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审计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7:32

建设项目审计制度篇1

第二条在本省区域内进行的国家建设项目以及有关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单位与国家建设项目直接有关的财务收支,应当依法接受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国家建设项目,是指本省使用国家财政性资金、政府设立的专项建设资金、国家统一借贷的建设资金、以国有资产投资或者融资为主(即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和省属、国家建设项目本省投资超过50%(包括控股或实质拥有控股权)的重点建设项目,由省审计机关组织审计。

只有一个投资主体的重点建设项目,由管辖该投资主体的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审计;有两个以上投资主体的重点建设项目,由管辖其中投资比例大或者实质上拥有控股权的投资主体的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审计;对审计管辖范围不明确或有争议的,由省人民政府审计机关组织审计。

第五条上级审计机关可以将其管辖范围内的重点建设项目授权下级审计机关审计,也可以直接审计下级审计机关管辖范围内的项目,但对同一审计事项不得重复审计。

第六条部门和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应加强对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应加强对部门和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及社会中介机构对国家建设项目审计质量的监督管理。审计机关实施审计时可以利用经核实确认后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社会中介组织的审计结果。

第七条审计机关根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对国家建设项目总概算或概算执行情况、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年度决算、竣工决算进行审计。

国家建设项目未经竣工决算审计的,计划、财政、建设及项目主管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基本完工、竣工决算报表编制完成后,及时告知审计机关安排审计。审计机关应当在1个月内下达审计通知书。

第八条对国家建设项目准备阶段资金运用情况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程序的执行情况;

(二)项目资本金、资金来源渠道及到位情况;

(三)建设用地征用情况,征地拆迁费用支出和管理情况;

(四)供水、供电、道路、通讯和场地平整等前期费用支出情况;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审计的其他情况。

第九条对国家建设项目概算(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项目设计总概算(预算)审批、执行情况,调整概算的审批、执行情况;

(二)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等方面招标投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情况;

(三)建设项目合同签定、履行情况;

(四)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到位和使用情况;

(五)建设成本及财务收支核算情况;

(六)工程结算情况;

(七)建设项目所需设备、材料的采购及管理情况;

(八)建设项目各种税费的计提和缴纳情况;

(九)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

(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审计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对国家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有关内容;

(二)竣工工程决算表、竣工财务决算表、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的真实、合法情况;

(三)建设项目的建筑安装工程核算、设备投资核算、待摊投资的列支内容和分摊、其他投资列支的真实、合法情况;

(四)交付使用资产的真实、合法情况,各项结余

资产的情况;

(五)建设期收入的来源、分配、上缴和留成使用情况,投资包干节余的分配情况;

(七)尾工工程项目和资金预留情况;

(八)对建设项目效益进行评审;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审计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发现下列与项目财务收支有关的情况,应当通报有关主管部门予以调查,必要时应当协调调查:

(一)违反规划、土地、拆迁、招标投标、环境保护等建设项目管理法律、法规的;

(二)建设资金筹集涉及非法集资、摊派或收费行为的;

(三)勘察、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不具备相应资质的;

(四)未有效实施工程质量管理的;

(五)其他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处理的违法、违纪行为。

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因前款各项情况而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协调调查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协助审计机关查清与国家建设项目财务收支有关的事实。

第十二条被审计单位接到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取证10日内,应认真核对,签署意见,超过期限,未签署意见的视同认可。

第十三条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在建设项目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处罚;属于其他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审计机关。

建设项目审计制度篇2

一、审查的法规依据

(一)对招标机构或业主自行编制的招标文件和评分办法的审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办法》、《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和省、市有关法规。

(二)合同的审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和省、市建设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三)竣工决算审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办法》(审投发〔2006〕11号)等法规。

二、审查的重点

(一)对招标文件、评分办法的审查。审查人员应当对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了解,审查建设项目是否具备招标条件,招标文件和评分办法是否符合规定,招标文件应包括的内容、相关资料是否齐全。

(二)对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合同的审查。结合招标文件,审查合同主要条款与招投标文件内容是否衔接、一致;工程的计量计价及支付办法,审核和确认程序是否规范;材料、物资、设备的质量、价格的认证和确认程序是否规范;项目监理职责是否明确;我县规定的招标采购范围内的材料、物资、设备是否经招标采购。

三、审查方式

送达审查与就地审查相结合。

四、工作程序和办理方式

(一)对招标文件、评分办法和合同的审查。先由承办的审查人员(一般为2人),对所审事项提出意见,经复核,报重点项目审计监督办审批后,制作“审查意见书”印发相关单位。

(二)针对不同行业建设项目具有不同特点和专业的管理法规,为保证审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对招投标文件、合同(协议)的审查,根据现有审查人员临时组合安排。

五、审查监督要求

(一)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具审查意见。因有关人员外出,对审查意见的讨论、签发手续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履行的,可先告知,按时出具审查意见,事后补办相关手续。审查期限内因故难于完成审查任务的,要向重点项目审计监督办汇报。

(二)对不具备招标条件、合同(协议)条款违背投标承诺、合同有重大瑕疵,审查中争议较大、各方难以统一意见、审查意见执行情况较差等重大问题,及时向重点项目审计监督办汇报。

六、责任追究措施

建设项目审计制度篇3

【关键词】建设项目;审计;方法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所进行的独立监督和评价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建设项目投资立项、设计(勘察)管理、招投标、合同管理、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财务管理、后评价等过程的审查和评价,进而促进建设项目实现“质量、速度、效益”三项目标。

一、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特点

(一)审计环节多、流程长、内容较复杂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要从项目的投资立项、设计(勘察)管理、招投标、合同管理、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财务管理、后评价等过程进行全面审计。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涉及的部门广,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强,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协调能力,要把传统的审计方法和现代的审计方法、宏观的和微观的审计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二)审计过程连续、完整

一般项目建设主要有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完工使用阶段。这就决定了建设项目内部审计也应具有连续性。前期准备阶段审计,可规范项目建设程序,促进项目建设单位完善手续,减少投资决策失误;实施阶段审计可规范建设单位现场管理、招投标行为以及合理控制工程投资,预防一些不合理支出,避免因审计滞后,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完工后审计,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经济效益,保持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连续性。

(三)审计评价政策性强,涉及面广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综合性经济监督活动,要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效益的审查和评价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并与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执行情况的检查相结合,做到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相融合,涉及面广,审计评价所依据的国家政策、法规多,要求严。

(四)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问题纠正处理困难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虽然在内容、方法上基本与外部审计一致,但由于受组织内部管理,对组织负责,而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牵涉部门、单位较多,所以与外部审计还有一些差别。主要表现在执行力不够,对涉及违规的同级部门监督力度不足,处理或整改问题较困难,难以形成有力的纠错制度。

二、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特点的认识,当前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审计与管理界限模糊,审计目标难以实现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跟踪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的介入,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供建设单位纠正和改进,这就易使审计人员介入到建设项目管理的职能范围中,模糊审计与管理的界限,容易引起各方利益的冲突,从而偏离审计目标,破坏内部审计所建立的权力制衡机制。

(二)审计介入时间难以把握,审计效果不明显

建设项目一般周期长、资金额度大,在实际工作中,因不同阶段不同时间介入审计工作所产生的结果千差万别。对于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时间介入点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理论上讲,越早介入越好,但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在评价前期决策是否科学方面缺乏专业能力,无法承担这个审计重任;另一方面也因为投资方认为建设项目审计只是在施工阶段防止施工单位高估冒算,因而在实践中,绝大多数建设项目审计是在施工和竣工结算阶段才开始介入的。由此造成在前期决策、设计和招投标阶段所影响的造价便无法控制,审计的效果就不充分、不明显。

(三)审计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执业规程滞后或不够完善

建设项目审计是在项目建设全过程实时进行的一种动态审计,作为一种先进的审计模式,审计人员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风险,为了降低职业风险,就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执业规程作为支撑,既能为建设单位制定项目管理制度提供依据,也可为内部审计部门提供标杆。然而目前这方面的法规政策相对滞后,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没有统一的规范,审计风险增大、审计质量难以提高,进而导致大部分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沦为工程造价审核。

(四)审计力量有限,审计成本增加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是对建设项目贯穿始终的全过程审计,涉及到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进行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审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较宽的业务知识面,同时要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熟知国家政策,了解掌握最新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以及大量的市场信息,以此来满足建设项目审计的广泛性和繁杂性。同时,由于全过程的审计参与,高素质、多数量的人员结构,必然带来较高的审计成本。因此,能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升审计能力,是影响建设项目审计效果、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三、摸索可行的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方法

(一)准确定位,明确职责

内部审计是以堵塞项目建设漏洞、完善项目管理机制、提高企业投资水平为目的的,其作为监督者参与项目建设的过程,而不是建设项目负责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并不从事项目建设管理、施工、监理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而是履行对上述工作的监督职能,实现促进这些工作规范、有效运行的目标。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项目建设单位取得联系并以书面形式告知,而不直接干涉相关建设单位的工作。在审计工作中,应明确工作职责,努力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依法独立开展审计监督工作。

(二)及时了解项目进展,合理确定审计介入时间

建设项目审计是一种效益型审计模式,应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性质、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设进度、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后研究确定审计介入的时间。过早介入,项目进展程度较低,审计内容不足,造成审计成本、审计风险增大;过迟进入,对项目中间过程失控,许多隐蔽工程内容无法核实,对决策、招投标、设计、材料采购等活动造成的既成损失无法避免。因此,应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了解项目建设进展过程,合理确定审计介入时间,对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重大活动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要及时跟进。

(三)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

建设项目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没有科学、全面的理论体系支撑,为了使其能健康运行,确保其有法可依,使这一模式能更好地为建设项目服务,应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审计规章制度,统一并明确审计实施办法,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以及与此相配套的项目管理制度,为审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使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使审计逐步步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中。与此同时,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扩大专业视野,适当引进工程技术、电脑、法律等短缺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全面提高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建设项目内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时现.建设项目审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建设项目审计制度篇4

全过程跟踪审计成本构成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讲,成本是指一定经济活动中使用的各种人、财、物等资源的价值。高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高校治理中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其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内部管理。因此,笔者认为探讨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成本,应从高校管理层的角度考虑,不仅包括审计部门因审计行为发生的费用[3],而且包括因增加审计环节使得内部控制链条延长、导致工程本身可能多发生的支出等。具体构成项目因组织形式的不同而不同。

1.组织形式一:内部审计独立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

如果内部审计人员独立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则从审计方案的制订到实施以及质量监控等工作均由内部审计人员承担,审计成本包括人工成本、公务成本、专家费用、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其中,人工成本包括与建设项目审计工作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审计人员工资及福利、加班费、培训费等;公务成本包括为了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需要配备的设备耗材、差旅费、通讯费、资料费等;[4]专家费用包括与建设项目审计直接相关的外部专家咨询费等;[5]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是指在工程进展过程中实施审计行为,可能造成决策拖延,继而延误工期带来的损失等。用公式表示为:审计成本(1)=人工成本+公务成本+专家费用+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

2.组织形式二:内部审计部分或整体外包给社会审计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可以整体外包,也可以部分外包。一般地,按照工程进展顺序,建设工程分为投资立项阶段、勘察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等。其中,投资立项阶段审计通常由内部审计人员承担,社会审计机构承担勘察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的全部或部分审计任务,内部审计对社会审计机构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该模式下的审计成本主要包括内部审计人员承担的投资立项等阶段的成本、选择社会审计机构的成本、支付给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费、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内部审计对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质量进行监督的成本等。用公式表示为:审计成本(2)=投资立项阶段成本+选择社会审计机构成本+支付给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费+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质量监督成本对比上述两个审计成本计算公式,审计成本(2)中既有与审计成本(1)重叠的内容,又有特殊项目。如,审计成本(2)中的“投资立项阶段的审计成本”、“支付给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费”中包含的社会审计机构成本可以分解为审计成本(1)中的“人工成本”、“公务成本”、“专家费用”等,审计成本(2)中的“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与审计成本(1)相应项目相同;但是审计成本(2)中包含的“支付给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费”中包含的社会审计机构利润、“选择社会审计机构成本”、“内部审计对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质量进行监督的成本”都是审计成本(1)中没有的。综合以上情况,可以将审计成本的具体项目表述如下:审计成本=人工成本+公务成本+专家费用+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社会审计机构的利润+选择社会审计机构的成本+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质量监督成本其中,“公务成本”、“专家费用”、“选择社会审计机构的成本”在一定的审计工作量范围内固定不变,属于固定成本;“人工成本”、“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社会审计机构的利润”、“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质量监督成本”随审计工作量的增加而增加,属于变动成本。

全过程跟踪审计效益分析

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益是投入一定资源后的效果或产出。李越冬、徐维爽等专家学者从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角度,对审计效益进行了研究。李越冬认为,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效益实质上就是审计质量,包括发现、报告和纠正违规违法问题等内涵。[6]徐维爽认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益包括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物质收益受客户数量、客户的计费基础和Cpa与管理层合谋的程度等因素影响,精神收益是Cpa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并被社会认可后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7]笔者认为,对高校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效益的探讨,应从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中的组成部分、站在高校管理者的角度,将实施跟踪审计可能避免现在和将来的损失等都考虑进来。主要包括:1.围绕特定建设项目的审计效益。如跟踪审计因在立项阶段提出建议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因纠正勘察设计及施工等招标文件及合同中经济事项而避免的损失;因及时制止进度款支付过程中不恰当支付而产生的收益;因审核隐蔽工程和设计变更工程计量与计价以及认定施工签证而防止的虚报损失;因确认主要材料和设备价格以及索赔事项而避免的损失;工程结算直接审减额等。2.可能产生的未来审计效益。如未来类似项目的参考获益;通过跟踪审计完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及流程、审计制度及流程等内部控制制度的获益;通过跟踪审计提升工程管理及审计人员素质的获益;通过跟踪审计对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进行廉政监督、避免各级干部职务犯罪和违纪违规、避免学校出现机构违法及荣誉损失等。“围绕特定建设项目的审计效益”一般可以用货币计量,称为可量化审计效益。“可能产生的未来审计效益”一般不可以计量,称为非量化审计效益。审计效益与审计投入成正比。增加一项审计内容或者在某一个审计环节加大审计投入,都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审计效益。但是当审计投入量过大时,也可能由于审计人员之间协调配合不力或者相互推诿等原因造成审计效益下降。

跟踪审计成本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1.内部环境因素(1)管理层的支持力度影响着审计成本和效益。内部审计在组织内部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作用大小取决于在组织中的地位。管理层支持力度大,审计工作地位高,建设管理部门积极配合,沟通顺畅,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等就会降低,审计效益或审计质量将有足够的保障。(2)审计规章制度的完善程度影响着审计成本和效益。内部审计章程是指导和制约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审计制度。以内部审计章程为基础,可以制定更加详细和具体的工程建设跟踪审计制度、聘用社会审计机构工作流程等。制定并执行明晰而科学的审计规章制度,可以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公务成本和选择社会审计机构的成本,提升审计质量。(3)建设项目工作流程影响审计成本。按照运筹学理论,工作流程中包括关键路径和非关键路径,关键路径的总长度决定工期。如果建设部门与跟踪审计人员共同研究,依据明确的审计规章制度来优化建设工作流程,将审计活动尽量增加在建设项目非关键路径上,那么既能提高审计效益,又不增加总工期,将大大降低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

2.外部环境因素(1)跟踪审计法规制度的健全性影响审计成本和效益。政府十分重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但是至今尚未出台可操作的细则。由于缺乏具体的指导意见,审计人员在依法审计中难度增加,往往需要更高一级的审计人员或多级审计人员反复审核沟通,不但增加了单位审计工作量的人工成本,而且造成工作时间延长,人工成本、公务成本、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审计效益得不到保障。(2)社会审计市场的完善程度影响审计成本和效益。社会审计机构是大中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果社会审计市场比较完善,该市场可供选择机构数量众多,行业规范明确,信息披露充分,信誉良好,审计人员素质高、能力强,将直接导致选择社会审计机构的成本和社会审计机构的利润率下降,内部审计机构的质量监督成本和外聘审计机构的违约风险亦将降低,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的概率增大,将能取得更好的审计效益。

3.建设项目的规模及管理目标根据规模的大小,可以把建设项目划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建设项目规模不同,复杂程度不同,施工难度也就不同;对施工单位的资质要求不同,工期亦不同。从管理者的角度,规模越大,越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加大审计的力度。项目规模是影响审计工作量的重要因素,审计成本将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内部审计的目标从属于建设项目管理目标。如果管理层对建设项目十分重视,对“质量、速度、效益”目标提出更高的标准,或者增加干部廉政监督等要求,审计目标和审计方案就要相应扩充和细化,将审计范围拓展至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甚至全过程,增加审计程序。建设项目的管理目标直接决定着审计资源的投入,与审计成本和审计质量均呈正相关。

4.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素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将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确定为“诚信、客观、保密、胜任”;中国内审协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独立、客观、正直、勤勉、廉洁、职业谨慎、胜任、诚实、保密、客观披露、具有人际交往能力、接受后续教育”。(1)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对审计成本的影响。如前所述,审计成本包括审计人工成本、公务成本、专家费用以及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等。审计人工成本与审计人员工作量成正比、与审计人员接受培训项目多少和培训时间长短成正比。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越高,审计方案设计和审计资源投放越合理,人员所需培训越少,审计时间越短,人工成本就越低。公务成本、专家费用与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储藏量成反比,审计活动引发的工程成本与审计人员的沟通技巧及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审计成本的重要因素。(2)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对审计效益的影响。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完成建设项目审计情况下,审计效益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态度和能力。内部审计机构不能独立完成建设项目审计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决定着聘请社会审计机构的优劣以及对外聘审计人员工作的监管质量,最终对审计效益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对策建议

1.政府相关机构或部门不断完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程序

审计署2008年出台了2008—2012年工作规划,强调要积极探索全过程跟踪审计。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9年制定了各高校可参照执行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高校内部审计》,对高校建设项目审计的内容进行了较具体的规定,为高校审计机构开展建设项目审计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帮助,但是没有详解。建议充分发挥行政力量的作用,借鉴会计规范制定模式,由政府相关部门将审计人员与工程管理部门、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配合时点、配合程序都规定下来并强制执行,最大限度地降低基层审计人员与其他岗位相关人员的配合难度,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为获得更好的执行效果,高校所属的上级单位可以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多渠道检查,监督工程建设各主体遵守审计规范情况,以保证审计质量。

2.学校适度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包括投资立项阶段审计、勘察设计阶段审计、施工准备阶段审计、施工阶段审计、竣工结算阶段审计等五个部分。按照成本效益理论,成本与效益具有紧密的联系,成本(即投入)越高,效益(即产出)越好,但是二者不是线性变动关系,当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效益不再增加,反而呈现下降趋势。成本对质量的保障作用有限。[8]因此,要结合建设项目所处内外环境及其本身特点确定审计工作投入量,避免为追求高效益而盲目地增加审计投入,或者盲目地扩展审计内容。竣工结算审计作为传统的工程审计内容,比起其他阶段审计来讲,可以获得更加明显的审计效益,如可以获得审减额等可量化效益,还能通过文件资料的检查获得制度改进或查出违规违纪等不可量化效益。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对竣工结算审计的改进,因此,应以建设项目结算审计为必审项目或选择起点,确定应增加哪些审计内容。一般地,建设项目规模越大,资金量越多,工程越复杂,增加审计任务、开展部分或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可量化审计效益就越明显;工程管理制度基础越薄弱,工程管理者经验越缺乏,工程管理队伍素质越良莠不齐,建筑市场就越混乱,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非量化审计效益越好。因此,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按照先考察外部环境、再分析内部人文环境、然后参考建设项目特点的顺序决定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环节或范围。

3.学校制定协调一致、内容完备的建设项目内部操作规程

学校重视制度建设,职能部门每年都对内部规章制度进行不同程度的修订或完善,但是往往局限于本部门工作,以符合对应上级单位或机构的要求为基本标准,对部门间如何配合关注不够。建设项目相关工作制度的制定状态亦如此,建设管理部门、物资采购部门、审计部门等分别围绕建设项目中自己承担的工作设计了工作制度,但部门间协调配合的规定则不明确。鉴于建设项目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参与主体多、控制环节复杂等特点,各建设项目参与方只有积极配合才能实现合法合规、高质高效的建设项目管理目标。建议打破学校内部职能界限,根据国家制定的工程管理、审计等建设过程方方面面的法规制度,将跟踪审计工作安排在建设项目非关键路径上,嵌入整体工作流程,构建内容完整、科学合理的建设项目各阶段、多方参与的整体运行机制,做到责任清晰,任务明确,衔接顺畅,达到建设项目整体意义上的良好内部控制状态,实现用制度规定各方责任、用制度协调各方工作、用制度管理工程运作的良性工作氛围,以便缩减工期,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益。

建设项目审计制度篇5

传统的项目审计方式总是脱离项目管理过程和本身的内容,或把审计放在项目竣工以后进行审计,没有把审计与项目管理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使审计难以有效及时的施行,导致风险的存在;人们对跟踪审计并不陌生,但作为一种现代审计发展方向和方式,人们正在不断研究和探索,对高校建设项目,尤其新校区建设投资项目,建立跟踪审计的项目管理新模式,更具现实必要性。跟踪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在不少文献已有论述,本文从跟踪审计与高校项目管理整合的层面进行研究与探索。

1.跟踪审计与项目管理的内在关系

两者既存在着各自的个性又有内容和目标一致的共性。项目管理,是指组织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工程项目周期内的所有工作(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评估论证、设计、采购、施工、验收、后评价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工程管理的核心任务是控制项目目标(造价、质量、进度)最终实现项目的功能以满足使用者———人的需要,三大目标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1][2]所谓跟踪审计,是指审计机构依法依规对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的造价管理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咨询、鉴证和监督活动。www.133229.Com其实质是实时审计,又被称为同步审计。其目的是将传统的事后审计的关口前移,及时有效地预防经济风险,促进项目各方的管理,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建设成本。这种审计方法的使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审计体制的不同,各国审计机关对建设项目审计介入的时间、审计内容与审计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跟踪审计江苏省政府明确的将其列为政府投资项目必须坚持的第五项制度(其他四项制度为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就两者的关系来看,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目标和内容是跟踪审计的对象,跟踪审计不能独立于项目管理之外,项目管理目标的成功实现依赖跟踪审计,这种内在关系使得两者的整合显得必要和可能。两者的整合从深层意义上看,实质是对人的管理,是人本原理的体现。

2.跟踪审计与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整合[3]

一是进行管理部门的整合,从组织的原理和职能来看,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有分工有协作,用权力和责任制度来进行组织活动并实现组织目标,把跟踪审计作为项目目标的管理者之一,通过社会招标(或高校内审部门参与),确定跟踪审计单位,以合同的形式参与到项目管理中来,从一开始其就作为项目管理体系的一部分,跟踪到位,组织到位,从组织上给于保证。目前我校新校区的建设采取这一模式,效果很好。审计组在项目现场设立办公场所,与施工、监理、建设单位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参加工程项目例会,并且作好会议记录,及时了解、掌握项目有关情况,提出审计意见。二是管理职责的整合,胡总书记曾说过,失去监督的权力等于腐败,而失去对权力使用过程的监督则等于流于形式,这就是跟踪审计的制度意义。跟踪审计打破了建设项目的传统管理模式,是制度创新,对项目管理进行整合,把参与建设项目管理的各方管理职能和权限从制度上合理界定,明晰各方责、权、利关系,能使各管理方工作到位而不越位,各司其职。针对目前我国建设项目管理在一定程度存在设计不到位、施工不到位、监理不到位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通过跟踪审计,可及时、及早发现问题,以利堵塞漏洞,有效防范项目管理中风险。跟踪审计具有“复位”功能。跟踪审计同时具有结算审计创新职能,在土方、基础、主体等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后,可进行阶段性的结算审计,而且通过对建设项目施工合同、材料设备价格、工程量签证、进度款、隐蔽工程和索赔内容进行咨询和鉴证活动,能促进高校基建管理部门的合同管理、材料质量及价格控制,工程进度款的控制,同时对施工现场跟踪,促进了施工方的质量、安全管理,加强了监理方责任意识,促进了监理工作到位。审计的介入,有力地促进了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监理管理、财务管理,优化了项目管理,这种多重管理效益显著。

3.跟踪审计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技术整合

跟踪审计技术路线:预防、服务、监督三位一体,项目跟踪审计是与项目管理同时进行的,平行作业。审计随时发现一些问题,随时纠正问题,随时作出审计意见和决定,以增加审计工作的时效性,高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跟踪审计的思想代表着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项目管理的技术路线:对工程项目周期内的所有工作(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评估论证、设计、采购、施工、验收、后评价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把跟踪审计引入项目管理过程,从技术管理路线上进行整合,如设立的跟踪审计点,既可以是一个施工过程、一项施工管理活动,也可以是审计设置的一个独立于管理的程序。在项目施工中,一些对工程质量、投资及施工安全有较大影响,事后又无法对其审计取证的,在跟踪审计时,把其确定为跟踪点,目的是便于审计掌握工程项目的整体情况,并在不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程序履行的情况下,对工程施工中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情况进行审计。审计参与施工管理活动而言,主要是对施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如单位工程以上的工程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图纸会审、技术交底、设计变更、工程建设例会、特殊情况下召开的与工程建设有关的会议、主要材料设备检验、材料试验、化验的取样等。实践中把审计技术与项目管理技术进行整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计划、控制、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纠偏,达到成功的项目管理目标。符合“建设工程项目应坚持自主创新,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规范要求[4]。

4.跟踪审计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流程整合

传统的审计将审计通知书-审计作业-审计报告-审计复核-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作为一种程式,其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往往在竣工审计结束后作出,审计主要是查错防弊。而跟踪审计围绕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跟踪、咨询和控制,参与到建设项目管理的流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交付使用阶段,审计目标是及时、客观的提高项目质量和控制项目造价,千方百计为提高投资效益服务。实践证明,跟踪审计能够更加有效地为学校预防风险,增加价值。具体来讲,在建设程序中,审计人员及时参与,如审计组可根据跟踪审计实施方案,要求参与各方按照审计组规定的时间和方法报送工程结算资料,并及时确定审计结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到阶段性的工程施工完成,相应的工程结算审计基本结束;对发现问题,及时下达审计意见,通过整改,优化管理流程。

5.跟踪审计对项目管理的创新与融合

5.1跟踪审计,不局限于“量”的跟踪,更是“质”的度量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咨询、鉴证、监督管理活动,是对项目全过程的造价控制。除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的跟踪、调查、现场计量等就地审计外,跟踪审计还要对施工单位结算书进行量、价、费的审计,对设计、概算、施工预算、投标书、合同、签证、变更、材料设备价格、索赔、隐蔽工程等环节进行全面、全程审计。其监督职能,充分体现了审计咨询、鉴证职能,扩充了审计的功能,寓监督于审计服务之中,体现了现代审计理念。跟踪审计优于事后结算审计,减少了结算审计时的许多矛盾,审计结果更真实更合理,提高了审计的“质”。5.2不局限于“图纸”的解读,更是“实物”的甄别我国推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对建筑产品实行以实体工程量为计算依据,决定了跟踪审计及时参与工程项目管理的现实性和必要性。而不仅仅是对施工图纸的认知和了解。全过程跟踪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一种重要方式,取得了明显的管理效益和直接的经济成果。在审计中与施工、监理、建设管理等工作密切结合,审计参与管理,坚持审计相对独立性原则,在现实中,对建筑“物”的认识和跟踪,有利于跟踪审计逐步步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5.3不局限于“价”的跟踪,更是对“人”的关心跟踪审计体现管理的人本原理,体现关心人、尊重人、服务人、为了人、发展人的理念,使施工、监理等参与各方了解跟踪审计的程序、内容及应配合的要求,自觉接受审计。传统审计中,无论是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还是经济效益审计,都是事后进行的,是“秋后算帐”,具有管理的滞后性。跟踪审计是将结算审计最终造价结果涉及到的内容,通过跟踪审计进行事前造价咨询和过程造价控制,寓监督于跟踪服务之中,加强了建设项目造价过程管理,防范了经济风险。跟踪审计具有及时性、预防性和建设性的特点,是对人的关心。5.4不局限于“利”的是非,更体现“和”的理念跟踪审计从单一的监督职能到监督与服务的双重职能,有利于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建立,有利于工程项目管理中利益的协调、矛盾冲突的处理。传统审计职能是监督、评价和鉴证,基本职能是监督。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现了从事后结算审计向事前咨询和事中控制的延伸拓展,实现了传统审计职能向现代审计职能的转变,是质的飞跃。跟踪审计从查错防弊到注重价值,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在实践中已彰显出它的优越性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由于跟踪审计的贴近现场、及时等特点,能非常快捷地配合基建部门解决许多技术层面的难题,从而加快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工作时效。由于跟踪审计的明显效果,逐步消除了一些部门的认识误区和狭隘偏见,使各相关部门的配合更加紧密,更加协调,管理更加和谐,促进了相关部门工作的规范化,大大提升了综合管理水平。5.5有利于“跟踪审计”职业化的形成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的发展,可类似工程项目监理制度的形成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应逐步形成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功能,满足工程项目管理的需要,实现与项目管理的真正整合。5.6有利于审计环境的优化高校跟踪审计环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的局限性,需要有关部门理解、配合。因此,优化审计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跟踪审计与项目管理的整合,有利于建设项目审计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对传统审计的程序、内容、方法进行革新,使跟踪审计能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学校建设工程项目服务。因此,要从制度着手,建立健全一整套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科学合理地选择审计跟踪单位,准确掌握审计参与管理的程度,为跟踪审计人员与其它各方管理人员提供具体指导,与高校建设项目进行整合,使两者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促进跟踪审计步入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进而优化高校的建设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韩同银,刘庆凡.建设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14-15.

[2]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4203-204,220-221

建设项目审计制度篇6

关键词:电网公司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

一、电网工程项目审计研究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网工程项目也进入了加快建设、大规模发展的新阶段。尤其是近年来智能电网、超高压项目的核准及农网项目改造工程的推进,对电网工程项目的审计工作已成为规范资产管理、控制风险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工程审计进行了颇有成效的研究。段丽敏(2009)指出,目前由于审计管理制度制定不到位,大部分电网工程项目审计仅局限于事后审计工作,事前立项审计、建设过程和审计结果评估等环节仍存在监督不到位、岗位配置不合理、审计人员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定位不准确等问题。楼秀君(2009)指出,电网工程项目决算审核是一项政策性很强而又较为复杂的技术经济工作,应当主要把握审核工程量、审查定额套用是否正确、审查取费标准是否正确、审查工程材料用量和价格是否合理等问题。张惠英、李朝寿(2010)对全过程审计进行了定义,概括了电网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为内审部门对项目实施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自立项、可行性研究、方案编制、招投标工作、合同管理、现场管理、工程财务和事后评价等环节进行审计。刘维民(2013)认为应从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角度统筹考虑,从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退役五大管控环节全过程导入审计工作。

二、电网工程项目审计特点分析

电网工程项目相对于一般工程项目,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较长。电网工程项目一般建设规模大、设计方案和技术复杂、专业性较强,因此从项目的设计、招标、施工到使用过程往往会持续数年,大型项目甚至会持续十几年,且投资额巨大。二是强调一体性。电网工程项目是按照最初的设计来建设完成的,它是可以形成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的若干单项工程的总体。三是容易受环境制约。电网工程项目一般建设在户外,在山区、公路、住宅等地都有可能,因而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设计和招标之初,应综合考察项目的地形、基础设施、材料、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物料价格等因素。四是与国民经济走势密切相关。电力产品作为能源产品,其生产供给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还应留有一定余地,但又不能产能过剩。

基于上述特点,笔者认为,应当从全过程来对其进行监督和控制,防范风险。全过程审计应以项目建设管理流程为主链,采用风险管理策略,依托相关审计管理政策法规,确定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的五大管控阶段,仔细分析,掌握管控内容、确定权重,掌握流程关键控制点,进行管控效力校验。全过程审计,即为跟踪审计,是电网公司审计人员在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指导下,利用审计技术、计价方法、科学的核算过程对工程项目的立项、招标、建设、竣工等经济管理环节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展开审查监督、评审和分析工作。全过程审计一方面要发现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帮助工程建设单位纠正偏差,实现对电网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监督与控制,确保项目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在竣工完成后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后续单位开展项目建设提供借鉴。

三、电网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要点设计

(一)项目立项审计

立项审计是针对电网工程项目实施前而开展的电网项目规划、电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电网工程项目核准情况而开展的审核。审计目标是:立项的合理性、客观性与可行性。针对电网工程项目立项所采取的审计方法有审阅法和对比分析法两种。审阅法是根据项目立项阶段的相关制度,书面审查项目的立项资料,判断电网工程项目的合规程度以及是否按制度开展项目的立项工作。对比分析法主要用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计中,分析和评价电网工程项目立项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和指标,确定差异,发现问题。具体来说,电网工程立项审计的内容有电网规划审计、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计和项目核准情况审计。

(二)项目设计审计

电网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是控制项目成本支出的重要阶段,因此,设计审计工作是电网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内容,确保项目的设计能有效降低项目成本支出和浪费。审计目标是:项目设计的合理性、规范性;项目设计防范的可操作性;项目设计方案的经济性。

电网工程项目设计审计的内容主要有:项目设计方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效;项目审计方案是否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相一致,是否按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项目设计;电网工程项目的设计是否经济合理,是否在符合可行性要求的前提下,符合经济性要求;项目的设计深度是否符合规定,确保不会因项目的设计深度不足而造成投资失败;项目设计方案变更后是否符合初步设计方案,是否存在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风险;项目设计方案的变更对项目建设和成本支出的影响。

(三)项目招标审计

招标投标制已普遍应用在电网建设工程项目中,但在工作中仍存在着招标程序不合法、招标管理制度不规范等现象。实施电网工程项目招标审计,有利于审计人员及时掌握工程项目招标的具体信息,从而有利于控制工程造价与成本支出。因此,应将工程项目招投标情况作为电力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招标、开标、评标和定标进行全过程审计,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审计目标是:项目招标制度的健全性;项目招标程序的合理性、经济性。招标审计的范围包括电力工程项目的设计、监理、设备及材料采购、项目施工等环节以及招标工作全过程。审计方法有审阅法、现场核查法、分析性符合法等。审阅法是用来检查工程项目招标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是否有健全的招标管理办法及招标监督管理办法等,判断既有的招标管理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现场核查法主要用来证实是否按规定程序实施招标活动,审查中标人是否再次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等。分析性复核法主要通过比率分析法等相关方法,分析招标、评标、定标以及签订合同等招标全过程是否合规。

(四)项目建设审计

工程项目建设审计是电网工程全过程审计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针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而实施的审计,确保项目建设过程符合项目既定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要求。审计目标是:建设进度与建设方案的合理性;成本费用支出的合理性;项目建设质量的可靠性。审计的范围包括建设进度、建设方案、成本费用支出、建设质量等电网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采用的审计方法有现场查看法、财务分析法等。现场查看法是用来检查项目的建设进度是否合理,是否按既定方案实施项目建设,是否存在拖延工期等现象;项目的建设方案是否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相一致,是否完全在项目立项方案的框架之内;项目的建设质量是否完全符合项目质量要求,是否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不合规现象。财务分析法主要用来分析项目建设的成本费用支出等,分析项目的成本费用支出是否符合预算管理制度,是否存在超标支出等。

(五)财务管理审计

1.资金管理审计。电网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审计的内容是检查是否建立了资金管理制度,检查资金管理的执行情况,检查资金来源的合法性,检查是否按要求编制了资金使用计划与使用说明,是否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拨付资金,有无资金截留、滞留、转移、挤占、挪用等问题,检查是否按规定缴纳各项税费。

2.竣工决算审计。电网工程项目的竣工决算是用来总结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果,同时也是办理工程项目转移和交接的依据。审计的主要内容有:竣工决算资料是否完整有效、报告内容是否真实;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建设;检查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是否及时清理项目建设债务;盘点现场物资,检查物资的使用及处置情况;检查是否及时办理资产清理手续,是否及时完成电网工程项目的后续交付手续等。

在实施工程资金审计时,应采用重点追踪法,实现对资金管理及使用的全过程审计;在实施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时,应采用复算法和调查询问法等,详细审计工程项目的成本费用支出。

(六)项目后评价审计

电网工程项目后评价审计是指电网项目完成后,对运营阶段的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进行审计,评价其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电网工程项目后评价审计的对象是电网工程项目是否合理,项目运行是否正常,项目是否能实现预期经济效益和效果,评价项目的技术指标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与此同时,还应审计项目后评价报告是否完整、全面、合理,检查项目其他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等。电网工程项目后评价审计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财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现场核查法等。

四、结语

电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电网工程项目的立项、设计、招标、建设、工程财务管理和项目后评价等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开展的审计监督活动。检查和评价电网工程项目全过程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使电网工程项目顺利完成,提高电网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控制成本和规模,保障电网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项目投资效益,有效维护国家经济秩序。

提高电网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不仅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更需要很强的敬业精神。审计人员要在实践中规范电网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水平,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发挥全过程审计在电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X

参考文献:

1.段丽敏.电网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9.

建设项目审计制度篇7

跟踪审计工作究竟应该选择在建设工程实施的哪个阶段开始介入?是投资决策阶段介入,还是设计、招投标阶段介入?是在施工开始介入,还是施工完毕竣工决算前审计?相关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现行跟踪审计多是在工程施工开始后介入。而不对前期决策实施审计,这样一来,工程建设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就无法有效控制,跟踪审计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同时,由于投资项目审计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评价实际完成指标是否适当必须与前期决策指标进行比较,而此时就需要延伸考虑前期决策的估算指标是否准确,如此延伸必然会给审计人员带来审计风险。

二、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引入

现行制度基础导向的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的出发点是了解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若内部控制存在并得到执行,则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测试结果决定了要实施的检查、盘点等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决定了要收集审计证据的多少。此种以判断内部控制优劣来决定收集审计证据数量的审计模式,对于一个理想的不存在外部环境影响、管理层正直诚信的建设项目可以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而建设项目的现状并非完全如此,工程建设领域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串通舞弊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福利工程,社会公众关注度极高,仅通过评价内部控制来实施审计工作,必将面临巨大的审计风险。粤海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就是管理层串通舞弊、套取国有资产的典型案例,如果只关注被项目管理层精心设计好的内部控制,仅依靠评价内控制度来找问题根本无济于事。因此,对政府投资项目必须转换审计模式,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用质疑的思维方式,以“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应对”为主线组织实施审计工作,在确定可接受的综合审计风险的前提下,首先从建设项目所处的外部环境及项目自身特点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进而确定审计工作可以接受的剩余风险。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采用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对于解决上述困境大有裨益。风险导向理念要求审计人员以风险评估为审计起点,实施风险评估要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而不是直接实施检查、询问等审计程序。通过了解建设项目及其环境,获取识别评估所需的信息,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并区分可能是由于错误导致的还是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舞弊导致的不同层面的重大错报风险(项目整体层面、业务流程层面)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这种以风险导向为主线的审计思路可以及时发现建设项目中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期望,有效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的效果。风险导向理念下的审计,可以对列入审计计划的建设项目根据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排序,按风险因素而非主观臆断来科学决定重点审计项目,制定审计计划。在审前针对具体项目制定审计方案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论来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此来决定审计人员的分派、审计时间的分配。通过对建设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分析,确定审计风险最早发生环节,确定跟踪审计介入时间,根据评估得出的风险大小来决定审计人员需要介入建设项目不同环节的程度、次数,对那些管理机制完善、内部控制较好、投资规模较小的建设项目,可以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及进展情况,选择重点环节实施跟踪审计;对那些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可根据项目特点和审计力量,采取一年一至两次的定期审查式跟踪。

建设项目审计制度篇8

0引言

针对我国政府投资项目,我国推行实施了以政府投资体制改革为目标的相关决定,倡导在政府投资项目中采用代建制模式,借助于投资项目的投标、招标行为,优选最佳的项目建设资质方。在代建制模式被各地区公共投资项目所采纳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代建制建设模式下的基建审计质量就需要着力探究思考。

1代建制基本概述

代建制从概念及流程上看,主要是指在政府投资项目等公共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中,由专业性强的项目建设及管理单位负责具体实施推进,在完成项目建设后将项目成果交由项目使用者的一种项目机制。在代建制的实施步骤中,项目立项完成后,项目建设方借助公平、公正、公开的项目投招标的方式,优选最具建设资质的建设公司及管理企业,使其负责实施项目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及管理工作,各方在合同的约束下,获取各自的利益及报酬。从代建制的类型划分上看,依据委托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阶段性代建及全程性代建两类,阶段性代建制主要涉及项目设计、项目建设、项目竣工等重点环节,全程性代建制还涵盖了项目建议书的拟定及批复等环节[1]。

2代建制建设模式下基建审计的重要性

首先,代建制模式下,项目代建单位涉及的工作涵盖了项目计划的编写、项目计划的报批、项目可行性报告的申报、项目勘察设计、项目施工、项目建设资源的筹集、项目监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项目交付等众多方面,每一方面都需要代建人承担必要的法律责任。但纵观我国制定实施的有关建筑方面的法律规范,其主要着眼于传统的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三方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对代建人的法律责任划分不够清晰,由此也极易引发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责任推卸现象,增加索赔概率。借助于代建制制度及项目投资体制改革,在基建审计的介入下,能够使代建单位的法律责任范围得以明确,相应的考评措施也能够发挥作用,达到保障国有资产高效利用的目的。

其次,代建制下如何划定相应的收费标准,在费用的开支及核算上也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规范模式,再加上代建单位的从业人员素质能力高低不均,这就给投资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及管理增添了难度。从现行的代建收费比重上看,一半以项目投资资金的2%为上限,代建企业能够从中获取的经济收益相对有限,在此背景下,要做到投资项目质量、资金、进度的协调,项目方往往与项目的施工方联合,共同向项目的监理方索要经费费用,这就给项目代建模式下的资金无序使用及资金贪腐创造了条件,基建审计工作的介入越显重要。

再次,工程投资项目在进行造价审计时,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招投标法》、《审计法》、《合同法》之间存在衔接漏洞。从代建制模式下,代建企业的权利上看,项目代建方与项目施工方能够在项目各个建设阶段中拥有招标设计、招标监理、签证管理、结算审计等多项权利,涉及投资建设项目的包干合同拟定、项目隐蔽部位及重点部位施工,会有代建方、施工方及监理方互相串通,损害建设资金的现象产生。引入基建工程审计,在各个环节中层层审、面面审,在整个代建的过程中全面开展审计监督。

3代建制建设模式下更好地开展基建审计工作的措施要点

3.1限制代建制企业的权利,实行代建单位与工程审计相剥离的制度

在代建制模式下的基建审计过程中,应将代建企业加以排除,避免各方纠缠而引发法律上的纠纷及投资资金使用管理上的不正当行为。在基建审计的方式上可以综合采用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相结合的办法。在进行项目建设招标时,建设方可以先行选择确定出社会审计对象,然后由其全程介入审计流程中,在得出审计结论后,将相关的审计报告及时送交项目建设方的审计人员及部门中[2]。如此一来,代建企业在审计权利上能够受到限制,能够使项目投资方对建设资金的使用及流向有一个较为细致全面的了解,为基建审计质量的提高做好铺垫。从代建制模式下社会审计单位发挥的作用看,其主要是严格依据审计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秉持公正客观的基础上,脱离于代建企业的影响,可以对代建制建设模式下工程造价是否真实合理给出评断,从而有助于政府等公共投资资金利用的合法性及安全性。

3.2做好代建制建设模式下基建审计工作的前期筹备工作

在代建制建设模式下,前移基建审计的关口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做好代建制模式下基建审计工作的各项前期筹备工作,一方满足项目建设投资及融资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够切实增强基建审计的质量及效率。在代建制模式下对基建审计工作的时效性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跟进基建审计工作的前期筹备就更为重要。具体而言,代建制模式下基建审计工作应根据项目投资规模及建设要求等因素,选用最为合理的审计办法,并做好项目审计方案的编制及审计计划的信息化数据资料的收集处理,在涉及重大规模的代建项目时,应注重采用跟踪审计的方式,形成审计成果报告,一方面检验工程项目造价审计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为后续的竣工结算提供数据参考。

3.3以过程审计为切入点,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加以贯穿

在代建制推行实施背景下,针对投资审计,传统的一次审计的方式不再适应代建制模式,相应地,将投资审计纳入大过程审计体系下,采取代建项目的前期决策审计、代建项目施工过程审计、项目交付后的效益审计相结合的审计理念就更为科学全面。在事前审计中着重对项目的投资估算、投资概算环节进行审计,然后以此预估项目的最终建设效益状况[3]。在事中审计中,主要是对代建企业、施工企业及监理企业之间是否存在合同违规订立、隐蔽及重大工程签证无序管理、高估冒算现象跟踪等问题进行监管,确保投资资金得到合法正确地使用。

3.4紧跟市场因素,制定代建制模式下工程计价标准,做好法律法规的衔接

现阶段,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持续改革推进,相应的工程定额标准及预算管理机制也同步变化,在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上,已经采取了市场价格为引导、合同定价为主、定额消耗量为依据的工程造价及工程量计算管理方式。工程造价市场化趋势的演变,可以给代建制工程计价标准的形成提供更科学的价格参照体系,政府部门及公共建设项目方可以与代建企业进行协商,在市场价格的指导下,使投资、造价、质量、效益趋于协同及匹配。而在代建制法律法规的衔接上,要在《合同法》、《审计法》及《招投标法》中对代建制模式下各参与方的权利进行细化,对代建单位的审计重点,如投招标审计、投资资金使用合理性审计、代建费审计、变更审计、代建项目质量审计及代建项目效益审计等制定清晰的责任制度及介入规定,填堵法律漏洞。

建设项目审计制度篇9

[abstract]thispaperexpoundonthenecessityofthefollow-upauditingregardingconstructionprojects,analyzethecurrentstatusofthefollow-upauditingandbasedontheseresults,theauthorproposefourfeasiblesuggestionsonhowtocarryoutthefollow-upauditingofconstructionprojects,whicharesummedupasimprovingauditingregulations,definingauditinggoals,seizingthestaringpointandstrengtheningauditingqualitycontrol.

【关键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审计监督审计质量控制

【keywords】Constructionprojects;Follow-upauditing;auditingSupervision;auditingQualityControl

中图分类号:e2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一种过程性审计,是审计人员通过全面跟随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实现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监督与控制,及时发现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建设项目规范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同时有效地控制工程成本和投资规模,保障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

一、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建设项目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参建单位多等特点。实践表明,影响建设项目目标实现的根本要素在于前期决策、工程设计、招标投标及合同管理等相关环节。而长期以来,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审计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竣工结(决)算审计,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大多已难以改变和挽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将建设项目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移,有利于及时揭露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单位认真履行各自职责,落实整改措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损失浪费,节约建设资金,实现建设项目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全面推广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主要考虑满足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一)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提升建设项目审计监督职能的需要

建设项目审计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控制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协助建设主管部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要将建设项目审计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需要从审计深度入手,提高审计质量、拓宽审计领域,加大审计力度。跟踪审计实现了从源头抓起,对建设项目各阶段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是提高审计质量、加强项目管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措施。

(二)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需要

在跟踪审计中,由于审计人员提前介入到项目建设的一些关键环节中,形成了全过程、全方位、经常性的监督制约机制,在跟踪审计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建章立制,防范问题再度发生,能够充分发挥审计的预警、防御作用,是实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加强建设项目规范管理的需要

跟踪审计将审计监督贯穿于从前期准备、建设实施直至竣工投入使用的全过程,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招投标、合同管理、承发包、现场管理、投资控制等环节的苗头性问题和隐患,有助于建设单位健全制度、防范风险、规范管理。

二、目前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现状

随着国家用于基础设施和建设项目的投资不断增加,跟踪审计在建设领域较为普遍地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改变了过去事后审计的滞后性和间接性。审计人员通过对建设项目全过程参与、全过程跟踪,较好地增强了审计的时效性,在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然而,由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政策性强,在近年来的试行中也不可避免的反映出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监督模式,现阶段审计依据不足,缺乏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审计质量缺乏衡量标准。跟踪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审计报告等都缺乏具体的准则、规范,导致跟踪审计工作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受到挑战,审计部门的工作有时处于被动局面,难以保证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目标难以把握,审计定位容易出现偏离

跟踪审计虽然打破了建设项目的传统审计模式,逐步成为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控制环节,然而这种模式需要审计人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频繁地介入建设现场进行审计,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供参建单位纠偏和整改,很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审计监督的目标,而介入到建设项目的管理职能中,导致跟踪审计不是从第三方独立的角度来实施审计,而是从建设方的角度来参与和评价审计事项,造成审计工作不应有的越位与缺位,制约着审计人员的参与力度,弱化了审计监督的作用。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介入时间难以把握,审计效果不明显

通常情况下,工程建设项目均要经历投资决策、勘察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竣工结(决)算等阶段。跟踪审计在不同阶段介入,审计效果会有所不同,而目前对跟踪审计介入时点无明确规定。虽然从理论上而言,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跟踪审计越早介入,效果会越好,但在建设项目审计实践中,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在评价前期决策方面缺乏专业能力,无法胜任审计重任;另一方面,对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的重点多侧重于项目建设成本的真实性,因而大多数跟踪审计均是在施工和竣工结算阶段才介入。导致在建设项目前期可研、初设及招投标阶段的跟踪审计效果不够明显。

(四)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尚难满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客观要求,审计风险增大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而目前参与建设项目的审计人员大多为造价审核类工程师,施工经验不够丰富,且普遍缺乏建筑、结构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在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难以满足跟踪审计的客观要求,导致跟踪审计流于形式,审计风险必然增大。

三、对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现状,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监督模式,需要出台适应跟踪审计特点的审计规范和准则来规范跟踪审计行为,保障跟踪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全面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因此,建议审计主管部门制定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准则、指南、操作规程,明确跟踪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等,使跟踪审计逐步迈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明确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目标,准确把握审计定位

根据近几年实践经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总体目标通常为通过审查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和有关政策执行情况,促使项目规范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因此,在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时,需要明确审计目标,合理审计定位,在项目建设各环节坚持把审计的独立性放在重中之重,避免审计监督介入管理者的职责范围中。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中,始终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坚持审计的独立性。

(三)准确把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介入时点,确保审计效果

目前受审计能力、审计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应根据项目特点,从项目的规模、重要程度、审计目标、审计成本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找准适当的时点介入,及时实施监督,使审计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同时抓住重要环节、关键时点和重要内容开展审计工作,提高跟踪审计效率,降低跟踪审计成本,确保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最大的审计效益。

(四)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

建设项目审计制度篇10

一、建设项目管理审计与审计管理的内涵

(一)管理审计的涵义建设项目管理审计是建设运行期间。审计主体跟踪建设基本程序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运用审计技术从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行研究、设计、招投标、合同签订、材料采购、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工程进度款、竣工验收等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和监督,同时还对项目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合规性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内部审计以帮助组织增加价值为目标,通过建设管理的内部审计,充分揭示建设项目内部组织管理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促进管理水平与投资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审计管理的涵义高效的运作来源于良好的管理,内部审计对建设项目的管理进行评价和监督十分重要,审计工作的本身也需要加强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为组织建设管理服务的作用。内部审计管理是指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管理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履行内部审计职责,实现审计工作目标。无论管理审计还是审计管理,最终的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帮助组织实现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

二、建设项目管理审计的工作思路

(一)管理审计要以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为核心建设项目管理目标是在保证“质量、进度、效益”和谐统一的条件下,最大限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咨询与服务是内部审计的一大特色,管理审计的目标与项目管理的目标一致,投资效益审计则是贯穿管理审计的一条主线。内部审计独立于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之外,通过对项目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检查,对建设项目组织管理各环节进行监督与评价,评价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程度,挖掘潜力,化解管理风险,改善管理环境,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从而起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更好地实现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

(二)管理审计要将全过程跟踪审计作为最有效的审计手段内部审计人员熟悉项目管理状况,在建设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中,不断对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跟踪审计,比事后审计更能及时地发现与解决问题,从而起到防微杜渐、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管理审计的目标。建设项目管理审计是围绕建设程序的全过程跟踪的审计,跟踪审计则是建设项目管理审计最有效的表现形式。审计资源缺乏也是跟踪审计突出的一大矛盾,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委托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进行跟踪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必须负责对咨询单位的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并由综合能力较强的内部工程审计人员对其审计工作全面掌控。

(三)管理审计必须坚持“全面审计、重点突出”的工作原则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大、工程技术复杂,参与建设的部门和单位多,有限的审计力量已无法对建设项目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因此,内部审计必须采取“全面审计、重点突出”的工作思路,选择投资大、专业技术复杂等重点工程项目,抓住设计、招投标、合同签订、材料采购、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工程决算等对工程造价控制最有效的关键环节进行审计。

(四)管理审计必须将工程结算审计纳入审计范围从审计实践来看,工程结算审计更容易暴露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对以后的管理工作更能起到警示和规避的作用。实行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管理审计,大部分审计师误认为投资审计的重心和时间前移,工程造价在建设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工程结算审计被淡化,不应再作为审计重点。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管理水平的缺陷仍然无法遏止大量的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工程审减额居高不下,结算审计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仍然是管理审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工程结算审计纳入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对送审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结算价款正确性与合理性进行审计,还要对组织管理部门以及委托审计单位是否应尽其职责进行审计,只有这样才能揭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建设项目管理审计的评价标准

(一)国家的宏观层次标准与经济指标、市场价格标准国家的宏观层次标准包括:《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税法》等;经济指标、市场价格标准包括:各市建设主管部门的建筑经济指标、材料市场价格、已审计完成的工程项目经济指标以及审计部门经过市场调查建立的材料价格库等。这些资料虽然不具有法律依据的地位,但也是管理审计评价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

(二)建筑行业、地区或系统内的各种管理条例及规章主要包括工程管理方面的规定,工程计价方面的规定等,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各省依据《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工程量清单计价项目指引、工程计价表,各省、市关于文明施工费、劳动保险费、质量监督费等规费及教育附加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文件规定。

(三)建设项目的目标、内部控制制度、预算、计划、合同等微观性依据建设项目的目标指决策时确定的工期、质量以及投资目标;在项目实施前及过程中建立的相应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作为评价项目管理活动及项目管理人员行为的依据,这些制度包括:《项目各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项目施工管理及工程签证管理办法》、《材料设备采购管理办法》以及《廉洁自律管理规定》等;建设单位委托咨询单位编制的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等则是评价项目投资控制的依据。

四、建设项目审计管理的实施

(一)建立审计管理控制制度强化审计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规范审计程序和行为,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内审机构除对工程内审人员进行廉政教育和业务培训以外,还必须依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及《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制定完整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如《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建设及修缮工程审计实施办法》、《建设及修缮工程委托审计项目安排实施细则》、《审计工作纪律与职业道德》等。

(二)规范和监督审计程序推行项目负责制与三级复核制,审计项目实施前,要确定项目负责人,严格执行项目负责制。审计工作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及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指南规定程序实施。工程审计实行三级复核制度,即先由审计人员审计,再经审计项目负责人审核,审计处负责人审定,最后将审核无误的审计报告报分管领导审批,审批后的审计报告报有关上层领导,发工程管理部门。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是内部审计部负责人的责任,内部审计部负责人不一定对所有的审计工作直接监督,但可以指派有经验的内部审计人员来开展审计检查,对于涉及金额较大和敏感的审计问题,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直接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监督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监督过程应从审计计划开始,持续在审计检查、评价、报告和跟踪的各阶段,直至审计项目的全面完成。

(三)加强社会审计的管理从风险管理角度来看,不能排除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结论风险性的存在。既要利用社会审计机构的力量优势,又要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降低审计风险。加强对委托工程审计的规范化管理,是有效预防和化解工程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水平的必要手段。内部审计机构按照规定程序负责安排委托审计事项,通过签订委托审计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具体包括审计事项、质量标准、项目完成时限、审计资料的移交保管、审计费的计算方法与付费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式以及其他各项权利和义务。内审机构应派出综合能力强、道德水平高的优秀内审人员,指导社会审计编制可行的审计方案、制定有效的审计方法、收集合法和恰当的审计依据;对社会审计作出的审计结论进行严格地审计复核,依据委托审计报告编写内部审计报告,向项目管理的决策者提出审计发现和建议;按照投标承诺的审计时间、审计质量保证体系以及项目的完成情况对社会审计进行评估和考核,考核情况作为下一期集中招标选择社会审计单位的一个评定标准。实践证明,加强对社会审计的监督和管理,内部审计对建设投资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内部审计开展建设项目管理审计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趋势,内部审计要调整、更新审计思路,紧随现代内部审计发展步伐,及时将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上来,并将加强建设项目审计管理作为提高审计水平,有效实现管理审计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审出成果,审出效益,真正做到“有为”而“有位”。

参考文献:

[1]曾慧明:《论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效益审计的有效模式》,《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