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5:59

电子政务的意义篇1

关键词:电子政务治理工具权利贫困

一、引言

权利贫困是指权利享受不足的状态,具体表现为由于制度因素所造成的对社会的部分群体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等方面的限制和歧视所导致的生活贫困[1]。公民的权利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与社会制度安排的缺陷,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信息分化,管理上的越位、缺位、错位,公民个人综合能力欠缺等因素都有关系。治理权利贫困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难题,当今不少国家发展人权事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就是向权利贫困挑战的具体表现。本文拟就电子政务对于治理权利贫困的意义作一些简要分析。

二、电子政务的涵义

“电子政务”是伴随政府信息化建设而被提出来的。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信息化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在政府部门的使用。20世纪70、8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大量应用,很多国家开始推行行政事务的计算机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克林顿政府为减少预算赤字、增加经济活力,首次提出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电子政府”(e-Govcrnment)的概念。此后,世界上很多国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也纷纷制定了各自的政府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目标。

电子政务一词的表述不尽相同,如有的表述为e-administration,有的表述为e-Government。在中文翻译上,e-Government常常既被翻译成“电子政务”,也被翻译成“电子政府”。另外还有一些类似说法,如“数字政府”、“网络政府”及“政府信息化”等,这些提法都从某个角度说明了电子政务的概念与特征。

不同的机构对电子政务有着不同的定义。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高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世界银行认为,电子政府主要关注的是政府机构使用信息技术,赋予政府部门以独特的能力,转变其与公民、企业、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这些技术可以向公民提供更加有效的政府服务、改进政府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关系,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让公民履行权利、增加政府管理的效能。

笔者认为,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的一个过程。

三、电子政务对于治理权利贫困的意义

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工具,对于治理权利贫困有着突出的意义。不可否认,造成人们权利贫困的因素应该很多,如前面提到的制度设计或安排的缺陷,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影响,信息分化,管理上的越位、缺位、错位,公民个人综合能力欠缺等。在推行电子政务的情况下,上述造成公民权利贫困的因素都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减轻或缓解。换句话说,电子政务具有从源头上起到缓解或减轻权利贫困的作用。

⒈电子政务有利于推进政治制度文明,实现制度创新,有利于政府减少和杜绝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

政治制度创新是指政府机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政府相关制度进行必要的变革。随着电子政务的实施,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的社会制度,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制度创新必然是电子政务推进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具体表现为:

⑴电子政务能促进信息管理制度的创新。信息是社会运转的重要基础,而信息管理则是开展电子政务工作的基本内容。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着80%以上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2]。虽建有3000多个数据库,但大部分是“死库”,只向机关内部和研发机构开放,不对社会开放,而且数据更新非常缓慢。电子政务最为直接的体现是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是电子政务的必然要求。

⑵电子政务能促进组织制度的创新。电子政务对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机构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传统组织中的信息传递员将由互联网替代,且更能保证信息准确高效的传递。这样会使管理层次因为技术进步而缩小,管理幅度相应扩大。政府的组织制度和结构,也应该随着这种变化而不断创新。

⑶电子政务能促进审批制度的创新。据不完全统计,国务院60多个有关部门共有审批事项4159项,省级政府行政审批项目多达几千项。在国务院各部门的4159个审批事项中,依据部门文件或部门内设司局文件设定的审批事项占36.8%[3]。这种自己立规矩、自己执行、自己监督的做法不但有悖于市场经济原则,而且容易引起权力寻租。行政审批过多过细,是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也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症结所在,还是造成、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电子政务有利于审批制度改革体现在:①电子政务能减弱人为因素对审批过程的影响;②电子政务能使审批更加规范、透明;③电子政务能大大减少审批的中间环节,提高审批效率;④电子政务能监督审批环节、审批结果,提高审批的公正性和公开性。

⑷电子政务能促进法律制度的创新。随着电子政务的开展,传统的法律体系已经不适应信息化政府的发展要求。电子政务必须解决网络时代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为新的世界建立良好的秩序,这就要通过完善立法并结合技术开发与应用来实现。法律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是保障电子政务有序运行的基本手段。网络行政这一新生事物要安全健康地发展,离不开完整、统一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基于网络技术下的电子政务的实施,必将使我国的法律制度得到完善和创新。

⑸电子政务能促进人事制度的创新。与传统僵化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网络环境下形成的新的行政管理体制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员工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这种新的行政管理体制可以改善人才的结构,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保持政府机关的活力。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手段,对管理体制和制度变革具有能动、创新的作用。

显然,电子政务的实施有利于政府减少和杜绝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进而有利于对权利贫困的治理。

⒉电子政务的实施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开阔公民眼界,提高公民素质,有利于消除社会不良文化的消极影响

电子政务是以互联网作为技术基础的,它的实施对于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现代文明、宣传科学民主、破除封建迷信等,都具有十分强大的作用。电子政务有利于增强政治意识文明,重塑价值理念。政治意识文明从构成要素来说,包括文明的政治意识形态、文明的政治心理、文明的政治思想和文明的政治道德。从价值取向来说,政治意识文明则包括公平、公正、正义、理性等价值追求。电子政务所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平等性等特点,为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同时将不断地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因此,电子政务必然形成全新的文化理念,这种理念对政府来说,是提高和增强政治意识文明;对公民来说,将使他们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更加强烈。实施电子政务对政府服务理念和公民参与意识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⑴实施电子政务,会使政府的服务理念更趋文明。传统的金字塔式的政府管理体制,过于强调政府权威,雇员只对上级负责。管理和维持整个组织自身的运作,成为政府存在的目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改革运动的兴起,政府服务首先被提上议事日程。电子政务的实施,将使政府职能进一步扩展,打破传统的金字塔模式,以公民需求为导向,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便于公民参与各种活动。公民了解政府资源及行动信息,可以直接把自己的需要送达政府有关部门,而不必经过各级代表的利益综合。政府面临众多的公民需求,却又不得不对具体的公民或群体做出反应,切实促进各种服务;否则,政府的合法性与官员的职业生涯将受到挑战。电子政务的主要目标就是顺应信息化社会对政府管理的需要和要求,建立起以为公众服务为导向的政府。

⑵实施电子政务会使政府责任理念更强烈。政府立足于为公众服务,公众是有限理性的,社会也是不完善的,因此只有强调责任,注重后果,渐进改革,才能实现一切有序发展。电子政务的实施,使政府的责任理念变得更为重要。公众对政府行为有了足够的了解后,若政府对公众需求的反应过于迟缓或置之不理,则社会公众势必对现存政府形成一种合法性的挑战,甚至通过公民参与,实现政府的替代。在某种意义上,责任感决定着政府的任期。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实际上是人民大众的政府、法治的政府,更是责任政府。政府的权力是人民大众赋予的,政府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关系是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责任系统中,政府不得滥用权力,并要对自己的所有行为承担责任。因此,树立责任理念,要求强调自主性、创造性,分担决策,是政府在电子化治理中的应尽义务。

⑶实施电子政务会使公民的参与理念得到强化。参与是民主政府中公民表达自己意愿和实现自身利益的主要途径。政府立足于服务,但服务效率的提高却需要公众的参与。在工业社会,由于受各种技术手段和资源条件的制约,公众大多缺乏参与理念,这样极易导致政治冷漠。电子政务的实施为公民提供了新的表达渠道,降低了获取信息及表达的成本,为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与公众互动的平台。公民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公民采纳及表达利益的费用低廉,公民参与政治的可能性扩大,对公民本身来说,这是一种政治教育和锻炼。公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越高,越能说明政治文明的发达。从另一角度看,公众利用网络参政还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政治的监督,对于克服官僚、反腐倡廉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⑷实施电子政务会使政府的人本主义理念得到强化。电子政务是基于知识经济而出现的,知识经济是人才经济,人才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实行电子政务,政府能够更好地对其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并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为公民提供个性化、人情味的服务。传统的政府是一个以监管为主的政府,而如今,需要将它改造为“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政府”,要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的政府。实行电子政务后,政府信息公开将是推进社会民主化、建设政治文明的重要措施。民主不是一种恩赐,而是表现为对人的尊重。将政府的信息充分地公开,这是对公众的充分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政府与公众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才能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很显然,电子政务的实施从文化的角度能对治理权利贫困起到积极的作用。

⒊电子政务的实施,有利于缩小公民之间的“数字鸿沟”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数字鸿沟”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而且,在电子政务并没有广泛推行的情况下,“数字鸿沟”在人们之间有可能变得非常显著。但是,网络和信息化的方法有能力帮助减小由于物理环境不同造成的“数字鸿沟”。

⑴推行电子政务需要公民有相应的文化素质来应对,这实际上给了公民接受知识培训的条件。电子政务需要公务员、普通公民和企业的运用,因此,提高全体公民对电子政务的应用能力是一个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的国家必须要做的工作,否则,建设电子政务将毫无意义。世界上不少国家在这方面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如英国政府首脑在全面实施电子政务之前,针对政府部门人员的具体需要及时地展开培训,而其后备力量的储备也通过教育体系来完成。为提高公民的信息素质,韩国政府推出了声势浩大的“全国信息化教育计划”,包括家庭主妇、军人、老人、残疾人甚至少年看守所和教导所的在押犯等,都要参与全民性的信息化普及教育,以消除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数字鸿沟”。可见,要实施电子政务,提高公民的信息素质是必需的一个步骤。

⑵公民在应用电子政务的过程中,能搭上互联网这辆快车而在信息世界遨游,很容易获取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电子政务是离不开互联网的,而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信息量大等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知识和信息宝库。公民在应用电子政务时,其信息能力、信息素质会相应提高,其视野也会大大开阔。显然,在电子政务大力推广和实施之后,其强大的服务功能,往往能使公民在获取信息方面比以前更方便、更容易。

如果公民的信息素质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得到相应提高,都能应用电子政务,那么“数字鸿沟”的消除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很显然,电子政务的实施从消除公民之间“数字鸿沟”的角度,也能对治理权利贫困起到积极的作用。

⒋电子政务的实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减少机关工作人员在社会管理中越位、缺位和错位

在我国,机关工作人员在社会管理中的越位、缺位、错位问题,与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关,但是如果党风政风不好,往往也会导致机关工作人员在社会管理中越位、缺位、错位等不良现象。实施电子政务是改善党风政风的一个有效途径。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哪一化都离不开信息化。电子政务是整个信息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在我国,党风政风建设主要是发扬民主作风,推行政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增加办事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对行政权利的监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21世纪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世纪,因此,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党风政风建设工作,把政府信息化工作和党风政风建设、政务公开工作结合起来,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具体体现。电子政务对于提高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提升政府机关作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克服传统的机构繁琐、人员臃肿、办事繁杂等种种弊端,是大有好处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子政务是党风政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事实上,党风政风建设好了,社会的其他方面都会随之改观。一个有着良好党风政风的执政党和政府,往往会及时发现现行社会制度中的种种弊端并不断加以改进,从而能减轻和避免制度设计或安排上的缺陷;一个有着良好党风政风的执政党和政府,往往会及时注意到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对社会的危害并着手开展文化革命,用先进的文化取代落后、腐朽的文化,从而避免不良文化对人们权利的损害;一个有着良好党风政风的执政党和政府,往往会把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极力避免在公民中造成巨大的“数字鸿沟”,力争将信息分化控制在不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内,避免因为信息分化给公民所造成的权利贫困;一个有着良好党风政风的执政党和政府,往往会加强对政府各级干部的监督和教育,不让他们在管理上越位、缺位和错位,损害公民的权利;一个有着良好党风政风的执政党和政府,往往会把公民的文化科技素质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为公民创造一切有利于其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个有着良好党风政风的执政党和政府,会想办法提高公民的综合能力。

一个社会,如果党风政风建设好了,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就有保障。而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与公民的各种权利是有密切关系的。民主政治建设得好,公民的权利受损害的机会少,可见从这一角度而言,电子政务的实施有利于治理权利贫困。

⒌电子政务的实施,有利于公民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电子政务的应用主要有五个方面:①用于政务公开。各级政府广泛利用功能强大的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大量政务信息。②提供网上服务。③实现资源共享。各级政府通过政府网站,向大众提供政府所拥有的公用资料库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增值利用。④内部办公电子化。会议通知、信息传达、政策宣传、法规颁布、意见调查等,都以电子邮件方式处理,以加快信息的流通。⑤提供安全保障。

上述几方面对公民素质的促进和提高具体表现为:

①电子政务的推行,往往使政府较传统政府更能做到政务公开,而政务公开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增强公民对政府政策、法规等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不仅如此,还给他们创造了参与讨论国家事务的机会,使他们能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②网上服务,特别是网上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对于开阔公民视野,提高公民的能力大有好处。网上教育使公民从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进入到一个十分开放的文化环境,在这里公民可以接触到世界各种文化和信息。政府如果能正确引导公民接触先进文化,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现代意识、权利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等都有益处。

③实现资源共享,其实是在给公民知情权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获得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

实际上,电子政务给予公民的是一种开放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信息和知识服务;它对公民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所起到的作用,较之传统教育、灌输等方式要大得多。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子政务的实施也有利于治理权利贫困。

四、结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政务被许多国家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也被当作建设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电子政务,不仅应该看到它对于建设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更应该看到它对于治理权利贫困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电子政务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建设一个为公民所称道的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文建龙,黄立平.论权利贫困的社会认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1):105-108

2孙云川,高柳宾.政府网上信息资源环境管理研究[J].图书馆杂志,1999(11):13

3胡同新.电子政务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2-64

作者简介:

文建龙,1968年生,湖南东安人,汉族,同济大学职业教育学院总支副书记、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电子政务、思想政治教育。

电子政务的意义篇2

一、我国领导行政领导问责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3年非典时期,包括前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前北京市市长孟学农两名省部级领导在内的近千名相关各级政府部门行政领导由于对疫情的隐瞒和未及时防治而被免职。该事件标志着我国正式拉开行政领导问责的序幕。2004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2006年,国务院正式把建立和推行行政问责制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之后,各级政府部门都自发地制定出有关问责的专门性文件和规定。行政领导问责制度的推进已经在各个地方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机制,摆脱了原有的“事后问责”、“风暴问责”,行政问责正向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然而,在行政领导问责制度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却面临着现实的困境,相关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造成当前问责进展困难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由于问责主体职责缺失,多同体问责,问责职能混淆,缺乏监管,制度体系存在缺陷;问责客体权责不清,导致行政领导的权力和责任不对称,一旦违规,无法追究因权力执行不当所承担的相应责任;问责程序缺乏操作性,问责的时间、方式、步骤不规范,致使问责效能低下;问责内容范围狭小,缺乏法律规划,问责弹性过大,缺乏统一标准衡量等等。

二、电子政务的建设对完善行政领导问责制的推动作用

1.有利于明确责任,划定问责标准

权责明晰是建立和推行行政问责制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在追究行政领导责任时,经常会出现由于部门及人员之间的权限不够清晰、职责不够明确,导致相关部门相互推责、无法对行政人员执行具体的责任划定等现象。而电子政务是对原有政府部门的职能进行重新的梳理和清晰的划分,设计新的业务流程,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电子化、网络化;通过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有利于解决行政问责当中出现的权责不清、问责不明等问题,使得每个部门和行政人员的权利和责任都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更好的促进公共权力的实施和问责。

2.有利于问责过程的公开化,强化监督环节问责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使得政务信息通过搭建的网络实现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双向的实时交流和互动,是促进和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的有效手段和途径。电子政务可以充分发挥“鱼缸效应”在促进行政问责过程公开化、透明化的作用。就政府部门自身而言,电子政务系统通过对政府职能的梳理完成组织结构的优化和重组,并实现新的业务流程的设计和使用,并将部门的制度规章、人员的权责等固化在系统程序当中。问责主体和客体的部门及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时,都会在系统中留下电子痕迹,“职员所作出的决定对于主管部门来说是透明的,这个系统能自动报告职员执行标准程序时所出现的偏差”,受到系统的监督。

3.有利于强化内在驱动机制,促使问责制度常态化发展

电子政务系统是将现实政府部门的职能、官员的权责范围以及问责过程等固化在计算机程序当中,形成刚性特征的技术规制。因此,在电子政务系统下,行政官员权力的运行受到系统的严格控制和约束,一旦出现违规、越权等情况时,系统会自动启动问责进程,依据相关法规和制度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行政追究。可见,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大小还是舆论关注的多少已经不再是行政问责的标准和尺度,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可以打破这种原有滞后的问责方式,这使得行政问责的启动不再被动依赖于事件之后媒体和舆论的压力,而是通过“违规即追究”的即时性的系统程序作为内化的驱动机制来完成。

三、电子政务推动行政领导问责制建设的对策和办法

电子政务的建设对行政领导问责制的创新和完善有着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作用,势必会在技术层面上和深层次的结构层面上发挥应用的作用,问责实施的主体部门理应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以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我国行政领导问责制创新的对策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行政领导问责程序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所谓的问责程序,是指问责主体在对行政领导进行问责时应当遵循的步骤、方式、时间和顺序的总和,可见惟有辅之以可操作性的问责程序,问责机制的预期作用才能够付诸实现。”根据流程和步骤,问责程序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按照问责流程和步骤主要表现在信息获取子系统、评估责任子系统和追究责任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的建设。

(1)信息获取子系统。对于信息收集子系统的建立,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扩大内部的收集渠道。问责主体部门通过将地方的政务内网以及与部门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办公的政务专网进行互联,实现信息的共享,这打破了原有问责主体与客体信息的不对称,避免了问责客体的相关行政领导因违规失范故意隐瞒等现象的发生,使得问责主体部门能够深度挖掘可以利用的信息,同时也是对行政领导“不愿负责”、“不敢负责”、“逃避负责”等现象进行警示。其次,扩大外部的收集渠道。建立外部专门的问责信息收集渠道,例如通过政府网站开通行政领导问责信息收集栏目或者建立专门的电话热线等,公众可以对行政领导的违规违法进行揭露和举报,最大程度地扩大问责信息收集的来源,这些信息会实时传递给收集子系统,相关的工作人员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查证,对核实存在违法现象的事件进行及时检查。

(2)评估责任子系统。责任评估是对行政领导相关的问责信息进行获取后进行评价和核实,然后界定责任的级别和失范行为的严重程度的过程。责任评估子系统是通过对信息标准化子系统收集的问责信息进行评价,根据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联合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以及结合地方政府颁布实施的相关行政领导问责的实际具体要求和情况作为主要的问责依据,找出问责内容范围中可量化的部分,然后编写计算机程序使得可以根据收集的信息自动计算这个比例,系统会直接圈定该区域所对应的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及责任人,并且依据其所承担责任,判定其应付责任的级别。

(3)追究责任子系统。责任追究是对责任级别和失范程度判定后,所采取的对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责任人的惩罚。责任追究子系统将评估子系统所确定的责任级别和失范行为按照严重的程度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不同等级相对应的惩罚方式和惩罚的力度,然后将其固化在系统程序当中。“问责主体部门的工作人员不用人为地对责任追究进行操作,这不仅提高了行政问责效率,同时也减少了由于问责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某种人情利益关系所导致的问责过程受阻现象。”

2.构建一体化的问责主体监督模式

构建一体化的监督模式可以有效防止问责主体行政权力被滥用的措施和办法。行政监督模式是否科学、高效、及时直接关系到问责效果的好坏。电子政务下的问责主体监督模式的构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构建内部监督模式。问责主体部门在已建立的电子政务行政领导问责系统的工作流程环节当中设立监督节点,这些监督节点会对使用系统的工作人员的权限范围和工作时限等进行检测,并记录其工作痕迹。若工作人员在使用系统中出现越权、违规、寻租等现象时,监督节点会自动终止该项土地问责程序,并将此事件进行上报,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二是构建外部监督模式。问责主体部门应建立自身部门的政府网站,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内容规定,公开有关行政领导问责的范围、条件、程序、结果等信息,赋予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并在网站当中开设双向互动的沟通的栏目,促使问责主体部门广泛听取民意,接受公众的监督。

3.制定相协调的保障机制

行政领导问责程序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即建立电子政务行政领导问责系统若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离不开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思想素质等内部因素所构成的保障机制作为基础的。对于保障机制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新梳理行政领导问责制的流程和环节,设定将问责主体职能固化在系统当中的结合点。按照这些结合点对原有的部门组织结构进行重组,使其重组后的组织适应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要求;其次,要对职能处室及下属人员的工作进行细化,明确在问责系统当中的权利和责任,从而形成通过电子政务系统统一驱动的工作流程,也就是说相关处室及人员的工作都是该流程当中的若干个环节,环节之间有先后的顺序,只有处在前面环节人员的职能在系统当中进行确认后,系统才能继续处理下一个环节的工作,直到问责结束;最后,工作人员应树立“以用户为中心”、“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思想,依法问责,按照系统程序严格办事,并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和提高信息技术的知识和业务水平,从而提升问责主体部门的整体业务水平。

电子政务的意义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意义;问题;路径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时也给传统政府的管理模式带来一场革命。但由于电子政务是一种新生事物,其技术理性与技术要求远远超出了政府管理的现实情况,这使得电子政务在建设的过程中凸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正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电子政务的涵义及建设电子政务意义

(一)电子政务的涵义

电子政务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政务泛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而狭义的政务则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采用狭义的政务概念。根据上述的狭义电子政务定义,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这三类系统的有机结合。

(二)建设电子政务的意义

1.能够降低办公费用,提高工作效率。电子政务可以从多方面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如众所周知,政府每年用在文件印刷的费用是巨大的。如果这些文件在内部网站上可以查到,那么就不必花太多的钱在纸上,这样又可以保护宝贵的森林资源。随着政府采用数字系统,软件将改造政府的工作方式,从而节约成本。

2.可以更高效地给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电子政务通过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信息共享等工作进程,从而营造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的电子化虚拟机关,实现广泛范围意义的政府机关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使用的形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提供人们各种不同的针对个性的服务选择。电子政务能够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这样就有利于政务公开,人民群众随时可以详细地知晓政府政务,从而有助于减少政府及其官员腐败,化解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电子政务在实现“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通常是一国内最大的“企业”,如果它带头使用技术,就会自动地提高本国的技术技能,并推动全国转移到信息市场去。政府靠行政命令或提供诱因能带动所有跟它合作业务的公司。从而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

4.提高政府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政府信息化可使政府运用所获取和掌握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诸领域的准确可靠的信息,对制定正确的决策,做出理性与科学的判断,采取有针对性和见实效的行为,进而提高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的水准和质量。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误区

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还存在不少错误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或者成为一种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些都是只注重信息手段而忽视政府业务流程改进的结果。

(二)电子政务基础信息建设落后,发展电子政务任务十分紧迫

由于当前电信领域的改革尚未到位,计算机、有线电视和电信的影响了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我国各地政府的计算机、电信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不高,无线互联网、数字电视和呼叫中心等数据通信设施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

世界主要经济技术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十分迅速,政府管理和服务已经初步实现了电子化,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家庭上网密切融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水平大大提高,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雏形。而我国的电子政务才刚刚起步,电子政务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尚属空白,应用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探索阶段,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发展很不平衡,与主要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发展电子政务的任务十分紧迫。

(三)缺乏统一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

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相应的组织机构,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严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重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组长、北航副校长怀进鹏指出:标准化是支撑电子政务的重要手段。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也指出,电子政务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配合,否则即使投入再多的资金,也不过是多了一张漂亮的皮毛而已,这样的电子政务最终只能沦为信息孤岛。综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政府工作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战略,制定了相应的政府电子政务规划。

(四)电子政务立法严重滞后

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子政务应用的法律规定,如英国政府了《政府现代化白皮书》,加拿大政府《利用新技术更新政府服务规划》。各国还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和实施政府电子政务。如英国在内阁办公室成立信息中心,美国成立了信息技术理事会。由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较晚,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的法律效力等方面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使公文和通知的传送仍然以书面的为最权威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解决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观念,强化信息网络意识

政府部门应尽快建设政府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向公众开放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以现代化手段指导政府行政。为此各级政府信息化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协调各方关系,从技术部门、科研院所聘请专家组成政府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实行建设的规范化。另外,政府公务员特别是管理者领导者,要强化网络意识,不仅要把电子政府当作“一种新技术形式”来看待,更要把它当作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来实践,这样才能使先进的技术为现代的政府服务。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吸收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就我国目前实际,电子政务的发展不仅要有政府公务员以提高其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工作都是技术等硬件的配合。为此,要健全、完善政府专网建设,加快建设宽带、高速的政务网络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各地“数字城市”和政务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政府专网。实现互联网产业化运作,吸引私人部门与非政府机构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在确保政务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保障电子政务得以真正实现的重要因素。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部门的压力,确保维持政府网站运行的资金来源,企业也可以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数据的商业再开发而获得利润。

各级政府要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以此为契机,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对传统的政府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所进行的彻底变革。同时借鉴电子政务成熟国家的成功经验,多引进、介绍、学习国际社会的最新研究成果。

(三)加强政府统一规划与领导,注重信息资源整合

在国务院中建立电子政务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可以采取“总体统筹、分工负责”的原则;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等管理工作,制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全国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和指导意见,提出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切勿造成信息的“条块分割”;注重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打破各级政府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对一些拟开工建设的电子政务工程要纳入到全国性规划中,对已投入使用和在建的电子政务应逐渐过渡到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之下,建成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

(四)建立电子政务的法制和法律环境

作为电子政务的基石,对电子政务进行相关的立法已势在必行。从我国电子政务立法的现状来看,目前还没有电子政务整体立法。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法必须有法可依,立法的滞后或不完善必将严重影响和制约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因此,电子政务的整体立法必不可缺。从目前来看,与电子政务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订工作有必要适当加快。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电子文件法、电子签名法、电子版权法、数据保护法、电子身份证法、信息资源的管理传递交换条例等;而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加快研究和制定与电子签名有关的立法和法规。除此之外,由于电子政务与互联网有密切的联系,而目前已有的法规尚不够健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利用互联网从事犯罪活动日前猖獗,这势必影响到电子政务的正常发展。而我国目前针对计算机违法犯罪的处罚条款还分散于《刑法》、《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件》等法律、法规中;它们还不够系统、全面,其具体操作也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打击计算机犯罪,保护网络安全,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专用的法律——《网络刑法》,旨在为打击计算机犯罪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也为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四、结语

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加快电子化政务建设无疑会成为它摧城拔寨的利器,但是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篇幅有限,作者能力不足、见识有限,只能粗略地论述以下问题,至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和看法,有待更多的学者、专家去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国俊.电子政务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杨世运.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1,(4).

[3]成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思考[j].信息建设,2002,(11).

电子政务的意义篇4

关键词:电子政务;意义;问题;路径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时也给传统政府的管理模式带来一场革命。但由于电子政务是一种新生事物,其技术理性与技术要求远远超出了政府管理的现实情况,这使得电子政务在建设的过程中凸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正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电子政务的涵义及建设电子政务意义

(一)电子政务的涵义

电子政务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政务泛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而狭义的政务则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采用狭义的政务概念。根据上述的狭义电子政务定义,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这三类系统的有机结合。

(二)建设电子政务的意义

1.能够降低办公费用,提高工作效率。电子政务可以从多方面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如众所周知,政府每年用在文件印刷的费用是巨大的。如果这些文件在内部网站上可以查到,那么就不必花太多的钱在纸上,这样又可以保护宝贵的森林资源。随着政府采用数字系统,软件将改造政府的工作方式,从而节约成本。

2.可以更高效地给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电子政务通过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信息共享等工作进程,从而营造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的电子化虚拟机关,实现广泛范围意义的政府机关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使用的形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提供人们各种不同的针对个性的服务选择。电子政务能够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这样就有利于政务公开,人民群众随时可以详细地知晓政府政务,从而有助于减少政府及其官员腐败,化解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电子政务在实现“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通常是一国内最大的“企业”,如果它带头使用技术,就会自动地提高本国的技术技能,并推动全国转移到信息市场去。政府靠行政命令或提供诱因能带动所有跟它合作业务的公司。从而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

4.提高政府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政府信息化可使政府运用所获取和掌握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诸领域的准确可靠的信息,对制定正确的决策,做出理性与科学的判断,采取有针对性和见实效的行为,进而提高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的水准和质量。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误区

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还存在不少错误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或者成为一种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些都是只注重信息手段而忽视政府业务流程改进的结果。

(二)电子政务基础信息建设落后,发展电子政务任务十分紧迫

由于当前电信领域的改革尚未到位,计算机、有线电视和电信的影响了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我国各地政府的计算机、电信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不高,无线互联网、数字电视和呼叫中心等数据通信设施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

世界主要经济技术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十分迅速,政府管理和服务已经初步实现了电子化,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家庭上网密切融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水平大大提高,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雏形。而我国的电子政务才刚刚起步,电子政务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尚属空白,应用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探索阶段,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发展很不平衡,与主要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发展电子政务的任务十分紧迫。

(三)缺乏统一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

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相应的组织机构,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严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重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组长、北航副校长怀进鹏指出:标准化是支撑电子政务的重要手段。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也指出,电子政务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配合,否则即使投入再多的资金,也不过是多了一张漂亮的皮毛而已,这样的电子政务最终只能沦为信息孤岛。综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政府工作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战略,制定了相应的政府电子政务规划。

(四)电子政务立法严重滞后

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子政务应用的法律规定,如英国政府了《政府现代化白皮书》,加拿大政府《利用新技术更新政府服务规划》。各国还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和实施政府电子政务。如英国在内阁办公室成立信息中心,美国成立了信息技术理事会。由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较晚,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的法律效力等方面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使公文和通知的传送仍然以书面的为最权威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三、解决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观念,强化信息网络意识

政府部门应尽快建设政府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向公众开放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以现代化手段指导政府行政。为此各级政府信息化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协调各方关系,从技术部门、科研院所聘请专家组成政府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实行建设的规范化。另外,政府公务员特别是管理者领导者,要强化网络意识,不仅要把电子政府当作“一种新技术形式”来看待,更要把它当作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来实践,这样才能使先进的技术为现代的政府服务。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吸收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就我国目前实际,电子政务的发展不仅要有政府公务员以提高其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工作都是技术等硬件的配合。为此,要健全、完善政府专网建设,加快建设宽带、高速的政务网络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各地“数字城市”和政务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政府专网。实现互联网产业化运作,吸引私人部门与非政府机构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在确保政务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保障电子政务得以真正实现的重要因素。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部门的压力,确保维持政府网站运行的资金来源,企业也可以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数据的商业再开发而获得利润。

各级政府要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以此为契机,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对传统的政府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所进行的彻底变革。同时借鉴电子政务成熟国家的成功经验,多引进、介绍、学习国际社会的最新研究成果。

(三)加强政府统一规划与领导,注重信息资源整合

在国务院中建立电子政务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可以采取“总体统筹、分工负责”的原则;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等管理工作,制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全国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和指导意见,提出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切勿造成信息的“条块分割”;注重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打破各级政府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对一些拟开工建设的电子政务工程要纳入到全国性规划中,对已投入使用和在建的电子政务应逐渐过渡到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之下,建成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

(四)建立电子政务的法制和法律环境

作为电子政务的基石,对电子政务进行相关的立法已势在必行。从我国电子政务立法的现状来看,目前还没有电子政务整体立法。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法必须有法可依,立法的滞后或不完善必将严重影响和制约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因此,电子政务的整体立法必不可缺。从目前来看,与电子政务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订工作有必要适当加快。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电子文件法、电子签名法、电子版权法、数据保护法、电子身份证法、信息资源的管理传递交换条例等;而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加快研究和制定与电子签名有关的立法和法规。除此之外,由于电子政务与互联网有密切的联系,而目前已有的法规尚不够健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利用互联网从事犯罪活动日前猖獗,这势必影响到电子政务的正常发展。而我国目前针对计算机违法犯罪的处罚条款还分散于《刑法》、《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件》等法律、法规中;它们还不够系统、全面,其具体操作也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打击计算机犯罪,保护网络安全,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专用的法律——《网络刑法》,旨在为打击计算机犯罪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也为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四、结语

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加快电子化政务建设无疑会成为它摧城拔寨的利器,但是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篇幅有限,作者能力不足、见识有限,只能粗略地论述以下问题,至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和看法,有待更多的学者、专家去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国俊.电子政务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杨世运.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1,(4).

[3]成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思考[J].信息建设,2002,(11).

电子政务的意义篇5

原文

1.1问题提出

电子政务正在成为当前的全球经济和技术的热点,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系统的互联互通、业务流程重组、信用与安全、电子政务的实施环境等,这些问题正在阻碍电子政务的实践。其中“互联互通”问题尤为突出和紧迫,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组主任吴敬琏教授就呼吁人们高度关注和解决目前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并担心这种现象的进一步发展;国家信息办副主任刘鹤也多次强调要解决互联互通和“纵强横弱”的问题。我国电子政务的实践中,存在相当多的信息孤岛和“互联不互通”的情况。如果没有互联互通,那就无法发挥网络技术带来的优势,在这个意义上,电子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网络政府(networkgovernment)的问题。只有实现互联互通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府,只有解决好互联互通问题,才能使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上一个新台阶,发挥更大的效益。

1.2选题意义

由于缺乏必要的互联互通,当前政府网站普遍存在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换等问题,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的问题,阻碍了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911事件使美国政府认识到政府部门(美国情报部门)之间数据不共享带来的重大危害。但我国政府的部门分割和信息孤岛现象也很严重,Sars事件部门之间信息相互不沟通,统计数据不准确,给了我国深刻的教训。离开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只是把权力分割的部门搬到网上,用户获取信息和服务没有得到更大的便利,难以真正实现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目标。因此研究互联互通的问题,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1.3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本文以电子政务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相关文献和案例,对电子政务中的互联互通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第一章:说明论文所研究问题的提出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对政府电子政务的基本研究现状和基本理论进行综述;对论文的基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相关研究综述

第四章互联互通的解决方案

第三章互联互通问题的相关表现

第五章互联互通的成功案例

第六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资料

【1】金江军,潘懋.电子政务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电子政府评价理论发展现状.电子政务网

【3】互联互通——电子政务的重中之重.新浪财经,2003-09-01

【4】国务院信息办:互联网存在六大“弊病”.

【5】朱步楼.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几点思考.人民网,2003-05-13

【6】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分析.电子政务研究网,2005-03-23

电子政务的意义篇6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治文明;政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为政治系统的运行提供了新的工作方式和技术保障,为政治生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载体,为政治领域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增长点。电子政务的出现是科学技术作用于人类政治进程的最直接的现实结果。我国提出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电子政务”。那么,电子政务与政治文明之间是什么关系,两者之间的关联依据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电子政务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等等此类追问应当成为电子政务热潮逐渐冷却后的理性思索;同时,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将有助于理解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发展失衡问题。

一、电子政务的出现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客观必然

政治文明是“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在改造社会、实现人类自身完善和提高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所有积极的政治成果,即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政治进步状态”。对于电子政务而言,尽管它最直观地表现为在政务工作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电子”只是一种工具、手段,是外在形式;“政务”才是内容、灵魂,是内在本质。

电子政务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政治现象的新事物出现在政治生活领域并不是偶然的。“政治文明每一次飞跃与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及其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出现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人类物质生产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这次飞跃必然会使属于上层建筑的政治系统在某些方面发生某种改变。电子政务的出现体现着这种变化。

政治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构件之一,它的进步绝不是仅仅依靠纯粹的政治理念变化来支撑。政治文明的进步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理所当然地成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技术基础。电子政务是人类积极的政治成果,代表了当代政治生活的一种进步状态。

二、电子政务对政治文明的影响机制分析

通常,电子政务主要与国家行政事务有关。但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涉及到的国家政治生活领域越来越宽。以我国为例,《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明确指出,我国电子政务事业的主体部门不仅局限于政府,还包括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五部门。可以说,电子政务几乎涵盖了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与政治文明发展的关系是全局性的。电子政务主要从制度、意识、行为等三方面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

(一)对制度的影响

本文所指的制度要做宽泛的理解。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电子政务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电子政务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电子政务对政治生活的渗透性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新问题、新情况在原有法律体系中未有涉及,如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公民网上身份问题等。对新的问题的关注与解决正是政治制度文明的发展动力。

其次,电子政务发展推动制度建设的科学化。任何一项政策、制度的出台必须以科学决策为前提。电子政务以最快的速度将最真实、全面的信息提供给有关部门;能够广集民智、广听民生、广纳民言;能够利用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专家系统等高科技手段支持决策的科学性。同时,电子政务敏锐的反应特性可以及时反馈政策实施情况,便于决策的调整,使制度建设更具合理性。

(二)对行为的影响

政治行为是政治观念、政治主张转变为现实的唯一途径,它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实际发展水平。电子政务对政治行为的影响分为对政府部门和对人民群众两方面。

电子政务对政府部门行为的影响主要指对公权力行使的规范和制约。这种规范和制约主要通过政务公开和监督机制来实现。电子政务将打破了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间对政务信息占有的极度不平衡;人民群众对公权力的监督更加方便、有效。这也有助于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加强行为自律,减少行为失当。

电子政务对人民群众政治行为的影响:首先,有效保护了公民的知情权,使人民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最大可能地获得所需要政务信息。其次,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监督权。最后,电子政务还是人民民主参与政治的新途径,人民可以通过参加热点讨论、论坛留言、网上投票等方式表达意愿。

(三)对政治意识文明的影响

政治意识是人们有关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观反映,是政治系统中的隐性结构。电子政务对政治意识的影响使其在政治文明发展中具有深远意义。电子政务对我国政治意识文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对传统政治“官本位”意识的冲击。电子政务的发展理念借鉴了企业经营的新方法,“以客户为中心”,将电子政务的使用者――人民群众――视为客户,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提供服务。电子政务要求公务人员树立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工作中不仅要对上级负责,还要对人民负责;并且对人民负责成为比对上级负责更重要的内容。此外,电子政务的实施对于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的强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电子政务是政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抓手

政治文明发展需要一定的载体,电子政务成为我们推动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电子政务以技术支撑的方式顺应了社会对高效、廉洁政府的呼声,顺应了时代对于国家政治发展的要求

我国电子政务在内容上,全方位得涵盖了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立法、司法、政党等政治发展的主要领域;电子政务将国家权力的运行之于人民的监督之下,是权力的“防腐剂”,保证有关国家机关的活动在制度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实现国家管理的规范化;电子政务为人民民利的行使开辟了新的途径,为确保人民正常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提供必要前提;电子政务的发展带动了相关法制的建立健全,通过对国家决策的信息保证,为国家制度建设提供支持,同时依靠透明的工作流程强化政策落实情况;电子政务带动了政府及其他国家机关业务的优化和重组;电子政务使人民的政治价值在实践中彰显,在价值彰显中增强政治主体意识,在主体意识的增进与实践深化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能力。

(二)电子政务涉及了民主与法治这两个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范畴

电子政务的实践意义在于促进了我国人民从形式上的“当家”到实际中的“做主”的转变,促进了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的转变。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人民民主、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型载体。它整合了政治发展的主体与客体,统一了政治的过程与结果,并深刻影响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走向。“技术手段-管理改进-体制诱变”是电子政务对政治文明作用的一般规律。

(三)发展电子政务正在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战略内容之一

它是各国政府提高职能水平、重塑政府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成为衡量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标杆,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着重大影响。电子政务本身已经成为国家政治文明的内容。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既是实施政治改革的工具,又是促进政治发展的保障;在当今信息社会背景下,电子政务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新载体。电子政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文明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

参考文献:

1、李锦坤,杨立新.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问题[J].理论学刊,2003(5).

电子政务的意义篇7

1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管理的意义

1.1有助于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模式

与传统被动型的公共服务模式相比,以用户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模式是一种基于公众政务的需求,且面向公众过程的资源集约、信息集中、业务集成、服务个性化的公共服务模式。[3]用户知识管理是以用户需求、偏好作为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目标和对象,以用户为中心、服务用户是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根本价值追求。而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只有“以用户为中心”才能成为推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1.2有助于提高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的满意度

电子政务的本质是发展公共服务,而能否有效评价公共服务的效益,能否有效获取公民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关系到电子政务发展的前途,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目标所在。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的知识管理必须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并依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才是建设基于用户满意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方法和措施。

1.3有利于提升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效能

用户知识管理理念的引入,为政府提供了充分了解用户的行为、需求以及期望、甚至价值的工具,有助于政府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和选择适合用户的具体服务方式、内容,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服务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资源的优势,同时增加政府公共服务的透明度,改善政府与公众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发展。

1.4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政府的知识管理

政府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加快政府内部知识的创新、流动和利用,其目的是增强政府的活力和凝聚力,激活政府的创新能力,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决策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从而建设一个功能齐全、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精简高效、具有竞争力的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4]长期以来,对于政府知识的管理侧重于从政府工作人员的角度去研究和建设,而忽略了从用户的角度对用户隐形和显性知识的开发和研究。加强用户知识管理是政府知识创新新的动力和源泉,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服务效能、竞争力以及决策的科学性,也能为我国知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本体的构建过程

2.1本体理论

本体一词最早来源于哲学领域,称之为本体论。虽然关于本体的定义很多,但斯坦福大学的Grube于1993年提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化说明[5]”被广泛的应用。学者Studer等对本体的认识作了进一步延伸,将本体的定义划分为四个层次,即:“概念模型”指通过客观世界中一些现象的相关概念而得到的模型;“明确”指所使用的概念及其约束都有明确的定义;“形式化”指本体是计算机可读的(即能被计算机处理的);“共享”指本体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6]本体是领域内重要实体、属性、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形式化描述的基础,在知识共享和知识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本体将某个或多个特定领域的概念和术语规范化,为其在该领域或领域之间的实际应用提供便利;(2)本体可在不同的建模方法、范式、语言和软件工具之间进行翻译和映射;(3)本体将对象知识的概念和相互间的关系进行较为精确的定义,大大提高知识搜索、知识重用、知识共享的效率。[7]

2.2用户知识本体构建过程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提供涉及到某一具体的领域,例如医疗、税务、工商管理等服务部门,因此领域本体的构建是前提。领域本体指特定领域内可以重用的,提供该领域特定概念定义、概念之间关系、发生的活动以及该领域主要理论和基本原理等的概念模型。[8]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管理是在领域本体的基础上抽取用户兴趣、偏好和价值,对用户的知识进行认识、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有效管理。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用户知识管理本体的构建已经从传统的关键字向量空间模型转为基于用户知识本体的模型转变,领域本体为用户知识管理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克服了传统用户模型语义不足的缺陷。[9]本文依据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管理的具体内容,通过用户登录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依据用户的浏览行为、浏览内容和背景知识获取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构建用户知识本体库(如图所示),为用户知识的挖掘和转移提供重要的途径。

3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本体实例

3.1用户基本信息

用户基本信息主要指用户在登录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时,通过系统的注册和本体挖掘技术所获取的包括用户的性别、年龄、职业、单位、专业等信息。

3.2电子政务主题词表

电子政务主题词表是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管理本体建设的基础,通过电子政务主题词表抽取用户政务需求的核心概念。2005年编制的《综合电子政务主题词表》是我国第一部按国家标准编制的综合性电子政务主题词表,收词范围涵盖了电子政务各个领域,总收录主题词是20252条,其中正式主题词17421条,非正式主题词2831条。[10]主题词表中的语词均是规范化的科学用语,根据词表抽取概念术语建立本体的类,减少了本体构建过程中对领域专家的依赖,主题词表具有“用、代、属、分、参、族”这样简单的词间关系,有助于本体类的属性和类间关系的确立。[11]

3.3领域本体的构建

主题词表作为初级本体,它在领域本体构建的过程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基于这种方法构建的本体可以遵循词表原有的语义基础,并参考其所包含的语义关系,进而构筑领域本体的词义。[12]通过对电子政务主题词表抽取的概念层级结构,直接映射为本体中的概念层级结构,建立概念关系层次结构,通过关系的定义域和值域的设置,限制概念之间的联系,从相互作用的角度体现概念之间的实际语义。本文依据我国电子政务主题词表和具体民政部、卫生部和财政部在农村救助中的职能、业务和相关事项,建立了我国农村医疗救助业务体系(见下表),通过protégé软件体现本体的构建过程。除了将已抽取的类和类间关系导入protégé中,还需要将类的属性进行定义域和值域的约束。如将农村医疗援助和救助申请审批程序设置为addsiblingtodisjoints,表示互为兄弟节点的类具有排他性;关系ispartof是互逆的,设置它们之间的互逆性。

3.4用户知识本体实例

当用户登录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输入检索请求,系统自动提示用户输入检索请求分类,在公务员与用户的互动及确定用户真正的需求情况下,通过电子政务主题词表,对所有入库资源进行科学标引、描述与分类。通过主题词严格的语义内涵和位属关联,建立所有资源在主题层的映射关系,把形式化的用户请求转化成标准的本体语言,为系统所识别和操作。而用户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所进行的各种操作,例如从输入的关键词、浏览行为和文档的特定操作以及与公务员的交互或交易行为中挖掘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并分析和评价用户付出的成本以及获取的价值,存入用户知识本体库中,为获取用户知识和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前提和条件。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用户知识本体是由用户基本信息、用户需求、用户偏好以及用户价值等类属构成。

4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的挖掘和转移

4.1用户需求的诊断

用户需求的诊断是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管理的关键。用户的需求受用户的期望、情感、动机、个性、知识结构、职业等方面的影响。对用户需求以及行为的分析,其关键是满足用户的客观需求,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13]用户通过电子政务用户管理界面,检索有关信息,系统通过知识挖掘技术可以自动的诊断用户的需求。通常用户的需求分为显性需求和隐形需求。虽然显性需求比隐形需求较容易识别,但在很多情况下,隐性需求是显性需求的延续。满足了用户的显性需求,其隐性需求就会提出,两者需求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不同而已。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知识主管通过对用户知识本体库中存储的用户需求进行分析,不仅了解用户的需要,而且为拓展用户需求和挖掘其隐形需求,为系统产生良好的政府与用户互动和交流关系奠定基础。

4.2用户偏好的提取

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偏好是指用户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服务组合进行的排列。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知识管理诊断系统可以通过偏好提取技术获取精确的用户偏好信息。偏好提取技术虽然不需要系统一定具有任何关于用户的初始信息,但需要尽可能多的通过用户的需求收集更多的偏好数据,发现隐藏的偏好,结合用户的需求做出权衡,给出合理的诊断。[14]根据经济学原理,用户的偏好与效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用户偏好分析中,效用是指用户从选择并消费相关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心理上所感受到的满足和实际中得到的效果回馈。但是,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使用的起始阶段,很难知道用户的偏好,即用户的效用函数是很难判断的,因此,构建效用函数和用户的偏好关联式是很多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抽取用户偏好的主要目标。

4.3用户的价值分析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的价值分析是指用户在使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过程中用户所获得的总价值(tR)与用户付出的总成本(tC)之间的差,即CV=tR-tC。而用户总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等,用户总成本则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的价值分析和测量是为了更好的从用户的角度判断公共服务的价值.公共服务的价值不是由政府决定的,而是由用户决定,了解用户的需求、偏好,更好的从用户的角度感知政府的价值需求和用户的满意度,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的效能。

4.4用户知识的创新与转移

用户知识的创新和转移是用户知识管理目标之所在。依据日本学者nonaka提出的知识创新模型———SeCi模型,可将组织的知识分为个体隐性知识、群组隐性知识、群组显性知识和个体显性知识4种类别。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建立和加强政府与用户的互动,通过知识的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4种转化关系依次形成一个螺旋形循环上升的知识创新和转移过程。[15]

5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管理的策略

5.1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立以用户知识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理念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16]“依法行政”为行为准则,以“用户导向”为服务模式。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管理是推进和实现服务型政府重要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中,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理念,使政府工作人员能够自觉地学习和应用用户知识,同时培养政府工作人员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利用、整合、创新、转移用户知识的能力和素质。

5.2建立有效的用户参与与交流的激励机制

用户的参与和交流是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管理的基础,也是以政府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前提。虽然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为政府和用户交互提供了重要平台,但用户的积极参与将会使用户知识管理产生更大的效益,因此依据用户的需求建立有效的用户参与与交流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用户和工作人员的交互中,用户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相关经验和知识解答有关公共服务的问题,参与到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建设当中。为了提高用户参与的积极性,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如用户会员级别晋升、荣誉嘉奖,甚至适当的物质奖励等,以此满足用户的认知需求,营造用户参与的环境,培养用户的参与意识。

电子政务的意义篇8

政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政务范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而狭义的政务则专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目前大家在探讨电子政务建设的时候,更多地是指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但实际上党委、人大、政协、军队系统和企事业单位等同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活动,而且这些活动同样能够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所以,电子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实际上要远远超出政府系统的范围。

为了避免同狭义的电子政务概念产生冲突,也许我们应当把这些新的交集分别命名为电子党务、电子政协、电子人大等。或者我们干脆可以选用广义的政务概念,从而把上述这些活动全部并入广义的电子政务的范畴。无论我们采取哪种具体的处理方式,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高办公效率,并不是政府部门的专利。因此,我们在密切注视政府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还应当关注信息技术在其它管理领域更为广泛的应用。下图表明了广义电子政务与狭义电子政务之间的关系。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下面将采用狭义的政务概念,即政务专门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与此相对应,我们所认定的电子政务的应用主体,也就局限于各级政府部门。

与"政电子商务资料库+793-*''''-%/8:''''*+务"一样,"电子信息技术"这个概念同样需要进行界定。并非所有的电子信息技术与相结合,都能够称之为电子政务。例如,政府部门通过传真来传递信息,就不能算作是电子政务,因为电话在这里充其量只是一个传递信息的途径和手段,而不能对的内容和开展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电子政务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出现,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对成熟和普及之后。这是因为,只有在网络技术出现之后,大量政务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双向交流才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从而使传统的政务开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子政务的物质基础是计算机网络技术。

根据上述的狭义电子政务定义,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的信息交流。具体地说,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所广泛使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属于第一类电子政务的范畴;国家最近建设完成的"三金"工程和电子口岸执法系统,是第二类电子政务的典型例子。政府部门通过自己的互联网站政务信息,以及进行网上招标、网上招聘,接受网上投诉等,则属于第三类电子政务的范畴。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这三类系统的有机的结合。下图表明了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结构。

电子政务的意义篇9

2011年起,美国医疗机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使用情况将迎来一场考核,那些考核成功的医疗机构和医生会获得政府提供的丰厚资金,未通过考核的医疗机构和医生甚至会被处以罚款,而这一考核标准就是电子健康档案是否实现了“有意义使用”(meaningfuluse)。

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的内涵

2009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theamericanRecoveryandReinvestmentact,简称为aRRa)。该法案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经济与临床医疗信息技术法案”(HealthinformationtechnologyforeconomicandClinicalHealthact,简称为HiteCHact)。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所指出的,HiteCHact法案的目标是“确保美国每一家医疗机构和每一个医生的办公室都采用了先进的it技术和电子病历,使患者简化住院手续,防止医疗错误,每年节约数十亿美元成本。”

HiteCHact法案的实施将历时五年,该法案规定,2011年~2015年美国政府将为美国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340亿美元的资金,帮助其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的“有意义使用”。到2015年还未取得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的医疗机构,美国政府将减少对其治疗的享有政府医保患者的支付,以此作为惩罚手段。

所谓电子健康档案的“有意义的使用”,主要是指医疗机构不仅购买和实施了电子健康档案,还要能够证明它们所应用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能够给患者和医疗服务带来益处。它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点:加强医生与患者间的沟通,减少医疗失误,支持开展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care),通过记录人口信息提高医疗公平性,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疗支付制度的改革以及将患者的医疗信息及时提供给他们。

在HiteCHact法案中,美国国会列出了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主要包括的内容,其中一些具体的细则要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国会对医疗机构实现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提出了三个基本要求:医疗机构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使用电子健康档案认证技术,包括电子处方;实现患者就诊信息在美国所有医生间的实时共享,同时方便患者及其家属查询其就诊信息,提高医疗质量;相关医疗政府主管机构应该制定“有意义使用”的阶段性目标,并以此作为医疗机构使用电子健康档案情况的评价标准。

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三阶段

2010年3月份,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了一份名为《卫生信息技术“有意义使用”》(meaningfuluseofHealthinformationtechnology)的文件。该文件指出电子健康档案的“有意义使用”将于2011~2015年分为三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主要关注在患者医疗信息的收集,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录入系统,生成基本统计报表。通过这种方式,美国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可以对一些常见疾病进行分析,并就护理需求进行沟通(这种沟通既包括医疗机构之间的,也包括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的),从而加强对疾病和药物的管理;第二阶段将重点侧重在利用相关医疗信息改善对患者的护理;第三阶段主要是通过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性和效率提升美国医疗系统的水平,促进流程优化,加强临床决策支持,给患者提供可以进行自我管理的工具,加强对美国民众的健康护理。

根据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的规定,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的每个阶段都设置了一套评价标准,医疗机构必须要满足各个阶段的评价标准才能获得政府提供的每个阶段的奖金。按照规划,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的第一阶段评价标准将于2011年初生效,第二阶段评价标准将于2011年底生效,而第三阶段评价标准将于2013年正式启用。

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对医疗机构“有意义使用”电子健康档案的奖金做出了详细规定。在2011年~2015年,美国医疗机构获得的“有意义使用”奖金大概在200万~500万美元,而且逐年递减。

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标准出台后,对美国医疗信息技术行业带来了深远影响。在HimSS(HealthcareinformationandmanagementSystemSociety,美国医疗信息和管理系统协会)2010年年会上,医疗it厂商推出的很多新产品强调通过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使医疗信息在各个医疗机构之间实现共享,积极地配合医疗机构达到“有意义使用”电子健康档案的目标,帮助医疗机构获得政府的奖金;医疗机构也热烈地讨论了如何提高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应用,改善医生工作流程和患者就诊流程,提高医疗质量,达到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的目标。

“有意义使用”第一阶段评价标准

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于2010年7月13日正式颁布了医疗机构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的第一阶段评价标准(见表1),它重点侧重在电子健康档案是否提高了医疗护理的安全性和质量,主要是评估医疗机构是否有效利用了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最重要功能,并要求医疗机构描述它们是否充分使用了电子健康档案系统。2011年底前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的第一阶段评价标准更侧重于医疗机构借助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交换数据的能力,而不是实际的数据交换过程。从美国医疗机构和患者的角度而言,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第一阶段评价标准是提高医疗安全和质量的第一步,同时它还体现了HiteCHact法案中提出的医疗护理要以患者为中心的目标。

尽管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的第一阶段评价标准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强有力的支持,不过美国医疗业界仍然有人指出该评价标准的某些具体细则可能需要进行改动:首先,医疗机构应及时与患者就其病情进行沟通,确保他们对自身病情有充分了解,同时记录患者的预设医疗指示(advancedirective)①;其次,由于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准备在2013年颁布一项规则,要求医疗机构按照性别、种族、国家等类别对患者细分,因此美国医疗机构从2011年起就可以在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中按此对患者进行分类,以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医疗失误;2010年初美国全国质量论坛(nQF)了一系列医疗服务协调措施,医疗机构应该将这些措施整合到医疗服务中,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

“有意义使用”第二阶段评价标准

虽然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第一阶段评价标准还未正式启用,美国医疗it政策制定者已经将注意力转向了制定第二阶段评价标准。美国医疗保险及医疗补助服务中心明确表示希望在第二阶段评价标准中医疗机构在医疗信息交互(Hie)应用方面能够有所突破。

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卫生信息标准和服务部门负责人tonytrenkle指出:“‘有意义使用’第二阶段评价标准中可能会增加一定的政府管理的要求,我们的目的是提高评价标准门槛。”

电子政务的意义篇10

关键词:信息化词汇翻译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传承着民族精神与灿烂文化,是连接一个民族历史和现实的纽带。语言的变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它与文明总是一脉相承的,与人类进步的脚步紧紧相随。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历史的长河中,汉语在其发展与丰富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外来语系的精辟词汇与先进文化。今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大潮开始席卷祖国大地,即使在一些偏远的村落,也可以听到老百姓谈论卫星电视、计算机、移动电话等与信息化应用有关的词汇。信息化已经成为人民改造社会、提高生活质量的有力武器。

由于发达国家在现代科技与先进管理方面的优势,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也不排斥这些人类文明的精华。然而,由于国家和社会制度及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等多种因素,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使用的英语与汉语在信息化应用方面,一些语言和词汇方面没有直接对应关系,在翻译方面产生不小的困难。如不探究其缘由、仔细推敲,不免失之随意,造成交流与沟通之间的障碍,严重的还可能引起误解,应该在细加辨析的基础上由相关学术界会同产业界对此现象专门进行研究。现仅举几个比较典型且常见的例子,作为抛砖引玉引起共同关注。

1.信息化

如果评选本世纪头五年中国最热门的100个词汇,信息化肯定会被列入其中。应该讲信息化概念是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提出的,比较公认的讲法是“信息化”一词起源于日本,其相关思想见诸于1963年1月日本社会学家梅倬忠夫发表的《信息产业论》,但西方学者对与信息化有关社会现象的研究则至少可以追踪到二战期间。更加完整的“信息化”概念则是在1967年由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提出的,基本看法是今后的人类社会将是一个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信息化社会。我国使用“信息化”一词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社会上相近的说法还有“知识化”、“智能化”等概念。

虽然“信息化”一词使用较早,但是其含义一直没有被统一的严格定义。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不同的人群对“信息化”予以了新的含义。因为汉语中“化”有表示过程的意思,是个动态的概念,如“年轻化”、“专业化”。所以,普遍的观点是:这是向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转化过程的一种现象,以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及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渗透为标志。然而,“信息化”一词在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遇到了麻烦。因为英文原文中没有一个现成的、完全对等于汉语“信息化”这样一个外延广泛的词,所以不同的地方和出版物采取了不同处理方法。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英汉信息技术词典》、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最新汉英词语词典》上说法不一;在金山词霸之类的电子词典上甚至没有作为一个词或词组单独列出;在代表中国官方且国内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ChinaDaily上,在不同的时期翻译“信息化”一词时先后至少使用过四种译法:1.informationalization;2.informationization;3.informatization;4.informationtechnology。

从单纯的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是“音-义”的结构,也就是说,“凡具有一门语言知识的人,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内化了联结音义的一套规则系统”。由于informatization源于法语,比较简洁且有溯源,在国内似乎已渐趋公认,尤其被用于许多官方正式场合。

2.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造词,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府的理解和实践,包括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政务信息化等从低到高的各个发展阶段在内。电子政务的直译应该是electronicgovernmentaffairs,electronicgovernance。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同的政府部门、不同的地方政府、不同的行业及普通的百姓,在不同时间或者同一时间使用不同的概念描述it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国家机关特别是政府中及政府对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服务中的使用。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之后中国官方文件基本统一使用电子政务这一提法,但是在对国外报道时则比较一致地使用e-government。如ChinaDaily在人代会期间报道《政府工作报告》时电子政务即译为e-government。

电子政务国际上通用的讲法是e-government(电子政府)。e-government在西方的意思是非常清晰的,多限于政府公共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包括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toGovernment,即GtoG)、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toBusiness,即GtoB)、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toCitizen,即GtoC)。《信息化建设》杂志社的“信息化字典”对电子政务的定义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新的服务手段,实现政府对居民和企业的直接服务,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其主要内容有:(1)网上信息;(2)部门内部办公自动化;(3)实现网上交互式办公;(4)各部门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对电子政府的定义是“信息高速公路五大应用领域(电子政府、商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娱乐)之一。电子政府包括:(1)政府信息服务系统,包括办公电子化、政府机关联网化。(2)国家公安与执法网络。(3)政府的电子邮件系统。(4)用电子方式提供政府福利”。可见,它区分了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然而,根据中国的政治体制,涉及公共事物管理与服务活动的公共部门不仅仅限于政府行政部门的范围。事实上,各级党组织、人大、政协,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和军事等部门也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在信息化工作先行一步的地区正在酝酿的网格化管理思想中就比较全面地体现了这种具有电子民主倾向整体管理和服务理念。因此,笔者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电子政务实质上包含其他国家定义的电子政府和部分具有我国特征电子民主范畴。

3.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多被译为informationindustry,实质上是信息技术生产业,informationtechnologyproduceindustry,包括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电子产品、系统制造(infrastructure)、软件(software)及服务(service)等。然而遗憾的是,不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至今对于信息产业都缺乏一个权威的和统一的定义。国际上比较公认的说法有三种:一是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在1997年联合制定的产业分类标准――《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中的表述:作为一个完整的部门,信息业由下列单位构成:生产和信息和文化产品的单位;提供方法和手段、传输和这些产品的单位;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单位。具体包括四部分:出版业、电影和音像业、广播电视和电讯业、信息和数据处理服务业。值得注意的是,naiCS中的信息业,侧重于信息的传播和服务,不包括电子通讯产品的生产、销售和租赁。二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定义的是信息和通讯技术业,即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业。它包括naiCS分类中不包括的电子信息设备、元器件和其他材料的制造,但不包括na-iCS分类包括的出版、电影和音像、广播电视制作、新闻机构、图书馆、档案馆等服务。三是美国商务部在其的《数字经济2000年》中的定义,认为信息业由硬件业、软件和服务业、通讯设备制造业、通讯服务业四部分内容组成。其中硬件业除了包括计算机、办公机器、电子元器件测量和实验分析工器具的制造外,还包括计算机及其设备的批发和零售;在软件和服务业中,除了计算机和有关的服务外,还包括软件的批发和零售。由此可见,美国商务部和oeCD对信息产业的范围界定大体系统,比较侧重于与电子技术相关的活动。

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国统字[2003]83号)确定的信息相关产业主要是指与电子信息相关联的各种活动的集合,包括电子通讯设备的生产、销售和租赁活动、计算机设备的生产、销售和租赁活动、用于观察、测量和记录事物现象的电子设备、元件的生产活动、电子信息的传播服务、电子信息的加工、处理和管理服务、可通过电子技术进行加工、制作、传播和管理的信息文化产品的服务。信息产业部的三定方案认为的信息产业则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等,而信息产业部有关文件上通常使用电子信息产业一词的频率则是最高的,如“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分析”。

同样,我们快速发展的信息化建设也会产生许多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在翻译成外文时同样可能遇到困难。比如近期信息产业界内提到比较多的一个词汇――整机联动就是一例。这个词实质是整机与芯片连动短语的建成,但是翻译成英语时“整机”是译成“consumerelectronicsandaccessories”,“system”还是“electronicproduct”好呢?考虑到这个词汇中“整机”是与“芯片(chip)”(实质是芯片设计)对应的,因此似乎以后两种说法中选一为妥,这也要由当时的语境来决定。这样的例子还有“平台”,中文的平台到底是指什么呢,英文是直译成“platform”吗?是只是满足某个功能的一系列软、硬设备的集成吗?这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词汇。

概而言之,缺乏统一的定义、东西方表达差异、时间、场合的不同及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等诸多因素,使得信息化应用中有关词汇与术语的汉语与英语及其他语言间相互交流中存在大量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信息化方面学术工作者和信息产业相关人士,我们对这种几乎每天都能碰到问题应当重视与研究。对于这种信息化应用中文和英文中常用的词汇、词组并没有简单的对应,而又需要具体翻译的时候,便要根据整体的意思安排适当的表达方式。这种差异后面或许反映了更深层的文化差异,或者事物层次结构的不同而有待进一步认识。总之,勤思考、多探讨,忌随意、戒当然,是我们解决这类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新编英汉翻译[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