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1:11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篇1

一、文学鉴赏能力概述

文学鉴赏能力是指鉴赏者对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和判断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因素: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丰富的审美想象能力,深刻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客观的审美判断能力。无论是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从人文素质培养的需要,还是从文学教育自身的需要来看,都应该及时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以初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进行文学鉴赏活动,首先要阅读。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指出;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那么我们可以说,培养阅读的能力就如同培养呼吸的能力一样重要。文学是“人学”,这早已是人们的共识。作为“人学”的文学,具有滋润灵魂的涵养功能和提高人生质量、升华生命境界的发展功能。它对个体一生精神的生长发育,无疑具有水、空气和阳光一般的特殊营养。这也是强调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因之所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讨论文学鉴赏能力问题,在文学教育被强调的今天,就更具有其重要性。

第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和思想素质。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是非评价和爱憎态度。文学鉴赏就是要通过作品的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具体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本质,体会其中所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发、情感上的体验,使整个心灵感到满足充实,欢欣愉悦。

因此,要引导学生去赏析教材中寓意深刻的名言警句,震撼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富于诗意的景物画面。通过赏析,使学生感受到心灵美、自然美、理趣美、语言美、结构美,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和教育。使学生逐渐学会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不容置疑,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就是由鉴赏来实现的,是和审美相结合的。因此,语文课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培养学生文的学鉴赏能力,有利于提高读写能力。对作品中生动传神的语言、精巧细致的结构、形神兼备虚实结合的意境、个性分明血肉丰满的人物、感人至深跌宕起伏的情节的鉴赏过程,本身就是读写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鉴赏知识,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就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作品的人物形象美、语言技巧美以及和谐的意境美,进而再研究结构是怎样安排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人物场景是怎样设置的。掌握了鉴赏文章的套路,加强了对文章的整体领悟,学生在阅读中,就容易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理解写作特点,理清结构,正确分析词义。鉴赏是理解感悟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疑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学生在写作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借鉴模仿赏析过的一些好文章的结构、语言、表现方法等,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培养鉴赏能力的理论基础

传统鉴赏理论受客观决定主观的影响,认为鉴赏只是被动地解读作家写入作品中的意图。鉴赏的客体,即文学作品在鉴赏中具有决定意义,读者在鉴赏时只是跟着作家的叙述路线走,完全是被动的。鉴赏水平也只是对作品中隐含的作家的创作意图的阐释和感悟。

接受理论的诞生则打破了这种作品决定论的局面,从此欣赏不再只是完全被动地跟着作家的路线走,也不再只是对作品中暗含的作家意图的破解,而是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的一个双向建构过程。接受理论是以德国的尧斯、伊塞尔、瑙漫为代表的、诞生并盛行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种文学美学思潮。接受理论的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所有文学的艺术作品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完成。”甚至认为“不涉及接受者,文学的概念根本就不存在。”这一思想被尧斯继承并发展,尧斯认为作家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并不存在于作家赋予它的语言形式中,而是存在于读者的感觉中,正是读者的阅读才使其得以现实化。伊塞尔对此则有所纠正,“审美效应理论的一个主要缺陷是把文本牺牲于理解的主观随意性之中。”也就是在强调读者对文本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顾及到文本对读者的制约作用。

接受美学是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在作品的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理论体系。它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与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的、历史的和个人的原凶。在三十余年的时间中,它产生了相当深广的世界性影响。

该理论提出了文学鉴赏作品内容的未定性、未定点和空白。文学语言不像科学语肓那样,是确定的,它是描写性的,本身就有许多言外之意,再者作家在描写生活时也不可能将生活的全部都写进文本之中。因此在文本的各个部分之间就留下了许多空白或未定点,它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将其填补起来。该理论提出了鉴赏就是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化、现实化。它是读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想象力填补文本空白以使其完整的阅读过程。文本是不完整的,各部分之间留有许多未定点,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对其进行补充,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

该理论提出了鉴赏的文本召唤功能。这是作品的一种固有的功能,即召唤读者参与文学作品再创作的一种功能,因为作品是不完整的,它必须经过读者的积极参与才能最后形成,也就是说文学文本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无限空间,以期待着读者的积极参与。作品的意义并非是固定的,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的、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并饱含了现实化的各种可能。

该理论提出了鉴赏者的期待视野。具体地讲就是读者固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它决定着读者渴望、愿意和能读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读者对作品现实化的程度就是受其期待视野所决定的。与读者

的期待视野一致的作品读者就很容易接受,反之则有两种可能:或者消极的放弃阅读,或者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以适应与自己固有的期待视野不一致的文本的召唤。这种消极与积极的不同表现,本身即是读者期待视野的一种固有的功能,也是读者欣赏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据此可以将鉴赏分为:主动鉴赏和被动鉴赏。主动鉴赏,指读者不但能鉴赏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一致的文学文本,而且能够通过调整(顺应)自己的心理结构,从而鉴赏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不一致的文学文本。被动鉴赏,指读者只能鉴赏与自己的期待视野相一致的文学文本,而不能鉴赏那些与其期待视野不一致的文学文本,它不能根据文本的召唤结构的需要以调整其审美心理结构,不能对文本的召唤作出应答,而只能按既有的审美心理结构选择鉴赏文本。

上述理论对阅读教学具有极强的启示作用。学生就是读者,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发展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为目标。

四、鉴赏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

首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学鉴赏课的着眼点是培养兴趣,把学生引进文学艺术的殿堂,为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洞开文学艺术的天窗。目前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相对淡薄,一方面可能是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使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另一方面,信息社会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大量鲜活的有时代气息的信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的作用和影响正在发生改变。因此,加强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是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首要前提。教师可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感、审美情趣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当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经典文本引导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传授方法就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多读名篇名著,养成深入体会的习惯。文学教育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一节课所鉴赏的作品毕竟是有限的,但只要传授给学生正确可行的方法,学生在课外的鉴赏范围却是无限的。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篇2

一、整体感知

文学作品具有具象性和整体性有机统一的特点,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作品所描绘的生动具体的艺术画面,进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初步感知作品的整体艺术形象,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例如,的《沁园春・雪》是一首气势磅礴,充满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词作。学习这首词时,我先引导学生整体性阅读,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的形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词作的意境和伟人的胸怀。然后,我引导学生理清词的文脉,抓住其情境与形象画面,感受鉴赏。词的上片,―个“望”字领起七个句子,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冰封雪飘、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作者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动词“封”“飘”“舞”“驰”所描绘的北国雪景图,赞美了如此多娇的大好河山。下片由―个“惜”字。统领以下七句,句句含情,皆为惋惜之意。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触景生情,下片则是议论为主,末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明主旨,表现出作者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整体感知,培养了学生的感受、鉴赏能力。

二、联想与想象

文学作品具有蕴藉性,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抓住文学作品的这一特性去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纵横驰骋,展开联想,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学生能够再造想象,就会很快进入作品的意境;学生有了创造性想象,就能体会作品的“言外之意”,感受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如,教学《,你在哪里》时,我让学生大声诵读,细心品读,然后为这一首诗进行画面设计,“想想:诗中写道‘他大步向前不停息’,该句可叠印哪些画面?‘大地’‘森林’‘大海’又可叠印哪些画面?”学生在诵读时感知的是的事迹与崇高精神,它是通过哪些画面体现的,很多学生没有去想象。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原作中的四幅画面变成了近乎二十幅画面。学生所知道的总理事迹,通过想象能分类地叠印在不同的画面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画面的内容丰富了,的事迹通过画面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对的缅怀之情也就更浓烈了。联想与想象,让师生进入到最高的审美境界。

三、激感

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根”,根扎得愈深,枝叶才会愈繁茂。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包涵激情的,情愈浓,包涵的思想愈丰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就要从情入手,情是鉴赏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些作品的语言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丰富感情。教师要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对作品感情的把握,引导学生正确审美。教师要善于以自己的感情撞击出学生感情的火花,引起学生对作品的感情共鸣。激发学生情感的方式很多,教师可以通过有表情的朗读、诵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对作品人物的关注深情。如学习《,你在哪里》一课时,课前教师可先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然后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读,让学生沉浸在对怀念的感情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背景材料介绍引发学生的情感。比如,学习的《沁园春・雪》,此诗写于1936年2月初,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黄河边的一个小山村袁家沟。在那儿,他冒着大雪,爬上山梁,亲自视察那里的地形。面对绵延起伏的山峦,远眺祖国的壮丽山河,展望革命的美好前景,顿时激情满怀,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教师引导学生与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交流,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得到美的享受。

四、品读精神

古诗词中有一些诗句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广泛传诵,成为千古绝唱,不仅是因为语言精炼、含蓄,更重要的是能够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感情,用最通俗的语句表现深刻的哲理,细细品读,回味无穷。如《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千古名句劝诫青少年要珍惜韶华,发奋努力,不虚度光阴。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感人肺腑,直抒胸中正气,引导学生品读,自然能够纯洁心灵,陶冶情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指出凡事要实践;“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常用于赞扬新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于这些意蕴丰富、哲理性强的诗句,在教学中学生要反复读,直至朗读成诵。学生反复读,不断品味,心灵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自然会尽享其中的精神美食。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歌鉴赏;能力培养

一、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努力塑造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与人生态度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同时结合语文课程的自身特征,注重学生情感、价值感的正确导向,将这些理念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就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来看,其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方面,很多教师用背诵来代替鉴赏,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缺乏兴趣,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误认为诗歌和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对其重视程度不足。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克服这些误区,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切实的提升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这样才能够将诗歌的内涵凸显出来,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高尚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人才。

二、中学生诗歌能力鉴赏现状

首先,很多学生对古典诗歌不感兴趣,对这些传统文化缺乏热情。很多中学生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很少,即便有都是读一些小说或者杂志。调查现实,当前大部分的中学生缺乏基本的诗歌鉴赏能力。将古典诗歌与现代语文隔离开来,对诗歌缺乏正确的认识。其次,少数教师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不足,基础理论知识不牢固。现代语文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白话文,还必须让学生具备对古典诗歌的基本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具备较强的诗歌理论水平。最后,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陈旧单一,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很多教师对于诗歌的价值性认识不足。一些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将其作为背诵材料,学生无法感受诗歌之美。

三、培养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途径分析

1.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所具有的抒情特征与形象特征都必须使用一定的表达技巧来体现,例如比拟、借代、排比等,或者是借物比兴、烘托渲染、情景结合、托物言志以及借景抒情等,这些都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些艺术表现手法。例如在《硕鼠》这篇诗歌中,就主要采用了比喻和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柳永借助秋天凄凉的景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愁苦的情绪。教师在教授诗歌时,应该让学生去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利用朗诵来让学生感受诗歌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是朗诵,诗歌所表达所有感情都可以用朗诵来体味。这是因为诗歌属于情感语言,同时也有一定的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以结合诗歌的这一特征,要求学生进行朗读。需要注意的是,朗读并不是不带感情的读,而是有节奏有重点的去体会诗歌,教师可以让学生标记出诗歌中的断句和高低音,同时进行一次示范再要求学生读。另外,朗读还应该读出诗歌的韵律,从《诗经》开始的诗歌就已经将音群组合成有韵律的整体。诗歌的押韵使前后两句得以相互呼应,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美感。学生读出这种韵律,能够让他们更好的感受到诗歌的美,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来细细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

在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诗人的心中,融入他们的诗歌作品中,让学生和古代诗人一起经历他们的人生起伏、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世人一起摩擦出思想交汇的火花。比如鉴赏王维的名作《竹里馆》时,王维在诗中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仅仅使用二十个字就将一幅明月高照、一人弹琴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诗中美景,诗人一个人在幽静的竹林抚琴,月光清凉、万籁俱寂、风吹过竹林伴随着琴声,这是如此的惬意。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中之美,就会渐渐的对诗歌鉴赏产生兴趣,从而能够自主的去学习诗歌鉴赏。

4.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诗歌作品很多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而不同朝代的诗歌也有不同的特色。比如唐朝诗歌很多思想积极向上,读起来很有气势,这是与唐代的强盛分不开的;而宋朝国力较弱,还常常发生战乱,因此诗词也多苍凉悲情。通常而言,《木兰辞》、《琅邪王歌词》等诗歌都体现出了北朝战事较多;而《西州曲》等诗体现出了南朝的艳情相思。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诗人自己的不同经历也会在诗歌中有着不同的体现,诗人自身的遭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的主题和感情。比如陶渊明的诗大多是与田园生活相关的,文天祥的诗歌多是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的。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四、结语

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与否。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不断更新诗歌鉴赏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创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断提升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篇4

2000年3月颁布的高中语文新大纲(试验修订版)强调,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2000年3月版的高中语文新教材(人教版)“说明”指出“全套书编排的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近十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考查出现频繁,分值渐增。可见文学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文学鉴赏一直是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的最大难点(甚至是盲点)之一”(刘真福)。那么,如何高效优质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呢?本文试结合接受美学来进行探讨。

接受美学,亦称接受理论,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他们反对作者中心论、本文中心论,而强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阅读并非被动地反应,而是主动地参与,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建立了一门全新的“读者学”。其中姚斯承袭海德格尔的“前结构”,伽达默尔的“理解视野”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提出的“期待视野”概念,对提高中学生文学鉴赏水平有很大借鉴价值。

“期待视野”指阅读前读者的大脑并非呈“白板”状态,而是有一个“预成图式”,即阅读文学作品前先行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也即既定的先在视野。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阅读文学作品“读者也应有相当的程度。首先是识字,其次是大体的知识,而思想和感情,也须大抵达到相当的水平线。否则和文艺即不能发生联系。”(《文艺的大众化》)可见,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有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化生活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化生活知识,才能初步读解文学作品。如读《诗经·伐檀》第一章。首先,穑(sè)、廛(chán)、县(xuán)、huán@①(huán)等字音要会读。坎坎(砍树声)、干(河岸)、稼(种植)、穑(收获)、廛(一亩半地)、尔(你)、县(通“悬”)、彼(那)、素餐(白吃)等词义能解。“置之河之干兮“即置之于河之干兮”这个省略句式能懂。其它如知道伐檀、@②猎是怎么回事。这就告诉我们必须扎实地学习古今汉语知识,广泛深入地体验生活,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加强语文实践”(新大纲),来完善自己的认知心理结构。

但是,文学作品是用描述性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发三千丈”“雪花大如席”,依现实生活逻辑看这是荒唐怪诞的,但这种文学语言却极富审美功用。因为“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加以表现的审美意识形态。”如果仅凭语言文字知识、文化生活知识,我们读出的只是《伐檀》的表层意思,而读不出深层意味。读解文学作品必须能对其内在的人、事、物、景及思想、感情、哲理等内容美与语言、结构等形式美进行感知、理解、评析,也即审美。所以,必须构建审美心理结构。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就是由此而发的。他认为“期待视野”由几方面因素构成:“类型的先在理解”“已经熟知的作品形式与主题”“诗歌语言与实践语言的对立”。这就告诉我们:(一)要熟知并掌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等文体的主要特征。这样阅读时就会有选择地采用一定的方法去解读作品。如不能用读戏剧的方法去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不能用读诗歌的方法去读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也就是说平时教学应让学生掌握一些文学体裁知识。如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第四册主要是文学作品。我们可在作品教学前让学生阅读《中国文学鉴赏》(袁行霈)、《谈读诗与趣味培养》(朱光潜)、《散文的艺术魅力》(佘树森)、《现当代小说鉴赏》(杨义)、《古代小说鉴赏》(吴小如)及《现当代戏剧鉴赏》、《古代戏剧鉴赏》等知识短文,也可选修《文学鉴赏常识》、《戏剧影视欣赏与评论》、《美学常识》等课程。(二)充分了解某一类作家及其作品或某一类作品的内涵、形式包括题材、情节、主题等,即需要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新大纲中也强调要“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新教材第四册也附录了《中国古代文学概述》(方智范)和《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殷国明)。另外,还可选修《文史常识》等课程。需要指出的是教材中仍有16篇外国文学作品,所以也应介绍相关的外国文学简史。因为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处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具备一定的文学史知识即建立了一个参照系。(三)积累一些文学创作经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虽然新大纲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创作,但近年高考作文规定文体不限,即可写成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所以平时不能只要求学生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实用文体。尝试文学创作,更能把握作者的匠心,有利于文学鉴赏。只有具备以上三点才能真正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这三方面形成“一种既定的先已构成的期待视野……它可以引导读者的(大众的)的理解,造成全面接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共2页:1

论文出处(作者):

认知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所构成的框架完善与否将决定文学鉴赏能力的高低。如《西游记》,小孩读出的是八十一难的惊险、孙悟空的神通等,而专家读出的是情节模式的变幻莫测、人物塑造时神、人、物三性合一的高妙新奇。正如托·斯·艾略特所说:“头脑最简单的人可以看到情节,较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到性格与性格冲突,文学知识较为丰富的人可以看到词语的表达方式,对音乐敏感的人可以看到节奏,只有那些具有更高理解力和敏感性的听众则可以发现某种逐渐揭示出来的内容意义”(《文学理论》)。文学阅读鉴赏就是读者以自己的内存图式与文本(作品)图式进行比较,或同化(把刺激纳入已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一部分)或顺化(遇到不能用原有的图式来同化新刺激时,便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以求适应)。姚斯认为既定的期待视野与新文学作品之间存在一个审美距离。每次对新作品的接受,都会否定先前的接受经验,并由新经验再产生新的接受意识,这就造成“视野的变化”。皮亚杰倡导的发生认识论也认为,就一般而言,个体每遇到新刺激时,总是试图以原来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产生愉悦,而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原有的图式无法同化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认识只有在同化与顺化、暂时平衡与新的平衡交替过程中逐步深化。相应地,读者的内在图式(期待视野)不断调整、重组,日臻完善,鉴赏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那么什么样的文本图式才能使读者的内在图式(期待视野)产生变化呢?姚斯指出:“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距离,熟知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接受所需要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反过来说,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越高,越能加大期待视野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越有利于内在图式的重组与完善,越能提高鉴赏水平。而“通俗或娱乐艺术作品的特点是,这种接受美学不需要视野的任何变化,根据流行趣味标准,实现人们的期待”。可见,阅读言情、武侠之类的通俗娱乐作品是难以提高鉴赏水平的,必须经常、反复阅读经典名著,才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所以,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我们平时进行文学教学,不能仅把课本当书本,要让学生将课本与《语文读本》结合起来学习,更要自读新大纲中规定的“古诗文背诵篇目”“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甚至更多的经典作品。

总之,只有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积累语文、生活知识和文学、审美知识,大量反复地阅读经典作品,建立和完善认知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在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中逐步培养起文学阅读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豹去勺加亘

@②原字扌加守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篇5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应试能力;培养

在新课改以后,高中语文中的古诗词鉴赏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很多学生在考试中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应对这些古诗词鉴赏难题,因此,如何去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应试能力变成了高中语文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以下几点是我自己总结的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应试能力的方法。

一、强化基础知识

1.去了解和关注每一个诗词大家。我们都知道,每一首诗的情感与作者所处的朝代背景、身世经历、个性特点等有极大的关联,所以应该让学生在课下多去了解一些诗词大家。有时候给出一道题,虽然不能完全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我们了解这首诗作者的知识,可以大概写出作者的情感。

2.多去了解诗的体裁知识。我们都知道诗的体裁决定了诗的断句,而断句就决定了如何去翻译这首诗。老师应该在讲解诗词的过程中,多向学生介绍诗体这方面的知识,并且让学生系统地去掌握。学生应该听从老师的教导,熟练地去掌握诗体方面的知识,然后根据诗体去断句、分层、分析,进而去翻译整首诗词,然后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多去掌握一些常见的表达情感的方法。虽然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诗词成千上万,但是表达的情感方法就有限的几种。学生应该熟练地掌握有哪些表达情感的方法,并且了解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这样可以在考试的过程中,根据诗的特点直接找到表达情感的方式,并且有利于去揣摩作者的情感。

二、传授答题技巧

我们在看卷子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的答案与题意不符,虽然这些学生写得很好但是却得不上分,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缺少答题的技巧。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为学生系统地去讲解做古诗词鉴赏题目的流程,让学生在拿到一道古诗词鉴赏的题目时知道如何去处理。学生在答题的时候,要牢牢记着老师所传授的答题技巧,把握住每一道小题的侧重点,要做到字字紧扣题目要求,这样即使你有一些错误,老师在阅卷的过程中也会给你一定的分数。

古诗词鉴赏题目在高中语文考试中并不算一道难题,只要学生在课下做好知识的积累并且老师在课上所传达的答题技巧,想要的高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所以,老师应该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学生古诗词鉴赏应试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茜.中学语文古诗教学运用审美想象的思考[J].文史:中旬刊,2010(08).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篇6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鉴赏鉴赏能力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58

不同的学科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科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给学生以知识,同时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能力。音乐教学肩负着重要责任,首先应该教授给学生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音乐水平更上一层楼。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关键时期,本文就培养初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展开论述。

一、培养初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本文结合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就培养初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展开论述。先分析培养初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性,在使广大初中音乐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重要性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激励学生提升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

(一)音乐教学的题中之意

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是音乐学科教学的题中之意。虽然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学科素养,然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并非朝夕可就之事,需要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初中阶段,学生既需要掌握大量的音乐基础知识,同时又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

(二)提升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要求

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音乐是一门艺术,不管是学生学习简单的音乐知识,还是想要在音乐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成绩,都需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初中学生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群体,但是学生在音乐方面的鉴赏能力却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影响了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发展,教师应该将培养初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二、培养初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生想要从更高的层次去掌握该学科的知识与内涵、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既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悟能力。本人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兢兢业业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是进行音乐鉴赏的基础

较之于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过程中,不能凭空开展培养活动,应该将鉴赏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扎实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所谓鉴赏,是对作品的品评,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正确的评析,因此,本人建议初中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将能力的提升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

(二)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

初中学生的学习时间比较紧张,同时音课又未被列入考试范围内,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音乐学科学习。较之于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通过个人的研究与探索去提升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那么教师对学生的示范就显得示范重要。为了通过有效的示范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对一些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并将自身的体会与学生分享,使学生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鉴赏,并使学生掌握进行音乐鉴赏的方法。

(三)为学生提供进行音乐鉴赏的机会

对于同一首歌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而这些往往停留在感官层次,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音乐鉴赏的机会。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教师先应该让学生鉴赏一些较为简单的音乐作品,使学生能够快速感触到进行音乐鉴赏的内涵,提高学生的信心。再逐渐引导学生去鉴赏一些难度较大的作品,进而达到逐渐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的目的。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音乐鉴赏的机会,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了实际锻炼,对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为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提供广阔的空间

音乐是一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具有较强艺术性的学科,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上文已经提到,对于同一首音乐,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观点与见解,初中学生是一个十分有主见的群体,同时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观点与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提供较为自由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大胆的进行想象,发表个人独到的意见。为了鼓励学生自由的进行音乐鉴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较为独到的见解,应该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篇7

1.背景

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不少诗词,古代诗词、现代诗词无一不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让学生学好诗词,自主、创造性地鉴赏诗词,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和文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存在以下问题:(1)自主鉴赏的意识差;(2)自主鉴赏的能力弱;(3)自主鉴赏的方法乏。

2.意义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涵养。无论是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知识的逻辑性,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品质、塑造完美人格,都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学生处于基础教育的最高层次,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和人生阅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式的诗歌鉴赏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成为可能。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陶冶文化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实现自身成长。

二、研究的目标和创新点

1.研究目标

(1)丰富诗词积累。自主式的诗歌鉴赏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积淀。学生要上讲台组织同学们赏析一首诗词,他必须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进行精挑细选,这样他对诗词的接触量就不是简单的数据所能概括得了的。

(2)掌握鉴赏技巧。要提炼并总结鉴赏的方法,高屋建瓴地看待诗词鉴赏,从被动欣赏到主动探索再到学生命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成功学习的能力和信心。

(3)培养鉴赏能力。从学生挑选合适的诗词,到学生备课,再到学生上讲台来讲课,组织课堂教学,要多方面地培养学生能力,如获取信息的能力、删选内容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4)实现思想熏陶。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在鉴赏中实现思想的升华。

2.创新点

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诗歌鉴赏教学属于“探索性阅读能力”培养范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有关诗歌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而传统的教师的讲解、提问固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但常常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过程只能按教师既定的程序和教师对学习活动的评价来展开,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激发全体同学参与的积极性、鉴赏的积极性。请学生来组织鉴赏课,是把课堂完全让给学生,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地欣赏、研究、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诗词,以此来达到预期的目的;请学生来组织鉴赏课,可以实现真正的互动交流、平等交流,在愉悦的气氛中赏析诗词、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三、措施及步骤

1.诵读是起点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古典诗词的吟诵,展示其内在的韵律,显示出它的音乐性,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学生心灵深处。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感悟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进入到其中,才更能体会诗的美感。

2.感悟是介质

我国的古典诗歌是复杂的,甚至是神秘的,其选语之简练、精深,用象之飘逸、深远,意旨之精辟、细微,非一般文学作品所能及。作家的创作过程是由意象进入,终结于言语形式:而我们的解读过程刚好相反,我们是先从言语形式入手,终结于意象。诗词的鉴赏应该是一个由表层到深层的过程,是一个由理解到评价的过程,有步骤地提高所显示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3.引导是重点

教材具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掌握分析问题的程序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能力的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按照他们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来处理好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以利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4.鉴赏是灵魂

要对诗词进行欣赏,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一首诗词我们可以欣赏哪些东西。诗词篇幅虽然短小,但其中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小到一个字,大到整个篇幅,我们都可以发现它们的美。从诗歌特点和诗词的各层次结构来看,诗词的鉴赏点有诗歌音律美、关键字词、艺术手法、思想情感、意象、意境、风格等,但在这些鉴赏点中诗歌意境是诗词的重点所在。

5.积累是关键

诗歌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活动,只要重视积累一些分析的角度和分析的术语等鉴赏古诗词的相关经验,就不难做到“一矢中的”。加强鉴赏训练,就能提高鉴赏水平和能力。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篇8

【摘要】文学“细胞”也就是文学鉴赏力。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就是在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培养中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文学鉴赏力是阅读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应作为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因为鉴赏能力直接关系到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决定阅读的成与败。所以,鉴赏力在中学语文学习中是极为重要的。

1.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好处多多(1)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对母语的感悟能力。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努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已经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探索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在使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而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2)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加深学生对中华文明智慧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健全人格和塑造人的灵魂,最终达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理解、体验、吸收中华民族文化智慧。

(3)有利于增强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充分开拓思路,写作能力也会相应更快地发展起来。经常进行文学鉴赏活动是学生获得一种诗意体验的最好训练方式,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与过程,文学鉴赏与写作是文学的两端。文学鉴赏不仅可以提供学生借鉴的因子,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能够培养学生珍贵的写作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具备良好文学鉴赏能力的人,能够通过阅读作品感受作者脉搏的跳动与声气的活跃,也可以了解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对时代的评价及情感的变化,考察读者的自身素质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及人生阅历的深浅。文学鉴赏与写作其实是互动的,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措施语文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关系到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瑰宝的认知,关系到中华文明的延续、继承和弘扬。但是近几年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国家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和走向,有人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显然这种弊端不只表现在语文课上,而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通病,只是在本应最具有人文性的语文课上,这种畸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实际是艺术家、文学家对自身的生活状态、社会情感的体验及一种理想追求、完美人格的外在表达方式,这样的作品在词句使用、段落分层、行文逻辑上都是触及人类灵魂的,是最能直达人的内心的。作者试图通过一种艺术世界、审美情境、典型形象、语言风格、作品意境来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陶冶美的情操。

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其中知觉能力、想象能力、领悟能力等在文学鉴赏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需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因此我们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文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艺术世界,感知形象,体会意境,领悟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1)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相似、相近事物进行同向联想想象,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夏尊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语感”能力的获得需通过进行两事物之间的相似、相近或两事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因果关系而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注意各种相似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反复的材料阅读与训练,进行合理性的拓展,引导学生突破常识性思维模式,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2)运用巧妙的导语,激发学生文学鉴赏的兴趣。兴趣是进入文学鉴赏的先导。运用巧妙的导语是正式进入文本鉴赏之前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运用的导语应做到:对象突出针对性,内容突出关联性,语言突出简明性,方式突出多样性,艺术突出趣味性。在具体方法上可运用巧设悬念、故事吸引、提出问题等。

(3)创造一种情境体验,激感,情景交融。教师在课堂设计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创设优美的文学表现意境,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将各自孤立、互不相连的细节、场景、人物等形象个体,整合为相互联结、有机统一、有血有肉的生活画面,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篇9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教学;学生鉴赏力;培养

一、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实施音乐教育,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对音乐美及内涵的认识、理解、鉴赏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就要采取演唱、演奏、欣赏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在主观情感体验上,应使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在音乐审美教育的同时也要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音乐功能作为音乐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是一种自然的物理现象,人们生理上有意或无意的都会受到音乐的影响,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也有促进作用。音乐所独具的优势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这离不开音乐自身的美。而音乐美是最为独特的,不需要外来修饰的,是以自由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直观的心灵。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音乐独有的形式及手段,努力培养一批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目前,我国现阶段将音乐教育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具备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意义及作用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健康的音乐能促使人体分泌益于健康的激素,起到调节血量和使精神细胞兴奋的作用,增强免疫力。同时,好的音乐在心理疾病治疗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增加他们对音乐鉴赏的兴趣,对其身心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为什么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选择不同的音乐呢?譬如在悲伤的时候喜欢听悲伤音乐,在欢乐地时候喜欢听欢快的音乐,在热恋的时候喜欢浓烈的情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喜欢聆听轻柔美妙的轻音乐。原因就在于音乐作品通过美妙的旋律表达各种情感,如悲伤的、欢乐的、愉悦的,愤怒的等。人们通过聆听音乐,达到精神、心灵上的一种共鸣,从其起到对心灵的慰藉和滋养,抒发出一种特定的情怀和感情。这就是为什么音乐能提高大学生情操的原因所在。

再次,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在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音乐带给我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比物理教师那里获得的东西更多”。可见音乐对培养爱因斯坦想象创造力的重要性,音乐在提高大学生思维想象力方面,也应该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三、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开展教学前,针对学生本身的能力和特点、具有的音乐水平和鉴赏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分组。再根据学生对音乐的具体认知和理解特点,进行内容设计和安排。例如在开展古典音乐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有关古典音乐通俗性的教学,适当地对教学理论进行简易化处理,把教学理论同古典音乐欣赏结合起来。在教学教材选择方面,选择艺术价值比较大、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代表性作品。教学内容上应深入浅出,要从简单到复杂,从简单的通俗作品开始,然后到大型的古典音乐作品,教学难度从易到难,欣赏层次要不断提高。要先感性后理性,先听后欣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古典音乐同其他音乐形式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欣赏能力。

(二)针对具体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

欣赏音乐包含了音乐旋律、速度、情感及人生体验的欣赏,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在音乐教学中应通过情景构建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渴望和欣赏,通过构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时,首先在欣赏之前通过朗诵诗歌的方式,将音乐的开始、高潮以及尾声部分进行讲解,通过对画面具体的构建,营造出一种优美的画面,引导学生去联想、去思考、去欣赏。或者可以采取多媒体的方式,在欣赏音乐之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去感受音乐的魅力,通过多媒体生动的画面结合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音乐欣赏之后,让学生互相交流看法、心得与体会的方式,总结欣赏的过程,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内容的影响,认识到自身在欣赏音乐中的不足和优势。通过朗诵诗歌、散文讲解以及多媒体与音乐并用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音乐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所表现出的意境和情绪。更重要的是,这种音乐的欣赏具有一种全面的心理体验,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文化背景

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理解音乐作品内涵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要求。如果连作品都不了解,那么也就谈不上鉴赏了。在欣赏音乐作品过程中,欣赏着一面通过声音即对音乐本身的倾听,凭借直觉,对作品产生情感,另一方面,则空间比较广泛,即:通过了解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等等,来产生情感,进而将这种情感带入到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实践证明:通过了解文化背景能够促使学生深刻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作品,对其文化背景做以阐述,或者让学生自主的收集音乐作品相关的背景故事、信息等,加强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提升自我音乐鉴赏能力。

如:在学习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时,笔者讲述了的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认识到,这部作品在号召青年走上救亡的道路,展现一代青年的志向和抱负。因此,它音调高昂、节奏开阔,突出地表现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中国有志青年“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的气势。在学习《孟姜女》时,结合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来引导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在欣赏我国古典乐器编钟、二胡时,以《二泉映月》作者阿炳的遭遇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趁势也欣赏了阿炳的作品,深化了学生对作品内涵的了解。

(四)调动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是关键

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学好音乐鉴赏课的前提条件。如何激发出他们对音乐鉴赏的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的探讨”。只有从一开始,就重视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才能较好的完成音乐鉴赏课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艺术的空间中尽情翱翔、驰骋,真正做到“培养人”的目标。只有在兴趣的催化下,学生的潜能才会被充分发掘出来,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音乐鉴赏的能力,为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也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鉴赏课特点,采取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鉴赏课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似,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法是必不可少的,相对于经典的作品而言,一开始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流行的、学生听过的、比较熟悉的作品来鉴赏,是非常必要的。

(五)教会学生如何聆听音乐

要想很好的鉴赏音乐,就必须会聆听音乐,如何聆听音乐呢?其一,在生活中,用心去聆听。譬如聆听创作于1925年前后的《春江花月夜》。在聆听其第一段――江楼钟鼓时,有这样一种意境:夕阳西下,耳畔响起源于江头尽处的阵阵箫鼓,接着优美如歌的主旋律把一幅斜阳余辉映江面,春风拂涟漪的秀丽景色呈现在眼前。只有在生活中认真的聆听,仔细静心的聆听,才能有这种感受。如果心存杂样,左顾右盼,是很难走进音乐的中心去感受音乐的意蕴的。其二,要带着问题去聆听。听一段音乐,应带着些问题例如这段音乐是什么体裁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为何,音乐的内涵是什么等等去聆听,只有这样,久而久之,才能学会听音乐,从而学会初步的鉴赏音乐。

(六)注重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培养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能力是一个人的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能力的综合。其中感知是对音乐音响的总体知觉能力,包括对音响的辨别力、感受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是音乐鉴赏的前提和基础。情感,是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的心理过程,是对音乐鉴赏的基本要求。想象,是人类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创造性地赋予艺术作品,进而更深刻地解释音乐作品的意蕴。理解,是运用理性思维,对艺术作品进行形式、内容及内涵的思考,以达到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认识。受个体教育基础、艺术感悟能力的影响,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感知、感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知识结构、欣赏能力及音乐感知力等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活动,不断地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要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练习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理论知识相当广泛,包括技术理论和史论两大部分。其中技术理论包括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对位法、作曲法、作品分析、配器等。音乐史论包括中国音乐史和外国音乐史。音乐技术理论是有关音乐本体表现和存在规律的总结,音乐史论则是音乐艺术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发展衍变过程和规律的总结与概括,它们都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音乐艺术创作、表演的规律,从而增强音乐的鉴赏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因此,对学生鉴赏力的提高要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聆听大量的中外优秀作品来实现。要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和情感联系的经验积累,不断地提高其鉴赏能力。

(八)诱发学生音乐创新能力、想象力的产生

升华音乐鉴赏能力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作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而这一切需要学生有着加强的音乐鉴赏能力,换句话说,诱发学生音乐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的产生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升华结果。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能够强化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这样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使他们的鉴赏能力得到发展。

四、结语

音乐鉴赏课的课程改革是一个逐步探索、研究的过程,我们从事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与学生协作、共同发展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初步的鉴赏音乐、分析音乐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都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春景.培养感受力,提高鉴赏力[J].中国音乐学.2014(06)

[2]王希.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艺术教育,2010(07).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篇10

关键词:高职学生音乐鉴赏素质

音乐鉴赏课程是近些年我国高职学校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课程,它在各个学科中的地位也逐渐凸显了出来。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新时代青年自身的整体素质,更是能为我国未来公民整体素质提高做铺垫的基础工作。各种学校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基础而展开的,高职学校也不例外,因此,如果想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就必须先从学生入手,整体提高学校的培养水平。

一、高职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高职学生在我国同年龄的学生军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我国教育的目标是实现素质教育,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高职学生军,如何做好他们的素质教育工作与实现整体素质教育的目标息息相关。然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个项目,因此,大部分学校都把音乐鉴赏课程列入了必修科目。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放松身心,并且体会音乐艺术所带来的美感。音乐鉴赏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对艺术理解能力的体现,所以,提高高职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是提高学生艺术气息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整体素质较高的新青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阶段高职学生音乐鉴赏水平

由于音乐鉴赏课是高职院校近年来才开设的课程,所以说高职院校对学生音乐培养才是刚刚开始。很多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还不够高,还不能够欣赏很多比较著名的音乐作品。所以,进一步加深对高职院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依然是很必要的。然而,由于音乐鉴赏课程刚刚开设不久,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也不够深刻。针对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我们急需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率的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三、提高高职院校培养音乐鉴赏能力的方法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承载体,一套合适的教材是高校教育的良好基础。针对目前市场上教材种类繁杂的情况,各个高职院校要有针对性的选用符合自己院校学生特点的音乐鉴赏课程教材。于此同时,再选教材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教师的因素,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方法,所以,教材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还要适应教师的教学习惯。

高职院校可以首先安排好音乐鉴赏课整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在课程完全展开之前可以先给学生安排几节体验课程,在这些课程中了解完音乐鉴赏的最基本知识,试着去欣赏几首比较有水平的曲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音乐基础。然后,开始对学生进行调查,看看学生对哪种类型的教材比较青睐。有了这些基本了解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一下课程设置,选取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进行教学。这样不但可以很有效选择出合适的教材,还能帮助教师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方法,正所谓一箭双雕。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音乐鉴赏作为艺术类的一门学科,其教学方法不能单调,否则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感受到这门课程带来的乐趣,也不能感受到音乐给人带来的乐趣,这就会导致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逐渐下降,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音乐鉴赏课程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就要采用多种方式授课,这不但可以提高这门课程的趣味性,还可以更加全面的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教师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带领学生欣赏一些比较有意境的曲子,二者要结合起来,每学一点基础知识就要从实践中来感受一下,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此基础上,在欣赏一些比较有名的曲子的同时,老师还要向学生不断渗透一下关于这些名曲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灵感的来源。可以找出一些与曲子有关的历史典故和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能提高独立欣赏音乐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要全面

纵观整个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名曲,每种文化都有自己所特有的音乐。在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上,不能单单的只对于一些世界名曲进行鉴赏,还要对一些有特殊意义和特殊文化底蕴的音乐进行鉴赏。教师教学时可以先从我国古代的名曲入手,由于我国文化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还是十分了解的,而我国的名曲也都有相应的典故做支撑,这就方便了教师起初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然后,根据学生在鉴赏我国古代名曲的好坏程度上看情况逐渐开始涉及一些外国的名曲。先从西方的名曲入手,因为西方有很多很好的音乐家,很多有名的曲子也是出自他们的手中,而现在西方文化也比较普及,所以这些曲子比较适合初学者鉴赏,学生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很好的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

在学生鉴赏音乐时要先从声乐入手,要由简到难,先欣赏一些比较容易鉴赏的声乐。由于声乐有歌词,这就使学生能直接的理解音乐所传达出来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器乐鉴赏是有一定难度的,它没有歌词,只能依靠曲子的旋律来理解作者的心情,靠想象力来感受曲子要传达出来的意境,因此在声乐鉴赏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再过渡到器乐的鉴赏更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樱.浅谈让高职学生爱上音乐鉴赏[J].企业天地,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