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8:07

电子政务概述篇1

跟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深刻利用,电子文件的数量猛增。因为电子文件拥有与传统纸质文件的不同特性,其管理的理论、原则、法子以及模式也不尽相同,其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档案界关注的热门问题。《全国档案事业发展“105”规划》将档案信息化作为1项战略任务肯定下来,电子文件管理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1,瓜葛到档案事业的可延续发展。在新的技术前提下档案工作有着新的目标。一九九五年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钻研所提出展开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的钻研,并患上到国家档案局批准。一九九六年九月一八日国家档案局专门成立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钻研领导小组,加强对于钻研工作的领导。《全国档案事业发展“105”规划》强调电子文件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电子文件的管理工作迫切需要从理论以及实践探索新的管理法子以及模式,如从新设置电子文件公道的工作流程,在电子文件出生之时便对于其生成时的不同稿本、运转处理的进程、应用的方式、归档时间等予以必要的记录以及跟踪,避免文件被无心或者歹意更改、烧毁,保证由此转化而成的档案能够称患上上真正的历史记录以及完全的机构记忆等。

一.二钻研现状

本文依据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结合相干资料的分析比较,对于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相干问题进行探讨。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电子文件管理是信息时期档案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需要来自理论以及实践方面延续不断的探索。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电子文件管理不同于传统文件、档案管理,面临管理理念、管理原则以及管理业务的变革,需要构建全新管理模式与管理体系,需要法律规范的束缚以及人员素质的提高。同时,政府电子文件管理面临管理系统的开发以及加强其元数据管理方面的技术变革。政府电子文件的呈现是1场记录革命,也引起了包含文件、档案管理在内的记录管理的革命。与传统的文件、档案管理相比,政府电子文件管理拥有相干因素多、各因素间相干度高、变量多、目标繁杂、技术含量高、更新快等新的特色,从而对于管理流动提出了更高的请求,需要在科学的管理思想以及原则的指点下,从政策、轨制与技术法子的不同方面采取新的对于策。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务信息公然轨制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档案资源是电子政务建设不可缺乏的首要公共信息资源,政务信息的公然、大量电子文件的发生,档案资源的开发应用成为电子政务的首要组成部份,档案资源是政务信息公然的主要信息资源。档案是1种首要的信息资源,它拥有信息的1般属性,也有其本身的特色,即原生性。原生信息是信息加工的基础,档案信息是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基石之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广泛利用,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创造了前提。

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的现状分析

二.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概述

主意由文件构成部门1直保管自己的电子文件,而不是将进入档案阶段的电子文件移交档案馆,档案馆对于电子文件的管理只采用业务上的宏观节制。电子文件构成机构受档案馆业务上的指点、监督。此模式主要出于电子文件技术管理的请求,技术以及资源的有限性使许多档案馆不可能保管所有机构的文件,档案馆无力安装以及保管各机构电子文件的运行装备。力主此模式的首推澳大利亚档案馆。澳大利亚《档案法》第二七条明确规定:档案馆其实不请求联邦机构将拥有持久价值的电子文件的载体送交档案馆保留,当电子文件保存在它的发生部门时,应由档案部门对于这些电子文件进行登记并加以节制。电子政务是相对于于电子商务而提出的新概念,目前关于电子政务的定义,国内学术界还没有1致的意见,国外称为电子政府(eG,electronicGovernment),其核心内容是指在政府内部行政电子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以及现代通讯技术,建构1个虚拟政府,即跨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系①。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基本上与我国的信息化历程同步,是沿着“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工程”—“全面的政府上网工程”这条主线开展的。一九九三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拟定了《国家信息化“95”计划以及二0一0年远景目标(纲领)》,国务院请求当时的电子部与有关部委鼎力调和,抓好几项重大的信息工程,这些工程分别被命名为“金”字系列利用系统工程,由此拉开了建设我国电子政务的序幕。一九九九年一月,国家四八个部委倡议展开政府上网工程,当年被誉为我国的“政府上网年”,政府上网工程在政务及公共管理方面获得了很大成就。从二00一年开始的“105”规划中,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构筑政府网络平台,构成连接中央到处所的信息系统,实现政府网上信息交流、信息、信息服务,己成为中国信息化建设圈定的10大重点领域之1。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网络化建设己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1大批内容丰厚、服务良好的政府站点。如何应用互联网进1步改善政府部门的管理以及服务,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1个首要目标。从二00一年三月开始,北京、上海、福建、广东等数10家政府接踵提出了相应的电子政务规划②。

电子政务概述篇2

(1)政府绩效评估有利于监督政府行为。在一个国家中,政府处于拥有垄断强制力的主宰地位。在大多数时候,任何组织所受到的约束都比拥有垄断强制力的政府组织要多。而有了政府绩效评估后,政府就受到了评估标准的约束,而不能任意妄为。同时,整个社会都可以将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个基准线,从外部监督政府的所作所为。一个政府组织的职能实施,除了需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外,也需要全社会从外部对其进行监督。社会团体和广大民众从多方面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客观上增加了政府行为的压力,促使政府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和公共责任使命感。

(2)政府绩效评估可以提升政府的形象和信誉。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政府绩效评估来向全社会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而这一公开、透明的举措能够增加公众对政府的支持度。另一方面,政府绩效评估的展示不仅有成功的地方,也有政府工作失败和不足的地方,展示这些不足并不会损害政府部门的权威和信誉,相反地,由于政府能够开诚布公地向公众展示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以及为解决困难而做的努力,更会增加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减少对于政府的偏见,使政府获得良好的信誉。

(3)政府绩效评估有助于提高政府绩效。现代政府管理中,绩效是其核心问题。首先要了解目前自身的绩效情况,才能更好地改进绩效;只有做好了绩效评估,才能了解目前的绩效情况。一方面,绩效评估能够成为政府进行行政改革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在政府的行政管理实践中,绩效评估具有重要功能,主要有以下几项功能:资源优化功能、激励功能、促进功能、监控支持功能和计划辅助功能。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政府绩效评估能够提升政府自身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在内部树立好绩效意识,在行政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努力提高绩效,并将这一努力贯穿始终。

2地方政府实行电子政务工程绩效评估的重要性

2.1促进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制度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新的领域,尚没有一个完全健全的制度可供参考,其主要需求也在不断更新中,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程。相比于发达国家的政府体制和职能,我国的政体、政府职能、城市功能及文化背景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无法直接照搬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采用电子政务评估有利于政府和公众深入了解政府目前的工作情况,从中获取社会发展的全貌,并找出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地方,以客观理性的态度面对自身发展的问题。政府可以以此为参考,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适合目前国情的电子政务发展的政策,建立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

2.2巨额资金投入后的效益回报要求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显示,建立基本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仅仅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就需要3000亿美元。以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光要建设中央政府层面上的电子政务,都至少需要投入10亿元人民币。在未来的五年内,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投资总额将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仅仅是各级政府采购it设备的总额都能达到283亿元人民币,而全国各地在未来总共用于电子政务建设的预算总额更是高达上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极其巨大的投资数额。站在政府的角度而言,投入都必须要有相应的回报,否则会给政府财政造成损失,因此投入如此巨额数量的资金到电子政务建设中,能否给政府、给企业、给社会带来丰厚的回报是政府最关心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投入涉及了政府各层面的管理过程,必然带来政府在各方面上的改革,因此必须要全面、准确地分析电子政务建设的各个方面和细节,评估电子政务的效益,建立起量化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为政府决策者提供该做什么、已经做成什么的信息,并为政府下一步的决策提供指导信息。

3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工程绩效评估对策研究

3.1评估方法

以电子政务为平台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有着许多优点,其中一大突出特点就是具有科学和客观的定量分析方法。在以往传统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通常是以主观考评为主,由领导对考评者进行提名,由群众凭主观意见进行评分,用人工方法进行统计,这使得整个绩效评估常常受到科学性和公平性的质疑,当然也就无法对考评者们起到激励作用。而在电子政务这一平台上,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与现有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科学、系统地对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公平公正地将考评数据录入并分析。这样就将以往传统的定性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方法转变为定性定量相结合,以往的人工主观评分为主的方法转变为系统客观评分为主的方法,这样就大大增强评估结果的公信力。

3.2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绩效评估三种模型

要想研究在电子政务平台上的地方政府绩效的评估方法,除了需要借助电子政务的平台,还需要构建好评估的理论模型。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尚没有一个很好的绩效评估体系能够通用在大多数情况下。目前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中,最典型的三种绩效评估模型分别为3e评价、标杆管理和平衡计分卡。这三个模型也代表了绩效管理中的三个阶段:3e评价代表了初步探索政府绩效管理方法;标杆管理代表了开始全面评价政府的绩效;平衡计分卡模型代表了更深入更全面地评价政府部门的绩效。

(1)3e评价模型。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美国审计总署为了节约成本,严控政府的财政支出,开始做出了工作重心转变,将以往的对政府审计工作的重心经济审计,转变为以经济、效率、效果为重心的审计,以往的单一评价指标被扩展为多个评价指标,这一做法最终成为了以后政府绩效评估的开端,这就是3e评价模型。为了改进3e评价模型,促进科学性和合理性,又有学者加入了公平指标从而发展为现在的4e模型。由于3e与4e的模型在指标设计上都相对简单,且主要依靠了经济方面的指标,因此不能有效地、全面地反映出绩效结果。

(2)标杆管理评价模型。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国企业开始掀起了向日本企业学习的浪潮,标杆管理就在此过程中产生。最初学习的对象是质量管理,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开始逐步扩展到营销管理、成本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职能部门之中。标杆管理法借鉴了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弥补了3e模型的不足之处,并逐步发展起来。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对标杆管理下了一个定义:标杆管理作为一个评估过程,具有系统性和持续性,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不断将自身的流程与世界顶尖大企业相比较,以扬长避短,帮助企业改善自身的经营绩效。但是标杆管理法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政府在绩效管理中,并不能经常清楚地界定自身发展的关键目标,对于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目标更是如此。与此同时,相比于其他的组织,政府要想明确自身的目标,就应当拥有一个客观合理的基准,这可以通过建立具有相当多样本数目的资料库来实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信息不齐全而影响评估的误差。

(3)平衡计分卡评估模型。平衡计分卡是一整套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体系,分为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由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与美国复兴方案公司总裁诺顿共同提出来的。这一个体系分别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几个角度对组织内的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将组织的战略和他们各自应承担的使命一步步传递下去,并在最终帮助整个组织实现整体目标。组织的管理层可以通过平衡计分卡来实时掌握财务目标的实现状况,并关注组织的关键能力的发展,抓住未来发展的机遇并做好铺垫工作。平衡计分卡不仅仅只是一个评估模型,它同时还是一整套的管理系统,组织管理层通过平衡计分卡来将全体员工的能力和目标整合到一起,实现整个组织长远的战略目标。

4基于电子政务工程的税务部门绩效评估实证分析

电子政务工程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广东地税局就设计出了三种系统,并且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政府进行了实践验证。在珠海地税局进行了“预警监控系统”的试点工作,在湛江地税局进行了“征管效能监控系统”的试点工作,在中山地税局进行了“税收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系统”。这三个系统都是电子政务工程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且每个系统都具备自己的特色,优势明显。下面主要对“预警监控系统”和“征管效能监控系统”进行简单的分析。

4.1预警监控系统

预警监控系统是由珠海市地税局独自开发的,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利用信息化的策略,评估珠海市地税局的综合信息的风险性,这些综合信息来源于行政管理业务、税收执法业务和税收管理人员等。成功地对风险进行评估后,对存在问题的信息发出预警提示,然后再对那些信息进行跟踪处理,这就是所谓的预警监控系统平台。预防预警对于抵御风险而言极其重要,也是当前风险管理中最有效的前期手段。首先将现有的税收成果信息化并存储起来,然后开始设置预警指标,重要的信息设置多个指标。这样就能够及时的发现税务局在管理和执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预防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及时的处理已经发生的违法事件。杜绝腐败事件的发生,促进税务局的治税遵法、从政廉洁。当前很多税务机关的绩效评估存在问题,比如只是对征管质量指标和税额指标的评估结果做表面上的处理,而对其产生的原因未做任何考虑,以至于忽略了影响未来税额和征管质量的其他的一些指标,实际上是未对与此相关的一些内在因素进行分析考虑,这些内在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税务机关内部结构以及精简程度,另一个是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发展潜力。预警监控系统可以说是一个创新性的系统,它能够辅助我们及时地找到潜在的问题,并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优化内部结构来解决问题,使得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更具合理性。

4.2征管效能监控系统

税务征管监控系统是由湛江开发区地税局独立设计完成的,主要特点是对税务的征收和管理效能进行全过程监控。这个系统对税务征管效能有着独特的理解,它认为征管效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是由于缺乏一个全称监控的机制所造成的,与此同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建立一套合理的机制。要求税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全都依照这个机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任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效能。电子政务工程与政府绩效评估相结合,这样的一套监控机制就应运而生。整个机制将“待办事项”看作其核心,并且把税务征管中的各种操作都细化成一个一个的待办事项。这样计算机就能自动的从税务征管信息系统中读取数据,安排每个工作人员所需处理的事项。只要工作人员按照要求去处理这些待办事项,就可以保证税务征管效能达标。而且该系统还能够对待办事项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对于那些没有及时完成所安排任务的工作人员,直接追究其责任。这样的一种绩效评估模式,它将日常考核、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紧密联合在一起,把每一个步骤、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好,并且及时地给予监督和反馈。

5结论

电子政务概述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评估体系管理创新文本内容分析

1引言

创新是将新的观念或防范诉诸实践,创造出新的事物的过程,从而改善现状。政府创新就是指政府组织适应外在环境需要形成新的结构、流程和行为方式[1]。政府通过创新,可以更快地实现职能转变、观念改进以及体制机制和管理服务方式的再设计与建造,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电子政府是实施政府创新的关键措施。全面形成网上虚拟政府,形成电子政务流程,可在网上积极地对社会民众的需求做出回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公正、有效地实现其需求和利益。政府通过实施电子政务,可以保证公共管理行为的规范化,克服随意性,减少管理失误[2]。

当前,电子政务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政府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同时关系到国家、民族竞争力的重大创新活动[3]。为了使电子政务真正收到实效,必须对电子政务的实施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国内目前开展的众多电子政务评估活动多从信息化基础、组织提升、公共效益、用户满意等方面进行评估。鉴于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的一种创新,只有对创新管理进行有效评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的资源才能被充分利用,所以本文采用文本内容分析方法,针对2003-2009(缺少07年)年电子政务发展报告,借助atLaS.ti文本分析工具进行分析编码,并结合创新管理测量框架(immF)建立电子政务评估体系框架和创新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指标体系中创新概念数分布,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

2评价体系建立

2.1概念化分析

为了评价创新管理,许多组织纷纷界定创新范围,量化创新措施,建立创新管理流程基准,并且评估创新管理流程。创新管理方面的文献多从创新观念、方法和实践三方面进行研究。adams和phelps提出的创新管理测量框架(immF)是在创新管理文献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独特的综合框架。immF为管理人员评估创新活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4]。

2.2指标确定

本文在指标的确定上,基于文本内容分析方法[5],借助atLaS.ti文本分析工具对6篇电子政务报告进行了阅读、编码与分析,最终得到了包含指标概念编码的报告。一级指标的确定上,以文档段落编码标识粒度,根据报告中标识的指标概念出现的数,结合创新管理测量框架(immF),最后选取了出现数较高的概念作为一级指标。这里我们选择了投入、知识管理、战略创新、组织文化、投资组合、项目管理、商业这7个构件作为一级指标,即确定了评价体系的创新构件。

在二级指标(即各构件所对应的创新概念)的确定上,仍然采用文本内容分析方法,编码标识文本内容的概念指标,然后依次通过公式1、公式2和公式3,计算二级概念指标相对应于一级概念指标的权重。

其中和是文本数,表示在n个文本组成的集合,有一级指标概念i出现的文本数量,表示在n个文本组成的集合中,有一级指标概念i和二级指标概念j同时出现的文本数量。和是概念数,表示一级指标概念i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表示概念i和概念j在文本中同时出现的次数。R表示了二级指标概念j相对于一级指标概念i的重要程度。

公式3计算二级指标概念j到一级指标概念i的关联,我们使用阙值确保只有最相关的概念被保留,在本文中我们以50%为标准,选取的概念j作为i的二级指标。以上面确定的一级指标概念投入为例,对其进行内容概念检索,通过上述计算公式,计算概念的关联。表1描述了投入中部分概念近似关联度,最后得到了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3数据处理与分析

上述通过文本内容分析确定了评估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概念,同时也确定了一级指标概念的分布数,但是这个数只是初步的值,一旦我们通过关联分析确定了一级指标下包含的二级指标概念,便需要重新确定一级指标概念的分布数。即二级指标概念在文档中出现的段落就对应于其相关联的一级指标概念,由此可以重新修订文本的一级指标的标识编码,从而确定修正过的一级指标概念的数。

图1是修正过的一级指标概念的数分布直方图。由于数是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表明对应组标志值的作用程度,即数数值越大,表明该组标志值对于总体水平所起的作用也越大;反之,数数值越小,表明该组标志值对于总体水平所起的作用越小[6]。一级指标概念的数,可以反映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优势与不足,由此我们可以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提出建议。

由图1可知,在7个一级指标概念中,项目管理概念的数最高,这表明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比较注重项目管理,即从电子政务的实施决策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其目标。另一个比较高的是商业化概念,这也符合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发展趋势――逐渐“以公众为中心”,以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目标,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投资组合管理概念的数比较低,这是由于目前各级政府注重电子政务投入,而没有考虑收益问题。

由于这6篇报告篇幅差异非常大,如2006年的报告共367页,而2008年的报告却只有262页,若直接比较一级指标概念数,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影响研究的有效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引入了标准百分比计算[7]。计算方法如下,假设2008年的统计显示,投入概念的数为482,7个一级指标概念总数为10738,2008年投入概念的标准百分比为:

(2008“投入”的数/2008年总数)*100%=(482/10738)*100%=4.4887%

从而,我们可以绘制一级指标概念标准百分比折线图,如图2所示。

图2一级指标概念标准百分比折线图

由图2可知,投入概念的标准百分比有上升趋势,这是因为各地政府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电子政务中,加快信息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商业化概念的标准百分比也有上升趋势,这表明我国各地区在提供服务的时候正逐渐把公民当作消费者来对待,逐渐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项目管理概念的标准百分比在2008年开始下降,这是由于2008年后,各地区已将其关注点从信息通信技术投入和部署转移到人的技能和人力资本的增长方面,项目管理概念标准百分比下降可以解释为各地政府对技术和硬件的关注度降低;据2009年的数据显示,组织文化概念的标准百分比已经超过了18%,这说明各地政府都在通过注重组织文化发展来促进电子政务建设。

4结论和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曾因注重信息通讯技术部署而导致了数字鸿沟,笔者认为硬件与软件重视程度保持平衡可以进一步缩小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标准百分数差。项目管理概念的标准百分数平均为24.124%,而知识管理仅为12.999%。知识管理是任何一个知识型社会的基础。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应该注重知识管理的效益和效率,还应该多关注人、流程和信息等因素,包括组织间信息共享和后台信息集成,政府门户网站设计开发者的技能水平以及电子政务参与者的特征等。

?目前,国家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各级政府机构建设电子政务的积极性都很高,政府网站数量也快速增加,但是政府网站的应用水平却不高。各政府部门应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使公民、企业与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接入所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应用、组织内容与信息,并获得个性化的服务,使“恰当”的个体能够在恰当的时间获得恰当的服务。

?电子政务的效率可以通过投资组合管理概念指标反映,它的标准百分比平均为1.149%,是最低的。为了衡量各地区电子政务的真正能力,各地政府应衡量实施电子政务后的财务状况。通常情况下,投资回报率(Roi)、电子政务方面投资的盈亏平衡值、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净现值可以作为有形因素来评估电子政务效率。

?为了提高我国的电子政务能力,在政府门户网站尚未规划完善的情况下,各政府机构不应急于建立自己的政府网站,不应大量开展电子政务的建设、运营与管理的“外包”业务。此时的“外包”只会强化已有的各自独立发展的格局,不利于将来技术、业务与管理的全面整合。

参考文献:

[1]蒋达峰,李立明.从公共管理角度看电子政务和政府创新.城市管理与科技,2002,4(4):21-23.

[2]李钰.基于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创新研究.[学位论文].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08.

[3]翟智斌.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215-216.

[4]phelpsa.innovationmanagementmeasurement:areview.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agementReviews,2006(8):21-47.

[5]KassarjianHH.Contentanalysisinconsumerresearch.the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1977,4(1):8-18.

[6]张建斌.excel编制数表及绘制直方图.数理医药学杂志,2007,20(1):63-65.

[7]potnisDD.measuringe-Governanceasaninnovationinthepublicsector.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2010(27):4148.

[作者简介]宗婷婷,女,1985年生,硕士研究生,2篇。

电子政务概述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税收、法律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是指运用电子通讯设备和技术在当事人双方或多方间进行的各种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易活动。广义上说,电子商务也包括交易当事方通过电话、电传和传真的通讯方式进行的商贸交易,但狭义或严格意义上的电子商务,是指在机技术广泛基础上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和互联网(internet)进行的商业交易活动。90年代中期以来,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为提供了一个前景广阔的全球性的电子虚拟市场,而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商业交易所具有的直接、快捷和低廉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商业活动的效益,使电子商务成为互联网应用的最大热点。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在90年代,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商业中心并非位于某一特定地域,而是存在于逐渐为人所知的电子空间(Cyberspace)之中。”[1]以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直销模式而闻名的美国戴尔(Dell)公司1998年5月的在钱销售额高达500万美元,该公司期望2000年在线销售收入能占总收入的一半,亚马逊公司网上书店的营业收入从1996年的1580万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4亿美元。[2]有人预测,到2002年全球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商业机构之间的营业额将从1997年的780亿美元增加到8427亿美元。[3]

建立在化的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在为人类带来便捷、效率和财富的同时,也对各国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调整传统的商业交易关系的法律制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目前各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国际组织正在拟定有关电子商务法律问题的应对之策。本文拟从中国的角度出发,考察分析跨国电子商业交易活动可能对中国现行的国际税收法律制度造成的冲击和。并结合电子商务在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就我国政府在跨国电子商务的国际税收分配问题上应采取的原则立场和相应对策,提出作者的分析意见和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并就教于国际法学界同仁。

一、跨国电子商务对传统的国际税收法律制度的挑战

按照大多数学者的理解,调整在各种国际经济交易中产生的跨国所得的税收利益分配关系的国际税收法律制度,系由各国单方面制定的国内所得税法和彼此间签订的双边或多边的国际税收协定两个部分组成。[4]在中国,具体地说,它主要是由中国政府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国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条例,以及中国政府目前已同57个国家政府签订的有关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双边税收协定制度所构成。

与世界各国的所得税制一样,在对非居民的外国企业和个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跨国所得的征税问题上,中国现行的国际税收法律制度实行的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也是建立在纳税人在境内具有某种物理存在(physicalpresence)和对有关所得的定性分类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纳税人在境内的物理存在,是指纳税人本身或其人在中国境内从事活动或在境内设有机构、场所等客观实际情况存在,这类客观情况存在往往构成中国政府对非居民纳税人来源于境内的营业利润或劳务报酬等跨国所得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的依据。例如,根据《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第2条和第4条规定,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就其通过该机构、场所取得的营业利润和其他所得,对中国政府履行纳税义务。这里所称的机构、场所,是指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管理机构、营业机构、办事机构和工厂、开采资源的场所、承包建筑、安装、装配、勘探等工程作业的场所和提供劳务的场所以及营业人。[5]《个人所得税法》对非居民个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有关劳务报酬、投资所得或财产收益的课税,也是以非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或在境内拥有资本财产等客观事实存在为前提。[6]而在中国对外签订的57个双边税收协定中,具有与上述国内所得税法上的机构、场所相类似作用的概念则有“常设机构”和“固定基地”等,它们是此类协定规定的缔约国一方对缔约国另一方居民来源于境内的营业所得和独立劳务所得行使来源地课税权的限制条件。[7]

有关所得的定性分类,则是中国现行所得税法上决定对纳税人适用的何种课税方式和税率征税的重要概念,也关系到税收协定中何种所得课税权冲突协调规则应予适用的重要问题。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个人的应税所得共分为11项,不同种类项目的所得适用的费用扣除标准、税率和征税方式亦有所不同。而中国对外签订的避免的双重征税协定,也是针对不同各类性质的跨国所得,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协调缔约国双方征税权冲突的规则,如对跨国营业所得适用“常设机构原则”,对劳务报酬则分别有所谓“固定基地原则”和“183天规则”,而对跨国股息、利息和特许权使用等投资所得,则采用税收分享原则。

然而,上述这些适应于传统的商业交易活动课税的法律概念和原则在跨国电子商务这种新兴的交易方式迅速发展的今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问题。跨国电子商务是处在不同国家境内的当事人之间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或国际互联网进行的商业交易,与传统的商业交易方式相比,它具有直接性或称为非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的特点,尤其是在线交易(on—linetransactions)的情形下,位于不同国家境内的买卖双方直接在计算机上通过互联网进行购价谈判、订货、交货和付款等交易行为,数据化商品的存在和便捷低廉的通讯成本,使得传统的通过在东道国境内设立营业机构、场所或委托营业人来开展业务活动的方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跨国在线交易额的不断提高,在对非居民的跨国营业所得或劳务报酬的课税问题上,继续坚持以非居民在境内设有固定的机构、场所或营业人之类的物理存在标志,作为行使来源地征税权的前提条件或依据的国家,显然其所能参与分配的国际税收利益的份额比例将会日趋减少降低。象中国这样一类的实际更多地处于电子商务净进口国地位的国家,更应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其次,跨国电子商务的另一特点是模糊了销售利润、劳务报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各种所得的区别界限。由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发展,象书籍、报刊、音像制品等各种有形商品和计算机软件、专有技术等无形商品,以及各种咨询服务,都可以通过数据化处理而直接经过互联网传送,传统的按照交易标的性质和交易活动形式来划分区别交易所得性质的税法规则,对网上交易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难以适用。例如,目前计算机软件公司通过互联网与客户之间大量进行的计算机软件交易,客户为此而支付的软件价款对软件公司而言究竟是货物销售利润还是特许权使用费性质所得?这两者之间界限并不清楚。而B国的某出版商以计算机在线服务方式向在a国的某客户提供电子书刊或产品,客户可以通过计算机随时浏览或下载其所需要或喜欢的文章资料或乐曲。出版商因此而获得的所得。即可以算作销货收入,也可理解为是劳务报酬。还可能被认定为特许权使用费收益。由于通过电子商业交易产生的所得的定性分类的困难,在中国个人所得税现行的分类所得税制下应适用何种税率和课税方式进行课税就成为问题,有关所得的支付人是否应依照税法的规定在支付时履行源泉扣缴所得税的法律义务,也变得难以确定。而在税收协定的执行方面,对有关所得的定性识别差异还会引起跨国纳税人与缔约国税务机关或缔约国双方税务主管当局之间在适用协定条款上的分歧争议。

与电子商务交易所得的定性识别困难密切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传统的所得来源地识别标准的适用困难。所得来源地的识别是关系到征税国能否对非居民的跨国所得主张行使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的重要问题,各国所得税法上对不同种类性质的所得,都确定了不同的所得来源地判定规则。这些在所得税法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所得来源地判定规则多是以纳税人的经济活动的某种客观的地域标志作为有关所得来源地的识别标志,如表示营业利润来源地的地域标志有营业机构所在地、交货地、合同签订地等、表示劳务报酬来源标志的则有劳务履行地或劳务报酬的支付地等。由于前述跨国电子商业交易产生的所得的定性识别困难,究应适用何种所得来源地识别规则亦成为问题。另外,即使有关所得的定性归类不成问题,由于电子商务交易活动是在虚拟的电子空间(virtualcyberspace)中进行的,要适用传统的某种客观外在的地域标志来确定有关所得的来源地,在某些情况下也同样存在问题。例如,随着电子传感器和视频会议技术的应用,今天一个在a国居住的医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身在B国的患者进行诊断和服务,而这种服务的履行地何在则难以确定。

二、跨国电子商务课税的政策选择

跨国电子商务交易对各国传统的所得税制度和各国相互间通过税收协定确定的国际税收协调制度提出的挑战和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税法学界和各国政府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的广泛重视,税法学者和有关政府部门正在积极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案。1996年11月美国财政部税收政策办公室了题为《全球电子商务对税收政策的影响》的报告,1997年8月,澳大利亚政府税务办公室也发表了其电子商务课题组关于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影响的研究报告《税收和国际互联网》,此后,日本、加拿大、荷兰、新西兰等国的财政部门也先后公布了它们各自就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的研究报告。经合组织分别于1997年11月在芬兰的土库和1998年10月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了协调各成员国有关电子商务经济政策的部长级会议,并在渥太华会议上通过了经合组织税务委员会(CFa)提交的《电子商务的税收框架条件》报告。国际税法界、有关国家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的研究报告,在分析电子商务活动对传统的国际税收法律制度产生的问题和影响的同时,也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初步的政策建议。尽管这些建议策略还远非最终的政策决定,但其中反映的政策倾向和举措思路却值得我们重视和认真研究。

在解决跨国电子商务课税问题的对策讨论过程中,鉴于现行的国际税法制度中的许多传统的概念、规则和原则难以适应电子商业交易的特点,国际税法学界的一些人主张实行激进的或革命性的改革方案,即建议在所得税、增值税之外,针对电子商务开征新的税种,通过这类新的特别税的征收来解决电子商务活动的国内和国际税收分配问题。例如,加拿大税法学者阿瑟科德尔(arthurJ.Cordell)和荷兰学者路休特(Lue.Suete)等人建议以在互联网上传输的和由网络用户接收到的计算机数据信息单位“比特”(bit,即binarydigit的缩写)的数量为课税依据征收一种比特税,是这类主张激进的改革方案的典型代表。(注:除比特税外,税法学界还有一些人主张对电子商务另行课征交易税(transactiontax)、电讯税(telecomstax)和个人计算机税(pCtax)等新税种。参见洛克希内肯斯:《为21世纪国际电子商务的来源地国征税寻找管辖权依据》,载《国际税收》(版)第26卷,1998年第6—7期,第193页。)这种比特税完全突破了所得税和增值税的理念框架,它以互联网上唯一可以准确计量的数据信息流量为课税对象,固然能够适应电子商务的技术特点,但它的缺陷首先在于使网络通讯这一新的媒介承受额外的税负,造成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之间的税收差别待遇,从而可能阻碍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效益的充分发挥。其次,无论比特和字节(byte)传递的信息的价值如何,但它以本身作为一种电子数据流量并不象收入或消费额那样代表或反映纳税人的所得、财富或经济负担能力,并不构成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良好基础。换言之,互联网用户接收到的数据流量的多少,并不能代表其收益价值或财富数额的大小,以此作为课税对象标准,不能体现量能课税、合理负担的原则。

由于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另行开征新的税种存在着上述这样一些问题,美国、加拿大和荷兰等国对类似比特税这样的激进的政策方案持明确的否定态度。美国总统办公室的公报声明:“对互联网商务美国认为不应课征新的税收。”[8]美国财政部税收政策办公室认为,“税收中性原则排除了对电子交易开征新税或补充性税收,而要求税收制度对相似的所得同等地加以处理,不管所得是通过电子手段或现有的商业渠道取得的。”[9]欧洲委员会(europeanCommission)也否定了对电子商务开征比特税这样的方案。但象澳大利业这样的一些尚属于电子商务净进口国地位的发达国家,目前尚未明确表示不考虑这类设置新税或补充性税收方案的可能性。作为协调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机构的经合组织也没有明确否定开征新税的方案,在1998年10月渥太华会议上通过的经合组织税务委员会报告《电子商务的税收框架条件》只是认为,各国税务当局制定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新的行政或立法措施、或对现行措施的改变,不应对电子商务施加歧视性税收待遇。[10]而且,经合组织税务委员会一直还在积极研究有关互联网是否能为各国政府开辟可以利用的新税基问题。[11]我们认为,目前电子商务技术还处在不断发展成熟的阶段,在人们还未能妥善研究解决传统的税收法律概念规则用于电子商务课税困难的办法之前,断然将这类对电子商务开征新税或附加税的建议方案打入冷宫,也有失简单草率。

与上述激进的政策方案相反,美国政府在解决电子商务国际税收问题上则明显表现了保守性的政策倾向,主张在继续保留传统的税收管辖权规则和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的有关税收规则和概念的重新解释或技术调整,以适应于对电子商务课税的需要。美国在阐述它的这种政策主张的理由时认为,现行的这些传统的税收管辖权规则和法律概念已经为各国的有关税法和税收协定所广泛接受和取得共识,而且经过数十年来的国际税收实践证明它们是行之有效的,人们不应轻易地放弃国际税收中的这一宝贵遗产。现行的有关原则、规则和概念虽然面临着电子商务的挑战,但它们仍有足够的比表面看来更多的弹性可以解决适用的问题。[12]美国的这种政策主张,也得到了其它一些发达国家的赞同。加拿大财政部长的电子商务顾问委员会提出的《电子商务和加拿大的税收征管》咨询报告也认为,鉴于这些(传统的)概念已经长期存在和众所周知,并且在实践中证明了它们的作用,在人们选择其它的或新的概念之前,应该优先考虑这些传统概念对电子商务的可适用性。[13]

美国之所以极力主张上述保守性的政策方案,并非完全出于它所宣称的珍惜长期以来各国在国际税收实践中形成一致的法律文化遗产的动机,而是背后有其更为深刻的经济利益原因。凭借雄厚先进的电讯技术优势,美国在国际电子商务方面目前在国际上实际处于最大的净出口国地位,其国内各种规模的电脑软件公司每年通过网络交易获取丰厚的海外利润。由于本文前述现行的国际税收管辖权概念规则适用于跨国电子商业交易所得课税的困难,在这个问题上坚持这些传统的法律概念和规则应尽可能地保留继续适用于对电子商务活动的课税,显然将会在更大程度上和范围内限制那些电子商务净进口国对非居民的跨国电子商务交易利润的征税权,并使作为居住国的电子商务净出口国在国际税收权益分配上获得更大的利益份额。从美国财政部税收政策办公室发表的报告《全球电子商务对税收政策的影响》中如下一段文字表述,也清楚地反映出美国主张这种保守性的政策方案背后所隐藏的尽量扩大居住国对跨国电子商务所得的征税权的利益动机:

“新通讯技术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可能要求给予居民税收管辖权原则以更高的重视。在网络空间中,即使可能的话,也难以适用传统的来源概念将某一所得项目与特定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所以,来源地征税可能失去其理论基础并因电子商务的出现而变得陈旧过时。……在传统的所得来源概念已难以有效适用的情况下,纳税人的居民身份最可能成为确认创造所得的经济活动的发生地国及该国对该所得有权优先征税的。……因此,美国的税收政策已经认识到,由于传统的来源规则失去其重要性,居民税收管辖可跟进并取代它们的地位。这一趋势将因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加速增长,因为在电子商务中居民税收管辖原则也扮演着重要角色。”[14]

目前美国政府正努力利用各种不同的国际场合宣扬扩大它所主张的保守性的政策方案的影响,同时也在组织力量抓紧研究传统的国际税收管辖概念规则适用于电子商务课税所需要解决的重新解释和技术调整问题。美国的政策主张能否得到国际社会的接受,尤其是广大的电子商务净进口国的认可,关键的问题在于这种对传统的概念规则的所作的重新解释和技术调整的结果,能否实现在跨国电子商务所得上的国际税收权益分配的公平合理。然而,就美国财政部和经合组织税务委员会在这方面所作的初步努力的情况来看,如对服务所得、特许权使用费和计算机软件交易所得的定性分类的建议性规定,以及经合组织范本第5条关于常设机构概念注释的修改建议的内容,距离上述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如何有效防范纳税人人为操纵转移电子商务交易的许多技术难题尚未得到克服。

三、我国在跨国电子商务国际税收分配问题上的对策建议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的起步时间较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缓慢和滞后。目前,国内已建成的网络由于技术质量和安全问题,距离电子商务交易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确切地说来,国内企业界对internet的应用,现阶段主要还处在信息阶段,即利用网络商情信息和进行广告宣传,真正通过网络完成交易洽谈、订货、交货和款项支付整个商业交易流程的数量还较小。严格意义上的电子商务在我国目前尚处在萌芽阶段。

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并不意味着跨国电子商务引起的国际税收法律问题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遥远的问题。首先,应该清楚地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尤其是网络通讯的安全技术和网上支付技术的完善成熟和互联网的覆盖面迅速扩大,在经济全球化数据化的发展趋势影响推动之下,互联网电子商务在中国今后几年内必然也和发达国家一样获得飞速的发展,国际电子商业交易额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迅速提高。如果我们不是尽早地重视和研究解决电子商务的国际税收分配问题的策略措施,政府将面临着贸易额增长而税基萎缩、财政收入流失的危险。其次。更为紧要的是国际社会正在酝酿讨论跨国电子商务课税的国际规则。以美国为首的少数信息产业发达国家正利用它们在经合组织和wto中的地位和影响,积极推动和先声夺人以求形成一套有利于维护和扩大其权益的国际税收分配规则。在这种情势下,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更应加紧对解决电子商务的各种税收问题的策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制定新的信息国际税收规则的活动,才能促进国际社会形成公平合理的电子商务税收制度,而不致于落后和被动接受不合理的既定国际规则。

在研究和制定关于跨国电子商务所得的税收政策方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实际出发,考虑到电子商务目前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以及在这方面达成国际共识和协调一致的必要性等因素,妥善地处理好维护国家在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税收权益、实现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和扶植鼓励国内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关系。应该看到,由于国内信息产业和技术基础相对落后和薄弱,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将实际处于电子商务净进口国的地位。因此,在跨国电子商务所得的国际税收分配问题上。继续坚持强调电子商务净进口国的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应该成为我们政策的基本的出发点,这也符合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同时,建立发展公平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要求我们在电子商务的税收政策上应注意贯彻体现税收中性原则。从企业经营角度讲,电子商务与传统的商业交易活动的差别,主要在于采用的交易手段和方式不同。尤其是所谓间接的电子商务(亦称离线交易off—line)方式,与传统的交易方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对电子商务交易的课税,既不应采取歧视性的税收政策措施,也不宜宽泛地给予减免税这样的直接税收优惠刺激,两者都会人为地扭曲正常的经济活动。虽然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对这种利用现代高技术,能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共享和节约成本的交易方式,政府应当予以积极鼓励扶植。但笔者认为采用直接税收优惠的方法并非有效的良策。要认识到现阶段国内电子商务尚不发达的症结原因,主要在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政府对网络通讯的规划管理和制度建设跟不上,尤其是对网上交易中出现的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现象不能及时准确地予以制裁;网上交易的安全保密和支付技术还有待发展完善等。政府的鼓励扶植应落实在增加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加强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规划、协调组织,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支付认证技术标准和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措施促进企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网络意识的提高,这样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基于上述国情实际和政策层面的考虑,在解决现行的国内所得税法和双边税收协定中有关传统的法律概念和规则适用于跨国电子商务所得课税问题的具体策略上,笔者以为我们应该突破传统的以非居民在境内具有某种固定的或有形的物理存在,作为行使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前提的观念,寻求更能在网络数字信息经济时代条件下反映经济交易联系和营业实质的来源地课税连结因素,而不宜试图在传统的那些固定、有形的物理存在的概念框架内搜索电子商业交易存在的标记。只有循着这样一条思路,才能找到公平合理地协调解决居住国和来源地国在跨国电子商务所得上的税收权益分配问题的方案。因为跨国电子商务是在虚拟的电子空间市场进行的,局限于在传统的固定或有形的物理存在概念标准内寻找来源国对跨国电子商务所得的课税连结因素,其结果只能是使来源国对跨国电子商务所得的征税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无法达到国际税收权益分配的公平均衡。这一点从最近经合组织税务委员会第1工作小组提出的关于范本第5条注释的修订草案的内容可以清楚看出。(注:根据这一修订草案,在跨国电子商业交易方式下,非居民只有在来源国拥有专用的服务器,并通过在该服务器上维持的网址从事实质性的营业活动,才可能构成常设机构存在。非居民利用网络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器设置网址进行在线销售,并不构成在来源国设有常设机构。见经合组织税务委员会:《电子商务环境下常设机构概念的适用:经合组织税收协定范本第5条注释的修订说明》,1999年10月,见oecd.org.))

应该看到,现行国际税法制度中采用的常设机构,固定基地这类物理概念,是适应传统的商业交易交式下确定来源国对非居民的跨国所得行使课税权的需要和合理性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它们在国际税法上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在于标示非居民的经济活动与来源国存在着持续的而非偶然的、实质性的而非辅助性的经济联系。在跨国电子商业交易方式下,由于这类固定的、有形的物理标志已失去存在的价值,非居民与来源国的经常性和实质性的经济联系应该从其在来源国境内开设的网址所具有的功能作用,以及非居民通过这种网址实际从事的活动性质、交易的数量规模以及时间等因素综合来判断。如果非居民在来源国设置的网址具备履行完整的网上交易功能,而且经常利用这样的网址进行了实质性的交易而非仅只是辅助性和准备性的活动(这方面的情况可以通过支付体系进行稽查、追踪和监控),则可认定非居民与来源国构成经常的实质性的经济联系,来源国有权对其电了商务交易所得征税。

因此,为适应今后跨国电子商务交易不断增长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维护中国对非居民来源于境内所得的征税权益需要,现行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中有关外国企业在境内设有机构、场所的概念用语,应作出相应的修改,采用如在境内实际从事工商经营活动这类较为抽象的用语,并在实施细则中具体明确其内涵包括非居民通过互联网网址在境内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情形。同时在参考借鉴有关国家的立法实践,明确电子商业交易方式下销售利润、劳务报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的定性分类标准界限。在加强对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法律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我国政府应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组织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拟订电子商务国际税收规则的工作,在有关税收协定中常设机构、固定基地的概念内涵解释,跨国电子商业交易所得的征税权分配问题上,坚持反映处于电子商务净进口国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意愿,努力争取形成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税收权益的电子商务国际税收新规则。【】

[1]赛格勒.空间:国际税收概念的最后界限[J].国际税收月刊:版,1996,(8):1.

[2]北京君思电子商务中心.电子商务知识[eB/oL].juns.com.cn.

[3]王健.电子商务知识讲座[J].国际贸易,1999,(1):62.

[4]部高等教育司.国际法:第八章[m].出版社,1999.361—36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3条第2款,第4条[S].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条[S].

[7]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政府关于所得避免双重征税与防止偷漏税的协定:第5条,第7条,第14条[S].

[8][11]洛克希内肯斯.增值税和所得税的属地概念适用于国际电子商务的挑战[J].国际税收(英文版):第26卷,1998,(2):69.

[9][12][14]美国财政部税收政策办公室.全球电子商务对税收政策的[J].国际税收(英文版):第25卷,1997,(4):160、160、159.

电子政务概述篇5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

一、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概况

自进入到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科技的蓬勃发展,电子政务在世界范围兴起,并已经成为建设高效政府的必备举措和必备方案之一。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建设工程极其重视绩效评估这一重要环节,其一它是作为项目全程管理的手段;其二,作为获取公民支持的依据。

目前,在国际性的电子政务研究机构之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世界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布朗大学、爱森哲、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联合国与美国行政学院、iBm、oeCD、inSeaD,它们从多个角、不同层次、多维视角提出了有关绩效评估的指标。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成福教授借鉴以上代表机构的研究思路,结合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现实状况,概括出了五种较为理想的绩效评估模式:

1、政府网站为焦点的绩效

政府网站,这一电子政务的最终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政府与公民的接触程度。当前,一些国际机构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所运用的原理是,假设电子政务为难以测评的“黑箱”,那么着手量化的“结果”进行考评,并将该项考评拟似成为整体流程的绩效。然而,在具体实施中,有两类较为常用的方法:一是将各项指标逐一罗列,再进行较为细化的测评。二是将某些关键性的指标列为主纲,并对其进行重点测评。

2、基础设施的技术层面指标

电子政务是把高新通讯技术在政府部门的应用作为切入点,鉴于此,基础设施的技术层面的指标是电子政务建设基础和保障,同样,它也是目前国内外评估电子政务绩效的首选重要指标。为此,iBm电子政务研究院和“电子政务战略及对策小组”等部门专门设定对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

3、软硬件综合指标体系

软硬件综合指标体系是一种效率高、易操作的指标体系,它不仅能够弥补单维度考察的片面性,而且能够全面的展现电子政务各个环节的运行状况。软硬件综合指标体系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基础设施、政府网站和人力资源的状况。

4、聚焦全社会的网络绩效

从本质上来讲,电子政务是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互动交流的。从全社会的网络绩效出发,不仅能够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中考察电子政务的绩效,而且电子政务能够得到更为广度和深度的评估。鉴于此,国际上的电子政务就绪研究为绩效评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和发展空间。

5、明确基本的评估准则

在传统的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或是政府治理,其所达成的共识标准无外乎为“四e”和“三R”,然而,在此基础上,oeCD提出用“善治”的评估标准来测量电子政务的产出和影响,其评估标准可包括:法治、透明、效率、连贯、适应、咨询这六个量。

二、美国的电子政务

1、美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美国的电子政务起源较早,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e-Government”概念问世以来,联邦政府力求使用电子政务这一新的治理工具和治理理念来革新政府的职能,并推动政府向着高效、透明的方向发展。鉴于此,一系列相关法案的颁布对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如2002年的《电子政务战略》和《电子政务法案》。除此以外,有关项目的资金投入也持续有度,相关材料显示,自2003年以来,每年行政管理和预算局都会将该年度的财政战略执行情况向国会汇报,并将详细说明电子政务各个项目的资金投入在该财政年的年度进展状况。

2、美国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

美国的电子政务的评价体系是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参考模型(pRm),该绩效评估体系是建立在“输入—输出—效果”这一流程基础上设计的。位于输出层面的分别是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和其他固定资本;业务和人物结果以及用户结果在结果层面,它不仅涵盖网络支持和政府服务,还涉及前台响应度管理、对政府的内部资源管理,最重要的是对政府内部绩效的提升。

pRm评估体系是基于战略的角度,对电子政务的整体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价的,分别从人力、技术、其他资产、活动与流程、业务与使命以及顾客成果六个指标对其评估的。该模型通过将上述六个维度的量整合在一起,明确的表述了电子政务在运行中各个关节的关系,如此一来,可以更有效地分析出关键问题甚至根源所在。pRm评估体系是遵循“以公民为导航,以结果为任务”的全方位的评估,将全方位的宏观研究和细化的微观分析相结合,如此一来,相得益彰,除此以外,在分析过程中以大众公民为主体,对该群体的普遍分析和特殊服务是重中之重。

三、中国的电子政务

1、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

(1)“办公自动化”(oa)——20世纪80年代中期。可以说,中国的电子政务在这一时期是处于准备阶段,当时对电子政务认识有限,还未有明晰的概念,仅限于政府信息化的提法,但我国也的确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起步的。虽说起步较晚,但我国的电子政务能在如此的背景下起步并取得发展,也可谓发展迅速。

电子政务概述篇6

   (一)研究背景

   1.研究的理论背景

   电子政府是关于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更好的政府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把‘e’放在政府前面,就是因为承认公共管理正处在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以转变它的内部和外部的关系的过程之中”[2],而“电子政府的特殊之处,在于公共部门使用互联网和其他数字设备来提供服务、信息和民主”[3]。它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是与其他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相比,电子政府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范式。基于当代信息技术的特定属性和信息网络环境,以及信息化引起的行政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变,电子政府建构了一个与信息网络社会图景相一致的网络化、无缝隙、智能化和民主化的政府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既保持了自己的核心主张,如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同时也对其他公共管理的观念和模式具有兼容或包容作用,如服务精神、治理、协同政府和民主参与。二是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其他理论流派相比,电子政府具有更强的技术特征,如英国学者安德鲁查德威克所说,“电子政务的起源和主要特征,揭示了电子政府曾被相当狭隘地定位为一项行政管理改革计划,而不是一种复兴民主和公民权利的行动途径。加强协商、参与和公民对政策的影响,似乎是后来才添加的东西,排在政府内部机构提高效率和消减开支之后”[1]。这一内在的矛盾决定了电子政府在工具与价值、手段与目的、技术与政治之间,始终存在争论和分歧。“电子政务早已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甚至也不再是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的问题,必须将其放置在公共管理的大背景下,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得出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结论。”[2]随着信息技术泛在性和渗透性影响的日益增强,在过去十年里,学术界已经超越了技术论和工具论的理论局限,摒弃了电子政府单纯作为一项管理工具的观点,认识到电子政务“由‘电子’和‘政务’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存在本质区别。前者是技术工具范畴,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稳定性,以效率为基本目标取向。后者主要实现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秉承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电子政务本身包括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部分,其应然关系是工具理性必须为价值理性服务,归属于价值理性。”[3]电子政府对于新的政府治理的变革性作用,得到了普遍性的承认,但问题是这种影响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还是只具有单一效果的影响?是信息网络环境或是信息技术的固有特征塑造了电子政府的基本图景?亦或是政府治理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信息技术只是强化了业已出现的变迁图式?由此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电子政府是政府改革的一个工具,需要为政府治理变迁贡献力量?或是电子政府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构成了公共管理变迁的目标模式,政府本身也需要为电子政府的构建做出适当的调适。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不同的学者仍存在明显的分歧。

   一些学者相信电子政府对“政府再造”具有重要意义,但他们始终坚持,电子政府是政府改革的一个必要手段,如欧文e.休斯(owene.Hughes)认为,电子政府是与新公共管理改革相互关联的改革运动,“技术的存在本身并不能决定所希望的结果,并不存在什么自动的组织变革”,“很显然,技术变革对公共管理变革产生了影响;但这些技术并不是导致新公共管理的技术决定因素。事实是,电子政府只是强化了向业已发生的新管理形式的变革”[1]。也有的学者关注于电子政府对公共服务的特定影响,强调电子政府在政府战略中提供公共服务的优先性,“不仅是强调信息通信技术在执行公共服务上的先进性,而是更强调电子政务手段在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可以派生出更好的公共服务方面所具有的卓越可能性和多功能性”[2],“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超越了工具论和技术论的范畴,恰好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外部动力,奠定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技术基础和社会基础”[3]。这种观点实质是将电子政府视为公共管理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思潮或是从属于其他公共管理变革的工具性实践,明显低估了电子政府对传统公共管理的替代性价值。另外一些学者相信电子政府促进更好的政府治理,如提高效率、削减成本、科学决策、改变政府与公民交流的传统沟通方式,以及更好的民主。相关的论述如:“电子政府不仅将改变大多数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而且还将改变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基本关系”[4];“电子化政府的一个影响是组织以信息流动为基础而不是以等级为基础”,它“会需要更少的基层人员,需要更强能力的低层工作人员和较少的中层管理者,还需要眼界更为开阔的高层工作人员”[1];“电子政府将改变政府内部的运转过程,电子政府还是决策过程的辅助工具”[2];电子政府“顺应了‘后福特主义’”的组织形式”,“不但能带来更为迅速的沟通,而且还能引起机构内部权力结构的长期的根本性变革,指挥和控制系统的垂直性的整体等级体系,将会被更松散、更灵活的水平管理网络所替代”[3];“电子政府是自现代福利国家建立以来第一次出现了‘重塑’政府并让它变得更好的真正时机”[4]。这种观点对电子政府的认识显然更为深刻,但其研究的取向上仍存在单向性和简单化的倾向,表现在普遍承认电子政府理论上的先进性和电子政府构建对政府变革的积极作用,但对于“电子政府构建涉及到的复杂的体制性、结构性的变革和利益关系调整,以及政治、权力和风险”[5]却较少提及,这使电子政府的理论体系不够完整,也导致了电子政府构建和政府管理变革的实践较少获得理论上的指导和支撑。

   第一章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概念属性

   在国内外电子政府构建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经验之中,与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有关的零散讨论已在进行,为从这些零散的认识成果中汲取有益成成分为我所有,需要对相关成果予以综合考察,以界定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概念,并揭示其属性和作用。

   一、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概念

   概念是反映一类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是我们思考、论证、解释和分析的工具[1]。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作为一个概念,应该对它所反映的一类事物或现象进行抽象性的描述。由于它所面对的并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观察的对象,因此它不能是一种严格的概念定义的形式,而只能是对那些相关事物(电子政府构建中的政府作用的事实和趋势)从历史现实和理论抽象中剥离出来组成一个整体,进而整合成一个概念。

电子政务概述篇7

(甘肃省临夏公路路政执法管理处,甘肃临夏731100)

【摘 要】为使得电子政务在路政执法工作中得到较好的应用,实现办公自动化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本文分析了当下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状况,并且重点阐述了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概念,以便更好地处理电子政务和oa办公自动化系统之间的关系。同时,就路政执法工作中电子政务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路政执法

1 电子政务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现状

一般而言,电子政务与普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两者之间又是互相区别的。从范围上分析,通常是后者被包含在前者内。从现阶段的情况上看,电子政务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主要指的就是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由于目前全球加快了信息化进程,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个跳跃性的改变。尤其要指出的是internet技术的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它们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通过总结,可以发现,现今我国的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是个人办公工具软件。在这个时期,主要运行的工具是计算机。它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改进工作质量,并且使得工作速度得以提升。第二,则是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建立。相比较于第一个阶段,此阶段实现了一个较大的突破,比如部门级的数据处理、公文处理,给路政执法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第三,则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运用了C/S和B/S相结合的体系结构。它扩大了自身的应用范围,加强了路政执法部门内部之间的交流。

当下,网络被广泛应用到大众生活中。路政执法部门一方面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网站,同时还开发了相关的服务器。由于要处理的事务相对较多,路政部分在网上开发了处理业务的窗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子政务已经实现了其真正的价值。路政执法部门目前面对的一个难题是,因为一些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以及信息技术,导致政府站点的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大的弊端。这些弊端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具体为安全性、规划建设、管理维护。为使得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路政政府部门必须在页面制作、审批等,与后台应用系统(如oa和业务系统)集成,客户支持以及安全性保证等上面下功夫。

2 oa办公自动化系统概述

作为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oa办公化系统发挥着关键作用。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路政执法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

2.1 概念

通常,oa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应用的领域为企业办公管。它具有极大的优势,既突破了原有办公模式的弊端,同时使得办公速度大幅度提高。在路政执法工作过程中应用此种系统,能够有效地加强每个部门的公文流转、等环节,使得政府部门的办公更加符合现实要求。从某种意义上分析,它能够为路政执法部门节省一定的开支,这也是oa被广泛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特征

oa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新兴起的一种电子政务工具,其技术具备一定的独特性。第一,这个系统能够保证路政执法部门通讯的及时性,増强政府不同机构之间、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在路政执法部门的管理工作中,自动化系统可以保证所提供的资源更为可靠、详细。第二,此种系统的运行速度相对较快,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网络,可以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另外,它还能够和别的部门一起分享资源,保证了资源检索的多样性,给部门之间的交流提高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第三,oa办公化系统可以使得路政执法部门的管理水平得以提升。利用信息传递的及时性特征,以及文件传阅的快速性,简化路政执法部门的管理工作。

2.3 发展历程

oa办公自动化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中,从产生到至今,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的发展。经过这四个阶段,其自身的结构在不断完善,并且功能也在不断扩张。这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生活的需求,实用性增强。第一阶段,纸张信息数字化。这个时期主要实现的是从手工到电脑的跨越。第二阶段,主要围绕工作流开展工作。第三阶段,是B/S应用模式为代表的oa系统时代。第四阶段,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协同办公概念。

3 路政执法工作中电子政务及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关系处理

3.1 电子邮件功能

在路政执法工作中,电子政务及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其功能上。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在已有的系统内创建多个子系统,收发报文、信息服务、活动安排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里不得不提到电子邮箱的重要功能。首先,它能够作为所有子系统的统一接口。对于用户而言,能够方便其检查对不同的系统及时作出检查。如果用户想要知道某个部分的工作内容,通过自己的电子信箱就能知道所要工作的内容。这样,既使得电子政务与oa办公自动化系统之间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同时减轻了工作压力。

3.2 大量的工作流程应用

这也是电子政务及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关系的重要体现。换句话来说,工作流程主要是指:为实现某项工作任务,一队人员对工作中的事务进行交流与探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的大多数应用都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具体的流程,比如公文审批。当然,每个阶段的工作也可以被看待为一个工作流程。而实际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文件起草人,即通常所说的发起人,来进行这项流程。在本部门处理之后,和别的部门进行交互,最终实现流程的连接。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上级部门的在发放公文时,一旦完成工作,下级部门将会开始收文处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三种工作流程的实现模式:基于邮件和共享数据库结合模式;基于邮件的实现模式;基于共享数据库的实现模式。

3.3 其他业务应用系统和internet的集成

internet技术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它之所以被广泛应用,就在于它能大大方便办公,随着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内部网络与inter-net相连接,办公自动化有了实质性的进步,机关内外的信息交流在实现方便快捷的同时,机关单位的对外形象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

机关通过提供网络化服务,电子政务得到了完美体现。从用户使用这方面来讲,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成为一个“存访中心”,而要实现这样的任务只有依靠办公自动化系统。

4 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电子政务和oa办公自动化系统两者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二者密不可分。oa办公自动化是实现路政执法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前提条件,是电子政务发展的起始阶段。而电子政务将会是oa办公自动化发展的最终结果。如果失去了办公自动化,路政执法部门的电子政务将会失去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一新.浅谈办公自动化与电子政务[J].福建电脑,2009(02).

[2]周志鸣.浅谈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J].办公室业务,2010(03).

[3]李刚,周敏,周杰.浅谈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J].科技资讯,2009(09).

电子政务概述篇8

税法基本原则是指规定于或寓意于税收法律之中对税收立法、守法、司法和税法法学研究具有指导和适用价值的根本准则,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制定一部税收基本法,学者对于税法基本原则的概括和表述不尽相同,从目前资料看至少有以下几项:1)税收法定原则2)税收公平原则3)税收效率原则4)税收中性原则5)财政原则6)实质征税原则7)社会政策原则8)平等纳税原则9)普遍纳税原则10)合理负担原则11)宏观调控原则12)征税简便原则13)维护国家原则14)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原则。学者提出的上述税法原则虽然从不同侧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税法的本质属性,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学界对税法基本原则的揭示和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将税收的功能表述为税法的原则,比如“财政原则”“宏观调控原则”是税收的功能而不宜概括为税法的原则;概括性差,彼此间有重复,如“合理负担”“普遍纳税”“实质征税原则”“平等纳税原则”等体现的实质就是“税收公平原则”,“征税简便”恰恰说明了“税收效率原则”;混淆了法律原则的层次性,将税法的具体原则等同于税法的基本原则,如“维护国家原则”是适用于涉外税收法律关系的原则,是税法的具体原则,而作为税法的基本原则则显不妥。

作为税法的基本原则,在语言表述上应具有严密性和完整性;在主观上应与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一致;在立法方面税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或已经体现在税收法规之中,以促使税法的协调统一;在守法方面,税法的基本原则应便于人们把握税法的精神;在司法方面,税法的基本原则应有利于克服成文法的局限性,是税法解释的依据。按照这样的标准衡量,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以为可将我国税法的基本原则概括为税收法定原则、税收公平原则、税收效率原则。

二、税法基本原则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适用

传统税法的理论是建立在有形化、物质化的产品再生产基础之上的,网络交易的虚拟化、非中介化和无国界化特点使得传统税法理论的物质基础发生重大变化,因而电子商务环境下上述税法4项原则也面临相应的挑战,在具体内容上必须赋予其新的内容,使其能够切实符合电子商务税收需要。

(一)税收法定原则

税收法定原则,又称税收法律主义,其基本精神是:法律明文规定为应税行为和应税标的物的,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征纳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征税。

综观网络交易行为,其全部或大部分过程是通过无形载体进行的,但当事人交易的目的和效果均已实现,与有形交易的实质并无区别,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网络交易行为属应税行为。在立法方面税收法定原则要求税收要素必须明确,在执法方面要求征税机关必须严格地适用税法规定,排斥类推以及扩大性解释,依此,现行税法显然没有将电子商务这一新兴的商业贸易方式纳入征税的范围,这就使得电子商务税收问题处于一种不确定性之中。但税收法定原则作为税法最基础、最典型、最本质的原则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仍然要固守,税法的这一基本原则是现代民主原则和法治原则在税收关系上的集中体现,笔者以为,在税法对电子商务没有明确规范前,任何对网络交易的征税行为都是对这一原则的违背。故此,在暂不立法开征新税或附加税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在进一步研究电子商务涉税法律问题的基础上,对现行税法的一些概念、范畴和规则进行修改、删除、重新界定和解释,并增加有关对电子商务适用的条款,从而达到对现行税法的修订和完善,以使税收法定原则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得到彻底贯彻和遵守。

(二)税收公平原则

我国税收学者认为“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指国家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水平保持均衡”。一般来说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强调情况相同则税收相同,纵向公平指纳税能力不同则缴税不同。税法公平作为税法基本原则之一对电子商务税收法律规范的制定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如前所述,电子商务虽然是一种数字化的商品或服务的贸易,但它仍然具有商品交易的基本特征,属于应税行为。依照横向公平的要求,它和传统贸易应该适用相同的税法,担负相同的税收负担。同时,税法公平原则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适用也就意味着没有必要对电子商务立法开征新的税种,它只是要求将以数字交易的电子商务纳入到现行税法的内容中去,使之包括对数字交易的征税,解决了电子商务经营者所担心的政府会对此课以重税问题。但我国作为一个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家,电子商务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网站的赢利能力有限,从纵向公平的角度考察,两者在纳税能力上当前还存在明显差别,如同等征税则会延缓或限制电子商务的发展。

由此可见,对电子商务征税但减征的措施应该符合税法横向和纵向公平原则,同时也符合我国当前电子商务发展实际。

(三)税收效率原则

所谓税收效率原则,即国家征税必须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必须有利于提高税务行政效率,具体包括税收经济效率原则和税收行政效率原则。

经济效率要求尽量使税收保持中性,让市场经济机制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调节作用,同时不要导致纳税人其他经济损失或额外负担。为贯彻这一原则,在制定电子商务相关税收规范时,应遵循中性原则,以免阻碍新技术的发展,对类似的经济收入在税收上应平等地对待,而不考虑这项所得是通过电子商务方式还是通过传统商务方式取得的。税收不应影响企业对市场行为和贸易方式的经济选择,而应,确保市场成为确定贸易方式成败的唯一力量。同时尽量降低纳税人的奉行费用。

税收行政效率要求国家以最小的税收成本获取最大的税收收入。因此在制订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措施时要考虑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促进税收征管手段现代化,从而提高征收效率、降低征收成本,如:通过互联网实现“网上登记”“网上电子申报”“网上管理”“网上稽核”“网上自动退税系统”,以及网上宜传税法等等,提高税收行政效率。

总之,电子商务对税收法定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的影响,并不意味着税收“三原则”已过时,而是说明建立在有形交易基础上的税收理论,已不能完全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结合电子商务的特征重新阐释其内涵及研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适用。

三、电子商务税法的具体原则

无论是未来对电子商务税收制定专门的电子商务税收法律法规,还是维持现有税制通过修订传统税法增加电子商务税收规范适应电子商务需求,毕竟这些规则建立在不同于传统有形交易的基础之上,在税法基本原则的指导下适用于电子商务税收这一特定社会关系领域的具体原则有哪些呢?本文试图做如下概括:

(一)促进和规范的原则

促进和规范是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制度的两个方面,互为支持,互为影响,互为作用,互为制约。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发展的方向,而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将受到很大的制约。要改变这种局面,我国有必要充分利用税收政策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由于现有税收征管能力与水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可以轻易地避免纳税义务,从而使税负明显轻于传统商务企业,使得电子商务成为天然的免税区,建立规范的电子商务税收体系,才能最终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国家税收原则

国家税收原则原为涉外税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电子商务的“无址化”特点使得电子交易参与者具有多国性与流动性,无时空限制和地域之隔,使税务机关难以根据传统的税收法律规定来判断交易对象和场所、服务提供地和使用地等,导致各国对所得来源地的认定及所得种类的划分发生了争议。对电子商务应采用何种税收管辖权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税收问题,对此,国际社会上网络信息技术强国和电子商务的净进口国之间意见分歧较大。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是净进口国,因此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国际电子商务税收理论与政策的国际协调,既尊重国际税收惯例,同时又维护国家的和利益。

(三)技术中立原则

电子政务概述篇9

一、概念新颖,开拓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范畴

本书提出了一些党建研究领域全新的概念。如,作者提出了“政党制度权威”的概念,指出“相对于政党权威,政党制度权威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又如,自“成本”概念被引入政治学领域后,本书作者又进一步凝练出“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概念,本书还就和谐执政党建设的网络途径——电子党务进行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探索,其中“和谐政党建设”也是执政党建设研究领域尚未被开垦的新领地。这些新概念的提出,是对中共现代化建设相关理论的大胆创新,较之那些空洞理论更具现实意义,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顺应潮流,极富时代色彩

政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发展。本书展开讨论的四大问题均具有当今时代前沿性。现代化长期被视为是以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为主要标志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滞后性。党的十三大将政治体制改革正式提上议程。政党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本书关于“政党制度权威”问题的阐述,顺应了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时代潮流并为其提供了完善的契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技术本身即是现代化的产物,又是推进现代化的工具。网络时代的今天,执政党如何通过开展电子党务进行自我建设和完善,成为极具时代意义的研究课题。党际关系是一个政党政策稳定性和政治理念开放性的缩影,同时受国内外两个大局的联动影响。本书还深入分析了在当今我国综合国力有所提升的基础上,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等时代趋势对执政党提出新的挑战面前,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实现党际关系的转型这一时代问题。

电子政务概述篇10

原文

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虽然正在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世人众说纷纭,各国政府、学者、企业界人士根扰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对电子商务的参与程度,给出了许多不同的表述,下面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定义:

国际商会于1997年11月在巴黎兴行了世界电子商务会议。与会专家和代表对电子商务的概念进行了最有权威的阐述: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是指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贸易活动的电子化。从涵盖范围方面可以定义为: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包括交换数据(如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获得数据(共享数据库,电子公告牌)以及自动捕获数据(条形码)等。电子商务涵盖的业务包括:信息交换;售前售后服务(提品和服务的细节、产品使用技术指南、回答顾客意见);销售;电子支付(使用电子资金转帐,信用卡,电子支票,电子现金);运输(包括商品的发送管理和运输跟踪,有驻可以电子化传送的产品的实际发送);组建虚拟企业(组建一个物理上不存在的企业,集中一批独立的中小公司的权限,提供比任何单独公司多得多的产品和服务);公司和贸易伙伴可以共同拥有和运营共享的商业方法等。

美国学者现维•卡拉克和安德鲁•B•惠斯顿在《电子商务的前沿》一书中提出:“广义地讲,电子商务是一种现代商业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传递速度,满足政府组织,厂商和消费者的成本的需求。这一概念也用于通过计算机网络寻找信息以支持决策。一般地讲,今天的电子商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买方和卖方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联系起来,而未来的电子商务则通过构成信息高速公路的无数计算机网络中的一条线将买方和卖方联系起来。

1.2电子商务的发展史

电子商务始于网络计算。网络计算是电子商务的基础。没有网络计算,就没有电子商务。

......

目录

第一章技术背景

第二章关键技术介绍

第三章系统环境框架的搭建

第四章总结和展望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沈建男.enterpriseJavaBean设计实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屈晓晖.enterpriseJavaBean编程实战.北京:科学出版社

3.wutkamark.Java编程技巧.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4.BrogdenBill.Java开发技南――Servlets和JSp篇.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简单介绍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技术不断地推陈出新,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最早的信息传播、数据交换到现在的网络交易等,网络的应用已经不止是单纯的用来传送或显现静态的信息了。

不管是Java的面向对像分布式结构,或是microsoft公司的.net技术都在解决日趋复杂而庞大网络工作。在电子商务的应用上,网络交易讲求的是安全性(security)、可靠性(reliability)和它的执行效率(performance)。由Sun公司发展出来的J2ee三层式网络程序结构,不仅能确保这些基本需求,更能降低许多程序编写上的难度,加快了系统开发速度。enterpriseJavaBean是一种完全面向对象的网络交易组件,除了具备J2ee的优点以外,在重复使用、便携性、扩充性以及移植性上也有相当大的优势。

本文详细论述了我在论文写作期间,在基于Java平台的三层式网络交易工程里所做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是围绕实现基于Java平台搭建服务器环境和前端页面,以及利用此实现“VoD系统用户管理模块设计”所需要的几个方面展开的。本文首先阐述了enterpriseJavaBean的概念,介绍了enterpriseJavaBean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整个系统平台的架构原理和在应用中的工具;紧接着,详细介绍了在实现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最后介绍了所实现系统的整体框架和各部分功能。讲述具体实现部分时,主要是围绕在实现在针对用户需求结合eJB技术提出的商业逻辑的解决方法,在介绍的同时,说明它们在系统中的应用情况。最后,针对现在的实现状况,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了进一步的开发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