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职业行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6:46

中职生职业行为篇1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途径

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多年来,甘肃煤炭工业学校一直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作用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对从业者个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升个人素质和事业发展的前提。因此,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提高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入职员工综合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合格员工的必备条件。一个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应做到爱岗敬业,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以胜任岗位职责。

第二,促进事业发展。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是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重要保证。从就业者职业关系来讲,工作目标就是为从业者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高质量的服务,取决于从业人员能否严格履行事业行为准则。

第三,抵制不正之风。中职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关法规,积极认真地完成岗位任务,履行职务职能,从而抵制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不正之风。

二、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情感教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职生渴望爱与尊重,教师应对他们进行关心和爱护。以行育情,培养高尚的职业情感。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明确了社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要求,陶冶了职业情感,也培养了学生的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

第二,课堂教育是保证。课堂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信念的主阵地。职业理想、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所以,在专业技能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职业道德的要求,加强职业岗位规范,严格要求学生规范操作,让学生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第三,组织学生实践活动教育。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以学生容易融入的方式进行职业道德渗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职业道德内化。立足“小而近、低而实”的目标,开展“文明礼仪、从我做起”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合理安排学生专业实训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都要走上工作岗位,如何让他们能正确地处理好与单位同事以及他人的社会关系,体现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职业岗位教育是未雨绸缪的好办法。除了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外,还要计划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学生校外参加社会实践、工学结合等,让学生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检验能否把内心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信念外化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三、提高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实效的途径

第一,个案教育。为全面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需建立学生操行档案,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比如甘肃煤炭工业学校实行的学生德育量化制度,尤其对“问题”学生,实行个案管理。“联网”互动,综合评定,全员管理,形成合力。这种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量化”自己的行为并加以改正。

第二,激励教育。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激励教育有着很大优势。尤其对品德“问题”学生,激励所带来的愉悦心情会形成动力,从而引起学生更强烈的愉悦体验,进而自动“软化”其隐性抵触,提高其服从集体行为规则的意向。

第三,暗示教育。明示法是直接通过教育者有意识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而产生影响的方法,暗示法则是间接内隐地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而产生影响的方法。中职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暗示法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受教育者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心理实际,让学生在校园中积极寻找“校园十大文明现象与十大不文明现象”,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种方法要比说教效果好得多。

第四,劳动教育。很多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就业后承受不了企业的劳动强度而出现频繁跳槽,为了让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的要求,就必须把已被遗忘的或忽略的劳动教育纳入管理。比如通过每周的公益劳动,班级辛苦一周打扫校园和教学楼等,在劳动中树立中职生劳动光荣的职业道德理念。总之,在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采取多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并进行有效组合使其发挥更大的功效,把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渗透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总之,通过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学生的行为在改变,素质在提高,职业道德在养成。

参考文献:

[1]陈颖.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2]邓晓丹,孟桂云.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瓶颈与职业素质养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5):120-123.

中职生职业行为篇2

关键词:中职生;企业行为;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07-02

当前,职业技术学校纷纷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学校的大环境感染了“企业”氛围,确实带来很大变化。那么,作为学校最主要的组成单位――班级,是不是也该呼吸一下“企业”的“空气”呢?然而,当前在班级里虽可看到“企业”的一些色彩,但终归是表面现象,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如果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养成教育模拟企业化管理”模式,让学生参与模拟企业化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切身体会工作的艰辛,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实现变“被管”到“自觉”,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实现养成教育模拟企业化管理呢?

一、转变教育思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1.转变班主任的教育思想。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过分强调班主任的作用,把主导变成主体,甚至包办一切,成为学生的“家长”,出现班主任“有为”而学生“无为”的现象,学生只有“听话”、“服从”。久而久之,形成表面统一、严谨却缺乏内在活力和个性的“克隆”班级,与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在养成教育的创新过程中,首先要求班主任具有企业化思维。养成教育模拟企业化管理,并不是绝对照搬企业模式,而是借鉴企业管理思路和流程,让学生在学校就能适应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了解企业管理知识,又要熟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此外,还要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鲜明的时代感和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在管理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使班集体真正成为“生产”现代高素质人才的平台。

2.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通过模拟企业化管理,可让学生参与模拟企业化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养成教育的主角,切身体会工作的艰辛,找准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身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体素质等)的不足,增强对知识、技能汲取的渴望和紧迫感,以及竞争意识、危机意识,从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达到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激发学生对养成教育的需求,唤醒潜能,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二、建立网络,为养成教育提供平台

1.设置管理网络。公司董事长由班主任兼任,董事为各任课教师。公司设总经理,相当于传统意义的班长,下设部门经理和车间主管若干。学习委员为生产部经理,具体负责产品的生产――养成教育中的学习部分,团支部书记为企划部经理、负责学生考核工作的副班长为财务经理、负责干部管理工作的副班长为人事部门经理;语文科代表为语文车间主管、数学科代表为数学车间主管;各小组组长为质检员,负责产品的质检工作――小组学习及养成教育管理。

2.选出管理人员。董事长(班主任)和董事(任课教师)由企业集团(学校)任命。总经理、部门经理、车间主管等职位首先由学生自己递交申请,然后通过演讲竞聘和综合能力考核由董事长(班主任)任命。除了总经理、企划部经理、人事部经理的职位半年内保持相对稳定外(特别情况可重新任命),各部门经理和车间主管每个月可根据薪资和考核情况调整。例如,每月薪资达到2000元以上的职工,有入选部门经理和车间主管的竞聘资格;每月薪资达到2500元以上的部门经理和车间主管(其本工资加职务工资),有竞聘部门经理的资格。这样稳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干部制度,可让每位职工明白:企业管理干部不是终身制,可根据业绩情况随时调整,只要干得好就会得到赏识和提拔,如果倦怠随时可能降级或辞退。

3.管理人员的薪资。管理人员除了具有普工的标准工资外,还有职务薪资。管理干部的薪资由人事部负责核算,每周汇总,每月小结,由人事部经理汇报给董事长签字后公布,每月根据履职情况进行调整。例如,总经理每月职务津贴低于800元的,要写出阶段性业务汇报材料,连续2个月低于800元的予以调整;部门经理每月职务津贴低于500元的,需写出阶段性业务汇报材料,连续两个月低于500元的予以调整。融入企业的制度和文化,在养成教育和学生教育上实现突破,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三、借鉴企业制度建设理念,形成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并不是靠几次教育或活动就能完成,而是需要持之以恒地训练才能形成,因而建立一套完整的养成教育工作制度是抓好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保证。学校与企业的制度相互借鉴,互为所用,制定适合养成教育、学生管理的制度。例如,车间的卫生制度、工作制度与学校班级的卫生制度、纪律制度大同小异,教育学生打扫卫生、遵守纪律不论在学校还是企业中都应如此,这对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无疑非常有利。因此,在“养成教育模拟企业化管理”模式中,制度建设显得非常重要。

中职生职业行为篇3

关键词:组织政治行为管理者职业生涯管理

组织是由具有不同价值观、目标和利益的个人及群体构成的,由于组织内部各种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决定了个体与群体之间在资源分配上的潜在冲突。再加上组织分配标准的模糊性和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组织中的成员在资源分配中为了谋求个人利益或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不择手段的竞争。这就为组织政治行为的存在和发展留下了巨大空间。

组织政治行为的内涵

组织政治行为是各种组织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实,对组织中的个体和群体有巨大影响,但是由于组织政治行为的高度隐密性和象征性,对其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一直存在困难。近年来由于研究思路的改进和研究方法的进步,这一领域得到很多组织心理学家的关注。mayes&allen认为组织政治行为是组织中想要藉以获得利益的一种动态影响过程,通过政治行为得到额外的产出结果或是一种影响现有组织管理程序而获得不被组织允许的结果。Ferris(1989)认为组织政治行为是一种社会影响过程(socialinfluenceprocess),其行为是经过精心设计以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而其结果可能与其他人的利益一致,或是需要牺牲别人的利益以成就自己的利益。pfeffer(1992)认为组织政治行为是个人借助对权力及其他资源的取得、加强和使用,以便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获得其想要得到的结果。Cropanzano&Howes认为组织政治行为是不被组织认可的自我服务行为。台湾学者陈序维(2002)认为组织政治行为有三个特点:是一种运用社会影响力的行为,是用于促进和保护个人利益的行为,内在隐含着多方面的利益分歧。

纵观研究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组织政治行为(politicalbehavior)即组织中的政治行为,是指组织成员为增进、巩固、维护自身利益,直接或间接地运用本身具有的资源所从事的、在组织正式角色要求范围之外的,试图影响组织中利害分配各种自利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直接服务于个人利益,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个人目标可能与组织目标一致,也可能与组织目标存在分歧。在目标分歧的情况下组织政治行为的运用会损害或威胁到组织和组织中其他成员的利益,即常见的“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现象;而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组织政治行为表现为组织中无害的非角色行为,是管理活动中追求的一种“双赢”局面。按照美国学者Stephenp.Robbins的观点,组织政治行为分为“合法的”和“非法的”两种,前者的使用对组织利益有威胁,后者的使用对组织利益无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组织政治行为的采用对于组织成员个体利益有巨大影响,忽视它的人常常会面临许多困境甚至危险。

组织政治行为与管理者职业生涯管理

管理者的职业生涯是指管理者在其一生中所承担的各种管理职务的相继历程,或者说是他一生中管理职位的升迁路线。所谓职业生涯管理是指为了达成个人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旨在开发自身工作潜力、拓展工作领域的措施。一个人一旦通过选择或选拔进入组织中特定的管理岗位,他的管理者职业生涯就开始了。通常,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在一个固定的管理岗位上从事一项固定的管理工作,也可能经历若干个管理岗位、若干职业甚至若干个不同的行业。不管属于哪种情况,管理者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决定了管理者职业生涯的成功与组织政治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

众所周知,组织中的管理者角色就是对组织目标负责的人,管理者职业生涯的成功必须建立在组织成员与组织整体成功的前提上。只有通过协调组织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和工作,保证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管理者的职业生涯才能顺利发展。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管理者总是试图在不断变化的个人、组织与社会环境中找到恰当的机会发挥自己的影响力,采取各种措施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冲突,以谋求在事业上取得进展。换句话说,管理者个人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组织其他成员利益和组织利益的满足。要实现三者的统一,仅仅依靠组织合法权利和正式的角色行为无疑是不现实的,当管理者通过各种努力,获得管理权并将自身的影响力付诸实施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他们不可避免地卷入了组织政治行为。

正如前文中介绍的,这种行为可以表现为合法的形式,即不违背组织规范的约束,在正常的程序或途径范围内采取的正式管理角色外行为,如:组织政治联盟、制造舆论加速政策的推行、施加个人影响力提升下属、运用私交建立与上级的非正式沟通渠道等等。也有不合法的政治行为,即与组织规范存在显在或潜在冲突,违背或影响到组织的整体利益,如:恶意中伤竞争对手、抵制有损个人利益的改革、为竞争对手制造工作阻力、联合罢工以达成小集团目的等等。

从管理者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来看,一方面,政治手段高明的管理者能够更有效地运用和增强他们的影响力,使自己得到更有效而迅速地提升,获得更多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有大量管理者却因不谙此道而在职业生涯中屡受打击,升迁无望。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外乎两方面原因,一是管理者不理解组织政治行为的意义,不懂得在管理工作中有效运用合法的组织政治行为策略为自身的发展和利益服务;二是管理者在工作中滥用或误用非法的组织政治行为策略,导致组织成员支持下降、信心不足,甚至受到严厉的制度惩罚,失去管理者的合法身份。因此,有必要探讨成功的管理者在进行职业生涯管理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合法的并且有效的组织政治行为策略,以便更好的促进管理者自身的潜能开发,帮助管理者在成功地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增进组织整体的效益。

管理者的组织政治行为策略

合法的政治化策略

所谓政治化策略是指那些能够使管理者更加精于组织政治行为的方法和手段。本文认为有助于管理者职业生涯发展的合法政治行为包括:

制造有利的舆论,将自己的私利尽量与组织利益结合。因为那种一望而知的牟取私利的行为,必然会受到指责、失去影响力、最终被组织所抛弃。

建立自身良好形象,管理者的形象是否与组织倡导的形象一致常常是影响其管理生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管理业绩良好的前提下,能够使自己的形象与组织倡导的形象保持一致,对职业生涯的成功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同时也要做到让别人了解你的绩效,由于绩效评估涉及大量主观判断成分,因此,“实际做了什么”和“别人认为你做了什么”之间存在差别。特别是当工作本身不受人关注或无人关心时,管理就需要通过建立非正式沟通渠道或扩大交往圈子以便引起他人的注意。

控制组织的资源,是获得权利的最佳方法,管理者控制的组织资源越多,他在组织决策中的地位越高,他对他人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个人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是管理者可以合法开发和控制的有效个人资源,可以使管理者在组织中更有价值,拥有更多机会和更多的支持者。因此,不断提高自己是管理生涯成功的关键。作为一个有志于不断获得升迁的主管人员,不能只将眼光盯住职位权力的换取来实现自己的管理生涯规划,而应更多地注重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来获得一种自然影响力,只有这样,才会显得自己对组织更有价值,因而更可能得到职业保障和晋升。

争取最关键工作,是对于本单位发展至关重要,被上级领导最看重的工作,随着组织的不断发展,业务市场的不断扩大常常会出现。管理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能力的大小争取承担类似关键工作的机会。可以考虑将自己对这一工作的构思和计划显示给与之相关的人,一旦得到积极的反馈,就可以进一步设法实现这种构思和计划。这种努力可以在扩大自己在组织中的影响力的基础上,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

结成权力联盟。权力结构是指组织中由正式组织结构所确定的职权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资源配置状况。在特定的组织中,当某人拥有他人需要的某种资源,且是这一资源的唯一控制者时,他(她)便因此而使其他人依赖于他(她),从而获得了对其他人的权力。有意识地与有权势的人结成联盟,可以使自己更快更多地得到核心信息,得到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当有机会晋升时,就可以获得有权势人的支持,达到成功升迁。

回避危险人物。组织里有一些地位不稳固的“危险角色”或“边缘角色”的人能力、绩效和忠诚度受到怀疑。如果与这些人保持密切关系,管理者自身的形象和绩效也会受到影响,在选择“一个人的支持”和“大多数人的支持”上,管理者的立场应该非常鲜明。

有效的印象管理策略

所谓印象管理是指管理者试图控制他人以便形成对自己良好印象的过程。涉及对环境敏锐的知觉,根据环境调整和改变自身的形象和行为,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由于管理者在工作中需要与大量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管理者的职业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能够得到他人的积极评价对管理者的职业生涯有很大裨益。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印象管理策略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面试的成功率。在管理者职业生涯管理过程中常见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

从众策略。即在自己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有选择性的支持或赞同某些“重要人物”观点以便于自己得到他人的接纳和认可。

施惠策略。即通过帮助他人、为他人谋取利益以获得他人的感谢和好感。

“担担子”策略。当组织陷于困境时,管理者主动承担不良后果的责任,以获取相关人员的信任和谅解。

选择性沟通策略。一种是对有利事件广泛宣传,以帮助扩大对自己形象的正面影响;一种是对困境的原因和对策进行分析解释,以降低他人对事态严重程度的估计,减轻不良事件对自身形象的负面影响。

赞美策略。能够敏锐捕捉他人的优点并适当赞美和宣扬,可以让管理者受欢迎,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接受。

参考文献

1.mayesB.t..allenRobotw..‘towardaDefinitionoforganizationalpolitics’.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77,(10)

2.Ferris,Fedor,Chachere,pondy.‘mythsandpoliticsinorganizationalcontests’.GroupandorganizationalStudies,1989

3.pfeffer,J..managingwithpower.Boston,1992

4.CropanzanoR..HowwesJ.C..Grandeya.a..‘theRelationshipoforganizationalpoliticsandSupporttoworkBehaviors.attitudes.andStress’.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1997

中职生职业行为篇4

关键字:行为失范现状对策

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它既包括一般的违俗、悖德、违纪行为,也包括较严重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呼唤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在这种大形势下,职业教育平民化趋势日益明显,尤其在教育相对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中职学校的入学门槛日渐降低,不少学校已实施注册入学制。学生的入学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行为水平差异较大,行为失范学生的比例增加。如果教育引导不当或管理不善,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成长、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可以说,学生校园失范行为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一个棘手问题。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了解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行为失范学生的教育、管理和矫治力度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中职学生校园失范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尝试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我校所有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了860名学生,发放问卷860份,回收有效问卷834份,其中男生398名,占47.7%,女生436名,占52.3%。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全部设计为客观选择题,方便学生作答。内容涉及课堂、宿舍、个人修养、人际交往、安全等校园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的违纪或轻微违法。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课堂纪律的遵守情况值得重视

调查显示:只有50%左右的学生从未违反过课堂纪律,偶尔在课堂上做与课堂无关事情的达40%多,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的将近5%,而天天不好好学习,专做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的学生有2%~3%。遵守课堂纪律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我们的一部分学生经常利用课间十分钟去小店购买零食,饮料等,路远、人多经常不可避免地造成上课铃响以后,还有三三两两的学生拿着东西在奔跑,此种行为既导致个别教师不能准时开始上课,又是对整个校园正常教学氛围的一种破坏。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甚至睡觉、玩手机或做其他的事情一直是我们教师倍感头疼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地运用新方法,改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的永恒话题。

(二)课间休息秩序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课间十分钟是为了让师生的身心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进行有效的放松,除了上厕所,散散步,听听音乐,喝喝水……都是非常好的放松方式,但是,我们有4%的学生经常课间打打闹闹,大声叫嚷,不仅严重影响他人休息,而且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导致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

(三)宿舍纪律管理突出重点

宿舍管理涉及卫生、就寝、休息、用电等方方面面,调查显示学生在宿舍纪律方面总体情况不错,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宿舍打闹和抽烟问题,特别是男生宿舍尤为严重。女生宿舍卫生情况整体比较好,男生宿舍卫生存在个人用品摆放不够整齐统一,便池清洗不够干净等问题。

(四)个人修养提升急需正确引导

本次调查涉及的个人修养包括穿着打扮、行为举止、礼貌礼仪、道德素养等方面,学生中染发烫发、涂指甲油、戴耳环项链的现象较为普遍,夏天穿短裤、拖鞋的情况大有星火燎燃之势;在公共场所不遵守公德,如就餐时偶尔违反纪律的达31.1%;升旗时不行注目礼不唱国歌,听取报告不鼓掌的有33.8%;偶尔校园走路不靠右边,随意穿越草坪的达38.4%……所有这些都折射出了部分学生道德素养缺失,赶时髦,随大流的思想。

(五)生命安全教育要大力加强

调查显示:一些同学将违章电器如烫头发的电夹板、管制刀具偷偷带入校园;有17.4%的学生曾经忽视自身安全,出入校园过马路闯红灯或逆行、翻越围墙出入校园、校园骑车车速过快等;还有19.5%的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偶尔想过离家(离校)出走。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的安全教育还有漏洞,学生的安全意识还不够强烈。

(六)人际交往方式需要有效调适

13.2%的学生表示在校园内有过男女同学交往举止不得体,过度亲密现象;27.8%的学生偶尔不注意使用文明用语,遇见老师或长辈不主动打招呼,甚至给老师取外号;当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43.4%的学生想到都是别人不好,自己没有什么不对;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不在乎,也听不进去,甚至背后辱骂老师的学生占26.6%。

(七)网络道德遵守要加强自律精神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孩子最主要的娱乐伙伴。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一半是馅饼,一半是陷阱,如何把握好限度,不违反网络道德是一个值得所有世人思考和注意的问题。我校12.5%的学生曾经违反过网络道德。我们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稍有不慎,极有可能误入歧途。

三、问题对策

(一)改变传统德育观念,构建兼容并蓄校园文化体系

中职生职业行为篇5

摘要:本文认为,职业中学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在他们身上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他们进行“从小事做起”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和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事 意识 习惯 养成

很多人看不起小事,认为自己是做大事的,对身边的小事不屑一顾、视而不见。结果小事不想做,也做不好,大事一件也没有做成,一辈子一事无成。大事固然重要,但是小事切不可等闲视之。因为一个做不好小事的人,永远不可能做成大事;任何一个做大事的人,都是从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做起的,这是他们走向成功、成就大业的法宝和做人做事的原则。

一、职业中学学生现状

职业中学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表现在认知能力、接受和理解能力比较差,喜欢我行我素、随心所欲、随波逐流。在他们中间,有很多学生带有从初中就形成的不良行为或习惯。如果学生把这种看似“小事”的不良行为或习惯带入社会,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形象,也反映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公共道德水平。一方面他们正处于一个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阶段,另一方面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来看,也是处于一个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和塑造时期。所以对他们进行“从小事做起”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和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从小事做起的必要性

1.知识的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可见知识的积累,无不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管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日进日高”,说的就是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如果能够做到每天进步一点,每天提高一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当你回过头来一看,连自己都会为自己巨大的变化而感到惊讶。

有人做过统计和调查,世界上每一个伟大的人物,都是因为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每天半个小时”成就了他们的卓越和不凡。知道他们每天半个小时在干什么吗?无论工作多忙,时间再紧,他们也要抽出半个小时来读书、思考。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看书也是一种习惯,“每天一小段,一年就是一大卷”。每看一本好书,在潜移默化之中,你的思想、灵魂都会经历一次洗礼,得到净化和提升。据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种是犹太人。犹太人之所以聪明,并非他们血统里先天就有某种特殊的遗传基因,而是后天他们从小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和习惯,那就是喜欢看书,且善于思考,躬身践行。

2.性格的养成

一个成功的人可以没有很高的学历,但绝对不可以不塑造和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因为学历不一定决定你一生的命运,而性格却可以决定你一生的命运。所以你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而性格的养成,是从习惯开始,是从小事开始做起的。

三、如何做好小事

1.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小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历史上,有很多“因小失大”或“以小见大”的典故或事例。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一颗老鼠屎坏了满锅粥”,“一粒沙子里有整个世界”,“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等等,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说过:“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对所谓的“小事”,不但要高度重视,而且要明辨是非,区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有所取舍。

2.要有善于做小事的恒心和毅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种不良习惯的抛弃和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同等艰难,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都需要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细心揣摩,躬身践行,慢慢养成,方可厚积薄发。每天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每天把容易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容易,把现在正在做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好样的。

职业中学的学生,大都对学习不感兴趣,热衷于网络、游戏。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笔者认为应该从人生目标的确定、未来职业的规划、社会现实的状况、就业形势的严峻等方面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然后从培养兴趣做起,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让他们自信自强,鼓励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要坚决改掉不良行为或习惯,从一点一滴开始,每天进步一点,做到“日进日高”,定会“月丰年厚”。

中职生职业行为篇6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素质 环境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竞争的加剧,各行各业对其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调了要将素质教育特别是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高职生的素质教育主要以职业素养养成为实现途径,培养高职学生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因此,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也必须要把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等的培养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做好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环境建设,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内涵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一部分高职院校不仅设计建设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方案,还完善并建设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基地和机制,可称之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环境建设。本文重点通过剖析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机制、措施、成效等,探讨职业素质养成的环境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氛围感化——企业文化环境建设

职业素质是指从事某个职业的人自身所具备的适应此职业的内在自身条件,是否适应主要是取决于职业素质能否达到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不同的职业对其从业人员又有不同的要求。职业素质的培养既离不开内因个体倾向的优势作用,又要靠外因教育灌输和氛围熏陶的影响,按照学生将来职业方向的培养要求,在职业教育的环境建设中注重渗透行业和企业的特色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

首先,要紧紧抓住新生始业教育这一环节,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专业教师、优秀校友举办讲座和现身说法,让学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喜欢所学专业,热爱所学专业,把专业思想和职业愿景联系起来。其次,要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注重融入行业特色和企业文化,通过校园楼宇冠名、企业理念与文化上墙、校友风采展览等,直观展示优秀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理念外化式的教育。再次,要把企业优秀文化模式和技术优势引进学生的第二课堂,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和形式,深化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把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最后,要把知识讲授、问题研讨、参观调查、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通过举办行业、企业的优秀人士对话访谈,学生亲自采访杰出校友、成功人士,邀请已毕业的本专业优秀的校友或者业内知名成功人士讲座等,实现未来自我形象的理想塑造,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自豪感。

二、品德优化——职业道德环境建设

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不同的职业对职业道德的内涵和要求也不尽相同,职业道德是职业人确立职业信念,调整职业行为,追求职业理想的根本保证。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核心,高职院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注重职业道德培养为重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

职业道德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引导、培养和养成训练,无论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还是职业道德的养成,也都需要与其相匹配的职业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因此,高职院校应十分重视校园德育环境建设,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的基地和环境建设,为有效开展职业素质养成搭建平台,充分发挥隐形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就有高职院校设计了以诚信文化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环境建设项目,以技术能力为核心的职业素质拓展环境建设项目,以仪表形象为核心的职业礼仪培训环境建设项目,建设了供学生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与实践活动的职业素质养成基地。

职业素质养成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时也促进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提升的机制建设,通过软、硬件建设营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素质养成氛围。以诚信文化为核心的金融职业道德环境建设,把诚信教育和行为观测、考核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提升学生诚信意识和诚信品德。在诚信观察中,建立了观测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诚信品德指标、诚信生活指标、诚信经济指标、诚信学习指标和诚信就业指标等项目,一级指标下设二十多项二级指标,如诚信概念认知度调查、个人日常诚信行为态度调查、对待他人诚信行为态度调查、言行一致情况调查、体育器材借用偿还情况、诚信伞丢失情况、助学贷款还贷情况、诚信考试情况等,通过实测和问卷调查获得二级指数,并定期对比诚信指数。构建以诚信文化为核心的金融职业道德环境,不仅推进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更有效提升了金融“职业人”的从业能力,从而有助于其职业能力的更好发挥。

三、业务深化——职业能力环境建设

素质靠养成,能力靠训练。无论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还是职业素质的养成,都需要营造业务能力深化的氛围和职业能力提升的环境。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既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遵循市场规律,既要符合社会需求,还要考虑学生个人需要,按照职业发展对职业人的内涵要求来培养高职学生,不仅使其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而且还可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人的新要求。 能力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实践教学提高职业能力的必然环节。高职院校应特别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环境建设,通过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改善实训基地条件,把模拟仿真教学和真实的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注重普通性培训和通用性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通过专业实训、岗位实习和顶岗实践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对校内实训基地的重要补充,它更强调现场性和专业性,它能保证学生实践训练的真实性,在从业人员的专业指导下,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学校要注重与相应的行业密切合作,借用企业和行业的师资力量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业务能力。高职院校还应重视把职业教育向企业延伸,鼓励一些技术上先进、经营上良好、又热心与高职院校共同创新的行业和企业单位,吸引它们参与到高职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中来。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为行业和企业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展示高职学生的职业才华和能力,也为今后的求职和从事职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技能强化——职业操守环境建设

有了正确的职业意识,并不等于有了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习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职业操守的培养是确保高职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保障。在职业操守养成环境建设中,不单是学生实习、实训的硬环境建设,更重要的是学校与企业、行业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实习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的软环境建设。

激发高职学生职业兴趣是培养他们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前提,职业兴趣有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提高反过来会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鼓励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兴趣的学生社团的建立,把高职院校的学生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与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职业素质提升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组织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职业素质培养活动和竞赛,寓职业教育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道德,塑造职业形象,提高职业能力。通过开展技能尖子培养工程和举办技能竞赛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带动学生学习技能、练习技能的兴趣。加强学生技能协会的指导和训练,带动广大同学参与技能训练,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五、仪表美化——职业礼仪环境建设

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会的交往和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社会越进步,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更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同样职业人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更需要有其相应职业礼仪的要求。职业礼仪是职业素养的基本要素之一,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中应在做好专业、能力教育培养的同时,要在确保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训练和培养,注重学生的具有职业特色的职业礼仪培训和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积极构建立体化职业素质养成平台。

中职生职业行为篇7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中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236-02

职业生涯规划,也称为职业生涯设计,它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不同的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1]。本文所讲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学生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2]。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中,多以职业指导的术语进行,其实,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只是职业指导过程中的逻辑起点。

一、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

1.学生思想观念与认识不到位。当前,中职学生大多属于普通教育选剩的“差生”,他们对中职学校及自己缺乏合理的认识,对自我的未来缺乏必要的信心,对获取职业生涯成功的看法偏颇,对自我的行为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少学生极易形成发展方向不明确、上进心不足及成功的动机不强的状态。据调查访谈,中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观念和态度:(1)鄙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很多学生认为就读于中职学校没有面子,认为职业教育是“二、三流教育”,中职学校是“二、三流学校”;(2)对前途缺乏信心。很多学生经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信心;(3)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有些学生经常逃课,大部分学生很少考虑自己将来职业生涯的发展;(4)问题行为较多。一些学生在学习上不成功,转向在同学中显威风,主要表现为打架斗殴、顶撞老师、吸烟、喝酒等。目前大多数学生中存在的“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发展无意识、生涯无规划、学习无动力”等现象,说明中职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当薄弱,导致学生对社会职业不了解,不能根据社会职业上的需求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对自己的兴趣、特长及能力不清楚,对个人职业发展前景规划方面理解、认识模糊。

2.学校组织机构与制度不健全。目前,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由招生就业办、或者是班主任、或者是德育教研组具体负责,招生就业办除招生外,还负责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学生参加面试等。德育教研组负责《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理论讲授多,实践教学少。调查发现在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着“并行双轨”的现象,即招生就业办与职业指导课教师均有职业指导的功能,开展相应的活动,但两者之间没有统一的计划与安排,没有统一的领导与管理,各行其是,导致学校职业指导工作难以科学、高效地开展。

3.教育内容单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包括专业选择、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理想教育、职业能力培养引导、职业决策能力培养等丰富多彩的内容,理应实实在在地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对于职业指导内容只注重最直接的就业信息、求职技巧与职业道德等的指导与教育,关注的范围窄;时间主要集中于二年级下半学期和三年级上半学期,即学生离校实习之前。就业指导工作以提高就业安置率为直接目的,短视现象非常严重。

4.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偏低。通过调查发现,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一部分是从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而来,一部分是从因专业或课程调整而闲置的教师中分离出来,受过专业训练的几乎没有,相对薄弱的师资力量,难以适应职业指导的要求,更不用说满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需要了。同时,教师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许多教师除了学过学生用的教材和配套教学参考书外,很少对企业行业进行调查实践,对企业行业的新知识、新信息、新工艺、新规范,知之甚少。

针对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存在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现实的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还远未达到人们期望的程度,中职学校还未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看做是关系学生和学校未来发展的大事来抓。

二、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对策

1.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由学校某一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由于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必须涉及到学生及面向学生的校内外服务和管理机构。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学生、学校和社会观念的更新。中职学校转变思想是关键,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上学校首先要从观念上走出把它等同于“就业安置”的误区,转变思路,充实内涵,把就业指导的重心转向学生的职业指导,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同时注意提升教师的思想认识,促使教师积极参与是搞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重要条件。学校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带动学校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是核心,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尤其是新生有87%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所以我们必须加速学生观念的转变,以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参与为前提,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并自觉参与时,才能找到学习的动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

2.建立健全指导组织机构。目前,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由招生就业办、或者是班主任、或者是德育教研组具体负责。即使有其他部门的参与,各部门也多处于“孤军奋战”、“孤掌难鸣”的状态。为了确保各部门分工明确,由校长指派专门的副校长主管,同时设立一个职业指导管理委员会,起管理和协调作用。职业指导部门主要由职业指导教师作为专职指导人员组成,主要负责:第一,理论和实践研究。广泛研究国外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理论、实践及其发展;探索并逐步建立适合我国教育制度与劳动人事制度的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原则、内容与方法;调查研究中国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基本情况及中职学生的特点;通过调研,了解社会就业信息并进行人才需求预测等。第二,宣传推广。与社会、企业、劳动局、职业介绍所沟通,推广和普及职业指导的知识,并与社会各界联合开展职业指导活动。第三,具体实施指导。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和咨询指导。同时教务部门、学生部门应配合职业指导部门的工作,起辅助作用。各部门要服从职业指导管理委员会的管理,形成上下级协调、部门间合作,管理有序、分工明确的组织体系。

3.加强指导人员的队伍建设。在中职学校,有必要制定职业指导人员的任职资格标准,并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从而建立一支政治素质优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职业指导队伍。具体的对策:(1)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采取集中培训、教研培训、校本培训等模式,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鼓励在职的职业指导人员参加《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还要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并将其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晋级的重要指标。(2)聘用在企业中具有人力资源或职业指导经验的专业人士、具有《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的人员到中职学校任教。(3)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充实兼职职业指导人员的队伍[3]。

4.选择内涵丰富的指导内容。根据目前中职学生出现的职业心理偏差,缺乏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等问题,对中职学生自我职业潜能的认知和开发、职业生涯定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技能进行指导。(1)对学生自我职业潜能的认知和开发的指导。自我职业潜能的认知和开发主要包括: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潜力分析;社会环境提供的职业机会分析。职业潜能的准确分析是保证职业生涯规划切实可行的前提条件。通过分析,引导学生确立自我职业生涯的“最近发展区”,寻找努力方向、途径与具体办法,规划职业生涯,以尽快、最佳地将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潜力转化为自我职业生涯发展实力。(2)对学生职业生涯定向的指导。调查表明:当前中职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动因中,近70%的学生是因为没有考上普高而无奈选择;近50%的在校生表示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专业则不会选择就读的专业。这说明他们的对自己初次职业生涯定向是不满意的,需要加强引导与指导。指导内容包括职业理想教育和专业选择指导。职业理想教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职业理想;职业理想对人生具有怎样的作用和价值;如何根据自我需求与社会需求树立自我职业理想。(3)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技能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指导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学生愿意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当前,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能力基础等难以满足其自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需要学校加强培养与引导的力度。而职业生涯规划技能的指导重点包括: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制定方案、作出决策、监控自我行为等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等。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上只是从学校教育的视角对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对策进行初探。要构建全方位、全程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与长效机制,还必须有效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程社明.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2003,(2):37.

中职生职业行为篇8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校企合作

所谓职业道德,是社会一般道德在职业中的具体体现,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职业道德调节从业人员内部的关系,以及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名誉和形象,还与公司、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声望和利益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日益提高,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首先看重的是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并以此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就业教育,以直接为社会输送人才为目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要遵循特定行业的人才需求规律。校企合作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使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训,既能体现职业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也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但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校“热”企“冷”的现象,学校和企业双方未能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发挥应有的教育合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1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企业在聘用员工时,首先愿意选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其次是应届中职毕业生,再次是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中职生在工作中虽不如前者上手快,但起薪水平低,数量多,且易管理;而与后者相比,中职生有一定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强,优势非常明显。但被调研的企业也普遍反映目前中职毕业生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品行、素养及职业道德等方面。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分析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1.1重专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特别重视抓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在这种认识思想的指导下,很多职业技术学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不重视职业道德专职教师的引进与培训,在这一课程上投入的时间、精力、物力等相对较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内心都把职业道德课作为“副科”、边缘课程而不予重视。

1.2教学内容缺乏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

职业道德包括一般职业道德和行业职业道德。但有关调查显示:90.2%的职业道德教育只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的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很少涉及,只有9.8%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针对他们所学的专业或他们专业将要从事的行业,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道德规范及具体要求。

1.3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我国中等职校中,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通过职业道德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课堂上教师注重职业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缺乏师生互动,很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实践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课堂沉闷,加之授课内容本身比较枯燥,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2以校企合作为契机,着力提高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2.1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高度重视职业道德形象的塑造

大量事例证明,职业道德具有规范职业行为,调整职业关系的作用,有助于塑造企业形象、维护企业信誉、促进企业发展。而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总体上还难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虽说中等职业学校的许多毕业生以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除了可喜的业绩,但不可否认确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毕业生,不仅缺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追求,缺乏基本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甚至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因而中职学校和学生本身都必须看清这一形势,适应社会需求,调整自身观念,在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上多下功夫,务求实效。

2.2校企联手,资源重组,多管齐下推进职业道德教育

校企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就业的作用不言而喻,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应在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校企合作背景下,学校可以通过与相关企业多种途径的合作,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是校企双方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情况,定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二是校企双方共同讨论和制定开展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具体事宜;三是聘用优秀的一线企业员工作为学校德育部门的兼职教师,充实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力量;四是企业为学生提供短期实习和培训的机会,期间让学生“学习在企业,工作在企业,吃住在企业”,更直观地体会到一名企业员工应有的责任和素质,发现不足,找出差距,以便在日后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

2.3校企对接,细化培养标准,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专业性

从现行的教学过程来看,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比较注重一般职业道德的培养,重在传授知识和规范,内容相对全面、系统,但过于泛泛,缺乏行业和企业的特性,实用性不足。而行业内的职业道德教育,则是各行业根据经营管理要求和生产服务规范而制定实施的行业性道德规范,是各行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组织学生开展有关职业岗位规范要求的社会调查,走访劳模,进行座谈和职业体验,搜集、整理、讨论、学习所学专业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观校企合作的各类用人单位,参与社会调查,帮助教师接触社会,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使教师心中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提高学校职业教育的针对性。

2.4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分阶段开展教学,第一阶段以理论教学为主,第二阶段以个案教学为主,第三阶段以实践教学为主,逐步递进,把形成职业道德品质的“知”、“情”、“意”、“行”过程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学生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后,能比较好地转化为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其次,具体教学方式中,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变化,更多地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社会实践等方式,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德育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改变“重理论传授,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再次,寓职业道德教育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实习实训和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其融入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形成全校全员全方位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朱力宇、张伟.职业道德与法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中职生职业行为篇9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丁科(1985-),男,安徽芜湖人,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高职通识教育。(云南昆明650217)李震雷(1968-),女,河北武安人,毕节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贵州毕节5517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1220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04-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面向地方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一线素质技能型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欢迎。而我国高职办学中仍然存在着,强调以学生技能和就业为导向,长期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等问题,导致高职教育竞争力下降、社会认可度不高和自身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职业素养是个体在从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通常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等要素,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决定着从业者职业活动能力、情感状况及工作质量。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职业素养缺失成为就业的制约因素

传统的职业教育认为,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是获得工作和胜任岗位的决定性因素。但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强调,在工作中,由于实战的工作环境和较多的教育培训,可以使工作者的技能得到较快提升,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否被企业所接纳和认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等是企业最看重的,职业素养是作为职业人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必经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岗位的变迁和技术的更新很快,而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是始终如一的。

(二)培养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力是指高职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在其择业过程中独具的、既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又能在就业岗位上发挥和发展的能力。职业素养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不同,但各个行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传统的高职教育往往强调传授技术知识和注重职业训练,职业素养的塑造往往缺乏落脚点,但现代职业教育应该认识到,职业素养是就业的敲门砖,在大学生就业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成败的主要因素。

(三)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学生角色定位的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进入社会后,首先面临两个角色的选择问题,即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而角色定位对自身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来说,职业角色需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奉献品质、规则意识以及服务观念等。这些是高素质人才走出象牙塔之后,作为职业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社会角色则要求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尽快融入社会。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大大加快,社会特性更加明显,只有具备较快的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才能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在学会认知、懂得做事、热爱工作中增强企业的活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态度

高职院校学生首先要调整好自身的就业心态,避免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选择上脱离实际。高职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知识竞赛和就业咨询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普通劳动者的思想,以教育大众化的观念和思维寻找工作机遇。目前基层单位人才匮乏,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强劲的“就业增长点”,高职学生在基层的就业前景极其广阔。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教育,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就业现状和趋势,引导学生树立从小事、基层做起的思想。

(二)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是大学生对职业的基本评价和基本看法,是大学生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投影,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就业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就业目标和职业追求,保证高职学生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自身素质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与未来的就业方向保持高度一致。大学生还要结合自身的综合条件和专业特点,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功能,将职业价值观教育融入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就业价值观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就业意向、就业标准、就业目标、就业报价、就业信誉、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培养。激励大学生树立端正的职业苦乐观,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品质。

(三)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指“职业人”在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是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在从业者的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是相对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高职教育具有市场明确、面向行业、对口上岗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职业日常行为规范与实习、实验、实训相结合;将职业道德与“乐业、勤业、敬业”相结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相结合。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等形式,营造良好职业道德教育的舆论氛围。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活动,让大学生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感受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意识等职业行为,逐渐把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教书育人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教育教学是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主要渠道,要将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首先,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课引导学生,灌输知识、培养意识、磨炼意志,并且注重实效,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观。其次,通过人文选修课和职业素养课程,在日常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职业角色意识,加深对职业目标、工作岗位、工作态度等的理解,为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最后,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绝不单单是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的职责,专业课教师更应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实践育人

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是职业素养形成的最佳途径,职业活动的真实性、情境性和参与性等特征,能够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和适应未来岗位的要求,增加对专业和自身的了解程度,培养对职业的兴趣,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实践教学作为改善大学生成长需要的有效载体,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外活动和课内活动、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等。课堂实践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采取除理论讲授之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辩论、模拟等。高职院校课内实践活动,更多地表现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实习、实训、实验等。校内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由学校各级部门组织的第二课堂,主要包括社团活动、志愿活动、勤工助学、讲座报告等。相对于校内实践教学而言,校外实践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主要形式包括组织部分大学生进行的企业参观、职业培训、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调查等。

(三)管理育人

管理不仅能保证职业素养的开展,更能规范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行为养成,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相应的指导措施、制度规范、检查考核和测试评价等手段,设置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确保职业素养教育的科学化。学校要成立专门机构,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管理、日常行为规范等运行系统,负责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顶层设计,实现制度管人的目标。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包括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等行政部门,要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构成职业素养培养的联动机制。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突破口,依靠从事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包括团学工作者、专业课教师,甚至企业专家等,各自发挥所在岗位上的职责,做好各个环节的管理、监督和评价。

(四)合作育人

高职院校要主动与企业和市场互动,吸收和借鉴企业精神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千方百计增强合作办学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强校企课程互动。将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无缝对接,使课程开发、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充分反映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邀请企业精英和专家能手,以评委或指导老师的身份,根据企业的岗位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安排培训、完成考核,使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校企制度互动,突出“职”的特点。学校要派教师深入企业、常驻企业,主动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及时反映学生在校职业素养的情况。将实训管理制度与企业要求接轨,在组织纪律、衣着规范和行为举止等方面严格要求。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诉求并能反映所在行业和职业特征的规章制度。还要在制度执行中反映企业文化的内涵,注意恪守原则,奖惩分明。

(五)文化育人

高职院校要融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和地域文化。职业性是高职文化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的重要标志,增强校企文化互动,明确学生的价值取向,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将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职业文化的氛围。通过各种互动关系,可以将企业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诚信素质等职业素养,渗透到学风、教风、校风中,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可以将企业中的优秀文化纳入学校文化,使企业文化成为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营造职业素养形成的文化氛围,渗透于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培养全过程,使学生在入职前就对企业、行业的文化耳濡目染,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沟通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并转化为自身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庞捷敏,卢志米.以职业活动模式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

[2]万晖,饶勤武.“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1(34).

中职生职业行为篇10

关键词:职业情感教育;价值;目标;中等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740(2009)07―0067―0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现代职业社会的日趋完善,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成份,作为职业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主体,他们的整体素质如何,职业能力怎样,己经越来越广泛地影响到整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考察当前职校生的素质状况,分析未来职业社会对人的能力需求,我们获得了这样的认识:中等职业学校所应强调的素质,应该是职业素质,其内容除己经被大家广泛认同的职业认知因素、职业能力因素之外,还应包含职业情感因素。职业情感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所应负载的重要教育内容,作为职业素质的有机架构之一,应该引起职教界的积极关注。

职业情感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所选择或所从事的职业是否能满足自身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我们都知道,个体所从事的作为其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叫职业。它的概念比起具体的岗位或工种要宽泛一些,因为在同类职业中,往往还可以包含若十个工种或岗位。过去,职业学校往往囿于专向性课程和单工种技能,强调“专业思想”教育和“爱专业”的情感日标,忽视或拒斥同类职业内的适应性与相近职业间的可迁移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日前快速多变的社会生产需要,最终也使得“爱专业”的情感无可依傍。因此,我们提出的职业情感,它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情感、劳动情感以及自尊感、价值感的基础之上,又包含了相对狭隘的专业情感,是对某类职业相对稳定的、综合性的内心体验。职业情感教育,就是要在教育的指导和促进下,使个体的职业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对待职业的态度趋于稳定和成熟。

一、加强中职生职业理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职业理想,简单来说是指人们对未来的专业、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事业成就大小的向往和追求。它应该建立在个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兴趣和职业激情的基础上,只有三个圆重叠的部分,才可确立为自己的职业理想。

有人说,现在找工作赚钱就行,尤其是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再谈职业理想了。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实际上,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长远而又切实的职业理想。

1.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是职业学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职业学校创业指导有关教育任务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教育。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了解、不喜欢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的学生,在接受职业道德、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教育时能有什么实效。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如果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缺乏向往和追求,就不可能珍惜在校的学习生活,不可能为了胜任即将从事的职业而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今时代,一个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和自觉性欠缺的劳动者,不但无法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中发挥作用,也很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发展。

刚入学的新生不喜欢所学专业,往往是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影响,是对即将从事的职业不真正了解。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谆谆告诫:“不是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在全社会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是职业指导的重要依据。职业院校应通过职业指导,让学生了解繁花似锦的职业大千世界,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看到各行各业都有各领的成功者,理解“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就是最好的职业”,形成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实事求是的职业理想。

2.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有助于帮助中职生科学合理地设计职业生涯

职业理想是一个人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的动力因素。一个人有了职业理想,才有了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美国的戴维・坎贝尔说过:目标之所以有用,仅仅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卢梭也说过: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中职生只有明确了职业理想,才会为职业目标的实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理想教育有助于帮助中职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3.加强职业理想教育能够帮助中职生顺利就业并乐于从业

纷杂的社会职业中,不同的职业理想将引导人们选择不同的职业,一个合理而恰如其分的职业理想能以巨大的感召力指引人们正确进行职业选择,唤起人们从业的热情和勇气,在成就事业的征途上奋力拼搏。一个人一旦在心中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就会为具体的目标去积极地准备,努力奋斗。由此看来,职业理想教育在中职生就业、从业过程中可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职业情感教育的目标与基本途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当意识中的自我与实际上的经验产生分歧时,个体就会经历不协调状态。教育和心理治疗就是通过精神上的积极关注、情感上的融洽和谐,使人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建立起相关,重新获得协调。职业学校的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接受职业准备教育时,绝大多数都会经历“不协调状态”。我们实施职业情感教育,就是要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职业悦纳感、职业道德感和职业审美感这两项职业情感目标,让校园中的理想自我与职业社会中的现实自我融为一体,获得新的陇调。

(一)职业悦纳感

情感教育说到底,就是“爱”的熏陶和濡染。职业情感教育也不例外。它的初始任务,就是要帮助人们形成对所从事职业的情感上的亲近与悦纳。

从学校的角度看,职业学校的重要德育内容之一,就是要培育职校生爱工作、爱劳动、爱事业、爱职业的真挚情感。从某一具体职业(或专业)的角度看,爱的情感则更加丰富、细腻,渗透或体现在某一职业的各个方面。对于一个富有职业情感的人,职业的特点就是他的生活特点,职业的需要就是他的工作需要,职业范围内的一切内容都是他自觉关注的对象,有关职业的一切变化都和他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我们认为,这种“物我同一”的相容性、互动性,这种“唇齿相依”的顺遂感、一体感,就是职业悦纳感的基本表现。

职业悦纳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多方面条件是否能适应某一职业、对某一职业是否能符合自身兴趣爱好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超出于职业兴趣的一种更为稳定、持久理性的情感状态。其培育途径主要有:

1.在新生入学之初,有计划地组织提供职业能力倾向测试与咨询,为学生的职业情感发展提供初始的参照依据。

2.《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的提前开设,并辅之以定期开展的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3.在各专业课程之外,尝试开设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程,以促进对相关职业的诸如职业延革、职业价值、职业资格职业待遇、职业保健、职业法规等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4.文化、专业课程围绕职业规范、职业特点及其它职业文化积极开展相互渗透,努力增强课堂内的职业化气息。

5.在班集体建设与班务活动中,注重体现与本职业相关的教育主题、文化风格与象征性的物化环境。

6.建立并保持与本行业的先进模范人物、专业权威人士的密切联系,注重情感交流。

7.利用每阶段社会实践、下厂实习、社会服务、校内执勤等实践活动,创设情境,展现特色,体验情绪。

(二)职业道德感

职业道德感是个体对自身及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职业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职业道德感不同于一般所说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它属于道德认知的范畴。而职业道德感则是与职业道德行为相伴相生的情绪感应,是品质习惯的内省与理智、外律交互作用的结果。

情感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说过:“道德感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对它的约束,而是作为‘自为的存在’本体内蕴藏着向善的欲求。这种欲求满足的强弱使主体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自认为达到了善的要求,会产生自豪、愉悦感;反之,则会产生内疚和自责,从而激励自己不断追求。”在职业活动中,职业道德感所表现的“向善的欲求”,既有其内在的衍生依据,也有着外力强化的作用。

职业道德感的重要特征是它的践履性。一方面,职业道德感以主体的践履行为作为最终的实现形态。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只有从受教育者在职业生活、职业行为中的道德表现来把握;职业道德情感的形成水平,也只有从个体长期、稳定的职业道德行为中来判断。另一方面,职业道德感专注于对职业行为进行有效调控。在职业活动中,道德感具有信号功能。个体职业道德情感的表露,可以使他人了解自己的需要、态度、思想和心理状态,从而接受、配合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也可以使自己更好地知觉和体验他人的职业情感需要和反应,达到分享他人情感、及时修正自身职业道德行为的目的。

职业道德教育应该遵循职业道德感的形成机制,把握其基本特征,把教育旨归从认知、明理,延伸到激情和导行。职业道德情感培育的方法很多,根据我们的实验情形归纳,基本途径不外乎以下几种:

1.创设道德训练情境。情境是人为创设的充满特定情感的空间,是唤醒或激化情绪、促进道德内化的有效教育时空。职业学校的校园布置,应该体现现代职业社会的共有道德观念。职业学校的教室专业实习室、专业实训工场,应该创设出对应某一职业的训练情境。从物化的职业环境,到特定的规范、制度、程序,到师生共同营造的职业文化氛围,使职校生时刻都处于特定职业道德规范的无形约束与衡量之中。

2.树立职业道德榜样。加强师德教育,使全校教工首先成为教师职业的榜样。对专业教师还应在体现本专业的特有职业规范上提出明确要求。树立本班、本专业职业道德规范执行最好、最自觉的学生榜样。宣传、学习社会上相应职业的劳模、先进典型,开展沟通与交流。

3.强化职业道德舆论。发挥集体舆论,特别是班委会、团支部的作用,激励和引导所有集体成员,巩固、发展合乎职业道德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对违背职业道德的人和事进行批评与帮助。长期坚持,渐成习惯,成为班级风气的主导。对道德感或职业道德行为特别淡漠的人,要结合心理辅导与矫正,做好细致的说服转化工作。

4.开展道德教育活动。职业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应特别注重渗透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应特别注重活动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可操作性、主体实践性和道德感悟性。在主题班团活动、校园执勤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体育运动会、技能比武活动、技术考核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中,都要有所设计和要求,以潜移默化地培育、濡染职业道德感。

5.丰富职业道德体验。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在职业道德行为中的出色表现与点滴进步,尽量让他们更多地直接感受正面的情感体验,品尝成功与进步的愉悦情绪。对出现的问题也应及时、恰当地作出处理,使违背了职业道德、做了错事的学生内心产生懊悔和自责,以帮助其建立直觉的道德感,不断强化其职业道德意志。

教育是使人学会生存而且生存得更好的事业。渗透在中等职业教育全过程、全领域的职业情感教育,不仅能帮助职校生克服职业学习与职业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性情绪,扫除情感障碍,学会在职业社会中的生存,而目能使他们在由生理成熟向社会成熟的过渡中,高质量地完成由表象到内质、由冲动到理性、由兴趣到更多“自知自为”的职业准备,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为自身职业情感的进一步适时迁移与扩张奠定稳固的基础,使之能持久地获取高激励、高成效的回报。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杜爱玲.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生涯设计[J].教育与职业,2003,(1).

[2]滕人轶,姜秀英.基于目标导向的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J].学生工作,2004,(8).

[3]马征杰,翟宝清,青云,等.陕西理工学院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与思考[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3-94.

[4]刘永忠,薛宇红,刘飞清,等.化工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化工高等教育,2005(1):13-19.

[5]黄林楠,蒋菊,魏有兴.关于毕业生质量调查的分析研究[J].前沿,2005,(1):116-120.

[6]陈军,董丁戈.职业生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