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4:26

基层医疗调研报告篇1

一、现状及成因

××县辖4镇、7乡、12个农林牧渔场,人口

24.7万人,县域内有县级医疗机构4个、乡(镇、场)卫生院12个、个体诊所(口腔诊所)32个、村级卫生所70个、卫生室225个,主要集中在乡、镇和人口较密集的村。

该县级医疗机构对药械使用的管理比较规范,用药水平也较高,有专门的药学技术人员对药品质量进行把关,建立了药品管理制度,能按要求进行药品养护和贮存。而农村医疗机构,尤其是村级卫生所(室)基本上都没有专门的药学人员管理药品,使用的药品、医疗器械的水平比较低。通过调查,目前辖区内农村医疗机构在监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使用药品、医疗器械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1、购进渠道虽已规范,但仍出现违规购药现象。在调查单位中,部分村级卫生所(室)采购药品出现8:1:1现象。一是从合法批发企业购货占80%。在我局的监管督促下,农村医疗机构能够从合法企业购货,占到所使用药械的大部分数量;二是从零售药店找零占10%。由于我县的特殊地理环境,距县所在地偏远的村屯对于药品配送中心的固定时间配送,无法满足正常使用,部分药品的批发价格比药店的零售价格还高,为了方便实惠,卫生所就近在药店购进药品,而且还可以赊欠;三是从个体游医药贩手中买药占10%。有部分游医药贩打着义诊的名义,与药监部门搞游击战,部分村级卫生所(室)明知道这种行为违法,但为了贪图便宜,就明知而犯了。

2、未建立完整的合法供货企业资质档案。对于供货的企业,在监管部门的硬性要求下,他们知道索要“三证”,但不清楚“三证”是什么,不知道要在供货合同上签字,不知道查看证照是否有效。在检查中,经常发现卫生所建立的档案中,证照已过期,合同上未签字,而且有效期已过,有的甚至未索要销售人员证明材料。对于使用的医疗器械根本就没有索要产品注册证的意识。

3、各项记录不规范。按照《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涉药单位建立药械购进验收记录。经过近几年的监督管理,药械购进验收的记录情况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村级卫生所(室)在做购进验收记录时,只是简单地对照购进发票,照抄上面的内容,票据上没有的,购进验收记录上也体现不出,例如检查中发现,某村级卫生所建立药械购进验收记录中,生产厂商一栏中填写了xx,产品批号栏中填写20090610,一对照购进发票,原来发票上简写了生产厂商,产品批号与有效期打串了。可见,验收记录还是只停留在形式上,甚至应该说是在应付药监部门,记录的重要性相对人理解严重不足,而他们所做的购进验收记录已经毫无意义。

4、基层医疗机构经济环境有待提高。大部分村级卫生所(室)药房与设备设施及其简陋,根本不具备药械必要储存条件,无药械专用库房,药械混储现象较普遍,无通风、防潮、温控、货架等基本设施,卫生条件较差,有的墙面表层已经脱落,墙面上布满霉点和下雨时漏雨留下的痕迹;有的药房光线暗,里面阴暗潮湿。大部分村级卫生所(室)还有出现诊断室、注射室、药房三合一的现象。

5、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偏低。村级医疗机构中从业人员大都为1人,只有个别为2—3人,即使有多人也都为亲人关系。因此,在农村医疗机构中,一名工作人员自己既做医生又当护士,同时还是药品管理人员。调查结果表明,基层医疗机构药械专业人员普遍较缺乏,95%以上均不属专业人员,多数均未经过专业培训,无法做到规范管理、规范用械,80%以上的从业人员对药械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不熟悉,规范管理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到位。

(二)在使用药品方面存在的个性问题

1、药品摆放不规范。大部分村级卫生所(室)分类摆放意识差,处方药品与非处方药品、外用药、口服药、注射剂等药品随意混放一起,甚至将日常生活用品与药品混摆一起,药品包装盒上满是灰尘,而且只有兼搞防疫的卫生所有冷藏设备,但这冷藏设备还是和家庭混用。有些卫生所将药品直接堆放于床下及房屋空闲处,部分药箱底受潮发霉;中药贮存加工条件简单,普遍用布袋、方便袋盛装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缺乏中药炮制加工和养护的必要设备,没有烘干、熏蒸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设备,没有温湿度计更谈不上记录。

2、处方管理不规范。调查中发现,仅有8%的农村医疗机构凭处方使用药品。70%医疗机构是给患者看过病后就销售药品,而不开具处方;22%医疗机构并不给患者看病直接销售药品。老百姓也不明白医疗机构和药店的区别,将卫生所当成了两用机构,既可看病,又可卖药。

(三)在使用医疗器械方面存在的个性问题

1、淘汰的医疗器械产品普遍使用。通过对乡镇卫生院使用的大型、小型医疗器械登记备案情况看,有部分医疗器械在其外观上无法看清型号规格、生产单位、执行标准、批号等相关内容,例如在某医院检查的尿液分析仪上只能看到gf-u780的标记,其余什么也找不到。通过了解医院负责人,这类医疗器械大部分是国家、省扶贫救灾时划拨的,无法查到资质、证件,但由于医疗机构自身经济条件与实际情况,这些医疗器械仍在使用中。

2、医疗器械使用后处理不规范。不少卫生所(室)或个体诊所既未按规定建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用后销毁制度,又未按规定严格执行销毁制度。现场检查时发现对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不毁形、不消毒处理、乱丢乱扔现象时有发生。即使销毁的也采用的是焚烧方法,在毁形物较多的情况下,就存在焚烧不彻底情况(如针头、调节器),为不法分子提供可趁之机。

二、对策及建议

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比较特殊,涉及地方政府和卫生、药监等各部门,因此,要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用药用械的监管,需要卫生、药监和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共同来规范医疗机构用药用械行为。只有多方动员,采取多种形式,标本兼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当前,农民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的现象还很突出。如果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因此,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的管理,就是要积极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要积极坚持“四个加强”。一要加强培训。针对农村药械人员业务素质低,用药水平差这一问题,应加大培训的力度,建立农村药学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全面提高专业素质、法律意识和药学服务水平。药监与卫生部门应加强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并按照“教育先导,重在规范”的原则,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考试,对考试合格者颁发上岗证,对考试不合格者,建议取消其行医资格或继续学习。二要加强宣传。目前,老百姓对药械管理的法律知识理解不够,安全使用常识懂的不多,因而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安全用药信息网络,及时向老百姓传递医药知识,改变农村安全用药信息闭塞的现状,根据农民的消费习惯和文化水平,做好法律及常识的宣传。利用县内大型活动或城乡集市等群众聚集的机会,讲解相关的政策法规,与合理用药的小常识、或发放宣传单、利用电视字幕、宣传条幅,深入到中小学校向学生授课,再通过学生反馈给家长等多种有效的形式,形成群策群力、共同参与,达到社会各界自觉维护药械安全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加强扶助。要积极争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对偏远村屯、贫困村屯,经济条件差的卫生所(室)开展扶贫帮困。采取“输血”和“造血”并举的方式,积极为贫困村、贫困屯、贫困卫生所开展以“送资金、送设施、送制度、送指导”活动,彻底解决农村医疗机构中的“缺口”问题,解决边远村屯老百姓就医用药的困难。四要加强监督。作为监管部门,更应主动把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管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去,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水平,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用药用械安全有效,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多做贡献。

(二)要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相结合。在农村地区,药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村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管就要积极协调和争取当地新农合管委会的支持,加强对新农合定点医疗单位的监管和规范,从村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三室”分离、房屋设施、药械贮存条件、药剂人员的上岗培训、药品购进验收和贮存保管记录等方面,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对符合要求和标准的可以当地新农合管委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之名颁发“新农合规范药房”牌匾,从根本上达到强化和规范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软、硬件设施建设的目的,近而为农村老百姓创造安全、放心的用药环境。

(三)要与农村药品监督网络与供应网络建设相结合。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村药品质量和满足农民用药安全、有效,是提高农村广大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断,是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因此,要加强对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管就要积极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着实解决老百姓买药难、买不上放心药问题。一要加强监督网络建设。不仅重视事后的监督查处,更要重视事先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农村药品协管员与信息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发现查处农村医疗机构的药品违法违规行为。利用协管站发展来带动信息站建设,达到各级医疗机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趋势。二要提高供应网络管理。针对目前存在的配送不及时、药价高等问题,提高对配送中心的监管力度,使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延伸到每一个涉药单位,使药品供应价格明显下降,以规范购货渠道,保证药械质量,保障农村公共安全。

基层医疗调研报告篇2

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有哪些单位参加,需要多长时间?

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主要有:乡(镇)、街道,村、社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层单位,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校、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乡(镇)、街道机关从20**年9月开始,集中活动6个月;其他单位集中活动时间不少于4个月,另外安排2个月时间用于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和巩固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具体时间安排由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如何充分做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要认真传达学习中央有关精神,广泛开展宣传;安排专门力量,深入开展调查摸底,了解掌握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党组织和党员的基本情况,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初步查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组建学习实践活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组织好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工作骨干的培训;制定总体实施意见和各类单位的具体活动方案;设计符合实际、有吸引力的实践载体;组织开展好动员,有针对性地搞好思想动员,提高广大党员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哪些方面?

在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体现“5个更加注重”,分别是更加注重取得实效、更加注重简便易行、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强化基层、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

学习调研阶段主要抓好学习讨论、调研走访两项工作。

学习讨论要注重统一思想。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规定书目,学习中央有关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学习卫生部和各地编写的辅导教材。通过学习讨论,深刻领会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思想统一到坚持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要求上来。

调研走访要与征求群众意见、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党员、党组织负责人要深入科室班组、村镇社区,广泛听取干部职工、患者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找准本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把调研走访与转变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提供便民措施、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

分析检查阶段主要抓好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撰写分析检查报告两项工作。

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要组织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其他单位要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并形成简要的分析检查材料。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时,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党员、党组织负责人要带头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分析检查本单位在落实医改任务、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医德医风、增进人民健康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与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努力形成推动本单位事业科学发展的共识和正确思路。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从单位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检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本单位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总体思路、工作要求和主要举措,提高分析检查报告的质量。分析检查报告要防止写成一般性的工作报告。主要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成员要尽早介入、全程参与研究起草工作,加强集体讨论,使研究起草分析检查报告的过程成为进一步深化认识、形成共识的过程,成为进一步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目标和措施的过程。初稿形成后,召开党委会或支委会充分讨论,并以适当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后,组织党员干部、员工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特别要注意吸收熟悉情况、有较强议政能力的群众参加。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召开座谈会或书面评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评议。着重从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行不行等方面进行评议。评议中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时补充到分析检查报告中来。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在一定范围公开。

整改落实阶段主要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解决突出问题两项工作。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要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其他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的单位要制定整改落实措施。各单位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结合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立足本单位工作实际,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针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把整改思路和措施进一步具体化、目标化、责任化,明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措施的具体责任,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职工公布,做出公开承诺,接受监督。围绕制定、落实整改落实方案,组织广大党员开展建言献策活动,使整改落实方案可操作、能落实、好检查。

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要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集中解决一些困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通过努力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集中力量把中央确定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和队伍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推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等各项惠民利民便民的政策措施落实好,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工作内容和服务方式,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和深化医改的实际效果。

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指导做好总结工作,组织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群众满意度低的单位,要认真分析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补课”。

如何认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惠及全国人民的重大民生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发展迅速,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一些基层单位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基础部分,是直接面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力军,也是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的具体实施者。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积极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有哪些要求?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要按照“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切实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

一是按照更加注重取得实效的要求,着力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各项重点改革措施的全面落实。在学习上要紧密结合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运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成果和身边的典型事例,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以人为本的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发展观教育。在实践中要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任务,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提高服务能力,转变行业作风,努力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按照更加注重简便易行的要求,紧密结合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实际开展活动。要结合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特点安排活动,充分利用工余和业务量相对较轻的时段,做到灵活多样,便于实施。在学习内容上要结合宣传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学习辅导材料,做到通俗易懂,贴近实际,提高学习的效果。根据总的实践载体,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要积极创新,设计更加符合本单位实际、对党员有吸引力、让广大群众能参与的活动载体。

三是按照更加注重分类指导的要求,切实找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着力点。要根据各地情况和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民营医疗机构的党组织设置、党员人数、工作内容等方面的特点,从强化基层组织、落实医改任务、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等方面切实找准着力点,区别党员领导干部、党员的不同职责,提出具体要求,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推动活动的开展。

四是按照更加注重强化基层的要求,着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服务能力建设。以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支部书记和党员负责人为重点,切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各项绩效考核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党组织在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执行力,努力把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卫生事业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党员队伍建设成为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骨干力量,以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力建设。

五是按照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的要求,积极配合地方党委,上下联动,切实加强行业指导。要加强医疗卫生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协调联动,把第一批、第二批卫生行政部门学习实践活动形成的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具体成果通过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贯彻落实到基层,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帮助解决的普遍性问题,及时纳入第一、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整改落实内容。统筹安排学习实践活动与各单位的日常服务工作和各项应急工作,积极探索通过结对帮扶、上下联动等方式解决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总的实践载体是什么?

针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特点,结合卫生行业实际,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要以“落实医改任务,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医德医风,增进人民健康”为总的实践载体,把学习实践活动与统一思想认识、推动各项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确保取得实效。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为:

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卫生行业具体的科学发展理念,自觉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好医疗卫生事业为谁发展、如何发展、发展成果由谁分享的问题。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带头树立和落实人民群众健康第一的理念,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理念,立足国情、适应群众需求的理念,预防为主、减少疾病的理念,医患合作、相互尊重的理念,充分调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落实医改任务、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要努力在3个方面取得实效:一是促进医改任务的落实。要围绕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以及全面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等方面,努力发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促进解决影响和制约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落实公益性,提高积极性。二是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建立完善业务技术规范和管理规章,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促进规范服务管理和工作流程,加强服务能力建设,通过临床带教、技能培训等措施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三是促进医德医风的改进。认真落实医德考评制度,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和纪律法制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党员、干部要带头改进医德医风,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大力弘扬广大卫生医务人员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奥运医疗保障、防范甲型H1n1流感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展现出来的高尚职业道德和优良作风,坚决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强化基层组织。根据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民营医疗机构党组织设置和党员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党组织建设的要求,扩大组织覆盖,强化组织功能,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党员、党组织负责人在统一思想、推动工作等方面的表率作用,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创新,总结推广经验,把民营医疗机构的党组织健全起来、活动开展起来。

如何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

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关系按党组织隶属关系确定。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行业指导,配合地方党委和基层单位党组织开展工作,掌握活动情况、总结典型经验、发现突出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在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卫生部牵头成立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学习实践活动指导小组,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工作指导。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地方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成立相应的指导小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学习实践活动指导小组负责指导本地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县(市、区、旗)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学习实践活动指导小组负直接指导责任。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学习实践活动指导小组和巡回指导组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基层医疗调研报告篇3

关键词:医护人员;不良事件;报告;计划行为理论

1问题的提出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患者受到伤害(包括心理上的伤害)或者有受到伤害的风险。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样本病历回顾研究显示,住院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在3.5%~16.6%之间[1]。《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2012年的入院人数为1.78亿人,按照国际上统计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我国当年住院患者发生的医疗不良事件就高达623万~2957万件。医疗不良事件可给医患双方及社会造成巨大损失,造成卫生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医疗不良事件还会导致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下降,甚至恶性医疗纠纷的发生,已成为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巨大阻力。

国外权威研究还显示,30%~50%的医疗不良事件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世界各国医疗界一致认为,建立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是预防和控制不良事件的基础和前提。建立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从经验教训中学习,通过其提供的信息分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类别、根本原因等,并据此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进而可以避免不良事件的重复发生。2002年,原卫生部下发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2]。2008年,原卫生部医政司委托中国医院协会建立了自愿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各医疗机构也在寻求不断完善院内报告系统。然而,我国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率非常低,有些医疗机构甚至为零。为此,学术界和医疗机构开展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不良事件报告率的干预措施,比如非惩罚性报告制度。然而,由于不良事件报告率较低,医院难以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造成了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居高不下的尴尬局面。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医疗不良事件的报告率,进而有效预防和控制不良事件,深入了解医护人员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率偏低的原因及形成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和现实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现状研究国外研究发现,不良事件报告数量与实际发生数量相差甚远。Barach等人的研究指出,英国高达96%的医疗不良事件未被报告。Baker等人的调查发现,加拿大医院的不良事件报告率仅为7.5%。woods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美国科罗拉州和犹他州的医疗机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率仅为1%[3-4]。国内多项研究发现,大多数医疗机构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率非常低,有的甚至为零[5]。周娟等人通过病历回顾性调查发现,82.65%的发生过不良事件的医护人员在过去的12个月中没有报告过不良事件。陈海燕等针对某院869名护士的问卷调查显示,医疗不良事件的报告率仅为3.4%。

2.2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目前,国内外己有许多学者对不良事件报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影响医护人员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因素包括个人及机构两个层面。①个人因素[6]:主要包括医护人员的一般资料、报告习惯及报告认知。其中,医护人员的一般资料包括教育程度、职称、职务、年龄、性别及工作年限。多项研究显示,报告认知显著影响医护人员的不良事件报告意向。报告习惯是指研究对象报告不同类型护理不良事件的频率。Kingston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正常情况下,报告习惯是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主要预测因子之一,而报告习惯又取决于不良事件的类型;②机构因素[7]:主要包括医疗机构的惩罚性文化、报告流程及是否明确不良事件报告意义等。多项研究显示,医疗机构的惩罚性文化、不良事件报告流程及是否明确不良事件报告意义。此外,由于我国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的科室设置、医疗护理服务水平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院内的惩罚性文化及医护人员的报告认知等也会有较大的不同。

2.3促进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行为的干预措施研究国内外学者围绕如何提高医疗不良事件的报告率开展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干预措施[8-9]。罗丹等人认为,应加强医护人员的训练和教育。wHo建议,通过建立非惩罚性环境,提高不良事件的通报率。徐伟萍的调查显示,去除惩罚机制,不良事件的报告率显著上升。周立等人认为,应建立一个有效、畅通、无障碍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Jeffe等人认为,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后应给予及时有效反馈。吕军认为,应构建以人为本的医疗不良事件管理模式。明星等人认为,应鼓励患者共同参与不良事件的管理。

3既往研究的不足之处

既往研究中关于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较为零散,并不具有系统性,且多集中于医护人员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学特征等影响因素,而且研究没有权威的理论作为指导。同时,大多数研究仅停留在对事实描述和经验分析的层面,未能深入分析各种因素影响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行为的内在作用机制。因此,分析医护人员的不良事件报告行为及各种因素的影响时,应结合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行为模型,否则无法深入分析各种因素影响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行为的路径和作用机制,也无法以此为基础提出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干预措施。

既往研究提出的促进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行为的策略和措施主要基于一般的文献综述或管理经验,缺乏充足的循证依据。而且提出的部分策略和措施脱离实际,可行性较差。

4今后的研究方向与思路

4.1理论选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计划行为理论被广泛的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包括:成瘾行为(酗酒、吸烟)、临床体检、艾滋病预防(使用安全套)、饮食行为、运动行为等。计划行为理论(ajzen,1985,1991)认为个体应是相当理性的,并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个体行为一般决策过程。该理论有5个要素,分别是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和行为。计划行为理论主要以三个阶段来分析行为模式的形成过程:①行为决定于个人的行为意图;②行为意图决定于对行为的态度、行为主观规范与认知行为控制等三者或其中部分的影响;③对行为的态度、行为主观规范及认知行为控制受外生变量的影响。

由于医护人员的不良事件报告行为也是有计划的行为,因此以计划行为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是较为适宜的。

4.2研究思路护理人员的不良事件报告行为决策及其实现过程是复杂的,既受到内部因素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应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构建医护人员不良事件报告行为模型,将外部影响因素同医护人员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行为的内在决策机制进行对接,分析医护人员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行为的内部、外部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从而找出能够改进医护人员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行为的关键路径,最终为优化相关的制度安排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instituteofmedicine.toerrorhuman:buildingasaferhealthsystem[eB/oL].http/nap.edu/catalog/9728,2009-11-16

[2]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2,04:28-29.

[3]VirlcentC,nealeG.adverseeventsinBritishhospitals:preliminaryretrospectiverecordreview[J].BritishmedicalJournal,2001,322:517-519

[4]Davisp.adverseeventsinnewZealandpublichospitals:occurrenceandimpact[J].Journalofnewzealandmediealassoeiation,2002,115(1167):u271

[5]张小庄,罗坚,张国强.医院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特点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8):544-546.

[6]陈海燕,刘绍芳.实施无惩罚措施对护理人员呈报不良事件态度的影啊[J].护理学报,2010.17(B):25-26.

[7]黄水清,张小庄,聂川.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08,8(25):39-41.

基层医疗调研报告篇4

此次会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原卫生部规财司司长赵自林、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秘书长孟建国、弗戈博达媒体集团副总经理王炜、北京华通人商用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欢朋等领导出席了此次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原卫生部规财司司长赵自林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医改的助力之一,卫生信息化建设对改善我国城镇居民就医体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非常大的帮助,卫生信息化建设将仍然是未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

《e医疗》杂志是由国家发改委主管,中国信息协会主办的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专业杂志,对国内的医疗信息化行业有独立观点。《e医疗》主编陈钧做了题为《回首2011,迎接2012》的主题报告,就2011年医疗卫生行业的重大事件进行了回顾与深刻的分析,如卫生部规划“健康卡”、卫生部新增八个区域卫生信息化试点省市、县级医院paCS建设全面启动、印发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新《医院财务制度》对于医院信息系统提出全新挑战等等。可见,在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以及医院的积极响应和it企业强大研发力的支撑下,医疗信息化行业繁荣异常,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paCS发展研究报告

2009年《e医疗》杂志进行了业内首次以大型综合医院的paCS建设为主题的调研,在业内引起普遍的关注,两年过去了,为了了解paCS行业发生的变化,《e医疗》杂志联合北京华通人商用信息有限公司(aCmR)共同对全国医院paCS系统的建设现状做了调查。

2010年,卫生部安排53.3亿元(250万元/县医院)用于县医院能力建设,规划改善2130所县医院医疗设备条件,优先安排paCS系统。在该政策的支持下,2011年,县医院paCS建设速度大幅加快,该政策对于推动paCS的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调研通过对全国范围内(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三级医院和县医院的paCS安装及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三级医院paCS建设及使用调查样本115个,县医院信息化调查样本150个,了解paCS系统的渗透率以及用户使用情况。调研获得了中国paCS市场规模分析、品牌分析以及市场结构等数据。同时也深刻调研分析了中国医疗机构paCS配置及使用现状、分布情况、接入设备分布、与HiS系统的集成、医院信息化累计投入资金等现状。

中国县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报告

基层医疗调研报告篇5

上海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是根据社会人群卫生状况及人口年龄结构,构建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老年服务(护理中心)组成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1]。而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网底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健康档案为基础,以预防保健为先导,因地制宜地开展医疗护理工作,逐步地实现其“六位一体”的功能定位[2]。它既加强了社区居民和卫生服务机构的联系,也满足了老年人就近求医的需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即对上海市某区2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传染病防治现况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功能发展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及《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社区卫生服务站传染病防治现况调查表》,调查表包括机构基本情况、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消毒隔离措施实施以及医疗废物规范处置等内容。于2007年11月对上海市某区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的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普查,共计29家。资料来源于调查表数据。

1.2数据分析

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2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均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生的平均配备2.17人,护士平均配备1.28人,医护配备比例平均为1.7:1。社区卫生服务站占地面积平均值为75.62m2。

2.2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

2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各项管理制度见表2。

3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站在老年人健康保健、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及传染病控制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是一种利国利民的新型卫生保健网[3]。但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如何真正发挥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网底作用、如何保障患者诊疗安全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站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还较为薄弱,应引起各级卫生部门的重视。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和要求,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是各级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法定职责。实践证明,它也是疾病监测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尚未切实履行传染病疫情报告职责。因此,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水平并全面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监测哨点的作用,应当成为今后社区卫生服务站功能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来抓。研究表明,领导重视、制度健全、人员固定、责任到位以及意识加强,是作好疫情报告、提高传染病防治管理水平的关键[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要做好宣教工作,还应把传染病疫情管理系统切实落到站点层面,督促其建立健全各项疫情报告制度并加强人员培训,指定专职人员负责相关工作,同时还应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及制度落实情况调查。

社区卫生服务站消毒隔离制度未落到实处、整体水平较低的现况,提示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尚存在盲点。切实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消毒隔离工作,关键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把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切实延伸至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仅要督导其建立相关制度,还要督促具体的落实与实施工作;建立监测制度,定期对站点各类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定期对各项制度落实情况开展评估检查,从管理系统和技术支持两方面切实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消毒隔离工作。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和回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管理制度建立缺失的现象,提示医疗废物规范处置工作的长期发展尚缺乏制度保障。另外,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交接转运平均周期为8.16天,与《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所规定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时间不超过2天”尚有很大差距。因此,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层面的制度化以及交接转运周期方面仍然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防疫部门应定期检查和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消毒隔离以及医疗废物规范处置工作,确保其传染病防治工作能够有效、规范运行。另外,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充当枢纽的角色,对上实施双向转诊,对下(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指导[2],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开展的好坏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视程度和技术支持力度有很大关系。因此,如何保证站点健康持续的发展,也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地研究和探索,真正落实其指导角色的作用。

4参考文献

[1]姚岚,陈启鸿,刘华,等.上海市地段医院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情况的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6):372-373.

[2]鲍勇,龚幼龙,陈雄熊,等.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问题和发展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0,19(8):25-28.

[3]武桂英,龚幼龙,陈雄熊,等.上海市10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收支情况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6):344-346.

基层医疗调研报告篇6

专家致辞,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诊疗现状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曾进胜教授曾教授在介绍“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疗走基层”项目时谈到,脑卒中是我国人群首位死亡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多后遗症等“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脑卒中以每年8.7%的速度在增长,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本次活动是配合国家“健康中国2020”战略,旨在提升基层医生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水平,减少基层脑卒中负担的一项公益活动。该项目计划3年培训基层医生50000人次,2016年作为项目启动的第1年,计划培训40个城市的基层医生,累计10000人次。该项目将专业培训、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有机结合,希望借此机会讨论形成权威的基层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诊疗提供依据,项目进行中还会拍摄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科普宣传片,让更多患者受益。孔教授为大会致辞并讲话,她谈到,“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疗走基层”项目既有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在基层的应用解读,亦有吴以岭院士提出的创新络病理论指导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新思路的学习,希望能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基层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疾病的特色之路。

河北省卫计委副主任江建明致辞时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增长趋势至少持续至2030年。络病学作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吴以岭院士带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络病理论创新、络病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病临床疗效提高、促进创新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让更多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受益于祖国医学。

学习交流。促进基层脑卒中防控能力

启动仪式结束后,大会进行了以“呵护血管,远离卒中”为主题的专场报告。吴以岭院士作了《脉络学说指导基层脑血管病防治研究》的主题报告,吴院士在报告中提到,由国内8家科研院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证实,通络的代表方剂通心络胶囊能有效防治脑卒中、冠心病等由血管病变引发的疾病。曾进胜教授和黄一宁教授就《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2015》在基层中的应用作了详尽的介绍。胡文立教授报告的题目为《血管保护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价值》,他强调,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核心的血管保护在缺血性脑卒中防治中具有重要价值。多项研究均证实,中药通心络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稳定易损斑块、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从而减少卒中复发的风险。

基层医疗调研报告篇7

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医院包括:全县未参加全市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和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的医院,凡是党组织关系在上述范围内的党员,均属此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对象。其他未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医疗卫生单位比照医院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

医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关系按照党组织隶属关系确定。各乡镇党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本地医院学习实践活动。医院学习实践活动以医院党组织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为重点,全体党员参加。入党积极分子以适当方式参加活动。医院党组织要注意邀请本单位党外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参加有关活动,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未建立党组织医院的党员参加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的学习实践活动。

二、具体目标要求

医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准确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和“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基层组织、促进科学发展”的总目标,以“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健康**县建设”为主题,努力实现七个方面的具体目标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形成科学发展共识。教育引导医疗战线的党员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握医院发展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事关医院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

(二)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以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部市共建统筹城乡卫生发展试验区合作协议》、落实《关于加快建设“健康**县”的决定》和《“健康**县”卫生行动计划(2009-2012年)》为契机,用科学发展理念扭转传统发展模式的思维定势、行为定势,转变市场化运行机制,充分体现公益性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职能,确定符合医院实际的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思路,研究修订医院发展规划。

(三)加强党员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加强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医院党员宗旨意识;积极组织党员医护人员开展上门出诊、上街义诊、下乡巡诊活动,切实为群众送医、送药、送健康;牢固树立救死扶伤、以人为本的行医理念,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教育党员医务工作者成为遵从医德的模范、服务患者的标兵。

(四)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严格执行医疗规程,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监管体系,合理规范用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五)加强医疗能力建设,不断满足群众需求。对照乡镇医院(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建设标准,进一步解决医疗设备陈旧简陋、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中西医发展不平衡、技术人员水平不高、服务患者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切实改善就医环境,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加强流行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着力维护群众公共卫生安全。

(六)加强内部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立完善方便群众就医的业务流程、适应病人需求的工作制度,规范和透明收费项目和程序,优化服务环节,认真办理患者投诉,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上见到新成效。

(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和推动医院科学发展。结合医院实际,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四大机制”。整顿少数医院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调整充实领导班子,配强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积极发展骨干医护人员入党。运用党员承诺、群众评议、社会监督等方式,充分发挥医院党组织的服务保证和广大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为推动“健康**县”建设、医院改革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多作贡献。

三、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

活动正式开始前,各医院要扎实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学习中央、市委和县委有关精神,大力开展宣传,摸清基本情况,进行专题研究,组建领导和工作机构;围绕“强化党员意识、提高医护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群众健康权益,加强疾病防控、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确定具有医院特色的活动主题和实践载体;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组织召开动员大会,由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作动员讲话。集中活动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可灵活安排每阶段时间。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原则上安排在9月上旬至10月下旬)。主要抓好学习讨论、调研走访两项工作。

深入开展调研走访。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要深入科室一线、病房进行走访,听取单位职工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查找本单位在改善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方便群众就医、合理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认真组织党员参加“万名医师下基层,送医送药送健康”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探索建立党员干部定期免费上门出诊、上街义诊、下乡巡诊等“三项制度”,竭力为群众服务,广泛宣传健康知识,解决群众看病就医中的实际困难。医院要通过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定期对病员开展追踪回访,了解病情和医疗需求,提供咨询和健康指导。各单位党性作风锻炼活动开展情况要形成书面报告报乡镇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原则上安排在11月)。主要抓好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撰写分析检查报告(材料)两项工作。

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中心卫生院要认真组织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其他单位召开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专题民主生活会要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紧扣近年来医院的发展实践,深入查找领导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工作作风和医德医风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医院科学发展的共识。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时,要邀请乡镇分管领导列席。全县医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派人参加部分中心卫生院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会要围绕医院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这一主题进行分析检查,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党员意识,明确整改方向。参加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党组织负责人和班子成员要以

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召开后要形成情况报告报乡镇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撰写分析检查报告。中心卫生院领导班子要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要充分反映本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情况,系统梳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实事求是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要全程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起草工作。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要召开党组织扩大会议充分讨论,并以适当方式听取各方面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其他医院要对调研走访中征求到的意见进行认真梳理,形成简要的分析检查材料,为制定整改落实措施打好基础。分析检查报告和分析检查材料交所在乡镇党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集中整改时间安排在12月)。主要是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解决突出问题两项工作。

制定整改落实方案。中心卫生院领导班子要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根据查找出来问题的轻重缓急,明确整改项目,明确整改目标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的具体措施,明确相关科室、人员的责任。其他医院要制定整改落实措施,整改落实措施要包括查找出的突出问题、整改措施、整改时限、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等内容。整改落实方案和整改落实措施要以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做出承诺,接受监督。

集中整改突出问题。要集中力量解决一些通过努力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根据整改落实方案和整改落实措施,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切实解决一批群众期盼的热点问题,特别是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绩效、改善医患关系、化解医疗纠纷、保障群众健康权益、维护公共卫生安全、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问题,多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要做好医院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着力建立完善医疗事故责任追究、畅通患者诉求渠道、医德医风考核评价、医疗人才培养以及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制度措施。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时,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形成总结报告报所在乡镇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和县卫生局,各乡镇要将本地医院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及时报县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适时组织群众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群众满意度低的医院,要认真分析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补课”。根据测评情况,要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加大整改力度,确保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

各医院要把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建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正确的从医理念、发展思路和改革措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医院的全部工作之中。

四、加强领导和指导

(一)落实领导和指导责任。县委成立全县医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设在县卫生局,在县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配合县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指导全县各医院学习实践活动。各乡镇党委具体负责本地医院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要向各参学医院派出指导检查组,注意将参加“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支农支教支医计划”的支医人员中的党员作为所派驻医院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员。医院党组织负责组织本医院的学习实践活动,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全县医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各乡镇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要结合实际选择医院建立学习实践活动联系点。

(二)积极探索创新。各参学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按照简便易行的原则,科学安排活动时间,合理设计步骤,确定切合本单位实际的具体主题、实践载体和活动方式。要区别对待领导干部、中层管理人员、医疗技术骨干、医生护士、后勤保障人员、临时人员等不同岗位党员,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要创新活动载体,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在医院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以“科学发展争先、组织建设争先”为主要内容的“双争先”活动,在广大党员中开展“争当科学发展先锋”活动,充分发挥医院党组织和党员服务和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

(三)加强宣传引导。根据医院的特点,充分运用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等载体,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宣传中央、市委、县委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示精神,宣传中央、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宣传健康**县”建设相关内容,宣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宣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各地各单位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新经验。要用具体事例、生动细节、精彩画面、鲜活语言,增强宣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提高宣传效果。

 

(四)坚持统筹兼顾。要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学习实践活动,使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工作有机衔接、前后呼应。要积极参与和其他领域党组织的结对共建,互相帮扶,左右联动。要妥善处理工学关系,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动医院科学发展的有利契机和强大动力,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市委三届六次全委会以及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大力加强基层党建结合起来,与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各项活动和“唱读讲传”活动结合起来,与做好日常医疗医护工作结合起来,确保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基层医疗调研报告篇8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简称慢性心衰,一个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分数减少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1]。慢性心衰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消耗大量的国家卫生支出,且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其5年生存率不足50%;即使在生存期间,患者也处于生存质量十分低下的状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都严重受损[2]。因此,提高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是21世纪医学界面临的严峻挑战,而疗效评价是提高其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

1寻找替代指标是新型医学模式下慢性心衰

疗效评价研究的迫切要求在传统生物模式下,理化检查是疗效评价的主要参考指标。循证医学的出现,使得长期预后指标成为疗效评价的公认指标。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以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猝死、非致死的急性心肌梗死、心衰再住院)为终点指标的大型临床试验为临床指南的建立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但终点指标的临床评价常需要建立在随机对照试验基础上,需要大量的病例数、较长的研究周期和巨大的资金投入[3]。近些年,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型医学模式影响下,慢性心衰在防治及评价理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国际药物经济与疗效研究协会、欧洲生存质量评估协调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工作组和国际生存质量研究协会共同组成的统筹委员会提出,临床疗效评价应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简称“四指标法”),即临床(医务)人员报告资料、生理(实验室指标)报告资料、护理人员报告资料和患者报告资料(pRo)[4]。其中患者报告资料(pRo)是一种直接来自于患者(即没有医生或其他任何人对于病人反应的解释)的对于患者健康状况各个方面的测量[5],主观指标是重要测评内容。与终点指标相关的理化检查、心血管事件等客观指标已经不能解决测量患者心理及社会方面主观感受的问题,因此新型医学模式下疗效评价研究迫切要求寻找合适的替代指标。

2主观感受指标的量化为慢性心衰疗效评价

体系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慢性心衰是中医的优势病种之一,改善症状及提高生存质量是其独特优势,而症状及生存质量是患者报告资料中主观感受测评的重要内容。既往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由于缺乏对症状等主观感受量化的技术与方法,多照搬西医生物医学模式下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过分注重生物学等客观指标的改善,忽视精神心理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全面体现中医自身特色与优势,更难以切实有效地反映中医药的疗效。近年来,随着流行病学统计、卫生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被应用于症状、生存质量等主观指标的测评当中,其主要研究方法有:一是循证医学法,包括meta-分析及随机对照试验;二是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三是量表法;四是综合评价方法;五是数据挖掘法等[6]。这些方法的合理运用为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技术支持。

3生存质量量表及症状计分有望成为慢性心

衰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的替代指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将生存质量量表作为疗效评价的标准之一[7]。我国目前广泛应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生存质量评价的量表多来源于国外的量表,常用的如明尼苏达心衰量表及SF-36,然而直接使用国外量表或对其进行翻译后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的需要,尤其是不能反映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优势[8]。因此,具有中医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生存质量特异量表是建立中西医疗效评价体系的瓶颈之一。我们鉴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良好疗效,在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重点支持项目(2005-SF-Ⅱ-012)的资助下,结合本国国情及文化特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国际通用的方法改良明尼苏达慢性心衰特异性量表,研制适用于中西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经测评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及反应度,为临床疗效的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可靠测评工具[9]。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及评价需以规范化治疗为前提。西医的治疗规范可以参照中华医学会编制的临床指南,而中医的规范化治疗也需要建立在相应的行业规范基础之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科研专项成果《慢性心衰社区普适中医诊治方案》是在指南规范治疗基础上,针对气虚、血瘀、水饮、阳虚4个最主要的证候要素给予相应的中药组合方药;经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社区患者的注册队列研究论证,该方案在社区中实际应用的执行度及依从性较好,临床疗效可靠,能够为基层医师防治慢性心衰提供中医行业诊疗规范;其自制症状计分量表能够对中医症状进行量化,可以作为疗效评价测量工具。

4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效评价体系的临床研究构想

基于以上三点,为更好地验证中西医治疗及预防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发展与弘扬中医学、促进其走向世界并被医学界广泛认可,我们将在《慢性心衰社区普适中医诊治方案》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借助《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及《自制症状计分表》,将生存质量的变化与中医证候学变化联系起来,并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理化检查、卫生经济学评价、安全性评价形成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效评价体系,为疾病特异性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做一个有益的尝试。其具体的构想为:

4.1建立以生存质量、症状计分、理化检查、卫生经济学评价、安全性评价五方面内容为主的疗效评价体系指标群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纳入疗效评价体系的相关指标,其中医务人员报告结局指标包括中医证候诊断、相关体征、6min步行试验等;患者报告结局指标包括《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症状计分量表》;相关理化指标包括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心脏指数、e/a比值)、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心肌酶、心肌肌钙蛋白t、心肌肌钙蛋白i)、神经内分泌指标(Bnp等)、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猝死、急性心梗、心衰再住院)等;卫生经济学指标包括治疗花费、住院时间、年住院天数等。

4.2推行《慢性心衰社区普适中医诊治方案》,建立多中心临床医学数据库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多中心合作进行临床调查,建立慢性心衰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数据库。

基层医疗调研报告篇9

此次温总理特别强调了政府职能问题,认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是存在的主要失误。今后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解读温总理报告可以看出,胡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认真地以民生工程为己任,认真思考和推进我国全民健康事业的发展。我觉得从四方面来看,若政府大利推进,则会取得重大进步的。

一、加大政府投入、同步提高个人所得能够支付医疗消费是关键

但更重要的关键问题是,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老百姓能够根据服务水平与需求不同,支付更多的医疗费用,获得不同等级的自选医疗服务。达到政府医疗投入结合个人所得提高全民医疗消费水平的目的。

二、医疗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稳定是动力

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医疗用人单位和个人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快人才资源开发。人才是第一资源。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基本完成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规划,大规模开展适宜人才培养和培训。这也牵涉到关于坚持医疗服务的公益性问题方面,更应加强医疗服务者和受益者的公益性共存的问题,兼顾服务者和受益者的利益,才可能保障医疗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稳定。

三、医疗服务机构和服务方向是平台

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等方面一视同仁。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医患关系。

、医药科技创新是核心

通过前瞻部署生物、纳米、量子调控、信息网络、气候变化、空天海洋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使得医药科技为医疗服务提供高效、低值、全面发展。

五、人口回归出现新的医疗服务契机

总理的报告还看出,医疗产业药立足于本土、立足于服务本土民生。说,2012年,将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鼓励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进一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这也提示今后将会在全国大幅度由沿海转归到故土,发展基层卫生服务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契机。

基层医疗调研报告篇10

(一)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医院固定资产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确,大部分固定资产管理属于设备科和总务科,设备科管理医疗设备,总务科管理房屋、家具,财务科管理总账和金额,各部门管理没有建立明细账或者明细账不完整,使用部门没有设立台账、无专人管理资产,管理科室没有建立设备收、发、维修记录,设备在科室之间转移没有手续,报废毁损不及时通知财务,固定资产多年不盘点,管理科室不与财务对账,导致固定资产管理脱节,固定资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二)固定资产购置存在盲目性。部分科室紧追潮流添置新设备,不调查研究,不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设备盲目购入后,由于病人少,无法开展工作,导致设备闲置;有的设备即使使用了,由于没有加强维修保养,坏了就买新的,即使可以局部维修再使用,也不维修,根本不考虑资产的使用效益,“不计成本”的投入加大了医院医疗成本开支,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导致医院固定资产利用率低。

(三)固定资产移交手续不规范,资产流失严重。各科室负责人调动、离职时,没有执行严格的移交手续(又加上由于原使用科室没有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台账,移交没有确实的依据),对于科室公共财物的转移使用缺乏专人监督和管理制度,往往“物随人走”,资产流失;医院在应对突发疫情时,增设临时应急科室,待疫情缓解后,调配的科主任、护士长都回到原科室,资产管理科室在接收应急科室资产时没有与原应急科室管理人员办理资产移交,可能导致资产流失。

(四)固定资产重采购轻管理,利用率低下。近年来,医院为了发展的需要,购置了大量的医疗设备,改变了设备陈旧的状况,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设备采购中,医院管理层重视资产的采购,轻视管理,只要是临床提出的,在不充分考虑利用的基础上购买,没有对整体医院资产进行全盘管理,申请购买设备是否属重复购买,能否各科室之间调剂使用,没有进行完整的分析研究,导致购置资产占用大量资金,设备利用率低下,同时资产损耗不能从收入中补偿,形成恶性循环……。

(五)会计核算方法不完善,报表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失真。医院会计报表反映的固定资产价值为固定资产初始建造或购置价值,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固定资产的磨损在加大,资产的实际价值在减少,由于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资产的损耗无法从收入中得到补偿。旧会计制度下,医院是按照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由于结余少,往往无法按照规定比例提足),提取修购基金计入净资产反映,不是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所以医院固定资产直到资产完全报废前,会计报表中资产价值一直保持不变,无法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导致会计报表固定资产反映失真,医院管理层和主管局无法对资产的实际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以适应新形势下固定资产管理要求,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高效:

(一)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加强对固定资产购入的控制。医院应成立专门的资产领导管理小组和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从论证、决策、构建、安装、交付使用、清理的全过程进行管理,财务科负责固定资产总账、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一级明细账,资产使用部门建立二级明细账,资产管理小组负责固定资产购进的审批,资产管理部门掌管全院的资产分布和使用情况,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统一控制和管理,全院所有固定资产购置及入账均需先通过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建立固定资产购置论证制度,特别是对大型医疗设备的购进,应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组织相关人员对本地医疗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写出可行性报告,报资产管理部门审核,资产管理部门报请资产领导小组审批,资产管理小组组织相关专家人员对报告进行评价,充分考虑设备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防止盲目购置;进行公开招标,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实行公开集中招标制度,任何部门不能私自购买,采购部门要和使用部门及资产管理部门一起严把质量关、价格关,保证固定资产采购过程开支的公开透明。

(二)转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医院属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年财政拨款只占人员经费开支的4%,医院大部分开支属自挣自吃,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是临床医技开展诊疗服务的物质基础,医院管理层要转变过去“重采购、轻管理”、“重货币资金、轻实物资产”的错误观点,管好用好实物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能够节约资金、减少设备购置支出,同样会给医院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回报,因此医院管理层要转变观念,把固定资产管理和临床诊疗服务看得同等重要。

1、建立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流程中不相容岗位的设置,即同一部门和岗位不得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全过程。固定资产业务不相容岗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与审批,审批与执行;固定资产购进、验收与付款;资产处置的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

2、建立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制度。资产管理部门要建立设备技术档案、维修报告制度,设立专门技术人员负责资产的日常维修和维护工作。对于固定资产的大修和技术升级,要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按程序申报给管理部门,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论证和经济效益分析后,报请资产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进行;固定资产处置应由资产管理部门会同专业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共同审核鉴定后,提出处置申请报告,报告医院管理层审批,同时报同级财政部门和主管局批准后才能办理处置手续,对于大型设备要进行招标处置;资产管理部门要建立大型设备的全过程监管制度,定期进行收支效益评价,并把评价报告汇报给医院管理层,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以提高设备的营运收益。

3、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固定资产清查是资产管理的常规工作(过去医院虽有制度,由于是多头管理,责任不清,没有认真确实的执行盘点制度),医院应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由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使用部门、审计部门共同参与进行清查工作(资产盘点以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为主,审计和财务部门参与监盘),对账实不符、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查明原因,报请医院管理层或主管单位批准及时做账务处理,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确保会计报表反映的真实性、完整性。

4、建立资产管理考核奖惩制度。医院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考核,将固定资产管理内容列入对资产使用部门的考核范围,与科室绩效考核挂钩,资产使用部门将资产管理落实到人,资产管理科定期对各科室资产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并把考核情况上报财务科,财务科将资产占用、毁损、维修开支情况量化成数据,列入科室绩效体系考核,设立设备管理奖励基金,奖励设备管理成效显着、经济效益突出的人员,并将结果定期公布,提高全院职工资产管理意识、增收节支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