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审计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2:47

学校审计制度篇1

关键词高校审计质量控制审计制度审计机构审计内容

0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科研水平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一般认为,高校发展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国家高等教育政策以及高质量的师生资源等方面的支撑,更离不开高校内部风险的控制。换句话说,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作为内部风险控制的主要手段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功能与作用也必须得到保证。然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如何提高审计工作水平、提高审计效率以及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因此,文章首先从审计制度、审计机构以及审计内容三个方面分析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探索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为促进我国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的思路。

1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和局限性

1.1审计制度不完善

根据前文,本文关于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的分析主要从审计制度、审计机构以及审计内容三个方面展开。因此,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首要的局限性为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制度主要是指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政策法规、制度安排以及细节要求的总和,是决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效率、质量以及水平的关键。由于审计制度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所在,因此审计制度不完善的困境所涉及的制度体系必然是极其复杂的,其所带来的不良结果必然是极其严重的。

具体来说,首先从审计工作级别来看,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实施行政职务级别制度,以二级单位来划分的话,大部分高校都比较重视教学部门(学院)、科研机构(研究院、所)等部门,而忽视了审计部门发展的必要性。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地位较低,审计工作人员待遇与同等职务级别人员相比较差,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其次,审计制度不完善还体现在指导具体内部审计工作的流程规范、细节要求不到位,往往导致审计工作杂乱无章,相关审计材料、文件难以有效查询。再次,审计制度不完善还体现在审计责任制度构建方面。由于高校炔可蠹乒ぷ鞯奶厥庑砸求审计工作必须严谨、科学和规范,一旦发现问题必须能在最短时间内追溯问题的来源,而相关责任制度或追责系统不健全将直接导致该功能的有效发挥。

1.2审计机构不健全

审计制度不完善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是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即审计制度关乎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审计机构不健全作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局限性,也受到审计制度不完善的影响,即审计机构不健全内生于审计制度不完善,外生于审计工作环境。具体而言,审计机构不健全是指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相关审计工作职能部门并未按照审计要求建立,或者即使建立了相关审计部门其功能也并未得到真正的发挥。

因此,审计机构不健全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不利影响是基础性的,即影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流程与实践。传统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主要包括财务审核部门、财务复核部门、财务出纳部门等等,然而随着信息技术、财务手段的不断创新,传统审计工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的需要。也就是说,包括风险控制部门、财务追溯部门在内的新型内部审计职能机构需要纳入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内,为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供必要条件。

1.3审计内容不全面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局限性不仅包括审计制度不完善以及审计机构不健全两方面,审计内容不全面同样值得高校领导以及审计工作人员的重视。根据分析,审计制度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是系统性的,审计机构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而审计内容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如果在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中不能全面、科学、严谨地把握审计内容,审计质量控制就无从谈起。

最为重要的是,具有差异性的审计内容构成了完整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内容不全面将直接导致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不完整。因此,审计内容不全面主要体现在内容深度以及广度两个方面。审计内容深度不足是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并未在审计精确程度或精准程度下足功夫,往往导致审计结果不准确、审计质量不可靠以及审计效率低下等问题。此外,审计内容广度不足是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并未将全部的审计工作内容纳入质量控制体系中去,往往导致审计结果单一、涵盖内容类别较窄以及审计严谨程度较低等问题。

2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

2.1以顶层设计为核心完善审计制度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机构不健全以及审计内容不全面三个方面,因此高校领导以及审计工作人员在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必须严格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着力提升内部审计水平与质量。进一步的,文章关于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也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首先需要以顶层设计为核心完善审计制度。由于审计制度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和核心所在,因此要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必须首先解决制度问题、体系问题以及系统问题。第一,从审计质量控制的意识与态度着手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任何制度的建设与健全都离不开加强意识与端正态度两个方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同样不例外。第二,制度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让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法可依,因此在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制度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需要以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实效作为制度设计或顶层设计的标准。第三,以顶层设计为核心完善审计制度还需要区分内部质量控制与外部质量控制,同时发挥两者的功能与作用,从而保障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水平。

2.2以全面统筹为关键健全审计机构

在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过程中除了以顶层设计为核心完善审计制度,还需要以全面统筹为关键健全审计机构。由于审计机构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是基础性,而如果基础不牢的话,审计工作必然无法得以顺利进行。高校内部审机关要指导和监督管辖范围内的内部审计工作,通过总结内部审计工作先进经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健全审计机构需要以全面统筹为关键,其中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健全审计机构需要考虑周全,需要达到的效果是涉及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机构不遗漏、不缺位,尤其需要注重审计职能部门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有效性,一方面不能造成浪费审计资源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不能出现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审计任务的情况。其二,健全审计机构还需要全局统筹,既不能重复设置类似的职能部门,也不能遗漏任何一类职能部门,更重要的是需要把握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作用以及功能,实现有序协调的目标。毫无疑问的是,如果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各职能部门无法形成有效的分工与协作,审计工作就难以真正进行,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就不能得到保障。

2.3以严谨科学为要求丰富审计内容

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仅需要以顶层设计为核心完善审计制度、以全面统筹为关键健全审计机构,还需要以严谨科学为要求丰富审计内容。虽然审计制度和审计机构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是系统性和基础性的,但是审计质量控制终究要落到实处,必须在审计工作实际中完成。而审计内容是构成审计质量控制流程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如何设置、完善以及改进审计内容是决定审计质量控制效果的最后一环。

因此,以严谨科学为要求丰富审计内容不仅能够保证审计工作得以有序展开,更能够保证审计质量控制具体流程符合规范和要求。与健全审计机构类似的是以严谨科学为要求丰富审计内容同样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从审计质量控制要求层面来看需要体现严谨性,即在设置审计内容的过程中需要遵循“风险最小化”的原则,尤其是涉及重大资金审计或者内部风险管控等方面尤其需要慎重。其次,从审计质量控制方法层面来看需要要体现科学性,即丰富审计内容的前提为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方式方法,尤其是国内外最新审计方法的应用。科学的审计内容能够减少和预防各种损失浪费,并且能够提供切实有效的风险控制决策咨询。

3结语

综合全文,在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高校领导以及审计工作人员首先需要提高审计质量控制的意识,摒弃以往不务实、效率低的工作态度与方法。其中相当关键的步骤是高校领导以及审计工作人员必须深入审计工作实际,牢牢把握当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尤其需要关注审计制度、审计机构以及审计内容三个方面。因此,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对策同样需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出发,包括以顶层设计为核心完善审计制度、以全面统筹为关键健全审计机构以及以严谨科学为要求丰富审计内容等。最为根本的是,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仅需要从制度、体系、文件等方面入手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更加需要将相关政策、规章以及要求付诸实践,也就是说任何脱离审计工作实践的改革对策都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蔡世华,徐建良.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2(16).

[2]余灿,夏午宁.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问题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许江波,孙士霞,刘红梅.基于CoBit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6).

[4]苏立恒.关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对策及相关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会计师,2013(12).

学校审计制度篇2

关键词:财务会计;中学;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G47.5;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一、当前学校财务会计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学校财务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学校在财务会计审计内部控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学校财务不属于营利性机构,它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在财务管理上并不需要对成本和利润进行核算。这就使学校从事管理和财务管理、财务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人员显然对上述工作重视不够,在这方面造成了很大的漏洞,缺乏对学校财务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谈不上执行力,对学校财务人员和相关财务账目审计的财务管理评估和管理过于松弛,增加了违规使用资金的可能性。

2.学校财务会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新的形势下,学校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虽有提高,但制度建设仍然很慢,有些制度不健全,导致会计违规行为,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的开展也被限制。不完善的制度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二是审计监督制度不完善。由于不完善的财务制度,出现了大量的财务会计管理上的漏洞,对实施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形成了阻力。

3.学校内部审计中忽略对资产管理的审计

资产管理意识在学校财务会计内部审计中严重缺乏。虽然国家加大了力度,重点强调了对事业机构的资产管理,但由于学校审计中忽视了对财务会计内部审计中的资产管理,资产损失十分严重。突出表现在:财务会计记录和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不一致,对部分学校违规违章拿取租金,甚至低廉或无偿出借资产,缺乏其必要的监督和内部审计。

二、学校财务会计内部审计的职责

一般情况下,学校内部的财务审计应包括资产管理的安全、完整、变动情况的审计,并考察这种变动的合理性,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切实承担起保护国有资产,有效地预防其损失是学校财务会计内部审计责无旁贷的使命。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深入进行的教育改革,学校财务会计内部审计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面对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其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着眼于加强内部审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实施财务会计相关制度情况进行有效的审查和监督。积极运用内部控制系统的测试和评估和检查方法,检查财务会计内部审计的缺陷和漏洞的存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对学校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突出一个原则,就是审计学校的经济效益。

三、对中学财务会计内部审计的主要策略分析

1.加强学校经济中的责任审计工作,进行反腐败建设

在当今社会,加强监督和管理领导干部,使领导干部不贪不腐,这是一个任务,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终极目标。党中央十的胜利召开,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在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把党的十精神落实到具体的内部审计工作上。学校负责同志和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充分认识完成新任务新使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要建立健全收入和支出管理制度,所有款项必须及时记录,现金支出必须根据法律文件,并经过主管领导和会计的批准;建立健全内部相互制约制度,各种各样的“无相容职务”必须严格分开,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我们要和纪委与组织人事部门的监督紧密合作。在学校内部财务审计中,审计的重点对象包括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财务管理中的资金管理和运作,干部本人任期内的经济目标以及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应当将过去的审计停留在对“事”为主上转变为对人对事的审计,把一切经济评估建立在对干部问责制上,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使负有责任者获得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2.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学校应继续建立和完善财务会计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对自己的经济行为自觉进行规范。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完善内部审计和控制环境。学校应高度重视财务会计内部审计工作,牢固树立学校工作人员内部审计和独立的内部控制意识;财务会计及相关财务主管领导的人员应主动纠正自己的思想,坚决纠正那些认为学校不是盈利单位,不讲究经济核算的思想,坚决纠正把内部审计和控制看作是一些领导者和部门的事的思想;其次要继续加强校级财务会计的审计和控制。学校在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后,也应加强内部运营层面的控制。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结构和科学的规则。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部审计和财务会计控制的相关制度,解决让谁去执行的问题;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监管框架,才能更好地确保学校财务会计内部审计和控制有规律可循。

3.调整学校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没有完整的管理制度,就无法进行学校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领导和会计人员的责任也就无法明确。因此,学校领导者对内部财务管理体系的调整必须经常进行,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解决财务管理问题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比较可行的办法。同时,要对学校财务业务记录加强管理,这是做好学校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和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的基础。也可以按照学校财务信息立体化要求,实施立体的学校财务信息管理体系,保证内部控制能顺利进行。学校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调整,需要内部会计信息提高真实性,不断完善财产安全控制、审计、监察体系,也需要学校各部门间的通力合作。

4.加强学校财务预算管理

做好学校财务内部审计要求做好学校的预算管理,不断规范支出。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学校预算编制制度,对学校预算编制基础的方法、内容和执行的各个环节,必须确保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有据可依,按照科学的方法,全面的内容和合理的原则编制好学校预算。其次,预算要进行严格审计,以确保预算的权威,加强预算管理的监督和执法的实施成效,以确保使用经费符合规定、公平合理,专项资金不被它用;实施过程中的财务会计审计,要对预算进行细化,实施阶段和审计控制目标,审计重点放在资金使用及进度的合法性方面;审计出现的问题,要积极找出相关原因及时处理。再次,我们必须对资金使用进行严格的管理。支出的费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执行,每一笔发生大的支出,必须严格审批,按照手续不符不给予批准,并坚决不报销的原则执行;对经费支出计划方面,建立高效、协调的方案,以消除“白条帐”现象,以确保每次支出都有有效票据。对资金使用监督审计,内部审计可以有效地提高学校财务核算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永梅.对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内部审计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3.02.

[2]刘小琴.试分析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6(下).

学校审计制度篇3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需求;供给;内部控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以及高校办学自的逐步增大,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校经济管理活动日益复杂。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大幅增加,审计领域不断拓展。然而,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供给明显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建设,协调内部审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丞待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需求分析

随着高校经济管理活动的日益复杂,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内部审计部门除了开展财务收支审计之外,内部控制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领域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内部控制审计

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高校赖以正常运作和发展的基础,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客观上反映了高校的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所进行的了解、测试和评价活动。高校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通过了解、测试和评价本单位内部控制,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适时提出改进建议,以弥补日常管理漏洞,促进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而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二)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

高校预算是高校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也是学校发展方向的综合反映。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是指由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依法对预算执行与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本单位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审计,对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确认和审查,以促进学校规范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透明度,促进学校资源合理分配,进而提高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

(三)建设工程项目审计

由于建设工程项目具有资金数额大、涉及环节多、时间跨度长等特点,如果监督缺位或流于形式,极易产生腐败行为,因此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应当作为高校内部审计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审计是指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对建设工程项目各阶段业务管理活动的合法性、适当性、有效性所进行的确认和评价活动。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的内容包括对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等各阶段业务管理活动的审查和评价。加强建设工程项目审计,有利于控制工程造价和改善建设工程管理,进而提高投资效益,促进高校建设工程目标的实现。

(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近年来,少数高校接连发生干部违法违纪事件,客观上反映出高校内部审计不力、监督管理弱化等问题,使得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关注的焦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学校内部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鉴证和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高校的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促使其认真履行经济责任、严格执行高校规定,促进高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供给分析

虽然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内部审计的供给明显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范围较窄、独立性不强、缺乏健全的审计制度、审计方法落后、审计力量薄弱等方面,难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

(一)内部审计范围较窄

长期以来,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内部审计并没有真正参与到高校管理中来。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侧重于监督和事后审计,忽略了内部审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在内部控制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建设项目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领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开展得比较少,无法对快速发展的高校教育事业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二是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与纪委、监察部门合署办公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主要方式,但在这种方式下无法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影响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此外,高校普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审计工作难免受行政领导的影响和干预,不同程度地受到领导意志的左右,审计人员很难依法独立行使监督和查处的职责。

(三)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

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是高校内部审计管理薄弱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明显滞后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除了内部审计准则之外,没有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缺少具体的规章制度,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审计工作时,显得无章可循。此外,高校管理者对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重视不够,新的业务工作开展起来,但与之相配套的控制和管理措施却相对滞后,有些管理制度虽已颁布实施,但对其执行情况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对违规事项的处罚力度不足(宋莹、杨柏冬,2010)。

(四)内部审计方法落后

高校内部审计主要沿用传统的、基于手工审计的技术方法,仍然停留在以差错防弊为主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阶段(梁建萍,2010),导致审计范围狭窄、深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效率,难以适应现代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此外,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在审计工作中很少采用分析性复核和审计风险模型等现代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也未得到推广使用。

(五)内部审计力量薄弱

随着内部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展,内部审计人员逐渐暴露出知识面窄、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人员知识面窄,专业结构单一,以会计、审计专业为主,缺少建筑工程、教育经济、法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积累,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审计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宽的特点;二是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较少,且整体水平不高。由于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其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内部审计部门往往成为学校的“精简”部门,很难引进具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导致审计力量薄弱,不能全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三、高校内部审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协调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内部审计供给明显不足,两者存在显著不平衡。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建设,协调内部审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急待加以研究和解决。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升审计理念,促进内部审计转型

转变传统观念,确立“以监督为基础、以服务为目标”的审计理念,促进内部审计转型升级。高校内部审计应当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审计领域,强化内部控制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并逐步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的管理和效益。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及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加强监督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以监督为基础、以服务为目标,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真正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

(二)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越强,越能充分发挥其监督和服务职能。高校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尽可能减少其他部门对审计工作的干涉和影响。同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处理,树立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

(三)建立健全高校内部审计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规范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当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等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制定规范化、合理化的内部审计制度,健全内部审计操作规范,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保证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制度所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四)改进审计技术与方法

在电算化财务环境下,改进审计技术与方法,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客观需要。内部审计部门要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充分发挥电子网络的优势,把电子化、信息化作为审计工作的基本技术手段,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在充分了解学校管理状况的基础上,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合理运用审计风险模型,采用分析性复核、内部控制评估、风险评估等方法,识别审计对象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当务之急。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抓起: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提高自学意识,在学习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层次,以便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二是吸纳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内部审计队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既要精通财务、审计,又要具备建筑工程、教育经济、法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以适应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S].2009.

[2]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S].2004.

学校审计制度篇4

高校审计是指高等学校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审计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等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校的财务收支及其策、规章、制度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校的财务收支及其见,以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高校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一种形式。

1.监督职能

高校审计的主体职能包括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其中监督职能是基本职能。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监督职能是审计的最基本职能。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都具有监督的职能,但这三者的监督方式、监督力度都不相同。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并且高等学校的审计应当对高校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实行独立地监督,所以,监督职能应该是高校审计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职能。

2.管理职能

高校审计属于内部审计,首先是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控制与监督作用。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效益观念的增强,投资主体的拓展,学校规模的扩大,校园经济的壮大,高校审计在实施控制与监督的同时,利用其人才优势,信息优势,更多地围绕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目标开展工作,逐步发展成为高等学校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学校管理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取决于学校主要负责人的管理观念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审计人员本身,包括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

二、目前高校审计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路创新

审计力量不足。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内审机构不健全、人员缺少现象。在机构设置上,一部分高校合署办公,由1至2名工作人员;有的高校虽设有,也只是象征性地配置了两三名审计人员,在职的审计人岗或“转业”到审计部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审计工作的专职内审计人这项工作,素质参差不齐。领导对审计工作重要程度认识不足。高校在配置审计工作人员时把关不严,把一些没有审计能力的人安排在审计部门,致使审计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下,当前很多高校还是使用过去传统的审计方法,靠审计人员手工计算核对数据的对错。这种传统的审计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时间长、效率低、易出错,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

强化审计工作的领导和参与督促高校党政主要负责人充分重视审计工作。国家审计部门依照审计法律法规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和业务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高校审计工作纳入高校党政负责人考核重要内容,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实行审计工作的问责制、一票否决制。广泛征集审计线索。省级审计机关、高校审计部门应在高校内外广泛宣传审计工作,扩大高校审计线索来源途径。改革现行审计主体,改变目前高校审计部门人员孤军奋战的状况,引入“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机制,发挥国家审计机关的强制性、权威性职能,形成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三种力量组合的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三种力量组合的“审计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高校实际情况了解全面、真实的优势。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较强、审计经验丰富、人员素质整体较高的优势。

三、创新审计工作思路

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国家审计规划或计划高校审计部门、社会各方面反映的信息等制定审计计划,召集注册会计师进入高校审计现场,由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业务中的询证、计算、实际盘点等具体审计工作,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负责复核确认,审计机关负责终审并出具审计意见,公布审计报告。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审计报告的监督、执行和反馈等后续审计。

1.增加审计经费,提高审计工作物质基础条件,建立审计经费的保障和正常增长机制。在学校年度预算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时充分考虑对其审计工作的经费安排。

2.强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高校审计中除基建审计等专项审计之外,经济责任审计是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几方面作为审计重点,能控制经费、预防腐败、发现问题、健全制度。①对财务部门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主要内容:是否根据《预算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合理编制学校预算并对执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努力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否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各项收入,并及时足额入账等。②对设备管理部门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重点在于:学校各类资产状况是否安全完整;公用经费和专用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学校财务制度和预算规定,设备费分配方案是否合理,设备的使用效益如何。③对基建规划处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重点在于:基建项目是否纳入计划管理,基建投资是否报经主管部门审批,有无自行改变原批准建设项目或扩大建设面积;基建工程和大宗物资设备采购是否按规定进行招投标,手续是否完备,经办的经济合同、协议是否合法有效,执行情况如何等等情况。

建立评价体系,优化审计成果在高校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实,及时移交司法部门。发现的弄虚作假、虚报瞒报、恶意欺瞒等事实,如实记录其人事档报、恶意欺瞒等事实,如实记录其人事档案,有不良记录的个人将从此不作选拔和任用,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高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健全高校审计工作评价体系,把高校审计反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重要依据。审计评价可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社会效益方面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师生员工对审计结果的满意度,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审计工作的一杆标尺;经济效益方面可以采取对被审项目和社会同类项目经济效果进行对比,从中找出问题进行分析,对发现具有倾向性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等。要将高校审计结果列入高校主要负人业绩考查内容,维护高校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庆龙.内部审计价值(第二版).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刘高焯.审计学(修订本).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4]葛长银.审计经典案例评析.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学校审计制度篇5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财务管理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深入改革,高校经济活动越来越丰富,高校财务管理也在逐步规范,但针对其发展趋势来说,反而显得薄弱、滞后,多多少少都呈现出些问题。如何避免进而改善财务管理问题,其主体不仅仅只是高校财务部的职责,审计部门对经济活动所起到的保驾护航以及监督检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高校内部审计不仅是管理型审计,也是一种监督审计,其目的是为了不断促进并加强管理科研经费、教育经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把关高校经济命脉,为学校领导的决定提供帮助。随着日趋成熟的环境,高校领导层逐渐提高了对内部审计认识度的重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内部审计质量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校内部审计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1.1高校内部审计内涵

参与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所有职员,检查审核高校资源使用情况以及内部运作的科学情况。通过使用合理、科学、有效的审核方法来确保高校经济的迅速发展,进而提高高校审计环节的效率以及风险管控能力。之所以要大力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因为该项工作能够有效提高自身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不但能够哦帮助进行划分职责权力,还能够实现相互监管体系,使得高校内部每项监管任务科学、合理地进行。长期以往,还能够有效减少浪费资源的情况、降低出现违法行为的概率,从各个层次确保可以最大限度的发展教育、最大效率的利用资源、最合理的进行资产分配。目前我国高校大力发展内部审计工作,还能够有效响应时代号召,最大限度地提高内部监管审查的能力,提高构建高校廉政速度,有效的保证各项利益。

1.2高校内部审计主要特征

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特征一般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特征:在高校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法律法规主要是基于审核法规、财经制度为基础,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高校的财务流动状况以及学校的经济波动现象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对象,通过进行监督以上内容,进而充分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2)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特征:高校内部监督管理体系中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重要环节,与此同时,也是学校在开展内部监管时候所采取的根本途径,所以很容易可以看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对于高校内部监督管理体系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评判基本特征: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完成之后,相关工作者需要整理分析所获取到的信息数据,归纳被审计部门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科学评判,根据有关制度、法律来审核其是否符合高校的基本要求,如果存在问题可以及时进行解决,从而确保高校的快速发展。

2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

高校内部审计涉及到的范围很广,其中影响财务管理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审计监督

高校制定的财务计划、预算、自筹等高校每年都会自筹资金、领取财政拨付的预算以及制定相应的财务计划来进行各种办学活动,经济活动必须要符合教育管理部门下发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国家的政策方针。通过内部审计,可以综合的比较考核财务的固定资产管理、会计核算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审核高校制定的财务计划、预算及其他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针对性分析其效益和可行性,并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作出评价,督促被审计单位遵守财经纪律,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纠错防弊,充分体现出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2.2评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有高校资产管理制度、高校财经制度、以及财务会计内部牵制制度等。它是高校内部自我制约、自我调节的内在机制,是确保正常教学秩序的必需措施。需要通过内部审计评审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本校是否适用、措施是否严密。例如财务管理中会计内部牵制制度中能够评审财务人员的职责、分工以及会计人员配备情况。通过内部审计,可以针对财务内部审计制度提出些许建议,以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率,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内部监督,体现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

2.3核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通过对高校财务各种凭证审核、会计报表检查,账实是否相符、账账是否相符等来确定财务收支情况是否真实准确,体现了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

2.4审计经济活动的效益

通过采用系统化的方法,审核高校各种投入资金、其他经济实体的合作是否达到目标、资金的投入数量是否合法、投资的方向是否合理等等,最后评价经济活动的实施效果及其产生的相关经济效益,体现了内部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

3内部审计质量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3.1加强高校财政管理执行力

自从在高校中正式实施财务制度以来,其应用是决策和制度实施的保障。内部审计在经过事先和事后的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地检查并评价高校内部控制系统,并根据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校内部财务管理的执行力。

3.2检查作用

进行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合理性。在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设立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检测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违法乱纪现象,如:非法盗窃、丢失、贪污等。

3.3评价的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评价指的是根据经济检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经济控制缺陷等,提出一个有针对性、成效性,并且可以使高校的管理系统全面发展的计划或方案。审计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基于解决高校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并完善内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有利于及时审查高校内部收支和创收情况,完善相关财务管理系统,以找出财政新的增长点,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4进一步加强审计的措施

4.1健全并完善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相关的法规体系

现在是法治社会,各种行为都会受到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也需要有相关的法律规范约束,因此是十分有必要健全高校内部审计相关法律制度的,现在需要在《内部审计条例》背景下尽快完成并出台《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借鉴国外的内部审计制度,具体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其工作范围、目标、权限和职责等,保证其独立性,另外,高校还要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审计政策、设备和技术等,为高校国际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2优化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结构

高校内部审计的核心人员可选择学习能力强、责任心强的财务管理人员,并挑选其他对外部调查取证、工程验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有经验的人员作为内部审计的辅助人员。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定期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以及实践活动,全面提高优化审计队伍人员的数量、素质。

4.3提高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独立性

(1)独立设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因为高校的办学方式和规模有所不同,因此在高校可以根据自身规模大小、管理结构等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审计机构,还要保证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一般内部审计管理结构是高校建立和该校纪检、财务、监察等部门平行的专职内部审计机构,直接由学校最高行政人员进行管理,如此可以避免涉及过多的利益牵扯,内审人员才能更加独立进行审计,保证最终审计意见、报告的公正性、客观性。

(2)组织高校内部审计委员会的探讨组织,学校没有与企业一样的董事会,权力分散,所以需要进行探讨高校内部审计委员是否成立。

4.4强化专项审计、重点审计工作

专项审计工作主要有:教材专项审计、购买固定资产专项审计、收缴学费情况专项审计等。高校重点审计工作主要有:科研项目审计、高校预算编制审计、基建维修项目审计。通过这些专项、重点审计能够及时发现高校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4.5加强高校经济预测分析、决策评价工作

内部审计要以内部评价为重点,突出分析的建议职能,针对高校的实际财务状况,提出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针对高校的使用资产状况,制定出合适的一套评价提升体系,针对高校的办学和经济潜力,提出一套可行性的发展建议。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发展十分迅速,资金雄厚,在使用这种资金的过程中,需要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内部审计可以进一步促进形成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这种内部审计在确保高校财务管理有效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其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红.浅谈内部审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现代经济信息,2012.

[2]王猛.内部审计质量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学校审计制度篇6

【关键词】高校;内审;现状;发展

本文针对天津市属17所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机构设置、人员情况、制度建设及工作现状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审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及领导体制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只有3所学校审计部门为校长主管,大部分是由校长委托纪委书记或副校长分管。

(二)审计制度建设情况

制度建设比较健全。17所市属高校内审部门共建立了100多项相关制度及规定,内容涉及以下17个方面: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内部审计工作准则,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财务收支审计实施办法,固定资产审计实施办法,处级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审计档案立卷归档的规定,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反馈制度,关于落实审计意见的规定,关于借阅审计档案的规定,关于基建、大宗物资采购等工作管理办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关于对专项资金及重大经济事项管理的暂行规定,校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实施办法,审计处理处罚的暂行规定。这些制度的实施为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起到了保证作用。

(三)审计人员的基本情况

目前天津市属17所高校中共有专职审计人员43人,兼职审计人员38人。以下是专职人员的具体情况。

1.年龄结构情况:

从表3―表5可以看出:专职审计人员学历、职称结构较为合理,能够胜任审计工作的需要,但年龄结构偏大,30岁以下人员数量较少。

(四)审计工作现状

1.审计人员较少,任务繁重

各高校普遍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建设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方面的工作,并介入学校设备物资采购、工程项目招投标等工作。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校园的建设。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已占用了高校内审部门大部分精力,加之占64.7%的高校为合署办公,身兼数职的部门负责人难以将全部精力放在审计工作的开展上,审计工作无法向较深层次有序发展。尽管如此,高校内审人员仍充分发挥敬业精神、任劳任怨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在2003-2005年中,天津市属高校共开展了2735个审计项目,其中含经济责任审计166项,财务收支审计74项,建设项目审计2274项,其它审计工作221项,审计调查34项,审计金额达657644.62万元(65亿)。

2.审计工作质量较高,力度较大

尽管审计人员少,任务重,但高校内审工作的质量普遍较高。

强化质量意识,实行规范操作。高校内审按照《天津教育审计规范》的要求,抓好审计作业程序、审计文书撰写、审计档案管理的规范及质量控制点。内审工作为学校加强管理,促进干部廉政建设,保证学校经济的有序运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拓宽审计领域,注重质量效益。半数以上的天津市属高校开展了建设项目审计工作,2003-2005年共开展建设项目2274项,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共审减资金19327.08万元,审减率为11.06%。如在某高校(天津师范大学)的新校区建设中,仅文科楼结算审计一项,在已经监理单位初审的基础上,将报审金额6931万元审减1076万元,审减率达到15.52%。

3.单位领导日益重视,审计地位逐步提升

“有为才有位”,因为内审部门成绩的取得及学校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需求的增加使审计部门愈发地受到重视,校领导充分发挥审计作用的意识不断增强。从考评中可以看到,近几年高校领导交办的审计任务逐步增多,高校内审的工作范围在逐步扩大,工作内容在逐步增加,审计的地位在逐步提升。比如有的高校(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凡是涉及到学院大额资金的使用,院长都会征求审计处的意见,要求审计予以把关;又如某高校(天津职业大学),2004年于机构改革、人员精简的大背景下独立设置审计处,并配备了专业人员;再如某高校(天津体育学院),作为学校的党委书记,亲临施工现场指导审计人员开展建设项目的审计,这都充分体现了学校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有位才有为”,有了领导的重视,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更加增强,审计作用的发挥亦将更为有效。

二、取得的经验

(一)实施规范管理,保证审计质量

许多高校在坚持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的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某高校(天津师范大学)审计处按照《天津教育审计规范》的要求基本达到了审计作业程序化、审计文书格式化、审计档案的标准化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责任化的要求,他们还建立了审计人员管理台账和后续教育档案,对审计人员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和教育。又如某高校(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在学院有关处级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中对党政部门领导及教学单位的系主任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不仅指导审计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而且使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职责时有了遵循的依据。

(二)实行“内引外联”,防范审计风险

许多高校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加强与校外部门的工作结合。如某高校(天津财经大学)审计室与河西区人民检察院携手共同开展“十五”扩建重点工程项目专项预防工作。起草《工程建设项目廉政责任书》及《工程建设项目监理廉政责任书》,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廉政共建使基建、维修等部门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明显增强。审计室还与银行进行工作结合,引进银行到财务部门现场办公,实现财务现金零库存,避免了现金的流转风险。

(三)建立审计网页,增加审计透明度

一些高校建立了审计网页,加大对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某高校(天津科技大学)还将审计工作的进展情况在网页上公布,使被审计单位能够及时了解审计工作的进展情况,同时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受到相关部门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审计人员对规范程序、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视程度。

(四)实行专兼职结合,加强审计力量

许多高校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结合自身特点,总结出了好的工作方法。一些高校专职审计人员少,但他们充分利用兼职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既做到了优势互补,又保证了审计工作质量,同样取得了不俗的工作成绩。例如某高校(天津中医药大学)虽然只有一名专职审计人员,但聘有六名兼职审计人员,且所有兼职人员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及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审计处在下发审计通知书时将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等资质予以标明,不但促进兼职人员尽职尽责,而且提高了审计的权威性。学校为使兼职审计人员发挥应有的作用,将参与审计工作的经历作为其职称评定的一项工作业绩。

三、存在问题

(一)合署办公式的机构设置影响了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

《天津市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六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独立开展审计工作,对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检查。”天津市属高校只有35.3%独立设置审计机构。纪检是党委部门,审计是行政部门,审计与纪检合署办公使得审计工作易受纪检的影响而成为纪检工作的一部分。这种机构设置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影响了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难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审计人员编制的有限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

从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可以看出,高校内审人员的素质较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到了90.5%,中级及以上职称占72.1%。然而由于内审人员编制的限制,人员的不足大大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及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随着高校办学事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内审部门所面临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审计事务越来越繁杂。因此,充实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力量已成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当务之急。

(三)审计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

某些高校未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某些高校未开展建设项目审计,并且未建立相关的审计制度,或者建立了审计制度但没有随着学校的发展进行更新,已失去时效性。因而相关领域的风险没有得到控制。

(四)某些高校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不高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高校在审计方案的设计、承诺书的内容、工作底稿的编制及审计报告的撰写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带来了审计风险,难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五)有的高校审计档案未进行规范管理

个别高校未能按规定将审计案卷交到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归档,违反了审计作业程序且增加了丢失的风险。

四、发展建议

(一)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建议主管部门(天津市教委)按照《天津教育审计规范》的要求对内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规范的培训,如审计工作流程、审计文书格式、审计案卷的归集整理等方面,从而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二)积极开展院校间审计工作的交流

充分发挥天津市教委内审协会高教专业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开展院校内审之间的交流,将某些高校好的经验与做法进行推广介绍,提升天津市属高校内审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制定审计工作的具体操作指南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内审部门呼吁天津市教委统一制定审计工作的具体操作指南,以此作为指导高校开展审计工作的依据。具体操作指南的制定和执行对于高校审计工作的规范开展及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将具有指导意义。

学校审计制度篇7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

一、目前高校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审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用制度规范审计行为,是内部审计业内追求的重要目标。目前,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执行依据国家审计法规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准则等,而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法规建设方面,只有《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17号令)。“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日前已正式公布,尚未全面实施。近年高校普遍开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审计类型缺乏必要的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和业务指导,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有益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应形成规章制度。

2.高校现行内部审计制度的立、改、废滞后于高校形势发展

审计制度要有前瞻性、保持稳定性,但也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予以修订或补充,因其针对建设期间的项目管理带有局限性已不适应现在及未来的工程相关审计实务的需要,所以,有必要对此类审计制度进行梳理、修订,保留成功经验部分、去除不适用内容、增加审计管理新理念。及时对现行内部审计制度进行修订、增补的工作应引起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

3.高校审计业务管理无统一规范

审计规范是审计工作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也是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教育系统应制定并实施统一的审计业务规范,并按照规范的规定标准评价和判断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实现审计目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当遵循审计规范的要求,按照审计业务规范的要求开展工作。

二、完善高校审计工作规范的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促进内审规范化建设

(1)建立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也必须依靠院系及相关部门、处室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根据《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精神,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参加联席会议的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借鉴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已取得的经验,在其他审计业务中建立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是创新审计工作思路、解决实际问题的很好的途径。

(2)实行审计公告制度。审计公告是指审计部门在学校范围内公布审计重要事项(或特指审计结果公告)。近年来高校的审计公告实践大多处于审计信息公告阶段,真正做到审计后公告,即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审计结果公告还有一定难度。实行审计公告制度是把“双刃剑”。开展审计公告应注重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防范审计公告的风险,积极稳妥地逐步扩大审计公告的范围。高校内审实行审计结果公告是体现内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

(3)建立审计结果跟踪整改落实机制。审计结果指高校内审部门或委托社会审计机构按照规定程序实施审计后,在审计结论中要求被审计单位落实的决定、意见、建议等。被审计单位须认真执行审计结果的报告,对需落实的审计结果要认真制定措施,进行纠正或整改,并及时将落实审计结果的情况反馈给审计部门。凡属违规违纪的问题必须及时纠正或处理,属于管理方面的问题应采取措施整改,同时应重视和健全、完善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对落实审计结果应实行责任制,分管校领导应对分管的被审计单位加强领导,督促落实审计结果;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对落实审计结果负有直接领导责任,被审计单位分管财务的领导负有具体主管责任。跟踪落实审计结果情况,能提高审计意见落实率,实现审计效益最大化。

(4)实行经济责任风险提示制度。审计部门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财经法规,提高经济管理能力和遵纪守法自觉性,增强防范风险意识,推动依法治校、依法治教。针对领导干部担负的经济责任,高校审计部门可总结归纳基本的经济管理风险提示内容,在领导干部上任之初以宣传资料形式发放或告知。对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风险提示制度,是对领导责任意识的提醒,更是对领导干部政治上的关心和经济工作上的指导。

(5)建立健全各项审计业务管理制度。高校审计部门应结合学校中心工作,紧紧围绕学校经济工作的重点开展审计工作,特别是在进行新的审计业务类型之前,一定要征得学校的同意、授权,及时建立相应审计业务的审计管理办法。

2.加强审计质量管理,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质量管理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使审计过程、审计行为、审计结果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计划、制约、检查、分析和反馈等措施以提高工作质量的活动。不论是全面质量管理,还是项目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考核、检查的都是审计准则和规范的落实。审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质量高,审计风险就小,否则,审计风险就大。审计人员不按照规范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实施审计、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就有可能引起诉讼。尤其是在人们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加强审计质量管理、防范审计风险的意识也要时刻牢记。

3.建设学习型业务处室,努力提高内审规范化建设水平

规范化建设是高校内审事业发展的基石。高校审计规范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规范的执行人—各级与审计工作相关人员的正确认识和认真执行。高校审计工作从坚持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到强调完善内控制度建设一直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这也是高校内审规范化建设的有力保证;高校审计部门应坚持将审计规范化建设做为重点工作,不断完善校内有关审计的规章制度,并将审计规范及时传达至全体审计人员,使审计人员明确审计规范的内容和要求,严格按照审计规范开展日常审计工作;高校审计部门还应注重建设成为学习型业务处室,鼓励审计人员在已有学历、职称等条件下,利用多种形式拓展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既是对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再提高,也是为审计规范化建设储备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学校审计制度篇8

摘要:2013年中国审计协会了《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详细阐述了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原则要求,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研究了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执行机制,拟通过系统的运行机制设计来实现高校专项资金的绩效目标,以解决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执行机制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高等教育方面要“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要“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制度”,在经费管理方面要“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估制度”。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1年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一高校内部审计指南》,2013年又了《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详细阐述了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原则要求,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当前,如何对高校专项资金的绩效开展有效的审计,成为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新的焦点,而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执行机制是我国大力开展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保障。

nuttall(1992)提出绩效评价指标能反映一个教育组织的绩效或行为,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Sizer(1992)认为绩效指标体系可以起到评价、监督、对话、理性化和资源分配合理化的作用,从而为财政拨款提供依据。VemonpDoerwiler,mehennaYakhou.(2005)提出了在高等学校等教育机构采用平衡积分卡进行绩效评价的框架体系,即通过财务(Financial)、客户(Customers)、内部经营过程(internalBusinessprogress)、学习和成长(LearningandGrowth)四个方面指标来考核高校的绩效。盛学红(2010)认为高校开展教育资金绩效审计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大力开展教育资金绩效审计面临教育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模糊、绩效审计人员业务知识结构单一、绩效审计技术和方法落后等问题。宋海红(2012)认为建立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机制顺应国际潮流,是大势所趋,是高校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推动力,对高校绩效预算改革的推动和财政支出绩效部门评价在教育资金绩效评价中的重要性有现实意义。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大多从平衡计分卡的角度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已经形成了大同小异的评价指标。然而,鲜有学者研究我国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内部审计执行机制。因此,本文试想提出一套以高校专项资金投入绩效为目标的内部审计执行机制,帮助监管部门更好地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

二、相关概念

1.高校专项资金

高校专项资金,通常是指高校根据预算安排用于指定项目,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并取得的具有特定目标和用途的专用资金,但不包括高校基本支出,如“985”工程资金、“211”工程资金、高校修购经费等。专项资金的特点是按规定用途使用,并单独反映和核算。

2.高校绩效审计

根据已有的国内外学者对绩效审计所做出的定义,从内部审计的视角,以高校为审计的主体,结合其内部管理活动的特点,本文认为:高校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人们认知的共同标准,对高校利用资源、开展业务等经济活动进行独立的审查、考量、分析和评价,确认其履行经济责任,配置、管理、使用学校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和创新性,明确相关绩效责任,做出审计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完善管理,提高高校专项资金效益的一种监控活动。

高校审计部门通过资金的绩效审计对学校与专项资金相关的业务活动进行全面的审查,对专项资金的财务状况、内部控制制度、管理状况进行全面的监督并做出系统的评价,针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促进加强管理、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而服务。

3.内部审计执行机制

执行机制是指执行者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安排的内部审计各种制约因素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相互作用的运作方式。我们可以将内部审计执行机制定义为:内部审计执行机制是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存在于一定的制度安排内的一个系统,该系统通过各种制约因素的有机结合,实现高校专项资金的绩效目标。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执行机制的构建至少应该包括五个部分:确定目标、制定相关制度、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监督机制和考评机制。

三、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执行机制的构建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执行机制的构建,首先应当确定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目标,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借助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专项资金运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并对结果进行考评和反馈,达到提高专项资金绩效的目标。

1.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目标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以投入绩效为目标,考核的是专项资金这一公共资源分配是否正常、回报(社会性)是否丰厚、效果是否显著、是否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创新等等。实质上也就是专项资金所扩展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创新性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内部审计的经济性目标

经济性主要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和使用过程中成本节约的程度及资源使用的合理性问题。

对专项资金的经济性评价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主要体现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专项资金配置过程的审计。主要检查专项资金是否形成最有效的配置,专项资金的运用能否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内部审计的效率性目标

效率性是在一定条件下,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和高等教育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效率性关系到高校专项资金的投入、产出关系,考虑效率性将能使高校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对专项资金的效率性进行审计,是在考量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的基础上,与事先预定的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影响专项资金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提出能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的改进建议。

(3)内部审计的效果性目标

效果性是指高校投入专项资金实际取得成果与预期取得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效果性主要关注的是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投入产生的影响。

专项资金使用的效果性,可以通过高等教育的成果来体现,主要包括其培养的现代化高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科研课题的数目及影响力和学校基本建设成果等内容。

(4)内部审计的创新性目标

创新性是指专项资金的投入是否促进了教育的创新。

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滞后,只有创新高等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为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和人才的保障。因此,创新性也应该被纳入内部审计的目标。

2.制定相关内部审计制度

建立健全绩效审计相关制度能够为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并能够确保审计工作得以高质量地执行。高校应当将建设内部审计规范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规范的绩效审计准则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形成一套有约束力的制度性文本。具体来说,高校首先应当制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对其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等各方面活动来协助内部审计的审查和评价。在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再建立预算执行审计制度和决算审计制度,保证预算的收入和支出在制度的监管下健康的运作。建设工程是高校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高校应当制定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制度,确保建设工程项目各阶段各环节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合法性。此外,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物资采购审计制度等相关内部审计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绩效审计工作有章可循。绩效审计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时间还不长,高校只能参照《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指南》和《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等准则和指南自行制定相关制度。由于高校内部绩效审计其本身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我国高校鲜有执行了绩效审计。相关部门必须大力鼓励和支持高校实行绩效审计,还可以将个别高校作为试点示范,带动绩效审计在高校中的大力发展。

3.构建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对构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下达了比较规范的文件说明。审计署2008年颁布的《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及2011年颁布的《“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都提到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文件中详细规划了构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具体时间进程以及各部门的职责。通常,一个完善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审计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创新性作为绩效审计目标。在确定了总体目标后,考虑定性分析与定量评判结合,从反映学校财务投入经济性、资金使用效率、产出效果、创新工作等方面制定科学可行的具体评价指标,然后再根据这些指标选择相应的审计评价标准,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从专项资金的预算、使用和管理,最后到专项资金的结算,即专项资金的整个流通过程,高校都应该全方面的进行审查,通过评价体系得到相应的考评结果,为下一期预算提供可靠的依据。高校在建立高校专项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时可以运用平衡计分卡并结合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以提高绩效审计的可靠性。

4.监督机制

有效的操作性强的监督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效力,可以大大增加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型、效果性和创新性。

首先,应当加强对专项资金申报过程的监督。高校应根据申报流程确定相应监督主体,如成立项目审查委员会和预算编制领导小组。前者主要负责严格把关项目的成立、筛选及论证。参与审批核准项目的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在筛选项目时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根据项目计划安排经费。后者主要成员为项目负责人、审计、财务、科技等部门指定的相关人员,负责依据项目申报书进行实事求是的预算编制。

其次,要对专项资金的分配进行监督。要特别强调各项目主管部门之间的联系,避免专项资金项目多头申报、交叉申报、重复投资等影响专项资金效益的不当行为。专项资金的分配应担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项目的申报书科学地制定专项资金的分配方案。监督专项资金分配时,要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专项核算,保证专项资金能够及时的,按资金需求计划拨付给相关单位部门,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再次,要对专项资金的整个使用过程进行监督。鉴于监督贯穿了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的整个过程,高校可以分离专项资金的监督权、分配权和使用权,让这三权各司其职,相互独立又制衡。对于专项资金的拨付,要跟踪其流动的轨迹,确保专项资金能直接支付到指定的收款人账户上,避免专项资金被违规使用。还要检查项目实施单位的专项资金报账机制是否完善,确保相关责任人履行其责任,严格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加大财务运行的透明度,要及时公开重大项目经费的预算、决算,接受外部人员的检查,让专项经费在阳光下运行,公平、公正、公开,避免暗箱操作。

5.评价机制

关于专项资金的使用结果,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奖惩制度和问责制度来构建评价机制。首先,高校应遵循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创新性原则,利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项目的成本、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真实性、科学性、规范性的绩效评估。例如,高校可以通过成本—效益比较法对项目成本方面做一个评价,能够计算出每单位资源的效益耗用的成本,通过目标成果法评价项目的实施效果来确定绩效目标是否实现,还可以通过历史动态比较法、标杆法和公众评价法等方法对项目的绩效做出客观的评价。通过全面的评价后总结出一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并以此为下年度安排专项资金项目的重要依据。然后,依据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相关部门应当做到赏罚分明,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对于绩效表现突出的机构,可以对相关部门及其领导班子适当的奖励,并在下一年度优先审核其申报的项目;对于绩效表现欠佳的机构,可以给与适当的惩罚,以督促其切实整改,尽快改变和提高绩效。具体执行中,高校还可以成立一个独立的问责小组,对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问责,通报有关情况,并将问责结果与薪酬紧密挂钩,调动各单位提高绩效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通过建立科学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执行机制,可以从制度上保证绩效审计工作有章可循。通过对高校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全面的审计和绩效评定,有利于规范高校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有利于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有效推进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推进学校长远发展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课题名称:

本文是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教育财务管理研究专项课题(广西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立项编号:2013ZCw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杰.高等学校专项经费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李超,宋金杰.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J].会计之友,2013.04:120-122.

[3]朱夏玲.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现状与对策[J].财会通讯,2013.05:79-80.

[4]靳海燕.我国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应对措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91-795.

[5]覃洪,言文.高校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初探[J].财会通讯,2009.17:35-36.

[6]张锦高,虞劲松.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方法选择[J].财会月刊,2008.35:11-12.

[7]陈晓芳,崔伟.高校绩效审计若干问题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09:28-30.

[8]盛学红.加强高校教育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06:43-44.

[9]宋海红.高校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的现实意义剖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04:100-101.

[10]吴明芳,吴华萍.对高等院校开展教育资金绩效审计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10.

[11]王秋菊.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1(10):36-37.

[12]史为业.高等学校专项资金管理机制探析[J].新智慧:财经版,2014(5):62-64.

学校审计制度篇9

随着社会公众对公共资金关注意识的增强,绩效审计的要求随之浮出我国审计领域,各级审计机关也有意识开始重视绩效审计工作。在地方普通高校,绩效审计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绩效审计是有效解决地方政府对高校经费投入和高校自身经费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径。“绩效”是把审计监督的重点放在对资金使用效益上的一个重要概念,高校要发展,要依靠资金充足地投入、充分地利用,利用是否充分要看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如何。绩效审计可以真正实现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衡量,是考核是否投入合理、使用有效的科学手段,可作为高校下年度部门预算编制和经费下达的参考依据,无论对地方政府还是高校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绩效审计是保证高校办学质量和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手段。随着各地高校办学资源的扩充和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无论是基本建设还是教学运转、科学研究、行政开销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绩效审计可以在开展校内预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基建工程审计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的审计资料,以及各院、系、部的年度考核情况,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经费及其他各类专项经费投入的合理性做出绩效评价,对领导科学决策、学校规范管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有效改变地方普通高校管理效益低下现状,是保证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最后,绩效审计是地方普通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发展方向,也是内部审计纵深发展的必然走向。在地方普通高校资金渠道拓宽、自主办学能力日益提高的今天,高校的资金进、出金额越来越大,事业支出项目越来越复杂多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规模大幅增加,银行贷款规模增大,社会公众对资源管理参与意识增强,地方普通高校的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经济活动的监督,绩效审计必然成为群众民主监督的一个平台,是促进高校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无论从审计事业的发展还是高教事业的发展都是一条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

地方普通高校实施绩效审计的障碍

1绩效审计起步晚,经验少

1983年我国恢复审计制度后,绩效审计才被提上审计日程,比国外绩效审计的兴起整整晚半个世纪,而且起步阶段只是在企业小范围实施。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起步也很晚,且在理论研究之初仅限于对国外绩效审计理论和实务的介绍和引入,到目前阶段的研究也存在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和完善性的问题,实践上还未形成被统一认可的程序和方法。对于高校而言,在绩效审计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可供参考的实务经验,对于地方普通高校更是如此,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绩效审计发展。

2绩效审计指标繁,考核难

绩效审计指标分为国家绩效标准、行业绩效标准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属于非营利事业单位,兼有教育、科研、服务等多种社会职能,其绩效考核涉及教学质量、科研项目、社会效益等多种直接或间接,表面或潜在的指标项目,内容繁琐,信息量大,涉及面广,收集和计量有很大的难度。而把这些指标用来作为内部绩效考核,就更加困难。也正是鉴于这种复杂性,业内有“绩效审计不适宜在高校全面实行”的说法。

3审计人员素质低,意识薄

绩效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具备审计专业理论的同时,兼有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对审计人员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也是新的考验。普通高校的审计部门普遍存在人员少,人员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低下的问题,对学校的发展、管理工作创新意识都很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发展。

4管理部门不重视,推行难

地方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由原来单一的政府控制逐渐走向政府监督,但目前政府并不以高校的经济效益来评价管理层的领导业绩,管理层囿于长期以来的办学观念,侧重于关心教学质量、科研能力以及学生的就业和在校生安全等问题,只要有财政拨款,有自主筹资能力,学校资金充足即高枕无忧,对各部门实际运行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却关心不多,对绩效审计能为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重大意义不能充分认识,绩效审计在高校内部得不到充分重视,给绩效审计的推行带来困难。

地方普通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对策和建议

基于现阶段绩效审计在地方普通高校的现状和阻力,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绩效审计不必拘泥于绩效指标体系的完善程度和学校自身的绩效管理水平,而是应该按照绩效审计本身的发展历程在地方普通高校走出一条适合学校本身的绩效审计之路,这对我国高校建立科学的绩效审计体系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和审计人员有必要认真研究绩效审计自身的发展历程,探索如何使绩效审计在地方普通高校这块土壤上产生和发展,思考有特色的绩效审计方法、手段和指标体系。

1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地方普通高校管理者和审计工作者对绩效审计的认识

绩效审计的推行,需要地方政府审计机关牵头,利用多种渠道如研讨会、论坛等方式广泛宣传绩效审计,对所属高校的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方面的培训,鼓励地方高校审计部门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绩效审计课题的研究,深入了解国内外绩效审计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以及绩效审计在地方普通高校推行的现实意义,使绩效管理、绩效审计理念深入人心。

2结合绩效审计的特点,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有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属于审计学的范畴。高校的内部控制不仅包括经济活动的方法,也包括核算、分析信息的程序步骤,还包括对学校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任何高校的管理者都希望在高效的控制方式下,有可靠的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供参考,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缺陷。绩效审计是衡量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化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地方普通高校有必要结合绩效审计的注重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特点将绩效管理理念融入到高校内部控制的各个层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高校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

3以财务审计和其他日常审计工作为基础,探索适合地方普通高校绩效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是连接审计主体和客体的桥梁,也是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与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相比,绩效审计不仅要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作评价,而且要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作评价,要求审计师具备较强的综合业务素质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绩效审计特点的审计方法。笔者认为,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审计力量相对薄弱,独立性不强,其绩效审计不能脱离财务收支审计和工程项目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日常审计项目,方法上也不脱离传统的会计资料审阅、相关人员访谈、数据统计分析、审计建议评价等程序性方法,树立将绩效审计融入到每个审计项目中去的理念,在传统审计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探索适合地方普通高校特色的绩效审计方法。

4在日常审计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绩效审计范围,妥善选择试点项目,推进绩效审计的探索

在日常审计过程中,高校审计部门可根据学校发展中遇到的代表性问题进行专项审计,作为绩效审计的试点项目,同时要考虑该项目在学校的影响力,考虑学校管理层的重视程度,还要考虑审计难度,因此依然要归结到和财务审计的结合上来,利用财务审计的结果,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此举不仅可以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同时有利于在实践中健全和完善绩效审计方法,向学校管理层展示所取得的审计成果和绩效审计发挥的作用,扩大绩效审计的影响。对于已完成的审计项目,不妨跟踪检查绩效报告的执行情况,注意审计报告中指出的问题是否得到纠正,提出的建议是否能够采纳,不能采纳的审计建议要具体分析是建议不具操作性还是执行单位找到了更适合的措施,或者是客观情况导致建议不适用,在总结的基础上修正绩效审计建议,改进审计工作方法,提高审计部门工作质量,达到绩效审计的真正目的。

5根据地方普通高校本身的特点,建立分层绩效审计体系

高校一般实施“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由于二级学院、三产企业、职能部门的增多,权利日益分散,为促使经济活动有序运行,对各级经济责任人和管理人员是否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履行经济责任,保证学校经费投入与产出的质量和效益,有必要进行分层绩效审计。这种层次可以从审计信息层次的深浅来划分,也可以从学校的机构层次来划分。笔者观点,地方普通高校的绩效审计按机构层次划分更为科学。学校的机构层次可以分为行政管理部门、各教学院系、研究机构、处室和学院下属的系、部、科室。审计可根据各机构层次的特点探索建立可计量的绩效审计指标,例如:根据学校对各学院投入的经费与学院为学校创造的效益的比值等,根据年度考核情况、教学科研评价和学校的资金投入情况进行比值评价,由少到多,由点及面,逐步修正,建立适合地方普通高校的分层绩效考核体系,作为下年度部门经费下达和工作部署的参考依据。

6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当下,大多地方普通高校的审计人员多是从学校毕业直接上岗或从财务部门抽调,并与本校的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审计人员业务知识单一、审计视野狭窄,作为不重要的行政部门,经费安排少,培训力度不够,人员素质有待大力加强。

地方普通高校隶属于地方,高校内审机构立足于高校内部,高校内审部门的独立性没有保证,无疑使高校内部审计在审计工作中处于两难的境地,要维护行业规则,又要维护学校利益,尤其是当地方政府利益与学校利益发生冲突时,审计报告就需要在全面、公正和客观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处理,绩效审计评价就更是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由于多数高校审计与纪检部门同属一个机构,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审计对象往往会因为审计带有查案的嫌疑而排斥审计,不予配合,影响审计效果。因此,笔者建议改善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让审计独立于财务和纪检之外,真正成为校长主管的独立行政部门。同时,为确保审计工作的民主性,成立主管校长或教工代表大会领导下的审计工作委员会,甚至可以按审计署内部审计的相关规定设立总审计师,审计处由校长或总审计师直接领导向审计工作委员会提交工作报告。从而避免审计工作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加客观公正地开展绩效审计。

学校审计制度篇10

一、当前我国职业学校财务管理和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内部控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各职业学校一般未建立起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财经方面法律法规的执行监管不够严谨,办事过程中对办事规则和程序不够重视,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科学性偏低,在某些方面的具体管理指导上缺乏相应的具体性,甚至一部分规章制度建设流于形式,直接导致一些院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其应用的控制作用,不利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二)财务预算编制和具体执行过于简单

财务预算是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对未来财务活动的内容和各项指标建设进行更为具体明晰的规划,是职业院校有效控制自身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参照依据,对财务管理活动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职业院校的财务预算管理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上。现阶段,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并没有在财务管理中建立科学的跟踪、分析以及评价制度,对财务预算编制的具体执行情况不能进行全面动态掌握,极易产生财务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出现偏差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预算管理在整体财务管理中的影响。

(三)财务管理中审计监督体系不完善

财务管理中内部审计活动是学校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一些职业院校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导致学校领导对审计工作不够重视,在设置财务管理机构时没有及时设立审计机构,或者虽然设立了相应的审计机构,但是所选用的审计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无法有效发挥审计监督工作职能。也有一些院校将审计工作合并到具体的纪检监察部门,由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兼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工作的监督质量,不利于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四)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

我国部分职业院校财物管理工作中固定资产管理不够规范,对教学设施购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采购工作相对分散,设备保管也不够严谨,实物管理缺乏科学性,直接导致资产重复购置以及闲置现象时有发生。同时,部分院校在资产处理工作中没有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申报,当设施报废后才进行相关手续的办理,极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不利于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化开展。此外,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在财务管理中所使用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与财务核算软件存在口径上的差异,导致账目对应出现问题,对财务工作产生一定影响。

二、提升我国职业院校财务管理水平和审计能力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

完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可以从财务管理中收入和支出制度入手,保证学校各项收支活动能够及时入账,支出现金必须享有国家合法凭证,并经过学校财务主管部门领导和会计工作单位的审核,保证财务收入和支出在学校财务管理工作范围之中。同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牵制制度,将学校管理工作中各种不相容的工作岗位进行严格分离,如对财务管理岗位和审计岗位分离,对现金支票的保管工作与印鉴的保管相分离等。

(二)贯彻落实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明确规定应该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基本管理模式。但从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实际执行情况上看,对这一政策的贯彻落实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一些院校对事业性收费的缴入仍然存在截留和坐支现象,对学校的财务管理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职业学校应该认真贯彻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加强上级监督和审计监督,积极指导财务部门加以改进。

(三)增强财务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广泛监督

健全的财务公开工作能够有效遏制违法乱纪问题在职业院校财务管理活动中的发生。所以职业学校应该加强对财务公开工作的重视,在工作实践中建立相应的财务公开工作监督小组,保证每期公开内容在监督小组的审查和确认后进行公开,保证财务公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升学校财务管理实际水平。

(四)加大对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

从当前我国职业学校的审计工作实际水平上看,职业院校的审计宣传工作层次较低,深入性不够,对审计工作的实际执行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职业学校应该结合当今社会先进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形式对审计工作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教育,保证本校审计工作人员能够提升对国家各项财政审计法规的认识,提升自身职业素质水平,加强员工对于审计工作的深化理解,最终提升实际审计工作水平,推进职业学校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

(五)政府加大审计工作执法力度

审计工作作为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财务卫士”,应该在对财务工作的实际监督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各项职能,维护经济秩序的健康稳定,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廉政建设。对于已经在学校财务管理中查出的违法违纪问题,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依法处理,维护审计工作与国家法律的权威性,提升职业院校的审计工作水平,为财务管理工作过的深化发展创造条件。

(六)遵循公平性原则,在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

中职院校的财会审计工作只能作为学校管理人员进行校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不能够以审计工作结果来代替学校工作中的考核和任免指标。在具体财务管理中,审计工作的开展应该坚持公平性原则,从问题实际出发,以促进中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学校教育健康发展为审计目标,保证审计过程的严密性和审计数据的准确性。明确审计工作中各项问题的主次责任,明确问题的主客观性质,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界定相关经济责任,客观评价财务工作人员的业绩,对出现问题的地方及时上报,防止问题发展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