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监督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3:49

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篇1

切实推行行政处罚制度,是有效监督工程质量的有力手段。行政处罚措施的及时跟进,不但能够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同时对其他单位、其他项目起到警示和威慑作用。质量监督工作是在主管机构授权下的行政执法行为,具有质量监督权和行政处罚权。《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公路工程质量监督规定》、《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办法》、《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办法》等都对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的违规、违法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但由于质量监督工作过于注重质量的监督检查,没有对整改措施和相关处罚及时监控落实到位,参建单位存在迎合检查,问题整改不到位,反馈报告走过场的现象。为此,依据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现正在制定《高等级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细则》和《农村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细则》,对各项行政处罚条款统一汇编并进行细化和量化,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违规行为依据细则严格执行。强化对业主的监督,及时整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把质量监督工作真正纳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化轨道,守护好工程质量的大门。

二、设立质监巡查组和项目监督组,全方位监控工程质量,设立以领导为核心的巡查组

根据各个工程项目性质和进展情况对所有工程项目适时进行综合检查;按区域成立项目监督小组,具体负责所监督区域各个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督抽查。对高速、一级公路采取巡查和现场监督有机结合方式,点面兼顾,有主有次,确保监督不留死角。农牧区公路通过采取适时巡查方式现场具体跟踪,具体监督工作由旗县主管机构监督部门负责。健全质量责任追究制,深化建设项目质量行为和质保体系的监管。工程建设中,建设单位是工程项目的主导和核心,项目法人是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第一责任人;监理单位是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对工程全过程进行监理,总监理工程师(驻地监理工程师)是工程质量的直接监控者;施工单位是工程项目的直接建造者,项目经理是工程质量的直接责任人。健全质量责任追究制,项目法人、总监和项目经理是责任主体,深化质量行为和质保体系监控,要促使这三方责任主体严履其职、严负其责,提升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一级一级架好质量的高压线,才能杜绝不合格产品的出现。一要严查各级质量保证体系,严格监控质量保证体系的规范运转;二要认真执行工程质量责任备案制度,健全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质量第一责任人约束机制;三要以信用评价和岗位登记为抓手,充分发挥社会监理的职能和作用,规范行为,强化责任,推进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有效实施。

三、提前介入交工检测,推行第三方检测制度,严把交(竣)工检测关

建立施工过程抽查和工程交工前检测同步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将交工验收检测工作前移,督促业主委托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提前介入,对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进行中间监督抽查,使工程实体的各项质量指标在过程检测中得到真实评定,震慑各从业单位加强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严防质量隐患,为工程的顺利交(竣)工做好检测基础工作。

四、建立旗市区质监机构,加强农牧区工程质量监控

农村牧区公路点多面广、监督难度大,旗县级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的建设主体,只有各旗市主管机构成立与市质量监督机构相对应的质量监督部门,明确旗市监督部门的责任,才能全面有效实施对农牧区公路的跟踪检查和有效监督,农村公路质量管理才能有制度保障。各旗市监督部门每月定期将各农村牧区公路项目监督抽查情况汇报至上级质监机构,接受其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配合上级质监机构对各旗县农村公路定期巡查。能有效地缓解上级质监机构的监督工作压力,同时保证了农村公路工程质量的及时掌控。进一步推进农村公路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五、推行各项目监督组之间联检和互检机制,确保监督工作公正严谨

为使质量监督工作规范、及时、到位,质监机构将在现场监督的基础上对各项目每年组织不少于2次的互检或联检工作。年底对所有监督项目的监督工作进行全面的自查自评和互查互评,查证监督申请批复是否规范,交工检测意见、检测报告内容是否严谨完整,确保质量监督工作做到严格监督、公正执法。同时创造条件促进质监机构行业间的交流和学习,拓宽业务视野和工作思路。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质监工作上高度,上水平。

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设立质量监督举报电话,营造工程创优舆论氛围

质量监督工作是代表政府对公路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的行政行为,任何从业单位都要积极配合接受质量监督部门的检查。通过采取文件传达或集中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督职能和监督作用的宣贯,使被监督方了解质监部门的职能和作用,提升质量监管意识,充分认识政府监督的必要性和强制性。在施工现场设立质量监督举报电话,加强社会监督,促使被监督方认真履行职责,减少违规行为。

七、推进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使质量监督工作再上新台阶

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篇2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

1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社会发展阶段性的根本性改变,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应用也随势而进,其影响力也深入到传统的建筑业。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生产总值已达世界第二。从而带动了国内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不断升级。建筑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现阶段建筑行业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日新月异。从而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活动繁琐复杂,相关法律法规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但在不断健全中,因而要求从业者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时必须采取其他的更有效、更便捷、更规范的方法予以解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在西方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千百年来虽也有代表性的优秀建筑工程出现,但就真正意义上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系,也就近几十年才开始。笔者就此感觉任重道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为了符合现代化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的科学建设及管理方式或许是解决目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问题的关键。

2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现如今,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各种网络技术成出不穷,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部于2011年了《2011--2015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有关政府部门就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布局进入了快车道发展阶段。伴随着此“纲要”的出台,各地陆续推出了建筑业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意见。

伴随着此“纲要”的出台,我国在建筑业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现阶段社会背景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及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时刻,特别以北京、上海、江浙、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但整体建设水平与之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监督机构的相互兼容性方面、信息传递的快速性方面、研发相关软件方面、研究成果实施方面、信息化标准制定方面、相关数据库建设方面及整体规划方面。因此,全面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我们还要做许许多多的工作。

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互联网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包括文字、图形文档和声音、视频资料实现有效存储和快速查询。

(2)先进检测系统的应用,采用摄像监视系统,覆盖整个施工现场,用以监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消防等工作,降低施工现场管理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3)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对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将系统行为和形态、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及其时空表现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并求解,然后进行纠偏校正,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有效控制。

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而长久以来,我国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的查询、统计主要依靠单纯的人工记录,并以书面或简单的报表方式上报、审批、归档。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不准确、不及时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主体确定、工程的监管效率和监管力度。无法实现工程质量的快速统计、分析、解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新要求。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结合目前建筑施工特点,确保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及时的掌握一手监督资料,更加的增强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的透明度和公正度,对于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效率能得以大幅度的提高,为建设工程的其他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参考性依据,另一方面就对建设工程参与各方也是一种威慑力,并就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部门、个人也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因而就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必要性,笔者认为毋庸置疑。

4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应落实到建筑行业的方方面面,其具体表现在社会性监督的应用、政府职能部门的应用、建筑企业管理部门的应用等,笔者就以上三个应用谈下具体看法:

(1)社会性监督的定义比较广泛,其主体可以定义为一个组织、一个群体、甚至于某个人。其也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一个主力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和传媒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信息量的不断激增,网络、传媒的监督平台也在不断扩大。为建设工程监督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监督平台。合理的、科学的运用好此平台能极大的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管理,实实在在的发挥建设工程的社会效应。确保国家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工程质量验收强制性规范的实施。

(2)政府职能部门近年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办事程序环节、增强政府政务公开在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国各地区的建设职能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和通讯平台,及时的向社会和其他单位公布新的工程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强制性的工程质量规范。确保国家和政府性文件能及时地传达落实到具体部门,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提供了及时的、完善的、准确的、科学的强有力依据。此外,政府职能部门通过信息化的监督管理软件,能第一时间发现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时的组织工程的各参与方解决问题,为社会、企业、个人挽回损失及不良的社会影响。该平台也能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各方面的沟通,从多方面渠道获得有关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纵、横向的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对不合格的工程质量及时的提出整改要求和处理意见。

(3)工程质量的信息化监督管理为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更为科学的管理方式,为建筑企业简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根据建设部的“纲要”的内容,企业应在信息化应用上围绕两个层面重点发展“建设一个平台、应用系统”。两个层面指核心业务层和企业管理层:一个平台指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应用系统指核心业务层的设计集成、项目管理、项目文档管理、材料与采购管理、运营管理等系统,以及企业管理层的综合管理、辅助决策、知识管理与智能企业门户等系统。就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应用方面,企业应重点运用好、维护好信息基础设施平台,为企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外,应用系统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具体信息化实施提供了明确的建设方针,简化了繁琐的监督管理程序,准确采集了工程质量的各项数据,为工程质量的实现打下了牢固的基石。

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篇3

关键词:工程质量项目pDCa

工程监理行业作为一个新型行业,为强化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1988年建设部了“关于开展建设监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建立建设监理制度,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法律形式作出规定,国家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监理对工程质量的管理。

一、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形成要素的控制

影响工程的因素有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即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

1.人的控制人是质量的创造者,工程质量过程管理必须“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管理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的失误,为此,除了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教育、职业健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公平合理地激励劳动热情以外,还需要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在人的技术水平、生理缺陷、人的错误行为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使用。如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高的工序或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工人来完成;此外,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专门的作业培训,并取得相应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2.材料控制

材料控制主要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的控制。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监理工程师对施工材料控制的要点是:加强材料进场的检查验收;抓好材料的现场管理;搞好材料的试验、检验工作;明确材料进场验收步骤及依据,用于工程的主要材料及构配件必须具备产品出厂合格证和其它质量证明材料,经现场监理检查抽样,送试验室复试,凡未经检验和已经验证为不合格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均不得投入使用。

3.机械控制

机械控制包括机械设备、工具等控制。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和方法经济合理地选择机械设备和工具,陈旧或已淘汰的设备要限制使用,比如:主体施工期间必须使用强制搅拌机,不得使用滚筒搅拌机。

4.方法控制

这里所指的方法控制,包含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的控制,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5.环境控制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又如前一工序往往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二、质量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1、三阶段控制原理

就是通常所说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要求预先进行周密的质量计划。尤其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制订质量计划或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都必须建立在切实可行,有效实现预期质量目标的基础上,作为一种行动方案进行施工部署。事中控制虽然包含自控和监控两大环节,但其关键还是增强质量意识,发挥操作者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即坚持质量标准是根本的,监控或他人控制是必要的补充,没有前者或用后者取代前者都是不正确的。事后控制包括对质量活动结果的评价认定和对质量偏差的纠正。从理论上分析,如果计划预控过程所制订的行动方案考虑得越是周密,事中约束监控的能力越强越严格,实现质量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理想的状况就是希望做到各项作业活动“一次成功”、“一次交验合格率100%”。但客观上相当部分的工程不可能达到,因为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计划时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包括系统因素和偶然因素。因此当出现质量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超出允许偏差时,必须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保持质量受控状态。

2、pDCa循环原理

pDCa循环,是人们在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理论方法。从实践论的角度看,管理就是确定任务目标,并按照pDCa循环原理来实现预期目标。由此可见pDCa是目标控制的基本方法。

计划p(plan)可以理解为质量计划阶段,明确目标并制订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实施D(Do)包含两个环节,即计划行动方案的交底和按计划规定的方法与要求展开工程作业技术活动。计划交底目的在于使具体的作业者和管理者,明确计划的意图和要求,掌握标准,从而规范行为,全面地执行计划的行动方案,步调一致地去努力实现预期的目标。

检查C(Check)指对计划实施过程进行各种检查,包括作业者的自检,互检和专职管理者专检。各类检查都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检查是否严格执行了计划的行动方案;实际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不执行计划的原因。二是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即产出的质量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对此进行确认和评价。

处置a(action)对于质量检查所发现的质量问题或质量不合格,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纠正,保持质量形成的受控状态。处置分纠偏和预防两个步骤。前者是采取应急措施,解决当前的质量问题;后者是信息反馈管理部门,反思问题症结或计划时的不周,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质量预防提供借鉴。

三、质量控制采取的措施

工程质量控制要取得理想成果,监理工程师应当从多个角度采取措施实施管理,一般来说可以归纳为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等。

1.组织措施是从质量管理的组织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如实行质量管理责任制,落实质量管理机构和人员,明确质量控制的任务分工、职能分工,编制详细的工作流程等。组织措施是质量控制的前提和保障,而且不需增加费用就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2.经济措施是指采取经济手段进行质量控制,如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制定奖惩办法等、对影响质量重要因素进行资金倾斜等。经济措施容易被人接受。

3.技术措施在质量控制中是不可缺少的,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采用新技术等。如果技术措施采取得当,质量控制效果很明显。有的技术措施还必须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后再进行实施。

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篇4

一、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概念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有关部委委托专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为保证建设工程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对工程实体质量和参与建设主体质量保证所具备的条件进行强制性执法监督检查活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总称。

二、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特点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而不断健全和发展。一是在组织体系上实行了政府监督、第三方认证、企业自控的管理体制,并建立了相应的省、地市、县级管理机构;二是在管理制度上建立和完善了以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质量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法规和规章;三是推行了建设监督制。改变了过去靠行政命令进行项目建设的管理方式,实现了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投资目标的有效控制,转变了政府在工程建设中的职能。

三、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走上了更加规范、科学、法制的发展之路。但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运行方式上仍存在诸多矛盾。

(一)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局面。多头管理是指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铁路、交通、水利等按专业将建设工程分开进行分头管理;国务院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又负责对国家出资的重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国务院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负责国家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的监督检查。条块分割是指全国范围内按专业纵向分条,按地域横向分块实施分别监督管理。这必然形成纵横交错的复杂体系,容易政出多门、界限不清、职责范围不明、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就一个地区而言也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

(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定位不明确。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体制形态为自收自支的事业性单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政府委托的第三方,代表政府实施建设工程强制性监督。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所处的体制形态及其性质,将决定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力度、广度、深度以及监督方式。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质量监督机构依靠“自收自支”方式解决经费问题,质量监督费用是政策性的强制收费,是质量监督机构唯一的资金来源。因此,质量监督机构会因业务范围的划分、收费标准的执行、预收费用的最后结果等与建设单位发生一些收费上的关联。一方面容易使人把质量技术执法误解为社会中介服务,一方面也会使质量监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建设单位的影响。另外,全国各省市发展不均衡,同一省市各地区发展也不均衡,建设规模参差不齐。因此,监督费收取费率差别就很大,高的地方取工程造价的3%左右,低的地区为0.7%,相差四倍之多,势必对监督的权威性、公正性造成影响。

(三)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与政府主管部门期望目标不一致。政府委托监督的目的是保障工程质量,实现国家和公众的利益,而监督机构作为事业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主管部门与监督机构之间存在期望目标的差异性和不一致性。到目前为止,实行的固定费率监督费用,不利于激励监督机构努力工作,监督机构为了提高自身的效益,有可能选择降低监督成本、监督不力的行为,从而以损害国家和公众质量利益为代价获得监督机构自身利益最大化。

(四)社会过于依赖工程质量监督核验,客观上把政府视作工程质量的责任者。目前,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直接对施工中的主要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进行工程质量监督,并最终核定工程的质量等级,颁发等级证明文本,该文本已成为社会工程建筑使用管理的有法律效力的依据文本。建筑工程办理工程验收、进户手续,直至公安局给予房屋路名、牌号以及所有建筑工程的固定资产验收和登记,都要依赖于质监机构的核验结果。这使得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充当直接评定工程质量等级的市场角色。建筑工程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和其他产品一样,其好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评定出来的,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把关,直接评定工程质量等级,以至于对工程全过程的工序验收,如梁板的钢筋隐蔽验收检查等,全靠质量监督员来承担,质量监督机构和质量监督员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开发商的质检部门和质检员,工程质量“谁核定,谁负责”,质量监督机构成了工程质量的“保险公司”,直接承担了建设工程质量的责任。因此,一些工程交付使用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矛头便直指“政府机构”,而直接参加工程建设的各方反而“袖手旁观”,这就违反了市场经济中产品的制造者对产品直接负责的规则。

(五)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无法实现政府对建筑市场参与各方质量行为的全面监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过去由政府质量监督和企业负责两部分组成。在一段时间内,有效的政府监督对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控制工程质量滑坡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是政府实施工程质量宏观控制的重要手段。现在我国已经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中的正式成员,竞争将更加的激烈。

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篇5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设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求。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要素,而工程质量的好坏将关乎建设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人参与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会到,近年来,我国建设工程的质量问题持续增多,备受广大群众的关注。对此,加强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是目前提高工程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建设行业综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2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基本概念

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是整个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要素,是指建筑工程的相关管理部门或者质量监督机构,为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对相关负责人的监督行为以及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督与检查,有效维护了公从利益的执法行为,其是对工程项目中监督活动的策划、开展、协调以及监督等方面的总和。

3目前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

3.1参建各方未能真正履行责任主体职责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但在实施中,参建各方对此规定非但没有很好地理解,有的甚至还错误地认为建设工程质量是由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特别是参与建设单位组织的单位工程验收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质量验收的责任主体,没有很好地按照相应的验收标准要求参与和验收,而是等待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派出的质量监督人员来发现问题。

3.2监理单位存在违规行为

目前,监理单位常见的违规行为有:越级监理,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以单位名义承担监理业务;与建设单位签订虚假合同,卖图章,只收费,不监理;推销建筑材料、介绍施工队伍,谋取非法利益;监理人员执业资格不规范,人员素质不高;关键过程、重要部位、隐蔽工程未及时到位检查;不严格按规范、标准及有关规定对基础、主体工程进行评定,对竣工工程质量进行初验和评估。

3.3施工单位自身在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某些施工单位只注重工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工程的质量管理,工程施工时不按程序操作或违反操作,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不断发生;有的工程甚至多次转包,层层收费、资金严重流失,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施工单位往往会偷工减料,建筑材料以次充好。此外,施工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大部分是农民工,几乎没有受过建筑技术的专业培训,再加上工程管理人员水平不高,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质量体系不够完善或存在缺陷,既无法满足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更无法保证工程的质量。

3.4工程质量监督范围过于狭窄

当前,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范围主要局限在施工阶段,仅仅依靠在施工阶段对建设工程责任主体质量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只能对施工质量起到监督作用。而对于策划阶段、设计阶段、使用阶段的质理监督力度不够,这不利于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宏观的、全面的监督控制。

3.5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现阶段,政府监管体系已成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的有利保障,在工程质量监管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社会监督作用却收效甚微。广大群众对建筑住宅质量问题,经常投诉无门,要么接受投部门不受理;尚未在建筑部门就贯彻《产品质量法》制度可行的实施办法,没有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法制管理,尚未成经常性的社会监督机制。同时工质量检测机构仍有相当数量设立在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下或与有行政隶属关系,客观上极易产生行败,不利于工程质量责任的落实。

3.6建筑市场存在较多不规范的行为

由于我国的建筑市场起步晚,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健全,以及缺少有力的监督管理约束机制,造成我国的建筑市场存在较多的规范行为,严重影响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具体表现主要有:首先,部门施工单位尚未取得监督管理部门的同意,就自行开工,或者越级设计以及承建等。其次,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转包出去或者以包代管。第三,建设施工单位在招标的过程中任意压价,或者将整个项目工程分解后,承包给多个施工企业,导致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与管理严重混乱,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建设工程的质量。

4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对策建议

针对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出现的通病及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总结本人参与管理的吴川万和城商住楼.时代名城商住楼以及鼎龙吉兆湾住宅项目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体会,本人认为要管好工程质量,就应完善目前建设工质量监管模式,监管对象、内容及范围应覆盖以上所涉及的问题,执行监督工能的部门不仅限各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

4.1严格资质审查,把好建筑市场准入关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关和惩戒制度,一旦发现资质“挂靠”,给予降级直到吊销挂靠双方当事人的资质等级和项目负责人的执业资格的处置,将被挂靠企业记入不良行为黑名单中予以公示,视其情节,取消一至三年的市场准入,并没收其非法所得;对“挂靠”的自然人要进行经济处罚,使其得不偿失。司法机关要加大对资质挂靠的打击力度,对因“挂靠”导致司法纠纷,严惩不贷。当前应重点查处无证、越级、超范围承接建筑设计、施工、监理企业行为,挂靠承包、转包、非法分包行为,同体监理行为,认真组织对建筑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年检,取消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单位从事相应业务的资格或降低其资质等级。针对取代“建筑工人”的农民工的管理,政府应要求切实组建劳务公司,推进农民工组织的法人化、正规化,使其成为能承担责任的法人实体,同时实行人性化管理,健全技能、安全培训体系,满足建筑市场的需要。针对执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坚持执行执政上岗,制止无证上岗、借证上岗。

4.2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加大考核力度

监督管理人员必须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熟练掌握监督的方法和手段,熟悉建设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了解建设工程经济知识,以具有发现质量问题、鉴别质量问题和解决处理质量问题的能力。在新的形势下,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提高整个建筑业质量意识,解决处理质量问题的关键所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专业基础教育和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把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放在首位。

4.3完善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手段、方法和范围

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应以新兴的信息技术为支撑点,实现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打破地方保护,实现监督方法的科学化,不断创新和改进检测设备和仪器,以有效地适应建筑技术发展的需要,保证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监督管理技术装备能力和监管效率,推动全行业信息化和建筑科学技术进步。由实体质量的环环把关向随机抽查转变;由“看、问”式现场检查向采用科学仪器,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的权威性监督转变;由以施工现场对承包商的监督为主向全面、全过程监督转变。改变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行政职能,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以经济和法律相结合为主要手段对建设工程质量所有参与者实施执法监督。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范围还应覆盖项目的策划阶段、设计阶段和使用阶段。项目策划阶段应是质量管理的起点,本阶段工作的质量是整个工程项目的关键,该阶段使项目的质量要求和标准符合社会实用性,满足国家规划及环评、消防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目前不少城市楼盘,因设计质量差,采光通风无法满足,致使无人入住,造成极大浪费。汶川、玉树地震中,多数房屋因建设地段地质不适合建房,导致大面积倒塌。设计阶段在整个工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如果设计上存在“本质性”的质量缺陷,那么,即使施工质量百分百符合设计质量要求,建设出来的也只能是伪劣产品。使用阶段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该阶段要做好工程的成品保护工作,如果保护不当,使工程受到破损、污染等损害,那么设计和施工阶段的工作再出色,也只能是前功尽弃。目前二手房交易中,再装修过程损坏工程质量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用户不懂工程质量方面的知识,为达到装修效果盲目破坏工程主体结构,往往导致十分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直接影响了工程的使用寿命。

4.4健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体系

建设工程质量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多方主体参与,受众多因素影响,涵盖建设工程决策、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施工建设、使用维护全寿命的复杂系统,从根本上治理建设工程质量差的问题,就必须确立系统工程的观念,对其进行全方位、全寿命的系统管理,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体系,即包括各建设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保险、政府监督管理体系,社会监督保证体系。目前,加强社会监督保证体系的作用,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吸引用户参与监督的方式,设立工程质量投诉中心,用户或社会相关人员可通过信函、电话、来访等形式反映工程质量问题,投诉中心受理投诉后,及时了解投诉事实的真相,在规定的时间内给投诉人处理答复。另外,还可以开展工质量有奖举报活动,对在工程质量监督中做出贡献,并避免了重大质量事故发生的举报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4.5加强反腐败、严监管和透明化的监督

腐败是产生豆腐渣的工程重要原因,可以说,只要存在腐败现象,就一定会源源不断地产生质量不合格的建筑物。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如消防、人防、绿化、规划、环保等)是监督国家管理基本建设的各项制度执行的部门。为加强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监督,应制定严格的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建立建筑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机构分管领导的质量责任,如发生质量事故,除追究当事单位和当事人的直接责任外,还要追究各级管理机构领导在项目审批、执行建设程序、工程监督等方面的领导责任;组织力量不定期的检查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职责情况,严肃查处收受贿赂等犯罪行为;建立工程反腐投诉中心,社会相关人员可通过信函、电话、来访等形式反映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违规问题,投诉中心受理投诉后,应及时了解投诉事实的真相,在规定的时间给投诉人处理答复。建立严监管、透明化等措施健全建设工程质量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建设工程质量的社会保障能力,对建设的质量标准(抗震标准、环保标准、节能标准、安全标准、健康标准等)及有关问题应该立法,并严格地执行。全国建设质量监督必须公开透明,整个过程始终要向全国人民公告,让人民了解此事,关注此事,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建设工程的招投标、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建设物完工后的验收、建设物的定期检查维修等工作都必须公开透明,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

5结束语

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篇6

关键词:建设工程;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我国工程建设基本方针之一。工程质量关系到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工程质量问题危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民经济发展质量。严把工程质量关不仅是工程建设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而且是工程建设中政府维护国家和公众利益职能的主要体现。因此,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提高监督管理效能是极其重要的。

一、国内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现状

1984年至今,我国逐步建立起政府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各地相继成立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各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防止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出现发挥着重要作用。质量监督成为我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主要手段。质量监督现状如下:

1.工程质量监督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自从实行工程质量监督制度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各省市相应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文件,各级质量监督机构也相继建立了各类监督制度,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2.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基本形成

随着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保证、用户评价的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已基本形成。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企业承担着质量生产责任,对工程质量直接负责;监理代表建设单位对工程微观质量进行管理,对工程进度进行控制;政府监督则侧重于从维护公共利益的宏观角度对工程参建各方的主体质量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对重要的结构部位进行巡回抽查和重点监督;最终工程质量还要接受用户及社会的评价。

3.工程质量监督检测方式进一步转变

近年来,工程质量监督现场检查方式由传统的“眼看、手摸、耳听”方式转向采用监测仪器和设备,提供准确可靠、有说服力的数据,增强了工程质量监督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政府对质量责任主体行为的监督方式由过去“传、帮、带”的保姆式转为执法监督,实体质量监督方式由环环把关向随机抽查转变。

二、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质量监督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尚不完善

目前,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依据是有关国家法律法规、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以及其他行业企业管理规章制度等。然而对工程质量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时,所参照的法律法规与现实情况差别较大,缺乏有力、适度的处罚依据,使得在监督中发现的质量问题,甚至质量事故无法及时做出有效、准确的处理。

2.质量监督机构工作机制不健全

质量监督机构考核、奖惩机制以及监督人员的激励考核机制尚未健全。质量监督机构成立后,缺乏对自身行为规范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及考核,由此造成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监督执法水平参差不齐,行业整体管理效能较低。

3.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交流需加强

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个动态的过程,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状况、各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时时在变化,质量监督机构需要及时了解各责任主体的信息,而各责任主体也需要了解政府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与规范等政策的变动情况。目前,尚需进一步加强这些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和交流,真正实现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推动全行业的技术进步。

4.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的现有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监督机构的人员素质、监督理论和经验乃至权威性虽然取得了质的变化,但目前从整体上看,监督机构、监督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等问题很普遍。再加上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监督机构约束机制不健全,监督行为不规范,自我廉政不够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势必影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力度和深度,直接削弱政府监督管理效能的提高。

三、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1.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国际化和法制化

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成熟经验,加强我国工程质量的社会咨询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主要包括进一步规范建设监理行为,实施建设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有效地开展建设工程质量强制性担保和保险制度,并加强对市场主体要素的监督管理,全方位挖掘各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从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潜力,促进工程质量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与此同时,加速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国际化和法制化进程。

2.建立健全质量监督管理的三大体系,以市场良性运作提高建设工程整体质量

建设工程质量的形成是涉及多方主体参与,受众多因素影响,涵盖建设工程决策、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施工建设、使用维护全过程的复杂系统,从根本上治理建设工程质量差的问题,就必须树立系统工程的观点,对其进行全面、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治理,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三大体系,即各建设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建设监理、工程保险在内的社会监督保证体系和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并且以规范建设主体质量保证体系为重点,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专业化服务,推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和建设市场的高效运转,增强建设工程质量转化能力,保证建设工程整体质量。

3.改善政府质量监督的手段和方法,提高监督管理的效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必须增加建设工程质量的科技含量,这客观上要求对其实施监督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点,实现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实现监督方法的科学化,不断创新和改进检测设备和仪器,保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监督管理技术装备能力和监管效率,推动全行业的信息化和科技进步。

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篇7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伴随着国家不断深化的基本建设体制改革,工程质量监督作业有了长期的发展,有法可依,依法质监在工程质量监督领域中也有所实现。同时,随着颁发实施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国家系列法律法规,已经基本形成了监督管理法规体系,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也走向了依法质监的领域。但是,伴随着我国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和逐渐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之也出现了很多对发展有影响的问题。

     1.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工程质量监督对社会的依赖程度有很大,从客观的角度上讲,工程质量和监督机构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过程质量的责任者,这就与市场经济活动中产品的制造者直接负责的规律有了颠倒,但是政府会将一些行为赋予质量监督机构,政府管理行为的延伸就是质量监督,同时政府也是工程质量的监督者,客观上导致以微观管理向客观管理、以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现行三步到位等级核定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方式的矛盾和不和谐。实物质量监督的单一性,造成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建设参与各方质量行为的全面监控是无法实现的。

1.2单一的监督工作手段,技术含金量低。工期长,多专业、多工种和材料设备多品种都是建设工程的特点,对传统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方式已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远远不适应进行了决定。长期以来在质监手段方法上,质监机构的发展创新速度和其组织机构的建设速度相比,远远落后,质监手段还停留在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有几百天的施工时间,再有一段判断时间,可能会约束监督的全面性,导致无法全面准确的核验、评定和有效控制工程质量。就算是将一部分现场检测进行了增加,那些辅助的手段也是有限的,针对主要的方法还是没有完成。

1.3现有的质监人员素质较低,没有好的人才结构,很多质监机构是直接将应届大学生招聘进来,从表面上看这些质监人员的学历层次都比较高。但是因为这类人群没有试过现场的实际工作经验,很大一部分人员根本就无法将工作与学历的作用结合起来。在技术上,也没有很大程度地体现质监专业。

1.4质监系统没有外界激励机制,不管是施工企业还是监理单位,最终遵循的基本原则还是“优胜劣汰”。但是在发展初期的质监机构,是对行政文件进行依靠,没有竞争机制,也越来越适应不了社会,系统自身对市场的免疫力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复存在。

1.5把握不够准确的政府质量监督的地位。监督工作有的时候会混淆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质量责任。备案制取代工程质量核检之后,重新定位工作性质是整个质监系统都存在的问题。但是过去这么多年,还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对质监机构的调整和发展有严重的阻碍。

1.6没有明确质量监督的重点,全面监督,效果一般。

2.正确调整和发展质量监督系统,实现长效监管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遵循“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树立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零容忍”理念,以实现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发展为总要求,以建立健全“预案、预控、预报、预警”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为总目标,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重点,加强监管,履行职责,建立工程建设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促进建设过程质量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协调发展。

2.1监理行为监督和实物监督是一样重要的监督运行机制,将单一实物监督延伸至工程建设各方质量行为的监督有所实现。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该将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行为及其结果,也就是工程产品质量,都作为监督的对象,在工程质量责任的第一线中,将工程建设参建各方工程质量引入其中,通过日常监督,监督巡查相互结合的机构工程季度大检查的监督形式,将全覆盖的监督在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全要素下进行实行。

2.2对现有质量监督人员的人才结构进行调查,将人力资源保障提供给工作模式的转变。现有的监督人员中施工方面的人员或者应届大学毕业生还是比较多的,不完全合理的人才结构,质监结构应该从企业内部挖掘有一定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来充实队伍,对现有的人员结构逐渐进行改变,做好建立高端技术监督部门的人员准备。

2.3建立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对监督执法的透明度进行提高,使工程质量监督真正成为“阳光监督”。从建设活动一开始,工程建设就应该有知情权的享有,对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以便对工程建设充分地进行调动、建立和施工等受监单位的自查自纠,自我约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质量行为能够自觉地进行规范,要将质量事故尽量避免和减少发生。

2.4建立集体监督机制,保证执法监督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一定要深化改革,监督执法的加强就是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的重要手段。把现有的监督方法进行改变,将集体监督机制建立起来,可以将两名监督人员在一个专业中进行配备,并且一定要严格遵守持证上岗。在日常工程质量监督和对违法行为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大力推广和宣传:一人为私,两人为公的执法理念。

2.5建立预见性、服务性的质量监督模式,做到服务与执法有机结合。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该针对过程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大环节,在对过程监督和工程违规行为的严肃查处做好的时候,对过程质量的事前监督进行加强,将监督工作的预见性、服务性进行提高。当工程质量有下降的趋势出现或者有难点部位出现在过程施工中,质量通病容易出现的部位的时候,监督人员应该及时到现场提示和指导,尽量避免“死后验尸”,这样就可以滞后监督、被动应对的局面扭转过来。

参考资料:

[1]侯志明.探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实施措施[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08).

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篇8

关键词: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监管系统建设

工程质量监督对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工程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工程质量监管工作也正在逐步完善。在加快发展中不断强化,使工程质量监督逐步走上了一条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成为我国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我们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1切实转变观念,回归政府监督管理的本位

我国自建立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督管理制度以来,质量监督管理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发展过程。虽然法律法规业已明确,我们也已取得共识,建设的责任主体对工程质量承担法定责任,而政府承担监督责任。正因为有许多责任主体为追求利益而罔顾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才需要有政府的监督;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怎样的监督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这一问题实际上可分为2个方面:

一是怎样检查的问题,也即怎样的检查能较为有效地发现问题;二是对检查结果怎样处理的问题,也即怎样的处理才能有效地发挥监督的效能。

质量监督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等文件也大体上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指导性文件,落实到对具体工程项目的检查,仍要由具体的质量监督人员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来实施监督检查。

1.1有效的检查要注意几个环节和问题

(1)检查的时间要合适,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这一点很重要。

(2)突出重点内容。检查不可能把全部质量问题都查出来,着重检查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问题和环节,也即施工、监理企业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质量保证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实体质量的关键部位。而不能仅仅是罗列一堆具体的质量问题,然后一纸整改完结了事。

(3)掌握好行为质量和实体质量的辩证关系。从理论上说,工程质量是过程控制的结果,有什么样的质量行为就导致什么样的质量结果,但归根到底,质量行为是否规范,要以工程质量的好坏作为最终依据。因此实体质量和行为质量的检查必须做到并重,切忌那种流程式、机械式的检查。

(4)加强施工操作面的检查。这是因为施工操作面的施工质量情况较能反映施工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和监理企业监督管理的情况。

(5)检查的方法和手段要科学,如巡查、监督抽检等。

总之,有效的检查既有一定的规定性,它来自于政府对质量监督的一般要求,又必须具有灵活性,它来自于具体的质量监督人员对具体的项目从工程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深入把握,这高度依赖于质量监督人员的个人素质。

1.2放弃验收式的检查

我们必须从观念上认识到对工程质量验收本是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分内之事,我们的监督检查必须以日常检查(包括监督抽查、巡查、专项检查等)为主,以检查建设各方质量制度的落实情况为主要内容。以前所谓的“对主体结构和重要分部工程的验收实行监督”不能作为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因为这种制度性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极易使质监机构变相成为责任主体,而责任主体对验收也高度依赖于质监站,不利于质量责任的落实。

其次是怎样处理的问题。说到底它就是质量责任落实的问题,因为任何质量问题的产生,从理论上说,其背后都是建设、施工、监理单位没有履行法定质量责任的结果,或建设单位违规指挥,或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或监理单位形同虚设。因此我们必须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按规定实施停工、整改、不良记录、行政处罚等监管措施。如果就事论事地处理问题作为一种通常的问题处理方法,将会严重削弱监管的效果和效能。

因此,今后我们的质量监督工作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回归政府监督的本位,以落实各方质量责任为主要工作,然后在监管的技术层面上努力实现方法和手段的突破。

2落实管理制度,实现监督工作透明化

俗话说,内强方能外壮。质监机构内部管理,特别是监督工作透明化对提高监督工作效能的作用也业已为大家所认识,各地也有一些好的做法,以下是我站的一些具体做法:

2.1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并实施考核

总的思路是引入企业管理的理念、突出政府管理的特点。考核的重点内容是环绕工程项目质量监督工作的主要环节如监督交底、停工整改、回复、不良记录、处罚、信息公开等,数量与质量并重。

2.2实行问题处理审评制度

我们对各种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每周由站分管领导牵头,对处理进行审评,重点是审评监管措施是否到位。对那些监管严重缺失的问题处理,则要求责任部门追补处理。因为政府的行政监管对被监管者来说主要应达到二个效果,一是违规要化成本,错误必须改正;二是对其他人起到警示作用。如果问题被你查出来了,但却没有相应的行政处理措施,那么被监管者就认为违法违规是无需化成本的,或只需很小的成本而能获得较大的利益,如果这一效应被放大,就会造成不好的社会示范效果,就整体而言,有时甚至比问题没有被发现更糟糕。

2.3召开监督月会制度

各监督科室每月召开一次监督通报会。主要内容是对所辖区域的监督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对重点问题进行讲评,对质量管理的要求进行宣贯;并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质量诚信和不良信用进行通报,起到鼓励与警示作用,提高监管的效能。

2.4实现监督工作的公开透明

监督工作的公开透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外彰显政府监管的公信,对内可防止问题处理的暗箱操作,提高监管的效能。要确保监督工作透明化,必须以制度作保证,以高效的手段作为必要的条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监督工作透明化:

1)内部监管系统上公开所有受监项目的工程信息和所有受监项目的监督信息。

2)实行监督信息对外公开制度。我站对停工、整改、不良记录、检测不合格等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全部在公网上公布。

3)对信息公开公示实行专人检查制度,并作为考核内容。

3完善监管系统建设,以充分实现信息化监督管理作为提高监管效能的主要手段

3.1明确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监管系统以建筑市场工程项目和质量监督管理各环节实现信息化操作为基础,切实改善和提高质量监督业务工作的工作效能,强化业务工作的规范化运作,提高向社会服务的功能,并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数据展现,对工程建设过程中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实现动态、闭合有效的监督管理,以达到整顿与规范建设各方的质量行为、从而确保工程质量的根本目标。

3.2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建筑市场的诚信体系

建筑市场的诚信体系是一个大系统,就质量监督而言,仅是整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我们的建设要求是,建立起质量诚信子系统,运用现代的网络管理手段,健全诚信体系与评价体系,征集建立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动态化诚信行为档案,对失信行为曝光,并为信用良好的企业和人员提供展示平台,推动和完善建设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营造失信者耻,守信者荣的良好竞争机制。

3.3监督系统应实现和建设、施工、监理单位的互动和沟通

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两方,而应该是有着共同的目标、责任不同的从事工程质量活动的二方。因此监督系统的建设应实现二者的互动和信息交换,一方面,使得工程项目的施工和监理的情况特别是重要项目的验收、材料检测、质量制度落实等质量控制和管理的主要情况通过系统实时动态地反映,使监督机构及时掌握工程质量的态势,同时也是在现实条件下落实质量责任的一种有效手段;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可将政府质量管理的要求及时落实到工程项目上。

3.4监督系统应具有强大的数据信息统计、查询和分析功能

过去的监督系统在这一方面是比较欠缺的,系统中汇录了大量的信息,但却没有能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用以反映工程质量的情况和市场诚信情况。因此必须以政府对工程质量的宏观监督管理的要求出发,自动实现对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分析,以及时掌握工程质量动态,发现某一阶段突出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监管对策;同时通过对大量信息和数据的统计分析,逐步实现科学的分类监管。

3.5通过监督系统进一步完善内部考核

主要是通过质量监督人员日期监督工作在系统上的记录,通过系统对其作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统计,尽可能实现工作绩效考核规范化。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方法需要不断创新,任何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是没有生命力的。必须不断注入新的内涵,赋予新的要素,体现新的特征。只有不断增强监管工作的适应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才能充分发挥监督效能,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篇9

关键词: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制

引言

新修订的消防法对现行的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明确了消防责任的主体,对建筑工程消防的设计、审核等许可进行了改革,为建筑工程消防监督管理提供了新的法律依据,促进了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制度的完善。

一、现行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制度的创新

(一)科学确定消防审验权行政许可的范围

2009年开始实施的新消防法改革了我国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制度,不再对整个建设工程进行验收,改为抽查验收,对其余工程改为备案。之所以作出这样的修改,主要是考虑到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理念和行政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以往的全审全验的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消防监督机构人员数量少与工程量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全审全验的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模式不利于发挥建设工程其他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的弊端日益显露等。这些都为合理界定消防审验权的范围提供了实践经验。因此,有必要对消防审验权的范围进行重新界定,以适应消防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的消防法及公安部配套的106号令适时对制度进行了变革,应该说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具体变化主要体现在:首先,一般工程进行事后监督,并且采取备案抽查方式进行监督,没有被抽取到的,主要靠自律监督,只有一些大型建筑工程才采取事先全查全验收的方式进行事前监督。其次,消防部门通过坚强日常管理,培养建筑工程部门的消防意识,这样反而有利于消防责任的落实。过去全部检查验收的方式,消防部门管的宽,承担的责任重,不利于发挥其他部门的积极性,将本该多元化的责任主体转变为一元化的主体,形成了建设、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单位共同应对消防审核验收的局面。新的审验模式取消了一般建设工程审验权,促使建设工程各主体进行自律管理,又通过备案抽查权、设定严格的法律责任规范各责任主体的自律管理。三是有利于发挥消防职能部门的社会作用,符合消防部队目前的实际。以往的审验模式超出了现有体制下消防审验人员的负荷,导致消防审验周期长,效率低,很多技术审核总在较低的层面徘徊,没有发挥该制度应有的社会效果。现行的审验模式有利于消防机构集中精力将重点放在对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和特殊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和验收的把关,更大程度的发挥消防机构作为国家消防安全职能部门的社会效益。

(二)对消防审验程序进行了完善

新的消防法和《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的一大特色是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完善了相关的程序性规定,规定了消防设计审核的申报条件、许可条件、消防验收的申报条件、专家评审的程序、备案抽查程序等,同时还明确了消防审验的时限要求,通过完善程序性规定,程序性规定的完善,增强了监督程序的透明度,也便于消防部门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

(三)突出了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保障

依法行政的实质就是限制行政机关权力、保护行政相对人权利的行政,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保护也在新消防法和《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得到了很好地体现,新的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制度规定了许多新的制度,有力地保护了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作出的行政决定必须要说明理由;办理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备案抽查的消防机构工作人员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近亲属,或者与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办理公正的,应当回避;行政相对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对具体行政行为提出行政复议,还可以提出行政诉讼;行政相对人有权查阅复制有关的资料;对于错误的决定,行政相对人可以要求撤销。

(四)健全了社会主体的消防安全责任和消防机构内部监督机制

与1997年的《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管理规定》相比,2009年的《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细化了建设、设计、施工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如对建设单位增加了委托工程监理、选用具有资质等级的设计、施工单位的义务,设计单位注明技术指标的义务,施工单位建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的义务等。新增了工程监理单位、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对消防产品和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室内装修装饰材料质量责任在建设、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单位的责任中分阶段、分主体进行了叠加规定,有力确保了消防产品和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室内装修装饰材料质量。在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内部,新增了主责承办和集体会审制度,并规定了相关人员依照职责对消防执法质量负责。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建设单位以不正当手段取得的、消防机构工作人员、做出的、以及违反法定权限、程序等行为作出的许可意见,出具意见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或者上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有权予以撤销。

三、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制度运行所面临的挑战

(一)配套性法规及规范亟待制定和完善

《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虽然细化了新消防法确立的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模式,但很多规定过于原则、概括,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加紧制定和完善以下配套性法规及规范:一是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室内装修材料防火性能规范。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室内装修材料的范围、防火性能评定标准、评定程序等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规范;三是安全评估、检测等消防技术服务管理规定。

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质量监督和管理

前言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施工及完工质量直接回影响到和施工相关的方方面面,一旦建筑施工没有达到预期的设计质量,那么这项工程的后期维护费用和时间会非常的巨大,很可能牵绊项目开发的下一个项目的开展。损失的不仅是开发商,更会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现在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来约束这种行为。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相关的详细的叙述。第一个方面是简要叙述建筑工程中关于质量管理监督方面的主要的内容。第二个方面是简要叙述建筑工程中强化建筑质量的监督和管理的有关对策。下面来进行详细的叙述。

1建筑工程中关于质量管理监督方面的主要内容。

针对建筑工程中关于质量管理监督方面的主要内容的讲述,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的说明。第一个方面是工程中施工前期的质量管理监督工作内容。第二个方面是工程中施工中期的质量管理监督工作内容。第三个方面是工程中施工后期的质量管理监督工作内容。下面进行详细的叙述。

1.1工程中施工前期的质量管理监督工作内容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前期,最主要的质量监理是针对设计图纸和相关的建筑地质勘探报告等。我们在进行设计图纸审查和勘探报告的审查当中要格外用心。我们要根据设计图纸中提出的施工条件进行详细的探测。因为建筑施工中很多的施工事故都是由于现场的施工条件不明确引发的,所以在施工前期的检查管理过程中要格外的留意。没有详细准确的地址勘探报告,就会让建筑工程的相应的地基承载负荷的问题上,出现施工事故。

1.2工程中施工中期的质量管理监督工作内容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监督工作,可以从三个大的内容中进行开展工作。第一个部分就是建筑施工中的地基基础施工;第二个部分的施工是建筑的主体相关结构的施工;第三个部分是施工过程中的环境质量的监管和控制。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对上述三部分进行关于施工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我们要适当的引入先进的科学检测仪器,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施工结构进行复验等检查手段,确保建筑工程在施工中的质量是符合国家规定和图纸的要求的。

1.3工程中施工后期的质量管理监督工作内容

在现有的建筑施工中,最后的一项工作就是整个工程的质量验收工作,在整个工程的质量验收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对整个工程的施工图纸设计和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验收手续进行检查。确定没有任何问题之后,才可以进行后续的交付工作。在竣工检验时,我们要首先对施工质量是否符合相关的图纸及部门的规定,是否有消防等设施;要对整个工程的装修等外饰及内饰工程进行详细的规定验收,避免出现二次校验;最后,我们要明确相关工程的部门责任人,要进行终身问责的机制,对于监测中未查出的隐患要进行追责处理,避免工程的推诿行为。

2建筑工程中强化建筑质量的监督和管理的有关对策

关于建筑工程中强化建筑质量的监督和管理的有关对策的叙述,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叙述。第一个方面是:在建筑工程中施工者或者管理者要及时的建立和健全质量管理监督的制度。第二个方面是:在建筑工程中,对于质量施工我们要有一种预见性和主动服务性的质量监督模式。第三个方面是:在建筑工程中,要将行为监督管理和实物监督管理并重,两条腿走路的机制。第四个方面是:在建筑工程中,要将行为监督管理和实物监督管理并重,两条腿走路的机制。第五个方面是:在建筑工程中,要对施工管理的内部进行强化的管理程序。第六个方面是:在建筑工程中,要建立相应的法律规范。下面来进行详细的叙述。

(1)强化对策一:在建筑工程中施工者或者管理者要及时的建立和健全质量管理监督的制度。我们要跟着现在我国政府的相关办公要求进行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要将质量管理工作摆在阳光下面让所有人监督,我们要时时的进行在质量监督管理方面的自我纠错,检查我们在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并且要及时的进行改进,在检查者部门来进行建筑事故的减少。

(2)强化对策二:在建筑工程中,对于质量施工我们要有一种预见性和主动服务性的质量监督模式。在建筑施工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质量事故进行总结和分类,对在建工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事故进行提前预防,并且要做好相关的后续措施。针对较为繁琐的质量问题,我们要进行专人负责的形式来进行相关的事故处理,不至于让质量监督管理人员有被动的状态出现。

(3)强化对策三:在建筑工程中,必须对于建设工程的建设程序要个控制和管理。在这一项工作中,我们要对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监督:第一个问题就是建筑工程的设计审核;第二个问题就是建设单位的资质的审查。我们要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别的审查,让这两个问题得到最圆满的解决。我们要选择最优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同时,我们还应该强化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深度,要加强我们质量检查的工作管理水平。

(4)强化对策四:在建筑工程中,要将行为监督管理和实物监督管理并重,两条腿走路的机制。在工程建筑中,我们要对工程施工中的每一个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我们还要对施工中的实体建筑进行外观的质量检查。我们在进行检查和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来规避相关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问题,要提升我们关于施工质量的审查力度,要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作出相应的处罚。要力争改变原有的审查和管理制度,开创属于现行的管理监督制度。

(5)强化对策五:在建筑工程中,要对施工管理的内部进行强化的管理程序。在进行监督管理内部的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将所有的相关人员的简介进行窗口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让社会对每一个质量监督管理人员作出应有的评价,要强化管理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要勤于自检,要认真工作,要公正公平的工作。

(6)强化对策六:在建筑工程中,要建立相应的法律规范。要彻底的系统化建筑工程中的质量问题,我们应该有相应的法律来进行约束,因为法律的约束是质量保障。每一个施工单位都会对相应的施工质量要求进行相应的法律对照,这样可以规范施工单位的施工行为,提升施工质量。

3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相关讲述,希望对我国的施工建筑工程中的质量保障提供相关的参考,整体的提升我国建筑工程中的施工质量,所以我们在进行建筑工程建筑的施工时,要严格进行施工质量的把关,要让建筑工程按照规定的质量要求的来进行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有益地帮助。

参考文献

[1]任家伟.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及管理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0).

[2]王真.强化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的对策分析[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