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心得体会十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心得体会十篇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1:05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心得体会篇1

测评公众安全感、政法部门群众满意度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知晓率、满意度是检验政法工作的重要指标,政法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也实实在在体现在广大群众对安全感和满意度的认可上。我县通过多年来省民调中心组织的测评证实广大群众对安全环境是满意的。2020年我县公众安全感、政法部门群众满意度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知晓率、满意度具体目标为:公众安全感排名进入全省前列,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知晓率、满意度保持全省前列;公检法司等政法各部门的满意度均列省市前列。

二、划分责任片区

(1)县供销社机关片区:根据片区责任划分,机关干部负责辖区内社区居民户、企业商铺、机关事业单位的入户宣传走访、矛盾化解,实行地毯式走访,确保不漏一家一户。

(2)鞭炮公司片区:根据片区责任划分,鞭炮公司企业干部职工负责辖区内社区居民户、企业商铺、机关事业单位的入户宣传走访、矛盾化解,实行地毯式走访,确保不漏一家一户。

(3)资产管理公司片区:根据片区责任划分,资产公司职工负责辖区内社区居民户、企业商铺、机关事业单位的入户宣传走访、矛盾化解,实行地毯式走访,确保不漏一家一户。

三、实施方式、步骤

1.开好会议。各单位要召集全体干部职工、离退休人员,开好一次提升公众安全感、政法部门群众满意度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知晓率、满意度工作会议,通过会议形式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强调。

2.加强宣传。要充分利用宣传栏、网络等各种宣传方式,充分介绍我县政法战线为创建平安、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所做的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做到牌子上有话、工作群有声、网络上有文,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参与宣传发动,切实提升知晓率、满意度、安全感。

3.电话摸底。各单位对责任区所有人员联系方式(含固定电话)进行摸底、登记、存档,并于5月10日之前上交至县社人秘股。

4.组织走访。首先提高见面率,在摸清底数的同时要求广大干部在不同时间段内,通过不同有效形式与责任区群众见好面,做好宣传、走访工作,告知省民调中心抽查形式及应注意事项。其次提高见面效果,干部要静得下心来听取群众内心话语,沉得下去接收群众意见、建议,甚至牢骚、批评,虚心接收群众填写的《知晓率、满意度、安全感“三提升”调查表》。

5.化解矛盾。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政法部门群众满意度目的是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解决了群众所遇的困难、化解其心中矛盾,公众安全感及满意度自然会上升。各单位要对辖区、行业矛盾纠纷开展一次大排查,及时化解处置,特别注意近两年涉黑涉恶线索,相关单位要认真做好核查反馈。

6.落实整改、意见建议反馈。对摸查收集的群众意见、建议深入分析,落实整改措施,能立即办理的,要立即办理;不能办理的,要再次上门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并以书面形式反馈告知,对所有意见、建议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绝不能有视而不见、推诿扯皮的现象发生。

四、有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成立县供销社“三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供销社理事会主任张红任组长,监事会主任任副组长,县供销社各股室、社属企业负责人为成员。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心得体会篇2

贵阳市第九次党代会喊出“贵阳当自强”的口号,提出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在贵阳市掀起了为实现“一先二超一提升”奋斗目标大展身手、大干一场的热潮。全市群工系统要“干”字当头,充当维护群众利益的“拼命三郎”,在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中比贡献、作表率、干事业。

强化“干”的意识

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国家“十二五”规划将社会管理单独成篇;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2010年8月,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中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只有立即干,才能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工作部署,对社会管理这个老课题作出新回答。

要有“慢不得”的危机感。贵阳是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要着力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态,满足广大群众对社会秩序的新的要求。时不我待,以群众工作总揽社会管理,系统谋划,加快推进,抓紧补“短板”、还“欠账”,努力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

要有“坐不住”的责任感。各级党委对群工机构的工作高度重视,最大限度保障人财物,精挑细选群工干部,组建起了一支躬身于群众工作的专职队伍。大家干得怎么样,直接影响着党委形象,直接关乎群众切身利益。

提高“干”的本领

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态,关键在于落实。以强大的执行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能把人说跳。”要善说“群众话”,把话说到群众心坎上,产生共鸣,推动工作。要善办“群众事”,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上着手,从老百姓最能受益的事上着力,扎实推动就业、增收、社保、救助、治安等工作,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高质量改善民生,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心里舒服。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善贴“群众心”,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不管现代交通工具多么发达、通讯手段多么先进,都不能取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风。只有放下架子,脱下“官服”,深入普通群众、深入田间地头、深入村村寨寨,才能真正找到引发问题的症结,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交上朋友。

创新“干”的方法

群众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围绕“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为主题,紧盯目标干,拟订《社会责任报告》,不断提高“公开服务、公正服务、高效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围绕民意干,从群众最希望办、当前能够办好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意见最大、最不满意的事情改起,有条件的说干就干、立即解决,暂时不具备条件的想方设法干、创造条件干,实在解决不了的耐心向群众解释,以真诚的态度赢得群众的理解,以实在的成效赢得群众的信任。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心得体会篇3

去年,全县司法行政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履行职能职责,各项工作成效是显著的,但民意调查测评结果却很不理想,经过深入客观调查分析,影响我县司法行政工作满意度的主要问题有:

经过调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对于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很多,但总体来说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需要稳定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希望解决好治安突出问题,生命财产得到保障,工作、生产、生活更加安全。二是公正执法方面。希望司法行政干部严格执法、秉公办事,切实增强法律保障力度和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是社会管理服务方面。希望司法行政机关办事更快捷、更方面、更高效,对社会管理更加人性化,对社会服务更热情、更到位、更文明,社会更加安定有序。具体来说主要反映在:一是对普法的希望是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方法和途径宣传,将法律规定融入法制文艺节目演出或通俗易懂、易记、易掌握的形式宣传,积极从传统普法模式向创新性现代化普法形式转变;二是期望人民调解更多地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尽可能让矛盾纠纷不出村、不出乡镇;期望在社区矫正监管改造和安置帮教工作中,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融入人性化因素,多帮助被监管对象解决生产生活难题;期望在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中,切实帮助当事人调查取证,切实从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法律程序上维护其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公平正义。三是群众期望干部职工的思想理念更加先进、作风更加优良、履职能力更强、工作质量更好和效率更高,随时能够获得更好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

二、全方位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知晓率、认知度。一是组建宣传机构,引进高素质写作人才,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宣传队伍。二是抓紧建设独立的门户网站、在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上开辟专题宣传栏目,办好简报信息、工作动态、刊物等载体。三是加强全系统人员宣传工作能力的培训提升,把全系统人员都培养成宣传能手。四是大力宣传司法行政为民服务的好做法好成效以及典型事例、先进人物,大力宣传本系统求真务实、便民利民、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做法、经验和成效,更多地引起广大群众的关注和好评。

三、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面提升司法行政新形象。一是把握主旨,提高认识,把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作为根本价值取向。首先是准确把握群众满意在司法行政工作领域的深刻内涵和具体表现。群众满意度就是群众对司法行政机关工作和社会形象整体的评价,是对司法行政的信任、理解、支持、配合,是对司法行政的崇尚、尊重。其次是深入理解群众满意这一目标的现实意义。司法行政工作是否落到实处、干部职工作风是否转变、是否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最重要的是让群众来评、看工作结果、看工作成效。再次是充分认识不顾群众是否满意,脱离群众思想的严重危害以及在司法行政实践中贯彻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必须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为群众谋利益,决不能用来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不能只考虑自身工作的方便而漠视群众的方便和利益。最大限度地提高群众满意度。二是立足本职,多办实事,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和热情服务,让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公平公正及时有效地解决。首先要把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和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切实增强罪犯监管改造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有效性。积极参与“打黑除恶”、“两抢一盗”等专项斗争,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巩固和扩大严打整治斗争成果,确保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其次要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把执法活动作为维护公平正义的具体实践,不断完善和创新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从我们承办的每一起案件、处理的每一起纠纷、解答的每一次咨询、化解的每一个矛盾中,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再次要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把方便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司法行政机关发挥职能作用、强化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向,把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作为司法行政机关社会管理改革的重点,积极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最大限度地增进群众信任感、幸福感。最后要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妥善解决群众实际问题。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普法依法治理和法律服务,帮助群众提高法律素质,增强群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利益的能力。结合平安建设工作,利用司法行政资源优势帮助群众抓好平安乡村、平安社区等基层创建活动,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三是拓宽渠道,贴近群众,使群众更多地了解和更广泛地参与司法行政工作,让群众感受到更多实惠。首先是要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让群众更多地了解司法行政工作职责。通过设置政务公开栏、网站、宣传橱窗等方式深化政务公开,让群众更多的了解司法行政职责,增强参与、支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工作的自觉性。其次是要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与群众谈心等方式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深入乡镇村组,主动贴近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并对征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类整理,针对工作的薄弱环节及时完善制度,扩大工作成果。再次是要依托服务等“窗口”部门的工作,树立良好机关形象,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支持和参与司法行政工作。从小处着手,贴近群众,方便群众来访咨询。如在办公楼大厅设置科室公告牌,办事流程图等方便群众来访、预约等,避免群众重复来访,节约办事成本。最后在咨询解答中,尽可能地告知群众权利义务,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可以利用告知书、明白卡、宣传册等,明确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以及救济途径。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一视同仁,实现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目标。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心得体会篇4

通过这次会议,要让老百姓知道我们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要努力赢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更要了解他们还有哪些需求,我们还有哪些不足,要做好承诺让他们放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群众路线发言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群众路线发言稿1同志们: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的关键时期,今天,镇党委、政府召开这次专题会议,主要目的是,安排部署群众满意度提升工作的各项任务,动员全镇上下进一步提高认识,改进作风,优化服务,用实际行动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刚才,王科长、张书记分别传达了《洪绪镇提升群众满意度工作量化考核办法》《洪绪镇开展“八访八问八促”活动的实施方案》两个文件,希望大家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就开展好全镇的群众满意度提升工作,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分析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群众满意度提升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开展群众满意度提升工作,是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措施。去年以来,省和枣庄、滕州两级市把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制定出台了群众满意度调查考核文件,通过专用固定电话直接抽样拨打辖区群众固定电话和手机,每个镇街一次150个用户,主要围绕改善中小学教育、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宜居城市创建和环境保护、改善社会治安状况、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转变干部作风等六个方面,枣庄市对各区市每年考核两次,上下半年各一次;滕州市对各镇街每年考核四次,每个季度一次,而且调查结果直接作为年终考核的系数,与年终考核成绩挂钩。

从前两次群众满意度调查的结果看,我镇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去年第四季度群众满意度调查,我镇排名全市倒数第3名。今年以来,全镇上下痛定思痛,扎扎实实开展了两次“户户到”社情民意大调查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今年第一季度的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我镇上升到正数第3名。成绩固然可喜,但能不能在今后的调查中保持住第3名的位次,还是个很大的未知数。从具体的指标得分看,干部作风的得分最差,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时,全市各镇街也都在琢磨研究提升群众满意度的办法,西岗镇向群众发放了印有便民服务热线电话的“围裙”和民情联系“两卡一册”,大坞镇开展了“三问”访民情、“四抓”惠民生活动,南沙河镇开展了“访万民接地气连民心”社情民意大走访活动,张汪镇开展了百名干部“访百村、进千家,听民意、解民忧”活动,界河镇开展了“户户到、号号访”活动,等等。可以说,开展群众满意度提升工作,形势非常严峻,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近年来,以办好镇“十件实事”和村级“三件实事”为抓手,我们镇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民生事业建设,办成了一批群众直接受益的民生实事。先后投资1100万元,实施了洪龙路和宏利达西路升级改造工程,今年又启动了洪龙北路的升级改造,宏利达路全线的更名和城市化改造已完成规划;投资810万元,新修光明、苗桥等网化工程道路21公里;投资1000多万元,启动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实现了全覆盖;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了九年一贯制学校,扩建改建了中心小学、苗庄小学和7处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建成了镇文体广场,农家书屋和农村体育广场基本实现全覆盖;投资110多万元,实现了农村电子监控的全覆盖,等等,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尽管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工作,投入了那么多的财力用于民生工程,但我们的群众满意度依然不是很高。深刻分析原因,一是镇村干部自身的因素,有的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平时不联系,工作不依靠,思想不贴近,对群众反映的困难问题不管不问;有的干部作风不民主,处事不公道,侵害了群众利益;有的干部不注重自身形象,纪律松弛,行为失范,影响了群众的整体评价;有的干部在“户户到”大走访时流于形式,糊弄应付,甚至根本没有去走访。二是来自群众的因素。部分群众期望值较高,认为党委、政府没有办不成的事,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一旦期望无法实现或结果达不到,就会产生消极看法,甚至可能转化为负面效应。部分群众由于文化水平不高、认识问题不全面、对相关业务不熟悉,加之我们宣传力度不大,产生误解、不满,甚至是对立情绪,从而影响正确评价。三是社会发展的影响。当前正值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面临征地、拆迁等艰巨任务,各类信访矛盾隐患凸显。同时,由于镇村财力有限,社会事业发展很难做到人人满意,相关投入依然欠缺,教育就学不易、工作就业不顺、道路交通不畅、环境卫生不好、水利设施失修等任何一项民生工作缺位,都有可能成为影响群众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今天召开这次全镇群众满意度提升工作会议,部署开展“八访八问八促”活动,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实践,是创新群众工作的有力举措,是转变干部作风展示形象的重要契机,更是优化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根本保证。全镇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开展群众满意度提升工作的重大意义,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镇党委、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努力把“八访八问八促”活动开展得扎扎实实、富有成效。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推动群众满意度提升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刚才,王科长、张书记分别传达了《洪绪镇提升群众满意度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和《洪绪镇开展“八访八问八促”活动的实施方案》两个文件。这两个文件,是经过镇党委、政府反复讨论、慎重研究出台的,是提升全镇满意度工作水平的指导性文件。全镇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按照文件对号入座,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一是走访调研要真正实现“户户到”。要把握“家家户户走一遍、发展成果讲一遍、民生事项问一遍、困难问题一起办”的原则,突出入户率、面对面宣传、填好调查表三个重点,以总支为单位,分成几个工作组,由包党总支领导、党总支书记牵头,组织各包村干部,深入辖区内各村各户,集中时间进行走访,做到村不漏巷、巷不漏户,对在辖区内租房居住的外来人口,也要一并走访,确保走访户100%全覆盖。要重点走访贫困户、发展示范户、党员户、村组干部户、矛盾上访户、“两代表一委员”户、计生重点户、返乡创业户等,深入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掌握在面上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党委、政府改进工作、做出决策提供依据。要做好面对面的宣传,为让群众真实了解近年来党委、政府所做的工作,我们专门印制了布包、宣传册、报纸,全体入户干部要发给群众看,讲给群众听,在提高群众的知晓度、认可度、支持度上下功夫。要认真填写调查表,真实登记每家每户的联系电话,填写群众的意见建议,便于今后我们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建立“民情直通车”沟通机制。要留好影像资料,打印后附在调查表的后面,确保活动不流于形式。

二是梳理解决问题要切实有效。对于群众反映的困难问题,要逐条进行梳理,建立台账,认真研究,加以解决。凡是涉及党总支和各村层面的问题,由帮包党总支领导组织党总支工作人员、村干部负责整改落实;涉及全镇层面的问题,由分管领导召集相关职能部门整改落实,任何部门都不得推诿扯皮。同时,要结合镇“十件实事”和村级“三件实事”工程,扎扎实实开展好美丽乡村、环卫一体化、四德工程等工作,广泛发动群众力量,不等不靠,强力推进,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新变化,努力让广大群众满意。

三是反馈回访要及时到位。各党总支、村要采取会议通报、公示公开、入户回访的形式,对群众诉求的整改落实情况,及时作出反馈。对于容易解决的问题,要在解决后立即做出回应;对于一时解决不了问题,要向群众做出说明和解释,明确整改时限和措施,在今后工作中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做好反馈回访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定要通过及时、诚恳的反馈回访,让群众看得到党委、政府是真正重视群众的,心里是真正装着群众的,群众的话是真正能够起作用的,党委、政府是讲信用的,从而促进群众满意度的长效提升。

四是便民服务制度要执行到位。机关、镇直窗口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健全完善首问负责、承诺服务、限时办结等制度,切实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让群众快捷办事、顺心办事。对群众反映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工作人员将坚决查处;对群众满意度低的机关部门,该问责的将坚决问责;对群众满意度低的镇直部门,将建议上级主管单位对其部门负责人进行调整。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群众满意度提升工作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能否以高度的自觉性开展好“八访八问八促”活动,开展好群众满意度提升工作,考验的是我们全体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抓好工作落实。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镇党委成立了由我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各党总支、村也要成立相应机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包党总支领导干部负有牵头责任,要组织督导好活动开展;党总支书记是活动第一责任人,要安排、调配好包村干部,采取党总支统一组织、包村干部划片包干等办法,落实走访责任;包村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是本次活动的直接责任人,要深入到每家每户进行调查走访。各村要动员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做好走访的配合工作,确保活动的质量。

二要坚持求真务实。各党总支、村,有关部门要按照“干在实处、干出实效、走在前列”的要求和群众满意的标准,立足本职,制定具体方案,认真组织实施,以实际行动提高群众满意度。要自觉做到真走访、真调查、摸实底、听实情,严禁弄虚作假,严禁出现不发放规定宣传资料和物品、不经走访私自填写调查表的现象,实打实地把工作做到位。

三要严格责任奖惩。镇党委、政府将采取事中督导、事后抽查等方式,对各村走访情况、电话访问情况进行督查,对在工作中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严肃处理。年终,镇党委、政府将按照会议下发文件的要求,对各党总支、村,有关部门严格兑现奖惩,落实责任追究。

同志们,开展好“八访八问八促”活动,提升群众满意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时间紧、标准高、责任强。全镇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以对群众利益高度负责、对洪绪发展大局高度负责的态度,知责奋进、扎实工作,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切实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为全面建设宜居宜商宜游的新洪绪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群众路线发言稿2作为一名教师党员,又是一名学校的中层干部(科室副主任),该如何实践群众路线与现在的本职岗位进行结合才能能满足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需要?我谈以下几点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首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要坚持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方面的不断创新,要坚持既教书又育人,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行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知识外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比如要多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否能适应自己的教学进度,在课间和课后不要立即走人要注意多和学生沟通交流等,要注意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关心学生,沟通交流,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

其次,作为一名教师中的党员,要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时刻不能放松自我要求,绝对不能同学校的总体目标离心离德,更不能违法乱纪,也不能夸夸其谈,要始终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做到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把学校党委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把年级和教务处的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有奉献精神,要吃苦在前,不图虚名,言谈举止要积极维护学校的利益和形象,不得做任何有损于学校的声誉的事情,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清心律己、用心干事,要坚持广泛、全面地听取并反映师生的真实意见和建议。

第三,作为学校的中层管理干部,要严格执行学校和校党委的决定,要设身处地地站在教师和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关注广大师生的诉求和意见,以增进中层管理者与广大教师间的感情联系,拉近“干群”之间的工作关系。作为中层管理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增强服务教师的意识。因为在学校,群众工作就是民情工作;服务群众,就是要弄清楚教师希望我们做什么,而我们能为教师做什么,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必须坚持教师路线,真诚倾听教师的呼声,真实反映教师的愿望,多关心教师的想法,坚持为教师办好事、办实事,以更好地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

第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还要告诫自己,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以适应新课程、新高考的发展。在教学管理中,不断地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积极投生于课堂教学改革中。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利用听评课、集体备课时间和广大教师交流,共同落实我校制定的3.4.5新课程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学校的发展迈入关键时期,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调动和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至关重要,作为学校的一名中层党员干部,要积极落实群众路线就必须坚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积极主动“照镜子”“擦污点”,认真严肃改进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坚持学校和党委的组织原则和领导,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推进课程改革为载体,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继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技能和水平,为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的楷模而不懈努力,为我校教育的发展而奋斗。

群众路线发言稿3尊敬的主持人、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

在这里,我就针对工作中实际存在的两种态度,来谈一谈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的确有的人总是拈轻怕重,有轻的就不愿挑重的;而有的人则是勇挑重担,不辞辛苦,所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很明显,从一个团队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态度所体现出的团队价值,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们要倡导勇挑重担、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的精神。

然而惰性是人的本性,拈轻怕重也往往是每个人的第一反应。那么如何来克服这种不良的工作态度呢?我想,还是要站着个人的角度上,去衡量利弊,去理解这两种工作态度对个人的影响,这样会更有说服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题目叫《头羊的启示》,说在一个茫茫大草原上,遇上了一场严重的干旱。为了使羊群生存下去,牧羊人驱赶羊群向有水草的地方迁移。

这是一个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聪明的牧羊人选出一只身强力壮的公羊为头羊,带领羊群走出绝境。

当羊群到达目的地时,头羊长的又高又大,可后面的羊却在长途的迁移中变得又瘦又小。

为什么经历同样的历程,会出现如此不同的结果呢?

原来,在长途迁移中,头羊深知责任重大,始终主动的走在前面开辟道路,始终保持着高昂的热情。

于是,漫漫长路,头羊始终能最先吃到带露水的青草,喝到酣甜的泉水。慢慢的,它长得又高又壮。

而后面的大多数羊,因为贪恋路边的风景,吃吃看看;或抱怨路途漫长,走走停停——被动的跟着。这样就只能吃剩下的草根,喝搅浑的水;不专心走路时还会遭到鞭子的抽打……结果一路走来,就变得又瘦又小,有的甚至在半路掉队消失。

由此看来,能不能勇于承担责任,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去承担,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生活中,类似羊群迁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有的人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一直勇挑重担,主动承担,因而能在不断的进取中提升自己,从而登上人生和事业的顶峰,变成人群中的“头羊”。

而有的人因为种种原因,只是被动的去做事,还不断发出种种牢骚,结果所获寥寥,往往只能在成功的半山腰上哀叹彷徨。

其实,这个故事很好的解释了“责任”与“成长”的关系。

一份责任,一份有分量的责任,会让你奋勇直前,让你百折不挠,让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让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然后呢,自然就“增益其所不能”了。

总之一句话:勇挑重担,促你成长,玉汝于成!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大家!

群众路线发言稿4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部署以来,按照党组的具体要求和安排,我和大家一样静下心来学习思考,深入下去谈心交流、听取意见,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有了进一步理解,对x系统和自身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同时也从理论上、思想上、感情上增强了坚持群众路线,解决四风问题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下面我主要谈两点学习体会。

一、深入理解参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对x系统来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进一步推进服务型x建设,加强x政风、行风建设,提高x能力的一次重要机遇。从我个人来讲,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先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要教育,使自己真正在思想深处端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观念。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又是一次严格的党性锻炼。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要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上好好下功夫,通过这场重大活动锤炼意志作风。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是一次重要的政治考验。要深刻领会中央的有关会议特别是x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项严肃而重大的政治任务,以实际行动扫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交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实践活动答卷。

二、充分认识反对“四风”问题的必要性和解决四风问题的紧迫性

近年来,北京x部门按照国家x局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努力完善x指标体系,改进x调查方法,提高x服务能力,推进x队伍和基层基础建设,不断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职能作用,在全国x系统中走在前列。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最近深入分管处室和基层单位,通过开展谈心和交流,真诚接受批评监督,听到大家的不少心里话,有的还很尖锐,使我很受教育、很受触动、很受启发。结合各方面的反映,和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认识,我初步想到了我们x部门和我个人在“四风”方面的一些问题和表现。具体表现在:对x事业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和研究;改革创新的力度还不大;与干部职工的沟通、交流较少,减轻基层x负担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深入一线的工作做得不够;队伍建设在机制、方法和手段上还需要创新等。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x部门党员干部接受教育、转变作风、提高素质的机遇、是我们加强x队伍建设的机遇。作为领导干部,我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担负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我也有决心在这次活动中,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把该做的做到位,该改的改到位,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植根于思想行动中,把实干作为永恒责任,把清廉作为从政底线。

群众路线发言稿5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分析我市公众安全感及干部队伍建设满意度调查面临的严峻形势,查摆问题,剖析原因,强化措施,动员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使我市群众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7月6日,湘潭市召开了动员会议对提高群众满意度工作进行了部署。7月8日,建民书记到市委政法委进行了专题调研,晚上,市委会又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具体措施。等下,建民书记将作重要讲话,请同志们认真领会,抓好落实。现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分析原因,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紧迫性

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治安的“晴雨表”,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乃至公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从上半年全省公众安全感和干部队伍建设满意度测评的结果显示,我们面临的形势严峻。一是从全省排名来看,滑坡严重。20x年以前,我市民调在全省排名均在低位徘徊。去年,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前进了45个名次,居全省第79位,综治考核也进入了湘潭市先进行列。但是,今年上半年,我市民调较去年后退了48个位次,列全省倒数第2位,再次回到了历史最低点。二是从具体指标分析,差距明显。从涉及的12项指标来看,均低于全省平均值。“黑恶势力犯罪”等9个单项指标居全省后10位,有“目前的安全感受”等9项指标低于全省平均值5分以上,其中“其他党政干部整体形象”差距最大,达7.62分。三是与兄弟县市比较,赶超不易。今年上半年,湘潭市其它县市区排名均有进步,其中韶山市前进了3位,排名全省第1,湘潭县前进了8位,岳塘区前进了9位,只有我市不进反退,与韶山市、湘潭县比较,赶超难度增大。

深刻分析我市群众安全感不强、满意度不高的现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自身方面的原因。一是认识缺乏高度。少数领导干部没有将提高群众满意度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对全市部署的改进作风、服务群众、平安建设等工作流于形式,对本地本部门如何开展群众工作没有具体的思路和措施,导致平安建设的基础不牢。今年上半年,在“平安湘乡”建设动员会后市委政法委进行了专项调查,传达贯彻率最低的乡镇只有5%。二是打击缺乏力度。今年全市发案与去年同比上升了17.49%,八类恶性案件发案同比上升了16.92%。入室盗窃、盗窃机动车和诈骗案件分别同比上升了12.88%、34.38%、61.90%,而破案率则与去年基本持平,逮捕、治安拘留同比分别下降了16.09%、33.03%。发案降不下来又破不出来,对受害人及其家庭带来了心理“阴影”,给群众带来了恐慌。三是服务缺乏热度。少数干部宗旨观念不牢、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处理问题方法单一,帮扶群众不够,对群众诉求“冷、硬、横、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自尊,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四是执法缺乏尺度。少数执法(司法)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执法理念存在偏差,执法随意性大,不规范、不公正、乱作为、不作为,执法不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丢掉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丢掉了人民群众对法律的敬畏和对执法者的信任。五是形象缺乏风度。少数干部大局观念不强,议事看事的多,扎实做事的少,发牢骚的多,讲怪话的多,没有唱响“谁不说俺家乡好”的主旋律。少数政法干警和党政干部不注重自身形象,纪律松驰,行为失范,有的甚至以身试法,造成了较坏影响,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政法队伍和其他党政机关干部的整体评价,如新湘路派出所原教导员刘辉的案件就在全市造成了恶劣影响。

(二)来自群众的因素。一是期望值较高。相当一部分群众希望党和政府是万能的,政法机关是万能的,“没有破不了的案件,没有抓不着的逃犯,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群众向政府或政法机关求助,一旦期望无法实现或结果达不到“心中所思”,消极看法就会产生,甚至可能转化为负面效应。二是误解率较高。一些群众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识有限,对正常的司法行为产生误解,例如取保候审、保外就医、假释等正常法律措施,很可能被群众误解为“了难”了,而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还有的群众对政法机关主要业务不熟悉,容易由此产生误解,从而影响正确评价。

(三)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是社会管理难度增大。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经济发展产生的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矛盾凸显,信访事件增加,虽然我们在社会管理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但是短时期内仍难以解决所有问题。二是民生改善任重道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改善民生上作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仍很难做到人人满意。教育就学不易、工作就业不顺、道路交通不畅、环境卫生不好、水利设施失修等任何一项民生工作的缺位,都有可能成为影响群众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127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我市在全省的地位、与我市目前政通人和和良好的发展态势极不相称,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创建“省级平安县市”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平安湘乡”建设工作所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存在问题的严重性,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市委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满意度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吹响集结号,以坚定的信心和勇气,以超凡的毅力和超常的努力,以决战必胜的姿态,采取硬措施,下足苦功夫,打好翻身仗。

二、把握重点,创新方法,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针对性

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满意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民调调的对象是“官”和“警”,反映的却是全市干部的作风和素质。我们要找准当前工作最欠缺、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心得体会篇5

首先,各级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解决基层窗口单位“冷、硬、横、推”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基层单位特别是派出所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公安机关的重要对外窗口,是贯彻落实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方针的关键环节。要充分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公安机关上下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效,树立起公安机关、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

其次,各基层窗口单位要认真贯彻《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严格考核,结合实际制定行为规范和具体整改措施,切实转变基层工作作风。

最后,各级公安机关要逐级建立责任制,对民警个人工作中出现的“冷、硬、横、推”问题,被群众举报查实或者被明察暗访发现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警务公开的力度,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议。二、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根本标准,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找到窗口单位“冷、硬、横、推”问题存在的症结

基层窗口单位“冷、硬、横、推”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基层公安干警在对待群众工作中缺乏感情,没有切身体验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为百姓排忧解难,没有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

1.注重实践,解决民警同群众的感情问题。同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是公安机关落实“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要求的根本保证,也是长期以来制约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瓶颈和顽症。思想教育乏力、违法违纪屡禁不止、作风粗暴、服务质量差乃至查证难、抓捕难、群众不配合等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由此造成的。正是由于感情问题没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公安机关虽花费大量精力年年搞教育整顿,但都难以取得明显成效。窗口单位公安工作要以深化民警同群众的感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克服以往单纯说教、灌输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缺点和不足,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中,通过民警自身的认识和感受,达到沟通心灵、促进理解、进而增强感情,提高民警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自觉性和主动性的目的。其积极意义就在于在实践中体验、在自我教育中提高,从民警的内心深处真正打牢民警同群众的感情基础。群众实践成了做好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好学校、最佳途径。

2.以实实在在的基层窗口单位的踏实工作有力地推动整体工作,形成信息灵、反应快,群众支持的良好态势。那些基础工作听起来没什么新鲜事,做起来却是一项“苦差事”,正是这样,窗口单位才日益显出蓬勃的生命力,发挥出对公安整体工作的推动作用。

首先,应规范责任区工作,进一步明确责任区民警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向,工作任务更加量化。其次,要拓宽信息渠道,增强工作主动性,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最后,要在“调解难”、“查证难”等问题上实现突破,提高办案效率。

群众真正需要的往往不是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利益和要求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而是是否有人真正能关心、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最大限度的让步。即使问题一时解决不了,他们也会给与最大限度的体谅。民警与群众平等相处,说话知心,所营造的气氛就足以体现出民警对群众的真诚。

3.在基层窗口单位如派出所提高服务质量使民警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水平和作风在群众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群众工作使民警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各种各样复杂棘手的问题,在逼着民警必须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的同时,也使民警时刻接受着群众的监督。三、强化窗口建设,完善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内练素质,外树形象,争取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

1.坚持“一次办、立即办、全天办、公开办”的快捷服务

(1)接处警迅速。接报警后,城区5分钟、农村15分钟内赶到现场,先期处置。

(2)依法严格查处治安案件,公正调解民事纠纷。

(3)限时办结各类手续。对合理、正当的落户、迁移、登记、居民身份证等事宜,手续齐全的当场办理,一时难以办结的,要在期限时间内予以办理。

(4)对治安案件或调解民事纠纷要快查快结,实行期限办案制度。

(5)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服务工作,做到每天有专人接待,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有结果,事事有答复。

(6)公安机关要把开办特种行业、公共场所和文化娱乐舱所标准在社会上公布,以利于场所营建和从业人员配备,具备开业条件后,可以提出开业申请。

(7)实行昼夜24小时值班备勤,随时处置各类刑事案件。

(8)对申请办理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准产证、准销证的,5日内进行检查验收,符合条件的办理批准上报手续;简化军民住宅建筑设计安全防范审核周期,做到随来随办。

(9)缩短身份证制证周期,加快制发证速度。

2.坚持开展基层工作的全方位服务,即全程服务

(1)积极解决治安热点、难点问题。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热点、难点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的向群众做出答复,取得谅解。

(2)定期向群众报告工作。各所和民警每月向单位、群众报告一次工作,征求意见和建议。

(3)认真接受群众监督。设立群众监督台、公开监督电话,接受执法执纪监督员和警风警纪监督员的工作监督,制定改进工作措施。

(4)对本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一般事故的肇事车辆,不适用简易程序处理的,二天内检验完毕放行,不予押款;对外地车辆和本市个体车辆以及发生重大以上事故的车辆,三天内检验完毕,押款放行。

(5)因特殊情况需进入市区的外地大型货车,市郊九个检查站凭提、送货单,随时为其办理通行手续。

(6)对机动车上照,取消单位介绍信,驾驶员、机动车转籍、过户档案的时间,由原三个月延长到六个月;对车辆改型、补驾驶证(不含违章吊扣)、行驶证等随来随办;办理车辆业务的各种收费,一次收完。

(7)延长部分机动车定期检验时间。

(8)户政民警热心解答群众在办理户籍、证件事宜中的疑难问题保证群众顺利办完,不出现差错。

3.坚持文明服务

(1)警务公开、全天候为群众服务。各所和民警都设立警示牌、留言牌、公开栏、宣传栏,统一印制“明白纸”,便民服务手册,公开办事程序及户籍手续,昼夜为群众服务。

(2)严格按标准收费。按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注收费,不乱收费,不超额收费,不打白条。

(3)对在我市务工经商的外来人员,要主动宣传有关法律、政策,主动为其办理寄住登记、暂住户口证等手续。

(4)各派出所一律在门前安装红灯,设置明显指示标志,方便群众报警报案。

(5)执行勤务民警要着装整齐,警容严整,在纠正违章时,先敬礼,后处理,语言要文明。

(6)在主要交通岗亭、治安检查站设便民服务台。

(7)把文明用语、忌用语打印成册,民警人手一份,并且制定对新来民警进行考核制度,使每名民警说话文明,举止得体。

4.开展多种形式的热情服务

(1)便民利民上门服务。批准、办结、退回的各种手续、证件,由民警送到群众家中或上门帮助完备,不让群众跑第二趟;对烈军属、孤寡、残疾等有特殊困难的农户定期走访,帮助解决困难。

(2)接待群众热情。严格“禁酒令”,持证、挂牌上岗,打气筒、饮水瓶等便民用具齐全。

(3)各级公安机关都要从加快改革开放,服务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本着从简精神,科学确定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能一次性办完的决不让群众跑第二趟。

(4)单位和群众上门办事,不冷漠,不刁难,不推诿,热情接待,快速办理。对不属自己职责内的要礼貌地告之其应找的具体部门。

(5)民警要做到提前到岗,正点办公。不论节假日、双休日,凡单位或群众与有急需办理有关手续的,都可提前预约办理。

(6)外地车辆发生一般交通违章,批评教育及时放行;发生交通事故优先处理。

(7)政部门在现有办公用房紧张的条件下,对户籍接待室进行简易装修,增设长条椅、暖壶、茶杯、纸、笔等用品,方便群众。四、自我揭短亮丑,剖析不足,树立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狠抓制度的落实,用制度来规范行为

实行全程监督,对存在的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差、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把问题交给民警进行讨论,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进,逐步树立以民为主、以民为本,以民为师,以民为镜的观念。

1.窗口单位以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为目标,紧紧抓住接触面广、涉及人数多,群众意见较为集中的治安案件和交通事故处理,全面推行公开裁决、公开处理制度。

为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基层窗口单位在建立治安案件公开裁决室、交通事故公开处理室,统一各种标牌,设置公告兰、咨询台。

2.基层公安机关从实际出发,对派出所等窗口单位的执法活动实行全程执法监督,确保执法公正。为配合执法全程监督的事实,对执法单位各自执法内容及程序、时效等,按法制科的统一要求,制作了“执法程序示意图”,挂在各个办案单位墙上,使执法民警一目了然的看清自己执法全过程怎么运作,注意什么,完成什么,使他们对自己执法办案的具体操作更加明白。

3.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做起,促进各项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层派出所等单位民警为了解决老百姓最不满意的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他们立足于从人民满意的地方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通过有针对性的到百姓家进行走访调研,征求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的整改,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他们针对市区群众对交通拥堵不满的情况,市局交警支队改变勤务方式,延长站岗时间。针对市区拎包、入室盗窃、流氓滋扰破坏旅游秩序等突出问题,先后开展了“治痞除霸”、“打击盗窃”等专项斗争,净化了社会环境;针对群众对警车牌照乱挂、乱鸣警报、乱停、乱放等不满意的问题,他们对全市警车牌照和警报装置进行了专项治理、收缴牌照,警报器。同时加大督察力度,对饭店、娱乐场所门前停放警车、民警着装出入餐饮娱乐场所进行了专项督察,有效的解决了公安机关及民警形象不好的问题。针对群众对某些案件处理时间太长不满意的情况,大胆对警务管理和队伍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实行了刑事案件跟踪督办制度和治安案件显示制度,从立案、破案、采取强制措施到提出一律由局领导全程督办,重特大案件由局长亲自督办,一般案件由分管领导督办,做到了快出境、快立案、快侦查、快破案、快缉捕、快处理。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加强队伍建设,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进一步加强派出所等公安窗口单位的执法工作、队伍建设和内部管理工作,各级公安机关各窗口单位应能够做到“四要三无一满意”,“四要”即“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三无”即无违法违纪案件,无涉法越级上访案件,无不和个人元;“一满意”即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建设幸福之都幸福指数

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和探讨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根本的标准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是否能够为人们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是否坚持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以人为本。[1]

一、幸福指数的含义

幸福感是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它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它是人们对生活总体以及主要生活领域的满意感;其二,它是人们所体验到的快乐感;其三,它是人们由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感。幸福感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从形式上讲,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表现为客观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我反省,而获得的某种切实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感受;从内容来讲,幸福感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存在与发展状态。

二、当前影响人们幸福指数提高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财富的积累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无论是人们的收入、就业、社会保障,生活水平、健康状况、人际关系、个人事业成就感,生活的安全感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等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人们比过去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更高的幸福指数[2]。我们认为影响民众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六大因素。

生存质量状况。主要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接受社会救济比例、人身财产保护满意率、社会参与率、居民消费价格(Cpi)满意率等。

身心健康状况。主要有人均寿命、病死率、精神病发病率、食品卫生达标率、医疗状况满意率等。

婚姻家庭状况。主要有婚姻和家庭满意度、离婚率、子女孝敬满意度、居住方式满意度、家庭成员数量满意度、儿女就业满意度等。

职业发展状况。主要有职业满意度、工作现状和工作环境满意度、平均工资水平、失业率、跳槽频率等。

人际社会状况。主要有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人际交往满意度、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自身价值体现满意度;群众办结率、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等。

环境条件状况。主要包括反映生态建设情况的森林覆盖率、退耕还林情况反映环境污染和保护情况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单位能耗指标、环境治理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

三、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建设幸福之都的途径和措施

(一)切实解决影响幸福感的最突出问题――贫富差距问题

提高全民幸福指数必须正确处理好全体民众的利益关系。要适度调节收入分配和利益享受机制,要“保低”――保障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控高”――调控过高收入,“打非”――打击并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对垄断行业收入、福利待遇过高,个别行业暴利经营、非法经营等影响社会公平的客观因素进行合法调节,缩小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压力。同时,要把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民生之本、和谐之基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广大市民的主人翁地位感和成就感

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务公开等民利保障体系的建设,同时加强机关的作风建设、效能建设、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政务创优工程,民主参与工程,切实做到体察民情,尊重民意、集中民智、汇聚民力、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成就感。要进一步强化公共管理职能,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建设经济强城,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生活质量的满意度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和民众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谈不上民众的幸福感。大力发展经济,不断积累社会财富,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瞄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水平,加快构建南部沿海经济走廊,整合钢铁资源打造七大主导产业链,建好科学发展示范区,在富民强市中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四)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强化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融合度

致力于“幸福学”研究的芝加哥大学教授奚恺元在接受《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人们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很多和财富无关的因素”。这说明,经济越发展,非物质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越来越大。国际经验也明,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之后,人民对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医疗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环境、安全等方面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反应也会越来越敏感。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有序,广大群众拥有社会安全感的前提下,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以解决住房、看病难、上学难、工作难等“四难问题”为突破口,完善社会保障、救助、帮扶三大体系,大力推进安居工程、扩大就业工程、社保扩面工程、教育辅助工程、全民健康工程、诚信平安创建工程,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健康服务水平,和谐人际关系,提升人民群众对家庭、对工作、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

(五)形成幸福指数调查评价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幸福之都建设工作

要从长远和战略上关注和提升幸福指数,注重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幸福长效。要建立制度,采用幸福指数对城乡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不同地区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主观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目的在于对以往的发展思路与政策选择进行评估,为现行政策的调整和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要将幸福指数写入城市发展纲要,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不仅要确定国民生产总值的预期目标,同时也要确定国民幸福指数的预期目标。要在探索中密切关注市民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下转第99页)

(上接第34页)

[1]罗新阳.幸福指数:和谐社会的新追求[J].桂海论丛,2006,22(6):21-24.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心得体会篇7

自公安部下发“全国公安民警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以来,各级公安机关按照上级公安机关要求,以各种形式大力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以走访促进社会政治和治安大局稳定,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和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活动收到了阶段良好成效。下面就本人在“大走访”活动中的心得体会与各位交流探讨,并浅谈下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首先,“大走访”并非单纯的走访,它是我们公安民警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的交流,对人民群众是否有感情,是决定“大走访”成效的关键。“大走访”不但要走进群众家里,更要走进群众心里,与群众打成一片。没有真情实感,群众就不会相信我们,也不会很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带着感情去走访、带着责任去走访,做到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能敲开门、能说上话、能交上心、能办成事。我们对待群众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样,做群众的贴心人,将自己融入到群众之中,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就会得到群众的接待、欢迎、理解和支持。

其次,要把“大走访”经常化,公安机关“大走访”是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带给群众,是坚持走群众路线,着力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积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安全感,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的迫切需要。并且要坚持从为民服务的小事入手,从执法实践的细节抓起,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助群众所需,通过真心为民的点滴小事,不断累积人民群众的信任感,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率,同时更以这些为民服务的小事折射和反映“大走访”活动对公安机关服务理念、执法观念、工作作风等的转变。所以,“大走访”还需要我们公安民警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走访,这样“大走访”才发挥真正实效和实际意义。

“大走访”要长走访,即,建立“大走访”长效机制。“大走访”活动是加强公安工作、改进公安队伍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举措,所以要建立完善“大走访”长效机制,保证活动坚持不懈的开展下去,并将其固化为公安机关一项基本工作,也是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公安机关优良传统、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迫切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创新工作思路,继承和发扬公安机关优良传统,坚持走群众路线,着力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持续推进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确保形成党群心连心、警民心贴心的浓厚氛围和生动局面,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公安工作,进一步改善和提升队伍形象,为争创信阳公安的新辉煌而奋斗!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全面小康;幸福指数;研究视角;幸福前提;生成机制;构成维度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5-0010-07

中国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不断克服经济功利过分冲动的局限性,“幸福快乐”正在变为国民的自觉追求,“国民幸福”正在上升为一种执政理念。相应的,“幸福指数”测量正在成为考量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但是,幸福如何测量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首先涉及到幸福指数的构成。研究的理论视角不同,对幸福指数构成会产生不同界定和得出非常不同的结论,从而导致大相径庭的测量结果。因此,科学地界定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指数构成,对于准确地测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公众的幸福度至关重要。

一、需要整合的理论:有关幸福指数研究视角辨析

(一)关于界定幸福指数构成的几个理论视角

幸福指数是表征幸福的数字工具。这种数字工具由于构成要素的不同,情况大不一样。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三种理论视角。

主观性视角。主观性视角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社会学、心理学专家研究幸福指数的主流。他们认为幸福感是一种高度的或极其强烈的主观满意状态,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他们所界定的幸福指数构成包括:被视为生活质量指标的总体生活满意感、具体生活领域满意感,以及作为心理健康指标的情感反应,如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认为主观幸福感指数构成包括力量感、自主意识、愉悦感、自信心等。与此相联系,运用实证的方法测量主观幸福感进入探索和实践的高峰。这一时期形成的测量工具尤其体现在一批量表上。如生活满足感量表(neugarten,Havighurst&tobin.1961)、情感量表(Bradbunm,1961)、pGC士气量表(Lawton,1975)、整体情感与幸福指数量表(Campbell,etal.,1976)、生活服务量表(andrews&withey,1976)、整体幸福状况表(Fazio,1977)、mUnSH―快乐感量表(Kozma&Stones,1980)、情感量表2(Kammann&Flett,1983)、pSYCHap调查量表(Fordyce,1986)等。

中国学者邢占军强调:“幸福……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但他认为,幸福说到底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主观幸福感的十个维度:充裕感、公平感、安定感、自主感、宁静感、和融感、舒适感、愉悦感、充实感和现代感,并围绕这十个方面,形成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量指标体系,作为测量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工具。[1]

客观性视角。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国民幸福指数比国民生产总值更重要。进而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国民幸福指数,作为对增进人们幸福的客观条件的考量。这样,幸福指数走出了主观视角,走进了客观观察视角。最典型的就是不丹的国民幸福指数是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组成。美国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所称的“幸福指数”,英国所说的“国民发展指数”,日本所谓的“国民生活快乐指数”,都是衡量能给国民带来福祉的客观条件的,因而,都是从客观视角来说明幸福指数的构成。

中国学者蔺丰奇则认为,“GnH(国民幸福总值)所核算的是社会幸福总值,而幸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用一个像衡量产出水平那样的GDp来对其加以度量,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种传递和替代的办法,从社会健康、福利、文明和环保的角度定义幸福,通过设置一些相关的社会指标对幸福加以间接的计量”。蔺丰奇所界定的幸福指数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健康、社会福利、社会文明、生态环境五个方面。据此,蔺丰奇给出了这样的测算方法:GnH=生产总值指数×a%+社会健康指数×b%+社会福利指数×c%+社会文明指数×d%+生态环境指数×e%。其中a、b、c、d、e分别表示生产总值指数、社会健康指数、社会福利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所占的权数,具体权重的大小取决于各政府所要实现的经济和社会目标。[2]

主客观结合视角。有研究者认为,人们的幸福感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来源于社会存在,与社会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测量人们幸福程度如何的幸福指数,其构成应该囊括引起人们幸福感的客观因素和人们对这些因素的主观感受两个方面。

“幸福江阴”课题组就是持的这种观点。他们将幸福指数分成主、客观两部分。客观部分,标示人的重大需求和生存发展不断走向完美的客观条件,也是幸福所具有的客观内容,即他们所说的“五个有”:以民生为本,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人人都有好身体。主观方面,表现幸福所具有的高度快乐的心理体验,是幸福所具有的主观形式,即应对五个客观因素所表现的满意度,包括工作满意度、收入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心情愉快度、身体健康度。

(二)本文界定幸福指数构成的理论视角

本文研究认为,以上三种理论视角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一定偏颇。科学界定幸福指数构成,则需要对这三种视角进行辨析和合理整合。

其一,主观性视角强调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有些学者并不排斥“幸福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这种认识是正确的。但是,客观是变动不居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客观;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也有其时代的特征,并由特定的幸福生成机制所规定。但是,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主观幸福论者,还是当代中国的主观幸福论者,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的时代条件和生成机制的考察都是欠缺的。比如,邢占军的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构成确定,有两个重要依据,一是西方测量主观幸福的各种量表,二是对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的访谈,遵循的研究路线仍然是从主观到主观,缺乏对影响人们幸福感受的现实条件的具体分析和对在这种客观条件下幸福生成机制的考察。事实上,笼统地强调“幸福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不对影响人们幸福感的特定时代条件和生成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的方法路径和理论结论总是给人一种似乎可以适合一切时代的模糊感觉。

其二,客观性视角的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幸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用一个像衡量产出水平那样的GDp指标来对其加以度量”,因此强调“用一种传递和替代的办法,从社会健康、福利、文明和环保的角度定义幸福,通过设置一些相关的社会指标对幸福加以间接的计量”。本文研究认为,幸福永远是主体本身的一种真切感受,客观条件是主体产生幸福感的前提,但不能代替主观的幸福感受。同时,从主客观的关系来说,客观作用于主观,主观对客观又有反作用。如果没有哺育幸福的客观条件,主观幸福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不知道主体的幸福感受究竟如何,也难以判断客观的条件是否真正能导致人们的幸福感产生。毋庸置疑,客观论的说明力是不够的。

其三,主客观结合视角注意了客观社会条件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创造出一定的客观社会条件,才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幸福。这是正确的。但是这一研究视角的进一步的结论是:幸福指数构成既包括客观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也包括人们对客观社会进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这两者测量后的综合加权计算,最后得到幸福总值。这样,与其说是考量幸福,不如说是考量整个社会的进步。毋庸置疑的是,人们的幸福感受只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幸福指数只是社会进步指数中的核心指数。主客观结合视角的研究出现的偏颇在于它在幸福指数与社会进步指数间打了等号。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研究者经过整合,认为,幸福指数构成的界定:(1)坚持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2)幸福感受既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后天凭空产生的,而是客观社会条件作用的结果。不否认主体本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对幸福的感受有很大作用,但从普遍幸福的意义说,不同的客观社会条件,会导致整个社会人们的普遍幸福的不同感觉;(3)对客观社会条件的反映所形成的普遍幸福感,是通过某种机制实现的,这种机制反映客观社会条件如何作用于主体本身,主体对这种作用的反应,以及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最终产生主体的幸福感受。在此基础上,确定幸福指数的构成,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靠性。

二、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前提与幸福生成机制

(一)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前提考察

根据本文研究幸福指数的理论视角,界定全面小康社会幸福指数构成,首先必须考察全面小康社会所提供的人们感受幸福的客观条件。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新三步走”的第一步。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从这里可以看到,全面小康社会所提供的幸福前提主要有:

经济前提。“伊斯特林悖论”指出:经济增长与快乐增长的相关性不一致。但是,许多中西方学者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主观幸福感在一定限度(如人均GDp5000美元)内与快乐增长还是正相关,超过一定限度以后,正相关性便显著减弱乃至快乐无增长、负增长。从中国目前情况看,大体仍处正相关阶段。经济发展仍然是国民幸福感生成的重要条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强调“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最根本的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政治前提。马斯洛关于“基于金钱的不同质需要的弱通约、不通约性”原理说明,当人们的收入上升到基本需要满足这一层次以上的层次时,金钱很难通约其他层次的满足,公平与尊重、交往与友谊乃至自我实现对于幸福感的产生变得更加重要。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有较大的发展,人民的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依法治国水平全面提高,法制规章进一步完备,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得到进一步体现;基层民主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程度明显提高,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更加健全”为幸福生成奠定了政治前提。

文化前提。全面小康社会强调“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强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提高公众的现代文化素质,增强人们自我实现的能力。这就为人们幸福感的生成提供了文化前提。

社会前提。社会和谐是影响人的幸福的关键因素。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致力于“社会更加和谐”,始终坚持“教育是民生之始,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极大地、快速地、持续地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这就为人民的幸福安康提供了社会前提。

生态前提。全面小康社会强调建设生态文明,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节能减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子孙万代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这是惠及千秋万代的福祉。

(二)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成机制

在对幸福前提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使我们看到,中国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正在努力形成幸福生成的社会哺育机制、个体激发机制,以及社会与个体的互动机制,体现了幸福生成中的主客观统一。

社会哺育机制。“珍珠只能在贝壳里面形成,在外面是绝对不可能形成的。如果没有贝壳,就不可能有珍珠。只要贝壳健康,任何一个微小的萌动都可能变成珍珠。”[3]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社会形态所造就的环境条件是人们不幸的根源。而社会要成为哺育普遍幸福的“贝壳”,必须适应民众的普遍需要,一切以人为本。这就是幸福的社会哺育机制。全面小康建设力求从多个方面构建普遍幸福的社会哺育机制:一是坚持富民优先,夯实民生幸福之基础。二是促进充分就业,强固民生幸福之根本。三是完善社会保障,抓住民生幸福之关键。四是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民生幸福之家园。五是丰富精神生活,铸造民生幸福之灵魂。六是加快民主进程,开启民生幸福之动能。社会哺育幸福的“贝壳效应”十分明显。

个体激发机制。主体幸福感的生成需要社会的哺育,还需要个体的激发。个体激发机制是个体生成幸福感的动能。如何获得这种动能?心理学认为,关键在于使个体获得一种“心理所有权”意识。所谓心理所有权,是个体感觉正式所有权的目标是“他们的”的状态(即它是“我的”或“我们的”)。[4]正式所有权并不直接地或独立地对拥有所有权的个体产生态度、动机和行为上的影响,而是由正式所有权形成心理所有权,间接对个体的态度、动机和行为产生影响。个体只有感知到心理所有权的获得,才能对正式所有权的目标物产生认同感、责任心,导致心理的快乐和幸福。个体心理所有权获得的途径:一是社会组织通过宣传和组织学习,使个体认识并认同正式所有权;二是让个体真实地行使社会组织承诺的正式所有权,如果社会组织通过法律、政策赋予个体的正式所有权,个体无从行使,那么这种正式所有权只是海市蜃楼,个体的心理所有权无从产生;三是个体从内心感到,个人有能力把握机会运用好正式所有权。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大政方针明确了公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权利,并在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中使这些正式所有权得以实现。但是,公众能否对此有很高的满意度并产生幸福感受,必须建立他们的心理所有权意识,即个体从心理上认同小康社会建设中所赋予的正式所有权就是其获得的或正在获得的所有权,从而,产生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小康目标的实现中切切实实地感到快乐和幸福。为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一方面,注重宣传,使人民群众懂得党和国家对公民权利的承诺,使社会个体认同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各项目标,认识社会赋予自身的正式权利;另一方面,强调推进民主化建设,让公众有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参与管理的权利,使他们在权利的行使中成长出真实的心理所有权;第三,加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健康心理的培养、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个体在成长中增强自信,强化心理所有权意识,有效提升幸福感。

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机制。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机制,是指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使社会顺应个体幸福的需求进行改造,从而不断增强个体幸福体验的机制。个体的幸福感是在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中产生的。客观世界按照人本的要求进行改变,会带来个体的普遍幸福;反之,就会带来个体的普遍不幸。同时,个体幸福感的程度高低,又是客观世界是否适应人的需要进行改变的重要尺度。

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按照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要求,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必然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普遍幸福。但是,必须认识的是,小康社会建设是一个过程。面对着阶段性问题、困难、矛盾,群众的真切感受是什么,群众是不是满意,能否感觉到幸福,这是衡量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做法是否正确有效的试金石。因此,必须从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中,把握小康实践的方向性、政策措施的合理性、具体做法的科学性;同时对偏离小康社会本质要求的政策措施和做法及时修正,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幸福感不断增强。这就体现了幸福生成的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机制。

三、全面小康社会中的幸福指数构成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幸福指数测量的实践探索,本文认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指数构成,应充分体现在全面小康社会特定的幸福前提和幸福生成机制下人们的幸福内涵。它应该由以下5个维度15个方面构成:

(一)物质丰裕感

坚持发展经济和造福百姓相统一,把富民作为小康社会的最重要的目标,让人民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切实感受到安康富足,才能从根本上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精神。所以,物质丰裕感是小康社会幸福指数内涵的基本要素。但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会使人感到生命的无意义和无价值。真正体现幸福的物质丰裕感,必然包括人们想获知“资源如何分配”、“如何谋生”以及“有没有这些钱”[5]1。因此,物质丰裕感包括:

对机遇的感知度。这是物质充裕感最重要的感觉,因为机遇是个体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满足自身利益需要的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机遇常常是不平等的,这就造成了利益获取的不平等。因此,小康社会建设中,充分提供教育机遇、就业机遇、财产性收入的机遇,努力营造机遇平等的机制,显得特别重要。

对工作的满意度。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利益获得,是通过在就业过程中的工作、辛劳、创造实现的。毫无疑问,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就业,就难有充分的利益获得;没有满意的工作,就难有幸福的感觉。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千方百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就是为了实现大多数人充分就业,“使人人都有好工作”,提高人们工作的满意度。

对收入、住房、消费和社会保障的满意度。收入、住房、消费和社会保障是物质丰裕的体现。但物质丰裕不一定带来幸福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尽管已经被广泛地使用,但是,到20世纪50年代,已清楚地表明,它并不是一种衡量公民福祉的完善办法。”[5]76morawetz等人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分配越不平等,个人自我评价的幸福就越低的假设。[6]因此,个体产生物质丰裕感,不仅是个人收入要增多,而且分配要公平。否则,即使收入年年涨,满足感仍然不足。住房的改善也与公平相联系。房价太高,区隔性布迪厄在《区隔》一书中着重强调,由于有着相似收入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因此造成一个特定社会阶级间区隔的重要因素常常并不在于个体所占有的经济资本,而在于他所拥有的文化资本。(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出版)。这里所说的住房的区隔性,是指按照不同阶层分成高档住区、中档住区、低档住区,无论是是房屋的规格,文化的氛围,还是周边的环境,都出现明显的差异。太明显,也会使满足感打折扣。消费水平是一种生活质量的体现,人的幸福感与高品位的生活质量相关联。但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与收入有关,更与社会保障有关。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维护公平正义,推进共同富裕,才能使人民群众产生真切的物质丰裕感。

(二)精神充实感

精神充实感是小康社会幸福指数内涵的核心要素。生活质量研究学家强调无形的精神生活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认为精神“使生命(生活)变得更有价值,从而使包含着这种生命(生活)的世界成为更加美好的世界”[5]196。精神充实感包括:

对时代精神的认同感。不同时代具有各不相同的时代精神。建设小康社会,正处于中国从自然经济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时代,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并走向信息化的时代,也是知识经济在中国初露端倪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丰富多彩且具有挑战性的时代,创业、创新、创优已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精神。毫无疑问,认同这些精神,就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就能展示自我的价值,从而感到人生的幸福。

向善的人生价值观的认知感。康德认为:德性是“使人配享受幸福的一种价值”,它是“对在我们面前能显得是可欲求的因而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的至上条件,因而也是我们每逢追逐幸福时所当实现的至上条件,结果也就是至上的善”[7]。小康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团结互助的社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是小康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伦理观,一种向善的道德取向。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个体越是热衷于对他人的帮助、关爱,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其道德情操越完善,精神充实感越强,越感到幸福。

文化活动的丰富程度。一种积极的精神气质的养成,不仅需要实践的磨砺,也需要通过文化活动来培养。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一个文化、娱乐、体育不断发展的社会,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将蓬勃兴起。人民群众作为小康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不仅要用实际行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更要在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的薰陶下,修炼自己的思想品位,提升自身的精神气质,使自己时时处于精神充实的状态。精神充实感是幸福的重要标志,也是幸福最重要的精神源泉。

(三)政治清明感

“政治资源”、“选举投票,协会和政党的成员资格,申诉能力”,都明确无疑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度。[5]77民主自由的政治氛围,人民群众能够充分行使民利,使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自身主体地位的实现,从而产生一种政治清明感,即对清明的政治生活、政治环境满意的感觉。政治清明感包括:

民利实现的满足感。法律赋予人民群众有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权利。公众能够充分使用这些权利,就会有较高的政治生活的满足感,并认为这是一种福祉象征。反之,公众感觉政务不透明,诉求无渠道,监督形同虚设,参与管理沦为空谈,就会有政治生活中的巨大失落感或挫折感,就会不满、不安、焦虑,感到生活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是不幸福的。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坚定不移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不断强化公众民利实现的满足感。

对政府决策的满意感。对政府决策的满意感是百姓产生政治清明感的重要方面。在现代社会,政府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以及政府依法行政,是国家政治生活清明的重要反映,也是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政治清明的重要内容。政府决策遵循科学的方法、民主的方向、法治的路径,群众对政府决策的认同度就高,满意感就会比较强烈。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注重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通过建立科学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决策公开和决策问责“四大机制”,规范政府决策权力,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努力使人民群众感到满意。

对政府能力和效能的肯定评价。因此,对政府能力和绩效的肯定性评价,是百姓产生政治清明感的又一重要表现。小康社会建设中,政府能力越高,效能越好,百姓的肯定性评价比例越高。而百姓对政府的能力和效能的肯定性评价,表征着百姓对政府放心。对政府放心,心里踏实,满意感就会油然而生,并不断提高。

(四)社会和谐感

“和谐社会不仅能保证其成员获得幸福,而且有助于普遍增进社会成员的幸福,而不和谐的社会则是大多数成员不幸和痛苦的深渊。”[8]和谐社会是幸福的温床,当人们深切感受到社会是和谐的,就一定会感到特别地幸福安康。换句话说,社会和谐感本身就是幸福感的重要表达。社会和谐感包括:

人际关系的协和感。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在社会,必然形成各种各样的人际间关系。“霍布斯困境”揭示,人对人是“狼”,正是这种“狼”的关系,人和人之间争斗不息,痛苦不堪。历史一再告诉我们,只有施以公正,才能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协商、妥协、和谐,才能走出“霍布斯困境”,也才能有真正的幸福。人际关系协和感是幸福的重要感受。建设小康社会,正是在强调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诚信友爱的前提下,追求一种协调和均衡,追求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和平共处、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的状态。

社会安定的放心感。社会安定,百姓放心。社会安定的放心感是社会和谐感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幸福感的重要方面。反之,一个社会处在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人民群众不可能安居乐业,也就不可能幸福安康。建设小康社会,强调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不断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中促进发展,在加快发展中促进社会安定有序。

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满意感。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因此,社会和谐感又包含对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满意感。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只有以人民群众为主人和依靠对象进行社会管理,并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前提下做好社会服务,群众才会满意。只有不断创新服务体制、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整合服务资源、加强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群众才会赞成;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不同形式的社会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群众才会认同。

(五)生态舒适感

人总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生活与工作。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尤其关系到人们的幸福感的生成。“有了好环境才有好心情”。因此,生态舒适感是小康社会幸福指数内涵的又一关键要素。生态舒适感包括:

对自然环境的惬意感。人和自然应该是一体的、和谐的,只有达到高度的一体化和充分的和谐,人生活在自然中才有一种惬意感,这种惬意感是生态舒适感的最重要的方面,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觉。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提出“生态文明”,首先是保护环境,“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要不惜高投入进行环境整治、花本钱进行清洁生产、花代价发展循环经济、重扶持构筑生态平台,努力做到“处处都有好环境,人人都有好心情”。

对食品药品安全的信赖感。“民以食为天”,药“人命关天”。食品药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毫无疑问,对食品药品安全的信赖感是安康幸福的最基本感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尽一切努力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机制,保证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实现人们的健康愿望,提升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信赖感。

对公共卫生的满意感。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仅是整个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公共卫生的满意感是幸福感的又一重要方面。在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尤其要强调全面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应急机制,加快队伍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件设施,更有力地防治各种重大疫情的发生,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增强群众对公共卫生的满意感。

参考文献:

[1]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5-67.

[2]蔺丰奇.从GDp到GnH:经济发展价值坐标的转变[n].人文杂志,2006(6).

[3]周牧之.鼎――托起中国城市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122.

[4]pierceJL,andRubenfeldSa,morganS.employeeownership:aconceptualmodelofprocessandeffects[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1,(16):121-144.

[5]森,努斯鲍姆.生活质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王继平,陈甬军.“幸福悖论”的研究与启示.光明日报(n),2007-4-24.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群体传播;群体心理;群众运动

对于研究问题的确定是研究问题的前提。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群体传播是指群体成员与成员、成员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对于群众运动的定义从社会心理层面来看群众运动主要是指个人或团体组织为保护其特定利益而采取的自发的、无组织性以及相互依赖性的集合行为。在近年来,我们看到在很多中出现了非理性现象,打、砸、烧等。人们的“元认知”已经失衡,“元认知”就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在人们在接触外界之前,人们的头脑里根据以往的经验积累已经有较为牢固的判断事物的标准,从而在脑中形成某种信念,当外界出现某一事件时,人们不会以分析和观察作为判断的标准,而是把信念作为判断的标准,也就是说人们对待某一事件已经形成了“固定成见”。信念形成进而发展成态度。学者弗里德曼把态度分为三个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②态度作为舆论的重要因素,舆论对于个人来说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它可以迫使人们失去理性,有时,公众为了保持内心的想法,努力坚持自己的意见倾向,但是当外界的压力出现以后,公众的意见会出现“顺从-同化-内化”。最为严重的就是被“内化”,内化就是把别人的看法、意见吸收过来,无形的把这些别人的想法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对于法国古斯庞夫・勒庞在著名的《乌合之众C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群体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③通过阅读资料与文献对于群体传播和群体心理有了认识,本文就简单总结一下。

一、个人层面的心理探究

(一)参与者感觉自身缺乏安全感与认同感

勒庞在著名的《乌合之众C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从社会心理学看每个个体均有社会集群倾向即同体归属感”。在人进入社会这个大舞台中,必然要经历“社会化”,即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和个性,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价值标准的内化和角色技能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会发现自己前途渺茫,周围充满着各种危险,于是他变得不安,产生一种无权力、孤独和恐惧的感觉。为了生存,他必须要依附一个强大的力量,这样他才感觉自己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加入某个群体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投身于群众运动的是一些永久性的畸零人

他们也许出于某种原因,出现了“角色扮演失败”就是在生活中自己扮演的角色不能继续下去。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失去了生命的意义或自己想逃避责任,为了逃避责任投身于某种事业,也许是为了让自己内心的恐惧得以掩埋。参加群体运动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出现了失衡。马斯洛需要层次共有五个,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一些人对于这五个需要层次得不到满足,还有一些是对社会的不满和对政府的不负责任的不满内心充满怨恨就想通过群体发泄内心的不满,而且现在的很多人都是具有浮躁的心态,对生活的迷茫,人生信念不清晰等,便形成了一种病的心态,这种心态有可能积蓄和引绪型舆论。

二、群体层面的心理探究

(一)盲目的从众心理

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对于从众心理的定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不过他们都有一致的倾向,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体在群体的舆论、气氛和压力下在认知和行为上和众多人采取一致。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有不同意见的人,碍于群体的压力而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失去了自我独立性,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信息压力,即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比较信任的态度。在这种压力下,很多人就会采取和大多数的行为,如果有人表达与群体相反的意见,就有可能受到群体的攻击,而且他们认为群体的决策是正确的,就算出了差错,决策是大家一起决定的,责任会由大家分担,个人负的责任较少,所以在这种心里情况下,就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在学者阿希研究的试验表明人们从众有一方面是人们想要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另一方面是为了在群体中获得精确的信息,不过阿希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表明了从众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倾向。

(二)法不责众的心理

当孤身一人时,他会冷静的思考,充满理。美国本土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到的群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个体一旦加入某个群众运动中他会感到群众赋予他的力量,他认为自己处于没有社会的约束力,处在“匿名”的状态下,他会丧失自己原来的性格特点,从而变得感情用事,责任心下降,良心消失,智能减退,身上原来被压抑着的那些无意识在群体中统统得到释放,促使他干出一些以前想干又不敢干的事情。而在群体中的个体又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从而形成了一呼百应的群众运动。每个人都害怕自己被孤立,为了防止被孤立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是属于占优势的一方他会毫无顾忌的表明自己的态度,甚至会攻击对方的情况,如果自己处于劣势的一方,一般人会保持沉默或者是随声附和。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聚集成群的人会在思想和态度上采取一致的选择,这就容易形成群体共同心理。而且责任扩散的原理和去个体化也加强了人的勇气,所谓个体化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有时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失去自我的控制,从而使他们做出平常不敢做的事情。在“事件”中,在我国出现了多起打砸日货事件,反日游行在各地愈来愈烈,在有些地方甚至演变成恶性的暴力事件。广州深圳出现打砸事件,青岛丰田4S店被焚烧,部分地方传出民众闯入、破坏日资商店的事件,许多日本商铺也遭到了破坏,甚至出现了打买日货的中国人。

(三)旁观者看客的心理

旁观者效应就是说在紧急情况下由于有旁人在场,而不会受害者提供救助,在场的人越多提供帮助的人就越少,也因此被成为“责任分散效应”。因此人们在面对一件事件是就如同看一场戏一般,内心只对正在发生的事件感兴趣,对于事件中的人他们是毫不关心的。参加某一群体运动的人难道内心都是充满狂热的吗?其实有很多人就是作为旁观者的身份去参加的,如果他们所做的事情成功了,这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如果失败他们也不用为失败而自责。

(四)自我表现的心理

当人们没有客观物理性标准可供参考时,往往以他人的意见作为参考依据,作为参与者他们对于演讲者的长篇大论没有兴趣,对于几个振奋人心的形容词就能唤醒他们内心的狂热。人性是复杂的,总是内心充满恨意,这种怨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嫉妒他人所拥有的东西,二是受到他人的轻视,这种恨意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也许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或机会来发泄内心的怨恨,这些怨恨会越积越深,一旦有机会来表现自己,他就会做出一些行为,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甚至会报复社会,只要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就要尽全力来替自己“报仇”,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拥有理性的思考,有一些人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内心的虚荣心,他往往带头以激烈的言辞激起人们内心的不满情绪,在这种气氛下就会突破法律和道德的最后防线,在很多中有一些人就做出了一些极端的行为,特别是在媒体的镜头面前会做出更疯狂的事情,他想证明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他是大家的意见领袖,应该受到表扬。

三、国家层面的心理探究

在这次发生的“事件”中,很多人就是打着爱国的旗号做出了很多犯法的行为,江门警方2012年9月18日打掉一个由7人组成的撬、砸车窗并实施盗窃财物的犯罪团伙,刑拘7人。嫌疑人利用群众反日情绪高涨,专对日系车下手,2012年9月14-18日针对78辆小车作案。“问他(一嫌疑人)为什么这么做,他竟然说是‘爱国行为’。”警方人士介绍。

群体是没有负罪意识的,群体就是法律,在他们看来自己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合理的,很多人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做出一些伤害别人的行为,他们常常把这个理由当做掩埋他们罪恶感的抚慰之所,并且人们使这种行为合理化,而且一句口号、一个旗帜都可以引起在场的每一个心灵的共鸣,他们不善推理,极易暴躁,他们是无法被说服的,听到有怀疑的声音,他们就把那些提出怀疑的人看成敌人并且不会饶恕;有意人格的消失,无意人格的得势,在群体中失去”自我”成为了无意识的脊椎动物,盲目变成了他们力量的源泉,而且在这种混乱的状态下极易发生扰乱社会秩序和趁火打劫的行为。

四、总结

狂热是一种灵魂的病。狂热者永远觉得自己是处在危险当中,在他们看来抛弃就意味着死亡,他们必须参加某一种组织当中,这样他们心里才会获得自信,找到自我,让自己成为焦点,不论他参加的是什么组织,他都会热情依附,就算是付出生命也是值得的,在他们看来他们就是神圣事业的捍卫者,也就是说他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存在。当我们抛弃自我,成为团体的一员,我们不仅放弃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放弃自己的责任,我们人性具有的是非感、疑惑、恐惧的慢慢消失,那我们就只剩下残暴、冷酷,虽然我们抛弃了自我,但是我们得到了一种新的“自由”,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去恨、去虐待、去恫吓,因为失意,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最终慢慢失去了理性,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人性的多样化才构成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如果人为了一时之快而失去自我,那人生活的太失败了,失去理性就会变得冷血,这不仅给别人带来伤害,也是对自己的否定,理性让我们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人活着就应该追寻生命的意义,“三思而后行”,冷静思考,也许你的思想会达到另一个国度。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埃里克霍弗著,梁永安译,《狂热分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2]法国古斯庞夫・勒庞著,马克利译,《狂热分子C大众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

[3]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

[4]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

[5]卢毅刚主编,《舆论学教程》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9

[6]梁永玲闫万鸿的动因分析辽宁警专学报,2012(11)6-76.

注解:

①埃里克霍弗著,梁永安译,《狂热分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心得体会篇10

大家好!“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在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来到首都北京,在这里接受“全国群众最满意的基层检察院”命名,感到非常激动和自豪。首先,请允许我代表10个获评基层检察院,衷心感谢高检院搭建平台,让基层检察院充分展示维护公平正义、服务人民群众的丰硕成果!感谢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对宣传推介活动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

“全国群众最满意的基层检察院”,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祥和、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健康发展的美好向往,饱含着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维护稳定、保障民生、服务发展的殷切期盼。获得如此神圣而崇高的荣誉,我们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以此次表彰为新起点,始终牢记党的嘱托,精准把脉群众需求,永葆赤子之心,忠\履职,担当进取,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中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我们将始终牢牢把握服务大局的职责使命。坚持胸怀全局、主动融入全局,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历史方位,在服务和保障大局的成效中体现价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新理念,下大气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切实提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

我们将始终牢牢把握维护群众利益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放在首位,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最高标准,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始终做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维护者,努力建设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

我们将始终牢牢把握守护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借力信息化技术,扎实推进司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坚持严格规范司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坚守法治的生命线,全面履行诉讼监督职责,强化诉讼监督质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司法活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我们将始终牢牢把握自觉接受监督的履职要求。充分发挥基层检察院对外“窗口”作用,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理念,以更加主动的态度、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有效的措施,自觉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的监督,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廉洁赢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