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群众满意度调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3:35

社区群众满意度调查篇1

自2000年起,中央纪委就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至今已组织实施了9次,反腐倡廉民意调查工作已经被明确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的重要工作之一。自2009年以来,省纪委、省监察厅联合省统计局,在全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民意调查工作。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纪委和区委关于提升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的各项安排部署,促进各乡(镇)、社区、区直各部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笔者就我区影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群众满意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就提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群众满意度谈一谈本人的看法。

一、我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影响群众满意度的问题

要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必须要找准我们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经过对我区乡镇、社区及部分区直部门调查,我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群众满意度的问题。

一是工作开展不平衡。极少数单位和部门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重视,个别单位和部门主要领导根本不知道党风廉政建设要抓些什么工作,自己承担的责任是哪些,一些单位和部门的主要领导只要一提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为就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单位和部门通常都只是让纪委书记或纪检组长去抓一抓,没有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及民意调查相关工作的重要性,导致纪检监察工作推进不力,各单位、各部门工作发展不平衡。

二是工作多,宣传教育少。部分单位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虽然我们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不注重宣传。如,我们每年查办的涉农、贪贿腐败案件,处理过后宣传和警示教育做得不够,很少有群众知道;农村“三资”管理怎么管理,村务监督机构是干什么的,基层党决策相关制度是怎么规定的,我们在作风效能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等,群众知之甚少,针对性强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得不够。一年之内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少于3次的村(居)、乡镇、社区及区直部门占40%左右。导致我们的工作群众不知道,得不到群众认可,群众满意度不高。

三是部分基层干部还存在违规违纪现象。从近两年收到的举报和查处的案件来看,反映我们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组干部的举报信件约占90%以上,2013年我区10名基层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占受处分人数的56%。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的行贿受贿、挪用资金、违规种房、套取国家资金、与民争利等现象,严重侵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而这些党员干部都是平时与群众联系最多、联系最密切、最基层的群体,这些现象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们党风廉政建设的正面效果。

四是干部作风不够扎实。一些部门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对群众态度粗暴,工作方法简单、漠视群众。一些干部对待工作庸懒散慢,作风漂浮,工作不实,甚至利用公款大吃大喝,虽然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省的十项规定下发以后,有些人有所收敛,情况有所好转,但并不是说就彻底消失了,这些现象也会影响群众对我们党员干部的满意度,影响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满意度。

五是部分与群众关系密切的纪检监察工作还有待加强。30%左右的村支部的重大决策、村(居)的大额开支、村里的发展招商项目、征地拆迁等经常性公开做得不够,各乡镇、社区在网络、媒体或采取信息化手段(短信、点播、热线等)与群众互动交流的平台少,导致群众对我们的工作因不知情而不信任、不认可;对涉农资金的监管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救济、救灾资金、社保金的发放、医保金的报销等需要基层去具体落实的环节监督不够,少数村存在优亲厚友现象;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虽然建立起来了,但开展工作的切入点不多,监督效果不好;对“三资”的管理还不够规范,特别是对资产和资源的处分情况缺乏相应的监管制度;在征地拆迁工作中,还存在部分干部,运行流程不够透明等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群众对我区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不高的原因。当然,影响满意度不高的原因还远远不止这些,各地实际情况不一样,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不断去找问题,不断去分析原因,创新工作思路,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效,真正提高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满意度。

二、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目的是让各级党委(党组)深入了解当前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和看法,也是对当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的一个客观评价。要提升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需要全区党员和干部职工全力以赴开展有关工作,需要提高我们党风廉政建设相关工作的增对性和有效性。

(一)加强重视,强化组领导,促进齐抓共管工作格局的形成

提升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满意度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出台《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民意调查结果奖惩办法》、《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测评办法》、《提升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工作督查问责办法》等长效机制,将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满意度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纳入目标管理,纳入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对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测评实行月测评、月排位、月问责,促进全区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其中,特别强调各单位、各部门主要领导的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相关责任要求;让“一把手”切实担负起提升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的重任。其次,要明确各单位、各部门纪委书记(纪检组长)或分管纪检监察领导的重要责任人职责要求、党风廉政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具体工作;再次要对工作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问责。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赢得群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宣传教育工作历来是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武器,因此要坚定党员干部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要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必须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宣传的途径和形式上,要充分利用党务政务公开栏、LeD显示屏和远程教育网络,大力宣传党的反腐倡廉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工作成果和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在内容上将人民群众最关注、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反腐倡廉工作宣传的重点和着力点。如大力宣传我区在医疗、社会保障、涉农资金、征地拆迁等社会民生事务监管方面取得的成效,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治理民生问题上的坚定决心和态度;广泛宣传腐败案件查办成果,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委、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和成效;加强对干部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监督工作的宣传,切实让人民群众感觉到办事环境的改善和干部作风的转变。在入户宣传上,尽量避免过多扰民,动员组织社区网格员、村(居)两委委员、村(居)小组长、驻村干部将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与平安建设满意度宣传工作结合起来,到辖区群众家中进行宣传,确保入户率达到100%,宣传率达到100%,扩大覆盖面,增加知晓率,提高满意度;推动各乡(镇)、社区班子成员、包村站所及与群众平常工作联席较多的单位下村(居)开展反腐倡廉宣讲活动,力争对所辖村(居)的宣传教育实现全覆盖。在“三个万人评”活动、廉政承诺公开、廉政美文征集活动、廉政教育巡讲话动、警示教育活动、“向人民报告工作”活动等等活动中融入提升群众满意度的相关内容,以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强化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掌握方法,突出工作的重点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省纪委、省监察厅、省统计局每年对各区(市、县)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民意调查时,主要是通过电话方式,每个区(市、县)抽取200——300门固定电话进行调查,并将调查情况作为各区(市、县)测评结果进行排队排位。所以各单位、各部门在统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的同时,要对本辖区内的所有固定电话进行摸底调查,每月要安排人员对固定电话用户进行走访,将宣传教育和摸底调查相结合,达到摸底调查、宣传教育、问题解决和避免扰民“四赢”效果,确保全省开展测评时,取得好的成绩。特别要对辖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思想情绪较大的调查对象,要积极组织(村)居委会、包村单位、驻村干部及时与群众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做好思想工作,确保民调工作不受影响。

社区群众满意度调查篇2

一、各阶层群众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知度

(一)群众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知度高,但对和谐社会内涵认识了解不够

调查显示:和谐社会建设的提法影响广泛,群众认知度较高,有92.2%的被调查者了解或知道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决策。分地区看,城镇居民的认知度高于农村居民,两者的认知度分别为95.6%和89.0%。但从对和谐社会内涵的认识了解情况看,仅有9.2%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整体情况”,有37.2%的人表示“了解部分情况”,有45.6%的人表示“知道一点”,另有7.8%的人表示“从未听说过”。

(二)各阶层群众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关注程度高,参与意识强

97.5%的被调查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与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关系密切”或“有一定关系”。其中,按调查人群分类,新闻工作者、国有企业经理、自由职业者、科研和专业技术人员、无业及失业人员这五类群体关注比例均达100%;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关注比例接近100%,达99.7%。无论从职业角度还是从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状况出发,群众普遍对构建和谐社会高度关注,期望热切,潜存着较强的参与意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仅有2.5%的人表示构建和谐社会与自己“没有关系”,这部分人主要是外资独资企业经理、务农农民和农民工。

(三)群众对生活状况满意度不高,城镇居民满意度低于农村居民

被调查群众中对目前整体生活状况感到“满意”或“很满意”的只有占32.1%;而表示“一般”的为43.4%;感到“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高达30.2%。进一步分析显示,农村居民对生活状况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城镇居民,有40.2%的农村居民对生活状况感到“满意”或“很满意”,而城镇居民的比例只有23.9%,低于农村16.4个百分点。从人群分类看,表示“比较满意”的群体主要是(按满意度高低排序):国有企业经理(管理人员)、学生、离退休人员、务农农民和民营企业经理(管理人员);而表示“不太满意”的主要是失业下岗人员、外资独资企业经理(管理人员)、自由职业、党政事业单位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

关于目前群众的精神状态,53.3%的被调查者认为“压力较大”、39.4%人“感觉太累”,但同时又有35.5%的人对生活“充满理想”,而选择“轻松舒畅”、“快乐幸福”等其它选项的比例较低。分类看,感觉压力较大的是教师、外资独资企业经理(管理人员)、工人、失业人员和学生;感觉太累的是失业下岗人员、民营个体户、工人、教师和民工;精神问题严重,反映焦虑、郁闷的群体是失业人员和学生;而精神上“充满理想”的主要是农村居民(45.2%),城镇居民这方面的比例较低(25.8%)。群众的生活压力主要来自于:收入低(76.9%)、就医难(52.3%)、教育贵(51.2%)。除学生和外资、独资企业经理外,其他群体压力来源高度一致。

二、百姓心目中的和谐社会理想

(一)和谐社会的主要标志是生活富足、国家稳定、社会安全

从调查情况看,各界群众心目中和谐社会的标志依次是:生活富足(72.4%)、国家稳定(62.7%)、社会安全(60.1%)、社会公平(55.4%)、收入差距逐步缩小(51.6%)、人人平等(47.8%)、家庭和睦(45.0%)、社会成员人人心情舒畅(40.3%)、文化生活多样(38.8%)。分地区看,百姓心目中位于前六项的和谐社会理想标准,城镇和农村高度一致;对于第六项以后的理想选择,城镇居民更看重社会成员人人心情舒畅和家庭和睦,农村居民更

看重家庭和睦和文化生活多样。

(二)群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呈一致性

无论是出于个人利益考虑,还是置身社会环境中从关心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出发,各被调查群体最关注的位居前三位的问题高度一致:一是经济发展;二是医疗保障;三是教育收费。

被调查群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位于前三位的是:经济发展(56.8%)、医疗保障(55.0%)和教育收费(48.2%),其它依次是社会保障(44.8%)、收入差距(44.5%)、反腐倡廉(36.6%)、社会治安(36.5%)、社会公平(36.4%)、新农村建设(30.8%)、思想道德(29.8%)。分类看,不同的人群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差异较大,行业特点突出。各类人群关注的社会问题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农民关心经济发展、医疗保障和新农村建设;失地农民关心科学发展观、社会保障和环境污染;无业及失业人员关心失业下岗、医疗保障和教育收费;企业工人关心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和收入差距;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关心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收入差距;离退休人员关心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专业科技人员关心教育收费、环境污染和医疗保障。

三、群众对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有关方面实际状况的评价

(一)超过半数的被调查群众认为目前经济发展“快但不是很好”,主要问题是“收入差距过大”

71.4%的被调查群众认为自己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或“提高很快”;21.0%的人觉得“没有变化”;仅有7.1%的人认为“有所下降”,这部分人主要是“城镇无业、失业人员”。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群众普遍认为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改善和提高,尤其是农村地区居民,这方面的比例达到了80.1%,高于城镇居民16.8个百分点。多数群众对自己未来生活预期持乐观态度。有51.9%的被调查者表示“很乐观”或“比较乐观”,其中农村居民这方面的比例为57.6%,高于城镇居民11.4个百分点;35.7%的人表示“一般”;“不太乐观”的人所占比例较小,只有12.1%,这部分人仍是城镇失业、无业人员。

超过半数的被调查群众认为目前经济发展“快但不是很好”,主要问题是“收入差距过大”。只有24.7%的被调查者认为“既快又好”。对于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观点差异较大,农村居民更倾向于正面的、积极的评价。32.7%的被调查农村居民认为经济发展“既快又好”,45.6%的人认为“快但不是很好”,二者比例差距不大;城镇居民这方面的比例分别是16.1%和63.6%,二者比例差距悬殊。

对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78.7%的被调查群众认为是收入差距过大,其它是环境破坏严重(53.5%)和领导干部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33.7%);而对经济结构不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的选择比例较低,均低于22.3%。47.7%的群众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略低于或大大低于”经济发展步伐;42.3%的群众认为是“同步或基本同步”;5.8%的人生活水平略高于或大大高于国家经济发展;其余的人“不清楚”。

(二)群众普遍认为收入差距状况严重

82.1%的被调查群众认为社会收入差距的状况很严重或较严重;6.4%的人认为正常;仅有4.1%的人认为不严重;其余的人说不清楚。分地区看,城镇居民中认为收入差距严重的比例更高,达到了88.6%,而且这一看法在社会各群体中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各群体认为收入差距状况很严重或较严重的比例,新闻工作者和外资企业经理(管理人员)均为100%,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为91.8%,国有企业经理(管理人员)为90.0%,教师为89.4%,工人和学生均为89.2%,自由职业者为85.1%,科研专业技术人员为80.9%,农民为75.2%。

群众对目前存在的收入差距问题能够保持冷静、理性的态度。46.1%的被调查群众认为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基本合理,但应控制”,11.3%的人认为“是经济发展中的合理现象”,两者的比重达57.4%,明显高于认为“不合理,应该消除”所占32.0%的比例。

(三)半数以上的群众认为民主法制建设尚有不足

54.9%的被调查群众认为目前民主制度建设尚有不足,18.0%的人认为很不完善,认为比较完善的人只有14.3%,其余12.7%的人说不清楚。大多数被调查群众(60.2%)认为提高民主法制建设首要关注的问题应该是提高执法水平。分地区看,城镇居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依次是: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普法教育、加强执法力度;农村居民认为依次是:加强普法教育、加强执法力度、加强立法。这种选择次序的不同,反映出农村和城镇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差距。

(四)多数群众对当前公众思想道德总体状况评价较好,但存在问题也较为突出

被调查群众中52.7%的人对目前思想道德建设状况表示“比较满意”或“满意”,40.6%的人“不满意”,他们主要是新闻工作者、失业下岗人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群体;还有6.5%的人表示“无所谓”,他们主要是农民工、民营企业经理(管理人员)或个体户、自由职业者。这一结果反映出部分群众对市场竞争过程中一些负面因素的默许和认可,成为公众思想道德建设不可忽视的现象。

(五)大部分群众认为社会公平方面存在问题比较突出

53.5%的被调查群众认为目前社会公平问题“比较突出”,19.0%的人认为“十分突出”,只有13.7%的人认为“不突出”,其余的人表示“不清楚”。反映社会公平问题“十分突出”的群体主要在城镇,他们主要是国有企业经理(管理人员)、新闻工作者、失业下岗人员、教师、自由职业者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等。

群众认为社会不公的主要表现是:行业差距过大(75.9%)、城乡差距过大(66.1%)、社会弱势群体生活无保障(64.2%)、不同人群差距过大(63.1%)、区域差距过大(62.15%)。各界群众一致认为应首先从“分配公平”(70.0%)入手来保持社会公平,其次是机会公平(56.9%)、规则公平(56.8%)、权力公平(53.0%)。

(六)反腐败成果得到多数群众认可

调查结果显示,惩治腐败的有关措施取得较好成效。58.4%的被调查群众认为惩治腐败正向好的方向发展,其中6.2%的人认为“惩治腐败的力度很大,效果明显”。但同时,仍有相当部分(33.3%)群众认为“惩治腐败效果不佳,正在蔓延”,这方面的比例城镇高于农村9.1个百分点,这部分人主要是新闻工作者、外资独资企业经理(管理人员)、教师、失业下岗人员。群众较为集中、一致的看法是反腐败应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加大惩处力度”。

(七)目前社会稳定状况良好

78.1%的被调查群众认为目前社会比较稳定,只有14.8%的人认为“不稳定”,另外7.1%的人“不清楚”。对于影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群众集中认为主要是“收入差距拉大”(84.3%)和“干部作风问题”(66.2%),另外有相当部分群众认为“黑恶势力”(46.9%)和“政策不配套、不落实”(42.1%)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八)对诚信状况总体评价“一般”,政府诚信度评价最高

诚信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群众对政府、企业、媒体和个人诚信总体评价不高,评价为“一般”的比例均超过了“好”的比例。在上述评价对象中,对政府诚信度评价最高,得到群众评价为“好”和“较好”的比例为35.6%,其次是媒体诚信度、人与人之间诚信度和企业诚信度,比例分别为34.3%、25.6%和23.4%;媒体诚信度被评价为“差”和“最差”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7.7%,其次是企业诚信度、政府诚信度和人与人之间诚信度,比例分别为24.9%、24.0%和22.5%。分地区看,对政府诚信和人与人之间诚信的评价有明显差异,农村居民的评价好于城镇居民。群众最痛恨的社会失信问题集中表现在“消费欺诈”(79.1%),其次是个人欺诈(45.3%)、拖欠问题(44.5%)、舆论误导(40.2%)、合同不履行(39.2%)等。

(九)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措施取得较好成效

87.8%的被调查群众认为目前环境污染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39.1%的人认为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城镇居民反应更为强烈,这方面的比例达到了50.4%,高出农村居民21.4个百分点。

群众普遍关注环境问题,高度重视生存环境。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48.5%的群众选择“二者兼顾”;31.6%的人选择“环保优先,兼顾发展”,这部分人中城镇居民所占比例高于农村居民;只有15.6%的人选择“发展优先,兼顾环保”,这部分人中,农村居民所占比例高于城镇居民。

(十)群众对改革态度积极,社会管理工作中政府职能的发挥存在一些问题

被调查群众普遍认为应坚持改革。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应如何解决,在有回答的80.4%的群众中,75.9%的人认为应“继续改革”;仅有2.8%和1.8%的人认为要“停止改革”或“回到从前”。

人才创新环境比较宽松。虽然群众对人才创新环境认知度不高,有35.4%的群众表示“不清楚”,但在64.6%的有回答的群众中,48.9%的人认为目前人才创新环境“比较宽松”,5.7%的人认为“很宽松”,只有10.0%的人认为“比较恶劣”。

对于社会建设和管理,群众认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政府职能不到位(69.9%)、公众不能很好地参与社会管理(69.1%)、体制机制不健全(60.6%)等。对于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绝大多数群众认为是“困难群众救助工作”(67.9%)和“就业问题”(62.4%);其次是“解决问题”(55.5%)、“加强基层民主建设”(41.4%)、“加强食品安全监管”(37.8%)。

(十一)社会事业水平有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反映集中

社会事业状况:(1)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不高。67.4%被调查群众认为自己文化生活状况“一般”;18.0%的群众文化生活“贫乏”;只有14.5%的人认为“丰富”或“比较丰富”。(2)目前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收费过高,群众难以承受。对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收费,61.1%的群众认为“太高,不能接受”。同时,63.4%的群众认为发展教育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是“规范教育收费标准”;其次是提高教师素质(58.6%)、加大对教育的投入(51.9%)、消除地区招生差异(43.3%)。(3)医疗改革尚未完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群众认为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是“医疗体制改革不到位”(60.6%);其次是医疗机构和人员责任心不强(55.6%)、医疗生产厂家的暴利(52.3%)、政府调控不力(47.3%)、主管部门责任心不强(42.5%)等。

群众集中反映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首先关注医疗保险(80.8%)和养老保险(80.2%);其次是更加关注弱势群体(51.0%)和失业保险(46.0%)等。

社区群众满意度调查篇3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北京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组织与体育消费现状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从整体上看北京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知程度以及体育锻炼意识整体较高,但是居民对社区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和社区体育组织的满意度较低,居民的年人均体育消费水平较低。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加强政府和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加强居民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加大对社区体育锻炼场地的开发,增加配套的体育健身锻炼器材设备;大规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机制。

关键词: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满意度;消费状况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5-0049-05

abstract:Bymeansofquestionnaire,mathematicalstatistics,literatureontheBeijingcitycommunitysportsorganization,sportsconsumptionstatusquoand.Researchthinks,lookfromthewholeofBeijingresidentsonphysicalexerciseeffectoncognitiveandphysicalexerciseconsciousnessishigher,buttheresidentsofthecommunitysportsfacilitiesandcommunitysportsorganizationandlowsatisfaction,residentsannualpercapitasportsconsumptionlevelislow.inviewoftheabovesituationputforward:tostrengthenthegovernmentandthecommunitypublicservicefunctioninordertostrengthentheresidents"sportsconsciousness;increasethecommunitysportsdevelopmentofthesite,addingsupportingsportsfitnessexerciseequipment;thelarge-scaletrainingofsocialsportsinstructors,establishingfitnessvolunteerservicemechanism.

Keywords:communityresidents;physicalexercise;satisfaction;consumptionstatus

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群众体育高度重视和关怀。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每年的“8月8日”设定为全国的“全民健身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第560号令正式颁布《全民健身条例》,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前夕亲切接见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代表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群众体育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群众体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健康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促进社会和谐培养社会居民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社会单位,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发展社区体育不仅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将促进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工程的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市社区体育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查阅有关社区体育、群众体育、社会学等相关研究资料,为研究北京市社区体育锻炼现状提供理论基础。

1.2.2访谈调查法

通过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对北京市社区进行抽样调查访谈。从整群抽样的原理出发,把北京市所有辖区列入抽样框,从其中随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15个社区,对这15个社区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访谈。

1.2.3问卷调查法

自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对北京市社区进行整群抽样,随机抽取15个社区进行了问卷的发放,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349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88%。问卷设计中前5项为人口学特征及个人信息,后15项依据体育锻炼标准评定量表而设计。本问卷的克龙巴赫系数即内部一致性系数较高为0.923,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相关性。

1.2.4数理统计法

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北京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意识的现状分析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继续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激发的群众体育热情保持下去,增强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人民的健身习惯。由此可见,体育健身意识对于体育锻炼而言尤为重要。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受意识的支配,意识是第一位的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先决和指导的作用。

通过北京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问卷显示(表1)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群的客观体育锻炼意识、主观体育锻炼意识及对体育锻炼的支持度得分均存在差异,在统计数据上显示出不同的数据特点。

调查问卷样本中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的居民客观锻炼情况存在个体性差异。从总体上来看(见表1),客观锻炼情况的得分男性高于女性,但性别因素的p值为0.367,大于0.05说明性别特质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上不明显,性别与客观体育锻炼情况的相关性不大。从年龄的维度来看居民进行客观体育锻炼的意识体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由于青少年处于精力旺盛的青春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强,在10-20岁间的居民客观体育锻炼意识为15.36。随着逐渐步入工作岗位后由于工作的繁忙使得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精力减少,从而导致体育锻炼的意识降低,在31-40岁时最低为7.56。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有所下降,又开始重视体育锻炼因此体育锻炼意识又逐渐回升,在40岁以后的居民客观体育锻炼意识逐步上升,60岁以上的得分值最高为18.45。年龄因素在客观锻炼维度的p值为0.019小于0.05,说明文化程度的不同对居民的客观体育锻炼意识具有显著影响。婚姻状况因素的p值为0.014小于0.05,对居民的客观体育锻炼意识也具有显著影响。已婚人员由于年龄较大,其对应的客观锻炼意识的得分也相应较高。

主观锻炼意识和对体育锻炼的支持度均值是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积极性和潜在活动热情的体现。从表1可见在性别特质维度的p值分别为0.982和0.578均大于0.05,因此性别因素在主观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支持度的得分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但是年龄和婚姻状况因素的p值都小于0.05,说明年龄和婚姻状况不同对北京市居民的体育锻炼主观意识和支持率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对北京市社区居民抽样调查的问卷中发现51.14%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67.68%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比较重要,认为体育锻炼一般和不重要的社区居民的比例比较低。这说明北京市社区居民整体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较高,具有较高的体育锻炼意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有利于群众体育工作的推进与发展。

图1北京市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在对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目的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目的: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精神生活、减肥健身、娱乐身心、防治疾病、休闲交往、减轻压力、提高适应能力、提高运动能力等。(见图2)

图2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分析

在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丰富业余精神生活、减肥健美和防治疾病。由于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因此减轻压力所占的比例也比较高为46.25%。由此可见,北京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意识正在向体育的社会性功能方面转化,体育锻炼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发掘和认知性有所提高。

2.2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体育健身意识的不断加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正在全国火热的开展,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建成体育场地设施已经超过100万个。北京市作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已遍布全市各个社区。社区优美的锻炼环境、宽敞的锻炼场地以及健全的健身器材等是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客观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提高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

表2北京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满意度分析

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四个维度居民的满意度描述分析来看(见表2),不同群体的满意度相对来说较为集中,多在2.3-3.8的范围内。其中锻炼环境因素的满意度最高,集中分布在3.1-3.8左右范围,高于本次调查的平均值3。体育器材设备的居民满意度较低,分布在2.1-2.6左右范围,低于本次调查问卷的平均值3,对满意度的贡献值为负。通过锻炼环境、锻炼场地和器材设备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显示北京市社区居民对锻炼环境的满意度最高而体育器材设备的满意度最低。在年龄方面,男性和女性的差异性不大,由于女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总体要求比男性低,因而女性的满意度得分比男性居民高。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社区居民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对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要求相应越来越高,因此社区居民随着年龄的增加对社区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满意度逐渐降低。在学历和婚姻状况方面,北京市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满意度随着学历的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未婚居民比已婚居民的满意度高。本次调查研究统计满意度的3个维度所呈现的数据变化规律趋于一致性,表明体育锻炼环境、体育锻炼场地和体育器材设备三个维度对北京市社区居民满意度的影响相对较集中具有共性。

在对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调查时发现人们对体育器材设备方面存有较多的意见。首先,大多数的体育健身器材主要分布在居民较为集中的街心花园或小区的空闲绿地内,分布较为稀疏,有些居民要走很远才能到达,不方便居民的就近锻炼。其次,小区内由于受到场地和环境的限制,器材设备的种类比较少。常见的主要有跑步器材、力量练习器材、乒乓球台等,而对于一些大众喜爱的篮球、羽毛球、网球等的场地和设施却很少。再次,有些体育健身设施由于其本身公共服务商品的特殊属性,没有专人进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造成很多设备器材安装不久就被损坏,长年只起到观赏的作用而没有发挥其为居民锻炼身体服务的功效。由此可见,北京市社区的场地器材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管理。

2.3北京市社区居民体育组织活动的现状分析

社区体育组织对居民的体育锻炼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北京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组织满意度的调查显示(见图3),有49.58%的社区居民对市区的体育组织不满意占总体满意度的50%,35.12的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基本满意占总体满意度的35%,9.64%的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非常不满意占总体满意度的10%,只有不到6%的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满意和非常满意占总体满意度的5%。由此可见,北京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的总体满意度比较低,社区为居民提供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活动不足,没有发挥社区体育组织应有的引导作用。

图3北京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的满意度分析

造成北京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社区进行有规模有组织的群众体育活动较少,二是社区的体育组织管理不健全,三是缺乏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四是社区组织进行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不足。(见表3)

由表3可知社区体育组织只有健全自身的组织管理机构,完善相应的制度规章,加大对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建立体育健身志愿者的服务机制,加强对体育健身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才能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的满意度。只有发挥社区体育组织的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群众体育活动才能推动社区群众体育的发展。

表3北京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不满意的因素分析

2.4北京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情况分析

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社区居民体育消费也是促进社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北京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情况统计分析可见(图4),北京市社区居民每年进行体育锻炼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40.40%,50.70%的社区居民的消费在100-500元的范围,5.2%的社区居民消费在500-1000元的范围,只有3.70%的社区居民的体育年均消费在1000元以上。由此可见,北京市社区居民的年均体育消费水平大约集中在100元到599元之间,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均体育消费水平高。据不完全统计,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体育人均年消费水平在100元以内。但是与国家提倡的全民健身消费理念和全民健身消费计划相比北京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总体还偏低。

图4北京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情况统计分析

造成北京市社社区居民整体消费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北京市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二,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理念匮乏;第三,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消费的途径和渠道比较少,数量和内容不够丰富。因此,社区应积极加强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消费理念的宣传和引导,在社区举行各种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引导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消费,推动社区群众体育工程的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通过对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发现,北京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整体性还比较高,但是居民对社区的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和社区体育组织的满意度较低,居民的人均年体育消费水平也比较低。鉴于北京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现状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措施,以期为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和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3.2建议

3.2.1加强政府和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居民的体育锻炼的意识

在2010年召开的全国体育局长工作会议上将推动全国群众体育建设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在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之后,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指出,培养人民健身习惯,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让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快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1]2010年12月中旬分别在北京和广东召开了两次由各省体育局主要领导参加的贯彻落实群众体育工作的座谈会议。由此可见,各级政府主管体育的部门和体育系统要建立和转变体育观念,提高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加大政府及相关体育部门的财政预算,认真履行政府及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职能。面对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现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绝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要提倡体育健身观念的新意识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提高自身认识,通过尝试和努力积极推进新思维、新观点和新模式的贯彻落实。同时各级社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实情的全民健身计划,加强体育锻炼的宣传和教育,加强群众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和政策引导.运用新思维新方法,采取创新性举措推动群众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

3.2.2加大对社区体育锻炼场地的开发,增加配套的体育健身锻炼器材设备

在对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现状分析时发现北京市社区居民对小区的体育锻炼场地和配套体育健身器材设备的满意度较低。(见表2)其中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对锻炼环境因素的满意度最高,集中分布在3.1-3.8左右范围,而对体育锻炼场地和体育器材设备的满意度较低,分别分布在3.5-2.8和2.1-2.6的范围。通过锻炼环境、锻炼场地和器材设备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显示北京市社区居民对锻炼环境的满意度最高而体育锻炼场地和体育器材设备的满意度较低。对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地点进行调查发现(见图5),49.58%的居民选择在小区的体育锻炼场地进行锻炼排在第一位,有32.01%和13.25%的居民选择在附近公园和健身房进行锻炼。由此可见北京市社区居民选择在室外进行体育锻炼的较多,因此相应的对社区的体育锻炼场地和配套健身器材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各级政府及社区要加大对社区的布局审批和建设规划,增加体育锻炼场地和配套器材设施的经费投入,扩大体育场地的面积、增加相应的配套健身器材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锻炼热情,满足居民就近锻炼的愿望。目前我国群众社区体育锻炼场地和配套器材设备的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很大,一些地方还存在严重的缺乏与侵占现象,甚至很多社区没有居民体育锻炼场地。因此,要解决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和配套设施问题,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体育部门充分发挥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以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2.3大规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机制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全民健身的宣传者、群体活动的组织者、科学健身的指导者、场地设施的维护者,在建设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组织开展基层全民健身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目前,我国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较少,社区体育指导员资质不高、专业性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应完善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考核、颁发证书及资格认定等工作。各级体育部门要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经费投入,加大培训的力度提高培训的等级,落实好考核和审批等工作以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质量以保证培训出来合格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全民健身事业服务。

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机制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事业是社会公共服务事业,不具有盈利性因此必须由政府和人民群众自发的力量来进行支持才能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各级体育部门应以身作则,积极创建和提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和办法,鼓励和吸引广大优秀的教练员、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投身到全民健身志愿者的队伍中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文娟,汪焱.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及其价值[J].福建体育科技,2006,(01).

[2]宋玉梅,李骁天,李龙,刘海元.小康社会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相关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6).

[3]袁广锋.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04).

[4]王凯珍,阮云龙.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1).

[5]唐建军,苏丕仁,蔡学玲.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组织)发展的条件及其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1).

[6]杨丹.对中国城市居民社区体育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2).

[7]彭杰,陈东岗.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定位与管理体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03).

社区群众满意度调查篇4

一、工作目标

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政治责任,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知晓度、信心度和满意度。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局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各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局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及时通报和反馈社会评价结果。

(二)注重舆论宣传

1、会议宣传。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动员大会,安排布置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工作。近期组织召开一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宣讲会,具体做好三件事:一是着重宣传我区党风廉政建设的做法和成效、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的内容、规定和要求以及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二是发放《致全区人民的一封信》和民意调查预告,组织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相关政策法规和《风(区党风廉政建设特刊)》,讲解如何回答社会评价满意度测评问题,积极、正确引导干部职工和群众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社会评价工作;三是张贴《民意调查预告》了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听取群众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建议。

2、媒体宣传。进一步完善党务公开,及时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及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增强工作透明度。充分利用政府信息公开平台、液晶显示屏、宣传栏等渠道,大力宣传我局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新举措和新成效,让广大群众及时知晓、积极支持、主动参与、充分监督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知晓度、信心度和满意度。要集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知识宣讲工作,引导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客观、理性评价,为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3、标语宣传。悬挂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标语,营造舆论氛围。

三、工作要求及时间安排

1、10月10日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宣讲会(含退居二线干部、退休干部职工)会议。

2、10月15日前张贴《致全区人民的一封信》和民意调查预吿,在10月底、11月中旬前集中解决一批群众诉求。

社区群众满意度调查篇5

全运赛事体育素养居民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沈阳市居民大众体育需求为研究对象。沈阳市辖9个区,结合沈阳市文化体育局的意见,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3个区作为调查对象,包括和平区、大东区和苏家屯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提炼。运用网络,大量收集大众体育、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有关资料和数据,给本文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

1.2.2访谈法

走访沈阳市政府、沈阳市文化体育局、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等行政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了解沈阳市大众体育的发展现状、特点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沈阳市大众体育需求的主要建议和意见。

1.2.3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等媒介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设计《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0份,其中有效问卷570份,有效回收率为95%。问卷调查对象为政府体育管理官员、大众体育管理从业人员、专家学者和居民等。

1.2.4数据统计法

本文采用了eXCeL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基于体育需求的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调查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体育素养本体的研究,笔者比较认同余智所提出的体育素养内涵,余智(2005)认为体育素养是个人先天具有和通过后期教育获取体育信息,并运用这些体育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体质健康的能力,并提出体育素养主要体现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体育素养的外显性主要表现为体育行为,而体育需求又成为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体育素养的量度应以体育需求为基础。对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进行调查研究,应以居民体育需求为基本测量点,通过对参与型体育需求为主进行调查,进而反映出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的客观现状。

2.1体育生活满意度调查

沈阳市居民体育生活满意度调查包括体育活动内容满意度、体育活动场所满意度、体育活动时间满意度、体育指导人员水平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内容满意度达到53.3%,一般满意达到41.3%,较不满意达到1.1%,很不满意达到4.3%;体育活动场所满意度达到55.5%,一般满意达到39.1%,较不满意达到1.1%,很不满意达到4.3%;体育活动时间满意度达到45.7%,一般满意达到48.8%,较不满意达到1.2%,很不满意达到4.3%;体育指导人员水平满意度达到30.2%,一般满意达到63.9%,较不满意达到1.2%,很不满意达到4.7%。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知道,近些年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我国大众体育工作不断深入,居民逐渐参与大众体育活动中,对于体育活动场所满意度较比其它满意度较高,对体育指导人员水平满意度较低。

2.2体育锻炼频率、时间、时段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得知,每周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数量达到83.2%,居民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数量达到16.8%。每周参加1次以下体育锻炼的数量占32.6%,每周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数量占19%,每周参加2次体育锻炼的数量占12.6%,每周参加3次及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数量占19%。可以看出,参加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所占比例相当高,大部分人具有参加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多数集中在一小时以内,其中15分钟以下占18.9%,15-30分钟占23.3%,31-60分钟占44.4%,61-90分钟占7.8%,90分钟以上占5.6%。调查显示,沈阳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段多为晚上,占据58.9%,选择清晨参加体育锻炼的占8.9%,选择中午参加体育锻炼的占6.7%,选择下午参加体育锻炼的占2.2%,时间不确定的占28.9%。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依次为:无人指导、不知如何锻炼(占32.4%),缺乏余暇时间(占19.3%),工作负担重、身心已很疲劳(占19.1%),懒惰(占13.2%),场地不方便(占10.5%),缺乏体育兴趣(占10.3%),没兴趣(占8.8%),家务繁重(占7.4%),缺乏体育设施(占4.4%),身体很弱,不适合参加体育锻炼(占2.9%),缺少运动群体(占1.5%),身体很好、不用参加体育锻炼(占1.5%)等。

调查得知,沈阳市居民余暇时间分配依次为:家务劳动(占43.2%),看电影、电视(占35.8%),逛商场(占20%),看书报、杂志(占11.6%),辅导子女学习(占11.6%),打麻将、跳舞、唱歌(占10.5%),养鱼、鸟、花(占8.4%),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占7.9%),旅游(占7.4%),参加社会活动(占5.3%),业余文化学习(占4.2%),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占3.2%),美容美发(占2.1%)等。

2.3体育锻炼地点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沈阳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地点中,利用公园、社区内的免费锻炼场地及设施参加体育锻炼的所占比例为60.9%,在自家庭院参加体育锻炼的所占比例为14.1%,前往免费体育场馆参加体育锻炼的所占比例为12%,利用周边学校体育设施和单位体育场所参加体育锻炼的所占比例均为10.9%,有5.4%的居民会去经营性体育场所参加体育锻炼。

2.4体育锻炼伙伴与形式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伙伴依次为:朋友(占54.3%),家人(占25.5%),同事(占20.2%),没有锻炼伙伴(占8.5%),锻炼地点的伙伴(占7.4%)。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依次为:自发参加体育锻炼(占84.9%),参加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占14%),社区活动(占2.6%),加入体育俱乐部或辅导站(占2.2%)。

根据调查结果,反应出与朋友、家人、同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比例相当高,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以自发参加体育锻炼为主。可见,大众体育的发展尚且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社会上体育的指导站、俱乐部等体育活动场所也尚未形成规模,这种现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众体育工作者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各种体育需求。

根据调查结果46.8%的沈阳市居民在2014年至少参加了1次以上由社区或单位举办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也有53.2%的居民未参加过社区或单位举办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其中参加1-2次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占33%,参加3-5次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占8.5%,参加6-10次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占2.1%,参加11-20次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占3.2%。

2.5体育锻炼动机调查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生理情况、物质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客观环境条件,因此大众体育需求具有很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例如16-25岁年龄段,许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为了配合体育课提高体育成绩而进行的自我锻炼,以提高运动能力的比例较大。同时,青年人也把在运动场上的竞赛作为满足自己身体活动、满足自己成就需要的一种手段。而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密切的人际关系、增进友谊,为提高机体对抗环境的适应能力、防病治病,逐渐成为他们的体育需求。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减少由繁重的工作和学习带来的精神紧张、焦虑以及疲劳;达到愉悦感官、陶冶情操、调节情感的作用。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方式,可以满足消遣娱乐、调节情绪等精神上的需求。

沈阳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说明人们对大众体育的需求也是非常广泛的。其中强身健体占体育锻炼动机比例的61.1%,减肥塑身占体育锻炼动机比例的20%,缓解压力、调整情绪占体育锻炼动机比例的18.9%,享受运动的乐趣和娱乐消遣占体育锻炼动机比例均为10.5%。

2.6体育锻炼项目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目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排名前10位分别为羽毛球(占41.9%),散步慢跑(占35.5%),游泳(占28%),乒乓球(占21.6%),篮球(占15.1%),器械健身(占15.1%),足球(占10.8%),太极(占9.6%),网球(占8.9%),排球(占7.2%)。这些项目基本属于传统体育锻炼项目,对场地、器材等要求比较低,容易学习和控制。由此可见,沈阳市居民对于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体育锻炼项目的结构还有待优化。

2.7体育参与的其它方式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也通过其他的方式参与体育活动,获得相关体育知识,这些获取方式依次为:电视节目(占64.5%),网络信息(占36.6%),与体育爱好者聊天(占8.6%),体育报刊(占6.5%),体育广播(占3.2%),购买体育(占2.2%)。

2.8体育消费情况调查

沈阳市居民2014年有69.9%的居民没有租用过体育锻炼场地,参加过俱乐部、培训班。

3全运赛事影响下的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提升建议

3.1丰富运动健身项目

政府是大众体育的主要供给主体,但不是唯一供给主体,需要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共同参与,形成多元的供给主体体制。在大众体育服务中政府应当转变角色,实现由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由经营者向管理者转变;由独断者向主导者转变;有重权力向重服务转变;由划桨者向掌舵人转变。政府的存在目的在于满足民众的公共需求,因此,政府提供大众体育服务要把满足居民的大众体育需求放在首位,结合本地实际,并听取民众呼声,为本来单调乏味的体育项目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在社区增设符合居民需求的健身器材,增加新兴体育运动器材,请专业人员指导、传授运动技巧。政府可以开设新兴体育运动体验馆,让居民对新兴的体育运动有了解、体验的渠道,加速居民参与体育运动健身项目的更新。在国家大力提倡“全民健身,健康生活”这一宽松政策下,企业可以创新产业链,抓住民众猎奇的心理,更新运动健身项目,让更多的居民愿意在新的运动项目上花时间、精力以及金钱。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更活跃了体育市场。

3.2.稳抓消费增长点

沈阳市政府应根据未来5年里居民的消费增长点,宏观调控市场,做到平衡市场消费,满足供需平衡。未来5年里,居民对现场观看体育比赛、表演需求将大幅度增加,沈阳市政府、沈阳市文化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应迎合居民的需求,增加体育比赛、表演的次数,建设专业场地或者利用专业院校已有的运动场地,举办或外请体育比赛、表演、表演赛等,收取一定的门票费用平衡政府收支。企业应稳抓未来5年里居民的消费增长点,增加体育服装、鞋帽、体育器械的供给,把握市场先机,创造利润,活跃经济市场。

3.3鼓励社区或单位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

沈阳市政府、沈阳市文化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社区或单位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促进大众体育活动的发展,调动居民参与大众体育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在各个社区等地增加体育宣传语,提供免费的体育运动场所和专业的裁判人员以供社区或单位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或者为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社区或单位提供经济补贴,提供奖品,让更多的社区或单位愿意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积极贯彻全民健身。企业可以提供高端的体育场地、器械租用,价格可以根据租用次数和件数的增加相应的降低。

3.4增加专业人员指导

沈阳市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大众体育的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积极作用,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大各类大众体育人才的培训力度,以满足人民群众开展大众体育活动的人力资源需要。亦可以在专业体育院校寻找指导人员,在体育场馆或其他体育场地中免费指导居民参加基础的体育锻炼。这样的举措既可以保证指导人员的专业度,能够针对居民锻炼时的不足之处给予专业方面的指导,使居民能够更加专业的参与体育锻炼,同时也可以使因为无人指导、不知如何锻炼的人群参与到大众体育运动中,使大众体育贯彻的更加深入。企业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指导人员的专业性和高端体育运动的专业指导,来满足精益求精、要求更高层次体育运动的居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猛.城市居民大众体育发展潜力巨大――来自中部刘生省会城市的调查[J].中国统计,2013(4):53-54.

[2]钟天朗.体育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宫怀宇.论不同年龄人群的体育需求及行为方式[J].焦作大学学报,2009(7):131-132.

[4]曹可强.论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需求导向――以上海市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1):1-4.

[5]周爱光.从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审视政府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科学,2012(5):64-70.

[6]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1):69-72.

社区群众满意度调查篇6

据悉,省考评办将于7月10日至15日在17市开展科学发展观群众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与市里内容基本一致,随机调查手机用户,调查结果全省通报,并记入各市科学发展考核成绩。为积极迎接省对我县上半年群众满意度调查,确保我县卫生工作在群众满意度调查中取得好的成绩,经研究,确定在全县卫生系统开展“六个一”活动。

一、开展一次“大回访”活动

(一)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健康需求回访、征求意见建议、做出服务承诺、做好政策解释等四项内容。

1、家庭保健医生回访:发动农村家庭保健医生和社区医务人员对责任片区进行全覆盖回访。回访内容要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询问健康情况和卫生需求,同时征求对卫生工作的意见,并及时诚恳回应,特别是对医保报销、药品种类不全、药品价格方面提出建议或疑问的要做好政策解释和引导。

2、医疗机构回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今年以来的出院患者或家属进行电话回访,询问康复情况,提供保健咨询,同时征求对医疗服务方面的改进建议,对医保报销政策、医药收费价格方面的意见应及时做出解释和说明。

3、对重点人群回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对2013年以来曾经对我们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不同意见的就诊患者或家属进行重点回访,通过关心询问,做好沟通交流。

4、及时整改落实。对回访到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汇总、梳理分类,针对性提出整改措施,抓好落实并及时反馈。

(二)活动要求:一是回访要做到服务人群全覆盖,特别是手机用户。二是回访工作应于7月10日前全面完成。三是回访情况及整改措施于7月12日前报县卫生局政工股。

二、开展一次集中宣传报道

各单位要精心提炼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亮点和特色,在辖区内主流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报道,传递卫生人的正能量。局宣传科在7月10日前,在电视台、电台、报纸上的报道各不少于2篇。

三、开展一次公开承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就严格执行“九不准”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并公布24小时医疗服务投诉电话。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通过电视台、主要报纸对外公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在单位内部醒目位置公布人社部门的医保报销规定和相关程序、公布收费依据和价格、公布就诊服务流程。

四、开展一次集中便民服务活动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通过多种形式在7月10日前开展一次便民服务行动,并做到精心谋划,不走过场,确保实效,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便民措施带来的实惠。

五、开展一次作风纪律整顿

针对满意度调查中群众反映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脱岗、24小时值班不到位等情况,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单位窗口工作人员的作风纪律教育培训,并对职工在值班值守等执行单位规章制度、工作纪律情况等进行检查,严格对内管理,规范对外服务。

社区群众满意度调查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着力解决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目标

广泛动员全镇各村、社区、镇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力量,以治安防控为基础,以化解矛盾为重点,以严打整治为突破,以宣传走访为依托,以队伍建设为保障,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和警民关系,确保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观,确保党政机关公信力明显增强,确保重点工程项目顺利推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治安防控

1.开展治安“大巡逻”活动。由镇综治委牵头,组织机关各办、治安联防队、路社区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城区街面巡逻防控工作,最大限度的打压各类违法犯罪空间,控制和减少各类案件的发生。其他社区、各村、镇属企事业单位要加强专(兼)职巡逻队和义务巡逻队建设,组织对集镇和公路沿线长期开展治安巡逻。

2.开展内保工作专项督查。由镇综治办牵头,各派出所具体负责,于9月份对所有重点内部单位开展一次上门督查,对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到位、安全隐患多、单位内部发案多的单位下发限期整治通知单,督促镇属各企事业单位深入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内部安全保卫工作,认真落实值班守卫、护楼看院、治安巡逻等工作,严防各类治安案件发生。

(二)突出重点整治

1.开展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各派出所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地下“”等聚众、吸贩毒、“两抢一盗”等突出治安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查找原因,提出工作对策,逐一制定整治方案,落实整治措施,限期整治到位。由镇综治办牵头,督促各派出所对上半年摸排确定的治安重点地区开展集中整治行动。

2.开展娱乐场所集中清查行动。在下半年市、县对镇的民调工作展开前,由镇综治办牵头,组织各派出所在城区组织两次以上的娱乐场所集中清查行动,加强对宾馆、旅店、KtV、酒吧、休闲会所、网吧、游戏厅、娱乐室等娱乐服务场所的治安管控,营造严打声势。

3.开展城区交通卫生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由镇社区创卫办牵头,组织社区和镇直相关部门,9月份在城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着力改变“脏、乱、差”的现状,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出行和居住环境,让群众在短期内感受到明显变化。

(三)化解矛盾纠纷

1.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由镇综治办牵头,在国庆长假前组织开展一次“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对摸排掌握的突出问题,逐案落实化解责任和措施,坚决杜绝极端事件发生。充分发挥村级调解员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积极性,力争使基层村组存在的主要矛盾纠纷得到及时调处,确保矛盾纠纷不激化、不上交。

2.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由镇办牵头,9月份组织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对今年上级交办和本级排查掌握的积案化解情况来一次“回头看”,进一步明确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和化解期限,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对重大积案和涉法涉诉案件,要组织责任单位进行会商,拿出会商意见,促进积案化解。

(四)转变工作作风

1.深化“转作风、促发展、解民忧”活动。9月份,由专项活动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对“转作风、促发展、解民忧”专项活动开展一次督查,及时通报活动开展情况,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同时要针对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召开全镇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会议,开展专项整治。

2.完善群众工作站工作机制。由镇群众工作总站牵头,完善考评办法,督促群众工作站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下半年市、县民调前,组织群众工作站工作队员,深系村(社区),着力做好法律宣传、政策解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扶贫帮困等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开展政法队伍作风建设专项整治活动。由镇综治委牵头,在综治成员单位之间开展一次队伍作风建设专项整治活动,重申、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铁规、禁令。各综治成员单位要针对本单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具体的作风建设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并严格落实执行。

(五)加大宣传力度

在9、10月组织开展平安建设集中宣传活动。由镇党政综合办牵头,做好各种形式的宣传报道工作;各村、社区,镇属企事业单位要利用标语、横幅、板报、挂图、宣传画、宣传车以及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集中宣传;镇综治委要统一印制法律宣传、和谐平安建设等方面的资料发送给群众;各村、社区,镇属企事业单位至少要设置一个综治工作和平安创建活动宣传栏或宣传橱窗,广泛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宣传活动,提高干部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镇中心校要组织在全镇各中小学校开展平安创建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四、组织领导

成立江镇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工作领导小组,由赵立峰同志任组长,习国华、文吉安同志任副组长,镇综治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习雁飞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镇政法综治办。

五、活动要求

(一)落实工作责任。建立民调工作联点督导工作机制,由党政领导挂帅,做好分管领域部门单位的联点督导工作,并组织驻村(社区)干部深入各联系村(社区)开展联点督导工作。各村、社区、镇属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一把手”责任,在9月20日前都要组织召开一次全体班子成员、党员组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参加的综治民调动员大会,宣讲形势,正面引导,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镇政法综治办具体负责抓好活动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考核。

社区群众满意度调查篇8

坚持民意导向打造民生警务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是衡量和检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涵盖了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主要绩效,反映着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公平正义和公共服务的新期待、新要求。近年来,我市公安机关始终坚持民意导向,全力打造民生警务,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但影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因素还大量存在,亟待研究解决。

一、去年以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主要做法

去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牢牢把握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总要求,把“四个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党委政府满意、上级机关满意、公安民警满意)作为最高追求,主动服务第一要务,忠实履行第一责任,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治安秩序持续平稳,公安队伍形象明显提升。市公安局在2013年全省公安机关目标责任考核和公安重点工作考核中均名列第一,取得了我市公安历史上最好成绩。

一是维稳工作措施硬。紧紧围绕全国“两会”、“6.4”、“7.5”等敏感节点,共搜集情报信息1490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964件,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628件次,成功举行了全市公安机关反恐处突集结演练,圆满完成了总理来安视察、“双节”、“两会”、龙舟节等重大安保任务,受到了省公安厅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全市未发生重大,未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事件,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二是严打工作力度大。先后开展了“打盗抢保民安”、“破小案暖民心”、“秦安”、打击食品违法犯罪等一系列集群战役、重点会战、专项整治,成功破获了汉滨“3.2”涉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汉滨“1.25”、“2.21”、“9.12”、“11.9”特大贩毒案、汉阴“6.20”特大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毒豆芽)系列案、紫阳系列QQ诈骗案、旬阳“6.21”特大跨省制售假烟网络案、岚皋张海波特大生产销售假种子案、平利系列盗窃案等一大批重特大案件,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和省市主要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全年共破获刑事案件3916起,同比上升46.6%;逮捕943人,同比上升6%;命案侦破率连续三年达100%。

三是治安整治效果好。先后组织开展了治安混乱地区整治、打击“黄赌毒”、“治爆缉枪”、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旅游治安秩序整治、打击“医闹”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年共整治社会治安混乱地区14处、治安乱点及突出问题269个;查处治安案件8481起,同比上升4.3%;行政拘留5634人,同比上升8.9%。针对安康中心城区电子游戏厅问题,先后组织开展两次集中整治行动,共关闭游戏机经营场所63家,现场砸毁游戏机381台,收缴游戏机299台、游戏机主板204块,城区电子游戏厅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四是防控网络织得密。全市共建设视频监控47376个、视频监控平台116个,整合图像资源2251路;建成公安检查站32个,组建巡特警大队12个、派出所巡警中队132个、专职巡防队伍2246人,9个县在城区推行巡逻GpS管理系统,建立了社区、派出所、巡警、公安检查站、交警“五级巡防”机制,全市初步形成了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警、出城有卡口、点线面互动、巡卡查并举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格局。杜航伟厅长称赞“安康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应用走在全省前列”。

五是安全监管抓得实。深入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建立起宣传教育、隐患治理、事故预防、违法行为整治“四位一体”的公共安全监管长效机制。高交支队创新推行“122”路警联合执法执勤模式,得到省委、省政府及省公安厅领导的充分肯定,省公安厅、交通厅联合在我市召开现场会全省推广。全年未发生重大交通、火灾事故,未发生危爆物品安全事故,未发生群死群伤治安事故。

六是规范执法亮点多。在全省率先提出创建市级全国执法示范公安局的奋斗目标。共建成办案中心10个、执法办案场所124个、涉案财物保管场所154个,办案区安装高清监控探头238个、录音录像设备67套,成为全省执法场所规范化改造的标杆。强制推行网上执法办案,执法信息化应用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达标验收中,安康总成绩全省第一。省公安厅在汉阴召开了全省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现场座谈会,全面推广安康公安规范执法的经验做法。市公安局被评为“全省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先进集体”,连续四年被授予“全省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评工作优胜单位”,被确定为“全市依法行政示范单位”,被推荐为“全省‘六五’普法先进单位”。

七是公安队伍面貌好。精心组织开展“大学法、大培训、大练兵”活动,成功举行了全市公安机关“三大活动”汇报演练,共举办业务培训170期,培训民警16000余人次。郭青书记对公安机关“三大活动”给予充分肯定。扎实开展队伍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出台《安康市公安局党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十项规定》等制度规范44项。市公安局在全市狠刹“五股歪风”推进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人民日报》、《人民公安报》、《陕西日报》等中省主流媒体对我市公安队伍建设进行了宣传报导,树立了公安队伍良好形象。

二、当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尽管当前全市社会治安大局总体平稳,公安队伍整体形象不断提升,但仍存在不少影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侵财类案件易发高发。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诱发犯罪的因素增多,刑事犯罪处于高发期,特别是“两抢一盗一骗”侵财案件居高不下。2013年全市侵财案件发案占到刑事立案总数的76%,成为影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二是破案追赃率有待提高。2013年,全市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破案率为70%,其中命案破案率达100%,但侵财类案件破案率仅为42.1%,侵财案件破案率和赃款赃物追缴率相对较低,部分受害者的财产损失得不到挽回,降低了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三是“黄赌毒”现象时有发生。虽经公安机关严打整治,但部分宾馆、洗浴、发廊等场所“黄赌毒”问题依然存在,滋生这些问题的土壤难以彻底铲除,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四是治安防控相对薄弱。少数地方街面见警率、民警管事率低,治安防控体系实战效能发挥不够好,致使一些可防性案件防不住,尤其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小案”发案压不下来。

五是执法水平尚有差距。少数民警不能主动适应社会法治建设的新要求,在执法理念、态度、言行、方式上与规范、文明、公正执法的要求还有差距,生硬执法、机械执法、随意执法还时有发生,少数单位出警慢,有的案件久拖不决,人民群众有意见。

六是群众工作有待加强。少数民警宗旨意识不强,深入群众不够,联系群众不多,发动群众不力,导致群众对公安机关缺乏理解、信任和支持。一些窗口单位衙门作风犹存,冷硬横推、办事拖拉等问题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群众的感情。

从客观方面看,公安机关面临的执法环境更加复杂,人民群众对公安执法的监督力度日益加大,人民群众从信赖角度出发希望公安“包打天下”,什么事都找公安机关,期望值非常高,但由于警力严重不足,非警务活动多,工作任务重,执法办案、管理服务水平与群众要求还有差距,导致群众不理解、不满意,直接影响了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此外,新闻舆论和网络新媒体对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部分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为吸引观众眼球,大肆渲染犯罪细节,极力夸大公安民警执法瑕疵。一起普通的案件、一个细微的执法过错,经过媒体和网络的渲染加工,就变成一件影响恶劣的案事件,使公安民警在维护社会稳定中付出的艰辛努力被消解。

三、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措施对策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全市公安机关将牢牢把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良好契机,紧紧围绕争创全国综治优秀市、争当“全省先进、陕南一流”两大目标,切实增强“四种思维”(底线思维、换位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以推行“模式”(主动型维稳工作模式、合成型打击整治模式、立体型动态防控模式、常态型推动发展模式、精细型执法执勤模式、实战型信息警务模式、创新型社会治理模式、职业型警队管理模式)为抓手,以打造“八个区”(维稳处突的放心区、严打整治的示范区、群众认可的安全区、基层基础的领先区、规范执法的样板区、科技应用的创新区、为民服务的模范区、队伍建设的标杆区)为载体,以深化“五个能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规范执法执勤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和舆论社情引导应对能力)建设为保障,以追求“四个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党委政府满意、上级机关满意、公安民警满意)为标准,继续加大打击、整治、防范、管理、服务、宣传力度,深入推进“平安安康”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努力为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在提升防范水平、降低发案率上下功夫。“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是公安工作的不懈追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要把抓防范、降发案作为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最根本举措。一要化解矛盾抓源头。坚持源头控制、抓早抓小,积极借鉴“枫桥经验”,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和事项大排查、大调处专项行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实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二要整合资源抓防范。把社会面防范、城乡社区防范、重点人员防范作为重点,全面整合人防、物防、技防资源,完善制度机制,着力构建群防管区、派出所管片、巡警管面、检查站管点、交警管线的网格化“五级巡防体系”,全力打造三防一体、无缝对接的社会面防控网;坚持走治安防范社会化、市场化之路,大力推广治安防范市场化运作新模式,形成街面有红袖章、社区有巡防队、院落有护楼员的社区防范控制格局;全面整合各职能部门力量,全力打造部门联动、联管联控的重点人员防控网,坚决防止漏管失控、危害社会。三要民意主导抓整治。始终坚持老百姓反映什么治安问题突出就集中整治什么治安问题,深入开展治安混乱地区整治、行业场所“黄赌毒”专项整治、吸毒人员收戒、“缉枪治爆”、校园、医院及周边治安整治等整治行动,全面推行领导包抓、挂牌督办、评价验收、跟踪问责等措施,严格落实公安局长、派出所长“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常态化整治机制,真正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四要丰富载体抓宣传。在综合利用电视电台、报刊杂志、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介加强治安防范宣传的同时,要组织民警深入社区、深入村组、深入企业,采取上法制课、发放宣传单、悬挂治安防范标语等多种方式,开展以“防抢防盗防诈骗、防火防毒防事故”为核心的“互动式”、“立体式”宣传,向群众传授防抢、防盗、防骗技能,不断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

(二)坚持把群众要求作为第一责任,在提升破案率、减少群众损失上下功夫。“群众看公安,关键看破案”。要把“重拳打击、以打保安”作为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最有力举措,在全市组织开展“2014秦剑行动”,并作为贯穿全年工作的一条主线,更快地破大案、更多地破小案、更准地办好案、更好地控发案。一是要坚持有案必查。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社会治安热点问题出发,强化“大案要破,小案也要破”的责任意识,凡群众报警案件,无论案件大小、性质轻重,都要“有案件必出警、有现场必勘查、有线索必追查”,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要突出打击重点。把群众深恶痛绝的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财犯罪、涉及民生领域的食品药品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黄赌毒等犯罪作为打击重点,坚持露头就打、追着打、挖着打,做到打得准、打得狠、打得快、打得稳,不断提升打击犯罪的针对性、实效性。三是要狠抓小案侦破。把打击影响群众切身利益、主导全市刑事发案走势的“两抢一盗一骗”多发财犯罪作为保障民生的大事来抓,把入室盗窃、盗窃摩托车、扒窃、街头两抢等多发易发犯罪作为打击的重中之重,完善考核机制,落实破案责任,用足侦控手段,不断提升侵财案件破案率,切实把侵财犯罪高发的势头压下去。四是要加强追逃追赃。加大逃犯追捕力度,破获一批积案。加大对赃款、赃物的追缴力度,及时返还被盗抢财物,全力做到案件破获、赃物追回、群众满意。

(三)坚持把群众期盼作为第一目标,在严格安全监管、降压安全事故上下功夫。平安是福。少发事故、少死人、少伤人是最大的民生。要把加强公共安全监管作为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最有效举措,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深入推进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建立完善常态化、精细化公共安全监管机制。一是隐患排查要动真。对消防、交通、治安、重点要害单位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定期组织开展拉网式、全方位大排查,切实把各类影响公共安全的问题摸清、漏洞找准、隐患查实。二是整改工作要过硬。对排查出>文秘站:消防、交通、治安等重大隐患,依法用足拘留、传唤、关停、查封等强制手段,坚决依法从严从快查处。四是管理模式要创新。进一步深化高速公路“122”交警、路政联勤联动机制,将“122”模式延伸到国省道、乡村道路,把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打造成全省新亮点。创新消防安全管理,大力推行消防安全“网格化”、“户籍化”管理。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危险物品流向全程监控机制。坚决杜绝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有效预防和减少一般事故,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四)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公信力上下功夫。公安机关的基本活动是执法活动,公安民警的基本行为是执法行为,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不满意主要是对公安执法行为的不满意。要把提升公安执法公信力作为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最主要举措,以创建全国市级执法示范公安局为载体,继续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一是要深化法治理念教育。引导民警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坚定法治信仰,强化执法良知。同时,积极向社会宣传涉及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使警民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达成共识,创造有利于严格公正执法的社会环境。二是要提升民警执法能力。深化“大学法、大培训、大练兵”活动,建立健全长效培训机制,引导民警学法懂法、依法执法,不断提升民警执法办案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切实加强执法管理。继续抓好执法办案场所升级改造和使用管理。深化执法办案信息系统应用,强制推行执法过程全网操作。从110接处警、受案立案等执法源头抓起,健全执法办案工作规范,让执法权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四是要全面推行“阳光执法”。在互联网门户网站建立执法公开信息平台,开通案件查询系统,最大限度向群众公开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进度、执法结果,让当事人随时随地能够查询案件承办人及案件进展情况,真正把执法活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让执法权在阳光下运行。五是要整治执法突出问题。严格落实民警执法岗位责任制、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制和冤假错案责任追究制。深入开展执法质量考评,开展“执法安全零事故、执法办案零过错、执法执勤零违纪、有责投诉零发生”争创活动,坚决杜绝执法态度生硬、方法简单、方式粗暴及对群众报警求助置之不理等执法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发生。

(五)坚持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在擦亮公安窗口、真情服务群众上下功夫。为民服务是公安工作的本质特征。110、户政、车管、出入境等窗口单位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评价与信任。一是要强化为民服务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强化职业责任,坚决杜绝“冷硬横推”和“四难”现象,使为民服务成为公安民警的自觉行动。二是要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对现有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依法能取消的一律取消,能下放的一律下放,确需保留的要简化程序、缩短时限、提高效率,做到该管的要管好,不该管的要放手。三是要兑现便民利民措施。认真落实省公安厅便民利民8类50项措施,同时紧密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研究出台一批便民利民新举措,让群众感到公安机关管理更人性、服务更贴心、办事更便利。四是要创新管理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一窗式”统一受理、“一站式”高效服务、“保姆式”亲情服务,大力推广限时办理、预约办理、上门办理和微笑服务、错时服务等人性化措施,设置意见箱和意见薄,安装服务评价器,配备纸张笔墨、凳椅雨具、饮水用具等便民物品,为群众营造温馨的办事环境。同时,依托公安微博、QQ群,打造网上派出所、网上警务室、网上公安,推行网上咨询、网上查询、网上受理、网上审批,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腿。

社区群众满意度调查篇9

一、指导思想

开展“大走访”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广泛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突出治安问题,深化基层平安创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开创平安建设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平安崛起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大走访”活动范围要覆盖辖区所有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门店、医院、市场、社区、居民家庭,走访率要达到100%。通过开展“大走访”活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及时得到表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及时得到有效化解,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公众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

三、组织形式

大走访形式分以下两种:居民户大走访活动由县委政法委统一组织抽调县乡干部、政法干警,办事处负责实施,具体要做到“一村一干一警一员”,为了确保工作进度,办事处今年将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参与居民户的走访工作,走访的同时,指导各居委会走访台帐的整理,及具体问题的调处工作。

街道所辖的企业、学校、医院、市场、主街道门店商户的大走访活动由党工委、办事处统一领导,综治办具体组织协调开展,组织抽调街道综治委各成员单位和街道干部职工组成工作小组分行业划区域实施。企业由工办负责,同志牵头;学校由中心校负责,同志牵头;医院由公疗医院防保站负责,同志牵头;市场由协税部门负责,同志牵头;主街道门店商户的走访任务按照各居委管辖区域由各居委按区域划分实施,各分包居委领导牵头。

四、走访方式

开展“大走访”活动,要坚持规范有序、方便群众、解决问题的原则。县抽调的干部、干警每半月走访一次,时间不少于2天;走访工作由县乡指派的包村干部、干警和信息员共同开展。大走访活动4月上旬在辖区全面展开,分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次进行,上半年要在6月上旬前全部完成;下半年在11月上旬前全部完成。为促进大走访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县拟于5月中旬和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集中大走访活动,届时我办事处将统一组织所有抽调人员对所走访对象集中开展大走访活动。

开展“大走访”活动的主要方式有:

(一)入户走访。县及办事处抽调干部、干警及各居委治安主任要深入到每户群众家中,发放“一村一干一警一员”联系卡,认真填写《走访情况登记表》,详细了解他们的个人信息、家庭情况、反映问题、需求需要、意见建议等,并做好专门走访记录(走访情况登记表附后)。

(二)问卷调查。开展社会治安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治安突出问题、治安乱点、影响安全感的因素、对平安创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等。对群众不满意或满意度不高的原因要详细登记,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

(三)带案下访。选择一些复杂矛盾纠纷和省、市、县交办的案件,深入实地了解情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剖析问题症结,研究工作措施,确保问题解决。

(四)定点接访。在矛盾比较突出、治安问题存在较多的地方,进行定点接访,发放印有治安防范小常识和技防产品宣传单,增强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收集梳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合理诉求。

(五)电话问访。通过电话定期与重点人员、重点对象联系,了解掌握思想动向;及时将反映问题的解决情况向群众反馈,没有解决到位的要向群众说明原因,做好解释工作。

(六)定期回访。对已办结的案件和已调处的矛盾纠纷要全部进行回访,通过回访及时掌握当事人的思想动向、理顺当事人的思想情绪,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五、走访重点

开展“大走访”活动要在全面走访的基础上,重点做到“十个走访”,即:走访贫困户,访贫困原因,帮助寻求致富路;走访刑释解教人员,访生活和就业情况,做好安置帮教工作;走访上访户,访上访原因,帮助解决合理诉求;走访受灾户,访受灾情况,帮助协调临时救济;走访农民工,访工资保障情况,帮助维护合法权益;走访留守青少年,访生活学习情况,有效预防违法犯罪;走访流动人口,访实际困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走访特殊群体,访思想动态,做好教育稳控工作;走访学校、访青少年思想动态和校园内外治安环境,做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治理工作;走访企业商户,访企业发展环境和职能部门履行职责情况,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六、工作任务

(一)了解掌握社情民意。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听民声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在察民忧中树立队伍形象,在维民权中赢得群众满意。要把收集平安建设、反、维稳等工作信息作为信息员的重要职责,明确工作要求,给予合理报酬,充分调动和保护其工作积极性,切实做到各种不稳定信息早发现、早报告。

(二)听取意见改进工作。要认真听取群众关于社会治安状况的反映,切实掌握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重点因素和突出治安问题,广泛征求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问题,查找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要根据群众需要,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惠民措施,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对在走访中发现的矛盾纠纷,要积极主动开展调处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和矛盾上交。对可能引发、集体上访的苗头隐患,要及时报告党委、政府,积极依靠党委、政府,千方百计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维护良好治安秩序。对走访中了解到的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乱点,要及时报告党委、政府,并配合相关部门,开展集中整治,实行综治治理,限期改变治安混乱局面。组织由综治协管员,社区保安、志愿者、村干部等力量参加的巡逻小队,开展治安巡逻工作,切实降低犯罪案件的发生。指导群众安装和利用物防、技防设施,全面提高治安防范能力。

(五)加强法制安全教育。通过提供法律咨询、印发宣传资料、举办法制讲座、悬挂宣传标语等形式,向群众宣传知识,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经常性开展安全防范教育,积极传授侵害、防事故的安全防范常识,不断提高群众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六)教育疏导理顺情绪。要带者责任和感情耐心听取群众反映的诉求,对诉求合理的,要协调有关方面尽快解决;对诉求不合理的,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疑惑和情绪疏导工作;对缠访闹访的,要加强法制教育;对重点人员,要做好教育稳控工作;对生活确有困难的,要通过帮扶、救济等办法尽力帮助解决。

(七)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要通过大走访活动,把所分包村委情况摸清,并分门别类建立台帐,帮助村委做好群众工作,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两委班子建设,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层工作。

(八)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要广泛动员、深入发动,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平安创建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平安行业、平安家庭、平安校园以及“零发案”社区、村庄和单位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扩大平安建设的覆盖面,推动平安建设各项措施在基层的有效落实,维护基层的平安稳定。

七、工作制度

(一)建立工作台帐。对在“大走访”活动中,排查出的各类矛盾纠纷、治安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要逐项登记造册,分类建立台帐,明确分包领导,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制定化解方案,明确解决时限和要求,确保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重大矛盾纠纷要上报县部门统一组织力量调处。涉法涉诉问题上报县委政法委督查室解决。办事处综治办要对群众的公众安全感调查、对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调查和职能部门执法情况调查结果统一汇总后上报县综治办。办事处综治办要对走访中统计的出租房屋、流动人口和留守青少年、刑释解教人员等重点人员情况统一建立相应的数据信息库,落实管理和帮扶措施。

(二)定期恳谈制度。各居委每月要召开一次民意恳谈会,由“一干一警一员”和部分群众代表共同参加。恳谈会召开前,要提前将会议的时间、地点、参加范围、主要内容等情况公示,方便群众了解和参与。恳谈会主要是听取群众意见、了解民情民意,及时将工作开展、解决问题等情况向群众反馈,会议内容要形成记录,以备查阅。

(三)工作例会制度。办事处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集中听取各居委“一干一警一员”走访情况汇报,帮助包居委干部和干警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每次工作例会由综治办负责形成会议纪要,以备上级督查检查。

(四)领导包案制度。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由办事处分包居委领导及各居委书记包案,落实包掌握情况、包解决化解、包思想教育、包群众满意的“四包”责任制。

八、工作要求

社区群众满意度调查篇10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服务型政府、预防行业不正之风为目标,以关注民生、服务群众为主线,坚持纠建并举、重在建设、分类指导、统筹推进,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与政务环境考核评价工作结合起来,着力在巩固、深化、提高上下功夫,在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防治不正之风上取得新成效,在建立健全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上取得新进展,为构建和谐交通,实现江西交通在新起点上的新跨越提供保证。

二、评议对象

根据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的要求,结合交通系统各单位性质、工作职能,以及与群众接触程度、方式等综合因素,今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评议对象分为以下三类:

(一)参加民主评议政风的单位

省交通厅、各设区市、县(市、区)交通局机关及所属基层所站、客运企业。

(二)参加民主评议行风的行业管理单位

各设区市、县(市、区)公路局机关及所属基层所站、有服务“窗口”的企事业单位。

全省各治超站。

(三)参加民主评议行风的厅直属单位

1、省公路管理局机关及所属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含路政)、基层所站、服务区;

2、省交通稽查征费局机关及所属稽征分局、基层所站;

3、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机关及所属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含路政)、基层所站、服务区;

4、省航务管理局机关及所属航务分局、基层所站;

5、公路开发总公司机关及所属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管理机构、基层所站、服务区;

6、九江长江大桥公路桥管理局机关及所属基层所站;

7、其他厅直属单位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本单位的评议工作。

三、评议内容

各单位要根据《江西省交通系统2007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赣交办字[2007]25号)确定的评议内容,对本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自查自纠,重点抓好2007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中群众意见、建议和2008年社会群众投诉问题、2008年省“政风行风热线”收集的群众意见、建议的整改落实,有针对性地推进政风行风建设。

四、组织实施

今年全省交通系统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按照统一组织,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上下联动,成果共享的办法组织实施。

厅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组长由程受锭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孙茂刚副厅长、厅纪委江学功书记担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厅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孙茂刚兼任。各单位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认真组织实施。

(一)省交通厅作为省级被评单位,民主评议工作由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

(二)各设区市交通局的民主评议工作,由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办公室、省交通厅会同各设区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组织实施;

(三)各设区市公路局的民主评议工作,由省公路局会同各设区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组织实施;

(四)省道路运输管理局会同各设区市交通局共同组织对各设区市、县(市、区)运管处(所)的评议;省航运管理局根据行业管理的要求,会同各设区市交通局共同组织对各设区市、县(市、区)港航管理处(站)的评议;厅治超办会同各设区市治超办、厅直属有关单位组织对各治超站的评议。

(五)厅直属单位的组织

1、厅直属二级单位机关的民主评议工作由省交通厅统一部署,各单位具体组织实施;

2、省公路管理局负责组织所属高速公路管理机构机关的评议工作,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负责组织所属基层所站、路政、服务区的评议工作;

3、省交通稽查征费局负责组织所属稽征分局机关的评议工作,各稽征分局负责组织所属基层所站的评议工作;

4、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负责组织所属高速公路管理机构机关的评议工作,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负责组织所属基层所站、路政、服务区的评议工作;

5、省航务管理局负责组织所属航务分局机关的评议工作,各航务分局负责组织所属基层所站的评议工作;

6、公路开发总公司负责组织所属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管理机构机关的评议工作,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负责组织所属基层所站、服务区的评议工作;

7、九江长江大桥公路桥管理局负责组织所属基层所站的评议工作;

8、其他厅直属单位各自组织本单位的评议工作。

(六)省公路管理局、省交通稽查征费局、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省航务管理局、公路开发总公司、九江长江大桥公路桥管理局在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工作过程中,要依据《江西省交通厅基层所站作风整顿实施方案》(赣交监字〔2006〕35号)确定的基层所站作风整顿内容和目标,结合实际,制订评分细则,报厅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后,由主管局(总公司)负责组织基层所站作风整顿工作的验收。

五、评议方法

今年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从5月下旬开始,至11月底结束。

(一)动员部署。6月上旬召开全省交通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电视电话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各单位要制订实施方案,广泛宣传今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指导思想、评议对象、评议内容、组织实施、评议方法及工作要求。

(二)自查自纠,督促整改。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各单位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调研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针对本级、所辖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对自查自纠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各被评单位,认真督促整改落实。同时,认真抓好2007年全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收集意见、建议和2008年社会群众投诉问题、2008年省“政风行风热线”收集意见、建议的整改落实。

省交通厅于6月30日前将自查自纠工作方案报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政府纠风办。按照下管一级的要求,各单位自查自纠工作方案于7月5日前报省交通厅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逐级汇总的方法,各单位将自查自纠情况和督促整改落实情况于9月15日前报厅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办公室。厅汇总后,于9月30日前报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政府纠风办。

(三)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群众满意度调查。重点是围绕服务重大项目评议政风行风;围绕服务民生工程评议政风行风;围绕服务对象评议政风行风。

1、对省交通厅的群众满意度调查。采取问卷测评的方式进行。由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与省统计局共同组织,围绕重大项目、民生工程、服务对象等对象发放10000份问卷测评表,对省交通厅政风行风情况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

2、对设区市交通局的群众满意度调查。由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采取电话访问的方式进行。针对各设区市交通局的群众满意度调查样本库按以下三个步骤建立:(1)由省交通厅填报重大项目、民生工程、服务对象类别和数量表;(2)由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抽样人员根据省交通厅提供的服务对象类别和数量表,制定各被评单位抽样样本框;(3)由各设区市政府纠风办和统计局按照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制定的抽样样本框组织各设区市交通局采集样本,并对采集的样本按30%的比例进行抽查和审核,抽查审核后于6月底(待定)前报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群众满意度调查中,如发现某个被评单位提供虚假服务对象名单,发现一例扣该被评单位群众满意度调查总分的0.5分,扣分上限为5分。

3、省公路管理局、省交通稽查征费局、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省航务管理局、公路开发总公司、九江长江大桥公路桥管理局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各自组织对所属参评单位的群众满意度调查。省道路运输管理局、省航运管理局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各自组织对行业管理参评单位的群众满意度调查。厅治超办会同各设区市治超办、厅直属有关单位组织对各治超站的群众满意度调查。

(四)交叉检查评估。1、对设区市交通局的检查评估。在省交通厅组织各设区市交通局自查自纠、整改落实的基础上,由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会同各设区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于10月份对设区市级被评单位(包括设区市交通局)整改落实情况组织交叉检查评估。共成立11个检查评估组,每个组负责一个设区市的检查评估工作,组长由各设区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组长担任,成员分别从省、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中抽调。检查评估主要内容:2007年全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收集意见、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2008年省“政风行风热线”收集意见、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2008年本系统、本行业自查自纠中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等(具体方案另定)。

2、对省公路管理局、省交通稽查征费局、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省航务管理局、公路开发总公司、九江长江大桥公路桥管理局、省道路运输管理局、省航运管理局、厅治超办组织实施情况的检查评估。由厅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成立9个检查评估组,每个组负责一个单位的检查评估工作,组长分别由各单位纪委书记担任,成员分别从各单位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中抽调。主要检查评估内容:各单位2008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组织实施情况和基层所站作风整顿验收工作情况(具体方案另定,对省道路运输管理局、省航运管理局、厅治超办不检查基层所站作风整顿验收工作)。

(五)集中统分。1、对设区市交通局的评议分数统计。根据群众满意度调查、检查评估情况进行综合打分,采取百分制计分,计分方法如下:(1)群众满意度调查占民主评议总分的70分。采用“多指标综合计分”,分“总体满意度评价”和“工作中存在不良行为评价”两大部分,其中,“总体满意度评价”占群众满意度调查总分的70%,设定“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五个等次,对应分值为0.9、0.8、0.7、0.6、0.5;“工作中存在不良行为的评价”占群众满意度调查总分的30%,设定“不存在”、“有但不严重”、“严重”、“非常严重”四个等次,对应分值为1.0、0.8、0.7、0.5。(2)交叉检查评估占民主评议总分的30分。

2、对省交通厅的评议分数统计。根据问卷测评、设区市交通局群众满意度调查、督促整改落实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打分。采取百分制计分,计分方法为:(1)问卷测评和设区市交通局群众满意度调查占民主评议总分的70分。其中,问卷测评占40分,设定“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五个等次,对应分值为0.9、0.8、0.7、0.6、0.5,另设“不了解”一栏,不计总分;设区市交通局群众满意度调查占30分,由省民主评议行风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11个设区市交通局的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求取平均分计算得出。(2)督促整改落实占评议总分的30分,由省民主评议行风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11个设区市交通局交叉检查评估分值,求取平均分计算得出。

3、对省公路管理局、省交通稽查征费局、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省航务管理局、公路开发总公司、九江长江大桥公路桥管理局、省道路运输管理局、省航运管理局、厅治超办组织实施情况的检查评估,由厅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制订评分细则,组织9个检查评估组分别实施。

4、省公路管理局、省交通稽查征费局、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省航务管理局、公路开发总公司、九江长江大桥公路桥管理局、省道路运输管理局、省航运管理局按照下管一级原则,对所属单位、行业管理单位的检查评估方式,厅治超办对全省治超站的评估方式,由各单位自行确定,报厅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各自组织实施。

(六)公布结果,总结表彰。1、省政府对45个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省直被评单位(其中:行政执法单位19个,行政管理单位26个)排名在前十名的(其中:行政执法单位4个,行政管理6个)予以表彰并授予“2008年全省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奖牌,对排名在前二十名的其他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并按惯例对表彰和表扬单位的干部职工予以奖励。

2、省政府对排名前3名的设区市交通局予以表彰,授予“2008年全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先进单位”奖牌,并对获得第一名的单位干部职工予以奖励。

3、对各设区市公路局的评议结果,由省公路管理局排名,对各稽征分局的评议结果,由省交通稽查征费局排名,对各航务分局的评议结果,由省航务管理局排名,并报厅,由厅分别对前3名予以表彰并授奖牌,对第一名的单位干部职工予以奖励。对各高速公路管理机构的评议结果,分别由省公路管理局、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公路开发总公司排名,由厅综合比较,遴选出前3名,予以表彰并授奖牌,对第一名的单位干部职工予以奖励。九江长江大桥公路桥管理局负责对所属两个收费站的排名,并将第一名报厅表彰。

省道路运输管理局、省航运管理局分别负责各设区市运管、港航系统的排名,并报厅,由厅分别对前3名予以表彰。厅治超办负责各治超站的排名,并报厅,由厅对前6名予以表彰。

4、省公路管理局、省交通稽查征费局、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省航务管理局、公路开发总公司、九江长江大桥公路桥管理局、省道路运输管理局、省航运管理局、厅治超办对所属单位、行业管理单位进行评议的组织实施情况,由厅组织检查评估后排名,对前4名予以表彰。

对受到表彰的单位,由厅统一下发表彰通报。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排名最后一位的单位,责成主要领导书面说明情况,限期整改,各级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酌情予以通报批评。

省公路管理局、省交通稽查征费局、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省航务管理局、公路开发总公司、九江长江大桥公路桥管理局在组织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同时,完成基层所站作风整顿验收工作,并按照有操作性、可比性的原则,对通行费收费站、稽查征费所、路政大队、海事处、航道段、船闸所站分类排名,各自下发通报,并报厅备案。

六、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上下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政风行风建设新局面。要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基层所站作风整顿验收工作结合起来,与纠风专项治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有机结合起来,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在寻求政风行风建设新突破上下功夫。要深入开展宗旨教育、职业道道教育、法纪观念教育,在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取得新突破;要重视建立和完善解决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的长效机制,自查自纠,及时整改,在发挥政风行风建设治本功能上取得新突破;要深化改革,逐步建立靠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权力运行规范,在制度创新上取得新突破;要研究探索深入开展政风行风建设的新情况、新特点,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在创新政风行风建设有效载体上取得新突破。要给予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支持,确保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单位对自查自纠和整改落实工作,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大明察暗访工作力度,认真组织开展检查评估工作。对于在评议工作中敷衍了事,推诿不办,群众满意度低,本单位不正之风得不到有效整治,评议综合排名靠后的单位,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有关规定,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于在工作中积极主动,认真整改,切实推进政风行风建设的单位,群众满意度高,评议综合排名靠前的单位要予以通报表扬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