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商业道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3:08

企业商业道德篇1

关键词:商业道德,战略管理,社会责任

 

商业道德是商业从业人员在商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论文大全,社会责任。战略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带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论文大全,社会责任。战略管理过程一般由战略制定、实施、评估三个阶段组成。商业道德是维系着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的纽带,指导着整个战略管理活动。

一、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制定

1.必须要用商业道德观念来指导确定企业愿景和使命

企业愿景和使命就是企业未来将成什么样子、任务是什么、业务是什么?企业愿景和使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存在的意义,有什么的企业愿景和使命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企业愿景和使命必须驾驭在商业道德之上,做一个有商业道德的企业,否则终被社会抛弃。

企业确立愿景和使命不仅要关心自身的经济利益,也要考虑企业相关者的利益。除了要承担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外,还需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同时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期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才富有竞争力。

如何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种期望?怎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杆衡量标称,这杆标称就是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是各个利益参与方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底线,任何一方都不能逾越和破坏,否则将遭到惩罚。企业愿景和使命必须遵守商业道德,否则企业在起跑线上走错方向注定企业必然失败。

2.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基础上

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的基础上,任何战略目标都必须坚持这原则。论文大全,社会责任。因为战略目标是建立在企业愿景和使命的基础上,企业愿景和使命是战略目标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战略目标的终点,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也是要让企业愿景和使命实现。企业愿景和使命是建立在商业道德的基础之上,因此,战略目标也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之上。

3.从商业道德角度来评价和选择最佳战略

战略目标实现有许多途径会产生多种方案,如何评价并从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这是战略制定阶段最后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关系着实施手段。

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评价方案,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能违背企业愿景和使命。企业愿景和使命就是企业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同时满足企业相关方的利益最大化,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只能用商业道德这杆标称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各利益相关方最满意的备选战略作为最佳战略!从短期和表面上看,企业在经济利益上受损,但从长远大局看,社会更和谐稳定,这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收益更大。用商业道德来评价和选择最佳战略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对企业和社会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二、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实施

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去保证。如何才能确保战略目标能够实现?

1.企业职能部门在制定策略时要恪守商业道德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靠职能部门去执行实现的,职能部门目标是战略目标的分解,所以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最低层的职能部门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职能部门在制定战略目标策略时必须恪守商业道德,不能因为职能部门目标只是战略目标的小部分,个别职能部门为了追求近利不惜放弃商业道德原则,这种做法会伤害到企业的信誉,破坏企业的形象,对企业造成很坏的影响,甚至会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要坚决杜绝这种现象。职能部门制定策略时要坚持与企业愿景和使命一致的原则,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方向,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好策略。论文大全,社会责任。转贴于

2.在实施过程中要坚守商业道德原则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做到“基业常青”,必须有一种核心价值观指导,这种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商业道德观。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企业的战略、组织、制度、流程、领导风格、责权体系等,然后再把这些商业道德观念及商业道德标准转化为行为,实现理念与行为的统一。

战略实施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个阶段。不同的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因此,战略实施者必须在商业道德观念的指导下,对企业战略进行完整的全过程动态权变管理。根据各种纷繁复杂的、具体的情境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恰当的手段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要培养一种商业道德文化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战略实施的关键,企业有了好的战略方案后,需要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地去贯彻实施。这就需要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去激发员工热情、积极性使得目标得以实现。论文大全,社会责任。怎样企业文化才有凝聚力?企业核心价值观必须得到企业成员的认可并形成共同价值观念。论文大全,社会责任。能获得企业成员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前提是必须有道德的,任何没有道德的核心价值观是得不到社会公众认可的。

三、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评估

战略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战略管理的全过程。战略的好坏应该有一个标准来评判,这个标准就是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是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从企业愿景和使命的确立到战略的制定与选择、实施和控制整个过程中商业道德都起到指导决定性的作用。

商业道德是战略评估的评判标准,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决定企业必须做一个讲商业道德、有社会公德心的企业;战略目标也必须是建立在商业道德之上;在战略制定与选择过程中必须遵守商业道德,在满足自身利益同时最大满足各相关方利益力求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不能做任何违背商业道德的事情从而使企业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建涛: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孙鸿才:商业道德教程.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企业商业道德篇2

一、道德与伦理的不同

道德指的是一个人心中最高的是非善恶标准,将这个标准应用在商业工作生涯上,就是一个人的商业道德。伦理是一个社会公认的恰当的关系与行为的标准,将这个标准应用在商业活动中,就是企业伦理。也就是说,企业伦理是个人或公司在商业活动中与其他个人或团体互动时应有的行为规范和关系模式。伦理作为一个标准,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期望,是人与社会期望的互动,其本质是社会性的;对个人来说,伦理是外在的。道德则是个人的、内在的,是一个用来决定要不要遵循社会伦理的个人标准,反映的是人对自己的期望,是一个人与“人之所以是人”的最高标准和最低要求的互动。说一个人“简直不是人”是一句极其严重的道德批评,夸奖一个人“这才叫做活得像个人”是道德上很高的推崇。因此,道德的本质是个人内心的,是人类尊严的高度。

对中国人来说,道德就是得道,得到了宇宙运行的道,宇宙运行的规律性,与大自然的规律和谐。这规律的源头在中国人就是“天”,在西方基督教就是上帝。上帝的规律写出来就是圣经,中国人“天”的规律则保留在“公道”、“道德”里。对中国人来说,道德的“道”是“公道自在人心”的公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道,也是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西方伦理学用真善美来归纳道德,中国人则用“善”来统筹理解道德,就是善恶的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善。至善(至真、至美)的极致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是达不到的,是一个理想,也是一种动力,有吸引力和约束力两方面的作用。吸引力将人拉向一个善的方向,约束力阻止人滑向善的反方向。这一个使人趋善避恶的动力、理想标准,就是道德。在本文中又称这个向善的动力为“对立面的价值”,对立于人性中的利己动机。

利己动机和对立面价值互相作用所产生的价值体系,可以指导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换言之,一个人的人生观是动态的,不断受到外在环境变迁、个人生理与心理变化的影响,不断透过内心两个价值动力的交互作用,调整出一个新的平衡点来适应。本文把唯利是图、自私拜金的人生观视为不健康的人生观,也就是利己动机不受约束的人生观,其极端就是不择手段的自私贪婪,即使伤害别人也在所不惜,本文称之为人性中恶的倾向。相反方向的极端,是不惜牺牲自己地尊重他人、为他人创造价值,是完全的利他,本文称这个方向为人性中善的倾向。利己动机是好的,是个人发展的动力,但是没有这个价值的对立面的约束和反方向拉力,利己动机就可能变成不择手段的自私贪婪。没有这个价值的对立面,企业伦理难以维持。

对立面价值的拉力和约束力对一个人之所以有作用,是因为有奖惩的力量,也就是说一个人愿意朝着对立面的价值去做,为的是得到奖励,或者是避免惩罚,归根究底还是利己动机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刻意敌视利己动机,反而要很好地认识它,运用它。将它导入正途的办法就是建立对立面价值。中国人活着的时候爱面子,去世的时候爱名誉;基督徒担心末日的上帝审判,中国人则担心道德审判、历史审判,要流芳百世,不要遗臭万年。总而言之,人一定要怕个什么,要追求个什么,什么都不怕的人是最可怕的。对立面价值是精神生活的最高需要,是信仰的课题,是一个人决定如何过一生、要做怎样的一个人,是最重要的需要。对立面价值的来源可以是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或是文化哲学理念的信仰。它们都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核心的动力,有人称之为灵魂,本论文用一个名词统一概括就是“对立面价值”。商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协助学生在众多的价值观念资源中作出选择,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并不断发展成长。

对立面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有三个层次的体现,就是法律、伦理和道德。法律是伦理的底线,有惩罚能力,无奖励能力,只能外在地约束,不能在人心中约束,更谈不上吸引人,但确实有立竿见影的吓阻作用,因此法制的社会是必要的。伦理的要求比法律高些,但伦理通常要倚赖法律来执行约束力,也可以借助舆论媒体来监督和要求,以弥补法律的不足。但是伦理的吸引力不如道德,因为伦理讲究的是公义、公平和对错,它诉诸理性,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对等。但是道德要求不止是对等,不只是应该,而是要求更好、最好。道德讲究一生做人的评价。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既能形成远见(vision),又能激发热忱(passion),还能促成使命感(mission):道德诉诸理性之外,还有情感的吸引力,又能积极调动意志。可惜商学院教法律,也教伦理,就是不教这影响力至大的个人道德!

二、商业道德教育与企业伦理学的不同

在知识爆炸时代来临之前的时期,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目的,甚至可以说德育就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不但以学生的道德人品为目的,以道德的道理为内容,而且还是个别教育[1](p178)。但是,随着知识量的增加,造成教学内容剧增和教师专长细分,再加上教育的普及、学生人数剧增,一个教师必须面对许多位学生,讲求效率的班级(由小班制发展成大班制)授课成为普遍模式,学校德育的内容变成以维持学校生活秩序为主要内容,而不再是个别学生品德的提升。德育从教育的最终目的地位被降到与“智育”、“体育”、“美育”平等,变成教育的众多目的之一[1](p31~35),甚至于德育不再是教育的目的,而只是众多科目之一、众多教育内容之一,而且是位居末尾。在这种情形下,道德教育即使仍然进行着,也落入知性德育的陷阱,将道德教育变成了关于道德知识的专门化教育,其特征是“德育课程化、课程知识化、教学灌输化”[2]。专设的道德课是以理性与知识为基础的直接道德教学,是一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智育。这样以来,学生增加了关于道德的知识,但是对于改变道德不但效果不显著,甚至有反效果。然而教育界目前还没有发现道德课的替代方案[1](p178~194)。美国高校的“企业伦理学”课就是在这种大趋势下在商学院进行教学的版本,是商学院开设的道德课。

“企业伦理学”是mBa课程里常见的一门课的名称,通常也是这门课所采用的教科书书名,也指与该科目相关的学术研究。企业伦理学,或称为管理伦理学、商业伦理学的定义是“研究企业在一切经营活动中的道德现象与管理准则的科学”,研究“管理过程中的道德现象、道德评价体系、道德标准的规律”[3]。简单地说,企业伦理学是研究商业道德的一门学问,专事研究商业活动的对与错的问题,其本质是倾向关于学术的(知识性的、技能性的、关于做事的)、社会的、简单化的,主要探讨企业与个人、与社会、与政府和其他企业间的“对的”关系是什么。

商业道德教育则是为了改善商业道德而进行的教育活动(目前主要透过企业伦理学这门课进行),要促使人们在商业活动中做一个对的人,选择做对的事,其本质是倾向生命性的(就是人生观:关于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一个人)、个人的、实务的、复杂的。换句话说,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企业伦理学的教导是手段,商业道德的改进才是目的。虽然企业伦理学的研究能够为商业道德教育提供内容,但是讲授的方法未必是商业道德教育有效果的方法。伦理学研究的是内容,教育学研究的是方法。因此,笔者主要关怀的不是企业伦理是什么的问题(whatisbusinessethics),而是关注企业伦理如何教的问题(howtoteach)。美国最畅销的企业伦理学教科书之一,毕畅与波义(tomL.Beauchamp,normane.Bowie)所著的“伦理学理论与商业(ethicaltheoryandBusiness)”一书,开宗明义就讲明“伦理学或称为道德哲学(ethicaltheoryormoralphilosophy)”是反思对错的本质与理由,讨论为什么对,为什么错的理论,要把对错的道理讲清楚,是一种学问[4]。

企业伦理学的社会性(相对于个人性),可以从其研究对象看得出,其研究最多的是公司企业的商业行为(而不是微观的个人问题)[5]。由于现代商业活动很大一部分是透过大公司和大政府的互动进行的,而公司是一种法人组织,制定相关财经政策的政府也是一种法人组织,学者们认为法人的道德问题是一个崭新的挑战。因此法人组织成为企业伦理学这门新学问的研究中心,个人在其间只是次要的,这与传统德育侧重于个人很不一致[5]。企业伦理学的学术性(相对于生命性),可以从其内容看出来,宏观深度理论的建设很有必要,但是对于企业界的领袖人物而言,实用性有限。即使要应用,其前提是学生必须先懂得,甚至必须先精通伦理学的基本原理法则,要求商业管理人员再学习一套不熟悉的哲学标准是不实际的。如此高层次的内容,比较适合学术界与政策制定者,但是与身处商业界的个人,尤其是中下层次初级阶管理人才的mBa学生日常工作是不接轨的。企业伦理学的丰富知识与其注重分析的特点,使得其课程设计免不了要介绍与使用这些知识,造成了知识性德育、理性德育的教学倾向。

学术研究将“伦理(ethics)”一词的分成三个性质来分析:(1)描述性伦理(descriptiveethics),指的是人类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商业活动进行实然状况(事实是什么)的描写,是不涉及价值判断的。比如说,过节时礼尚往来的送礼物是商业界普遍的现象。又比如说,大盘供应商一般都放账给零售商店,90天后才收钱。这样的用法,是企业伦理学学术研究的起点,先描述商业活动的现况,无所谓对不对,没有好坏之分。(2)规范性伦理(normativeethics),也称为处方性伦理(prescriptiveethics),指的是理想的商业关系该是什么的应然状况(oughttobe),是一套评估对错的价值标准。比如说,行贿受贿是不对的。又比如说,赖账逾期不还是不对的。决定对还是不对的标准就叫作规范性企业伦理。(3)元伦理(metaethics)或称为分析性伦理(analyticalethics),指的是研究伦理的哲学、方法与方法论,讨论的是为什么用某一套价值评估标准。比如说,为什么行贿、赖账是不好的,好与不好是如何决定的[5](p20~21)?因此,企业伦理学的授课,应用描述伦理学就很注重训练对道德问题(moralissues)的敏感度;应用规范伦理学就重视认识道德原则(moralprinciple)是什么,以及道德原则的运用。应用分析伦理学就重视道德分析(moralreasoning)。这些就是产生知识性德育、理性德育的原因。

“商业道德教育(Businessmoraleducation)”则是一种以改进道德为目的的教育,“企业伦理学”则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这两个名词属于不同层次:道德是教育的目的层次,伦理学只是教学的内容层次可能的选择之一。本文所质疑的不是企业伦理学的学术价值,而是不赞成用传授学术性知识的形式作为德育的主要的基至是唯一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1~23.

[3]苏勇.现代管理伦理学:理论与企业的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49.

[4]Beauchamp,tomL.andnormane.Bowie,ed.ethicaltheoryandBusiness,6thed.UpperSaddleRiver,newJersey:prenticeHall,inc.,2001.

[5]DeGeroge,Richardt.Businessethics[m]4thed.englewoodCliffs,newJersey:prenticeHall,1995.

〔责任编辑:张家恩〕

企业商业道德篇3

论文摘要:商品除了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两重属性外,作为社会的产物,它还具有道德属性。正是因为商品具有道德属性,从而决定了当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家的道德素质建设。

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历程中,实现了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作为社会实践主体,人的自然性要依靠人的社会性才能实现。人类的社会性使得人类能够接受社会共同体的生活.商品经济使得这个共同体生活得以维系。人的自然性需要商品经济行为结果对自我需要的满足.社会有组织的生产为人类实现这个满足提供了条件。人类进入到商品经济时期的同时。也真正地进入到了文明时期,因为人类社会性得以存在的基础就是人类文明.而主导不同时期文明的内在力量是道德的存在。商品经济作为道德规范下的人类文明实践行为之一.其关键是商品生产.这就决定了商品作为社会存在必然具有道德属性,商品的这一重属性是企业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将自身道德修养注入到商品之中的行为表现。

一、对商品属性的再次定位

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是从劳动开始的。劳动是人类得以存在的唯一途径,这一途径首位的是生产,生产把人与人结合在了一起。人类的生产行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中所表现的方式及目的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生产率和组织力量的发展,人为了自我目的的实现,在生产中的独立性越来越大,从而产生了社会分工,从本质意义上来说,社会分工是人实现私人目的的最有效手段。

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意识到生产更多的产品用于换取自身或氏族成员所不能生产的产品.将会更有利于自身或氏族的生存.这种交换的结果远比通过战争进行掠夺的效果要好,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产品——以劳动的手段生产出来的用于交换的产品,我们称这样的产品为“商品”。我们可以看到.商品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交换目的与行为赋予了它的特殊性。只有当产品具有使用价值的时候才能交换出去.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属性之一。这种价值是通过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这样,人与物就有了必不可分的联系.这个联系以人的劳动凝结为标志,从而使得商品具有了价值这一属性。因此我们说,商品作为物的存在.其必然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重属性,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商品生产者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度其使用价值;商品消费者为了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让度等量的价值,也就是说商品的两重属性需要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由此说,商品的生产者和商品的消费者是分离的,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市场占有最大限度的商品消费者时,他凝结在商品中的价值才能最大化实现;商品消费者只有通过市场最大限度的比较商品生产者时,他获取商品使用价值的目的才能最优化实现,“市场占有”与“市场比较”的统率因素则是商品自身中隐含的“道德”。换句话说,商品生产者只有在道德的引导下.本着诚信待人、合法经营、服务社会、公正竞合的道德理念,才能更好的占有市场,为更多的消费者所选择,这样的交换前过程就决定了商品具有道德属性。商品道德属性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商品使用价值的潜在效能。直接决定着交换行为的未来趋势。

商品的道德属性是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灵魂.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商品道德属性的外在表现。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的实现要依靠商品的基值与使用价值的市场交换过程的实现.这个过程也是商品生产者道德素质通过商品的表现形式外化的过程。在商品道德属性的价值引导下,现代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都在力求构建以商品最优化占有市场为标志的、适应本企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即企业的文化建设。

二、商品的道德属性要求建立现代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80年代初新兴的一种管理理论,是以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哲学,即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外化的企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其内容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习俗、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企业民主、企业环境、企业礼仪、企业风尚等意识形态及这些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文化结构.其中企业道德占主导地位。从本质上讲,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ill,价值理念实践化是其关键。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标志的工业企业的运行要素是资本、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些物化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其所生产商品的物化存在,即以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为基础的市场有形体。企业文化的兴起,标志着企业经营与管理在从物质层面向文化层面转化。企业的物化外在存在是在其内化的企业文化引导下进行的。以回报社会为目的的现代企业的运行要素是知识、信息、资本、员工、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企业不再把人的要素视为劳动力,而是将其看作企业工人的同时,又将其看作企业成员,故而现代企业中的人本思想就凸现出来了。

现代企业的人本思想是商品道德属性成为现实的基础性条件,这样,人本思想就成为了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要素,其目的在于形成能够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良好的管理价值观。企业文化层次由里向外依次为:理念、制度、行为和物质。在这四个层次中,与客户直接联系的是物质,也就是我们商品。在一个企业中,商品是通过员工的实际生产和管理行为生产出来的,而员工的实际生产和管理行为必须在本企业的有效管理制度的约束之下进行,进一步探究,企业的有效管理制度是企业经营理念的产物。这样,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企业以什么样的理念经营,即企业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直接决定着企业成长的态势。

优秀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多为:诚实守信、以人为本、创新研发、坚持不懈地为社会、客户、股东和员工服务。这些理念的具体化就是商品道德属性的市场化,只有把这些理念以道德属性的方式内化于商品之中的时候.这些企业的理念才真正的得以实现.才真正地实现了商品的人性化。企业文化的最核心层次只有够通过企业的管理制度落实于企业员工的生产行为.最终借助于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市场化得到客户的认可.在这一系列过程之中.商品的道德属性在优秀企业制定经营理念的时候已经潜在存在了,当优秀企业按照经营理念把商品生产出来的时候,商品的道德属性就成为了现实。商品的道德属性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又在于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这个理念的产生必须由处于社会实践中的人来完成.具体到一个企业,其经营理念的制定要由本企业的决策者——企业家来完成。

三、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企业家道德建设为核心

21世纪的企业家多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进程中脱颖而出的。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把赚钱聚财作为当务之急,无暇顾及企业文化建设与自身道德修养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使搞企业文化、品牌战略、社会慈善.也只能把它们当作营销手段,或某种个人目的进行炒作。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家在自身道德修养方面做得很好,但就整个中国企业家队伍而言他们是风毛麟角。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公肥私、徇私枉法等不良社会现象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呼吁企业家在经营行为中“道德回归”。

企业家作为制定企业经营理念的决策者,在谋求企业发展、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一定要承担社会责任,要以道德形态来制定企业经营理念。有道德的企业家会把企业管理、员工福利、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客户反馈、法律规章和创新竞合联系起来,不偏颇任何一方.从而使得其企业的经营理念具有道德的表现形式,企业家的道德行为最终是以商品的道德属性通过市场传递给客户。当前,市场竞合过程中“名牌战略”战略的实施是企业家将其道德素质注入到商品之中的道德化市场行为。这种行为的外在表现就是具体企业的企业文化化建设.内在表现是商品道德属性的社会认同。

企业家“能够在所有与他的公司相关联的个人和团体之中树立起信任、忠诚和努力的形象”对企业的发展及企业文化的建立至关重要。”企业家道德素质培养的关键在于对客户、员工与竞合者的正视与定位。客户是水,企业是舟,企业家是舵,员工是水手,竞合者是航标。企业家在制定企业经营理念的过程中,第一位要考虑的是客户,因为客户是企业的生存空间。在对待客户问题上,企业家要本着诚信、负责和服务的理念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舟的行驶离不开水手,企业家在管理过程中要以人性化的方式管理本企业员工.这样的管理是基于对人的基本权利、个性与尊严的尊重,这将使得整个企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舟在水中行驶,必须正确识别航标,在航标的配合下,方能正确行驶,掌舵人要敢于超越航标,又要善于分析航标的具体情况以适时调整行驶方向。企业家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竞争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使自己跑得正确而快速才能超过对手,切不可在脚下使绊把对手摔倒而超过他。知识经济条件下,“竞合”是既竞争、又合作的意思,这种合作不是“你吃掉我、我打倒你”,而是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前提下资源共享、协调配合,这对企业、对整个社会文明来说都是进步。总之.企业家管理过程中.要本着服务客户的理念,不断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对内要善待员工.对外要竞合对手。

企业家是职业的象征.这就要求企业家具有职业良心,其职业良心的支柱是诚信,这是“做人”的第一步。只有诚信的理念才能成就诚信的行为.为此,企业家只有通过诚实的合法的劳动,向社会提供合格与优质的产品,才能不断提高本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企业家的诚信的外化结果直接表现为本企业所推出产品的质优价廉及售后服务的快速与周到,间接地表现为由此而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共同作用下的企业的发达与个人事业的发展。凝聚了诚信理念的投产决策、技术设计、制做过程、质量标准作为保证,才会有真正货真价实的富含道德属性的商品的产生。企业家行为是否符合职业良心,符合的程度有多高,总是通过其行为结果——产品和售后服务反映出来的。在本质上,企业家职业良心是企业家的主观意志.一旦付诸实现成为客观存在的商品时,就会以利益相关人的口碑或毁誉反映出来。因此.一个真正有职业良心的企业家.就不仅要注重经营行为动机和过程的良心主导.还应注重吸取来自于所有利益相关者对自己职业良心的评判反馈信息,进而扬善弃恶,使企业与信誉、自我与道德共存。

企业家作为管理者以德服人是最重要的,其根基在于诚信做事、恒于践行、言行一致。当代企业家的职业道德修养已成为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前状态而言,企业家道德修养差强人意.其原因既有企业家个体道德素质修养的内在因素,也有企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制度环境、社会环境的其它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社会和企业家个人共同努力。比如国家要尽快形成有法律保障的企业家职业制度、尽快完善政府信誉度;社会要形成打击伪劣、保护产权与信誉的风潮;企业家要正是自我修养、服务社会,真正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等。

企业商业道德篇4

[关键词]商业道德战略管理社会责任

商业道德是商业从业人员在商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战略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带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战略管理过程一般由战略制定、实施、评估三个阶段组成。商业道德是维系着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的纽带,指导着整个战略管理活动。

一、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制定

1.必须要用商业道德观念来指导确定企业愿景和使命

企业愿景和使命就是企业未来将成什么样子、任务是什么、业务是什么?企业愿景和使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存在的意义,有什么的企业愿景和使命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企业愿景和使命必须驾驭在商业道德之上,做一个有商业道德的企业,否则终被社会抛弃。

企业确立愿景和使命不仅要关心自身的经济利益,也要考虑企业相关者的利益。除了要承担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外,还需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同时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期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才富有竞争力。

如何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种期望?怎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杆衡量标称,这杆标称就是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是各个利益参与方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底线,任何一方都不能逾越和破坏,否则将遭到惩罚。企业愿景和使命必须遵守商业道德,否则企业在起跑线上走错方向注定企业必然失败。

2.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基础上

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的基础上,任何战略目标都必须坚持这原则。因为战略目标是建立在企业愿景和使命的基础上,企业愿景和使命是战略目标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战略目标的终点,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也是要让企业愿景和使命实现。企业愿景和使命是建立在商业道德的基础之上,因此,战略目标也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之上。

3.从商业道德角度来评价和选择最佳战略

战略目标实现有许多途径会产生多种方案,如何评价并从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这是战略制定阶段最后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关系着实施手段。

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评价方案,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能违背企业愿景和使命。企业愿景和使命就是企业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同时满足企业相关方的利益最大化,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只能用商业道德这杆标称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各利益相关方最满意的备选战略作为最佳战略!从短期和表面上看,企业在经济利益上受损,但从长远大局看,社会更和谐稳定,这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收益更大。用商业道德来评价和选择最佳战略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对企业和社会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二、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实施

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去保证。如何才能确保战略目标能够实现?

1.企业职能部门在制定策略时要恪守商业道德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靠职能部门去执行实现的,职能部门目标是战略目标的分解,所以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最低层的职能部门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职能部门在制定战略目标策略时必须恪守商业道德,不能因为职能部门目标只是战略目标的小部分,个别职能部门为了追求近利不惜放弃商业道德原则,这种做法会伤害到企业的信誉,破坏企业的形象,对企业造成很坏的影响,甚至会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要坚决杜绝这种现象。职能部门制定策略时要坚持与企业愿景和使命一致的原则,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方向,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好策略。

2.在实施过程中要坚守商业道德原则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做到“基业常青”,必须有一种核心价值观指导,这种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商业道德观。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企业的战略、组织、制度、流程、领导风格、责权体系等,然后再把这些商业道德观念及商业道德标准转化为行为,实现理念与行为的统一。

战略实施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个阶段。不同的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因此,战略实施者必须在商业道德观念的指导下,对企业战略进行完整的全过程动态权变管理。根据各种纷繁复杂的、具体的情境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恰当的手段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要培养一种商业道德文化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战略实施的关键,企业有了好的战略方案后,需要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地去贯彻实施。这就需要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去激发员工热情、积极性使得目标得以实现。怎样企业文化才有凝聚力?企业核心价值观必须得到企业成员的认可并形成共同价值观念。能获得企业成员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前提是必须有道德的,任何没有道德的核心价值观是得不到社会公众认可的。

三、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评估

企业商业道德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商业企业营销道德利益相关者

对企业营销道德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类研究逐步受到各国营销学界的重视。市场营销道德属于商业伦理的范畴,其产生是伴随着商品交换而产生,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求企业及社会考虑道德与伦理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与掠夺问题,市场垄断与欺诈交易问题,不公平的竞争问题,企业短期行为与“唯利是图”问题,诚信缺失与道德沦丧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重塑企业的价值观与道德体系。

同时,商业企业营销道德属于道德的范畴。它是社会道德在商业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体现。商业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作为企业的社会行为,需要一定的评价准则或标准。这些评价准则的总和就是商业企业营销道德。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还反映人、企业与自然的利害关系。市场营销道德实质是调整企业与中间商、竞争者、消费者等相关人群利益关系,以及企业与自然、社会利害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市场营销道德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市场角度看,企业市场营销道德主要是调整企业与其利益直接相关者关系与行为;二是从社会角度看,企业市场营销道德还必须重视调整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利害关系与行为规范。市场营销道德的根本准则是:企业营销活动是否符合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及社会的长远利益,能否给消费者及社会带来最大幸福。

市场经济对商业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要求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建立公平的竞争秩序必然经历从“紊乱”到有序的过程。在紊乱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传统的伦理思想与文化受到挑战,而新的伦理与文化还未形成。商业企业的伦理道德混乱,甚至出现缺位,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商业企业加强营销道德建设是竞争需要,也是竞争的结果。

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追求利益并最大可能地获得利益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理性选择。但是,如果不能高瞻远瞩,宁肯牺牲暂时的利益就无法去换取健康的未来。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一味的只知有利,不知有义;只求收获,不去播种,必然失去利益。任何一种经济行为都是以某种道德为依托的行为。看重经济利益,忽视道德力量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中国商业企业要在全球化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道德与文化建设。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全球化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全球化离不开我国,我国必须融入全球化。我国的商业道德与文化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全球化的支撑。随着市场的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国际商业的分工与交换还必须遵守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等价交换的原则;二是自愿交换的原则。商业企业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以这两个基本原则为核心的。我国商业企业要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求生存促发展,必须以“自利与利他”的互利主义为道德基础,建立诚实守信、权利平等、自由竞争、公平交易、遵纪守法的道德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作为道德经济有其内在性,即市场经济的确立与运行,市场主体的价值观与行为是解决市场经济内在矛盾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中道德与法制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两大准则。道德是更为根本的,它是商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在的核心力量;法制也是不可缺少的,它从外部规范商业企业的行为。商业企业正确处理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指“能影响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的人或团体,或是受组织行为、决策、活动或目标影响的人或团体”。商业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与商业企业利益紧密相关者,主要包括商业企业的股东、员工、客户和供应商等。第二层是与商业企业有一定的利益或利害关系,如广大的消费者、媒体、竞争者、社会团体、社会公众和工商、税务、法院、消费者维权机构及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伦理基础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受制于社会公正和社会责任。我国商业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必须正确处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正确处理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消费者要树立维权意识,包括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表达意见权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等。另一方面商业企业树立以顾客满意为宗旨,维护消费者的长期利益,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商业企业的责任主要包括:经销到达安全标准的商品,拒绝经销假冒伪劣商品;不使用欺诈手段,要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购买和消费;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交易,维护消费者的长远利益;倾听消费者的抱怨和投诉,并积极做出改进;经销达到环保标准的商品,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等。

正确处理商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商业企业的供应商包括生产企业、生产企业的商、供货渠道中的上游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商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合作与共赢的原则,包括:诚实守信、平等互利、相互尊重、长期合作和共存共荣;二是处理好企业间的相对独立与相互依赖的关系,保障供应渠道的畅通,防止供应链断裂。

正确处理商业企业与所有者、管理者、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因企业所有制形式管理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企业所有制形式主要有:个体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等。在企业与所有者关系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伦理道德并不损害所有者的合理利益,所有者的利益与企业利益基本一致,所有者并不是企业获利过程中起支配作用唯一主体,企业必须从所有者单方面的利益跳出来,构建体现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体。二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对企业伦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所有者可以用自己人生哲学、伦理道德影响企业的经营与战略等。管理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要实现科学管理,必须正确处理企业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权利与责任,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伦理秩序和利益机制,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中最基本的因素,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企业兴衰直接影响员工的利益,员工也决定企业的兴衰。

企业商业道德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商业道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活动日益发达,对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同时,商业领域中也存在着大量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欺诈贿赂、违约毁约、假冒伪劣、偷税漏税、逃废债务等失信失德行为,前些年披露的南京冠生园制售伪劣月饼以及2006年3月15日号称行销全球80多个国家的德国某著名地板品牌,其德国总部根本就不存在的消息被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就是两例难得的反面典型。据有关资料表明,每年因缺乏诚信而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几乎相当于我国一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部分。等等,可以说,这些已成为当今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商业活动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杜绝商业活动中的这种失范失德行为,弘扬商业道德,无论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道德的现状及影响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商业是以买卖方式促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因而商业道德是在商业这个特殊的行业中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调整人们在商业活动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尺度。讲求商业道德的历史源远流长,无论东西方都是如此,在东方,早在中国先秦时期就有“市贾不二,国中无伪,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的说法,在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对商业道德更是作出了明确规范,比如,1804年法国公布的《法国民法典》第1133条规定,凡是“违反善良风俗或公共秩序”的契约不发生任何效力。今天,我们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商业道德建设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应当肯定,我们当前商业活动中的主流是好的,健康向上的,讲究“诚实有信,公平公正,爱岗敬业,义中取利”,不少商业、企业部门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以法律和道德来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必须承认,至今我们仍有一些商业企业还未充分认识到商业道德的作用,甚至严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有的商业企业搞不正当竞争,靠请客、送礼、贿赂和贬低竞争对手抬高自己、推销产品;有的商业企业为牟取不当利益不惜制造虚假的信息,虚假的广告,滥用质量标志,有的商业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很差,肆无忌惮的耗费能源、原材料,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等等。这些问题的严重存在,从大的方面讲,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直接意义上来说,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还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危害到其他竞争者的利益,同时也危及到商业企业自身的长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具体说

1.会造成害人害己的后果。一个商业企业生产流通的目的,在于实现本企业的利润目标,同时还要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就是说,企业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具有一致性,只有当你的产品物美价廉且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时候,你的产品才能够销售得出去,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但是,有的商业企业搞制售假冒伪劣欺骗顾客,漫天要价乱宰顾客,用虚假广告骗买骗卖,对消费者而言,不仅造成了他们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严重者会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在这里消费者的权益被破坏殆尽,然而,无论是制售假冒伪劣还是利用虚假广告骗买骗卖,从短期看你获取了一定的眼前利益,但从长期看,其违法失德的活动一旦被揭露,曝光,必然会损害自身的声誉和信誉,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受到消费者的唾弃,最终会失去顾客,也会失去市场,导致害人害己的后果。因此,一个商业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昙花一现,加强商业道德建设、严格自律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2.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公开、公平、公正是市场竞争的一条基本原则,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的每一个商业企业,地位都是平等的,大家都处于一个起跑线进行竞争,并通过正当的手段赢得竞争和优势,由此获得的利益也才是正当的合法的。然而,有些商业企业为了排挤竞争对手,独霸市场,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他们的商业秘密;用贿赂的方式推销商品;在广告宣传中诋毁、贬低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产品声誉。等等,所有这些无不损害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严重的影响了其他商业企业的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这种不讲规则和商业道德的行为,如果得不到法律的制裁,道德的谴责,最终就会导致遵纪守法遵守商德的企业反而没有了立足之地,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这将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也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巩固的。

3.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市场经营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遵循商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商业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增进社会的福利和健康发展作贡献。但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对名优商品的冲击,不仅使名牌企业利润减少,造成国家利税下降,而且,国家为查处假冒伪劣产品还得支付巨额资金,同时,某些不法分子为了使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合法化,不惜重金贿赂政府官员,或在销售过程中拉关系、走后门,加剧社会风气的败坏,妨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构建良好的现代商业道德之对策

规范我国现代商业道德行为,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各个方面的互相配合,共同努力。

1.从国家的角度说,要通过完善立法加强执法,来规范商业企业行为,达到弘扬商业道德的目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既是商业企业开展生产营销活动的指南,也是市场管理机关执法管理的依据。因此,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执法机关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事实表明,当前市场秩序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执法不严,一些地方之所以假冒伪劣商品、坑蒙拐骗行为屡禁不止,是因为其违规收益远大于其违规成本,所以,对于少数商家企业的严重违规失德行为必须要严加惩处,增大其为恶的机会成本,使其血本无归,触犯法律者必须要给以刑罚的处罚,起到以儆效尤的威慑效果。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进行舆论监督,对于那些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当事人,要进行大胆揭露,使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成为过街老鼠,而无处藏身,最终从市场上销声匿迹。

2.从商业企业自身来讲,必须端正经营理念,确立伦理道德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应有的位置。毫无疑问,商业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其基本的目标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有效的商品,加快商品的流通,获取应得的利润,但这不是企业的全部,还必须承担起社会的道德职责,要有正确的经营指导思想,要用正当的合法的手段获利,不能唯利是图,更不能够见利忘义。其营销活动不仅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要符合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正如日本著名近代经济思想家涩泽荣一所提倡的,经营要讲究论语加算盘,反对义利对立,也如香港实业家曾宪梓先生所说,勤俭诚信是金利来创业者的座右铭。要“见利思义”。可见,即使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兼行也仍然是被奉行为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企业决不能搞拜金主义、金钱至上,要加强教育,强化商业道德意识。一是抓道德认知,对从业人员进行商业道德原则规范等基本知识的教育,提高全员的商业道德素养。不仅商业企业领导人要加强道德、法纪的学习和教育,其他人员更要如此,使商业企业包括领导层在内的所有员工,适应时代要求逐步实现从一个纯粹的经济人向遵守道德、法律规范的道德人、法律人和社会人的转变。二是抓职业道德培训,在从业人员上岗前搞好商业道德培训工作,使其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事业心、提倡岗位立功、岗位成才、在岗位上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且保证商业道德教育的连续性和持久性,防止一曝十寒。

企业商业道德篇7

关键词:现代商业伦理迷失重塑路径

迷失中的现代商业伦理

(一)单纯牟利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商业活动中对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的追逐获得道德上的认可。但是,也有可能造成部分企业把单纯获取经济效益作为参与商业活动的主要诱因,而把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排斥在经济活动之外,这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商业活动参与主体舍弃了对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政府和环境应有的道德感与责任感;二是片面割断了谋取利益与实现人生价值、人文关怀的联系。

(二)缺失基本的商业伦理规范

不少企业在实际的商业活动中,往往不把劳动创造、合法经营、科技创新、改善管理等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而是置基本的商业伦理规范于不顾,常常依靠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强制交易、商业贿赂、偷税漏税、投机取巧和掠夺性开发等不道德手段来达到掠取社会资源、占有市场份额、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三)困惑于商业伦理的两难选择

很多企业在进行商业活动时,经常陷于各种两难选择,困惑于应该遵循何种商业伦理与道德规范。比如:减员增效与职工就业间、合法收益与企业捐助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间的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在现代商业文明中,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与主体的企业,到底应该如何进行价值取舍,这是我国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儒家商业伦理与现代商业伦理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伦理的基本模式和伦理机制在当今仍被社会所广泛接纳,也对人们的商业活动持续产生着影响。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着迥然不同于儒家商业伦理的道德要求,比如平等、效率以及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追求等。因此,儒家伦理虽存在可供借鉴的合理成分,但它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使得其对现代商业活动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

首先,儒家商业伦理强调“重义轻利”,倡导“先义后利”,当“义”与“利”发生矛盾时,要“以义制利”,甚至将义与利对立起来,主张“去除欲利”、“只怀仁义”。儒家商业伦理的这种价值取向,造成了人们羞于言利的社会道德氛围,正如孔子所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从而约束了人们对利益的思考,他们往往从德性主义出发,对商业活动的讨论缺乏一种经济学的深度,经济问题容易简化为一个“利”的问题,一个依附于伦理道德的问题。

其次,“诚信不欺”是儒家商业伦理的重要规范,在中国古代的商业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建立在自然经济之上,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商业诚信是一种“人格诚信”,它来源于并应用于熟人社会,具有鲜明的宗法等级色彩与特定的适用范围。与之不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诚信具有普遍、平等、理性、义利统一的品质,是契约约束与道德教化的结合,道德诚信与制度诚信的统一。

最后,儒家商业伦理认为“以和为贵”在商业活动中至关重要,“人无和气休开店,会打圆场自招财”,与“以和为贵”相联系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息争”,在儒家看来,要实现商业活动的和谐,关键在于“礼让,不争”。“礼让,不争”固然可以营造一个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氛围,但是,商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获得经济利益,而“息争”思想抑制了商业活动参与者为获得经济利益而展开的正当竞争,扼杀了人们从事商业活动的积极性。

利己主义商业伦理与现代商业伦理

利己主义是西方商业伦理思想的主流,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利己主义商业伦理的代表之一,他认为人们参与商业活动的根本动力是对自身利益的追逐,“我们每人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亚当·斯密,1997)。斯密看到利益是经济活动的原动力,这对于调动人们开展商业活动的积极性具有一定意义。但是,斯密的商业伦理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为资产阶级辩护的性质,并最终走向极端利己主义。

(一)利己主义无法达成公利与私利的一致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分别提出了人性利他与人性利己的主张,利己与利他通过“看不见的手”,即建立在利己基础上的调节公利与私利的市场力量实现贯通。但是,“从经济生活实际来看,在许多情境中,自身利益追求的行为并没有自然地或必然地促进社会利益的实现,相反,还对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造成了极大损害”(王莹,2005)。个人私利常常处于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的境地,虽然这种排斥与冲突最终会由于“看不见的手”的调节而达成某种“和解”,但这肯定需要社会、他人为之付出一定代价。因此,仅靠“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显然无法从根本上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达到一致。

(二)利己主义导致社会的普遍对立

斯密认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实际上,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所谓的“社会利益”只是统治阶级单一阶层的利益代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不可能实现统一,实现的只能是以“社会公利”面目出现的某个集团、某个阶级的“私利”,从而使得统治阶级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长期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得这一对立更加凸显与激化,最终发展为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甚至是人与生态环境的普遍对立。

(三)利己主义最终导致商业伦理的迷失与消亡

斯密从利己心出发,认为人人都追求个人利益,宣扬的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导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当利己主义在商业活动中盛行,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一种伦理规范时,就会使无数的无良商人把对金钱和贪欲的满足变成一切商业行为的唯一目标,或逃避税收、破坏环境,或压榨职工、漠视公益,或提供劣质商品、服务和虚假信息,裸的金钱崇拜之后,商业伦理、社会责任荡然无存。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现代商业伦理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国家和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在1923年由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提出后,逐渐发展成一项全球性的社会运动。进入21世纪,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介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总体而言,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发展并不理想,主要还是依靠标准和强制手段逐步推行,其效果也不明显。这是因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没有实现造福社会与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从而出现了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

(一)造成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无关

企业要实现长久发展需要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都能保持一定优势,从而获取稳定利润的能力。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来看,一是外部要素,即面对市场的要素:成本、产品和品牌;二是内部要素,即内部支撑体系:领导、创新、能力、组织、人才和战略。就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而言,这些都与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必然联系。

(二)导致社会责任损害企业经济利益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认为,“如果将资金用于追求长期最大利润之外的用途,就会赋予企业危险的权力。履行社会责任可能造成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与‘正确的目的’不相干的努力上,危及企业的生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必须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把原本可以转嫁给社会的成本在内部消化掉,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经济成本,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企业社会责任局限在慈善捐助

在很多企业眼里,企业社会责任似乎仅仅意味着捐款捐物的公益性慈善活动。把企业社会责任局限在慈善捐助这一单一范围显然不符合实际,并且可能产生价值判断上的混乱,甚至成为部分企业违法乱纪的遮羞布。有些企业经常向社会进行捐赠,但同时又存在漠视职工权益、偷税漏税、污染环境等不道德经营行为,这显然不能说它是负责任的企业。

因此,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并不能告诉企业的决策者,企业如何既能为社会谋利,又能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失,确保核心竞争力不降低,甚至还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所以,当前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只是建立在企业家的个体道德和社会法律制度的强制推行上,无法形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商业伦理的内在经济驱动力,这必然导致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举步维艰。

现代商业伦理的重塑及其路径

综上所述,减少、甚至消除当前商业伦理的迷失现象,根本出路在于对现代商业伦理进行重塑,再造新的商业伦理。新的商业伦理必须体现经济利益和伦理道德、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内在一致性,它不能强调企业的无畏牺牲,而是致力于构建企业与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政府和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共赢关系,化伦理道德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找到企业遵守商业伦理的内在驱动力。重塑现代商业伦理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现行商业模式中,市场价格无法反映商品的全部成本,特别是遵守商业伦理所需的经济成本。因此,现行商业模式有利于单纯追逐经济效益的企业,不利于遵守商业伦理的企业。重塑现代商业伦理,政府就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人、企业、政府与自然环境、地球生态、生物圈物种生命之间,建立明确的得到制度的定位和立法的定格契约关系”(唐代兴,2012),通过法律、制度、行政、经济等手段,形成一种反映商业伦理成本、奖励履行社会责任的商业模式,最终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赢。

对于企业而言,商业伦理应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企业必须超越把追求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经营理念,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李晓莉等,2012)企业应把商业伦理纳入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将其渗透到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日常经营管理的每一环节,通过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方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和投资者,进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社会对于现代商业伦理的重塑更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社会公众用他们的“正义感”来衡量和监督企业的商业行为,赞扬、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揭露、谴责企业不道德的商业活动,这既保护了普通公众的知情权,又会切实推进商业败德问题的加速解决。因此,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公众等社会力量的有效监督,尤其要高度重视网站、博客、微博等新媒体的作用,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监督体系,在全社会营造遵守商业伦理的舆论氛围,推动企业将自身发展融入到社会进步的整体进程中。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商业伦理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防范和遏制不道德商业行为的发生与扩散,单纯依靠法律与制度远远不够,还应从文化道德的层面进行考量,重塑现代商业伦理与商业文明,让企业的利益诉求与道德坚守实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商务印书馆,1997

2.王莹.亚当·斯密论商品交换中的利益问题[J].道德与文明,2005(1)

企业商业道德篇8

关键词:网络营销道德;机制;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网络营销道德问题原因分析

网络营销道德是指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要求,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满足受众的共同期望。其实质是企业如何承担好社会责任,在牟取商业利益的同时满足消费者需求,传递价值准则,妥善解决企业利益、顾客利益及社会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杜绝损害社会和消费者利益的网络营销行为。

(一)企业网络营销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商业模式――电子商务环境下,营销道德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信息流上的道德问题。(1)信息安全性。在B2C网络营销中,一些商家通过网络软件窃取并滥用消费者在购物网站上的个人注册信息,如职业、收入、消费偏好等,有的甚至靠出卖收集到的消费者信息来赚钱,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2)信息真实性。在产品或服务的网络信息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虚假广告、不健康甚至违法的商业信息通过广告、电子邮件、BBS等形式进行传播,使得消费者难以甄别或被恶意引导而受到侵扰,有悖于社会公德;(3)数字化产权。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产权问题显现在企业网络营销活动中,数字签名、数据所有权、电子合同以及信用记录等新兴道德问题已浮出水面,这是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中所面对的伦理挑战;(4)信息竞争。企业为实现商业利益和提升认知度,往往进行不正当的网络广告竞争,在网络平台设置了诸多弹出式广告和浏览器插件,侵扰了消费者网上自由购物的权益,应受到道德谴责。

2、商流上的道德问题。在商品的所有权转移中,部分网上商家存在欺诈行为,提供的产品质量与宣传不符,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消费者在网上看到的商业信息大多数是可以进行美化处理的文字介绍和简单的平面图形,与商品本身有很大差别。在网络交易中,特别是C2C异地交易中,买卖双方都不能像传统交易中那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消费者即使被骗后也不好采取法律行动,使得采用虚假交易来骗取货款的可能性增加。

3、资金流上的道德问题。当前,国内网上交易的信用体系尚未健全,顾客、网上商店、商业银行等参与的信任机制有待完善,电子商务的支付体系尚未完全搭建,商家将信用风险转嫁给交易者,为求利益最大化扣押来往款项、无故取消买家订单等,导致网上在线支付的不安全性增加。

4、物流上的道德问题。在商家通过自配或第三方物流配送订购的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后,在“三包”期间内发生产品质量问题时,消费者的售后服务往往难以有效保障。

(二)企业网络营销道德问题原因分析

1、消费者在网络营销中是弱势群体。在当前电子商务环境欠规范的条件下,消费者网上交易遭受侵权的情况较多。相对商家、网络营销中介而言,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保障自身权益的合法途径较少。

2、网络营销法制约束力差。我国规范网络交易行为的政策法规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随着电子商务在国内的迅速普及,诸如电子合同法、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亟待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管理部门建设,从而为网络营销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3、网络营销道德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的商业环境、信誉体系等还不够完善,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无约束的超地域传播方式,使得网络营销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很难真正监控,也是网络营销道德问题的症结所在。

4、网络营销道德意识淡薄。网络道德环境是“非熟人社会”,交易虚拟性强。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不真实的商业信息、网络诈骗等不道德营销行为出现。此外,消费者和社会公众法律意识淡薄,在网上购物受到侵权时往往无法现身维权。

二、企业网络道德对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网络营销的发展使得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者的地位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具有更广阔的选择性和更充分的购买决策。因此,研究企业道德违规对消费者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对于企业有效地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一)网络文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出于共同爱好形成的虚拟社区、新闻群组和BBS等网络族群和普遍认同的网络文化。网络族群中的成员往往遵循相同或相近的网络行为准则和共有的网络文化,对出现道德问题的企业和产品在网络中进行控述与传播,这将给企业带来负面效应,降低企业的公众诚信指数,最终影响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二)营销组合。从营销组合角度来考虑,企业可能在以下方面出现网络营销道德问题:通过网络渠道将劣质产品以次充好出售给消费者;变相涨价、实行垄断价格等;设计传播虚假网络广告引诱消费者购买商品;搜集和滥用消费者的私人信息。当企业发生不道德的网络营销行为时,消费者可能会通过BBS、网络新闻组等新型控诉平台,对企业的违规行为进行即时控诉,给企业网络营销带来负面影响。

(三)参考群体。消费者在咨询产品信息、分享购买经历和产品使用效果时,在现实和虚拟参考群体中都能获得大量的参考意见。消费者通过网上社区论坛、即时通讯、信息群组等方式,关于购买的网络产品功能、可靠性、售后服务等评价,这种购后评价往往会影响该网络群体中潜在消费者的购买意向。

三、企业网络营销道德规范机制的构建及其实现途径

网络营销道德问题会给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带来直接影响,企业必须对网络营销道德进行规范与约束。企业网络营销道德规范的实现途径如下:

(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网络营销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从立法的角度加强对企业网络营销道德的规范,一是要加快电子商务的立法,重点是加强法律与技术手段的结合,给网络营销道德问题进行准确定位;二是要加快制定网络广告法,对网络广告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控;三是加快企业与消费者道德信用的立法,对企业的道德信用进行界定,为道德信用数据的获得提供法律保障。

(二)发挥行政职能的规范作用。政府是网络营销道德建设的主体,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完善道德失信的惩罚机制和网络营销的自律机制。第一,制定网络道德规范标准。行政管理部门要尽快颁布网络道德规范标准,将分散的道德信用信息整合起来,建立科学、统一的评估标准对网络道德信用档案进行权威性的综合评级,并利用政府公用信息网络对道德违规进行披露;第二,加强对网络道德违规行为的制裁与处理。行政管理部门应组织成立专门机构,定期清查企业的道德违规情况,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使网络道德违规企业提高违规成本,从而有效地扼制不道德网络营销行为的蔓延;第三,建立网络营销道德的示范与激励机制。成熟的网络道德体系的形成,是同构建完善的道德示范与激励机制,从而唤起全社会的道德意识分不开的。我国网络营销道德建设必须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示范与激励机制。

(三)发挥技术层面的保障作用。技术约束是保障网络道德规范的必要手段。一方面开发用于监测、过滤、屏蔽不良信息的安全认证技术,为实施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建立权威性的第三方网络道德信用公证平台,企业或个人可以通过网络道德信用公证平台查询交易双方真实可靠的道德信用资质,对网络营销中的必要环节进行身份认证,确保交易双方的利益不受侵害。

(四)加强行业协会的监督与管理。如今行业协会已普遍成为各种行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者。比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学会为计算机伦理学所制定的十条戒律,规范了计算机用户在任何网络系统中都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国外一些行业机构明确划定了网络违规行为,界定了网络违规的行为类型,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指出了六种不道德网络行为类型。我国的行业协会也应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标准,对企业网络营销道德加以规范,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引导健康的网络营销行为。

(五)加强舆论的监督与约束。舆论的监督与约束是调节网络营销道德的重要途径,建立专门的网络营销道德曝光频道,加大网络新闻对网络营销违规行为的曝光力度,形成一种对网络违规行为及时曝光的共识,充分利用消费者舆论进行监督,使消费者积极地行动起来去抵制网络营销中的不道德行为。

(六)企业网络营销道德的规范与提升。企业应通过开展文化建设,树立起企业道德价值观,使得全员在思想上充分意识到道德观不再是口号,而是事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企业应把道德规范纳入到日常的规章制度中,使得企业道德自律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利用“口碑营销”加强在网络营销中的全方位服务,做到网络交易前严格审查、交易中检查监督、交易后定期回访,避免出现道德问题。建立预防网络营销道德违规的应急处理制度,做好公共信用危机的处理。定期邀请消费者进行沟通,使消费者产生有参与产品开发和改善产品效能的归属感,加大公司的品牌影响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教育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JudyStrauss(美).电子营销第二版[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

企业商业道德篇9

【关键词】商业道德缺失重构

一、商业道德的界定

商业道德,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商家及其成员从事经营时,完善其素质和协调商业内外部利益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以及在行为上应遵循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准则的总和。本文所谈的商业道德问题,由企业人对某些商业道德规则的违背谈起,同时涉及到企业人对企业的管理与经济制度的道德性问题。

商业道德虽然涉及到商家及其成员对商业规范和经济法规的遵守问题,商业道德并不等同于商业规范和经济法规,后两者带有浓厚的强制性、他律性特点,而商业道德则属于道德范畴,有着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简单讲,商业道德对市场经济领域的商家及其成员的要求,包括诚实经营、平等交易、公平竞争、合法谋利、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等。树立商业道德的目的是通过保护市场经济中商家的平等竞争、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借以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同时通过培养个体的商业道德完善个体的道德人格。

二、商业道德缺失的危害性分析

1.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市场营销的本质在于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同时,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社会的财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但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漫天要价,乱“宰”顾客;利用虚假广告进行欺诈,骗买骗卖等,对广大消费者而言,不仅造成了他们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严重者会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在这里,消费者的权益被破坏殆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难以实现。

2.破坏了公正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竞争者的利益

公正性是市场竞争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正常的市场背景下,每一个企业都是平等的,人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并通过正当的手段赢得竞争和优势,由此获得的利益也才是正当的、合法的。然而,有些企业为了排挤竞争对手,独占市场,则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他们的商业秘密;用贿赂的方式推销商品;在广告或宣传中诋毁、贬低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产品声誉;用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等,所有这些行为的出现,无不有损市场竞争的公正性原则,使市场竞争秩序受到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使之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其正当利益遭受损害。

3.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市场营销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并遵守社会公德。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增进社会的福利和健康发展做贡献。但打量假冒伪劣产品对名优产品的冲击,不仅使名牌企业利润减少,造成国家利税下降,而且国家为查处假冒伪劣产品还得支付巨额资金,损失巨大。同时,某些不法分子为了使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合法化,不惜重金贿赂政府官员,或在销售过程中拉关系、走后门,加剧社会风气的败坏,妨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严重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

无论是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还是用虚假广告进行骗买骗卖,以及采用其它不正当营销手段,从短期看,企业由于欺骗消费者,引诱消费者上钩而获取了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看,其违法活动一旦被揭露、曝光,必然危及本身的声誉和信誉,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受到消费者的唾弃,最终失去顾客,失去市场。

三、商业道德重构的对策

1.重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营造道德氛围

首先,作为消费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既能唾弃、遏制不道德行为,使违反商业道德者没有市场;又能文明、诚实、守信,给商家良好商业道德行为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消费者要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有效遏制不道德行为蔓延。对违反商业道德行为不予投诉,就是助纣为虐,推波助澜。其次,作为商家要恪守商业道德,文明经商,礼貌待客。特别是企业经营者,要把商业道德当作无形资产,不断强化商誉意识和经济信用意识,真正认识到讲商业道德可为自己创造更多商机。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商业道德意识深深植根于全体职工心中,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坚决不搞只顾自身眼前利益的狭隘满足,而失去商业道德,失去市场和失去未来的短期的“自杀”。

2.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强调依法治市。而目前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因此需要加快立法和修订,健全法律法规。一要积极健全合同监督管理法规,加强打击合同欺诈工作的可操作性;二要完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以杜绝企业违反商业道德行为发生;三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立法,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要加快建立信用制度,使市场经济真正成为信用经济;五要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使所有从业人员都有法定的“从业资格证”,便于执法机关检查、控制,同时也能有效遏制不法行为发生。

3.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改革传统的地方和部门领导的“政绩”考核方式,即除了经济总量指标以外,还应注重考察其市场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一个地方的市场开放程度和环保水平也能够反映出其领导人的水平与能力。为追求经济增长指标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不惜以牺牲一个地区的环境为代价,这样的“政绩”又怎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清除地方保护主义这个信用和道德建设中的最大障碍,其关键在于改革对地方领导人考核的单纯数量指标,这样才有利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4.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遏制短期行为

目前,很多企业产权不清,“婆婆”非常多。尤其是国有企业,国家是通过政府官员系统来实现所有者利益的,而政府官员是要换届选派的,从而导致经营者出现短期行为,往往置商业道德于不顾,急功近利,损人利己,对此,要明晰产权,解除政府的约束,把企业转由企业家经营。因为企业家是以终生经营企业为职业的,关心企业长远利益和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值,故而能够恪守职业道德。

5.大力推动名优产品的促销活动,实施名牌战略,使重质量、守信用的良好商业道德蔚然成风

通过由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名牌对市场的挤占,可以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扩大市场销售,同时使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更为困难。现阶段名牌的形成和发展单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应对其予以必要的扶持。

6.加强执法力度,切实严惩违反商业道德行为,做到天天都有“3.15”

对违反金融、外汇、工商行政管理法规,违反市场管理条例,非法从事工商活动,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必须彻底查办。同时,坚决打击执法犯法,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维护法律尊严,促进商业道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芹.市场经济的道德性解读[j].伦理学,2004,(9).

企业商业道德篇10

[关键词]商业道德企业伦理法制健全

一、商业道德与企业伦理的区别

道德与伦理是不同的,商业道德与企业伦理也是不同的。道德指的是一个人心中最高的是非善恶标准,将这个标准应用在商业工作生涯上,就是一个人的商业道德。伦理是一个社会公认的恰当的关系与行为的标准,将这个标准应用在商业活动中,就是企业伦理。也就是说,企业伦理是个人或公司在商业活动中与其他个人或团体互动时应有的行为规范和关系模式。伦理作为一个标准,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期望,是人与社会期望的互动,其本质是社会性的;对个人来说,伦理是外在的。道德则是个人的、内在的,是一个用来决定要不要遵循社会伦理的个人标准,反映的是人对自己的期望,是一个人与“人之所以是人”的最高标准和最低要求的互动。

二、目前我国商业领域内商业伦理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

1.大部分商业主体对商业伦理精神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多,不明白强化商业伦理的重要作用,不知道提高道德素质对增强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很多商业企业还没有建立明确的善恶标准,常常出现不文明、不道德、惟利是图、坑蒙拐骗等丧失良知的行为。危害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另外,很多商业主体行为自律的能力不强。

2.商业诚信精神匮乏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没有或丧失了信用,轻者危害经济健康发展,重者会导致经济崩溃的灾难性后果。目前我国厂商的信用意识十分淡薄,信用危机频频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银行信用关系危机。厂商屡屡“设局”骗取银行信用,使银行债权虚置等。(2)商业信用关系危机。商业信用关系紊乱、社会正常的商业信用功能遭到摧毁性破坏。(3)消费者对厂商的信任危机。长期以来,许多厂商并未真正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行为,因此其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极为普遍。

3.商业公平竞争精神缺失市场经济是竞争型的经济,凡竞争都需要秩序,不受任何约束的竞争本身会带来损害竞争的后果,市场运行有序化就是要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消除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让所有的市场经营主体在同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但是,公平竞争有时是很难实现的。在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不公平的现象大量产生,美国学者把这些现象归纳为五类:“贿赂胁迫、欺骗、偷窃和不公平歧视”。

三、原因分析

1.体制转型造成传统商业伦理精神被破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经济体制,以及不同程度的生产力水平,必然催生和孕育出与之相应的商业伦理精神。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目前还处在形成的过程中,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新的商业伦理精神,还处在不断形成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法制规范还不健全,企业行为与体制之间还存在诸多方面的不适应,在很多问题上,企业可以绕开法律而行,也给企业违背商业道德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商业伦理精神的建设只能是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2.权力寻租导致官场与市场的结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权力进入流通领域,权力和私利相结合、官场和市场相结合,腐败行为猖獗,大肆侵吞由政治权力受托的国家财产和由企业领导受托的集体财产。由于权力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并不完全依照优胜劣汰的法则运行,而是按照权力规定的方式来进行,最普遍的就是所谓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往往成为企业不道德行为的保护伞,对企业不道德的经商活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中尝到甜头的商业企业,逐步忘记了公平竞争、积极进取、优质服务、诚信不欺的伦理精神,使正常的商业伦理精神被破坏。

3.商业主体对自身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不存在市场竞争,我国商业养成了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等严重的官商作风,企业效益的好坏与职工个人没有任何关系,商业主体不存在伦理道德建设的外在压力,在整个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商业主体的伦理道德建设是极不成功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虽然逐步形成了道德建设的外在压力,但商业主体本质上的牟利性,往往使其忽略利他的社会责任,导致很多商业主体只重视物质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和经营方式方法的提高,从根本上忽视商业伦理精神的培育和锻造。

四、当代商业伦理精神缺失的对策研究

1.促进商业主体正确认识商业道德精神的功能,充分发挥当代商业道德精神的作用。

2.促进商业主体确立科学的商业价值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伦理精神。

3.促进商业主体不断加强自我修炼,全面提升主体成员的道德素质。

4.建立完善法律法规,监管制度,加大商业主体不伦理的成本,设计合理的制度,引导各主体自愿自发地去遵守商业伦理。

5.建立企业伦理的评价机制。企业所面对的消费者是一个巨大的群体,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和商业主体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如此,可促进企业主体提高认识水平和觉悟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