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4:00

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篇1

针灸医学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千百年来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巨大的贡献,也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特别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针灸医学以其简便效廉等优点,正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己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疗法,并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针灸机理和临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针灸成为非主流医学系统中最为辉煌的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针灸学在日益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同时,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针灸学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针灸专业人才。针灸高等教育50余年来所培养的一批批针灸专业人才已成为针灸专业各领域中的主力军,促进了整个针灸事业的发展。但是针灸高等教育还不能满足针灸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因此针灸高等教育,要紧跟时代变化,

1.明确培养目标,探讨针灸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梯队,完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以繁荣发展针灸事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综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明确不同培养目标,探讨针灸人才培养模式: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高等学校要适应、促进和指导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市场和社会需求的的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随着教一育内涵的扩大,传统教育、现代化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将共同构筑起21世纪高等教育的现代教育学体系。针灸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必须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

1.1因材施教,明确不同培养目标新世纪对针灸人才的需求有不同层次的要求。针灸医学的发展,一方面要突出特色,发扬优势,面向传统,继承前人的经验,发掘古代针灸文献中的精华: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面向现代医学及相关科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针灸,推动针灸医学的现代化进程。因此,针灸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不同层次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更要注重“因材施教”培养。针灸医学发展既需要从事针灸高等教育、普及教育的教育人才,从事针灸现代研究的科研人才,从事针灸医疗为主的临床人才,也需要从事继承发扬传统针灸医师经验、古代针灸文献资料的传统人才,从事对外交流、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外向人才,更需要综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针灸高等教育必须应对社会需求,制定相应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培养层次、方向,注重一专多能的训练,以适应社会各类各层次对针灸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针灸医学的发展。

1.2探讨针灸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针灸教育的规律,培养创新型中医针灸人才,一直是针灸教育研究的目标。近年来,各个院校进行了针灸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讨,一些院校提出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导师制与班级制互补的模式培养,既适应现代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又兼顾中医传承学习认知的规律。这一培养模式的探讨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探索了中医针灸教育的规律和创新中医针灸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人才问题上主张熏陶成人、培育成才,以建立中医针灸思维(熟读经典和导师指导贯通)、培养中医针灸人才综合素质(科学和人文相融)、提高临床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等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有自主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具体来讲,培养学生能在教师帮助下自主学习针灸经典理论、针灸临床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对针灸学科知识具有融会贯通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能通过合作交流、团队协作动手解决问题。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还探讨了中医针灸经典、临床、实验二位一体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针灸高等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符合中医针灸教育规律、适用性广、多样化的针灸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新一代具有传承精神和创新思想的针灸人才。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梯队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根本大计。”振兴针灸,关键在教师。50余年来,针灸高等教育教师队伍不断优化,现在全国各中医院校都具有水平较高,结构较为合理的针灸学科师资队伍。针灸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针灸教育要求从事课堂教学、临床带教的教师,具有同等的专业技术、理论水平、操作技能,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到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因此建设高素质、多技能、稳定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向社会输送全面的针灸人才的先决条件,故今后针灸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增加激励机制,鼓励针灸学科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通过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在职培训等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高等教育对师资要求数量上有保证,质量上严要求,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针灸高等教育必须根据社会日益扩大的学习需要调整教育机构,教师要能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多种学习手段的培养,形成一种新的“以学为主”的风气,就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素养和知识水平,不断获得新的信息、,更有效地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培养针灸人才的教师也必须掌握深博的中医理论知识,具备丰富的医疗经验及相应的科研能力、外语水平,并且能帮助学生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驶,跟上时代步伐的高级人才。

3.完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

3.1.编写、出版全国通用教材,规范针灸专业课程建设:高等中医院校是培养针灸专业人才的摇篮和基地。20世纪60年代,《经络学》、《输穴学》、《刺灸法》、《针灸治疗学》相继出版,成为针灸专业的基本教材,以后随着针灸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针灸医籍选》、《实验针灸学》等教材相应出版。近50年来,教材几经改版,增加了一些新内容,补充了许多新的且得到学术界认可的研究成果。但是针灸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几十年变化不大,现行教材不能满足创新性、实用性的要求。集全国针灸专家统编的教材并在全国内通用情况并不理想,许多中医院校仍然使用自编教材。针灸学科目前尚没有适合于本科、专科、进修生、研究生以及外国留学生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教材,今后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专业编写、出版全国通用教材,以供不同层次、不同方向教学使用;并鼓励编写自编教材,以突出地域特色,增强中医经典课程,强化中医思维,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介绍针灸理论研究的突破、针灸治疗手段的创新。课程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环节之一,是优秀学科建设的标志,是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体现教学成就的重要举措。2003年起教育部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了一批部级精品课程,极大地推动了高等针灸教育的发展。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学》于2004年评为部级精品课程,是针灸学的第一门部级精品课程。各地针灸学精品课程建设也获得全面发展,许多课程列入省市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但是,针灸学科课程建设仍需进一步改进,现在针灸学科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内容重复多、课堂讲得多、实践机会少、临床涉猎面窄等现象。近几年来,随着培养专业方向的整合,教学内容中西医比例重新调整,课时压缩,而教材改变没有跟上变化,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此外,专业课程设置全面统筹安排不足,出现课程厚薄不均,影响学生知识的拓展、智能的开发川。因此,要培养适应21世纪针灸学科发展的针灸人才,不能忽视教材、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故今后高等中医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围绕教育目标的调整而进行课程结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改革,从而使课程体系一体化、系统化、立体化,公共基础课要体现基础性、渗透性、宽广性;专业课要体现传承性、前瞻性、应用性;教学计划要体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习要求;教学方法应当在突出针灸医学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多样、符合当代大学生思维特点、认知能力的创新。

3.2教学内容的媒体化、网络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育事业开拓了全新的领域,同时也对传统的针灸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思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全国各中医院校在这一方面均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研制开发了包括经络学、经络输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名著选读、实验针灸学等针灸学多媒体网络版和英汉对照版教学软件,并开展了多门课程的网络教学。这些自行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丰富多彩,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手段,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局限,与传统针灸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还不够完善,网络教学开展不足。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推进针灸的现代化、国际化,针灸学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应当注重多样性、直观性、实用性,针灸学科的网络教学必须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尽快建立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的针灸远程教学,建立针灸资讯网站,扩大针灸教学范围,使更多的人士能够通过利用现代媒体了解、学习和掌握中国针灸,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篇2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兴趣激发原则、适应性原则、情感沟通原则、安全性原则等四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原则,并提出了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应性体育课教学、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宜的课外体育活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强化心理疏导工作等三点小学体育教育策略,希望对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化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体质弱势群体小学体育教育原则体育教育策略

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相关理论是在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小学体育教育的特殊规律提出的,其出现具有一定的社会发展必然性。由于小学体质弱势群体是在主要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划分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针对学生群体从体质发育水平的角度进行了再次划分,所以,其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更为详实的理论依据。对小学体质弱势群体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更为科学的指导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而且对于重新认识小学体育教育目标体系,促进小学体育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及内涵

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个充分条件和两个基本标准来加以界定,其中,一个充分条件指的是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的疾病或者是在身体有残障的小学生群体;两个基本标准分别指的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在59分以下的小学生群体和体重指数(Bmi)测试结果在标准范围以外的小学生群体,例如:Bmi

由此可知,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了三个类型的学生群体,第一类是身体运动能力发育状况不佳的小学生群体;第二类是残障或者是患有某些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小学生群体;第三类是肥胖(Bmi≥26.5)或者是偏瘦(Bmi

二、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原则

(一)兴趣激发原则

对于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来说,他们普遍从小对于体育运动的接触就比较少,所以缺乏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感知,也因此在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中很少有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抱有兴趣和热情,反而很多学生对体育运动所持的是消极抵触和排斥的态度。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活动时,注意遵循兴趣激发的原则,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出发点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开展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工作时,要注意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运动负荷,都要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

(三)情感沟通原则

小学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本来就缺乏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自信心,非常容易自卑,而且普遍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所以,为了确保学生能够积累良好的体育运动体验,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就必须要注意所采取的体育教育策略一定要注意遵循情感沟通的原则,尽可能的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充满关爱的体育学习氛围。

(四)安全性原则

多数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都抱有一定的畏惧感,害怕参与体育活动。所以,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开展体育教育活动时,就要尤为关注安全性的基本原则,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场地和器械都要注意安全性,以免因为安全问题加重学生面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时的畏惧退缩心理。

三、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策略

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基本特点和现阶段我国小学体育教育的实际,特提出了如下几点有助于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其健康转化的体育教育策略:

(一)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应性体育课教学

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的提法最早出现于美国,其主要是以适应单一个体的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需要为主的一种多样性的体育课教学计划。适应性体育课教学遵循了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的教育原则,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应性体育课教学时,由于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身体状况、学习困难以及体育学习需求和体育学习特点等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的方式来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所以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体育课教学,尤其是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质量。但是,综观现阶段我国小学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的应用和普及情况却可以发现,除了我国台湾地区已经普遍采用了这种体育课程教学方式之外,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目前并没有在我国其它的省市和地区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普及。目前,我国多数小学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要么采用的是“免修”的策略,要么采用的是“跟班上课”的教育教学策略,然而这两种方式,实际上都将体质弱势群体在体育课教学中边缘化了,不但无法有效的提升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健康转化,甚至还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使得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离体育活动越来越远。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开展适应性体育教学。而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应性体育课教学时,为了确保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的顺利、高效开展,小学体育任课教师主要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注意教学目标的多样化。由于体质弱势群体是在主要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划分标准对学生进行了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学生体质发育水平的角度入手针对学生进行的再次划分,所以,其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多样化教学目标的设置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而适应性体育课则是为了促进小学体质弱势群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健康转化而提出的一种有效策略。要确保其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就必须要注意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理论所给出的多样化教学目标设置的理论依据来确定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例如: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理论,在开展小学生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划分为a组(普通学生组)和B组(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组)两个小组,其中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组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的划分为B1组(一般性的体弱特形学生小组,如运动能力较低的学生、肥胖学生或者是偏瘦学生等)和B2组(专指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的疾病的学生和残障学生),与此相对应的,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时,就要根据以上不同的学生组别来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a组学生的教学目标应设置为增进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素质;针对B1组学生则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在此基础之上,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而针对B2组的学生则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组织指导他们合理的开展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保健和康复活动,以愉悦身心,增进健康。

其次,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是确保适应性体育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实施的关键。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确保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的高效开展,就必须要注意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以丰富现有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例如:在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打破所有学生学内容、固定教学内容的做法,不但要注意组织常规化的教学内容,还要注意针对B1组的学生组织运动负荷较低的各种身体练习内容,针对B2组的学生组织体育保健、体育康复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以确保适应性体育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最后,应注意体育教学评价的多样化。适应性体育课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同样也要求教学评价的多样化。仍然以上文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所进行的学生分组为例,在针对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评价时,相应的也要有所不同。如,a组学生的评价,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B1组学生的评价要注意突出学生体质状况的改善情况;B2组学生的评价则要注意突出学生的身体参与情况、康复情况以及心理感受等内容。

(二)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宜的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成效,不但应注意关注体育课堂教学,同时还应注意关注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所以,为了促进小学体质弱势群体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健康转化,在关注体育课堂教学之外,还应注意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适宜的课外体育活动。

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体育活动时,一是要注意在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内容以及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为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锻炼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二是任课教师要注意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不但要给予学生所需的体育锻炼指导,还要注意及时的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以尽可能的让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切身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三是,学校在组织开展体育运动会或者是其它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设置适合他们参加的项目,从而为他们创造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的体育锻炼兴趣和体育锻炼热情。

(三)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强化心理疏导工作

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运动基础普遍是比较差的,而且部分学生还因为生理缺陷影响到了很多体育运动的正常参与,所以他们在面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时心理比较自卑,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且很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是非常重要的。体育任课教师只有通过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提高他们对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让他们正确的理解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价值,引导他们以正确的心态参与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呵护,才能够真正帮助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走出胆怯自卑的心理,无负担的参与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之中。所以,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开展体育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强化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程[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林秀春,高玉琴,刘羊城.全纳教育理念下青少年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篇3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的文教政策,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并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7年“十七大”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2年“十”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方针”的总要求和具体要求

教育方针的总要求阐明教育的性质、方向、宗旨、原则等,是教育的总则;具体要求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教育的内容。“方针”的总要求有的不需要具体实施,只需要了解遵守就行,如教育的性质、原则等;有的需要融合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如“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等;有的抽象、笼统、大而空,如“为人民服务”、“素质教育”等。“为人民服务”抽象空洞,不好实施,不如改变一下提法,把“为人民服务”改为“服务人民”,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只提出了服务对象,却不知道为服务对象提供何种服务,具体要做什么;而服务对象没有提出要求也不可能提出要求因为它处于被支配地位,只能接受不能要求,“服务”只是教育的主观愿望而不是客观需要,因而失去了提出的意义。后者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凡是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就应尽力提供服务。不仅能明确教育该做什么,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能把教育引向正确的道路。又如“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素质教育都不够清楚,也没有具体的要求和实施方案,所以缺乏有效实施,除了在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外,没有发挥更多的作用。不仅如此,还产生了误解,以为素质教育就是搞体音美,所以特别加强体音美教育,真是幼稚可笑。其不知素质教育是针对整个教育提出的,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并不是对某几个科目的加强。在正常时期,“方针”的总要求除有的不够具体外,在内容上没有什么问题;具体要求发展“德智体美”也没有错,这些都属于发展范畴。那么,我们的教育几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发展缓慢,培养不出什多少社会需要的合格、优秀、杰出人才,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三.教育方针的缺失及其影响

1.“方针”的缺失

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德智体美”并不是教育的全部而是一部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远大于德智体美,在德智体美之外还有更多更重要的构成教育目标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内容“方针”尚未涉及,如人本(除德育以外的部分。下同)、实践、科学、运用、创新教育等。这是教育方针的重大缺失。不难看出,“人本(含体育,体育属人本教育范畴)、知识、科学、实践、运用教育以及美育等”较之“德智体美”更全面、更切中教育实质和教育目的。

下面具体谈谈“方针”在几个方面的缺失情况:

以人为本(人本)教育的缺失。人本教育包括人性(人的本质)、生命活动、价值意义、存在与发展教育和德育(心理教育)等。从人本教育内容看出,人本教育包括德育,远大于德育,而我们的教育只有德育,缺略了德育以外的人本教育内容,从而影响人的完美发展。

实践、运用教育的缺失。“方针”曾多次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002年又加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缺略与大自然结合――但由于闭门办学和应试教育等原因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无从结合,后来索性将两者一并取缔,以致教育长期脱离实际,学不以致用,实践、运用教育终为空白。

“劳”的尴尬。由于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所以曾经一个时期,教育方针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设置了劳动课程。后来“劳”被取消了,并为此作了解释,说什么“劳不能与德智体美并列”,“德智体美已涵盖了劳”等无稽之谈。这些不过是搞关门办学、应试教育的托词。劳动教育意义的变化:从劳动品质、吃苦耐劳和劳动是生活的需要的角度讲,劳动教育是有意义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校环境卫生都要请清洁工打扫绝不是好事。但传统的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劳动锻炼而不是劳动科学实践,虽然劳动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但锻炼身体更应该是体育的事,没必要采用纯体力“劳动”的方式来达到锻炼的目的。所以,学校把劳动课改为“劳技”课就有意思了。“劳技”课是劳动技术课的简称,劳动技术带有技术性、探索性、研究性和创造性等,这就和创新教育搭上了,所以应大力提倡。劳动是一种实践,把劳动课转化为实践课,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方式,可是我们既取消了劳动课和劳技课,却未曾增设实践课,这是教育的又一缺失。

科学创新教育缺失。除1949年提出教育是“科学的”,“爱科学”是全体公民的公德外,在以后几十年的教育方针中从未提及科学教育。“方针”对科学的忽视导致大学科研薄弱,中学缺乏科学教育,小学一直到近几年才开设科学课,但被边缘化,远不如体音美受重视,传统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使科学课缺少科学实践而失去科学的意义。科学教育的缺失使学生成为“科盲”,对国家科学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前后无关联的教育方针。如“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既然“方针”只要求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发展,并没有劳动方面要求,那“劳动者”是从何而来的该教育方针的正确表述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样才能前后照应,准确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达到正确实施“方针”内容的目的。

还有,方针用列举法表述“德智体美”培养目标,如果列举不能穷尽所有元素或不能根据元素的变化而变化,就不能完整地呈现事物和科学地表达事理,方针的缺失即属于这种情况。

传统的应试教育和模糊、片面的认识是“方针”内容缺失原因。方针的缺失形成教育短板,先天性不足铸就教育亚发展。

2.以“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方针

“方针”决定教育。我国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是发展“德智体美”,所以,课程和教学完全按照“德智体美”设置和实施。这就注定了教育的缺陷和畸形发展。(1)片面性。“方针”把教育局限于“德智体美”的狭小范围,缺略了许多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内容如科学、实践、运用、创新等,使教育缺乏完整性、科学性、创造性而成为残缺不全的半个教育。学生因创造性教育的缺失难以成才,以致无论是高科技人才还是实用人才都十分欠缺,使我国创新能力低于众多发达国家。(2)不科学。“方针”以偏概全,抓芝麻丢西瓜,没有科学、实践、运用等内容,造成科学创新、运用教育等缺失或严重缺失。(3)教育目的缺失。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优秀公民,学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践探索,科学研究,创造创新。而我们的教育只有“德”作为培养人的目的,(学习知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知识的运用)其他目的都没有,这是教育方针内容的严重缺失导致教育目的缺失。(4)无重点学科。一是许多重点内容未纳入方针;二是受所谓“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和幼稚无知的影响,将已开设科目“公平”了,没有了重点学科,只有“控制学科”和“非控制学科”。各行各业都有重点,十个指头也有长短,唯独教育没了主次轻重。若教育真无重点可言,那何以把科技创新教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又如何实现科技强国梦

教育方针规定了教育内容,却没有创造性内容,学生缺乏创造历练,没有本事,不能用。以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与实用、科技人才的培养无关,当然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是问题所在。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限制了教育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

3.大半个世纪不变的培养目标

我国建国初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1957年主席把培养目标定为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从1957年到1995年近40年时间,一直执行的是“德智体”几方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所不同的是,1995年在提法上多了个“等”字,但实际上仍执行的是“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后来又恢复到1951年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只是把德育放在了首位。60多年来,教育一直徘徊在德智体和德智体美之间,多少教育精华从我们的“方针”身边溜走!人类在发展,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化高科技时代,中国经历从一穷二白到建设小康社会和科技强国的巨变,而我们的教育依然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可怕的事情!时代变了,教育依旧,距离,将在无形中拉大,落后,将仍然是实事。我们的教育早已不适应时展的要求,更新教育方针,已成为当务之急。

4.歧途上的教育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

一条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一条是“人本、知识、实践、运用、科学、创新、体美。

您选择哪条路假如您是顶层决策者,您将怎么决策

教育方针的误导把教育引向片面、偏僻、狭窄、畸形发展的道路。

5.“方针”的缺失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方针的缺失导致人本教育、科学教育、实践教育、运用教育、创新教育缺失,致使教育片面、畸形、次要发展,妨碍了教育全面科学发展。“方针”的缺失使学生缺少自我认识、失却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成才的条件和健全发展;使大批原生态人才得不到有效开发而成为赝品、废品,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教育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优秀、杰出人才的原因。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的学生很难成为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的重大缺失给教育、科学、国家和人才培养造成莫大损失,使教育、科学、国家长时间处于落后状态。

中国教育多毁在无知和病态“方针”手里。如果中国在真正研究教育,看清了教育的发展,站在教育最前沿,用科学创新引领教育;假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人人懂教育,个个是行家里手,加上顶层决策者英明伟大的决策,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不是过去和现在的教育,而是在同等时间内将世界重塑n次(n为正整数)的神奇教育;国家也不是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或许向前推进赶超发达国家所需的时间而进入或超越世界科技强国。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较强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总体上处于较先进水平,政治环境也有利于发展。与世界霸主美国相比,中国人口是美国的五倍,如果按照美国科技人员和总人口的比例培养中国科技人员,中国的科技人员应该是美国的五倍,如果用美国培养人才的标准和方法培养中国科技人才,那么,中国的科技能力也是美国的五倍,五倍的科技能力敌五分之一的科技能力,结果是明摆着的,所以中国没有理由不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然而事实却是否定的。这是为什么教育科技使之然。教育科技又追溯到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又追溯到人。我们的教育啥也不缺,就缺人――深谙教育之道,彻悟教育真谛、勇敢变革教育、勇于开拓创新的带领教育登上“珠峰”的巨人和精英。邓公邓小平说:“人才难得。”龚自珍说:“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教育需要许许多多优秀卓越的人才。这里需要做个解释,前面说的“人人”、“个个”是指懂教育的和不懂教育的,他们中间很多人很懂教育,有精辟见解,可他们做不了主,说话没人听,好的方法不被采纳,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教育“烂”下去。有关方面也许知道教育应该怎么做,但不会也不想去做,或如有的批评家所说的利益关系而不愿为之宁愿去啃鸡肋。我们的教育有愧于国家、有愧于人民,有愧于历史!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超越德智体美,就走不出去,走不到世界前列,就不能超越过去和现在,就会延缓建设科技强国的步伐甚至与科技强国远远地保持着距离。

从教育方针可以看出我们对教育认识较模糊,目的不明确,发展方向不够清楚等,使教育失去了许多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发展。因此,再次建议(此建议在《今日教育要闻》中提出过)发起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样的大讨论,把什么是教育、教育的实质、目的和教育该做些什么弄清楚,一切教育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或得到较好的解决。

四.“方针”需要修改完善更新

教育方针是教育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因此,必须全面、准确、先进、科学。而以德智体或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方针是经济、科学落后时期的产物,片面滞后的教育方针丧失了教育的指导意义,从它带着纰漏、畸形和落后的烙印来到这个世上,就制约着教育、经济、科学的发展,严重不适应时代对教育的求要,所以,“方针”需修改、完善、更新。“方针”不更新,教育不发展。

教育方针的修改、完善、更新应遵循以人为本、以科学、实践(实验)、创新为主、知识为辅的原则;人本教育、科学教育、实践教育、运用教育、创新教育应作为教育的重点来实施。新教育方针应走教育教学结合、科学实践与知识教育结合的道路,教书育人,培养先进的、强有力的使用型、实践研究型和科学创新型人才,以推动社会、经济、科学迅速发展,使我国加速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强国。

新教育方针把人、人类社会、大自然和整个宇宙作为内容,并对其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探索其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路径,以应对环境的变化,避免遭遇地球或地球生物可能发生的不可抗力的毁灭性灾难,拓展生存发展空间,比如向太空发展,向宇宙推进,以谋求永久性生存发展。

我们的教育方针看上去似乎长时间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但改革开放以来和进入新世纪以后,总方针根据形势变化相继做了一些调整、修改、补充。如1985年在原教育方针基础上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3年把原来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十七大”提出“素质教育”,“十”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等等。但如果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不改变,主要矛盾不解决,教育仍不会有大发展,也改变不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进入不了世界先进行列。

我们期待着有一天,中国能有引领世界的先进教育产生。

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篇4

 

因此,我们应立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实际,认真分析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能够取得实效,满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实际。

 

基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关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研究较多,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满足青少年教育需要。但是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开展实际来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要想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就要从明确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选择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做好案例分析等方面入手,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更好的关注青少年心理教育活动。

 

一、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来看,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受到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不明确

 

虽然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但是由于开展过程中缺乏有力的指导,使得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研究目的不够明确,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导致了研究工作方向不一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难以有效确定,既影响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效果,同时也不利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所以,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中,应弄清楚究竟为什么要进行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以及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等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得到有效开展,进而提升心理教育研究效果,更好的为青少年心理教育服务。

 

2、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方法针对性不强

 

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来看,具体的研究方法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影响较大。但是结合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经验,现有的研究方法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导致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在具体开展中未达到预期目标,既影响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效果,同时也不利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现有的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对青少年心理教育关注度不够,导致了研究方法针对性不强,影响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

 

3、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缺乏对案例的有效分析

 

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过程中,由于对青少年心理教育案例搜集不够多,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也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导致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不够理想,不但影响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效果,同时也制约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发展。因此,增加对案例的搜集,并做好案例的有效分析,是解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问题的关键,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二、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主要应对策略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中,我们应立足问题实际,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应明确研究目的

 

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基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特点,以及青少年心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明确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并确定合理的研究方向,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结合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实际,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应立足青少年心理教育实际,重视青少年心理教育经验的分析,把握青少年心理教育原则,突出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目的性,更好的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服务,满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制定明确的研究目的,是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应提高研究方法的针对性

 

对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而言,研究方法是关系到研究质量的关键,只有提高研究方法的针对性,才能满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实际,进而提升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水平。为此,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中,应对研究方法进行优化,可以采取针对性较强的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实效,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能够取得积极效果。因此,合理选择研究方法,并提高研究方法的针对性,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认识,应加强对研究方法的了解,重点做好研究方法的选择。

 

3、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应加强对案例的有效分析

 

基于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了解,为了强化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成果,应合理选择青少年心理教育案例,并从多个角度入手,加强对案例的有效分析,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能够建立在多个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高案例分析的整体效果,满足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由此可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应加强对案例的有效分析,并做好案例的搜集和整理,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水平,更好的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服务。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目前关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研究较多,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满足青少年教育需要。但是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开展实际来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上还存在一定的问(下转64页)

 

(上接26页)题,制约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要想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就要从明确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选择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做好案例分析等方面入手,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

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篇5

【关键词】体弱学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

一、前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进一步扩招,大量体弱学生进入了高等院校,这给传统的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考验。体弱学生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身患残疾而不能进行体力负荷运动的学生,二是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的学生,三是体型偏胖或者偏瘦、基本运动能力偏弱的学生。体弱学生容易被高校体育教学所忽视,而且对体弱学生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使得这部分体弱学生并没有因为体育课的教学达到娱乐身心、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要展开对体弱学生体育教学的改革,让他们切实感受到锻炼的乐趣,对于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和谐群体形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体弱学生的体育课现状

(一)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但在现实情况下,学校对体弱学生的体育课安排往往没有较好的安排和设置,工作重点总是集中在健全学生上,没有具体针对体弱学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合班分组选项的形式上课,根据学校的情况分成几个体育项目,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自身喜爱的项目去上课,这些项目大多是运动强度高、需要快速跑动和跳跃的,并没有针对体弱学生开设适合的选项。体弱学生在体育课中以同样的标准和内容与其他学生进行学练,必然会加大体弱学生的学习难度,这样的教学会使他们丧失自信心,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考试制度忽视了体弱学生的实际情况。体育课评价是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它不但应考虑学生的运动成绩和身体素质,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等,但是,现行的体育课堂评价终究还是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为主,对体弱的学生也用这种评价,这样显然没有体现个体的差异性,即使体弱学生再怎么努力,他们的体育成绩也不能达到很高的水平,这样必然会严重影响他们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样的评价标准必然是不合理的。

(三)缺乏特殊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研究发现,体弱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一般都是由普通体育教师担任,其中绝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的特殊体育系统培训。这些体育教师往往只具备专项技术的教学能力。而不知道如何针对体弱学生进行教学。体弱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有其本身的特点。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科学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运动医学、体育保健等知识,同时又了解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手段。这样才能设身处地的为体弱学生着想,帮助他们提高身体素质,恢复和减轻伤病情况。

三、提高体弱学生上好体育课的有效策略

(一)针对体弱学生合理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教学选课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体弱学生分在同一班。教学内容应根据体弱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合这些学生学习的内容。针对患有某种疾病或残障学生应以低强度保健类运动为主,如太极拳、五禽戏等。针对体形偏瘦的学生应以无氧运动的练习为主,如哑铃操、形体训练等。针对肥胖的学生,应以低强度有氧练习为主,如健身走、有氧体操等。建立合理的体育课教材保健体系,要把体育保健和运动技能有效的结合,逐步学习针对其有效体育基本理论、康复、保健的基本知识,培养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使体弱学生掌握有效的锻炼方法,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和内容。学会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除了才让体弱学生上体育课外,还要安排学生每天进行低强度的身体锻炼。

(二)建立科学的体弱学生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应做到因人而异。既要照顾到学生的身体情况和伤病情况,又要考虑他们的生理基础和学习能力。针对体弱学生的体育课考核内容应全面反映学生对康复、保健知识的基本了解;简单的技术动作的达标;上体育课的积极性;锻炼方法的掌握等内容。考核内容包括:体育理论、运动处方的制订、平时表现、技术考核(太极拳、五禽戏、有氧体操)。以我校为例制订了考核办法仅供参考。体育理论,以我校体育教材为主。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统一命题、开卷考试,占20%。学生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出勤情况评定占20%。制订适合自己康复的运动处方和执行运动处方能力及身体功能恢复状况占20%、技术达标(徒手操、太极拳、五禽戏)根据教学内容考核占40%。体育考核采用100分制,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69分为及格、70—79为中等、80—89为良好、90—100为优秀。每学期特殊体育课总成绩为不及格者要进行补考。

(三)加强特殊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高校应该加强对特殊体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可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特殊体育教育的学习与培训。着重进行针对体弱学生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如学习体弱学生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使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具备医疗卫生、体育保健和伤病恢复等知识。培养出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师。在体育类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把特殊体育教育作为一门新学科对体育类学生开放,使每一位体育生毕业就能从事特殊体育教育。同时要加强对特殊体育科学的研究,为各学校的体弱学生培养出优秀的体育教师。

四、结语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体弱学生体育教学的质量意义重大。这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经济建设的兴衰。所以,针对各高职院校的体弱学生,寻觅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发适合体弱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培养特殊体育的专业教师,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这部分的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刚.高职高专体育保健课教学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9,45.

[2]彭新龙,张正中.如何善待课堂中体育弱势学生[J].教师·上,2012,03.

[3]王俊洋,王炳喜.高职院校特殊体质学生体育教学问题探析[J].体育时空,2012,03.

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篇6

中小学的健康教育不仅为儿童、青少年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而且还对实现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以及对我国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问题的提出

怎样使当前的健康教育适合我国少年儿童的变化,国家教育部和许多学者都在不断努力和探索。2008年12月,国家教育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对健康教育提出工作要求,特制定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同时废止了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本文就新颁布的《纲要》与《要求》的主要不同之处进行研究,指出《纲要》变化的具体方面,为处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第一线的体育教师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3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即查阅与本论文有关资料,包括国家教育部下发有关文件;比较分析法,即对《纲要》和《要求》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差异所在。

4结果与分析

4.1目标比较分析

《纲要》和《要求》的总的目标虽文字表述不同,但大体意思相似。(见表1)。

但是,在新颁布的《纲要》里除了表1中的总体目标外,针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又规定了更为详细的目标,即把总的目标又具体到了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高中年级五个级别当中。这样就使得《纲要》的目标更为具体,更为细致的指导体育教师去完成各个目标。

4.2内容比较分析

《要求》只根据年级分为了小学和中学,而《纲要》根据学生年龄把学生分为了五个级别水平,体现了更强的针对性。同为小学生,一年级和五年级的身体和心理发育水平显然是不相同的,《纲要》根据年龄的特点把具体内容合理分配到五级水平中,并针对不同级别水平学生对内容进行微调,使教育内容更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水平(表2)。

《纲要》在内容上面的变化还体现在把“心理卫生”改成“心理健康”,这样改动更符合现在少年儿童心理发育早熟的现象;把“安全与意外事故伤害的预防”改为了“安全应急与避险”,突出了对学生紧急避险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预防伤害,还要学会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险情。

《要求》提出“中学生要开设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纲要》把青春期教育课提前至小学,更体现了教育的衔接性,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3实施途径比较分析

《要求》提出:“在目前已经具备师资等条件的省、地、市各级中小学校要求开设每周至少一学时的健康教育课,而尚无条件者,鼓励可由不定期的健康教育讲座逐步过渡到定期的健康教育课。”《纲要》提出:“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对无法在《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

《纲要》与《要求》相比,体现了国家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重视。《纲要》不仅教学课时数大幅增多,而且对学生进行教学的途径更多,教师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生物等相关课程以及实践活动等进行健康教育。《纲要》规定了更为详细的实施方法,更体现教育过程的灵活性,有利于为促进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与《要求》相比,《纲要》的总体目标变化不大,但是《纲要》的目标更为具体,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了更为具体的目标。

《纲要》的内容在心理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以及青春期教育课提前至小学等方面有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纲要》的内容具体针对了五个不同级别水平的学生,内容更加细致、更有针对性。

《纲要》规定的健康教育课时数更多,并可结合生物、化学、实践活动等多门课程进行教学,与《要求》实施途径更加灵活多样。

5.2建议

各中小学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纲要》的学习,加强对健康教育的监督,建议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进行教学,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开展以知识传播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工作,逐阶段达到健康教育的各个目标。

针对《纲要》在内容以及其他地方的新变化,建议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以往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新变化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将《纲要》变化的新内容贯彻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各中小学在教学计划中要保证学校健康教育的时间,要坚持以健康教育课为主要教学形式,并且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健康教育课无疑是其最重要的实现形式,因此课时务必得到保障。同时健康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健康教育还应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把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践行健康行为提供支持,以实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标。

建议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对学校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落实。一方面可以对学校健康教育师资进行分期、分批的业务培训,尤其要培训一批健康教育骨干师资,全面提高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学校健康教育评估活动,评估活动不仅仅是评价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比如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卫生习惯、健康行为的形成,还应包括实施的过程,如学校对健康教育课程(活动)的安排、必要的资源配置、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等,多方位的评价可以促进中小学健康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峥.我国中小学情感教育探析[D].河南:河南大学,2002.

[2]黄悦峰.关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问题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篇7

方法选择63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教育组32例,对照组31例,教育组实施一对一符合个体需求的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集体教育方式,四周后观察两组的血糖控制和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结果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组空腹及餐后2h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糖尿病;针对性;健康教育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4-0450-02中图分类号:R587.101.6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38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作用而引起以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1]。针对性健康教育是采用一对一符合个体需求,体现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向患者提供改变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所需的知识、技术和服务等,达到提高生活质量,有效控制血糖,防止或延缓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目的。健康教育干预是重要的基础治疗之一,因其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实践证明,在相同的医疗条件下,通过健康教育可使糖尿病患者更为有效地控制代谢异常,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住院率和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2]。我院自2007年起对糖尿病患者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月~2008年6月入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63例,病程0~10年,分为教育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均符合1999年wHo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教育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13~78岁,平均45.6岁,有慢性并发症21例,空腹血糖(11.21±2.14)mmol/L,餐后2h血糖(15.61±3.32)mmol/L。对照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11~77岁,平均43.8岁,有慢性并发症24例。空腹血糖(11.38±2.10)mmol/L,餐后2h血糖(15.45±3.43)mmol/L。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基本情况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1)基本治疗方案:所有病例均采用内科综合疗法:饮食控制,适当减少主食,清淡饮食;运动疗法,每天至少运动30min;血糖监测,每天监测空腹、餐后血糖4次;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教育。

(2)集体健康教育方法:每周三和周五15∶30~16∶30由主管护师在示教室组织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讲座。

(3)针对性健康教育方法:①由管床主管护师根据患者的生活情况和面临的具体问题制定个体教育计划,把患者的需求、兴趣、技能及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虑其中,因人、因时、因地施教。新入院第一周每日一次,第二周隔日一次,第三、四周每周两次,每次30~60min。②介绍糖尿病治疗方法,口服药及胰岛素的药理知识及不良反应,并使患者了解低血糖的特殊症状(虚脱、多汗、震颤)及处理方法。③制作食物卡片让患者亲自动手挑选自己喜爱的食物模拟饮食搭配,指导患者根据自己的体重制作科学合理的膳食。④根据患者的年龄、血糖稳定、有无并发症情况推荐运动方式及有关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选择符合自己爱好,可操作性强,不受时间、地点、条件限制,能达到锻炼目的的项目。⑤演示血糖仪、胰岛素笔的使用步骤、方法,教会自我监测方法并养成良好习惯。⑥以病室为单位采用现场提问、解答、护患互动交流。⑦进行有奖知识问答发放小礼品。⑧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教育及预防性措施指导,以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评定标准①Ri治疗依从性好:是指患者能遵守医生的规定进行Ri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②注射技术掌握好:是指能正确运用注射技术,包括注射部位的轮换、注射的角度和手法、最佳的注射针头长度、合理的器具处理。③血尿糖监测好:是指掌握如何测血糖、尿糖,何时监测、监测频率和如何记录监测结果。④饮食控制好:是指掌握配制均衡营养的膳食,维持合理体重和理想的血糖水平。⑤运动锻炼好:是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min,如一周运动5d,每次30min。以上要求达不到则评定为差。

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1.0统计软包对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采用χ2检验,p

结果

教育组采取一对一健康教育,四周后血糖控制效果较对照组理想,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运用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1.针对性健康教育有利于病情控制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疾病控制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和改善医患关系均有较大的价值[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传统的集体教育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个体需求,针对性的个体教育势在必行。本研究中,教育组和对照组通过四周时间,实施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教育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2h,显著低于对照组(p

2.针对性健康教育后糖尿病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较好采用一对一健康教育,能充分调动患者的主动参与意识,使患者从无知到认知,从被动到主动。教育组患者的遵医行为、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控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87.5%以上患者能正确掌握运用各种知识、技能,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自觉戒烟戒酒,制定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方式,按时服药,血糖得到很好的控制,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与教育组比较,对照组只有51.6%~61.3%的患者达到以上要求,针对性教育明显优于传统的集体教育。

3.针对性健康教育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内容,在方法上突破了以往的理念,采用的是一对一并配以娱乐形式具有针对性强,对其有效性进行监测和评价的特色,避免了满堂灌盲目式的教育。尤其是护患互动的交流方法,患者更乐于接受和积极配合,同时也能保证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健康教育与预防具有高效、廉价的特点,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事业,对社会和个人都有极大的好处[4]。

4.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启示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征服糖尿病这个现代慢性疾病的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药物,健康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健康教育需要反复进行,仅靠住院期间的短暂实施远远不够,它需要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探索一种健康教育新模式,能够针对地、有效地解决患者个体存在的问题,实现教育个体化、系统化,出院后定期随访、复查、咨询、指导,保证了糖尿病教育的连贯性和重复性[5~6],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爱芳.社区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8,4(1):47-50.

[2]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3.

[3]许樟荣.护士在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治疗中承担着重大责任[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27-729.

[4]何瑞琼,侯霞,湛琅.针对性健康教育对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愈合疗效的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7a):64-65.

[5]尹树田.医院人性化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2007,11(2):41-43.

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篇8

1.1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为基础。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枯燥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内容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结合现代专科院校学生就业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将教育理念落实到实处。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个人前途、职业发展的联系,通过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联系等使学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从自身发展前景以及生活质量出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积极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1.2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针对现代专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求,在专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针对现代学校与学生间服务关系,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改变以往强制性规范学生行为的管理方式,以思想引导、辅助教育等方法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及个性培养,通过内因建立、外因辅助的方法实现现代专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通过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修养,实现现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3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基础理论的实例多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而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缺乏理解。针对这一现象,现代专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中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科学的设计实际案例,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案例进行讲解,进而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同时,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思想政治教学案例还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理解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结合国际时事、国内新闻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教育,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1.4结合网络环境及发展现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专科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机遇,网络环境下的道德缺失使得学生极易受网络信息影响思想道德意识,但是,网络环境的科学利用能够拓展专科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渠道,针对现代校园网络发展现状,专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中应加快对网络技术应用的创新。针对网络信息内容现状加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以网络课件、网络沟通、网络教材的应用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针对网络环境的两面性,以全新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及交流空间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避免网络环境中的消极颓废思想、黄色及反动信息对当代专业技术人才的影响,培养符合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需的高品质人才。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核心

在现代高校、高职院校、专科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理论创新研究中,工作方法、工作内涵是创新的核心。针对传统灌输式教育、课堂集中教育方法带来的问题,以实践体验、独立思考为重点开展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使学生能够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新的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三、结论

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职业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职业院校承担了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为经济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体育学科具有基础性,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部分院校,体育教学工作还存在着理念滞后、方法陈旧、特色不明、资源匮乏等方面的不足,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优化。

1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存在问题

教育教学理念较为滞后。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理念没有与时俱进,将教学工作的中心放在传授体育知识以及训练体育技能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精神引领及习惯培养和心理疏导等方面没有兼顾,使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偏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学生在意志品质及习惯、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短板。教学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高职院校既属于高等院校序列,又区别于一般的高校,这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所决定的,在培养目标定位上既要具备普通高校的内容,还要兼顾到学生未来岗位履职能力的需要。部分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培养目标的制定上,盲目参照普通高校的标准与水平,没有能够立足自身教学工作实际,使教学目标定位出现模糊现象。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各地高职院校招生量迅猛增长,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基础设施发展速度明显低于教学规模的增长,体育教学工作在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另外,个性化课程、课外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也是当前高职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2对当前高职体育教学的建议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教育管理者及体育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理念,站在全面发展的高度定位与实施体育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与时俱进创新理念,准确定位高职体育教学工作。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具有明确的定位,是为社会与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学生未来面对的是自己的就业岗位,岗位能力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应当成为整个高职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方向,并在教学中兼顾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健康成长,不仅要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训练动作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干预,以体现体育教学工作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身,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机地渗透这样的理念,并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另外,教师在高职体育教学设计中还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岗位与行业需求,对现行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与补充,并开展情感、意志教育并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立足高职教育特点,构建职业特色体育课程体系。职业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实用性,开展高职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转变单一课程结构的状况,从单纯的“教学体育”转变为“发展体育”。在现行规范性体育教学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可以结合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体系,对体育教学课程进行优化与改进,尤其是要建设与学生培养目标、专业行业相适应的体育课程体系,使之为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课程体系的建设要着眼于学生将来岗位工作的心理与身体素质要求,对增强职业体能以及预防职业病两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完善,可以在通行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每一个专业设置2-3个补充训练项目,编制矫正操、保健操、生产操等,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锻炼的方法技巧指导,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另外,在整个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中,还应当涵盖卫生保健知识、健康饮食知识、自我保护及急救知识等,尤其是要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工作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模拟教学,提高学生的健康与保护水平。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效率。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如可以将一些枯燥的训练项目转变为互动游戏形式,缓解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乏味感,饶有兴趣地开展体育项目训练活动,提高教学成效。教师也可以运用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相关动作要领,提高训练成效。

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个性化教育评价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以培养全能型人才为教育目的,从而针对全能型人才的要求展开教学工作。高职院校对教育事业,影响深远,价值最大,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工作,就要结合新时代形式的要求展开教学工作。随着新课改在高职院校的逐步深入,个性化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得到深入推广。

一、个性化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的现状

个性化教育,是指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要按照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这一主旨,对大学生展开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学工作,以求大学生在个性化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能得到多种能力的锻炼,促进全能型人才的发展。针对个性化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运用,从转标教学理念、改变人才建设方针和完善教学体系三方面进行说明。

(一)转变教学理念

个性化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的运用,首先要求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者转变原有的教学观点和教学理念,尊重学生是教学中心的客观主体地位,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作为指引引导学生的发展,达到学生在个性化的教育中得到综合能力的共同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者在展开教学工作中,针对学生文化和地区等方面的差异性,应合理制定教学方针,完善教学计划,以便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针对学生的文化和地区等方面的差异,合理制定教学计划,不但有利于促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客观上也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水平。在转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整体的职业培养和学生多种能力,都会得到共同提高。这既符合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有利于针对现实需要展开学生的教学工作。

(二)改变人才建设方针

个性化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运用,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也有很大提高。有利于改变高职院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忽视多种技能综合发展的教学方针,同时也有利于改变传统教育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客观事实。个性化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具体应用,有利于教学工作者针对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展开相应的教学工作,客观上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引导学生走向成功人才之路。高职院校在展开相应的个性化教育工作中,应按照学生的特长优势等客观事实,作为人才建设出发点,从而合理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建设方针。

(三)完善教学体系

个性化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国的具体应用,对高职院校本身的教学工作来说,也是一种教学形式的创新。针对个性化教学工作,尊重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需要高职院校在教学工作中国,不断完善多种学科的发展和教学,对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起到完善扩充作用。

学生在文化和地区等方面的差异,教学工作者在展开个性化教学活动中,需要有针对性对对其展开教学,教学工作可能涉及到相应的地理和文化习俗等,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完善教学体系的客观因素。

二、高职院校展开个性化教育评价的作用

个性化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的逐步深入,对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来说,是创新,推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的发展。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全能型人才建设的关键措施和有效途径,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会得到广泛推广。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完善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建设全能型人才的要求。个性化教育有利于推动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个性化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完善高职院校个性化教育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完善个性化教育评价体系,针对大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方针、政策和措施,才能得到具体制定和实施。通过完善高职院校教育评级体系,才有利确保高柱院校个性化教育工作的成功,

三、个性化教育评价的方法

(一)教师评价法

个性化教育的教师评价法,是指教师针对相应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评价。这种方法实施的关键是,教师制定合理的调查问卷,针对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活动组织等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这种评价,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合理改变和制定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更有利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效果。

(二)小组评价法

个性化教育中的小组评价法,是指针对整体依据相应的文化特长等因素进行分组的方式,以便学生通过交流,得到提高,丰富认识,达到个性化教育的效果,同时也是个性化评价的重要意义。针对个性化小组的划分,也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针对组别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针对小组的学习效果及时制定教学措施,完善教学质量。

(三)综合评价法

个性化教育中综合评价法,是指学生口语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反馈教师教师教学效果的方法。个性化教育评价,要求学生口语通过多种形式反映教学情况,以便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改变教学计划,并制定相应教学措施。个性化教育的评价方法是确保高职院校合理制定个性化教学工作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高职院校个性化教育的有效措施。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针对全能型人才建设的教育主旨,需要积极借鉴先进经验,针对实际存在的客观情况进行有效改革,才有利于推动自身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个性化教育评价体系,高职院校也要积极借鉴成功院校使用的典型型方法,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和实施措施,从而确保个性化教育评价体系在教学工作中的运用效果,切实起到推动建设全能型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