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科技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9:40

网络科技培训篇1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开放实验室实验平台科技创新

0、引言

迈普公司是中国主流的路由器供应商和网络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向客户提供全系列路由器产品和ip语音、信息安全、综合接入、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在网络核心交换设备领域具有优势,是重庆邮电大学的董事单位之一。重庆邮电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特色突出、优势明显。

(1)联合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建设能同时提高迈普公司和重庆邮电大学网络技术领域的科研水平。网络技术是重庆邮电大学特色优势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迈普公司合作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共同进行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一方面能够提高学校在网络技术领域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与迈普一起加快科研成果的产品化进程,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2)平台的建设能有效提高迈普公司在信息产业领域的声誉。作为重庆邮电大学的董事会成员,迈普公司在重庆邮电大学建设联合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对于迈普公司及其产品在当前的信息产业领域都会产生一系列较好的影响,并以高校资源作为公司业务拓展的一个重要渠道。

(3)平台的建设对重庆邮电大学网络工程领域的核心教学能力和创新实践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建设联合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教师可以和一流的网络设备厂商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跟进国际上最新的网络技术,提升网络工程创新实践和教学能力。

(4)平台的建设将改进网络工程专业的就业能力。平台的成功建设,将在网络工程专业领域持续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随着培养学生工作的开展,毕业后的学生将为学校和公司带来很大的潜在发展动力和市场。

(5)平台的建设将促进双方横向课题的合作和纵向课题的申报。平台提供的基础环境,将为学校和公司在网络行业提供更多的机遇。通过横向课题的深入合作和开展,其中遇到的问题也可通过申报政府对应的项目资助,以进一步推动平台的研究工作。

1、实验室建设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技术成为了人们经常使用的工具之一,因此计算机网络实验平台应面向本科和研究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实验环境,开展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

1.1建设目标

为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校现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与迈普合作,在网络核心路由器和交换设备等领域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培养并锻炼一支人员结构合理的网络工程领域专业研究队伍,为迈普公司培养对应的网络工程师。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充实学校在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教学、科研与培训,增强学校与业界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地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与发展。

将平台建成一个高水平的综合科研开发、创新实验、专业实验和专业实训的平台,在平台上运行多种研究应用系统,使联合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成为满足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成为迈普公司新产品研发、科技攻关、技术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等的核心依托。

平台将在网络工程实验平台现有的基础上,建设以高速核心路由器和交换设备为基础的网络技术研发环境,形成带动研究生、本科生创新实验的创新平台,丰富部分网络基础实验环境,提高学生在网络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可利用平台的相关设备和形成的科研成果等进行实践教学,避免以往教学过程中的原理化、抽象化的教学形式。另一方面,在深入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应用、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等相关的网络知识基础上,学生可通过在联合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提供的创新实践环境,进一步培养网络工程的核心设计能力、管理能力和安全部署能力。

1.2建设计划

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研究平台、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队伍3个方面。

1.2.1研究平台建设

联合实验室将建设网络协议安全和优化技术研究、高速(万兆)网络系统测试、网络行业应用解决方案3大平台,针对高端网络路由器、交换机、网络接入等目标产品,设置路由器配置、高级网络组网、网络设备研发等研究模块。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作为企业与学校的共建科研基地,一方面作为企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如下功能:

(1)作为计算机网络方向的研发中心,围绕迈普的研发需求,组织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研究,通过与企业合作,服务于地方。

(2)作为创新实验室,支持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特别是网络工程专业)在组网技术、流量分析、协议分析、网络管理、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创新实验和实习实训。

(3)可以结合迈普公司的产品、系统,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对外技术培训和服务,支持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和认证考试。

(4)以导师制方式,完成对选拔学生在本领域的创新类实践活动的辅导和参加各种网络大赛,争取创建“maipU杯”网络技术大学生挑战赛等。

1.2.2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依照“强化基础训练、着力能力提高、实现综合培养”的实践教学总体改革思路,建设和完善以综合设计、工程实训和创新拓展为主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实践内容主要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科技活动、科学研究和社会培训。

(1)综合设计类实践:提供主干网络和核心网路中的路由器和交换机部署和配置、ipv4和ipv6、mpLS、Vpn等网络互联、网络安全方案设计和部署、路由算法设计验证等,训练网络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

(2)工程实训类实践:提供无线环境组网、Voip系统应用、网络系统测试、网络应用程序开发、项目管理等实习实训环境,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同时面向迈普公司提供订单式的培训服务。

(3)创新拓展类实践:提供个性化创新实验环境,结合网络发展和实际应用,以科技活动、课题研究等形式为主,提高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该类实践主要采用导师指导团队形式[4]。

1.2.3专业队伍建设

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不仅有利于指导学生完成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迈普重庆邮电大学联合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的建设,在现有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和引进,促进科研队伍建设,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勇于创新、人员稳定、能实现优质教学和高水平科研的教师队伍。

1.3建设内容

1.3.1科研平台建设

平台面向网络核心交换设备以及ip语音、信息安全、综合接入等方面,主要包括3个部分:网络系统研发平台、高速网络(万兆)系统测试和实验平台、网络应用开发。联合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架构如图2所示。网络系统研发平台主要提供高速核心路由器和交换开发和网络设计的基础设备,支撑科研和研究生创新实验。网络系统测试平台主要解决在高速网络环境下,完成流量、稳定性、安全等测试实验,也包括无线测试、网络运行测试等。网络应用开发可以提供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平台需主干路由器8600和主干交换8900两套构成主干网络结构,mp7500核心路由和mp6800核心交换机两套构成核心层接人,mp7200接人层路由器两套和$3000/$4000系列接入层交换机3套,wa2000无线路由l套,Fe21智能机架根据实际情况配置,2700/3700系列路由完成最后用户的接入层路由,并配置适当的网络安全设备(网络防火墙等)2套。为了更好地完成创新实验,将配置Voip协同通信软硬件2套,mp2100一体化路由器2套。作为学生和教师的研发和实验场地,将另外配置若干不同类型网络工作站。

1)网络系统研发平台。

网络系统研发平台侧重于围绕迈普的研发需求,组织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研究,解决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同时将科研成果公开部分转为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支撑研究生和本科的创新实验需求。网络系统研发平台结构如图3所示,网络系统研发平台需要的主要设备清单见表1。

2)网络集成测试平台。

网络集成测试平台就是在已经有网络实验室的基础上利用专业网络测试仪器等专业网络测试设备搭建各种实际的网络测试环境,让学生和研究人员通过在实验室内对设计的线缆、网络拓扑、网络设备配置等进行测试分析,从而直观、全方位地了解各种网络设备的操作及其应用环境,加深对网络原理、协议、标准的理解,提高网络故障维护与诊断实战技能,并可在此平台上进行科研开发。

网络集成测试平台侧重于部件、设备和网络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测试和调优,训练学生的组网和网络系统测试能力。网络集成测试平台所需的主要设备清单见表2。

3)网络应用开发平台。

网络应用开发平台通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语音模块、服务器、网络存储等网络设备提供真实的网络环境,可以让学生亲自搭建网络、亲自动手调试、配置网络,从而让学生直观而全方位地了解各种网络设备和应用环境,真正加深对网络原理、协议、标准的认识。通过实验室中的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网络技能和实战能力。而且在网络实验室中的学习和实践,可以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些都会成为他们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网络应用开发平台旨在提供开放的创新实验环境,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意识,并且具有一定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观察力的全面发展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在网络上可以开发许多应用和服务,如视频点播、可视电话、电子邮件、web浏览、地图服务、上网卡、机器人、移动商务、即时信息、游戏等。学生可以结合网络通信、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应用和服务需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选题并制订实验计划,提出设备需求,独立分析和实现,并撰写技术报告,以此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技术运用、团结协作和攻关能力。

1.3.2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验室将围绕网络系统设计、应用开发、系统测试、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等实验模块的建设,改造和新增实验项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并拟增设或改进一些主要综合、设计型实验内容。

1)本科实验。

本科实验要求掌握有关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互联技术、协议工程、网络管理、信息安全、多媒体通信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原理和技术,具有对信息网络进行实际操作和维护的能力。拟增设或改进的主要综合、设计型本科实验内容见表3。

2)研究生创新实验。

研究生创新实验要求学生能够全方面地熟悉网络技术,并掌握当前先进的前沿技术,成为技术全面型的网络专家。拟增设或改进的主要综合、设计型研究生创新实验内容见表4。

3)面向研究的实验项目。

面向研究的实验项目以研究为主,通过对当前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进行跟踪和研究,并应用在所搭建的网络上。拟增设或改进的主要综合、设计型面向研究的实验内容见表5。

1.3.3专业队伍建设

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的建设实施对教师的学术、教学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教师主动地跟踪技术前沿,参与实验教学改革。为了进一步提高团队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我们将充分发挥团队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作用,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水平提高,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逐渐形成一支凝聚力强、层次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并举的团队。

同时,加强与电子信息、软件产业领域知名企业的联系,与惠普、富士康、甲骨文、iBm、intel等企业紧密合作,了解产业动向和企业用工需求,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建设和实验指导,通过校企共建,补充教学资源,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2、成果

平台建成后,在网络协议,设备外观,网络功能等方面每年产生专利2~5个,产品雏形1~2个,专利和产品通过双方协商,可共享或独享;5年内争取联合申报国家或省部级科技奖1项;联合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每年1~2个,提升了迈普公司在政府和市场的影响,学校在网络工程领域的影响力度;每年针对迈普公司需要,为不同行业的网络应用提供有针对性的网络解决方案2~5项,培养对口的具备高级应用和设计能力的研究生3~5名,培养对口的具有基本网络部署和管理能力的本科生20~40名。

2.1服务社会

通过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的建设,能够发挥重庆邮电大学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和人才优势,促进产学研合作,适应国家和重庆市战略信息产业发展和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对信息人才的需求。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不仅服务于重庆邮电大学的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为迈普公司在信息产业领域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提供了直接有效的帮助。

2.2行业影响

重庆邮电大学和迈普公司通过该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的建设,可以各自发挥在科研生产平台、测试试验环境、研发团队、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基础和优势,共同提高在行业内的影响,促进重庆邮电大学和迈普公司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推广,争取建成重庆市重点网络工程技术中心。

2.3人才培养

通过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的建设,将面向学校计算机、通信、控制、管理等学科的22个本科专业,同时服务于研究生培养和社会培训。当然,该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将承担迈普公司的员工培训和科技项目实验研究等一系列的工作。在软硬件设施和实验内容上给学生以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空间,改进和新增综合性、设计性、创新型实验项目200余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协作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建成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网络科技培训篇2

我国网络传播人才的进程

大体说来,我国高校网络传播人才培养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把网络技术引入网络传播教学,探索传播艺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传播人才培养方式。网络传播学虽然属于文科,但与其他文科不同的是。它既具有与实际业务结合的实践性,又具有运用先进设备和手段的技术性,是不折不扣的“文科里的工科”,是典型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正因为如此,传播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很早就被纳入了网络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中1998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正式组建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其制定目标就是要把学院建成为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工科交叉的科研基地。199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成立了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并于2002年列入中国社科院100个重点学科,很大程度上表明当时人们在网络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共识。

第二阶段是网络传播理论和应用研究阶段。网络媒体是新型媒体,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也面临着传统媒体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很多教学和科研机构相继把网络传播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列入科研课题。以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科研院所开始了包括媒介形态变化研究、网络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与社会互动研究、人际节目与交换理论研究、新媒体技术开发与应用、信息传播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电子出版技术、交互媒体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力求在传播理论方面给网络传播的人才培养和业务实践以指导。

第三阶段是探索出与实践相结合、与业界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国内著名的新闻传播学院系纷纷迈出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网络新闻人才的关键一步。2002年9月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明确地提出了“文理渗透、技术与艺术结合,数字化、国际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紧随其后,由天津市政府信息办、天津科技大学和天津北方网三方共同投资创办了网络新闻教育机构――天津科技大学北方网络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3年12月29日,由南京大学和江苏省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主办的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也正式挂牌成立。

现在越来越多的院校已经认识到不能仅靠创办一个网站或实验室来培养网络传播人才了。他们更多依赖已有的新闻网站作为教学科研的基地,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新华网合作,将新华网作为自己的教学、科研和实习基地。

与此同时,新闻网站本身也建立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和人才培养,如千龙网成立国内第一家网络媒体的企业研究机构――千龙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五大院校的新闻传播学院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并就联合培养新型网络媒体人才、合作建设网络新闻传播教学实践基地签署了合作意向。新闻网站除了与高校联合,进行储备人才的培养外,还积极对现有网络新闻工作者进行在职培训,主要是培训和提高互联网技能。

网络传播人才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网络传播人才培养现状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高校网络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的人才与网络媒体的实际需求在素质上和技能上有差距。而网络媒体更看重从业人员在采、写、编、评等实际业务方面的能力和经验,更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编辑与,能够操作大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能使用常用的网络语言和编程语言制作出简单的信息系统,能够具有良好的美术编辑功底并可以制作出精美网页的工作人员。而这方面的课程不仅需要文理兼通、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而且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积累,在我国严格学科划分的高校里面通常很难开出这样的综合课程。

其次是网络媒体尚未建立完善的员工自我培养机制,媒体业务只能靠员工自己摸索,相互学习。现在大多数网络媒体还没有建立起适合本行业需求的知识管理系统,不能向员工提供系统的网络传播方面的知识培训,也没有建立起这种学习制度。新员工到岗之后,主要靠老员工带和自己学习,素质提高比较慢,知识结构不完整,也不系统。

还有是社会力量主办的网络传播专业技能培训欠缺。现在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还不是由国家和网络媒体主导的职业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高校网络传播人才培养的周期长,数量有限,所以整个网络传播人才供给状况不太好。由政府和网络媒体主导培训机构培养了来的网络传播人才具有系统化,专业化、周期短,实践性强的特点,但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还不足以改变网络传播人才队伍供给现状。

今后的网络传播人才培养必然要走多渠道培养,与实践相结合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道路。高校培养方式应该由“新闻传播学+网络技术+经营管理学”的学院培养模式转向“课堂教学+实验室培训+新闻网站学习”的学院与网络媒体联合培养模式转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将会列加贴近网络媒体的实际需要。

网络科技培训篇3

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浙政办发[xx]39号中《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通知》(浙教师[xx]151号)、《镇海区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指导意见》精神及相关计划,以“面向全体、突出骨干、追求实效”为原则,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重点。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我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水平,促进我镇的可持续发展。二、培训目标要求:1.通过培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我校教师新课程培训成果,确立利用新技术和网络环境实施教育教学的理念。2.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我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水平,根据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学习和讨论,把自己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和参加培训学习的收获提供给一线教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3、校本培训的内容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实践需要,努力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以课堂教学实践,网上学习、交流,专题竞赛为主要形式。三、培训对象:我镇全体在职教师(已参加省、市级及以上骨干培训的教师可以不再参加本地的集中理论培训,但须参加校本培训,并发挥引领作用。)四、培训内容:1、《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2、《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3、《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4、《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5、《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五、培训形式和学时安排:结合我镇实际,采取集中培训、骨干、分学科和校本培训以及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采用集中培训形式;《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由进修学校对我镇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在骨干培训基础上,负责组织对全镇教师进行培训。《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由各学科分别进行培训。集中培训、骨干培训由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实施。集中培训力求做到精心组织,全员参与,严格考勤,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进行校本培训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课程校本培训计划,结合学习资料帮助教师理清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加强学习指导,督促教师做好读书笔记和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重视教师的实践反思,精心组织校本培训活动,让教师通过培训和实际操作对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五、培训安排1、准备阶段(xx年4月-----xx年5月)。主要工作:a、针对我镇教师目前对信息技术掌握现状,确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制定《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全员培训课程培训计划。b、制定《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培训考核表。c、根据《镇海区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指导意见》和《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全员培训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校培训计划,并在xx年5月20日前报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审核确认。d、选派《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校本培训骨干一名(曹益伦),在xx年5月20日前报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审核确认。2、实施阶段(xx年6月--xx年8月)。主要工作:a、组织骨干培训(进修学校)。(xx年5月底)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对象主讲5月30日教师进修学校曹益伦郑国平;张谊b、组织集中培训(进修学校)。(xx年6月底至7月初)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对象主讲6月24日上午(8:00-11:00)骆驼中心学校报告厅我镇全体在职教师谢敏海;邬卫东;樊耀州c、组织校本培训。从xx年6月至8月,认真实施学校《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校本培训计划,精心组织两次校本培训活动,重点围绕《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培训,联系各校实际进行交流研讨,重视本培训的过程管理。每位教师至少上交三次培训作业,作业内容参考本培训计划中的附件三《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把培训教师的出勤和业情况及时记录在培训考核表上,并按要求上交培训考核表。具体培训进程、内容:①、5月份制订专题培训实施计划;②、5月下旬辅导员(曹益伦)参加区级培训;③、6月上旬开展第一次校本培训,并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培训内容:《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第一部分“理论篇”;《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发放“教师按需培训学习调查表”;建立学困人员专人帮困机制;完成作业1;④、6月中旬开展第二次校本培训,并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培训内容:《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第二部分“操作篇”(结合“教师按需培训学习调查表”统计情况调整培训内容);《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分学科培训);完成作业2;⑤、6月下旬参加区级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完成作业3;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网络科技培训篇4

论文关键词:网络工程实训,基本原则,实训室,建设与管理

一、网络工程实训室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功能定位及特色建设问题

要使实训室能真正发挥作用,必须以正确的功能定位为基础。实训室的功能定位应以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为依据。网络工程实训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网络工程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楼宇技术的能力,因此网络工程实训始终坚持三个功能,即专业基础与专业实训功能、开放服务功能及科研实践功能[1]。

实训室建设要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特色、专业特色,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紧抓特色实训队伍、特色平台、特色项目建设,形成能体现这些特色的实训教学模式、实训课程体系、实训室管理运行方式。

2、建设规划问题

实训室建设规划是实训室易于管理的前提,是充分发挥实训室功能的基础。在制定实训室建设规划时,首先应具有前瞻性,实训室的建设应满足本科教学需求,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能成为专业教师和学生从事相关研究、学习的平台;其次应具有系统性,要通盘考虑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以便在实训课程体系、实训项目设置、实训设备等方面进行统一布置,使学生通过实训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最后应具有科学性,应充分听取专家、学者、教师和管理人员等各方面的意见,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训项目。

3、校企合作问题

校企合作问题主要是:一方面学校通过研发要为企业解决部分理论上的难题;另一方面学校要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实践理念,以较低的支出为学生提供一流的网络工程实训教学环境,使学生能真正的面向职业市场,做到课堂与就业相结合。

二、网络工程实训室管理的内容

1、建立特色鲜明的网络工程实训室

网络工程实训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控制网络的通讯、软件、组成等技术,其主要的实训项目有“计算机网络与通讯原理实训”、“网络设备的认识与配置”、“企业综合布线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应用”、“路由器软件框架设计”、“交换机、路由器、硬件防火墙综合实训”等。通过实训使学生形成对计算机网络的清晰的认识,熟悉一些主流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掌握组网技术、综合布线、网络安全、网络操作系统等内容,初步培养在tCp/ip协议和Lan上的实际工作能力[2]。

2、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实训室规章制度是做好实训室管理工作的前提。网络工程实训室在沿用以前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工程实训室开放制度》、《网络工程实训室创新团队制度》、《网络工程实训室科研项目申请及奖励制度》三个制度。这三个制度主要针对网络工程实训室的特殊性,在实训室开放、创新团队建设、科研项目申请及奖励方面给予规范。

3、建设高素质的实训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次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由于网络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在实训及维护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新问题,这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与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合理安排进修与学习,为教师创造学习高新知识与技术的机会,学习先进的管理手段与方法,提高业务水平。

4、构建先进的实训教学体系

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突出网络工程实训的特色,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训教学体系,改变了以往的实训项目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训的设计简单,与实际工程差异较大的缺点,实训内容不断融入科技创新和教学改革新成果,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

5、完善实训室管理模式

实训室由过去只给本科生开实训逐步过度到开放模式,教师和学生通过实训室网站预约课外开放时间,管理人员合理安排时间并通过网站告知。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课时后可申请学分,然后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与此挂钩,夯实了基础,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提高了实训室的利用率。

三、结束语

积极推进实训室的建设、建立科学的实训教学体系、完善实训室管理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目前,我系的网络工程实训在教师队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实训项目设置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怎样将产、学、研相结合,怎样引导老师和学生申请科研项目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春茹,谢云,何小敏,蔡延光.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增刊.2008,7:243-244

[2]贾银江,孙红敏,张铁军.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8,10(5):126-127

网络科技培训篇5

教学明显滞后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科学与其它科学的相互结合与渗透,相继出现了新的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况且计算机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电子与数学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这些科学分支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等分支分别从计算机软件技术当中分离出来,高等院校相继成立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按照教育科学的规律,专业学科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漫长的经历,需要在此过程中反复实践、不断探索,计算机的教育分化非常迅速,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形成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科教学体系是不现实的。尤其在职工培训中,虽然根据对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的实际需要制定了网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但这些方案的职业特点课程并不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缺乏,实用性差,对学习者职业素质的整体培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影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及至对职工的普及性的培养质量。培训内容不合理。

计算机科学技术最主要的特点是各个学科技术的相互渗透与结合,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各个学科分支之间也有相互无法分割的联系,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之间的交叉领域课程非常多,岗位职业能力也有相同的方面,例如网站的开发与设计,从网络专业的角度出发,网站的开发与设计是网络技术专业的重要的核心岗位职业能力,但职工培训中内容浅显,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师资力量不足。近年来,我国职工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虽然已经纳入了职工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校学生人迅速增加,受训人数越来越多,但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也会相应地更新,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教师资源。由于经济收入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职工培训计算机教师的质量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优秀的计算机网络专家都工作在外资企业、国内著名it企业、或者本科院校,很难吸引这些人才。而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又急需具有企业经验的优秀的网络专家。最近几年随着it行业就业压力的增加,师资情况有所改善,但师资问题一直是制约高职院校网络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

2加强职工培训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的对策

构建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应该紧密围绕网络技术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网络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获得网络专业的核心岗位职业能力,再根据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去设置基本能力课程。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毕业生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决定了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的价值,构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基本指导思想如下: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做就业市场调查,分析市场对人才职业技能岗位能力的需求情况,有三种渠道可以获取准确的市场需求情况。一是企业资深专家的建议,可通过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形式将企业专家的实践经验和对岗位能力的见解引入到课程体系中。二是通过职业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在用人单位和就业者之间搭建了桥梁,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市场的用人情况。三是派出以学科带头人为首的专职教师队伍做市场调研,分析岗位群,收集市场对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课程设置与行业标准、企业认证相互结合。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岗位职业能力的制定应当依托行业标准,比较权威的行业标准是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颁布的职业标准,它的权威性不容质疑,在制定课程体系结构时可以引入其中的部分行业标准,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家劳动部门在制定行业标准时没有功利的因素存在,它的市场观念比较薄弱,而且在行业标准制定之后,其随着市场变化的应变性方面做的不足,这一点在制定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时应予以充分的考虑。

课程体系结构的建设、岗位职业能力的制定同时也应该引入企业认证的教育理念。比较著名的网络专业的企业认证有思科认证、华为认证两种,其中在国际、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是思科认证,它几乎成为了网络技术专业认证的权威,它的主体认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CCna、CCnp、CCie,而获得CCie认证证书的人员通常被誉为网络博士,高职院校在制定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学生的素质情况将这三个认证层次的内容引入到课程体系中。教学模式多样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实践性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根据课程特点,在网络专业教学中,应该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主体,为了构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我们又引入了优秀的企业教育资源,即思科教育资源平台。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理论基础在基本能力课程中已经完成,所以它的所有授课任务均可以在实训基地中进行。教师以案例为中心,设计出多个教学情境来,然后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教学情境中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完成能力的培养,在设计这些教学情境时,教师要做到情景内容覆盖整个课程的核心内容,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完全融合,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理论,学会从经验到能力的过渡,而不是先学知识,再从知识到能力的过渡。提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既具备了岗位职业能力又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优秀企业教育资源嵌入模式。思科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供应商,它在主流技术与主流设备的占有率达到了80%,在市场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同时,思科公司非常注重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1998年,在复旦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迄今为止,在中国已经成立了200余所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思科公司也在世界各地实施网络教育项目,为此,思科公司花费巨资建设网络技术教育平台,设立思科网络技术认证制度,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时都借助了这个丰富的资源及优秀的教学平台。

网络科技培训篇6

【关键字】网络;远程培训;教育资源

前言:在进入21世纪这个知识与科技的大发展时代中,由于传统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所以网络的远程培训成为了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基础,这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教育界所面临的新任务,由于传统的教育存在着自身的缺点和弊端,基于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登上了教育的舞台,由于网络自身的灵活性以及多样性,所以这样的教学更容易吸引学生被学生所接受,把发展网络教育作为全世界的共识。在网络时代到来之际,远程培训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本文从网络的角度出发,对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分析网络远程培训教育的现状

从我国推行终身教育的制度来分析,基于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极大,网络的远程教育模式的发展和学习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先如今据调查发现已经有超过70所的高校已经运用网络的远程培训来进行教学,在网上注册的学员也早就超过了400万人,各大学校都把网络远程培训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在现代远程培训的教学建设过程中,各个作为试点的院校都是在电信网路、卫星电视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资源的环境基础上对远程培训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现今远程培训教育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缺少统一的规划管理、在资金与技术的投入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还缺少教育资源建设的有效支持,所以在实施上,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共享机制受到了一些限制,所以在以上问题出现之时,有必要对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1]。

二、分析网络远程教育培训共享机制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的政策

在理念上应该树立校内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基本观点之上,把交互、开发与协作三者之间的教育资源的共享作为基本的理念。架构良好的组织体系,把认证体系、技术规范、实施平台以及共享方式这四个方面有效的结合,在开发的过程上应该从网络远程培训的教育资源共享的实际出发,对技术的投入及资源的经费进行合理的处理分配,这样才能实现在网络远程培训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从不断的创新方式与资源的基础之上建立新的培训资源库。政府也应该加强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共享的管理与保护,使网络远程培训的教育资源共享理念能够真正得到实施与发挥,具体分析网络远程培训教育资源共享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相关的政策与规范,这样才可以进一步的发挥其共享机制的作用。

(二)构架组织体系

即使在好的理念与政策的支持下进行网络远程培训资源的共享机制,但是如果不能给予良好的组织体系进行架构的话,那么网络远程培训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积极作用则很难很好的发挥出来,对于网络远程培训这种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是一种系统化的教育过程,在很多参与者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会有很多因素制约其发展,所以在发挥出组织体系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必须以构架组织体系作为其支持,具体的做法如下:在政府部门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在通过培训机构和学校的支持与引导之下,将具体的培训细节进行划分,从而发挥出网络的远程机构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作用[2]。

(三)有效结合认证体系与共享方式

在网络远程培训的教育共享机制之下,应该把认证体系、技术规范、实施平台与共享方式对其进行支持,在借鉴国外远程培训的教育发展的经验基础之上,进而确立正确的远程教育培训的标准,所以说在认证体系与共享方式有效结合的基础之上,可以极大的影响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良性发展。

三、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以及对策研究

(一)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

基于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是一套完整的网络教育培训体系,这套教育体系需要的实施者进行共同的努力并积极地投身到这次建设之中,才能进一步推动新的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比较散乱的资源提供者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与组织机构,这样做可以实现结构的优化,并且充分发挥其网络远程培训的教育资源的共享,在优化资源的情况之下,构建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的交易平台,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形成成员之间的合力,进而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教育秩序。

(二)针对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实施对策

协调好网络远程培训教育资源的共享中学校、专业与个人层面的关系,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有序化,进而为网络教育的市场的构建进行完整并且良好的秩序体系,对于协会组织的层次主要分为:一是学校方面。学校应该对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然后发表具有声明的研究项目与实践活动,让远程培训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二是专业的方面。对于不同的专业进行专业划分,在专业内部进行信息交流与合作;三是个人的方面。由于个人的职业不同,所以涉及的范围不同,使其各类从业人员之间进行良好的经验交流,并为建立正常的秩序打下坚实的基础[3]。

结语:综上所述,网络远程培训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化的动态过程,为改变落后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创立新型的教育模式即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的模式,按照网络远程培训教育资源的科学合理性计划入手,进而建立良好的教育资源培训的共享秩序。本文从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培训资源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探讨了网络远程教育培训共享机制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策研究,进而引出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人们对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关注,这为促进我国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珍芳.高校专业网络资源库建设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7,(5):62-67.

网络科技培训篇7

一、网络研训与现场研训将互补

众所周知,传统的研训活动以现场为主要特征,学员在现场参加活动,听取报告,接受指导,开展互动。这种研训活动符合教师长期以来养成的学习习惯和交往心理。活动中,学员有较强的归属感,吸收专家观点、接受名家指导、参与同伴互助都比较顺畅,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现场研训活动也有其缺陷,尤其是在大规模启动教师全员专业发展规划以来,从各级研训机构到各级各类学校都遭遇了一系列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研训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受限,在资源信息上的受限,在活动经费上的受限以及在成效评价上的受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训活动的质量和声誉,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也颇有微词,甚至有些消极抵制。

与传统研训活动相比,依托信息手段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的研训活动,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学员学习的方式更加灵活更加自主,可以极大地避免因时空限制带来的矛盾等问题;能供不同学员同时汲取的课程信息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可以极大地避免因资源信息限制带来的研训针对性、适合性问题;通过网络数据平台提供的支持所采集的海量活动信息更加全面、更加及时,可以极大地避免因跟踪评价困难而带来的研训有效性和发展性问题;当然,利用便捷无边界“零成本”的网络平台可以让研训规模更自由、支出更经济,可以极大地避免因经费所限而带来的全面性和持续性问题。毋庸讳言,网络研训也有它的缺陷,包括现场感、归属感的缺失,学习方式习惯转型的困难,虚拟环境下活动管理的无力等。这一切都会直接影响研训的实效,影响网络研训的发展,也是我们已经面临和亟待解决的新问题,需要我们在网络研训中加强引导宣传,深入调研探索,健全管理机制,实现现场研训和网络研训的合理互补,共同推进教育研训的良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嘉兴教育学院网络研训的实践

以下内容结合了我院所开展的校长培训和基层学校校本研训,介绍我们在网络研训上的做法。

(一)校长(园长)网络培训的实践

从2012年初开始,我们全面启动了“十二五”嘉兴市中小学骨干校长(园长)专业提高培养发展三年计划。7个提高培训班的276名学员在参加我院组织的“三阶段两基地参与式”培训的基础上,在第二个培训年度还参加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基础教育管理干部远程培训,旨在利用基础教育管理干部远程培训网的优质学习资源。一则使校长们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思想,具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二则进一步增强校长们的学习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改善心智模式,具备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这个平台,培育出了一批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厚实的专业素养、开阔的教育视野、较强的教改研究与教育创新的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培训活动中,我们主要做好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1.积极进行培训调研,科学设计学习计划和学习课程

为了使培训能够贴近学员们的学习需求和工作特点,克服一切矛盾,并汲取基础教育管理干部远程培训网的优质学习资源,我们将其学习定位为整个“十二五”校长(园长)提高培训班学习历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理论学习阶段的重点任务。根据校长(园长)任职岗位差异,我们将学员分为了七个班,分别是:第三轮名校长培养工程培训班、高中德育校长提高培训班、高中教学校长提高培训班、初中骨干校长提高培训班、小学骨干校长提高培训班、幼儿园园长提高培训班、中职校长提高培训班。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各个班进行了培训需求调研,为每个班级量身打造、精心设计和选择了学习课程。如幼儿园园长提高培训班设置了思想建设、教育宏观形势与政策、园所管理、幼儿园师资管理、幼儿园课程建设、打造特色园所、安全管理与应急机制等学习模块;为教学校长开设了教学领导与管理、学生全面发展管理等模块;职业中学校长主要学习教育科研管理、专业建设与队伍建设、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等模块内容,从而突显其学校的特色发展。培训任务除课程学习外,还定期开展班级专题研讨,并以作业形式布置了撰写个人研修体会。

2.沟通合作精细实施,健全网络研修管理机制

为了保障整个培训学习过程有序、有效地开展,我们会同基础教育管理干部远程培训网,精细设计了各个阶段的安排,并按计划、分步骤、有序实施培训学习活动。表1是我们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和时间进程。

为了保证学员能够适应网络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顺利地进行网上学习和交流,在第一阶段我们就专门对其进行了相关学习平台的操作培训;为每个培训班配备了班主任,以做好随机的咨询和服务指导工作;向培训网项目部负责人定期进行学员学习情况反馈。在重点督促学员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外,我们还组织学员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在学习中分别进行了以下主题研讨:1.校长人际沟通。例如,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实现人际沟通艺术?2.管理价值观的显性表达。例如,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您会通过哪些具体的形式或途径来表达您的管理价值观?3.特色学校创建之我见。例如,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如何凸显学校特色?您对特色学校建设有何见解?学员们就这些主题在网上分别展开了研讨和交流,跟帖踊跃,都依据自己的认识提出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在结束阶段,全体学员研修成果的展示是这次培训任务中的亮点。学员们就三个主题(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我见;论校长如何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特色学校创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自己学校(幼儿园)的发展特点和自己的见解,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实践,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呈现,都获得了评阅教师的肯定。最后,学员们多以高分顺利结业。

为了更好地保障培训质量,做好对学员的服务和支持工作,我们还制订了学员考核办法,建立了临时班委,配备了管理班主任(具体分班情况如表2所示),并明确了各位班主任在本次远程培训管理中的工作职责:经常查看班级的学习情况并据此对学员进行督促;按时安排、组织班级的专题研讨活动;了解、汇总学员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并上报地方中心总负责人再由负责人向培训网项目负责人反馈。为培养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情感和心理意向,班主任们尽可能地从物质、工作、生活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关怀,强化网络、电话、QQ群等网上和线下的多种途径的沟通和交流,努力在情感与技术上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学习者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在学习中享受成功,从而提高其学习的驱动力。

表2

(二)基层学校校本网络研训的实践

在指导基层学校的校本研训中,我们也积极致力于网络手段的推广和运用。如让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技术构建教学、科研工作信息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解教育、谈论教育、享受教育的虚拟空间,活跃学校教科研学术氛围,以“信息化”模式促成教学、科研发展,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彰显学校校本研训特色。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以信息化促进教学、科研的高效管理

我们指导学校建立规范的教学、科研网络研修制度,使教师网络研修规范化,教学、教科研的管理内容、进程、措施等明晰化。学校科室通过网络可及时将教学、科研管理的要求上传到校园网,便于广大教师尽早了解。利用校园网络的公告、站内短信等方式反馈在教师教学、科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了解信息。比如,每年组织全体文化学科教师参加区域中考能力测试(一模)考试,教务处通过站内短信反馈教师个人成绩,通过校园网教师考试的成绩分析和教学建议。这既保护了教师个人隐私,也让教师了解了自己的专业水平。

2.以信息化展示教学、科研的优秀成果

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在校园网“教研组信息”这个网络专栏上及时上传各学科的课题研究成果,获奖与发表的论文、论著,课题公开课的展示情况,研究报告、精彩的教案,教学设计案例、评优课的获奖等情况。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教师及时反馈培训心得,并共享培训的资源。“网络研修”专栏分五个模块――精品导学稿、精品课件、精品论文、精品课题和精品课堂实录,是教师交流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信息平台。德育部门将优秀德育案例和德育视频资料在网络共享上,方便班主任下载。教科部门每年组织教师基本功竞赛,将获奖的信息和优秀成果上传到校园内网,为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和互相学习的平台。

3.以信息化促进教师科研意识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运用校园网信息化平台,让全体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课改信息和教育信息供教师学习。比如,在校本研修专栏中最新教育领域的教育科研信息、专业知识等,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要求运用学校的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培训,并组织教师下载、使用及上传优质教育资源,教师们在不需要走出校门的情况下,也能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每次学校组织教师论坛,负责论坛的教师要及时将论坛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达到资源与智慧的共享。

4.以信息化促进区域科研共同体的交流与成长

我们在区域内组织优质学校与农村或薄弱学校结对为区域科研共同体,结对学校除了组织课堂教学改革的展示和教研活动的学习交流以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校际之间的网上沟通与学习,达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校园外网专栏信息、建立学科QQ群、学科基地网站等网络资源,既满足了结对学校教师共同探讨教学问题的需求,又形成了教师群体共同研讨的良好氛围。

网络科技培训篇8

论文摘要: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确保乡镇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就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师资队伍模块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方式模块化的建构谈一点肤浅之见,为实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块化作一浅入探讨。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体制转换,职工“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全社会已向学习型社会转移和网络环境基本普及的背景下,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之一,它能适应每一个团体、每一个个人具体的和根本的目标,在各个教育水平上,塑造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进步、变革的生活。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块化的建构,在形成农村居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所谓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环境,围绕农村社区教育的主题,组织相关内容,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并对社区教育内容进行细化、分层、分类,加强社区教育工作之间的链接,最终实现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综合化。它的设计原则就是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以主体来组织内容的模块。它由相对独立的几部分内容模块组成,同时通过几部分内容模块的分别实施来达到模块化,进而实现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最大有效性和最终目标。以下就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模块化的方式作出探讨。

一、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的整体思路应该是:政府领导统筹,学院主抓培训,成教指导管理,社区整合协调,群众参与推动,网络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需求导向,全员全面全程。因此,建立合理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模块,是推进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良好运行的重要举措。县长、教育局局长要亲自带头,亲历亲行,要建好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三大模块:一是县府—教育局—乡镇—村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块,负责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政策制定和经费保障,并对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进行全面的部署;二是市社区大学—县社区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乡镇成校—村校为主的培训管理模块,全面负责社区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三是建立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计划与管理制度模块,各个管理模块必须制订完善的社区教育规范的实施计划和管理规章。如:制订《专项技能培训实施计划》《科技农业培训实施计划》《乡镇企业职工“双证制”培训计划》等培训计划和《培训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文书档案建立、保管、制度》《工作人员考核制度》《奖惩制度》《院务公开制度》《居民培训卡制度》《考勤点名制度》等管理制度,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由行政管理模块、培训管理模块、计划制度模块等构建成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可以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开展。

二、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模块化

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革新理念,大胆探索,积极实施“能人培训”工程,力求培养选拔出一大批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专业技能强的“五强”型专兼职教师队伍,为全县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提供强劲的和丰富的人才资源。而构建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是实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目标的有效措施。成功的做法主要有:一是构建人才内选模块。社区学院要制定培训教师任职条件,选拔具有专业性、技能性、责任性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辅导培训教师。二是构建人才外聘模块。在实际的工作中,争取让有经验的县部、委、办、局的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才,乡镇村的技能人才,科技致富能手、务工经商、企业经营主等担任兼职教师。三是构建人才回聘模块。应当积极聘请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有一技之长的复退军人,高等院校有技能的相关专业教师,虽是本地但在外地有一技之长、发财致富的“能人”任客座教师。通过上述的人才内选、外聘、回聘三个模块,形成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

三、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要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应按照“分类指导、按需培训”和“面向全员,兼顾精英,突出农村”的原则,针对农村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展开不同内容的培训,以增强培训的效果。此外,社区学院和乡镇成校在开展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具体工作时,可根据居民报名参加的培训内容,采用下列五种模块实施:一是分线培训模块,即把企业、科技农业、商业、管理类四条线实行分工培训;二是分项目培训模块,即把分专业培训、管理培训、科技培训、技能培训、服务业培训等分类型、分层次组织培训,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理念培训模块,即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对社区居民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就业形势教育,发财致富理念教育,政策法规、文明礼仪、八荣八耻、安全等教育;四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培训模块,即对社区居民进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业精于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艰苦创业等一系列的教育,促使社区居民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上述的分线培训、分项目培训、理念培训、职业道德培训模块,构建成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促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深层次地开展。

四、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方式模块化

社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开展有效的教育培训活动。具体来说,社区教育应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创新社区教育方式,并结合不同类型的需求,着重探索以下三种社区教育模块。

1.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根据乡镇经济特色,依托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和成人教育学校、村校,以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和职工技能培训为重点,探索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一是根据农村实用人才需求,积极鼓励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农村有志青年参与进修,依托电大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历教育,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后备人才的素质;二是各社区教育中心要积极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上加大力度,积极开展“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农民实用技术和“双证制”教育培训、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失地农民培训;三是积极开展乡镇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函大”培训、外来务工人群各项培训。应努力做到内容多样,时间超前,对象广泛。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确保乡镇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起集学历证书、绿色证书、技能证书培训于一体的培训模块。

2.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根据城乡居民文化生活需要,以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为重点,探索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一是加强与县公安局、财政局、环境保护局、县妇联、县总工会、县机关工委等单位的联系,开展会计上岗证,电算化会计、单证员,建筑业、矿山四大员,旅馆从业人员,美容美发从业人员,危险品货物运输员,浴室服务人员,酒店服务业人员,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普通话、旅游从业人员,废旧物品协会业主,再就业人员等行业型学习培训;二是专项开展心理健康、老年养生保健、孕妇保健、文明礼仪、文化娱乐、生活休闲、国家时政等休闲型学习培训;三是各社区教育中心要积极争取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充分利用热心社区教育的单位和成员单位的各类资源,如文化馆、图书馆、大剧院、电影院、青少年宫、健身中心等,积极开展各类文明修身,文化培训,娱乐修身、健身等活动型学习培训。通过各类型学习培训的开展,把“学习型组织”活动作为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各乡镇要评选出典型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通过开展活动,加大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力度,探索具有针对性、吸引力的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

3.整合资源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开展社区教育要构建多元化的社区教育形式,应依托县社区学院网站,建立和整合丰富的网络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访问教育网站。县社区学院网站要具有资源功能、办班报名功能、作业提交功能、教育博客功能、在线交流功能、远程视频功能、教育科研功能、教学资源库功能等,便于社区居民自主上网学习,必要时也可以相对集中上网学习。二是利用局域网上的资源库。县社区教育网站应设置“视频点播”“教育博客”,建立各种专项技能培训资源库、培训管理库,开设电子图书馆,远程教育研究(包括研究文献、学术活动、专业理论、专项技能、课题研究等),公告信息栏(日常工作的通知、以上各资料库新内容的介绍)等,为社区居民直接利用局域网上的资源提供便利。三是利用双向视频系统。应积极利用各乡镇政府、村及中、小学开通的双向视频系统这一平台来开展县内社区居民远程培训。可利用双向视频进行技能培训交流,把双向视频运用到各种培训活动中。四是采购或印刷文字资料。指把各种行业培训、技能培训等编印成小册子,送发给参训人员,为参训人员提供书面学习资料。

综上所述,即通过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资源整合型社区教育模块的构建,实现农村社区教育方式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必须深入仔细的工作。让我们创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手段和培训手段,与时俱进,致力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新模块,实践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模块化。让我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认真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号召,构建农村居民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志贤,曹东云.基于信息技术的反思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04(4).

网络科技培训篇9

关键词:军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为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出了“打赢信息化战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略目标,加强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研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个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群体,旨在全面提高军队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指挥能力。人才是兴军之本,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加强信息化人才工程建设,只有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培养高素质信息人才队伍,才能为推动军队信息化全面建设提供发展动力,信息化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一、军队信息化人才的素质要求

军队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能力、体力和心理等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面对未来的信息化浪潮,不仅要求部队官兵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要具备过硬的专业军事素质,熟练掌握信息化条件完成作战任务的知识和能力。

(一)具有宽厚的信息技术知识。军队信息化对军事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信息化人才对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网络及其接口、网络协议、信息编码、信息传输、数据融合、软件工程等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电子领域的专业知识,如侦察干扰原理及技术、夜视技术、作战模拟技术、导航定位技术和通信对抗等知识,都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否则,就不能适应军队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二)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信息化条件军队作战行动需要大批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技术开发人才、谋略运筹人才和组织指挥人才,必须能够利用军队装备的各类侦察情报装备和手段,迅速、准确地查明对方意图,为武力攻击做好准备。能综合运用电子、网络、心理等多种作战手段,对作战对象进行软杀伤、硬摧毁与心理攻击。能巧妙运用欺骗手段,有效迷惑对方的侦察,降低信息利用价值。能精确判断战场态势,适时组织实施机动和信息佯动,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三)熟练掌握信息化装备的应用技术。信息化条件下战场态势千变万化,情况复杂,过去那种一招鲜,只精通某一种装备的军事人才,已不适应未来作战的需要。因此,所有指挥员和技术保障人员,都要熟练掌握有、无线通信装备、卫星通信装备、侦察与监视装备,熟练掌握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技术,熟练使用军队配发的各种指挥训练软件和各种数字化设备和仪器,能识图用图、网上协同、排除故障,使信息装备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

(四)丰富实用的信息化训练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信息化条件的训练必须融会于部队训练之中,结合部队开展信息化作战的实际,大力培养具有丰富经验的信息化人才,保证信息化条件下的组织训练真正做到区分层次、突出重点、联系实际、切实可行、丰富实用的训练经验。

(五)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信息化作战人员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心,过人的胆略,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要有较强的心理战应变能力,善于打心理战,能根据高技术条件下心理战手段和环境的变化,寻敌弱点,制定心理战预案,实施有效的心理攻击。尤其是指挥员,更要能在任何艰难险阻的情况下处惊不变,沉着镇定,坚持果断,充满自信,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始终保持部队顽强的战斗力。

二、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途径

信息化人才培养涉及到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网络硬件等多种高新技术。必须大胆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才能培养出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群体。

(一)科学制订人才培养规划

近年来,军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同时信息化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军队信息化发展,军队必须面对现实,着眼于未来发展,把信息化人才培养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一项重点工程和战略任务来抓,把人才培养纳入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加强调查研究,区分层次,摸清需求底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结构,科学制订人才培养规划,确保人才培养与信息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军队要培养计算机网络战人才,必须要以提高学历层次为切入点,把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层次作为人才选拔和使用的基本条件。一是面向社会,广开招贤纳士之门。适当降低入伍体检标准,放宽入伍年龄限制,把那些有志于国防事业、有真才实学、有培养前途的大学生、研究生,特别是在计算机网络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才招收到部队来。甚至可以对各地公安机关掌握的网络“黑客”加以甄别,通过教育,使之增强法制意识和国防观念,特招入部队。二是直接引进人才。信息技术瞬息万变,世界军事领域发展的快节奏给军队人才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军队可直接利用社会资源,引进所急需人才,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加快人才建设。如接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自动化控制等部队紧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和在职人员,以加快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三是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要防止偏见和苛求,正确看待和全面评价人才,做到大胆放手地使用年轻优秀人才,多压担子,扬其所长,使他们在实践锻炼中不断增长才干,得到全面发展。四是广泛开展学习成才活动。利用外部有效资源,广泛开展学习成才活动,也是培养军队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

1、建立院校培训机制

一是重视院校、科研院所的教育。部队要有计划地把政治思想好、年轻、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送到院校、科研院所学习。通过院校、科研院所培养一大批掌握信息化尖端技术的专家型人才,形成一支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二是重视地方院校教育。针对军队专业与地方院校相通的特点,借助地方院校的教学和科研优势,选送部队专业人才到地方院校深造,培养造就一批部队急需的信息化人才。

2、建立基地化培训体系

总部机关应根据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实际,建立“基地化”培训体系。坚持定点、集中、归口的原则,充分利用基地训练设备正规、教学力量强等优势,采取短期封闭集训、参观见学、网络教学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人才队伍进行集中轮训,以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3、建立警地联合培训机制

部队可与院校、科研院所或军工厂建立广泛的人才联合培训机制,采取“请进来教”的办法,把相关单位的专家或技术人员请到部队来,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开展研讨活动等,广泛传授新技术和进行专题补差式训练,以开阔人才视野,拓宽人才的知识面;采取“走出去学”的办法,适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到军工企业学习,掌握和学习配发信息化装备的有关知识和技术,推动军队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

4、建立岗位培训机制

岗位培训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应根据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掌握新装备、填充新知识上,有计划地开展学理论、练战法、研训法等活动,不断提高信息化人才的综合素养。

(四)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建立一定的竞争激励机制,在政治上关心,实现优秀人才提拔任用优先、评功评奖优先;在生活上照顾,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在工作上重用,让人才负责关键岗位。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创造一种人人争上游、练技术、攻难关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树立创新培养的观念

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军队信息化人才素质的主要特征。网络战与信息战研究与技术应用的前沿性,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注重培养重点

知识密集、装备先进、要素复杂,需要大量的复合型指挥人才、学者型参谋人才、全能型操作人才和专家型维修人才。要适应这一需要,必须有重点地抓好以下几支队伍的建设:一是指挥员队伍建设。只有使指挥员的素质始终保护很高的科技含量,才可能带出高素质的军队。二是教练员队伍建设。以此带动部队整体训练水平的提高。三是专业技术员队伍建设。大力研究开发各种新型训练器材,发展训练理论,提高自身驾驭战争的能力。

(三)增大高科技知识学习的比重

要积极拓宽培训渠道,区别人才培养层次,加大高科技知识学习的比重。针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现状,明确学习的内容和标准,主要与地方电信局、网络公司取得联系,借助地方高科技网络平台的先进性和技术人才众多的优势,举办培训班,拓宽培训渠道。把对高科技知识的学习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保人才始终处于科技领域的前沿阵地。

(四)建立完善的后备人才库

我国信息网络产业发展迅速,网络技术人才和网络设备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因此,可以电信部门、广电部门、院校和网络公司为依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着眼于战时网络人才的需求,以省或地区为单位,组建后备网络技术专业分队,实行条令编组,垂直管理。应尽快制定有关法规,加强对后备网络技术专业分队的技术培训和军事训练,尤其要加强协调行动能力和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的训练,不能小打小闹,更不能漫无组织,必须使之成为一个组织严密、动作协调、指挥灵便、行动统一、人才济济的战斗集体。同时要加强后备人才参与计算机网络战的技术研究和理论研讨,使其确实有能力担负起科技参战、科技支前的任务。■

网络科技培训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教育进入一个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崭新领域。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来看,从单机发展到网络,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步伐日益加快,校园网络的建设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解放思想、加大投入,使中小学校的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效果不尽人意:一些学校对校园网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建了的校园网络,可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大多数校园网的功能、校园网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信息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甚至出现设备闲置及老化等问题。因此中小学校如何根据多媒体网络系统的特性,根据21世纪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建好、管好、用好校园网,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还有待于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1.确定建网目的

1.1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学校办公无纸化,提高工作效率。

1.2为教师提供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提高学科教师教学技能、教育科研能力和现代信息素质;深化教改,促进教研,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1.3为学生提供一个触网、学网、用网场所,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

网络建设的关键是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使用环境,设计网络的目的主要是要能充分的应用网络资源,应用软件应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符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应具有实用价值。

2.建好各类资源库,为教育信息化创造条件

软件是能否充分实现校园网功能的关键。校园网建设在重视硬件投入的同时,必须重视校园网络中关键性应用软件的配制和资源库的建设,加强网络的管理水平,并不断开发网络的功能。在校园网资源建设上我们采用购置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挖掘潜力,开发和完善网络功能。

2.1学科资料库的建设。在建立校园网络的同时,学校就着手开始建设各学科教学资料库和教育信息资料库,提出“整体设计,分工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建库思路。由各教研组分别承担各自学科的教学信息资料库的分库建设任务。发动教师为校园网提供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改体会、学法指导等教学资料,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则有选择的利用现有素材和通用平台,按照新教学理论对媒体的要求,建立全新的、基于weB基础的学科资源站点。这样的站点具有良好的动态性与交互性,即适合教师用于课堂教学,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地有效的学习。

3.建好网络应用队伍,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功能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校园网建设的关键。人员培训与网络的建设应同步或超前进行,学校必须有一批懂技术、会使用的教师,才能真正发挥校园网络的功能,目前计算机教育和辅助教学发展较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缺少人才,只有培养和培训一大批会使用计算机的人才,才能够发挥出校园网巨大潜能,使校园网的建设具有更深远的实际意义。在建设校园网的前期和过程中,学校制订培训计划、培训课程、考核制度,对全校的教师进行了分层次、分阶段的计算机全员培训:

3.1培训目标:提高意识、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掌握基本操作、掌握课件制作并进行实践。

3.2培训方式: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培训以自学交流为主,专家讲作为辅,实际实践为目的;实用操作技术培训以集中时间,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学科平台以教学实践为主,学校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