人的。

二、抵押贷款,系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物发放的贷款。

抵押财产的范围:

(一)抵押人所有的、依法有权处分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

(二)抵押人所有的、依法有权处分的机器、交通运输工具和其他财产;

(三)抵押人依法有权处分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四)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

(五)依法可以抵押的其他财产。

下列财产不得抵押:

(一)土地所有权;

(二)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

(三)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

(四)依法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

(五)依法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

以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上的房屋作抵押的,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必须同时抵押;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作抵押,必须将抵押时该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同时抵押,抵押期限必须在国有土地使用期内。

抵押物的价值以账面净值或评估机构评估值确定。以机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抵押的,要从严控制,原则上不办理专用设备抵押;抵押率应结合贷款期限的长短、机器设备的种类等因素合理确定,原则上不超过其评估价值的30%。

三、质押贷款,系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质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权利作为质物发放的贷款。

质押财产的范围:

(一)汇票、支票、本票、国债、存款单、仓单、提单等有价证券;

(二)依法可以质押的其他权利。

下列财产不能质押:

(一)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有争议的财产;

(二)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

(三)法律规定禁止流通的财产;

(四)珠宝、首饰、字画、文物等难以确定价值的财产;

(五)依法不得质押的其他财产或权利。

第十六条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和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确定。

贷款展期期限加上原期限达到新的利率期限档次时,从展期之日起,贷款利息按新的期限档次利率计收。

第五章贷款程序

第十七条办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要按权限、按程序操作。

第十八条贷款申请。借款人申请贷款,应当同时提供以下资料:

一、借款人、担保人的基本情况;

二、必须提供有关财务报告,其中年度报告必须经会计师事务所等有权部门审计,企业法人还应提供贷款卡;

三、抵押物(质物)清单、有处分权人同意抵押(质押)的证明或保证人同意保证的有关证明文件;

四、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十九条贷款调查。调查人员重点调查以下内容:

一、借款人提供的资料是否完整、真实、有效;

二、测评或复测借款人及保证人的信用等级;

三、调查分析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四、担保的质量和法律效力;

五、调查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以及预测借款人的现金流量;

六、需要调查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条贷款审查。审查人员应对信贷资料的基本要素、借款人及担保人的主体资格、信贷政策、信贷风险等方面进行审查。

第二十一条贷款的审议与审批。贷款审查委员会负责对贷款的审议,审议的主要内容:

一、贷款是否合法合规,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

二、贷款带来的综合效益等;

三、贷款的风险和防范措施;

四、其他需要审议的内容。

对审议通过的贷款,报有权审批人审批。对经有权审批人签署意见后需要上报咨询的贷款,要逐级上报咨询,县联社根据咨询意见,决定贷款是否发放。

第二十二条贷款的发放。经审批同意发放的贷款,应与借款人、担保人分别签订《借款合同》和《保证合同》或《抵押合同》、《质押合同》,抵、质押贷款要办理合规合法的登记手续,质押物要按规定进行移交,办理贷款发放手续。

第六章贷后管理与贷款收回

第二十三条贷后检查。贷款发放后15日内,公司业务部要对企业执行信贷合同、经营状况等进行检查,形成书面报告。以后应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每季至少检查一次。

第二十四条建立贷款风险预警制度。公司业务部要对企业财务和非财务等因素包括管理人员、社企关系、债权债务关系、财务状况等进行监控,当可能危及贷款安全时,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第二十五条建立企业重大经营事项报告制度。对企业的重大经营事项,按审批、咨询的程序逐级报告,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第二十六条客户关系管理。对企业要提供理财、结算、信息咨询、保险、公证等多方面服务,巩固稳定优良客户;建立主动退出机制,限制、淘汰劣质客户。

第二十七条贷款收回。贷款到期前,公司业务部应当按规定签发贷款到期通知书,通知借款人按时归还贷款。

第二十八条贷款展期。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需展期的,必须在贷款到期前15日内向公司业务部提出展期申请,按规定程序审批后,办理展期。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只允许展期一次,短期贷款展期期限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中期贷款展期期限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的一半。

第二十九条贷款档案。贷款档案是农村信用社提供、管理、收回贷款全过程的真实记录,要以企业为单位建立贷款档案。贷款档案要指定专人管理,岗位变动时要进行移交。贷款档案借阅、查阅实行登记制度。

第七章贷款的风险监控与责任追究

第三十条加强对大额贷款的监控管理。

一、对单一借款人,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县联社资本余额的30%,对最大十户发放贷款比例不得超过县联社资本总额的1.5倍;

二、企业(除农业企业外)流动资金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县联社各项贷款余额的40%、农村合作银行各项贷款余额60%。对超比例的,要逐步压缩到规定的比例之内。

第三十一条对关联企业发放贷款,应统一评估审核所有关联企业的资产负债、财务状况、对外担保以及关联企业之间的互保等情况。

第三十二条贷款监测实行期限分类法或风险分类法。按期限分类分为: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帐贷款。其中,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帐贷款为不良贷款;按风险分类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其中,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为不良贷款。

第三十三条实行不良贷款认定和监测考核制度。新发生的不良贷款,坚持逐笔报告,按规定权限和程序认定。制定不良贷款监测考核办法,定期对不良贷款进行监测考核。

第三十四条实行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制度。建立不良贷款集中管理部门,负责不良贷款清收和管理。

第三十五条信用社工作人员在贷款发放过程中,有违反信贷业务规章行为的,按照《XX省农村信用社员工违规违章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适用于省内实行一级法人的县联社、农村合作银行,未实行一级法人的县联社可视同一级法人社参照执行。

信贷审查审批意见和建议篇3

放款中心的建立主要目的就是防范公司信贷业务中存在的操作风险,作为一个专职防范操作风险的部门,它能够更专业更有效的发现并排除潜在的操作风险,保障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1.1有效地控制操作风险。该部门作为源头上控制风险的重要举措,可以堵截和避免担保等授信条件不落实、手续不规范、资料不全或不规范即放款的授信行为,有效防范了由此产生的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并可以随时监察现行使用的各式资料文本、操作规程的有效性,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修改业务操作规章制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公司授信业务的操作风险。

1.2充分实现审贷分离。放款中心的成立,是推进授信业务调查、审查、审批、放款“四分离”,实现贷审的充分分离,从而达到有效的相互制约效果。而审贷的分离能够更有效的进行权责的分离,更有利于责任的认定和划分。

1.3有利于落实贷前审批条件。审核信贷资料签署的有效性,审核支行自行审批的授信审批权限是否适当,确认总行及支行审批意见中的有关贷前要求是否落实,当所有贷前先决条件完全符合后,放款中心才发放贷款。由于此类工作有方框中心这一非审批单位负责监督,更突出制约效果,有利于贷前审批条件的落实。

1.4放款中心的建立可以有效的防范操作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放款中心在审查相关资料过程中较一般人员更注重存在的法律风险,对担保条件、合同文本等的审核更专业更到位,能够有效的防范法律风险。在放款中心可设置法律审查人员,加强防范公司信贷操作过程中的潜在法律风险。

1.5可切实提高工作效率。贷款原始档案由中心统一管理,规范操作,对档案资料定期检查,及时更新,专人专库保管便于随时查阅,这些措施都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准确性。

1.6放款中心的尽职履职能够减少银行不必要的授信损失。在授信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变化往往不能够准确预期,但是只要放款过程中相应的担保手续、资料等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可能并不会给银行造成实际损失。可见放款操作对公司信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放款中心防范的主要操作风险

放款中心作为防范公司信贷操作风险的重要部门主要从落实必要的担保授信条件,使用适合、正确的法律文本,保管重要的文件档案及防范内外部欺诈等方面出发,防范信贷操作风险。

2.1防范担保条件落实存在的操作风险目前商业银行授信过程中采用抵、质押或保证等担保方式为授信提供有效担保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在办理担保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未严格审查资料、办理相关手续等而使办理的担保无效,给银行造成损失的情况,放款中心则是防范此类风险的重要部门。

2.1.1保证人不具备主体资格,导致担保无效按照《担保法》的规定,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等以公益事业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等不得作为保证人;另外,我国《公司法》第六十条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在银行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中,保证人的选择方面还是比较谨慎的,大多数情况下能确保保证担保的合法有效,但是仍有不少贷款的保证人是政府部门、医院、企业的分支机构,该类担保一旦被认定无效就可能会造成担保债权失去三分之二或一半的清偿保证。

2.1.2重复抵押致使抵押形同虚设根据《担保法》和《物权法》的规定,在办理抵押过程中允许对房地产等固定资产进行重复抵押。实践中,由于抵押前不对抵押物现有抵押情况进行调查,而实际该抵押物已抵押给多方致使抵押权利得不到真正落实。2.1.3担保资料无效或不完善致使担保无效新的《公司法》出台后,公司章程的效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担保过程中由于担保的范围、担保的内容或担保事项未按照公司要求经有效的审批机构审批而造成担保无效。如:出具的董事会/股东会决议是否有效,提供的担保是否在企业允许的范围内等等。

2.1.4对抵押物状况审查不到位造成脱保在实际放款前未对抵质押物状况进行核实,而抵押物已出现查封、冻结等状况,致使在之后发生的借贷行为失去有效担保,而造成脱保。

2.1.5对重组授信或借新还旧授信过程中担保条件的落实对重组授信或借新还旧授信是否符合担保的条件,保证人前后是否一致等情况进行审核。

2.2防范由于合同文本错误出现的风险

2.2.1合同文本使用错误或使用的合同文本中存在对银行不利的条款在实际贷款发放过程中,由于使用的合同文本不正确或没有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有效审查,合同文本中存在不利于银行提条款致使银行遭受授信损失。

2.2.2合同内容填写错误或随意涂改合同内容填写错误或对要素进行涂改,尤其是诸如利率、金额、期限、借款人、担保人等主要要素,致使在诉诸法律过程中不能提供有效的资料致使银行权利得不到落实。

2.2.3保证合同与借款合同无编号、不衔接保证类贷款的主从合同必须一一对应,合同编号衔接。现实贷款档案中有大量的保证合同没有编号,有的保证合同保证金额与借款合同不一致(不含最高额担保),更有甚者,用已经还清的保证合同继续为新的借款合同担保。

2.3防范授信档案资料不完善或遗失导致的风险在贷款发放过程中由于企业提供的贷款资料不完善或授信档案遗失,造成贷款出现问题时,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律证明文件而使得银行权利无法落实。

2.4防范骗贷、骗保等情况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骗贷、骗保的案件时有发生,放款中心在放款前对客户及资料的审核过程中,对印章、有权人等的资料审核;前往担保人、借款人实际办公地点的实地核保;前往抵质押登记部门实地办理相关抵质押手续等,能够有效防范骗贷、骗保情况的发生。

2.5其他放款中心还通过对整个授信资料的审核,审核该笔公司授信业务期限、利率、金额、it系统等是否符合信贷管理要求。

3放款中心的基本职能和岗位设置

3.1放款中心的基本职能放款中心的基本职能是主要负责对审批机构授信条件落实情况以及授信材料完整性、一致性的审核,档案管理,法律审查,利用审核岗的独特地位,充分发挥复核和监督作用,以进一步防范授信业务操作风险。

3.2放款中心基本岗位设置及职责放款中心下设:①放款审核岗;②放款复核岗;③核保岗;④法律审查;⑤档案管理岗;⑥负责人。

3.2.1负责人职责。负责放款中心的全面工作。放款中心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的全面工作,负责审批权限内的放款审批工作;定期检查放款中心各岗位的履职情况,督促指导各岗位工作,并对各岗位履职情况做出评价;努力提升信贷业务规范化操作水平,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3.2.2放款审核岗。审核授信条件的落实情况,审核上报材料的齐备性、一致性和合规性;对授信额度和授信期限进行控制和管理;审验业务相关合同填制的要素是否正确完备,是否符合授信要求;完成审核、实施放款操作并归档;对一级档案的验收、封存、入库手续;审核担保的解除和释放手续等工作。

3.2.3复审岗审查职责。负责对放款审核岗的工作进行复核。重点对每笔业务的金额、期限、利率、担保落实情况进行复核;对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及相关协议的衔接情况进行复核。对合同的其他特殊约定进行重点复核;对每笔业务的其它资料进行复核;明确签属意见并提交到放款中心负责人等工作。

3.2.4法律审查岗。法律审查岗人员一般为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人员。负责对在落实授信条件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进行审查把关;负责对合同文本的法律效力进行审查,制定符合条件的法律文本;其他的一些法律咨询等工作。该岗位可由法律部门的人员兼任。

3.2.5档案管理岗职责。负责职责内档案交接工作;对档案进行统一编号、装订和入库;定期整理并核对授信档案;负责档案的调、借阅手续,严防信贷资料遗失等工作。

3.2.6核保岗职责。参与核保任务,负责授信业务担保条件落实真实性、有效性的核实工作;负责收集、核实核保过程中担保人同意担保的法律文件,包括但不限于股东会/董事会决议,授权书、签字样本等等工作。

4加强对放款中心的内控管理

4.1建立和完善放款操作管理制度放款中心要有一套完善的放款操作管理制度,明确的放款操作流程,对不同类型的公司业务品种有针对性的进行操作风险防范。

4.2加强信息与沟通,真正发挥放款中心的风险防范作用建立持续有效的操作风险报告程序,从制度上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从而实现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并进行信息分类。此外,还要建立案件查处和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改变瞒报或不愿暴露的思想,通过对案件查处的信息披露达到良好的监督、警示作用,有效地避免同类风险事件的发生。2.1.3担保资料无效或不完善致使担保无效新的《公司法》出台后,公司章程的效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担保过程中由于担保的范围、担保的内容或担保事项未按照公司要求经有效的审批机构审批而造成担保无效。如:出具的董事会/股东会决议是否有效,提供的担保是否在企业允许的范围内等等。

2.1.4对抵押物状况审查不到位造成脱保在实际放款前未对抵质押物状况进行核实,而抵押物已出现查封、冻结等状况,致使在之后发生的借贷行为失去有效担保,而造成脱保。

2.1.5对重组授信或借新还旧授信过程中担保条件的落实对重组授信或借新还旧授信是否符合担保的条件,保证人前后是否一致等情况进行审核。

2.2防范由于合同文本错误出现的风险

2.2.1合同文本使用错误或使用的合同文本中存在对银行不利的条款在实际贷款发放过程中,由于使用的合同文本不正确或没有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有效审查,合同文本中存在不利于银行提条款致使银行遭受授信损失。

2.2.2合同内容填写错误或随意涂改合同内容填写错误或对要素进行涂改,尤其是诸如利率、金额、期限、借款人、担保人等主要要素,致使在诉诸法律过程中不能提供有效的资料致使银行权利得不到落实。

2.2.3保证合同与借款合同无编号、不衔接保证类贷款的主从合同必须一一对应,合同编号衔接。现实贷款档案中有大量的保证合同没有编号,有的保证合同保证金额与借款合同不一致(不含最高额担保),更有甚者,用已经还清的保证合同继续为新的借款合同担保。

2.3防范授信档案资料不完善或遗失导致的风险在贷款发放过程中由于企业提供的贷款资料不完善或授信档案遗失,造成贷款出现问题时,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律证明文件而使得银行权利无法落实。

2.4防范骗贷、骗保等情况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骗贷、骗保的案件时有发生,放款中心在放款前对客户及资料的审核过程中,对印章、有权人等的资料审核;前往担保人、借款人实际办公地点的实地核保;前往抵质押登记部门实地办理相关抵质押手续等,能够有效防范骗贷、骗保情况的发生。

2.5其他放款中心还通过对整个授信资料的审核,审核该笔公司授信业务期限、利率、金额、it系统等是否符合信贷管理要求。

3放款中心的基本职能和岗位设置

3.1放款中心的基本职能放款中心的基本职能是主要负责对审批机构授信条件落实情况以及授信材料完整性、一致性的审核,档案管理,法律审查,利用审核岗的独特地位,充分发挥复核和监督作用,以进一步防范授信业务操作风险。

3.2放款中心基本岗位设置及职责放款中心下设:①放款审核岗;②放款复核岗;③核保岗;④法律审查;⑤档案管理岗;⑥负责人。

3.2.1负责人职责。负责放款中心的全面工作。放款中心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的全面工作,负责审批权限内的放款审批工作;定期检查放款中心各岗位的履职情况,督促指导各岗位工作,并对各岗位履职情况做出评价;努力提升信贷业务规范化操作水平,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3.2.2放款审核岗。审核授信条件的落实情况,审核上报材料的齐备性、一致性和合规性;对授信额度和授信期限进行控制和管理;审验业务相关合同填制的要素是否正确完备,是否符合授信要求;完成审核、实施放款操作并归档;对一级档案的验收、封存、入库手续;审核担保的解除和释放手续等工作。

3.2.3复审岗审查职责。负责对放款审核岗的工作进行复核。重点对每笔业务的金额、期限、利率、担保落实情况进行复核;对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及相关协议的衔接情况进行复核。对合同的其他特殊约定进行重点复核;对每笔业务的其它资料进行复核;明确签属意见并提交到放款中心负责人等工作。

3.2.4法律审查岗。法律审查岗人员一般为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人员。负责对在落实授信条件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进行审查把关;负责对合同文本的法律效力进行审查,制定符合条件的法律文本;其他的一些法律咨询等工作。该岗位可由法律部门的人员兼任。

3.2.5档案管理岗职责。负责职责内档案交接工作;对档案进行统一编号、装订和入库;定期整理并核对授信档案;负责档案的调、借阅手续,严防信贷资料遗失等工作。

3.2.6核保岗职责。参与核保任务,负责授信业务担保条件落实真实性、有效性的核实工作;负责收集、核实核保过程中担保人同意担保的法律文件,包括但不限于股东会/董事会决议,授权书、签字样本等等工作。

4加强对放款中心的内控管理

信贷审查审批意见和建议篇4

二、加强农信社信贷业务发展的对策

近年来,农信社在信贷业务发展方面进行多项改革尝试,取得不错的成绩,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对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方面的改革还有很大的差距,针对信贷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来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其对策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盘活不良贷款

农信社在盘活不良贷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不良贷款比例仍居高不下,而且余下的这些不良贷款大部分都是难啃的骨头。这时根据各地实际的情况,可借鉴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的做法,建立资产处置公司实行不良贷款的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对于问题贷款严重,亏损面较大的农信社,可采取集中处理模式,由省政府出资建立或由省联社直接成立一个单独经营机构,来统一处理农信社存在的不良贷款,这便于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显得更加专业化,也可获得更多的法律支持,更好地把实施依法收贷不良资产,法院强制执行和集中拍卖,这也有利于借助政府的财政资源来帮助农信社核销不良贷款充实资本金。

2.加强贷款营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贷款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信社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利用浮动贷款利率在农信社试点的机遇,加强贷款营销,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改变观念,强化贷款营销意识

当前,在不少农信社干部职工存在一种认识,即:农信社资金十分紧缺,供不应求,在农村贷款业务方面基本没有竞争对手,因而加强贷款工作没有多大意义。这是对贷款营销的片面理解,应该改变观念,放弃贷款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偏见,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业务阵地。

(2)深入调查研究,确定目标任务

农信社分布在全国各地,其目标市场,总的来说是农业或农村经济领域,根据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供适销对路的信贷产品。因此需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

(3)根据目标任务,选择营销策略

首先考虑市场进入策略,除柜台贷款业务外,通过横向联合,纵向深入,在农村时常形成一个庞大的营销网络;其次实行差异化市场营销策略,由于农信社的营销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要向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的客户提供不同的贷款品种,提供个性化服务;最后采取市场竞争策略,面对同业竞争,要想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利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推出高质量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在提高服务质量和贷款效益上狠下工夫。

-

3.积极推出新的信贷产品

(1)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农户小额贷款是指以农户自然人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是农信社的一种创新产品。农户小额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方法,而且农户小额贷款是针对农户放款且额度较小,本身具有分散风险的特点。

(2)农村农户联保贷款

农信社从2004年6月开始试点农户联保贷款,有效解决了长期困绕农民的贷款担保难问题。信用社根据当地村委的推荐,指派包片信贷员逐户上门走访、座谈、了解农户经营项目、发展计划、自有资金、尚缺资金数额以及个人社会信誉记录、经济状况、经营能力和和偿债能力等。通过审核,确定每个农户贷款额度。

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是签订联保贷款协议,所有参与联保小组的成员对联保小组其他成员贷款都要负连带责任,并接受其他组员和信用社的监督检查。

其次是每户签订借款合同,确立借款金额、期限、整个贷款一次核定,分次发放。

贷款发放后,划片包干落实到人,并明确责任,通过信息反馈来达到相互交流情况的目的,信贷员要坚持每月不少于一次上户查看农户生产记录。

(3)个体经济户等级授信贷款

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合理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城区个体经济户贷款,湖南某县城区信用社在深入调查论证、多放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个体经济户贷款信用等级授信管理新业务。

贷款户的信用等级评定程序是:一是客户申报。由客户向信用社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反映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的呈报审批表,向信用社提供呈报信用等级所必须的资料。二是信贷员(客户经理)调查。根据客户申报,信贷员按授信标准逐项调查,并承担该客户授信贷款额内的第一责任。三是信用社评审定级。四是联社复查评审。五是建档发证。

4.改进和加强农信社信贷管理

(1)加强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信贷内控机制是农信社防范道德风险、实行稳健经营的根本保证。农信社信贷管理必须确立内控先行的意识,农信社每办理一笔业务、每办理一件事情均要有内部制约,有统一、规范的业务操作规程。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全过程均要完整、真实的记录,资料档案齐全,做到有案可查。

(2)建立严格的贷款管理责任及追究制度。原则上调查人员应当承担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的责任;审查和审批人员应当承担审查、审批失误的责任,并对本人签署的意见负责;贷后管理人员应当承担检查失误,清收不力的责任;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对重大贷款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

(3)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信贷审批机制。逐步建立审贷分离、专业审贷、独立决策的贷款审批委员会。对贷款审批委员通过贷款决议,联社主任可一票否决,但贷款审批委员会不同意发放的贷款,联社主任不能同意发放。联社、信用社信贷人员不得既参与贷款调查又参与贷款审批决策,要严格执行审贷分离。

(4)强化贷后管理,对信贷客户全面实施动态监测、动态预警及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庆平.银行业发展问题研究报告[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8.

[2]马永伟.农村金融是建设新农村[J].中国金融的命脉,2006,(7).

[3]王兰芳.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海南金融,2002,(8).

[4]余志海.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管理的对策[J].南方金融,2003,(11).

信贷审查审批意见和建议篇5

【关键词】试点城市公积金贷款

为扩大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四川省攀枝花、成都、德阳、南充已纳入年公积金贷款试点城市,现将试点城市如何做好公积金贷款,根据《关于利用住房公情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项目贷款管理办法》和《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业务规范》等规定,分别从项目申报、项目检查材料准备、项目评审、项目审批、合同签订、贷款发放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其他纳入试点城市公积金贷款更加顺利推进。

一、试点项目贷款申报阶段

试点公积金贷款是指试点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公积金中心)委托商业银行利用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向借款人发放的,专项用于经济适用房、列入保障性住房规划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用房、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以下简称试点项目)建设的贷款。

第一,对借款人的要求,借款人要求产权清晰,经济适用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用房借款人是政府非营利性的专门机构或通过招标确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试点项目贷款,借款人是政府非营利性的专门机构。借款人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具备相应的房地产开发资质,实收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具有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项目资本金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20%。

第二,对借款项目要求,试点项目已列入保障性住房规划或当地经济适用房等住房建设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已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筑施工许可证》(以下简称四证)或有权部门已出具相关许可承诺。试点项目选址合理,居民生活条件便利,建设标准供应对象符合政策规定,规划设计符合法律法规和节能省地环保标准。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房试点项目必须落实抵押物和拆迁补偿资金。同时要求试点城市人民政府已明确项目贷款还款来源。

第三,确立项目后借款人向公积金中心申报项目。借款人将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向试点公积金中心申报,申报内容包括试点贷款项目简介、借款人的性质、借款项目已具备的条件、借款额度、借款项目预计租金收入、销售收入、项目还款保障,同时要求对试点项目同地段普通商品房出售或出租价格及市政公用设施配套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进行说明。

借款人申报项目的同时要提供项目的立项批复、项目四证,未取得相关证件的提供有权部门出具的相关许可承诺。

第四,向住房城乡建设部申报。公积金中心对申请的项目进行核查,经试点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后报省建设厅,试点项目符合申报条件的向住房城乡建设部申报。

二、住房城乡建设部对试点项目进行抽查阶段

为保证扩大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试点工作顺利实施,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将组成调查组对试点城市进行抽查,为了顺利通过检查,试点城市应从以下几方面准备:一是检查拟申请贷款项目是否列入保障房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是否纳入土地供应计划、项目建设标准、供应对象是否符合政策规定、项目四证情况、同地段普通商品出售或出租价格、市政公用设施配套情况、拟采取的抵押担保措施、是否明确还款资金来源和还款责任等。二是借款人是否属于政府非营利性的专门机构,借款产权构成、经营管理情况、财务状况和信用记录情况是否良好。三是再次明确抵押、担保措施及公积金贷款相关审批文件,对于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应取得主管部门同意申请贷款、办理贷款抵押的证明文件,市人民政府同意相关贷款的批复,市财政局对贷款偿还纳入年度预算的相关文件等。四是做好配合调查组到项目实地查看工作,准备建设项目相关资料、相关证件原件、复印件。对于项目四证未能取得的提供有权部门出具的相关许可承诺;如果相关证件正在受理的,应提供相关部门受理的证明。

三、试点项目贷款评审阶段

住房城乡建设部通过立项后,公积金中心委托认可的评估机构对拟用于抵押担保的在建项目、房产或土地使用权进行评估,公积金中心自行或委托银行出具抵押评审报告,确保足额抵押。

试点公积金中心要对住房公积金贷款项目进行严格评审,评审内容应包括项目状况、投资估算、销售或租赁预测、偿贷能力分析等内容,对试点项目贷款进行评审,出具建设项目评审报告。

四、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审议、市人民政府批准

试点公积金中心应在人民银行规定的承办住房公积金业务的商业银行范围内,选择办理项目贷款业务的受委托银行,报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审议确定。试点公积金中心要将建设项目评审报告、抵押评审报告书面征求同级财政部门同意,提交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试点城市人民政府批准。

五、合同签订、贷款发放阶段

公积金中心与受委托银行签订建设项目贷款委托协议,公积金中心与受委托银行、借款人签订建设项目贷款借款合同,公积金中心与受委托银行、借款人签订建设项目资金封闭管理协议。公积金中心与借款人签订建设项目贷款抵押合同,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在建项目、房产或土地使用权足额抵押,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借款人的,试点项目的抵押率不高于80%。贷款合同和抵押合同签订后应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公积金中心和受委托银行对建设项目相关资金实行全程封闭管理。借款人须在公积金中心确定的受委托银行设立项目贷款资金监管账户,项目贷款资金、项目销售收入和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并通过预算拨付用于归还贷款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收入等,全部存入该账户。每个试点项目只能开立一个资金监管账户。

公积金中心应在借款人项目资本金按计划到位,并已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后,根据风险状况、工程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及资金计划,向受委托银行签发委托发放贷款通知;受委托银行确认项目贷款相关信息完整并在运行系统中反映后,才能将项目贷款资金划入相应的资金监管账户。

为加强住房公积金全过程监管,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审计署、银监会实行住房公积金督察员制度,对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情况、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决策情况、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运行管理情况、挤占挪用和骗贷等违法违规苗头和行为,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试点情况等进行督察,保障住房公积金安全和有效使用。试点城市要确保项目申请、项目评审、资金发放、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确保试点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关于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信贷审查审批意见和建议篇6

北京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实施办法完整版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引导资金支持农村、郊区和中小企业发展,改善金融服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中国银监会、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xx〕23号)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小额贷款公司,是指在北京市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依法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条 小额贷款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以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民事责任。小额贷款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第四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执行国家金融方针和政策,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合法的经营活动受法律保护,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第五条 市金融办为小额贷款公司市级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审批、监督与风险处置。

在本市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应经市主管部门的审查批准。

第六条 凡是区、县政府能明确一个主管部门(设金融办的为区、县金融办)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初审和日常监督管理,并承诺愿意承担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处置责任的,方可在本区、县范围内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

各区、县主管部门是所在区、县小额贷款公司日常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小额贷款公司筹建、开业初审;负责日常监督管理;负责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处置。

各区、县主管部门要定期向市主管部门报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运营情况,并抄送北京银监局和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

第二章 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变更、备案和注销

第七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名称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及组织形式依次组成,其中行政区划指区、县级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业表述应当标明小额贷款的字样,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且公司名称应当符合本市工商企业注册的有关规定。未经批准,任何公司不得标注小额贷款字样。

第八条 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章程;

(二)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三)单一最大股东(包括其关联方)持有的股份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30%,其他单一股东及其关联方持有的股份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20%,且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1%;

(四)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0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注册资本来源应真实合法,全部为实收货币资本,由出资人或发起人一次足额缴纳;

(五)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资格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市有关部门规定的条件;

(六)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七)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业务经验的工作人员;

(八)必要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九)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十一)市主管部门认为必要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建立小额贷款公司股东信用征信制度。公司设立和变更股东时,区县主管部门应聘请专门的信用征集评估机构,对法人股东和自然人股东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股东间关联关系及遵守法律法规等信用情况进行征集和评价。股东信用评价合格并符合小额贷款公司投资人要求的才能成为小额贷款公司股东。

信用评估机构出具的股东信用证明,应真实地反映股东的信用情况,并对其真实性承担责任。

第十条 申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应当先申请筹建。申请人将下列筹建申请材料报送拟设小额贷款公司所在区、县主管部门:

(一)筹建申请书。申请书应当载明拟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名称、拟注册住所、注册资本、股权结构、业务范围、机构性质、组织形式、发起人或出资人基本情况及出资比例以及设立的目的;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对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分析,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市场前景分析,未来业务发展计划,风险处置预案等;

(三)筹建工作方案。包括拟设公司筹建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主要管理制度的起草计划,业务拓展计划,风险控制措施,资金来源,公司治理架构,部门设置和从业人员配置,内控体系,主要董事、监事及拟聘高级管理人员,信贷部门负责人和风险控制部门负责人的基本情况,经授权的筹建组人员名单、履历、联系地址及电话,选址方案;

(四)出资人关于出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协议。协议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拟设小额贷款公司的名称、住所、业务范围、注册资本金、股本结构,出资人出资额与占股份比例,出资人的权利义务等;

(五)出资人关于出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承诺书。承诺自觉遵守公司章程、接受监管并承担风险、自觉遵守国家及本市相关规定、不吸收公众存款、不参与非法集资活动的承诺书;

(六)出资人之间的关联关系情况说明及相关证明材料,以及如果存在隐瞒事项,出资人在小额贷款公司的投票权将受到限制的承诺;

(七)法人股东的名称、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经过工商年检的营业执照复印件、经营情况、诚信状况、未偿还金融机构贷款本息情况及所在行业状况、纳税记录等事项;拟投资入股的自有资金来源真实的承诺书;董事会或股东(大)会会议关于同意出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决议;最近1年经审计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八)自然人股东的姓名、身份证复印件、入股资金来源及个人收入来源合法真实的承诺书;

(九)联系人及其手机、办公电话、传真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地址(邮编);

(十)律师对拟申报材料的合法合规性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十一)市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第十一条 区、县主管部门应在收到符合要求的全套筹建申请材料后20个工作日内,依据本办法第九条的规定聘用专门的信用评估机构完成对股东信用评价。

区、县主管部门应在收到股东信用评价报告后15个工作日内,将全套筹建申请材料连同初审意见、股东信用评价证明及时报送市主管部门。

市主管部门应在收到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完整申请资料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筹建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抄送区、县主管部门。特殊情况下,市主管部门可以适当延长审查期限,并书面通知申请人,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个月。

申请人凭批准筹建文件到拟设小额贷款公司所在地的区、县主管部门领取开业申请表。

第十二条 申请人应自批准筹建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筹建工作,并提交设立申请。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筹建工作的,应当说明理由,经拟设小额贷款公司所在地的区县主管部门批准,报经市主管部门,可以延长1个月。在延长期内仍未完成筹建工作的,批准筹建文件自动失效。

第十三条 在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筹建有效期内,申请人应当将填写好的开业申请表连同下列资料报送拟设小额贷款公司所在地的区县主管部门:

(一)设立申请书。申请书应当载明拟开业小额贷款公司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股权结构、业务范围、拟任高级管理人员情况、经营方针及计划、主要管理制度、营业场所安全、是否符合设立条件等基本信息,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二)筹建工作报告。内容包括筹建过程、筹建工作落实情况以及是否符合设立要求等;

(三)经股东(大)会会议通过的公司章程;

(四)股东名册,包括股东名称(企业法人要有注册地址和法人机构代码)、出资额以及股份比例;

(五)主要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图;

(六)拟任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证明材料;

(七)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八)营业场所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九)公安、消防部门对营业场所出具的安全、消防设施合格证明;

(十)联系人及其电话、传真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地址(邮编);

(十一)律师对申报材料的合法合规性出具法律意见书;

(十二)市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区、县主管部门自收到完整设立申请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连同审核意见报送市主管部门。市主管部门在收到申请材料和区、县主管部门审核意见齐备后15个工作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抄送区、县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 市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由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注册登记,颁发营业执照。

第十五条 拟任小额贷款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需具备下列条件:

(一)无犯罪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

(二)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从事金融领域工作3年以上,或从事相关经济管理工作5年以上;或大专以上学历,从事金融领域工作8年以上;

(三)具备与履行职责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四)拟任总经理应参加由市主管部门组织的任职资格考试和谈话。

对不完全符合上述条件的拟任高级管理人员,小额贷款公司申请人认为其具备拟任职务所需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可向区县主管部门提交个案申请。由区县主管部门上报经市主管部门核准。

第十六条 经各区、县主管部门审核和市主管部门批准,小额贷款公司可设立分支机构,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十七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在批准开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本市公安机关、北京银监局和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报送相关材料。

第十八条 小额贷款公司在当地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并依法纳税。

第十九条 小额贷款公司有下列变更事项之一的,在工商登记变更前须经区、县主管部门报市主管部门批准:

(一)变更名称;

(二)变更注册资本;

(三)变更住所;

(四)变更业务范围;

(五)变更股东;

(六)变更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

(七)变更章程;

(八)变更组织形式;

(九)合并、分立;

(十)市主管部门要求申报的其他变更事项。

小额贷款公司发生以上变更事项,经区县主管部门初审报市主管部门批准后,持市主管部门批准材料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备案手续。

第二十条 小额贷款公司法人资格的终止包括解散和破产两种情况。

小额贷款公司可因下列原因解散:

(一)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

(二)股东(大)会决议解散;

(三)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

(四)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

(五)人民法院依法宣布公司解散。

小额贷款公司解散,依照公司法进行清算和注销。

小额贷款公司被依法宣告破产的,依照企业破产法实施破产清算并注销。

第二十一条 小额贷款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符合规定条件的,可在股东自愿的基础上,按照中国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组建审批指引》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规范改造为村镇银行。

第三章 股东资格及义务

第二十二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应为境内的自然人、企业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其中最大股东应为小额贷款公司所在区县的自然人、企业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

有犯罪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者,不得成为小额贷款公司股东。

第二十三条 境内企业法人作为小额贷款公司股东的,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

(二)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诚信记录和纳税记录;

(三)财务状况良好,入股前一完整会计年度盈利;

(四)入股资金来源合法,为真实自有资本,不得以借贷资金或他人委托资金入股;

(五)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

(六)市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四条 境内自然人作为小额贷款公司股东的,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诚信记录;

(三)入股资金来源合法,为真实自有资产,不得以借贷资金或他人委托资金入股;

(四)市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五条 境内其他社会组织投资入股小额贷款公司的,应符合国家对其他社会组织投资管理的相关规定,具备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诚信记录,具备投资主体资格,具有资金实力,不得以借贷资金或他人委托资金入股。

第二十六条 小额贷款公司股东不得虚假出资或者抽逃资本。小额贷款公司不得接受本公司股份作为质押权标的。小额贷款公司股东在公司设立后3年内不得转让、质押其持有的股份。

第四章 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

第二十七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及经国家有关部门同意的其他资金来源。

第二十八条 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融入资金的利率、期限由小额贷款公司与相应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主协商确定。

第二十九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向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申领贷款卡。向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融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将融资信息及时报送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和北京银监局,并跟踪监督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的使用情况。

第五章 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范围和资金运用

第三十条 在试点阶段,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范围限定在注册所在区、县行政区域内发放贷款。

第三十一条 小额贷款公司可自主选择贷款对象,在试点阶段,每年向三农方面发放的贷款金额不得低于全年累计放贷金额的70%。

第三十二条 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鼓励小额贷款公司面向农户、微型企业、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着力扩大客户数量和服务覆盖面。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的3%。

第三十三条 小额贷款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经营,贷款利率不得超过司法部门规定的上限,下限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具体浮动幅度按照市场原则自主确定。

第三十四条 贷款合同参照银行贷款的标准化合约,由借贷双方在公平自愿的原则下依法协商确定。

第六章 小额贷款公司的公司治理

第三十五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并在其章程中明确。

第三十六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根据其决策管理的复杂程度、业务规模和服务特点设置简洁、高效、灵活的组织机构。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

第三十七条 小额贷款公司设总经理1名,根据需要设副总经理1至3名。

小额贷款公司董事会应对总经理实施年度专项审计。审计结果应向董事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报告,并报市和区县主管部门。总经理、副总经理离任时,须进行离任审计。

第三十八条 小额贷款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对小额贷款公司负有忠实守信义务和勤勉尽责义务。

董事违反法律、法规或小额贷款公司章程,致使小额贷款公司形成严重损失的,应对公司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总经理、副总经理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或超出董事会授权范围做出决策,致使小额贷款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的,应对公司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第三十九条 小额贷款公司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可根据需要设置专业委员会,提高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第四十条 小额贷款公司要建立适合自身业务特点和规模的薪酬分配制度、正向激励约束机制,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

第七章 小额贷款公司的内部控制

第四十一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根据各类贷款业务的性质和特点制定相应的贷款管理规章,并针对贷款业务的尽职调查、审批、授权授信、贷后检查、风险管理、关联交易、违规处罚等内容建立健全相关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

第四十二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服务创新应在审慎经营和合法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周密考虑业务创新的法律性质、操作程序、经济后果等,严格控制新业务的法律风险和运行风险。

第四十三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当按照我国反冼钱的有关规定逐笔记录和保存单笔或者当日累计交易相当于20万元人民币数额以上的现金缴存、现金支取、现金汇款、现金票据解付及其他形式的现金收支记录。

第四十四 条小额贷款公司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订并实施本公司的财务制度、会计工作操作流程和会计岗位工作手册。应建立出账审批制度,确保业务审批和财务核算相对独立;建立财务核对制度,定期与银行、借款人对账,确保财务一致;建立会计档案保管和交接制度,防止会计档案被替换、更改、毁损、散失和泄密。

小额贷款公司在同级财政部门办理财政登记备案,执行国家财务会计制度,依法接受会计监督。

第四十五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和拨备制度,准确进行资产分类,充分计提呆账准备金,确保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全面覆盖风险。资产分类和计提呆账准备金的方法参照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对商业银行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 小额贷款公司可自建或依托具有相当资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建立电子数据的即时保存和备份制度,重要数据必须异地备份并且长期保存,也可租用相关共享服务中心进行系统和数据备份。

第四十七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稽核制度,设立职责明确的监察稽核岗位,配备有能力的监察稽核人员。监察稽核岗位对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负责,以保证监察稽核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小额贷款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应重视和支持监察稽核工作,对监察稽核中发现的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的行为,应及时纠正和处罚。

第四十八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按要求向市、区县主管部门、向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监局、向公司股东、向为其提供融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向有关捐赠人披露经中介机构审计的财务报表和年度业务经营情况、融资情况、大额贷款、重大事项等信息,必要时应向社会披露,并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对突发事件和突发业务风险等重大事项应及时报告主管部门。

第八章 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九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主动接受市、区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按月向市、区县主管部门提供财务报表和贷款统计表,并自觉接受市、区县主管部门的现场检查。

第五十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接受社会监督。小额贷款公司开业时,应在本区、县主要媒体和营业场所向社会公告公司基本信息,承诺公司不吸收公众存款,坚决杜绝涉入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买卖,遵守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并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第五十一条 各区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监督管理,按月、季、年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内控风险情况进行监测,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业务检查,视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情况适时安排专项检查。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应及时向区县主管部门和市主管部门报告,并通报相关部门。

第五十二条 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测,并将小额贷款公司信用状况纳入信贷征信系统。小额贷款公司应定期向信贷征信系统提供借款人、贷款金额、贷款担保和贷款偿还等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要求的业务信息。

第五十三条 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若有非法集资、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由区县政府负责查处,报市主管部门后,由市主管部门责令整改、取消其小额贷款试点资格,提请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和罚款。

第五十四条 试点阶段,为加强监管,规范运营,提升服务,小额贷款公司应委托一家提供农村金融服务范围广、网点多、实力强并能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服务支持的商业银行开立存款账户作为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托管银行,并为其统一提供支付结算服务。托管银行应切实负起资金安全监督责任,如发生任何资金支付结算等资金使用违规行为,应及时报告市主管部门。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市金融办会同有关部门协调解决。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小额贷款风险防范对借款人的有关资格资质进行审查,是借款合同签订的前提,也是借贷行为必不可少的程序。审查的重要意义在于评估贷款风险的大小,近而决定贷款交易的成功与否。

一、审查风险

贷款风险的产生,往往在贷款审查阶段就开始了,综合司法实践中发生的纠纷,可以看出,在贷款审查阶段出现的风险主要出现在以下环节。

(一)审查内容遗漏贷款审查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要求调查人员就贷款主体的资格、资质、信用、财产状况进行系统的考察和调查。在实践中,有些商业银行审贷人员挂一漏万,造成信贷风险。

(二)在实践中没有尽职调查,有关审贷人员,往往只重视文件的识别,而缺乏尽职的调查,这样,很难识别贷款中的欺诈,造成信贷风险。

(三)判断错误

银行没有对有关内容听取专家意见,或由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判断。审贷过程中,不仅仅要查明事实,更应当就有关事实在法律、财务等方面进行专业的判断。

二、贷前调查的法律内容

(一)关于借款人的合法成立和持续有效的存在审查借款人的合法地位。如果是企业,应当审查借款人是否依法成立,有无从事相关业务的资格和资质,查看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应当注意相关证照是否经过年检或相关审验。

(二)关于借款人的资信考察借款人的注册资本是否与借款相适应;审查是否有明显的抽逃注册资本情况;以往的借贷和还款情况;以及借款人的产品质量、环保、纳税等有无可能影响还款的违法情况。

(三)关于借款人的借款条件借款人是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开立基本帐户和一般存款户;借款人(如果是公司)其对外投资是否超过其净资产的50%;借款人的负债比例是否符合贷款人的要求;

(四)关于担保对于保证担保的,对担保人的资格、信誉、履行合同的能力进行调查。

三、对借款人及其负责人还应专项审查为减轻贷款人的道德风险,对借款人及其负责人还应专项审查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除了审查借款人的资格、条件、经营状况等情况外,还要对企业的投资人及法人代表和主要管理者的个人品质加强审查和控制,包括:

(一)对董事长、总经理、厂长、经理等主要人员有、吸毒、嫖娼、包养情妇,经常出入歌舞厅、桑拿场所,大操大办婚丧红白喜事,购买与其经济实力不相称的高级轿车、经常租住高级宾馆等行为的,其企业贷款必须从严控制。

(二)对家族式的集团或公司的贷款必须从严控制。所谓家族式集团或公司,是指集团及其子公司或分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企业内部的主要领导岗位全部或主要由有血缘关系的人员及其家属、亲属担任的企业。

(三)对法人代表持有外国护照或拥有外国永久居住权的,其企业、公司国外有分支机构的,其家庭主要成员在国外定居或者在国外开办公司的企业的贷款要从严控制对其法人代表出国及企业的资金往来要密切关注。特别是对将资金转移到国外或资金用途的不明的转账行为,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监督并及时制止。

(四)贷款前要对企业法人代表的兼职情况进行调查。对于一人兼任多个企业法人代表的关连企业的贷款,必须从严控制。

(五)审查贷款时,必须以借款人的资格、条件、经营状况、还款能力、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品质等为依据,不得因借款人的政治身份,比如劳动模范、先进分子、华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为依据,降低贷款条件或不按规章制度发放和管理贷款。

(六)借贷关系只发生在当事人之间。对那些通过或利用领导、亲属、朋友、同学、战友等关系打招呼、写条子介绍的贷款,不得放松对贷款条件的审查。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不予贷款。

(七)发放担保贷款时,要对借款人与担保人的关系进行认真调查。对借款人与担保人属同一集团公司的企业,贷款要从严审查。非独立法人的分公司提供的担保无效。

四、贷款审查的建议

认真审查每一笔贷款,不能把贷款的风险判断建立在过去的审查或信用上。不能因借款人过去曾按时还本付息就放松审查,或减少调查程序。

建立借款人的法人代表及其主要管理人员定期约见制度。约见周期可根据贷款额度的大小、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变化状况等确定。贷款额度大的,要相应缩短约见周期。

信贷人员(信贷员、信贷审查小组成员、信贷审查委员会成员)与借款人在借贷活动中不得进行不正当的私下接触。

信贷审查审批意见和建议篇7

关键词:放款环节防范公司信贷风险

0引言

商业银行的公司信贷流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分为业务受理、调查评价、贷前审批、发放及贷后管理五大阶段。另一种是将业务受理、调查评价、贷前审查统称为贷前,分为贷前、贷中、贷后三大阶段。两者的概念和含义基本是一致的。各个阶段面临的风险类型是有区别的,贷前环节由于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行业、市场等分析而决定是否给予授信或给予怎样的授信,面临的主要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贷中环节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相应的操作使企业达到符合取得实际授信的条件,符合相应的授信规定,因而面临的主要是操作风险。贷后管理环节主要是对已授信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的变化、行业变化、市场变化等情况进行分析,达到及时规避授信风险的目的。因此贷款发放环节是信贷操作风险主要集中的环节,也是防范公司信贷操作风险的主要环节。

目前商业银行对放款环节越来越重视,并建立了专门负责放款环节的职能部门,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专门设立了放款中心,负责防范在公司信贷操作过程中的操作风险。

1建立放款中心的意义

放款中心的建立主要目的就是防范公司信贷业务中存在的操作风险,作为一个专职防范操作风险的部门,它能够更专业更有效的发现并排除潜在的操作风险,保障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1.1有效地控制操作风险。该部门作为源头上控制风险的重要举措,可以堵截和避免担保等授信条件不落实、手续不规范、资料不全或不规范即放款的授信行为,有效防范了由此产生的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并可以随时监察现行使用的各式资料文本、操作规程的有效性,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修改业务操作规章制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公司授信业务的操作风险。

1.2充分实现审贷分离。放款中心的成立,是推进授信业务调查、审查、审批、放款“四分离”,实现贷审的充分分离,从而达到有效的相互制约效果。而审贷的分离能够更有效的进行权责的分离,更有利于责任的认定和划分。

1.3有利于落实贷前审批条件。审核信贷资料签署的有效性,审核支行自行审批的授信审批权限是否适当,确认总行及支行审批意见中的有关贷前要求是否落实,当所有贷前先决条件完全符合后,放款中心才发放贷款。由于此类工作有方框中心这一非审批单位负责监督,更突出制约效果,有利于贷前审批条件的落实。

1.4放款中心的建立可以有效的防范操作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放款中心在审查相关资料过程中较一般人员更注重存在的法律风险,对担保条件、合同文本等的审核更专业更到位,能够有效的防范法律风险。在放款中心可设置法律审查人员,加强防范公司信贷操作过程中的潜在法律风险。

1.5可切实提高工作效率。贷款原始档案由中心统一管理,规范操作,对档案资料定期检查,及时更新,专人专库保管便于随时查阅,这些措施都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准确性。

1.6放款中心的尽职履职能够减少银行不必要的授信损失。在授信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变化往往不能够准确预期,但是只要放款过程中相应的担保手续、资料等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可能并不会给银行造成实际损失。可见放款操作对公司信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放款中心防范的主要操作风险

放款中心作为防范公司信贷操作风险的重要部门主要从落实必要的担保授信条件,使用适合、正确的法律文本,保管重要的文件档案及防范内外部欺诈等方面出发,防范信贷操作风险。

2.1防范担保条件落实存在的操作风险目前商业银行授信过程中采用抵、质押或保证等担保方式为授信提供有效担保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在办理担保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未严格审查资料、办理相关手续等而使办理的担保无效,给银行造成损失的情况,放款中心则是防范此类风险的重要部门。

2.1.1保证人不具备主体资格,导致担保无效按照《担保法》的规定,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等以公益事业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等不得作为保证人;另外,我国《公司法》第六十条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在银行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中,保证人的选择方面还是比较谨慎的,大多数情况下能确保保证担保的合法有效,但是仍有不少贷款的保证人是政府部门、医院、企业的分支机构,该类担保一旦被认定无效就可能会造成担保债权失去三分之二或一半的清偿保证。

2.1.2重复抵押致使抵押形同虚设根据《担保法》和《物权法》的规定,在办理抵押过程中允许对房地产等固定资产进行重复抵押。实践中,由于抵押前不对抵押物现有抵押情况进行调查,而实际该抵押物已抵押给多方致使抵押权利得不到真正落实。

2.1.3担保资料无效或不完善致使担保无效新的《公司法》出台后,公司章程的效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担保过程中由于担保的范围、担保的内容或担保事项未按照公司要求经有效的审批机构审批而造成担保无效。如:出具的董事会/股东会决议是否有效,提供的担保是否在企业允许的范围内等等。

2.1.4对抵押物状况审查不到位造成脱保在实际放款前未对抵质押物状况进行核实,而抵押物已出现查封、冻结等状况,致使在之后发生的借贷行为失去有效担保,而造成脱保。

2.1.5对重组授信或借新还旧授信过程中担保条件的落实对重组授信或借新还旧授信是否符合担保的条件,保证人前后是否一致等情况进行审核。

2.2防范由于合同文本错误出现的风险

2.2.1合同文本使用错误或使用的合同文本中存在对银行不利的条款在实际贷款发放过程中,由于使用的合同文本不正确或没有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有效审查,合同文本中存在不利于银行提条款致使银行遭受授信损失。

2.2.2合同内容填写错误或随意涂改合同内容填写错误或对要素进行涂改,尤其是诸如利率、金额、期限、借款人、担保人等主要要素,致使在诉诸法律过程中不能提供有效的资料致使银行权利得不到落实。

2.2.3保证合同与借款合同无编号、不衔接保证类贷款的主从合同必须一一对应,合同编号衔接。现实贷款档案中有大量的保证合同没有编号,有的保证合同保证金额与借款合同不一致(不含最高额担保),更有甚者,用已经还清的保证合同继续为新的借款合同担保。

2.3防范授信档案资料不完善或遗失导致的风险在贷款发放过程中由于企业提供的贷款资料不完善或授信档案遗失,造成贷款出现问题时,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律证明文件而使得银行权利无法落实。

2.4防范骗贷、骗保等情况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骗贷、骗保的案件时有发生,放款中心在放款前对客户及资料的审核过程中,对印章、有权人等的资料审核;前往担保人、借款人实际办公地点的实地核保;前往抵质押登记部门实地办理相关抵质押手续等,能够有效防范骗贷、骗保情况的发生。

2.5其他放款中心还通过对整个授信资料的审核,审核该笔公司授信业务期限、利率、金额、it系统等是否符合信贷管理要求。

3放款中心的基本职能和岗位设置

3.1放款中心的基本职能放款中心的基本职能是主要负责对审批机构授信条件落实情况以及授信材料完整性、一致性的审核,档案管理,法律审查,利用审核岗的独特地位,充分发挥复核和监督作用,以进一步防范授信业务操作风险。

3.2放款中心基本岗位设置及职责放款中心下设:①放款审核岗;②放款复核岗;③核保岗;④法律审查;⑤档案管理岗;⑥负责人。

3.2.1负责人职责。负责放款中心的全面工作。放款中心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的全面工作,负责审批权限内的放款审批工作;定期检查放款中心各岗位的履职情况,督促指导各岗位工作,并对各岗位履职情况做出评价;努力提升信贷业务规范化操作水平,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3.2.2放款审核岗。审核授信条件的落实情况,审核上报材料的齐备性、一致性和合规性;对授信额度和授信期限进行控制和管理;审验业务相关合同填制的要素是否正确完备,是否符合授信要求;完成审核、实施放款操作并归档;对一级档案的验收、封存、入库手续;审核担保的解除和释放手续等工作。

3.2.3复审岗审查职责。负责对放款审核岗的工作进行复核。重点对每笔业务的金额、期限、利率、担保落实情况进行复核;对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及相关协议的衔接情况进行复核。对合同的其他特殊约定进行重点复核;对每笔业务的其它资料进行复核;明确签属意见并提交到放款中心负责人等工作。

3.2.4法律审查岗。法律审查岗人员一般为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人员。负责对在落实授信条件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进行审查把关;负责对合同文本的法律效力进行审查,制定符合条件的法律文本;其他的一些法律咨询等工作。该岗位可由法律部门的人员兼任。

3.2.5档案管理岗职责。负责职责内档案交接工作;对档案进行统一编号、装订和入库;定期整理并核对授信档案;负责档案的调、借阅手续,严防信贷资料遗失等工作。

3.2.6核保岗职责。参与核保任务,负责授信业务担保条件落实真实性、有效性的核实工作;负责收集、核实核保过程中担保人同意担保的法律文件,包括但不限于股东会/董事会决议,授权书、签字样本等等工作。

4加强对放款中心的内控管理

4.1建立和完善放款操作管理制度放款中心要有一套完善的放款操作管理制度,明确的放款操作流程,对不同类型的公司业务品种有针对性的进行操作风险防范。

4.2加强信息与沟通,真正发挥放款中心的风险防范作用建立持续有效的操作风险报告程序,从制度上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从而实现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并进行信息分类。此外,还要建立案件查处和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改变瞒报或不愿暴露的思想,通过对案件查处的信息披露达到良好的监督、警示作用,有效地避免同类风险事件的发生。

4.3建立长期的、常态的风险排查机制建立长期的、常态的风险排查机制,确保检查的制度性和独立性的实现,提高放款中心的职能执行力度。

4.3.1建立定期的排查机制,要定期对以往的工作进行排查。

4.3.2建立应急排查机制。对于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新的、突发性、特殊的问题立即进行登记备案,可根据事件的性质对以往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检查,并通过信息沟通机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4.3.3建立完善的排查登记制度。做到排查过的内容要求保留工作底稿,排查发现的问题要逐一登记备案。

4.3.4建立较为完善的整改检查制度。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整改,并定期进行复查。

4.4加强合规审计对放款操作管理执行力度加强合规审计对放款中心的审计力度,使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明确合规审计的目的。合规审计应做到并不是只是停留在发现问题的简单环节,还要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执行起到引导作用,并通过审计工作,对现行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从而使制度得到更好的执行。

4.5加强放款中心人员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对公司薪酬制度的完善,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放款中心工作考评办法,将操作风险管理纳入员工绩效管理中,提高风险操作管理的自发性。

4.6建立健全操作风险后续处理机制

4.6.1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对可能造成损失的操作风险种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便能够及时有效的减少或补偿因此带来的实际损失。应急预案库的更新应考虑业务发展重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市场环境导向等诸多因素。

4.6.2切实强化风险责任追究机制一是通过补充、修改完善有关问责制度,加大对管理层人员管理责任的追究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由于失职造成风险损失的管理层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二是通过强化内控、规范管理以及细化规章制度,明确责任追究的重点和要求。三是加大对责任认定人员的行为约束和责任追究,确保责任认定工作得到落实;四是通过对处理程序的调整、完善,明确处理程序中应贯彻的原则、责任认定部门、责任认定的监察部门、责任认定程序与处理程序的对接等。

信贷审查审批意见和建议篇8

关键词:风险管理平行作业建议

一、平行作业的背景由来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审贷分离”模式逐渐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要求,花旗银行开始在业务单元内实行风险经理、客户经理“平行作业”,这是“审贷分离”新的表现形式。花旗银行的实践证明,推行平行作业模式是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理念和发展方向的。借鉴花旗银行“平行作业模式”,经过反复论证,2007年初a银行正式在对大中型企业推行平行作业。

二、a银行平行作业模式及信贷管理中的作用

a银行平行作业模式,就是指客户营销与客户关系维护的经营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在同一授信业务流程中,以客户为对象,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通过岗位制约与团队合作来平衡风险与回报的授信业务运作机制。通过近三年的探索和实践,该模式在贷前、贷中、贷后三个关键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1.实现风险控制关口前移,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通过实行平行作业,风险经理在贷前环节参与现场调查、完成项目评估和信用评级;参与授信方案设计,揭示关键风险点并提出风险控制建议。在贷中环节审核授信审批条件落实情况,防范操作风险。在贷后环节对贷前揭示的风险点或持续用款条件进行持续监控或风险预警,提高银行贷后管理能力。平行作业促使风险控制关口前移,风险控制能力得到加强,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

2.较为充分揭示风险,提高申报材料质量和审批效率。通过实行平行作业,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从各自独立的角度,按照共同的风险标准,对风险回报进行把握。较实行平行作业之前,风险揭示更加详尽、充分,授信方案更具针对性、可行性,减少了反复补充申报材料的现象,提高了申报材料质量和审批效率。

3.有效落实方案审批,实现风险持续监控。通过实行平行作业,在授信业务审批后,由风险经理负责审核授信条件落实情况,有效地落实方案审批。风险经理在贷后环节,对贷前、贷中环节在风险识别和控制措施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持续跟踪和有效落实。贷后收集的信息同样也可以作为调整授信方案的依据。

4.统一风险偏好,提高银行风险偏好与市场的贴近度,降低银行风险管理成本。通过实行平行作业,风险经理直接参与到信贷业务流程中,对客户及业务的风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便于和前台经营人员达成共识;对不符合信贷政策、收益不能覆盖风险的项目能够及时中止,降低了营销成本和风险管理成本,风险偏好得到有效统一。

三、目前平行作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风险管理模式,平行作业在业务发展、防范风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基层机构运作过程中,仍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平行作业机制尚未完全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不到位。个别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单纯从本岗位出发,风险经理将自己定位成“踩刹车”,在证明自己尽职的同时规避责任;客户经理将自己定位成“踩油门”,认为涉及风险的问题都是风险经理应该考虑的。二是独立性不足。目前,个别分行将风险经理人员编制、绩效考核都放在基层行,甚至风险经理岗位就设在前台经营部门(非派驻制)。在这种情况下,风险经理平行作业工作的独立性很难得到发挥。三是沟通不畅。个别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背靠背,沟通不畅,造成人为拉长业务流程,效率受损。

2.风险经理的配备不均衡,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平行作业初期,各行由于风险经理配备不均衡或业务素质不高,造成风险分析不到位、条件审核流于形式,风险经理未充分发挥平行作业作用,反而增加了业务环节。

3.授信方案制订不完善。在授信申报资料中,个别风险经理贷前调查深度不够,对项目的风险点揭示不够深入,风险审查意见较为空泛,风险防范措施针对性、操作性不强,无法满足无条件审批要求。

4.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不到位。目前,有的机构对风险经理绩效考核明显低于同级业务前台,存在责权利不对等的情况,这直接影响风险经理的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到平行作业风险管理岗位上来。

信贷审查审批意见和建议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

引言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有效与否,一方面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及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影响着商业银行经营成败乃至全面金融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不规范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逐步深入背景下,银行业务逐步转型,既迎来了大量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实现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就将信贷资产作为银行主要配置资产的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与防范展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1.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概述

信贷业务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期间由于遭受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使得贷款难以按期对本金、利息进行回收而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收益形成损伤更或者是资金形成损失的可能性。就很大部分商业银行而言,在银行资产总额中信贷资产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开展好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工作,便意味着管理好了银行的很大一部分风险。就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主要特点出发,依据产生风险的原因及《新巴塞尔协议》标准,可将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信贷业务风险划分成三个种类,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2]。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属于就信贷业务而言的一种方法,风险防范是一个有着环节关联性的信贷业务活动过程,风险防范管理全面贯穿于商业银行全面环节,且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商业银行基础工作模式中,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与银行经营全面结合,是银行管理模式的重中之重,是银行基础工作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

2.1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缺失

即便我国商业银行均陆陆续续建立了特有的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然而却存在质量水平不足,技术层次偏低等问题。具体而言:

(1)信贷风险控制系统风险控制功能不足,我国商业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相关信息数据大多经由会计核算系统导入,然而会计系统在应用期间通常做形式录入,并未能够很好的对信贷风险需求进行权衡,使得录入的相关信息数据简单、不严谨。

(2)信贷人员随意录入。信贷人员认为信息数据录入工作过于重复、琐碎,因此不认真对待,造成信息系统信息数据产生错误率高、关联度不足等问题,对信贷风险评定工作开展造成不利影响。

(3)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开发、运营难度加大。伴随信息系统的全面普及,商业银行各工作人员均会应用到,系统自然会被提出各式各样不同的需求,进而提升了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开发、运营难度。

2.2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经历了近些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构变得越来越健全,然而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产权未得到有效落实,责任模糊,经营遭受诸多行政干预,管理体系先进性不足。在国有行业银行中,银行的所有权经由国家行使,然而国家此概念缺乏具体性。国家凭借股东的身份将经营权交由银行经理层,由于形成了不同、多级的委托关系,使得商业银行相应受到的监管力度大打折扣。国有行业银行最高领导层通常通过国家政府行政委任,而并非通过股东代表大会选出,有着十分浓烈的行政色彩,董事会、监事会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股份制商业银行即便构建起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者等组成的治理体系,然而在实践中仍旧无法有效运转,责任缺乏明确性,管理缺乏先进性。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很大一部分依旧为国有单位占大头,使得经营发展脱离不了行政的影子。

2.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长时间以来,商业银行均面临内部控制水平不足,无法对内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问题。商业银行内部制度不健全,具体而言:

(1)内部控制系统建设不及时。内部系统无法结合经验环境转变进行及时更新,内容较为落后,无法对新的风险状况予以适应。各环节内控诸如信贷业务、会计及信贷资金等相对独立,未进行很好的整合,无法对风险进行全面应对。

(2)内部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独立性缺失,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直属高层领导,无法对上级进行有效监管。内部审计通常并非事先预防,总是在问题产生后再展开事后审查,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3)内部监管人员素质不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牵涉诸多方面内容,严苛要求审计人员一定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然而,我国行业银行一些内部监管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显然不足以满足内部审计要求,致使深层次内部监管工作有序开展受到不良影响。

2.4信贷管理流程落后

(1)授权模式僵化。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授权管理方面,大多结合授权区域行的管理能力、信贷规模等内容对额度进行确立,未能很好地对客户优劣及各类产品需求等进行关注。

(2)集体审议不够具体。我国商业银行所推行的是个人审批制与集体审议制进行结合的信贷业务审批模式,但是在分支机构具体实践时却不够具体。审议委员通常由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层出任,存在对信贷业务不熟悉的可能,从而无法提出有价值的审议意见;通常凡是信贷业务均要进行集体审议,未结合业务风险评级开展细分,极大提升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3)信贷人员管理不科学。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上岗资格评定制定,及组建高素质的技术型专家队伍。信贷人员极为缺乏,客户服务无法得到全面满足;基层信贷人员业务水平不足,观念落后,同时未有系统的组织培训,无法开展好瞬息万变市场环境下的信贷工作;依旧采取行政级别聘任的方式对审批人员进行选拨。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逐步深入背景下,银行业务逐步转型,既迎来了大量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实现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就将信贷资产作为银行主要配置资产的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全面金融行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技术不断优化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如何进一步开展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工作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3.1改善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

(1)构建集中式数据库结构。重新制定信贷综合管理系统原本分布于每一分支机构的数据库,以构建起规模更大、更集中的数据库结构,诸如重新构造数据模型、重新改造应用体系结构等。

(2)与会计核算系统充分链接。对会计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系统整合,促进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的充分链接。会计核算系统中录入的贷款资金变动、贷款情况等信息可直接共享于信贷风险控制系统中,且信息系统中记录更新一并与会计系统进行共享,实现两系统的信息互补与统一[4]。

(3)信贷业务操作全过程实现电子化。对信贷业务全面环节开展电子化控制、记录,改进信贷业务授信审批系统、贷后监督系统等操作步骤,强化操作运行便捷、稳定性。

3.2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1)对公司股权、信贷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对股权进行优化调整,一方面要自经济结构出发,推行客户授信管理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实现定量与定性分析、静态与动态、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等的有机融合,对客户信用等级展开系统综合评估,做好信贷风险防范事前重点防范工作,全面改善商业银行客户群整体水平。

(2)构建系统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商业银行应当自绩效评价前提出发,构建员工与公司绩效连接于一起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起员工的工作主观能动性,促进企业文化与薪资福利的全面统一,健全稽核评定体系,促进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健康有序[5]。

(3)强化信贷管理人员素质。商业银行应培育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强化信贷管理人员素质,组建掌握先进技术,熟络信贷业务步骤、拥有风险管理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商业商业信贷风险防范意识。

3.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1)完善贷款程序。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部门及信贷管理人员银行开展好贷款调查―贷款审查―贷款检查―贷款回收等各环节的把关工作,全面依据信贷调查程序进行。

(2)完善信贷审批会议制度。为了避免“一言堂”所引发的风险,在开展信贷审批过程中,应当从诸多方获得时间,对客户授信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凸显检查审核部门的监督作用[6]。

(3)完善信贷工作管理。结合经营合规化、文本标准化及操作规范化等要求对信贷业务管理规定、办法进行及时改进,成立银行防贷中心,实现对信贷流程中的法律等相关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3.4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1)强化企业中观、内部环境调查。商业银行应当对强化对企业的中观、内部环境调查,调查企业信贷程度、风险管理水平等内容,针对处于各个行业领域的企业制定相对应的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2)强化与诸多方面的联系应用。商业银行应当有效借助信贷集中式台账系统、人民银行贷款卡咨询系统,与各执法部门诸如工商、法院、税务等进行积极互动,了解借款企业各方面信息,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有效转移与规避。

(3)强化信息获取渠道的开拓。商业银行应当开拓各式各样的信息获取渠道,合理利用银行同业相互的作用,对信贷风险进行共同防范。强化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往来,对企业财务信息、发展水平、偿债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估,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推出针对有效防范机制、策略。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逐步深入背景下,为商业银行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及强有力的冲击。受行业特殊性影响,信贷风险难以避免,倘若银行在经营期间引发信贷风险,形成不良贷款,一方面会使得银行遭受极大的损失,一方面会对全面金融行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鉴于此,商业银行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全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改善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等,积极促进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有序健康开展。(作者单位:1.兴业银行扬州城中支行;2.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

参考文献:

[1]颜亮,饶河清.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0,(01):187-187.

[2]蔡美珠.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操作风险及防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65-70.

[3]Roberta.Jarrow.Creditmarketequilibriumtheoryandevidence:Revisitingthestructuralversusreducedformcreditriskmodeldebate[J].FinanceResearchLetters,2011,(08):02-07.

[4]郭亚东,沈世强,杨康贤.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4,(15):73-74.

信贷审查审批意见和建议篇10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对策

abstract:Sincereformingandopening,ruraleconomyhavedevelopedquicklyandruralloantotalhaveincreasedcontinuously,butRuralCreditUniononmonopolystatusofruralfinancialhavenotbeenwellasstate-ownedcommercialbanks,especiallyinloanbussinessithavehadoutstandingproblem.throughanalysingproblemofloanbussinessofRuralCreditUnion,authorgivesoutcoutermeasureonhighrateofnon-performingloanandaloneloankindanddefectinternalcontrolingsystem.

Keywords:RuralCreditUnion;loanbusiness;coutermeasure

农村信用社(简称农信社)是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金融组织,服务对象是农民,服务区域在农村,服务目标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一、农信社信贷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贷款不良率居高不下

农信社经历多次变革,积累了许多不良贷款,处于东部发达地区的情况稍好一点,中西部地区的有些农信社往往还行使着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导致农信社贷款不良率过高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政策的,社会经济环境、管理体制的原因。

在政策方面:由于农信社经历了多次变革,在计划经济时代,其以基层财政和政策金融机构双重职能为主,地方政府对信用社有较大的干预能力,形成了拨改贷和一些指令性的贷款。

在社会经济环境方面: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脆弱,金融信用缺失,在农村地区表现更为突出,许多人对金融信用缺乏认识,信用观念淡薄,出现了大量的“赖账户”。

在管理体制方面:由于农信社长期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权人,造成产权约束缺位,经营管理缺少来自于财产所有者的监督,经营者能否维护农信社的利益取决于其个人是否忠诚、廉洁、敬业。

2.信贷内控制的不完善

长期以来由于农信社面向的借款大多数是相对分散的农民,借款额较小,在给谁贷款、贷多贷少的问题具有较大的主题随意性,缺乏完备的信贷内控制度,具体表现在:

(1)对贷款人审查不严,尤其是借款主题资格、贷款用途偿债能力以及信用状况的审查。出现了有不良贷款记录的人又在同一农信社第二次甚至第三贷款或提供担保。对于担保人的主体资格担保范围及期限审查不严,导致无效担保。

(2)贷款决策虽有集体审批,但贷款责任不清。现行农信社的贷款审批委员会基本由联社正、副主任和信贷、计划、财务、稽核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此中模式的贷审会存在一定的弊端;信贷部门的负责人既参与贷款调查又参与贷款决策,难以做到真正意义的审贷分离;审贷委员的决策一定程度上受到联社主任主观意愿的影响,主任说了算等问题仍然存在。

(3)贷后检查流于形式,未能及时预警风险,建立有效的贷后退出机制。

3.信贷品种比较单一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对贷款营销品种也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了信贷产品开发,相继推广了消费贷款、助学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等一系列信贷品种。而农信社信贷服务满足于传统方式,一方面贷款方式以抵押、担保为主,难以满足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服务还紧限于“柜台服务”和送货到田间地头,没有品牌,缺乏创新,没有把金融服务系统化。

二、加强农信社信贷业务发展的对策

近年来,农信社在信贷业务发展方面进行多项改革尝试,取得不错的成绩,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对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方面的改革还有很大的差距,针对信贷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来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其对策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盘活不良贷款

农信社在盘活不良贷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不良贷款比例仍居高不下,而且余下的这些不良贷款大部分都是难啃的骨头。这时根据各地实际的情况,可借鉴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的做法,建立资产处置公司实行不良贷款的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对于问题贷款严重,亏损面较大的农信社,可采取集中处理模式,由省政府出资建立或由省联社直接成立一个单独经营机构,来统一处理农信社存在的不良贷款,这便于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显得更加专业化,也可获得更多的法律支持,更好地把实施依法收贷不良资产,法院强制执行和集中拍卖,这也有利于借助政府的财政资源来帮助农信社核销不良贷款充实资本金。

2.加强贷款营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贷款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信社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利用浮动贷款利率在农信社试点的机遇,加强贷款营销,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改变观念,强化贷款营销意识

当前,在不少农信社干部职工存在一种认识,即:农信社资金十分紧缺,供不应求,在农村贷款业务方面基本没有竞争对手,因而加强贷款工作没有多大意义。这是对贷款营销的片面理解,应该改变观念,放弃贷款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偏见,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业务阵地。

转贴于

(2)深入调查研究,确定目标任务

农信社分布在全国各地,其目标市场,总的来说是农业或农村经济领域,根据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供适销对路的信贷产品。因此需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

(3)根据目标任务,选择营销策略

首先考虑市场进入策略,除柜台贷款业务外,通过横向联合,纵向深入,在农村时常形成一个庞大的营销网络;其次实行差异化市场营销策略,由于农信社的营销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要向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的客户提供不同的贷款品种,提供个性化服务;最后采取市场竞争策略,面对同业竞争,要想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利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推出高质量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在提高服务质量和贷款效益上狠下工夫。

3.积极推出新的信贷产品

(1)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农户小额贷款是指以农户自然人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是农信社的一种创新产品。农户小额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方法,而且农户小额贷款是针对农户放款且额度较小,本身具有分散风险的特点。

(2)农村农户联保贷款

农信社从2004年6月开始试点农户联保贷款,有效解决了长期困绕农民的贷款担保难问题。信用社根据当地村委的推荐,指派包片信贷员逐户上门走访、座谈、了解农户经营项目、发展计划、自有资金、尚缺资金数额以及个人社会信誉记录、经济状况、经营能力和和偿债能力等。通过审核,确定每个农户贷款额度。

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是签订联保贷款协议,所有参与联保小组的成员对联保小组其他成员贷款都要负连带责任,并接受其他组员和信用社的监督检查。

其次是每户签订借款合同,确立借款金额、期限、整个贷款一次核定,分次发放。

贷款发放后,划片包干落实到人,并明确责任,通过信息反馈来达到相互交流情况的目的,信贷员要坚持每月不少于一次上户查看农户生产记录。

(3)个体经济户等级授信贷款

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合理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城区个体经济户贷款,湖南某县城区信用社在深入调查论证、多放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个体经济户贷款信用等级授信管理新业务。

贷款户的信用等级评定程序是:一是客户申报。由客户向信用社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反映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的呈报审批表,向信用社提供呈报信用等级所必须的资料。二是信贷员(客户经理)调查。根据客户申报,信贷员按授信标准逐项调查,并承担该客户授信贷款额内的第一责任。三是信用社评审定级。四是联社复查评审。五是建档发证。

4.改进和加强农信社信贷管理

(1)加强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信贷内控机制是农信社防范道德风险、实行稳健经营的根本保证。农信社信贷管理必须确立内控先行的意识,农信社每办理一笔业务、每办理一件事情均要有内部制约,有统一、规范的业务操作规程。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全过程均要完整、真实的记录,资料档案齐全,做到有案可查。

(2)建立严格的贷款管理责任及追究制度。原则上调查人员应当承担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的责任;审查和审批人员应当承担审查、审批失误的责任,并对本人签署的意见负责;贷后管理人员应当承担检查失误,清收不力的责任;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对重大贷款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

(3)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信贷审批机制。逐步建立审贷分离、专业审贷、独立决策的贷款审批委员会。对贷款审批委员通过贷款决议,联社主任可一票否决,但贷款审批委员会不同意发放的贷款,联社主任不能同意发放。联社、信用社信贷人员不得既参与贷款调查又参与贷款审批决策,要严格执行审贷分离。

(4)强化贷后管理,对信贷客户全面实施动态监测、动态预警及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庆平.银行业发展问题研究报告[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8.

[2]马永伟.农村金融是建设新农村[J].中国金融的命脉,2006,(7).

[3]王兰芳.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海南金融,2002,(8).

[4]余志海.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管理的对策[J].南方金融,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