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相关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4:08

公司财务相关问题篇1

(一)缺乏正确财务管理意识

目前我国的物业管理公司在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意识树立方面还存在明确不足。财务管理工作被当做传统的会计工作看待,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长远发展的积极作用未能得到足够认识,企业经营者、管理者乃至普通工作人员都不了解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常工作当中也将财务管理当做一个孤立的部门工作加以对待,无法让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当中去,从而大大削弱了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整体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在这种意识环境下,财务目标工作质量想要获得长足进步的理想也就无法实现了。

(二)财务管理工作具体工作存在问题

会计基础工作存在严重问题,会计档案管理不够安全科学,会计原始凭证的核查保管工作不够有利,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未能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严格清查与建档管理,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往往也都只关注实际提供服务的基层部门而没有实行大成本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这些问题的产生就无法让财务管理工作实现精细化、科学化与规范化,从而制约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三)财务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同于传统的会计工作,会计工作总体来说是一种被动的受制于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简单管理工作类型。而财务管理工作则需要通过自己的管理、分析、总结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但是目前来说,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对待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问题直接导致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的总体素质不高,不符国家对财务管理人员甚至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这也是由于长期以来对会计工作以及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造成的。缺乏基本素质的工作人员肯定无法胜任在当前以及未来环境中的企业发展需求,长此以往,会使企业陷入经营困难甚至濒临破产的境地。

(四)财务管理手段有待提升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社会,现代企业想要获得管理水平的提升就离不开信息化管理质量的提升,但是物业管理公司在信息化建设都不够令人满意。许多企业甚至在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信息化管理基础设置的购置与使用方面都显得非常不足,更谈不上企业网络建设、数据信息的及时交互与沟通了。这样不仅会大大制约企业内部部门的工作效率,还会因为信息不能够及时传递、收集和获取造成企业对市场信息、内部信息、客户信息等相关重要信息的反应不够灵敏,从而延误甚至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提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思考

(一)树立财务管理正确意识

财务管理工作想要获得质量上的长足进步,首先就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树立正确观念。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必须认真学习与财务管理工作相关的具体知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在具体工作当中有目的、有意识的指导相关工作、运筹帷幄。同时对于财务管理部门之外的其他工作人员也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样才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更好的贯彻财务管理理念,让财务管理工作更好的与自身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升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为财务管理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提高财务工作质量

首先要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质量,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不符合固定资产单价名录的资产进行彻底清查除名,为每一项固定资产建立跟踪档案以了解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最大限度做到账实相符。其次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提升,严格管理原始凭证及会计档案,建立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双渠道管理模式,在提升档案管理安全性的同时加强档案调用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再次是要加强全成本管理制度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要将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工作从第一线销售服务领域扩大到企业总体经营管理及各个部门工作当中,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成本有效控制和预算合理化编制,提升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监控力度。

(三)提升管理人员队伍素质

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和岗前培训政策,并且加大对具有财务管理知识、会计基础知识、企业管理知识、资源管理知识以及现代化财务管理软件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引进力度,同时还要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学习,确保管理理念始终与国际先进理念保持一致,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总体质量。

(四)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

公司财务相关问题篇2

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表现

1.1虚增销售收入

第一,提前确认收入。将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业务确认为收入。主要包括:在尚未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就确认收入;对发出商品以及委托代销等业务提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将向附属机构出售产品确认为收入;在客户对该项销售有终止、取消或递延的选择权时过早确认收入。第二,虚增收入。有些上市公司通过伪造顾客订单、发运凭证和销售合同,开具税务部门认可的销售发票等手段来虚拟销售对象及交易公司在该客户下确认的收入远远大于实际销售收入;或在报告日前做假销售,同时增加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再在报告日后以质量不符合要求等名义作退货处理,从而虚增当期利润。第三,扩大销售核算范围。主要手段如下:一是将销售回购、售后租回等业务确认为收入;二是将委托加工业务的加工发出以及收回,通过对开发票方式分别确认为销售以及购买业务;三是将非营业收入虚构为营业收入。第四,进行三方交易。这种舞弊手段就是互相交易,彼此虚增资产和收益,这种方式最适用的场所是一方提供劳务,另外一方提供商品。由于直接对敲容易引起审计师怀疑,上市公司会经过中间桥梁公司,a卖给B,B卖给C,C再卖给a。

1.2任意递延费用

第一,调整跨期费用。有些上市公司将一些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失等项目入账,而这些项目不是企业真实的资产,上市公司通过递延摊销、少摊销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来虚增当期利润。第二,收益性支出资本化。有些上市公司故意混淆利息资本化与费用化的界限,将期间费用以及应当与本期收入配比的营业成本等故意列作长期资产,以此虚增利润。

1.3企业进行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会计计量本来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但为了稳健,会计学者建议在历史成本基础上在一定的会计期限内采用历史成本与市场价值孰低原则,于是产生了资产减值,这些交易或事项往往没有客观的证据,需要人为的估计。这就必然有误差,财务人员就可以利用估计达到隐蔽舞弊的目的。

1.4关联交易

利用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粉饰报表是我国上市公司常用的手段。但是大额的关联方交易易于被审计人员察觉,小额的关联方交易又不能起到粉饰报表的作用。因此,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手段使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迷惑审计人员。

1.5隐瞒应披露事项

隐瞒重大担保、重要的或者重大关联交易等严重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活动。通过对一些常见舞弊手段的分析,发现财务报表舞弊现象比较严重,但是不能把这种舞弊的审计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关注责任都让注册会计师来承担,应该从滋生舞弊的企业本身着手予以控制。

2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动因

2.1利益驱使是根本原因

财务报告舞弊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作动力,上市公司通过提供虚假财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银行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并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我国目前处于买方市场困境下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不得不与上市公司管理层“合作”,出具虚假报告,甚至主动配合上市公司造假。

2.2舞弊收益大于舞弊成本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目的主要是虚增利润,一旦对外公布,往往带来的就是流通股股价的上升,因此,流通市值的增加是舞弊回报的重要方面。当然,舞弊也有一定的成本。但是目前在我国,舞弊收益往往大于舞弊成本,这是很多上市公司铤而走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2.3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漏洞与执行的伸缩性,为财务报告舞弊提供了条件

一方面会计准则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操作空间;另一方面会计政策提供了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会计信息提供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目的的会计政策。此外,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契机。

2.4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上市公司多数股权高度集中,股东大会成为“大股东会”,客观上造成了财务造假的土壤。董事会不但不能监督约束经理层的行为,反而还常常与之共同操纵上市公司,在利益的驱动下,肆无忌惮地造假。另外,由于监事会成员的身份和行政关系不能保持独立,其工薪、职位等基本都由经营者决定,难以担当起监督董事会和经营者的职责。

2.5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环节,未能发挥应有的揭露舞弊作用

上市公司报表使用者众多,使用目的各不相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已由对资本所有者负责扩大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社会公众一方面要求注册会计师以社会公众利益为重,揭露管理当局的舞弊,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另一方面却要求注册会计师自负盈亏,承担揭露舞弊的成本。当管理当局实际操控委托大权,即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合二为一时,作为经济人的会计师事务所很难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从而无法保证审计质量,难以发挥应有的揭露舞弊作用。

3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防范措施

3.1内外结合杜绝舞弊

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因利益驱使导致的财务报告舞弊,必须多管齐下,内外结合。建立相应的职业道德管理监控机制,对会计人员违规、违法行为严惩不贷,严格把好第一道关;提高相关检查、审计、监管机构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保证信息及时、准确的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完善上市公司股票发行规则。

3.2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本,加大法律的惩处力度

一是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民事赔偿既可以使因舞弊而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能给舞弊者形成经济压力;二是加大舞弊行为的刑事责任。因此,加强对相关责任人的刑事惩罚应当成为重要选择。

3.3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各方博弈的结果,留有较多的选择空间,为财务报告舞弊埋下了伏笔,所以加强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自身建设、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就成了当务之急。防范财务报告舞弊,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方面来说应该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并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使之更加严谨。

3.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强化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结构,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加强公司治理文化的建设;加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建设;加快资本市场的法制化建设,提高证券监管效率。

公司财务相关问题篇3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利益相关者与财务治理的理念

(一)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一词最早源于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的一份备忘录:那些没有其支持,组织便不复存在的集团。之后,学者们对利益相关者的解释有很多版本,迄今为止,对利益相关者定义的共识是:利益相关者就是影响公司目标的实现或被公司目标所影响的集团或个人。

(二)财务治理。随着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凸显。目前,财务理论界对财务治理的内涵研究得比较少,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并没有给出明确完整的财务治理定义。本文借鉴《北方经贸》2006年第2期战略观点对财务治理加以定义,即倾向广义财务治理:指公司财务共同治理,即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对公司财务进行治理。可定义为用以协调公司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务关系、平衡财务权利的一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或机制。

(三)利益相关者与财务治理。利益相关者与公司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影响关系,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影响公司的财务决策、政策实施手段、财务监管策略等等;另一方面公司的财务活动会给利益相关者带来收益或者造成损失。

二、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治理

财务治理是对公司财权的合理配置,而公司财权分为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治理权,在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中,股东、债权人、经营者与员工属于公司的财务主体,享有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治理权。

(一)股东与公司财务治理。股东为公司投入权益资本,是公司的出资者,包括国家、公司出资者以及自然人三种类型,无论是哪种出资者,股东都有权利参与公司财务治理。

作为出资者,股东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所发挥的作用包括:1、股东以严格的监督,约束经营者财务行为,来防止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通过投入的权益资本实现价值增值;2、股东参与财务治理可以起到调控的作用。

(二)债权人与公司财务治理。现实生活中债权人的利益时常受到侵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公司财务治理权配置中没有债权人的位置,债权人无法有效参与公司财务治理。债权人参与公司财务治理的作用主要有:1、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2、可以有效防止经营者道德风险;3、重塑银企关系。

(三)经营者与公司财务治理。经营者包括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公司的财务决策尤其是长期财务决策一般由经营者制定。

经营者参与公司财务治理的意义在于:1、经营者在公司中居于特殊的地位,他们可以凭借在信息占有上的绝对优势,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促使财务治理科学高效;2、经营者在公司成败中担负特殊责任,他们控制公司经营,监督股东行为,保障利益相关者利益。

(四)员工与公司财务治理。就我国而言,公司让员工参与财务治理的途径是通过员工监事制模式,即员工代表进入具有财务监督功能的监事会,分享部分财务监督职能和权限。

员工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关注公司管理的学者认为员工必须被定位成公司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员工参与公司财务治理不仅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财务效率,还有利于财富分配的公平化。

三、利益相关者参与财务治理实践中的问题

(一)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非常普遍,各利益相关者在财权配置方面缺乏约束,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完善的财务治理结构。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对我国的大多数上市公司来说,外部力量的干预能力很弱,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造成大股东、经营者决策随意等问题,侵害利益相关者利益,使其参与财务治理成为空谈。

2、财务治理权配置有失公平。财务治理权是对公司资金进行计划、调配、使用、监督和控制的权力,如果股权高度集中,会使得大股东利用控股地位几乎完全支配了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在缺乏外部力量约束的情况下,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将无法保证。

(二)公司财务治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公司财权安排是通过财务治理机制来实现的,要使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都能够现实,就必须在公司财务方面建立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相结合的治理机制。

1、公司财务共同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公司财务治理过程中共同治理机制的问题包括:①财务经营者的报酬结构单一,缺少长期激励项目,可能导致经营者的短期行为;②员工董事所占比例仅为1/10左右,无法起到应有的制约作用;③银企实行“两业分离”,阻碍银行参与公司财务决策,不利于稳定银企关系,无法保障小股东利益。

2、公司财务相机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在现实公司中,监事会虚化现象严重、债权人在财务治理权配置中没有地位以及员工无法对公司财务产生控制,种种弊端使公司经营出现危机时,财务相机治理机制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无法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四、缓解或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的基石:财务治理目标的确定。考虑到我国国情,最适合作为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目标的是实现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即: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市场竞争为导向,力求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如果将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治理目标,则可以有效地建立公司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解决公司目标与国家目标的统一问题,同时对于解决我国公司经营者及员工的隐性收入问题也会有所帮助。

(二)公司财务治理结构视角下的对策。从根本上来说,为了规范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的财务行为,使企业财务活动更理性化,更符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首先需要完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

1、完善资本结构。合理的资本结构不仅是财务决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财务治理效率的关键。依据财务治理目标,公司通过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明确各利益相关者在财务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协调好他们的财务关系,建立有效的财务治理结构。

2、合理配置财权。公司财权配置就是把公司财权在各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加以分配,以发挥公司财权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合理地配置公司财权,对于完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提高公司财务治理效率、促进公司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以财务治理机制为出发点的解决途径。财务治理机制的安排,决定于利益相关者为公司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力量格局,这种格局又依赖于特定的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因此,提高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效率的途径需沿着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这条主线来探寻。

1、完善财务激励和约束机制。①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防止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行为;②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

2、建立健全财务相机治理机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由监事会中的股东代表行使事前和事中监督职能,一旦监事会无法制止董事和经理的不良行为时,则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进行表决。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利益相关者逐渐成为公司治理的热点话题,利益相关者是建立一个具有竞争力而且盈利的公司的宝贵资源,因而在财务治理中建立创造财富的合作关系是为了公司的长期利益,只有认识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他们对公司长期的贡献,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财务治理。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

公司财务相关问题篇4

关键词:多元化战略集团公司财务委派制

随着中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由单一企业发展为企业集团,或是在主业基础上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或是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战略。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在利益、信息等方面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为使这种委托关系正常开展,许多企业集团实施了财务委派制。有些公司仅委派财务负责人,有些公司委派全部财务人员。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财务负责人职能的发挥问题。

1财务委派制概况

在财务委派制下,集团公司以所有者的身份向子公司委派财务人员,对其在人事调动安排、业绩考核、工资福利待遇等进行统一管理。委派财务负责人的主要职责和权利包括:接受集团公司的业务安排,监督子公司运营情况,向集团公司就子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向集团公司汇报、负责。同时,按照国家财会制度和集团公司有关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当好所在公司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对所在公司的财务报告的合法、真实、正确、完整性与所在公司法定代表人共同承担责任。非相关多元化企业集团具有一定的特点,因集团涉足多个不相关的行业,各子公司行业特点不同,集团公司的管理难度和跨度更大;并且核心业务不固定,会发生转化。这也就对委派的财务负责人的要求更高,必须具备一般的知识与能力,并且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实现对子公司的有限监管,集团公司一般均实施财务委派制,对财务人员管理按照统一引进、统一培养、统一委派、统一考核、竞争上岗、定期轮换、责权利独立(相对子公司)的总体原则。通过实施财务委派制,集团较为有效的解决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集团公司能够直接及时掌握子公司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并根据情况采取适当措施保障集团公司利益。子公司能够了解集团公司的政策导向,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但在实际执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2财务委派制的问题

2.1财务负责人的双重身份而引起的矛盾在财务委派制中的财务负责人身兼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集团公司的代表,行使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权,对集团公司负责;另一方面,作为子公司经营管理层的一份子,为子公司的经营发展出谋划策,对子公司负责。正是由于这样的双重身份,当集团利益与子公司利益出现矛盾时,或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出现矛盾时,利益与风险出现矛盾时,财务负责人可能出现左右摇摆,立场忽左忽右,难以抉择的情形。如何处理好上述矛盾,是财务负责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处理不好,将给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的发展带来损失。

委派的财务负责人的责权利与子公司而言保持独立性,也就是说,子公司的经营好坏与财务负责人关系不大。财务负责人可能出现只要严格执行集团公司指令,不发生问题,就是把工作做好的想法。这样势必影响子公司的发展。

而如果财务负责人的责权利与子公司关系关联过大的话,有可能造成财务负责人的天平倾向于子公司,对集团公司有所隐瞒,而忽略集团公司的监管职能。

子公司基于财务负责人的监督职能,可能有意隐瞒或回避财务负责人,给财务负责人开展工作形成障碍。财务负责人以财务部长的身份参与子公司经营,财务部门的地位较低,阻碍了财务负责人监督职能的发挥。

2.2财务负责人素质达不到岗位要求财务委派制对财务负责人的素质要求是较高的,不仅包括财务业务能力,还包括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对集团公司的忠诚度。缺乏任何一项素质,都将影响财务委派制效力的发挥。

因集团公司实施的是非相关多元化,各子公司的行业跨度较大。本来不同公司就有不同的特点,非相关多元化,隔行如隔山,行业特点的不同更加剧了管理的跨度。虽然财务知识是相同的,但财务负责人必须根据子公司的特点,开展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这需要财务负责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财务负责人先在集团公司学习培养,达到岗位要求,派驻到子公司,必须尽快适应子公司情况,处理好与子公司总经理及各业务部门的关系,对员工有一定的管理。并且处理好与集团公司的关系。因对财务负责人素质要求较高,实际执行中常出现找不到合适人员委派的情况。或者财务专业素质低,或者沟通管理能力差;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较好,又担心对集团忠诚度不够。

2.3定期轮换对工作的不利影响财务负责人的定期轮换,能够防止委派的财务负责人与子公司关系过于密切,而影响其监督职能的独立性,以及一些问题长期未被发现或掩盖,给公司造成损失。

定期轮换周期较短,也给公司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轮换较为频繁,使财务负责人的工作规划趋于短期化,一些长期财务战略得不到良好的执行。轮岗交接时,因交接时间较短,造成工作不能很好的衔接。

因各子公司间业务跨度较大,各具行业特点,新委派的财务负责人,需要较长时间来了解情况,在此期间也降低了监督职能的发挥。另外,是否适应新公司的岗位要求也有待观察。

2.4任用考核的难题因集团公司内各子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前景不同,财务负责人的待遇也就有所差别。人员安排的合理性,也会影响财务负责人积极性的发挥。

财务负责人的双重身份,必然引出对财务负责人的双重考核,即集团公司与子公司领导均要对其进行考核,再确定一个权重,得出财务负责人的考核评价。考核指标、权重设计的不尽合理,也就对财务负责人缺乏一个公允的评价,影响财务负责人积极性的发挥。

在实际工作中,财务负责人为取得较好的考核成绩,必须处理好与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达到双方的工作标准,提升双方的工作满意度。为达到集团公司监督管理要求,财务负责人可能不考虑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强行执行集团公司决定,损害到子公司的发展。财务负责人在行使监督管理权时,又会有所顾忌,担心得罪子公司领导。

2.5集团公司管控方式手段有待提高由于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对集团的管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集团必须精准的了解各子公司的实际情况,以达到协同最大化的效果。很多子公司可能是机会型业务,集团公司不可能做到对各产业都了如指掌,就有可能制定不合理的集团政策,或对子公司做出不合理的决策,母子公司之间会产生沟通障碍。财务负责人处于中间,左右为难,阻碍财务负责人职能的发挥。集团管控手段较为单一,主要采用财务委派制,其他手段使用较少,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

3财务委派制的优化

3.1细化岗位职责,提高财务负责人地位,为财务负责人职能的发挥提供保障集团公司应进一步细化委派财务负责人的岗位职责。将财务负责人工作中面临的矛盾,进行总结分析,制定相应解决问题的工作细则,建立起一套解决矛盾的原则、恰当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明确相应的奖惩办法。引导财务负责人从集团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处理各种矛盾,公平公正的处理业务,摆正双重身份中自身的位置。为进一步发挥好财务负责人的职责,有必要提高财务负责人的地位,最好以财务总监的身份参与子公司经营管理。这样财务负责人能够从公司的高度看待问题,提高认知水平,协调各种关系,提高对子公司业务的参与程度,发挥监督与参谋职能。同时,集团公司应为财务负责人提供坚强的后盾,支持秉公办事,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不怕得罪人。

3.2建立学习型财务组织,培养复合型财务人才财务委派制对财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这就要求,集团公司有一支高素质的财务队伍,完善的培训、选拔、任用体系,能使德才兼备的人才脱颖而出。建立学习型财务组织至关重要,组织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积聚正能量。在财务专业方面,应不断强化专业知识的培训,达到岗位要求,同时对财务管理中成本管理,资金管理经验多交流,形成一套规范的财务管理运作模式。在沟通管理能力方面,加强各种管理沟通技巧的培训,有能力的公司可以组织参加在职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生课程,提高处理各方面关系的能力。集团财务人员是一个团队,经常举办一些团队活动、企业文化活动,有益于增强委派人员对集团的忠诚度。

3.3任期合理,保持工作连续性为避免定期轮岗造成的负面影响,集团公司应确定合理的任期,并细化交接工作制度。可以对交接设一个过渡期,对前手与后手交接后半年的工作情况考核,前手的部分薪酬与这半年的考核挂钩。另外,集团应采取措施,鼓励财务人员对各子公司的业务进行相互了解,了解各行业特点、业务重点等,降低刚接手新公司因不了解公司情况而给公司业务发展造成的损失。

3.4完善任用考核机制人员任用考核机制,是把双刃剑。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十分重要。财务人员安排任用方面,可以适时开展岗位竞聘,由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领导组成评委团,财务人员根据自己的学历、能力等多方面,竞聘各子公司财务负责人岗位,激发财务人员积极性,提高自身素质。财务人员考核机制方面,可以实行360度评价体系,合理设计考核指标、权重,增强考核的透明度。同时,集团公司应制定相应制度,保障财务人员监督管理的实施。教育子公司总经理正确看待监管问题,监管是为了使公司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对财务人员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3.5丰富集团管控手段财务委派制是集团公司监管子公司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但也有其缺点。为更好实施监控,必须与其他方法结合,做到由点到面,系统的监管,形成比较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财务负责人除了对日常业务的监管外,应主动提高水平,提高高度,每季度对子公司运营情况进行分析,编写专项报告,与行业内标杆企业进行比较,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同时集团公司应结合委派管理人员、季度走访、内部审计、战略管控、专项检查等手段,从不同角度,对子公司经营情况进行掌握。并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子公司经营层使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综上,非相关多元化企业集团的财务委派制有其一定的特点,需要在实施中不断完善,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并结合其他监管手段,为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群芝.完善企业集团财务委派制的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0).

公司财务相关问题篇5

关键词:新三板;财税风险;会计防范;策略

公司在新三板市场上市融资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这不仅需要拟上市公司的产业政策、在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对外经营战略等方面满足新三板上市公司的规范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财务问题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方面。

一、企业新三板上市过程中易于出现的财税风险

(一)新三板上市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

据有关资料报道,拟上市公司因财务问题不过关而与上市融资“失之交臂”的数量不在少数。现就企业上市申请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财务风险做出简要的阐述。

1.公司持续经营能力问题。持续经营能力是新三板上市的前提条件之一,公司在上市之前及上市后能否具备较强的持续经营能力,是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还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新三板市场站稳脚跟,而不至于被踢出局,公司持续经营能力问题体现在持续亏损及资不抵债两方面。持续亏损与资不抵债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如果公司经营不善长期亏损造成亏损,从而使得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下降,最终有被三板市场摘牌的可能。因而,持续经营能力问题是企业在新三板上市过程中所应关注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财务风险问题。

2.收入确认问题。收入的确认是体现企业经营成果的较为重要因素之一,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财务风险上,还体现在税务风险上(关于税务风险下文将进行详细解读)。收入确认的财务风险问题一般体现在能否符合会计准则中的条件。

例如:准备在新三板市场上市企业的销售内控制度是否完备,流程是否清晰,整体的企业现金、流、发票流、合同流是否能做到“三流合一”,这不仅关系到财务风险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关系到税务风险问题;

营业收入的客观性问题,拟上市新三板市场的企业,是否所有的收入都已经计入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去,对已经形成现金收入(有些为账外收入)的情况,是否有针对该项业务制订专门的规范,包括企业的各类商业折扣、销售折让等问题的会计政策适用是否合理,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3.成本、费用的合理性问题。成本费用直接影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税后利润,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整体业绩。具体如下:首先,应关注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方法是否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核算政策上前后会计期间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存货的核算不规范、产成品出入库缺乏相应制度、固定资产及折旧管理等问题。其次,日常费用报销方面,存在不按预算支出、越级审批、核销流程不规范等问题,还存在票据取得不合法或是填开不规范的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成本性支出与费用支出混淆,这样不仅造成了财务核算上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引起纳税风险的产生。

4.现金流量问题。现金流量关系到资金链问题其实质即是企业的资金问题,而企业的资金相当于人的血脉,人断了血脉难以生存,企业如果断了资金链,将使得企业运转难以维系,从而使企业的运营举步维艰,企业的现金流量反应了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偿债和支付能力。例如,企业实现的利润如果没有现金流作支持也只是“纸上富贵”而没有实际意义,而相关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现金作保证,对于企业的债权人和供货商来说,也只是一种“心理安慰”而已。公司现金流量问题关系到新三板上市问题,因而公司在注重资产及盈利能力的同时,应将现金流量问题当作较为重要的方面考虑。

5.独立性及关联交易问题。企业若想在新三板市场上市,其生产的产品或是提供的劳务,必须有真实的销售渠道及合理的销售环节,而不能通过与关联方的关系来进行销售。所谓独立性是指,公司所能支配的资产、自身产品的营销环节、公司的人力资源、公司的各项财务支出及对外发生的各项业务等方面必须做到完全的独立。然而,一些企业为了上市,与其关联企业进行了一些关联交易,例如在产品销售过程存在销售定价等方面的不公正、不客观,以便虚增其利润、而在企业的对外借款及担保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关联交易业务的发生。如果被认定,将影响其上市进程。

【案例】厦门万安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主营建筑智能化及智能化产品销售两部分,2011年毛利率分别为75%、25%。其中,建筑智能化系统产品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2010年公司在建筑智能化系统销售前50名企业中的市场占有率约1.29%。2010年三季度起,金石投资公司、滨江控股公司以及吴忠泉和杨铿增资后对其增资后,成为厦门万安智能股份第4至第7大股东。2009年至2011年,公司与上述股东及其关联方的智能化销售金额分别为43,860,000元、49,810,000元、30,880,000元,占同类销售金额的比例分别为23.21%、19.67%、9.54%。该发行人业绩很大程度上依靠关联交易来实现,在独立易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

(二)新三板上市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税务风险问题

税收问题是企业的痛点,也是企业财务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因为税务问题真切的刺痛公司管理团队的心,我国目前有很多具备新三板上市的企业,在最后的运作过程中,因为税务不合规范而上市失败。一方面是要补交的税太多,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二是税务的历史问题过多,即便想补也不知道从何开始;三是有些企业在以前的经营过程中存在税收违法行为,法人代表与财务负责人甚至需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1.收入及成本、费用的税务风险问题。收入及成本费用问题因其涉及到的税种较多,因而是税务机关进行日常税收稽查工作过程中的重点环节。首先,拟上市公司在未进行上市运作以前,由于其过多的考虑了纳税成本,在一些销售业务已经发生且应该纳入计税收入的情况下,不进行纳税申报及缴纳相关税款,从而容易形成偷税的税收违法行为;其次,企业在相关成本、费用的核算过程中易于出现成本与费用划分不清问题,从而易于出现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的产生;最后,由于企业在先期的经营活动过程中,相关票据取得的不规范也容易出现票据方面的税务风险,例如,虚开发票、取得假发票或是发票填写不合规范等问题。

2.科技企业软件产品退税问题。拟在新三板上市的公司中,一部分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及软件企业等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是以软件产品销售为主,因而将涉及到增值税、营业税及企业所得税等税收问题。一些企业为了实现其软件销售并享受增值税软件退税及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可谓是费尽心思。但是,公司申报退税的计算过程与法定的退税计算过程存在差异,容易产生多申报退税,存在被税务部门处罚的风险。另外,一些企业在享受软件退税的同时,因没有注意到“退税软件产品所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不得在其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的规定”,从而易于造成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

3.重大交易和事项缺乏税务筹划。企业在并购、收购其他公司或者出售业务部门前,会进行尽职调查,审查目标企业或部门经营管理是否合规,是否有潜在的风险,但是却是忘记了相关税务风险的防范,例如企业所得税问题。另外,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来说,其子公司之间的资金划拨、资产转让、业务转让也有可能涉及税务风险。税务讲究独立交易原则,同一控制人的多个独立公司在进行交易时如果出现资产定价不合理的情形,税务局会对所得税进行问责。

4.其他小税种问题。印花税、车船税、社保费等一些小税种的税费缴纳问题,因其涉税金额较少,且统计工作量过繁、过大使得企业在成立之初容易产生忽略,而正是这些小税种容易使得企业产生一定的税务风险,企业财务人员不应“因其恶小而为之”。

二、企业新三板上市过程中财税风险的会计防范

企业在新三板上市的运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类意想不到的风险,而这其中财务及税务风险的出现对于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是较为常见及突出的问题,如何防范并且化解财税风险是每一个“会计人”都面临的挑战,因而财税风险的会计防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企业应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财税风险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相关管理制度上的缺失所造成的。拟上市公司,应该依照国家的相关会计法规及国家财税政策,并结合其自身经营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使得公司相关人员在财税风险的会计防范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与此同时,应该知道财税风险的会计防范,不应该仅是公司会计部门的工作职责,公司的全体员工都应该遵守制订出来的相关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全民皆兵”防范风险的局面。

(二)合理设置相关部门

拟上市公司若想防范财税风险,应该设置合理的职能部门,做到风险归口管理。例如,公司可以在财务总监的领导下,设置会计部、财务部、税务部及内审部门,将会计核算、防范风险、内部审计三者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财税风险管控模式,使其无处遁形。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公司在财税风险的会计防范方面,作为人的因素的会计人员起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再好的制度,再强有力的风险控制部门,最终也需要有人来完成风险控制工作。公司应该选择那些具有一定职业操守,思想品德好、业务能力过硬的人员充实到财务部门中去。另外,会计人员应该接受过系统的会计业务知识及国家相关财税法规政策的培训,并且取得了相应的会计技术职称,最好是拥有注册会计师或是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除此之外,公司还应该注重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会计人员应对国家最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及时的了解和掌握,以便能更好的防范财税风险。

(四)引入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

由于我国社会中介机构所拥有的相关人员,无论从业务能力上、对国家财税政策的把握上较高。因而,企业应该定期或是不期的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采用一定的审计、评估方法,对于企业的相关财税风险进行审核或是评估。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起到从外部对于企业的财税风险进行防范的作用。

三、总结

企业在新三板市场上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缺乏资金的问题,然而企业在上市运作过程中会有一些财税风险的出现。企业面对各类财税风险,应从制度的制订、部门设置、相关人员的配置以及社会中介机构有效的外部监督上做起,形成一个“四维”的风险会计防范空间,从而使其财税风险降至最低,以便更好的在新三板市场上融通资金,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

力量。

参考文献:

[1]周茂清,尹中立.“新三板”市场的形成、功能及其发展趋势[J].当代经济管理,2011(02):17-19.

[2]林安霁,林洲钰.“新三板”市场的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2(05):111-114.

[3]严学锋.李民吉:转板背后的价值管理[J].董事会,2010(06):66-67.

公司财务相关问题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交易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主要手段

虚构交易经营、关联交易等是目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

虚假经营不但导致企业各项数据无法准确的反映自身的财务状况和问题,同时也会导致企业形成造假习惯,不断编造谎言去掩盖原有的谎言,最终使企业名誉扫地,被消费者和投资者所抛弃。

关联交易是指关联双方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产生实际的价款收取。关联交易并不被我国法律所禁止,而关联交易也不全是违背市场规则的。但如果上市公司缺乏自律意识,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或不出现价款收取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现数据虚构和失真等情况。此外,会计政策不恰当利用、空壳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等,同样会对上市公司财务真实性造成影响,产生财务造假的问题。

二、上市公司务造假问题原因

(一)内部原因

自律意识的不足,是造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上市公司对于利益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为保证股票收益,公司股东非常注重炒作机会,并利用各种虚假会计信息刺激市场,从而提高股民信心,收获可观回报。可以说,上市公司急功近利、对利益的过度追求是财务造假的最本质原因。

其次,财务人员作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关键,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位,也给财务造假带来了可乘之机。目前,我国财务人员岗位能力、职业道德参差不齐。一些财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而摒弃严谨、公正的工作态度,与上市公司管理者相互串通,捏造虚假财务信息,最终损害了大量投资者的利益。

(二)外部原因

国内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也缺乏足够的监督。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国家并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控制,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也相对较弱,违法成本非常低。

财务监管职能部门,如证券监管、交易所、财政和税务等部门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也没有形成综合监管的良好局面,造成部分上市公司有恃无恐,造假问题百出。

其次,我国会计准则也存在诸多漏洞,针对上市公司会计行为没有形成有力的约束,这无疑为一部分不良上市公司造假制造了可乘之机,大量造假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也存在一定缺陷,许多上市公司都无法保障信息披露的真实、完整和准确,披露的信息无法客观、真实的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甚至给投资者造成较大误导,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治理策略

(一)加强会计人员道德监管

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首先必须要加强会计人员道德监管,规范财务人员的工作行为,切实规避造假问题的发生。财务人员是公司财务数据的直接负责人,一方面,必须要明确各项约束财务人员的规范、制度,完善当前会计法规,提高财务人员的法制意识。其次,加强会计岗位监督,在加强对会计岗位人员技术考核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检查,真正帮助上市公司财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品德和工作纪律,避免公司管理者与财务人员相互串通。

(二)完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规范公司会计行为的关键,会计准则必须要适时优化和修订,保持足够的先进性。一方面,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围绕《会计法》建立操作性较强的会计准则,另一方面建立全面的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企业会计行为的约束。而企业也应该发挥自主作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接受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督,切实保障会计准则的落实,确保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

(三)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猖獗,很大程度上是由处罚力度不足所造成的。与财务造假获利相比当前对于该违法行为的处罚显得微不足道。比如,当前《会计法》中对于违反会计法规的单位最高经济处罚仅为10万元,对具体负责人的最高处罚为5万元,处罚之低,与获利相差甚远。对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根据造假程度和市场影响情况,在没收上市公司一切造假收益的同时,处以造假收益20%-50%罚款。同时,对于社会影响恶劣的,还应处以一定的刑事处罚,以坚决打击上市公司财务违法行为。

(四)规范上市公司交易行为

虽然,国内并没有明令禁止关联交易,但不合理的关联交易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对此,有必要从源头处罚关联交易,必须要加强对上市公司治理机构和股权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合理的方式优化上市公司股权配置,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杜绝违规关联交易的发生。另一方面,必须要加强对上市公司交易信息披露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的监管,降低不良交易行为的影响。

四、总结

上市公司作为国内优秀企业代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对此,国家必须要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关注,加强对相关违法行为的打击。而上市公司自身也应该加强内控,规范自身财务行为,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秋韵.华锐风电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J].当代经济,2016(22).

公司财务相关问题篇7

为的敦促。关键词:问题企业;财务重述;负面报道;权威报道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媒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媒体在资本市场中的治理作用逐渐引起学界关注。周开国等(2016)发现媒体监督能显著降低公司违规的频率,李培功和沈艺峰(2010)研究了媒体曝光对上市公司纠正违规行为的影响,得出媒体曝光度与公司纠正违规行为呈正相关的结论。显然,媒体报道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更多在于监督与纠错的作用,故本文只关注媒体负面报道的作用。与财务舞弊行为密切关联的一种行为是财务重述,财务重述的本意就是对公司前期所公布的财务报告进行补充更正,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这一行为逐渐被烙印上了舞弊欺诈的痕迹,也得到了很多实证的支持。上市公司把财务重述作为自利性工具,肆意操纵会计信息,这不仅降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也反映了企业的道德水准,无疑会是投资人和财经媒体共同关注的焦点。

过去的研究者大多都从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财务特征等传统角度来入手研究影响财务重述的因素,且多基于全体上市公司。在各种开放式、互动式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本文的研究试图发现媒体负面报道与财务重述之间的关联。为了排除更多复杂因素的干扰,本文以注册会计师认定存在财务信息质量问题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即“问题企业”,同样是问题企业,为何有的企业会发生财务重述而有的企业却不会,该行为选择是否与媒体监督有关呢?理论上媒体的负面跟踪报道会给管理层带来持续的压力,加大其舞弊行为被关注和发现的风险,为了逃避责任,管理层更可能通过财务重述自我纠错。如果结论是肯定的,什么样的媒体对敦促其财务重述更加有效呢?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在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科技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媒体已经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在中外学术界的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在公司治理领域,媒体对企业信息进行搜集、确认、选择和加工,同时,它因覆盖范围广泛,运作过程专业,使得各种有关上市公司的信息高效低成本地传达给投资者、消费者等外部主体,市场透明度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在声誉机制下,媒体力量与民意表达结合形成的舆论压力,更迫使市场监管机构介入,调查企业不当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对被报道者的声誉构成影响,对企业形成了约束,进而阻止公司及其管理层为了企业利益和私人利益低质量的信息,信息不对称问题得以缓解。

当前,媒体治理作用的研究正向着更广更深的范围展开,单纯的媒体关注度研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媒体治理作用的探索。对媒体报道进行细分成为了媒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大新趋势。tetlock(2007)第一次根据语言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华尔街报纸》上“每日一栏”内容的分析来判定其是积极还是消极信息,发现消极信息会造成向下的价格压力以及随后的反转,这表明不同的媒体报道方式和语言将导致不同的投资者情绪。正面报道有助于树立上市公司的良好形象,提高投资人的预期,进而引发较大的社会期望差距;非负面报道中相对无明显倾向性的报道一般不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声誉;而表达批评抨击以及带有揭发性质的负面报道才会引起市场及监督者的关注,真正使企业形象受损,面临来自公众及监管机构的压力。被媒体负面报道的上市公司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处于社会公众及监管机构的关注之下。因此,年报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本身就已经引起了投资者及相关机构的格外关注。这些企业利用财务重述对会计信息进行操纵时,相较于那些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更容易被发觉。媒体对企业进行负面报道后,企业的利益相干者通常认为,企业存在的问题状况比媒体所报道的更严

 

,等龙益姚(益利的身自护来此以法方取采极积而重,进

2011)。而负面报道的传播也往往最能引起社会的反响,而且大量来自媒体的批评报道也会给予上市公司管理层以巨大的压力,为避免社会形象受损,他们会努力正面积极回应媒体报道,即时纠正可能被发现的错误,正确对待财务重述,减少对投资者利益的损害。据此,提出假设1。

假设1:问题企业的媒体负面报道比例与其进行财务重述的可能性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机构—

中国证监会在政府居于强势主导地位的中国是整个证券市场最具权威性的机

构。而其指定的四大信息披露媒体《中国证券报》、《上海

证券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更是对市场的重大事

件和重要信息享有一手和独家报道权。具有权威性的媒

体因为覆盖的受众更多,也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因此,笔

者认为四家权威性媒体对财务重述行为产生的影响相较

于其他媒体更大。据此,提出假设2。

假设2:权威媒体报道数量与问题企业进行财务重

述的可能性呈正相关。

若假设1与假设2均成立,说明媒体负面报道比例

和权威媒体报道数量均会促使问题企业发生财务重述行

为。而权威媒体的负面报道显然能引起更广大的关注度,

给问题企业造成更大的压力。故本文将近一步探究权威

媒体对负面报道的调节作用,并提出假设3。

假设3:权威媒体有利于加强媒体负面报道比例与

问题企业进行财务重述可能性的正相关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所选样本的媒体报道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中国重要报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资讯行的《中国商业报告库》,该项数据的采集方式为手工检索。本文选择了《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

和《金融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专业财经与其他综合媒体。本文以所有样本企业的名称或简称为检索条件进行了查询,确定报道为该企业的相关报道的标准是,该企业的名称或简

称在标题中出现。

本文认定的财务重述是指因年度财务报告中所披露

会计信息的质量存在问题而进行的财务重述。非标准无

保留的审计意见恰好可以证明财务报表存在一定程度的

问题,因此本文选取2010到2014年间被出具过一次及

以上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为“问题企业”,

同时对样本执行了以下的筛选程序:1.去除属于金融保

险行业的上市公司;2.剔除St和*St公司;3.剔除数据有

缺失的上市公司。问题企业样本共计282例,其中重述样

本共计102例。数据来源为巨潮资讯网(证监会指定信息

披露网站)。

(二)模型构建为验证本文假设1、假设2,构建模型一;为验证假设

 

CRoSS=CoV-(CRoSS项乘加交增基础上一的模型,在3

eRaGe1×CoVeRaGe2),以此来表示权威媒体对负面报道的调节作用,由此构建模型二。模型一:

ReState=α0+α1×CoVeRaGe1+α2×CoVeR-aGe2+α3×LeV+α4×Roa+α5×SiZe+α6×Se+α7×

aD+ε

 

模型二:

ReState=α0+α1×CoVeRaGe1+α2×CoVeR-

19

 

 

 

aGe2+α3CRoSS+α4×LeV+α5×Roa+α6×SiZe+

α7×Se+α8×aD+ε

 

(三)变量描述控制变量参考何威风、刘启亮(2010)的做法,模型中所涉及的变量及相关定义见下表。表1变量定义表

 

三、实证结果

(一)样本分布分析表2财务重述分布表

 

表2列示了财务重述的样本分布。可以看出,2010-2014年,进行了财务重述的“问题”企业共计102例,占样本总量的36.17%。除2014年达到了46.5%,基本上每年都有30%-40%的问题企业进行财务重述。从数量上看,2012年与2013年进行财务重述的企业分别为24例和22例,而笔者在搜集数据时发现,这两年也是中国a股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较为集中的年份。由于财务重述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各种类型财务重述的数量分布差异是较大的,因此笔者还按照动因以及样本上市地点对财务重述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在动因方面,非故意性重述是指上市公司的年报在编写时工作人员出现笔误、专业知识欠缺等问题造成年报出现错漏报而进行的财务重述。这类重述虽然数量较少,但仍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年报的编写不够严谨。故意性财务重述多是由会计问题、舞弊嫌疑、证监会压力引起的,进行这类重述的样本企业比例极高,一直在80%以上。这说明问题企业进行财务重述通常都是故意性行为,比如以财务重述的名义进行盈余管理以此来掩饰糟糕的财务状况等财务造假行为。在上市地点方面,上交所与深交所的样本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在数量上没有太大差异。

(二)描述性统计

表3列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结果显示,财务重述样本与非财务重述样本的自变量均值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财务重述样本的媒体负面报道比例CoVeR-aGe1的均值大于非财务重述样本CoVeRaGe1的均值,这也初步预期了假设1的正确性。权威媒体报道次数在财务重述样本中为2.8325,而在非财务重述样本中仅为0.7696。说明权威媒体的高关注度使问题企业更有可能发生财务重述行为,初步预期了假设2的正确性。财务重述样本中故意性重述样本89例,而非故意性重述样本只有13例,说明问题企业的财务重述动因主要为故意性动因。两种动因样本的各变量均值无明显差异,说明问题企业的财务重述动机与其他变量并无明显的关系。在公司的财务特征方面,问题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了102%,这说明这些企业的负债较多,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较高的财务风险。总资产报酬率的平均水平只有3%,表明样本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差。就公司规模而言,总样本企业的规模指数均值为21.064,规模处于相对合理的状态。上交所与深交所的企业根据平均值的显示,在数量上是基本均衡的。从审计意见角度看,总样本企业平均审计意见为0.63,这说明在控制年份的情况下,样本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企业较多。

表3主要变量描述统计

 

(三)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表4列示了对模型一的回归分析结果。结果显示,财务重述模型回归后,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较好。媒体负面报道比例CoVeRaGe1与权威媒体报道次数CoVeRaGR2的Sig值均为0.000,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无论是媒体负面报道还是权威媒体报道次数,均与问题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呈现正相关关系,且关系显著,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2。媒体负面报道比例的系数为3.136,说明媒体负面报道在督促上市公司纠正弥补年报问题方面起到的作用是极大的。这是由于“盯住效应”会促使被媒体负面报道过或被权威媒体报道过的问题企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监管机构对其进行调查,被发现错误而受到更大的处罚,为了给社会大众留下知错就改的正面形象,问题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财务重述积极纠正前期财报出现的错误。在各控制变量方面,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报酬率、公司规模等财务特征变量均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些变量与样本公司的财务重述行为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但是,审计意见的Sig值小于0.05,说明问题企业财务重述行为还与审计意见呈负相关的关系。

 

 

四、进一步分析

根据上述结果显示,权威媒体报道占比与媒体负面报道对问题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了验证权威媒体报道对负面报道的调节作用,从而产生的对问题企业财务重述行为的影响,对模型二进行

 

。4表如果分析,结归回

由回归结果可知,CRoSS的sig值为0.000,小于0.05,通过了显著性检验。CRoSS的系数为2.069,说明权威媒体对媒体负面报道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权威媒体能增强媒体负面报道对问题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的敦促作用。由模型一回归结果可知,权威媒体报道与媒体负面报道比例均对问题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有促进作用,因此,权威媒体负面报道与问题企业财务重述行为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可看成加重影响。由此可见,权威媒体的质疑和批评不仅能够引发更多投资者的关注、造成更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而且更有可能导致监管机构的介入,从而促使上市公司管理者在声誉受损和监管调查的压力下,增加财务重述行为,及时纠错,以此尽可能地挽回负面影响。

表4模型回归结果

 

 

注:括号中数字为标准误,*、**、***分别表示在置信水平10%、5%、1%时具有显著性。

五、稳健性检验

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方向一致,均为正向影响,且媒体负面报道比例的影响力更强。这说明,媒体负面报道比例与权威媒体报道次数会形成对问题企业的有效督促,推动其主动解决年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表5稳健性检验

 

(二)对权威媒体报道次数与媒体负面报道比例进行进一步交乘分析发现,权威媒体对负面报道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权威媒体有利于加强媒体负面报道比例对问题企业财务重述行为的敦促作用。这说明,问题企业在关注度较高的情况下(即被权威媒体报道),当负面消息占主导地位时,企业会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及时纠正年报中的问题,从而做出财务重述。

本文的研究验证了媒体负面报道对财务重述的重要影响,这意味着媒体负面报道发挥了显著的公司治理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媒体报道对我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也启示着媒体负面报道尤其是权威媒体报道必将在保护投资者知情权、监督权及表达权方面发挥扮演难以替代的角色。本文的局限性在于选取的媒体报道仅为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可能会导致研究不够全面。此外,有关媒体报道的测度问题在本研究中可能会对结论产生一定影响。媒体报道的基调判定是一个较为主观的过程,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误。新闻报道中究竟哪些真正属于负面报道,仅通过某些词语很难将其归类。这可能也会影响本文的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所选样本为问题企业,而问题企业的重述样本本

身大多进行的就是故意性财务重述,非故意性财务重述样本偏少,媒体负面报道比例与权威媒体报道的增加对问题企业发生何种类型的财务重述无显著影响。因此,以故意性财务重述替代财务重述进行上述研究,分别回归模型一和模型二。结果表明模型回归结果与前文相同,见表5。

六、结论与启示

(一)媒体负面报道比例与权威媒体报道次数对问题

公司财务相关问题篇8

近年来,面对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发生的金融欺诈和财务丑闻事件,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分析和讨论,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欺诈行为的产生,现行的制约体制为什么没有能够阻止这些欺诈行为的发生,以及应当如何改革现行的治理体制等问题。在国内,转型经济的中国企业面临许多问题,如决策效率低下,激励不足,约束不力,服务质量跟不上,服务水平欠佳,公司竞争力低下等。同时,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愈演愈烈,其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令人担忧。以上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其内在原因在于经济转轨时期我国企业自身财务治理方面存在巨大缺陷,孤立地解决某一方面问题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因此,为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环境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等加以综合研究,提出全面解决方案。

对于公司财务治理的研究,目前国外学术界还没有建立一个系统明确的框架体系。我国学者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从公司财务、公司治理、企业理论等多角度进行复合型研究;对于财务治理机制、财务治理手段、财务治理协同等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化;缺乏对企业财务治理的实证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高,对企业实践缺乏有效指导。笔者认为,对于财务治理的研究,有必要在借鉴西方公司治理和财务理论的基础上,从我国的资本市场实际出发,构建一套符合国情的、系统而规范的财务治理理论框架及公司财务治理模型。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开展财务治理与公司业绩及公司治理效率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开展公司治理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实证研究。

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企业财务治理机制着手,提出较为完整的财务治理机制理论,并对财务治理进行初步的实证研究与框架设计,希望能对财务治理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有所益处。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目前,关于财务治理的研究西方理论界尚未就此形成专项研究。西方财务治理的研究主要散见在企业理论、公司治理、资本结构等研究中。

1.理论框架下的财务治理研究

詹森和麦克林(Jensenandmeckling,1976)认为,资本结构是由成本所决定,即源自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矛盾。关于债券的治理效益,他们从成本的角度认为:一是债券持有人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影响,导致机会财富损失;二是债券持有人或债权人通过一些限制性条款,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三是因债务的存在而产生的破产和重组成本。迈尔斯(myers,1977)具体论述了破产的成本,他认为资产负债率高的公司容易破产,因而容易放弃价值增值的项目。戴蒙德(Diamond,1989)分析了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中声誉机制的关系后指出,由于债务产生破产威胁,可能损害公司和经理的声誉,经理倾向于选择项目成功可能性最大化,以保证债务清偿,而不是股东价值最大化。格罗斯曼与哈特(GrossmanandHart,1988)针对债务的作用建立了一个模型,他们认为,如果管理层在债务合约方面有违约行为的话,就应剥夺其控制权,破产的威胁使得这种期望达到的动机效应得以实现。法玛(Fama,1985)认为,债务对企业经理的约束作用也来自于银行的监督和严厉的债务条款,最基本的条款就是按时偿债,另外还有对企业和企业经理的行为限制等。债权人,尤其是主要债权人,专业化的监督可以减少股东的监督工作,并使监督更有效。阿洪和博尔顿(aghionandBolton,1992)从剩余控制权配置的角度说明了负债对成本的影响。e・伯格洛夫(ericBerglof,1990)应用不完全契约框架的分析方法,将债务偿还计划看作是一个债权人所能想到的所有违约形式的函数,作为治理机制的债务具有很多的作用。哈特(Hart,1998)指出,在股权分散的现代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中,由于小股东在对企业的监督中搭便车,从而会引起股权约束不严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但适度负债就可以缓解这个问题,因为负债的破产机制对企业经理带来了新的约束。

理论关于财务治理的观点主要是从成本的角度研究了股权和债券的财务治理作用。

2.交易成本理论下的财务治理研究

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8)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分析了股权与债权两种融资方式的治理效率。威廉姆森认为是采用债权还是股权来进行项目融资取决于项目资产的本质特性,如果资产具有可重新配置的属性则应选择债权,因为在违约的情况下还可以收回一些有价值的资产。反之,如果资产具有很高的专用性,则最好是由管理层借助股权融资所具有的自由裁量权特性来管理这些资产。因此,这种资本结构观点考虑的是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在治理方面的特性以及为了成功运作特定融资项目所需要采用的治理方式。

3.公司治理视角下的财务治理研究

1992年,世界第一部公司治理原则文献――卡德伯瑞(Cadbury,1992)报告在英国产生。该报告由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伦敦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合作成立的公司治理委员会起草并。报告的题目是《公司治理的财务因素》(theFinanceaspectsofCorporateGovernance),着重突出了公司治理中财务的重要性。报告注重了董事会的控制与报告职能以及审计人员的角色,尤其注重公司内部财务控制和风险管理问题,对公司财务治理理论建立与发展,影响深远。1999年5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强化各国公司治理颁布了《公司治理原则》,提出保障股东权利、公平对待股东、尊重利益相关者的地位、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以及强化董事会职责等5项原则,并于2004年对其进行了修订,提出公司治理框架应当建立透明、有效的市场,遵循法治原则,明确规定不同的监督、管理及执行权力之间的责任划分,进一步明确和优化了组织内部权力分配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西方学者侧重从财务视角对公司治理和财务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但尚未提出公司财务治理的概念并形成财务治理理论体系,仅是在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不断融合的趋势影响下,从新财务思想对资本结构的非数量性研究,从资本结构的成本理论、资本结构的信号模型理论及资本结构的控制权理论等角度按照公司治理范式对公司财务治理进行研究。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财务治理研究主要是在公司治理的基础上,从财权的角度来定义和研究财务治理,包括对财务治理内涵、财务治理目标及财权配置等内容的研究。

1.财务治理内涵

国内学术界对此研究比较独立和深入,本文试从不同维度归纳为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1)制度安排观。制度安排观强调的是构建一种利益相关者间责权利的有效制衡体系,认为财务治理的制度性安排体现了各利益相关者间责、权、利的合理有效制衡(林钟高、叶德刚,2003;衣龙新,2004;油晓峰,2004;杨淑娥,2006)。(2)财权配置观。该观点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一种企业财权安排机制,由此来实现企业内部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就是财权的配置(伍中信,2005)。(3)财权控制观。这种观点强调在财权配置基础上以财权为治理对象,主要指财务控制权,它是取得财务收益权的基础和保证,通过财权控制以有效实现公司财务治理(蔡刚、干胜道,2007)。(4)子系统观。该观点认为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子系统,从属并取决于公司的治理结构的根本性质(黄菊波,杨小舟,2003)。(5)管理体制观。(饶晓秋,2003)认为,财务治理是在公司制条件下,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在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等方面划分权限,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6)结构观。(龚洪文,2002)认为,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研究的是公司财务活动的制度安排问题。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财务治理的涵义,但尚未集合体现财权及配置、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的制度安排和管理机制这几项基本要素。

笔者认为,财务治理强调以财权为治理对象,以财务契约为工具,通过各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制度安排及激励与约束机制来达到维护利益相关者根本利益的一种管理方式(静态)和管理活动(动态),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子系统的研究假设。其中,核心要素是财权、利益相关者间的制度安排以及通过财务契约的静态管理方式和动态管理过程。而财务管理是指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是一种价值管理,是公司管理的中心,是一种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运行机制,是关于资金的筹集、投放和分配的管理实践活动。财务管理理论的核心是资金,是通过资金配置(即资源配置)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

2.财务治理目标

国内学术界关于财务治理目标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主体目标说。程宏伟(2002)认为,财务治理目标就是财务治理主体的目标。由于财务治理主体呈多元性,因此财务治理目标也是多元的。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目标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促使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基础;(2)制衡说。姚晓民、何存花(2003)认为,公司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司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对称和利益制衡;(3)机制说。衣龙新(2004)认为,财务治理目标指形成科学合理的财务治理体制、制度和行为规范。

上述观点分别从利益相关者个体、企业和谐可持续发展及公司财务治理目标与公司治理目标的一致性角度,强调需要妥善协调好利益相关者各方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以使各方利益最大化。财务治理目标是通过合理的财权配置,使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妥善解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为实现企业目标奠定基础。

3.财权配置

财权配置强调企业财权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分配,以发挥企业财权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既是企业所有权配置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财权在公司治理中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力,而财权配置可以说是公司治理的“纲”。(李连华,2002)。关于财权配置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伍中信等(2006)认为,财权配置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主要体现为原始产权主体与法人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林钟高、叶德刚(2003)从“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角度提出了所有权同财务治理结构的权力配置和企业内部剩余控制权的配置问题,强调要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边界并形成其各自之间的权力制衡。张栋、杨淑娥(2005)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每个利益相关者在企业财权配置中都有权享有相应的财务权利,均应对企业有财务利益要求。同时,他们引入相机治理机制理论强调在财权配置过程中需要发挥必要的制衡作用。

笔者认为,谢志华、汤谷良教授提出的财务分层理论为财权配置的研究提供了框架。从所有者、经营者和财务经理分权管理为核心的财务分层理论可以看出,企业财权配置本质上就是所有者、经营者和财务经理之间对财权的分享,在授权与控制均衡下实现组织效率的最优。

三、研究框架

随着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入,财务治理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从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来看,财务治理研究目前还处在一个萌芽期,相关理论和方法迫切需要完善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将从财务治理理论体系出发,研究财务治理的概念内涵、财务治理的结构、财务治理的运行以及财务治理的评价。

本文的研究分为以下4个部分(如图1所示):

(一)财务治理的基本理论研究

财务治理的基本理论必须建立在产权理论、企业理论,特别是公司治理和财务理论上。从某些方面来看,财务治理理论可以看成是这些理论的交叉理论,通过这些理论来解释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再通过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炼出新的理论,以更好地指导企业实际。财务治理的基本理论就是通过对企业的实际现象(问题)的归纳与相关理论的演绎提炼出新的治理理论,它包括财务治理的概念及内涵、财务治理的主体、对象、目标,以及财务治理的原则和治理方法。通过对学者们不同观点的的评析,从整体和逻辑角度构建起财务治理基本理论体系。

(二)财务治理的结构研究

财务治理本质上是财权的配置(伍中信,1998),企业财权主要在股东、经营者和财务部门分享(汤谷良,1997)。在财务治理中,需要配置的“企业财权”主要包括财务收益分配权、财务决策权和财务监控权。企业财权配置效率主要取决于财务决策权是否得以合理授权与分配。以财务决策权配置为主线,形成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3层次授权、分权的配置格局,财权在企业内部具体配置,形成了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为主体的企业基本财务组织结构安排。所以研究财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配置成为财务治理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财务治理的效果。

(三)财务治理的运行机制研究

设计、形成有效的财务治理运行机制,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适度的调节和控制,是财务治理追求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之一。财务治理机制是企业财权基本配置框架下,基于财务治理结构安排,能够对企业财务治理活动进行调节、规范的机制。财务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决策机制、财务激励机制、财务约束机制3个方面以及保障这3个机制有效运行的信息与沟通机制。

(四)财务治理的效果及评价体系研究

财务治理的效果分析是对财务治理结构设计与运行机制有效性的评价,通过对财务治理的评价实现财务治理的持续改进和完善。同时通过对财务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企业价值方面的实证分析,进一步深化对财务治理的研究。可进行实证研究的领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影响财务治理结构及运行的因素;二是不同治理模式效率的比较研究;三是财务治理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实证研究。

四、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部分研究设计与方法

在理论研究方面,采用实地调研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调查企业的实际,调查的信息主要包括:

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2.被调查单位的性质,包括: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

3.被调查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4.被调查单位的财务体系、内部控制及运行;

5.被调查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通过调查了解财务治理在企业中的治理机制及相关环境,发现企业财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定性分析,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在现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完善财务治理的相关内涵和理论,更好地指导企业实践。

(二)实证部分研究设计与方法

1.实证研究选题

目前,国内外有关财务治理的实证研究只是零散的出现在公司治理及资本结构的研究中。所以,本文在此试图作一些尝试,对财务治理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丰富财务治理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理论与假设

从财务治理运行机制来看,财务治理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及为这3个机制提供保障的信息与沟通机制,如图2所示。

(1)决策机制

决策机制主要体现在股东、董事会及管理者在财权配置的基础上进行财务决策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Berle&means(1932)发表了《现代企业与私有产权》一书,明确提出,股权集中与企业业绩存在正的线性相关关系,原因在于股权分散导致“搭便车”难题,从而造成对管理者的监督困难。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国有股“一股独大”与“产权主体缺失”并存,所以在我国,股东的一些权利实际上让渡到董事会手中,而董事会成员的持股比例无疑影响到财务治理与公司价值。

H1: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与企业价值成正比

(2)激励机制

财务激励机制利用有效财务激励手段,协调企业财务主体之间权益关系,激发各主体参与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达到提高企业价值目标的一种机制。财务激励机制是财务治理动力所在,是促使财务治理主体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调节装置,对财务治理机制整体效应具有重要影响。BrianG.m.main&alistairBruce&trevorBuck(1996)研究发现,股票期权使管理层收入和公司业绩之间具有统计和经验上的显著正相关关系,股票期权是一种典型的激励机制,它能有效降低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H2:股权激励实施与企业价值成正相关关系

H3:经理人持股与企业价值成正比

(3)约束机制

美国研究舞弊的会计学家albecht(1995)认为导致舞弊的因素主要有3种:机会、压力和借口,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框架。财务约束机制表现为股东、董事会及管理部门之间的制衡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约束机制越完善、执行力度越到位,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就越强。Dalton(1998)认为外部董事主导的董事会可以更有效地履行其监管职责并做出相应决策。Salmon(1993)指出董事会的责任就是对公司战略制定、评价及对高管层的监督等,独立董事由于其独立性,与经理人员之间的利益瓜葛较小,有信心和能力对经理人员的行为进行辩驳,由此董事会的职责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H4:董事会中外部董事比例越大,企业的价值越大

H5:审计委员会功能越完善,监督能力越强,企业价值越大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财务治理发挥治理作用的基础,是财务治理运行的保障,信息的质量和披露与沟通方式对企业价值影响巨大。在目前的研究中衡量信息与沟通直接的量化指标很难找,只能找一些替代指标,如董事会治理会议的次数,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兼任,独立董事与公司办公地点是否在同一个城市等。

H6:董事会治理会议越多,信息的沟通越充分,企业价值越大

H7:总经理由董事长兼任,独立董事与办公地点在同一城市对企业价值越有帮助

3.研究设计思路

(1)企业价值。作为企业价值衡量指标之一的托宾Q值,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可。托宾Q值反映的是企业的相对价值,是企业价值高低的一种衡量方式。因此,托宾Q值在检验影响企业价值因素时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mak、Kusnadi计算托宾Q值的方法,即:

托宾Q值=(负债账面价值+净资产市场价值)/总资产账面价值

=(负债账面价值+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数×公司年末前7个交易日收盘价的平均值+非流通股数×每股净资产)/总资产账面价值

(2)其他主要解释变量。股权激励实施(StKRD)、外部监督(aUD)、董事会主席与Ceo两职分离(Sepa),办公地点在同一城市(LoCS),采用虚拟变量。董事会成员持股比率(BDDL)表示董事会所有成员持股该公司比率之和,经理人持股(eDDL)用总经理持股比率表示,董事会中外部董事比率(inDoR),董事会治理会议(BConV)用董事会会议次数的自然对数表示。

(3)控制变量。根据已有的文献研究结果,本文控制了对企业价值产生重要影响的变量,包括企业规模(LnSize)、资产负债率(LeVe)、成长能力GRowtH,用净利润增长率=(当年净利润-上年净利润)/上年净利润表示。

(4)模型

tobinq=α+β1BDDL+β2StKRD+β3eDDL+β4inDoR+β5aUD+β6BConV+β7LoCS+β8Sepa+β9LnSize+β10LeVe+β11GRowtH+ξ

(5)数据。本文拟使用中国内地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9年度的截面数据,同时对样本进行一些必要的筛选。

(6)分析方法。分析方法主要使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元回归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Jensen,mchaelandmeckling,william.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CapitalStructur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6(3):305~360.

[2]StewartC.myers.Determinantsofcorporateborrowing.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Volume5,issue2,november1977,pages147~175.

[3]Diamond,D.(1989),"ReputationacquisitioninDebtmarket",Journalofpoliticaleconomics,97,828~862.

[4]SanfordJ.Grossman,oliverD.Hart.oneshare-onevoteandthemarketforcorporatecontrol.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Volume20,January-march1988,pages175~202.

[5]eugeneF.Fama.what'sdifferentaboutbanks?.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Volume15,issue1,January1985,pages29~39.

[6]williamson,o.e.CorporateFinanceandCorporateGovernance.JournalofFinance.1988,Vol.42,no.3,July.

[7]林钟高,叶德刚.财务治理结构:框架核心与实现路径.财务与会计,2003(04).

[8]杨淑娥.公司财务治理:一个需要重新甄别和审慎研究的命题.经济师,2006(02).

[9]伍中信.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会计研究,2005(10).

[10]黄菊波,杨小舟.上市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问题研究.财政研究,2003(2).

[11]李连华.股权配置中心: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路.会计研究,2002(10).

[12]伍中信,朱焱,贺正强.论以财权配置为核心的企业财务治理体系的构建.当代财经,2006(10).

[13]谢志华.出资者财务论.会计研究,1997(05).

公司财务相关问题篇9

在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发展进程中不相同的,无法借鉴别国经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只有发展相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理论,才能解决在我国这一特殊环境下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财务问题。

一、财务分层管理模式必要性

建立一个完整的公司财务分层管理模式,既要包括财务治理结构的建立,也要包括财务治理机制的建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渐代替了两权合一的企业制度,公司制成为我国企业的发展趋势。传统的财务理论所产生的背景、适用的环境和其所关注的范围注定了传统的财务理论已经不足以解决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内外部复杂的财务关系,如果不引入新的财务理论和方法,传统财务理论不但不能为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管理和决策辅助,而且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绊脚石。财务分层管理引入到“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委托问题导致传统财务理论难以解决组织成员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前面己经分析过,传统财务理论是适用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企业的,这些企业属于国家,同时也由国家进行管理,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是国家,不存在委托的问题,传统财务理论也就没有涉及到对企业财务关系的管理。在经济体制改革后,由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决定了两权分离的不可避免,也就决定了经理人在公司经营中的不可或缺,就必然产生委托问题。(2)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公司财务进行分层管理(3)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公司财务体系应实行分层次管理。(4)财务分层理论的引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司内部不同财权主体之间利益冲突。

二、财务分层管理模式的建立

1.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产物。梅慎实博士后认为:公司治理机构是所有者、经营决策者和监督者之间透过公司权力机关(股东大会)、经营决策与执行机关(董事会、经理)、监督机关(监事会)而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协调运转和科学决策的关系,并依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司章程等规定予以制度化的统一机制。根据我国2006年最新公司法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共同组成的自上而下、环环相扣的财务监督、制衡机制。我们通过我国新《公司法》对于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的相关规定的解读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政府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选择。

从公司法对企业股东会和监事会的有关规定中可以发现我国对于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既不同于经营阶层主导型模式,也不完全相同于股东决定相对主导型模式和共同决定主导型模式,而是在股东决定相对主导下兼顾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公司治理模式。强调将股东视为利益者群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由于资金作为一种稀缺资源都是所有公司必须竞争得到的,而股东作为资金的所有者理所当然成为了优先考虑的对象;其次,从长远看,只有管理者把股东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使公司的每个利益相关者受益。在强调股东利益的同时,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可以刺激顾客对公司产品的消费,也可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挖掘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潜力。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重视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在为股东获取利益的同时,也使员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兼顾了顾客的满意度,并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障,使各方都达到了相对的满意程度,从而促进企业的高效发展。 2.两主体、五层次管理模式中动态财务治理机制的建立

通过前面对我国现阶段公司财务治理机制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的国家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股东的产权保护意识较强,同时也意识到了员工参与财务监督的重要性;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都处于起步阶段,尚不完善,不能够成为公司财务治理秩序赖以维持的外部约束因素,因此在现阶段要加强对公司高级经理人员的内部约束和监督机制;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许多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公司由中低技术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向高级经理人员分权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同时为了

[1] [2] 

使高级经理人员自觉实现公司的财务目标,需要采用一定的激励措施来激发高级经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现阶段股权集中,但是监督的动力不足,因此股东集团还需要加强对高级经理人员的监督力度和约束机制。

对于两主体、五层次结构的财务治理机制的建立,除了要考虑对公司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博弈状况,还要考虑到公司财务分层管理模式应该遵循的原则,要做到合乎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动态性原则,才能连续不断的发现和修复公司治理中的缺陷,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财务收益权与财务控制权相对应的原则,保证了各个财务层次之间互不侵犯,同时责任到位,但是仅仅通过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相对应,使得各财务层次自我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对各财务层次的有效激励,充分调动各财务层次参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又要对各财务层次进行有效约束,防止侵犯其他财务层次的利益。在公司的财务治理中,还要遵循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将各财务层次应该享有的财务权力、相关责任和获得利益充分结合起来,在财务利益的驱动下,提高各财务层次有效行使权利的积极性,在财务责任的约束下,使各财务层次的财务权利配置更为协调。

李心合.关于财务理论若干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

姜鲁翔.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分权分层管理[J].财会研究,..

徐小琴.谈谈公司财务关系协调和财务管理分层[J].交通财会,..

公司财务相关问题篇10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现状;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2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公司的效益,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同时还可以确保财务资料的完整、合法、安全、适应,维护公司财物的安全。财务内部控制与公司内部控制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监督。财务内部控制的实施和完善将为公司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公司运营状况健康完善,具有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及意义

1.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定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是指一企业在经营状况下,为了可持续发展以及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公司财物的安全性;公司方针的可行性以及公司效益的可竞争性而对财务进行的内部控制、管理、规划以及评价等一系列方法与措施。内部控制中大体包括: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监督以及活动控制等几大类,财务控制通常采取对一项要素单独进行控制或几项结合控制的管理办法。这些控制要素之间密切相关,既互相独立又相互影响。

2.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目标。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目标是:①保证企业财务相关信息的合法性,保障企业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状态下正常运行,合法经营,也为企业提供了良好安全的运营环境;②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为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有利可靠的数字依据和现实依据,有利于企业客观公正的了解本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运营现状;③提供客观可行的经济计划,以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经济策略和改善措施,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④优化企业内部存在的财务以及管理问题,企业才能更好的认清其存在的内部管理浪费和缺失,从而实现更好的资源优化配置,节约财务成本支出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3.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意义。对于企业而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的现代化进程,传统的财务管理办法已经远远跟不上市场的发展需要,现代化企业的首要标准就是能够自负盈亏,负担起本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只有更好的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全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为企业的管理以及正常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企业成功转型为能够适应市场环境的点带话企业。

对于财务部门而言,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完善的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和公司正常运行的保证。财务部门的控制制度完善,可以保护企业的财务免受损失,信息正确完善,也能够及时反映公司存在的资源和劳力浪费等现象,对公司的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督。使企业领导人、投资方以及政府部门随时掌握本企业的经营状况,为公司在重要决策上指明方向,才能在公司面对市场竞争时不被打倒。

对于企业职员而言完善的财务制度是安心工作的保障,是工作人员能够长期从事工作生产的保证。良好的财务状况能为工作人员提供物质保证,为企业内部井然有序的运行提供现实依靠,保证企业内部团结,员工专心安全工作。

二、财务内部控制现状

1.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企业制度完善的进一步细化和提高,作为一种新的概念才逐步被企业广泛认知和重视,其认知程度和完善程度仍处于不断探索与改进的阶段,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不具体、不适用的地方。企业为了自身发展和壮大在前进路程中不断探索和进步,但是大部分企业仍然处于管理制度失控的状态,从整体到局部都没有办法很好的衔接和互相作用,作为核心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来说,更是完善制度的首要任务。然而某些企业没能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制定现实可行并适合本公司实际发展状况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而是套用和借鉴其他企业已有的固定模式,未能结合自身特点重新设置和健全富有自身特色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与实际不符的形式主义。

2.财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执行力度差。在现在的发挥趋势下,大部分企业虽已有财务内部控制的意识并已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要求,但是内部控制的效力完全没有达到预期应有的效果,问题在于公司对于财务控制的重视度以及执行力上。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内部控制意识不强,控制力度薄弱,完全忽略了财务内部控制的对企业发展和管理的意义与责任;一部分人员因公司领导的管理不力,完全忽视内部控制的管理要求,只是完成简单的账目登记与核实。企业未能就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上体现的财务问题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也未能为公司的重大决策问题提供现实有力的数据依据,使企业陷入了一种忙乱无章,工作质量差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