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体系建设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7:17

制度体系建设情况篇1

【关键词】中职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47-03

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项目试点工作,是广西首轮职业教育攻坚初战告捷后,新时期深化职教攻坚,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继续保持科学和谐发展,并促进优质特色中职学校再次提升的重要举措。根据《广西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和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精神,桂林市遴选5所学校作为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项目试点学校,明确了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内涵要求,研究制定了符合本市实际的评估验收指标体系,有效推动了项目的实施,并为市级评估验收提供了依据。

一、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基本内涵及总体目标

(一)基本内涵

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两大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的《关于推荐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项目试点学校的通知》和《关于公布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项目试点学校名单的通知》中,明确了试点项目的基本内涵要求和主要任务,提出了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为依据开展建设;以《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为依据健全规范各项制度;落实《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科学设置学校内设机构;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建立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中职德育工作体系;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为依据,健全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配套措施;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从操作层面来看,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既涉及硬件建设,也涉及软件建设,应当包括九大方面的内容,即办学条件及办学规模、机构设置及制度建设、领导班子及师资队伍、依法办学及校企合作、教职工管理及内部管理体制、教学及实习管理、学生管理及德育工作、招生与就业服务管理、安全及资产管理与后勤服务。

(二)总体目标

桂林市遴选的5所项目试点学校均是自治区示范校或立项建设特色示范校,按照“源于标准、高于标准;样板引路、辐射带动”的原则确定总体目标,即通过开展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使试点学校在办学规模、基础能力、办学效益、服务经济社会和辐射能力方面有较大提高;在管理机制体制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综合水平,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打造若干个具有职教鲜明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中职教育品牌,带动桂林市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构建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项目评估验收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指标体系指的是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体。“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需要建立指标体系,用多个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来描述项目进展和完成的状况。因此,在构建评估验收指标体系时,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内涵丰富,内容广泛,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要求覆盖面广,体现全面性,能多维度、综合地评价试点学校实施项目的状况和成效,即不仅包括标准化建设的过程,还应包括规范化管理的过程。

(二)先进性原则

指标的设置要体现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把握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如突出信息化建设、一体化实训室、教学工厂、校企合作机制、校园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等反映现代职教特征的内容。指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三)导向性原则

建立“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项目评估验收指标体系,一方面是通过对试点项目实施状况的评价,科学地指导推进“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项目试点工作。另一方面是通过对试点项目的动态监测,了解“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为我市全面开展“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工作提供正确的导向和可供借鉴的范式。因此,评估指标体系不能只反映示范校和特色示范校的状况,也不能只考虑普通学校和县级职校,而要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要体现城乡差别,又要考虑示范校和普通学校的差异。

(四)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原则

“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项目评估验收指标体系所要反映的是一个状态和状况,有些方面可用具体的数值来量化,有些方面涉及程度和范围,这样的指标不能简单地用数值来表现。因此,应注重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以做到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状况和规范化管理情况。

三、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项目评估验收指标体系框架

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层次性。“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评估验收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是以基本内涵和总体目标为基础,按照系统科学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根据我们对“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基本内涵、目标、任务的理解,并结合自治区示范校和立项建设示范特色学校建设标准,最终选择了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两个子系统,共13项指标,构成了“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项目评估验收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一)标准化建设

主要从办学条件、领导班子、办学规模、管理机构及制度建设、教师队伍、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反映试点学校开展标准化建设的情况。

1.办学条件指标。该指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以下简称《设置标准》)第八条为衡量尺度,重点考核试点学校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体育场地及设施、仪器设备、图书及阅览室配备、实习实训基地、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设施等是否达标。同时,对示范校或特色示范校在校园面积、建筑面积、设备、校园网、示范专业和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2.领导班子指标。该指标以《设置标准》第九条依据,考核试点学校领导班子的配备及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情况。

3.办学规模指标。该指标以《设置标准》第六条为依据,重点考核试点学校的学历在校生和开展职业培训情况。同时,对示范校或特色示范校提出更高要求。

4.管理机构及制度建设指标。该指标以《设置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和《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为依据,重点考核试点学校设置内设机构和职能部门管理职责和岗位职责编制情况,以及制定教职工、教学、德育、学生、招生与就业服务、资产与后勤服务、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配备教学文件情况。对示范校或特色示范校,提出应设立教学督导机构的要求。

5.教师队伍指标。该指标以《设置标准》第七条为衡量尺度,重点考核试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特别是四级培训(部级、区级、市级、校级)情况。对示范校或特色示范校,还要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企业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本科学历、高级职称教师等比例提出更高要求。

6.校企合作机制指标。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将校企深度合作、深度融合以及开展集团化办学作为考核内容。

(二)规范化管理

主要从依法规范办学、内部管理体制、教职工管理、教学管理(含实习管理)、学生管理(含德育工作)、招生与就业服务管理、安全资产管理与后期服务等方面反映试点学校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的情况。

1.依法规范办学指标。该指标主要考核试点学校的法人资格、校长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办学经费来源等情况。

2.内部管理体制指标。该指标重点考核试点学校按照《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以下简称《管理规程》)第七、八、九条规范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校长全面负责行政工作、党组织保障监督、教职工民主参与的内部管理体制情况。

3.教职工管理指标。该指标考核试点学校按照《管理规程》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条规范学校教职工管理的情况,主要包括科学设置各类岗位;规范教职工的聘任、考评、奖励、职务晋升、解聘或辞退等工作;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优秀专业人员到学校兼职聘任制度;师德考评机制、班主任业绩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等。

4.教学管理(含实习管理)指标。该指标重点考核试点学校按照《管理规程》第十五至二十三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规范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实习管理情况,包括落实《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规范》,教学水平评估和规范使用教材情况;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工作机制、配套措施、实习责任险情况;定期举办校级学生技能竞赛,组织参加市级、区级和部级中职学生技能大赛、文明风采比赛和广西中职新时代刘三姐评比等活动情况。同时,对示范性或特色示范性,在全区性或全国性相关专业领域技能比赛获奖以及毕业生获得“双证”(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率方面提出相关要求。

5.学生管理(含德育工作)指标。该指标重点考核试点学校按照《管理规程》第二十四至三十三条规范学生管理和德育管理工作情况,主要包括学生入学注册、课堂教学、成绩考核、实习实训、学籍变动、纪律与考勤、奖励与处分以及毕业、结业等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情况;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奖励和处分制度,以及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等制度情况;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规定,开足德育课课程,并在其他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等环节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情况;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情况;学校德育工作领导机构和德育工作制度规范化情况;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机制、学生德育档案情况;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情况。

6.招生与就业服务管理指标。该指标重点考核试点学校按照《管理规程》第三十四至三十七条规范学校招生和就业服务管理工作情况,主要包括按照国家、自治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规范学校的招生、录取、联合办学和就业服务工作情况;建立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报告情况。

7.安全资产管理与后期服务指标。该指标重点考核试点学校按照《管理规程》第三十八至四十九条规范学校的安全管理、资产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情况,主要包括校园建设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依法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规范收费和财务公开情况;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对国家助学金、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情况;设施设备采购、管理和使用等规范化情况;依据有关规定做好学生食堂、宿舍等后勤保障工作情况;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制定安全管理预案、日常安全管理规定、应急处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情况;设施设备定期检查和符合安全标准情况;开展学生法制、安全、卫生防疫等教育,与当地公安建立校园安全联防和协调机制情况;创建文明校园和卫生优秀学校情况。

桂林市根据上述原则和指标体系架构,制定了《桂林市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项目评估验收指标体系》,开展了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项目评估验收,5所试点学校全面通过评估验收,有效推动了项目和内涵建设。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评估验收指标体系的构建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全面实施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攻坚工作中,要把学校常规建设和发展与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日常工作中创建标准、执行标准,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并在常规中体现标准,提升规范,用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评估验收指标体系来衡量学校的日常工作,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基金项目】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项目

制度体系建设情况篇2

关键词:风险体系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245-02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体系”)是南方电网安全生产实践经验积累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贯彻落实“南网方略”和实现“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安全理念的具体行动,是建设安全型企业的重要内容。通过在县级供电局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使企业形成自我检测、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1县级供电企业在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难点

难点一:各级员工对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认识不足,认为对安全生产并不会带来什么好处,对体系建设工作存在消极、抵触情绪。

难点二:各专业部门错误认为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只是安全监察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不自主开展所管辖专业范围内的体系建设,被动等待安监部门的工作安排。

难点三:由于大部分原有制度不能满足体系的要求,由此带来新旧管理标准、制度交替,各级单位需要对标准逐一进行消化,降低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出现对标准理解存在偏差,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难点四: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确保推进工作能按照既定的方向迈进,同时也要确保推进的质量。

2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面临难题的对策

如何解决、处理这些问题,将影响到体系推进工作的进程及在基层运转的质量。通过文化培育,提高员工对体系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落实分工,使各专业部门自主开展体系建设;做好“二次”策划,正确引导员工执行管理标准;完善过程监控,扎实推动体系工作开展等对策确保推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2.1文化培育,提高员工对体系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管理者的理解、重视是推进体系建设的保证,员工的参与是体系落地生根的基础。

(1)要充分发挥“有感领导”作用。

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体系,在各类会议上讲体系知识、进行安全经验分享、定期深入班组调研体系建设情况等,让员工体会到领导对体系建设的重视,为员工树立榜样,感染和带动员工参与体系建设。

(2)要促进全员参与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各单位内训师的作用,多层次、多形式开展体系知识宣讲,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体系知识测试,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举办知识竞赛,提高员工的参与热情,引导员工正确、深入理解推进体系建设的意义。

指导班组持续开展安全经验分享活动,通过员工参加班前班后会、班组周安全活动、月度会议等各种会议介绍体系知识、本单位的体系运转情况、存在的风险及控制措施;结合班组内部的工作分工,引导员工熟悉、理解与工作相关的管理标准,使每个员工成为所管类别的专家;鼓励员工主动收集日常工作中所发现的问题,利用纠正与预防系统跟进措施的落实。进一步促使安全风险控制思维成为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2.2落实职责分工,促进体系建设融入日常工作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涵盖了日常工作中的安全管理、作业/办公环境管理、生产管理、生产用具、职业健康、培训等方方面面,与各专业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在推进体系建设的初期就要对体系各要素与原有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进行梳理,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明确各要素的归口管理部门及职责分工,由各职能部门按照分工,落实责任,自主将体系建设工作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开展,保证体系的落地,避免出现“两张皮”。

2.3成立骨干队伍,确保体系落地不走样

为帮助各级员工正确理解、执行体系,建立由体系推进办人员、职能部门专责到供电所安全管理人员及供电所专业部门技术骨干组成的,分层级和专业的“四级”体系建设骨干队伍。按照专业管理的原则,实施区局职能部门直接管理对口供电所专业部门,供电所专业部门直接管理对口专业班组的模式,各层级骨干负责统筹、指导、检查好自己管理领域的建设情况。通过对这批骨干不断地进行深化辅导,提高其对体系的认知和理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责任心,培养出一批不同层级、不同专业的骨干队伍,实现以点带面,推动体系深化,确保体系落地不走样。

2.4做好“二次”策划,指导员工正确执行管理标准

体系建设过程中,为规范管理,带来大量制度、标准的更新。为使员工能正确地执行各项标准,从面确保管理标准落地不走样,需各专业结合日常工作特点,做好管理标准落地的“二次”策划。首先是明晰管理标准的牵头部门,其次是梳理出职能部门、供电所、班组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完成标志及管理标准执行过程记录的保存形式等,将管理标准化繁为简,使员工清楚了解自己在体系建设中的位置、负责的工作以及如何完成等,提高管理标准的执行力和依从性,促使体系运转常态化。

2.5完善过程监控,扎实推动体系工作开展

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建立统一指导、质量进度控制、沟通协调、联合检查、考核激励等“五大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机制,促进和指导体系建设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以体系思想、方法、要求不断完善和改进日常安全生产工作。

(1)统一指导。制订工作方案,对各单位推进工作进行部署;制定年度、月度工作计划,统一指导各部门、供电所推进体系建设工作。

(2)质量进度控制。定期跟进各单位的体系建设情况、年度工作计划、月度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对计划完成情况实行“红、黄、绿”横道图评价制度,监督实施效果,确保各项工作进度清晰、可控。

(3)沟通协调。以月度会议、体系建设简报、现场辅导计划为沟通载体,了解基层单位体系建设情况、掌握体系动态、协调解决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需要持续进行现场辅导、解答释疑。

(4)监督检查。定期组织开展阶段性自查自纠工作,不定期检查各单位管理标准的执行情况及依从性,对工作计划、改进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针对得分较低的薄弱要素,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防范不符合项重复出现,形成持续改进的态势。

(5)绩效考核激励。利用绩效合约的经济手段,推进体系深化。在绩效合约中,对于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归口管理的要素在外部审核中所得分值情况分别给予加、减处理,迫使职能部门加快推进体系建设;对于供电所,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内部考评,各供电所的各要素执行情况进行评分,得分排名靠后的将被扣绩效分,排名靠前将获得相应的奖分。这样一来,极大地激发基层单位的潜力,逐步实现你追我赶的体系建设良好局面。

3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还要重点关注支撑体系运转的“四大机制一系统”落地情况

3.1安全区代表巡查机制

建立起责任区域的自我检查机制,安全区代表每月踏踏实实对所管辖区域安健环进行认真细致的巡查,如实记录体系运转中,责任区域内的安全生产管理和作业活动存在的问题,并将问题纳入纠正与预防系统,跟踪其改进和完善的情况,确保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实现持续改进。

3.2事件报告与分析机制

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按时按质开展故障调查,对事件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系统原因进行全面统计分析,制定、执行、跟进障碍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效果,推动障碍管理实现闭环。对未构成事故的不符合事件实施管理,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和实现事故的预防性管理积累基础数据、明确改进方向,防范同类型事故、障碍的重复发生。

3.3任务观察机制

对安全生产作业活动实施任务观察,收集管理和作业活动中人员行为、作业方法、管理标准存在的问题,跟踪员工接受培训后有效应用所学知识的效果。通过所收集问题的统计分析与改进,为规范员工行为习惯、收集培训需求、完善作业方法和管理标准提供依据。

3.4审核机制

根据体系内审、外审情况,开展自查自纠,梳理存在问题,制定改进措施,落实责任人和完成时间,按照改进计划开展整改工作,及时跟进完成情况和效果,实现持续改进。

3.5纠正与与预防系统

对安全生产管理和现场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问题,通过安全区代表巡查、任务观察、体系审核、日常检查和事故/事件报告等机制,纳入纠正与预防系统,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改进措施、落实责任单位/人员、工作要求、完成时间,预防和控制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通过“四大机制一系统”的运转,确保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促进体系的思维和方法逐步形成为工作习惯。

4持续改进,全面提升体系建设水平

4.1持续开展体系改进工作

按照体系pDCa闭环管理的思路,回顾每年内审,外审等审核情况、体系运转中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落实改进工作,定期跟进、回顾改进工作情况及效果,以确保体系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4.2总结归纳,全面提升各单位体系建设水平

对各单位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深入调研,总结提炼各单位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和亮点,形成并固化一套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做法,通过组织供电所、班组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在试点单位召开现场会等方式方法及时向其他的供电所、班组推广,全面提升体系建设的整体水平。

5结语

本文介绍了在县级供电局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难点及其相应的对策,总结了体系建设的经验。

体系建设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提升的过程,需要广大领导、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推进过程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料的困难,需要不断探索,迎难而上。只有把体系的思想、要求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才能实现安全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制度体系建设情况篇3

abstract:withtheDeepeningofreformandopeninguppolice,theconstructionmarketisbecomingmoreactive.especiallyinrecentyears,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marketeconomyandtheexpandingofthebuildingmarkets,theoverallstrengthandqualityofthemarkethasundergoneasignificantimprovement.atthesametime,theconstructionmarketcreditlossismoreserious.inresponsetothisphenomenon,Chinahasbegunbuildingconstructionmarketcreditsystemtoachievegreatpracticeandtherecordintheconstructionbusinessinnovationmechanism.thethesisprovideshowtoimprovethemechanismforourreferencebasedonthethoughtsofthewriterinthepracticalsituation.

关键词: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备案机制

Keywords:constructionmarket;creditsystem;recordsystem

中图分类号:F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024-02

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诚信体系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举措,也是建筑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证。近年来,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建筑市场诚信建设工作,把诚信建设列入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环节,积极探索诚信建设的机制与途径,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些实践反映了建筑市场诚信建设新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企业备案机制上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使得建筑企业在招投标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本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1现代市场诚信体系下的备案制度已发生重大改变

全新的建筑市场备案制度已经全面推行。与传统的建筑企业备案制度相比较,当前建筑市场的备案制度已发生了根本性的重大改变。传统的建筑企业备案制度相对比较简单,建筑企业往往在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各级建委、招投标中心、建设管理处)进行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安全许可证的备案等级,往往是原件及复印件拿到建设主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并提供一些简单的、基本的关于企业资料的基础性书面材料。随着市场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又增加了设立企业办事处等备案要求。而随着建筑市场诚信系统的建设全面推行,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今天的建筑市场备案制度也已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正以互联网为载体,以诚信信息网站为平台,以企业全面的资料和人员、设备、业绩、信誉等情况为内容,以多方位的考察、评价为管理体制,强调各类企业资料时刻完善更新,企业行为完全监控,使得现代的建筑企业备案工作上升到一个更高级、更完善的平台。

2现代市场诚信体系下的备案制度形式和要求

2.1改革以审批为主的市场准入管理方式,推行网络备案制度。减行政审批手续,推行网络告知承诺制度,告知承诺制就是在企业提交备案申请时,建筑行政管理部门通过网络形式,将所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相关备案规定需达到的条件、标准和要求,清楚地告知申请人。一切备案资料,包括执照等级,营业情况,人员状况,设备情况,资信能力、拥有业绩等等资料,均通过网络上报,网络审核通过后,完成备案。

2.2改革以静态管理为主的企业资质管理方式,积极引入动态管理。一是加大对建筑业企业的动态管理。资质变更、人员的变动、注册资金的改变都要第一时间在备案网站上进行修改,并重新上传扫描件,申请建设主管部门进行网络审核。二是加强日常的备案管理和检查制度,包括对备案人员到位率的检查,对企业备案营业场地的检查,对企业备案场所日常台帐建立情况的检查,对有在建工程的备案企业的工地检查。所有检查都和备案制度紧密相连,是日常的管理和检查成为企业备案工作的一部分。

2.3以备案管理工作为评价平台,建立企业信用等级。将企业的备案管理检查工作与企业的市场信用行为密切挂钩;设立市场信用等级名单,对备案工作日常管理好的,如备案资料及时更新上报,备案人员满足到位率,基础台帐建立完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企业,进行季度或年度信用等级评价,评价的结果,直接纳入当地的招投标管理办法中,直接影响企业在当地招投标工作的成效。并设立诚信黑名单制度,备案日常管理不到位的企业,甚至会被列为黑名单,会被取消当地的备案资格,清理出当地的建筑业市场。

3企业做好现代市场诚信体系下的备案的深远意义

3.1做好备案工作是企业完善自身管理、梳理自身情况的要求。在备案中,往往要求企业对企业自身的基本情况、资质情况、工程业绩、技术力量、承包合同履约情况、奖惩情况、合同纠纷及处理结果记录、现场质量安全事故记录、材料合同支付情况、职工工资拖欠情况、财务状况等,进行统一的网络备案,这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企业全局的高度来进行整理、归纳,并在整理、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备案。

3.2做好备案工作是进入各级市场的准入要求。2007年1月12日,建设部颁布《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各级政府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行建筑市场诚信建设,备案工作作为市场诚信建设的基础一环,正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建筑企业要想进入各级建筑市场,必须现进行诚信体系备案,通过备案后,方能取得市场准入资格。并在后期的备案工作中,加强管理和完善,使得市场准入资格得以延续。所以做好备案工作已成为企业市场准入的关键环节,是企业进行招投标活动的先决条件,并直接在招投标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以局集团公司在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的备案为例,局集团公司先必须在浙江省交通运输系统进行网络备案,通过备案后方能进入浙江省交通运输建筑市场。在备案管理工作如若获得信用等级,就在在招投标活动中直接获得加分,使企业在招投标经营活动获得主动地位。局集团公司在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的备案中,获得aa等级可加1分,a级0.5分,B级不加分,C级倒扣1分甚至无报名资格。aa级能同时报两个标段,a级只能报一个标段。局集团公司经过周密安排、细致准备,做好了备案工作,取得了a级信用等级。

4对做好现代市场诚信体系下的备案工作的探索

4.1重视企业备案工作,认识到备案工作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关键性第一步工作。随着市场的发展,企业的备案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备案工作已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并且能左右企业在招投标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所以必须加大对企业备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局集团公司在杭州市的备案为例,局集团公司先要在杭州市建设委员会网站发起备案申请,受理后获得用户名和密码,然后在杭州市建管处主管的网站“杭州市建设信用网”上进行备案登记,把企业的基本资料、履约状况、财务状况、工程业绩、技术力量、人员状况、项目经理状况、奖惩情况、职工工资支付情况、财务状况等,进行统一的网络备案,在“杭州市建设信用网”上通过审核后,取得备案资格,然后申领企业iC卡和项目从业人员iC卡,日后的企业投标报名和项目经理开标均持iC卡进行,不接受任何纸质资料报名,项目经理开标无iC卡,取消开标资格。

4.2多方面采集信息,建立诚信信息档案库。按照未雨绸缪,提前规划的思路,提前做好备案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完整的收集企业的各类信息资料,建立一个专门用于企业备案的信息档案库,把企业的基本情况,资质等级,资质类比,财务状况,工程业绩,人员状况等等信息资料都收集到企业备案信息档案库中,按照各地网络备案工作的不同要求,分门别类进行筛选,做到及时准确、规范有效的完成各类不同要求放入备案工作。

4.3加强企业备案工作的日常更新维护。企业将备案信用信息录入网络系统,通过网络传输到有形建筑市场监管平台,通过了建设主管部门的审核,取得了备案资格后,并不是备案工作的结束,更要加强日常的更新维护工作。及时关注备案网站上的各类信息。

4.3.1及时更新企业资料。如企业财务数据年度更新,企业设备新增情况,人员变动情况、业绩完成情况、资信等级变化情况、合同项目履约情况。这些情况一旦有更新,应立即和主管备案的建设单位联系,进行数据的更新,以确保企业最新最全的资料信息在备案网站上体现公布。

4.3.2做好企业信息资料的及时变更。如企业注册资金的变更,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变动,企业备案网站上主要人员的变动,项目经理资质等级变动和增项,以及其他情况的变化,都要及时在备案网站上更新,以免在现实经营活动中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经营活动不能顺利进行。

4.3.3迅速接受备案工作中的新生事物,积极稳定的做好备案工作。近年来,备案工作已经延伸出了许多新事物,以局集团公司在杭州市备案为例,备案中除了网络申报及提供各类企业、人员的证书和按要求设立在杭办公场所外,还需提供驻杭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杭州市工商局办理)或者驻杭办事机构等级凭证(杭州市政府国内经济合作办公室办理),另外,设立民工学校也已成为通过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审核工作的关键条件之一。这些新生事物必须要及时准确的按要求办理好,才能顺利通过备案审核。

制度体系建设情况篇4

关键词:地方国库制度;探索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地方国库制度建设面临的压力分析

随着系统的不断升级、总行制度的重新整编及业务人员对地方国库制度和国库业务操作的熟悉程度越来越高,制度内容与制度执行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对制度建设产生了需要继续完善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上位制度协调一致的压力。2011年底,总行对现行国库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清理、修改、补充和完善,先后颁布了多个基本规定、管理办法及指导意见。新制度根据当前的国库业务环境进行整编,在内容上有所修订,且更偏重原则性规范。为了切实执行总行国库制度,更好地履行国库职能,当前各地方国库制度必须随着总行基本制度的重编进行相关内容的修订与完善,使之与总行新国库制度保持一致,且内容更加明晰、更具操作性。

(二)增强制度执行力的压力。目前,部分国库业务人员在部分业务处理中存在“习惯化”以及“表面形式化”的操作,制度执行力表现不高。首先,部分支库业务人员在国库业务处理过程中习惯按照相关业务的旧制度规定来处理各类国库业务,致使某些国库业务处理流程和操作程序与当前适用的相关制度内容不一致。其次,在处理一些国库收、支、退等业务时,部分业务人员只满足于在纸制凭证上的鉴章,但在业务处理过程中没有实际进行监督或执行内部国库资金风险控制程序,未能实际履行国库职能和防范国库资金风险,只是在表面上执行了相关制度内容。

(三)业务制度内容规范到位的压力。当前制度对部分业务处理的规范内容只是做了“原则性”的阐述,对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也重视不足,显现出规范不到位的问题。首先,随着国库的整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制度的编写人员对新环境的情况并不了解,因此在某些业务规范内容方面大多采取“原则性”或“方向性”的制度规范用语,对业务操作程序的规范阐述不是很到位,导致国库业务人员在实际的制度执行中容易产生误判。其次,由于对国库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部分国库业务的内部风险控制程序缺失,比如:“在退库业务中,发生退库的收入预算科目在收入报表中的本年累计余额不可以为负数”等风险点。

(四)部分旧业务的制度内容继续完善的压力。随着各种业务的不断发展,当前存在部分制度内容与业务不适应的情况,相关制度对业务处理行为规范作用不强。首先,在tCBS系统上线初期,为了确保国库业务人员从原有系统业务角色尽快向tCBS系统业务角色转变,在考虑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的基础上,制度内容尽量避免对原有国库业务处理过程产生太大的改变,少量业务处理程序的制度规范依然保留原有做法。其次,tCBS系统的不断升级改变了某些国库业务处理流程,优化了国库业务环境,导致某些制度规范内容过时。

(五)新业务的制度内容需进一步完善的压力。随着tCBS系统运用的不断深入,各地国库部门协同相关部门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工会经费、残疾人保障金以及地方社会保险金纳入国库管理等多项国库创新业务,开创了地方非税收入纳入国库预算外收支管理的先例。但由于创新业务是在相关制度出台后开展的,相关国库预算外收支业务处理办法及管理制度只是另行出台并使用,未能在基本制度内容中得到反映。为保证制度内容的完整性,需对该部分业务制度内容进行整编。

二、强化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建议

为了满足新形势国库业务需要,解决全国各地分、支国库在制度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确保国库职能在可控风险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履行,本文结合各地国库业务处理中制度执行的实际情况,提出各地分、支国库机构应采取执行有效的方案加强地方国库制度建设、完善海南省地方国库制度体系内容、强化地方国库制度实施效果等的建议。

(一)明确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目标。明确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前提条件。地方国库制度应建成什么样的体系?制度内容应以什么尺度作为衡量标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些问题在确定制度建设意图过程中应加以明确。一般情况下,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目标应体现为制度的一致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前瞻性等方面。

(二)健全地方国库制度的制定机制。国库制度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为确保制度建设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地方国库制度建设应在总库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总结过去本地国库部门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广泛征求各地及各部门对制度建设的意见与需求,针对不同的情况研究并采取不同的优化方案,不断完善国库制度内容,据此形成一个相对健全的地方制度制定机制。

1、学习与研究总行新制度。地方国库制度内容必须与总行上位制度保持一致。在国库制度建设前,地方国库应对总行基本制度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研究,全面掌握总行基本制度内容的变化情况,了解变化内容对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总行的地方国库制度及实施细则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国库业务的实际情况,确定总行各基本制度需要进一步细化的制度条款,并将相关内容细化成地方制度实施细则与操作规范。

2、总结旧制度建设的问题。制度建设不是从开始就十全十美的,建设情况需要在实际业务中不断进行检验。一般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制度执行后,“制度内容不到位,无法执行”、“制度内容不符合业务规范”、“制度内容与上位制度相冲”以及其他在制度制定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会逐渐暴露出来。为了促使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需要对过去制定的制度内容及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制度内容不断优化,对制度执行不断加强。

3、广泛征求意见。国库制度是各级国库部门业务行为的规范依据,对国库履行监督职能行为、业务回单及相关资料的整理行为以及和相关部门的对账行为都会产生规范作用,从而也会对财税等相关外部单位产生影响。然而,基于不同的现实需要,各级国库部门和各外部单位对某些国库业务可能会存在不同需求。为强化国库制度的执行力,在地方制度实施细则制定前,应事先征求各支库及各外部单位的意见,在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各支库或相关业务外部单位对国库业务的现实需求。

4、拟订方案,完善制度。首先,将总行基本制度的每个条款进行细化并汇总,编制每个总行基本制度的地方实施细则;其次,将各地方实施细则的相关条款内容按国库业务种类进行归类与划分,使规范每种业务操作的实施细则能按每种国库业务处理的过程进行整编并按顺序排列,汇编成地方国库业务操作规范等制度。

(三)完善地方国库制度的内容框架。对于每种国库业务,地方国库制度及实施细则应分别从业务要求与风险、业务凭证与监督、业务操作与账务处理及凭证整理等方面进行规范。

1、规范业务要求与风险内容。国库业务处理的业务要求与风险是地方制度实施细则应首先明确的内容,具体是指总行基本制度所规定的每种国库业务处理应达到的目标、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总行对地方国库业务的年度考核点以及相关财税政策对国库业务的要求。业务要求与风险的内容一般可以根据总行国库基本制度内容及相关财税政策进行细化。

2、规范业务凭证与监督行为。国库业务的发生都需要各相关凭证作为依据。为规范国库业务处理的标准,实施细则应对国库业务发生时的必要凭证,以及凭证要素的必要项做详细的规定;在此基础上,还需明确国库业务人员应如何根据凭证要素内容和各凭证间的勾稽关系进行对外监督。

3、规范业务操作行为与国库会计账务处理。tCBS系统上线后,国库业务基本上依靠各种国库系统进行处理。为保证国库业务的系统操作有法可依,地方国库制度及实施细则应对系统业务操作行为进行规范,明确各业务岗位在国库系统中的操作内容,并确保该规范内容与各国库系统操作手册保持有效的衔接;其次,地方国库制度及实施细则还应详细阐述国库业务经国库系统处理后所产生的业务处理信息、国库会计核算的会计分录、登记的会计账簿种类以及汇总的会计报表,以便国库业务人员据此对国库业务处理结果及国库会计核算结果进行全面的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实施细则还应对国库业务处理信息以及国库会计核算信息的查询方法及操作行为进行规范。

4、规范凭证整理行为。国库业务在国库信息系统中处理完后,相关凭证资料如何进行处理等业务行为也需要在实施细则中得到明确的规范。其内容主要应包括对国库业务处理和会计核算资料、相关部门的国库业务凭证回单、会计凭证及相关报表的清分、签章及整理等行为的规范。

(四)强化地方国库制度的执行机制。国库制度建设不仅仅是指健全制度体系与完善制度内容,还包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制度执行到位,强化国库制度在实际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制度执行力。

1、加强制度学习与培训。深刻理解并全面掌握国库制度内容是制度得以执行的前提条件。各级国库部门应通过组织培训班、网络视频培训、录制光盘、编写制度汇编、组织大分区国库知识培训以及其他创新培训方式与手段,积极组织国库业务人员开展新国库制度和财税政策学习及研究,着力增强制度培训效果,确保各国库业务人员对制度内容及国库业务相关政策理解到位。

2、强化制度监督与检查。为确保各项国库制度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得到切实的执行,各级国库部门应重视对辖内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工作。根据条件不同,国库部门可以灵活采取不同的监督方式,确保监督行为及相关检查业务操作程序符合制度与相关政策的内容,对发生的各种制度不执行情况予以及时纠正;保证各种业务凭证合法、完整,业务处理结果真实、准确,业务资料整理符合制度规定等。

制度体系建设情况篇5

【关键词】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管理制度

一、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现有管理程序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在整体控制阶段会存在很多管理问题,直接对工程项目的运行造成干扰。以下将对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造价管理问题

在现有设计体系的要求下,为了实现在高度控制的管理机制,在整体控制阶段要对设计形式进行优化分析,使其符合具体控制标准的要求,满足管理需求。但是在项目工程具体控制过程中部分企业以经济利益为主,忽视了项目设计合理性的相关要求。在优化设计阶段存在很多违法行为,包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克扣工人工资等。一味的以经济效益为主,忽视了现有应用系统中管理形式设计的重要性,对工程建筑造成干扰。由于收到多种设计形式的限制,在控制过程中必须对项目工程进行重新设定,使其适应工程管理体系的具体要求[1]。

2.安全管理问题

在具体施工阶段,施工人员是主要影响因素,必须对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使其满足系统的本质性发展要求。在具体控制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多,建筑事业也取得了理想的发展成就,基于现有控制程序的特殊性,要以安全管理理念为支撑,实现管理形式的高度统一。但是在具体控制过程中,部分施工人员的素质比较低,在具体施工阶段对防护体系欠缺了解,进而出现安全隐患事故,对自身造成不良影响。在控制过程中经常存在违章操作情况,施工人员没有佩戴安全帽,操作管理形式应用不当[2]。

3.施工质量问题

施工质量和材料控制有一定的联系,在整个控制过程施工材料是重要影响因素,材料的好坏也直接对工程项目质量有影响。但是在控制阶段存在控制机制不合理的情况,降低了采购成本,直接对现有设计形式造成影响。部分工作人员没有合理选择施工材料,采用劣质、不合格的材料,直接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造成影响。基于现有设计形式的复杂性,如果存在设计形式应用不当或者材料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情况,都直接对项目管理体系造成影响。部分施工管理人员素质比较差,对干预形式了解不当,进而出现控制体系应用不当的情况[3]。

4.工程进度问题

部分施工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主,忽视了项目工程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基于干扰因素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减少影响因素的不利影响。但是在具体控制阶段存在细节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不断加强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虽然提升工程进度,但是给施工建设体系造成不利影响,制约了工程进度,严重威胁到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工业建筑工程项目实际管理措施分析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以固定的设计形式为目标,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基于其他控制因素的差异性,在具体控制阶段要以固定的设计为基准,保证控制体系的完善性。以下将对工业建筑工程项目实际管理措施进行分析。

1.强化造价管理

在系统建设和控制阶段必须以固定的设计形式为目标,体现优化设计的要求。在控制阶段要重视成本管理,将其作为重要控制形式。在成本控制过程中要设定固定的管理机制,将其用来约束造价管理体系,并按照固定的设计模式及设计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在整体控制阶段必须建立系统的应用计划,保证各个阶段施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造价管理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多,要将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及设备成本结合起来。在成本控制阶段要优化设计形式,采用多种控制手段降低施工成本,进而提升施工进度。相关管理者必须明确现有设计形式,采用新技术和控制形式,不断提升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4]。

2.提升施工人员素质

施工人员是工业建筑工程设计的主体,其肩负着很多重大责任,在系统控制阶段必须明确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固定的设计形式为目标,进而体现设计形式的卓越性。在具体控制阶段要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必须强化对工作人员的管理,确保工作人员具备比较高的整体素质,建议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和技术水平,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对施工形式有具体的了解。其次施工人员要想提升自身管理理念和水平,在控制阶段必须以规范性管理体系为媒介,发挥建筑工程的具体作用。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在工程项目具体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干预因素的影响,进而出现系统控制不当的情况。在整体设计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以固定的监督管理制度为基础,在控制阶段要保证工作形式有条不紊的进行,必须以系统的管理制度为基础,使其适应现有管理机制的要求。当前在工程具体应用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实现管理制度的高度统一,必须满足工程体系的建设要求,选择先进的管理方式对其进行优化分析,不断减少阻碍因素的消极影响。在优化控制阶段要制定合理的管理形式,满足应用体系的要求,不断提升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

4.优化组织形式

建筑工程质量、成本及进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针对系统设置的优越性和制约性,在后续控制过程中要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优化组织设计形式,促进其共同发展。相关管理者要以固定的设计体系为目标,不断减少影响因素的干预性,按照原有的设计形式和计划进行施工。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在整体控制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要开展安全培训工作,提高施工参与人员的安全生产能力,将安全与施工进行有效的同步。最后要将安全管理责任制落实到实处,使其满足建筑系统的本质性要求,保证工程施工安全的进行。

结束语

针对工业建筑工程设计形式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在后续控制阶段必须减少干预因素的影响,满足系统建设的需要,发挥控制体系的相关作用。在后续控制阶段要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满足系统建设的本质性要求。在日常管理阶段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在日常管理中优化设计形式,对应用机制进行协调分析,发挥现有设计形式的优越性,进而体现出设计模式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康燕云,方丽玉,蒋古月.浅论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2(06):236-237.

[2]黎继松,丹,杨柳雨.对影响建设工程质量各种因素的分析[J].广西城镇建设,2011,10(12):99-101.

[3]卢芳.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2(13):102-103.

制度体系建设情况篇6

提高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加强党建的自觉性

工作中,一些党务干部虽然能够认识到法治思维重大意义,但在处理党的建设实际问题时,并没有自觉选择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其主要原因是没能形成真正的法治意识,缺乏法治理念。

党务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党的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深入学习法律。唯有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掌握基本法理原则,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理念,才能形成法治思维,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才能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表率。二是树立法治信仰。只有树立法治至上的理念,把法治作为价值来追求,才能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层次和水平。首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就是树立正确的法治观,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党的建设奠定思想基础。三是加强工作实践。注意加强日常法治逻辑训练,按照法治的思维方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有规定的,遵循规定;没有规定的,遵循法治原则。越是问题复杂,越是情况紧急,越要用法治思维去思考、处理。

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党建制度体系建设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党的建设,前提是建立健全党的建设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充分发挥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作用和对党的建设的保障性作用。

全面梳理制度体系。认真梳理各类制度,分清具体情况,为做好党建制度的废、改、立工作打好基础。跟中央党内法规制度相抵触的,应及时予以废止;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应予以修订完善;对于制度缺位的情况,应抓紧研究建立新制度。

完善党建制度体系。特别是要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严肃党内生活、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对于有关党建制度需要细化配套的,做好制度承接工作,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相互配套的党建制度体系。

深化党建制度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关键时期,要求强化创新意识,贯彻上级要求,结合部门实际,在党的组织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下功夫,确保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取得实效。

多措并举推动党的建设制度执行到位

中央先后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我们不仅要自觉遵循这个根本大法,更要切实执行好这些最新出台的党的制度。

重视宣传,提高党建制度的知晓度。拓展宣传的覆盖面,使每名党员干部对党建制度了然于胸。充分发挥案例的教育作用,增强宣传的实际效果,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党建制度意识。

制度体系建设情况篇7

自1998年中央颁布《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以来,我区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推动各级各部门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狠抓落实。总的看,全区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扣紧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思路不断拓宽,举措不断创新,反腐倡廉建设机制保障作用日益突出。但对照中央《规定》,对照市委、市政府20__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意见》,各单位工作还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存在被动落实多,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少;常规抓法多,源头治理的思路办法突破创新不够,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抓教育、抓制度和机制深化、抓有效监督主动性不够,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问题,有对党风廉政建设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保障作用认识不清、摆位不够的问题,也有因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点多、面广,对工作格局理不清,不会抓、不知怎么抓关键的问题。但认真分析,最根本的症结:

1、“一把手”的“第一责任”和作用发挥不到位。客观上毋庸置疑的是,各单位“一把手”总揽全局、谋划发展、亲历亲为担当关系全局的重点发展建设任务和稳定责任,压力大、任务重,在许多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上,由于对如何履行“第一责任”思路不清,都演变成了“谁主管、谁负责”,哪项工作上级抓而不放,哪项工作主要领导投入精力大的工作模式,从某种角度讲这无可厚非,但弱化“第一责任”倾向的问题是必须坚决避免的。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弱化“第一责任”,就会使其全局谋划落实的保障力降低,就会使非“一把手”亲历亲为不可的工作不到位,就会使该落实的工作和效果无督促而打折扣,特别是关系全局性、带有根本性的源头治本之策不能及时提出、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因此,解决各单位“一把手”总揽全局中履行“第一责任”思路不清问题,是强化“一把手”的“第一责任”和作用发挥的关键。

2、推动有效落实的机制不完善。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三个关键环节。在结合实际、突出关键、合理有效搞好责任分解的同时,加强责任考核是强化责任追究的前提和依据,是推动责任制落实的关键。过来工作中,尽管也有检查考评,但由于机制不完善,使“点多面广”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检查考核,常常“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考评力量整合不够,全局层面各项日常考评成果综合运用不够,促总结、找问题、给压力、促整改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强化;导向性不强,工作着力点和用力方向不明确;考评方法与时俱进不够,考评预期实现效果不能持续。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必须解决好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机制上找出路,在完善机制上下功夫。个人认为,当前应着力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机制。

(一)要明确考评的目的意义

1、以考评促进责任制落实,强化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障。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带有全局性的根本工作制度。加强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考评,就是要通过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严格执行和有效落实,进一步促进“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五年目标圆满实现。

2、以考评强化责任主体意识,推动解决实际问题。各级党委(党组)是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加强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考评,就是要推动各乡镇委局党委(党组)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切实认清责任、履行职责,从思想和工作实际出发,强化“四个意识”、解决好“四个问题”,即:强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识,解决好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与各项建设发展任务“两张皮”的问题;强化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意识,解决好党风廉政建设齐抓共管合力不够的问题;强化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意识,解决好制度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缺乏创新,源头治理深度、广度不够的问题;强化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意识,解决好权责不明、失责追究不力的问题。以“四个意识”的强化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整体环境的改善,以“四个问题”的解决带动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3、以考评明确工作导向,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通过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考评,进一步明确工作导向,促使各乡镇委局围绕加快发展大局,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更准确地抓住党风廉政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和工作重点,更有针对性地选取工作着力点,找准用力方向,卓有成效地保障和促进“干成事、不出事”。要通过考评机制完善,引导出与自身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抓落实的意识,引导出围绕“干成事、不出事”目标真履责、出真招、求实效的落实之风,引导出“常规工作抓规范,重点工作抓突破,自身工作抓特色”,扎实推进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工作格局。

4、以考评推动“三个环境”建设,为全区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强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考核,就是要推动各乡镇委局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发展的平台上来认识和把握,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合力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勤政廉洁的作风环境、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环境,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效为全区“提升大环境”作保障。

(二)在机制设计上应抓住五个关键环节

1、围绕强化“一把手”的作用和责任设计考评要素。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一把手”处于关键位置。因此突出乡镇委局主要负责同志的关键作用和第一责任,才会促使主要领导履行“第一责任”到位,才会健全“两手抓”的工作格局,才会形成“一岗双责”、层层落实的责任格局,才会使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从全局高度改革创新,才会使领导自律和履责有机结合起来。

2、紧密联系__实际,抓重点、抓关键。要着眼正在做的和必须做的,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最现实、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抓住重点、突出关键,纲举目张、以点促面,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兼顾与反腐倡廉建设系统性、导向性和目的性的统一,使考评同阶段性推进工作相结合,同有针对性解决问题、求阶段性效果相统一,同保障服务发展大局相融合。

3、体现齐抓共建合力。

综合运用领导班子和干部考察、村民自治巡视督查、政风行风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专项检查、考核、考察、评议等工作的成果,实现有机衔接,使“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考评角度落到实处,形成整体推进合力,避免以往考评工作的“单打一”,避免“一考定终身”、不全面,避免重复考评、加重负担。4、强化考评的实际效果。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以肯定成绩、解决问题为主,不排名次,不分档次;实行单位自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通过机制设计,促使各乡镇委局把自查的过程作为认真总结分析、查找工作薄弱环节和问题、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的过程,坚持务实求真,不走过场、不文过饰非、不弄虚作假。重点抽查主要着眼于验证成果、总结经验、找准问题、督促整改,用机制推动各单位自觉将责任制工作摆上位、主动抓,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做好考评结果的运用,特别要坚持依纪依规严肃责任,失责必究。

(三)考评内容和程序

对乡镇委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考评总体框架:以强化主要负责人的关键作用和第一责任为主导,以抓班子、抓基层(机关)、抓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三个层面”工作情况为考评主体,兼顾惩防体系建设“六项任务”(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的系统性,兼顾“四个要素”(部署工作抓落实、重点工作抓突破、制度机制抓创新、科学发展抓结合)的导向性,兼顾“两个效果”(制度机制创新和干成事不出事)的目的性,形成“四位一体”考评体系。

1、考评主体

乡镇委局围绕党风廉政建设总体要求,抓领导班子、抓基层(机关)、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三个层面”工作情况,是责任制考评的主体内容。

领导班子:

①班子勤廉建设措施和总体情况,督促班子成员执行廉洁自律规定措施和基本情况(以相关文件和记载、组织部门班子考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民主生活会资料、举报和案件查处情况等为依据);

②组织班子开展反腐倡廉专题学习教育情况,班子总结、分析、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以相关记录、记载等为依据);

③按“一岗双责”要求,督促班子成员在建设发展重点工程(工作)中落实“干成事不出事”要求情况(以记录、记载、制度文本等为依据);

④主要负责同志对班子成员实施廉政提醒、警示教育、个别谈心谈话等情况(以相关记载及当事人核实为依据);

⑤按照全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责任分工》和年度任务部署,区直牵头单位或配合单位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情况(以工作督查、相关记载、相关文件、资料等为依据)。

基层(机关):

①落实区委《关于进一步强化村民自治制度落实和机制规范运行的意见》(津武党发〔20__〕23号),履行指导把关职责情况(以村民自治巡视督查结果为依据);

②有针对性地加强政风行风建设,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情况(以相关制度文本、资料、记载、日常督查、行风评议等为依据);

③对村街班子及主要负责人、机关科所站负责人加强教育、廉政提醒警示谈话情况(以相关记载、资料和当事人核实等为依据);

④加强对党员、干部党纪条规、弘扬新风正气等教育情况(以党日活动、“”、相关会议记录、资料为依据)。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①对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加强制度建设,深化源头治理,强化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用制度保证权力干净运行的情况(以相关制度文本、资料等为依据);

②“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集体讨论做出决定情况(以会议记录为依据);

③在涉及国家集体投资、工程企业化运作的项目建设中,强化“干成事不出事”保证机制、措施情况(以相关制度文本、记载、资料和案件举报查处为依据);

④加强财务管理及国有和集体资产监管制度机制完善落实情况(以相关制度、案件举报和查处为依据)。

2、考评兼顾取向

在对“三个层面”工作的考核中,兼顾反腐倡廉的系统性、导向性和目的性“三个取向”:①是否体现围绕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系统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六项任务”;②是否体现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部署工作抓落实、重点工作抓突破、制度机制抓创新、科学发展抓结合,在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勤政廉洁的作风环境、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环境上,富有新特色新成效;③是否体现针对体制机制和工作薄弱环节,解决措施上有深化和创新,并在各项工作和发展建设中,实现了“干成事不出事”的综合效果。

3、考评程序

一是单位自查自评。为避免单位自查流于形式,要对各单位自查材料的框架、内容等提出具体要求,并特别设定“自查报告须经党政领导班子集体通过”的环节,通过集体把关,促使各单位深入研究和解决存在问题,明确工作方向。

二是重点抽查考评。抽查对象可随机抽取,凡自查报告质量较低,或综合分析(班子考察、行风评议、举报及案件查处等)反映出的问题较多的单位应作为抽查的重点。同时,着眼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帮助完善提高,对各单位的亮点工作可进行专项考核。通过以上方式进行考核,既可避免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造成的“走马观花”现象,又可避免由于不分重点、笼统检查造成的“埋没亮点”问题。

三是汇总报告。旨在通过总结分析被考核单位工作落实情况,为今后制定措施,深入落实责任制提供依据。

制度体系建设情况篇8

一、惩防体系构建工作情况

坚持整体构建。及早规划启动。根据中央纪委开展惩防体系建设调研的通报精神,市纪委于去年9月就组织了调研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情况的摸底调研,并对近年来反腐倡廉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整合,制定出“20__年学习贯彻,20__年健全完善,20__年强化督促,20__年全面提高,20__年初步建成”的体系构建总体规划,组织起草并以市委名义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决定》,从教育引导、制度建设、监督防范三个层面,以教育防范、制度约束、监督制约、查处惩戒、测评预警、廉政激励六项机制为主要内容构建出我市惩防体系的初步框架。中央《实施纲要》颁布实施后,结合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市纪委对构建和落实体系任务进行了责任分解,制定了《关于对贯彻落实惩防体系任务进行责任分解和检查考评的意见》。两个文件的实施,标志着我市构建和落实惩防体系的实践全面展开。形成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对构建和落实惩防体系工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市纪委设立了办公室。市委、市纪委多次召开常委会专题学习《实施纲要》和研究讨论体系构建工作。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同志亲自审定文件,安排部署工作,并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各级党委(党组)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把构建和落实惩防体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学习领会、全面贯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构建惩防体系的社会共识。加强宣传引导。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将《实施纲要》和市委《决定》列为各级党组织宣传教育和理论学习的重点,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把《实施纲要》和市委《决定》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必学教材,并在新闻媒体上开辟了专题专栏,开展了有20__多名党员干部参加的知识竞答活动。各级党组织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员民主生活会等形式组织认真学习,一些单位还召开了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专题理论研讨会。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形成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合力。

突出目标管理。抓细化。在《责任分解和检查考评意见》中,我们结合市情实际,把长期规划分解为个性工作目标,确定了任务完成应达到的结果,明确了工作措施和运作程序,并对任务分解、责任要求、成效评价和结果运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力求各单位将相关任务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落实到单位内部的职能处室和具体责任人。抓协调。在分工意见征求意见阶段,专门召开了任务牵头(责任)单位主管领导参加的协调会议,听取了修改调整意见;在任务分工会议上,对牵头单位与协办单位的协调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编发《责任分解和检查考评意见》之前,又进一步广泛征求了意见,并针对实践中反映的一些意见建议,对责任单位作了适当的调整。抓分解。重点抓了三个环节的分解:一是将市委《决定》提出的具体目标任务归纳为51项,16个牵头单位、45个协办单位职责明确、目标清晰、任务具体,年中、年末分别向市委、市纪委报告目标贯彻情况、运行情况和完成情况。二是各相关单位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内部相关处室及其责任人。市纪委及时提出了制定落实具体工作方案的要求,各单位党组(党委)都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实施意见或具体方案,提出了许多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落实措施。三是注重组织协调任务的分解,将任务及责任单位的组织协调工作分解到市纪委机关各职能室,并对督促联系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机关各室按职能分工在负责落实由市纪委牵头的任务的同时,分别承担了45个牵头(责任)单位及相关任务的督促联系、协调落实,形成了比较健全的责任落实体系。抓督促。去年以来,先后6次由市纪委常委带队在18个镇和市直34个单位开展了构建和落实惩防体系情况的督促调研,深入了解构建和落实惩防体系工作的整体情况,并召集相关单位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召开座谈会,进一步推动了任务的细化落实。

注重科学评价。“两个纳入”强化评价力度。把构建和落实惩防体系任务纳入当年反腐倡廉的工作安排和目标体系,尤其是计划完成的各项年度任务,务必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把构建和落实惩防体系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党风廉政责任制专项考核,并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

任的重要依据。通过督促检查和责任考核,要求做到工作任务有具体安排、安排的工作有考核指标、工作进度有明确要求、落实情况有督促检查、进展情况有汇报登记、任务完成有总结报告,把构建惩防体系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衔接起来、推向深入,体现了用《实施纲要》统领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指导精神,进一步强化了责任意识、深化了贯彻落实工作。“三项机制”增强评价刚性。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平时对各单位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的督查结果,占年终责任制考核分值比重的40,强化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各项经常性工作的落实。建立信息采集机制。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的经验、做法,被全市推广的,在其单位年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成绩中加分,鼓励各级各单位加强构建工作信息交流,推动整体工作进展。建立社会评议机制。在行风评议工作中群众满意率低的单位,对惩防体系建设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建立问责机制。凡出现规定的问责情形,对有关责任单位主要领导予以问责。总体来看,我市惩防体系建设任务的分解、管理、督促、评价各环节基本到位,抓教育、抓制度、抓监督的“三抓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各阶段惩防体系建设的任务已经分别纳入反腐倡廉工作安排,全市惩防体系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二、教育、制度、监督、惩处落实工作情况

(一)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推进廉政教育系统化。按照构建惩防体系总体规划,今年我市以廉政文化为重点,整合各方力量,运用多种方法,强力推进廉政文化“六进”。一是建立“六进”推进体系。将廉政文化“六进”工作纳入全市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在市委下发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方案中,“六进”工作成为“一把手”工程。加强对“六进”工作推进的督导,召开“六进”专项工作联席会、协调会、座谈会16次,到社区、乡镇、企业、机关、学校现场督导16次,并组织13家示范点建设单位召开现场观摩会,研究、策划廉政文化建设项目,推动了工作落实。二是营造“六进”传播氛围。利用人流密集的##广场等文化展台,组织演出丰富多彩的廉政文艺节目,廉政灯谜竞猜、廉政漫画和“八荣八耻”、反腐倡廉宣传展览,吸引了3000多名干部群众。举办了“##之夜”广场廉政文艺晚会,组织党员干部1万多人(次)观看。把学唱“八荣八耻”及廉政歌曲活动作为营造“六进”传播氛围的重要措施,组织市财政局等8家单位分别组建了80人以上的合唱队伍,各镇、市直各部门组织廉政歌曲演唱200多次,参与人数5000多人,并举办了以廉政歌曲演唱汇报演出为主要内容的廉政专场文艺晚会。三是推出“六进”特色产品。“廉政文化进机关”: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读书思廉”、研讨征文、警句征集活动,印发《廉文荐读》8期20__余册、汇编从政格言500多条,廉政评论200多条、廉政短信20__多条,发送廉政贺卡台历3000多份。开展机关“一把手”讲廉政课活动,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讲授廉政党课80多次,20__0多人(次)受到教育。组织市级机关单位利用信息网、宣传窗,宣传反腐倡廉工作成果和典型事迹,组织党员干部526人(次)参加学习知识竞赛,到警示基地接受教育3000多人(次),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50多部150多场(次)。在乡镇机关推行廉政教育自选课堂,在部门推行“廉政教育日”活动,促使上下联动,形成声势。“廉政文化进社区”:组织社区建立了廉政宣传员队伍,抓好廉政文化活动室、阅览室、宣传栏、标志牌的建设,分别制作和了廉政广告和宣传画图,并以廉政文艺演出、廉政书画展览、廉政知识竞赛、反腐倡廉倡议等形式,烘托出浓厚的社区廉政文化氛围。各社区还开展了反腐倡廉楹联、灯谜、书画、诗抄等各具特色的文化项目。“廉政文化进校园”:指导学校加强廉政环境建设,组织挖掘学科廉洁教育资源,开设反腐倡廉专题德育课150堂(次),举办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讲故事、作文等比赛50多次,制作主题板报60多次,黑板报开展廉洁专题晨会10多次,专题广播15期、廉政文化专刊14期,专题演出12场、主题班会70多堂,受教育学生20__0人(次)。9月,##市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检查验收组对我市3所学校进行了检查验收,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廉政文化进家庭”:举办了全市领导干部家属座谈会,发放《“廉内助”教育读本》200余册,向200多名领导家属发出了“争当廉内助”倡仪书,并举行了签名仪式。开展了新时期“廉洁家庭”具体标准和行为规范大讨论,组织专家和家庭代表制定了新时期“廉洁家庭”行为公约。“廉政文化进农村”:指导各村设立村级廉政文化活动室,开辟村民廉政文化课堂,配备廉政文化阅览室。全市共开辟村级廉政文化长廊16条,廉政专栏110余期,组织廉政文艺下乡23场次,播放反腐倡廉电教片42部67场次。“廉政文化进企业”:组织有关企业建立党风廉政建设管理网络,制定企业领导廉洁自律规定,实施廉政建设目标管理,开展廉政形势报告会和预防商业贿赂讲座,设立企业廉政文化活动室,制作廉政标语牌、宣传橱窗、警示桌牌、廉政广告,设立员工廉政信箱,实现企业廉政文化的有效传播。

(二)落实“制度建设年”要求,促进制度建设规范化。市纪委成立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领导小组,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的廉政制度建设状况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总体规划、详细计划和具体方案,将8个方面35项制度建设任务分解到职能部门,开展调研、座谈32次,征求意见106条,制定、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96件,并通过召开全市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会,促进各方面充分发挥制度建设中的作用。抓住“领导”这一重点,重新修订了原有的包括公务纪律、交际规范、自律承诺等内容的廉洁从政配套制度12件,指导相关单位修订廉洁从政制度规定六十多件,并注重对自律规定从仅提出禁止性要求拓宽到提出预防性要求,从仅建立实体性规范拓宽到健全程序性规范,从仅规范领导本人的行为拓宽到规范附属人员的行为,增强了制度的可行性。并对车子房子、婚丧喜庆、公费

旅游等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抓住“权力”这一要害,围绕“管人、制权、断利”的目标,通过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财政制度改革和招投标制度改革,促进权力制约、资金监控和从政行为规范。对全市投资类行政许可、服务事项进行了新一轮梳理,明确了进驻审批中心的行政许可事项,##个项目新驻中心,全市事项进驻率达到##。完善并落实《行政审批中心服务制度》、《行政审批中心投诉制度》、《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行限时办结、首受负责、并联审批制度。完善并加大对《报名资格审查制度》、《廉政准入制度》、《招投标市场不良行为记录和公示暂行办法》等落实情况的监督,节约工程建设资金##万元,政府采购资金##万元,查处了##起违规招投标案件,涉案标的##万元,停止##家单位投标资格。完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集中记账单位增加到##家。出台了《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政务公开审核报批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使政务公开形成规范化、制度化运作。抓住“群众”这一基础,组织各镇健全了村务公开、村级财务监督一系列制度二十多套,各村均能按照规定时间、规定内容进行公开,全市##个村(居)有##个村坚持按季公开,占##%,其中有##个村公布质量较好,占##%。制定了《在全市开展民主评议村(居)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市各行政村(居)两套班子成员进行民主评议。修订了《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实施意见》,将4个层次##家被评单位按照不同特点分别制定评议内容,上半年组织明查暗访##次,召开座谈会##个,征求意见建议##条,督促完善制度##件。创新“政风行风热线”节目运作机制,围绕农民增收、教育收费、医疗服务等4个专题,开设了8期热线节目,##个部门、单位的负责人走进直播室接受咨询投诉##件,与“热线”互动的“##大众公众监督”栏目坚持制度化运作,上半年共接到市民咨询、投诉、建议##条,回复##条,回复率##%。(三)针对重点部位加强监督,保证廉政监督有效化。着力于规范权力运行,强化派驻纪检组(纪委)垂直管理,重点监督驻在单位党组(党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大经费开支、重点项目建设、人事调整事项等情况,并聘请10名特邀监督员对纪检监察干部和派驻机构实施全方位监督。##家单位运用领导干部“电子廉政档案”,对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落实责任制情况等11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动态管理。着力于保证政令畅通,解决好在项目建设服务中“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开展经常性的调研和查访,深入##个镇##家企业,召开情况通报会、座谈会##次,跟踪督查全市第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的开工、落地情况,向##个部门反馈意见建议##条并督促整改。调整软环境建设评议考核方案,突出项目重点,减少人为因素,考核的内容更加具体详细,可操作性更强,除了组织民营企业和项目承载单位考评、基层政府考评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考评机关外,增加了市领导对市直各部门的年终评议内容,并继续实行考评公示、考评反馈和典型案件通报。着力于促进依法行政,开展执法监察##项,对市##局和##镇人民政府开展全面、深入的监察,不回避、不隐瞒,敢于触及尖锐的问题,提出明确的监察意见和建议18条并督促整改。在严格监督依法行政的同时,针对群众就行政执法人员执法不文明、不规范投诉较多的问题,进一步强调文明执法,通过对重点领域的调研,编制出文明执法专门监督工作方案和文明执法具体规范,将文明执法要求纳入行政效能考评内容,目前正在按步骤深入##、##、##等领域开展专题监察。着力于解决热点问题,纠正教育乱收费行为,分5个片召开了全市中小学校长会议,对乱收费学校进行了通报。规定对查实的违规收费行为实行严厉措施:凡是涉及乱收费的一律免去校长职务,一律追究主要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的纪律责任,对违规收取的资金一律全额清退。上半年查办教育收费类件##件,立案##件,查处校长##名,清退违规收费##余万元,对##名责任人进行了诫勉谈话。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医保用药全部纳入集中招标采购,其他临床用药招标采购的品种和金额达到80以上,上半年集中招标采购药品##种,金额##万元,让利老百姓##多万元。

(四)保持查办案件的力度。上半年,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件,查办贪污贿赂案件##件,其中万元以上案件##件,10万元以上的案件##件,50万元以上的案件##件,100万元以上的案件##件。查处副科级以上的党员干部##人。查处失职、渎职类案件##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人。突出查处两类重点案件。一是查处群众身边的案件促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办案工作特色。今年,我们继续发挥这一优势,注重向抓基层、抓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件延伸,重点查处了##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违纪案件,追缴违纪款##万多元。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查处了基层镇村居和站所党员干部贪污受贿和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件,##名党员干部受到处分。二是查办商业贿赂案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定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

实施方案,建立了专项工作领导机构和专项工作协调小组,召开商业贿赂案件线索排查会议,坚持查办案件与自查自纠等工作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局、##局、##系统等重点部门高度重视,卫生局针对药品器械采购、基建工程建设等关键环节和医务人员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等不正之风进行重点治理。另外,继续巩固纪检监察“大格局”特色成果。纪检监察网络与“大调解”网络进一步整合,80以上的问题和纠纷在镇村得到解决。在已有的##项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推行纪检监察工作“大格局”暨下访工作队的工作方案》,制作了纪检监察流程,重新建立了##个职能部门组成的接待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扩大群众利益诉求机制的影响,扩大下访规模,下访活动由过去每年##次增加到每季度##次,并协调##家单位组成巡回工作队开展了大型的下访活动。落实公开办信,接访、下访、办信事宜以及##种类型的案件分别采用张榜、会议、通报、媒体、网络、电话、询问、双向承诺公开、群众参与和回访等形式公开公示,增强了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全市纪检监察继续保持属于纪检监察范围的赴##市、省、中央三级纪委“零上访”。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制度体系建设情况篇9

为了促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发展,需要将自身的设备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对能源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是企业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机电设备信息化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对机电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创建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机电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平台创建;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机电设备管理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我国各个企业也在不断进行机电设备信息化建设,社会发展中,信息化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企业的机器设备创新发展中,企业思维社会创造更多利润的群体。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不仅对促进企业适应现代化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促进企业适应现代化社会,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时展下,推动企业能够有效地提升机电设备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水平,需要企业和社会各方面都更加重视。

1机电设备管理现状

首先,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机电设备管理已经无法适应高新技术引领的企业发展方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机电设备传统化管理会使得企业的财政资金控制中的数据不实,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大多数企业都会由于对企业机器设备维护的数据资料记录不详细和保存不当使得企业机电设备的评估中的数据不清晰,导致企业对自身资产的评估失实;其次,企业的机电装置在设置的过程中控制的覆盖面不够完全,对一些企业而言,机电装置的控制管理和技术创新往往只关注当前装置的具体情况,而对装置所涉及的其他方面的关注不足,其中更重要的问题是他们不能对机电装备的记录情况和机电设备投入使用后的数据进行比较明确的对比分析和相应的研究,这就会导致机电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具体情况了解并不清晰;最后,企业对机电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够完善,对企业的资产账目更新比较落后。在生产企业中,固定资产核对过后的相关数据能够反映出来的不仅是企业的真正实力和资产状况,同时也反映出企业所使用的机械设备的具体使用情况,当前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企业机电设备的使用不重视设备维护和管理,不仅会对企业的账目更新具有一定负面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账目更新结果的可信度。

2信息化技术在机电系统管理中的体现

2.1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技术保障

企业在机电系统管理的过程中,促进企业能够积极地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企业的发展中,对企业机电系统管理提供新的方式和发展平台,不仅能够对企业生产中机电设备利用的成本以及维修时间成本有效降低,同时还能促进企业的管理成本不断降低,对企业机电设备的信息化管理还能有效加强企业设备的利用率,提高企业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充分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的力度,对国家关注的绿色发展相适应。信息化技术主要是将一台计算机的设备运用切分成多台计算机对设备运用进行管理,同时将这些计算机进行机电管理设备不断优化的一项技术。

2.2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组织保障

通过对我国当前企业的机电系统管理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大多数的情况都表明,企业机电系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运用的不到位,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明显的原因就在于企业管理经费支撑的不足,同时还有一些情况表明企业管理人员对机电系统的组织管理力度不够。综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而言,在企业机电设备管理控制发展过程中,管理人员总是具有领导功能,企业管理人员发挥着自身的主导作用,同时表明企业在管理人员分配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综合管理素质在机电设备管理中的作用比较明显和逐渐重要。而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只有加强企业的组织管理保障机制的完善和发展,高度重视企业的人员组织作用,同时在机电设备的管理中注重对先进的管理设备的引进,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工具的使用,才能不断推动机电设备的管理水平更加完善,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3搭建机电系统管理信息化平台

3.1构建信息化平台,健全企业内部监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当前复杂的发展环境,企业的发展也具有很多无法预料以及难以防控的风险。为了促进企业能够健康发展,更好的应对市场竞争的局面,需要企业为防范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及时做好预防准备,企业同时应该及时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平台。对于能源企业的发展来说,能够建立内部监督机制是对我国加强能源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促进能源资源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在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中,不仅需要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以及领导部门对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同时也需要更加及时快速地监督企业内部变化的机制,对企业的内部管理部门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对企业监督部门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企业在公司内部成立内控部门,构建信息化平台,根据平台建设的优势,不断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的力度。由于公司对所有部门内部控制难度较大,一些公司还具有一些分公司,对这些公司的日常管理并不及时,对年终总结也需要人员上报,而这些复杂的传达过程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同时也会由于信息传达的误差造成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这就要求企业和各个分公司之间建立机电设备信息化交流平台,机电设备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可以对企业日常的机电设备的管理情况进行有效进度,在监督的过程中及时对企业管理进行调整,不仅可以促进企业信息传递的精确化,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对管理人员工作量的降低、减少人员成本。

3.2政府引导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在财政资金和政策法规等方面对企业发展给予了重要的支撑,政府在引导企业构建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机电系统信息化平台的初期建设进行有效保护和发展,同时帮助企业机电系统信息化平台能够顺利完善和发展,政府需要帮助企业对机电设备信息化平台建设中所面临的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公益性以及市场开放性之间的矛盾进行有效解决,在政府的关注下和支持下,企业在机电设备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可以有效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同时也可以体现为企业提供廉价服务的特点以及自我进步的特色。同时在政府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支撑下,企业要逐步提升自身对企业机电设备信息化平台的认识程度,不断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积极应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调研结果,完善企业发展平台的方案制订,积极使用企业机电系统信息化平台为企业机电设备使用情况提供各种合理范围内服务,促进企业信息化平台在政府政策支持和控制下合理有效发展。

3.3构建信息化平台企业资产透明化

在企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机电设备的管理同样也在企业资产管理的范围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企业资产管理包含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以及核对情况,企业的发展为防范企业财务中的风险,需要对企业固定资产所涉及的资金管理的力度有效加强。多数企业在机电设备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已经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企业资产的全面预算框架下,对纳入收支两条线企业管理资金具体收支计划,以及关于设备等固定资产和企业流动资产的管理逐渐开始利用企业信息化平台,还包括具体的机电设备信息化平台进行具体管理。公司总部管理部门作为机电设备的管理总部门,将机电设备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统一管理,对机电设备的资产管理需要进行同一的账户开设,同时将账户开设的具体情况进行信息化平台展示,将机电设备的具体收支情况公布在信息化平台,加强企业内部的资金使用监督和资金引进监督。企业在对机电系统的具体管理中,通过机电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有效运作和具体实施,使企业的机电设备方面相关资金在一定的流程中不断循环使用,逐渐杜绝资金的外部循环,实现对企业内部资产的统一控制和集中管理,加强对企业内部的资产进行有效监督,通过企业特定的信息化平台对资产的调度进行有效管理,逐渐减少企业员工对企业资产管理的干扰程度,促进企业资产的合理高效运转。

4信息化技术在机电设备信息化平台中的应用

4.1对机电系统的控制流程加强规范

当前社会互联网技术的渗透越来越明显,对于企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相对先进的机电设备而言,企业对这些机电系统中设备的控制重点主要是机电设备管理的再加强过程,即如何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企业对机电系统的控制管理中,企业在进行机电设备的管理过程中,在对机电系统的控制流程有效完善和控制的同时,还需要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对机电设备装置的控制环节逐渐简化。另外,在企业对机电系统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系统管理业务流程进一步优化,要求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对机电系统的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促使能源企业在引入先进机电设备时能够同时对其科学控制方式加以掌握和创新,提升机电设备的利用效率。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中,多数企业都已经具备一定的设备管理信息化技术,同时在机电设备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投入的扩大化,促进设备的性能更加优化,使用效率更高,在机电系统的管理中企业使用信息化技术能使企业对机电设备的具体控制更加精细,控制的流程具有一定规范性,就会使企业机电设备的管理更加规范和有效,因此企业在进行机电系统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机电系统的相关运行要求以及企业的流转关系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对企业机电系统信息化发展的管控方式也需要规范,促进企业机电系统管理基本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在管理要求逐渐提高的情况下,我国各个企业逐渐引进和普及信息化管理技术,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同时根据机电设备的具体控制策略要求和设备使用中的相关规范作为企业机电设备信息化平台构建的依据,逐渐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对企业的机电设备管理中,促使企业机电系统的管理更加高效和及时,能够将机电设备的具体情况时刻展示在平台中,信息化的分析数据结果和研究,促进企业对机电设备的检修和管理工作更加方便。我国企业在机电设备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不断促进能源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使得信息化管理更加系统化和整体化。目前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运行,主要目的是使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运用到企业机电设备的实际运行管理中,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完善,逐步对企业机电系统的信息化管理能力起到提升作用,企业在对机电设备的管理中逐渐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逐渐分析企业机电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机电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根据分析的数据结果为今后企业机电设备的使用提供更加有效的经验,提升企业机电设备利用的效率,合理使用延长企业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企业机械设备的购入成本。此外,信息化技术在企业机电设备使用中的具体应用,对企业工作人员的具体采购和工作形式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员工采购的过程中已经可以根据机电设备的信息化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制定合理的采购方案,使得采购更加便利化。在企业机电设备的管理中,促进企业信息化平台管理力度加强,有效使管理人员更加直观管理机电设备,对其使用情况及时掌握和资料更新,而企业的设备采购人员就可以根据信息化平台所展示的数据作为机电设备采购的具体依据,促使采购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备采购。同时设备管理人员还可以对设备的异常使用情况及时维修。因此,加强企业机电设备信息化平台建设,不但可以促进机电设备管理人员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观察机电设备的使用情况,同时也能够推动企业机电设备的管理更加便利,促进企业发展。

4.2促进机电设备管理更便捷

在我国科技发展进步的环境下,我国企业机电设备的管理方式有了很大的变革,也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企业在机电使用的信息获取方面的速度有了很大提升,不断促进今后企业对机电设备的维修工作更加方便,企业的设备管理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具体实施,能够使企业领导对企业机电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更加清晰的了解,企业对机电设备管控部门的设置和关注能够对企业机电设备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经过对机电设备的具体了解和应用,有效对企业机电设备的购买情况以及维护工作进行必要分配。同时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企业机电设备管理中,能更加全面准确地对企业机电设备的购进和维修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具体的反映,并将这些数据进行总结和规范化整理,对这些数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档案数据记录。最后,企业机电设备管理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够使得数据有记录的具体电子平台,同时也更方便数据更新换代,加强信息化平台对企业机电设备使用情况的数据反映和记录,促进企业固定资产账目核算更加明晰,方便企业账目的具体核对,企业机电设备的相关使用信息记录的准确度随之提升。加强信息化平台构建,节约企业机电设备购买的选择时间及维修成本,为企业工作人员的具体作业提供便利,有效节约企业机电设备运作的人力成本,加强企业对先进机电设备的应用,促进企业现代化发展。

5结语

促进企业机电系统信息化管理是应对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企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适应市场竞争就需要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在企业机电系统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中,不仅需要加强企业管理现代化,同时也要对管理信息化技术加以引进和学习,逐渐促进高素质管理人员的培养,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企业加强自身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爱辉.基于Soa的省级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设计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3.

[2]郑孟龙.《机电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在山西省高速公路机电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交通科技,2010,(4).

[3]惠丰机电选择QmaX建立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J].中国质量,2009,(3).

[4]张文.建筑暖通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8.

[5]谢红安.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信息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7.

制度体系建设情况篇10

一、加强基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一)我市作为民营经济十分活跃的地区,从年起就建立了三方机制,已初步形成了市、县、乡三级网络体系,并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强基层三方机制建设,有利于强化政府在宏观层面协调劳动关系的力度,及时掌握企业劳动关系情况和职工思想动态,指导、帮助和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和职代会等规范劳动关系的制度,更好地履行政府对劳动关系的调节、监管、管理职能。

(二)做好新时期基层的三方机制工作,加强领导是关键。要把建立和规范三方机制建设纳入同级政府工作议程,作为促进企业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基层三方机制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进一步发挥政府在三方机制中的主导作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向本级政府报告三方机制工作情况,各级政府应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督促劳动关系三方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三方机制的组织网络和活动制度

(三)继续巩固和完善基层三方机制组织网络建设。在完善市、县两级三方机制的基础上,努力扩大三方机制的组织基础,依托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乡镇工会(街道工委会、外经工会等)、乡镇(街道)商会等工作平台,全面组建乡(镇、街道)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积极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以及企业协调劳动关系,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力求把劳动关系矛盾解决在基层。

(四)进一步加强县级三方协商主体的建设。我市成立了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经贸委代表政府方,市总工会代表职工方,市工商联、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代表企业雇主方的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各县(市、区)、开发区、台商投资区也应按照此模式完善本级三方会议。在政府和工会两方主体明确的前提下,要进一步规范企业代表组织,加强县级企联(分会)的组建力度,力争年底前全部县级企联(分会)完成组建,使企业方代表主体更具广泛性。

(五)县、乡两级三方机制要建立三方会议直接参与有关区域与行业协调劳动关系的工作模式,以基层企业为重点,侧重协调解决劳动关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直接帮助和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和劳动争议调解等制度;配合对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政策的情况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及时调解和处理劳资纠纷。

(六)健全和完善基层三方机制的工作制度。县、乡两级三方机制要明确三方的职责、任务、运行程序及工作规则,原则上每季度召开1次三方协商会议。每年有工作计划、工作部署、工作检查,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各级三方办负责沟通情况、交流信息等日常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将本级三方机制工作情况、当地劳动关系的动态、先进经验等方面的情况通报各方成员单位及基层组织,并及时呈报上级三方会议。

三、更好地发挥基层三方机制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七)加大对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和贯彻的力度。当前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制环境趋好,县、乡两级三方机制要紧紧抓住《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省企业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条例》、《省企业和企业经营管理者权益保护条例》实施的有利时机,努力把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到每个企业、每个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重点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普法培训,提高企业依法治企的自觉性。要争取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宣传报道的经常性任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引导和促使各类媒体共同营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舆论氛围。

(八)加大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推行力度。县、乡两级三方机制要积极指导和督促企业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大力推进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促进企业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规范企业规章制度的民主制定程序为突破口,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法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协商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构建“政府主导、三方合作、企业实施、职工参与”的三方机制工作格局,推动企业协调劳动关系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

(九)加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创建力度。继续把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工业园区作为县、乡两级三方机制的共同任务来抓,认真制定创建计划,丰富创建内容,规范创建标准,落实创建任务,完善激励措施,调动企业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扩大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把创建活动取得的成果转化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长效机制,努力形成职工得实惠、企业得效益、经济得发展、社会得稳定的和谐劳动关系新局面。