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章制度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7:35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篇1

关键词:规章制度;企业发展;途径

一、规章制度建设对企业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章制度建设有利满足企业市场化的需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主体建设的目标,公司法等一系列关于“企业主体”的法律从宏观的层面上规范了企业的组织与行为,而在微观上建立企业的组织行为架构,就有必要制定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内部良好的规章制度,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充足的动力,使其发展能够把握市场规律、掌握市场发展动态,从而适应现代化的开放要求。

(二)规章制度建设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企业要做大做强,不断扩展自己的规模,需要走创新之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管理创新甚至会比技术创新有更重要的意义。高水平的管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依靠和支撑,而规章制度则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源泉。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能够保障企业运作的有序化、规范化,能够有效约束员工的行为,协调企业内部各方,让企业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三)规章制度建设有利于保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一方面,企业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使职工在劳动过程中有了共同的行为规范,对于职工的劳动有了统一的衡量标准,有利于避免用人单位对职工的不公平对待;另一方面,企业依法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对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如有关劳动过程中安全生产、社会保险待遇、员工福利等内容,都能够有效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当前企业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规章制度未能符合国家法律及政策要求。企业制定规章制度时不了解或漠视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会影响整个公司的发展,这种情况表现在国家法律法规已颁布或修订,而相应的企业制度还未得到及时的完善,由此导致了生企业整体发展方向与国家法律政策出现偏差的可能性。

(二)企业规章制度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相悖。企业制度建设的根本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相应经营目标,而有些企业在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仅就制度而制定,未针对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制定具有针对性并行之有效的方案,这样就彻底失去了企业制度建设的方向,也无法对企业发展产生有力推动力。

(三)企业规章制度与现实脱节,缺乏执行性和可操作性。执行力和可操作性是企业制度出台的前提,缺乏可操作行的制度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纸空谈。有些企业缺乏对本企业实际的深入调查研究,仅借鉴其他企业成功做法,却不符合本企业实际,与现实脱节,无法实施,有些即使达到了高标准严要求,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相当的困难,这就是缺乏实践和未从实际出发的后果。

(四)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缺乏民主参与。许多企业制定规章制度都只是由企业的董事会或总经理甚至是某个部门制定后即实施。一旦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缺乏全体员工的积极参加,在规章制度的制订、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的问题就无法及时反映到制订部门,制度建设难以真正得以贯彻实施与有效执行,企业的管理就无法真正得到提高。

三、加强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途径

(一)企业规章制度建设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及政策要求。企业的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政策及整体发展方向,同时根据相关政策适时调整。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的修订,及时调整相关规范制度使其与国家法律、制度相适应。同时只有符合国家政策发展方向的制度,才能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提升企业规章制度的法律及政策效力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企业要梳理现有规章制度,做好修订新增工作。这就要求企业组织企业内部位法律人员和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对现有的所有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审查,可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现有的规章制度是否与法律、法规特别是《劳动合同法》相违背,建议作何修改;现有的规章制度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要求;现有规章制度是否符合政策发展趋势。经过这样一番彻底的疏理和清理后,企业的规章制度体系才能成为一个合法又符合政策要求的科学体系。其次,企业应增加法律审核程序.保证规章内容程序合法。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效力是以内容和程序合法为前提,违法的内部规章制度无效。为了确保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合法、有效,规章制度的法律审核人员应由专业法律人员担任。法律人员在审核劳动规章制度的合法性时应主要注意规章适度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是否齐全、完善且具有可操作性;制定主体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制定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文字表述是否准确等等。最后,企业应加强书面化日常管理.留存相关行为证据。从《劳动合同法》的诸多条文规定来看,法律倾向于要求用人单位加强劳动关系书面化管理。这要求企业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书面化管理,在相应的劳动规章制度中细化规定特定行为程序,注意留存相应行为的原始书面材料,使各个管理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为防范企业劳动管理法律风险夯实证据基础。

(二)企业规章制度建设必须符合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首先,企业应建立与其战略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应该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来实施,不同发展战略和管控模式,意味着公司管理模式和管理重点不同,这些差别必须最终落实在规章制度里面。规章制度的设计作为公司层面一项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必须要满足企业战略发展的要求,兼顾企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规章制度建设只有与管理重点和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才能有效保障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必须统筹各方面关系,做好规章制度的设计工作,必须结合公司战略、目标定位、管控模式相适应,覆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规章制度的实用性和协调性。另外,企业应确保规章制度与战略匹配的及时性。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企业的宗旨、战略目标,围绕不断变化的生产、管理工作去制定、执行、维护制度,一切与战略目标产生冲突的规章制度都应及时修改或废止。

(三)企业规章制度建设必须重视执行性和可操作性。提升企业执行性和可操作性可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加强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以保障制度执行者对制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对规章制度的宣贯工作要形成制度化、专业化,并使之落实到制度所涉及的各个部门和员工。(2)切实把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到实处,不断落实岗位职责、完善管理制度、健全业务标准、规范管理行为,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3)抓好现行规章制度执行效果评价工作。企业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支持、协调作用,确保评价全面有效,避免形式化。

(四)企业规章制度建设必须重视民主参与。对规章制度的制定或修改,特别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都须事先广泛征求员工意见,保证员工从源头上参与规章制度管理。通过员工参与制度的制定、检查及监督,建立起员工自主管理的机制。规章制度是要靠员工共同遵守的,因而也要充分反映员工的意愿。因此应该将规章制度的制定权交给员工,只有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反复轮回,充分听取和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并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才能确保制度的公正性,民主性、规范性,得到员工的认可,员工才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定,要让员工意识到规章制度对维护集体利益是非常重要的,是利于企业发展的。

综上所述,加强企业规章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要不断探索符合企业特点的规章制度的新途径,进一步提升企业规章制度的合法性、战略性、执行性和民主性,从而增强企业的实力,全面提升企业管理品质。

参考文献: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篇2

关键词:规章制度法律规范理念技术

早在2004年,国务院国资委就在中央企业法制工作第一个三年目标中提出,将规章制度建设融入法制工作。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法制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国务院国资委更是将规章制度建设作为企业依法治理的重要内容与评判标准,明确提出了强化规章制度法律审核与法律管理,形成全面有效的规章制度链条等要求。因此,完善国有企业规章制度,实现规章制度的法制化、系统化,从法制建设角度是尤为必要的。

一、规章制度与法律规范的相通性

从法律规范视角谈国有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目的在于从理念、技术、内容等方面,使规章制度体系内容更加向法律规范体系内容靠拢,实现规章制度的法制化与科学性。实现这一目的的首要任务是认清国家法律与企业规章制度有哪些相通性,这是本文研究的前提。

(一)调整一定范围内的行为规范

国家法律与企业规章制度均指示的是人的外在行为准则,国家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调整全体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规章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工具与行为规范,调整企业员工的行为,总体说来,二者在其效力所及的时间与空间内范围普遍适用,并在其各自调整的领域内居于最高的规范地位。

(二)以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

企业规章制度与国家法律一样,以权利义务为规范的主要内容,通过规定员工的权利与义务,来影响员工的行为动机,指引员工以此开展工作。可以说,法律定义中的权利在企业规章制度中表现为“职权”,而义务则表现为“职责”。

(三)程序性、公开性的行为规范

无论国家法律,还是企业规章制度,从制定到施行都必须经历一定的程序,对程序的尊重,是对规范作用的保证,是公正、客观与科学的体现。同时,法律与规章制度还必须是明确而公开的,若要在某一范围内成为普遍行为准则,就必须以其在该范围的公开和被知悉为前提条件。

二、规章制度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规章制度是国有企业实施管理行为的重要基础与依据,作为“企业内部法律”,以规范性为其核心价值体现。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是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在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员工行为合规、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保障实现企业整体及局部业务运作的有序化、规范化。

在我国国有企业中,规章制度呈现出数量多、涉及面广的特点,广泛存在于企业的战略规划、综合计划、财务管理、市场运营、后勤保障、检查监督等各个业务层面。一方面,规章制度设置员工权利义务及责任,明确其行为准则,使其能够预测、判断自己的行为及相应结果。另一方面,在规范企业管理方面,规章制度能够防止管理的任意性。如果暂且抛开管理行为不说,仅从法理学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国有企业规章制度对企业内部关系以及员工行为的规范作用,主要表现在指引、评价、预测、强制四个方面。

首先,规章制度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起到普遍指引作用。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相比国家法律而言,规章制度调整企业内部关系,规范企业员工行为,二者均以一定范围内主体行为的规范规则为己任。具体说来,可将规章制度的内容划分为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即告诉企业员工可以做或不做什么,什么不该做,必须做或不做什么,而这样的规范内容正是指引作用的体现,是对企业范围内员工的普遍性指导。

其次,规章制度是对企业员工行为的一种评价尺度。它将一切员工行为纳入评价客体之中,针对已经实施的行为,判断何种行为被企业所允许,何种行为违反企业规定并应给予否定评价。

再次,规章制度预测企业员工相互之间将会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这种预测作用可以使员工在规定的范围内合理地开展工作,防止不可预见的后果出现。因此,这种作用在于提供给员工一种行为模式,使员工符合规定的从事工作,并使员工能够预测自己和他人将会如何行为,一旦违反规定的行为发生后,后果将会怎样。正是规章制度的预测作用,给国有企业带来了一种稳定的运营模式。

最后,规章制度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强制力对违反规定的员工作出强制性要求。这一作用体现在后果与责任的设定上,若规章制度对员工行为的评价是否定的,那么,实施该种行为的员工则必须依照规章制度关于责任的规定承担相应责任,当然,在行为后果可以挽回或补救的前提下,规章制度还对员工立即停止某种行为、采取补救措施有着强制性的要求。

三、国有企业规章制度存在问题

就目前来看,在国有企业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仍然呈现出系统性不强、制定内容效力瑕疵等问题,这些因素直接阻碍了规章制度规范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章制度数量多、质量低、系统性不够

国有企业机构多,主管部门多,许多管理人员认为一旦建立起规章制度,就是实现了管理,热衷于大而全的规章制度体系。因此,许多国有企业在进行规章制度建设时,仍停留在“有无”的层面,并未将更多精力放在其质量上,内容空泛、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忽略了制定规章制度的价值需求,造成规章制度数量多、内容交叉重叠严重,加之相关管理机构与业务部门沟通协调不到位,整个制度体系缺乏统一规划,系统性较弱,逻辑结构不严谨,难以实现精简高效。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篇3

关键词:安全规章;电力建设企业;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B

一、电力建设企业的特点

(一)投资大、工期长、工序多

电力建设企业一般有着比较庞大的投资和较长的建设工期,并且工序多,不论从水通、路通、电通和场地平整这“三通一平”上来说,还是在最后的正式投入生产上来说,其涉及到的工序是非常繁多的,并且这些工序都有发生事故的可能。与此同时,电力建设企业在工程建设的投资上会随着科学的进步而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从这点上来说,要想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就必须做好安全规章工作。

(二)工程专业性强

鉴于电力建设企业所涉及到的工序繁多,其工程建设的专业性就非常强,在建设当中通常要用到许多专业,如土建工程专业、水工工程专业以及设备调试工程专业等。这些专业相互之间没有一定的关联性,而在电力工程建设当中,要把这些专业知识糅合在一起,其安全管理的难度就可想而知。

(三)发生事故能造成后果严重

在电力企业工程实施当中,如果出现了一个小事故或者小失误,就很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甚至会对整个电网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电力企业要做好电力工程的基础工作,重点在设备调试阶段就要严格遵循安全规章来进行,要积极对设备调试人员进行培训,反复要求调试人员要对调试手册进行熟悉和掌握,这也是安全规章当中的安全培训教育。调试人员只有先对调试程序进行熟悉,才能在工作中对电力进行正确调试,也才能防止在调试当中有安全事故的情况发生。

(四)建设人员的安全素质低

当前,在电力建设企业当中,存在着合同工、临时工以及农民工并存的局面,这种情况尤其表现在“三通一平”以及土建工程当中。这些员工的素质普遍较低,给电力建设企业在工程建设当中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电力建设企业要注重从思想和技术两方面上对他们进行培训,要让这些员工在技术上对电力安全的操作规程进行掌握,在行动上对安全规章进行遵守,唯有如此才能使电力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五)重企业文化建设

在电力建设企业当中,其企业文化就是要遵循安全规章,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与此同时,电力企业的性质决定了要想对供电的质量进行提高就必须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这里来说,安全规章在电力建设企业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一些著名电力企业都注重实施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比如南方电网公司、华能电力以及国家电网公司等。而安全文化是安全规章中的一部分,这些企业通过对文化的发展与弘扬,通过常态化的手段对员工进行安全规章教育,用企业的安全文化让员工在无形当中形成安全意识,让他们自觉对各种规章制度进行遵守以及依照正确的方式做事,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

二、安全规章在电力建设企业当中的重要性

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工艺的投入使用使得安全规章制度在电力建设企业的安全生产当中的重要作用愈发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员工重视安全生产的主要手段

电力建设企业的员工只有遵循安全规章制度,一切以安全规章制度为前提,才能够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生产,才能在实际工作当中真正做到“安全第一”和“预防为主”,也才能对最基本的职业安全健康知识进行掌握,遵章守纪,确保自身的安全与健康,从而杜绝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由于供电工程是随着工程建设进展到不同的阶段,其安全工作的重点以及注意事项会所有不同。因此,对员工开展经常性安全就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这种经常性的安全活动适时提醒员工对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进行警惕,这对于强化电气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有着积极意义。

(二)是电力建设企业发展经济的基础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电力企业当中,一些安全问题也开始涌现出来,这就需要电力企业要加强安全技术,以对生产与安全的需求相满足,而要想在电力建设企业当中普及安全技术和相应知识就必须要重视安全规章制度。

(三)是与企业人员结构变化相适应的需要

当前,许多企业都开始改革自身的用工制度,企业员工的构成也逐渐呈现多样化以及年轻化。一些合同工、临时工以及农民工开始涌入企业当中,在这三个工种当中,临时工和农民工有着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电力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普遍缺乏和薄弱,在工作当中多倾向于冒险蛮干;一些青年员工在思维、价值观与人生观上和老员工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年轻员工有思想、有活力,有着广泛但又不稳定的兴趣,在自我保护以及应变能力上比较差,技术及安全素质日趋下降。从这点上来说,电力建设企业强化安全规章制度是一项长期而又繁重的工作。

(四)是做好安全管理以及弘扬文化的前提

遵循安全规章制度是做好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先决条件,因此,安全规章是电力建设企业进行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同时,安全管理主要是管理人,而运用安全文化这种无声的影响无疑是管理人的最好方式。电力建设企业要让安全文化成为广大员工安全生产的思维框架以及行为准则,要让他们在工作的时候自觉主动地依照正确的方式来进行,以此对员工在生产当中的安全行为进行规范。其中,安全规章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的宣传和教育。

(五)是电力建设企业向深度发展的根本

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是一项社会化以及群众性的工作,如果只依靠安全技能部门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多层次以及多形式的运用各种条件、宣传工具和教育手段来对电力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进行加大,从根本上把企业的安全文化水平进行提高,从而强化安全意识。

结语

在电力建设企业当中,安全规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电力企业开展一切安全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建立安全规章制度,电力工程的建设以及员工的安全都没有保障,企业的良好形象就会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就会大幅度缩减。因此,重视和加强安全规章制度是现如今电力建设企业的必然选择。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篇4

论文关键词企业法治文化依法治企经营管理

历经33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一方面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愈加成熟,但另一方面,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经营环境更加复杂。从外部看,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对接世界市场,企业既要与外国同行开展竞争,又要肩负起“走出去”的艰巨使命。从内部看,我国企业亦面临的挑战同样突出。近年来,随着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逐步深入,企业在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有所加大,而一些企业法律意识淡薄,既不能依法合规经营,又不能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企业如何应对经营管理中的各种法律风险,构建完善的企业法治文化,使“依法治企”的观念内化了企业全体人员的群体思想和自觉行动在当今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中已愈发凸显其重要性。

一、企业法治文化的内涵

企业法治文化是指渗透着法治精神和法治理想的制度、规范、意识、价值观、心理等文明形态的总和。企业法治文化以依法治理企业理念为精神内核,以国家法律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为载体,以民主立法、依法管理、法制宣传教育和自觉守法为建设过程。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法治文化建设应当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生产经营任务和不同阶段的中心工作,依法治理企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当以国家法律规范和企业的规章制度为载体,安排和落实法制宣传教育等各项任务,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企业还应当注意与本身具体情况相结合,遵循法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发展模式,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健康进行。

二、“依法治企”理念的含义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正如上文所述,依法治企理念是企业法治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本需要。因此,本文有必要在此详细探讨依法治企理念的含义。依法治企理念的基本含义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来治理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依法维护合法权益,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

当前企业在贯彻依法治企理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未能真正贯彻依法治企理念,重形式,轻实效

一些企业不能真正重视“依法治企”理念,开展普法工作只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非真正追求通过员工中普及法律知识,从而构建并提升全体员工的法治理念,培育本企业法律文化这一目标。这种现象的产生根源在于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对依法治企理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意识到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企业面临着特殊而复杂的工作环境,各个工作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各类法律风险,对于企业来说,要贯彻依法治企原则,必须充分认识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性,真正做到贯彻依法治企的理念、提升企业法治化建设水平。

(二)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团队建设薄弱

在企业建立初期,生存压力是首要问题,“人治”大于“法治”这一情况比较多见,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不大重视法律事务管理,更不用说设置专职的法律事务管理团队。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及规模后,企业管理就必须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型,从依靠个人的决断转而依靠制度建设、合规经营来谋求企业的永续发展。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要想切实落实“依法治企”,就必须要依靠法律事务管理团队的力量。就此而言,一支高效专业、有执行力和管控力的法律事务管理团队便成为企业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横向来看,我国企业目前的法律事务管理人员力量仍相对薄弱。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司律师制度是一项发展非常成熟的律师执业制度,私人律师、公司律师、政府律师在执业律师中的比例为7:1.5:1.5。

我国加入wto已十年有余,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及相关管理部门对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团队的建设也愈加重视,1997年,我国颁布《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其中便明文规定“国有独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的大型企业应设置法律事务机构,中型企业应当配备企业法律顾问”,这就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团队的建立提出了明确要求。

对于企业而言,实现“依法治企”,法律事务管理团队就必须要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之中涉及法律的事务由企业法律事务管理部门或者企业法律顾问处理或参与处理就必须解决以下好三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团队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其次,要明确企业律事务管理团队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另外,还要明确企业律事务管理团队处理或参与企业中涉及法律事务的运作机制及流程。

只有建立成熟、专业的企业律事务管理团队,才能从制度上避免企业因没有遵循依法合规经营而导致的决策失误及经济损失。企业法律部门以及企业法律顾问不仅可实现企业风险的事后控制,也是风险前端控制的组织及人力保障,堪称为企业内“看门人”。因此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立一支优秀高效的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团队是企业适应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管控各类法律风险的必然要求。

三、“依法治企”理念实现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法治意识,坚持依法治企原则

随着依法治企原则日益受到我国企业重视,我国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贯彻法治经营以及依法治企原则,要求企业的一切活动必须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进行,并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了成功。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其在贯彻依法治企原则方面取得的成果极有借鉴意义。华为成立于1988年,成立之初的注册资金为2万元,然而自1992年至2001年,这十年之间,华为年销售额从1亿多元增长至255亿元,在华为公司迅速扩张过程中,企业规模的膨胀也对企业宏观战略的调整施加了压力。1996年,华为公司制定了《华为基本法》作为企业管理大纲,它摒弃了以企业领导者的人为意志覆盖企业管理的过去模式,改从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制订和执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从而将企业组织和人的行为规范化,形成了一套决策科学化、流程标准化、考核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即“依法治企”模式。

此外,作为国有大型企业代表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其也十分重视依法治企理念的构建及法治文化的建设。2012年,中国石化专门制定了法治文化建设纲要和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纲要,按照纲要的要求,中国石化要将企业法治文化有机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使企业法治文化发展成为中国石化的重要竞争力。当前,全球经济在欧债危机的阴影下岌岌可危,但中国石化依然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在2012年中国500强企业中蝉联榜首。

从上述企业成功的例子可以看出,只有树立了依法治企原则作为企业运营中的指导原则,才能促使企业规章制度的形成与完善。只有实现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和制度化,才能做到企业依照制度决策,遵循程序运营,最终达到法律与企业管理的高度融合,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企业规章制度

企业要实现依法治企,最重要的保障和基础就是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由此可见,只有首先建立健全依法治企的管理制度,才能将依法治企真正落到实处。

我国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庞杂而繁琐,因此企业可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自身情况制定切换实际的规章制度,并将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当然,“徒法不足以自行”,在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基础上,企业还应将制度规定的各项责任予以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责任到位,各司其职,有规必依,违规必究。

从主体看,“依法治企”的落实,不仅仅是企业领导的责任,更需要全体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只有保证各职能部门及所属员工都严格依照法律和企业章程及其配套制度的规定履行各自的职责,才能真正保证企业规章制度行之有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是适用系统化的企业规章制度规范经营管理行为的一个典型案例。作为在美国纽约上市的世界500强公司,中国石化根据《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要求,遵循中国石化的法律、组织和管理形态,将传统的管理模式与现代国际惯例、法规相结合,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强企业管理,使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成为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包容性很强的内部管理制度。中国石化的内控制度,不仅体现合规性原则,使得依法治企理念贯穿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始终,同时又使每一个员工既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又是内部各项制度实施与执行的被监督者,通过一系列的监管与控制,既确保企业“有法可依”,又使得企业合法合规经营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依法治企是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若要实现依法治企,企业首先要树立法治意识,坚持依法治企原则,然后建立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并辅之以责任追究与监管控制措施,从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到普通职工都应当重视依法合规处理企业在改革、改制等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涉法事务。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走依法治企之路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在树立法治意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

推进企业法治文化建设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推进企业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依法治企原则,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强化员工对法治的内心信仰与敬畏,激发员工崇尚法律的热情,使“依法、合规、公平、诚信”得到全体员工的普遍认同和奉守,为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法治文化支撑。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篇5

所谓企业法律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制度的总和。[1]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法律文化的构成要素有三,[2]即物质表现层、制度行为层以及精神理念层。物质表现层是企业法律文化的外在表现和重要载体,表现为可观察到的组织机构和组织过程;制度行为层是企业法律文化的中间层和支持保障层,表现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依法进行生产经营的行为;精神理念层是企业法律文化的内核,表现为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律信仰等。

企业法律文化的三个构成要素既相互独立又高度统一,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法律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及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二、我国企业法律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法律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但不容忽视的是企业在法律文化建设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物质表现层

根据原国家经贸委《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的规定,国家从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建议企业设立总法律顾问、设置法律事务机构并配备法律工作人员。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更是规定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应当设立总法律顾问、设置法律事务机构、配备法律工作人员。然而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一些中央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都没有达到国资委规定的要求,更不用说地方国有企业和大量的民营私营企业了,同时很多企业即使招聘了法务人员或聘请了法律顾问,也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将法律工作停留在企业管理的表面层次上,没有真正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3]法律事务组织机构的缺失和总法律顾问、法律工作人员的缺位使得企业法律工作得不到有效的组织和智力支撑,更使法律文化建设缺少了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企业法律文化建设自然不能得到有效开展。

(二)制度行为层

一方面,制度建设有待提高。首先,很多企业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除了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规范之外,其自身缺乏基础性内控制度,企业的很多内部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度约束和规范。其次,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但制度之间缺少必要的协调和衔接,内部不同部门对同一事项的规定有时大相径庭,同时有些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难以执行和操作,使许多规定成了一纸空文。再次,不少企业的制度执行力不强,虽然制定了许多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但得不到有效的执行,造成了虽有制度但被束之高阁的现象。另一方面,行为建设有待改善。首先,目前很多企业的决策及经济行为中缺少法律审核环节,忽视了法律审核在企业重大决策、规章制度制定及经济合同签订中的重大作用,极大削弱了法律的保驾护航能力。其次,很多企业没有将法律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之中,仅将法律的作用定位在纠纷案件处理上,法律被排斥在合同管理、授权管理、风险管理等日常的企业管理门槛之外,成了企业管理的看客。规章制度的漏洞和法律行为的缺失使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缺少了制度保障和行动落实,仅成了一种口号。

(三)精神理念层

首先,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法律意识还不强,对企业法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了法律的事前防范功能,缺乏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传统的人治思想较为严重,依法治企能力较弱,市场法制规则意识薄弱,遇事沿袭习惯做法,靠关系,讲摆平,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先天缺失。其次,一些企业对普法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普法宣传在法律意识培养上的重要作用,普法投入不足、手段单一、全员参与程度较低等,难以有效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环境氛围后天不足。

三、我国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意识,充分认识企业法律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严格公司治理,真正形成有效制衡机制,关键是严格依法办事。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有利于企业依法规范行为,使公司治理名符其实,发挥效率,保证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层之间的制衡到位,有利于提高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的现实需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须依法开展各种经济活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依法经营必然造成市场风险的放大,一旦法律风险发生,企业自身难以控制,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迫切需要企业强化法律意识,加强企业法制建设,不断提升企业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3.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深化企业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实现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要做到科学、有序、高效,就必须摒弃人治思想,积极推行依法治企。企业内部决策,要从经验决策、个人决策向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转变;企业内部管理,要从粗放管理向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精细管理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适应这一内在要求,需要提高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的法律素质,促进企业依法治理,推进企业民主法制建设。

(二)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治企能力

普法教育是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全员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企业上下应当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普法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做好普法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局面。要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推动企业普法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实现企业普法工作的常态化局面。要围绕重点,狠抓落实,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各级领导和关键岗位员工作为重点普法对象,把实施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作为重点普法内容,把企业法律管理的成功经验、做法和典型教训作为普法案例,促进普法工作取得实效。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企业普法教育,增强全员的法制意识,提高依法治企能力,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运用法律”的良好氛围,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组织建设,夯实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

组织建设是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企业应按照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设立总法律顾问,明确总法律顾问的工作职责,逐步推动总法律顾问专职化、专业化,充分发挥总法律顾问在企业法律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要设置企业法律事务机构,明确职能和工作流程,确定分管领导和机构负责人,切实加强法制工作的组织领导。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法律工作人员,明确处理企业法律事务的权限、程序和职责等,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同时企业应该加强法律顾问后备人才培养,营造优秀法律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做好法律顾问执业资格取证工作,实现法律顾问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加强制度建设,筑牢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制度支撑

加强基础性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工作制度体系,是规范企业行为、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也是衡量企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企业应当根据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强化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减少原则性与抽象性规定,增强制度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使企业的各项内部管理行为有规可依。同时,要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加大对规章制度的宣贯力度,强化监督检查,做到有规必依、依规必严,促进企业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轨道,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五)加强法律审核,确保企业各项决策及行为合法合规

法律审核是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的重要保证,更是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环节。企业要按照“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原则,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经济合同以及重要决策的法律审核,一是要有制度保障,企业必须制定有关法律审核的规章制度,确保法律审核嵌入企业规章制度、经济合同和重要决策的流程;二是要覆盖全过程,从规章制度的制定到执行,从合同的订立到履行,从重大项目的决策到运营,法律管理必须全程参与。通过法律审核,不断促进企业依法决策、依法行为,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合规环境。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篇6

[关键词]规章制度;流程管理;管理体系

近几年,我国企业在迅速的发展,随着企业产能的扩大和生产规模、管理的提升,企业由一般粗放型生产向着精细化产品生产转型、由单纯的军品研制生产向多元化市场发展、由分散产品生产模式向产品化设计生产模式改变,企业的战略定位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各项管理也开展了提升活动。企业管理制度的转型也成为企业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1],规章制度管理体系其所包含的规定、办法、细则、规程等文件必将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因此改进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构建科学、清晰、流程化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成为企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1、相关理论综述

(1)企业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出台后才被正式予以界定,它是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并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自身特点[3]而制定的职工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正确处理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相互关系的准则,是依法治企的依据,也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1]。其一般表现为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劳动纪律和奖惩办法等[3]。

成功的企业源于卓越的管理,卓越的管理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长久的成功,就必须强化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使之得到贯彻执行[2]。

(2)流程化管理

是一种过程管理系统的管理方法,其核心是过程,过程是,有的完成工作,有一定的条件下,相关的信息根据数据单位,不同的部门,工作人员之间传递路线图[4]。流程管理规范化的构造端的卓越的业务流程为中心组织的业绩持续提高业务目的的系统化方法[5]。工作流程安排到通过过程的各部门和各部门,通过表演评价系统的实施,目标和鼓励成功传导各水平的企业,在各员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积极推进流动的良性驾驶。这个系统性的工作流程化处理,有若干的工作项目和它们的相关人及相互说明工作关系很好,从而实现目标的精细化管理[4]。

2、流程和规章制度的关系

首先规章制度和流程有着各自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和流程产生的时机不同

任何一个企业在诞生之时,就存在着流程,只是这些流程很多时候没有被规范化。而制度则是在企业的管理者看到企业运行中出现问题,或预计到可能出现问题时建立的。

(2)制度和流程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不同

流程一般是用图表表示,可直观的看到业务活动的各个步骤和环节。流程和流程之间通过流程接口连接起来,形成企业的业务活动框架。但流程在描述上不能展示流程的设计思路、执行时的细节以及不按要求执行导致的后果等内容。制度恰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由于制度一般是文字形式来描述,不够直观,因此内容上有较多重叠,如果制定时缺少沟通,可能会出现冲突。

所以本文将流程化管理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形成两者在管理上的优势互补,并采用问题导向,运用流程化的管理理念来搭建企业规章制度的框架,建立完善的流程化规章制度管理体系。

3、企业规章制度管理中流程现状

(1)规章制度体系状况

目前,企业规章制度体系经过近七年多的建立和完善,框架已搭建,各类规章制度已了很多,基本上都是由职能部门起草的,也就是说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还仅仅是职能制度管理模式,在规章制度体系整体结构上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2)规章制度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企业规模的数量以及所涵盖职责还是比较全的管理、严格的,尤其是要致力于理都是比范,得到了纲常的企业科研产、经理安排,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规章制度的形成、、考核评价和检查监督以及整个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的构建等几个角度给出具体的建议和阐释。

4、总结

企业流程化规章制度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就目前而言,将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流程化改造,建立流程化制度管理模式,将会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内部管理的阻力和内耗,对企业规范管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冬梅.浅析规章制度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4,(1):104.

[2]陈雪岩,徐锦文.对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探讨[J].商情,2012,(19):206-206,118.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篇7

关键词:企业规章制度;执行力;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9701

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中各种管理条例、章程、制度、标准、办法、守则等的总称,用文字形式规定企业管理活动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企业里的方方面面都是由企业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的,其作用相当于企业里的法规,它可以保障企业依法管理,安全平稳运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现实中,企业通常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但是往往缺乏执行力,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事与愿违。因此,企业应该把提升规章制度执行力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1企业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

(1)盲目移植成功企业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在企业里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许多企业往往一厢情愿,盲目照抄照搬,不假思索移植外部成功企业的制度,不考虑这些制度能否适合企业自身的价值取向,造成外来制度水土不服,常常出现钱财没少花,效果却白搭的局面。

(2)规章制度贪大求全。当今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往往内部规章制度数量众多,一个制度动辄十几页、几十页甚至上百页。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和企业的负责人常常有好大喜功的不良倾向,恨不得一个制度包罗万象,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考虑进去,最终形成的规章制度往往鸿篇巨制,导致实际执行中难以达到,缺乏可操作性,或执行成本过高,执行也就打了折扣。

(3)规章制度各自为政。以中石油辽阳石化公司为例,在长期管理实践中,企业逐步形成HSe管理、质量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法律风险防控、防腐倡廉等管理体系,每个体系都有自己的主管部门,均形成了自己的制度、流程、标准。由于各体系独立形成制度、流程、标准,不可避免造成制度之间重复交叉、矛盾与缺失。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体系林立、各自为政的后果是基层无所适用,效率低下。

(4)部门职责边界不清。有的职责在制定制度时分工不明确或者分工欠考虑,有遗漏;有的职责分工没有形成制度,由领导临时指定或部门间约定,操作中有随意性;有的职责虽有分工,但分工不太合理,实际操作不顺,增加协调工作量;部分涉及多部门共同负责的工作,工作量或难度大,职能部门互相推诿。

(5)自主协调机制不健全。大部分企业建立了直线职能型管理体制,管理职能上浮公司职能部门,管理重心下沉到基层,二级单位管理层主要形成组织执行职能。尽管生产、设备、技术、规划、电子商务、HSe、施工管理、政工等专业部门均建立了例会制度,在自主协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这种例会基本上也是直线型,专业职能部门之间主动横向协调较弱,特别是部分管理部门不能积极履行牵头职能,职能部门之间主要依靠企业高层协调,导致制度执行不力。

(6)规章制度培训不足。企业片面追求制定规章制度,注重制度的落实,往往对规章制度特别是新出台的规章制度对员工的宣贯不力,培训不足,造成员工一问三不知,甚至不知道有这项制度的尴尬局面,使规章制度失去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7)规章制度执行不公。规章制度的履行应当一视同仁,没有例外,管理者应当一碗水端平,而不是拿规章制度管人,而自身不受约束,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员工上行下效,规章制度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只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才能体现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和权威性。

2解决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的对策

(1)增强企业规章制度的有效性。企业的不同时期应有与之匹配的规章制度,在企业成立早期,生存是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规章制度太多,导致企业畏首畏尾,作茧自缚,这时的制度应该短小精悍,重质而不重量;当企业发展成熟了,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管理思想,这时的企业应建设制度体系,围绕企业价值观建立各项分制度,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企业制度,这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若两者相辅相成,合拍共振,能极大提高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并形成员工的自觉行动。

(2)处理好规章制度的内部关系。只有明确规章制度体系中各层级的关系,理清主次,突出重点,既有以稳定和指导为代表的核心制度,从而保证企业的战略不走偏;也为以灵活和自由为代表的具体制度和分制度的制定搭建了一个平台,保证了制度体系的内外呼应,浑然一体,形成了稳定与开放兼具的规章制度体系,降低执行规章制度的成本。

(3)重视规章制度的系统性。首先,无论是建立规章制度体系还是制定一个具体的规章制度,都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人员责任分工,加强工作组织协调,发挥团队力量,防止过去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制度制定方式重演。第二,对于新出台的规章制度应及时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宣传和培训,部门领导应带头宣讲,领导讲制度活动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使员工第一时间知晓、理解并掌握,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第三,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类规章制度进行审查清理工作,明确规章制度的时效和约束力,及时修订适合企业发展建设的规章制度,对过时的、与企业发展建设不匹配的规章制度要及时清理废止。

(4)让企业员工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要求的具体化,是员工的行动准则和依据,既然是为员工制定的,就不应让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者闭门造车,而应在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环节,尽可能让员工参与进来,充分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并积极采纳,只有充分吸收广大员工的经验和智慧,才能有效解决规章制度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差的问题。

(5)保证规章制度的约束性和权威性。一是企业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它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一经生效,有关单位或个人就必须严格遵守或遵照执行。如果违反有关条款,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二是规章制度的权威性来源于制发单位的权威性。规章制度是按规定程序授权制定和的,是本级机关权力意志的反映,在执行中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确保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规章制度的制定者还是员工,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三是管理制度要成为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它本身就应当准确、齐全、统一,不能模棱两可,不能相互矛盾,不宜经常变动和修改,应具有相对稳定性。

(6)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监督考核体系。假如企业规章制度遵守与不遵守一个样,时间长了,企业员工就不会把规章制度当回事,规章制度也就成了平时挂在墙上、干部嘴上说说的一纸空文。只有建立并完善监督考核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规章制度的执行力。通过激励性规章制度和约束性规章制度相结合,奖惩分明,奖惩适当,最大程度地规范员工的行为,实现规章制度的终极目标。有效的考核体系应和规章制度一样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掌握和执行。

3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多种多样,只有以企业管理需求为核心,对症下药,多措并举,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建设现代企业规章制度,配套相应的监督考核体系,加大制度执行和推广力度,适时调整和修订,才能不断提升企业规章制度执行力,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篇8

【关键词】医药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思考

一、医药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背景和重要性

医药制造企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又面临着很大的经营风险。建立一个完善且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保障医药制造企业的正常经营、降低经营风险就显得极其重要。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1)药品质量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企业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不合格药品一旦流入市场,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负面效应和经济损失,甚至会导致一个企业破产。(2)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可以加强企业内部之间的沟通协作,提高经营决策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的竞争力;(3)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要求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保证上述机构或人员相互依赖相互制衡,并有效运转的核心体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医药企业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风险和压力,又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内部控制作为保证企业正常运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一种有效管理制度,也成为大多数企业的共识。

二、医药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缺乏认识,缺少熟悉内部控制的专业管理人才

管理人员内部控制意识和内部控制管理专业人才是企业建设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前提。在我国医药制造企业中,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员都是从制药专业背景人员中选任,特别是在一些传统的中药制造企业中更是如此。这些人员对药品质量、药品生产管理较为熟悉和重视,但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对内部控制方面的认识较为落后,观念较为淡薄,导致基层员工基本不参与和不愿配合内部控制的管理与建设,使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建设难以全面开展。另外,在医药制造企业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过程中,企业也主要是注重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工艺研发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很少对内部控制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和教育培训,使企业中不具备内部控制管理专业人才,很难在内部控制建设和管理中有所作为。

2.组织架构设置不合理,造成内部控制运行失效

合理的企业组织架构设置是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基础。在我国医药制造企业中,部分医药制造企业由于受传统管理观念影响,管理者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方面,很少真正关心企业组织架构的建设,致使企业组织架构设置不合理,部门的职能、权、责、利不明确,沟通协调出现严重障碍,办事和决策效率低下;不相容岗位、部门分离不彻底,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不能进行有效制衡与沟通,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造成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缺乏保障。

3.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不切合实际

企业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就是让所有员工和部门的工作在制度下有序运行,减少违规和重复操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但目前我国的部分医药制造企业在相关制度的建设中主要注重一些具体操作制度建设,缺少制度的顶层建设,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不完善、不切合实际,有的企业制度完全是根据管理者想象制定,而不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使制度华而不实,内部规章制度形虚设,无法在企业的实际管理当中运用,导致人为管理因素加大,管理人员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员工越权办事现象时有发现。严重破坏了企业内的部控制体系和内部控制环境,使企业内部控制度失灵,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4.制度培训不到位,内部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规章制度的执行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障,而制度的培训的是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基础。在我国部分医药制造企业中,虽有相关制度,但对员工的有效培训不到位,使制度束之高阁,员工不能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违规操作现象累累出现,不但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5.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缺乏监督,执行效果缺乏评价

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有力武器,对内部控制执行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是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是否有效的考核。现在有很多医药制造企业虽然建立有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在执行中过于依赖员工的自觉性,缺乏有效的监督,特别是内部审计监督,使本来有效内部控制变得无效。同时,在大部分医药制造企业中,很少对内部控制执行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使无效的内部控制环节长期得不到解决。

三、医药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优化建议

1.管理人员转变观念,加快内部控制管理人才培养

管人员观念淡薄和内部控制管理人才缺乏是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医药制造企业的管理长期偏向于生产管理、工艺研发等,人才培养也主要注重生产、工艺人才培养,很少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人才培养。医药制造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管理人员就必须转观念,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意识,提高自身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同时,加快内部控制管理人才培养与引进,充实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员工内部控制管理知识培训,使其积极参与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来,形成全员参与的、积极主动的内部控制管理体制,提高企业整体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2.严格按照现代企业管理体制,重新梳理企业内部组织架构

在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中,要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运行有效,企业就应当设计有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使各部门、各岗位职能明确,责、权、利分配合理。针对当前医药制造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应对内部组织结构进行重新梳理,科学定位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能,合理分配各部门、各岗位的责、权、利,使企业的所有事务均落实到相应的部来完成,所有部门都有对应的事务处理权,所有责任都有相应的部门来承担。保证企业部门之间沟通顺畅,提高企业的决策和办事效率,物尽其用,人尽其责。对不相容岗位进行严格分离,形成有效的内部制衡制度。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3.完善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加强员工制度培训

医药制造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制造企业,其管理更要求精细化,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更应细化,医药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梳理内部规章制度,对不切合实际的进行更改和废除,对不够细化进行补充补和细化,使企业在规范的制度下运行。药品制造人员也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操作人员,其生产的药品质量关系到人民大众的生命健康,生产操作特别是原辅料的投入量不能有丝毫差错,因此,医药制造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应比一般制造企业要求高,内部规章制度的培训也应比一般企业多。这样才能保障内部制度的有效执行,保证产品的质量。

4.加强内部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要使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就必须严格执行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加强内部规章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杜绝管理人员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和员工越权办事现象,使企业的所有决策都严格按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员工的所有权限都控制在企业规章制之内,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5.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和科学评价制度

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包含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制度和科学的评价制度。当前,我国部分医药制造企业中的内部控制无效,很大程度上是缺乏有效监管体制和科学的评价制度。为此,在有条件的医药制造企业中,应当建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监督管理部门和内部控制评价部门,没有条件或没有必要建立专门内部审计部门的中小型企业,应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将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落实到每一个管理环节。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医药制造企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药制造企业应从制度建设、人才建设、机构建设、思想建设等方面入手做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争取所有员工都参与到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中,所有事务都纳入到内部控制制度中,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编审委员会编.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案例讲解.立信会计出版社,2015年版

[2]魏明著.小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操作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篇9

关键词:电力安全;执行力;考核机制;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4-0128-02

电力安全建设执行力是指电力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执行安全建设策略、完成安全建设任务的能力,是电力企业强化内部建设的重要手段。随着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电力安全生产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由于电力生产潜伏着诸多不安全因素,属于高风险行业,若安全建设不到位极易给职工生命安全、电力企业发展乃至社会和谐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必须强化电力安全建设执行力,严厉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情况出现,确保电力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得以贯彻落实,保证电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1影响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呈现出持续迅猛发展的态势,这与各行各业的支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力行业便是其中之一,其为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是其他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比拟的。在当前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国内大部分电力企业都纷纷开展了以安全为核心的系列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电力安全生产和稳定运行,使我国电力事业逐步走上了一条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然而,现阶段的电力安全建设与电力市场发展需求之间仍就存在一些差距,尤其是电力安全建设执行力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总的来讲,可将电力安全建设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1电力安全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我国当前现行的电力安全建设技术规范的角度上看,已经相对健全。然而,在电力安全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对有关技术规范的理解、掌握以及运用却显得不足。较为典型的问题有工作票的填写与执行缺少规范性,对于惯性违章、未遂事故事件的处理跟踪力度过小等等。究其根本原因是相关工作人员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技术规范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为此,必须进一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对电力安全建设的认识,抓好预防工作,控制事故的发生。

1.2电力安全建设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不到位

现如今,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内部的管理规章制度都已经日趋完善,各类文件条款的规定也都十分严格,但是在实际落实执行上却显得有点不足。电力企业对于上级提出的问题都十分重视,而对于日常工作中的一些违章情况却总是不以为然,加之对违章行为的处理也比较随意,处理的方式也有以罚代管的嫌疑,这在一定程度不但没有有效地控制住违章行为,反而助长了违章的恶习。同时,有些单位在安全建设工作的落实上缺乏应有的深度,安全工作虽然安排的很多,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却是少之又少,对于上级安排的工作重传达、执行,却缺少跟踪,总是要求安全管理人员要深入到现场中去,却并未结合具体的岗位职责落实安全管理责任。这些种种都是由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强化执行力,做好执行与跟踪不相离。

1.3电力安全建设的考核机制不完善与执行不够

评价考核机制的完善与执行直接关系到电力安全建设的成效,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实际中,随着电力行业的日趋完善,考核机制却未能及时地更新与完善,而就现有的考核机制,在执行中也有畏首畏尾之嫌。如有些单位在日常建设工作中,未按照具体情况对职工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也不查明原因一概从严考核,更有甚者还随意加重考核力度,对由上级检查发现的问题更是如此。过于严格的考核不但无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给职工造成一种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出抵触情绪,这极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此外,还有部分单位在对某些普通问题的处理上力度较重,却对严重违章情况处理较轻。以上种种都与考核的最终目的和原则相背离,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是考核机制的不完善与盲目的执行。为此,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与准确的执行是电力安全建设到位不可或缺的。

2强化电力安全建设执行力的措施

2.1提高对电力安全建设的重视程度

在电力企业生产建设中,要想提高全体员工对安全建设的重视程度,强化安全建设执行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1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人的安全意识是强化电力安全建设执行力的关键。电力企业要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途径,重视专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培养,使其能够将专业管理与安全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安全管理人员在生产安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电力企业管理人员还应当深入到班组,定期对员工开展交谈及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通过剖析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使员工吸取事故教训,杜绝类似事故的再发生,并从自身做起,严格按照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生产作业,从而改善电力安全建设现状。

2.1.2重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营造强执行力氛围。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能够被员工接受和遵循的安全作风、安全思想、安全建设机制以及行为规范等。当前,由于部分企业缺乏安全文化建设,致使领导和员工普遍存在轻视安全建设的思想,进而导致安全基础工作不稳妥、安全建设工作重点偏离、安全工作作风被弱化等现象的发生。所以,电力企业必须重视以强执行力为核心的安全文化建设,使全体员工受安全文化的影响自觉执行安全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三违”现象,真正做到“四不伤害”。

2.2加大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体系是强化安全建设执行力的有力保障。为此,电力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首先,电力企业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安全生产责任制下,企业第一负责人为安全生产总负责人,每一名员工均为安全责任人,安全生产总负责人要确保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电力企业要遵循“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按照《电力企业安全生产职责规范要求》,将安全生产责任经层层分解之后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和员工身上,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负责的安全管理体系,以此让全体员工参与到安全建设的工作中去。其次,应对业务流程进行细化。想要进一步提升职工的执行力,就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细化和优化,并针对不同的业务流程制定出与之相应管理制度。可依据具体的职能定位,结合科学化、标准化的要求,对现有的职责以及流程标准重新归类,使之细化。同时,还应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且高效的业务流程,并制定出不同的制度及其相关标准,借此来增强可操行,从而达到提升安全建设效率的目的。

2.3健全电力安全建设的考核机制

电力安全建设应当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并借助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消除或减少不安全行为,同时应在容易出现人员伤亡、设备损坏以及环境破坏的场合事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借此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监督考核是确保安全建设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其能够及时发现各类不安全的隐患,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2.3.1加大监督力度,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当中。从客观的角度上讲,监督是安全建设执行力的核心,监督工作做得好可以及时发现安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样便可以使相关责任人积极采取有效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改善。为此,应当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科学合理的监督方式。监督人员应对各个岗位及其辖区内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并督促执行人员对安全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和改进,借此来增强执行力。

2.3.2制定完善的奖惩机制。就电力企业而言,其安全氛围的形成需要不断的强化。使违规的责任人从经济上、名誉上得到惩罚;使做得好的责任人获得应有的奖励。当职工的行为得到相应的对待时,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积极的,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执行力。为此,企业应当制定完善的奖惩机制,对于安全工作成绩较为突出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做得不好的给予适当的惩罚,这有利于安全工作的正面执行。

2.3.3贯彻落实责任追究制。想要进一步提升安全建设执行力,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责任追究制。通过对相关人员安全失职、失责和违章行为的责任追究,把职工岗位与其切身利益结合到一起,让全体员工都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制度,使各项安全规程在具体实施中获得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保瑞.以执行力建设提升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J].宁夏电力,2009,(S1).

[2]轩华.电力企业执行力提升问题研究[J].消费导刊,2008,(1).

[3]余勇.探讨电力安全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风,2012,(7).

[4]胡浩.分析影响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要素与途径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篇10

【关键词】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安全生产

在国家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石油企业不仅肩负着经济责任,更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我们要本着对国家、企业和个人负责的精神,扎扎实实抓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一、安全物质文化建设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安全物质文化是整个安全文化的硬件设施,是实现本质安全的基础。首先必须打好安全物质文化这个基础。企业的安全物质文化应包括保护员工身心安全与健康的工具设施、安全防护用品等。因此,要严格按标准为员工配齐符合劳保要求的防护用品,对安全设施进行必要的完善,并提高已有安全设施的安全性能,而且必须符合国家或行业的标准;企业要按照国家规定,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必须将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必须依法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依法淘汰危及安全生产的工艺和设备,努力提高设备、设施的自动化控制水平,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这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抓企业安全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好安全投入问题。

二、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依法办事是创建安全文化的制度保证。2002年起,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制定了《安全生产许可条例》等60件法律法规和100多件部门规章。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发实施为我们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并在全社会营造了“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安全氛围。企业而依据此制定的内部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也是安全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制性的特点。随着外部形势的发展变化、企业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和业务链的不断延伸,一些领域和环节中的安全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要加强企业的制度体系建设,把制度逐级转变成规范和流程,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坚决纠正有章不循、有禁不止的行为,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提升企业的安全工作水平。近年来,石油完善HSe制度标准,共组织制(修)订HSe管理制度17项、企业安全标准23项,补充完善了13个专业安全生产禁令等等,推进了安全文化的深入落实。

三、安全精神文化建设

企业安全精神文化包括安全意识,安全生产的方法、心理素质,安全生产的心态与环境、企业安全风貌、企业安全形象、工业安全科技水平、安全生产机制、安全文明氛围等。就石油企业而言,所开展的安全培训、安全文艺演出、安全管理经验交流与探讨、安全会议等都属于精神文化建设的范畴。构建规范有序、遵章守纪的安全行为文化,要利用一切机会对员工开展扎实有效的安全培训,通过培训使员工的安全技能符合岗位需要,并培养其良好的安全意识。要积极开展各类安全活动,如通过“安全生产月(周)”活动的扎实开展,让干部员工亲自参与和感受安全文化氛围。要建立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做到奖惩分明,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要建设现代化的安全教育基地、安全文化室(街、廊),充分发挥社区教育阵地的作用,促进安全文化进基层、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认知水平。要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和局域网的舆论宣传主渠道作用,大力宣传“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等安全文化核心理念,广泛宣教生产安全、生活安全和出行安全知识,深入宣贯《安全生产禁令》等安全规章制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不断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形成“共担安全责任、共保安全发展、共享安全成果”的共识,真正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转变。

安全物质文化建设、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和安全精神文明建设三者息息相关,安全物质文化建设是石油企业安全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和安全精神文明建设承载体;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制约和规范着安全物质文化和安全精神文明的建设;安全精神文明建设是安全物质文化建设和安全制度文化建设的理论内涵。安全物质文化建设是石油企业安全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和安全精神文明建设的承载体。

石油企业的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断加大安全文化建设,使员工的安全意识根治于思想深处,保证石油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